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一生的理财规划(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06:17:35

点击下载

作者:罗新宇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幸福一生的理财规划

幸福一生的理财规划试读:

第一章 投资观念篇

在美国有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叫做《穷爸爸与富爸爸》,故事里讲的富爸爸没有进过名牌大学,他只上到了八年级,可是他这一辈子却很成功,也一直都很努力,最后富爸爸成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他那数以千万计的遗产不光留给自己的孩子,也留给了教堂、慈善机构等。

富爸爸不光会赚钱,在性格方面也是非常的坚毅,因此对他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从富爸爸身上,人们不光看到了金钱,还看到了有钱人的思想。富爸爸带给人们的还有深思、激励和鼓舞。

穷爸爸虽然获得了耀眼的名牌大学学位,但却不了解金钱的运行规律,不能让钱为自己所用。其实说到底,穷与富就是由一个人的观念所决定的,但却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有钱人的投资观念

所有的有钱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观念:用钱去投资,而不是抱着钱睡大觉。

正确投资是一种好习惯,养成这样习惯的人,命运也许从此改变。而那些拥有了财富就止步的人,将会重新回到生活的原点。

提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有钱人,大家肯定不约而同地想到“万元户”。在那个年代,听到“万元户”三个字简直如雷贯耳,能拥有1万元钱简直就是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称。当时,一万元钱是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时光飞逝,到了今天,1万元可能只是一些中等白领1个月的收入而已……

如果按照银行存款税后利率2%算,而年通胀率按照5%算,那么如果把钱存到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就已经成为负值。这就是说,假如储户将10000元存进银行,10年后10000元钱的实际价值就变成了7374元,储户的本金等于损失了26%!

一个人如果不养成正确投资的好习惯,让钱在银行睡大觉,就是在跟金钱过不去,就是在变相削减自己的财富。有很多人辛劳一生,到头来却还是穷人,就因为这些人不会把钱变成资本。

可以这样说,穷人都不是投资家,大多数穷人都只是纯粹的消费者。要想不再做穷人,就不但要努力挣钱,用心花钱,还要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主动猎取回报率能超过通胀率的投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自己的钱财不缩水,才能逐渐接近自己的财富目标,才能过上更好地生活。

不过想投资首先还要会投资,投对资。同样是一套房产,购买者可以自己住,也可以出租,还可以转手卖出,同是一套房产,购买者的不同处理方法就可以改变这套房产的价值。

同样是花钱,有时可能是投资,有时又可能是消费,关键就要看花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以后不断挣钱,还是单纯就为了花钱而花钱。

假如你花钱购买了一套房子,目的是为了让房租流到自己的口袋,那购买这套房子就是投资;如果购买这套房子,只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那它就变成了你的消费。

有钱人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钱变成资产;而穷人却总会心甘情愿的享受消费的乐趣。追其根本,无非就是思维观念的不同。没钱人低头劳动,有钱人抬头找市场;没钱人用心挣钱,有钱人用心投资;没钱人空手串亲戚,有钱人慷慨交朋友;没钱人伸手领工资,有钱人考虑发工资;没钱人等待被选择,有钱人细细选择别人;没钱人学手艺,有钱人学管理;没钱人听奇闻,有钱人创奇迹。

有的人说:我没有钱怎么投资?多年之后,他将依然是穷人;有的人说:我很穷,所以我必须投资。几年后他将成为有钱人。

现实中不少人因为没有钱,所以什么都肯做,从无到有,聚沙成塔;现实中还有很多人由于没有钱,因此什么都不肯做,只能贫困一生!成功者的投资者都是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精神的人。富有与贫穷,往往只不过是一念所致。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贫穷蔑视投资的思想。长期的贫穷会消磨人的斗志,封闭人的思想,使人变得麻木而迟钝。思想上对贫穷的退让,会引起行动上对改造贫穷的失败,最终会一生与贫穷伴随。

只有那些崇尚财富,不向贫穷低头的人才会得到财富的垂青,才能成为真正的有钱人。下面就来看看这些举世闻名的有钱人是如何投资的,看看他们都有怎样的投资观念。

李嘉诚的投资观念

提起有钱人,我们不能不提李嘉诚。据香港《资本》杂志称,李嘉诚当选为香港十大最具权势财经人物之首,现在李嘉诚拥有约600亿港元财富,其商业王国市值数千亿。李嘉诚是“含着金勺子”出生的吗?只要简单看一下他的童年经历就可以知道他其实出生贫寒。

1939年,正在读初中的李嘉诚,为了逃避战火,跟着爸爸离开潮州老家,漂泊到香港谋生。异乡的生活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就在李嘉诚13岁那年,爸爸患肺病入院,不久就去逝了。之后,刚刚十几岁的李嘉诚,在无奈中开始了他的推销员生涯,自己挣钱养家。

然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李嘉诚,是如何从一名普通推销员走到如此辉煌的今天呢?李嘉诚的成功不但与他的天分,勤劳,好学有很大关系,还与他良好的投资习惯和精明的赚钱理念密不可分。

一个人不能一辈子想着给别人打工,要善于投资。

1952年,久做推销员的李嘉诚攒下了一些钱,他用这些钱开办了一个塑胶厂,并为之取名为“长江”。李嘉诚说长江的意思就是:不要嫌弃细小河流,河水汇流,才可以成为长江。只有不断的汲取新知识、新信息,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大局,甚至有时要跑到社会前面,才可以更好的生存。

50年代香港的工业还起步不久,社会上有充足的廉价劳工,非常适合进行小本生意的经营,可是小本生意其实就是穷生意、苦生意的代名词,经营者必须要能吃苦耐劳。

多年之后,李嘉诚曾回忆说:创业时,资金不足,推销、设计,样样都要亲手做,做穷生意是非常辛苦的。但是这些困难没有吓退李嘉诚,相反他更加懂得珍惜机会,抓住机会。

一天,李嘉诚在浏览一份外国杂志的时候,注意到一则关于生产塑料花的报道。李嘉诚认为香港居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对塑料花的需求肯定会很大。

于是自信的李嘉诚就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在香港第一个生产塑料花。事实证明李嘉诚的判断是正确的,这种塑料花在香港市场销售得非常好。也正是这种塑料花在最短的时间里,让李嘉诚赚了几万元,帮他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居安思危,人弃我取是投资的灵魂

李嘉诚并没有一直做塑料花,他认为经商之道在于居安思危,要时刻洞悉社会动态。

李嘉诚认为:没有一样事情会无止境地好,同样道理,没有一个行业会一直好下去。70年代,就在大家纷纷投资塑料花生意时,李嘉诚却悄然撤出了,他结束了自己的塑胶生意。

事实果然如他所料:由于投资塑料花回报率很高,生产商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加,结果市场很快饱和,做塑料花不再赚钱了。

看准了市场的李嘉诚在经营塑胶生意时,就已经开始投资房地产了,而且主要投资到工业大厦。

李嘉诚在投资地产时采取的是稳健而又保守的策略,他从不向银行贷款做生意。李嘉诚认为做生意就好比划艇,划艇人一定要想自己有没有足够气力由A划到B,还要想清楚自己是否还有气力再划回来。

1967年香港社会不稳定,投资者都失去信心,纷纷低价卖掉房产,远走高飞。但此时李嘉诚有不同的见解:“中国不会将香港变成一个烂摊子,否则对她没有好处,香港不会完。”

于是李嘉诚低价买下大量其他地产商刚开始打桩而又放弃的地盘。李嘉诚的判断再次证明了他敏锐的市场洞察力。70年代,社会稳定了,迁走的人们又纷纷回来了。香港人口大增,由战后60万猛增至400多万。香港房产需求激增,引起地价大幅攀升。“我赚到很多钱,但不是一个天文数字。”李嘉诚后来谦虚地说。

善于利用别人的钱生钱是投资者的精明

70年代,李嘉诚注意到英资公司有大量优质资产,可以帮助他发展房地产以外的更多业务,于是他成功的策划了一连串的收购行动。

1972年,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成功上市。

把眼光放远,不要只看眼前是投资者的涵养

到了80年代,李嘉诚本着长远投资的大计,把到手的九龙仓1000万股股票转让给包玉刚,这次转让他不仅一下子就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从而成为了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

和记黄埔,是香港第二大英资洋行,资产价值六十多亿港元。而长江实业当时只是一家资产不到7亿的中小型公司。因为收购了和黄,李嘉诚1983年,用一两亿就发展了六号码头。而到七号货柜码头,李嘉诚的投资已经要40亿,所以说,他是用很少的投资就拥有了很多实业。现在全球吞吐量最大的就是香港国际货柜码头。

李嘉诚的远见还表现在收购赫斯基石油公司。80年代,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加拿大石油工业,趁机收购了赫斯基石油公司百分之九十五的股权。李嘉诚当时想:加拿大有石油,政治环境相当稳定,投资加拿大石油大有可为。于是,他巧妙的收购了亏蚀的赫斯基,多年来,开源节流,转亏为盈。

李嘉诚的投资理念不但让他从一无所有变成亿万富翁,而且还给我们上了一堂活生生的投资哲学改变人生的课。

洛克菲勒的投资观念

再来学学美国石油大王—有钱人洛克菲勒的投资哲学。1839年7月8日,约翰·洛克菲勒出生在纽约州哈得逊河畔一个名叫杨佳的小镇上。母亲是个虔诚的基督徒,父亲是个商人。

从小父亲对他的影响就很大,父亲的讲求实际、自信、爱冒险、善交际、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等等,都给洛克菲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洛克菲勒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常常伸出双臂接着从很高的椅子上纵身扑进自己怀抱的小约翰。可是有一次,父亲却故意没有用双臂接他,小约翰就重重的摔到了地上。父亲认真地对约翰说:“要记住,决不能完全信任任何人,哪怕是最亲密的人,也千万不要轻信”。儿时父亲的教导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日后的经商之路,洛克菲勒始终保持着沉稳而又警觉的头脑,有效的避免了各种不必要的损失。

为自己确定明确目标,并为之努力

就在洛克菲勒14岁那年,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个有十万美元的富翁。1855年,洛克菲勒中学毕业之后,没有继续读大学,而是开始进入商界。洛克菲勒为了找工作跑了几个星期,他拿定主意要选择一个有远大前程的职业,“小铺小店我是不去干的,我是干大事的人”。

不久他在一家商行某得一份会计办事员的工作,从此开始了洛克菲勒学做生意的生涯。他每天除了给商行记好帐,还积极为老板出谋划策。第一年他挣了300美金。第三年他的年薪便翻了一番。但是洛克菲勒知道自己对商行的贡献远不只这个价钱,于是他要求加薪到800美元,结果遭到老板拒绝。洛克菲勒决然离开这家商行,开始独自闯荡天下。

把钱变成资本

1958年,洛克菲勒与合伙人一起创办了一家经营谷类和肉类的公司。由于熟悉公司运作而且颇具经济头脑,所以他们经营得相当顺利,第一年就净赚了4000美金,第二年就赚得1.2万美金。跟其他有钱人一样,洛克菲勒用原本不多的钱赚来了人生中第一桶金。

学会向雄狮一样等候

十九世纪初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现了石油,在巨大利润的刺激下,人们一窝蜂似的涌向油田,一时间宾夕法尼亚州井架林立,挤满了前去采油的投资者。前去考察情况的洛克菲勒非常冷静,并没有急于投资,而是在当地住了下来,每天用心倾听采油者们的抱怨。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考察之后,洛克菲勒做出了自己的判断:石油需求有限,石油价格必定下跌。果然不出他所料,打前锋的投资者是挣不到钱的。由于疯狂投资,开采量越来越大,导致油价一跌再跌,那些钻油先锋们最终无奈的败下阵来。

当油价连续暴跌三年之后,采油的人越来越少,就在投资者都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洛克菲勒却认为投资石油的时机已到,于是与合伙人投资4000美元,跟一个有先进炼油设备的英国人合伙开了一家炼油厂,不久这个炼油公司就迅速发展起来。

坚持自己的判断,果断决策

洛克菲勒欣赏那些马拉松冠军的策略:让别人先打头阵,自己只是悄悄尾随,就在快到终点时,快速冲刺才能夺得冠军。后来居上最明智。就在洛克菲勒冷静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决定要放手大干时,可是他的合作伙伴却举棋不定,犹豫不前了。

就在石油事业发展顺利的时候,两个合伙人在石油投资决策上却发生了严重分歧,两人都觉得是该分道扬镳的时候了。但是他们两人都知道石油的未来前景非常广阔,因此谁都不愿意放弃石油公司的股权,无奈之下,两人开始竞价,从500美元叫起,谁出价高,股权归谁。当价格被抬到5万美元时,两人都知道这个价格已经超出了公司的实际价值。可是两人谁都不肯罢手,6万,7万,当他的合伙人无力地喊出7.2万的时候,洛克菲勒冷静的喊出了7.25万。洛克菲勒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他把这次决定叫做“我一生中最大的决定”。后来,洛克菲勒的公司越来越大终于做成了石油大王。

在美国有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叫做《穷爸爸与富爸爸》,故事里讲的富爸爸没有进过名牌大学,他只上到了八年级,可是他这一辈子却很成功,也一直都很努力,最后富爸爸成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他那数以千万计的遗产不光留给自己的孩子,也留给了教堂、慈善机构等。

富爸爸不光会赚钱,在性格方面也是非常的坚毅,因此对他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从富爸爸身上,人们不光看到了金钱,还看到了有钱人的思想。富爸爸带给人们的还有深思、激励和鼓舞。

穷爸爸虽然获得了耀眼的名牌大学学位,但却不了解金钱的运行规律,不能让钱为自己所用。其实说到底,穷与富就是由一个人的观念和习惯所决定的,但是却是受周围环境影响的。

比尔盖茨的投资观念

世界首富盖茨虽然没有名牌大学的学位,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惊人速度在赚钱。盖茨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赚下了富敌数国的庞大家产,以至于各国的传媒常常不由自主地将其神化。盖茨到底有什么赚钱秘籍呢?他又是如何管理自己这份庞大资产的呢?

看准利润与前景

美国《财富》杂志和《福布斯》杂志曾经在访问比尔·盖茨时问到:比尔,你到底是怎么成为世界首富的?成为世界首富的秘诀是什么?比尔·盖茨回答:事实上我之所以真正成为世界首富,除了知识、除了人脉、除了微软软件公司很会行销之外,有一个关键,是大部分人没有发现的,这个关键就在于眼光好。

25年前,美国一个名叫史蒂夫·贾布斯的人,创办了苹果牌电脑。当时年仅24岁的贾布斯就拥有5亿美金的资产,年轻有为的贾布斯是全美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学习的榜样,那时的比尔·盖茨却还什么都不是。

25年之后,比尔·盖茨的资产已经超过数百亿美金,虽然贾布斯也不错,资产超过10亿美金,但是比尔·盖茨的资产却是贾布斯的65倍还多。难道这是因为比尔·盖茨比贾布斯聪明65倍吗?当然不是,只能说比尔·盖茨的眼光比贾布斯更好。

比尔·盖茨时常说:在信息时代,掌握信息和资讯都不是最重要的,掌握未来的发展趋势才是更重要的!并不是每个行业都有一样高的利润。因此,在投资者决定做投资之前,首先要研究将要投资行业的利润与前景,并对这个行业做出准确评估。亚洲首富孙正义,在二十四岁要投资之前,总共研究了几十种行业,他要找出哪种是利润最高的行业。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组合投资

在投资上盖茨并不喜欢标新立异,他跟大多数美国人一样,也是进行分散的风险投资,盖茨承认自己从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他不但投资股票和债券,还投资房产业,另外还有对货币类、商品类以及一些公司的直接投资。

据报道,盖茨绝大部分资产都投在微软股票上,剩余的大部分资金则投在了政府债券上。据称,在盖茨股票以外的个人资产中,美国政府和各大公司的债券所占比例高达70%,而其余部分的50%则直接贷给了私人公司、10%投到了其他股票上、5%则投在了商品和房地产上。

从风险分散的角度来看,盖茨把他的绝大部分资产都投在了微软上,似乎犯下了孤注一掷的禁忌。盖茨似乎把他鸡蛋的大部分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一旦篮子跌落,这些鸡蛋就都会破碎。事实上,自微软股票上市以来,他每年都会卖掉巨额的微软股票,在过去的13年里他已经累计卖掉了不少于25600万股的股票,总值不低于50亿美元。此外,他还捐出了7600万股微软的股票,最后他在微软的持股量从13年前的448%下降至现在的185%。

人才是最大的财富

寻找在金融投资领域里做得非常好的人才,把钱交给他来打理。因为快速成功的秘诀就是让人才为你打工!假如投资者在1956年给巴菲特一万美元让他帮自己投资,那么到2002年这一万美元税后大约就变成了2.7亿美元。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千里马虽然跑得快,但是,耕起地来却比不上老黄牛。盖茨在电脑上堪称天才,但在投资理财方面难免技不如人。盖茨深知理财不易,为了不使理财过多地牵制自己,他聘请了高手给自己做管家。

1994年,在盖茨除微软股票之外的财产超过了4亿美元时,他就聘请了年仅33岁的劳森作自己的理财顾问,并对劳森承诺,如果微软股价继续上升的话,劳森还可以用更多的钱来进行其它领域的投资。

除了打理盖茨50亿美元的私人财产外,劳森还要管理盖茨捐资成立的两个基金,盖茨对这两个基金的捐赠是通过过户自己名下的微软股份来完成的。劳森的工作就是将这些股份以最高的价钱卖出,然后再以合适的价钱买进其它债券或者其它投资工具。经过高手的打理,这两个基金的每年捐税已经超过了名列《财富》500家中的后几家公司的净收入。

奢侈消费是金钱的大敌

盖茨虽然捐出的钱都不计其数,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依然不喜欢浪费。有一天他和一位朋友驱车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由于去晚了,所以没能找到车位。他朋友建议把车停在饭店的贵客车位,可是盖茨没有同意,因为那样的话要花12美元,盖茨觉得太贵了,有点不太合适。他的朋友嫌麻烦就打算自己埋单。但是盖茨依然坚持不肯停在贵宾位上。

由于盖茨的固执,汽车最终没能放到贵客车位上。盖茨为什么不肯多花几美金将车停在贵客车位,而是不厌其烦的寻找便宜车位呢?他决不是在做秀。盖茨作为一名卓越的商人,深深地懂得消费的意义,消费就应该像炒菜放盐一样恰到好处,而奢侈浪费则是金钱的大敌。一个人只有当他学会用钱以后,他才能真正理解投资理财的意义,才能够学会赚钱。

心态平和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当你有了1亿美元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简直毫无意义。

投资者应该在投资之前,做好各方面的调查和准备,在投资中保持平和健康的心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每个投资者都必须认识到凡是投资就会有风险,再高明的投资者,也会有失手蚀本的可能。常言道:神仙也有打盹的时候,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投资者在投资之前要先想好,如果出现问题,应该怎么应对。冷静面对突然变故,是一个投资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不过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先要丢弃一夜暴富的打算。

索罗斯的投资观念

索罗斯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白手起家,如今已拥有数亿资产,他在货币市场上做神出鬼没的高杠杆赌博,因此有人戏称他为“投机家”;也有的人对他顶礼膜拜,尊其为“金融大鳄”。

争议归争议,索罗斯白手起家,巧妙利用市场的波动,逐渐蜕变为全球著名的有钱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仔细剖析一下索罗斯的投资历程,了解一下索罗斯的投资哲学,当然您也可以称其为投机哲学,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取其所长,为己所用,相信对以后的投资帮助不会小。

以史为镜,照出前程

索罗斯曾因成功地预测1987年的崩盘,从而受到举世股民神化般的追捧。其实索罗斯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能力,他的成功就在于以史为镜,借鉴了1929年崩盘的经验。

1929年股市崩盘与1987年崩盘有诸多类似之处:都是短期货币市场利率走扬,造成股市资金动能不足;都是由于大量美元流入他国中央银行,美国联邦理事会没有注入等量货币造成资金流动性不足;下跌幅度也与1929年相似,都是36%;每日价格的波动也与1929年相似;胡佛总统对股灾之初发表谈话也与里根总统在股灾发生之初发表谈话内容相似。

索罗斯就是基于这么多的相似才做出了股市要崩盘的准确预测。历史的经验往往可以用来预测未来,因为历史事件虽然是不会重演的,但是事物发展规律确是不变的。所以借鉴历史,不失为预测未来的一个好方法。

乱市出真金

索罗斯有一个超乎常人的能力就是能够在极度混乱的市场里清楚的辨识机会与风险。一个长期追踪避险基金绩效的华尔街公司的领导人曾经说过:索罗斯能够以全球的高度观察大势,他非常了解市场是如何运作的,因此他非常清楚怎样可以运用杠杆进行操作,不论该杠杆是知识性的还是金融性的。

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天生就不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更是如此,国际资金流动皆是有荣有枯,有多头也有空头。市场哪里乱,哪里就可以赚到钱。学会辨识混乱,投资者就可能会赚到钱;局面越混乱,胆大心细的投资者就越能赚到钱。一项情形跌的越低,向上弹的力就会越大;跌的越深,市场越乱,就越可能出现反弹的大好行情。但是情况常常是:市场越乱,投资者就越跟着一起乱。因此市场上常常会出现恐慌性割肉和追涨杀跌的“自杀者”。

乱局对冷静而客观投资人来说,正是天赐良机,因为这可能是大捡便宜货的好时候,也可能是财富重新分配的时候。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太容易,投资者除了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迅速决策不耽搁

索罗斯投资策略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不恋战,形势不好赶快闪,认赔出场决不耽搁。1974年的时候,索罗斯在日本股票市场占有了极高的持股比例。有一天下午,东京某营业员打电话告诉他,日本人对陷入水门案件丑闻的尼克森总统反应欠佳,当时正在打网球的索罗斯毫无犹豫的立即决定抛出股票。由此可见迅速决策是许多成功投资者的必备功夫。

索罗斯绝不花十五分钟以上的时间做研究。索罗斯说过,日本是他喜欢的地方之一,他愿意在他喜欢的市场里投资。既然全部撤出,必然是他认为局面不妙。但是对于还没有发生的事,能够果断的立刻做出决定,并诉诸行动,没有半刻迟疑,这样杰出的决断力,绝非常人所能做到。

失败的投资者往往有一种恋战情结,涨了还想多,跌了又不肯认赔,拿不起放不下,最后只能落得个看了难过,杀了手软的结果。

听懂话中话,方得财上财

一些别人听来可能平淡无奇的话,在索罗斯听起来,可能就是重要的买进或卖出的信号。

各国重要领导,甚至重要的地方官员、商界大腕的谈话,往往都会有很重要的含义在里面,聪明的投资者总能听懂其中的含义,从而做出正确的预测。

1992年,德国央行史莱辛革的演说中提到:如果投资人认为欧元是一篮子固定货币的话,那就错的离谱了。当年总统为了经济问题,一再提高马克的利率,使得马克变成强势货币,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德国及意大利不得不跟进,但是英国及意大利的经济情况不理想,因此在苦撑汇率之时,对德国抱怨连连。

索罗斯听完史莱辛阁的演讲之后,确定其中必有它意,有可能是在影射意大利的里拉。后来索罗斯与史莱辛阁交谈时问史莱辛阁,对欧元作为货币有什么看法。得到的回答是,史莱辛阁喜欢欧元的构想,但是对欧元的叫法不太喜欢,如果同一名称叫马克的话,他才会比较容易接受。

索罗斯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于是立刻放空意大利里拉,这让他大赚了三亿;随后索罗斯借了一大笔英镑,然后改换成马克,又赚了十亿美金。索罗斯的反应说明他有一种能解读话语弦外之音的高超本领。

关注一切事件

有的投资者总是抱着一种“事不关股,高高挂起”的态度。索罗斯则刚好相反,他关注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获取的消息甚至口耳相传的小道消息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的解读能力。

197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索罗斯听说银行要宴请证券分析师,这可是一件新鲜事。虽然索罗斯没有被邀请,但他却敏锐的感觉到要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接下来,他以最快的速度买进经营体质较佳的银行股,果然索罗斯通过买进的股票获利五成。当时他解读到的弦外音是:银行业可能要公布利多消息。

冒险不是不计风险

索罗斯在金融界的投资征战中总是充满霸气,或者说是豪气。很多人误以为只是“命运之神”特别眷恋索罗斯,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赢了的赌棍,如果赌输了他也就是穷光蛋一个。

其实,索罗斯在冒险之前,是作过充足的风险评估的,他的每一次冒险都是有理有据的。虽然是豪赌但那些并不是他的全部财产。他时常会在下注之前先以小额资金试一下市场,索罗斯从来不会用他的全部家当去搏市场。

索罗斯每次的下注方式都是先研究市场,发现浮华现象,找出乱市本质,随后才会调集大批资金,予以致命重击。只不过他每次的研究速度快得惊人而已。

胜不骄,败不馁

在1987年的股市崩盘中,索罗斯由于猜错了崩盘的顺序,结果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有人问他对此次失败的感觉时,索罗斯答到:这很有趣。

了解索罗斯的人都知道,索罗斯总是能够镇定的面对崩盘,他比任何人的认赔态度都要好。他也会找出市场没照他的想法演变的原因,但既然发生了,就让它过去吧,大步迈开,没什么好遗憾的。索罗斯当然不会没有痛苦,但他认为:赔钱的确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是一个投资者不愿碰到的遭遇,但只要是玩这个游戏就必须能够输得起。

索罗斯总能心平气和的面对赚钱和亏钱,不管结局怎样,他从不纵情狂笑,也从不愁眉不展,在他的字典里,钱并不是最重要的,赚钱只是他的工作而已,并不是他用生命下的赌注。这样的深沉和开阔并不是每一个投资者都能做到的。

上述四位都是举世闻名的有钱人,都是成功投资的典范,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获取与管理财富的习惯,以及各自不同的投资途径,但是他们却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成长经历,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心态。

第一,能够忍受寂寞。每一次成功的投资都要历经长期的寂寞的等待,都是一次积累到爆发的过程。当别人一窝蜂涌入的时候,只有认真观察和耐心等待的投资者,才能最终挣到大钱。

第二,金钱变资本。这些后来的有钱人,都是先拥有了一小笔钱之后,就不再为别人“做嫁衣裳”,而是自己做老板,把钱变为资本,为自己生钱。有人说穷人是消费者,富人是投资者;穷人负责发现,富人负责发扬。一点不错,穷人缺什么?缺钱!但穷人最缺的不是财富,而是创造财富的意识和习惯。有钱人都是尽量地把财富变成资产,穷人却总是把有限的财富变成负债,最后的距离当然会越拉越大了。

这些有钱人当初给人打工时,成绩都不错,按我们的话说,“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但是这些今天的有钱人却能在贫穷的时候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人是老板,是成立自己的公司,然后把它经营好。

第三,目标明确,大胆心细。目标明确并不等于大胆蛮干。一个人在做事之前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是实现目标的前提,而大胆心细是必要条件。李嘉诚大胆的人弃我取,让他在地产界大赚一笔。但是这个大胆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洛克菲勒由于大胆的做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决定”,而改变了他的一生。这个决定也是基于他长期以来对市场细致的分析,和准确的理解。比尔盖茨之所以敢把钱大胆的交给自己的管家,也是由于他对这个大管家的能力早已了如指掌。索罗斯的大胆更是建立在长期对市场的关注和研究之上。

第四,眼光放远,果断决策。如果当初只盯着眼前的利益,李嘉诚如今充其量是个某某级的大股东,洛克菲勒也无非是个有钱的石油商,比尔盖茨最多也就是个高级电脑工程师,至于索罗斯可能也只是个炒市不起眼的小角。可以说因为他们拥有超常的决策力和绝好的眼光,才获得了今天的大师级的地位和回报。只有有眼光的人,才会看出市局变化,才能在最佳的时候抢得先机。

第五,心态平和。成也好,败也好,变化的应该是钱的数量而不应该是心态。荣辱不惊才是一个投资者最大的制胜法宝。

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的投资观念

与上述几位投资大师相比,巴菲特算得上是投资大师中的大师,是“当代最伟大的投资者”,因为他只靠股票投资和收购就拥有了令人眩目的财富,并因此摘得“华尔街股神”的桂冠。巴菲特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下面就让时间来揭开他的神秘面纱吧。

巴菲特的财富人生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这是一座距美国金融中心华尔街1100英里的中西部小城。

1941年,11岁的巴菲特纵身跃入股海,开启了他一生中第一次买股历程——三股城市股,每股38美元。他13岁便开始进行实业投资,16岁高中毕业前就已经拥有多达40英亩自己的农场。

1947年,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他觉得跟教授们学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便不辞而别。

1950年这位天才在申请哈佛大学时被拒之门外,于是辗转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拜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学专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如鱼得水。格雷厄姆反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赢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他教授给巴菲特丰富的知识和决窍。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

1951年,21岁的巴菲特学成毕业的时候,他获得最高A+。

1956年,巴菲特回到家乡在自己的卧室里创办了“巴菲特有限公司”。

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但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

1962年,巴菲特与合伙人合开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

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1965年,35岁的巴菲特收购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纺织企业,截止1994年底这家企业已经拥有230亿美元,俨然成为了伯克希尔工业王国。这家纺纱厂已经变成巴菲特庞大的投资金融集团。30年间,在标准普尔500家指数内的股票平均才上涨了近50倍的情况下,他的股票竟涨了2000倍。

1966年,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是深谙股市规律的巴菲特却开始不安起来,虽然他的股票都在快速上涨,但他却再也买不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给疯狂的投机家们带来了巨大收入,但巴菲特却认为这些是不会长久的,股票的价格应该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

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资金已经增长到6500万美元。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59%,要知道,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零400万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

1968年5月,正当人们为股市疯狂的时候,巴菲特却决定要隐退了。随后,他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

1969年6月,股市暴跌,渐渐蔓延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

1970年—1974年间,美国股市冷却了下来,几乎没有一丝生机,持续的经济低速增长和通货膨胀把美国经济带入了“滞胀”时期。股民们都在一筹莫展之时,曾经隐退的巴菲特却暗自欣喜,因为他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他找到了太多物超所值的好股票。

1972年,巴菲特又认准了报刊业,他发现这个行业利润巨大,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好比拥有一个收费站,任何过路人都要留下买路钱。于是从1973年开始,他悄悄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他的投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1980年,巴菲特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购进1.2亿美元可口可乐的股票,相当于可口可乐7%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经营策略,投资生产饮料。其股票单价已长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于赚了多少,其数目可以让全世界的投资者咋舌。

1992年,巴菲特购进435万股价值74美元的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单股价格上升到113元。巴菲特在半年里拥有的32,200万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万美元了。

从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琼斯指数近17个百分点。

如果谁在1965年投资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话,到1994年,他就可得到1130万美元的回报,也就是说,投资者如果在30年前选择了巴菲特,就等于是坐上了财富的快车。

1995年,巴菲特以23亿美元的天价购得盖可公司(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一半股份。1996年巴菲特全面收购盖可,获取29亿美元保费,200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69亿美元。

1998年12月21日伯克希尔完成了对美国最大的产物险再保险公司——通用再保险公司220亿美元的购并。

2000年3月11日,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的网站上公开了年度信件。数字显示,巴菲特任主席的投资基金集团伯克希尔公司,一年来纯收益下降了45%,从28.3亿美元下降到15.57亿美元。伯克希尔公司的A股价格去年下跌20%,是90年代的唯一一次下跌;同时伯克希尔的账面利润只增长0.5%。

2002年,巴菲特带领旗下保险公司主动突围寻找机会,包括世界杯取消保险、南海石油基地、芝加哥西尔斯大厦财产保险,以及反恐怖主义保险。成功的开拓使伯克希尔·哈撒韦当年盈利30亿美元。

2003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成功收购通用电气旗下雇员再保险公司,当年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保险业务增长强劲,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第一季度运营利润预计将能够达到创纪录的17亿美元。

2006年6月25日,“股神”巴菲特宣布将把自己的大部分财富捐给5家慈善基金会。按照当时的市值计算,巴菲特捐出的股份总价值突破了300亿美元,破了美国个人慈善捐款额最高的历史纪录。

巴菲特捐献给盖茨基金会的资金将主要致力于根除发展中国家的疟疾、肺结核和艾滋病的事业上。盖茨夫妇表示,巴菲特的巨额捐款让他们“发抖”。盖茨夫妇说他们对于巴菲特的决定充满深深的敬意,巴菲特的举动将大大促进这个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事业,并对此表示非常感激。

从上面简短的篇幅里,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位神奇人物的财富增长速度和事业扩张速度。同时,巴菲特是个热衷公益事业的慈善家。大家一定以为,这位财富世界排名第二并且慷慨捐助别人的富豪一定过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奢华生活吧。其实不然,巴菲特在生活中是非常“穷酸”的:住在“有损市容的地方”;在香港出差的时候,他还用宾馆赠的优惠券去买打折的面包;家人给他买件新衣服他却拿去退掉,他认为自己的旧衣服虽然已经穿了好几年了,但还能继续穿。这让人们看到了投资大师之外的巴菲特:自强不息的巴菲特,自信的巴菲特,慈善家巴菲特…

巴菲特的投资观念

巴菲特仅仅依靠投资股市就长期稳坐财富排行榜第二名的位置。但是每当有崇拜者问及他的财富之道时,巴菲特从不夸夸其谈,而是很平静的说:“是习惯的力量。”

巴菲特是拥有良好投资习惯的典范,可以说是他的良好投资习惯成就了他几十年的投资生涯,是他的良好投资习惯造就了这位当代举世闻名的富豪。

这位“股神”在投资时,总是背常理而为之,喜欢重仓持有少量股票,也就是投资者们常说的投资大忌“将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巴菲特认为,一个投资者在一生中只能遇到四、五只真正值得投资的好股票,所以一旦遇到了,就应该立刻集中资金,大量购进。

只有把注意力集中放到有限的几家公司上,才能专心看好自己的资产。如果投资者的投资领域太过分散,就会分身不暇,弄巧成拙。

许多投资者总是认为“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样即使某个投资领域发生较大风险,也不至于全军覆没。但巴菲特却认为,投资者只有像马克·吐温建议的那样,“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才可能避免蚀本。

的确,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手里如果只持有少数几支股票,就可以把注意力都放到这几支股上,就好比独生子女总比多子女家庭所受的关注和照顾多一些,可以得到更好的培养。

但是,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放鸡蛋的人一定要会挑选篮子,如果没有经验,挑了一个不结实的篮子,那就落个全盘覆没的下场。巴菲特是国际公认的“股神”,自然有把握重仓持有少量股票。

而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股市经验的不足,就决定了不可能把资金全都投在一只股上。而且普通投资者不可能对投资对象有特别专业深入的研究和追踪调查,所以分散投资不失为普通投资者的明智之举。另外,巴菲特集中投资的策略是基于大量集中调研、集中决策的,所以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投资决策次数多的成功率自然比决策少的要低。

巴菲特的另一个投资习惯就是:不熟悉的不做。“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对于巴菲特而言,他深知自己只是传统股票行业的专家,所以他从来不去碰自己不了解的高科技股。

巴菲特认为,投资股票不要抱有投机和赶时髦的心态,要当做是投资企业,企业利润保持长期增长比追求短期暴利更加重要。

2000年初,网络股正当红,巴菲特却没有追逐时尚大肆购进,有的投资者认为巴菲特已经太落伍了,完全跟不上高速网络时代了。但是后来,当科技股泡沫崩裂的时候,才发觉巴菲特呈现给投资者的是不光是资金的快速增长,还有他稳健的大师风度。网络股的泡沫破灭了,一同破灭的还有疯狂的投机者们一夜暴富的梦想。

巴菲特始终坚持自己的投资企业的原则,始终长期持有可口可乐、麦当劳、吉列、华盛顿邮报等消费品公司的股票;除此之外,他还拥有多家建材和涂料公司,受益于近年来美国住宅建设和装修发展,利润不断提升;他还拥有冰激凌连锁企业DairyQueen和服装制造公司Fruitoftheloom等多家消费品公司,这些都确保了巴菲特公司多年来收益的稳定增长。

仔细分析就不难看出巴菲特在投资中始终坚持的投资标准是:必须是消费垄断行业,而且有稳定的经营史,经营者始终能做到以股东利益为先,且出产的产品简单、易了解、前景好,公司财务正常;产品成本低,公司自由现金流量充裕,日常生活中离不了的品牌,消费者青睐谁,就投资谁。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看好日常生活中谁都离不了的名望老店。因为这些公司的产品在日常生活中需求量很大,而且投资者可通过自己的使用来切身感受该产品是否受欢迎、在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投资者只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就能判断该公司是否具有投资潜力。

回顾巴菲特的投资收购历程:上世纪70年代购进被人抛弃的媒体与广告公司股份;90年代大量吃进奄奄一息的可口可乐公司股票;前几年疯狂收购康菲石油公司、通用电气以及UPS快递公司的股票。

巴菲特永远都在重复自己投资股票的特殊路径——寻找被市场严重低估的股票。这也是巴菲特不断胜利的投资理念。外行看到的是巴菲特收购了大量“垃圾股”,但巴菲特可不想扮演什么救世主的角色,那些被他看中的都是未被发现的“千里马”,有的是颇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有的是尚未被人们认识的新兴行业,有的则是正在被精英进行拯救的公司。

现实中有很多投资者非常盲目,不要说熟悉投资工具了,连要投资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已经投入重金了。有的投资者看别人买基金挣了钱,自己也去买,最终不幸被套牢了。

前一阵,开放式基金的发行与募集其火爆程度无法形容。大多数基金都临时缩短了募集期,有的基金一个小时竟然就募集到几百亿元的资金,投资者凌晨就去排队,几乎到了疯狂抢购的程度。

俗话说,物极必反。2006年基金之所以表现出色是由于股市大幅上涨,大盘指数(沪市)由不足千点上涨到2000多点。但是,久涨必跌,久跌必涨是市场的必然发展,违背规律就会遭到市场戏弄。

有的人,上了年纪,心脏不好,血压不正常,看别人炒股赚钱了,自己也拿着养老钱投奔股市,以至于股市里出现了大批不知道怎么买进,怎么抛出,却压上了自己全部积蓄的疯狂股民。更有甚者,有些人看别人做投资挣了钱,竟然把自家房子抵押给银行,拿贷款甚至挪用公款作自己一点都不了解的投资项目。结果是,一旦有个风吹草动,这些“投资者”便只能纷纷败下阵来,落个倾家荡产甚至锒铛入狱的下场。

每个人都有自己熟知的优势领域,如果让巴菲特做高科技产业投资,而让比尔盖茨去做传统产业投资。让这两个在自己优势领域之外进行投资,那么世界上有可能只是增加了两个百万富翁,绝不会是亿万富翁。

既然缺乏对某个领域的了解,那为什么不转而到自己的优势领域去打拼呢?用自己的短缺去与别人的优势相搏,怎么会赢呢?用自己的优势去搏别人的欠缺领域,又怎么可能输掉呢?

因此,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投资者在做任何一项投资前都要仔细调研,在没有了解透彻、没有想明白之前,千万不要仓促决策;投资还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被贪欲蒙上了眼睛。

现实市场中的任何一只股票即使遭遇到最强大的经济劫难也不会永远“熊”得暗无天日,相反它总有出头的时候。为此,巴菲特自创了炒股必赢的另一个金科玉律——长期持有。

巴菲特的股票至少也要持有8年。“投资应该像天主教婚姻一样,是一生一世的。”巴菲特说:“短期股市的预测是毒药,应该把它摆在最安全的地方,远离儿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入。”“如果你没有持有一种股票10年的准备,那么连十分钟都不要持有这种股票。”当然,巴菲特推崇长期持有的前提是,所投资的企业必须是一家有长期发展潜力的优秀企业。

巴菲特有一套看似简单的投资方法,就是在公司股票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时大量买进,然后静等回升。巴菲特的“简单”投资情结,让他成功地躲过了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的大劫。

投资与投机的区别,除了行为上的还有心态上的,投机者总是抱有一夜暴富的心态,而这种心态正是最容易误导投资决策的。巴菲特购买股票的心态是使非常平和的:假设次日关闭股市、或在五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而那些有着赌博心态的投资者总是习惯追涨杀跌,到头来只是为券商做了捐献,自己常常是白忙活一场。

事实胜于雄辩,只要稍微算个账,就一切大白了。按巴菲特的低限,某只股票持股8年,买进卖出手续费是1.5%。如果在这8年中,每个月换股一次,支出1.5%的费用,一年12个月则支出费用18%,8年不算复利,静态支出也达到144%!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在投资者不停的忙碌中,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让金钱就在这忙碌之中悄悄溜走了。

巴氏观念能否与中国股市成功嫁接

早在巴菲特刚刚登陆中国的时候,相关专家就不停的对中国股民发出警示: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有着根本的不同,巴菲特的投资观念可以学习但是不可照抄。如果在发育不良的中国股市以身试法,完全照搬巴氏观念无异于在自杀。

某网站曾做过一项调查,问题是“您认为如果巴菲特来到中国股市是否能够成功”。参与调查的6588个网民中,只有42.00%的人认为巴菲特肯定能成功,有31.59%的人认为他将遭受惨败,还有26.41%的网民则认为,巴菲特的业绩可能只是一般。“股神”巴菲特之所以能成为“股神”是由内外两方面决定的,一方面是巴菲特自身的确出众,而另一方面是美国的股市的确是健康的。虽然美国公司财务欺诈丑闻事实曝光,但是,它的立法基础仍然是健康成熟的。所以身居发育不良的中国股市,投资者要做到活学活用。

事实证明,巴菲特在投资中国资本市场时,也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套路出招,尽管他投资的依然是传统的能源行业——中石油,但是面对众多投机追随者,巴菲特随时调整策略,放弃了行不通的长期持有策略,采取了见好就收的“短线策略”。

而且巴菲特在投资中石油之前,从未到过中石油公司,也没有加过它的油,但他买了中石油的股票。这种做法又偏离了他“不熟不做”的原则。所以看到本质与区别的聪明的投资者,不会简单照搬巴菲特投资的每一个细节,而是学习和借鉴他的投资思路和成功的经验。

学巴菲特,学精髓,不要邯郸学步

在中国运用巴菲特的投资思路和观念并不是不可以,只是要跟中国国情相结合:第一,深刻认识股市本质,清楚了解自己在股市中的位置;第二,把目光放远,盯紧时事政治,不要只盯住股价;第三,敢于在市场低迷,人们退出的时候大胆进入;第四,尽量减少交易次数,虽然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如果跟前几条配合使用效果应该不错,至少可以增强投资者对股市诱惑的抵抗力。

某投资人学习了巴菲特以后,就长期投资买了银广夏,结果后来破产了。此人非常气愤,大骂巴菲特是骗人的。原来,此人看了一些银广夏的财务报表就认为自己对银广夏很了解了,就“颇具大师风度”的大量购进银广夏,打算克隆一个中国的巴菲特,结果落的个“捉鸡不成反蚀把米”的下场。

其实,在股市里最不可相信的就是那些报表,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去看报表。投资者即使知道报表不可信,但还是需要看一辈子。一份报表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同的,只有用慧眼才能看清楚。这位投资者就是只学到皮毛,没学到本质。悲哉!

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无条件的,不可能是走遍四海皆适用的。笔者认为巴氏理论应该和中国股市紧密结合,衍生出适合中国股市的巴氏理论。

第一,精心挑选重仓股。投资者在挑选重仓股时,应该看清该企业是否是垄断型企业,因为只有垄断型企业,才可以做到用很少的投入,获得很大的回报,才可以实现投资的长期收益,这也是巴菲特选择股票的原则——追求消费型垄断企业的含义。

有些企业看似价值很高,可是由于后期需要大量追加价值,结果实际回报并不高。

第二,有条件的长期持有。在能够控制损失的情况下尽量长时间持有股票,适当时机可以逢高卖出逢低买入,不过尽量少的交易是个基本原则,持续关注企业的经营变化,若发现对长期持有的不利因素要立刻放弃持有。

这和投机者做短线投资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它强调的是长期持有的思想,短期利用止损控制本金损失,在出现利润的情况下尽量长期持股。

第三,参考基金。在投资中要经常参考优秀的基金经理人,因为中国的股票市场里禁得住考验的股票不是很多,所以选择时尽量选择业绩好的基金所青睐的企业长期跟踪,然后找准时机,低价入市。

第四,评估企业。作为散户,在现时中国做到亲自去考察企业,倒真是个不小的问题,同时也不太现实,但是要参照报表和评测机构的数据,可信度又不高,这就对于那些抱着投资的心态投资股票的人很不公平。

总之一句话,巴菲特是投资大师,但他是美国的投资大师,他炒作的是美国的股市时,他的理论是正确的,但如果你完全照搬,必然失败,因为这是中国。

巴菲特投资观念带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一,让投资成为个人理财习惯并长期坚持下去。

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人的一生,好的投资习惯可以让人一生受益。投资人必须牢记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让资本翻番,而是要保住资本,这是成功投资的坚实基础。每个投资者都应该树立自己的投资目标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这是一个人素养、能力、知识、目标的表现。

启示二,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

投资者首先要抛弃投机心理,因为抱有赌博心态常常会令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有些投资者常常希望今天投资明天就能看到好的回报,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的好事往往不容易碰到。

任何领域的投资都不可能保证只涨不跌。就以基金为例,基金在一年中有涨跌是很正常的,因为基金的主要投资渠道是股市,因此肯定会随着股市变化,没有任何一家基金公司会对投资者承诺只要购买就会每天增长。如果只涨不跌,那基金公司的门槛岂不早就被投资者挤破了。

所以投资者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着眼于长期收益,不要患得患失。有了这样的心态,再来进行个人投资,既不影响工作,又能增加收益,还能保持好心情,何乐而不为呢?

启示三,投资不是赶时髦。

投资者不要把投资当成赶时髦,因为时尚的东西都是禁不起时间考验的。虽然赶时髦赶对了也可以趁机捞上一票,但多数人往往货到地皮死,赔个血本无归。最典型的就是看别人挣钱了自己赶快学。众投资者一看开洗车房赚钱,就蜂拥而入,到处都是洗车房。没有投资者会考虑中国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浪费水的生意是做不久的。结果一场干旱,政府一声令下,全都歇菜了,到底赔进多少,只有投资者心里最清楚。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各方面的专家,术业有专攻,做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投资自己最擅长的。“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在做人方面是使不得的,但是在做投资上可是相当灵验的,投资者不妨一试。第二章投资行为篇

投资大师说最重要的事情永远是保住资本,因为这是赚钱的根本。失败的投资者说唯一的投资目的就是“赚大钱”,结果,他常常连本钱都保不住。投资大师巴菲特告诫投资者:成功投资的第一条要诀是不要亏钱,第二条要诀是别忘了第一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投资大师在进行一笔投资之前总会问:我怎么才能保住我的资本?事实上,在做出投资决策的那一刻,他甚至可能不会想到这个问题。在他周密的投资规划下,他自然就能保住资本。就像高明的司机并不总把安全挂在嘴上一样,安全是在潜移默化行动当中的。

避免赔钱才能赚大钱

柔道训练的最初阶段不是学习如何把别人摔倒,而是学习如何不被别人摔倒。投资者首次投资先要学习的不是如何赚大钱,而是如何才能不赔钱。

别让风险忽悠了你的钱

投资者在投资之前给自己定的目标肯定都是赚大钱,但投资大师们给自己定的目标却是不赔钱。作为投资者追求投资回报是无可厚非的,但它实际对投资者的决策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容小觑的,过高的投资目标往往会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束缚投资水平的正常发挥。特别在面对一些突发形势时,死抱着收益目标不放的投资者往往很容易被市场中的大浪所吞没。

投资者为自己定下收益目标,应该说是件好事,但如果头脑里只想着赚钱,就很容易迷失自我,就会忽视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处境,忽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无法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给自己定下违背市场规律的过高赢利目标,就如同是给自己的投资行为上了一道“紧箍咒”,反而会被拖累得筋疲力尽。

很多投资者都感觉选择投资项目很困难,因为现在虽说投资工具种类繁多,但却良莠不齐,暗藏杀机。投资人又要顾及尽可能高的利润回报,又要避免被风险所吞噬。而且对于进入投资领域时间不长的投资者来说,往往既缺少经验,又缺少资金,所以正确规避风险就成了尤为重要的问题。

一般说来,所谓风险是指遭受各种损失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投资者在追求投资收益的同时,也必然同时面对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来自市场方面、政策方面、技术方面、管理方面和人才方面以及外部环境等带来的特殊风险等。当然,具体风险根据投资种类不同各有不同,需要投资者认真分析。

先看风险后投资

投资者在投资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投资风险,然后再做决策。当前投资理财市场上的主要产品,可以按照风险的高低大致分为四类:

高风险级别投资产品:高风险类投资产品主要包括股票、期权、黄金、艺术品等市场价格可能大幅波动的投资领域。由于这些领域的高风险特征,投资者要想在这些领域有所收获,就需要有大量专业知识、丰富的投资经验和快速的反应和决策力以及高度的风险适应能力。

中度风险级别投资理财产品:该级别的投资理财产品包括信托类产品和股票型基金等。信托类产品是由信托公司面向投资者募集资金,提供专家理财、独立管理,投资者自担风险的投资产品。做这类产品的投资要充分了解募集资金的投资方向,调查它的还款来源是否明确,以及担保措施是否到位,同时还要了解该信托公司的以往信誉和在投资者中的口碑等。

股票型基金,是由基金公司募集资金,然后按照既定的投资策略,用募集来的资金进行股票投资,以期获得较高收益的一类产品。由于股票型基金是在股市进行投资所以就连带了股市的高风险性,因此股票型基金风险也相对较高,本金有可能亏损。

较低风险级别投资理财产品:此类投资具有低风险低收益的特点,主要包括各种货币型基金或债券型基金,这类资金主要用于投资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

低风险级别投资理财产品:低风险类投资工具主要是指银行储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