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7公务员考试快速突破手册:时政热点深度解读及考点预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10:04:32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新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版2017公务员考试快速突破手册:时政热点深度解读及考点预测

中公版2017公务员考试快速突破手册:时政热点深度解读及考点预测试读:

中公教育核心研发团队

李永新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录考试有深入研究,具有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主持并研发了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深度辅导教材系列和辅导课程、专项突破辅导教材和辅导课程,帮助广大考生成就了梦想,备受考生推崇。张永生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研究与辅导专家,多年来潜心致力于公务员考试的教学研究,参与编写了中央国家机关及地方各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深度辅导教材,教学风格既严谨深入又风趣幽默,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帮助众多考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成为深受考生信赖的实力派讲师。张红军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公务员考试有深入的研究,授课深刻、系统、精彩,深受考生欢迎。邓湘树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公务员考试有深入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经验。辅导课程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幽默生动,深受广大学员欢迎。王学永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理论基础扎实。有着丰富的备考经验和技巧,特别是对公务员考试的难点(逻辑判断部分)有深入的研究,将理论与实战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新成果,帮助考生轻松备考。张 成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申论研究与辅导专家,曾在某机构文字综合部门任职十余年,在多家媒体发表百余篇、近20万字的评论性、介绍性文章,在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申论进行了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其成果对业界颇具指导意义。张 晗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毕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科学硕士,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从教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授课深入浅出,语言幽默生动,备受学员欢迎。刘辉籍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全国特级教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多年。长期深入研究国家公务员面试考试,并对面试教学做出重大革新,其先进的教学思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广大学员欢迎。史广帅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对各省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特点有深入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从小角度切入理论核心,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理论核心和框架,洞悉考试规律,并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提高方案。

中公教育研发团队其他成员介绍详见:www.offcn.com时政热点广收罗考前冲刺杀手锏

时政热点繁琐、庞杂的特点,让很多考生找不到复习的方向,使其几乎成为公考领域中短期内无法突破的代表。为了让您在短时间内了解并且读懂大量的热点时事,中公教育教材编研团队经过长期的深度研发与多次实战检验,精心打造这本《时政热点深度解读及考点预测》,给您提供一个时政复习的“抓手”。什么是时政热点?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新闻头条是热点,微博话题是热点。但是哪些才是公务员考试考查的内容,哪些词条需要我们重点记忆,很多考生都对此头疼不已。本书把握时政热点的命题走向,精选出十四个专题、近百条热点信息以及单项选择题、小材料申论题等全真模拟试题,全方位解读时政热点,帮助考生应对在申论、常识、面试中可能出现的题型,不做无用功。怎样才能快速记忆?

本书收罗近期发生的与公务员考试相关的国际、国内热点信息,涵盖方方面面,共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热点信息近百条。为了帮助考生掌握这些信息,更好地关注国情社情,中公教育通过知识链接对相关时政词条进行了扩充性解读,帮助考生记忆,尽可能对时政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备考,当然要实战演练!

中公教育辅导教材的立足点始终是“实战”。在“下篇 时政全真预测题库”中,我们通过反复研究和论证,特别精选了五十道时政热点选择题以及两套小材料申论题,采用贴近考试的试题形式、热门的时政内容,帮助考生理解并消化热点时事。

谨以此书献给各位自强不息之人,祝各位考生圆梦!中公教育教材编研团队 2016年10月于北京上篇时政专题深度解读本篇分为十四个专题,每个专题包括时事链接、考点预测、必备知识点、妙文精选四部分内容。时事链接提供了对热点事件的实时追踪和内容概述;考点预测在对热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考试方向,给考生提供更加清晰的复习重点;必备知识点对每个考点进行了全景式的分析;妙文精选为申论写作题量身定做了一篇优秀范文。通过本篇的一站式复习,考生可以深入理解时政热点专题。 本教材含相关考点体验课程,高清精选视频在线学 听课地址:c.offcn.com热点专题一: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时事链接

2016年1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格调;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党员干部的家风与作风党风紧密相连,家风建设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社会精英层、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风对社会风气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引导和示范作用。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在群众眼中,领导干部的家庭与干部个人是作为一个整体的,领导干部家风好坏、其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等,直接决定着干部和干部队伍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对领导干部而言,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考点预测

◎考点一:党员作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横下一条心纠正‘四风’,常抓抓出习惯、抓出长效,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强化执纪监督,把顶风违纪搞‘四风’列为纪律审查的重点。”改进作风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正风肃纪的铁扫帚决不能停,关住权力的铁笼子必须时时加固。我们要不断总结汲取党的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切实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考点二:传承优良家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的作用。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重视家庭、强调家风,深刻地烙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必备知识点(一)党员作风建设1.干部作风建设的必要性(1)干部作风建设关系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坚实有力的保障。就作风方面的保障而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领导干部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科学发展观既是一种理论观点、政策选择,又是一种行动指南、发展战略,必须见之于实践、行之于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有实在的举措、具体的行动,不能只说不做,或者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外一套。必须大兴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之风。同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领导干部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观念上、体制上、制度上的障碍,不解决这些问题,不消除这些障碍,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就会大打折扣。而要消除这些障碍,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以创新的思维谋发展,以改革的精神促发展。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勤于学习,在学习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再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领导干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彰显人文关怀,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2)干部作风建设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领导干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各级领导干部具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学风,才能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特征、科学定位和谐社会的蓝图,合理选择和谐社会的路径,从而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同时,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如果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不端正,党内和谐只能是一种善良的愿望,社会和谐也将难以成为现实。而要实现党内和谐,必须发扬党内民主,严格党内生活,切实解决目前少数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此外,从造成当前社会不和谐的诸多因素来看,不少是由于领导干部作风引起的。少数领导干部漠视群众利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独断专行等作风,导致了一定范围内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紧张与冲突,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3)干部作风建设关系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影响党的先进性的保持与发展

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干部的素养密切相关,领导干部素养的高低、特别是作风素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切实转变领导干部的作风,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同时,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既是领导干部作风的折射和反映,又需要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学风来保障、支撑,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使领导干部真正做到勤奋好学、发扬民主、顾全大局、令行禁止,才能确保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因此,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结合干部作风建设来进行,否则难见成效。

同时,在执政条件下,只有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执政地位才能不断巩固。而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必须通过其领导干部的作风来体现和检验,能否保持和发展先进性,也有赖于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领导干部良好作风的保持和发扬,既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基础,也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2.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作风建设是干部队伍建设的“老大难”问题,容易出现“一阵风、难根治、易反复”等现象。目前我国干部队伍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少数干部存在自满思想,安于现状,缺乏上进心,工作上守摊子,马虎应付,经常处于“混日子”状态。(2)个别干部对存在问题不敢抓不敢管,能推就推,能不干就不干,问题和矛盾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3)一些干部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不注意文明礼仪规范,态度粗暴、言行不当,败坏了公务人员的形象。(4)个别干部干工作想问题,考虑自身利益多,考虑群众的利益少。(5)一些工作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对待工作拈轻怕重,办事拖拉,关系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难落实。(6)个别工作人员作风松散,存在迟到、早退、随意离岗、无故缺勤等现象。(7)一些干部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如超标准开支、公款吃喝高档消费、滥发津贴补贴和加班费等。3.原因分析(1)从社会文化层面看,社会不良风气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的影响是产生干部作风问题的重要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党员干部所处环境日益复杂、面临的诱惑增多,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党员干部队伍中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一些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发生扭曲和错位。(2)从体制机制层面看,新旧体制转型交替,使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滋生有了土壤和条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项目审批、资金划拨等权力过分集中,权力干预市场资源配置和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制度设计不够科学、严密和规范,如在工程建设、土地资源开发、政府采购等领域和环节,尽管已经建立了相关制度,但在实施中仍存在不少问题。(3)从工作层面看,一些单位和组织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不到位

一些干部处置人、财、物的权力较大,但对他们的监督工作相对滞后,特别是对“一把手”缺乏有效监督。执纪监督力度不够,致使不良作风得不到及时抑制。缺乏有效的作风建设考评、奖励和末位警示、淘汰制度,工作中更多地强调责任,鼓励奖励措施未跟上,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从党员干部自身层面看,内在素质需提升

部分党员干部党性锻炼不够,宗旨意识淡化,导致有的不注重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有的自恃身份特殊,不愿接受监督;有的以工作忙为由,不愿系统学习政治理论,不能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4.对策措施(1)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觉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干工作、谋发展。二是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上,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三是积极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勤政敬业的意识和道德觉悟。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四实”为人、“四政”做事。四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宣传正面典型,鞭策后进,打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2)狠抓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

一是落实作风建设责任制。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负起总责,一级抓一级,切实抓好作风建设。二是建立完善作风查访机制。扩大暗访范围,适时通报情况,及时纠正问题,加大责任追究和教育整顿力度,推动机关、行业和公职人员不断改进和转变作风。三是落实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监督问责机制,扩大行政问责范围,及时公布一批行政问责的典型案例。(3)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干部作风的进一步好转

一是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活动,多角度、全方位检查、了解、掌握党员干部在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情况,对不良现象要及时提醒、批评和制止。二是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不定期地明察暗访。加强舆论监督,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简报等宣传媒体,形成强大声势。三是抓住关键节点,不断强化干部监督工作效能。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为重点,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以干部日常监督管理为手段,促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以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四是坚持抓纪律正风气。要及时纠正和处理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纪律松懈、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4)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系统推进干部作风建设

一是有系统、分步骤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探索发扬党内民主、逐步扩大基层民主,改进行政管理体制、推进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二是统筹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在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总结梳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各项制度,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廉政风险的预警分析,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监督,以制度保障和促进“勤政、廉政、优政”。三是积极学习借鉴国外防治腐败的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反腐倡廉工作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四是进一步强化纪检监察派驻组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完善派驻组组长定期列席驻在单位班子会议制度。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增强典型案件的治本功能,用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积极推动作风建设。(二)传承优良家风1.传承优良家风的重要意义(1)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

家风家教是家庭生活的规范,好家风有利于个人素养的提升。家人的言传身教恰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耳濡目染之中,个人素养走向新的高度和境界。虽然每个人的成功途径不尽相同,但每个人的成功起点,几乎都与良好家风密不可分。从良好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会迷失方向。父慈子孝、夫善妻贤、长幼相亲、邻里和睦,良好的家风给家庭和邻里带来无尽的幸福和温暖。(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根基

良好的家风在传播和弘扬过程中,其影响必然超出一个家庭的范围,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接受,进而重塑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带动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准整体提高。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必须依靠人自身的进步,良好的家风正是通过对人自身的塑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力量。良好家风培养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成为国家发展的稳固基石。2.存在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不太在意家风家教的意义和力量,许多家庭家风家教淡化,好的家风缺失,往日严厉的家教、严谨的家风渐行渐远。

不良家风是腐败的催化剂。官员家庭如果没有好家风,家人就很难有一个好未来,也不会有好的归宿。正是因为家教不严、家风不正,让他们把家庭当成了权钱交易所。当前,一些掌握实权的官员失去有效监管,将手中公权变成了家族私权,特别是一些行业“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现象依然严重,很容易出现贪腐“父子兵”“夫妻店”和“全家腐”模式,周永康、苏荣、令计划等“大老虎”落马的背后,都呈现出家庭式甚至是家族式贪腐的特征,各类家族式贪腐现象呈蔓延趋势。3.对策措施(1)注重中华传统优良家风的传承与颂扬

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温公家训到“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中华优良家风和家教故事灿若繁星,寄托着古人的处世智慧与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华民族最闪耀的民族气节与品格,不仅是今天廉政建设重要的精神资源,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品行指引。为此,我们要更加重视传统优良家风家训典籍、历史先贤家教故事的挖掘整理、研习颂扬,传承并弘扬华夏勤廉人物的风范与精神,培育和构建当代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精神家园与人格懿范。(2)强化革命领导人优良家风的学习与借鉴

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袖人物,到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党的好干部,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砥砺形成的优良家风家教典范,彰显出共产党人淡泊名利、清白为官、干净担当的人生价值与高尚情怀,是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规范用权、清白持家、严明家教的典范。我们要格外珍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治国理政中的光辉典范的继承、习得与颂扬,发展并升华我们党所特有的超越性的政治品格及其精神境界,使之成为今天开展反腐败道德治理的精神明镜与人格力量。(3)开展当代优良家风的培育与构建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与时俱进推进家风家训的生活化、时代化、大众化,接地气地开展当代家风的培育构建、评价试点和典范宣传,使当代家风建设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融入群众的生活话语体系。当前,一些地方推出领导干部的家风评价试点工作是一项有意义的创举。通过领导干部典型家规、家风、家教的推举、评价、宣传、推广,形成当今时代的好家规、好家风、好家教的典范,发挥其应有的引领、感召和化育作用。当然,优良家风作为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力量,有着自身的积淀规律与演化过程,因此,当代家风培育与构建要避免揠苗助长,特别要注重品德与心灵化育的内蕴性与渐进性,以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妙文精选家风关系国家前途《大学》有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这句话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家庭风气对于国家风气的重要影响。千万小家构成祖国大家,家庭风气的优秀与否影响着家庭人才的培养,更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前途。

家风决定个人成长。“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当代中国,家庭始终是国人安身立命之所。从小到大,我们接受最多的教育往往并非来自老师、学校,而是家中长辈的言传身教。范纯仁忠心为国,遵循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家风思想;曾纪泽收复伊犁,诠释曾国藩务实慎独的家风传承。可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教育直接决定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个体素质影响国家发展。马丁·路德·金曾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城堡之坚固、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品格之高下。虽然公民个体的素质高低无法对社会产生直接影响,但个体汇聚形成的力量,却可以影响国家整体的前途。淝水之战,前秦有百万兵马,却稍有挫折即全军溃散,其关键便在于部分普通士兵消极避战,这一情绪蔓延全军,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如今,我国政府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希望以此提升公民素养。在这个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价值观念冲突不断的时代,只有发挥公民个体的力量,才能共同实现祖国复兴梦想;只有培养优秀的个人,才能建成美丽的国家。

家风关系国家前途。良好家风孕育优秀个体,优秀个体集合成就伟大国家,可见家风的优劣与否关系着国家发展。而部分领导干部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其家风更是直接影响国家前途。蔡京、蔡攸父子,严嵩、严世蕃父子,都是家风不正影响国家的典型代表,这些人虽才高八斗,但道德缺失,父辈腐化,子孙奢靡,虽同朝为官,却上下勾结,不但败坏风气,而且损民利己,最终阻碍国家发展。当前我国政府关注公务员家风建设,正是希望避免历史重演。

家风淳,才能国风正,进而发展兴。上至领导干部,下到普通百姓,都应认识到自己的家风问题并非小事、私事,而是蕴含着“一人贪戾,一国作乱”的重大隐忧。只有加大家风整治力度,培养优秀子孙,才能确保家族传承不绝,国家发展兴盛。热点专题二:最大限度惩戒“老赖”时事链接

201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对失信被执行人跨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建设,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工作体制机制。这一全方位的惩戒机制将使得“老赖”们评先、受奖、从业“处处受限”。

在任职资格限制方面,《意见》明确,限制招录(聘)失信被执行人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职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确定为失信被执行人的,失信情况应作为其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的参考。《意见》提出,将严格遵守法律、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情况,作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以及党员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的重要参考。

失信被执行人为个人的,不作为组织推荐的各级党代会代表、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候选人;将其失信情况作为入伍服役和现役、预备役军官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的重要参考。

此外,失信被执行人在担任国企高管、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金融机构高管、社会组织负责人等方面都将受限。考点预测

◎考点一:廉政建设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考点二:干部选拔任用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

近年来,“完善委任制、扩大考任制、改进选任制、推行聘任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政治学上有一个经典的理论主张,那就是所谓的“让野心与野心相对抗,让权力与权力相抗衡,让利益与利益相竞争”。从理论上讲,扩大考任制某种程度上就是扩大领导干部准入中的“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成分,让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权与职位行使权相制约、相抗衡,从源头上“防止权力撒野”。必备知识点(一)廉政建设1.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1)廉政建设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

腐败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增加了社会发展成本,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造成整个社会资源的浪费;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恶化了经济运行环境,不仅不利于经济增长,也使经济改革难度倍增;还使整个社会的导向发生偏移,严重影响社会风气、道德和价值观,使社会发展出现扭曲。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尚存的背景下,加快廉洁政府建设,有效预防和减少腐败,是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2)廉政建设直接关系到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廉洁是政府正当性和合法性的基础,廉洁的政府可以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正,而腐败的政府必将丧失人民信任,引发民众反抗,从而导致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当前,我国正处于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而不少群体性事件都在不同程度上与政府腐败相关,其背后都有形形色色的腐败的影子。正因如此,中央提出要严肃查办群体性事件背后的腐败案件。不仅要惩治,更要加快廉洁政府建设,以优良政风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根本上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2.对策措施(1)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进一步加强教育制度建设。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为重点,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和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等制度;加强基层反腐倡廉教育,建立基层党员轮训、流动党员教育等制度。

进一步加强预防制度建设。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排查和化解廉政风险;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信息系统,逐步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和腐败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进一步加强惩治制度建设。加强反腐败立法,修订完善惩治腐败的法律法规;建立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调查分析和专项治理制度,加强重点领域案件查处工作;健全查处案件协调机制,完善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审计等部门案件线索通报移送机制。(2)制约和监督权力

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把执政为民、秉公用权作为行使权力的基本准则,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强化党的代表大会、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党代会代表的监督作用,加强上级监督和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积极探索上级纪委支持和协助下级纪委加强对其同级党委常委会成员进行有效监督的制度。

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监督权。深入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领导班子成员制度等,不断完善党内民主监督机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积极为各种监督创造能够监督、方便监督的平台和条件。(3)提高制度执行力

切实加强制度执行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保障制度落实的工作机制,完善保障制度执行的程序性规定和违反制度的惩戒性规定,对制度落实的各项措施进行责任分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落实时限和阶段性要求。同时,及时排除工作中的障碍和阻力,为制度落实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切实加强制度宣传教育。应把制度作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熟知制度内容、掌握制度精神,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纪律意识、法治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遵守制度的习惯,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努力营造人人遵守制度、人人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二)干部选拔任用1.干部选拔任用存在的问题(1)干部选拔任用认识层面存在的问题

干部选拔任用认识层面存在的问题,是阻碍公开选拔有效实施和规范操作的思想根源。主要包括:第一,对公开选拔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途径认识不够。社会上,包括干部队伍中,对公开选拔工作有不同的议论,一些用人单位还会采取抵制的立场,不愿意将本单位的领导岗位拿出来进行公开选拔。第二,不能辩证地看待公开选拔上岗干部的优缺点。没有真正认识到干部公开选拔不是选完人,而是选能人。第三,公开选拔上岗干部的自身认识也有误区。一些公开选拔上岗干部自我意识比较强,自认为自己的水平高人一等,看不起其他方式上岗的干部,这就为班子的和谐团结埋下了隐患。(2)干部选拔任用基础方面存在的问题

干部选拔任用基础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岗位分析不到位甚至缺位。在公开选拔之前,没有规范、全面的岗位分析。现在的公开选拔,很多是在没有客观、深入、准确的岗位说明书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个别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可能会左右选拔的标准和结果,由此导致选拔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3)干部选拔任用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岗位分析不到位的影响,报名人的资历要求与岗位的实际要求不一定吻合;考试环节,一些非能力因素,如人际关系等是无法考出来的;考察结果存在失实、不够全面的地方,考察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够,缺乏对干部具体的考评测量标准,特别是在“胜任”“称职”与否上定性的因素多,定量的标准少,难以准确地衡量干部。(4)干部选拔任用配套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配套制度没有跟上,特别是干部管理体制上还有不少障碍,公务员管理与社会组织的管理还有许多不相衔接的地方,如工资福利待遇、家属的工作安置、子女的就学安排等问题还不能得到解决。公开选拔所谓的有利于打破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区域所有的束缚,突破部门、行业、职业、区域的限制,促进不同行业、部门、地区之间的干部交流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和地区,较难实现。2.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及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这是我们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的丰富发展,是新时期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标准,对于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

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选什么样的人,是否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判断一个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决定着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是建设这样一支执政骨干队伍的关键。(2)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是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需要

干部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党的先进性。这就迫切需要全面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把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注重实践锻炼,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3)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需要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党的十八大对干部工作提出的重大任务,体现了选人用人让全党满意、让群众满意的本质要求,对于增强党的威信、提升党的形象、激发党的内生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对策措施(1)以提高对公开选拔工作的认识为基础,进一步营造公开选拔实施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社会环境

第一,要提倡辩证地看待公开选拔的历史地位。一方面要提倡运用现有的行之有效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另一方面在确保客观、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公开选拔的实施。

第二,要加大公开选拔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大公开选拔工作的宣传力度,可以达到以下积极效果:一是有益于增强公选的公认度和群众的参与度;二是有益于贯彻民主政治、政务公开的要求;三是有益于逐步消除公选岗位单位的本位观念,树立干部工作“一盘棋”的思想。(2)以提高考试与测评质量和有效性为核心,进一步推进公开选拔实施的科学化

第一,开发以岗位胜任力模型研究为基础的笔试内容。为防止出现“会做的人不会考,会考的人不会做”的情况,加大综合知识的考题量,加大能力考试的内容。

第二,笔试中主观题的评分标准不要搞“一刀切”。在设置主观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时,应对非“标准答案”之外的答题情况给予一定的考虑。

第三,尽可能采取结构化面试的方式。结构化面试是世界上公认的一种有效的面试方式。结构化面试应当在科学、规范的原则下有序推进。结构化面试试题的形成及其结构也要以岗位胜任力模型研究为基础。

第四,重视其他测评方法的使用。面试环节中,还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甚至评价中心等方法,以进一步提高面试的有效性。(3)以确保程序公正和合理为前提,进一步推进公开选拔实施的规范化

第一,要制定规范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公选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本次公开选拔的指导思想、原则、程序、方法、监督等各类问题,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完全按照这一实施细则执行。

第二,要进一步明确报名对象资格条件的限制。要在科学、规范的岗位说明书关于岗位要求的基础上提炼出明确的岗位资格条件,并公之于众。

第三,要特别重视考察阶段的方式方法。考察的环节,应由组织部门提出意见,并且提前一个岗位考察(考察对象现任岗位的前一个岗位),以达到对考察对象的全面了解,避免失真。(4)以各项制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公开选拔实施的制度化

第一,建立常态化的岗位分析制度。建立常态化的岗位分析制度,不仅是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公开选拔工作的现实需要。

第二,建立严格规范的面试考官制度。面试考官制度的建立主要包括:一是建立面试考官资格确认制度;二是建立面试考官培训制度;三是建立面试考官产生制度;四是建立面试考官保密协议制度。

第三,建立权威公正的组织领导制度。公开选拔过程中,应考虑设立公选工作仲裁机构,置于市公选领导小组之下,可由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和若干专家组成,旨在处理公选工作中发生的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避免因缺少规则和制度而由领导拍板的情况发生。妙文精选严格领导干部管理防止“破窗效应”

监督和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是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定意义上说,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以及铺张浪费、奢侈享乐等现象,都与此不无联系。而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背后,则潜藏着一个效应,即“破窗效应”。唯有首先认识并打破这种效应,方可解决监督管理工作中问题之根本。

所谓“破窗效应”,起初更多用来形容犯罪,说的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显然,领导干部违纪犯错就好比是打破政府部门诚信玻璃的一块石头。当砸向一个部门诚信玻璃的石头越来越多,乃至在局部范围形成了潜规则,可想而知,不仅在这个局部范围内,在整个社会范围内都会传递出一种“腐败无罪”的错误导向,乃至“腐败光荣”的错误暗示,进而形成对腐败违纪的暗示性纵容,最后的结果是:正直廉洁的生存空间越来越逼仄,贪污腐败的繁殖领域越来越宽广,社会诚信体无完肤,千疮百孔。

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监督和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思想不对头、认识不到位。有的党组织认为对党员领导干部严格监督、严格管理是得罪人的事,奉行自由主义、好人主义,不敢抓、不敢管,致使组织内部正气不足、邪气上升。其实,这都是误解,既没有理解监督和管理的本质,也没有认清监督和管理的意义,更没有认识到“破窗效应”的严重危害。纵容必然害人,监督才是爱护;放任必然误事,管理才是帮助。如果能够树立这样的意识,监督和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够避免。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破窗效应对于广大公务员自身同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对于党的制度和纪律一定要严格遵守、认真执行,小过小失一定要及时纠正,防止小的过失积累成大的失误,给个人、给单位带来损失。只有严格执行才能保证制度的落实,只有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才能防止工作中的“破窗效应”,为个人和单位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在管理的实践中,处在管理者位置的领导干部,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个别的、轻微的,容易被人忽视的“小的过错”,并要坚持严格依法管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热点专题三:天价拖车,趁“祸”打劫为哪般?时事链接

2016年7月,央视曝光了一例历经8个月还未解决的拖车费纠纷。2015年11月,北京大货车司机王允礼与另外一辆货车相撞,经救援公司拖车8公里,竟要收取拖车费12.87万元。2016年5月,北京海淀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但并未宣判。拖车费之天价,维权时间之长,对王允礼来说,无异于“二次车祸”。

实际上,“天价拖车费”是个老话题。河北,拖车15公里停车24小时收了2139元;湖南,不到20公里的路程需缴纳3.6万元的救援费用;广东,一起车祸的吊车费用开价6万元……此类新闻频频出现在报端网络。梳理行业乱象,盖因有的地方公路救援服务进入门槛偏低,有的地方变相指定“沾亲带故”的救援公司,有的地方某一路段事实上被一些救援公司垄断。凡此种种,反映出地方贯彻国家规定没有落实落细的“堵点”,公共应急救援服务缺位的“盲点”,相关监管缺失的“痛点”。

北京这起“天价拖车案”,还未宣判,王允礼仍需继续等待。但我们要看到,他已经为此事折腾了8个月,期间未能回老家过春节,生计受到影响。正义公平的阳光能否照耀,趁“祸”打劫的天价拖车还要横行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个共识十分明确,莫让天价拖车费拖散了政府的公信力,拖走了司机群体的获得感。考点预测

◎考点一: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依法行政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对政府活动的要求,是政治、经济及法治建设本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依法行政的本质是有效制约和合理运用行政权力,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考点二: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政府公信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既表现为社会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权威性、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是政府合法性的体现。如果政府公信力不断增强,在公众心目中的合法性就强。相反,一旦政府公信力缺失,就意味着政府合法性被削弱,结果就是政府行为被广泛质疑,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必备知识点(一)依法行政1.当前情况(1)有法不依,行政不作为现象仍然存在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当前,中央加大了行政问责的力度,对于不依法办事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要承担相应责任。依法行政有了很大的推进。但一些地区和部门在行政执法上,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尤其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国企改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我们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应雷厉风行地设法解决,以尽政府理应承担的职责。但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形:有些地方和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麻木不仁、视而不见,遇到矛盾总是绕着走,常常导致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小矛盾酿成大矛盾,一般事件演化成恶性事件。在其位不谋其政,既是渎职之错,也是违法之过——行政法规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恪尽职守。(2)滥用职权,行政乱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

两百多年前,法国作家沃维纳格曾说过这么一句格言:“给别人带来不幸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借口,那就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透过今天的一些新闻事件,此言的判断仍有其生命力。行政权滥用现象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时有所见,社会各界的批评也不绝于耳。这种滥用,既是对法律尊严的无视,也是对公民权益的侵犯。值得注意的是,由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类似强制性规定,在许多地方并不是什么新闻,甚至有些部门至今仍觉得天经地义。而滥用行政权问题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违法行政行为。(3)违法行政,却以“法律”正义的名义

从理论上讲,凡是法律所赋予的权利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近年来少数地方政府为了“维稳”,对群众上访采取“非常措施”的现象屡见不鲜,看似维护了眼前的、表面的稳定,却给长远的、真正的稳定埋下了严重隐患。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常以法律之名行违法之实,借法律的威严来打压群众的合法诉求。这种“饮鸩止渴”的行政行为不但会毁掉法律的尊严,还会毁掉人们对法律的信仰。(4)“钓鱼”执法,损害法律权威

一些地方为打击出租黑车等,而采取钓鱼执法的方式。钓鱼执法的违法之处在于,非执法人员采用了引诱、欺诈、胁迫甚至暴力的方式取证,违反了执法取证的基本要求,事实上,通过这些方法获取的证据是无效的,不能作为行政行为合法的证据。钓鱼执法不仅反映出执法部门法律意识淡漠、依法行政观念不强的问题,而且也暴露出一线执法人员大胆越界随意行政的执法恣意,为了达到处罚的目的,可以任意创造执法方式,用奖励的方式将国家法律赋予的执法权让渡给牟利的个人。钓鱼执法不但对某些基层执法机关产生了负面影响,也损害了政府公信力。2.实行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1)实行依法行政能够在行政管理中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要求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作为根本的行为准则。由于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权是根据宪法的规定而来的,所以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体现宪法精神,符合宪法的规定,否则就是对国家宪法的破坏,就是对宪法权威的践踏。(2)实行依法行政能够有效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组建起来为人民服务的。为了保证国家行政机关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人民通过宪法授予了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权。也就是说行政机关的行政权是从人民权利中转化而来的。因此,行政权力必须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但相对于国家的行政权力而言,公民权利处于弱势地位,随时都有可能受到行政权力的损害。而要防止国家的行政权力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将行政权力置于法律的监督和控制之下,实行依法行政。(3)实行依法行政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

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政务公开的前提下按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管理行政事务,并且在管理行政事务时必须接受各种监督主体依法对其开展的监督,这样就能够有效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或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暗箱操作或以权谋私。3.对策措施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法律制度,强化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制度设定职责和必要的执法权,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强化市县政府执行职责。(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

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禁收费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坚决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确定不同部门及机构、岗位执法人员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惩治执法腐败现象。(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健全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罢免等问责方式和程序。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和程序予以公布。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二)政府公信力1.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1)政府工作运行不够透明

一是公开的内容不够深,表面事项公开多,深层次的问题公开少;二是信息公开应付检查的情况严重;三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事后公开多,事前、事中公开少;四是公开资料管理不够规范,对政务公开的内容无据可查,从而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制约功能;五是未建立政务公开信息反馈制度,公开后没有及时听取群众意见,对群众提出的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