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辅导教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16:35:3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7年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辅导教材

2017年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辅导教材试读:

第一章 总 论

【基本要求】

了解会计的概念;了解会计对象;了解会计目标;了解会计准则体系;了解会计的核算方法;了解收付实现制;熟悉会计的基本特征;熟悉会计的基本职能;掌握会计基本假设;掌握权责发生制;掌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知识结构图】

第一节 会计的概念与目标

一、会计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单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统称。本书主要介绍的是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核算和监督,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2.特征

会计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1)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①本质上: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适应生产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产生的,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出现,要求通过管理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

②内容和形式上:会计由单纯的记账、算账,主要办理账务业务,对外报送会计报表,发展为为企业提供各种资源数据,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事前经营预测、决策,对经济活动进行事中控制、监督,开展事后分析、检查,参与经济管理。(2)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会计将一个公司分散的经营活动转化成一组客观的数据,提供有关公司的业绩、问题以及企业资金、劳动、所有权、收入、成本、利润、债权、债务等信息,是企业整个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经济决策依据。(3)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可以量化和综合比较经济活动,并加之以劳动计量、实物计量在不同角度辅助货币进行计量,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注意:货币只是主要的计量单位,并不是惟一的计量单位。此外会计的计量单位还有实物计量和劳动计量等辅助计量单位。(4)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会计核算即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以会计语言进行描述,会计监督则在此基础上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5)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

会计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整个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主要是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利用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和检查所使用的方法。

3.发展历程

会计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得到完善。会计的发展可划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1)古代会计

古代会计阶段是从会计产生到借贷复式记账法出现之前的阶段,大体上可以划分为15世纪末期以前。会计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和“刻石记事”等处于萌芽状态的会计行为。

在我国,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会计”的称谓。在西周有了专门的会计官吏“司会”,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记岁会”,还设立了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职分理会计业务。当时已经形成了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这说明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会计工作组织系统。(2)近代会计

近代会计以复式记账法的产生和《簿记论》的问世为标志。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了《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其中的《簿记论》介绍了威尼斯复式记账法的原理和方法,这是一本有关会计理论和方法方面最早的著作,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

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意大利的复式簿记迅速在欧洲传播,取得了很大发展。1853年,英国在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注册会计师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这被认为是近代会计发展史的第二个里程碑。(3)现代会计

1939年,美国发布第一份代表“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的“会计研究公报”,会计进入了以准则为规范的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适应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以决策会计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会计。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正式通过“管理会计”这一专业术语,会计正式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标志着会计进入现代会计的发展阶段。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会计国际化。【知识拓展】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是核算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从传统会计中继承与发展而来;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是从传统会计中拓展分离出来,侧重于为企业分析、预测和评价经营活动,以达到帮助做出决策方案的目的。

二、会计的对象与目标

1.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

资金运动过程包括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三个环节。制造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如图1-1所示。图1-1制造业资金运动过程示意图(1)资金投入

资金的投入是指资金进入企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是首先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资金投入包括投资者(企业所有者)的资金投入和债权人的资金投入。(2)资金运用

资金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循环周转,以工业企业为例,在资金的运用过程中,它又可分为三个阶段:供应、生产、销售。即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货币资金。(3)资金退出

资金退出是指资金退出企业的循环与周转,包括偿还债务、上交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和经法定程序减少资本。【名师点拨】不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部内容都是会计核算的对象,如签订合同或协议的经济业务事项。在签订合同或协议时,往往无须进行会计核算,只有当实际履行合同或协议并引起资金运动时,才需要对履行合同或协议这一经济业务事项如实记录和反映,进行会计核算。

2.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所要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包括:(1)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为了对企业管理层的责任履行情况和业绩进行评价,并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投资或者信贷政策,是否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其他制度建设,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等,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也需要及时或者经常性地了解企业管理层保管、使用资产的情况。(2)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有关的信息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需要通过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大量真实、可靠、相关的财务信息,帮助企业管理层决策,具体表现为:

①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是否投资或继续投资的决策;

②有助于债权人做出是否发放或回收贷款的决策;

③有助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出促进经济资源分配公平与合理、市场经济秩序公正和有序的宏观经济决策。

第二节 会计的职能与方法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包括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大基本职能,同时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拓展职能。具体内容如表1-1所示。表1-1 会计的职能核算职能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反映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基职能)本职会监督职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能能 计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其过程分职(控制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能职能)拓根据财务会计报告等信息,定量或者定性地判展预测经断和推测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以指导和职济前景调节经济活动,提高效益能根据财务会计报告等信息,运用定量分析和定参与经性分析方法,对备选方案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济决策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利用财务会计报告等信息,采用适当的方法,评价经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成果,对照相应的营业绩评价标准,进行定量及定性对比分析,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1)会计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基金的增减;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2)会计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真实性是指检查各项会计核算是否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而进行;合法性是指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合理性是指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及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3)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特点与关系

①会计核算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该职能的特点:

a.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

b.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完整性是指对所有的会计对象都要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能有遗漏;连续性是指对会计对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连续进行,不能有中断;系统性是指应采用科学的核算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保证所提供的会计数据能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可以揭示客观经济活动的规律性。

c.主要核算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并要贯穿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为单位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②会计监督职能的特点:

a.主要利用价值指标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核心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可靠。

b.主要依据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可以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③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例1.1】(  )职能是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的功能。

A.会计监督

B.会计核算

C.绩效评价

D.参与经济决策【答案】A

二、会计核算方法

1.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由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专门方法构成。它们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确保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具体包括:(1)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为了审查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合法,保证登记账簿的会计记录正确、完整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任何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都必须取得或填制会计凭证,并经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审核。只有经过审核并认为正确无误的会计凭证,才能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正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进行核算和实施监督的基础。(2)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和记录以进行归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保证会计核算具有系统性。(3)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复式记账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及其结果,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核心。(4)登记会计账簿

登记会计账簿简称记账,是会计人员利用复式记账法,依据审核通过的会计凭证将其分类在账簿上连续、系统、完整地登记经济业务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账簿是编制财务报表的依据。(5)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按一定的成本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计算不同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

通过成本计算,可以确定材料的采购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可以反映和监督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支出情况,并据以确定企业经营成果。(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企业通过盘点实物、核对往来款项以查明财产和资金实有数额,并将账存数和实存数进行对比确保账实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7)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以账簿记录为依据,按照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定期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各种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全面、系统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或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一种专门方法。

2.会计循环

会计循环是指按照一定的步骤反复运行的会计程序。(1)从会计工作流程看,会计循环由确认、计量和报告等环节组成。(2)从核算具体内容看,会计循环由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组成。

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即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发生的经济活动。

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其主要意义在于:一是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二是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

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而言,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也可以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营利性组织,也可以不是营利性组织。但是,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必须有独立的资金活动,独立地进行核算,可以独立编制财务报告。例如,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属于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会计核算上所使用的一系列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如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区分为流动的和长期的;企业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企业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而不是以现行成本或清算价格计价;企业有必要和可能进行会计分期,并为采用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使企业正确区分资本与负债成为必要。

事实上,持续经营只是一个假定,任何企业在经营中都存在破产、清算等不能持续经营的可能性或风险。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下去,就应当改变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和方法,并在企业财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以达到如实披露企业实际情况的目的。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明确会计分期这个前提,才产生了当期和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准,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

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在我国,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通常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计量,可以采用多种计量单位,但由于各种经济活动的非货币计量单位具有不同的性质,在量上无法比较。

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可作为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自然被选择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单位。

我国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报表,也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四项会计基本假设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例1.2】在会计基本假设中,确定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是(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答案】A

二、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1.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的标准,合理确认当期损益的一种会计基础。

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我国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

根据权责发生制基础的要求,收入的归属期间应是创造收入的会计期间,费用的归属期间应是费用所服务的会计期间。一项收入之所以归入某个会计期间,是由于该期间创造了该项收入(如销售了商品或提供了劳务等),因而享有收取款项的权利;一项费用之所以计入某个会计期间,是由于该期间接受了该项费用所提供的服务,因而负有支付款项的责任。因此企业应当在收入已经实现和费用已经发生时进行确认,而不是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或者支付现金时才确认。

例如,对于企业本期已向客户发货而尚未收到货款的交易,由于商品所有权已经转移,销售成立,就应作为本期的收入,而不应作为收到货款期间的收入;对于本期已预收货款而尚未发出商品的交易,由于本期不具有收取货款的权利,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而只能作为一项负债,待以后期间销售成立时,才能确认为当期的收入。再如,对于企业本期应付的借款利息,尽管本期尚未支付,但由于本期已受益,就应作为本期的费用,而不应作为支付期的费用;对于企业本期预付下期的租金,尽管款项在本期支付,但由于本期并不受益,就不能作为本期的费用,而应作为下期的费用。

2.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标准,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在这种会计基础下,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现金的收入,不论其应否归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在本期实际以现金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得到补偿,均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以及部分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务工作中,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并非绝对只能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当某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金额很小,对企业经营成果基本上没有影响的情况下,根据重要性原则,为简化核算,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例1.3】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采用(  )确认收入和费用。

A.权责发生制

B.收付实现制

C.技术推算法

D.实地盘点法【答案】A【解析】《企业会计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例1.4】目前,我国行政单位会计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答案】√

第四节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质量要求

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具体内容如表1-2所示。表1-2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信息使用者关注点作用决定是否调整投资、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投资者更换管理层和加强企能力业的内部控制等分析企业价值大小和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投资回报率,并判断潜在投资者能力财务风险以做出相关投资决策债权人(银行、非银行金判断企业能否按约支融机构,债券企业的偿债能力付所欠货款、偿还贷购买者、供应款本金和支付利息等商等)管理企业,对企业进企业管理者企业的营运能力行控制、做出财务决策经济资源分配的公平、监管企业的有关活动合理,市场经济秩序的(尤其是经济活动)、政府及有关部公正、有序,宏观决策制定税收政策、进行门所依据信息的真实可靠税收征管和国民经济等统计等判断是否能增加就企业对所在地经济发展社会公众业、刺激消费、提供的贡献社区服务等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本规范,是使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可靠性是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就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1)以实际为依据: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得以虚构或尚未发生的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2)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在符合重要性的前提下,保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不得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该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有关的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3)列示保持中立: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倘若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目标或结果,而通过选择性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导致影响决策和判断,则是不中立的财务信息。

2.相关性

相关性,又称为有用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做出评价,对未来的情况做出预测。

会计信息有用与否,关键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是否相关或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能帮助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应当是在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相关性,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又称为清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包括两个层次: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1)纵向可比是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为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要求企业应当采取一致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不能随意变更。

注意:并非要求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政策变更后,能够提供更可靠有用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相关变更情况应在财务报告附注中予以说明。(2)横向可比是指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为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事项,应当采用相同或相似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互相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在法律上该资产的所有权不属于承租企业,但从业务实质看,承租企业实质上控制了该资产的几乎所有可使用寿命,且在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所以从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将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再如,企业按照销售合同销售商品但又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虽然从法律形式看实现了收入,但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没有满足收入确认的各项条件,即使签订了商品销售合同或者已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也不应当确认销售收入。

6.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如果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要求会计人员提供会计信息时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7.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合理基础上可预估时,应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费用或损失。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会面临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例如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性,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例如,要求企业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就体现了谨慎性要求。

注意:谨慎性的应用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企业不应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否则便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

8.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中都需要贯彻及时性,要求会计及时收集、处理、传递会计信息,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决策。【例1.5】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这体现的是(  )要求。

A.相关性

B.可靠性

C.及时性

D.可理解性【答案】D

第五节 会计准则体系

一、会计准则的构成

会计准则是反映经济活动、确认产权关系、规范收益分配的会计技术标准,是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调控经济活动、规范经济秩序和开展国际经济交往等的重要手段。会计准则具有严密和完整的体系。我国已颁布的会计准则有《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二、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

我国已颁布的会计准则具体内容如表1-3所示。表1-3 会计准则体系发布情施行情况说明准则况名称2006年22007年1月1日具体包括:基本准则、具体企业月15起,在上市公司准则(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会计日,财范围内施行,并业务准则、报告类准则)、准则政部发鼓励其他企业执应用指南、解释公告等布行2011年2013年1月1日小企10月18起,在符合适用业会一般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依法日,财条件的小企业执计准设立、经济规模较小的企业政部发行,并鼓励提前则布执行2012年事业12月62013年1月1日单位对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日,财起,在各级各类会计予以规范政部修事业单位施行准则订发布

同步系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基本职能的是(  )。

A.会计核算与会计预测

B.会计核算与会计决策

C.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D.会计核算与会计分析【答案】C【解析】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具有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和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拓展职能。

2.(  )假设是为了便于正确计算企业收入、费用和损益的前提。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答案】C【解析】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因此,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分期结算盈亏,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3.关于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B.如果企业发生破产清算,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可以继续适用持续经营假设

C.在我国,以公历年度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即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

D.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以货币作为会计的统一计量单位,二是作为会计计量单位的货币,其币值是稳定不变的【答案】B【解析】B项,企业发生破产清算后已经不符合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

4.企业应当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这体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  )。

A.重要性

B.谨慎性

C.清晰性

D.可靠性【答案】B【解析】企业应当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这体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谨慎性”。谨慎性,又称稳健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核算内容的有(  )。

A.财物的收发

B.财务成果的计算

C.成本费用的计算

D.购买股票、债券【答案】ABCD【解析】会计核算内容有:①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②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③债权、债务的发生和核算;④资本的增减;⑤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⑥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⑦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购买股票、债券属于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2.下列各项,属于会计核算方法的有(  )。

A.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B.复式记账

C.成本计算

D.财产清查【答案】ABCD【解析】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有七种: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

3.会计监督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  )进行监督。

A.准确性

B.合法性

C.合理性

D.效益性【答案】BCD【解析】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转移给购货方;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③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题中,本企业销售货物的事项同时满足了以上条件,故销售收入能够确认。该企业应该确认的收入为合同协议价,即5000元。

4.下列关于会计主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会计主体一定是法律主体

B.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

C.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是企业中的一个特定组成部分

D.会计主体有可能是单一企业,也可能是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答案】BC【解析】会计监督职能也称控制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5.下列会计处理方法体现谨慎性要求的有(  )。

A.对周转材料的摊销采用一次摊销法

B.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C.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D.存货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答案】BCD【解析】A项,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不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并不都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的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一单位或企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也可以是单一企业,或是由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三、判断题

1.只有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或事项才能作为会计核算的对象。(  )【答案】√【解析】凡是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或事项才能作为会计核算的对象,凡是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事项不能作为会计核算的对象。

2.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视同自有固定资产核算。(  )【答案】√【解析】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从其经济实质,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就应当将其视为企业的资产。

3.由于有了持续经营这个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区别,从而出现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  )【答案】×【解析】由于有了会计分期这个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区别,从而出现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

4.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本期支付下期的房租不属于应由本期负担的费用。(  )【答案】√【解析】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本期支付下期的房租应作为下期的费用。

5.为了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  )【答案】×【解析】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并不表明企业不能变更会计政策。在下述两种情形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①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②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如有必要,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基本要求】

熟悉会计要素的含义与特征;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与构成;掌握常用的会计计量属性;掌握会计等式的表现形式;掌握基本经济业务的类型及其对会计等式的影响。【知识结构图】

第一节 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含义

会计要素,又称会计报表因素,是指根据经济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是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所作的最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从会计的角度描述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会计工作就是围绕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而展开的。【例2.1】会计要素是对(  )的基本分类。

A.会计核算

B.会计对象

C.会计主体

D.会计科目【答案】B

二、会计要素的确认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类,前三类属于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后三类属于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在利润表中列示。

1.资产(1)资产的含义与特征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①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而不是预期的。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能形成资产,如某企业3月份签订购销合同计划在6月份购入的机器设备便不能确认为3月份的资产。

②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一般来说,一项资源要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企业应该拥有其所有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或处置,其他企业、单位或个人未经同意,不能擅自使用本企业的该项资源。但在某些条件下,企业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够被企业所控制,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尽管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享有与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权利,也应当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③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那些已经没有经济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就不能继续确认为企业的资产。(2)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如果根据编制财务报表时所取得的证据,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那么就应当将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反之,不能确认为资产。

②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财务会计系统是一个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系统,其中可计量性是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重要前提,资产的确认也是如此。只有当有关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资产才能予以确认。(3)资产的分类

资产按流动性进行分类,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①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正常营业周期是指企业从购买用于加工的资产开始至实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这一时间段。正常营业周期通常短于一年,但也存在长于一年的情况。如原材料尽管是超过一年才变现、出售或耗用,但仍应作为流动资产。当正常营业周期不能确定时,应当以一年(12个月)作为正常营业周期。

②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例2.1】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者耗用的资产是(  )。

A.流动资产

B.固定资产

C.递延资产

D.无形资产【答案】A

2.负债(1)负债的含义与特征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将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确认为负债。负债具有以下特征:

①负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形成负债,企业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购买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②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负债必须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这种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其中,法定义务是指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缴纳税款的义务;而推定义务是指根据商业惯例公开承诺或宣布政策而导致企业将承担的义务,如企业销售产品承诺的保修服务。

③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只有企业在履行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才符合负债的定义。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有多种,如使用现金或实物资产形式进行偿还,或以提供劳务形式偿还等。(2)负债的确认条件

要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企业的负债,除了要符合负债的定义外,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在实务中,若有确凿证据表明,与现时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就应当确认为负债;反之,就不应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

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负债的确认在考虑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同时,对于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对于与法定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通常可以根据合同或者法律规定的金额予以确定,考虑到经济利益流出的发生通常在未来期间,有时未来期间较长,有关金额的计量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与推定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企业应当根据履行相关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估计,并综合考虑有关货币时间价值、风险等因素的影响。(3)负债的分类

根据偿还期限的长短,一般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偿还,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此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的界定与流动资产定义中涉及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的界定相一致。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例2.3】负债的基本特征包括(  )。

A.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

B.现在已经承担的责任

C.最终要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D.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答案】AC

3.所有者权益(1)所有者权益的含义及特征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制企业中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即公司股东在企业中所享有的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其金额为资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后的余额,又称为净资产。

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几项特征:

①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等现象,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②企业进行清算时,只有在清偿完所有债务之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

③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2)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不能单独进行,主要取决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其他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所有者权益在数量上是指企业资产总额扣除债权人权益后所享有的剩余权益,即为企业的净资产,反映所有者(股东)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3)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所有者权益的形成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通常将其划分为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含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个项目。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属于投资者的初始投入资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属于企业留存收益。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实收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这部分投入资本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被计入了资本公积,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项目中列示。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留存收益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统称。【名师点拨】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

企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都是企业的权益,前者称债权人权益,后者称所有者权益。两者的区别如下:

①企业给予的回报不同。投资者的回报是税后利润,而债权人得到的是税前利息。

②清算时候的顺序不同。债权人的求偿权应优先于投资者。

③偿还期不同。所有者权益不需偿还,负债则需偿还。

④权利、风险不同。投资者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承担的风险大;而债权人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

4.收入(1)收入的含义与特征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以下几项特征:

①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的、与之相关的活动。例如,咨询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工业企业生产销售产品等,均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明确界定日常活动是为了将收入与利得进行区分,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应当确认为收入;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确认为收入,而应计入利得。比如,处置固定资产属于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净利益就不应确认为收入,而应当确认为利得。再如,无形资产出租所取得的租金收入属于日常活动所形成的,应当确认为收入,但是处置无形资产属于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净利益,不应当确认为收入,而应当确认为利得。

②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例如,企业向银行借入款项,尽管也导致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但该流入并不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而使企业承担了一项现时义务。不应将其确认为收入,应当确认一项负债。

③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例如,企业销售商品,应当收到现金或者在未来有权收到现金,才表明该交易符合收入的定义。但是,经济利益的流入有时是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致,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应当将其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2)收入的确认条件

收入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①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

③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3)收入的分类

按照企业经营业务的主次,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是指由企业的主营业务所带来的收入。例如,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销售产成品、自制半成品和提供工业性劳务等取得的收入,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所取得的收入等,主营业务收入一般比较稳定,占企业收入的比重较大,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影响。

其他业务收入是指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实现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属于企业日常活动中次要交易实现的收入,一般占企业总收入的比重较小。例如,工业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主要包括材料销售收入、包装物出租收入、固定资产出租收入、无形资产使用权转让收入和提供非工业性劳务收入等。

收入按性质不同,可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

5.费用(1)费用的含义与特征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是与收入相对应而存在的,它代表企业为取得一定收入而付出的代价,或者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资源的消耗。费用具有以下特征:

①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费用必须是企业在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一种资源消耗,日常活动的界定与收入中日常活动的界定是一致的。企业的费用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将费用界定为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与损失相区分,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例如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财产损失,是偶发事项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应确认为损失而不是费用。

②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符合费用的定义,不应确认为费用。

③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发生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其表现形式包括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流出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也会导致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流出,但这一流出不能视作费用,而应确认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算作利润的一种分配行为。(2)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①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②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③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3)费用的分类

费用按照其与收入的配比关系,分为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

生产费用是指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可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生产费用应按其实际发生情况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生产几种产品共同发生的生产费用,应当按照受益原则,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程序分配计入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产品生产成本,而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会计期末需要在利润表中列示。

各期间费用的含义和内容总结如表2-1所示。表2-1  期间费用的含义与内容期间含义包含内容费用销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包括包装费、广告费、装卸费、委托售材料、自制半成品以代销手续费、展览费以及为销售本企费及提供劳务等过程中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销售人员用发生的各种费用工资、业务费、折旧费等管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咨询费、业务招待费、土地使用税、费的各项费用印花税等用财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务包括利息支出、汇兑差额和相关的手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续费等筹资费用用

6.利润(1)利润的含义与特征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利润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指标之一,也是投资者等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2)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反映收入减去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3)利润的分类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企业日常活动的经营业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反映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企业应当严格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以便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名师点拨】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的区别与联系【例2.4】留存收益包括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部分以及内部积累尚未分配的利润。(  )【答案】√【解析】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具体表现为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含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留存收益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总称。

三、会计要素的计量

会计要素的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1.会计计量属性及其构成

会计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要素的数量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为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又称实际成本。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情况下,要求对企业资产的计量,应当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成本,或者按照购置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例如,某企业购入一台机器作为固定资产使用,在购买该机器时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其入账价值,确定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