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制作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13:41:25

点击下载

作者:吴小明、单光磊 主编 徐红林、焦广霞 副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微电影制作教程

微电影制作教程试读:

前言

本书是根据微电影制作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微电影制作实践,针对影视艺术类专业编写的一本专业实用图书。本书的具体特点如下。

1.按微电影创作流程进行编排

本书按微电影的制作流程进行编排,分为基础知识、前期拍摄、后期制作与知识拓展四个模块,全面介绍了微电影构思、剧本创作、分镜头编写、微电影拍摄准备、微电影拍摄、微电影剪辑与包装及如何参加微电影大赛等各个环节内容,使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微电影制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2.以实际案例内容强化实践

本书以两个微电影案例组织内容,注重实际制作过程中各环节与内容的统一。真实的案例有利于读者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能进一步促进读者对知识的学习,对制作过程的掌握,也能更好地指导学习,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在微电影实际制作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3.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本书以理论为基础,帮助学习者快速系统掌握微电影制作过程中所需的核心知识,克服基础薄弱而难以完成微电影项目的问题;通过两个案例,加强了实践内容,帮助快速掌握微电影制作的实践技能,很好地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学习的良性互动。

本书模块一基础知识中的单元二微电影技术基础,模块二前期拍摄中的单元二拍摄阶段由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吴小明编写。模块一基础知识中的单元一微电影概述和模块四知识拓展由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单光磊编写。模块二前期拍摄中的单元一筹划阶段由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徐红林编写。模块三后期制作由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焦广霞编写。窦勇、张茗、刘玥、胥辉、丁笳峰、张辉、王亚雯完成微电影《最美风景》的制作。独行文、秦学文、朱孟茹、李建萱、潘剑、金松屹完成微电影《梦醒》的制作。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天津微电影基地监制、导演王玉斌老师的悉心指导,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谢意!编 者2018年5月模块一 基础知识单元一 微电影概述学习目标了解什么是微电影了解微电影有哪些类型了解微电影的发展趋势掌握微电影的基本特征掌握微电影的工作流程学习任务

通过学习了解微电影的发展及其类型,掌握微电影的基本特征,熟练掌握微电影的工作流程。任务分析

自从微电影的概念提出后,微电影便得到迅速的发展,它已经不是草根阶层的专利,很多知名导演、演员都参与了微电影的制作与推广,提升了微电影的质量和品位,对推动其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已形成自身成熟的创作理论基础。

微电影概念提出之前,作为影视专业的学生,对微电影这种创作形式并不陌生,他们在学校完成的小短片、毕业设计创作,从创作方式和内容表现上看,实质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微电影。一、微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小型电影,指的是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小型影片,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可观赏性。微电影兴起于草根——各种参差不齐的“小短片”,依托于各种相机、DV、手机,它从个人自拍的随性表达,渐渐登堂入室,上升到电影的层次。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造出“活动电影机”,公开放映所摄短片,这些短片如《火车进站》《工厂大门》《水浇园丁》都只有很短时间,利用短片去讲述一个事件,可以说这些短片都是现在微电影的雏形。

短片类型丰富,形式也各有不同,是电影中最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种形式,它既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一个种类。短片也是影视专业的训练手段之一,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蒲剑表示,微电影的形式在电影教学中早就属于常规内容。学生们的想象力、创意,正是目前传统电影创作中普遍缺乏的,微电影的形式给了创作者很大的发挥空间。

2002年,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 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应邀各拍10分钟短片,串成一部150分钟的电影。每位导演在10分钟内所选择的主题和题材不拘一格。其中,第7部就是由中国著名导演陈凯歌拍摄的10分钟微电影短片《百花深处》。这10部短片,完全具备现在微电影的特征,只是当时仅限于业内交流,没能被广大圈外人士所熟知。

2010年,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作为我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广告“微电影”,通过90秒展示了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动作悬疑微电影广告(凯迪拉克公司)。全片场面宏大、制作精良,也是第一部大制作的网络微电影,堪称微电影时代的里程碑。

2010年,由11位当代青年导演中的翘楚执导的系列电影短片《11度青春系列电影》问世,其中压轴影片《老男孩》一经推出,立刻成为网络点击热点。以《老男孩》为代表的“11度青春”系列微电影席卷全国,开创了微电影元年。

2011年1月,著名导演杨志平先生率先提出了“微电影”概念,其被公认为“微影之父”。随后,各大门户网站推出自己的微电影计划,其中搜狐视频携手中影推出了“7电影”计划,腾讯视频联合湖南卫视推出了青春态度微电影、九分钟电影大赛等板块,爱奇艺推出系列微电影《城市映像》。各种微电影节应运而生,从此拉开了微电影时代的序幕。

微电影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每年在微电影创作数量上,都会取得一个重大的突破,现在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信息资源。

如果说,我们把带有情节的视频片都作为微电影的话,那么,微电影范围将大大拓宽。例如:在婚礼上播放的视频片,我们称之为婚礼微电影;单集的动画片称之为动画微电影;带有情节的广告片,我们称之为广告微电影,等等。由于微电影创作隐藏的商机,为微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只要你会讲故事,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可以涉足创作微电影,我们已经进入了全民微电影创作时代。二、微电影的特征和分类

1.微电影的特征

微电影也俗称小电影,而这个小的含义,不仅包括时间短、故事简单、构思小巧,还包括成本小、剧组小等特点。其特征可以用“小、短、少”三个字来表述。(1)内容表达,以小见大

平民化的创作决定了微电影的投资成本很少,相对于常规电影至少百万元以上的投入,大多数的微电影投入几乎可以说少得可怜,少则几千,多则几十万,都可以拍摄出微电影。

成本小的特点让它的故事架构简单小巧。微电影没有常规电影创作中宏大的叙事结构、讲究的生活质感或巧妙的矛盾冲突,创作者只能在小巧的故事上发挥自己的才思,巧妙构思,以小见大,尽量做到一个主题、一组事件、一条线索、一个过程、一个故事。(2)结构简洁,突出高潮

如果说常规电影是“枝繁叶茂二月花”的话,那么微电影就是“删繁就简三秋叶”。常规电影一般讲究“凤头、猪肚、豹尾”三段式的理想结构形式,但是微电影的故事结构就简单多了,一般为“两头弱,中间强”的结构形式,加大矛盾冲突的部分,以最大限度增强冲击力和感染力,重点展现高潮。(3)人物刻画,场景简单

微电影涉及的人物也是删繁就简,主角和配角多由几个人担纲,有时一个人也能成戏,而且主角也是以小人物居多,这是因为微电影的题材关注琐屑小事较多,并且特别关注当下和常人身边发生的事情,场景能少则少,这不光是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受影片长度的限制。

2.微电影的分类

微电影的分类,可以按照不同标准来分。

按照时间长短可以分为:10分钟微电影、10~20分钟微电影、20~60分钟微电影;

按照拍摄设备可以分为:专业数字摄影机微电影、单反照相机微电影、高清拍摄手机微电影等;

按照题材可以分为:城市微电影、农村微电影、校园微电影等;

按照虚构与否可以分为:剧情微电影、纪实微电影等。

当然还有其他分法。但是按照时间长短或拍摄设备等方法进行的分类对于研究意义不大,通常我们应主要研究社会和媒体认可度较高的以下六种类型。(1)广告微电影

广告微电影是为了宣传某个特定的产品或品牌而拍摄的有情节的、时长一般在5~ 30分钟的、以电影为表现手法的广告。它的本质依旧是广告,具有商业性或是目的性。

广告微电影,采用了电影的拍摄手法和技巧,增加了广告信息的故事性,能够更深入地实现品牌形象、理念的渗透和推广,能够更好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广告微电影仍然是电影,不同的是,产品成为了整个电影的第一角色或是线索。(2)宣教微电影

这类微电影主题多是表现社会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倡导和谐,表现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特别关注对人伦亲情的表现。其作用是把社会中的美好现象,以光鲜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感动人、教育人,从而凝聚人心,维护社会安定团结。(3)艺术微电影

艺术微电影可以说是微电影中的贵族,它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探索性,强调个性化的艺术追求,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题寓意深刻,且具一定的哲学思考;二是注意塑造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三是打破一般微电影的叙事惯例,创意独特,寻求形式上的突破。一些著名的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姜文、顾长卫、王家卫等,都探索拍摄一些电影短片,其中很多都是纯艺术型的微电影。(4)校园微电影

校园微电影多是学院派的微电影创作。院校常常把微电影创作作为影视专业或者电视编导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例如情景剧短片、毕业短片、实验短片等,虽然延续了课程的名称,实际上就是微电影创作。另外,有些院校把微电影创作开设成大学生公共选修课,如复旦大学的“影像创作实践”、同济大学的“微电影创作”等,都是面向全校爱好微电影创作的学生来开设的。因此,校园微电影可以分为专业作品和非专业习作,作品题材多是校园故事,也有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的,涵盖面非常广泛。

校园微电影大都烙上了“习作”临摹的痕迹,其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叙事方式以及视听语言的构成,呈现出初学者的特点,稚真与青春并存。(5)科普微电影

科普微电影,是运用影视技术和艺术手段,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传承人文理念,起一定教化作用的微型电影。科普微电影的表现对象非常广泛,涉及农业、工业、地理、数学、历史、化学、生物、医学、物理、天文等领域,它的观众面广,以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新西兰著名科教片导演朱迪·库伦认为:“所有的科教影视片的制作者都应该有一个目标,即从情感和科技两个方面,将观众牢牢抓住,让观众沉浸在故事中学习新知。”因此,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己任的科普微电影也需要讲故事,讲好故事,以使枯燥的科学知识融入趣味性的影视情节,打动和吸引观众,寓教于乐,达到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的目的。科普微电影融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借助微电影这一载体,向观众传播科学知识,为科普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也为微电影开拓了新的类型。三、微电影的创作流程

1.筹备阶段

筹备阶段主要包括剧本选定,成立摄制组,制定拍摄计划,配置服装、道具、布景等一系列工作。主题是一个片子的灵魂。首先要确定好制作一个什么样的微电影,有一个中心思想,才能朝着这个主旨不断地努力,制作出理想中的微电影。观众在看完之后,才能有所思考,而不是云里雾里。

要录制一部微电影,制片人首先要选定合适的文学剧本。有时需要由编剧根据小说、电视文学剧本、戏剧剧本、传奇传记等文学形式,专门改编成要录制的电视文学剧本。筹措拍片资金后,便可正式成立摄制组。

摄制组主要由制片、导演、演员、摄影、美工、照明、录像、录音、音响效果、化妆、服装、道具、置景、场记、作曲、剧务等人员组成。其中,导演负责整个拍摄录制工作,制片人协调导演处理日常事务,后勤工作由剧务总负责,其他人员各司其职。

导演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按期写出分镜头剧本,将供阅读的电视文学剧本变为供拍摄用的具体、详细、明确的镜头拍摄实施方案。然后,导演根据对剧本的掌握,向摄制组人员做导演阐述,详尽地说明剧本的主题、背景、风格、基调,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的演变、发展,以及对化妆、布景、道具、服饰等的具体要求。

2.录制阶段

开机之前,要由导演、制片人及有关创作人员就整个录制工作写出通盘计划。哪一天在哪里拍哪些镜头,由哪些演员表演,需要怎样的布景、道具,等等,都要具体、明确。拍摄计划往往将分镜头剧本的镜头顺序打乱,将使用同一场景的镜头尽量集中在一起拍摄,这样可提高拍片效率。有了一个通盘的计划,录制工作就会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地进行。

此外,场地选择,主要演员的造型设计,录制过程中需要的服装、道具、布景都要在开拍之前基本准备就绪。

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就进入拍摄录制阶段了。开拍以后,场记负责将已拍完的每一个镜头做详细记录,为后期制作做好准备。拍摄过程中,导演、演员及有关人员要及时观看拍出的镜头,如不尽满意要重新补拍。

3.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主要指片子拍摄好后,要进行初剪、精剪、配音、配乐、字幕、特效等一系列的制作,让整个片子有顺序而不凌乱,并能够带给观众视听结合的效果。就算再好的画面,没有听觉上的效果,也会逊色不少,且观众无法通过画面直接了解这个片子所要表达的思想。四、微电影的局限与发展趋势

微电影自推出之际就开始火爆网络。但是尽管微电影在当前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不过静心来看,它依然存在一些局限。 

首先是因为微电影时间太短。这种时间限制使得电影院不能接受,因为会影响影院效益。因此大部分微电影都是与网络平台或者电视台合作,这就存在很多局限。 

其次是广告植入。目前微电影的迅速传播使得商家开始注目,因此很多剧情会植入不同的广告,但是如果微电影成为广告的叠加,那么它将逐渐失去社会关注和认同的力量,最后的结局是使观众失去观看的兴趣。

从微电影的内容来看,制作专业化、播出专业化、逐步同步覆盖电视频道这一主流渠道,会大幅提升微电影的广告和内容创作本身的价值。微电影发展到中期,其作为电影的属性会更加突出,将有更多专业制作、营销机构加入行业,整个行业也会进入由内容主导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会培养出一大批符合新媒体传播特性的制作人才和机构,商业模式也会更加成熟——除了贴片、植入等广告模式外,用户付费模式也会出现并快速发展。 

目前来看微电影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是要求专业制作,而这也正是目前微电影发展的首要趋势。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制订的资助计划在电影工作会议上出台。自此之后,各地政府都纷纷出资资助微电影发展,如目前山东省已在五所高校联合建立微电影创作基地,旨在培养和扶持青年电影人,繁荣中小成本电影创作,进一步促使微电影创作人才崭露头角、健康发展,打造良好的平台,为青年导演提供了基本的资金支持。 

二是强调品牌化意识。品牌化趋势更易于打开市场,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核心竞争力,提高受众的忠诚度。目前中国微电影的品牌意识有了新的觉醒并开始了多元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微电影系列片的尝试和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改编等。如微电影名导胡戈、王学兵、姜文等,都形成了自己微电影的特色,从而走上了品牌化道路。无论是以何种方式、何种途径,中国电影的品牌化尝试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尽管与电影相比,微电影品牌化观念陈旧、发展缓慢、启动资金不足,这些可能制约微电影品牌的创建和发展。即使如此,微电影的品牌化趋势仍是不可逆转的,它是产业语境下微电影发展的新契机。 

三是商业定制趋势不可阻挡。商业定制是微电影发展的另一趋势,也可以形容为加长版的广告。在传统电影里受众不乏看到大量硬性广告植入,这一做法非但影响受众观赏影片的情绪,而且影响影片的整体艺术效果。微电影与广告比起来,更加生动,故事情节更加丰富,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观众的观赏兴趣也更为浓厚,如此一来,商家和微电影会获得双赢的结果。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电影的未来发展之路会更加广阔,但同时会带来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当然,微电影除了需要网络和观众的支持,更需要理论的指导,以使这新兴事物不至于随波逐流,而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微电影?

2.微电影有哪些类型?

3.简述微电影的基本特征。

4.简述微电影创作的工作流程。单元二 微电影技术基础学习目标了解微电影摄制工具了解微电影通用技术了解微电影拍摄技法掌握微电影画面构图技巧学习任务

通过学习了解微电影摄制工具、通用技术、拍摄技法,掌握微电影画面构图的技巧,为策划和拍摄微电影打下良好的基础。任务分析

微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只要是能拍摄视频的工具,都可以用来拍摄微电影,其技术基础与一般摄影工作一样,拍摄技法相同,其重点在于画面构图拍摄训练。

微电影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电影刚诞生时,那时拍摄的电影就是微电影,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电影片长逐渐发展到2个小时左右。因为摄影机价格昂贵,所以电影制作都是专业电影公司制作。随着摄影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码单反相机、手机等可以拍摄视频后,摄影机成本降低,很多小的制作团体和个人都有能力购买设备进行电影制作。一、微电影摄制工具

专业影视设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摄影机、摄像机、单反相机在工作原理上的区别越来越少。由于数字化程度的提升,信号形成、处理的器件和原理也逐渐同质化发展,不同之处在于适用于用户群体的定位不同,但各生产厂家在性能指标幅度和范围上的差别越来越小。

1.数字摄影机

数字摄影机工作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把光学图像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以便于存储或者传输。当我们拍摄一个物体时,此物体上反射的光被摄影机镜头收集,使其聚焦在摄影器件的受光面(例如摄影管的靶面)上,再通过摄影器件把光转变为电能,即得到了“视频信号”。光电信号很微弱,需通过预放电路进行放大,再经过各种电路进行处理和调整,最后得到的标准信号可以送到录像机等记录媒介上记录下来,或通过传播系统传播或送到监视器上显示出来(图1-1~图1-3)。图1-1图1-2索尼PXW-FS7专业4K数字电影摄影机图1-3

2.数字照相机

数字照相机,英文全称为Digital Still Camera(DSC),简称Digital Camera(DC),又名数字式相机。数字照相机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把光学影像转换成电子数据的照相机。

数字照相机按用途分为单反相机、微单相机、卡片相机、长焦相机和家用相机等。与普通照相机在胶卷上靠溴化银的化学变化来记录图像的原理不同,数字照相机的传感器是一种光感应式的电荷耦合器件(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在图像传输到计算机以前,通常会先储存在数码存储设备中。图1-4为佳能5D数码全幅单反相机,图1-5为索尼ILCE-7SM2全画幅微单相机。图1-4图1-5

3.移动终端设备

移动终端或者叫移动通信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地讲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POS机甚至车载电脑。这里主要是指具有视频拍摄功能的智能手机(图1-6)以及平板电脑(图1-7)等。图1-6图1-7

4.无人机航拍

无人机是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或机载计算机程控系统进行操控的不载人飞行器。无人机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不但能完成有人驾驶飞机执行的任务,更适用于有人飞机不宜执行的任务。无人机航拍影像具有高清晰、大场景、高视点等优点,特别适合获取带状地区(公路、铁路、河流、水库、海岸线等)航拍影像,且无人驾驶飞机为航拍摄影提供了操作方便、易于转场的遥感平台。无人机起飞降落受场地限制较小,在操场、公路或其他较开阔的地面均可起降,其稳定性、安全性好,转场等非常容易。图1-8、图1-9分别为大疆悟2、精灵4 Pro无人机。图1-8图1-9二、微电影通用技术

1.照明技术

光是摄影的重要元素。摄影师想要进行影像创造并保持想要的影调,就应当认识到光在摄影中的核心地位。(1)光的种类

在微电影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光线有三种:自然光线、人造光线、混合光线。因此,用光就是利用这三种光线进行照明处理。

1)自然光线

自然光线一般是指日光,这是电视外景拍摄时最常用的光线照明条件。在实际拍摄时,要掌握自然光线在不同时间、地点的特征,以便充分利用自然光对人物和场景进行光线处理。

2)人造光线

人造光线是指利用电光源进行照明的光线照明条件,常用于演播室中内景照明和夜晚的外景照明,用人工模拟和再现生活中的自然光效。

3)混合光线

混合光线是自然光和人造光同时具备的光线照明条件,常用于实景照明,包括在真实的室内环境中和光线不足的外景中利用混合光进行光线处理。

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光线,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各种光线条件及其产生的效果,掌握其特点和规律。(2)自然光的运用

在光线照度适合的情况下,室外拍摄主要是采用自然光进行照明。这就要求摄影师对自然光的特性有所了解。

1)室外自然光

自然光的特质会随时间而改变的,例如在正午时分拍摄,此时太阳高高位于我们的头顶,阳光多是从我们的顶部照射下来,令主体产生强烈阴影,此时图像的对比度最高。当正午过后,太阳的位置逐渐下降,愈来愈接近水平线的位置,此时光线投射至同一主体前须在大气中行走更长的距离,在大气中光线进行散射,又或是扩散的程度将会愈大,产生较柔和的光线。

除此之外,原来光线在穿越大气期间其蓝光会被吸收,所以若太阳愈接近水平线位置,光线在空气中的行走距离愈长,即愈多蓝光被吸收,所发出的光线将呈现暖色调的效果,这解释了为何日出和日落之时的阳光带着红黄色的暖色调。

晴天阳光是外拍摄时用得最多的光,下面详细分析晴天阳光变化的造型效果。晴天阳光一般可分为日出与日落光、斜射日光、午间顶光三大照明时间。一天的太阳光变化如图1-10所示。图1-10

① 日出与日落光。太阳初升和欲落时,太阳离地平线较近,射角在0°~15°之间,具有平射光的造型特点。由于阳光需透过较厚的大气层才到达地面,故光线比较柔和,用来拍摄近景人物,影像柔和。以侧光或侧逆光拍摄景物,层次丰富,近浓远淡,空气透视感比较强。一般早晨空气中的水蒸气成分比傍晚多,因此,黄昏时空气透明度比早晨要好些。早晨的阳光偏红些,傍晚的阳光偏橙色。秋冬季的早晨往往有雾出现,早晨气氛较浓。在山区,早晨7点左右,还可见到雾霭在山间逐渐上升的情景。从高山俯视山涧或山丘,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清晰的山尖,雾霭笼罩山腰,充满诗情画意。傍晚的暮雾很少出现,但在山村乡野,傍晚还常见炊烟袅袅,用逆光拍摄,可增加画面层次。早、晚的云霞,不但可增强气氛,还有助于画面构图。欲将太阳摄入画面,应在红日初升时拍摄。若有云层半遮,效果更佳。太阳升起后,由红变黄,半小时左右后发白,此时,就不能直接正对着太阳拍摄了。一般说来,用早晚光线拍摄人物或逆光景物,画面影调丰富,气氛浓郁;尤其是大场面效果较好,但这段时间光线变化很大,可以利用的时间也很短促,尤其是早晨,如果拍摄的内容和画面比较复杂,应事先作好充分准备。

② 斜射日光。太阳升高,射角在15°~60°之间,产生斜射日光。上午9~ 10点、下午3~4点的阳光即最好的斜射日光。这时亮度比较稳定,景物的立体感、质感和色彩表现都比较好,是摄影最常用的光。冬季,在我国北方,即使是中午时分,阳光也是斜射的。最佳的斜射光,射角在45°左右,可用顺侧光,也可用逆顺光照明。用逆光或逆顺光时,注意天空不要超过画面的1/3,并使用逆光补偿。

③ 午间顶光。中午时分拍摄,主体所受的光线主要是直射光。此时太阳处于当天最高的位置,光线直接向下投射至主体上。这种直射光线特质是光质较硬,容易在主体上制造强烈阴影,例如拍摄人像,此时人像主体脸部的鼻下、眼睛以及颈下等的位置会产生强烈的阴影,效果未必很理想。除了光质,自然光的色调亦会随时间而改变。在晴朗的日子,中午时分的光线色温大约是5200~5600K,此时,如果利用日光白平衡来拍摄,图像所呈现的是最自然的色彩。如果在其他时间拍摄,例如日落时分,颜色会偏暖;又或是在阴天拍摄,颜色会偏冷。

2)室内自然光

室内自然光主要指由门、窗透射进来的阳光或空气折射的天空光。它与室外自然光有很大的不同,亮度普遍较低,离窗户越远,亮度越低,且受到门、窗数量的多少、面积的大小、开设方向以及天花板、墙面的色彩和反光率的影响。室内自然光还有很强的方向性,尽管是反射(折射)光,但从窗户投射进来的光是唯一光源,照明方向恒定不变,若有多个窗户,便会形成多个不同照射方向的光源。由于室内自然光的亮度变化大,方向性强,因此,它的受光面与阴影面的光比很大,反差也很大。

在室内利用自然光拍摄,可利用窗户光线的投射角度,采用侧顺光的方向,从靠窗的一侧向室内拍摄,物体的亮度和色彩还原尚可。若对着窗户进行逆光拍摄,主体物的阴影面对着摄影机,画面就显得比较黑。不要以窗外景色作背景去拍摄站立在窗前的人物,这时即使打上逆光补偿,主体也仍是黑的。如果室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窗户,而且分别开设在两道墙上,这时,可利用多角度射入的光,调节物体的明暗和反差,拍出造型生动、层次丰富的画面来。

室内运动拍摄,镜头运动不宜太快,否则从亮处摇向暗处,自动光圈一下子调不过来,画面会出现一个较暗的瞬间,影响视觉效果。

如果室内有阳光直射,可以运用手动光圈,使阳光形成光柱,用侧光或逆侧光位置拍摄场面,可增强环境气氛。(3)人工光的运用

人工光照明或者叫人造光照明,主要指灯光的照明。人工照明的主要工具是各种灯具,即常用的白炽灯、碘钨灯、卤钨灯、镝灯、氙灯等。人工光可适用各种照明的需要,既是棚内电视照明的主要光源,又可用作室外电视照明的辅助光或主光照明。人工光在光照的强度与范围、显色性等方面不如自然光,但在使用上却有较多的优越性。与自然光相比,人工光具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人工光可以从容、自由地对景物进行造型处理;可以根据创作设想用灯光造出各种艺术效果;用作对自然光的补充时,可用于阴影部分照明,构成丰富的影调层次。此外,人工光可在任何场地应用,不受时空限制,可根据需要增减光的强度,可随时调整色温并校正其显色性指数。

基于人工光运用中的这一特色,人们常把人工光的用光称为布光。人工光的布光是有秩序的、有创作意图的布置照明。“有秩序”是指运用不同的灯种在不同的方向有先有后、有主有次地布置照明,使一个光位的光起到应有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使它们的照明效果形成整体的造型效果和艺术表现效果,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有创作意图”是指要运用各种灯完成造型任务,即要很好地表现被摄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外部形态的美;要根据创作意图,营造画面的总体气氛、影调和色调架构,并构成基调,从而使画面中的视觉元素构成一个整体的视觉形象,并能较好地传达出作品的情感和创作主体的情感。人工光照明布光主要是包括主光、辅助光、轮廓光、背景光、装饰光和背景光等。(4)灯光术语

1)光质

光质指光的不同性质。由于光源种类的不同,光照路径的不同,或者同一光源光照条件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性质的光。从照明的角度出发,可以把光分为直射光、散射光和反射光。从艺术造型的角度出发,可以把光分为硬光、软光和混合光。

① 硬光

光源射出方向性较强的光线,直接照在目标上,成为一种直射光。如自然光源中的太阳以及来自水平面的反射光,人工光源的聚光灯、回光灯、筒子灯等。

硬光发出的光线方向性强,照射范围容易严格控制。其特性为:光照强烈,光线的聚集性好,阴影清晰。

硬光在布光造型过程中是常用光线,它具有敏锐而鲜明的造型性能,可显出被摄体的仪态和形状,揭示被摄体的线条和表面特征,质感清晰。

从画面造型效果上看,直射光光质很硬,鲜明有力,被照射目标的光比很大。如果用在人物布光上,可以表现人物刚毅的性格,刻画出皮肤质感,塑造出“性格人像”;如果用在环境布光上,可以充分显示景物的立体感、纵深感,使景物层次分明(图1-11)。因此,为了勾画物体的轮廓可以大面积地采用硬光,在以深色做背景时,硬光在空间介质的作用下可充分显示“光束环境”。图1-11

硬光缺点:

一是单一的硬光源照明,造型效果生硬,多光源时投影处理不好容易出现光影混乱现象;

二是容易产生局部光斑。特别是在明亮金属等反光率极高的物体上产生的强光反射,可能会超出摄影机的宽容度。

② 软光

光源射出的光通过具有一定密度的介质柔化后照在目标上,形成一种散射光,如自然光源中透过薄雾、薄云的阳光,以及来自沙滩的柔和反射光,灯光打在墙壁上形成的反射光。柔光照明范围宽广,光照强度均匀,其特性为:它造成一个中间格调的区域,照明的主要部位向远处逐渐变暗,光质柔和,光线方向性不明显,投影被虚化,明暗光比小,适宜描写细腻质感的人像(图1-12)。值得注意的是,软光在布光范围内形成的杂散光不易受到控制。图1-12

软光的缺点:一是不易控制;二是不易显示被摄体的立体感和质感。

③ 混合光

由硬光和软光混合形成的光线为混合光线。日常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光线常是直射光和反射光的混合。

2)光位

光位,即光源位置与拍摄方向之间所形成的光线照射角度。光线照射到被摄体的方向是相对于视点而言的,它主要是按观看者(即摄影机机位)与光线照射方向的关系来分类,而不管被摄体的朝向如何。

当摄影机与被摄体的方位确定之后,以被摄体为中心的水平360°一周内,可粗分为顺光、侧光、逆光三种光线形态,在它们之间还可再细分为顺侧光、侧逆光两种不同形态。光位示意图如图1-13所示。此外,还有来自被摄体垂直方向上的顶光和脚光两种光线形态。图1-13

① 光在水平方向的造型效果

A.顺光。顺光的方位在被摄物的正前方(图1-14)。顺光又叫正面光或平光。这种光线与摄影机镜头轴线同向,平行地投射在物体表面,投影落在物体后面,被其遮住看不见。顺光造型效果均匀平淡,反差小,缺乏立体感、空间感,轮廓不明显,不宜表现有凹凸丰富层次和数量众多的物体。但它使物体正面明亮、色彩鲜艳。顺光能表现近景的质感,全景和远景主要靠景物本身特有的形状、线条、色彩提高顺光的表现力。例如,利用色彩鲜艳的花草树木作前景,蓝天白云作背景,之间是山、水、桥、路等线条变化,画面的层次感与纵深感就增加了。图1-14

B.顺侧光。顺侧光的方位与被摄体的正前方成45°角左右,又叫前侧光或斜侧光。这种光线比较符合人们生活中的正常视觉习惯,投影落在物体的斜后方,能构成明显的影调对比,立体感和空间感都很强,也能明显地表现出物体表面形态或者人物外形特征(图1-15)。图1-15

C.侧光。侧光的方位与被摄物的正前方成90°角,又叫正侧光。这种光线使物体出现阴阳面,一面受光,另一面阴暗,反差十分强烈,而且物体有明显的横线投影,但其立体感强。拍摄景物时,合理安排影调、线条、虚实的变化,可以提高画面的造型效果(图1-16)。图1-16

D.逆侧光。逆侧光的方位与被摄体正前方成135°角左右,又叫背侧光或侧逆光。这种光线使物体的正面大部分阴暗,而被照射的一侧有一条明亮的轮廓线,能把物体的一侧轮廓勾画出来,使物体有较强的立体感和纵深感(图1-17)。利用落在物体的前侧的投影可以填补画面空白来均衡画面。图1-17

E.逆光。逆光的方位与被摄体正前方成180°角,又叫背光或正逆光。这种光线使物体的正面完全阴暗,但物体被照的周围边缘形成一条明亮的线条,把物体的全部轮廓清楚地勾画出来了,并且使物体与物体之间、物体与背景之间分开。所以逆光常用来作轮廓光,使物体的立体感和纵深感增强。例如,利用逆光把各个物体都勾出一个亮轮廓,来区分数量众多的物体;利用逆光的剪影效果隐去影响画面美观的细节,简化画面,突出主体(图1-18)。逆光容易使画面产生光晕,有时要避免这种现象,有时又用它来美化画面。图1-18

② 光在垂直方向的造型效果

A.顶光。顶光是来自被摄体的顶部的光线。顶光照明下地面风景的水平面照度较大,垂直面照度较小,反差较大,能取得较好的影调效果。顶光条件下人物头顶、前额、鼻梁、上颧骨等部分发亮,而眼窝、两颊、鼻下等处较暗,嘴巴处在阴影中,近于骷髅形象,通常是一种丑化人物的手法。但在自然光照明下,只要加以适当的补光和控制,不一定形成反常效果,有时还能表现出特定的环境氛围和生活实景光效(图1-19)。图1-19

B.脚光。脚光是从被摄体的底部或下方发出的光线。与顶光一样,脚光的光影结构也是反常的造型效果,与人们日常所见的日光和灯光照明相悖。脚光可抵消顶光的阴影,起到造型上的修饰作用。脚光还常用以表现和渲染特定的光源特征和环境特点,比如夜晚的湖面反光、篝火的真实光效等。拍摄人物时,脚光可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5)光的类型

1)主光

光源的位置:在被摄体左或右的前侧30°~ 45°以及垂直升高30°~45°为正常照明位置。

这是照明主体的主要光源,以硬光居多,常采用聚光灯作光源。若画面采用自然光源,如窗户、台灯、壁灯等,主光投射方向应与其相一致。主光是决定曝光量的主要光线,在几种光线中,它占主导地位,其他几种光线要围绕主光来进行合理安排。

造型作用:用以照亮物体最主要、最富有表现力的那部分。主光在画面上有明确的方向性,是描绘被摄体的形状,表现立体感、空间深度和表面结构等方面的主要光线,因此,也称为塑型光。

有时,也可以利用软光作主光。其特点是能产生丰富的中间影调,但造型和表现立体感的作用降低。主光的位置和角度的选择,视拍摄方向、被摄体的具体情况、环境和导演的意图而定。

2)辅助光

光源的位置:经常在摄影机的另一面,和主光相对,水平角度略大于主光,垂直高度略低于主光。辅助光强度不得超过主光,主光和辅助光光比一般为2∶1或3∶1,多用软光或散射光,用以照亮主体暗部,增加细部层次,调整光比。辅助光没有方向性,光线柔和、细微,常采用泛光灯作光源。

造型作用:用来补充主光照明、帮助主光造型,常照射主光没有照到的阴暗部分,使阴暗部分的细节也能得到一定的表现,并减弱由主光造成的强烈明暗反差。主光强度不变时,辅助光增强,反差减小;辅助光减弱,反差增大。因此,理想的辅助光是面积大、不产生阴影的光源。如果用硬光作辅助光,便会产生杂乱的阴影,破坏主光的造型效果。辅助光的光量应小于主光,如果等于或大于主光,易破坏主光的地位和作用。

3)轮廓光

光源的位置:在被摄体正后方或侧后方,一般和主光相对,垂直位置较被摄体高,约30°~45°范围。轮廓光的光强与主光亮度相等或更强一些(1~1.5倍),过强轮廓易“发毛”,使被摄体产生明亮边缘的光线。常用聚光灯,可控制其照明区。

造型作用:这种光主要用来照亮被摄体外形轮廓,因此叫轮廓光。轮廓光的任务是照亮、勾画被摄体的轮廓形状和线条,并使被摄体与背景分开,突出主体,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和被摄体的立体感,另外还可以增加画面清晰度。

以上主光、辅助光和轮廓光是最基本的三种光线,用这三种光线布光,叫三点布光。

4)背景光

光源的位置:直接投射于背景的光,光质可硬可软。以提高背景亮度为主时,可用散射光;追求奇特效果时,可用硬光。用聚光灯从斜侧方直接向背景打光,可获舞台追灯效果。也可在背景上打出某些物体的投影,烘托环境,营造气氛。光位与射角视具体情况而定。

造型作用:突出主体;表现特定环境、时间或造成某种气氛的光线效果;表现所摄画面的深度;背景光的亮度决定画面的基调。

5)侧光

主光和辅助光决定画面最亮部分和最暗部分之间的反差,而这种反差往往是生硬的,必须有一种光线来调节。为了对光调起调整作用,亦即对被摄体的形象和细节进行修饰,在布光时,往往增加一些侧光,这种光线又叫修饰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