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资本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8:39:58

点击下载

作者:(德)马克思(Marx,K.)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解资本论

图解资本论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图解资本论作者:(德)马克思(Marx,K.)排版:小不点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0ISBN:9787538730418本书由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编者序 最强大的资本,也是最虚弱的资本《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代表著作,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这一资本的最大的秘密。它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论述的深度与广度,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颤抖。也正是这种纯粹的批判性和科学性,《资本论》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著作之一。《资本论》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因为它让劳动者认识到,在不可一世的资本统治下,自己才是财富的唯一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言,“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这样,《资本论》为工人运动与工人斗争指明了科学的方向,成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理论指导。因此可以说《资本论》是一本改变了20世纪人类命运的书,深刻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资本论》的创作完成于19世纪50年代,这也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为困难的时期。在1852年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写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经达到了异常痛苦的境地;外套送进了当铺,我无法再出门;因为不可以再赊账,我也不能再吃肉。”当他1岁的小女儿病死的时候,他竟然拿不出钱来殓葬。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资本论》完成了它“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伟大事物必然经历的浴火之程。《资本论》包括四卷,前三卷为理论部分,第四卷为历史(经济学说史)部分,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通常所说的《资本论》就是指前三卷,这也是本书的全部内容。这三卷分别论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三卷)。第一卷以剩余价值为核心,主要论述了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的积累;第二卷主要内容为两大理论,即个别资本再生产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论;第三卷讲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分别论述了产业资本利润、商业资本利润、信用资本利息、土地产权地租还有收入分配总论。

英国伦敦为《资本论》的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工业革命兴起于英国,在马克思的时代,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世界最为发达,也是最为典型的国家。伦敦当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贸易和世界金融的中心。另外,英国经济学界在政治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发展也非常成熟,拥有着诸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杰出的政治经济学家。在1823年李嘉图去世后,在政治经济学理论领域,各家各派争鸣不断,这为《资本论》的创作提供了优良的学术氛围。大英博物馆里,收藏了欧洲最为丰富和完备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和产业革命的相关记录。这些为马克思对于资本的研究,提供了最为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最为详尽的实证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论》也是一部气势恢宏的产业革命史。

对于资本的研究,这部作品是极为真实和纯粹的。马克思拨开了地租、利润等层层迷雾,直接抓住了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核心范畴。对于这一价值的追逐,成为了资本运转的永恒动力。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资本自然就成为统领社会运转的决定力量,强大无比。

但是同时,在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资本主义本身反而成为了自身的否定。资本主义发展得越充分,资本信用就越膨胀,信用链拉得也就越长,直到细若游丝,弱不禁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证。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强大的资本实际上也最为虚弱。

在西方世界,马克思是一个很有影响,也很有争议的人物。他指出的生产社会化,必然使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也走向社会化,从而社会资源必然集中在国家手中的逻辑推论,一直是视作左派的经济思想,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和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力主实施由政府主导的全民医疗保险改革法案时,舆论便将他们与马克思的名字联系起来;2008年金融危机中,《资本论》在德国的热销,充分说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对全球现行的经济制度弊端反思方面的借鉴意义;而在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也被相关学者誉为对抗全球资本统治的伟大力量;当今全球企业盛行的股份制的资产模式,在《资本论》中被马克思看作是私有财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的扬弃,是资本社会化的走向。因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的意义,不仅在于过去的历史和当今的现实,更重要的,是全球经济与人类社会的未来。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资本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著作受到全球政界要人、商界翘楚热捧的同时,它对于企业的微观治理的启发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对这种价值的深刻认同,才有了我们这本对《资本论》的重新解读之作——《图解资本论》,它以图解的编辑方法,对《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演绎给以清晰直白的呈现,精美的插画与图片展开了产业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您在汲取智慧的同时,获得美与真实的感受。但是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理论著作,编者在解读时多有力不从心之感,只能惴惴然勉力为之,且以闻过则喜之心欢迎诸位多加批评。编者谨识2010年9月英文版原序(第一版)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

现在我把这部著作的第一卷交给读者。它是我发表于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初篇和续篇之所以相隔很久,是因为我的工作一再被常年的疾病所中断。《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容已在这一卷的第一章中有所概述。这不仅是为了连贯和完整,同时也改进了叙述方式。许多前书只是略微提到的论点,在情况许可的条件下,在本书中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同样地,对于前书已经详细阐述的论点,这里也只是一带而过。关于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历史的部分,在这本书中自然被完全删去。但是阅读过《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读者可以在第一章的注释中,找到与这两种理论的历史相关的新材料。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然而,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更复杂的形式的分析,却至少已接近于成功。其实爱情问题,也是极其简单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容易研究些。并且,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这种抽象力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是运用历史的、现实的和数量的逻辑进行分析的能力。缺乏这种抽象力的人,虽然下点苦功可以看懂《资本论》,但无法再前进一步。而这种人要么是一个教条主义者,要么是一个歪曲主义者。进一步地,虽然,数学好的人不是都能分析好经济问题,但数学水平还不如马克思的人,则根本没有资格分析经济问题。而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在浅薄的人看来,分析这种形式好像是斤斤于一些琐事。这的确是琐事,但这是显微镜下的解剖所要做的那种琐事。

因此,除了价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说这本书难懂。当然,我指的是那些想学到一些新东西、因而愿意自己思考的读者。

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

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撇开这点不说。在资本主义生产已经在我们那里完全确立的地方,例如在真正的工厂里,由于没有起抗衡作用的工厂法,情况比英国要坏得多。在其他一切方面,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

德国和西欧大陆其他国家的社会统计,与英国相比是很贫乏的。然而它还是把帷幕稍稍揭开,使我们刚刚能够窥见幕内美杜莎的头。如果我国各邦政府和议会像英国那样,定期指派委员会去调查经济状况,如果这些委员会像英国那样,有全权去揭发真相,如果为此能够找到像英国工厂视察员、编写《公共卫生》报告的英国医生、调查女工童工受剥削的情况以及居住和营养条件等等的英国调查委员那样内行、公正、坚决的人们,那么,我国的情况就会使我们大吃一惊。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我们却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决不要在这上面欺骗自己。正像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中产阶级敲响了警钟一样,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又给欧洲工人阶级敲响了警钟。在英国,变革过程已经十分明显。它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大陆。在那里,它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所以,现在的统治阶级,不管有没有较高尚的动机,也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因此,我在本卷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英国工厂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的误解,要说明一下。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现代庸俗经济学(指现代西方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衍生物)中从人的所谓本性提出的理性人,实际上指的只是当时各种社会关系的产物而已,正因为人们处于同样的社会关系下,才会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同的所谓理性的行为。撇开这种社会性就无法正确地理解所谓的人的理性。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因此,我们不宜对一些政治人物秋后算账,让他们个人对以前的阶级关系和利益下的冲突和牺牲等负责。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于是,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经济学变得让人不知所措。例如,英国高教会宁愿饶恕对它的三十九个信条中的三十八个信条展开的攻击,而不饶恕对它的现金收入的三十九分之一进行的攻击。在今天,同批评传统的财产关系相比,无神论本身是一种很轻的罪。但在这方面,进步仍然是无可怀疑的。以最近几星期内发表的蓝皮书《关于工业和工联问题同女王陛下驻外公使馆的通讯》为例。英国女王驻外使节在那里坦率地说,在德国,在法国,一句话,在欧洲大陆的一切文明国家,现有的劳资关系的变革同英国一样明显,一样不可避免。同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副总统威德先生也在公众集会上说:在奴隶制废除后,资本关系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会提到日程上来!这是时代的标志,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得了的。这并不是说明天就会出现奇迹。但这表明,甚至在统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将探讨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册)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三册),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册)将探讨理论史。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卡尔·马克思1867年7月25日于伦敦导读卷开天辟地的著作——《资本论》第一章 《资本论》的诞生

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但与这种人类文明高度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劳动者生活的日益窘迫和殖民地人民的深重苦难。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汲取了众多先贤大家思想精华的基础上,《资本论》一经诞生,便石破天惊。

本章内容提要

1.改天换日的新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都来说说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论述

3.让世界上的不平等都消亡:马克思的人生历程和奋斗目标1 改天换日的新世界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在以极大的规模和速度推进人类文明的同时,又摧毁着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从16世纪到19世纪,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被机械化生产取代,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家庭的小作坊和工场手工业,商品经济也不断走向成熟。城市化的发展和圈地运动的作用,使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和城市的贫民一起组成了工人大军。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本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地。但这一过程伴随的是残酷的殖民战争与殖民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而在资本主义国内,也同样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后果: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农民土地被剥夺、背井离乡,城市工人在过度工作的劳累中消耗了生命。

这种一切为了财富、物质至上的追求让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无产阶级逐渐由自发走向自觉,但他们的斗争迫切地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前进,人类文明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另一方面,这种无限制地对财富和利益的追求与私有化的矛盾又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使社会陷入无法解决的危机之中。这就是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背景。《资本论》创作的时代背景

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以乘数效应地提升和积累,但同时却给劳动者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社会矛盾由此激化,这就是《资本论》创作的时代背景。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它加快了生产的社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图为19世纪时的曼彻斯特,它被誉为“工业革命的故乡”。

机器大生产

机器的使用,原本是为了减轻人们繁重的劳作,但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支配下却让劳动者生活更为困窘。图为18世纪,伦敦无家可归的人的夜收容所。

工人运动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图为始于1836年英国的人民宪章运动。2 都来说说资本主义 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论述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为《资本论》的重要理论参考和思想基础。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许多有识之士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既包括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作出解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又有提出未来社会理想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古典政治经济学家

布阿吉尔贝尔则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同时也是重农学派的先驱者。他提出只有农业才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是社会各部门的基础。他还进一步批判了重商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是英国经济学家,他所著的《国富论》的问世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他强调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并认为增加国民财富靠两种方法:加强劳动分工和增加资本。他还倡导自由主义,提出了“看不见的手”操控市场的理论。空想社会主义者

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不同,空想社会主义者着力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了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

空想社会主义者主要有三位代表: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圣西门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进行了分析,构思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即这个社会建立在一种“实业制度”的基础之上,实业制度实行普遍劳动的原则,人们的社会地位由自己的劳动情况所决定。但是他并不打算完全消灭私有制。

傅立叶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危机不可避免。然而,和圣西门一样,他也不主张废除私有制,而是希望建立一种以“法郎吉”为其基层组织的社会主义社会。

相比于圣西门和傅立叶,欧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显得更为尖锐,直指核心。他将私有制和私有财产视为人类社会罪恶产生的根本原因,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主张消灭私有制,实现财产公有。

但是,无论是政治经济学家还是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无法彻底解释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矛盾的根源,也不能找到改变社会状况的真正途径,却为《资本论》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思想基础。《资本论》的理论参考

面临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的诸多问题,古典经济学家(尤其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这些都成为《资本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参考。古典经济学家

魁奈 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在著作《经济表》中提出了“纯产品”的理论,并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

李嘉图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成者,其“劳动分工”理论为经济学基础理论,对马克思产生了很大影响。

亚当·斯密 现代政治经济学奠基人和“看不见的手”的命名者,强调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空想社会主义者

圣西门 提出“实业制度”理论构想,在实业制度下实行普遍劳动的原则,人们的社会地位由自己的劳动情况所决定。

罗伯特·欧文 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对社会进行巨大的变革,消灭私有制,实现财产公有。3 让世界上的不平等都消亡 马克思的人生历程和奋斗目标《资本论》集中代表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耗费了马克思毕生的心血,也是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理想的实现。马克思的奋斗历程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明确提出要以实现全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1835年,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1837年起,他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

1842年,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10月担任了该报的主编。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这份报纸越来越鲜明地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这一时期,马克思见识了当时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和人民大众生活极端贫困的社会现实,这成为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开端。

1843年5月,他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同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积极参加这里的法国工人集会,了解法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状况,同法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和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成员建立了密切联系。

在巴黎期间,马克思进行了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他埋头钻研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特别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还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空想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并仔细做了笔记,这些笔记被后人成为“巴黎笔记”,在这些笔记中已经包含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的萌芽。

1844年,马克思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这本手稿已经提到了“异化劳动”的概念;8月,恩格斯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从此开始了伟大的合作。1845年,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着重阐明了实践在社会生活和人的认识中的作用。接着,他又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1846年初,他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了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了同盟的改组工作。之后,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11月,马克思亲自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与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诞生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大陆,马克思返回德国,直接参加革命。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伦敦,在这里长期定居。19世纪50年代是马克思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但是,在这段期间,他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资本论》的创作。

1857年到1858年间,他写了第一个经济学手稿,即通常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这是《资本论》的第一稿。1859年,马克思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价值论,包括货币学说在内”。后来他又写了一个新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其中很大篇幅是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批判,这部分后来被编为《剩余价值理论》。1863年8月至1865年底,他又写了第三个手稿,即《资本论》的第三稿。1867年9月,他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第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资本论》这部不朽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它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从而把他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成为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最锐利的理论武器。

为了写《资本论》,马克思耗尽了一生的心血,从准备到写作完成一共花了40年时间,阅读了1500多种书籍,记录了400余本笔记,他的不懈努力实现了自己从少年时代开始的理想,即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而奋斗终生,他的理论和实践的目标在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的首要特征,就是让世界上一切不平等都消亡。影响20世纪最深的人——马克思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至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裔德国人,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伟大著作,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持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做出了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的论断。相关链接马克思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1843)《论犹太民族问题》(184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论费尔巴哈》(1845)《哲学的贫困》(1845)《雇佣劳动与资本》(1847)《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57)《剩余价值理论》(1862)《工资、价格和利润》(1865)《资本论》第一卷(1867)《法兰西内战》(1871)《哥达纲领批判》(1875)第二章 《资本论》的框架、核心及意义《资本论》三大卷论述了资本的生产、流通和分配问题,揭示了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生产最大的秘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进行了科学的揭示。它对资本的分析方法和对经济现象的深刻解析,对于我们分析今天的经济问题,也有莫大的启示意义。

本章内容提要

1.《资本论》讲什么:资本的生产、流通和分配

2.震撼的发现:以剩余价值论为核心揭露剥削的真相

3.永远年轻的理论:斗争的武器和反思的依据1 《资本论》讲什么 资本的生产、流通和分配

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生产、流通和分配,在《资本论》三大卷中得到了充分诠释,马克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科学的论证。《资本论》主体结构由三大卷构成,其研究对象分别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在第一卷中,马克思从分析商品的社会属性入手,说明了剩余价值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落进资本家口袋中的。其中有两个必备的具体条件:(1)人身自由的工人由于同生产资料分离,而被迫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2)现代工业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可以生产出大量的物质产品,这是资本家可以占有工人无偿提供的物质产品的前提。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家获得巨额的剩余价值,也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就了它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

第二卷中,资本家带着工人生产的商品走进了市场。而在市场中完全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自由竞争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一切。如果不能及时卖掉自己的商品,那就无法实现他所占有的剩余价值。而如果不能收回剩余价值,不能继续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那么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在这个过程中,要想使流通保持顺畅,剩余价值得到实现,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必须保证资本循环各个环节的相互衔接;第二,必须保持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的不断循环。

第三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运动的总过程,而资本运动的总过程是社会上各种资本形式运动的总过程。在该卷中,马克思研究了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这种分析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相,还进一步论述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及其历史条件。在此基础上,继续论证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阐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其本身内在矛盾的展开。而这一规律的内在矛盾也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是必然的。接下来,进一步分析了利润的分配,具体讲述了利润是如何被分割成利息、地租、商业利润、银行利润等等。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收入分配的源泉,以及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的内在联系。《资本论》的体系《资本论》是一套严谨而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也是它的科学性所在。2 震撼的发现 以剩余价值论为核心揭露剥削的真相

剩余价值的发现是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资本主义由此被掀开了“平等”的面纱,露出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对抗的阶级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在《资本论》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马克思从资本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研究作为起点,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相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最大限度地赚取剩余价值的本质,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走向自我毁灭的理论,为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找到了切入点。

剩余价值理论就像一根红线贯串于《资本论》全书。《资本论》各章都是从不同方面来分析剩余价值的。具体而言:商品生产部分,论述的是劳动价值论,是解决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剩余价值部分,研究的是剩余价值的起源,以及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方法;资本主义在工业中发展的三个阶段部分,是讲资本主义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问题;而工资部分的内容,是揭穿剩余价值被掩盖的问题;资本积累的内容,是说明剩余价值又是怎样形成资本和增大资本的,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问题;资本循环和周转,是从流通领域分析资本主义的一些经济规律,说明流通领域是实现剩余价值的前提,是揭露剩余价值率高低的问题;其他各章,是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流通统一起来进行分析,考察剩余价值的形式及剩余价值的瓜分问题;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国民收入,基本上是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和再分配问题;经济危机,是说明剩余价值生产引起的资本主义矛盾的爆发;在帝国主义问题里,所阐明的垄断高额利润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剩余价值,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也不过是剩余价值规律作用的展开,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也无非是剩余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可以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以此为出发点去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本质就鲜明地显现出来了。剩余价值

关于剩余价值,在马克思之前就有相关经济学家对其进行过研究,但都不完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剩余价值进行了科学的说明,剩余价值也成为这部巨著的主线与核心。古典经济学与剩余价值《资本论》诸问题与剩余价值3 永远年轻的理论 斗争的武器和反思的依据《资本论》的问世,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了方向,影响了整个20世纪。即使是今天,对于当今世界经济制度的弊端的反思,《资本论》也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并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最终必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资本论》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而且它的出版等于是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因此,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对于这部书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余。”《资本论》虽然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但是里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指导我们认识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然有巨大的现实意义。阅读《资本论》可以使我们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和经济现象有系统的、科学的理解,认清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虽然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善,似乎有长盛不衰的趋势。但是,《资本论》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蕴涵的根本矛盾仍然存在,其危机自身无法克服,近年来出现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当人们对资本统治全球的现实进行置疑,对其弊端进行反思的时候,《资本论》将给予最为严谨和科学的智慧支持。

开放、发展的体系,使它永远年轻,永葆热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论》并不过时!《资本论》的现实意义《资本论》虽然成书于一百多年前,但是由于它对现代经济社会元素入微与科学的本质分析,对我国当下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仍有着借鉴与指导意义。

1997年,亚洲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金融在民间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股票。在中国香港,职业股民们带着紧张而惊恐的表情注视着股票大盘的显示牌。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大属性,这两大属性源于从事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当某一种商品固定地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时,就成为了一般等价物,其价值形式的最后阶段就是货币。而当某一数量的货币可以增值时,就变成了资本。

本章内容提要

1.商品的两大属性:使用价值与价值

2.劳动的二重性: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3.“钱”的来龙去脉:商品的价值形式

4.经济过程中的偶像崇拜:商品拜物教

5.五张脸:货币的形式及功能

6.如何让钱生钱:货币资本化

7.当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买和卖1 商品的两大属性 使用价值与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综合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

物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因而对人有用,这样的物品就具有使用价值。每一种有用物,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使用价值的质指的是物品的不同属性。人们注意到物的不同属性,从而发现物品的多种使用方式,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不同的使用价值按照不同的属性,有不同的社会尺度。比如小麦的尺度是公斤,麻布的尺度是码。尺度,也即计量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方面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另一方面是约定俗成的结果。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例如小麦和铁,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如1夸特小麦=a吨铁。这个等式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吨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价值

价值——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的人类劳动。那么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这就涉及一个概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做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商品的属性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价值属性即指它要耗费别人的劳动;使用价值则指它的有用性,能够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需求;最后它还需要用交换来实现。2 劳动的二重性 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商品表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则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重性正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看,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举个例子来说,服装是能够满足人们特定需要的使用价值,要生产服装,必须进行特定的生产劳动,这种生产活动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这种在一定具体条件和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同时,因为它是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所以又称为有用劳动。

现在,我们放下作为使用物品的商品,来考察商品价值,以上衣与麻布为例。

作为价值,上衣和麻布是有相同实体的物,是同种劳动的客观表现。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是人类劳动,只是耗费人类劳动力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这种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的人类劳动的耗费称为抽象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体现在商品价值中的只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这种简单的平均劳动就是简单劳动。

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既定的。而复杂劳动则是需要经过学习、训练,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进行的劳动。因为复杂劳动需要较高的技能水平,所以它是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因此,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

一切劳动,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劳动的二重性

体现在商品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是由商品的二重性决定的。体现在商品价值上的劳动又有简单与复杂之分。3 “钱”的来龙去脉 商品的价值形式

商品的价值形式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货币形式是其最后阶段。

商品是以上衣、麻布、小麦等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形式出现的,这是它们的自然形式。但它们之所以是商品,在于它们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因此,它们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

商品的价值形式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它们具有共同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但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四个阶段,而货币形式只是最后的形态。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最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不同种类的商品的交换关系。因此,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为一个商品提供了最简单的价值表现。例如: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价值形式的扩展,可以用下面的等式来表示:

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40磅咖啡,或=X量其他商品一般价值形式

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是由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的总和,或第一种形式的等式的总和构成。如果一个人用他的麻布同其他许多商品交换,从而把麻布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其他的商品上,那其他许多商品所有者也就必然要用他们的商品同麻布交换,从而把他们各种不同的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同一个商品麻布上。每一个这样的等式倒转过来也包含着一个同一的等式:1件上衣=20码麻布,10磅茶叶=20码麻布,2盎斯金=20码麻布等等。这就是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等价形式同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在商品世界中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就成了它特有的社会职能,从而成了它的社会独占权。这种特殊商品成了货币商品,执行货币的职能。有一种商品在历史过程中夺得了这个特权地位,这就是金,还有银。因此,我们在一般价值形式中用金代替商品麻布,就得到:20码麻布=2盎斯金,1件上衣=2盎斯金,10磅茶叶=2盎斯金……商品价值形式的演变

商品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的承担者,其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偶然的价值形式

当偶尔用一只羊和一件衣服交换的时候,羊就成为衣服的价值表现。但此时的价值形式具有偶然性。扩大的价值形式

如果一只羊不仅可以交换到一件衣服,而且还可以换来两把宝剑的话,这一价值形式就得以扩大了。一般价值形式

当一只羊的数量稳定地充当交换媒介的时候,就到了一般价值形式的阶段。羊就成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形式

当用货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商品价值形式就发展到了其最后阶段——货币形式阶段。4 经济过程中的偶像崇拜 商品拜物教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旦具有了社会属性,便产生了商品拜物教。

商品成为一种独立于生产者之外的神秘力量,能够决定生产者是否能获得财富,因而引发了生产者对商品的崇拜,就如宗教迷信中对偶像的崇拜。这就是商品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具体而言,过程是这样发生的:

劳动产品成为商品是因为它们是私人劳动的产品,由私人所有。而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因此,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真正取得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是因为它们已被转化成抽象的人类劳动。

产品交换者关心的首先是用自己的产品能换取多少别人的产品,产品按什么样的比例交换。当这些比例逐渐达到一定的稳固性时,它们就好像是由劳动产品的本性产生的。价值量不以交换者的意志、设想和活动为转移而不断地变动着。在交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

这样,商品作为劳动者的产品,通过交换的实现过程,使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转变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且反过来决定劳动者的命运,商品拜物教就因此产生了。而当商品的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阶段(在这一阶段,金和银最适合充当固定的特殊等价物。“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的时候,商品拜物教就演变为货币拜物教了。商品拜物教的产生

随着交换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转变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决定着劳动者的命运,商品拜物教就产生了。到商品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阶段后,商品拜物教就演变为货币拜物教了。5 五张脸 货币的形式及功能

货币有五大功能,功能不同,货币具备的形式也不同。价值尺度

货币的第一个职能是为商品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或者说,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上完全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因此,金执行着一般的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且首先是由于这个职能,金这个特殊的等价商品才成为货币。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流通手段

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因素同时就是商品所有者的两种行为,一种是卖,把商品换成货币,一种是买,把货币换成商品。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货币取得了流通手段的职能。

在货币的流通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一定时间内,流通的货币量到底应该多少才是合适的。这有两个决定因素:首先取决于商品的价格总额;其次,取决于货币的流通速度。一定时间内流通的货币量与前者成正比,而与后者成反比。

流通过程中,为了使用方便而统一度量标准,铸币形式就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来了;货币始终在不断地转手,只是作为表现商品价格的转瞬即逝的要素,只要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因此产生了货币符号,即纸币。贮藏手段

货币在充当价值尺度时只是观念的,充当流通手段时可以用象征性的符号代替。但是,在作为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行使职能时,货币必须固定成为唯一的价值形态,成为交换价值的唯一适当的存在,与其他一切仅仅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相对立。

随着商品流通的最初发展,把货币保留在自己手中的必要性和欲望也发展起来了。出售商品不是为了购买商品,而是为了用货币形式来代替商品形式。这一形式变换从物质变换的单纯媒介变成了目的本身。商品的转换形态受到阻碍,不能再作为商品的绝对可以让渡的形态或作为只是转瞬即逝的货币形式而起作用。于是货币硬化为贮藏货币,商品出售者成为货币贮藏者。货币除了这种自然的贮藏形式以外,还有一种美的贮藏形式,即占有金银制的商品。金银制品是与社会的财富一同增长的。支付手段

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使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的情况开始出现和发展。因为商品的生产周期不同、市场距离不同,商品的季节性等因素,造成在没有卖之前先需要购买的情况出现。当同样一些交易总是在同一些人中间反复进行时,商品的出售条件就按照商品的生产条件来调节。另外,有些商品,例如房屋的使用权是出卖一定期限的。买者只有在期满时才真正取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因而他先购买商品,后对商品支付。

一个商品所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却只是作为货币的代表或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由于商品的形态转换在这里发生了变化,货币也就取得了另一种职能,成了支付手段。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取得了它特有的各种存在形式,如支票、汇票、期票等,并以这些形式占据了大规模交易的领域,而金银铸币则主要被挤到小额贸易的领域之内。世界货币

货币一越出国内流通领域,便失去了在这一领域内获得的价格标准、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又恢复到原来的贵金属块的形式。在世界贸易中,货币有独立的价值形态,也就是作为世界货币与商品相对立。也只有在世界市场上,货币才充分地作为这样一种商品起作用,这种商品的自然形式同时就是抽象人类劳动的直接的社会实现形式。货币的存在方式与货币的概念相适合了。

世界货币执行一般支付手段的职能、一般购买手段的职能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的职能。其中,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金银充当国际购买手段,主要是在各国间通常的物质变换的平衡突然遭到破坏,而不得不进行财富转移的时候。这种财富转移不容许以商品形式实现,只能以货币形式实现。货币的职能

货币可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这五种职能,而执行不同的职能时,所需要的货币形式也不尽相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