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安徽省为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02:20:32

点击下载

作者:许冬明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试读:

前言

竞技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和有针对性地来自业余体校、训练基地、传统项目学校等资源的后备军地的人员补充。第一节安徽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概述(一)概况

1953年9月18日,安徽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1969年9月改为安徽省体育运动革命委员会,1972年5月恢复原名,2000年6月改组为安徽省体育局。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体育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订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并监督实施;统筹规划群众体育发展,负责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监督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指导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负责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统筹规划竞技体育发展,指导协调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竞技运动项目设置,组织重大体育竞赛,指导省优秀运动队建设;统筹规划青少年体育发展,指导和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拟订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政策;负责体育彩票销售管理。

2014年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组织开展《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评估工作。加快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竞技体育启动新周期备战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改革工作,安徽省参加了第十七届仁川亚运会,创造了本省参加境外亚运会的历史最好成绩。建设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举办安徽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产业取得新突破,举办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第六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2014年全省有226个单位获“2010—2013年度安徽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198人获得“2010—2013年度安徽省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芜湖市、滁州市体育局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先进单位,8人被授予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二)对外交流

全年出访总人数为70人次。其中省体育局自主组团派出7个批次41人,出访韩国、英国、巴巴多斯、日本、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双跨团派出19批,29人次随国家体育总局出访。全年接待来访总人数:41人次。其中:接待韩国体育大学13人,韩国庆山柔道协会5人,澳门体育总会23人。(三)体育宣传

抓好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宣传工作,开幕式首次上星实现安徽卫视现场直播。做好我省运动员备战参赛仁川亚运会、南京青奥会等国际大赛,以及2014年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第六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等重大赛事和重要品牌赛事活动的宣传工作。加强组织建设,调整成立“安徽省体育局宣传信息文化中心”。组织开展安徽体育好新闻、安徽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参加全国全民健身好新闻评选荣获“优秀组织奖”,开展了“寻找安徽省最美退役运动员”公益宣传活动。加强安徽体育网、省体育局内部办公网、安徽体育腾讯微博等平台建设管理,创新与人民网安徽频道、《市场星报》等媒体合作。加强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政策法规、体育文化等方面宣传,全年共组织新闻媒体集中采访活动30余次,召开新闻发布会6次,开展“全民健身、体彩公益宣传”江淮行专题宣传活动8次,中央和省级主流新闻媒体报道我省体育工作情况达8000余篇(条),同比增长33%。省体育局再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体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综合考评得分位居全国第二。第二节安徽省群众体育概貌(一)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4年是《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计划》)、《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实施计划》)评估之年。一是全面启动《实施计划》评估工作。省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2014年《〈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实施成效评估工作方案》,在全省部署《实施计划》实施成效评估工作。二是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县试点工作。安徽参照国家体育总局2012年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做法,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县试点工作,确定了17个全民健身示范县,各示范县扎实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树立了优秀典型,做出了良好示范。(二)全民健身主题系列活动“8·8”全民健身日前后,全省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群众健身活动。8月8日当天,在金寨县举行了安徽省暨六安市庆祝第六个全民健身日活动;在池州市举办了第四届全国绿色运动健身大会,来自全国的81支代表队的1618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池州市的1500名运动员参加了6个比赛项目;在池州市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来自27个国家(地区)、53个协会组织的300余人参加了赛事活动;在亳州市举办了2014年第六届华佗五禽戏养生健身节,亳州市近千名市民集体表演了五禽戏;安徽省体育总会在舒城万佛湖成功举办了首届“鑫泰杯”全国库钓大奖赛,有来自全国各地的88支队伍、264名选手参赛;安徽省第七届省直机关万佛湖环湖健身走活动在舒城举行,省直55家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600余人参加了活动,是安徽省十大特色群众体育品牌活动之一。(三)安徽省第六届残运会

安徽省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10月26日—29日在安庆举行。本届残运会由省体育局、省残疾人联合会共同举办,比赛共设田径、游泳、举重、象棋、飞镖、射击、乒乓球、羽毛球、聋人篮球和盲人门球等10个大项,203个小项,共有19个代表团、约1600人参赛,其中运动员686人,是历届省残运会参赛人数最多、比赛项目最多的盛会,并首次与省运会在同一座城市举办,运动员享受同等待遇,彰显了残健平等的奥林匹克理念。经过四天的比赛,安庆、合肥、黄山、淮北、马鞍山、蚌埠、滁州、铜陵代表队分获奖牌总数前八名,合肥、黄山、安庆、淮北、蚌埠、马鞍山、滁州、铜陵代表队获得金牌总数前八名。闭幕式对获奖运动员代表、获得道德风尚奖代表团和优秀志愿者代表给予了表彰,并举行省残运会会旗交接仪式,第七届省残运会将于2018年在蚌埠市举办。(四)安徽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

安徽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于2014年11月3日至6日在安庆举行。共有16个代表团,来自回、满、藏、维吾尔、朝鲜等16个少数民族493名运动员,参加了武术、毽球、蹴球、民族式摔跤、高脚竞速、押加、陀螺等7个大项43个小项比赛(其中陀螺首次列入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共产生了81个一等奖、153个二等奖、219个三等奖。安庆市、合肥市、宿州市等16市被表彰为优秀组织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

安徽省直机关第七届运动会由省直工委、省体育局共同举办的省直机关第七届运动会于5月14日至6月19日在合肥举行。省直七运会围绕“运动、快乐、健康、圆梦”主题,集中展示了省直机关全民健身活动成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学军等19位省级领导出席了开幕式,9名省级领导、1000多名厅局级领导以运动员身份报名参赛。省直和中央驻皖单位165个厅局、12000多名运动员参赛。经过近两个月的比赛,省直七运会圆满结束。颁奖仪式上,对获得省直七运会团体总分一、二、三等奖的单位进行了颁奖,60个单位分别获得省直七运会“优秀组织奖”“组织奖”,45个单位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同时表彰了2011—2013年度40个省直机关全民健身工作先进单位。(五)合肥国际马拉松赛“万科杯”2014年合肥国际马拉松赛于11月16日上午8点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北广场鸣枪,本届赛事是由中国田径协会、安徽省体育局、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合肥市体育局、合肥市旅游局、安徽省田径协会承办,设全程马拉松(42.195千米)、半程马拉松(21.0975千米)、迷你马拉松(5千米)、亲子跑(1.7千米)四个大项,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0余名选手参赛,其中全程马拉松2500人,半程马拉松3500人,特邀外籍选手43人,是合肥市首次举办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单项体育竞赛活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对比赛做了现场直播并进行直升机航拍,赛事期间播出了合肥城市形象、历史人文的宣传片,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合肥。(六)全国库钓大奖赛

由安徽省体育总会主办,舒城县人民政府、六安市体育局协办的首届“鑫泰杯”全国库钓大奖赛10月13日至15日在舒城万佛湖海螺堰国际休闲垂钓中心举办。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88支队伍、264名选手参赛。大赛分为两种:混合鱼种总重成绩和单尾最重成绩。各项赛事共经过52小时的角逐各项赛事。赛事的成功举办,进一步落实了省体育局与舒城县人民政府的战略合作精神,提升了万佛湖在全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推动了舒城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七)首届示范县篮球赛

安徽省首届全民健身示范县(市、区)男子篮球赛9月6日在凤台县体育馆举行。17个全民健身示范县和1个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的18支代表队、2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本次赛事旨在以活动为平台,展示各示范县(市、区)全民健身工作成果,加强各示范县(市、区)之间工作联系和经验交流,促进形成各示范县(市、区)之间联系互动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示范县(市、区)试点单位在各市全民健身工作中“领头雁”作用。(八)第六届农民篮球篮赛

第六届安徽省“美好乡村”农民篮球大赛总决赛9月28日至30日在芜湖县湾沚镇鲁村举办。来自全省16个市、2个省直管县和湾沚镇的19支农民篮球队,近2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共同为广大农民群众献上了一顿丰盛的农民“篮球竞技大餐”。

安徽省农民篮球大赛已连续举办六届,成为深受基层广大农民朋友欢迎的省级“农”字号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这种“农民赛事农民办,农民比赛农民看”的办赛模式,将省级农民赛事放在农民“家门口”举办,让农民群众感受体育带来的愉悦和快乐,在全省农村地区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带动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发展,促进了农村全民健身组织队伍壮大,对贯彻落实《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起到推动作用。(九)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2014年,全省建设175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个乡镇级全民健身广场;423个全民健身苑(其中省级100个),100个街道(社区)体育俱乐部,1000个晨晚练点。根据省美好乡村工作部署,建设710个美好乡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争取中央转移支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和维护经费,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支持我省建设100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每个2万元);农民健身器材更新经费777万元。做好雪炭工程和其他健身设施建设。2014年,全省新建6个“雪炭工程”项目(每个200万元,怀远县、八公山区、黄山区、金安区、界首市、郎溪县),其中国家体育总局援建3个,省体育局配套建设3个。国家体育总局为落实《“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2]2377号),在我省建6个社区多功能公共运动场和10个拆装式游泳池项目,将在2015年建成使用。(十)社会体育指导员

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初任培训。举办9期一级指导员培训班,培训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627人。各市、县二、三级培训工作按计划推进。2014年我省有54人获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83人参加国家级社体指导员培训。首次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继续培训。100名来自全省晨晚练点、社区、乡镇健身辅导站点的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接受了培训,首次向全省一线社体指导员配发统一服装。(十一)国民体质监测

完成国家和省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2014年1月26日,安徽省体育局等十厅局印发《关于开展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通知》(皖体群〔2014〕5号),启动国家和省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其中,合肥、阜阳、黄山3市为国家级抽样城市,继续开展为省直机关“送健康”活动。2014年,继续开展为省直单位“送健康”活动。到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统计局、省残联、省调查总队、省文联、省通信管理局、省戒毒所、省政务中心等八个厅局开展体质测试,出具695份运动处方,发放800余份科学健身宣传册,建设第三批县级国民体质监测站。2014年,全省建设第三批16个县级国民体质监测站。截止到年底,全省共有国民体育监测中心(站)66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6个、县级49个。(十二)体育社团

新成立87个体育法人社团,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体育法人社团1643个,其中,省辖市体育总会16个、县(市区)体育总会105个、省级体育社团73个、行业体育单项协会28个、其他各类体育社团1421个;全省各类体育社团会员达138万人;对11个省级体育社团进行业务资质评估,2个省级体育单项运动协会获得4A级体育社团、5个省级体育单项运动协会获得3A级体育社团荣誉称号。全省各级各类体育社团开展活动2421项次,带动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达139万人次。第三节安徽省竞技体育概貌(一)竞技体育成绩

在年度全国以上的比赛中,共获得21枚金牌(其中国际大赛4枚),39枚银牌(其中国际大赛5枚),31枚铜牌。

在第十七届仁川亚运会上,我省有22名运动员参赛,共获得7枚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和2个第四名、5个第五名、1个第六名和1个第八名的成绩,创造了我省境外参加亚运会的历史最好成绩。(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制定实施《省体育局关于深化优秀运动队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将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省体操击剑运动管理中心、省武术拳击运动管理中心、省球类运动管理中心(手球、橄榄球项目)纳入体院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构建“训、科、教一体化”的运动训练管理模式。

1.调整运动项目结构

研究制定了田径、游泳、水上、射击和举重等我省基础大项和传统优势项目的振兴计划,努力实现我省竞技体育项目的转型发展。采取俱乐部制、企业办队、高校办队等形式,逐步形成形式多样的竞技体育发展新格局。在淮北市省队市办羽毛球队的基础上,与安徽工业大学共建男子橄榄球队,与上海东华大学合作共建田径队,分别与芜湖市政府和安徽师范大学达成了合办高水平运动队和体育学校的框架协议。

2.运动单项协会实体化

借鉴网球项目社会化的经验,成立了乒乓球项目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快改革进程,与凯成集团商谈共建乒乓球俱乐部,共促项目社会化发展;指导协调安徽文一篮球俱乐部各项工作,俱乐部获得2014赛季NBL联赛季前赛南阳赛区的冠军,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晋级NBL联赛A组,实现了俱乐部建设发展的第一个目标;支持安徽力天集团成立男子足球俱乐部,2014年8月25日,安徽力天足球俱乐部正式成立,10月,参加了2014年中国足球协会业余联赛,并以东区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了进军总决赛资格。第四节安徽省青少年体育概貌(一)安徽省第十三届运动会

由省人民政府主办,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和安庆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安徽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于2014年10月12日至10月21日在安庆市举行。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学军等省领导出席开幕式。本届省运会以“共享省运、圆梦宜城”为主题,以“富有特色,精彩圆满,节俭务实”为目标,创新办赛理念、突出惠民为民、净化竞赛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本届省运会设青少年部和高校部,共有16个市、69所高校参赛,参赛运动员10041人、工作人员2290人、裁判员1353人,累计参赛规模达13000余人,是迄今为止我省举办的项目设置最多、参赛规模最大、赛区分布最广、赛期跨度最长、赛风赛纪最好、反兴奋剂工作最严的一届省运会,成功实现了“场馆设施一流、竞赛组织一流、运动成绩一流、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一流、服务保障一流、安全稳定一流”的目标。

省运会期间召开了“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第三届全省体育科学大会、安徽省首届体育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等活动,发挥了省运会的综合效益和多元社会功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省运会举办前,省体育局牵头组织了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申办城市考察工作,通过投票竞选并报经省政府批准,确定蚌埠市为下一届省运会承办城市,在第十三届省运会闭幕式上举行了省运会会旗交接仪式。(二)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

不断扩大青少年体育组织,初步形成“国家—省—市”三级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目前,全省有405个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164个、市级229个;有138个体育专项特色学校,其中省级41个、市级97个;359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其中国家级164个、省级155个、市级40个;7个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个。(三)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

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举办了2014年全省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承办了第七届中韩青少年体育交流活动,组队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全国阳光体育大会、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等13项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积极推广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在125所小学、94所中学中推广校园足球活动,并举办了安徽省首届校园足球夏令营。目前,合肥市为国家级校园足球布点城市,淮北、亳州、蚌埠、淮南、芜湖、池州6市为省级校园足球布点城市。(四)后备人才基地建设

开展了国家级基地中期检查。组织有关专家对8所国家级“基地”开展青少年科学训练指导和训练质量检查。新命名了一批省级综合基地。合肥市业余体校等8所体校被命名为“安徽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4—2017)”。创新单项基地管理模式。印发了省单项基地认定及管理办法,启动了新一轮的单项基地认定工作,在基地管理机制、经费投放方式和考核评估办法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第五节安徽省体育产业概貌(一)2014年全国体育文化和体育旅游博览会

2014年全国体育文化和体育旅游博览会于11月22日至24日在芜湖市举办。本届“两博会”是商务部重点支持的展会之一,“两博会”以“弘扬体育精神,建设体育强国”为主题,以“推动经济、拉动消费、服务民生”为宗旨,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策划、市场运作”为办展模式,融合了“关注度高、回归展会本身、服务民生、促进融合发展和首次推出文体明星共同担任形象大使”五大特点。“两博会”期间主要活动有:奥运冠军、体育明星下基层;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发展论坛暨2014全民健身优秀论文报告会;安徽省加入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协作组织和中部六省体育产业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体育产业精品项目推介;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优惠体验卡发放仪式;红杨山汽车越野赛、射箭比赛;书画展、邮展等。罗雪娟、王丽萍、李娜、周吕鑫、邓琳琳等12位奥运冠军和体育明星分别走进学校、企业和社区,宣传全民健身、介绍成长经历、赠送体育器材,并与现场的学生和群众互动交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安徽省加入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组织和中部六省体育产业协作组织也在本届“两博会”上正式签约。(二)第六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

第六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2014年10月26日至28日在池州市九华山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日本等45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名选手参赛。本次武术赛事活动以“相约池州·论剑九华”为主题,分为国内组和境外组,由个人项目、对练项目、集体项目三大类组成。其中个人项目分为传统拳术(太极拳类、南拳类、其他拳类)和传统器械(单器械、双器械、软器械)两大类。参赛者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7岁。经过三天的角逐共产生一等奖357个,二等奖572个,三等奖909个。本届传统武术锦标赛首次搬到户外举行,充分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首次由企业独家出资、具体承办,初步实现了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

赛事期间,还举办了“祈福九华山·寻诗杏花村”文化考察、“武林风·池州情”百米长卷签名留念、“观武术奥运·游福地池州”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段位考试等七项活动。根据安徽省体育产业研究中心测算,本届锦标赛直接消费4000多万元人民币,带动相关收入达到1.7亿元人民币。(三)培育具有我省特色的赛事品牌和体育用品

以承办国际、国家级重大比赛为突破口,以打造具有本区域特色的自行车、汽车、登山、武术、铁人三项、户外徒步等赛事品牌。主要有黟县国际山地车节、泾县乡村公路自行车赛、泾县桃花潭龙舟赛、绩溪徽杭古道跑山赛、黄山市全国户外运动休闲大会等。在培育体育用品方面,筛选了部分拥有自主品牌的、与大众健身密切相关的,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及产品,从资金扶持、服务引导、宣传推广等方面,帮助企业做好商标注册、技术研发、质量认证、标准化研制等工作。(四)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

积极参加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全省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申报国家级体育产业类基地。2014年2月12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省政府及《纲要》要求,省体育局作为皖南示范区规划建设成员单位之一,积极推进皖南示范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五)体育彩票销售

体育彩票销售再创新高,全年销售46.1亿元,筹集体彩公益金11.1亿元,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第六节安徽省体育设施概貌(一)体育设施建设

2014年,全省新建成大型公共体育场馆17个,其中:体育馆8个、体育场3个、游泳馆2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4个;在建大型公共体育设施18个。(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

全省体育系统常年对外开放的主要公共体育场馆172个。其中:体育场(田径场)50个、体育馆42个、游泳馆(池)43个、室内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6个。

全省体育系统公共体育场馆共举办大中型活动(500人以上)375次,共接待活动人次399万人。(三)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要求,完成了全省第六次场地普查工作。据统计,全省共有各类体育场地53189个(不包括军队及铁路系统),列全国第15位,比“五普”时(2003年)增长了126.89%。全省体育场地总面积6931.46万平方米,列全国第10位,比“五普”时增长了138.76%。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8.82个(全国平均12.45个),比“五普”时增加了5.17个,增长了141.64%;人均场地面积1.15平方米(全国人均1.46平方米),比“五普”时增加了0.575平方米,增长了100%。近十年全省体育场地设施发展迅速,各项指标都翻了一番以上。

安徽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4—2017年)名单

1.合肥市业余体校

2.淮北市体育中学

3.淮南市体育学校

4.宣城市体育运动学校

5.黄山市业余体校

6.临泉县业余体校

7.霍邱县青少年业余体校

8.含山县青少年业余体校

2014安徽省全民健身十大品牌活动名单

1.合肥市2014年第三届环巢湖全国自行车赛

2.淮北市第三届环华家湖自行车公开赛暨首届职工自行车健身赛

3.亳州市蒙城县第七届益智运动会

4.蚌埠市第二届“温馨蚌埠、健康珠城”全民健身活动

5.滁州市第三届“畅游琅琊品味山水”健身活动

6.马鞍山市第四十一届迎新年环湖长跑活动

7.宣城市郎溪县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

8.第四届全国绿色运动健身大会(池州市)

9.第五届中国齐云山国际养生万人徒步大会暨齐云山山地越野挑战赛(黄山市)

10.广德县第三届笄山竹海登山节

2015年5月26日至28日,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在长沙召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现场会,对体育总局印发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体青字[2014]75号)规定的条目内涵及赋分标准进行认真解读,并以湖南省体育运动学校和长沙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作为评定对象进行模拟检查培训。总局青少司和有关处室负责人、“基地”认定检查工作委员会工作组全体成员、“基地”认定工作相关专家参加了授课和培训。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实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精品工程,国家体育总局以奥运会为周期,在全国开展了“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工作。经过2004、2008、2012年3个奥运周期,“基地”认定已经成为业余训练工作的重要抓手,有效激励和调动了各省市区开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各级体校在办学、管理、训练、教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业余训练质量和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达到了更好地服务奥运、为国争光的目的。2016年奥运会结束之后,新一轮的“基地”认定工作又将启动。为了让“基地”的认定更加科学化、制度化,更加贴近业余训练的实际成果,真正达到扶优选优的目的,国家体育总局制订并印发了《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对这一办法的准确理解和统一的赋分标准,将最大限度地减少认定工作的偏差,最大限度防止认定过程的人为因素影响。第一篇安徽省排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可持续发展涉及“发展”和“可持续性”两个概念。Lele指出:可持续性的任何讨论必须首先回答持续什么、对谁和多久这三个问题。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排球运动人才培养问题是制约竞技排球发展和排球竞技运动水平继续提高的根本原因之一,同时也会影响到大众排球运动和学校排球运动的发展。《2001—2008年排球运动发展规划》指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和机制的转化;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力开发、培养排球市场,扩大排球人口,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加强优秀运动队和后备梯队建设;……重振中国排球雄风。”

我国专业排球队由20世纪80年代的141支下降到90年代初的75支。业余体校的排球队数量也由80年代的287支下降到90年代初的107支,下降的幅度达到62.7%。我国现阶段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是排球队伍萎缩、运动员人数下降、中学和大学出现断层、运动员过早离队等。这些现象无疑造成了排球后备人才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浪费。另外,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对竞技体育同样提出了高效益和最优化,即要使其与市场经济规律相匹配,达到资源节约化和优化组合的高效率、提高人才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因此,在排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还要尽可能开发和利用排球竞技后备人才资源,使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体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来保障竞技排球运动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体育学术研究领域,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文章中,大多数是对体育强省市的调查研究或是对西部体育较有优势的省市的关注和对竞技体育强项的研究。在对中部地区省市竞技体育方面的研究较少,对弱势的竞技体育项目的剖析方面的研究更是甚少。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在竞技体育方面曾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应该说该省的竞技排球也是较有发展潜力的运动项目之一,但是在教练员数量和竞技体育金牌排名上,及其排球运动的发展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根据周洪珍等人(2002)对安徽省的一线教练人才现状中调查,1994年安徽省的教练员为142人、运动员为298人。1997年这个数字有了下降,教练员为126人,运动员为246人,金牌排名也由1994年的14位下降到1997年的20位。在排球竞技后备人才方面更可谓十分匮乏。进入90年代以来,在国家级的各类排球赛事中很难见到安徽省排球运动队员的身影,即使是有少数安徽籍的排球运动员也为数不多。另外,安徽省与有排球项目相关的体育俱乐部也较少。

针对安徽省在排球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安徽省各界已对本省的排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和排球运动的宣传、普及工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本书以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以安徽省排球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面谈访问等研究方法,并结合国内外在排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为促进安徽省排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和排球运动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第一节文献综述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内涵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和“可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发展,发展的目的在于事物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开发署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际性问题,1981年莱斯提出《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并为国际社会接受。1987年挪威布伦特兰夫人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美国的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我国有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总之,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是协调统一的,是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三个效益的有机结合,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促进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一)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和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构成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教育项目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教育,以期获得更加可持续的消费与生产模式。”此外,范国睿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用这一价值观来审视社会、生态、道德以及人才培养等。”可见,教育人才资源的形成基础在于教育的持续发展。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主要是指用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来指导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人才;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指导教育事业如何良性持续发展;通过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使之了解和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让他们掌握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培养他们的能力;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简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要立足于教育发展,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提高教育质量和科学育人为目标,最终达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个大部分。其中社会资源主要指的是人力资源。现代经济学学者贝尔认为,“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发展还将有助于重塑人的道德品格和精神本质。”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人力资本在资源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他资本不可替代的,这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能对知识、技能和创造力做出适时的运用和发挥,并通过调整资源的消耗和使用来合理配置资源,达到优化组合和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的目的。很显然,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和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和运用,为人才的贮备和流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竞技体育人才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谷弘波在《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一文中谈到,“所谓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使体育自身、体育与社会其他部分之间实现协调发展,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具有的特征有:以人为本、可持续性、协调性。”“所谓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发展当代竞技体育的同时,还应考虑不影响今后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把我国的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纳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即我国竞技体育在策划如何能夺取更多金牌的同时,还必须考虑体育发展的经济指标、社会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等因素。”总的来说,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虞重干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及其人力资源研究》一文中指出,“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一个领域中人力资本和所拥有的人才资源越大,人口和劳动者科学技术知识水平、生产能力越高,劳动力的质量就越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在体育方面有着体育特长和天赋,并经过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组织管理后,对竞技体育发展可能做出一定贡献的青少年运动员。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源的优化组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一个投资大、长期的系统工程,其目的是培养更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水平和质量的高低通常会直接影响到竞技水平的高低。二、国外排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综述

多数西方国家竞技体育的社会基础主要集中在学校和企业俱乐部。例如,在德国,体育俱乐部是基层体育组织,是体育运动的具体承办者,到现在已有近200年的历史。1978年,美国国会颁布了《业余体育法》,明确了政府不直接介入竞技体育的管理,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主要由美国奥委会执行,并在国际体育活动中代表美国。美国的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和主体,在中小学阶段就比较重视竞技体育的普及和提高工作。由于日本的教育发达,学校有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并且大多数大学都设有体育奖学金,这样更利于吸引有体育特长的中学毕业生。体育俱乐部有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多数俱乐部以企业作为后盾,有充足的经费。俄罗斯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培养的形式采用各种形式的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该国建立了全国性的完整、衔接良好、配套成龙、形成制度性的青少年运动员比赛系统。据2001年统计,俄罗斯所有竞技运动学校中,约有250万青少年从事奥林匹克和非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的训练。在36个地区建立了64个高水平竞技运动技术学校,吸收普通竞技运动学校中有潜能的运动员。李淑红(2002)在《对匈牙利体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谈到,匈牙利的面积和人口均少于我国的百分之一。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匈牙利体育代表团获得了8枚金牌、6枚银牌和3枚铜牌。这主要得力于匈牙利有良好的群众体育基础和良好的体育组织和管理手段,雄厚的资金来源和人们的参与率。全社会共同关心体育是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

综上所述,国外一些国家由于各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基础的不同,在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式上也各不相同。他们在良好的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基础上,在排球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也各有特色。例如,浦京在《美国排球的金字塔》一文中介绍说,美国排球协会成立于1925年。美国排协的宗旨和指导思想有两条:一是美国要努力进取,站在世界排球运动发展的前列;二是要向各层次全面推广排球运动,并为全民创造参加排球运动的条件。另外,NCAA(全美大学运动协会)成为推动美国排球发展的重要角色。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青少年排球俱乐部就开始初具规模。美国排协和国家队以自筹资金为主,并且每年都有以适应不同学生特点而设立的秋季和夏季各种的排球比赛。新加坡排球运动的开展主要有三个特色:一是,学校排球运动是新加坡排球运动的支柱运动项目。学校排球组织健全,排球项目有关的赛事不断。二是沙滩排球的普及程度较为广泛。三是新加坡的国家排球队和国家青少年排球队伍,参加这类排球队伍的多是纯粹的业余运动员,并且排球队伍的训练时间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古巴基层排球开展的较广泛。在各县、洲体校从事排球专业训练的学生就达到5000多人。黄依柱等人(2001)在《古巴女排八连冠的显性优势剖析》一文中谈到,古巴女排八连冠主要有两种优势因素所致,一种是隐藏在临场以外的非竞技因素,如社会制度、后备力量的培养、教练员的认识和训练水平,已形成由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排球人才网;另一方面是多年来在世界大赛中所显示出来的体能、技战术、网上实力等。古巴政府规定排球为学校的必修课程之一,并且对优秀的排球后备人才加以重点培养,集中培训和指导,费用由国家负担。这样不仅刺激了青少年对排球项目的热爱和群众的广泛参与,并且使该项运动在国民体育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古巴排球后备人才和老队员的新老交替一般是以老促新,为了达到队员衔接平稳过渡的目的。

从以上介绍的美国、古巴等国家的排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情况来看,都有着相同之处。首先是从小抓起,以学校为基础在中小学就有较为广泛而积极的宣传工作。并依托社会和学校力量开展各种排球竞赛活动,以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其次,多数排球运动队利用业余时间训练,以减少与文化课学习的冲突。除此之外,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开展广泛的长期性的排球比赛和联赛,借以扩大排球运动在大众中的影响力。第三,利用经济效益和优惠的政策条件杠杆。设立相关的排球俱乐部或在相关的俱乐部中设立排球项目,并综合培养有潜力的运动员,以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有组织的参与和进行排球项目学习的目的。采取的形式主要是以体育俱乐部为主,通过严格的管理机制,引进俱乐部和运动队伍之间的竞争,以达到增强排球竞技后备人才的贮备和提高后备人才质量的目的。另外,比较重视俱乐部的自我培养及俱乐部之间的转会和其他形式的交流,以达到一定的商业利润和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今后排球竞技后备人才的选拔提供更广阔的选择余地。各地区还根据经费、奖金、场馆设施等条件选择比赛等级的办法刺激和激励大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体育的关注并吸引他们参与到排球活动中,这也同样对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循序渐进的作用。第四,对退役排球运动员的安排逐步走向社会化,让退役运动员无后顾之忧。利用人才优势,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到排球运动中。以达到不因缺失优秀的排球运动员而导致新老队员交替存在的排球运动队生存的障碍,以最终达实现竞技排球的持续发展的目的。三、国内排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综述(一)我国排球运动开展好的地市较少,竞技排球队伍的区域分布面狭窄

目前,我国排球运动(大众排球)开展较好的地区有:齐齐哈尔的建华区自20世纪80年代末制定了《建华区青少年排球运动发展十年规划》。2000年,建华区成立了青少年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在发展青少年排球运动中,他们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原则,校级排球队已达60余支,学生自发组织的排球队有100余支。全区有各种形式的排球活动站80多个,群众性排球队230多支,形成了覆盖社区、单位、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诸多层面的“排球辐射圈”。1999年,铜山县委、县政府以“突出单项,以点带面,推进区域性体育的发展”的思路,以突出发展排球项目为重点,提出了创建“全国排球特色县”的决定。铜山县排球队还参加过两次全国比赛;有“排球之乡”称号的广东台山市曾是广东男排的甲级赛主场,并先后承办过九运会排球比赛和全国男女排球锦标赛。台山市体育局副局长说:“因为市民的热爱,我们会继续力争承办更多的排球比赛,让更多的台山人关心排球,让台山的经济发展与排球推广共同前进。”综上所述,我国排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基础和体育基础发展较好的省市地区。

在竞技排球发展方面,有排球省队的地市主要集中在浙江、上海、天津、江苏、河南等少数地区。这些有排球省队的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竞技体育的基础方面相对好一些。但对于我国30多个省市地区来说,竞技排球运动队伍的建设和区域分布形势是不容乐观的。(二)各地竞技战略调整,排球队伍萎缩

由于各省市竞技体育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调整,专业排球队伍的数量已越来越少,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专业排球队由20世纪80年代的141支下降到90年代初的75支,下降幅度为46.8%。业余体校的排球队数量也由80年代的287支下降到90年代初的107支,下降幅度达到62.7%。三线队伍从业人数下降到58.0%。此外,在《深化改革,开拓进取,重振中国排球—2000年全国排球训练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参加女排全国比赛的队伍有40余支,80年代有30支左右,进入90年代队伍减少到二十几支,到近期男女排一线队伍各有16支,其中还包括2支大学生队伍。现全国男女排一、二线专业运动员总计814人。全国各级各类体校在校训练排球运动员男女总计3385人。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专业打排球的人各年龄段一共才4000多人。”以上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专业排球队伍和排球运动员的数量呈现出逐渐下降的态势。(三)排球训练经费不足,后备人才输送出现断档

自1996年推出第一届全国排球职业联赛年起,社会经济的投入只供给了十几个或二十几个排球俱乐部,二三流排球队、业余体校,出现无人投资的尴尬局面,使基层训练无法顺利开展。吴健等人(2003)在对江苏省排球教练员调查结果中表明:“江苏在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输送人数上,近5年中输送数目在5~10人中,在输送情况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1~5人,男教练员为9名左右,说明一部分教练员每年中最多只输送了一名运动员,有的教练员甚至一名也没有输送。”在全国排球联赛中,新老队员青黄不接的现象随处可见。例如,某排球队在某届“步步高全国女排联赛”预选赛中的失利,主要是为了保持“五连冠”的荣誉,在运动员的新陈代谢上犹豫不决,忽略了对年轻队员的培养,未能注重二、三线青少年选手的培养,致使主力与替补选手差距越拉来越大,阻碍了该球队的进一步向前发展。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过程。如果不把排球队伍的建设和新老运动员的交接做好,同样会影响到队伍的整体发展。中国排协2001—2008、2009—2016年规划是中国竞技排球发展战略的表现形式。两个规划的实施对中国竞技排球战略进行了规范,但在规划的执行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通过全面的、长期的、统筹的方法和策略解决。

另根据2014年的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认定调研总结中发现:体教结合模式破解了业余排球训练存在的三大难题,即业余训练生源缺乏,招不进的难题;学训矛盾,在运动员只训练不能兼顾文化课学习而“留不住”的难题;运动员运动生涯结束后文化水平低、知识技能差、不能适应社会的“无出路”难题。通过对21个单位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发展不均衡,在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管理措施力度、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排球竞技后备人才的输送断档问题,也会影响到一支排球队伍能否继续保持高水平的竞技能力和持续良好的发展水平。

综合国内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资料,我国目前竞技排球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以上所述的几个以外,存在的问题还有:教练员的综合素质、排球队伍的管理和建设、大众排球的宣传等方面,这些问题也是目前我国竞技排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在平时相关的排球项目的论坛和研究中都有所涉及和讨论,这里就不再重复叙述。(本书只是针对文章所述要求挑选出几个重点问题加以叙述。)这些现象说明:如果不抓紧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不能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就等于与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背道而驰,这样定会在发展中受到更大的阻碍。所以,只有在高度重视排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同时,在营造不断提高排球人力资源素质和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还要防止队伍的断层并与科研等手段相结合,才能使排球队伍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竞技水平之上。第二节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安徽省排球竞技后备人才,调查对象主要以2004年安徽省中学生排球锦标赛赛的参赛队员为主。其中调查访问的具体对象包括:抽样城市体育局分管训练的领导、有排球队伍学校的相关领导、教练员(体育教练)和排球运动员。人数共计138人。二、研究方法(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收集国内外有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文献资料,广泛了解排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和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最新动态。(二)访谈与问卷法

根据研究需要拟制有关问卷,进行调查和专家访谈。通过面访请教,搜集专家、教授对调查问题的观点看法,最后进行综合比较分析,验证研究的可行性,并进行了相关的信度、效度检验,为研究提供理论与事实依据。(三)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论证有关结论和建议。(四)数理统计法

对访谈问卷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第三节调查结果分析与评论一、问卷调查分析

在安徽省排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调查过程中,共发放了110份学生问卷,有效问卷82份;体育教师或教练员问卷13份,有效问卷10份;从事体育管理的相关领导问卷6份,有效问卷4份。总计有效问卷96份。本书在调研中本着求实、求是的态度,并进行了相关的信度、效度检验。以下数据情况比较符合安徽省排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基本情况。以下统计,以近三年内的数据为统计时间段。(一)运动员问卷调查分析

1.运动员运动等级情况表1 运动员等级情况统计

由于安徽省自2003年开始举办本世纪省级的中学生排球锦标赛,所以首次参加排球比赛的运动员居多,没有等级的运动员占到45.12%。获得二级运动员称号的学生或运动员占15.85%,因多来自同一所学校,他们中多数从初中就开始参加一些排球赛事的比赛,参赛的次数和锻炼机会比其他人要多一些。

2.运动员的训练情况

安徽省排球运动员常年坚持训练的占2.43%。调查中有39.02%的运动员以赛前集训为主。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排球队伍的训练时间缺乏持久性和规律性。

3.运动员学习与训练时间分配情况表2 运动员学习与训练时间分配情况

在排球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时间分配情况中,平衡解决所占的比例较大。首先是因为安徽省的中学排球运动员多数是非体育运动学校的在校生,文化课占用的时间较多。另外,多数学生不会把排球项目作为自己升学和长期从事的运动项目,对排球运动学习和训练的时间不会安排的比文化课学习的时间还多。所以,学训矛盾不突出。

4.运动员经常参加排球赛事的情况表3 运动员参加排球赛事数据统计

安徽省除了从2003年开始集中举办的省级中学生排球锦标赛以外,其他相关的排球赛事一般是各地市自行举办。另外,多数学校平时开展的田径运动会和篮球运动会(或比赛)较多,校园举办的排球赛事相对较少。调查中参加过省级比赛的人数占58.54%,是由于多数运动员自2003年连续参加了两届安徽省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参加市级比赛的有32人次,其中包括参加市级举办的软式排球比赛。

5.运动员对排球运动感兴趣的程度情况表4 运动员对排球运动兴趣程度情况统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