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青少年的100个医学发现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10:44:52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引领青少年的100个医学发现故事

引领青少年的100个医学发现故事试读:

前言

孩子们都想要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也喜欢寻找答案,念书或是探索的行动,也是出自于一种好奇心。

所有的儿童书籍里都具有探索的架构,其中探索架构最浓厚的,莫过于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以及传说故事,内容包括侦探小说、冒险小说、科幻小说等。

一、体味科学历程的艰辛

今天我们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中,在吃、穿、住、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享受着现代科技的成果。但我们又对古今科学的发展了解多少?要知道今天的科技之果来得多么坎坷和艰辛,甚至要付出鲜血和生命。

历史不会死去,它最善于记住两种人:智者与愚者。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智者之榜。相反,那些在科学面前变得弱智的人,甚至那些企图以假科学冒名顶替客观真理的愚者,都成为历史嘲笑的对象。“以史为镜,知兴衰”,读史可以明智,读科学史是现代人的明智。

二、激发发明创造的冲动

在科学的历程中,充满了许多有趣、动人的故事,例如,阿基米德在澡盆里发明了浮力定律。牛顿在一棵大树下乘凉,一颗落下来的苹果使他顿悟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呆呆地注视着被水蒸汽掀起的壶盖,结果发明了蒸汽机……这些传奇故事诱发了我们对奇妙的科学世界的向往。

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信息化的时代,未来时速招引着人类前进的步伐,如果不懂科学技术发展史,简直就无法从事科技创造劳动!从事创造性劳动,必须具有创造性思想。几千年来,我们人类之所以富于发明创造,是因为人类创造性思想的积累,在先天的智力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后天智慧却是呈巨大的增长。因此,我们需要追寻开创者的足迹,重温成功者的道路,在感受前人发明创造过程中,激发自己发明创造的冲动!

三、培养现代生存能力

了解科学思想观念和逻辑方式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理科中的一些“难懂”的概念是大有益处的,使它们不再“难懂”,反而引人入胜。对一门功课的学习的“了解”和“理解”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大量的练习题训练,使我们可以很熟练地把各种符号、公式按照定律组合起来,这样只能称为“了解”知识,具有浅薄和机械性,谈不上深刻地“理解”,在科学问题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现代科学呼唤“理解”科学的人才,现代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更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对待科学知识不但要有横向的了解,还要有纵向的理解,突破平面思维的束缚,到多维空间去邀游。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面广,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激励青少年的千万个探索故事》共分十册:

1、引领青少年的100个世界文明故事;

2、引领青少年的100个时尚生活故事;

3、引领青少年的100个风景名胜故事;

4、引领青少年的100个著名建筑故事;

5、引领青少年的100个文化遗产故事;

6、引领青少年的100个奇妙环境故事;

7、引领青少年的100个神奇奥秘故事;

8、引领青少年的100个医学发现故事;

9、引领青少年的100个历史掌故故事;

10、引领青少年的100个民风民俗故事。

本书由竭宝峰任主编,杨亚庚、陈昕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周婷、董军、李平萍等同志。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研究资料、历史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在筛选编写等方面,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

神秘的昏睡病

自从史前时代以来,在非洲就流行着昏睡病。但是,第一个昏睡病的病例,却是由阿拉伯的旅行家——伊本·哈勒敦,他在14世纪的时候,记载下来的。

患有昏睡病的病人浑身乏力,很容易因为饥饿死去。当伊本·哈勒敦访问一个部落的时候,这个部落的首领,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两年之后,这个首领就死掉了,而整个的部落的人,也都因为昏睡病而死去。

传播这种疾病的是一种昆虫,叫“舌蝇”。而这种昆虫,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这就是非洲为什么一直流行“昏睡病”的原因。

1902年,英国政府派出了一个研究组,前去非洲研究昏睡病,奥尔多·卡斯泰拉尼,是研究组的成员之一。

通过尸检,卡斯泰拉尼发现在许多患者的大脑里,都有一种不知名的新的寄生虫。而这些死亡的病人,都是被引起昏睡病的寄生虫感染了血细胞。

第二年,戴维·布鲁斯又加入这个研究组。他发现,有一些牛的身上,患有“非洲锥虫病”,这些牛的疾病,都是由一种称为“锥虫”的寄生虫引起的,并且这种疾病是由舌蝇传播的。

布鲁斯和卡斯泰拉尼当时发现,卡斯泰拉尼发现的寄生虫也就是锥虫。而且在舌蝇出没的地点,也就是发现昏睡病流行的地点。于是,他们就告知人们一定要远离有舌蝇的地区。第一种用于治疗昏睡病的药物是砷的化合物——一种致命的毒药。但是,人们至今也未能找到治疗昏睡病的有效的药物。即使最好的药物,也不能治愈严重的昏睡病。所以,对这种疾病,一定要尽早用药治疗。

外科手术的祖师爷

华佗是我国古代的著名医生。

一天早晨,天蒙蒙亮,华佗刚起床不久,就有一辆牛拉车拉着一个病人到华佗的诊所。只见病人神色苍白,两腿弯曲,满脸的痛苦。华佗立刻给病人把脉。把完了脉,华佗凝神半晌,然后轻轻解开病人的衣服,伸手去按病人的肚子。华佗的手还未使力,病人突然发出一声怪叫。华佗再次仔细察看了病人的神色,对病人的家属说:“他得的是阑尾炎,要马上开刀动手术!”

病人被抬上手术台后,华佗让病人服下“麻沸散”。等病人失去知觉后,他在病人的腹部涂上消毒药,再用消过毒的刀把病人的腹部剖开。他割去了病人的阑尾后,再用特制的桑皮纸线缝好刀口,敷上特制的消炎药膏。“好了,”华佗告诉病人的家属:“七八天后,刀口就会长好,一个月后就可劳动了。”另一次,也是给一个腹部刺痛的病人看病。这个病人唉声叹气,神色显得很悲伤。“大夫,十多天前,我的肚子就开始痛。这几天,你看我,眉毛、头发都快掉光了。我究竟得了什么病啊?”华佗摸了病人的脉搏,检查了病人腹部,说:“你的脾已经烂了一半,必须动手术切除。”于是,病人马上被抬上手术台,服了“麻沸散”,然后开腹取出脾脏,病人的脾脏果然已经烂了一半,华佗诊断得丝毫不差。华佗把烂了的那一半脾脏切掉后,立刻为病人缝合好,敷上药,不到一百天,病人就完全好了。

刮骨疗毒

在华佗的行医生涯中,有一则流传在民间的故事,那就是——刮骨疗毒。

三国初期,有一次,关羽在樊城攻打曹操,右臂被毒箭射中。最先给关羽看病的医生都不会解毒,于是,关羽右臂上的伤口慢慢肿大,十分疼痛,不能动弹,无法带兵打仗。

正当关羽和他的部将为此事发愁时,有一天,部下突然来报华佗求见。

华佗是当时的一代名医,声名远扬,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关羽立刻把他请进了营帐。“如果先生能够把我的右臂医治好,我关羽真是感谢不尽!”“关将军,我正是为此而来的。办法有是有,可我就怕您忍受不了啊。”

听了华佗的话,关羽微微一笑,说:“我虽是一个武夫,却也久经沙场、出生入死,千军万马尚且不怕,难道还会怕一点儿疼痛吗?”

华伦说:“那就好。您中的是乌头毒箭,毒已经侵入了您的骨头。我准备在房梁上钉一个铁环,请您把右臂伸进铁环中,我再把您的眼睛蒙上,然后给您动手术。”“不用铁环了,那太麻烦。”关羽说:“您就直接用刀吧,我保证不会动弹。”

第二天,关羽在大帐设宴,先犒劳华佗。饮宴完毕后,关羽一边和谋士对弈,一边脱去外衣,把右臂伸给了华佗。华佗取出尖刀,消了毒,割开关羽的胳膊,只见里面的骨头早已变成了青色。华佗用刀“咔喳、咔喳”地将骨头上的毒全部刮干净,再缝上刀口,敷上药,包扎好。

手术时,尽管关羽疼痛难忍,但他忠实于自己的承诺,果然一动不动。

等手术完毕,关羽站起身来对华佗说:“先生,现在我的右臂已经不疼了,看,我又能像以前一样活动了。您真是妙手回春啊!”

华佗和“麻沸散”

在华佗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医学成就之一就是他发明的“麻沸散”,也就是今天的“麻醉药”。

当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战争频繁,军队里的士兵和老百姓有很多人受伤、生病。因为没有麻醉药,华佗在给这些受伤、生病的人动手术时,病人都要忍受巨大痛苦。究竟如何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呢?华佗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结果有一天,华佗碰到一个患“烂肠痧”的病人。这个病人病情严重,需要动手术。华佗用了好几个时辰,才把手术做完。手术结束后,华佗累得筋疲力尽。为了解除疲劳,他喝了一些酒。因为太疲劳了,华佗多喝了几杯,没想到一下就喝得酩酊大醉,倒地不起。这可急坏了华佗的家人,他们怕他出事,立即用针灸针刺华佗的“中穴”、“百会穴”和“足三里”这三个穴位,可是华佗一点反应都没有,好像失去了知觉一样。家人们摸了摸他的脉搏,发现脉搏在正常地跳动,这才放心,知道他真喝醉了。

等华佗醒来后,家人们把他酒醉后发生的事告诉了他,华佗听了大为吃惊。他感到奇怪,为什么家人给他扎针时,他丝毫没有感觉呢?按照道理,他应该感觉到疼痛呀!难道是喝醉酒的原因吗?

细心的华佗没有把这件事疏忽过去,而是在随后几天里连续做了好几次试验。最后,华佗得出了结论:酒对人体有麻醉作用。华佗便大胆采用了这个方法。给病人动手术时,他就先让病人喝下满满一坛子酒,等病人醉得人事不省,他才开始施行手术。可是,酒虽有效,却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到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也许是天意吧,一天,华佗又碰到了一个奇怪的病人。这个病人牙关紧闭、口吐白沫、两手握得紧紧的,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华佗仔细察看了他的神态,检查了他的脉搏,发现一切正常。他询问病人的家属,病人以前是否患过什么病。病人的家属说,病人身体一直都很强健,什么病也没有过,只是当天,他不小心,误吃了几朵“臭麻子花”,才变成这样子。华佗立刻让人给他找来一大堆“臭麻子花”。他闻了又闻,看了又看,然后,摘了几朵,放进嘴里品尝。没想到,药刚刚进嘴,他就感到头晕目眩、满嘴发麻。“天,好大的毒性!”华佗叫了起来。从那天开始,华佗就不断对“臭麻子花”进行试验,他亲自动口,品尝这种植物的叶子、花朵、根茎。结果证明,“臭麻子”的果实的麻醉效果最好。华佗又到处走访了许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经过多次艰苦的实验,他终于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剂麻醉药。他发现,如果把这种麻醉药和热酒配制在一起,麻醉的效果会更好。于是,华佗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麻沸散”。

麻醉剂的坎坷之路

17世纪之前,在欧洲,需要进行手术的病人,都靠用酒精、鸦片、莨菪、或者曼德拉等草根来减轻疼痛。然而,用这些东西,使病人失去知觉所需要的剂量很大,常常会致病人于死地。所以,在17世纪后,手术总是在病人处于抑制状态下进行的,因此,病人常常因疼痛而大声尖叫。

在欧洲,麻醉药的发现纯属偶然。

1799年,汉弗莱·戴维发现,如果他吸入了一氧化二氮,一氧化二氮就会使他自己发笑。他把这种气体称为“笑气”。于是,他邀请朋友们都来参加“笑气”的聚会。

后来,在1815年,另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他发现了乙醚也有类似的作用,并且邀请他的朋友们都来享用。

直到19世纪40年代,一位名叫杰克逊的化学家才建议他的学生,即牙科医师威廉·莫顿,应用乙醚给病人进行局部麻醉。

有一次,当他用乙醚给病人麻醉一颗将要钻孔的牙齿时,发现病人的整个口腔都失去了知觉。于是,他想知道可不可以将乙醚用来进行全身麻醉。于是,他先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后来又在自己身上进行了实验。

1848年10月,莫顿公开表演用乙醚麻醉全身,毫无疼痛地切除了一位病人颈部的肿瘤。从那以后,乙醚就迅速得到广泛的应用。

麻醉药的迅速采用,终于使手术变得不疼了。然而,当时欧洲的教会却禁止妇女在分娩的时候使用止痛剂。他们坚持认为,《圣经》说过分娩应该是痛的。直到1853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生产时用了麻醉剂,于是,以后女性分娩采用麻醉剂,也逐渐被广泛接受了。

断肢再植技术

在外科领域,最令人惊异的技艺是:成功地再植因为事故被机器切断,或在交通事故中断离了的手指、手、手臂、或者脚。

要重接断离了的肢体,并使它们重新拥有功能,就需要把血管、神经以及皮肤和骨骼缝合在一起。

早在1912年,医生们就已经有了断肢再植的方法。当时,亚历克西斯·卡雷尔,发明了缝合大血管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更好的显微镜、细针和细丝线的问世,使小血管的缝合有了可能。

但最后的一步,重建被破坏的神经系统,却在1967年才开始成为可能。1968年,卡马楚和塔马伊利,他们两人用当时所有的新技术,对一位病人断离的大拇指进行了再植。

断肢再植所遇到的问题之一是,病人的毛细血管并不在手术后立即张开,血液虽然被泵入再植的肢体,但是并不能回流出来。这个问题只有通过用水蛭来吸出多余的积血加以解决。

水蛭曾经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它们吸附在病人的肌肤上,能够吸出25克的血液。因为水蛭在吸血的时候,注入了一种能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所以,当它们被拿掉后,血液会继续流出来。

创造奇迹的光

在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T·H·马伊曼,制造了第一个激光器。

激光器产生能量强大的辐射光束,有绝对准确的方向性。仅仅在4年以后,H·弗农·英格拉姆就将激光应用于眼科手术。

激光在治疗视网膜剥离方面非常有效。病人眼球后面的视网膜上有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将影像转换为神经信号送到大脑。有时候,在视网膜上会形成一个小洞,眼睛里液体会漏出来,如果不将这个小洞补上,视网膜最终会脱离,病人就会失明。然而,仅用一次激光脉冲,持续仅0.001秒,就可以修复小洞,防止眼睛进一步损害。

激光对修复眼睛后面的视网膜特别有用,可以在不引起任何出血的情况下进行切割。血友病是一种被切开后出血不止的疾病。因此,激光最适用于这类病人的治疗。

贝尔电话公司于1967年研制了一个能同时切割和闭合血管的激光器。激光使手术进行得更快,病人受到的损伤更小。

激光现在能应用于白内障手术,也可以和内窥镜一起配合应用于显微镜外科手术。一种新型的针刺用激光来代替针,避免了传播艾滋病毒的危险性。

老百姓的医生

古代医学家葛洪,由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艰苦,对平民老百姓的贫困生活了解得很深刻。他亲眼目睹了众多穷人,因为无钱医治各种各样小病,而不得不忍受巨大痛苦,有许多人甚至死去了。他深知,疾病和贫穷就像是两个亲密的兄弟,穷人们常常都被疾病所困。因此,他一心想着要如何帮助穷苦人解决病痛的折磨。他发奋学习医学知识,阅读各种医书。

阅读了大量医书的葛洪知道,书上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而且当时医书上大量的医学记载也有很多错误,药物书上记载的那些药物和偏方对穷人们来说也都是很昂贵的。于是,葛洪深入民间,亲自实践。他在穷乡僻壤的地方,与平民百姓频繁接触,学习民间单方、验方,以及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病方法。葛洪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亲自实践,在民间收集了大量不但简单易行,而且疗效显著的医学验方和治疗技术。利用这些简单、廉价的验方和治疗技术,葛洪亲自为老百姓治病,挽救了很多穷苦人的生命。

例如:葛洪找到了一种治疟疾的方法,就是用一种名叫青蒿的草药,把它的汁挤出来,不用加热,直接喝下去,就可以治疗疟疾这种疾病。要知道,青蒿是生长在野地里的一种青草药,有时候,在农家房前屋后的院子里也有生长,药店里卖的这种草药,最多也只要一二个铜板。所以,它不但容易寻找,而且非常便宜。现代医学家们通过葛洪留下的药方,把青蒿拿来研究,他们发现,把通过青蒿提炼出来的汁水制成药片,是现在能够找到的治疗疟疾最好的药。

免疫学的先驱

随着科学的进步,现代免疫学也取得了辉煌成就。古代流行的不治之症,如天花、伤寒、霍乱等疾病,随着现代免疫学的发展,早已不再威胁到人的死亡。事实上,在我国古代,也早已经有了免疫学思想的萌芽。葛洪,就是最早的免疫学萌芽思想的发明人。

在东晋的时候,人们注意到,凡是被疯狗咬伤的病人,都会爆发“狂犬病”,并且有生命危险。有一次,有一个人被疯狗咬伤了,他跑来找葛洪,苦苦哀求葛洪救他一命。“大夫,求您救救我吧!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我死了,他们可怎么活啊?”

葛洪早已经遇到过十来个这样的病人。他总是竭尽全力诊治他们,但都没有救活。病人的苦苦哀求令葛洪十分同情,他决定,无论如何,这次也要冒险一试。

原来,在葛洪的头脑里,有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他想,疯狗一定是因为有什么毒素在它的身体里作怪。有毒的狗咬了人,自然就会把毒素传染给人。正是通过被疯狗咬伤的伤口,毒素又通过血液被传到人的身体里面。人染上了疯狗的毒,自然也会变“疯”,然后死去。

在当时的民间,就已流传着“以毒攻毒”的医术。也就是用有毒性的东西,来治疗病人体内的毒素。以毒攻毒,便达到了解毒的目的。

葛洪想,人染上了疯狗体内的毒,再用狗的毒素来治疗人身上的毒,不正是“以毒攻毒”吗?可是,狗身上的毒究竟藏在哪里呢?这之前,葛洪曾做过多次试验,他仔细检查了疯狗的肉、内脏、口水、最后,他想到应该用疯狗的脑子来治病。

想到这里,葛洪立刻让人把咬人的疯狗带过来,当场打死,从狗的脑袋里取出脑髓,敷在病人的伤口上。

但这次试验没有成功,病人还是死了。

葛洪没有灰心,他继续试验第二个病人,这一次,病人在第二天竟然有所好转。虽然病人最后还是死了,但这次试验却给了葛洪很大的信心和希望。葛洪继续从事他对“狂犬病”的研究,最后终于能够成功地治好一些被疯狗咬伤的病人。

葛洪的治疗方法和现代免疫学的治疗方法,都是同一个道理。西方国家对于“狂犬病”的试验和诊治,比葛洪整整晚了一千五百年。

寻找艾滋病因

1981年,美国的卫生官员注意到,有越来越多的人死于一些罕见的疾病,或者死于通常并不会致死的疾病。

起初,所有的患者似乎都是男性同性恋。但几个月内,患者中,又增加了吸毒者以及男女受血者。每一个濒临死亡的人都是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不再起作用。医生把这种疾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简称为,中文译名为艾滋病。

科学家们怀疑这种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1984年,吕克·蒙塔尼耶领导的一个法国研究小组,分离并鉴定出了这种进攻和破坏白细胞的病毒。

这种病毒被称为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它能通过血液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也可以通过性生活传播,人在感染病毒后,可能要经过许多年才会发病。

目前,还没有能治愈艾滋病的方法。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预防措施来避免疾病的感染,例如,利用避孕套进行“安全性生活”,不共用注射器等。人们捐献的血液必须经过处理,以确保没有艾滋病毒的存在。

一般地接触艾滋病患者,如握握手什么的,并不会感染上艾滋病。尽可能地了解并向全世界的人们宣传艾滋病的知识非常重要。这样,我们才能制止艾滋病的进一步传播。只有倾注极大的关心才会缓解这种疾病的发展。

黄热病的罪魁祸首

黄热病曾经是一种可怕的疾病。1888年,黄热病在美国佛罗里达引了广泛的恐慌。

这种疾病之所以被称为黄热病,是因为病人患有的黄疸症常常导致全身皮肤发黄。

在1900年,美国政府派一个名叫“沃尔特·里德”的医生和另外三位医学科研人员,去调查黄热病的病因。

在哈瓦那,一位名叫卡洛斯·芬莱的古巴医生,花了19年的时间试图证明:和疟疾一样,黄热病也是由蚊子引起的。但是,他所有的实验都失败了。

实际上,沃尔特·里德和他的研究小组都同意芬莱的理论。

沃尔特他们让已经叮过黄热病人的蚊子来叮咬自己。尽管他们都得了病,并且其中一个人还因此死亡了,但是,他们仍然不能证明蚊子携带有黄热病毒。

最后,只有在医院的隔离帐篷内,他们进行了对照实验后,研究者们才能证明蚊子是罪魁祸首。当时,一组呆在隔离帐篷内的志愿者,因为没有被蚊子叮咬过,所以,他们都没有发病;而另一组被蚊子叮咬过的人,却有五分这四都患了黄热病。

今天,仍然有一些国家存在着黄热病。如果作为一个游客要到这些国家去,必须先要证明自己已经接种了预防黄热病的疫苗。

黄热病起初症状是发高烧,接着出现黄疸,有时也会伴有剧烈的呕吐。许多人因患此病而死,特别在北美和南美。人们只有通过消灭蚊子的滋生地来预防黄热病。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他七岁上学读书,学习刻苦用功,能够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因为他幼年体弱多病,为了给他治病,家里人省吃俭用,带着他四处寻医问药,看了不少医生。也许与童年经历有关,孙思邈从小就深知百姓生病的疾苦,穷苦人家治病不容易,他在十八岁的时候立下志向,要为天下老百姓治病。

二十岁的时候,孙思邈不但精通诸子百家的学说,还学习到了一定的医学知识,打下了治病救人的医疗基础。他开始在乡邻亲友之间行医,亲自实践,为自己积攒临床医学经验。

孙思邈一心行医,对功名利禄毫不动心。由于他医术高超,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这三位帝王,先后征召他入宫,并授以高官厚禄。华美的官服,奢华的房宅,同样也打动不了孙思邈。他一一辞谢了三位帝王的恩赐,离开了皇宫,回到民间,继续把全部精力都用来为大众百姓救死扶伤。

孙思邈有很多在医药界、文化界的朋友,孙思邈和他们经常往来,互相探讨学问,这对开阔孙思邈的眼界,促进和丰富他的医学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经过数十年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孙思邈深感为病人治病的药方得来不易。他决定把所能找寻到的治疗各种疾病的药方,全部搜集起来,重新编辑成一本医药处方大全,以利后世行医的医生。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博采经书,考证核实,反复验证,终于在公元652年,他编辑成了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著名医药著作《千金方》。《千金方》一共有三十卷,分别按妇科、小儿、七窍、诸风、脚气、伤寒、内脏、痈疽、痔漏、解毒、备急等各种疾病和治疗方法分类,一共有二百三十二种疾病的门类,治病药方一共多达五千三百多剂,范围十分广泛。书里还记载了关于针灸、处方、用药、制剂、服药等方面的经验,内容十分丰富。《千金方》完成之后,孙思邈深感《千金方》的不足之处,又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候,编了一本《千金方》的补充说明书,名叫《千金翼方》。

这两部洋洋大观的《千金方》,是我国唐代医药学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和百科全书,引起了后世中外医学家们的高度重视。

为了纪念孙思邈在医学上的光辉成就,后人尊称他为“药王”。孙思邈为了刻苦研究医书,曾经隐居在故里的五台山。在他逝世后,五台山被称为“药王山”,人们在山上建庙,为孙思邈塑像立碑,每年都要为他举行纪念活动。

儿科医学的奠基人

宋朝医生钱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儿科专家。钱乙从小就钻研医学,他先后读完了《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有名的医学著作。特别是《神农本草经》这本书,他手不释卷,反复阅读,几乎可以倒背如流。

当时,有人不相信他读完、读懂、读透了《神农本草经》这本书,就拿了许多不同的草药借口请教前去试探他。谁知,对每一种药,他都能够从生长、药理、药效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答。试探他的人一查医书,果然如此,钱乙回答得丝毫不差。

在阅读、研究医书的过程中,钱乙对少儿疾病产生了特殊兴趣。在所有的医书和临床实践中,凡是钱乙能够找到的关于少儿疾病的资料,他都一一摘录,加以整理。

凡是具有医学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在古代,医生们把小儿科称作是“哑科”,认为少儿的病是最难以医治的。因为幼儿的脉搏还很微弱,不容易摸到;而且幼小的孩子不会说话,对于自己身体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也没法用言语表达,医生诊治只能靠其父母的描述和自己的观察进行判断;此外,在检查过程中,他们又容易哭闹不休,医生很难安静、准确地判断病情。鉴于这些原因,少儿的疾病很容易被误诊,所以,一般的医生,都不敢轻易给少儿看病。在临床实践中,钱乙也深深地体会到小儿疾病的难以治疗。但是,钱乙并没有因此放弃,相反,他用了几乎将近四十年的时间,潜心研究儿童医学,取得了累累硕果,为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钱乙妙手施丹

关于钱乙,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户姓朱的人家,那家有个五岁的儿子。这个孩子总是在夜里发热,流很多的口水,可是白天看上去却很健康,没有什么毛病。姓朱的人带着儿子去看病,有的医生说他儿子患的是“伤寒”,有的医生把他儿子的病当成内热来医治,还有的医生用凉药解表,不管怎样,总是治不好他儿子的病。

最后,这个人带着儿子去找钱乙。钱乙仔细检查了孩子的病情后,开了一付药,对这个人说:“这是白术的散末,你拿回去,熬三升水,让你孩儿喝下去,病就会好的。”

这个人感到很疑惑,问道:“这样饮多了,难道不会泻吗?”

钱乙说:“只要不渗进生水,是不会泻的。就算泻了,也是正常的,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治好你孩子的病。”

这人便领着儿子回家,按钱乙说的,让儿子服了药。

吃完了药,这人又带着儿子来找钱乙。钱乙仍然如法炮制,坚持让孩子服同样的药。

就这样,最后孩子的病竟然真的慢慢好了。

胚胎科学的奠基人

希罗尼穆斯·法布里丘斯,他对于观察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当时,人们已经知道胎儿是怎样受孕的,但是,却从来没有对从受孕到出生之间的胎儿变化进行观察,人们对胎儿的发展,知道得很少。

法布里丘斯曾经在帕多瓦大学学习,并学习了解剖学。他根据自己多年以来对胚胎的研究,在1600年,他出版了《胎儿的形成》一书,书中描述了不同动物的胎儿在它们发育晚期阶段的变化。他被称为是胚胎科学的奠基人。今天,如果你去帕多瓦大学,你一定会看到一座宏伟的建筑,在里面有法布里丘斯用过的解剖示范室,像这种类型的建筑物它还是第一幢。当年,正是在这个示范室内,他向人们演示人体的静脉瓣如何使血液单向流动。虽然在当时,他并不知道这里面的原因。是他的学生,威廉·哈维,后来弄懂了老师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

人工授精

为了受孕,从女性卵巢里面释放出来的卵子,要沿着输卵管进入子宫。在那里,它会受到大量的精子的攻击,其中的一个精子,必须成功地进入卵子,才会孕育出新的生命。如果一位妇女的输卵管阻塞,就无法受孕。

1969年,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和罗伯特·受德华兹,从一位病人的卵巢中取出了一些卵子,并将它们和她丈夫的精子一起进行培养。

经过将近10年的研究,斯特普托才取得了成功。他把卵子和精子放在同一个培养皿中培养了几天,确保卵子已经受孕,然后把受精卵子放入母亲的子宫内,使它正常地发育。

1978年,刘易斯·布朗——第一个体外授精婴儿出生了。从那以后,许多夫妇就用斯特普托的方法生下了自己的孩子。

体外授精是用来帮助那些因各种原因不能授精的人们的。如果父亲不能提供精子,可以从精子库中取出精子来替代,因为成功的概率仍然很小,所以,通常需要将多个受精卵放入母亲的子宫内。

试管婴儿

人们对试管婴儿的研究,有着漫长的历史,早在40年代,科学家就开始在动物的身上进行实验,1947年,英国的一家名叫“自然”的杂志,就报告了将兔子的受精卵转移到别的兔子的身体内,借腹生下幼兔的实验。

1959年,美籍华人生物学家张民觉把从兔子交配后取出的精子和卵子,在体外进行受精结合。而且,他还将受精卵移植到别的兔子的输卵管内,借腹怀胎,生出了正常的幼兔,成功地完成兔子体外受精实验。这一实验的成功,使张民觉成为了体外受精研究的先驱。他的动物实验结果,为后来人的体外受精和试管婴儿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8年7月25日,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试管婴儿,在最早阶段,妊娠的成功率只有2.94%。1980年6月,澳大利亚第一例试管婴儿也妊娠成功。在1981年11月以前,英国及澳大利亚一共诞生15个试管婴儿。

1981年12月,在美国出生了第一个试管婴儿。现在,全世界已经有1万多个试管婴儿,妊娠成功率迅速提高妊娠率提高到20-30%。

对于因输卵管的原因而产生的不孕症治疗,试管婴儿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丽的杀手——麻风病

麻风病是一种毁容的疾病,病人一旦患了这种疾病,外表就会变得非常难看。麻风病在世界范围内,曾经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甚至《圣经》里也曾提到过麻风病。患这种病的人,全身多处发生溃疡,并可以导致残疾。儿童最容易患这种病,他们在感染了这种病后,要过两到七年才会发病。麻风病人经过治疗能完全康复。

医生汉森在1868年开始研究麻风病。因为这种病常常要累及到一个家庭中的多个成员,许多医生都怀疑它可能是遗传性疾病。然而,当汉森检查了几个病例的病史后,他注意到,一旦家庭分裂或者家庭成员分居,其他的成员就不会患病。所以,麻风病不可能是遗传病,它只是一种传染病。经几个月的治疗,病人都可以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生活。

根据前辈巴斯德的研究成果,汉森寻找麻风病的致病细菌。1873年,他发现了麻风杆菌,并确认是它导致了麻风病。尽管他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但他还是说服了政府,应该将麻风病人隔离起来。

直到发现了磺胺,人们才找到了治愈麻风病的方法。

但是,麻风杆菌很难被杀死,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才能完全治愈。目前世界上仍然有1000万—1500万麻风病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热带地区。在这些地方,麻风病不能被治愈的原因主是没钱或缺乏药物。

疟疾的威胁

疟疾仍然是当今人类的最大杀手之一。“疟疾”一词在拉丁语中的含义是“坏的空气”,甚至连古罗马人,都意识到应避开一些沼泽地区的瘴气,因为他们认为,正是这些瘴气,导致了疟疾。但是,疟疾并不是由带病菌的空气引起的,而是由不流动的水繁殖的蚊子造成的。

一个名叫罗斯的医生在疟疾患者的体内,发现了一种大小如红细胞的寄生虫。这种虫,是如何侵入人体的呢?医生们设法追踪这种寄生虫的生活史,发现它先寄存于蚊子的胃内。在蚊子的胃里繁殖后,这的幼虫就侵入了蚊子的唾液腺内。当蚊子叮人时,唾液中的寄生虫就随之进入人体的血液中。几周之后,被感染的人就会出现疟疾特有的发热和寒战,然后病倒。

罗斯的研究并没有治愈疟疾。但是,一旦找到了疟疾的病因,人们就能够设法消灭在沼泽地里繁殖的蚊子。

疟疾现在几乎已经在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城镇内绝迹,但是,它却仍然还流行在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地区的农村。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2亿人患疟疾。

奎宁是最古老的治疗疟疾的药物。作为唯一有效的药物,它一直使用了300年。预防疟疾的最好办法仍然是对付传染源——蚊子。如今在疟疾流行的地区旅游,当有蚊子出没时,人们就服用抗疟药,并使驱蚊剂来避免蚊子的叮咬。

寺庙里的学徒

叶天士是清朝时候的名医。

一天,一位上京应考的举人,路过苏州得了急病,碰巧遇见叶天士。举人便请叶天士给他诊治。叶天士摸了摸他的脉搏后,询问他的身体有些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举人说:“我只是每天都感到口渴而已。”

叶天士对举人说:“你是内热太重了,得了糖尿病,过不了一百天就会发病,不要考试了,回家去吧。”

但举人应试心切,没听叶天士的劝告,仍然继续赶路。举人一边赶路,一边寻访名医。到了镇江,他听说有个老和尚能治病,就赶去求医。

老和尚的诊断和叶天士的诊断一模一样。不过,对于这种病,叶天士不知道有什么治病的良方,老和尚却把治病的具体方法告诉了举人,他说:“从今天起,你每天吃梨,口渴了吃梨,饥饿了也吃梨,只要你坚持吃一百天,病就会全好。”

举人遵照老和尚的嘱咐,每天坚持吃梨子,果然一路平安无事,顺利到达京城应考。

举人考试中了状元,衣锦回乡的时候,在苏州又碰到了叶天士,就把老和尚治好自己的疾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

叶天士知道老和尚的医术比自己高明,就打扮成穷人的模样,前去拜老和尚为师,并且改名叫张小三。

在寺庙里,叶天士每天起早摸黑,一边挑水、砍柴,抢着干活儿,一边挤出时间跟着老和尚精心学习医术。老和尚看到他勤奋好学,很喜欢,每次出诊,都会把叶天士带在身边。

三年过去了,叶天士把老和尚的医术全部学会了。一天,老和尚对叶天士说:“张小三,你可以回去了。你回去吧,凭你现在的医术,就可赛过江南的叶天士了。”

叶天士听了老和尚的话,立刻跪在了地上,承认自己就是叶天士,并把自己苦心学习医术的事情告诉了老和尚。老和尚很感动。从那以后,老和尚和叶天士就成了忘年之交。

不耻下问

每当叶天士碰到自己治不好的疾病,他总是乐于听取同行们的意见,不耻下问。即使是面对那些出道不久,名不见经传的医生,他也能够虚心求教,学习他们的长处。

有一回,叶天士年迈的母亲患病。当他亲自治疗无效时,又遍请其他名医为母亲治病。可是,面对母亲的疾病,其他的名医同样束手无策。怎么办呢?眼看着母亲的病情一天天加重,叶天士愁眉不展,忧心忡忡。

看到叶天士茶饭不思的样子,他的一个仆人便走到他身边想要安慰他。“我们这里有没有那种学问很深,却没有名气的医生?”叶天士问仆人。

仆人想了想,回答道:“在我们后街,有一个姓章的医生,我听说他总是炫耀自己的医术比你还要好,可是上门找他看病的人却不多。”

听了仆人的话,叶天士很吃惊,说:“这个人竟然敢这样狂妄,大言不惭,他一定是有真才实学的,快去把他请来!”

仆人奉命去请章医生。

章医生被请来以后,他详细询问了叶天士的母亲的病情,摸了她的脉,仔细查看了老人的神态气色。叶天士又把自己为母亲开的药方呈递给章医生过目。章医生看了叶天士的药方之后,沉吟了半晌,对叶天士说:“老人家的病是因为内热引起,内热积郁在心脏和胃之间,散不出去,就成病了。你开的这药方,药都是好的,只是还需要‘黄连’。”

叶天士一听,一跃而起,说:“黄连?我早就想用了,只是我想到母亲年纪大了,我害怕使用黄连会降下她体内的真火,不敢用啊!”“你放心吧,”章医生说:“我刚才给老人家摸脉,感觉到她的脉长而有神,老人家的身体底子很好,对症下药,用黄连不碍事的。”一席话,说得叶天士连连点头,表示赞同。按照章医生所说,叶天士在药方里加进“黄连”,然后煎了药,让母亲服下了。第二天,母亲的病情果然开始好转。叶天士又让母亲服了一剂药,母亲的病迅速全好了。治好了母亲的病,叶天士喜出望外,他亲自登门拜谢章医生。从那以后,每当叶天士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总是会对病人们说:“后街章医生的医术比我还要好,你们可以放心地请他看病。”

青霉素之父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人发现了微生物,找到了一些能治疗细菌性疾病的药物成分,这些成分被称为“抗生素”也叫“抗菌素”。其中,最早被发现的抗生素,叫“青霉素”,也就是“盘尼西林”。发现“盘尼西林”的,是著名的英国医生,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

弗莱明从小就立志学医。1901年,他得到了一笔丰厚的遗产,便选择了去伦敦大学圣玛丽医院的附设医学院学习。他学习十分勤奋,成绩出众,深受老师的赏识。经过五年的刻苦攻读,一九零六年,弗莱明学成毕业,被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一毕业,弗莱明就全身心地投入了医学研究。他进入了圣玛丽医院的一个实验室,开始研究有关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由于弗莱明的刻苦认真,他很快就在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成绩,得到医学界的好评。

孜孜不倦的研究,弗莱明获得了很多重要的医学研究成果。但他一生最重要的发现,却是青霉素。

一九二八年夏季的一天,弗莱明像往常一样,正在进行细菌培养,他伏在显微镜上,观察一种球菌。看着看着,他发现这种菌落好像与以往看到的不太一样。在这些的菌落中,有一种是绿色的霉菌菌落。一连好几天,弗莱明注意到同样的现象不断发生。而且他发现,在这种绿色菌落的周围,细菌都停止了生长。于是,他开始潜心培养并研究这种绿色菌落,他叫它们“青霉菌”。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弗莱明发现,“青霉菌”具有杀灭、溶化某些细菌的能力。而被“青霉菌”溶化、杀灭的那些细菌,正是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细菌。像引起人的身体化脓、溃烂,甚至引起肺炎、细菌性心脏内膜炎、脑膜炎、扁桃体炎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等,都能被“青霉菌”杀灭。弗莱明还发现,“青霉菌”不但能杀死这些对人体有害的细菌,而且还能抑制它们的生长,使它们不能够繁殖。得到这一结果之后,弗莱明开始试验“青霉菌”能否用来治疗人体疾病。最先,他在小白兔的身上做实验,证明了“青霉菌”对动物没有毒性。谨慎的弗莱明继续用血液来做实验,最后证明,“青霉菌”的杀菌能力是相当惊人的,它应该是极为理想的治疗传染病的药物!

弗莱明把自己的发现写成了一篇科学论文。在论文中,他把由“青霉菌”分泌出来的、具有强大的杀伤病菌能力的物质,起名叫“青霉素”,英文译音就是“盘尼西林”。“青霉素”被发现后,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直到一九四一年,它才开始被投入生产使用。“青霉素”在医疗上的使用,拯救了大量生命垂危的病人的生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为英美盟军最后战胜纳粹法西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今天,每当人们提到“青霉素”,总是把它与弗莱明的名字连在一起。

脉诊治疗的一代先驱

在春秋战国时期,科学还非常落后,今天可以用各种先进仪器检查到的身体疾病,在那时却是无法办到的。所以,现在民间,还流传着扁鹊诊脉病人的动人故事。

有一天,扁鹊游历到了晋国,也就是今天山西省一带的地方。晋国有一位大夫,名叫赵简子。赵简子当时正身患重病,已经昏迷了五天五夜不省人事。当赵简子的家人得知一代名医扁鹊游历到了晋国时,立刻把扁鹊恭迎到家里。

来到赵简子的床前,扁鹊仔细观看、辨认了赵简子的神态气色,然后用手为赵简子把脉。在把脉的时候,扁鹊双目微闭、凝神静气、一丝不苟。过了好一会儿后,扁鹊缓缓地睁开眼睛,放下赵简子的手,对赵简子的家人说:“你们不要担心,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听了扁鹊的话,赵简子的家人们都半信半疑。

扁鹊配了药方,让赵简子的家人去药铺抓药。然后,他从随身携带的包袱里,取出了银针,为赵简子扎针灸。经几次扎针治疗,又喝了扁鹊配的汤药,一周后,赵简子便苏醒过来,他身上的病也慢慢痊愈了。

扁鹊被尊称为“中国脉诊治疗的一代先驱”。

起死回生

有一天,扁鹊游历路过虢国,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陕县。虢国正在为太子操办丧事。

太子年纪轻轻、风华正茂,怎么会说死就死呢?扁鹊一时好奇,便详细询问太子的侍从人员,了解太子生病的详细经过。扁鹊让侍从人员把他带到太子的尸体前。他仔细检查了尸体后,向侍从人员说:“你们的太子还没有真死,也许还能救活。”侍从们立刻把这话报告给了国君。国君在半惊半喜中,请扁鹊入宫,命人把太子的“尸体”抬来,请扁鹊诊治。扁鹊通过把脉,证明太子确实还没有死,他的鼻息间还有微弱的呼吸,而且他的两腿也还有一些温度。他断定太子只是暂时性的休克,还能够治好。扁鹊立刻取出针灸对太子进行急救。在随后的十多天里,扁鹊亲自照料太子,为太子配药、扎针,太子终于完全恢复了健康。人们纷纷称赞扁鹊能够妙手回春、起死回生。可是,扁鹊却谦虚地说:“我并没有把死人救活的本事,只是太子本来就没有死而已。”

扁鹊的谦虚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希腊人和草药

古代的医师在很多时候,并不像今天的医生,能够详细地知道疾病的起因。但是,他们却知道能用一些特殊的草本植物来治疗一些疾病。

他们将几种草本植物混合在一起,配成药。这种技能一辈一辈地被继承了下来,并且被无数的医师应用在临床实践中,一直延续了好几百年。

在用草本植物治病方面,很多的古代医生,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希腊的药物学家——佩达纽斯·迪奥斯科里季斯。

佩达纽斯·迪奥斯科里季斯,他是一位医生和博物学家。他根据自己一生的行医经验,搜集了当时所有的可以用来治病的草本植物,并详细记录了它们的治疗方法,写出了一本名叫《药物学》的书。这本书一共5卷。

在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600多种草药,其中有大约五分之一的草药,在今天仍然被认为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迪奥斯科里季斯在草药研究方面的绝对权威,一直在世界医学界保持了1500年。他的《药物学》一书,在1665年,被翻译成了英文,今天仍然在印刷出版。

关心病人的希波克拉底

如果你生病了,你去看医生,那么,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经验;假如你不信任你的医生,那么,你可能就会想,医生会毒死你吗?医生会把你的隐私告诉其他的人吗?

但实际上,我们知道我们可以信赖医生,他们一定会尽力而为地治好我们的病,而且能够为我们保守疾病的秘密。因为在2000多年前,著名的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已经制定了一套医生的行为规范,并且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希波克拉底被认为是世界的“医学之父”。

希波克拉底写出了第一部医学观察记录,创立了医学实践全新的科学基础。

希波克拉底把关心病人放在首位。他不同意疾病是由神灵引起的观点。他认为疾病有着自然的原因,疾病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治疗。他认识到环境能够影响人的健康,人体也能够自行恢复健康。他在爱琴海的科斯岛上,建立了一所学校和一个医学协会。他和他的同事写了一部共60卷的书,名叫《希波克拉底文集》。这是一部辉煌的巨著,其中包含了许多详细的病例,并描述了医师们应该如何进行医学实践。在希波克拉底学校里,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进行宣誓。他们的誓词是:“我宣誓……,为了病人的利益,我将尽我的能力和判断力来为病人治疗,而且决不含有不良的或非法的意图。我将使用无害的药物……所有我看到的或听到的决不公布于众。”

衙门里的医生

张仲景是我国古代的著名医学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行医,医治好了很多病人。

据说他在五十岁左右时,曾经做过长沙的太守。

但是,张仲景对于做官,没有丝毫的兴趣。在衙门里,每天面对着堆积如山的公文案卷,他的心里仍然挂念着医学典籍、治病偏方。他总是念念不忘要为老百姓治病。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人是不能够随随便便进入民宅的,更不能随随便便接近平民百姓。怎么办呢?张仲景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每月的初一、十五这两天,他不问政事,而是让人大开衙门,把有病的群众都放进衙门里来。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个儿仔细地给群众把脉、看病。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张仲景的衙门前就聚集着许许多多来自四面八方的生病的老百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就把医生坐在药铺里面给病人统称为“坐堂”,坐在药铺里面看病的医生就被称为“坐堂医生”。

张仲景和《伤寒论》

在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是一个有名的动乱年代,年年混战,民不聊生,房屋成了废墟,田园成了荒野,百姓颠沛流离,饥寒困顿。

由于战争不断,灾祸频繁,各地都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在今天的洛阳、南阳,绍兴等地,更是疫情严重,几乎家家有僵尸,户户有哀泣。

在张仲景的家乡伤寒流行,他家里的几个亲戚,先后因为感染上伤寒、难以治愈而死去。目睹亲人的生离死别,张仲景悲痛不已。他心想,如果我连自己亲人的生命都拯救不了,那么,我还有何颜面活在这个世界上,我还有什么资格当一个医生?

于是,张仲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伤寒病的研究之中。他刻苦钻研《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医学著作,广泛收集各种治疗伤寒病的药方,并向民间有经验的医生请教。数载寒暑,张仲景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伤寒学派”,并著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伤寒论》。

中国古代的医生们根据张仲景留下的《伤寒论》,在以后的数百年间,拯救了数以千万计伤寒病人的生命。这本《伤寒论》著作,不仅对中国的医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甚至对日本、朝鲜、蒙古等国的医疗进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伤寒玛丽

在19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时候,因为伤寒流行大量死亡的士兵,是因为战伤而死亡的士失的十倍。可见,伤寒真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伤寒可能会引起病人发高烧、肠道出血,而且它传播得非常快。

在1898年的时候,尽管这种疾病在当时仍然无法治愈,可是,著名的医生赖特,却研制出了伤寒病的疫苗。

在第二年爆发布尔战争之后,士兵们死于伤寒病的人数,仍然比死亡于战伤的人数要多五倍。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因为伤寒病的疫苗得到了采用,虽然有数百万的士兵因为战壕内的恶劣条件而死亡,但是,死于伤寒病的却只有100人。

但是,尽管赖特研制出了伤寒疫苗,但他却碰到了一个他未能预料到的问题,那就是“伤寒玛丽”。

玛丽是一位厨师,突然有一天,她所到之处,都要引发伤寒。不管她走到哪儿,伤寒都迅速地传播。可是,奇怪的是,玛丽自己却并没有患病。原来,她把自己携带的病菌传染给了她做的食物。而吃了她的食物的人,就感染了伤寒病菌。当人们最终证实了玛丽是伤寒病的传播者后,这个不幸的女人被扣留,而且被终生隔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