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21:46:24

点击下载

作者:(战国)庄周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庄子

庄子试读:

前言

往行,以蓄其德。”实乃读经典之要旨所在。

基于此理念,我们决定出版此套《谦德国学文库》,“谦德”,即本《周易》谦卦之精神。正如谦卦初六爻所言:“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我们期冀以谦虚恭敬之心,用今注今译的方式,让古圣先贤的教诲能够普及到每一个人。引导有心的读者,透过扫除古老经典的文字障碍,从而进入经典的智慧之海。

作为一套普及型的国学丛书,我们选择经典,不仅广泛选录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经、史、子、集,也将视野开拓到释、道的各种经典。一些大家所熟知的经典,基本全部收录。同时,有一些不太为人熟知,但有当代价值的经典,我们也选择性收录。整个丛书几乎囊括中国历史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基本经典。

在注译工作方面,版本上我们主要以主流学界公认的权威版本为底本,在此基础上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整套丛书的注译既能博采众长而又独具一格。今文白话不求字字对应,只在保证文意准确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使译文更加通俗晓畅,更能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古籍的注译,固然是现代读者进入经典的一条方便门径,然而这也仅仅是阅读经典的一个开端。要真正领悟经典的微言大义,我们提倡最好还是研读原本,因为再完美的白话语译,也不可能完全表达出文言经典的原有内涵,而这也正是中国经典的古典魅力所在吧。我们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打开阅读经典的一扇门而已。期望藉由此门,让更多读者能够领略经典的风采,走上领悟古人思想之路。进而在生活中体证,方能直趋圣贤之境,真得圣贤典籍之大用。

经典,是一代代的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恩泽与财富,是前辈先人的智慧精华。今日我们在享用这一份财富与恩泽时,更应对古人心存无尽的崇敬与感恩。我们虽恭敬从事,求备求全,然因学养所限、才力不及,舛误难免,恳请先贤原谅,读者海涵。期望这一套国学经典文库,能够为更多人打开博大精深之中华文化的大门。同时也期望得到各界人士的襄助和博雅君子的指正,让我们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团结出版社2017年1月前言《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的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共著,到了汉代以后,被尊称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与《老子》、《周易》合称为“三玄”。

据《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庄子》有五十二篇,现存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三部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书中包含了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内容包罗万象,对哲学、政治、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与《老子》双峰并峙,被称为“老庄”。《庄子》书中多次提到老子,谈无为无己之论,也谈论孔子、颜渊,将儒家学说加以发挥,与道家加以结合,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妙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史记》中司马迁并未提起庄子的字),享年84岁。他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

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被他谢绝了。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参与政治,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后来也辞官不做,潜心研究道学,几乎一生退隐。他一生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文章,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意象雄浑飞越,想象奇幻丰富,情致滋润旷达,语言看似夸言万里,漫无边际,其实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庄子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是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庄子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庄子是历代思想家中最通达的人之一,是纯真自然的生命的歌者,其思想闪烁出自由、纯真、舒畅之美。他不仅在观念上通透天与人、生与死、古与今、是与非,而且能够在生活中用自己的生命与万物的生命连接,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生命真相。庄子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启发人们敬畏自然、珍惜生命,获得与天地共舞的生命整体性感悟,从“与忧俱生”的人生困惑中解放出来,看到天人合一的实相。

庄子发现了生命存在的无常,他提出的问题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养生主》)“人之生故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齐物论》)由于参透了人间世事之无奈,诸如人生之短促、祸福之不定等,庄子不再做苦苦与命运竞争的人,他懂得了虚心游世,是非两行,心斋坐忘,安之若命。这种生命的觉悟使他能够化解和超越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穷”,及一切人间现实中生命存在的困惑,继而洞察天地变化中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至乐》)的生命本相,由于心与道冥,庄子的生命存在获得了全新的境界。这种恬淡拙朴、逍遥无为的生命境界,不论对于古人,还是对于心灵劳累困惑的现代人,均不失为一剂调理身心的良药。

庄子道家哲学关爱与呵护生命的观点,强调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我们周遭的一草一花、一树一石,用心灵深处的悲悯和热情去呵护世界的整体性、多样性,感受个体生命最真实自然的本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鱼儿自由自在地相忘于江湖中,维持鱼的天性;让鸟儿自由生息,就像《养生主》中的那只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维持鸟的本真;让天地间一切生命物种在大自然中维持各自生命的绵延,让多样性的生命存在于万物和谐共生的地球上!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所以才能成为知识分子的崇拜偶像。他的许多观点和见解,尤其是对待外物的智慧态度,完全超越了时空限制,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依然有很多值得学习的。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很多著名文人作家,都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的影响,其中包括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唐朝时,唐玄宗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庄子本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庄子的思想也传播到全世界,日本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和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都受到庄子哲学思想的影响。汤川秀树说他得诺贝尔奖的成果灵感就是受庄子“倏与忽相遇于浑沌之地”的启发。海森堡十分推崇庄子技术哲学的思想,并多次在讲演中提到庄子的观点,他还把庄子的哲学写进了他的专著《当代物理学的自然图象》之中。

我们这次注释的《庄子》,经文采用的底本为清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本,对每一章都作了题解,对正文有详细的注释和翻译,适合不同古文水平的爱好者阅读。由于注译者水平所限,定有不当之处,恳请诸位读者批评指正。内篇逍遥游【题解】《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旨在说明:世上万物纷纭,虽有“小大之辩”,但“犹有所待者”,都要依赖客观条件。鹏是大鸟,只有凭借九万里风才能起飞;蜩与学鸠是小虫小鸟,故能在蓬蒿间自由飞翔。真正的逍遥者,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应当达到无已、无功、无名的境地。这正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体现。(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2)(3)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4)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注释】(1)冥:又作溟,指海。北冥即北海。(2)怒:奋发的样子。(3)垂:通“陲”,即边际。(4)运:海波动荡,海动时必有大风,鹏即乘此风迁往南海。【译文】北海里有一种名为“鲲”的鱼。它的身体极为庞大,大到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成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同样大到不知道有几千里。当鹏振翅而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好像天边的云彩。这种鸟在海水动荡的时候便迁徙到南海。那里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大池。(1)《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2)(3)(4)(5)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6)(7)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注释】(1)《齐谐》:书名。出于齐国,古代记录怪异之书,今不传。(2)击:拍击,指鹏拍打水面借力奋飞。(3)抟〔tuán〕:涡旋。扶摇:旋风。(4)息:风。海上六月常有大风。(5)野马:游气,春天阳气发动,远望野外林泽间,有气上扬,犹如奔马,故叫野马。(6)息:气息。(7)正色:原本的颜色。【译文】《齐谐》是古代记载怪异事件的书。《齐谐》中记载:“大鹏向南海迁徙的时候,击打水面扬起的水花有三千里,由于涡旋而产生的暴风则直上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里的大风飞去。”大地上的游气,飞扬的尘埃,都被生物的气息吹拂着在空中游荡。天色苍茫,这究竟是它原本的颜色呢?还是由于无穷无尽的高远而呈现出来的颜色呢?大鹏在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视天,只见一片苍苍,不辨本来的颜色。(1)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2)(3)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4)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5)(6)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注释】(1)覆:倒出来。坳堂:堂的低洼处。(2)芥:小草。(3)胶:粘,犹言搁浅。(4)培:通“凭”,凭借风的浮力。(5)夭阏〔è〕:阻拦,遏制。(7)图:图谋,打算。【译文】再说如果水积聚的厚度还不够,它就没有足够的浮力来荷载大船。把一杯水倒在堂中的低洼处,可以漂起一根小草这么大的船,如果把杯子放上去就搁浅了,这是由于水浅而船大。风的积聚不够,那么它就没有足够大的浮力来负载巨大的翅膀。所以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大风就必须在它下面,然后才开始凭借风的浮力(飞行)。背靠着青天而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它,然后才开始向南海飞去。(1)(2)(3)(4)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5)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

(6)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8)(9)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10)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注释】(1)蜩〔tiáo〕:蝉。学鸠:斑鸠。(2)决:迅疾的样子。(3)抢:突,一说集。(4)控:引,落下。(5)飡:即餐。(6)果然:饭饱的样子。(7)朝菌:一种朝生暮死的虫。(8)蟪蛄:寒蝉,夏生而秋死。(9)冥灵:树名。(10)彭祖:相传是唐尧的臣子,封于彭,寿七百余岁,以长寿著称。【译文】蜩与学鸠讥笑大鹏说:“我们奋力一飞,能冲上榆树、檀树的枝头,有的时候还飞不到,那就落在地上罢了,哪里需要飞上九万里而去南海呢?”到郊野去的人,带上三顿饭的干粮上路,回来的时候肚子还是饱饱的。如果到百里以外的地方,那就需要夜里舂捣干粮做准备了。要是去千里以外的地方,则需要花三个月的时间准备粮食。这两只小鸟又怎么能理解呢?才智小的不能理解才智大的,寿命短的不能理解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菌不了解昼夜的更替,蟪蛄不了解季节的变化,这些都是寿命短的。楚国南部有一种叫做冥灵的树,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天,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天;上古的时候有一种名为大椿的树,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天,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天。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却以长寿闻名,所有希望长寿的人往往拿他来做比较,这不令人悲哀吗?(1)(2)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3)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4)(5)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6)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注释】(1)棘:一作革,人名,相传是商汤的大夫。(2)穷发:指不生的草木的蛮荒之地。(3)修:长。(4)扶摇、羊角:风曲而上行若羊角。(5)绝:超越。(6)斥鷃〔yàn〕:生活中草泽中的小雀。【译文】汤问棘的话有这样的记载:在北边寸草不生的蛮荒之地有大海,就是所谓的天池。天池中有鱼,名为鲲,它有数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有多长。天池有鸟叫做鹏,它的脊背好像泰山,翅膀好像垂于天际的云层,凭借着自下而上的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超越了气云,背负着青天,然后向南飞往南海。斥鴳嘲笑大鹏说:“它将飞向什么地方呢?我跳起来向上飞,不到几仞便落下来,在蓬蒿之间嬉戏,这也是飞翔的极限了。而它将飞往何处呢?”这就是小与大分别。(1)(2)(3)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4)(5)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6)(7)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8)(9)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10)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注释】(1)效:胜任。(2)比:适合。(3)而:读作“能”,才能。征:信,取信。(4)宋荣子:即宋钘,学说近墨家。(5)劝:勉励。(6)数数然:急促的样子。(7)列子:战国时候思想家列御寇。御风:乘风。(8)泠然:轻妙的样子。(9)致:求。(10)待:凭借,依靠。【译文】所以,才智可以担任某一官职,行为可以符合某一地方人的期望,德行可以符合某一国君的要求,能力可以取信于一国之民,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是如此,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全天下的人都赞颂你,也不会更加勤勉。全天下的人都责难你,也不会因而沮丧。严守自我与外物之间的分别,辨别荣与辱的界限,宋荣子就是这样的超脱。他对于民众的声誉、评价并没有放在心上。虽然如此,仍然未能树立至德。列子乘风而行,样子很轻妙,半个月后便回来。他对于那些祈求幸福的行为,从来就没当回事。虽然能够避免步行的劳苦,然而仍有所凭借和依赖。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因循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尽的世界里,那还有什么可以凭借的呢!所以说,修行极高的人能顺应自然,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无意于求功,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不追求名誉。(1)(2)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3)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4)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5)(6)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7)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别不治庖,尸(8)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注释】(1)许由:颍川人,尧让天下给他,他不受而逃,隐于箕山。(2)爝〔jué〕火:小火把。(3)泽:滋润。(4)尸:古代在祭祀前人时用活人假扮前人主持仪式。(5)宾:从生物,附属品。(6)鹪〔jiāo〕鹩〔liáo〕:一种小鸟。(7)庖人:厨师,这里指烹制祭品的人。(8)祝:持祭板祷祝的人。樽、俎:皆为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译文】尧想让位给许由,让他治理天下,说:“日月都出来了,烛火还没有熄灭,它想为日月增添光亮,不是很难吗!雨按时令降下了,还要进行人工灌溉使土壤滋润,岂不是徒劳吗?如果先生你被立为天子,那么天下将大治,而我还占据这个位子,自认为不够资格,所以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许由说:“在您的治理下,天下已经很好了,我要取代你的位置,难道是为了名声吗?名是依附于实而产生的事物,我难道要成为附属物吗?鹪鹩把巢安在森林中,也不过占有一根树枝;偃鼠在河边饮水,不过喝饱肚皮。你请回吧,天下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即使厨师不下厨,祭祀的司仪也没必要代替厨师去做菜啊!”(1)(2)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3)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4)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5)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6)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7)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8)(9)!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10)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注释】(1)肩吾、连叔:皆为古时贤人。(2)接舆:楚国狂士,隐居不仕。(3)藐姑射:传说中的神山。(4)绰约:柔婉的样子。(5)疵疠:疾病,病害。(6)时女:女,通“汝”,即肩吾。(7)蕲〔qí〕:求。(8)弊弊:经营的样子。(9)稽:至。(10)窅〔yǎo〕然:惆怅的样子。【译文】肩吾问连叔:“我听接舆说话,宏大而不着边际,说到哪里是哪里,我惊叹他的言论,好像天上银河一样漫无边际。与常理大不相符,实在是不近人情啊。”

连叔问:“他说些什么?”肩吾说:“他说:‘在藐姑射那座山上住着神仙,肌肤像雪一样白,姿态婉媚如同处子,不吃五谷杂粮,终日吸风饮露,乘着云气驾驭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专一,能使农作物不受病害而五谷丰登。’我认为他所说的话虚妄不可信。”

连叔说:“不错,盲人无法看到纹理的美观,聋人无法听到钟鼓的声音。难道只有形体上才有盲、聋这一类的缺陷吗?其实人的心智也是一样的。他指的是你这位神人,他的等待与万物混同在一起。世人祈求他来治理天下,谁肯劳心劳力把治理天下当回事呢!他这样的人,外物无法伤害到他,洪水滔天也淹不死他,天气旱热到即使把金属与石头都晒化了,土壤、山林都烤焦了,他也不觉得热。他用尘垢秕糠,也能铸造出尧舜来,谁又肯把世务当回事呢!宋国人到越国去贩卖帽子,而越国人断发文身,帽子对他们来说是无用之物。尧治理天下的百姓,掌控海内的政局,于是到汾水北边的藐姑射山上去见四位高人,怅然间忘记了自己的天下。”(1)(2)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3)(4)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5)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6),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7),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注释】(1)惠子:即惠施,战国思想家。(2)瓠:葫芦。(3)呺〔xiāo〕:大而中空。(4)掊〔pǒu〕:击破。(5)洴澼〔píng pì〕:漂洗。絖〔kuàng〕:棉麻絮。(6)鬻〔yù〕:卖。(7)樽:又名腰舟,形如酒器,缚在身上,浮于江湖,可以自渡。【译文】惠子对庄子说:“我把魏王送给我的大葫芦种子种下,收获了能容纳五石东西的大葫芦。用它盛水浆,硬度差,不能举起来。剖开用作瓢,葫芦底浅,不能装东西。它不能说不够大了,但我因为它无用而把它打破了。”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人善于制造防治手龟裂的药,他们家世世代代靠洗衣为生。有一回客人听说了,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那个宋国人聚集族人商量说:我们家世代以漂洗衣服为生,不过换回几金的收入,现在只要卖药方瞬间可以得到百金,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去游说吴王。适值越国发难,吴王派遣他统率军队,冬天与越国人水战,大败越国人,为此吴王划地分封奖赏他。同一个防治手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分封之赏,有人则拿它去漂洗衣服,这就是使用上的差异了。现在先生有能容纳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在江湖间漂浮,却为葫芦底浅而发愁?可见你的心思像蓬草一样杂乱,还没有开窍呢。”(1)(2)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3)绳墨,其小枝卷由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4)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5)(6)(7)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8),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9)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10)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注释】(1)樗〔chū〕:臭椿。(2)本:树根。拥,繁体为擁:即“臃”。(3)涂:同“途”。(4)狸狌〔shēng〕:野猫。(5)敖:通“遨”,游。敖者,指往来的小动物。(6)辟:通“避”。机辟指猎人设置的机关。(7)罔罟〔gǔ〕:网。(8)犛〔lí〕:旄牛。(9)广莫:辽阔空旷。(10)斤:大斧。【译文】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叫做樗的大树,它的根庞大臃肿,不合木工的墨线;它的小枝条卷曲而不中规矩。长在道路上,路过的木匠看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就像棵樗树一样大而无用,大家都不愿意听你说。”庄子说:“你没见过狸狌吗?压低身子伏在地上,候捕来往的猎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不避高低。常常触及猎人设置的机关,而死在网罗中,再看旄牛,身体庞大好像天边垂挂的云彩。它的身体能够很大,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却因为它无用而忧虑,为什么不把它种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广袤无垠的旷野上,自由自在地在树旁悠游,或者随心所欲地睡在树下,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东西来伤害它,虽然没有用处,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齐物论【题解】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1)(2)(3)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4)(5)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6)(7)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8)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9)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10)(11)(12)。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13)(14)(15)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16)(17)(18)(19)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20)(21)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22)(23)。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24)

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人簌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簌。”(25)(26)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注释】(1)南郭子綦〔qí〕:楚昭王庶弟,居住在南郭,故称此号。隐:凭靠。机:靠椅、几案。(2)嘘:吐气。(3)荅〔tà〕焉:肌体放松,离形去智的样子。耦:匹对。丧其耦,表示精神超脱身体达到忘我的境界。(4)颜成子游:南郭子綦的学生,姓颜成,名偃,字子游。(5)何居:何故。(6)偃:即颜成子游。(7)吾丧我:吾,指真我,内在我;我,指外在我。(8)籁:箫,这里泛指从孔穴里发出的声响。(9)大块:天地。噫气:吐气。(10)呺:亦作“号”,吼叫。(11)翏翏:大风呼呼的声响。(12)林:通“陵”,大山。畏隹〔cuī〕:亦作“嵔隹”,即嵬崖,山陵高峻的样子。(13)枅〔yán〕:柱头横木。(14)污:小池。(15)激:急流声。(16)謞:飞箭声。(17)譹:嚎哭声。(18)宎:沉吟声。(19)咬〔yǎo〕:哀叹声。(20)于、喁:前后相和的声音。(21)泠风:小风、清风。(22)厉风:猛烈的暴风。济:止。(23)调调、刁刁:晃动摇曳的样子。(24)比竹:各种竹管类的乐器。(25)使其自己:意思使它们自身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26)怒:这里是发动的意思。【译文】南郭子綦靠几案坐着,仰起头做深呼吸,身心放松,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弟子颜成子游刚好侍立在前,就问道:“您这是怎么了?形体竟然能像干枯的树木,精神也可以使它像死灰一般吗?您今天靠几案而坐跟往常的神情不一样。”

子綦回答:“偃,你问得正好啊!今天我是忘掉了外在的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说过‘人籁’而没有听说过‘地籁’,听说过‘地籁’却没有听说过‘天籁’!”

子游说:“请问这是什么意思?”

子綦答道:“天地吐气风。风不吹则已,一旦劲吹就会使众多孔窍发出怒吼不已的声音。你难道就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长风吗?山林参差不齐,合抱大树上的孔穴,有的似鼻,有的似口,有的似耳,有的似方孔,有的似环圈,有的似舂臼,有的似深池,有的似洼地,有的似浅坑。风吹这些孔窍发出声响,如激愤,如尖叫,如叱骂,如呼吸,如痛哭,如欢笑,如哀鸣,前呼后应,小风则小和,大风则大和,暴风停止则所有的孔窍归于无声。你难道就没有看到草木随风摇动的样子吗?”

子游说:“‘地籁’就是风吹孔窍而发出的声响,‘人籁’就是用竹管吹出的乐声,请问‘天籁’是什么呢?”

子綦回答:“‘天籁’就是风吹众多孔窍而发出的不同声响,这些不同的声音是孔窍本身的原因,哪有谁命令它们响呢?”(1)(2)(3)(4)

大智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5)(6)(7)(8)(9)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10)(11)(12)(13)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14)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15)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16)(17)(18)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19)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20)(21),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22)(23)(24)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悦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25)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26)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27)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28)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29)(30)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注释】(1)闲闲:广博的样子。(2)间间:细别的样子。(3)炎炎:猛烈,比喻说话时盛气凌人。(4)詹詹:喋喋不休。(5)形开:指形体不宁。(6)搆〔ɡòu〕:交合的意思。(7)缦〔màn〕:通“慢”,迟缓。(8)窖:深沉。(9)密:隐秘。(10)惴惴〔zhuì〕:恐惧不安的样子。(11)缦缦:神情沮丧的样子。(12)机栝〔ɡuā〕:机,弩上发射的机关;栝,箭末扣弦处。(13)司:通“伺”,伺察。(14)诅〔zǔ〕盟:誓约。(15)洫:田间的水道,喻指封闭。(16)慹〔zhé〕:恐惧。(17)姚:轻浮躁动。佚:奢华放纵。(18)乐出虚:乐声发自中空处。(19)蒸成菌:湿气蒸发而生出各种菌类。(20)真宰:真我,即我身的主宰。(21)眹:端倪、征兆。(22)九窍:人体上九个可以向外张开的孔穴,指双眼、双耳、双鼻孔、口、生殖器、肛门。(23)藏:内脏:古代写作“臓”,简化成“脏”。心、肺、肝、脾、肾俗称五脏。(24)赅:齐备。(25)真君:即“真我”“真心”。(26)不亡:没有。尽:耗竭。(27)苶然:疲倦困顿的样子。(28)芒:通“茫”,迷昧。(29)成心:成见。(30)代:更改,变化。【译文】大智慧的人悠闲自得,小智慧之人斤斤计较。说大话的人气势凌人,说闲话的人喋喋不休。这些人休息时思前想后,醒来时恐惧不安;接人待物则勾心斗角。他们的表现或慢条斯理,或故作深沉,或细心谨慎。他们小恐时坐立不安,大恐时沮丧落魄。他们有的出言如飞箭,先发制人,这叫做善于洞察是非;有的说话如盟约一样谨慎,这叫做以守取胜。他们有的出言像秋冬一样肃杀而日渐消衰;有的沉溺于自己的言行而不能自拔;有的缄默不语而自我封闭,犹如死人之心,对一切无动于衷。他们或欣喜、愤怒、悲哀、欢乐,或忧思、叹惋、反复、恐惧,或浮躁、张狂、放纵、作态,宛如音乐从中空的竹管中发出,又如菌类由地气蒸腾而起。这种种情态心境日夜变换,却不知道它们是怎样发生的。算了吧!算了吧!一旦悟到了造物者,便懂得了诸种心境情态发生的缘由。

没有自然就没有我,没有我自然也就无法体现。天地万物是相近的,却不知道谁是主宰者。即使有主宰者,人们也无法寻找它们的迹象。我只能实行我所信奉的,却看不到什么形象,因为心境情态本是无形的。“百骸”“九窍”藏备于一身,我和哪一部分亲近呢?还是同样地喜欢它们,或者有所偏爱?这样说来,它们都是隶属者吗?隶属者之间就不能自己和谐相处吗?它们是轮流主宰呢?还是有一个永恒君主在主宰呢?人们对此苦苦寻求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却并不影响这个世界如此这般地存在。

人一旦秉气成形,就是一种走向死亡的存在,若老是跟人家斗来斗去,整日奔波而不知停歇,难道不觉得悲哀吗?一生忙忙碌碌也不见有什么结果,一辈子困顿劳累找不到自己的归宿,这不是很可悲的吗?这样的人生有什么价值呢?人的形体会渐渐衰老,而心灵也随着衰老而死亡,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都是这样迷茫无知吗?还是只有我迷茫而人家尚有不迷惑的呢?

如果各人都拿自己的意见作为衡量的标准,那么谁会没有自己的标准?难道只有智者才有吗?事实上愚者也有啊!如果在没有形成主见之前就乱分是非,这跟今天去越国而昨天到了一样不可能。这就是以无标准作为标准,若以无标准作为标准,即使神圣的大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又有什么办法呢?(1)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2)(3)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4)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5)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7)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8)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9)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10)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11)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12)(13)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14)(15)(16)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17)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18)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19)(20),是之谓两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21)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22)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23)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24)(25)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

(26)(27)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注释】(1)夫言非吹也:意思是言论出于己见,不像风吹一样出于自然。(2)鷇〔kòu〕音:初生小鸟的叫声。(3)辩:通“辨”,分辨。(4)荣华:这里指巧言。(5)莫若以明:不如明鉴之心。(6)自知:“自是”之误。(7)方生:并生、并存。(8)照:察看。天:指自然,即本然。(9)偶:对,对立面。(10)环中:环中为空虚处,意思是无是非处。(11)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名称(概念)来说明事物(对象)不是名称(概念),不如用非名称(概念)来说明事物(对象)不是名称(概念)。(12)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用一般的“马”来说明具体的马不是一般的“马”,不如用非一般的“马”来说明具体的马不是一般的“马”。(13)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就是同一“名称”,万物就是同一“马”。(14)莛〔tínɡ〕:草茎。楹:厅堂前的木柱。“莛”、“楹”对文,代指物之细小者和巨大者。(15)厉:通“疠”,指皮肤溃烂,这里用表丑陋的人。(16)恢:宽大。恑:奇变。憰:诡诈。恢恑憰怪概指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17)寓:寄托。(18)狙〔jū〕:猴子。狙公:养猴的人。芧:橡子。(19)和:调和、混合。“和之以是非”即“以是非和之”,把是和非混同起来。“天钧”:即自然而调和。(20)两行:物与我,即自然界与自我的精神世界都能各得其所,自行发展。(21)昭氏:即昭文,善于弹琴。(22)师旷:精通韵律,晋平公的乐师。枝策:作动词,用枝或策叩击拍节。(23)载:载誉、夸赞。(24)坚白:指石的颜色白而质地坚,但“白”和“坚”都独立于“石”之外。公孙龙子曾有“坚白论”之说,庄子是极不赞成的。昧:迷昧。(25)其子:指昭文之子。纶:绪业,这里指继承昭文的事业。(26)滑疑:纷乱的样子,这里指各种迷乱人心的辩说。(27)图:革除。【译文】人们说话不像刮风,自有说话人的意旨,然而他说的话却并没有准则。人们果真是在说话呢,还是不曾说话呢?人们认为他们说的话不同于小鸟的鸣叫,那么到底是有区别呢,还是没有区别呢?

道被什么遮蔽才出现了真伪?言被什么遮蔽才有了是非?道怎样往而不存?言怎样存而不可?其主要原因是道被成心所遮蔽,言被华丽的辞藻所覆盖。从而也就有了儒家和墨家是非争辩;以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想要非其所是而是其所非,则不如以明鉴破除是非。世间的万物非此即彼,自彼看不见此,自此看不见彼。所以彼出自此,此也因乎彼;彼此是相对而成立的。有生即有死,有死即有生;有可即有不可,有不可即有可;有是就有非,有非就有是。所以圣人从不以此来考察事物的本然状态,而是因顺自然的道理。因为此即是彼,彼即是此,所以从此看有是非之分,由彼看也有非之分。事物真的有彼此之分呢,还是真的没有彼此之分呢?只有一个途径能让事物彼此不相对待,这就是大道的枢纽。抓住大道的枢纽也就占据了关键的位置,从而可以顺应事物的自然变化。因为是非的变化无穷无尽,所以不如以明鉴之心来关照事物的实情。

用名词来说明事物并非你所指称的概念,不如不使用名词来说明这个事物并不是你所想象的概念;用“白马”来说明马的“白色”属性不是马本身,不如用别的事物来说明马具有的白色属性。从命名的自由性角度来看,“天地”也是一个名词,万物都可以用“马”这样的名词来命名。

说“可”,是人们认为是“可”;说“不可”是人们认为这是“不可”。道路是通过行人走而成的。事物是人们命名而造就的。何以说“然”?因为“然”就是“然”。何以说“不然”?因为“不然”就是“不然”。何以说“可”?因为“可”就是“可”。何以说“不可”?因为“不可”就是“不可”,事物原本就有“然”,事物原本就有“可”。没有什么事物“不然”,没有什么事物“不可”。所以,可以举出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奇变、诡诈、怪异等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来说明这一点,而从“道”的观点看它们都是贯通而浑一的。

有分就有成,有成就有毁。其实,万事万物无所谓成毁,从整体看成毁就是循环往复、圆通一体的。这是只有通达之人才了悟的通达之理,他不用成毁之见而诉诸圆通为一的常理。按照这一常理行事,即可无所不用,又可无所不通,还能无所不得,这也就差不多了。顺其自然而又不求其所以然,这就是大道的境界。如果竭尽心志固执一端而不知事物本来是浑一的,这就是所谓的“朝三”。何谓“朝三”?有一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每个猴子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随后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都高兴了。橡子的名和实没有改变而猴子的喜怒却前后不同,这是因为玩猴者把“朝三暮四”颠倒为“朝四暮三”,通过喂食多少的顺序改变而满足了猴子。所以,圣人不分是非而加以调和,就可以达到顺任万物之境,这就是“两行”。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认识能力达到很高的境界。什么叫高境界?他们以为宇宙开始于虚无,这确实是尽善尽美的认识,其次认为宇宙有万物而无界限。最后以为事物虽有分别却不存在是非。是与非的出现就表明人眼里的大道有了亏损。换句话说,大道的亏损是由于人的偏私所造成的。果真有成与亏呢?还是没有成与亏呢?举例而言,昭文弹琴就有成与亏,昭文不弹琴就没有成与进退。昭文弹琴,师旷击鼓,惠施论辩,这三位先生的才技称名后世。他们各有所好,并且极力彰显自己的所好,这样一来,他们的自作聪明,其结果使惠施终身沉迷于“坚白”之论,而昭文的儿子承其父业也终无建树。像这样的可以算作成功吗?如果这也叫成功,那我也就是成功的了。如果他们不算成功,那么别人和我就都没有成功。所以也无所谓圣人并不以版面之辞、一技之长而夸赞世间。不辨是非、不自夸赞而诉诸事物的常理,这叫做“以明”。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1)(2)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3)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4)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5)(6)(7)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

(8)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9)(10)(11)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12)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13)(14)(15)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16)(17)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18)(19)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20)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21)(22)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23)(24)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不勇不忮(25)(26)(27)。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28)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29)(30)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31)(32)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注释】(1)类:同类、相同。(2)请:请允许我。(3)俄而:突然。(4)谓:评说、议论。以下几句同此解。(5)于:比。豪:通作“毫”,细毛。末:末梢。秋毫之末比喻事物的细小。(6)大山:一说读如泰山。(7)殇子:未成年而死的人。(8)夭:夭折,短命。(9)历〔曆〕:历数,计算。(10)凡:平凡,这里指普通的人。(11)适:往,到。(12)因:顺应。已:矣。(13)封:界线,分别。(14)常:定见,定论。(15)是:对的,正确的;“为是”,意思是各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畛〔zhěn〕:田地里的界路,这里泛指事物、事理间的界线和区分。(16)伦:次序。义:仪,等别。一说本句当作“有论有议”,姑备参考。(17)八德:八类、八种。(18)六合: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19)论:研究。议:评说。(20)春秋:这里泛指古代历史,并非指战国以前的那一段历史年代。经世:经纶世事,这是用调理织物来喻指治理社会。志:记载;这个意义后代写作“誌”。(21)怀:囊括于胸,指不去分辨物我和是非,把物与我、是与非都容藏于身。(22)示:显示,这里含有夸耀于外的意思。(23)称:举称。一说通作“偁”,宣扬的意思。(24)嗛〔qiān〕:通“谦”,谦逊。(25)忮〔zhì〕:伤害。(26)昭:明;这里指明白无误地完全表露出来。(27)不及:达不到,这里指言论表达不到的地方。(28)园:这里作做圆、求圆解。几:近,近似。“圆而几向方”,意思是求圆却近似于方,比喻事与愿违。(29)府:储存财物的地方。天府,指自然生成的府库,也就是整个宇宙。(30)注:注入。焉:讲作“于之”。(31)酌:舀取。竭:尽。(32)葆:藏,隐蔽。“葆光”即潜隐光亮而不露。【译文】现在暂且在这里说一番话,不知道这些话跟其他人的谈论是相同的呢,还是不相同的呢?相同的言论与不相同的言论,既然相互间都是言谈议论,从这一意义说,不管其内容如何也就是同类的了。虽然这样,还是请让我试着把这一问题说一说。宇宙万物有它的开始,同样有它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它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有过这样那样的“有”,但也有个“无”,还有个未曾有过的“无”,同样也有个未曾有过的未曾有过的“无”。突然间生出了“有”和“无”,却不知道“有”与“无”谁是真正的“有”、谁是真正的“无”。现在我已经说了这些言论和看法,但却不知道我听说的言论和看法是我果真说过的言论和看法呢,还是果真没有说过的言论和看法呢?

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既然已经浑然为一体,还能够有什么议论和看法?既然已经称作一体,又还能够没有什么议论和看法?客观存在的一体加上我的议论和看法就成了“二”,“二”如果再加上一个“一”就成了“三”,以此类推,最精明的计算也不可能求得最后的数字,何况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所以,从无到有乃至推到“三”,又何况从“有”推演到“有”呢?没有必要这样地推演下去,还是顺应事物的本然吧。

所谓真理从不曾有过界线,言论也不曾有过定准,只因为各自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是正确的,这才有了这样那样的界线和区别。请让我谈谈那些界线和区别:有左有右,有序列有等别,有分解有辩驳,有竞比有相争,这就是所谓八类。天地四方宇宙之外的事,圣人总是存而不论;宇宙之内的事,圣人虽然细加研究,却不随意评说。至于古代历史上善于治理社会的前代君王们的记载,圣人虽然有所评说却不争辩。可知有分别就因为存在不能分别,有争辩也就因为存在不能辩驳。有人会说,这是为什么呢?圣人把事物都囊括于胸、容藏于己,而一般人则争辩不休夸耀于外,所以说,大凡争辩,总是因为有自己所看不见的一面。

至高无上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最具仁爱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廉洁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勇敢的人。这五种情况就好像着意求圆却几近成方一样。因此懂得停止于自己所不知晓的境域,那就是绝顶的明智。谁能真正通晓不用言语的辩驳、不用称说的道理呢?假如有谁能够知道,这就是所说的自然生成的府库。无论注入多少东西,它不会满盈,无论取出多少东西,它也不会枯竭,而且也不知这些东西出自哪里。这就叫做潜藏不露的光亮。(1)(2)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3)(4)(5)

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6)(7)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8)(9)

齧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10)“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11)(12)(13)(14)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猨(15)(16)(17)(18)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糜鹿食荐,蝍蛆甘(19)(20)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与(21)(22)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23)(24)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25)(26)(27)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28)

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

(29)(30)(31)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32)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33)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注释】(1)宗、脍、胥敖:三个小国国名。(2)南面:君主临朝;古代帝王上朝理事总坐北朝南。释然:不耿介于怀的样子。(3)三子者:指上述三国的国君。(4)蓬艾:两种草名。“存乎蓬艾之间”比喻国微君卑,不足与之计较。(5)若:你。(6)十日并出:指古代寓言中十个太阳一并出来的故事,庄子借此比喻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地方。(7)进:进了一步,具有超过、胜过的意思。(8)齧缺、王倪:传说中的古代贤人,实为庄子寓言故事中虚拟的人物。(9)所同是:意思是相互间共同的地方。(10)庸讵:怎么、哪里。(11)女:通“汝”,你。(12)湿寝:在潮湿的地方寝卧。偏死:偏瘫,即半身不遂。(13):“鳅”字的异体,即泥鳅。(14)木处:在高高的树木上居住。惴、慄、恂、惧:四字都是恐惧、惧怕的意思。(15)猨:“猿”字的异体,“猨猴”即“猿猴”。(16)刍:草。豢:养。“刍豢”,用草喂养,这里代指家畜、牲口。(17)糜:一种食草的珍贵兽类,与鹿同科。荐:美草。(18)蝍蛆:蜈蚣。甘:甜美,嗜好;这里为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甜美”。带:小蛇。“甘带”意思是以小蛇为美食。(19)鸱〔chī〕:猫头鹰。耆:亦写作“嗜”,嗜好。(20)猵〔biān〕狙〔jū〕:一种类似猿猴的动物。“猨猵狙以为雌”,即“猿以狙猵为雌”。旧注猵狙喜与雌猿交配,“以猿为雌”,但与句法不合,姑备参考。(21)游:戏游,即交尾。(22)毛嫱〔qiánɡ〕、丽姬:古代著名的美人。(23)决:迅疾的样子。骤:快速奔跑。(24)端:端绪。(25)涂:通作“途”,道路,途径。(26)樊然:杂乱的样子。殽:这里讲作“淆”,混杂的意思。(27)辩:通作辨,分别、区分的意思。(28)至人:这里指能够达到忘我境界的、道德修养极高的人。(29)神:神妙不测。(30)泽:聚水的洼地。泽地水源充足,林木灌丛生长茂密。(31)沍:河水冻结。(32)根据前两句的句式结构分析,这一句似应分别成两个七字句,故有人认为此处有脱落,疑为“疾雷破山不能伤,飘风振海不能惊”,姑备参考。(33)无变于己:意思是对于他自己全无变化。【译文】从前尧曾向舜问道:“我想征伐宗、脍、胥敖三个小国,每当上朝理事总是心绪不宁,是什么原因呢?”舜回答说:“那三个小国的国君,就像生存于蓬蒿艾草之中。你总是耿耿于怀心神不宁,为什么呢?过去十个太阳一块儿升起,万物都在阳光普照之下,何况你崇高的德行又远远超过了太阳的光亮呢!”

齧缺问王倪:“你知道各种事物相互间总有共同的地方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齧缺又问:“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东西吗?”王倪回答说:“我怎么知道呢!”齧缺接着又问:“那么各种事物便都无法知道了吗?”王倪回答:“我怎么知道呢!即使这样,我还是试着来回答你的问题。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我还是先问一问你:人们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腰部患病甚至酿成半身不遂,泥鳅也会这样吗?人们住在高高的树木上就会心惊胆战、惶恐不安,猿猴也会这样吗?人、泥鳅、猿猴三者究竟谁最懂得居处的标准呢?人以牲畜的肉为食物,麋鹿吃草芥,蜈蚣嗜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则爱吃老鼠,人、麋鹿、蜈蚣、猫头鹰和乌鸦这四类动物究竟谁才懂得真正的美味?猿猴把猵狙当作配偶,麋喜欢与鹿交配,泥鳅则与鱼交尾。毛嫱和丽姬,是人们称道的美人了,可是鱼儿见了她们深深潜入水底,鸟儿见了她们高高飞向天空,麋鹿见了她们撒开四蹄飞快地逃离。人、鱼、鸟和麋鹿四者究竟谁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以我来看,仁与义的端绪,是与非的途径,都纷杂错乱,我怎么能知晓它们之间的分别!”

齧缺说:“你不了解利与害,道德修养高尚的圣人难道也不知晓利与害吗?”王倪说:“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的圣人实在是神妙不测啊!林泽焚烧不能使他感到热,黄河、汉水封冻不能使他感到冷,迅疾的雷霆劈山破岩、狂风翻江倒海不能使他感到震惊。假如这样,便可驾驭云气,骑乘日月,在四海之外遨游,死和生对于他自身都没有变化,何况利与害这些微不足道的端绪呢!”(1)(2)(3)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