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年河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08:23:28

点击下载

作者:周文夫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1~2012年河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1~2012年河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试读:

总序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实施《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第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年。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河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开门红。其中,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完成24000亿元,增长11%左右,全部财政收入3000亿元左右,增长24.5%;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634.5亿斤,实现“八连增”;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工业完成技改投资42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高速公路新增449公里,农村公路新改建5900公里,铁路营运里程突破5400公里;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土地承包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行;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5.5%;保障改善民生力度加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6%;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决心。

2012年,是全面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河北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激发了全省人民干事创业的昂扬斗志。我省内环京津,外沿渤海,区位优势全国独有;国务院批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冀中南地区被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新的一年中,我省已踏上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伟大征程,面对全国独有的区位优势和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我们应抢先一步,在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顺势而为、真抓实干,群策群力谋发展,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周密的工作部署,投身到“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建设中去,把万丈豪情变成具体行动,争取早日将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201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办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认真落实“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的办院方针,构建“理论武装、服务决策、繁荣发展”三位一体工作新格局,围绕服务河北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举办了“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研讨会”、“加快河北省沿海经济隆起带建设研讨会”、“河北省季度、年度经济形势分析会”等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开展了多项重大重点课题研究。在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科研人员的综合调研探讨,形成了《2011~2012年河北发展蓝皮书》五卷本,即《2011~2012年河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2012年河北省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2012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2012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年河北人才发展报告》。《2011~2012年河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1年河北在全国经济恢复进程中的总体表现,一是经济增长完成预定目标,增长速度略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复苏步伐处于全国第三集团。二是“爬陡坡”中的“溜车”现象已被及时制止,目前正呈现平稳并较为合理的上升态势。三是工业经济结构转型的“苗头”显现,与投资增速配合得较为理想。四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投资增长摆脱了“冲高回落”的走势,步入了一个合理增长的区间。五是消费仍然疲软,与全国水平大体相当。六是“出口、利用外资”的增长成为2011年经济数据的亮点。七是重点区域发展加快,城市建设继续提速。从总体上看,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有:一是欧债危机、美国货币政策走向与“中国式”债务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二是“钱、地、人、电”等生产要素制约的影响。三是由于我国货币政策被迫放松导致的物价继续上涨带来的影响。四是节能减排的压力显现。五是全国各地在优化投资环境中的新动向。从2012年看,我省需要抓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抓好以县城建设、城市新区与设区市“三年上水平”为主的城镇建设,确保经济增长保持强劲支撑。二是抓好大的区域增长极的布局和层次提升。三是抓好一批民生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促进高端产业投资及消费的增长。四是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确保经济结构转型扩大“战果”。五是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设立“省级综合改革配套示范区”。六是毫不放松抓好节能减排,引导企业走上生态环保之路。七是破解要素制约,保障经济发展顺利平稳。《2011~2012年河北省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1年,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省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消费全面增长、农产品市场更加活跃,农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奠定了坚实基础。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91.3亿元,增长4.0%,增速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38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29元,增长21.5%,增速加快8.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加558元,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49.4%,成为支撑农民增收的第一因素;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同比增长28.7%,增速提高13.8个百分点,达到历史较高水平。但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很大。展望2012年,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将更多地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农产品价格走势的综合影响,预计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继续保持平稳、农民收入增幅呈现回落、农民基本消费增速加快,如果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外部冲击,我省农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但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将呈现“双降”态势。《2011~2012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河北省在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开始将社会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提升河北整体发展质量的重心,开始从解决民生突出问题为中心的社会建设向制度化社会建设的阶段转变。公共财政对民生投入呈现六年连续增长的态势;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共基础服务逐步向城乡均等化方向发展;社会收入分配在地区、行业之间的差别有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城市的繁荣和宜居程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社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居民生活方式更加多样、社会心态更加稳定。社会管理领域方面,各级政府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改变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方式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动力,社会运行基本有序、社会基本稳定。与此同时,也还存在着影响河北省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一些关键问题,主要表现为: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政府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控制的思维模式还基本没有改变;“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以社会建设为辅助”的发展模式还基本没有改变;“干部围着考核转、考核围着经济、政治硬指标转”的工作模式还基本没有改变。为此,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把转变思维模式、发展模式、工作模式作为重中之重,把满足群众全方位的利益需求作为社会建设的关键着力点,把行政管理从静态到动态、从管制到服务、从国家到社会良性的转变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2011~2012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1年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一是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二是按照规划先行的理念厘清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确立了我省五大文化品牌。三是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巨大成效,项目建设市场化机制初具雏型。四是文化对外交流活动空前活跃,为彰显燕赵文化独特魅力、吸引外部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展演和各具特色的节会活动,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发展氛围。当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形势分析与判断为:一是文化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对我省经济“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二是“六中全会”效应开始体现,新一轮文化产业投资热潮到来,民资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步伐明显加快。三是文化消费支出增长跃居第一,成为拉动我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主力。四是依托对外招商引资和资源特色,文化产业增长点的培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了一批新的文化发展亮点。五是“城市建设三年上水平”强力推进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增添强大的动力。六是我省文化产业整体上处于价值链末端,“内容”、“创意”与“品牌”三大法宝仍然没有掌握在手中。七是产业政策、产业发展保障机制和发展环境还不完善。新形势下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一是借助“六中全会”的“东风”,加快推进“发展文化产业”全社会层面的动员工作。二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配套和市场配套。三是借助“城市新区”建设的机遇集聚文化产业。四是创新文化产业品牌的培育开发机制,着力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和知名品牌。五是培育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努力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文化企业的孵化器和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六是积极推动大型企业向文化产业进军和转型,鼓励其当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锋”和“示范”。七是推动区域间文化产业对接、联动和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2011年河北人才发展总报告》指出:2011年河北省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落实,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队伍得到更好发展。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新的重大战略部署,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稳定,进而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今后时期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人才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全省人才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增长速度达6.23%;区域人才格局出现新的变化,各设区市人才数量、指数排序略有不同;高校人才培养数量不断增加;人才开发投入不断加大;八大人才工程进展顺利。省第八次党代会对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才工作面临六大主要任务,即加快推进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人才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与文化强省建设相适应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更好担当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重任的党政干部队伍建设。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要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战略目标,努力开创人才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为此需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加快推进人才发展转型;按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深化改革开放要求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按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加快社会建设要求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开展新型人才公共服务;按照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求加强党政干部队伍建设。《2011~2012年河北发展蓝皮书》是以2011~2012年河北省经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为分析预测对象,以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公共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研究重点,以科学、翔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为基础,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全省2011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及时总结了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经验,客观预测2012年以及“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势,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当前,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征途中,我们企盼《河北发展蓝皮书》能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为社会各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讯。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和中共河北省委的要求,紧紧围绕我省八次党代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思路,加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和普及,深入落实“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总体要求,力争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思想保证、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周文夫2012年1月

序言

孙继民

2.11年是全国经济发展起伏不定、形势复杂严峻的一年。面对经济危机的后续影响,我省以“八次党代会”精神为动力,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主线,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力推进城镇面貌三年上水平工作,在经济增长保卫战中取得了优异的战绩。

本年度经济蓝皮书根据经济运行的年度特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紧扣经济形势预测、行业预测、现代产业体系、城镇建设等事关全局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试图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说明问题,尤其是总报告,力图让普通群众能够看得懂;三是加大了比较分析力度,增加了横向比较内容,深入总结经验和启示,借鉴性更强。

由于经济增长的因素复杂多变,预测分析的挑战性越来越强,本书仍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更好地发挥蓝皮书的决策参考作用。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2012年1月

总体报告

“转方式攻坚期”中河北经济平稳增长与结构优化的对策思路——2011~2012年河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河北省社科院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2.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头一年。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内起伏波动的经济复苏进程交织在一起,使得这一年成为“回暖”还是“二次探底”斗争得最为激烈的一年。实质性经济复苏离我们还有多远,我们怎样才能借助危机真正走上“调结构”、“转方式”的道路,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科学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把握好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并针对形势及时调整策略。同时,这对于做好2012年以及整个“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2011年河北在全国经济恢复进程中的总体表现(一)经济增长完成预定目标,增长速度略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复苏步伐处于全国第三集团

从2011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看,我省生产总值完成178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3%,生产总值增速要快于第一、二季度,考虑到2010年第四季度生产总值下滑较快,2011年第四季度生产总值增长应略高于第三季度,因此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增长率将达到11.5%左右,增速比上年(12.2%)放缓了0.7个百分点。第三个“保九”目标将会超额完成。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我省经济增长在全国经济复苏进程中的表现位居中下,虽然我省比全国平均增速(9.4%)快1.9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排位中处于第18位,但是有22个省市经济增长超过我省。从我省周边省市区前三季度复苏进程看,天津位居全国第一,北京位居全国最末,我省与周边7个省市区相比,排名第6,只小幅领先于山东(11.1%),比北京快3.3个百分点。从我省经济复苏在全国及周边省市的比较情况看,我省复苏步伐略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处于“复苏”的第三集团。2011年全国各省市前三季度GDP增长率排位表(二)“爬陡坡”中的“溜车”现象已被及时制止,目前正呈现平稳并较为合理的上升态势

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至2011年第一季度,我省经济增长连续大幅下滑,累计增长速度从14.2%下降到11.2%,经济增长“爬陡坡”阶段中“溜车”现象有所呈现。然而从2011年第二季度开始,我省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止跌企稳,并缓慢平稳上升。一季度生产总值增速11.2%,1~2季度达到11.1%,1~3季度达到11.3%,“溜车”现象被及时制止。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数据看,2010年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速度为20%,此后一路下滑,至2011年5月降到14%,从6月开始上扬,至9月份达到15.9%。在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放缓下滑的大背景下,我省出现了“见底、企稳、回升”的经济走势,是非常难得的。从目前我省经济基本面上看,到2011年底,保持非常稳定的增长速度,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已成为定局。也可以说,我省经济实现了“软着陆”,虽然增长速度并不如周边省市高,但对于结构调整任务很重的河北来说,“平稳”是比高速度增长或大起大落更可贵的好现象。(三)工业经济结构转型的“苗头”显现,与投资增速配合得较为理想

从工业结构看,高成长性产业、高技术产业增速加快,比重提高;高载能行业增速放慢,比重降低。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6%,比规模以上工业快8.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7.1%,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主要行业投资额显示,前三季度,我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00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工业投资5213.1亿元,同比增长27.4%,这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工业投资增幅首次超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投资减少9.3%,炼焦及加工业减少20.7%,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62.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投资增长46.9%。

从工业效益看,保持较高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实现1456.1亿元,同比增长28.8%。前三季度我省技改投资2760.7亿元,同比增长40.2%,占工业投资的52.96%,较一季度增长31.2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增幅较大也是近几年来少有的。

从工业产品产销看,衔接较好。前9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销售产值27976.2亿元,同比增长32.7%,产销率97.8%,比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产量快速增长,增幅分别为64.5%、53%和38.6%。

总的看来,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正在逐步破解,积极因素持续积累。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是好的,总体积极、健康。(四)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投资增长摆脱了“冲高回落”的走势,步入了一个合理增长的区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10年一季度开始全年表现出“冲高回落”的走势,2011年开始,投资增速抑制住“高台跳水”的冲劲,一季度为26.7%,前二季度为26.8%,前三季度为25.4%,高于全国24.9%的增速,基本上保持在25%~27%的区间。从历史的数据看,这一增长速度较为适中,从结构调整的需要看,这一速度较为理想。随着CPI的见顶,国家抑制投资冲动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开始有针对性地放宽流动性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预计我省投资增长全年将会维持在25%~30%这一合理区间内。这将为全年顺利完成预定目标和2012年第一季度开门红打下好的基础。此外,从施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我省较2010年相比有很大的改观,全国施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同比分别锐减2764个和6745个,我省同比分别增加2032个和801个。这与全国大多数省份同比减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我省的确已经稳住了“阵脚”,开始形成稳扎稳打的发展态势。(五)消费仍然疲软,与全国水平大体相当

2.11年前三季度,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为17.5%,比全国平均水平(17%)高出0.5个百分点,与2010年同期(18.2%)相比,减少了0.7个百分点,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增速大体相当,均在17%~19%之间,相差不大。而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9%,其中,9月份同比上涨6.9%。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9.5%和12.7%。考虑到物价上涨快的因素,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增速仍然显示出消费不足,消费能力同比略有下降。我省工资性收入虽然有所上涨,但与兄弟省区上涨水平相比,仍然十分落后,我省工资性收入在全国各省区中排位最后的情况没有改观,反而在全国新一轮工资上升的博弈中坐稳了“老末”的位置。消费“不给力”的情况将继续延续。(六)“出口、利用外资”的增长成为2011年经济数据的亮点

2.11年前三季度,全省进出口总值394.4亿美元,增长28.8%。其中,出口总值210.1亿美元,增长27.1%,这是在2010年有较大增长的前提下又一次实现较快增速。国民经济工业行业38大类中有31个行业实现出口,其中25个行业出口实现增长,机电产品出口73.2亿美元,增长21.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8亿美元,增长17.6%。

实际利用内资增长一倍。实际利用外资36.6亿美元,增长33.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2.3亿美元,增长34.8%;新批合同利用外资29.1亿美元,同比增长53.9%。(七)重点区域发展加快,城市建设继续提速“四个一”战略重点布局全面展开,下放了100项行政审批事项,制定了“一圈、一带”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管理办法。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发展势头良好,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加紧施工,10个新型产业示范区和8个人才家园项目开工建设;《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经被国务院批准,唐山港规划的所有码头、黄骅港港口基础设施与综合港区建设将全面纳入国家战略,曹妃甸石化基地项目、沧州任丘炼化一体化改造项目等大石化项目即将全面布局,沿海临港产业聚集步伐加快;冀中南经济区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全面开工,筛选了重点培育的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聚集区和企业集团,各项扶持政策和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正在协调落实。

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强势启动,各设区市都开展城市对标,选定国内先进城市作为追赶目标,在城市环境、聚集能力、承载功能、居住条件、风貌特色和管理服务等方面,逐项查找差距,制订追赶方案和阶段性目标。在综合交通枢纽、河湖水系、园林绿化、民生工程等方面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正定新区、曹妃甸生态城和黄骅新城建设提速,石家庄环城水系等一批标志性工程部分竣工。二、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一)高度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

进入2011年以来,全球经济虽然受中东北非政局动荡、日本“三灾”、欧债危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总体走势仍然比较平稳。新兴经济体国家虽然经济有所波动,但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对于2012年的宏观经济走势,主要有三个因素需要重点关注。一是美国的货币政策走向。美国经济目前增长率还不错,但通胀水平相对温和,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年内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缓解全球性通胀不利。但如果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全球流动性可能发生逆转,甚至会引发部分资产泡沫较大、外部资金流入较多的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和经济动荡。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向。2011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石油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给各国带来一定的通胀压力。近期受美元走强、各国收缩流动性、投资者获利了结等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但从中长期来看,发达国家保持相对宽松货币政策、美元弱势调整、新兴经济体继续快速增长等因素没有发生变化,大宗商品价格经过调整后可能将重拾升势。这对我国和我省输入性通胀压力继续产生重要影响。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债务危机”的影响。2011年一季度以来,中小企业“高利贷危机”日益显现,地方政府及高校等举债建设过度引发了金融风险,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危机有可能爆发,如果爆发将会对我国及我省经济造成重创,因此,随着CPI的逐渐见顶,国内货币流动性有可能有针对性地开始松动。这些都将是2012年我们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二)高度关注“钱、地、人、电”等生产要素制约的影响

一是“资金紧张”。受国家持续紧缩银根的影响,信贷资金供需矛盾加大,央行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信贷总量控制得到加强,使商业银行贷款额度紧张,许多中小企业贷款艰难。我省中小企业传统行业居多,虽然不像浙江那样出现“高利贷”危机,但企业融资难度、融资成本增加。据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分行所做的2011年前三季度河北省200户重点景气监测企业问卷调查显示:2011年以来,河北省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旺盛,特别是企业对流动资金周转的需求明显。但企业通过正规金融融资的满足率较2010年有所下降,企业通过民间金融融资的规模呈现上升趋势、民间借贷利率也水涨船高,有较大幅度的提升。2011年第三季度流动资金紧张局面相对前二个季度有所缓解,资金周转、销货款回笼和支付能力DI指数分别为64.5%、71.8%和70.0%,比上季分别提高5.3、4.4和3.2个百分点。二是“土地紧张”。各市申报的重点项目中,新开工和续建项目申请用地大大超出国家分配我省的用地指标,预计全年缺口达到40万亩。目前全年新增用地指标已用掉80%左右,部分建设用地难以落实。三是“用工紧张”。对于我省来说,技术工人的招工难已经成为一个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在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信息业表现更为突出。四是“供电紧张”。2011年是我国“电荒”最严重的年份之一,我省的电力供应相对于全国来说,还算好一些,但是电力供应缺口仍为近几年最大。2011年暑期全省气候比往年好得多,没有出现非常炎热和大面积干旱的现象,对于电力需求相对缓和,因此没有出现大面积居民拉闸限电的现象。但是随着第三季度受电煤库存下降较快、发电厂存煤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部分机组发电能力不稳定等因素影响,电力供需失衡将会比较严重。重化工业耗电仍然继续攀升,以钢铁行业为例,2011年以来,轧钢产品、龙骨、穿线管等建材类产品供不应求,但上游延轧环节的产品供应不足,影响企业生产。目前许多企业正在上马钢铁延轧生产线。工业用电量急剧增加,电力供应瓶颈制约问题突出。(三)密切关注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

受宽松货币政策滞后的流动性充裕、输入性通货膨胀和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2011年前三季度,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达到5.9%,9月份当月的CPI指数达到6.9%。其中食品增长达到14.5%,居住达到7.3%。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是物价上涨的两大推手,共同拉动CPI总指数上涨4.3个百分点,对总指数贡献率达84%。稳定物价任务依然艰巨。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前三季度增长12.7%,其中燃料动力类、化工原料类价格指数增长分别达到14.7%和12.1%,是PPI升高的两大推手。CPI和PPI的持续攀高大幅度提高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包括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和劳动力费用上涨。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公布的一季度调查数据显示,88%的企业反映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81%的企业反映劳动力成本增加。物价的持续上涨,给经济运行、百姓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四)密切关注节能减排压力的显现

2010年下半年,我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节能降耗力度,高耗能行业生产步伐放缓,第四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各月平均为负增长。然而,2011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长10.35%,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状况决定着全省能耗的走势,因此,2011年全年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压力明显加大,并直接影响着2012年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效。长期以来,虽然各级各部门围绕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推进过程中仍遇到不少困难,结构优化效果并不明显。深入分析种种障碍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我省与大多数省市产业结构不同,原材料工业比重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如果以常规的力度和方式抓节能减排,往往容易“推而不动”。二是地方政府和重点耗能企业长期沿袭靠拼资源获取经济利益的发展路子,已经形成惯性思维、固化的模式和传统的政绩观。三是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和企业中表现突出,常规治理已经不起作用。而把节能减排行动作为调整要素投入结构的突破口来抓,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来抓,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拒绝理由的气魄强力推进,能迅速实现“产能、产品、产业”三个置换的目标,对于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深远。(五)高度关注各地区构建投资环境中的新动向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重大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被世界各国加以重视。全国各省市都或多或少地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分领域作为当地打造新兴经济增长点、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的关键。为了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户本地,国内大中城市纷纷改进投资环境,打造一流的吸引人才的发展平台。从全国新一轮投资环境营造的比拼趋势看,为适应高端产业投资落地的需要,城市及其所属开发区不约而同地将民生环境作为投资环境比拼的重点全力营造。实际上,从全球产业发展分布规律看,备受推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意产业的“落户”是有自身偏好和限定条件的,它需要较高的城市发展水平和都市成熟度,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水准的民生设施环境,而绝不仅仅是“零地价”、“减税让利”和“一站式服务”所能吸引的。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提升民生环境,那么就谈不上构建完善的、高水准的素质教育、医疗卫生等高质量生活环境,更谈不上生活在城市的宜居、便利、舒适和幸福感。试想一下,那些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精尖人才和投资者,谁会愿意让自己和家人在一个“出门戴口罩、满街乡村貌、看病往外跑、子女学艺的地方都找不到”的城市来投资生活。因此,投资环境向民生环境发展的新动向,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尤其是我省正处于一个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引进的关键期。三、对策与思路(一)千方百计培育经济增长动力源,确保经济平稳增长

1.抓好以县城建设、城市新区与设区市“三年上水平”为主的城镇建设,确保经济增长保持强劲支撑。通过“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强力推进,我省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镇化进程有了较大的提高。旧城改造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工程的开展成为近三年我省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但是,我省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与管理仍然与先进省市和周边省市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县城建设落后、城市新区少且小、城市管理水平低下等,因此,必须把县城建设、城市新区和设区市“三年上水平”作为近几年保持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切实抓好。

一是加快推进县城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扩权县应以“拼特色”、“拼精致”、“拼宜居”为重点,高起点、大手笔重新规划布局县城发展,进一步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设计规划建设一批体现文化风貌、地方特色的城市综合体、地标性建筑、宜居小区,将治理河道、建设绿色廊道与发展文化产业、融入创意元素结合起来,将县城工业小区建设与主城区建设统筹协调好,使县城工业区充分发挥好集聚产业人口、促进城市消费、支撑城区建设的作用。

二是加快建设城市新区。从先进省市发展经验看,城市新区是现代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引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十一五”时期,我省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开发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北戴河新区开始起步。但从总体上看,全省城市新区数量少、规模小、影响辐射力弱,难以引领和带动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必须站在打造产业升级新平台的全局高度,加快推动城市新区建设。一要实施城市新区建设推进工程。在继续推动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正定新区等加快开发建设的基础上,集中支持一批有条件的内陆中心城市,启动新区建设,在国土规划、项目安排、用地指标、财税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尽快发挥其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二要严把新区产业发展方向。要高标准编制新区规划,严格项目准入标准,将高端项目引进作为新区产业发展重点,研究制定我省支持城市新区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为城市新区加快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三要把城市新区作为城市经济转型的试验平台。要参照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城市新区的成功经验,选择有条件的城市新区,设立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允许其在行政管理、土地管理、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资本运作、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探索开发建设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和新途径,促进城市经济加速转型升级。

三是全面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当前重点应主要抓好设区市“三年上水平”。一是开展城市对标,选定国内先进城市作为追赶目标,在城市环境、聚集能力、承载功能、居住条件、风貌特色和管理服务等方面,逐项查找差距,制订追赶方案和阶段性目标。二是加快工程建设,开展园林绿化、道路交通、污水垃圾处理、便民设施、容貌环境、公共服务6大专项提升行动,抓好石家庄客运枢纽、衡水湖主题公园等标志性工程和邯郸美食林梧桐城等综合体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承载力。三是促进产业聚集,推进新城新区、产业聚集区、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城区危化、污染企业搬迁力度,腾出更多的土地用于产业发展,繁荣商贸流通、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夜间经济,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

2.抓好大的区域增长极的布局和层次提升。继续推进“四个一”战略重点的全面实施。一是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实施7大攻坚行动,完成总体规划审批,加快7个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规的编制进度;确保涿鹿、赤城等新兴产业示范区开工建设,加快中科廊坊科技谷等科技成果孵化园区实施进度,全面启动现代物流园区和养老康复、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等基地建设。二是提升沿海地区开发水平。借助国务院批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有利契机,紧盯国家相关部委,抓紧建设港口、铁路、大石化、装备制造等沿海临港产业重大项目。打好9大攻坚战,大力实施“飞地”政策,尽快启动冀中南、冀东北两个工业聚集区建设,力促山西、内蒙古工业园项目尽早落地。三是加快冀中南经济区发展。要编制完成产业发展规划,推进石家庄临空产业园、高端医药产业园、东部产业新城建设,支持邯郸冀南新区、衡水滨湖新区和邢台新兴产业园扩大规模。四是加大产业聚集区建设力度。尽快下达首批省级工业聚集区名单,抓紧审批各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实行用地指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与项目建设挂钩机制,支持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新建项目进入园区。

3.抓好一大批民生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促进高端产业投资及消费的增长。民生设施和民生工程包括文化、消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素质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等涉及群众生活的设施建设和工程实施,事关群众利益,关系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幸福指数”。尤其是当前国内城市已经把“民生发展”作为投资环境开展比拼。“民生资源”目前已经成为能够吸引高端产业和高级人才落户的关键资源。我省在民生设施投入方面极其落后,这与城市化水平较低有关,民生工程实施方面近几年虽有成果,但仍然与先进省市有较大差距。为此,应积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大规模建设城市文化活动、体育健身、便民消费、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场所,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发展上述领域。二是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出台绿色审批指导意见,实行土地“点供”制度,严格落实商品房配建比例,确保完成目标。三是努力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强化主要农产品产销衔接和收购调运,落实好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制度。加大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社区平价菜店建设投入,允许城市特定区域和时段设立免摊位费早市和周末市场,科学把握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同时,制定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的实施意见。四是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推进“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继续对零就业家庭、退役军人、长期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群体实施就业援助。(二)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确保经济结构转型扩大“战果”

调整好当前的投资结构就是调整好未来的产业结构,要实现做优增量、调强存量,首先必须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一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结合我省“十二五”发展纲要确定的发展重点,制定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导向目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重点支持;二要充分发挥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及其他各发展类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合理确定支持重点,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高技术产业化以及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农业产业化等政府支持发展的领域;三要调整土地、环保、财税、金融等政策,通过政府可调控资源的优化配置,吸引社会投资向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集中;四要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监督监管力度,对违反国家和省产业政策规定,擅自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坚决予以查处,对违规地方政府领导实行行政问责,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1.抓好重化工业的循环经济项目。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沿海地区大规模重化工业项目将展开布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产业规划,重视布局建设与大石化、大钢铁、重型装备制造产业相配套的循环经济项目,确保重化工业发展建立在高技术、环保型、无污染的水准上,把重化工业经济结构升级真正落到实处。

2.抓好文化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提升人气和商气。一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遵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调结构”、“促民生”、“保增长”的支撑产业来抓。着力培育一批资产超50亿元、100亿元、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谋划一批世界性、全国性节庆会展工程,培育壮大曲阳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园、承德民族文化示范区,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业态。

二是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一样,我省战略新型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层次低,这就意味着,谁动手早、路子对、力度大,谁就能抢得先机,率先发展。在发展领域上,应避免分散力量、全面开花,而应集中有限资源,实施重点突破。一是近期主要是推进“4+2”,即对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4个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支持其上档次、扩规模;对海洋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特别是海洋工程装备2个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抓紧调研对接、尽早起步、形成规模。二是在实现途径上,每个设区市根据自身产业基础,选择1~2个新兴产业,规划建设2~3个示范区,通过加强国内外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力求短期内实现快速发展。三是出台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鼓励顺应国家加大对传统产业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形势,引导省内传统产业的大型骨干企业逐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转型,鼓励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中电科半导体照明基地、中钢研涿州非晶带材产业基地、中船重工邯郸高技术产业基地等战略合作项目建设。

3.抓好技改项目,通过技改投入带动工业产品结构升级。传统产业比重大,规模大,实际上也是河北产业的一大潜在优势。因为,如果我们通过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成功地实施了改造提升,形成了“先进产能大、技术含量高、创新产品多”高增长传统产业群,那么在全国都一哄而上争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蛋糕时,我们扎扎实实地做好自身传统产业特色,就能很容易地在全国产业分工中取得一席之地,也就自然地把劣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一是提升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深化对标行动,对千家重点企业组织专题培训,建立重点行业对标指标数据库并动态调整,鼓励优势特色企业超标、制标。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施创新能力提高等7大专项,筛选确定千项技改项目并尽快开工建设一批。用好省政府安排的10亿元技改引导资金,带动技术改造上规模、上水平。三是以千项技改工程为依托,推动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而走上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转变发展方式之路。(三)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设立“省级综合改革配套示范区”

当前,国家已经不再设立国家级“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全国部分省区正在尝试探索设立“省级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山东、山西、安徽、广东、甘肃、浙江、四川、江苏、陕西、河南、辽宁等省区已经先行一步,在开发区创新、城乡统筹、农村改革发展、民营经济创新、社会管理、自主创新等方面设立了相应的“省级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示范区)”。我省沿海地区还未上升到国家战略,周边省市国家战略及扶持政策相继获批,相比之下,我省处于“政策洼地”的不利局面。如何在省级权限内,选择一些主题,探索设立符合我省实际的“省级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示范区)”,鼓励部分地区先行先试,走出率先发展、引领示范之路,是当前较为迫切的任务。具体综合配套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促进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的区域统筹机制、协同配套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要素流动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影响产业、区域、要素资源等关联互动的体制性障碍。二是探索省级综改配套示范区内的开发区托管附近乡镇等行政区域的制度创新机制。近年来,一些发展势头较好、美誉度较高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土地瓶颈,极大地制约了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我省。通过学习先进地区开发区的经验,我省一些先进开发区也逐步走上了托管其他开发区或周边县区来解决土地资源不足之路。但被托管区域有关经济、社会、行政管理体制又与开发区体制有所差异,如何协调统筹管理体制,需要一套较为成熟有效的制度框架,不能再是“领导有多大胆,开发区就有多大权”的管理套路。三是综改配套区内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省内经济特区”制度。下放经济、社会发展审批权限,“特区”经济管理部门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下设发改、城建、财政、国土、环保、交通、工商、税务、海关、商检、统计等职能机构,代行省级相关管理职能和审批权限。“特区”域内各县(市、区)和各类开发区有关经济管理事项直接报“特区”管委会办理,报所属设区市备案。(四)毫不放松抓好节能减排,引导企业走上生态环保之路

一是要以新老“双三十”为重点,以目标管理为牵引,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推进100项节能技改、200个污染减排项目建设,对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的1000家重点用能企业、1000家重点排污企业实施全程监控,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达到国家下达的计划目标。二是要以控制增量为重点,对没有能耗增量、污染总量指标的地区或企业坚决实行限批,对违规建设的项目责令停止建设。三是全面实施《河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优先保障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和我省重点培育的产业。鼓励主要污染物排放权跨区域交易,保障重点区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五)破解要素制约,保障经济发展顺利平稳

着力破解钱、地、人、电等要素资源约束。关于融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以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地方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积极设计好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地方金融机构对地方企业的贷款比率,使我省地方金融机构能为省内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二是支持企业积极寻找多种融资渠道,在银行信贷渠道紧缩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利用民间资本,同时也可利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利用股权质押、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式进行融资。三是加强对担保公司的管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着力破解资金约束。关于土地制约,主要是继续在创新国土资源管理“三项机制”上下工夫,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提高产业集聚区单位面积投资强度,着力破解用地瓶颈;关于招工难题方面,要继续围绕大招商活动实施就业促进计划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着力破解招工难问题;关于电力制约方面,主要是努力提高煤炭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调动发电企业积极性。进一步加大新能源发电能力和并网协调力度,在开源的同时,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着力破解煤电约束。执笔人:陈璐 薛维君 潘保海张胜利 赵龙(河北省社科院)田园(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河北省2011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12年发展趋势展望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处一、对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本估计

2011年以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领导视察河北时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全省经济运行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可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9月,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3%。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预计总产623亿斤。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2%。全部财政收入增长27.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3%,同比分别提高8.7个和8.5个百分点。(2)投资、消费增长较快。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6%,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9.5%,为2011年以来最高增幅;民间投资增长34.1%,所占比重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市场消费稳步扩大,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6.8%。(3)结构调整成效显现。从存量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8%,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的贡献率接近钢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月)增长20.1%,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仅增长12.5%。从增量看,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速从3月份开始逐月攀升至1~10月的84.9%,环首都绿色经济圈14个县(市、区)、沿海经济隆起带11个县(市、区)投资分别增长31.5%和36.7%。(4)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在统筹国有企业、财税金融、农村、行政等方面改革的同时,着力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乡镇卫生院新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1~10月,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8.4%,同比加快34.2个百分点;出口总值增长28.3%,其中私营企业出口增长45.8%。(5)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月)分别增长12.3%和21.5%,同比提高2.2个和8.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65.3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97.5%。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低保标准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保障性住房开工套数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解决了29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预计到2011年底,除居民消费价格外,其他指标均能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初计划目标。全年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全部财政收入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4.5%和2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和10%左右,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出口总值增长2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5%左右,超出预期目标1.5个百分点。二、2012年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展望2012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依然错综复杂。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虽在缓慢复苏,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有可能进入新的发酵期,总体形势将比2011年更为严峻复杂。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胀上升和增长速度回落的双重压力,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加大。

从国内看,2012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适度预调微调,但2011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累积效应和市场变化因素叠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将显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大;新一轮区域竞争在更高层次上展开,在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盈利水平降低的情况下,中高端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省经济发展面临小调则退、慢转亦退的严峻挑战。

从我省看,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通过国家审批,冀中南地区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开发区域,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省第八次党代会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明确了方向,全省上下调结构、转方式的紧迫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有利于推进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企业因盈利水平下降投资力度趋于减弱,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增速可能继续走低,扩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需求增长存在下行压力;传统产业淘汰落后、转型升级进度受到多重因素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短期内很难摆脱产业链低端的困局,结构调整任务仍很艰巨;融资、用工、土地等要素供应紧张和价格偏高并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依然困难;要素成本上升的趋势不会改变,加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国内部分农产品供给存在不确定性,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三、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一)着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力争投资拉力不减弱。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出台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筛选确定100项省重点项目,实行省领导分包责任制,力促中航邢台5万辆重型卡车等一批项目尽早开工,争取中船重工邯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项目如期竣工。优化投资结构,围绕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步伐,实施百家央企进河北工程,尽快与重点中央企业逐一对接,争取签订一批战略合作协议,有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制造业项目落地实施;围绕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下大力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做深做实前期工作并启动实施。破解要素制约,调整完善用地指标分配管理使用办法,对设区市实行集约节约用地考核;加强银企对接,筛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争取金融机构贷款支持,指导企业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发行城投债、公司债、集合债筹集建设资金,把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领域的政策落到实处。

增强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着眼于提高消费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适时调整工资增长指导线,落实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政策,支持农村发展非农产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