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套装共2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0 07:03:27

点击下载

作者:云葭,青黎(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套装共2册)

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套装共2册)试读:

前言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標有梅,其实七兮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绿衣绿衣,绿衣黄里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新台有,河水弥弥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大风起兮云飞扬

凤兮凤兮归故乡,翱游四海求其凰

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何时当奉面,娱目于书诗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亭亭山上柏,悠悠远行客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余霞散成绮,静江澄如练

丝是贯线物,目中恒有丝

秘洞遍仙卉,雕房锁玉人

旧爱柏梁台,新宠昭阳殿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楚魂寻梦风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无物同心结,烟花不堪剪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长吟远下燕台去,惟有衣香染未销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返回总目录

诗词的美丽是永恒的,正像亿万年动听如初的雨声。它是梧桐上的细雨,是暗香醉人的花荫,是小楼微凉的东风,是月光下闪过的鹊影,是稻花香里的蛙鸣,是云涛与晓雾的相连,是落红与芳草的呓语……前言

古人说,不读诗词,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诗词,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早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作出了以“诗三百”为代表的优秀诗篇,此后朝代变换,历史更迭,每一个历史时期中,诗歌创作都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从《诗经》开始,历经汉魏六朝,及至唐诗巅峰,宋词妩媚,元曲风流,明诗论理,清词赏情……中国人的每一种心境,似乎都被古诗词吟咏过了。诗歌之中,有温柔与缱绻,有家国与天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以诗为食粮果腹,以诗为空气呼吸,以诗下酒,以诗会友,以诗传情,最后以诗殒命,以诗殉葬。

诗歌的美,美在用心灵真诚体悟,那一片片情思,一点点忧愁,沁入心中,在四肢百骸里流淌。《诗经》里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对无限爱情最原初的追求;乐府诗里有“恩情中道绝”的伤情;魏晋南北朝有左思与左芬的兄妹情深、昭明太子萧统的情深不寿;大唐有李白的豪情、薛涛与鱼玄机的悲情、黄巢的霸气和罗隐的戏谑;到了两宋,词的婉约与豪放相得益彰;当金元之时,有窦娥奇冤,也有西厢奇情;大明重开日月天,有“浪花淘尽英雄”的史叹,也有“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情思;待到封建王朝的末代,依然有一世帝王发出“九重三殿谁为友”的慨叹,有“一生一代一双人”的企盼……

打开历史的卷轴,你会发现生活中的“遇”与“不遇”,“幸”与“不幸”,都可以在诗歌中找到,古人与今人,时代虽不相同,情感却是相通的:伤春悲秋,惧怕老之将至;离别之苦,期盼再次相遇;爱而不得,为爱伤神伤心;家国之悲,化为悲愤字句;亲人温情,字字沁人心脾;宦游羁旅,为生计奔波劳苦……或痴心,或欢欣,或忧惧,或悲戚,或坦荡,或烦恼,或狷狂……“情”之一字,古今皆同,解读古典诗词,你会发现,千年前所描绘的画面、迸发的誓言、展露的情怀……拥有这些的人,分明就是千年后的自己。

千年后的我们,独坐尘嚣,透过这些美丽的诗词,遥想当年的风云际会,胸中自有磅礴的风起云涌。红尘纷扰中,忙碌生活里,倦怠的心灵更需要宁静的港湾。本书收录了自《诗经》以来数千年间最美好的字句,用现代人的情感加以解读,辅之以优美的文字,生动有趣的言辞,与古人交流,为今人张目。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样的爱,如镜花水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秦风·蒹葭》

还记得大一的时候上文化欣赏课,说到《蒹葭》这首诗,导师首先给我们放的是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歌声如清泉涓涓流淌而出: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琼瑶的同名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歌词也是琼瑶写的。整首歌哀婉美丽,意思和《蒹葭》如出一辙,俨然是一首现代版的《蒹葭》。

我对琼瑶的书接触不多,但能感觉到她一定是非常喜欢古典文化的人,因为她很善于在她的书名以及歌词中化用古诗词,比如《青青河边草》改编自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心有千千结》化用了张先《千秋岁》中的“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碧云天》、《寒烟翠》则是从范仲淹的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中得来。甚至有些人知道《蒹葭》这首诗,也是从她的《在水一方》开始的。

蒹葭即芦苇,在南方,芦苇的生长季节一般是夏季,然诗中所描写蒹葭的颜色是“苍苍”,即深青色,而不是绿色,并且由于天气寒冷,早晨的白露凝结成了霜。由此可以判断,当时已经是秋天了。

在这个芦苇生长的季节,蒹和葭都长得十分茂盛,晶莹的晨露凝结晨霜,所思念的那个女子站在水的彼岸……本来就很唯美的一幅画,因为思念而显得更甚,但是这种美同时又带着一点清冷。思念的人儿明明近在咫尺,看似触手可及,想沿着河流去寻找她,向她表达爱慕之情,可是路上的障碍是那样多,无论怎么走都走不到她的身边。她就像一道朦胧的影子,似真,似假,永远停留在水中央。

白云之下,蒹葭随风摇曳,倒影浮在涟漪阵阵的水面上,婆娑而舞。美丽的姑娘站在彼岸。透过丛丛蒹葭,我能看到你绰约的身影。可是看得到蒹葭,却无法触及你。这是何等的无奈与悲凉。

有一首歌叫《爱如空气》,其中有一句歌词是“幸福隔着玻璃,看似很美丽却无法触及,也许擦肩而过的你,只留下一种痕迹在我生命里”,意境和《蒹葭》极其相似。幸福看似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无论如何努力地想去得到,到头来留下的也只是心中的一道痕迹罢了。

望而不得的爱,飘渺而虚幻,如镜中花,水中月。看得到花的美,却永远触摸不到那样的芬芳;感觉到月的美,伸手却只留下涟漪拂过指尖的微凉。世上有太多这样的爱情,相思之苦,脉脉不得语,只能永远埋藏在心里。譬如“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譬如“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譬如《神雕侠侣》中郭襄对杨过的朦胧情意;譬如琵琶弦上诉说着的缕缕相思……

不由得想起了泰戈尔那首被广为传颂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很早以前就听朋友感叹,世上哪种爱情的无奈,能超越泰戈尔所描写的呢?《蒹葭》中的爱又何尝不是如此。你离我那么近,明明就站在我的面前,仿佛触手可及,我不顾险阻一路追寻你而去,到头来只能远远地望着你停在水中央,我永远都无法告诉你,我爱你。

全诗三章,每章只变换了几个字,以此反复,所表达的意思却如出一辙,那便是对心中所爱之人的可望而不可及。这种镜花水月般的爱情,始于《诗经》,并且被认为“古之写相思,未有过《蒹葭》者”,足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对于《蒹葭》的定义,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然还有另外两种说法。《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好,若不以此礼治国,必定会遇到很多阻碍,反之则能将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即诗中所指的“宛在水中央”。

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自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还有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他们认为,“所谓伊人”,其实就是贤人,伊人望而不得,暗指的是求贤而不能得。

三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世人更愿意相信的自然是爱情之说。所以流传至今,《蒹葭》似乎早已被烙下了“爱情诗”的印记。因为在人们心中,无关过程的坎坷,无关结局的凄凉,纯洁的爱情永远是最美的。不管诗中明指暗喻的意思究竟是怎样,相信爱的人都会固执地去相信,这是一首爱情诗。只有这样,才是对《蒹葭》最美好的诠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只道征人盼归乡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早在尚未读过《诗经》的懵懂年代,我就听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彼时的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单纯地觉得这句话很美,如初春拂过脸颊而不觉寒的杨柳微风,如寒冬赛过梅花三分白的皑皑白雪。没有缘由,这句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在“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的江南。江南春色里,有“杨柳青青江水平”,有“碧玉妆成一树高”,待到柳絮纷纷时,枝上柳绵吹又少。

我自小在江南长大,记忆中的儿时,经常与玩伴在山野间奔跑嬉戏,追着蝴蝶,采着野花。山坡上密密麻麻长满了野豌豆,起先是绿油油的一片,过了不久那一片绿色之中就会开满星星点点的紫色小花,看在眼中,有种说不出的美。彼时的我只是嫌花太小,摘下来也不好看,根本不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中的“薇”。“薇”又名大巢菜,又叫野豌豆、野苕子。我们家乡一带习惯叫野豌豆,在山坡,田野,或者山间的路边上经常能看到。这种在我们眼中只是很普通的野草,不仅可以食用,《本草拾遗》中记载其还有药用价值。“狁”又叫“猃狁”,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也许跟“鲜卑”、“契丹”等耳熟能详的民族来比,“猃狁”比较生僻,但说起它另外一个名字,可能听过的人就多了,那就是“犬戎”,具体的地理位置大概在现在的山西、甘肃一带。西周进入中期,力量削弱,犬戎经常入侵,边疆战乱频繁。到了周宣王时期,周朝积蓄了一定的力量,并派遣将士出征犬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因此这首诗被认为大约是写于周宣王时期的。

不得不说,《诗经》中的大多数诗都像我们小时候学的儿歌一样,叠字很多,念起来朗朗上口,“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若不去认真探究它的意思,恐怕很难理解这竟是一首边塞军旅诗,描写的是戍边士兵从背井离乡上战场到归家的情形。“采薇呀采薇,薇菜已经发芽了。说回家呀说回家,一年又过去了。”字字坎坷,诉说的尽是士兵对家的思念。出征保家卫国,何时才能还乡?在这烽火连天的战场上,驻地不稳,谁能帮忙把家书带回家?

提到家书,不由想到了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想给家里捎一封家书该有多难。写了不一定能捎回去,捎了家人也不一定能收到,更别说是家里寄来的书信了。

也许只有真正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过的士兵们才能体会到“家书抵万金”的感受吧。

采薇呀采薇,那时的薇菜发了芽,转眼半年过去,薇菜已经变老,回家依然遥遥无期。战争不断,烽火连天,我的心里是那样的苦,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还乡。那盛开的是什么花?是美丽的棠棣。将军驾着车带着我们往前,军情是那样紧急。还记得当初阔别家乡的时候,杨柳依依,如今回来的路上,白雪纷飞。我的心里伤悲,谁能知道我的哀痛。

内心独白的话语,默默诉说。戍边战士心中的苦,又岂是只言片语能够道得尽的?离开家的时候,想的是保家卫国;在战场上,想的是早日结束战争回到家乡;然而终于踏上了回家的归途,心里却是无限伤悲。近乡情怯,越是离家近,越是思绪千万,感慨万千。《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谢公即东晋政治家谢安,“遏”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字。谢安问谢玄《诗经》中哪一句最美,谢玄的回答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这句诗的评价都是极高的。

关于采薇最早的典故,出自《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和叔齐都是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国君原本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可是等他去世的时候,叔齐却想把王位让给伯夷。伯夷认为父亲的遗命不能违背,于是逃走了。叔齐不肯继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另一个儿子为王。

贵族子弟,一旦离了家,便很难生活下去。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侯姬昌关心赡养老人,就一起去投奔他。可是等他们到了那里,西伯侯已经死了,继位的是后来周武王姬发。姬发正要讨伐纣王,他们拉住武王的马说:“父亲死了不安葬,却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道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人要杀了他们,被姜太公阻止了,姜太公说:“他们都是义人啊!”

后来武王推翻了商朝的暴政,天下易主,伯夷和叔齐为了表示对商的忠诚,拒绝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采薇菜充饥,并作了一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没多久便饿死了。后人都称赞伯夷和叔齐有气节,甚至还有人想去效仿,但是在后世的人看来,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采薇啊采薇,等到薇菜开花的时候,是否能够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英雄爱美人,君子也爱美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周南·关雎》

提到《诗经》,很多人脑中冒出来的第一句肯定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因为这首诗实在太有名了,哪怕不知道它的意思,也一定能背诵;哪怕不会背诵,也一定觉得十分耳熟。

雎鸠是一种水鸟,据说雌鸟和雄鸟的感情十分专一,因而它们的叫声被用来形容爱情。一般认为,雎鸠其实就是鱼鹰,“关关”是它们的叫声。雎鸠在河中的沙洲上关关地叫着,美丽贤惠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

诗中的君子涵义比后世的要宽泛很多,纯粹指年轻的男子。自古以来,君子爱美人是人之常情,美丽的姑娘自然容易得到男子的青睐。西施捧心,众人皆认为美;东施效颦,众人却不愿靠近。同样是“颦”,美女和丑女的待遇却有天壤之别,可见容貌对女子来说有多重要。遇到一位美丽的女子,对她念念不忘,越是得不到,越是难以忘怀,就连做梦的时候也想着她,醒来的时候依旧想着她,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睡。这种感觉,叫做相思。

平心而论,在《诗经》所有的爱情诗中,《关雎》算不上最好的,但它所表达的感情却是最正常最纯粹的。那位女子美丽贤惠,所以思念她;得不到她,所以总是想着她。究竟有多爱呢?弹琴鼓瑟大胆地向她表达爱意;击鼓鸣钟只为博取她的一笑。君子爱美人,一切都是那样合情合理。爱她,就要勇敢地说出来,不管结果如何!《关雎》之所以流传得最广,或许就是因为它所描述的爱情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既没有因地位悬殊而高不可攀的无奈,也没有因身份之虑而无法言说的惘然,有的只是“淑女”和爱她的“君子”。

任何一位少年,都曾深深爱过一个姑娘,梦想着要和她长相厮守。无论最终有没有在一起,所经历的那种忐忑的思念却是相同的。她的一颦一笑,一抬首一回眸,都清清楚楚地印在了脑海中,挥之不去,驱之不散。所以在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他们心里会产生一种共鸣:这写的不就是我心中的感受吗!

因为平凡,所以真实。因为常见,所以纯粹。

然思念之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没有得到。不仅仅是诗中的男子,几乎所有人都有同样的心理——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对于心爱之人,或者心爱之物,越是无法得到,越是想拥有,那种渴望的心理甚至会与日俱增,与诗中男子一样,做梦也会想着,心心念念,念兹在兹。

不禁想到了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

林徽因不仅是有名的才女,还是一位美女,说她是“窈窕淑女”一点都不过分。这样一位美女加才女,怎么能不让人心动?难怪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三位有名的才子都对她爱得那么深切。最终梁思成抱得美人归,与林徽因结为连理,但是后人最唏嘘叹息的,是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

情窦初开时,林徽因爱过徐志摩。他们也曾有过婚嫁之意,只因当时徐志摩已经娶了妻子张幼仪,阴错阳差,他们终究只是擦肩而过。徐志摩有妻子,后来又有了另一个他深爱的女人——陆小曼。林徽因不是他的唯一,只是之一。

然而金岳霖不同。他一生只爱林徽因一个,甚至为了她终身不娶,与她比邻而居,只为离她更近一点。林徽因不爱金岳霖,她敬佩他,欣赏他,把他当成了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或许比朋友更近一步,但这种感情绝对不是爱。对于金岳霖来说,他从未得到过林徽因的爱,也正是因为得不到,他穷其一生都忘不了她。“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说的也正是这样一种心理吧。

在岁月的冲刷下,金岳霖对林徽因的这段感情依然没有褪色,后人提到也只忍不住轻轻叹息一声,奈何有缘,却无份。“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句话除了提到全诗的中心“淑女”外,还有一种水生植物——荇菜。我没见过真的荇菜,书上说,荇菜可以食用,夏天会开黄色的花,它的叶子浮在水面上,有点像睡莲的叶子。歌颂淑女,先咏荇菜,歌颂人,先咏物,这是《诗经》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即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中的“兴”。《诗经》中的大多数诗,都是以植物起兴来引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比如早在中学时期学的《卫风·氓》中,被弃的女子感叹自己太过沉迷于爱情,先是提到了桑叶和桑葚,“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二者之间本来毫无关系,可放在诗句中却又合情合理,这就是“兴”的妙处。

人们都知道这是一首描写男子追求心爱女子的爱情诗,可古之学者却大多数认为诗中的君子指的是周文王,淑女指的是文王的妃子太姒,全诗的中心思想是歌颂后妃之德。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指出:“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这无非是儒家学者们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诗句罢了,他们的思想过于拘束严谨,对他们而言,歌颂情爱有伤风俗,君王礼仪才是重要的,所以他们理直气壮地将诗中的爱情扭曲成了子虚乌有的“后妃之德”。

一直很羡慕《诗经》中的爱情,那样的爱太纯粹太干净,不是因为你位高权重,不是因为你家财万贯,我想与你白头偕老,举案齐眉,只是因为我爱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容颜最美的年华,嫁给你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周南·桃夭》

桃花自古就被用来比喻女子的美貌,女孩子若是长得漂亮,常会被形容“面若桃花”或“艳若桃李”。似乎桃花天生就该和美人相提并论,春秋时期著名的美人息夫人,别名就叫做桃花夫人。这样的比喻,也是从《桃夭》这首诗开始的。

之所以以桃花喻美人,不仅仅是因为桃花外形的美,还因为那种独特的浪漫气息。在香草美人的遥远年代,一入了春,山坡上,泉水边,还有大户人家的后花园中,大片大片的粉色绽放出令人窒息的美。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很多古装剧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热恋的男女在桃花林中海誓山盟,人面桃花,花香怡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尚不懂赋比兴的时候,我曾以为《桃夭》中的姑娘是在春天开满桃花的时候出嫁的,后来才知道,这只是以桃比兴,歌颂姑娘的新婚和婚姻的美满。桃树枝叶繁茂,枝头开满了粉色的花朵。这位姑娘就要出嫁了,家庭和顺平安。

桃花的美令我第一时间想到了一度很喜欢的《桃花源记》,这是我所见过的对桃花最美好的诠释,陶渊明写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他为世人编织了一个永恒不变的美好梦境。古往今来,在见惯了尔虞我诈,厌倦了凡尘喧嚣之后,有多少人向往那个“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呢。

世上美丽的鲜花何其多,桃花,论华贵不如牡丹,论高雅不如兰花,论艳丽不如芍药,可偏偏却成了最美好的象征。我一度觉得,中国的“桃花源”和西方的“乌托邦”是一样的,它们所代表的都是无忧无虑的美好境界。然“乌托邦”这三个字听起来远没有桃花源来得美好。成片成片的桃林,枝头开满了花,风一吹花瓣就纷纷扬扬飘落,在桃树下置一张石桌,在花瓣雨中品一杯浓茶,光是想想就觉得美得不真实。

的确,桃花源虽美,却不真实。我们根本不知道,究竟有没有这样的地方存在,就算有,也不是轻易就能找到的吧。渔人无意中闯入这个人间仙境,离开后带人去寻找,却再也找不到那条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宋诗人谢枋得在《庆全庵桃花》中写道:“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可见在桃花源中无忧无虑生活的人们,也是怕被打扰了吧。一旦与外界相通了,桃花源也就再也不是桃花源了。

回过头来再说《桃夭》,诗中要出嫁的这位新娘,心里定然是充满美好憧憬的。桃树枝叶繁茂,桃子又大又甜,这位姑娘要出嫁了,家庭幸福美满。无论是哪位新嫁娘,在婚礼当天都会又紧张又期待,因为从这一刻开始,她将不再是一个人,她的喜怒,她的哀乐,时刻会有另一个人去牵挂。

西式的婚礼上,牧师会问新娘子:“无论他将来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他将来身体健康或不适,你都愿意和他永远在一起吗?”我曾参加过好几次这样的婚礼,每次听到新娘子微笑着说出“我愿意”的时候,我总觉得这是比“我爱你”更能打动人心的三个字。我愿意,从此把一生的幸福都交给你。

桃树枝叶繁茂,叶子长得浓密。这位姑娘要出嫁了,家庭幸福平安。从桃花到果实再到叶子,都是那样的美好,结婚的新娘子,一定会甜甜蜜蜜,和繁盛的桃树一样。

全诗三部分都以“桃之夭夭”开头,以形容桃树的茂盛。或许大多数人对“逃之夭夭”这个成语会更加熟悉,这也是从《桃夭》中演变而来的,用来形容跑得无影无踪。这可谓是引申的意思与原文区别最大的一个成语了吧,谁能想到它的本意是赞美桃花的美丽茂盛呢。

有一个和桃花有关的爱情故事,从唐朝崔护《题都城南庄》而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清明时节,崔护独自去都城南门郊游,因为口渴敲开了一家人的门。随着门缝渐渐变大,女子美丽的容颜便展现在了崔护的面前,那一刻他便在心里刻下了她的影子。那姑娘给他端来了水,二人相谈甚欢,互相有了好感。分别后,崔护本想忘了她,可是到第二年的清明,他再也无法控制心中的思念之情,直奔城南去找她。然桃花依旧开得灿烂美丽,姑娘却没有在家。崔护心中怅然,在门上留下了这首著名的《题都城南庄》。

几日之后,崔护又去寻找那位女子,走到门口听到里面传来哭泣的声音。敲门之后,一位老者出来将事情相告,崔护这才知道,原来自从去年清明一别,那姑娘心情低落,时常精神恍惚,也不肯嫁给他人。后来看到门上的诗句,她便一病不起,绝食而死。

崔护悲痛异常,请求进门去拜祭死者。他抱着姑娘失声痛哭,谁知姑娘居然睁开了眼睛。姑娘的父亲十分开心,将女儿许配给了崔护。

这原本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却因为结局传奇性而成了喜剧。崔护的这首诗也流传千古,不知究竟是故事丰富了诗句,还是诗句点缀了故事。不过无论如何,“人面桃花相映红”成了千古名句。后人说女子美丽,也经常会以“人面桃花”称赞之。

我总觉得这个故事太过圆满而显得不真实,有人说,其实是后人为了让崔护和姑娘有个美好的结局,特意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不过从另一方面看,爱情往往会因为传奇而更浪漫。

桃花这种充满浪漫气息的植物,用来比喻美人和爱情再合适不过。残缺的爱情也好,美满的婚姻也罢,在花朵烂漫的桃树下,唱一曲清歌,许一个白首不相离的誓言,总是很唯美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愿意在容颜最美好的年华,嫁给你,宜室宜家。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即使单恋也无妨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在《诗经》中,水边就是一个邂逅爱情的神奇地方,比如《关雎》,比如《蒹葭》,再到这首《汉广》,三首诗中的男主人公都是在水边遇到了他们心仪的姑娘,其中有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有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还有不可求思的汉江游女。且不论结果如何,在时光荏苒中,沧海化作桑田,物是人非,那从古流到今的江河之上,依旧洒下了他们的一缕相思。

一直很羡慕古人的生活,他们不用从小就被家里逼着上一整天的繁琐课程,不用一结束学业就削尖了脑袋往各大企业中钻,从此开始朝九晚五赶早班车上班族的生活。他们只需在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户的时候起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上心仪的姑娘或者小伙,唱唱山歌,抒发一下心中的相思,若是两情相悦,那就是一段佳话,若是单相思,便只能像《汉广》中的樵夫一样,不可求思,不可休思。古诗词中的许多爱情就是因此而产生的。

似乎古人不似现代人这般含蓄,喜欢就是喜欢,喜欢就会大胆地说出来,男子如此,少女也不例外。西晋有名的美男子潘安驾车上街的时候,不仅少女喜欢他,就连老妇人也为他的美貌所着迷,纷纷往他的车上扔果子,等他到家的时候,车里的果子已经满了,因此便有了“掷果盈车”这个成语。

当然,这也要长得美貌的男女才行,君子喜欢窈窕淑女,少女们喜欢的自然也是相貌英俊的男子。潘安上街可以“掷果盈车”,是因为他长得好看,若是长得丑,便会适得其反。《世说新语》中记载:“思貌丑悴,不持仪饰。亦复效(潘)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思”指的就是与潘安同时代的大文学家左思,他的一篇《三都赋》造成了“洛阳纸贵”的现象。左思虽然才华横溢,但是相貌奇丑,他听说了潘安的事之后,也想艳遇一番。于是,他没有做任何打扮,故作潇洒地走在洛阳的街上。结果一群妇女围着他吐口水,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家了。这个故事很像男版的“东施效颦”,不过不难看出,古人表达感情的方式要简单得多,明了得多。《汉广》中的男主人公不是什么绝世美男子,也不是什么大文学家,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樵夫。某一天出门砍柴的时候,他在江边偶然遇到了汉江中的游女,从而害上了相思,唱出了这首情意缠绕的诗歌。这好比徐再思的《折桂令·春情》所云:“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折桂令·春情》以思念心上人的少女的口吻写的,所流露出的感情单纯而美好。以前的她从来都不知道“相思”为何物,一旦知道了,就害上了相思。相思中的男女都是一样的,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汉广》中的这位樵夫害的不仅是相思,而且是单相思。至于“单”的原因,那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游女另有所爱,也许她已经嫁给他人,又或许,她仅仅是不喜欢樵夫而已。都说爱是没有理由的,那么不爱也可以是没有理由的吧。

对方再好,但终究不是三千弱水中属于你的那一瓢。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若我只钟情巫山的云雨,那么其他再美的云彩,于我而言也只是过眼云烟罢了。

南山的乔木又高又大,树下不可歇阴凉。汉江上有位游女,想去追求她却不可能。诗的开头以乔木起兴,比喻的却是对游女的单恋。高大的树下不能休息,因为它不属于我;汉江的游女不可追求,因为她也不属于我。汉江滔滔,又宽又广,乘筏渡过不可能,所以我只能在远处仰望着你,独自承受心中的这份思念。

有时候,爱不一定是拥有,不一定是长相厮守。能看着自己爱的人一生平安幸福,又何尝不是一种欣慰。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这段描写的正是樵夫的内心独白,心爱的姑娘要出嫁了,他没有嫉妒或者怨恨,而是幻想成为姑娘的仆人,喂饱她的马,好好送她嫁人。尽自己一份绵薄的力,让所爱的人幸福,倾慕之情如此深切,打动人心的同时又令人心酸不已。

汉江滔滔,江面宽广却不能渡过,说的是汉江的宽度,却也是人心的距离。

关于“游女”的身份,也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最普遍的,也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就是,她是一位已经名花有主的女子。也有说,她的身份相对于樵夫而言比较高贵,所以樵夫在没追求她的情况就已经认为她是“不可求思”的。

还有一种说法,说“游女”其实就是汉水女神,认同这种说法的人也颇多。汉水女神的说法,给这首诗增添了梦幻的色彩,虽唯美,但似乎不太符合《诗经》一贯的写实风格。因而《汉广》流传至今,仍然被定位为一首樵夫单恋游女的写实版爱情诗。

得不到回应的思念,茫然无边际,在现实中,也许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因心中那份执念而默默坚守的,少之又少。樵夫的思念,虽则怅然,依旧美丽。

我爱你,只是我自己的事,与你无关。即使单恋又何妨。摽有梅,其实七兮——青春即逝,真爱何时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诗经·召南·摽有梅》

孤身的少男少女们总是渴望得到爱情,然而翘首等待中,却不能确定谁才是那个对的人。我有个朋友,身边流连的异性一直很多,可直到大学毕业他还没有谈过一次恋爱。喝茶闲聊的时候他感叹:“我愿意用一辈子的桃花运去换一个对的人。”

听了后我不禁想到了曾在网上看见的一个笑话。女生甲对女生乙说:“等我找到男朋友了,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扇他一个巴掌!”女生乙问:“为什么?”女生甲说:“谁叫他那么晚出现!”

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男人思娶,女人恨嫁。

不过男人的胆子比女人要大得多,也直率得多。自古以来,大多数女孩从小就会被教育要矜持,要内敛,即便有什么事情,女孩子们也都喜欢藏在心里。遇到喜欢的人,男生敢于大胆表露出来,甚至死缠烂打,软磨硬泡,不怕脸皮厚,就怕女孩不点头。所以在大学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男生在女生宿舍楼下大声表白,引来重重围观。可是我们几乎看不到女生这样做,这应该算是男女心态的差别吧。《摽有梅》中的女子无疑是勇敢的。她不像一般女孩子那样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想爱就敢大胆表达出来。看见枝头的梅子熟了,良人却还没出现,内心迫切的她忍不住唱出了这首歌:

梅子纷纷落在地上,树上还剩下七成。想追求我的小伙子,请不要耽误时辰。

梅子纷纷落在地上,树上还剩下三成。想追求我的小伙子,现在就是好时辰。

梅子纷纷落在地上,背着竹筐去拾取。想追求我的小伙子,请告诉我一声。

开篇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以此衬托姑娘渴望爱的心情。梅子成熟了,时光逝去了,可是我生命中的那个他,为什么你还是迟迟没有出现?

这种迫切的心情是依次递进的,当梅子落地,树上还剩下七成的时候,姑娘渴望的是有小伙子来追求她。到了树上只剩下三成梅子的时候,她不免开始急了,追求我的小伙子,请不要再迟疑了,现在就是最好的时辰啊!直到梅子全部落下,该背着筐去拾取了,姑娘总算按捺不住了,干脆直率而言:那个小伙子,你怎么还不开口呢?

看表面意思,好像是姑娘等着小伙子追,是在等人来“求”,实际上却是她在求“人”。再勇敢的女孩,内心深处也还是会有些小小的骄傲的吧,明明心里想着,却喜欢用相反的方式来表述。女孩多多少少都是有些爱面子的,若是爱上一个男生,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问对方“你喜欢我吗”,而不是直截了当告诉他“我喜欢你”。

梅子的成熟,暗喻的是青春的逝去。梅子成熟一般是在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这段时间江南正阴雨绵绵,因而便有了“梅雨季节”说法。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描述的正是这时候的景象。

一向很喜欢梅这种植物,无论是凌寒傲雪的梅花还是酸甜可口的梅子。在中国文化中,梅花不像桃花来得婉约浪漫,但一向被当做坚忍不拔的化身,如果说桃花胜在意境,那么梅花就胜在风骨。《摽有梅》中的这个女子的内心想必也是如梅花一般的坚强吧。一直等着所爱之人的出现,想爱就敢说出来,无所谓旁人的眼光。只可惜,良人至今不知何处。

那枝头的梅子熟了,四季已经过去一半,寂寞的女子不由得感慨青春即将流逝,恼岁月无情,叹真爱无期。至于她一直没有等到良人的原因,也许是以前的她太过矜持,羞于表达;也许是高傲的她眼光太高,没有遇见喜欢的人;又或许碍于当时的文化风俗,毕竟古代男女的交往远远没有现在那么平常。

但是比起封建礼教时代,先秦的民风要开放得多。无论这位姑娘到底有没有求到她爱的人,她能够毫不遮掩地表达出来,已经是很难得了。封建礼教盛行之后,深闺中的女子只能在绣楼中消磨她们的青春,就算心中再渴望爱情,她们也不敢开这个口。比如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女主人公张倩女只能靠灵魂离开躯体来追随爱人。

这是个带有梦幻色彩的故事。张倩女和王文举从小指腹为婚,互相喜爱。但是张家嫌弃王文举落魄,没有考上功名,于是悔婚。王文举不得已,只好独自一人上京赴考。他离开后,倩女思念成疾,一病不起。而卧病在床的那段时间,她的灵魂离开了躯体,追随爱人一同到了京城。二人在一起生活多年,直到王文举考上状元,带着倩女衣锦还乡,倩女的家人才恍然察觉真相。

离魂之事也只能发生在故事里,真正生活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女子们自然是不可能做到的。思嫁也好,恨嫁也罢,她们不敢做,甚至不敢言。所以,生活在诗经时代的女子无疑是幸福的,只要她们愿意,她们可以从筐中抓一把梅子向心仪的男子投去,毫不做作地说:“若是喜欢我,千万别错过良辰!”

镂空的雕花窗前,是谁在苦苦等待爱情?梅子已落,青春即逝,真爱何时?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涓涓心事说给谁人听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第一眼,我的注意力便被这句话吸引了。我的心并非石头,不能随便转动;我的心并非草席,不能随便翻卷。总觉得这像一位女子的内心独白,向爱人述说着她的忠贞。绵长的画卷在眼前渐渐展开,一对青年男女乘着柏木船顺流而下,执子之手,山盟海誓,以内心的坚韧给爱情定一个永久的保质期。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或许是因为中学时曾学过的一首长诗,《孔雀东南飞》。里面有一句话: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诗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被婆婆遣送回家时对丈夫焦仲卿说的,意思是,即使被迫分离,她的心会像蒲苇一样结实牢固,而丈夫一定要像磐石一样坚硬不可转移。短短的话语,包含的却是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虽然意思有差别,但我还是觉得这两句话有种相似的含义,那便是内心的坚贞不屈。

然而事实上,这首诗并非和爱情有关。关于诗的具体思想,有两种说法。一说,这首诗写的是妻子被丈夫遗弃,又被他人欺负,却不甘屈服。一说,这首诗表达的是君子怀才不遇,为小人所欺辱,难以舒展心中抱负的情感。

若是从单字面上理解,那样直白的倾诉话语,似乎更贴近第一种。古时候的女人地位没有现在这样高,更别说什么男女平等了。当时没有离婚这一概念,有的只是休妻。女子必须遵守三从四德,不仅要讨好丈夫,还要讨好夫家的所有人,尤其是公婆。就像林黛玉进贾府一样小心翼翼,不能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哪怕犯一点小小的错误,都会有领到休书的风险。《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已经算得上是贤妻的典范了,可纵然如此还是被“鸡蛋里面挑骨头”,遭到了婆婆的嫌弃。足以见得那时候的女子活得很不容易,被夫家嫌弃也就罢了,回娘家后还得被娘家人看不起。《柏舟》中的这位妇人不知是何原因被丈夫遗弃,不过她的下场比刘兰芝可惨多了。刘兰芝回到娘家虽然也被兄长嫌弃,但因为长得貌美,即便是被休也还是被太守家的公子看上了。《柏舟》没有描写妇人的长相,不过可想而知,生活在古代的女子,纵使再好看,被休之后地位还是很低的。她的娘家有亲兄弟,却不能作为依靠,对兄弟们诉苦非但不被同情,反而惹来怒火连连。她的心中忧愁痛苦缠绕,却无法排解,还要遭到群小的欺辱。

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妇人也还是没有屈服,她依旧坚持己见,以诗来表达心中的愤懑和矢志不渝的忠贞。

同样作为“弃妇”,《上山采蘼芜》中的妇人则卑微得多: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是东汉时期的一首乐府诗,出自《玉台新咏》,写的是一位被休的妇人偶遇前夫,二人之间的行为和对白。被丈夫遗弃是件十分耻辱的事,女子必然会心怀怨恨,换做现在,与前夫偶遇不上前扇他一个巴掌已经算很好了,顶多冲他皮笑肉不笑一下,以表示自己心胸宽广,不计前嫌。

可诗中的这位妇人却跪在地上和前夫对话,内容还是关于前夫的现任妻子。最最可气的是,前夫还故作大方地说新妻子比不上旧的,忍不住想骂一句,比不上你还休妻?

不过也有人认为,通过前夫的话语可以看出他内心也很难受,可见他对这位妻子还有感情的,休妻另娶或许不是他的本意,他很有可能和《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一样,因为家长的强制干涉而被迫与妻子分离。

无论是哪种情况,受伤最大的始终是女人。再多的烦恼苦闷,她们也只能烂在心里,不知道对谁诉说。

古人心事难说的时候,总喜欢借其他事来言志,比如《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以狐仙鬼神之事来暗讽当时的社会制度,比如《楚辞》中,屈原借和渔父的对话来表明自己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若是说这首诗借妇人的遭遇来比喻君子怀才不遇,为小人所欺,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韩愈在《马说》中写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古至今,有不少有识之士满腔热血,想一展抱负,却苦于没有人欣赏自己的才能而郁郁不得志。他们得不到明君的赏识,还要遭到奸臣小人的诬陷。明君就好比是抛弃妇人的“丈夫”,奸臣小人则像是欺辱妇人的“群小”。君子估计是碍于世俗,只得借“妇人”之口,以被丈夫遗弃,被群小欺负来比喻自己内心的苦闷,纵有心事口难开,唯有如此,才能勉强抒愤吧。

我觉得这位君子的处境像极了屈原,君主不赏识自己,同时又被奸臣所害,心中忧愁愤懑不知道该向谁倾诉,最终以魂归汨罗江来作为对自己的解脱。

举世混浊而唯我独清,众人皆醉而唯我独醒。我有一腔心事,到底该说给谁人听?绿衣绿衣,绿衣黄里——斯人已逝,魂归何处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邶风·绿衣》

看到“绿衣”二字,我脑子里鬼使神差冒出来竟然是聊斋中《绿衣女》的故事。

书生半夜灯下读书,有绿衣女子推门而入。书生明知绿衣女不是人类,但二人还是相处得十分开心,自那以后夜夜相会。直到有一天,绿衣女心中感到不安,天亮后她刚离开,书生便听到了她的呼救声,然而寻遍四周未见到人影,最后在屋檐下发现一只蜘蛛在捕捉一只绿蜂。书生将奄奄一息的绿蜂救了出来,绿蜂苏醒后,沾了砚台里的墨水在桌上写了个“谢”字就飞走了。从此绿衣女再也没有出现。

诗和故事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仅仅因为题目中相同的“绿衣”二字,让我产生了这样不靠谱的联想。

绿衣,即绿色的衣服。从古至今,学者们一般都认为《绿衣》是悼亡诗,这一说法也被后世认可。诗中描写的场景是,丈夫抚摸着妻子留下来的衣服,反复端详,睹物思人,回忆起妻子生前的种种,不禁心生愁苦,凄凉哀婉。

绿衣服啊绿衣服,绿色的外衣黄色的里,心中忧伤又愁苦,忧愁何时能停止?

绿衣服呀绿衣服,绿色的上衣黄色的裳,心中忧伤又愁苦,忧愁何时能忘?

妻子永远离开了,只留下这件绿色的衣服。而这对丈夫来说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是妻子生活的缩影。为什么他看到绿衣会这么难过?因为绿衣是妻子生前亲手为他所织,里面所凝聚的是妻子对他的深深关切。“绿兮丝兮,女所止兮”。无论是绿色的外衣还是黄色的里衣,一丝一线都经过妻子的手。丝者,思也。丝丝缠绕的,是我思念的心。

明朝冯梦龙采集编纂的诗歌总集《山歌》里面有一首诗叫《素帕》,就是以“丝”喻“思”: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山歌》内容朴实,大多数接近口语。这首诗也是很容易理解的,说的是一女子不会写诗,想情郎的时候就寄一方丝帕给他。情人拿到丝帕后,反复颠倒着看,无论横着还是竖着,看见的都是丝。“横也丝来竖也丝”,其实就是“横也思来竖也思”啊。虽只是一方素帕,承载的是女子对情郎浓浓的思念。

素帕也好,绿衣也罢,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件死物了,而是思念的代表。可我觉得《绿衣》中这种天人永隔的思念,带着一点残酷的意味。无论我有多想你,你永远不可能知道,更不可能再回到我的身边。

在古代的悼亡诗中,《绿衣》算是很有代表性的,《诗经》中另一首很有名的悼亡诗是《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这也是一首悼亡爱人的诗,一般认为这是妻子悼念逝去的丈夫。妻子默默站在丈夫的坟边,看着丛生的葛藤,顿觉伤感。诗中描写的虽是丈夫的孤独,实际上想表达的是妻子自己的孤独和凄凉。活着的人,远远比死去的人痛苦。

我的爱人葬在这里,谁来陪伴在他身边?他只能孤独地安息着。等我百年之后,再回到坟墓里和你相聚。这和著名爱情故事《梁祝》的结局很像。梁山伯死了,祝英台悲痛欲绝,在成亲当天跳入他的墓穴。

合墓而居,生住在一起,死葬在一起。这样的爱,完全足以超越生死。

同样是悼亡爱人,《葛生》和《绿衣》有着不同的意味,但其中所蕴含的生者的孤独忧愁和对亡者的思念却是相同的。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似乎很少有人再去重复“悼亡”的古典情怀了,但是在古代,这是一件很普遍的事,很多我们熟知的诗人都曾写过关于悼亡的传世名诗。

关于《绿衣》的具体含义,争议还是颇大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普遍都已经接受悼亡诗的说法,但是《毛诗序》却认为这是庄姜夫人感叹自己被卫庄公冷落而作。

提到庄姜,不得不提的是《诗经》中歌颂她的名篇《硕人》,从《硕人》中可以明显看出庄姜的身份,她是春秋时齐国的公主,后嫁给卫庄公。她前半生可谓活得风光无限,但是因为婚后无子而遭到了卫庄公的冷落,最终在深宫中孤独地度过了一生。

后世对庄姜夫人的评价很高,宋理学家朱熹甚至认为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柏舟》、《绿衣》、《燕燕》、《击鼓》、《凯风》这五首诗都是出自庄姜之手。他在《诗集传》中写道:“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言绿衣黄里,以比贱妾尊显。正嫡幽微,使我忧之不能自己也。”

朱熹的说法和《毛诗序》差不多,或许这种说法和诗的表面意思相差较大,在时间的浪涛中渐渐失去了大部分支持的声音,而悼亡诗的说法却一直屹立不倒。

斯人已去,魂归何处?我在思念你,可你并不知道。有时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恰恰就是生与死的距离。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多情自古伤离别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诗经·邶风·燕燕》

按照《毛诗序》中的说法,《燕燕》的作者也是庄姜,而诗的主旨是“卫庄姜送归妾也”,即庄姜送别卫庄公的妾室戴妫时所作,说白了也就是妻送妾。

古代男子都会娶多个妻妾,帝王就更不用说了。庄姜虽然身份高贵,端庄貌美,但也避免不了丈夫再娶的命运。由于婚后无子,一度被卫庄公冷落。后来,卫庄公又娶了陈国女子厉姒。《左传·隐公三年》记载道:“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厉妫即厉姒,她嫁给卫庄公之后生有一子孝伯,但孩子很早就夭折了。而后卫庄公又娶了厉姒的妹妹戴妫。自那以后庄姜彻底成了不受宠的妃子,在感情方面完全算是被打入冷宫了。

按理说,即便是娶了侍妾,对美丽的原配妻子也不该如此冷淡吧,好歹庄姜的娘家齐国也算是中原强国,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啊。若是在现代,这一说法或许成立,但古人崇尚“母以子贵”。一个女人,即便无才无德,只要能生出儿子她的地位就高,反之则会被夫家嫌弃。

庄姜不能生孩子,卫庄公冷落嫌弃她,齐国人就算再生气也不敢说什么,大概是觉得理亏吧,毕竟他们的公主没能给人家怀上孩子,他们又能奈何。

不过庄姜夫人被后人赞咏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戴妫为卫庄公生了儿子姬完,或许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孩子吧,庄姜一直对姬完视如己出。戴妫也算是庄姜的情敌了,自古以来,有几个女人能真正做到对情敌给自己丈夫生的儿子疼爱有加?如此看来,庄姜的度量还真不是一般大。《燕燕》的背景是庄姜送别戴妫,这一“送别”也是有历史背景的。卫庄公的另外一个侍妾生了公子州吁,州吁从小好武,深得卫庄公喜爱。大夫石碏劝卫庄公,让他尽快定好太子的人选,以免发生动乱。但是卫庄公不听,一如既往地偏爱州吁。

等到卫庄公死后,公子姬完即位,即卫桓公。州吁和石碏的儿子石厚联手杀死了姬完,自立为王。姬完被杀,他的生母戴妫受到牵连,被遣送回陈国。临行前庄姜为戴妫送行,作了这首诗。

忍不住插个题外话,众所周知的成语“大义灭亲”也出自这一典故。州吁和石厚谋反之后,石碏对石厚的行为深恶痛绝,便联合了陈国国君陈桓公将二人除去。他的行为被卫国百姓传颂,“大义灭亲”的成语也流传至今。《燕燕》是庄姜送别戴妫所作,这是最早的一种说法。按照这种说法,诗的前两句大概意思就是:燕子飞呀飞,羽毛长短不齐。她马上要回娘家,我送她到郊外。“之子于归”的“归”在这解释为回娘家的意思。

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有一句“看燕燕,送归妾”,就是取之于这一说法: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这阕词是辛弃疾送别堂弟茂嘉时所作,分别用了昭君出塞远嫁匈奴、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幽禁长门宫、庄姜送别卫庄公妾室戴妫、李陵投降匈奴后送苏武归汉、燕国太子丹在易水送荆轲刺秦等五个典故。可见,辛弃疾也同意《燕燕》出自庄姜之手。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说法被后人否决了。究其原因,似乎是因为诗中有一句“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意思是庄姜送走戴妫后,渐渐望不见她的身影,忍不住泪如雨下。无论多大度的女人,能做到与妾室和平共处,对妾室的儿子视如己出,已经很了不起了,犯不着妾室回娘家她还哭得眼泪哗啦吧?

所以又有了这样一种说法:《燕燕》描写的是男子送心爱女子远嫁的场景。我爱的那个她要嫁人了,新郎却不是我,怎么能不伤心难过?

送情敌和送爱人,哪种情况会出现“泣涕如雨”的场景?显然,后者更加合乎常理。

若是按照“男子送爱人”的说法,诗句翻译过来又是另一种意思了。燕子飞呀飞,羽毛长短不齐。姑娘就要出嫁了,我送她到郊外。远远地望不见她的身影,我的眼泪如雨水滑落……按此意思,“之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