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世家——两宋吕氏政治集团纪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21:19:08

点击下载

作者:斯舜威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宰相世家——两宋吕氏政治集团纪略

宰相世家——两宋吕氏政治集团纪略试读:

前言

斯舜威

我对吕氏家族产生兴趣,以至耗费时日,查阅资料,撰写一本专题记述两宋吕氏政治集团的书,完全出于一种偶然,更确切地说是出于一种缘分。

起因在于和《吕氏乘宝》的不期而遇。2009年1月30日,适逢春节长假,浙江海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小奎一家和我们一家相约外出旅游,归途中,吕小奎告诉我,诸暨乡下有一件非常珍贵的宝贝,其中有司马光、苏辙等人的真迹,珍贵非凡。坦率而言,我当时一听就不太相信,认为很有可能是赝品。因为,自从艺术市场兴起之后,书画成为价格不菲、升值空间广阔的特殊商品,书画造假时有所闻,一个个曲折离奇的收藏故事最后都证明是胡编乱造的,“石鲁假画案”、“傅抱石假画案”等曾轰动一时,连拍卖市场上也满目赝品,所以一听到诸暨乡下有司马光、苏辙的书法,我的第一反应是怀疑也就不足为怪了。我在《美术报》任职十余年,假画事件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已经形成了“必假无疑”的条件反射,一听有所谓新发现的名画,第一反应便是心生疑窦。当然,我还是欣然答应和吕小奎一起到乡下去看看原件,我们是相交几十年的挚友,我一直视他为大哥,当然理解他对老祖宗的这份遗产的感情。

在诸暨吕氏聚居地璜山,我在一户吕姓农户家看到了《吕氏乘宝》。乘宝用红布包裹,并用一只木盒装着,那木盒是老木头,暗红中泛着包浆,倒确实是老东西。一打开,是一轴老装裱的长卷,装裱得不甚精,但肯定是老装裱。我暗暗吃了一惊,大大出乎意料,第一判断就是它绝不可能是做旧的、假冒的,尽管其确切年代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至少是一件“原生态”的东西。《吕氏乘宝》是一件书画长卷,宽尺许,长度达12米左右,绘有吕渭、吕夷简、吕蒙正、吕诲、吕公著、吕颐浩等吕氏家族煊赫祖先画像,并有丁谓、刘子羽、韩琦、苏辙、寇准、司马光、秦埙、傅伯奉等大臣名流题跋。我说的“原生态”的意思是,如果它最后一次装裱的时间是在清朝,那么它至少是清朝的产物,而其所汇集的书画作品,我们固然不能一看到司马光、苏辙就轻言出自北宋,但即使是临仿件,也是出自清朝或清之前,也具有不低的文物、文献价值。

我悄声对吕小奎说:“是旧东西,老东西,好东西。”我们询问藏家这件东西是从哪里得到的,藏家说,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在生产大队一间蚕室的墙角发现的,他一看是老祖宗的东西,就有心收藏了起来。我们叮嘱他一定要好好保存,不要轻易示人,因为宣纸又黄又脆,每展开一次,都会有损害。

从《吕氏乘宝》藏家出来后,我们又到另一位吕姓农户家观看他们保存的《诸暨开化吕氏宗谱》,一共63册,包括嘉庆、道光、光绪、民国4个版本,其中嘉庆版16本为完整本,其余为残本,都是在“文革”中劫后余生的产物。诸暨不愧为文物之邦,连不起眼的农民家里,都藏着宝贝,当然,这些宝贝因为和老祖宗有关,所以他们都倍加珍惜。但是,不管他们如何珍惜,农村的保存文物的条件毕竟有限,最多是做一只樟木箱,用生石灰防潮。比如这套家谱,就有一个有惊无险的故事。在北京媒体工作的老吕,有一次回家借看家谱,用箩筐挑走。就在他挑走之后,原先藏家谱的人家就失火了,要是不挑走,很可能就将付之一炬。大家为之感到庆幸,说毕竟有祖宗在庇护。说到庇护,也有人说,假如家谱还在那户人家,很可能就不会失火了,正因为“老祖宗”离开了,灾难就降临了。不管哪一种说法有道理,这套家谱总算有惊无险地保存了下来。

作为吕氏后人,吕小奎听了这个故事,显得心事重重。他和我同是东白山下斯宅人,但他清楚地知道,他和璜山开化吕氏是一脉相承的,幼时的记忆还保存着爷爷、爸爸在过年时到祖宗祠堂分肉的温暖。因而他回来之后,总是记挂着《吕氏乘宝》。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如果我不知道这件事,那也就算了,但现在知道了,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今后万一出现问题,或者流失,或者损坏,就将于心不安,作为吕氏子孙,我会一辈子感到对不起老祖宗的。”

此后,我们获悉诸暨的另一个吕氏聚居地次坞也保存着一套1925年编印的完整的《诸暨西山吕氏宗谱》,共计24册。浙江省省长吕祖善的祖父公辅先生,正是这部家谱的编纂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

2009年2月24日,吕小奎来电话,约我4点钟一起去省政府,说已经约好,吕祖善省长要观看那件《吕氏乘宝》以及几部吕氏家谱。吕小奎此前向吕祖善省长汇报了此事,引起了吕祖善省长的高度重视。我们事先将《吕氏乘宝》和家谱摊放于省长常务会议室,等了一会,吕祖善省长在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的陪同下,笑容满面地来到了现场。我一边陪同吕省长观看,一边做一些介绍。吕省长情绪非常好,认真观看,兴致勃勃地问这问那,观看了一个多小时。

吕省长表示,如果这件东西是真的,那么不但是一个家族的宝贝,更是国家的宝贝、全社会的财富,应该由博物馆、美术馆做永久性珍藏,而不能长期流落在民间。

此后,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吕氏乘宝》和《诸暨西山吕氏宗谱》、《诸暨开化吕氏宗谱》进行了专门鉴定,肯定了其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

2009年8月28日,距浙江美术馆正式开馆19天,《吕氏乘宝》、《诸暨西山吕氏宗谱》、《诸暨开化吕氏宗谱》入藏浙江美术馆。那天,吕祖善省长也恰好到浙江美术馆参观,对这三件文物、文献入藏美术馆给予高度评价,做出了具体的指示。而我也已经在此前从《美术报》调到浙江美术馆任职,有幸亲历了这一难忘的时刻。

吕小奎考虑得非常周到,《吕氏乘宝》原件肯定不适宜多次打开展阅,但也不能存入库房就万事大吉,应该让更多的人欣赏这件珍宝,让更多的专家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让更多的吕氏后人了解祖宗的伟业。好在现在仿真印刷技术已经非常先进,到了几可乱真的水平,于是,他个人出资,仿真印刷了一批,分赠有关领导、专家和同好。

原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代理主任俞国行为之题词:“泽被后世”。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书法家王冬龄也题词:“大岳之风”。

我则遵嘱作序,序文曰:吕氏,华夏之望族也。源自神农,得姓于姜。始祖太岳,舜之脊梁。渭水泱泱,尚

父流芳。代有豪俊,后世其昌。两宋三百余年,名相贤臣辈出,灿若星辰。吕蒙正出身寒窑,

身历两朝,三度执政。其侄夷简,辅佐幼帝,咸叹廉能。夷简二

子,同登相位,德厚纯诚。一门三世,四位宰相,七朝主政,何

其鼎盛。余(馀)庆吕端,兄弟入相,世传令名;蓝田四贤,进

士同根,德言双馨。更有两宋之交,吕颐浩浮海之计,挽狂澜于

既倒,功成“绍祚中兴”。己丑正月,海越董事长吕小奎谓余:诸暨乡间除《吕氏宗

谱》,更存世传《吕氏乘宝》,绘有六位吕氏先祖画像,众多两

宋名臣为之题跋,珍贵无比。同宗吕志勋,研读多年,颇有心得。

余雅兴顿生,遂结伴往览。《吕氏乘宝》长三丈六、宽尺余,六位先祖画像乃:吕渭、

吕夷简、吕蒙正、吕诲、吕公著、吕颐浩;名臣题跋有:丁谓、

刘子羽、韩琦、苏辙、寇准、司马光、秦埙、傅伯奉;元祐六年、

绍兴七年两道诏旨,弥足珍贵。乘宝内容,多部谱牒均有记载,

传承清晰。最近一次装裱在光绪癸卯年间,迄今文图虽全,然经

百余年风化剥蚀,亦已岌岌可危也。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副省长葛慧君闻之,拨冗观赏原件,吕

省长慨然曰:如系真迹,非独家族之乘宝,乃全社会之财富也,

宜经专家鉴定后妥加保存。此诚为识者之论,所绘图像,岂独吕

氏先祖而已,乃彪炳丹青之英杰也;所载内容,虽属一姓谱牒,

实有补正史之不足者。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文物局(局)长鲍贤伦迅即组织有关

专家进行鉴定。诸位专家对民间保存如此完整之图文谱牒备加赞

赏,对其文献、文物价值予以充分肯定。原省人大常委会代主任俞国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冬龄观

赏后建议:纵属后代摹品,亦乃罕见宝物,理应妥加保存。当今

仿真印刷发达,何不精印若干,以利观赏研究?而原物则应深藏

之。原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鉴之,亦有此议。于是,遂有精印之

举。主事者嘱余作序,余深感惶恐。注目“吕”字,思绪万千。

吕,甲骨象形,“膂”之本字也,本义乃“脊梁骨”。舜赞太岳“心吕之臣”,乃脊梁重臣之谓也。做人为官,时时不忘“脊梁”

二字,方能内修其身,外建其功,昂然立于天地之间。如是观之,

则《吕氏乘宝》之贵重,不在乎时逾千年,抑或百年,而在于传

递“吕”字蕴藏之内涵者也!个中深意,虽外姓如我辈者,亦当

悉心体会践行也。己丑三月 斯舜威谨撰并书

吕祖善省长对这篇序言褒奖有加,几次见面,都称道文章写得好,书法也好,让我颇感汗颜,也深受鼓舞。

我深深知道,入藏美术馆,不是束之高阁,一藏了之,而是要进一步研究,充分发掘其内涵。于是,我陆陆续续写成了这本书,对两宋吕氏政治集团和政治人物,对诸暨吕氏的发展传承,做了初步梳理。疏漏、差错在所难免,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就心满意足了。

有关《吕氏乘宝》的详细内容,请参阅本书第十二章。第一章起源:吕氏始祖 宰相之父炎帝十四世孙伯夷,是吕氏传人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作为一位宰相,一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经济改革家,姜子牙(吕尚)的成功,无疑是空前的,甚至连后代也鲜有可以比肩而立者。在中国历代众多的宰相中,吕不韦当然不能算『始祖』,但是,却是一位独一无二的『奇相』,他所创立的相业,是别人无法复制的。吕后不是宰相,却是刘邦的『贤内助』,在『相夫』这一问题上,其作用不比宰相小,可以说是真正的『宰相』。伯夷:宰相之祖

中国古代辅佐帝王、统领群僚、总揽全局的最高行政长官,通称宰相,所谓宰相,即主持、辅佐之意。关于宰相职责,西汉丞相陈平有过精辟的阐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对宰相的称呼或有不同,如相国、丞相、大司徒、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多达几十种称谓。现代则称总理,乃中央政府首脑,负责统领中央政府的行政工作。但不管如何称呼,其工作性质是一样的。

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位宰相,应该是商朝的开国宰相伊尹,他也是历史上最贤德、最有才干的宰相之一,堪称宰相楷模,距今大约3 600多年。他是夏朝莘国人,原本是奴隶,曾躬耕于“有莘之野”。商部落首领汤与莘氏通婚,伊尹作为莘氏的陪嫁奴隶,到了商汤那里,为商汤做厨师。也有另一种说法,他是为了获得接近商汤的机会而主动充当陪嫁奴隶的,这是最底层奴隶尝试获得施展自己抱负的最具可能性的捷径。伊尹特别用心地从细小的家务事做起,做得比一般人出色得多,寻求脱颖而出的机会。比如他擅长烹饪,烧得一手好菜,练就了几手绝活,终于被安排为商汤烧菜。这是引起商汤注意、接近商汤的很好渠道。当然,他更擅长的是治理国家,他知道商汤雄心勃勃,有雄才大略,就有意辅佐其成就大业。一次,商汤吃了他做的饭菜,感到味道很好,便赞赏不已,随口问他如何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伊尹便抓住时机,借题发挥,阐述自己的治国之道,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各项措施要恰到好处,才能安国富民。”

商汤也是慧眼识英雄的明主,他从交谈中,发现伊尹很有头脑,便大胆予以重用,破格拜为宰相。伊尹不负重托,辅佐商汤,使得商的国力大盛,终于取代了残暴无德的暴君夏桀,修德保民,使天下归心,开创了商朝近千年基业。当时汤商平灭十多个小国和部落,得到三千诸侯拥护,成为天下共主。商汤死后,伊尹继续辅佐他的三个子孙外丙、仲壬、太甲,保持了商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伊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相国圣人,称“元圣人”。“有伊尹之贤”,成了后世对好宰相的最高褒奖。伊尹在辅佐商汤的同时,也为中国封建制度君权相权架构划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轮廓,更为一位优秀的宰相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探索出了几条最根本的原则,那就是:有道,有智,有识,有仁,能够知人善任。

拿做菜来比喻治国,是颇具政治智慧的。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政治智慧,老子也曾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认为治理大国的道理和烹调小鱼的道理一模一样,剖好鱼,洗干净,配好了作料,放在锅里慢慢蒸就是了,千万不要翻来覆去,如果翻来覆去,小鱼就容易碎了。

陈平也说过类似“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话,他在村子里游手好闲的时候,有一次村子里祭祀结束,需要分猪肉,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大家都希望自己得到多一点,不管怎样分,难免有矛盾,他自告奋勇去分猪肉,结果分得非常公平,大家都很满意。这件事被司马迁正儿八经写到了《史记•陈丞相世家》之中:“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父老乡亲赞扬他分肉均匀、公平,他则感叹道:“如果今后让我分天下,照样和分猪肉一样分得公平。”“治大国,若烹小鲜”和“治国如分猪肉”,可谓异曲同工之妙。

东汉少年陈蕃就没有陈平的智慧,他从不扫地,家里脏得一塌糊涂,好朋友薛勤来访,看到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问:“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这则故事流传广泛,陈蕃成了反面典型。

其实,烹小鲜也罢,分猪肉也罢,扫一屋也罢,本身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人们恰恰是想通过这些小事说明治理天下的道理。当然,从油盐酱醋茶到治理国家,道理虽然相同,但毕竟没有这样简单,做宰相,并非仅仅能够烧鱼分肉就行了,需要雄才大略,一个时代,能够担当宰相重任的,毕竟寥若晨星。

如果我们将目光再往前推移,就会发现,实际上在伊尹之前,就已经有出类拔萃的宰相人才亮相于远古中国的历史舞台。比如舜的重臣伯夷,号太岳,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在中国上古传说中,最早也是最显赫的氏族,便是姜姓炎帝族与姬姓黄帝族,所以至今中华民族仍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炎帝族的姜姓部落和黄帝族的姬姓部落,两者还有着相当密切的血缘关系。《国语•晋语》曰:“昔少典氏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但姜、姬两姓却争斗不断,最著名的是蚩尤与黄帝之战,也叫炎黄之战,最后以炎帝族失败、黄帝族胜利而告终。在史前时代,炎帝姜姓部族不断辗转四迁,许多子孙分为很多支系,变易为其他姓氏。姜姓较主要的一支即吕氏。据《吕氏世系表》载:“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姓之始。”《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吕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偏(通遍)掌四岳,为诸侯伯(通霸),号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国语•周语下》载:“昔共工弃此道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从中可以得知,吕姓源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

炎帝十四世孙伯夷,是吕氏传人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伯夷曾担任帝颛顼的大祭司,后为第一代太岳。太岳即华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为山高接天,可通天神,而华山在其眼中为第一高峰,故称之为太岳。后因祭祀天神缘故,产生了太岳这一官职,伯夷为第一任太岳(古“大”、“太”相通,故又称“大岳”)。以后的太岳部落每迁一地,不忘崇拜山岳的传统,是故产生了四岳(以太岳部落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最高峰,后演变成为官职,由部落首领担任),分管四座神山的祭祀。他们都是伯夷的子孙。秩宗,古官名,相当于后世的礼部,位置相当重要。舜帝任命时告诫他:“伯夷啊,由你做秩宗,早晚都要小心恭敬,只有为政清明才能正直。”伯夷牢记舜帝的教诲,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尧“典三礼”、“定五刑”,即制定了国家的礼仪典章和法律制度,并协助尧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尧曾想禅位于他,伯夷拒绝尧的美意,没有接受禅让,而真心诚意推荐舜做了帝。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吕之臣”。伯夷也善治水,曾协助禹治水。

据许慎《说文解字》:“吕,脊骨也,象形。”《新唐书•宰相世系》:“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可见“心吕之臣”意即“心腹之臣”、“栋梁之臣”。“心膂”亦比喻主要的辅佐人员、亲信得力之人,如:《尚书•君牙》:“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三国志•周瑜传》:“入作心膂,出为爪牙。”唐司空图《太尉琅琊王公中生祠碑》:“心膂连营,蓄雷霆于北落;股肱重镇,寄柱石于东门。”明夏完淳《三国论》:“原夫丰配去而青冀衰,葛陆尽而吴蜀毙。兴替之兆,实由心膂。”

为了嘉奖伯夷,舜帝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姜姓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称“四岳”,吕部族乃其中一支。吕氏部落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建立了姜姓诸侯国吕国,伯夷带领族人开渠引水,垦荒造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得封地太平兴盛,繁荣富饶。

关于“四岳”的另一种说法是,“四岳”乃四方诸侯之长。很可能是服从尧帝统治的各邦,按东西南北四个区域推选出的代表,长驻京城,与尧共同决定各种重大事项。“四岳”的地位应当在尧帝之下,各邦君长之上。

不管按哪一种说法,“太岳”的地位都是十分显赫的。

据《尚书•尧典》记载,尧舜时期可考的有名字的大臣有17人,他们各有分工,但没有关于宰相的记载。舜继位后,新任命禹、垂、益、伯夷、夔等大臣,其中伯夷的职位尤为重要。应该说,伯夷有着出色的宰相之才,实际上起到了宰相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

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从南阳吕国还分离出一个叫东吕国的小国,也叫吕国,史称东吕,在今河南新蔡一带,春秋时为宋国所灭。此外,在今山东日照一带还诞生过一个北吕国。不管哪一个地方的吕氏,都尊伯夷为始祖,这一说法,是被后世所公认的。《说文解字》对吕部的解释是:“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辞海》对“吕”字的解释,也引用了吕姓始祖太岳的典故,将伯夷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宰相之祖,应该不算牵强,而他比伊尹要早得多。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伯夷,是上古时期的伯夷,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商末时又出现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也叫伯夷,他是孤竹君的长子,因让国而传为美谈,两位伯夷生活年代相距一千多年,不能混淆。吕尚:全德全才

大岳之风,山高水长。不管伯夷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宰相,但他的治国精神,毫无疑问对后世,特别是吕氏家族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认定他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精神宰相,是恰如其分的。吕国灭亡后,吕姓沉寂了相当一段时期。待到伯夷的后裔吕尚横空出世,吕氏家族的贵胄之光又重新得以显现。

吕尚,号飞熊,又称臧丈人、吕牙、吕望、吕消,后人又从其祖姓称他姜尚、姜子牙、姜太公,系炎帝神农氏五十四世孙,伯夷三十六世孙。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灭商建周过程中立下了盖世功勋,周武王尊称他为“师尚父”。元代杂剧《武王伐纣平话》称他为姜子牙,故民间惯称他为姜子牙,通过明朝志怪小说《封神演义》的演绎,他更是名扬天下,无人不晓。《封神演义》将姜太公的所有传说系统地加以演义,从而使“姜子牙”有口皆碑,成为“封神之神”。姜子牙封来封去,唯独忘了自己,最后自封为“泰山石敢当”,“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姜太公成了老百姓的保护神,民间住宅世世代代张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来驱邪避祸。到了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时,姜太公被封为“武成王”,成为中华民族“武圣人”,与“文宣王”孔子一文一武,并驾齐驱。唐太宗即位后,内忧外患,政局动乱,他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自称是姜太公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庙。唐玄宗认为开创国内安宁局面亟须姜太公那样的人才,便于开元十九年(731)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在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当发兵出师,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祭奠。到了宋朝,姜太公同样受到统治者的高度尊重,宋神宗于熙宁五年(1072)下令各军事将领务必熟读《太公兵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西伯昌之脱羑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他是中国谋略家之祖、兵家之祖。

除了姜子牙,中国历史上最具知名度、家喻户晓,并且被不断神化的宰相,还有一位是诸葛亮。两人有共同点,都具有文韬武略,善于画阵比战,洞察世事,应时权变,辅佐明主,开创基业,功成名就,深受老百姓的爱戴,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两者又是有所区别的。姜子牙早年家境非常贫困,生于社会最底层,打杂卖肉算卦,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而诸葛亮虽然自称“躬耕南阳”,实际上是家业颇丰的地主阶层,生活无忧无虑,只需闭门读书,胸怀天下即可,平时可以悠闲地“草堂春睡足”,睡个自然醒,哼哼梁父吟,与知己朋友聚会畅谈。姜子牙出道很晚,一直到80岁才遇到贤主明君,他是幸运的,或者说周朝是幸运的,他终于能够大器晚成,大显身手,成就辉煌的事业,而诸葛亮少年得志,年纪轻轻便名满天下,27岁就引得刘皇叔冒雪三顾茅庐,慷慨激昂隆中对,一番话语说得刘皇叔服服帖帖,出山按照三分天下的谋划指点江山。姜子牙兴周八百年,成为周朝立国第一功臣,而诸葛亮虽然多次北伐,一心问鼎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最终却非常遗憾地出师未捷身先死,遗恨不尽五丈原,令人扼腕长叹泪满襟。姜子牙享受罕见的高寿,据说寿命达139岁,而诸葛亮54岁就积劳成疾,有多少抱负尚未施展,实在难以合眼离世,于是在病危时煞费苦心点起七七四十九盏祭灯借寿,却被莽撞的魏延闯帐踢翻而功亏一篑。两者都是杰出的宰相代表人物,谁更胜一筹,难分伯仲,但从辅佐明主成就王业的角度而言,应该说姜子牙做得更富有成效。作为一位宰相,一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经济改革家,姜子牙的成功,无疑是空前的,甚至连后代也鲜有可以比肩而立者。

姜子牙是从社会底层走向权力峰巅的一个典型,是通过自我奋斗获得成功的代表人物。他为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出身草根阶层的知识分子竖起了一根标杆,树立了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榜样。他早年穷得连老婆也娶不起,不得不到一个马姓人家做上门女婿。《封神演义》中关于姜子牙的离婚有着非常生动的描写,说是姜子牙32岁那年到昆仑山学道,学了40年,下山时已经72岁了。他的好朋友宋异人劝他成家立业,并把一个68岁的老姑娘马氏介绍给他。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婚后的姜子牙,在社会上处处碰壁,缺少基本的谋生手段,老婆让他做小商小贩,他做一样,亏一样,一事无成,老婆恨铁不成钢,感到朽木不可雕,这日子没法过下去了,就将他“休”了。所以后人称他“逐夫”。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之所以成为“逐夫”,主要在于他胸怀远大志向,根本没有心思去计较蝇头小利,无心理会家长里短,更无意于整天围着石榴裙打转。

姜子牙孤身一人,离开故乡,到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寻找一展抱负的机会去了。漫漫长途,他吃尽千辛万苦,到朝歌后,进身无门,曾以杀牛卖肉为生,后又到孟津司厨卖饭,并曾利用自己精通的《易》理,占卦卖卜。由于他占卦卖卜十分灵验,一传十,十传百,名气渐渐大了起来,竟至于名动朝歌城。宰相比干听说有此奇人,便微服寻访,悄悄观察,看到他谈吐不凡,非同寻常,乃大造之才,便引荐给纣王。昏君纣王却辜负了比干的慧眼,他一看姜子牙其貌不扬,便给了他一个可有可无的下层小吏的官职,根本不予重用。而姜子牙则一眼看透了纣王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昏君,不可以身相托,为了另寻明主,他假装痴呆,不理事务,他的上司立马收回了他的俸禄,让他返乡为民。这就是姜子牙的过人之处,人臣要干一番事业,必须遇到可以为之效劳的明君,否则不但一事无成,还将危及自身。要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万万不可慌不择路,饥不择食,没有适得其所的位置,宁可不出山,不出手。

他离开朝歌,开始了游历各国、寻找明君、寻找发展机会的生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艰辛的。《孟子》云:“太公避纣,居于东海之滨”,指的就是他游说诸侯无人欣赏,失望之余暂时隐居的情形。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不是个人在寻找改变历史的机会,而是历史在选择改变自身走向的强者。实际上,姜子牙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不断宣传自己的爱民利民之策,也就是深入民众中间去做组织发动工作,已经深得百姓崇仰,赢得了相当的社会知名度和号召力,他登上历史舞台,风云际会,大显身手,只是一个时间和机遇问题。

接下去就发生了著名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诚如唐朝诗人李白《梁甫吟》所咏:“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白居易《渭水偶钓》亦云:“昔有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当年姜子牙已经年近八十,而济世强国之心不衰。他听说西伯姬昌在西岐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徙至今陕西。他谙熟典籍,博闻广见,胸怀治国之道,心藏用兵之术,总想一展抱负。姜子牙到陕西后,垂钓于渭滨的碓溪(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终于与出游狩猎的姬昌相遇。姬昌是一位贤良之主,他名为狩猎,实际上是以打猎之名,四处寻访贤能人士。经人指点,向渭水北岸进发,看到鹤发童颜的姜太公在钓鱼,而且居然是用直钩钓鱼,知道他是非同寻常之人,于是礼贤下士,虚心讨教,一交谈,就非常投机,赞赏不已,顿感相见恨晚,便拜姜子牙为老师。姬昌和姜子牙同载而归,并高兴地对姜子牙道:我先君太公曾预言:“当有圣人到周,周因而能兴盛”,此即指先生吧?我的太公期望先生好久啦!于是,姬昌尊姜子牙为“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从此而后,姜子牙大显身手,辅佐西周文、武、成三代君主,灭商建周,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直钩钓鱼的细节是耐人寻味的。“钓翁”之意不在“钓”,而在表明心迹,抒发襟抱也。自从姜子牙开始,“钓鱼”便成了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一种精神符号,一种隐逸生活的象征。“钓鱼”有多重含义:一种是暂时隐居,等待时机再出山,也就是白居易说的“钓人不钓鱼”。这时,他们要“钓”的,是明主,是机遇,而不是水中自然界之鱼。所以,只需“直钩”便可。所谓“愿者上钩”,是因为能否遇到明主,能否出山一展抱负,并不取决自身,而有一定的被动性。在自身已经做好一切准备的情况下,自己唯一能做的,是把自己变成“鱼饵”,以吸引明主的注意。带有行为艺术性质的“直钩钓鱼”,无非是告诉别人本人意不在此、别有所寄罢了。另一种是看透了仕途的险恶,或者感到生不逢时,当世并无自己一展抱负的机会,便以“钓鱼”自适。他们是真的在“钓鱼”吗?其实也不是,政治家是不会有钓几尾鱼下酒这样的闲适心境的,至少也要钓出一番清誉,一番高名才是。后世发生了不少政治家“钓鱼”的故事,比如东汉高士严子陵和刘秀是同学好友,刘秀做皇帝后召严子陵去当谏议大臣,严子陵却予以婉拒并躲到富春江“钓鱼”去了,他不慕权贵的品格让后世传颂不已。连窃国大盗袁世凯也曾一度回到老家“洹上钓鱼”,还特地拍了照片登到报纸上,可惜钓得太虚假、太做作,徒留一段笑柄而已。

姜子牙的“钓鱼”,却钓得高明。当然,姜子牙和姬昌能够相逢,其中肯定有人牵线搭桥,有种种曲折生动的过程,甚至不无偶然因素。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人物去进行一次改变历史的“钓鱼”活动,都是经过精心谋划的。当然,这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两位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终于相逢了,历史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陕西民间盛传着一个“八百零八步”的故事:说的是姬昌请姜子牙出山辅佐,姜子牙坐在车上,姬昌亲自驾辕,谁料行走了一段路之后,车绳突然断裂了。姜子牙问姬昌,拉了多少步?姬昌回答道:八百零八步。姜子牙抚掌大笑,表示自己将辅佐姬昌确立八百零八年社稷江山。果然,姜太公后来奠定了兴周八百年的历史。这恐怕是后人的穿凿附会,但即便如此,也称得上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当时,商汤所建立的商王朝历经初兴、中衰、复振、全盛、走弱诸阶段后,到了商纣王之时,出现了“拐点”,他在前期,重视农桑,发展经济,使得国力强盛,连毛泽东都曾经评价:“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但是,到了后期,却居功自傲,贪图享受,耗费巨资建造鹿台和酒池肉林,又连年用兵,导致国力空虚,政治趋于腐败,刑罚酷虐,横行暴敛,民众负担沉重,痛苦不堪,导致丧尽民心,众叛亲离。商纣饰过拒谏,肆意胡为,残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多行不义必自毙,内部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混乱局面。加上对东方进行长期的掠夺战争,削弱了力量,造成了军事部署的失衡。与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的西方属国周的国势正如日中天、蒸蒸日上。特别是文王姬昌即位,并任用熟悉商朝内部情况的贤士吕尚之后,君臣如鱼得水,国势日益强盛,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积极从事伐纣灭商的宏伟大业。吕尚主政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富国强兵、内治外交政策。政治上,积善行德,裕民富国,广招人才,发展生产,形成了“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的清明祥和的政治局面。他所推广的“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政策,赢得了民众百姓的广泛拥护,增强了内部团结。外交上,争取广泛的团结,结成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孤立商纣。在处理商周关系上,文王表面上对商十分谦卑恭顺,用以麻痹纣王。他曾率诸侯朝觐纣王,显示无限“忠诚”的样子。同时大兴土木,“列侍女,撞钟击鼓”,装出一副贪图享乐、无所作为的假象,以欺骗纣王,诱使其放松警惕。万事俱全之后,周文王在吕尚的辅佐下,制定了正确的伐纣军事战略方针。第一步,翦商羽翼,对商都朝歌形成战略包围态势。为此,文王首先向西北和西南用兵,相继征服犬戎、密须、阮、共等方国,消除后顾之忧。第二步,组织军事力量向东发展,东渡黄河,先后翦灭黎、邘、崇等商室的重要属国,打开了进攻商都朝歌的通道。至此,周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伐纣灭商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时间问题。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他就是周武王。周武王即位后,继承其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他在盟津(今河南省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掌握情况,准备伺机兴师。公元前1046年,机会终于来了,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坐卧不安,决定先发制人,对周用兵。但是,一则为时已晚,二则过于仓促,这一军事行动刚刚拟定,东夷族就起而反叛。为了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急忙调动部队,倾尽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顾此失彼,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周武王抓住时机,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征伐!于是,果断地对商纣采取军事措施,率领诸侯联军,快速奔袭,在牧野实施战略决战,给商纣王朝以致命的一击。

牧野之战爆发于公元前1046年正月,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 000人,甲士4.5万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虎贲,指禁卫军精悍武士,平时守卫王宫,王出行则随行护卫。同月下旬,周军进抵盟津,在那里与反商的庸、卢、彭、濮、蜀(均居今汉水流域)、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髳(居今山西省平陆南)等部落的部队会合。这阵势,有点类似现在的“联合国多国部队”。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协同自己作战的部落军队,于正月二十八日由盟津(今河南省孟津东北)冒雨迅速东进。从汜地(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渡过黄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北)折而东行,挥师直指朝歌。周师沿途没有遇到商军的有效抵抗,一路开进顺利,仅仅经过6天的行程,便于二月初四拂晓抵达牧野。

周军进攻的消息传至朝歌,商朝宫廷上下一片惊恐。商纣王无奈之中,只好仓促部署防御。但此时商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于是,他只好临时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商军,共计凑集约17万人(一说70万),由自己率领,开赴牧野迎战周师。二月初五凌晨,周军布阵完毕,庄严誓师:“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史称“牧誓”,也就是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每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齐,以稳住阵脚。严申不准杀害降者,以瓦解商军。接着,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从而激发起从征将士的敌忾之心与斗志。战前动员之后,武王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击。他先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即让吕尚率领一部分精锐突击部队向商军挑战,以牵制迷惑敌人,并打乱其阵脚。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心向武王,这时便纷纷起义,阵前掉转戈矛,帮助周帅作战。“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乘势以“大卒(主力)冲驰帝纣师”,猛烈冲杀敌军。于是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间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尽去,于当晚仓皇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进击,攻占朝歌,灭亡商朝。尔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殷商残余势力。商朝至此灭亡。《诗经》生动地记载了当时的情景:“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在广阔的牧野摆开战场,檀木兵车亮堂辉煌,驷马威武雄壮。三军统帅师尚父(姜子牙),好像雄鹰在飞翔。协助周武王带领军队,指挥三军攻伐殷商,一朝开辟新气象。全诗气势豪迈,慷慨激昂,节奏铿锵有力。

从中可以看出,吕尚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既是首席谋士,又是最高统帅,功绩无人堪与比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多迷信。在伐纣途中,周军曾接连碰到奇异之事,周武王出现担心恐慌情绪,曾一度建议撤军,而吕尚坚决果断地说服周武王坚定军心,确保了大军顺利出征。否则,一旦中途撤兵,历史可能就将改写。

吕尚在战略时机的把握上,也极具远见卓识。周武王继位的第九年,先后已经有800多个诸侯背商投周,周兴商衰局势已经明朗,吕尚认为灭亡殷商的条件虽然已经基本成熟,但殷商的实力还不容小觑,建议暂缓出兵,等待最佳时机。又过了两年,直到纣王杀比干、囚箕子之后,天怒人怨,众叛亲离,他才觉得十拿九稳的时机到了,举兵伐纣,一举成功。在战胜之后,善后工作也处理得非常得当。当纣王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后,根据吕尚的建议,周武王悬纣王首级示众,到社庙前祀告天地,宣布伐纣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周武王在各国拥戴下建立了周朝后,他派人封比干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并且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散发鹿台所藏钱财和国库所积粟米赈济贫民,又派人视察传国之宝九鼎。紧接着,吕尚又带兵东征商的亲族同盟军淮夷、徐夷、莱夷、奄、齐、郯、薄姑等17国,既做好统战工作,又肃清残余,结尾工作非常圆满漂亮。

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史记》是这样记述这场战役的: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

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

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

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

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

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纣死所。

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

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

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

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商纣王听说周武王来讨伐,也发动军队70万人抵抗周武王。周武王派军师吕尚与百夫长挑战,率领大军攻击商纣王的军队。商纣王的兵力虽然多,但是没有打仗的心思,都盼着周武王赶快到来。商纣王的军队全都倒戈起义参与作战,为周武王打开了道路。周武王的军队纵横战场,商纣王的士兵全都崩溃瓦解背叛纣王。纣王逃走,回到京都登上鹿台,披着镶满宝玉的衣服,点火自焚而死。周武王手持白色大旗来指挥诸侯,诸侯都向周武王参拜,周武王于是向诸侯回礼,诸侯全都服从指挥。武王到了商国首都,商国的百姓均在郊外迎接。于是周武王让群臣向商国百姓宣告说:“上天赐给你们平安(休战)!”商国百姓都在此跪拜磕头,周武王也回礼。于是进入王宫,到了纣王自杀的地方。武王亲自向纣王射箭,射了三箭然后下车,用剑击打他,用黄钺斩下了纣王的头,挂起白色的大旗。不一会到了纣王的嬖、妾两个妃子的住所,两人都自缢而死。武王又射了三箭,用剑击打她们,用玄钺斩下她们的头,把她们的头挂在白色的小旗上。武王做完这些才出来回到军营。

周朝得以建国,吕尚乃第一功臣。故受封于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国号齐。吕尚是人中之杰,但毕竟是人,不是神,他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有感情跌宕起伏,有想不通的时候。据说当时他受封于齐,并不是很情愿,是有一定的情绪的。因为营丘那个地方,是一片盐碱地,不利于农业生产,人口稀少,自然条件并不好。他去受封途中,怀着消极怠慢情绪,走走停停,一路欣赏风景,一路休息,有时还会投宿休整。旅舍的一个店小二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吕尚,就诚恳地劝说:“我听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位官人寝居如此安然,实在看不出是到封地就职的样子。一旦出现变故,后果不堪设想啊!”吕尚一听,为之一震,觉得店小二言之有理,就连夜起床,穿好衣服起程赶路,快马加鞭,在黎明时分赶到了封国,顺利地接管了封地。这一传说是符合常理的,这么一位功高盖世的开国元勋,退居二线之后被安排到条件这样不好的封地养老,心理落差在所难免。还有重要一点,说明吕尚的智慧有不少是来自百姓中间的,这位店小二稍稍一提醒,就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与警觉,说明他胸怀宽广,能够听取各种意见,这恰恰是一位政治家成功的重要保证。

对吕尚来说,治理大国尚且如烹小鲜,管理好一个封国,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冷静地想一想,他也清楚地知道将他封到齐地,也是周朝治理边疆、安定邦国的重大决策之一。齐国的周围环绕着众多根深蒂固的地方邦国,他们脱离中原、各自为政。早在殷商时期,就曾多次征讨,均未能使其臣服。建立周朝后,他们仍心存疑忌,意图与周朝对立。在这种情况下,让老臣吕尚去镇守,既是奖赏,更是安邦定国的现实需要。只要齐地安定了,周边的地方邦国都能随之安定下来。

吕尚治理齐国的做法,即着手全力以赴抓经济建设,在三千年之后我们大搞经济建设的今天,回想当年姜太公抓经济建设的种种措施,依然令人肃然起敬,感慨万千。营丘的经济自然地理条件并不太好,放眼望去,都是贫瘠的盐碱地,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很难有起色。姜太公凭借超人的智慧,因地制宜,务实求功,重视工商业,并将渔业生产、盐业生产放到和农业生产并重的位置,并称“三宝”,取得了惊人的成效。同时,从老百姓的日常用品着手,放手发展手工业,齐国很快成了一个新兴的制造业大国,这里生产的衣带鞋帽名冠天下,各地男女老少熙熙攘攘,为利而来,通往齐国的道路上可谓车水马龙,人流不绝,各地诸侯为了自身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纷纷前来朝拜致敬,建立外交关系和商业贸易关系,齐国由此而迅速强盛,成为周朝初年最大、最强盛的异性诸侯国,成了赫赫有名的“东方大国”,并奠定了齐国六百年的大国地位。

齐国生产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行销天下,一个关键因素是吕尚建立了便利的货币交易体系。他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货币制度这一重要经济杠杆,让自然资源、劳动生产和贸易流通得以合理配置,有效衔接,并根据市场无形的手流动起来。

周朝的经济制度是“以商通货,以贾易物”。吕尚还在周朝主政时,就在日益频繁的货物交换的基础上创立了“九府圜法”,这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货币法。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吕尚为西周王朝拟定和颁行的关于货币的立法“九府圜法”,“九府”指的是太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币、职金九个政府管理部门,它们负责掌握调控财币。“圜”,均而通之意;圜法,指的就是货币制度、流通法。吕尚确立的一整套的货币制度大致是:规定黄金方寸见方,重量1斤;钱,外圆而内方,轻重以“铢”来计量;布帛宽2尺2寸为幅,长4丈为匹。在整个货币体系中,以黄金最宝贵,刀币最便利,人们使用起来像泉水那样周流不息,像布帛那样分布在民间各地,像帛那样可以卷束起来。当然,关于“九府圜法”的更具体内容,史书没有具体记述,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搞清楚,但姜太公曾经制定了这样一部货币法,这是没有疑问的。这在全世界恐怕也是最早的。《尚书•洪范》中就记载了古代国家施政的八个方面,即“八政”: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其中食和货,关系到百姓生活的日用起居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故位居前列,至关重要。食,指田地垦殖,谷物种植;货,指布帛的生产和金、刀、龟、贝等货币的流通。吕尚在商品经济生活中抓住货币制度建设的“牛鼻子”,是颇有远见卓识的。他在周朝退职之后,把这一货币制度灵活地推行到他受封的齐地,使得齐地的物品买卖更加便利,齐国在各诸侯国中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吕尚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家。

吕尚去世之后,齐国一度衰落。四百年后,齐国又出现了一位非常能干的经济学家,他就是管仲。管仲辅佐齐桓公,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重新划分行政区域,整顿吏治,严肃军队纪律,大力发展盐铁业,加强货币管理,调整物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吕尚和管仲两人之间虽相距四百年左右时间,但在财货制度及经济政策上则是前后相续的,这极大地推动了齐地的经济发展。由于经济政策得当,连续性好,直到齐威王、宣王之时,齐国仍非常强大。

历史上大多记载,吕尚殷朝庚丁八年己酉(公元前1211)出生于东海上(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周康王六年戊辰(公元前1072),卒于周首都镐京(据《竹书纪年》),岁寿139岁。死后葬到武王陵处。吕尚原来生活的故地在吕国,春秋时吕国被灭以后,吕国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他们尊姜子牙为始祖。姜太公子孙繁昌,代有贤者。他有13个儿子,分别为: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邑姜被封为周武王妃、王后。其长子丁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或许出于宽厚无争的秉性,或许担心兄弟之间为了权力而反目成仇,他主动让位于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北),过一种恬淡的田园生活,繁衍生息,子孙遂以邑为姓,是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为崔季子。

吕尚开创的相业,如同一座巍巍高山,后世鲜有超越者。吕不韦:奇商奇相

在中国历代众多的宰相中,吕不韦当然不能算“始祖”,但是,却是一位独一无二的“奇相”,他所创建的相业,是别人无法复制的。而且,他的许多业绩,都极富开创性,是某一领域的“始祖”。比如:他是商人从政、官商结合的始祖,他也是文化产业和广告业的始祖。在吕氏家族中,吕不韦是无法回避的一位,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位。司马迁《史记》中有《吕不韦列传》专篇介绍。

吕不韦(?~前235),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滑县)人,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大臣,宰相。卫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到吕不韦的时候,已经衰落了,只剩下濮阳一座孤城,经济凋敝,前景渺茫。吕不韦看到在国内没有发展前途,便出国寻求机会,做国际贸易,在韩国国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找到立足之地,大显身手,获得巨大成功,30岁左右,就成为巨商大贾,富可敌国。用现在的话来说,吕不韦相当于一个把企业集团总部设在阳翟的跨国企业,他的经营活动遍及各国。

吕不韦是一位有着特殊禀赋的商人。如果说范蠡弃政从商获得成功,被尊为“陶朱公”,视为商家始祖;而吕不韦则是弃商从政,以经商的成功助其从政的成功,同样是商家始祖,达到了商家的最高境界。一位是先官后商,一位是先商后官,都能够在商业和官场两个不同的领域长袖善舞,取得惊人成功,他们是将商业技巧巧妙地借用到官场,或者将官场计谋巧妙地运用到商场的典型代表,有异曲同工之妙,殊途同归之绝。他们用自己的成功案例告诉后人:商场和官场是互通的,官场和商场是相容的。从他们开始,游走于官场和商场之间,成了后世官僚和商人们万变不离其宗的“游戏规则”。

就商业技巧而言,范蠡“操计然之术”,也即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客观条件,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没过几年,便成巨富。吕不韦的独门秘籍则是“奇货可居”、“囤积居奇”,往来于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倒买倒卖,牟取暴利,而立之年,便积累起千金家产,成为天下首富。吕不韦显然是一位商业奇才,但是,他却不满足于经商,他的政治头脑和政治野心同样无与伦比。当他有了足够的经济资本之后,就开始觊觎政治资本,当他把“奇货可居”理论运用到政治范畴时,他的“奇相”生涯便掀开了壮观的一页。

公元前258年,吕不韦到邯郸经商,有一次在大街上偶然遇到了正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孙异人(后改名子楚),他发现异人相貌不类旁人,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虽然寂寞独行,举手投足却不失贵胄之气。吕不韦暗暗称奇,悄悄询问一个邯郸人:“请问他是什么人?”邯郸人回答道:“你连他也不认识?他就是秦王太子安国君之子,正在赵国做人质的异人啊!因为秦兵屡次进犯我境,我王好几次想杀了他。现在虽然侥幸免于一死,但被监视居住,对他并不以礼相待,连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提供给他,生活困窘,和穷人并无两样。”吕不韦听了,一则同情他的遭遇,二则为他的出身和气质所折服,不由得暗暗叹道:“此奇货可居也!”

此时,异人确实很不得意,甚至可以说非常落魄。他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安国君宠爱。因为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怨及异人,对他自然不客气,不给好脸色。特别要命的是,他在政治上前途暗淡,几乎没有一点出头露面、东山再起的希望。当时秦国的政治格局是这样的:秦昭襄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太子悼死在魏国,运回国葬在芷阳。到了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被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异人排行中间位置,不论从哪方面看,今后选接班人时都不太可能轮到他。所以,他被冷落在赵国,几乎被人遗忘。

吕不韦则从他身上发现了巨大的潜在价值,觉得“奇货可居”。毫无疑问,吕不韦是有从政的勃勃野心的,他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进一步刺激了他的政治野心的急剧膨胀,他缺少的只是一块跳板,一个机会。他发现异人正是他所需要的跳板,能够给他这样的机会。说得确切一点,是他可以把异人打造成一块理想的跳板,成为他杀向政治领域的重要机会。

一个十分便利的条件是:他拥有完成一系列政治运作的足够的经济基础。而且,他舍得花钱,不惜千金散尽。

在正式决策前,他首先作了调查研究,分析可行性,觉得异人身上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是一口值得耗尽柴火去烧热的“冷灶”。古往今来“烧冷灶”者多得不可胜数,吕不韦当是“烧冷灶”的鼻祖,是无与伦比的大手笔。当然,他没有草率行事,而是特地从阳翟赶回濮阳老家,和父亲商量此事。他的父亲是一位精明的马贩子,善于相马,善于经营,为吕家挖掘到第一桶金,打下了比较富裕的家业。吕不韦应该算是“富二代”,在父亲的基础上,扩大经营,贩布匹,贩粮食,贩珠宝,哪样赚钱就贩哪样,将事业做得更大更强。可以想象,他对父亲是尊重的,也信任父亲过人的头脑。《战国策•秦策》生动地记录了吕家父子具有历史意义的对话:

吕不韦问父亲:“投资农业,耕种收获,可以获利几倍?”

吕父回答:“十倍。”

吕不韦问:“投资商业,买卖珠宝,可以获利几倍?”

吕父回答:“百倍。”

吕不韦问:“那么,投资政治,拥立国君,可以获利几倍?”

这是问题的本质所在,实际上,对投资农业、投资商业,吕不韦了如指掌,他这样问,只是作为铺垫,他最想知道的,是父亲对他转向从事政治投机的看法。进一步说,他本人对此也已经有了想法,只不过征求父亲的意见,是想要印证一下,以坚定自己的信心。

吕父的回答非常高明,堪称绝妙,他只说了两个字:“无数”。“无数”二字,意味深长,发人深思。它有双重含义:一是指投资政治在利益上是投资农业、投资商业所无法比拟的,无法用数字计算,甚至无法用金钱衡量;二是它具有不确定性,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其风险同样无法预测,无法确定,所以“无数”。一个“无数”,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也拥有无限广阔的可能性,让敢于冒险的吕不韦激动不已,跃跃欲试。父子俩的想法完全合拍,吕不韦下定决心,决意马上付诸实施。

于是,他先设法说动异人,和异人达成口头契约关系。他通过关系拜访异人,游说道:“我知道你现在不如意,但我却能够助你一臂之力,帮你改变现状,帮你光大门庭。”异人自然不相信,苦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一本正经地说:“你不知道,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随之光大。”异人一听,心有所动,两人就促膝深谈。吕不韦帮异人分析政治形势,侃侃而谈:“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但是,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只能在你们二十多个兄弟中挑选,你排行中间,且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赵国当人质,即使秦王百年之后,安国君继位,和你的长兄以及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相比,你也没有竞争优势,当不上太子。”异人说:“我知道事实确实如此,但有什么办法呢?”吕不韦拍着胸脯说:“只要你愿意,我有把握帮你立为太子。我愿意拿出全部家产,帮你到秦国游说,去说服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异人叩头便拜,说:“果真如此,我愿意和您分享秦国的土地。”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异人的表态是真诚的,因为就他当时的处境而言,太子之位简直连想也不敢想,有人为他奔波,帮他实现超乎现实的梦想,他完全可以做出任何承诺。

获得异人的承诺之后,吕不韦便开始付诸实施。他慷慨地拿出五百金送给异人,让他作为日常生活费用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购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去秦国游说。他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和华阳夫人的姐姐,打通他们的关节,通过他们把带来的东西统统赠送给华阳夫人。时机成熟时,顺便谈及异人如何聪明贤能,他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同时大打心理战,说异人如何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着思念太子和夫人云云。这些话似乎很难让人相信,却特别能够博取一位没有儿子的夫人的欢心。华阳夫人对异人的好感与日俱增。吕不韦又见缝插针让华阳夫人的姐姐劝说华阳夫人:“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随之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深受宠爱,可惜没有儿子,不如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选择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过继给您,立他为继承人,把他当亲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