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关键技术精解(第二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15:07:31

点击下载

作者:熊家军、杨菲菲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泥鳅养殖关键技术精解(第二版)

泥鳅养殖关键技术精解(第二版)试读:

前言

在国内外的巨量需求和逐年攀升的价格等因素的刺激下,泥鳅已成为特种水产养殖领域的一个新兴品种。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膳食珍馐,乃大补之物,更兼营养丰富,在民间素有“天上斑鸠,地上泥鳅”的美谚,被誉为“水中人参”。 泥鳅性平、味甘,入脾、肝经,具有补中益气、除湿退黄、益肾助阳、祛湿止泻、暖脾胃、疗痔、止虚汗的功效。泥鳅可采用池塘围网、稻田围网、网箱或水泥池开展养殖,泥鳅苗采用自繁自养为主,也可收购野生泥鳅苗用于养殖。泥鳅人工养殖经济效益高,是养殖专业户增收致富的好途径之一。

目前,在江苏、浙江、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重庆、湖南等地,泥鳅养殖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一些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优势,出台了诸多扶持和激励政策,将泥鳅养殖作为特色地域经济产业大力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泥鳅养殖简单易学、容易掌握、病害少,风险较小,值得推广。

本书分为九章,分别介绍了泥鳅的市场价值及发展趋势、泥鳅的生物学特性、泥鳅的饲料、泥鳅的健康养殖及模式、泥鳅的养殖管理、泥鳅繁殖与苗种培育、泥鳅的疾病防治、泥鳅的冬季囤养和运输等内容,书末还附有无公害泥鳅、渔用药物使用准则、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等内容供读者查阅参考。

本书内容丰富精炼,结构紧凑,文字通俗易懂,理论阐述深入浅出,技术指导性强,实用性强,可作为养殖专业户和广大农民的参考指导用书,也可供同行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但由于编写人员水平有限、加之编写时间仓促,本书内容尚待进一步改进、充实和完善。对于书中存在的疏漏和不足,敬请使用者批评指正。编者2018年8月第一章 概述

泥鳅,俗称鳅,属于鲤形目鳅科,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是人们所喜爱的水产佳品,为国内外消费者所喜爱。泥鳅体肥多肉,为高蛋白、低脂肪类型的高品位水产营养食品,素有“水中人参”之称,同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泥鳅作为特种水产养殖的一个重要品种,在我国分布较广,天然产量较大。最近几年,由于市场上需求量日益扩大,导致野外泥鳅捕捉量过大,野外资源越来越贫乏,野生泥鳅资源已不能满足逐年增加的需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泥鳅的人工养殖势在必行,最近几年的泥鳅养殖热潮也持续升温,养殖的范围不断地扩大。一、食用价值

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高蛋白、低脂肪,不存在控制体重方面的顾虑,在宴席上是美味佳肴。素有“水中人参”和“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之誉称,既味美又滋补,还易获得,价廉物美。

泥鳅的可食部分占80%左右,高于一般淡水鱼类。

泥鳅与其他数种水产品的主要营养成分相比,结果见表1-1。泥鳅肌肉中的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比较高,与其他水产品相比结果见表1-2。泥鳅肌肉中的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与其他水产品相比结果见表1-3。表1-1 泥鳅与其他数种水产品的主要营养成分比较(每100克肉中含量)表1-2 泥鳅与其他水产品新鲜时氨基酸含量比较(%)表1-3 泥鳅与其他水产品新鲜时鲜味氨基酸含量比较(%)

从表1-1、表1-2、表1-3可看出:与其他水产品相比,泥鳅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较高,泥鳅肌肉的营养和鲜味丰富;泥鳅的氨基酸总量高于大多数常规鱼类,而且组成全面,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也高,且鲜味氨基酸含量也高于好几种名优鱼类。泥鳅无愧于“水中人参”的美称。

泥鳅B族维生素含量丰富(特别是维生素B),B族维生素可维护3皮肤健康,促进消化,维护神经系统健康等。

泥鳅是高钾低钠的食物,钾和钠一起维护人体水平衡,通常情况下往往总是钠摄入太多(因为食盐中含有太多的钠)而钾往往摄入过少,钾和钠的平衡非常重要。钾可维持肌肉和神经系统适度的兴奋度。

泥鳅含有丰富的各种矿物质,而且比例非常合理。泥鳅含有比较丰富的钙和一定数量的镁,这两种矿物质均是骨骼的主要组成部分,故对骨骼健康非常重要;泥鳅含有比较丰富铁,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部分,可以增强血液的带氧能力,但是过多的铁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而还会影响锌的吸收;泥鳅含有丰富的锌,锌可保护皮肤健康(缺锌会长青春痘)、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等;铜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100克泥鳅仅含0.09毫克铜,低于人体每天铜需要量2毫克。淡水水产里泥鳅含硒量相当高,硒是一种有抗氧化作用的矿物质,作用较广泛,可以预防肝病。二、药用价值

泥鳅性甘平,具有补中益气、止泄壮阳、利尿等功效,泥鳅全身均可入药。

泥鳅皮肤分泌的黏液即“泥鳅滑液”,有较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和水饮用可治疗小便不通、痈肿、热淋,拌糖抹患处可治肿痛,滴耳可治中耳炎。《本草纲目》中记载:鳅有暖中益气之功效,对治疗肝炎、小儿盗汗、痔、皮肤瘙痒、跌打损伤、手指疔、阳痿、乳痈等证都有一定疗效。《本草拾遗》中记载:泥鳅性甘平无毒,补气益中,祛湿邪,治消渴、阳痿、传染性肝炎、痔疮、疥癣等证。《滇南本草》中记载:泥鳅煮食治疮癣、通血脉而大补阴分。《医学入门》中记载:泥鳅有补中、止泄之效。《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泥鳅具有杀虫作用。《四川中药志》中记载:食泥鳅利小便、治皮肤瘙痒、疥疮发痒。

民间医方中认为泥鳅有壮阳利尿、治疗结核、开胃的功效。①将泥鳅洗净,放入盆中,与适量白糖拌和,稍待片刻,取其黏液外敷,可治湿疹、白癣、丹毒、神经痛、关节炎及腮腺炎。②同米粉一起煮食,可调补中焦脾胃,治疗痔疮。③活泥鳅与红糖一起捣烂外敷,对乳癌有疗效。④取活泥鳅放在清水中养一天,除尽肠内脏物,再将其烤干,研为细末,可使肝炎患者乏力、厌食油腻、恶心等症状消失,对于急性肝炎患者疗效更为显著,可以促使黄疸迅速消退,降低转氨酶。

经现代医学临床验证,泥鳅食疗,对儿童、年老体弱者、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患有肝炎、冠心病、高血压、贫血、结核病、溃疡病、皮肤瘙痒、痔疮下垂、水肿、小儿盗汗、老年性糖尿病等引起的营养不良、脑神经衰弱、病后虚弱和手术后恢复期病人,具有开胃、滋补等效用。三、国内外市场需求

我国的泥鳅繁育和养殖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步较晚,养殖进展缓慢。随着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的进一步完善,1985年泥鳅养殖业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近年来,随着渔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特种水产养殖业的兴起,泥鳅养殖受到各地的重视。但各地的发展速度仍不是很快,规模也不大,且各地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仍以天然捕捞为主,人工养殖仍处于次要地位。多数地区的泥鳅养殖,除部分专业户外,仍以渔(农)户庭院或房前屋后的坑凼养殖较为普遍,而且泥鳅人工养殖的技术应用还不太普及,加上由于规模小、养殖户分散,产量和效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还不能满足目前国内外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增加、农药大量使用以及捕捞强度增大等原因,泥鳅天然资源总的趋势在下降。另外,特种水产的兴起也导致大量捕捉泥鳅作为饲料。因此,开展泥鳅人工养殖有着广阔的前景。

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方如江苏、浙江、广东、湖南等省进行的苗种繁育和养殖推广工作,成效显著。泥鳅人工繁殖的苗种可以和四大2家鱼的苗种一样批量供应,池塘养殖成鳅,每亩(1亩=667米)产量可高达1000多千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我国泥鳅市场年需求量为10万~15万吨,国际市场主要为日本和韩国,年需求量为10万余吨。目前中国泥鳅的养殖面积为10万~15万亩,每年需要50亿~120亿尾苗种,5亿~12亿元的市场容纳量,主要集中于江苏、广东、辽宁、河南、湖北、山东、安徽和四川等省。

从国内市场来看,泥鳅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滋补强身的佳品,尤其是南方人有喜食泥鳅的习惯,市场需求年年攀升,价格稳中有升。因此,泥鳅销路多年来一直看好。

国外泥鳅养殖历史较长,尤以日本较早,已有近70多年的历史。早在1944年,日本川村智次郎先生即采用脑下垂体制荷尔蒙激素注射液,应用在泥鳅的人工采卵,为养殖生产提供大批苗种开辟了新途径。而后,泥鳅的全人工养殖、规模养殖以及泥鳅优良品种的选育等逐步发展,泥鳅养殖已成为日本很有发展前景的水产养殖业。在朝鲜、俄罗斯和印度等地亦有泥鳅养殖。

国际市场对中国泥鳅需求热度也逐年升温,订单连年增加,泥鳅是畅销紧俏的水产品,是中国传统的外贸出口商品,特别是在日本和我国港澳地区尤其受欢迎。日本每年泥鳅的销量在4000吨以上,其中有2500吨左右要从我国和韩国等国家进口。在日本,泥鳅的价格甚至高于鳗鲡,还经常供不应求。

由此可见,泥鳅在国内外市场的容量和销售潜力都很大,泥鳅养殖前景十分广阔。无论是泥鳅本身特点,还是养殖条件需求、饲料来源以及市场潜力,开展泥鳅养殖有其独特优越性。若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科技和物质投入,扩大泥鳅养殖规模,实行苗种培育、成鳅养殖、泥鳅加工和销售一条龙配套,一定会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帮助养殖者走上致富之路。第二章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是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和韩国等地的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因其肉质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已经成为我国淡水鱼类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要想养好泥鳅,就必须先了解泥鳅的生物学特性。第一节 泥鳅的形态特征及品种一、泥鳅的形态特征

1.体形

泥鳅体较小,细长,前端呈亚圆筒形,腹部圆,腹鳍以后渐渐侧扁。体长为体高的5.8~8.6倍,为头长的5.5~6.7倍,为尾柄长的5.7~7.3倍。头长为吻长的2.2~2.7倍,为眼径的6.6~10倍,为眼间距的4.6~5.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8倍。

2.体表

泥鳅的皮下黏腺发达,体表黏液丰富。体背及体侧的2/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布有黑色斑点,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或浅黄色。栖息在不同环境中的泥鳅体色略有不同。

3.头部

泥鳅头部较尖,吻部向前突出,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小,亚下位,呈马蹄形。唇软,有细皱纹和小突起。泥鳅的眼很小,覆盖皮膜,上侧位视觉不发达。鳃耙退化,呈细粒状突起,鳃孔很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4.须

泥鳅有5对须,其中吻端1对,上颌1对,口角1对,下唇2对。口须最长可伸至或略超过眼后缘;也有个别的较短,仅长达鳃盖骨。泥鳅的这5对须极其发达,须的尖端有能辨别微弱气味的味蕾,对触觉和味觉极敏锐,可有效地弥补其视力衰退的不足,是寻觅食物的灵敏的“探测器”。

5.鳞

泥鳅头部无鳞,体表鳞片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25~150枚。

6.鳍

泥鳅背鳍无硬刺:不分支鳍条为3根,分支鳍条为8根,共有鳍条11根。背鳍与腹鳍相对,但起点在腹鳍之前,约在前鳃盖骨的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距腹鳍较远。腹鳍短小,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后方,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呈圆形。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尾鳍和背鳍具有黑色小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显著的黑色斑点。

7.其他

泥鳅具咽齿一行。肠较短,直线分布于腹腔,壁薄而富有弹性。鳔小,呈双球形,前部包裹在骨质囊中,后部细小而游离于腹腔中。肠壁很薄,具有丰富血管网,能进行气体交换,可辅助呼吸。二、泥鳅的常养品种及其他鳅类品种介绍

泥鳅形体小圆,身短,3~4寸长,无鳞,颜色青黑,浑身沾满黏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一年四季均可捕到,春季较多。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

除青藏高原外,我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在中国的西部的伊犁河里的种群也在不断地扩大。在赣江的支流袁河流域、江西萍乡等地,泥鳅的人工养殖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全国也都大体呈现这种趋势。目前人工养殖比较多的为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台湾泥鳅是大鳞副泥鳅的一种,又称为“台湾鳗鳅”或“台湾龙鳅”,在我国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和台湾岛西北部的浅滩河流。2012年,台湾泥鳅开始进入中国大陆。2013年,台湾泥鳅养殖在大陆地区特别是广东、湖北、江浙一带迅速发展。无论是鱼塘边还是网络上,人们都在谈论这个新兴的养殖品种。2015年,台湾泥鳅养殖热潮基本蔓延至全国,特别是泥鳅主产区。

1.真泥鳅

又名泥鳅、青鳅、圆鳅,体长39.7~170毫米。身体呈长筒状,尾部侧扁,体高为体宽1.2~1.4倍,腹部宽圆。尾柄上下缘略有皮棱。头钝锥状。吻略突出。眼侧上位。眼间隔宽于眼径,前鼻孔有短管状皮突。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吻须l对,上颌须和下颌须各2对。唇厚,下唇有4须突。鳃孔侧位。鳃盖膜连峡部,鳃耙短小。鳔小,包在二球形骨鞘内。肛门位臀鳍稍前方。鳞极细小,体表富有黏液,头部无鳞。侧线侧中位,常不显明。背鳍位体中央稍后,臀鳍位腹鳍基与尾鳍基的正中间。胸鳍侧下位,成年鱼呈圆形(雌鱼)或尖形且第一鳍条很粗长(雄鱼)。腹鳍始于背鳍起点下方或略后,雄鱼鳍较长。尾鳍圆形,体背及体侧上部呈灰黑色,散有黑色斑点,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或浅黄色。尾鳍和背鳍较灰暗且有小褐点;其他鳍为淡黄色或灰白色,尾鳍基中央稍上方常有一亮黑斑。体色随栖息地的不同而有变化。我国东部南北各水系均有分布。

2.大鳞副泥鳅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体形酷似泥鳅。身体较长而侧扁,腹部较浑圆。体长与体高之比较普通泥鳅为宽且短。口亚下位。有须5对,口角一对最长,末端远超过前鳃盖骨后缘。背鳍起点约在前鳃盖骨至尾鳍基部距离的中点。背鳍没有硬刺,为不分支鳍条。尾柄具有明显的皮褶棱,且较高。腹鳍距臀鳍较近而距胸鳍较远。尾鳍圆形。身体背部及体侧上方从吻端到尾基布满黑色小点,下腹部呈灰白色。胸鳍、腹鳍、臀鳍灰白色,背鳍及尾鳍具黑色小点。

大鳞泥鳅较普通泥鳅的身体为短,口角须较长,尾柄有发达的皮褶棱,侧线鳞数目较少,区别较明显。

3.中华沙鳅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又称钢鳅。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4.大斑花鳅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近。尾柄较长,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体侧沿纵轴有6~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尾鳍基有一黑斑。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个体小,数量不多。

5.中华花鳅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侧有一黑斑。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

6.长薄鳅

分布于长江上、中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长薄鳅是薄鳅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一般个体重1.0~1.5千克,最大个体可达3千克左右。近年来,因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数量明显减少。

7.北方须鳅

分布于蒙古及我国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体细长。须较短。尾柄皮褶棱不发达。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2~4根分支鳍条基部相对。常栖息于河沟、湖泊及沼泽砂质泥底的静水或缓流水体,适应性较强。数量较多,肉质细嫩,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8.花斑副沙鳅

分布于北起黑龙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口角须较长。眼下刺分叉,末端达眼球中部。颊部被细鳞。腹鳍末端距肛门甚远。肛门位于腹鳍基至臀鳍起点之间的前3/5处。栖息于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个体小。第二节 泥鳅的生态习性一、泥鳅的生活习性

1.栖息特点

泥鳅属温水性底层鱼类,多栖息于底泥较深的湖泊、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中,有时喜欢钻入泥中,所以栖息环境往往有较厚的软泥。较适宜水环境pH值一般为中性和偏酸性。泥鳅在水的底层生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既能在水中游泳,又能钻到底泥里。泥鳅昼伏夜出,白天钻到底泥里休息,晚上出来在水底寻找食物。

2.喜温性

泥鳅生长的水温范围是15~30℃,最适水温是18~24℃。当水温升高到30℃以上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厘米深处越冬,停止活动进入休眠状态。在休眠期,只要泥层中稍有水分就能维持生命。条件或水温适宜时,泥鳅可复出活动摄食。

3.耐低氧

泥鳅对缺氧的耐受力很强,比一般的鱼类更耐低氧,离水不易死亡,水体中溶氧量小于0.16毫克/升时仍能存活,是因为泥鳅不仅能用鳃呼吸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泥鳅肠壁很薄,具有丰富的血管网,能够进行气体交换,具辅助呼吸功能,即“肠呼吸”。肠呼吸是泥鳅特有的呼吸方式,据称,泥鳅耗氧量的1/3是由肠呼吸取得的。当水温上升或水中缺氧时,泥鳅垂直游窜到水面吞吸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从肛门排出废气。

当人工养殖时,投饵摄食后,泥鳅肠呼吸的次数会增加。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殖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西欧人称其“气候鱼”。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仅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来年水涨,又出外活动。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

4.善逃逸

泥鳅的侧线系统也很发达和灵敏,可以依照它们来感觉水的变化,逃避敌害。有的时候,泥鳅傻呆呆地伏在水底,一动不动,即使人走近也没有反应。当人手刚触及水面时,它马上感觉到并迅速溜走。

当春、夏季节雨水较多,池水涨满或者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鳅池的进出水口逃走。因此,养泥鳅时务必加强防逃管理,检查进出水口防逃设施是否有堵塞现象,是否完好,要及时排水,防止池水溢出,造成泥鳅逃逸。

5.不喜强光

泥鳅长期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导致视力极度退化,但它的感觉很灵敏,泥鳅一般白天潜伏水底,傍晚后活动觅食,不喜强光。人工养殖时往往集中在遮光阴暗处,或是躲藏在巢穴之中。

6.夜食性

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在产卵期和生产旺盛期的白天也摄食。人工养殖条件下,泥鳅经过驯化也可改为白天摄食。二、泥鳅的食性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丝蚯蚓等为食,长大后饵料范围扩大,除可食多种昆虫外,也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成鳅则以摄食植物食物为主。泥鳅的食性很广,在泥鳅胃中的食物团里,腐殖质、植物碎片、植物种子、水生动物的卵等的出现率最高,约占70%,其他如硅藻、绿藻、蓝藻、裸藻、黄藻、原生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等占30%。人工养殖中能摄食商品饵料。泥鳅在一昼夜中有两个明显的摄食高峰,分别是7~10时和16~18时,而早晨5时左右是摄食低潮。

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泥鳅摄取食物的种类有所不同:泥鳅全长3~5厘米时,喜食腐殖质,其次为小型甲壳动物、昆虫等,胃肠食物团中,70%为泥沙和腐殖质,30%为生物饵料;泥鳅全长5~8厘米时,喜食水中浮游动物、丝蚯蚓等,偶尔食藻类、有机碎屑和水草的嫩叶与芽等;泥鳅全长8~10厘米时,食性偏杂,主食大型浮游动物、碎屑、藻类和高等水生植物的根、茎、叶、种子,也食部分微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利用施肥培养生物饵料来喂养幼鳅;培育成鳅可投喂螺蛳、蚯蚓、蚕蛹粉、河蚌肉及禽畜内脏等肉食类饲料,并搭配一定比例的米糠、麸皮、豆渣、三等面粉及老菜叶、弃置的瓜果类等价格较低廉的植物饲料。

与其他鱼类混养时,泥鳅常以混养鱼类的残饵为食,甚至以鱼类的粪便为食,是池塘的“清洁工”。泥鳅用口须寻找食物,发现食物后用口须进行挑选,紧贴水底,边挑边拣,边吃边走。

泥鳅肠道短小,消化动物性饵料的速度较植物性饵料快。泥鳅贪食,贪食过量可影响肠呼吸,并产生毒害气体而胀死。当水温小于10℃或大于30℃时,泥鳅停止摄食。为满足生殖时期卵黄积累和生殖活动的需要,泥鳅在生殖时期的食量较大,雌鳅比雄鳅食量大。三、泥鳅的生长特性

泥鳅生长的快慢与水温、饵料、饲养密度、性别和发育时期等因素有关。自然状况下,刚孵出的苗体长约0.3厘米,1月后可达3厘米,半年后可达6~8厘米,第二年年底可长成为体长13厘米,体重15克左右,最大的个体可达20厘米长,100克重;人工养殖中个体生长差异也很大,约经20天培育便可达3厘米的鳅苗,1龄时可长成80~100尾/千克的商品鳅。四、泥鳅的生殖习性

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一般2冬龄性成熟。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5~6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每次产卵时间为4~7天。繁殖的水温为18~30℃,最适水温为22~28℃。

雄鳅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在6厘米以上,性成熟较雌鳅早,雄鳅有精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带状且不对称,右侧的精巢比左侧的长而狭窄,重量也轻一些。当雄鳅体长为9~11厘米时,精巢内的精子约有6亿个。

雌鳅性成熟较雄鳅迟,体长5厘米时,雌鳅体内有一对卵巢,体长8厘米时,一对卵巢愈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这时整个卵巢发育开始成熟。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为8厘米,怀卵量约2000粒,10厘米的个体怀卵量为7000~10000粒,体长12厘米的个体怀卵量为12000~14000粒,体长15厘米的个体怀卵量为15000~18000粒,体长20厘米的个体怀卵量为24000粒左右。怀卵量最多的可以超过6.5万粒。卵呈圆形,卵径0.8~1.0毫米,吸水后膨胀到1.3~1.5毫米,卵黄色,为半黏性,黏附力不强。由于卵在卵巢内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为怀卵数的50%~60%。

泥鳅产卵喜在雨后晴天的早晨,常选择有清水流的浅滩(如水田、池沼、沟港等)作为产卵场。产卵前,雌鳅在前面游动,数尾雄鳅在其后紧追不舍。发情时,雌雄鳅多活动在水表面和鱼巢周围,当发情达到高潮时,雌雄鳅的头部和躯体互相摩擦并相继游出水面。雄鳅追逐纠缠雌鳅,最后由一尾雄鳅拦腰环绕挤压雌鳅,并卷曲于雌鳅腹部,以刺激雌鳅产卵,同时雄鳅排出精子,进行体外受精,这种动作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次数不等,个体大的可在10次以上。受精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着物上,随着水的波动,极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沉到水底。受精卵具弱黏性,黄色半透明,一般在水温19~24℃时经2天孵出鳅苗。刚孵出的鳅苗约3毫米,身体透明呈“痘点”状,吻端具黏着器,附着在杂草和其他物体上。约经8小时,色素出现,体表渐转黑色,鳃丝在鳃盖外,成为外鳃。3天后卵黄囊接近消失,开始摄食生长。经20多天,苗长15毫米,此时的形态与成鳅相似,呼吸也从鳃呼吸转为兼营肠呼吸。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第三章 泥鳅的营养需求与饲料第一节 泥鳅饲料的营养成分及功能

饲料的营养成分是反映饲料在动物体内转化率高低的评定标准。正常条件下,饲料转化率越高,动物增重率越高;饲料系数越低,饲料的营养价值也就越高。饲料一般由水分和干物质组成,其中干物质包括无机盐类(灰分)和有机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淡水鱼类,其环境适应能力强,病害少,养殖成本低。泥鳅市场需求量比较稳定,出口需求量大,市场价格高,是目前经济效益较好的水产养殖品种。但近年来,随着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泥鳅的野外生存环境恶化,泥鳅的自然资源捕捞量衰减。发展泥鳅健康养殖是满足消费者对泥鳅需求的主要途径,而配合饲料是发展泥鳅规模化养殖的基础,但国内外关于泥鳅营养需求的研究较少,研制高效、低成本的泥鳅配合饲料已成为当务之急。一、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动物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的必需营养素,是构成细胞原生质、酶、激素与抗体的基本成分,也是动物本身的物质组成的基本成分。按干物质计算,泥鳅体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0%,在水产品中位于前列。

蛋白质不能直接被消化吸收,只能在蛋白酶的降解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才可通过肠道在渗透压等生理作用下进入血液,并被运送到身体各部位,重新组合成自身所需的蛋白质。蛋白质在蛋白酶的降解作用下,可生成20多种氨基酸,但这些氨基酸中,有些是动物体内无法合成的或者是合成数量和速率不足以供正常生长的需要,这类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必须通过饲料供给。还有一些在体内可以生物合成,合成速率较快,且需要量少,这类氨基酸称为非必需氨基酸,一般不必依靠饲料供给,这类氨基酸大概占整体蛋白质的40%以上。

如果饲料中缺乏非必需氨基酸,势必要用必需氨基酸进行合成。非必需氨基酸胱氨酸缺乏时,只能通过必需氨基酸中的蛋氨酸进行合成;酪氨酸缺乏时,只能通过苯丙氨酸进行合成。在配合饲料中需考虑到这一点,即当饲料中非必需氨基酸不足时,应相应增加适量的必需氨基酸。

配合饲料是泥鳅养殖所需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同时蛋白源成本占据饲料成本一半以上。蛋白质也是泥鳅生长和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在维持鱼体新陈代谢、促进鱼体繁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良好的养殖经济效益,人工配合饲料的蛋白质水平合理非常重要,过高则加重鱼体负荷并排泄污染水质,过低则不能满足泥鳅快速生长需求。

以鱼粉和豆粕为主要蛋白源,配制的泥鳅幼鱼配合饲料中适宜蛋白质含量为34.31%~39.68%。泥鳅育成饲料中适宜蛋白质含量至今还没有见到相关报道。通过比较泥鳅与其他鱼肌肉的蛋白质含量,结合市场上泥鳅饲料的效果反馈,认为泥鳅育成料的适宜蛋白质含量为30%~34%。

由于鱼粉的资源稀缺性与价格高昂,除了豆粕和菜籽粕等常规植物蛋白源外,许多新型动植物蛋白源也被研究开发用来替代泥鳅饲料中的鱼粉。水虻幼虫富含鱼类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和钙、铁等矿物质,是泥鳅饲料的一种新型动物源性蛋白质。试验证明,水虻幼虫可以替代泥鳅配合饲料中的部分鱼粉,水虻幼虫的最适添加量为9%~11%。蝇蛆粉营养价值与进口的秘鲁鱼粉相近,还含有抗菌肽、几丁质等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试验证明,泥鳅配合饲料中蝇蛆粉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为50%。

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实际就是对氨基酸的需求,特别是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饲料中必须提供足量、平衡的各种必需氨基酸,以保证鱼类的快速生长和避免必需氨基酸的浪费。但目前鲜见关于泥鳅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报道,仍有待开展研究。关于泥鳅氨基酸的研究,目前仅有将氨基酸作为添加剂的研究报道。试验证明,以牛磺酸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800毫克/千克的牛磺酸能显著提高泥鳅的增重率,显著降低其饲料系数。二、脂肪

脂肪是泥鳅体组织的构成成分。在泥鳅的饲料中适当添加一定数量的脂肪对提高脂肪酸、节省蛋白质、提高饲料转化率和泥鳅生长率具有明显作用。从脂肪的结构看,泥鳅体内所缺乏的是不饱和脂肪酸,即为“必需脂肪酸”,通常植物性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动物在形成机体新组织和修补旧组织时,脂肪(亚油酸除外)可以由碳水化合物在体内转化而成。脂肪储存的多少对于泥鳅越冬和翌年的复壮非常重要。脂肪酸易变质,氧化后可产生一定的毒性,因此含油脂的饲料应经塑料袋密封后放于阴暗凉爽处。

脂肪是鱼类重要的能量物质来源,除了提供鱼类生长所必需的脂肪酸外,还是鱼类细胞的组分之一;此外,脂肪还起到脂溶性维生素的溶解介质作用。在鱼类饲料研究中,脂肪可以提供能量以节约部分蛋白质,降低饲料成本。因此,脂肪在泥鳅的饲料中作为替代能源物质显得更为重要。试验证明,过高的脂肪(10.2%)和过低的脂肪(3.2%)都不利于泥鳅的生长,泥鳅育成料的脂肪适宜需求量为5%~7%。由于不同脂肪源的脂肪酸组成及各脂肪酸之间的比例存在差异,继而对泥鳅的生长性能、消化率、机体营养及血液生化指标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在鱼油、豆油、菜油、猪油及混合油选择上有待进一步试验,根据近几年的养殖实践,建议采用豆油或鱼油。三、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植物性饲料的主要成分,按营养生理的功能作用可分为四组。(1)可溶性单糖和淀粉 能溶于水和稀酸,极易被动物消化和吸收。吸收过程为:由胃酸和淀粉酶等消化酶水解成单糖(葡萄糖)后,被毛细管吸收输入肠壁,供机体利用,提供机体所需热量。多余的则呈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肌肉和肝脏里,一旦需要即分解成葡萄糖作为能量输出。它们也是核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机体的组织成分。糖和淀粉的存在可缓和蛋白质的分解转化,具有储存和节省蛋白质的作用。饲料配方中,不得以高价的蛋白质去代替廉价的碳水化合物。(2)半纤维素 位于植物细胞内容物与细胞壁中间类型的物质。植物茎叶和谷物外皮及糠麸含半纤维素较多。泥鳅对半纤维素的消化率很低,无需专门加入。(3)纤维素 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除了禽畜之外,其他动物是难于消化的,泥鳅亦如此。(4)木质素 多存在于稻壳、麦秸、稻草、花生壳等植物废料之中,有碍于机体内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的作用,不可用作泥鳅饲料。

通过解剖发现,泥鳅肠道弯曲度小,其肠长度与体长之比小于草鱼、鳊鱼,所以泥鳅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弱于草鱼、鳊鱼。泥鳅对饲料中纤维素耐受力不强。饲料纤维水平超过一定值后,纤维每提高1%,能量消化率下降1.3%,代谢能利用率下降0.3%。

对次粉、小麦粉、面粉、玉米粉等淀粉源的选择上,泥鳅饲料要选择黏合性强、纤维含量低的原料,首选面粉,其次为小麦粉。关于泥鳅饲料淀粉源的用量,现没有对这方面进行研究,通常的使用量与异育银鲫饲料接近。四、矿物质

作为添加剂的矿物质实际上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的。矿物质是动物机体组织及细胞、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和促进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无机盐在动物体液内作为离子存在,与体液渗透压的动态平衡和pH值的调节具有直接关系,即无机盐与动物机体的构成成分是一种有机结合,故无机盐在动物机体的生化作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泥鳅所需要的元素,有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个类型,其中常量元素包括碱性元素钾、钠、钙、镁和酸性元素硫、氯、磷;微量元素包括铁、铜、铬、锰、锌、钼、硒、碘。

虽然泥鳅所需矿物质是微量的,仅在千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之间,但在反复性高密度养殖载体的条件下,务必人为予以补充,这是因为有限的载体在反复多年的养殖中,完全可将载体本身的矿物营养元素耗尽,更何况很多地区泥土中所含矿物质的成分及其含量并不可能全尽人意,甚至有不少空白点。不少养殖者在这一问题上得到过教训,且多以彻底换土加以解决,这是极不合算的。这也足以证明,矿物质在泥鳅生理功能方面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钙、磷

钙、磷是动物肌体所需矿物营养中比重最大的成分,也是最重要的成分,其中有99%的钙和80%的磷构成动物的骨骼。钙磷均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且钙磷是按较严格的比例互相结合的。若钙磷比例失调,将导致其利用受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元素的作用。钙磷不足时可导致泥鳅骨质软化、体态瘫软、游动困难。由于野生状态的泥鳅密度低,较易获得钙、磷营养素,故很难发现骨质不钙化的现象。根据一般鱼类对钙、磷的比例要求进行摸索试验,配合饲料中的磷含量应达0.99%、钙含量应达0.35%才可满足泥鳅所需,其来源主要为骨粉、鱼粉、磷、钙矿石等。其中,以自制猪鼻骨粉和鱼头粉最佳。这两种自制粉,任意使用一种即可满足所需,而且可使泥鳅的增重提高6%。(二)钾、钠、氯

钾、钠、氯是动物生化、生理平衡的必需元素,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软组织和体液中,直接维护和调节体液渗透压及体液容量的平衡。要达到理想的催肥效果,热能及糖、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在泥鳅体内显出营养平衡的合理分配,务必对体液(包括血液、胃液、胆液、胸液等)水分、电解质的酸碱平衡状态进行评估,为补酸或补碱的选定剂量提供较精确的数据,以达到综合反应过程小的全生理动态平衡。这一平衡的主导因素,就是钾、钠、氯的平衡。钠和氯离子维持着生命功能,而且以其浓度和正离子的穿透能力及输送功能来“调运”体液、水分,以维持渗透压、水分、电解质平衡。改变其一,则会引起细胞功能紊乱和水的分布障碍,最终导致肌体内神经能障碍,随即产生脱水,丧失表皮体液代谢功能而死亡。五、维生素

维生素是一组化学结构、营养作用和生理功能各不相同且分子量很小的有机化合物。维生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和控制动物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生理活性。动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少,但其机体内不能合成,或虽然能合成,却不能满足功能之需,必须从饵料中摄取。动物体内一旦缺少某种维生素,就可能导致代谢紊乱、体液失衡、机体失调、生长抑制,甚至死亡。(一)维生素A

维生素A是不可能在动物体内合成的,必须从饲料中得以供给,且只能从动物性饲料中提供,如鱼粉、鱼肝中含量极丰富。植物饲料中,不直接含有维生素A,但如植物中含有胡萝卜素,动物可通过消化胡萝卜素的过程将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有维持动物上皮细胞健康的作用。维生素A缺乏时,上皮细胞可发生角质化,泥鳅患维生素A缺乏症,其表现形式多数为尾端的角质化坏死。(二)B族维生素

B族维生素可谓一个大的家族,对于泥鳅在生理功能上的需求与缺乏症状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泥鳅维生素B(硫胺素)和维生素1B(核黄素)缺乏症状基本相同,表现为泥鳅身体不全部进洞,有2留头胸于洞外的,也有留腹尾于洞外的,还有根本不进洞的,头大、颈细、消瘦,发育不良,出洞不愿游动,头尾颤抖,有时头颈挺直作划圈转动,食欲几乎丧失。分别以核黄素和硫胺素加酵母拌蚯蚓饲喂,早期治疗5天明显好转,中晚期治疗死亡率高。(三)维生素D

维生素D能促进动物体内钙、磷的吸收,直接关系到动物骨骼的发育。维生素D缺乏时,动物会发生佝偻病、骨骼钙化不全、骨骼溶骨症等。喜晒太阳的动物一般不会发生维生素D缺乏,但泥鳅生性畏光,易发生骨骼弯曲的病症。在市场上常可见患维生素D缺乏症的、身体折叠式弯曲的畸形泥鳅。要求所配泥鳅饲料中,务必补充维生素D。(四)维生素E

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保护不饱和脂肪酸、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A、维生素D、叶黄素、胡萝卜素等。它是保证正常生殖、促进性功能发育的必需营养素。维生素E同硒与胱氨酸共同作用,可预防肌肉营养不良所带来的表皮渗透失衡。人工配合饲料中的抗氧化剂也可采用维生素E。对于泥鳅来说,维生素E是具有多种功效的。(五)维生素K

高密度养殖池泥面上有时会发现一滩鲜红血迹,这是泥鳅在受伤后大量出血所致。一般情况下,因泥鳅是变温动物,具有凝血时间很短暂的特性,是不可能大量出血的。但在高密度养殖状态下,若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K,凝血酶原的合成受到抑制,即血液失去凝固特性,一旦受伤,即引起大出血现象,甚至在肠道、腹腔等脏器内也会发生大出血,例如毛细线虫在穿过泥鳅肠道进入腹腔时,就产生大出血。维生素K是凝血酶原合成的促进剂。试验证明,在因大出血而死亡的池中,加喂维生素K,两天后就再不见血滩和死泥鳅了。第二节 泥鳅饲料的种类

目前,国内人工养殖泥鳅所使用的饲料主要分为三类:人工配合饲料、动物性鲜活饵料和动物性下脚饲料。此外,天然昆虫亦可作为泥鳅的饵料。一、人工配合饲料

用于泥鳅养殖的人工配合饲料只有少数生产场进行生产,尚未进行大规模生产销售。人工配合饲料可以很好地解决泥鳅养殖中的饲料问题,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二、动物性鲜活饵料

蚯蚓、黄粉虫、蝇蛆、螺、蚌等动物性鲜活饵料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转化率高,是泥鳅饲料的最佳选择。自然界中,这类优质饵料远远不能满足泥鳅饲养的需要,因此需要进行人工繁养动物性鲜活饵料。三、动物性下脚饲料

动物性下脚饲料包含畜禽内脏、蚕蛹等,是动物性鲜活饵料的补充性饲料,需要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将肠衣下脚料长期用于泥鳅饵料而获高产纪录的,将蚕蛹等多种下脚料烘干后磨粉制成饲料饲喂泥鳅的,都有先例。因泥鳅不食腐败饲料,所以动物下脚料一定要新鲜。四、天然昆虫饵料

在夏季,天然昆虫饵料可作为补充饲料,主要采取双灯引诱法和夜光盘引诱法收集。第三节 人工配合饲料

泥鳅人工养殖开展时期不长,比起常规水产养殖,其规模化还很小。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其饲料来源广泛,人工养殖泥鳅目前大都以天然动物性饲料为主。随着泥鳅人工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加上泥鳅在吃惯一种动物饲料时难以改口,而天然活饵料显然不能满足其需要了,为了满足泥鳅规模化养殖的需要,必须进行泥鳅配合饲料的开发。目前一些泥鳅的配合饲料主要是沿用甲鱼、鲤鱼的配合饲料,真正作为泥鳅专用的全价配合饲料尚不多见,还需要继续研究并完善。泥鳅属鱼类,所以水产动物配合饲料制作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泥鳅。泥鳅是以动物饵料为主进行高蛋白质转化的养殖品种。泥鳅与其他人工养殖动物一样,具有营养消耗的正常范围,否则将造成饲料的浪费和泥鳅生长迟缓,也就谈不上饲料的效价了。一、饲料配方中的原料种类(一)谷物类

谷物类又称为能量饲料。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低于20%、粗纤维低于18%、无氮浸出物大于60%的饲料属于能量饲料。这类原料有米、麦、高粱、玉米、黍子等。(二)饼粕类

常被称为植物性蛋白质饲料,粗蛋白含量高,一般在30%以上。饼粕是油脂工业制油后的副产品。凡油脂原料,如大豆、花生等经脱壳、粉碎蒸热、压榨脱油后所得到的副产品为饼;经脱壳、加热压扁成薄片,用溶剂己烷浸出油后所余下的副产品为粕。饼的含油量在5%~6%,粕的含油量在1%以下,饼的蛋白质含量低于粕,但都属于高蛋白质原料。饼经过高温处理后,其蛋白质的利用率相对降低。饼、粕都是泥鳅的上等饲料。

1.豆饼、豆粕

豆饼、豆粕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是所有饼、粕中最高的,对弥补大多数饲料中赖氨酸不足起到了极好的平衡作用。豆饼含蛋白质40%~46%,赖氨酸2.6%~2.7%,蛋氨酸0.6%;豆粕含蛋白质44%~50%,赖氨酸2.8%~2.9%,蛋氨酸0.65%。显然,用豆饼、豆粕调节饲料中赖氨酸的含量是最简便不过的了,但由于豆粕生产过程中的加热温度不如豆饼高,大豆中所含红细胞凝集素、胰蛋白酶抑制素和皂角素三种有害物质大量残留于豆粕之中,故使用时需要蒸气加热处理后才安全。这也是生大豆制品不能作饲料的原因所在。在泥鳅饲料中,豆饼、豆粕主要是作为蛋白质和脂肪的补充取用的。

2.芝麻饼

芝麻饼也是一种高蛋白的饲料来源,含蛋白质高达40%,赖氨酸1.37%,蛋氨酸1.45%,是所有饼类中含蛋氨酸最高的一种,如果与豆饼、花生饼一同配用,将给氨基酸的平衡起到很好的作用。

3.花生饼

花生饼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补充源,蛋白质含量高达45%,且纤维素含量低,不含毒素,并含赖氨酸1.55%、蛋氨酸0.4%。如果花生收获时处理不好,霉变后产生黄曲霉毒素,该毒素对禽畜鱼乃至对人都极有害,故应引起注意。

另外,还有棉籽饼、菜籽饼、葵花籽饼,这类饼均因蛋白质含量较低或有一定毒性物质,不宜采用。(三)动物性蛋白饲料

在动物体中,蛋白质占有机物质总量的65%以上。同植物性蛋白相比,动物性蛋白饲料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与养殖动物的氨基酸模式最为接近,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D含量都较丰富,钙、磷含量及比例均较适中,故是最好的饲料源。这类原料有鱼粉、肉骨粉、血粉、蚯蚓粉、蚕蛹粉、蝇蛆、螺蛳、动物下脚料等及上述部分活体。(四)添加剂

在全价配合饲料中,添加剂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饲料配方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添加剂的范围较广,种类也很多,凡是用于使动物生化反应和生理作用达到较完美平衡的微量元素和常量物质均称为添加剂,包括限性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脂肪酸、抗生素、激素、防霉剂、防病剂、抗氧化剂、诱食剂、黏合剂、防腐剂、防病药物、防霉剂和软化剂等。

1.无机盐

即前面讲过的矿物原料,泥鳅所需无机盐与一般鱼类一样,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类。常量元素包括钙、磷、氯、钠、钾、镁;微量元素包括铜、铁、锰、锌、碘、钴、硒和铝等。能补充钙与磷的原料有碳酸钙、石灰石粉、蛋壳粉、蜘壳粉、骨粉、磷酸钙、磷酸氢钙、过磷酸钙、磷酸、磷酸钠、钾盐等。泥鳅摄取矿物质的能力很强。试验证明:有泥饲养与无泥饲养对比,有泥饲养泥鳅未发现严重矿物质缺乏症,患病率仅为4.7%,但无泥清水饲养中患病率达31.9%,在加喂复合矿物元素3周以后,患病率降到23%。显然,泥鳅在泥中有自我摄取矿物质的能力。在无泥饲养中,只要加强矿物质营养的补充,同样可解决矿物质缺乏的问题。泥鳅较一般鱼类所需矿物营养要多一些,每千克饲料中加入量测试结果如下:钙3.5克,磷9.9克,镁45毫克,锌70毫克,铜3.4毫克,锰16毫克,钴0.89毫克,硒0.78毫克,碘0.7毫克。食盐是补充钠与氯的原料,含钠39.3%、氯60.7%,一般食盐加入量1.5%即可,无需再加碘元素。人们常以硫酸亚铁、硫酸铜、硫酸锰、硫酸锌分别补充铁、铜、锰、锌微量元素,以碘化钾、碘酸钾补充碘的需求量,亚硒酸钠与硒酸钠用于补充硒,这说明矿物质元素均以化合物的形式提供。

2.激素

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主要用于人工催产,甲基睾丸甾酮、促蛋白合成甾类主要用于雄化、催肥等。

3.抗氧化剂

除了维生素E之外,还有丁羟基苯甲醚、丁羟基甲苯,主要用于颗粒饲料和载体性饲料。

4.防病药物

有呋喃唑酮、呋喃西林、病虫净等,这类药物可直接用于饲料之中。

5.防霉剂

有丙酸钠、脱氢醋酸钠。有时使用植物性杀菌剂和中草药防治病害时,还需用苯甲酸之类的防腐剂。

6.黏合剂

有α-淀粉、明胶、谷朊、魔芋粉、藻胶、琼脂、羧甲基纤维素、木质素磺酸盐等,主要用于颗粒或条状饲料的黏合和诱食剂的黏合。

7.诱食剂

主要有蚯蚓粉、蚯蚓酶、蚯蚓浆、螺蚌粉等,也有用臭蛋浆作诱食剂的。二、泥鳅的饲料配方

目前,泥鳅的营养需要标准还没有制定,在进行泥鳅配合饲料配制时,基本上是参照甲鱼、鲤鱼饲料配合方法,经实际生产应用证明其效果良好,能有效地降低饲料成本,促进泥鳅生长,泥鳅饲料配方示例及营养指标见表3-1。表3-1 泥鳅饲料配方示例及营养指标第四章 泥鳅活体动物饵料的培育

泥鳅虽为杂食性鱼类,但偏好动物性饵料。泥鳅的饵料尤其是活饵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泥鳅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高低。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因地制宜地开辟饵料来源,保证泥鳅质优、量足、适口的饵料,尤其是泥鳅喜食的活饵。人工养殖泥鳅时,缺乏足够的动物性蛋白会影响其正常生长,所以开展泥鳅养殖必须配套养殖饵料生物,尤其在小规模养殖时,利用各地农副产品废料等进行饵料生物培养,变废为宝,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是一种利国利民的好方法。即使进行规模化养殖,刚孵出的泥鳅苗,采用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为开口饵料投喂,苗种成活率高、生长快。

目前,人工培育和养殖的活饵主要有轮虫、枝角类、蚯蚓、水蚯蚓、蝇蛆、黄粉虫等,前几种也可在自然环境中采捕。第一节 轮虫的培育

轮虫是轮虫纲近两千种微小无脊椎动物的统称。因在前端有纤毛,形似转轮而得名。轮虫在渔业生产上有较大的价值,是极好的水生经济动物幼体开口饲料。

近年来,随着水产育苗技术的发展,轮虫人工培养技术也不断进步。其中生物“包裹”技术于近几年发展起来,已在欧美日等国家海水育苗场中得到广泛应用,即利用轮虫这个活载体,将水生动物幼苗所需的营养物质传递给幼苗。在开展泥鳅规模化人工繁育生产时,培养高质量轮虫是育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较常见的轮虫人工培育有室外培育和室内培育。以下介绍的是常见的皱褶臂尾轮虫的培育方法。一、褶皱臂尾轮虫的特性

褶皱臂尾轮虫,广泛分布在热带到温带半咸水和沿岸水域,包括大小不同(背甲长度和形状不同)的两种个体:背甲长于210微米(平均238.9微米)为L型;背甲小于210微米(平均160.3微米),前端棘尖,为S型,确定为两个遗传性状不同的品系,定为两个亚种。S型轮虫,属高温性,水温达34℃时繁殖率最高,其增殖率也比L型轮虫高,水温急剧下降发生增殖不良,水温25℃繁殖特性差,水温15℃以下不繁殖。而L型轮虫,水温达25℃时繁殖率最高,对水温下降具有耐性,水温5℃时仍能繁殖。二、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一)轮虫种的分离与保种

在已有轮虫繁殖的场所,海边小水体、小池塘、半咸水坑洼处、冷库周围小坑洼处,用浮游生物网(250目以上)捞取浮游生物样或取底泥,加半咸水或海水(盐度15~25)浸泡后,经60目筛绢过滤,滤去大的砂粒、杂质,再经过80目筛绢进一步滤去杂质,剩下泥质物再经过250目筛绢滤去细泥后,把留在250目筛绢的样品放在水槽内,水温控制在25℃,经5~7天,孵化出轮虫,用250目筛绢捞取,在解剖镜下用细吸管吸出轮虫,继续培养后再经2~3次分离,除去原生动物等敌害生物,再把分离出的轮虫按每毫升1~2个接种到保温性能好的水槽(池)内,或水族箱内,水温控制在25℃,投喂单胞藻,每天搅动水体或间断充气,当密度达每毫升100个以上时再扩大培养。轮虫一般采取保存冬卵的方式进行保种。目前苗种生产单位,一般不需要分离保种,可从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取得。另外,目前已有专门的销售轮虫冬卵的单位,可以购进轮虫冬卵进行孵化、培养。(二)室内培养轮虫

室内培养可采用间收法和连续接种培养法,也可以两种方法混合33使用。培养水池(槽)为1~6m的小型水池(槽)和20~50m的大型水池(槽)。使用单位应根据其培养方式、需求数量、培养时间等实际情况来决定所采用水池的容量。也可用虾、蟹育苗池培养轮虫。

1.间收法培养

多用大型水池(槽),培养周期长,密度低(维持在每毫升100个),日采收率在20%左右。劳动强度低,每天只要采收所需要的轮虫后,再加入相应体积的藻液或海水即可。其缺点是培养稳定性差,易发生原生动物污染。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将含有小球藻的海水(每毫升含小球藻2000万~2500万个细胞),放入培养池中作为培养水,然后加入淡水和海水,调整其相对密度为1.017~1.018,小球藻浓度3为每毫升1000万~1500万个细胞,升温至20~28℃(50米大型池一般不加温),轮虫的接种采取连续接种方法,开始密度为100~300个/毫升,2~9天后增殖到200~600个/毫升,这时全量采收,将其中一部分作为下一次培养的原种,再加水,用小球藻培养。当水体内小球藻被摄食,水色变淡时,如果有充足的小球藻,可继续投喂小球藻,如果小球藻供给不上,可投喂面包酵母或油脂酵母。投喂量,可按每100万个轮虫每天投喂1~1.25克酵母,日投喂2~3次。

2.连续接种培养法

培育密度高,采收密度为200~300个/毫升,培养效率高,能较长时间稳定培养且有计划地生产。

轮虫的采收方法,可用水位差虹吸式,用200目尼龙筛绢网接滤。或用小功率水泵(0.25千瓦、0.4千瓦)抽取,用网接滤,或用200目锥形网捞取。(三)室外土池大面积培养轮虫

单胞藻培养池2个,面积5亩以上,池深1~1.5米;轮虫培养池4~5个,面积3~5亩。每年3月上旬,先清理单胞藻培养池中的杂藻,后进水40~50厘米,施尿素10毫克/升、过磷酸钙5毫克/升,每周施2次,到后期水色较深时减少施肥量。同时,对轮虫培养池清池,用漂白粉500毫克/升,全池泼洒,2~3天后用15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40~50厘米,然后施尿素10毫克/升、过磷酸钙5毫克/升,接种轮虫。等轮虫大量繁殖后不再施肥,而从单胞藻池抽取藻液,经150目筛绢过滤到轮虫培养池,使单胞藻含量在5万~10万个细胞/毫升,经常检查轮虫的生长情况,随时捞取水面上的浮物。采收可用口径40~50厘米锥形网(200目)拖捕。(四)高密度大批量培养轮虫

用一般方法培养轮虫,轮虫的增殖密度一般在200~300个/毫升。因此,在苗种生产中,饵料培养池的面积占了整个育苗场面积的68%以上,而用于仔鱼培育的面积仅占32%以下,从而增加了苗种生产的成本,制约了苗种生产的发展。经过多年试验研究,日本的吉村研治等找到轮虫高密度培养中阻碍轮虫增殖的主要原因和消除方法,研究开发出轮虫高密度培养系统。采取以下措施,可使轮虫的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100倍以上。

阻碍轮虫增殖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法介绍如下。

原因一:在培养水体中,轮虫的饵料不足。解决方法:增加培养水体中轮虫的饵料密度。用浓缩的海水小球藻(达到每毫升100亿细胞,容积比约150毫升/升)和淡水小球藻(经维生素B强化,每毫12升100亿细胞,容积比600毫升/升),可使轮虫密度达到每毫升4000个以上。

原因二:在培养水体中,溶解氧量不足。解决方法:如果轮虫密度高,会造成培养水体中溶解氧量不足,同时NH-N毒性增强,两者3协同作用,会阻碍轮虫的增殖。如果采取强烈充入空气,也会阻碍轮虫的增殖。因此,通过充入纯氧,充气量虽然小些,也能补充培养水体中溶解量,可使轮虫密度达到每毫升2万个。

原因三:在培养水体中,非离解氨(NH-N),即氨态氮毒性的3影响。解决方法:降低非离解氨浓度。NH-N对水生生物有很强的毒3性,当NH-N浓度达2.1毫克/升时,会对轮虫增殖带来恶劣影响(慢3性中毒);当NH-N浓度超过4毫克/升,会发生慢性中毒,使轮虫的3增殖受到明显阻碍;24小时半致死浓度为17毫克/升(急性中毒);当培养水体中NH-N浓度超过20~25毫克/升时,轮虫会发生急性中毒3而死亡。在酸性环境下,NH-N存在率降低,所以在培养水中添加盐3酸,可控制pH值为酸性,即可将毒性强的NH-N变成毒性低的解离氨,3可使轮虫培养密度达到每毫升3万~4万个。

原因四:培养条件不适合。解决方法:适宜的培养条件保持水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