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精选验方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0:29:45

点击下载

作者:王树平,刘文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常见病精选验方解

常见病精选验方解试读:

内容简介

民间常见病、多发病单方验方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如果用之得当,确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若用之不当,轻者无效,重者可延误病情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本书编者系多年从事医院药学工作的专业人员,编辑此书意在通过搜集整理民间常见病、多发病单方验方,用祖国医药学理论阐释民间单方、验方治疗疾病的原理和方法,以供读者参考。

本书共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和其他七个部分。

绪言

简要阐明使用民间验方应注意的问题;各科病名尽量使用众所周知的通俗名称,不为中、西医病名所限;症状简介是简明扼要地说明该病成因、主症;方剂解释主要是从医药专业理论角度,引证出对该方的解释;并阐述每一方剂的适应证、注意事项及选用方剂时应注意的问题等。

本书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且所选之方,大多简、便、廉、效,选用方便。此书可作为从事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和百姓家庭求医问药的参考用书。

尽管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者查阅、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但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存在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4年8月绪言

常见病的验方书籍很多,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有人选用,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导致验方不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诊断不明确,方药不对症。单方验方一般适应证都比较局限,使用时如未明确诊断,只凭单一临床表现相似就随便下药,则方不对症,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另外,有的验方在证治、药味、剂量、用法上都很含糊,甚至以讹传讹,有的游医药贩不择手段骗取钱财,往往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选用验方防病治病时,最好应先找医生,明确诊断后再用。(2)药材炮制加工欠妥,剂量选用不对。很多药物都有特殊的炮制加工要求,如未按要求加工.则其效不佳,甚至发生中毒。如半夏、南星、川乌、草乌等中草药不经加工处理,往往引起病人中毒。同时,各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安全剂量范围,特别是毒性较大的药物,必须遵照《中国药典》、《中药材炮制规范》等有关标准,不可随意取用。此外,药品必须讲求质量,药质低劣,甚至虫伤霉变都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更不可使用代用品和假药。因此,在使用单方验方时最好向中医药人员咨询一下,在他们的指导下使用就较为安全有效。(3)配伍失宜,使用方法不当。单方验方可以是一味药,也可能是几味药,如为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必须注意它们之间是否有相畏、相反关系,如半夏、瓜萎、天花粉、贝母、白芨都不能与川乌、草乌、附子相配伍。在使用方法上,或煎汤,或研末、或泡兑,或为丸,就必须按要求使用,否则难以奏效。

为了大家能正确选用民间验方,在介绍方剂之前,我们就使用验方的一些须注意的问题作一简述:

一、选用验方要注意辨证论治

祖国医学几千年来逐步形成了“辨证论治”的医疗体系。它的内容,包括理、法、方、药。临床用“药”要组织处方,组织处方要符合治疗“法”则的要求,治疗法则的确立,有赖于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所以理、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正确地运用辨证论治,应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在临床用药方面,前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举例来说,同是热性药,附子的热与干姜的热不同;同是寒性药,石膏的寒与黄连的寒不同;同是发散药,桂枝的发散与麻黄的发散不同;同是滋阴药,麦冬的滋阴与地黄的滋阴不同;同是补肾药,熟地补肾阴,肉桂补肾阳;同是一味柴胡,在甲方中是取它的发散、和解作用,在乙方中则利用它的升提作用。再如同是一味大黄,在不同的药方中,又可利用对它的配伍或炮制以及用量大小的变化而改变其治疗作用,等等。我们必须学习和运用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以帮助提高医疗效果。

近些年来,有些用动物做实验的报道,也能说明这一点。例如:用滋阴潜阳药对动物神经原发性高血压,有良效,但如将滋阴药、潜阳药分开试验,则降压效果均差。用桂附八味汤则完全无效。对肾性高血压,则桂附八味汤效果良好。单用滋阴的六味地黄汤也很好,而单用肉桂、附子则基本无效。所以,应避免那种不分药性寒热、不注意药量大小、配伍变化,不根据证候虚实寒热、转化转变而呆板硬套的用药方法,而应该注意结合辨证论治的理论去运用验方。

二、注意配伍和用量大小的变化

中药的配伍变化很多,药方中药物配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例如麻黄本为发汗药,但如配用适当量的生石膏,则可减少它的发汗作用而发挥其宣肺平喘、开肺利水等作用;荆芥为解表药,如配防风、苏叶则为辛温解表药,如配薄荷、菊花则为辛凉解表药;防风可以治头痛,如配白芷则偏于治前头痛。配羌活则偏于治后头痛,配川芎、蔓荆子则偏于治两侧头痛。再如黄连配肉桂可治心肾不交的失眠;半夏配秫米可治胃中不和的失眠;大黄配甘草可治刚吃完饭即吐的呕吐。

药方的组成:也常因一二味药的加减而增强治疗作用。例如四味补气汤(旧名四君子汤:参、术、苓、草)为健脾补气的方剂,但脾的运化功能差者容易产生胸闷胃满的副作用,宋代名医钱乙在这个药方中,加入了一味陈皮,以理气和中,纠正了它的副作用,名为“五味异功散”,而成为临床上常用的著名方剂。再如用补中益气汤做动物实验证明,其中升麻和柴胡在药方中对其他药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并能增强这些药物的作用强度,尤其在肠蠕动方面。如去掉这两药,该方对肠蠕动的作用即现减弱。若单用这两药,则无以上各作用。也有人对茵陈蒿汤做了动物实验,发现把茵陈、栀子、大黄三药分开,单味投药时没有明显利胆作用。只有把茵陈、栀子、大黄三药合起来使用(即茵陈蒿汤)时,才见到胆汁排泄大量增加,并且是量与质的排泄同时增多。再如,有的人对55个含有黄连的复方,进行了实验和临床观察等研究,结果表明,配伍适宜的黄连复方,确可减少抗药性的形成,提高抑菌效果,增强解毒能力,减低单味药的毒性和副作用。可见药物的配伍变化非常重要。

药物的用量对疗效也有很大关系。例如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就有和营卫解肌的作用;桂枝加芍药汤中,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多一倍,就成为治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因而是治腹满时痛的方子;小建中汤中,白芍比桂枝的用量多一倍,又配用饴糖,就为温建中焦、止腹中痛的方剂了。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个药方都是厚朴、枳实、大黄三味药组成,因三药的用量,各方不同,就方名不同,治证不同。再如清瘟败毒饮原方中指出:“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中剂二两至四两,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小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中剂三钱至五钱,小剂二钱至四钱;川黄连大剂四钱至六钱,中剂二钱至四钱,小剂一钱至一钱半”。并指出:“六脉沉细而数者即用大剂,沉而数者,即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可见用量的变化在处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另外,药物的用量也与年龄的大小、体重的轻重、病邪的猖衰、身体的强弱、气候的冷暖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用药如果不注意配伍变化和药量大小的变化,即使是对症和处方的选用原则基本上是对的,也往往效果不理想,甚或无效。

三、注意药材炮制与生用的不同

中药的炮制约有两千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方法上也不断改进,积累了丰富的炮制与使用经验。中药的炮制虽然已由专门技术人员进行加工,但是在选用时也必须掌握炮制对药效的影响。例如,生姜发散风寒、和中止呕;干姜则暖脾胃,回阳救逆;炮姜则温经止血,祛肚脐小腹部寒邪;煨姜则主要用于和中止呕,比生姜而不散,比干姜而不燥。再如,当归用酒洗后适用于行血活血;炒炭后则适用于止血。还有石膏生用则清热泻火,熟用则敛疮止痒;地黄生用甘寒凉血,养阴清热;熟用则甘温补肾,滋阴填精;苡米生用偏于利湿,炒用则偏于健脾。大黄生用泻力最大,适于急下存阴;蒸熟则泻力缓,适于年老、体衰须用大黄者;大黄炭则泻力很小,但却能止大便下血。荆芥生用为散风解表药,炒炭则成为治产后血晕及子宫出血的有效药物。牡蛎生用,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消瘰疬,煅用则敛汗、涩精、止白带,等等。仅就以上少数例子即可说明药物生用与制熟用在效能上是有区别的。因此,在使用验方选药时,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严格把握。

四、注意煎服方法

前人在煎药、服药的方法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要注意吸取这些宝贵经验。例如,《伤寒论》中桂枝汤的煎服法:“……取药一剂用水七杯,微火煎取三杯,除去药渣,温服一杯,约过半小时,再喝热稀粥一杯,以助药力,盖上被睡卧约二小时,令遍身潮润出微汗为最好,不可令大汗淋漓,如大汗,病必不除。若服这一杯药,病全好了,就停服其余的两杯。若服一杯没有出微汗,就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问,再照前法服一杯,约在半天多的时间内可连服三杯。若病情较重,则可不分昼夜连续服用。若服完一剂病证仍有,可再煎服一剂。遇汗难出者,可连服二、三剂”。大承气汤的煎服法:“用清水十茶杯,先煮枳实、厚朴,取五杯,去掉药渣,放入大黄,再煎到两杯时,去掉药渣,放入芒硝,更上微火煮一、二沸,分成两次服,服药取得大便泻下后,其余的药就停服。”《金匮》大半夏汤,(半夏、人参、白蜜)的煎服法:“以水十杯左右和蜜,用勺扬二百四十遍,用此蜜水,煮药,取二杯半,温服一杯,其余的一杯半分成两次服”。再如大乌头煎,“大乌头五枚,以水三杯,煎取一杯,去掉药渣,加入蜂蜜两杯,再煎至水气尽,得两杯,壮人服0.7杯,弱人服0.5杯,如不效,明日再服,不可一日服两次”。再举《温病条辨》中银翘散的煎服法为例:“……杵为散,每次服六钱,用鲜苇根汤煎药,闻到药味大出,就取下,不可煮得时间太长。病重的,约四小时服一次,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一次。病不解者,原方再服”。还有的药方,如“鸡鸣散”,则要求在清晨4时左右服用才有效果等等。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煎药方法、服药方法,都对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不但要注意药物的炮制、配伍,方药的组成等,还必须注意药物的煎、服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概括起来说:解表药宜急火,煎的时间不要太长(约15~20分钟),约2~4小时,服药一次,病好了则停服。补益药宜慢火久煎(约30~40分钟),每日早晚各服一次,可比较长期地服用。攻下药宜空腹服。治上焦病的药宜饭后服。治下焦病的药宜饭前服。治中焦病的药宜在两顿饭之间服。急救服药,以快速为主不必拘泥时间。这是仅就一般而言,具体的煎、服方法,还应根据病证的具体情况而定。总之,我们必须仔细分析病情,根据自己处方中药物组成的要求详细掌握,怎样煎药,哪些先煎,哪些后下,饭前服还是饭后服,约几小时服一次,共服几次……,绝不可不根据病情及药方组成要求如何,而都死板地照常规服药,不管外感、内伤,都是早晚各服一次,这样常常发生药方选的虽然符合病情,但由于煎,服方法不对,而致无效。遇此情况,如不究其由,一是耽搁病程,二是浪费钱财。

五、注意药方的随证加减

前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但在每味药物的性味功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还创造了许许多多有效的“方剂”,通过方剂的组成,把药物配伍起来应用,从而更提高了医疗效果。这些方剂的内容、理论和组成方法,是祖国医学中极为宝贵的遗产,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它。但是在使用前人的方剂时,也要注意随证加减,不可拘泥刻板地生搬硬套,原方照抄。例如有的人用四物汤用来调月经,原方中的药物一味也不敢增减。对月经提前并且血量过多的,也不敢减少川芎的用量,或去掉川芎,加入艾炭等;对月经错后甚至二个多月才来一次的,也不敢加重川芎,或更加入红花等;对血分有些虚热的,也不敢把熟地换为生地。还有的人用八正散,对大黄的用量不敢增减,更不敢去掉,以致造成病人淋病未愈而又变成了泄泻。甚至有的人用方连生姜三片、大枣四枚,都不敢动一动,等等。这样的药方疗效是不会理想的。前人批评这种情况叫做“有方无药”。意思是说你虽然找到了前人的一个有效方剂,但你没有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去加减药物,所以效果不会好。

也有另一种情况,有的人在用方时不去借鉴前人有效的方剂和组方原则而是对头痛用川芎,菊花;脚痛用牛膝、木瓜;病人还有些眼花,再开上草决明、石决明;病人还有些消化不好,再用焦三仙;还有点肚子胀,再用点木香、槟榔……根据症状现象,用上十味、八味药,药与药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主药、辅助药的分别,没有药物的配伍变化,没有使药物相辅相成的组成,也没有使它们互纠其偏的配合,未曾辨证施治,缺乏理论上的连贯性,这样乱用方剂效果是不会理想。前人批评这样的情况叫做“有药无方”。意思是说只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各种药物,没有方剂的组成原则或前人有效方剂的借鉴,疗效也不会好。

最好是按照辨证施治的要求,选好一份比较有效的处方,然后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再把方中的药味加以分析,如有不符合目前病情要求的,就把它减去,如需要再加入一两味药的,就选一二味符合辨证施治要求,能在这个方剂中起到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增强治疗效果,不会影响本方总的治疗要求的药物,加进来以提高疗效。前人的经验认为这种情况叫做“有方有药”,意思是说你开的药方,既符合辨证施治的要求,又有前人有效方剂的借鉴或是按照方剂组织的原则,根据理、法的要求,组成了方剂,选用了比较恰当的药物,药与药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这样的药方就会达到满意的效果。例如辨证为少阳证,施治是和解少阳,选用方是小柴胡汤加减,在用方时要考虑到如病人口渴明显的,就去掉半夏、加入天花粉以生津液;如胸中烦热而不呕的,就去掉半夏、人参,加瓜蒌以荡郁热;如腹中痛的,就减黄芩,加白芍以益中祛痛;如口不渴,外有微热的,去掉人参,加桂枝以解肌表;病情较重的,用量要稍大些,病情较轻的,用量可稍小些,夏季生姜可略少,冬季可略多等等,但总的药方组织没有脱离和解少阳以退半表半里之邪的施治要求。

综上所述,运用验方治病是有一定原则的,而方剂的运用又是极其灵活的,需要随证加减变化。当然,这种灵活变化也不能漫无边际,必须符合辨证施治的要求。同时疾病的过程在不断地变化,这一阶段需加减这些药,另一阶段则又需加减另一些药。所以运用中药时,要注意方剂的变化,药物的随证加减,这对提高疗效是有很大帮助的。切记不能“病急乱投医”或“病急乱用方”。

六、注意接受和运用现代科研成果

事物在发展,历史在前进,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方剂进行研究的丰硕成果越来越多。我们要及时将这些成果运用于临床,赋予“辨证论治”以新内容。例如,银花、连翘、鱼腥草、蒲公英、地丁、黄连、栀子、黄柏等,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黄芪有增强免疫力的功能和护肝等作用;鹿茸含有雄性激素为全身强壮药;白芍、马齿苋对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北五加皮有类似毒毛旋花子素的作用;人参、五味子具有“适应原”(Adaptogen)样作用。(“适应原”样作用系增强机体非特异性的防御能力。这种作用是向着对机体有利的方向进行的。)等等。

我们在组织药方时,可根据病情,结合这些科研成果而选择用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同时还要注意,应尽量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去选择应用,不可生搬硬套。例如中医的虚寒痢,单用黄连、白芍、马齿苋等去抑制痢疾杆菌往往效果不理想,如同时结合中医对“虚寒”证的治疗原则,加用干姜,吴萸、附子、白术、党参等温补脾肾的药则容易取得效果。再如服用五味子粉剂,可使肝炎患者升高的转氨酶(GPT)下降至正常,但停药二、三周后,多又上升。如结合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则疗效巩固,多不再回升。所以我们既要积极运用现代科研成果,又要注意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

总之,事物是互相关联着的,所以在选用验方防病治病时,一是要明确疾病的诊断;二是要对症选方;三是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千万不要盲目。1内科1.1感冒

感冒:是指感受风邪,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一种常见外感病。又称“伤风”,如见广泛流行,症状较重,则又称为“流行性感冒”。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年龄、性别之间发病无明显差异,有时可呈一定范围的流行。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临床特点是起病急、病程短、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有轻度呼吸道症状。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性大,易引起暴发及大流行。甲型流感病毒因抗原转变而产生新亚型时,即能引起大流行,约每隔10~15年1次,乙型为4~6年1次,丙型则常呈散发。中医学认为感冒是由于风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时,侵袭肺卫皮毛所致。四时之中,气候失常,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等,风邪易侵入人体而感冒,甚至引起时行感冒。引起感冒的原因,虽以风邪为主,但常有所兼夹。临床上以风寒、风热两种证候最为多见。

症状:感冒是风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外感疾病。主要是感受风邪所致,多发于气候突变,寒暖失常之时。分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表寒里热、体虚感冒四种,风寒感冒以恶寒发热、无汗为特征;风热感冒以发热重寒恶轻,有汗为特征;表寒里热以发热恶寒、无汗又兼有痰黄、尿赤、脉数为特征;体虚感冒指气、血、阴、阳素虚的人易患感冒。

方一【方剂组成】大青叶,板蓝根,贯众各30克。【制法与用法】加水1000ml,煎沸15分钟,取药汁代茶饮。1日数次。【主治与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适用于感冒初起鼻塞声重,鼻痒、喷嚏,流涕清稀的症状,并可预防夏、秋季流行性感冒。【方剂解释】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中药大辞典》),治温病发热、风热感冒,亦有抗病毒作用。贯众“治邪热腹痛,解时行疫气”;“清热解毒、治流感”(《中药材手册》)。

方二【方剂组成】生姜20克,葱白20克,红糖30克。【制法与用法】取生姜、葱白排碎,加水适量(约300ml)煎至药液约100ml(约沸后10分钟),再加入红糖烊化,乘热饮服后,上床盖被取汗,每日2次,病愈为止。【主治与功效】温中散寒,解表发汗。适用于春、冬风寒感冒初起,尤宜于老年体虚者或幼儿选用。治疗时注意避免当风。【方剂解释】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吐,可散风寒,治疗风寒感冒。(《中药学》。葱白:“外感风寒而发热恶寒,鼻塞清涕者,用此驱邪解表”(《中药大辞典》)。

方三【方剂组成】荆芥12克、防风10克,生姜3片、甘草6克。【制法与用法】取上药加水适量煎煮两次,第一次沸后微火再煎20分钟,第二次微火再煎1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约400ml,趁热分早晚2次服用,每日1剂。【主治与功效】温中发表,祛风解毒。适用于风寒感冒。【方剂解释】荆芥:“本品辛而微温,宣透外邪,由于寒热属性不过偏,故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均为适应证”;防风:“本品升发能散,为治风通用,由风邪引起的表症,无论挟寒挟热或挟湿,均可由防风适当配伍,以祛散外邪,解除表症”;生姜:“本品辛温,可散风寒,治风寒感冒”;甘草:“补气益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中药学》)。

方四【方剂组成】板蓝根30克,羌活10克。【制法与用法】取上药加水适量煎煮两次,第一次沸后微火再煎20分钟,第二次微火再煎1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约400ml,趁热分早晚2次服用,1日1剂。【主治与功效】辛热解表,宣肺清热。适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咽红肿痛,咳嗽痰黄,口干欲饮,身楚有汗等。【方剂解释】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本品苦寒,入心肺经,善于清瘟解毒,凉血消斑。用于时行瘟病,发热头痛……”;羌活:“本品辛温发散风寒,苦温而解除湿,合以祛风散寒除湿,善治风寒夹湿或风湿合邪感冒”(《中药学》)。

方五【方剂组成】荆芥15克,金银花19克,防风10克,柴胡10克。【制法与用法】取上药加水适量煎煮两次,第一次沸后微火再煎20分钟,第二次微火再煎1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约400ml,趁热分早晚2次服用,1日1剂。【主治与功效】清热解毒、疏散解表、退热。用于流行性感冒,症见头痛、发热、咽痛等。【方剂解释】荆芥:“本品辛而微温,宣透外邪,由于寒热属性不过偏,故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均为适应证”;金银花:“本品甘寒,芳香疏散,善散肺经热邪,而透热达表。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身热头痛……”;防风:“本品升发能散,为治风通用,由风邪引起的表症,无论挟寒挟热或挟湿,均可由防风适当配伍,以祛散外邪,解除表症”;柴胡:“本品芳香疏泄,性味苦、微寒,具有良好的疏散解表退热作用”(《中药学》)。1.2咳嗽

咳嗽:是呼吸道疾患的主要症候之一。从大类上分,咳嗽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疾病。外感咳嗽可分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三类。风寒咳嗽以痰稀色白为特征;风热咳嗽以痰稠而黄、咳而不爽为特征;燥热咳嗽以干咳无痰为特征。内伤咳嗽分痰湿犯肺、肝火犯肺、肺阴不足三型,痰湿咳嗽见痰多色白而稀,肝火犯肺则咳引胁作痛;肺阴不足则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症状:多缓慢发病,病程较长,反复急性发作而加重。主要症状有慢性咳嗽、咯痰、喘息。开始症状轻微,如吸烟、接触有害气体、过度劳累、气候变化或受冷感冒后,则引起急性发作或加重。或由上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演变发展为慢支。顺夏季气候转暖时,多可自然缓解。(1)咳嗽 分泌物积聚于支气管腔内,引起反射性咳嗽。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异物刺激也可引起咳嗽。咳嗽的严重程度与支气管粘膜炎症及痰量的多少有关。一般是晨间起床后咳嗽较多,白天较少,临睡前有阵咳或排痰。(2)咯痰 痰量以清晨较多,由于夜间睡眠后管腔内蓄积痰液,加以副交感神经相对兴奋,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因而在起床后或体位变动时引起刺激排痰。痰液一般为白色粘液或浆液泡沫性,偶有带血。急性发作伴有细菌感染时,则变为粘液脓性,咳嗽和痰量亦随之增加。(3)喘气或气短 喘息性慢支,由支气管痉挛可引起喘息,常伴有哮鸣音。早期无气短表现。反复发作数年,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可伴有轻重程度不等的气短,先有劳动或活动后气喘,严重时动则喘甚,生活难以自理。

方一【方剂组成】鲜生姜50克,麻黄10克,红糖10克。【制法与用法】红糖炒焦,放入生姜、麻黄,加适量水煎10分钟,去生姜、麻黄,分早、晚2次服用。【主治与功效】运湿化痰、止咳平喘。主治风寒咳嗽。以辛温解表为主,故用于风寒咳嗽。【方剂解释】生姜:“辛辣入肺经,可开豁冲散,性温入脾胃,能运湿化痰”。麻黄:“本品主入肺经,可宣发肺气而止咳平喘”(《中药学》)。

方二【方剂组成】生石膏100克、瓜蒌50克、陈皮20克,牛蒡子20克。【制法与用法】取上药加适量水500克,煎至300克,去渣,分早、晚2次服。【主治与功效】清热宣肺、疏风止咳。主治风热咳嗽。咳嗽痰多、胸膈胀闷者,用此方化痰止咳。【方剂解释】生石膏:“清热降火,本品气味具薄,体重沉降,为强有力的清热泻火之品,能清肺热、泻胃火、除湿热、祛暑气、散郁热”;瓜蒌:“清热化痰,本品甘苦而寒,体滑而润,能清热宣肺……清热郁结火痰火壅肺、咳嗽痰稠、咳嗽不爽,胸闷气急者,用此清肺化痰、宽胸止咳”;陈皮:“痰湿犯肺、咳嗽痰多、胸膈胀闷者,用此化痰止咳”;牛蒡子:“疏风散热,本品辛苦而散,可升可降,能疏风邪,散郁热,清肺热,洁上源,止咳喘,透斑疹,为疏风散热之要药”(《中药大辞典》)。

方三【方剂组成】瓜蒌1个,川贝母15克,鸭梨1个。【制法与用法】将鸭梨心挖出,川贝母研末放入梨中,于锅中蒸熟,瓜蒌川贝煎汤送服。1日2次。【主治与功效】清热、润燥、化痰。主治风热咳嗽、燥热咳嗽。清化热痰、滋肺润燥。【方剂解释】瓜蒌:“清热化痰,本品甘苦而寒,体滑而润,能清热宣肺……清热郁结火痰火壅肺、咳嗽痰稠、咳嗽不爽,胸闷气急者,用此清肺化痰、宽胸止咳”;川贝母:“外感咳嗽,……风热痰壅而致咳嗽气逆,失音”;梨:“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治热病津伤烦渴,消渴,热咳,痰热惊狂,噎膈,便秘”(《中药大辞典》)。

方四【方剂组成】紫河车l具(或蛤蚧1对),川贝母100克。【制法与用法】将紫河车去掉包膜、淤血,(或蛤蚧)洗净焙黄,与川贝母共研为末,每次服15克(如是蛤蚧,每次服10克),1日2次。【主治与功效】补肺益肾、润肺化痰。主治肺肾亏虚之久咳。【方剂解释】紫河车:“补气,养血,益精。治虚损,羸瘦,劳热骨蒸,咳喘,咯血,盗汗,遗精、阳痿,妇女血气不足及不孕或乳少”;川贝母:“润肺化痰……肺肾阴虚而干咳无痰,音哑喉燥,久不愈者”;蛤蚧:“补肺益肾,定喘助阳,本品禀属纯阴,其性主守,能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宁喘咳,为肺肾双补之要药。用于劳嗽,肺肾亏虚,肾不纳气而致虚劳喘咳,肢面浮肿者”(《中药大辞典》)。蛤蚧与川贝治肺肾亏虚喘咳之方,原名为金水大补丹,对肺肾亏虚之久咳有奇效。

方五【方剂组成】麻黄(去节)6克,杏仁(去皮尖)9克,甘草(炙)6克,石膏15克。【制法与用法】取上药加适量水煎煮两次,第一次沸后微火再煎20分钟,第二次微火再煎15分钟,去上沫,合并两次煎液约600ml,分2次服用。【主治与功效】辛凉宣肺,清泄肺热,止咳平喘。适用于症见发热,咳嗽气喘,甚则鼻翼煽动,口渴,有汗或无汗,脉浮滑而数者。【方剂解释】本方为清热平喘之名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麻黄:“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热”;杏仁:“润肺平喘”(《中药学》)。甘草调和诸药。4药配合,能辛凉宣肺,清泄肺热,止咳平喘。

方六【方剂组成】茯苓、茯神、白芥、白术、白芍、赤芍各12克、胡椒20粒(碾末)、神沙6克(碾末)、猪肺1个、火酒250ml、猪心1个。【制法与用法】将火酒灌入猪肺管孔内,用线扎紧。猪心破开,将神沙、胡椒二味入猪心内。再与其他诸味药一起放入适量水中共煮。沸后,以微火煨至心、肺烂熟。分2~3次空腹顿服。【主治与功效】止咳、祛痰、平喘。尤其对咳嗽痰喘多年不愈显效。【方剂解释】此方中茯苓、茯神:“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白芥:“温化寒痰、通络止痛”。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白芍、赤芍:“散淤血、清血热”;(《中药材手册》);神沙:“主含氯化铵,消积软坚,破淤散结”;胡椒:“温中、下气、消痰、解毒”(《中药大辞典》)。1.3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俗称“吼病”,祖国医学称“哮征”,主要由于中小型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充血水肿,管腔内粘稠分泌物增多,使管腔狭窄,空气进出不畅,而表现为阵发性带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本病好发于冬秋季节,并常反复发作,不少病人自幼年即得病,延续多年,屡发不愈。目前认为哮喘发作的原因是:(1)机体对某些动物、尘埃、食物、花草,药物等过敏而发生。即祖国医学认为平素肺肾、阴盛所致。(2)大部分病人是由于呼吸系统的感染而诱发哮喘,可因受寒、热气候变化,情绪波动而诱发,即祖国医学所指肺有伏痰。

症状: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发作前有先兆症状如打喷嚏、流涕、咳嗽或胸闷等,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支气管弥漫性痉挛而出现哮喘。患者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咳嗽多痰或干咳,严重时出现紫绀等,一般可自行或用平喘药物缓解。某些患者则在自行缓解数小时后再次发作,乃由于拖延处理或处理不当,可并发炎症性或非炎症性支气管炎而使支气管粘膜持续呈高反应状态,使缓解延迟,甚至导致哮喘持续状态。哮喘在缓解期,或非典型的哮喘,可无明显体征。在发作时,胸廓饱满、颈静脉怒张。吸气时,呼吸辅肌显著突出,唇、指(趾)青紫,出汗。听诊呈过度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膈移动度受限,哮鸣音有时不用听诊器亦可闻及。

方一【方剂组成】旋复花5克,款冬花、杏仁各10克,红糖30克。【制法与用法】将杏仁去皮、尖,捣烂,与另三味一起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闷30分钟,代茶饮用,饮毕可沸水和红糖如前法再服2~3次,1日1剂。【主治与功效】疏风散寒,宣通肺气。适用于风寒咳嗽,症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等。【方剂解释】旋复花:“本品辛开苦降,咸软温通,入肺而消痰除痞,降逆行水、止咳平喘”;款冬花:“本品辛温而润,主入肺经,为润肺下气、止咳化痰之良药”;杏仁:“本品主入肺经,味苦而降,且兼疏利开通之性,于降肺气之中又兼宣肺之功,功能止咳平喘,为治咳喘之要药”(《中药学》)。

方二【方剂组成】野菊花,白茅根、白糖各30克。【制法与用法】将白茅根制为细末,与野菊花、白糖一同放入茶壶中,冲入沸水,加盖闷15~20分钟,代茶饮用,1日数次,1日1剂。【主治与功效】疏风清热,消肿解毒。适用于风热咳嗽,症见咳嗽频剧,气粗,咽痛痰稠等。【方剂解释】野菊花:“本品辛散苦降,功能清热泻火、解毒利咽、消肿止痛”;白茅根:“本品味甘性寒,能清泄肺胃蕴热,故可用于肺胃有热之呕吐、咳喘之症”(《中药学》)。

方三【方剂组成】冬虫夏草10克、黄芪12克、大枣10枚、猪肺1具。【制法与用法】取猪肺(新鲜不落水的)与诸药清水慢火煨烂,饮其汤、食其肺,分早晚2次服用。每于哮喘发作先兆时用,连服3日。【主治与功效】补肺益肾、固表定喘。用于哮喘发作初时,或用于预防哮喘发作。【方剂解释】方中冬虫夏草:“补肺益肾、止血化痰”,可治“久咳虚喘、劳嗽咯血”;黄芪:“补气固表”,治“气虚乏力”;大枣:“补脾胃,调和诸药”。注意:服药后7日内,禁烟、酒和咸肉等,服药3日后可排出黄红色或淡红色便,是药性排毒作用,不必担心(《中药大辞典》)。

方四【方剂组成】炙麻黄90克,桑皮45克,苏子80克,白果1200克,款冬花90克,黄芩45克,甘草30克。【制法与用法】混合轧粉,密封于容器内,服时取用,1日2次,1次4.5克,开水冲泡,温服。【主治与功效】清热燥湿、敛肺定喘。适用于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方剂解释】方中麻黄:“宣肺、抗组胺”(《中药方剂研究与应用大全》);桑皮:“平喘、行水,治肺热喘咳”;苏子:“降气、消痰,治咳逆止气、痰多喘急”;白果:“敛肺、定喘、治肺虚喘咳”;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中药材手册》)。1.4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根据其发病原因可以分成很多种,如:吸入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衣)原体肺炎、鹦鹉热肺炎等。但大部分病人是由肺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症。少量病人也可由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病毒所引起。病变常侵犯肺的一叶或一叶的大部分,病变严重时可累及2~3个肺叶,一般以右下肺叶最为常见。青壮年患者多见,好发于冬春两季。

症状:临床上以高热、寒战、咳嗽、胸痛、咯铁锈色痰及肺实变体征为主要表现。在祖国医学中属“湿热病”或“肺热喘咳”等范畴。起病多急剧。突发高热、胸痛、纳差、疲乏和烦躁不安。体温可高达40~41℃,呼吸急促达40~60次/分,呼气呻吟,鼻扇,面色潮红或紫绀,呼吸时胸痛。最初数日多咳嗽不重,无痰,后可有痰呈铁锈色。

方一【方剂组成】鱼腥草30克,桔梗15克,生石膏60克。【制法与用法】取生石膏加适量水先煎10分钟,再入其他诸味药共煎,第一次沸后微火再煎20分钟,第二次微火再煎15分钟,去上沫,合并2次煎液约600ml,1日内分2次服用。【主治与功效】清热宣肺,化痰降逆。适用于痰热上壅,肺尖宣降之肺炎,症见高热不退,咳嗽气粗,痰鸣气喘,口渴尿少,烦躁不安。【方剂解释】鱼腥草:“本品寒能泄降,辛以散结,以清肺见长,故有清热解毒,清痈排脓之效,用于痰热壅肺,发为肺痈,咳吐脓血”;桔梗:“本品辛宣苦泄,功善开宣肺气,祛痰宽胸,且性平不燥。故咳嗽痰多,无论外感内伤、属寒属热皆可应用”;生石膏:“本品具有清泄肺经气分邪热的作用。用于邪热郁肺,气急喘促,咳嗽痰稠,发热口渴等症”(《中药学》)。

方二【方剂组成】大青叶30克、蒲公英30克、银花12克、连翘10克、生米仁12克、光杏仁9克、桃仁9克、鲜芦根30克。【制法与用法】取上述诸味药共煎,第一次沸后微火再煎20分钟,第二次微火再煎15分钟,去上沫,合并两次煎液约600ml,1日内分2次服用。【主治与功效】清热解毒、清肺祛痰。适用于病毒性肺炎,对持续高热不退伴有肺炎症状,且用抗生素效果不佳的病毒性肺炎有效。【方剂解释】大青叶、蒲公英、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凉血;杏仁止咳定喘,桃仁解血郁,米仁、芦根清肺、健脾、祛痰(《中药大辞典》)。如果头痛骨楚:加羌活9克;痰粘痰黄:加干竹茹9克;干咳气喘:加桑白皮12克、炙枇杷叶12克(包煎)。

方三【方剂组成】生地15克、玄参15克、黄连3克、银花15克、连翘10克、丹皮10克、水牛角60克(先煎)。【制法与用法】取水牛角加适量水先煎20分钟,再入其他诸味药共煎,第一次沸后微火再煎20分钟,第二次微火再煎1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约600ml,1日内分2次服用。【主治与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适用于中毒性肺炎,症见高热不退,咳嗽气喘,痰黄色绿,鼻翼煽动,面青,神志时清时昧,汗出淋漓,四肢厥冷,溲赤,便秘,舌红,苔厚腻。【方剂解释】生地、玄参、丹皮:清热、滋阴、凉血散瘀;银花,连翘、黄连: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水牛角代犀角,凉血解毒,清热止痉(《中药大辞典》)。如果有抽搐症状:加僵蚕12克、钩藤15克(后入);烦躁较甚:加紫雪丹1克(吞服),每日1~2次;神志不清: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每日l~2次。

方四【方剂组成】四季青、大青叶各30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野荞麦根30克,荆芥、防风、桔梗、杏仁各9克。【制法与用法】取适量水入诸味药共煎,第一次沸后微火再煎20分钟,第二次微火再煎1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约1000ml,1日内分4次服用。【主治与功效】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适用于风邪外束、热毒内盛型肺炎。【方剂解释】方中防风、荆芥:解表发汗;四季青、大青叶、连翘、银花、野荞麦根清肺中之热毒;桔梗、杏仁宣肺止咳(《中药大辞典》)。本方采用了少饮多次顿服给药法,具有剂量匀、吸收快、奏效速的优点。1.5肺脓疡

肺脓疡:是由多种病原菌所引起的肺组织化脓性病变。早期为化脓性肺炎,继而形成脓肿。本病起病急骤,以高热、咳嗽和咳吐大量脓臭痰或脓血为主要症状。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与细菌原虫或免疫机能降低等因素有关。祖国医学则认为本病多由外感风热,或疮疡热毒客予营血,内传肺脏,热壅血瘀,郁结而成。本病属“肺痈”范畴。

症状:以咳嗽、胸痛、发热和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主症。本病主要是风热病毒,壅滞于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痈。多与现代医学肺组织化脓症相类似。本病依据病机先后演变过程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四个阶段。初期为风热袭表,内壅于肺,见恶寒发热,咳啉痰少而粘,胸痛等;成痈期为热毒壅肺,热壅血瘀,以壮热汗出、寒战、痰腥臭为特征;溃脓期为热毒炽盛,血败肉腐,见咳吐脓血,腥臭异常等症;恢复期气阴两虚,邪去正虚,症见身热渐退,咳痰渐少。其他还有精神萎顿,周身无力,食欲减退。有时痰中带血或中等量咯血。约1周左右,脓肿自行破溃。痰量骤增,往往每日可咳出300~500ml的脓性臭痰。此外,有一小部分病人还可出现胸膜炎,支气管不同程度的扩张,脓气胸或脑脓肿。体温可高达39℃~40℃,常伴有出汗、畏寒、胸痛、气急。

方一【方剂组成】薏苡仁30克,金银花30克,鱼腥草30克,百合30克,甘草6克。【制法与用法】取适量水入诸味药共煎,第一次沸后微火再煎20分钟,第二次微火再煎1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约600ml,1日内分2次服用。【主治与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治急性肺脓肿,适用于热毒壅肺,热壅血瘀,有壮热汗出、寒战、痰腥臭等症状。【方剂解释】薏苡仁:“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主肺瘘肺气,吐脓血,咳嗽涕唾上气”;金银花、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百合:“味甘寒,归肺经,具有清肺润燥止咳作用,故可用于痰热壅肺,热灼津伤,肺失宣肃,咳嗽气喘等症”;甘草:“本品甘润平和,归肺经,补益肺气,润肺止咳,无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新病久咳均可应用”(《中药学》)。如有发热、畏寒表证者:加荆芥10克、牛蒡子10克;热毒炽盛:体温高达39℃以上者加生石膏(先煎)30克、黄芩15克、栀子10克;胸肋疼痛者:加乳香10克、没药10克、合欢皮15克;咯血、痰中带血者:加三七粉(冲服)3克、白芨10克、血余炭l0克、藕节炭10克;气虚多汗者:加黄芪30克、麻黄根20克,党参15克。

方二【方剂组成】鱼腥草50克、蒲公英100克、败酱草100克。【制法与用法】加适量水入诸味药共煎,第一次沸后微火再煎20分钟,第二次微火再煎1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煎成浓汁,1日内分早晚2次服用。【主治与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治恶寒发热,咳啉痰少,适用于肺痈初起,成痈期。【方剂解释】鱼腥草:“本品寒能泄降,辛以散结,主入肺经,以清肺见长,故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之效,为治肺痈之要药”;蒲公英:“本品苦以泄降,甘以解毒,寒能清热兼散滞气,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佳品,主治内外热毒疮痈诸症”;败酱草:“本品辛散苦泄,既可解毒排脓,又可活血消痈。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功效”(《中药学》)。

方三【方剂组成】蜂房1个,贝母30克,蜂蜜适量。【制法与用法】在蜂房口内灌上蜂蜜,再入砂锅内,将蜂房和蜜炒黄色,和贝母共研细末,每服15克,1日服3次。【主治与功效】清热散结、攻毒消痈。适用于肺痈初起,成痈期。【方剂解释】蜂房:“攻毒消肿,本品味甘气缓,性平有毒,走表达里,外拔内攻,能去内邪,拔疮毒,攻坚积,消壅滞”;贝母“清热散结……肺痈、肺痿;热毒灼肺而致咳嗽胸痛,吐腥臭脓痰,或痰浊涎沫者,用以清热解毒,润肺祛痰”(《中药大辞典》)。

方四【方剂组成】白茅根25克、蒲公英25克、金银花25克、薏米50克。【制法与用法】加适量水入诸味药共煎,第一次沸后微火再煎20分钟,第二次微火再煎1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煎成浓汁,1日内分早晚2次服用。【主治与功效】清热解毒、散痈通络。主治肺痈溃脓期,咳吐脓血。【方剂解释】白茅根:“凉血止血……阴虚痨咳所致痰中带血者,用之清金凉血,润燥止咳”;蒲公英:“清热解毒,本品苦甘性寒,为治乳痈要药,能解火郁,化热毒,泄湿热,散气滞,通络道”;薏米:“主肺痿肺痈,吐脓血,咳嗽涕唾上气”(《中药大辞典》)。金银花:“本品甘寒,清热解毒、散痈消肿之力颇强,长于清气分热邪,透营达气,解火毒,消痈肿,为疮疡要药”(《中药学》)。1.6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为咳嗽与多痰,多见于清晨起床后或变换体位时,痰量或多或少,含稠厚脓液,臭味不大。不规则的发热并非少见。病程日久者可见程度不同的咯血、贫血和营养不良。患者易患上、下呼吸道感染,往往复发肺炎,甚至并发肺脓肿。本病多属中医“痰嗽”,“喘症”、“吐血”等范畴。

症状:①典型症状:长期反复咳嗽、咯痰、咯血,痰液静置后分三层:上层为泡沫、中层为浆液、下层为脓块。②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摄片见肺纹理增多,紊乱,或见环状、条状透明阴影;支气管造影:扩大的支气管呈囊状、梭状或柱状扩张。

方一【方剂组成】丹参12克,生米仁12克,甜杏仁10克,炙款冬9克,野百合12克,白芨片6克,柿霜6克。【制法与用法】取诸味药加适量水共煎,第一次沸后微火再煎20分钟,第二次微火再煎1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煎成浓汁,1日内分早晚2次服用。【主治与功效】清热化痰,润肺宁络。治支气管扩张。【方剂解释】此方用丹参:“活血、凉血、祛瘀”;百合、炙款冬、杏仁:“润肺化痰”;白芨片:“宁络止血”;生米仁:“清肺健脾”;柿霜:“润燥宁嗽”(《中药大辞典》)。如果痰多:加天竺黄9克;合并感染:加鱼腥草30克;痰咯不爽:加冬瓜子12克;咳嗽较频:加炙枇杷叶12克(包煎);津少舌燥:加北沙参12克、麦冬9克。咯血量多:加生侧柏叶15克、花蕊石12克。

方二【方剂组成】生地25克,功劳叶25克,仙鹤草25克,百部草25克,白芨15克,百合50克,天冬25克,沙参25克,花蕊石20克,淡秋石10克,三七粉7.5克。【制法与用法】取诸味药物(除三七粉外)加适量水共煎,第一次沸后微火再煎20分钟,第二次微火再煎1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1日内分3次服用。同时将方中三七粉分成3份,每次就药汁冲服1份。【主治与功效】养阴清肺、收敛止血。适用于支气管扩张伴咯血症。【方剂解释】方中百合、生地、天冬:“养阴清肺”;淡秋石:“润肺”;花蕊石、白芨:“收敛止血”;仙鹤草、功劳叶:“消炎、止血、宁络”(《中药大辞典》)。诸药合力,共收捷效。

方三【方剂组成】黄精30克,枸杞子30克,冰糖50克。【制法与用法】将黄精用清水泡发,再与枸杞子、冰糖一同放入罐内,文火煎煮1小时,吃黄精、枸杞子喝汤,1日2次。【主治与功效】补脾润肺,止咳化痰。用于支气管扩张。【方剂解释】此为民间一验方,使用方便。黄精:“本品味甘平,既补肺阴、润肺燥,又滋肾阴,益肾气”;枸杞子:“本品甘平,兼入肺经,可补可润”;有“滋补肝肾,益精养血,润肺止咳”之效(《中药学》)。1.7胸膜炎

胸膜炎:一般起病急剧,但亦可缓发。初起胸液不多,故胸痛明显,待胸液增多,壁层与脏层胸膜分开,胸痛消失。大量积液时压迫肺脏可出现气急。积液越多,发生越快,症状亦越剧。胸部X线检查,少量积液仅见肋膈角变钝;中量积液见下胸部由腋部向内、向下呈弧形浓密阴影,膈肌阴影被遮掩;大量积液患侧呈均匀浓密阴影,气管和心影推向对侧。胸液若局限于某一部位,可形成包裹性、叶间或肺底积液。胸腔穿刺抽液检查可确诊。

症状:胸膜炎一般分为干性胸膜炎、渗出性胸膜炎、化脓性胸膜炎。干性胸膜炎:胸部刺痛、咳嗽,深呼吸时加剧,患侧胸廓呼吸运动减弱,听诊可闻及胸膜摩擦音;渗出性胸膜炎:急剧起病,有毒性症状和中、高度发热,持续数日至数周,时有畏寒及出汗、虚弱、全身不适。初起胸痛明显,以后胸痛消失,出现气急、胸闷、反射性咳嗽。化脓性胸膜炎:畏寒,寒战,高热,热型呈弛张型,大量出汗,甚至出现虚脱现象。剧烈胸痛、胸闷、气促、咳嗽。

方一【方剂组成】鱼腥草30克,山海螺30克,桑叶9克,瓜萎皮12克,制半夏9克,黄连3克,广郁金10克。【制法与用法】取诸味药加适量水共煎,第一次沸后微火再煎20分钟,第二次微火再煎1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煎成浓汁,1日内分早晚2次服用。【主治与功效】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清肺化痰,宽胸散结。适用于干性胸膜炎治疗。【方剂解释】鱼腥草、山海螺、桑叶:“疏散风热,润肺祛痰,清热解毒”;黄连:“泻火”;瓜萎皮、制半夏、广郁金:“清肺化痰,行气解郁,宽胸散结”(《中药材手册》)。基本方用鱼腥草、山海螺、桑叶疏散风热,润肺祛痰,清热解毒;黄连泻火;瓜萎皮、制半夏、广郁金清肺化痰,行气解郁,宽胸散结。本病多由风热伤肺,痰火郁结,气机阻滞而致。治宜清肺化痰,理气开郁。清热解毒药,如野荞麦根、律草、白毛夏枯草;清热化痰药:如天竺黄、竹茹、川贝;行气解郁药如青皮、陈皮、枳壳,薤白等均可选用。如果发热:加柴胡9克;痰咯不爽:加冬瓜子12克。咽燥津少加北沙参12克、麦冬10克。

方二【方剂组成】大青叶30克,茯苓12克,葶苈子12克,白芥子9克、枳实9克,桑白皮12克,青皮9克,陈皮9克。【制法与用法】取诸味药加适量水共煎,第一次沸后微火再煎20分钟,第二次微火再煎1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煎成浓汁,1日内分早晚2次服用。【主治与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散积、行水消胀。适用于渗出性胸膜炎。【方剂解释】大青叶:“清热解毒”;茯苓、甘草:“利水渗陋”;桑白皮、葶苈子、白芥子:“泻肺、祛痰平喘、行水消胀”;枳实:“泻痰除痞,以助水气下降之力”;青皮,陈皮:“疏肝理气,化痰散积”(《中药材手册》)。本病多由饮停胸胁,肺气受阻而致。治宜理气逐饮。化痰逐水药:如莱菔子、商陆、黑丑、自丑;理气消痞药:如枳壳、制香附、郁金、木香等均可选用。

方三【方剂组成】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桔梗9克,败酱草30克,生米仁12克,冬瓜子12克,甘草3克。【制法与用法】取诸味药加适量水共煎,第一次沸后微火再煎20分钟,第二次微火再煎1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煎成浓汁,1日内分早晚2次服用。【主治与功效】清热解毒、清肺化痰、活血祛瘀,消肿排脓。适用于化脓性胸膜炎。【方剂解释】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败酱草、桔梗、生米仁、冬瓜子:“清肺化痰,活血祛瘀,消肿排脓”;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中药材手册》)。本病多由热伏胸肺;痰浊阻留,气滞血瘀,郁结成脓而致。治宜清热解毒,化痰排脓。如果发热,加柴胡9克;咳嗽:加光杏仁9克;胸痛:加瓜萎12克;心悸:加茯苓12克。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黄连、鱼腥草,清肺化痰药如川贝、竹茹、葶苈子,消肿排脓药如乳香、没药、猪牙皂、桃仁等均可选用。1.8肺结核

肺结核:中医称之为“肺痨”,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按免疫状态和机体的反应性,可分为原发性、血源性和继发性三种。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的排菌是结核传播的主要来源。主要为空气传播。生活贫困、居住拥挤、营养不良等是结核病高发的原因。

症状:如长期低热、全身不适、乏力、盗汗、食欲下降、面颊潮红、咳嗽、咯血等。粟粒性肺结核和干酪性肺炎往往伴高热,有的可伴关节痛,女性可有月经失调。早期干咳,空洞形成合并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或脓性咯血,胸痛,严重者有呼吸困难。

方一【方剂组成】紫河车(胎盘)1个,地骨皮300克。【制法与用法】将新鲜胎盘去淤血,洗净,去膜,焙黄,同地骨皮(烘干)共研成粉末,1日服3次,1次20克。【主治与功效】补气养血、退热疗蒸。治肺结核虚象较重者,多用于肺结核之非活动期。【方剂解释】紫河车:“本品禀受人之精血,甘温平补,善能补益肝肾,养益精血,为大补元气,滋阴补肾之要药”;地骨皮:“本品甘寒清润,善清泄肺热,除肺中伏火,则清肃之令自行,用于肺火郁结,气逆不降,咳嗽气喘,皮肤蒸热等症”。(《中药学》)。

方二【方剂组成】白芨400克,百合100克,狗肺1个。【制法与用法】取新鲜狗肺洗净,培黄,于白芨、百合共研成末,1次服10克,1日2次。【主治与功效】收敛止血、敛肺补虚。适用于肺结核咳血。【方剂解释】白芨:“敛气,渗痰,止血,消痈之药也。此药质极粘腻,性极收涩,味苦气寒,善入肺经。凡肺叶破损,因热壅血淤而成疾者,以此研末日服,能坚敛肺脏,封填破损,痈肿可托,死肌可去,脓血可洁,有托旧生新之妙用也”;百合“本品甘寒,归肺经,具有清肺润燥止咳作用,故可用治痰热壅肺,热灼津伤,肺失宣肃,咳嗽气喘之症”(《中药学》)。

方三【方剂组成】鳖甲30克,黄芪30克,知母20克,白芨15克。【制法与用法】取诸味药加适量水共煎,第一次沸后微火再煎20分钟,第二次微火再煎1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约500ml,1日内分早晚2次服用。【主治与功效】滋阴退热、化痰止咳。适用于肺结核咳血。【方剂解释】鳖甲:“滋阴退热……阴虚劳热;阴精亏损而致骨蒸劳热,盗汗者,用此滋阴退热”;黄芪:“本品甘温,味轻气浮,能益脾补肺,振奋元阳,健中州,升清阳,补肺气,行血脉,布精微,养脏腑,统血液,为补气升阳之良品”;知母:“清热泻火,……若阴虚肺燥或肺痨咳嗽,痰少不利者,用此清金润燥,化痰止咳”;白芨:“收敛止血……肺痨干咳或阴虚内热所致咯血者,用此清热退血,敛肺补虚”(《中药大辞典》)。

方四【方剂组成】女贞子20克,青蒿10克,夏枯草10克,地骨皮15克。【制法与用法】取诸味药加适量水共煎,第一次沸后微火再煎20分钟,第二次微火再煎1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约500ml。1日内分早晚2次服用。【主治与功效】滋阴补血、清热除蒸。适用于多用于肺结核阴虚盗汗较甚者。【方剂解释】女贞子:“气味俱阴,是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肾得补,则五脏自安”;青蒿:“清热,解暑,除蒸。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夏枯草“滋阴补血,养血明目”(《中药大辞典》)。地骨皮:“本品甘寒清润,善清泄肺热,除肺中伏火,则清肃之令自行,用于肺火郁结,气逆不降,咳嗽气喘,皮肤蒸热等症”(《中药学》)。

方五【方剂组成】南沙参15克,百部12克,大小蓟各15克。【制法与用法】取诸味药加适量水共煎,第一次沸后微火再煎20分钟,第二次微火再煎1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约400ml,1日内分早晚2次服用。【主治与功效】养阴润肺,凉血止咳。适用于肺阴亏损型结核,症见干咳少痰,声音发嘶,痰唾粘白,咳血时作,痰中带血,或有潮热,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方剂解释】南沙参:“本品味甘微寒,为清热养阴生津之佳品。入肺经,能清肺热,养肺阴”;百部:“本品甘润苦降,微温不燥,入肺经而润肺降气止咳润肺止咳……且能开泄降气,凡嗽无不宜之,而尤为久嗽虚嗽必需良药”;大小蓟:“凉血止血,解毒消痈”(《中药学》)。1.9胃痛

胃痛:胃痛俗称“心口痛”有称“胃脘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之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发病是由病邪犯胃,肝气郁结,脾胃虚寒,加之受凉、饮食过度、精神紧张等原因所致。治疗之时,除具体止痛之外,还需找出致痛之因,一并治之,亦即“治病必求其本”之意。

症状:临床分型有寒邪犯胃型,以胃脘暴痛,畏寒喜暖为特征,治疗当以散寒止痛为主;饮食停滞型,以胃脘胀满,嗳腐吞酸为主症,治以消食导滞;肝气犯胃则胃痛连胁,治以疏肝理气;肝胃郁热见胃脘灼痛,烦躁易怒,以泄热和胃为主;阴虚胃痛见胃痛隐隐,口燥咽干,治以养阴盆胃;瘀血停滞则痛有定处而拒按,呈刺痛,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脾胃虚寒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以温中健脾治之。

方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