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化漫游:再遥远也能拥抱不灭的浪漫主义灵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22:55:47

点击下载

作者:鲁成文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德国文化漫游:再遥远也能拥抱不灭的浪漫主义灵魂

德国文化漫游:再遥远也能拥抱不灭的浪漫主义灵魂试读:

序言

仔细一算,在最近这14年间,我已经十多次前往德国游历,还都是以自由行的方式,足迹涉及100个城镇。更有甚者,有5次仅仅就我一个人独行,真是自由到底了。

在德国,我游历过这些城镇——慕尼黑、纽伦堡、雷恩斯堡、帕绍、奥格斯堡、讷德林根、多瑙河上的诺伊堡、罗腾堡、维尔茨堡、穆瑙、米腾瓦尔德、加米施—帕腾基兴(楚格峰)、菲森(天鹅堡)、贝希特斯加登(鹰巢、国王湖、瓦茨曼峰)、菲尔德、班贝格、拜罗伊特、莱切河上的兰茨胡特、普林(旺德湖)、爱尔兰根、乌尔姆、斯图加特、蒂宾根、海德堡、弗莱堡、巴登巴登、卡尔斯鲁厄、黑兴根(霍恩索伦城堡)、康斯坦茨(博登湖)、腓特烈港、波恩、科布伦茨(莱茵河、摩泽尔河)、宾根、沃尔姆斯、特里尔、亚琛、吕德斯海姆、法兰克福、马堡、美因茨、科隆、埃森、杜塞尔多夫、奥斯纳布吕克、明斯特、汉诺威、比克堡、布伦瑞克、汉堡、库克斯(北海)、吕贝克、吕根岛(波罗的海)、韦尼格罗德(布罗肯峰)、柏林、哈雷、波茨坦、莱比锡、德累斯顿、魏玛、爱尔福特、爱申纳赫、哥廷根、奎德林堡、维滕贝格、迈森、瑙姆堡、耶拿、不莱梅、沃尔普斯维德。

在很多旁人看来,我采用的几乎是一种苦行僧的方式。因为当太阳出来,我出去;当太阳回去,我回来。我像神行军一样奔驰在德国的大地之上。我每天都走得亢奋,也是为了珍惜时光,几乎都不停下来吃所谓的午餐。

而从本质上讲,我的这种游历是心游。

心游不必张口,心就是最能说的嘴巴。

心游不必张耳,心就是最能听的耳朵。

心游就是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用真情去直觉,去体验,去彻悟。至至的心游以最后形成自己的独见为标准。

我以前已经出版了十多本有关德国文化的著作。

一位新东方的精英教师在他的网页上发表了标题为“谁的书我一见必买”的文字,在“妹尾河童”和“海德格尔”之后,他就提到“鲁成文”,因为“这个人同样有着尼采般的神经,海德格尔般的专注,以及对古典音乐和德意志执着的喜爱,至今出的三套书我都有,极其漂亮,内容丰富”。

如果说我以前那些书都是根据意义逻辑来写,天马行空,浩荡而来,浩荡而去,一向飘逸,还有些深邃,这一次却仅仅根据地理关系的逻辑来写,基本在地面上行进,还不免要匍匐一番,顿时精简,还有些浅易。

如果说以前全是“有我之境”的写法,这次却是“无我之境”的写法。

然而,所有“有我”“无我”之别,绝对是相对的。凡是写文的,尤其是写诗一般文字的,哪会没有“我”呢?

我在16天时间内写完这本书,写了雷根斯堡、拜罗伊特、纽伦堡、哈雷、奎德林堡、韦尼格罗德、魏玛、瑙姆堡和柏林9个城镇,以它们的自然名胜和历史文化景点为叙事节点,既交代了游历那些景点的部分旅游攻略,更以浓厚的笔墨挖掘并呈现了与它们有关的背景材料与历史文化知识和思想。

无论怎么写,我都基于真情而写。《淮南子》有这样一段:“情系于中,行形于外。凡行戴情,虽过无怨;不戴其情,其忠来恶。”意思是:感情联系着内心,行动表现在外。大凡充满了感情的行为,即使有过失也不生成怨恨;不充满感情的行为,即使是来自忠心,也会招来恶意。

如果你在游历德国之前,就能带着对那个伟大民族的敬仰,预先知道更多与那些游历之处有关的历史、地理、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神学、民俗等方面的知识和思想,你的游历才无愧是德意志式的,也就是深刻而独绝。

当然了,也可能存在一些人,摆不脱浅显和凡常,并真的以浅显和凡常为乐。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很好的存在方式呢?Part1火车:游历德国的首选方式.1.德国的幅员

凝视当代世界地图那片标注着“德国”的区域,东西向最大的距离为640多公里,南北向最大的距离为876公里,面积为35.73万平方公里。

如果将德国的这个面积拿来和中国比的话,它大约是中国广东省(17.97万平方公里)和江西省(16.69万平方公里)的总和,而云南的面积是39.4万平方公里,四川的面积是48.6万平方公里,由此可知,德国的面积不可谓太大。

带着现代政治的概念去扫视,在19世纪70年代初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具备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的诸多要素,那时它的国土面积约为54万平方公里。如果将奥地利在1939年曾合并进德国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一个统一德国的面积曾超过60万平方公里。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德国的国土面积猝然减少。

在当今德国的国土上,浑穆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在北部边界处荡动着冰冷的浪花;德国的“命运之河”靠近西部边界滚滚奔流,一个最复杂的民族的灵性与品格随着莱茵河的水波闪闪发光;一再发生过剧烈变动的东部边界,如今停留在奥得河与尼斯河一线,轸念着德国的荣枯悲欢;而阿尔卑斯山这一世界胜景,沿着南部边界尽出风采。.2.德国铁路史摘菁

在幅员如此大小的德国游历,尤其是自由行,乘坐火车是首选的交通方式。

因为德国的火车网络密布。最快的时速在250公里,从南端到北端用时不过6小时而已,从东端到西端用时不过5小时而已。在大多数城市,火车站就位于历史街区,比如科隆火车总站就与著名的科隆大教堂毗邻而居。

德国铁路的首次通车是在1835年12月7日,由泰恩河上的纽卡斯尔制造的蒸汽火车阿德勒号从纽伦堡开往富尔特,全程仅仅6.1公里。“阿德勒”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天鹰”。

今天,在纽伦堡火车总站往西不到1公里的地点,坐落着德国铁道交通博物馆,也算是对这一历史事实的致敬。它是1899年作为巴伐利亚皇家火车博物馆而开幕的。

这个博物馆的门票是5欧元。其主展区记录了将近两个世纪的德国铁路史。博物馆特别展出了40辆具有历史意义的火车,其中有:德国名相俾斯麦的专列;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带有洛可可风格的车厢,它曾被誉为“铁道上的凡尔赛宫”;阿德勒号也被复制,并被特别与先进的ICE3高速火车头并置在一起。

博物馆内还有很多需要动手操作的互动式火车主题展示项目,其中有一座铁路模型堪称德国最大的铁路模型之一,由穿着制服的管理员每小时开动一次。

著名的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铁路建设方面也居功甚伟。

李斯特出生于1789年,自小学习勤奋,17岁就通过考试而在符腾堡王国内政部担任书记员。内政部长非常赏识他,后来又任命他去管理蒂宾根大学。

李斯特在1827年到1837年间,写出了名著《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李斯特率先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从经济方面来看,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发阶段—畜牧业阶段—农业阶段—农业和制造业阶段—农业、制造业和商业阶段。”这五个发展阶段是依次递进的。

李斯特特别重视制造业的重要性。他相信,“无论何时何地,只有制造业达到了更高的繁荣状态时,我们才会看到航海业、国内和国外贸易,甚至农业本身繁荣起来。”他为此使用了“制造力”(Manufakturkraft)一词,甚至把与这种力量同一国的科学和艺术的兴衰以及政治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认为一国的制造力可以“促进该国科学、艺术和政治的发展,并能增大人民的福利,增加人口、财政收入和国家实力”。

李斯特也提出了在当今仍有影响的“幼稚产业论”。他认为:发展工业是德国走向繁荣和统一的必由之路。德国工业要用高额进口税和其他贸易政策来保护,才能保证它不受外国竞争的打击,从而得到发展。

李斯特不是一个理论空谈者,他同时积极地将他的理论付诸实践。他成为德国工商业者联合会的中心人物,倡导建立德意志关税同盟。

早在1825年,李斯特就草拟了德国铁路建设的计划,并在1832年参与了莱比锡—德累斯顿铁路的建设工程,这条线路在1839年建成。

李斯特的所思所为,为打下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贡献甚伟,就像他形象地评论的那样:“铁路系统和关税同盟是连体双胞胎,具有一个思想和一个感官,互相支持,追求同一个伟大目标,把德意志各个部分统一成一个伟大、文明、富足、强大和不可侵犯的民族。”

但李斯特旨在统一德国、进行民主改革的许多主张,却侵犯了当时从诸邦割据中得益多多的诸侯们的利益,他们因而忌恨和迫害李斯特。李斯特先是被剥夺了在蒂宾根大学的职位,再被以“煽动闹事,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被判处10个月监禁。李斯特后来潜逃到法国和瑞士。两年后回国,随即又被关押。为了彻底摆脱这个危险分子,政府同意他移居美国。

1825年李斯特一家到了美国。他开始经营农场,还担任过报社编辑,并开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煤矿。12年后,矿山在美国的银行危机中破产了,李斯特陷入生活困境中。期间,他不能在德国找到一份固定职业。法国梯也尔政府曾邀请他担任铁路建设和贸易政策方面的要职,但由于法国对德国的侵略性态度,李斯特拒绝了。俄国财政部长曾经聘请他在政府中担任要职,以推行他的“国民体系”,李斯特因为俄国实行专制的沙皇制度也给予了拒绝。

李斯特最后万念俱灰。当他的儿子在1846年死于战祸之后,他于同年的11月30日,开枪自杀,一了百了。

普鲁士的铁路网在1840年才185公里,5年后就增加到了1106公里。

传说1845年法国开始建设有战略意义的铁路网,其东部重点站对德国安全存在潜在威胁,柏林号召实行可协调的全德国铁路战略政策,但没有成功,而且当时也缺乏一个统一的铁路网络度量标准。

到了1869年,德国的铁路已经长达1.77万公里,其中普鲁士区域有1万公里。在1873年,德国成立了帝国铁路管理局控制全境铁路。1879年,以债券交换股权的方式,各州开始接管私人铁路。1920年,德国铁路开始国有化,在1924年正式成立了国家铁路。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像

铁路为德国国家财富的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德国的国家统一和军事行动中成为重要的工具。

德意志帝国的开国元勋毛奇元帅在1843年就观察到:每一次铁路的发展都增添了军事优势,对国防而言,花费几百万建设我们的铁路,比投资堡垒要塞,能产出更多的效益。

著名的应付大战的《施利芬计划》的一个支撑点也放在了德国发达的铁路系统之上。

施利芬于1833年2月生在柏林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普鲁士的少将。他以近卫骑兵军参谋的身份参加了普奥战争。战争结束之后,施利芬被任命为驻巴黎大使馆武官,从而全面了解和熟悉了法国军队的情况。

普法战争期间,施利芬在陆军总司令部担任参谋军官,很受德国名帅毛奇的器重。

1884年,施利芬被调回总参谋部。自他的夫人在1872年早逝之后,他便将自己与世隔绝,此时更是终日不离开总参谋部,过着孤独的生活。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一天有24小时的工作时间,如果不够,只得晚上加班。”

1888年,施利芬被擢升为军需总监,得到接替毛奇的总参谋长瓦德西的欣赏,很快就成为瓦德西的有力助手。瓦德西后来担任了侵华的八国联军的总司令。

当瓦德西在1891年被威廉二世解除职务后,施利芬顺利地接任了总参谋长一职。

在担任总参谋长的16年里,施利芬没有指挥过实际的战役,但他适应德国对外扩张的需要,遵从德皇威廉二世的旨意,致力于德军的组织建设和军事训练。更下足功夫,对德国在下一场欧洲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和战术原则进行了特别详尽的预测和部署,并形成《施利芬计划》。《施利芬计划》是一份对德国实施两线作战问题的备忘录,它于1905年12月提出,1912年即施利芬离开德军总参谋长职位之后的第6年,作了最后一次修补,从而成为德国对这一问题提出的第一个完整方案,并作为一战时德国战争计划的基础。

在1890年之前,德国国防军高层都倾向于把俄国作为首先打击的对象,施利芬上任后,力排众议,为确保首先在西线取得胜利,在东线可以不设防,必要时也可放弃一些省份。《施利芬计划》将最先作战的重点放在了西方,共安排了26个军、14个预备师、11个骑兵师,计划在4~6周内迅速击败法国;而后利用铁路调运,挥师东进,用两三个月去战胜俄国,在此之前,东方先只部署留3个军、4个预备役师和2~4个骑兵师。

第三帝国也对铁路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为柏林制定的新首都建设规划中,火车北站和火车南站成为“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两个重要节点。当时还用高科技设计了高7米、轨距6米的双层高速列车。

铁路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然也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在坚决讨伐纳粹屠杀犹太人罪恶的贝亚特·克拉斯费尔女士的逼迫下,德国铁路公司于2007年在旗下所有的火车站举行活动,反思帝国铁路公司在第三帝国期间驱逐数百万犹太人的所作所为。

贝亚特·克拉斯费尔还曾经在1968年11月7日进入国会大厅,在基民盟联邦党代会最后的一天,给时任联邦总理的基辛格一个响亮的耳光。因为在二战结束之前,基辛格一直担任德国对外广播电台的副台长,他为自己的经历辩解道:“自己始终在努力使反犹煽动不至于太过火。”

第二天,贝亚特·克拉斯费尔收到了一捧50朵玫瑰组成的花束,花束是由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伯尔送出的。但是,她还是被判处1年有期徒刑并立即执行。.3.德国铁路活期通票

如今,欧洲大部分的火车网络都为国家铁路公司拥有及运营,如德国的Deutsch Bahn(DB)、西班牙的Renfe、意大利的Trenitalia。

在欧盟的主导下,各会员国必须在2019年开放火车旅行市场并允许竞争公司提供服务。英国境内已于1994年开放铁路私有化。德国统一之后,德国铁路开始从联邦政府中逐渐脱离出来,并从1994年开始私有化改革。由于政府的不断干涉,企业内部意见不一,以及各处各样的历史原因,德国铁路的私有化道路走得并不顺畅,现在仍处于改革的最后阶段。柏林中央火车站

德国的DB是欧洲最大的铁路运营商,在1987年,就已形成营业里程达4.17万公里、布局合理、高密度、现代化的路网体系,如今的每年载客量约20亿人次。在2018年7月19日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DB位列211位。

DB的高速城际快车(ICE)连接德国主要城市,以及部分以比利时、瑞士、奥地利、法国、丹麦和荷兰境内为目的地的国际路线。

DB的活期火车通票分好几种,可在1个月内连续或不连续使用3天、4天、5天、7天、10天和15天。

以使用7天的活期通票为例,一个成年人乘坐二等车厢,票价是280欧元(此为2019年价格),两个成年人同行,则每张票是212.5欧元。

拥有这种票,在一天中是可以乘坐DB开设的奔驰在德国国内的各种火车的,而且不受车型、车次及乘坐次数的限制。这当然就显得极为方便,而且极为优惠了。以7天票为例,每日均价是40欧元,而从哈尔茨山下的韦尔尼格罗德火车站前往柏林火车总站的单程票,有一种线路是总用时3小时零9分、中间转2次车的,票价是22欧元,另一种线路是总用时3小时16分、中间转3次车的,票价竟然是55.9欧元。

在从德国开往国外的一些车次上,可凭此票享受一些票价优惠。

在莱茵河经典区段航行的DK邮轮,也可凭此票免费搭乘,畅享沿途浪漫风光。

这种通票还可以免费乘坐DB开设的S-Bahn车,也能免费乘坐DB在一些城市开设的公交车。比如,在闻名的鹰巢和国王湖所在的德国贝希特斯加登,其火车站前就有DB公交车开往奥地利萨尔茨堡,如需购票,单程票价是18欧元。

这种通票在中国国内可以购买。在上面填上自己的护照号、姓名,在德国的某个火车站的售票窗口盖个章,就可以开始使用(这个盖章环节如果被省略了,实际上也不妨碍使用)。哪一天需要使用通票,就在票上填上那一天的日期。碰上查票员,他会在那一天的位置上盖个戳。

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再额外交钱订座位的,因为德国的火车很多时候都坐不满。在每个座位的某个位置,会有该座位是否被订座以及在何运行区段订座的信息显示,可以让你判断哪个位置在哪些区段是空着的。

现在已经可以在手机上进入DB网站,从而对各种乘车信息了如指掌。

在各个火车站,也都有大幅的列车班次信息表张贴出来。黄色的表所载的信息是以所有车次从本站离开的时间来作为考量标准的,而白色的表则是以所有车次到达本站的时间来作为考量标准的。

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还可以去车站的售票及询问处。你不必有太多的外语储备,只要能半说半比划地表明你大致的乘车需求即可,比如:从哪里去往哪里,是哪一天,以及具体的出发时间,售票及询问处的人员都会给你查出最佳的和备用的车次,并打印成纸给你,具体到总的用时、需要转车的次数、每一车次的出发和到达时间及相应的站台。Part2雷根斯堡.4.多瑙河的蓝色之波

按照德国法兰克福数据中心给出的2010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德国人口达50万以上的城市有15个。仅以城区人口数量来排名的话,前六位城市分别为:柏林(350万)、汉堡(180万)、慕尼黑(130万)、科隆(100.7万)、法兰克福(73.3万)。

仿照数学几何的方法,将德国陆地疆域分为四个象限的话,柏林处于第一象限,汉堡处于第二象限,科隆和法兰克福处于第三象限,慕尼黑处于第四象限。

就发挥铁路枢纽的作用而言,柏林、汉堡、法兰克福和慕尼黑正好成为四个象限中的核心。因此,利用铁路游历德国的话,可以以这四个城市为基本的根据地。

鉴于中国与德国的空中交通,在德国境内的起降城市无非是法兰克福和慕尼黑,铁路游历的起点和终点就无非是法兰克福和慕尼黑了。

以法兰克福或慕尼黑为起点和终点设计的游历线路可以有多种,其中以空降到慕尼黑,并首先前往雷根斯堡,而后逆时针行进,最后返回慕尼黑搭机回国不失为一种上上选,因为其头站雷根斯堡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言,都是妙不可言的,甚至在人文景观方面有一种指南作用可以依赖。

到了慕尼黑机场,可以有两种途径去雷根斯堡。

一种是在机场坐S8,40分钟后去到慕尼黑城内的慕尼黑火车总站,从那里乘坐最快的车次,1小时到雷格斯堡。

一种是在机场坐S1,7分钟后在Nauw站下,转乘反向开往Freising站的S1,时间也就7分钟。在Freiing站乘坐从慕尼黑开往纽伦堡的慢车,到达纽伦堡要2个小时,而中途在雷格斯堡下车,只要1个小时。

飞机从中国飞往慕尼黑,一般都是从捷克空域进入德国的。进入德国空域不久,很快就可以俯瞰到雷格斯堡地区,这一带山脉密集,山形奇诡,如飘带一般的多瑙河更是赫然入目。

多瑙河全长2850公里,在横跨欧洲的南部和东部大陆过程中,它吸纳了30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到81.7万平方公里。

多瑙河发源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黑林山中。一般将多瑙兴根视为多瑙河的源头,布雷格和布里卡两河也在此汇流,布里卡河离黑海相对近一点,因而被视为布雷格河的支流。在多瑙兴根的福斯登贝格公园里,有一块碑就标示着“这里就是多瑙河的源头”。也有人将多瑙河源头放在福特望根,布雷格河就发源在此,这里距离出海口为2888公里,比多瑙兴根还要长48.5公里。福特望根的市长就曾带领市民将一瓶取自布雷格河的水倒入多瑙兴根的泉源中。

多瑙河流出巴登—符腾堡州后,向东经过巴伐利亚州,在帕绍之后,进入奥地利。坐火车从雷根斯堡到帕绍,需要1个小时。

多瑙河之后又逐次经过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因为流经了10国而成为世界上所有河流中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就历史地图去观察,它的主要流域基本在昔日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疆域之内,也即是说它可以被看作是一条具有很大的德意志成分的河流,并因而与莱茵河相映成趣。

伟大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1801年分别为莱茵河和多瑙河写出了赞美诗篇,献给多瑙河的名为《在多瑙河源头》,献给莱茵河的名为《莱茵河——致辛克莱尔》。荷尔德林还在两年后写出了另一部有关多瑙河的诗歌《伊斯特河》,“伊斯特河”是古希腊人对多瑙河的称呼,古希腊诗人奥维德也因此将多瑙河称为双名河。而古罗马人在恺撒之后,将从源头到铁门这一段称为多瑙河,而将从铁门直到流入黑海的入海口这一段称为伊斯特河。

莱茵河被荷尔德林比拟为人的生命,它在发源地是少年,到了中游,则成长为男人。莱茵河这一拟人化成长过程同时意味与本源的离异,进入新生命的觉醒,并在最终复返本源。

多瑙河被荷尔德林赞誉为旋律之河,是诸神之间深藏的辩论,它连接欧洲和亚洲,作为德国与希腊之间的通衢,沿着这条路,诗和文字在神话的年代降临,将存在的意义带到西边的德国。

尽管这两条河流都得到了荷尔德林这样伟大的德国诗人的衷心赞美,但在德国的文化领域或精神境界中,它们还是具有不同的乃至是几乎对立的非自然意义,具体表现在:莱茵河象征了日耳曼的美德和纯粹,神秘地监护着种族血统的纯正;借多瑙河表达的意趣则更多偏向了东方和亚洲,多瑙河经常笼罩在一种象征性的反德氛围中。

莱茵河常常被德国人称颂为“父亲之河”,而多瑙河常常被描绘为阴柔的女性形象。在靠近多瑙河源头处有一个雕塑,就以一个柔弱的宝宝为形象,被代表巴尔的女性形象所怀抱,巴尔是环绕此地的缓丘区域。

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圆舞曲《在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畔》可谓最著名的多瑙河颂歌,当时的著名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将这首曲子称为“无词的爱国主义民歌”。按照一项老的传统,广播电台在新年那天凌晨播放的第一首音乐也就是这首圆舞曲。荷尔德林像施特劳斯像

有些很较真的人质疑:“多瑙河真的是蓝色的吗?”至少据1935年的一次统计调查,在那一年,流经维也纳附近的多瑙河从来没有呈现过蓝色,而是有6天呈棕色,24天为铜绿色,37天为深绿色,38天为浑绿色,47天为草绿色,49天为浅绿色,55天为土黄色,109天为宝石绿色。其实,约翰·施特劳斯之所以将这首圆舞曲冠名为《在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畔》,无非是他读过匈牙利诗人贝克的同名诗句并深受感动罢了。贝克虽然是匈牙利人,但却用德语写作。而他在诗中歌咏的那多瑙河其实也不在维也纳一带,而在他的故乡博约。在博约,与位于多瑙河附近的另一条名叫蒂萨的河流所呈现的金黄色相比,多瑙河才显得是蓝色的。.5.见证帝国议会历史的博物馆

雷根斯堡的名字来自古代的“雷根城堡”,这座长方形的城堡如今还残存着古罗马城墙。

雷格斯堡所在的区域曾经成为古罗马军团的露营地,它们的痕迹至今还可以在圣彼得大教堂周围见到。

雷格斯堡在179年由马库斯·奥勒利乌斯皇帝建立。爱尔兰传教士圣卜尼法在739年将它变成了一个主教教区。在1245年之后,雷格斯堡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自由城市。

历史上的神圣罗马帝国并非单一民族国家,而是一个凝聚力较为松散的地区性政治组织,其中有几个说德语的国家,还有个别说意大利语的国家。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雇佣军的首领、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发动政变,废黜了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从此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并标志着西欧中世纪的开端。但古代罗马帝国的历史并未在西欧中止。其后300年,日耳曼人在原罗马帝国版图上建立起一系列的所谓蛮族王国,他们肯定受到了罗马文明的同化或影响,其中一些人还特别酷爱以自己的力量去维持罗马盛名的光荣和基督教的神圣信仰。

西罗马帝国的实际继承者是克洛维在486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法兰克”源于古斯堪的纳维亚语,意为“勇敢”。作为西日耳曼人的一族,公元1世纪起,法兰克人就散居在莱茵河下游东侧一带,与西岸的罗马统治区隔河相望。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他们征服了高卢人,占领了今日的法国北部和整个莱茵兰。法兰克王国建立后,克洛维承认东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威,被任命为罗马执政官。

法兰克王国在查理的统治下走向了顶峰,查理因而也被称为“欧洲之父”。查理于公元800年在罗马圣彼得教堂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的时候,其统治区域已经东起易北河与多瑙河,西抵大西洋,南起比利牛斯山和意大利,北达北海,完全可以和古罗马帝国相媲美。利奥三世为感激查理拯救他于危难之际,并让他重登教皇宝座,亲自将罗马皇帝的金冠戴在了查理头上,尊他为罗马皇帝。查理的帝国因此又史称法兰克民族罗马帝国,简称罗马帝国。

随着查理在814年死亡,法兰克民族罗马帝国的盛景急转直下,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就签下了凡尔登条约,将先辈庞大的遗产一分为三,这就是今日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法兰西较早地脱离了所谓帝国的束缚,而德意志和意大利却一直迷恋着帝国的虚名,帝国的皇冠主要在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国王手中交接。

来自德国萨克森的奥托一世又被尊称为奥托大帝、“祖国之父”,他三征意大利,于教皇有恩,在962年被加冕为罗马皇帝。也是从奥托大帝开始,罗马帝国的皇冠只被恩赐给德意志的国王。

到了11世纪,这个帝国又改称“神圣罗马帝国”,以此强调自身符合上帝的意志。

1471年,正是在雷根斯堡召开的帝国议会上,这个帝国再改称“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意味着德意志民族有意识地将“民族”引入政治领域。

伏尔泰早就对这个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发出了无情的嘲笑,因为它“既不神圣,也非罗马,甚至谈不上德意志”。

这个习惯被称为“第一帝国”的帝国,延续了840多年,直到1806年毁于拿破仑之手。罗马教皇主持了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的全部宗教仪式,彻底否定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合法性。

帝国的自由城市曾经有大约75个。它们直属皇帝,不属于任何一个帝国贵族管辖,是现代行政区划概念的起源,有权利派人参加帝国议会,也对皇帝负有一定义务,如果皇帝下令,必须派兵作战。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市民权利得到相对的保证,也带给他们相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按照惯例,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随皇帝的居所而定,而选举皇帝的地方被定在法兰克福,帝国议会则设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因此,纽伦堡和沃尔姆斯曾是议会所在地,而从1663年开始,则一直设在了雷根斯堡,直到帝国在1806年解体。

为此,雷根斯堡还有一个帝国议会博物馆,门票为2.8欧元。里面有为从德国各地赶来的王公贵族办公和开会的房间,地下室还展示了审讯室和审讯工具以及牢房。那个名叫“西班牙驴”的刑具是一根很高的木桩,男囚犯会被强迫着裸体坐在上面。当时的法律规定,一个犯人如果能挺过3天的刑罚仍不肯认罪,即使罪证确凿,也会被释放。.6.德国的香肠和面包

雷根斯堡在整个中世纪时期都是德国南部发展最快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在通俗版的浮士德传奇《风俗书》中,它被赞颂为数世纪的世界奇迹。马克西米安一世在1517年还称赞雷根斯堡是“很久很久以前德国所有富裕知名城市当中最繁荣的一座”。德国作家海因里希·劳勃在1834年曾幻想老雷根斯堡有这样的闲情古风:唇色甜美的女孩被亲吻时会放低眼睛,歌曲如多瑙河上的波浪那样忧伤而短暂,而且看不到半个警察和文学批评家。

领略雷根斯堡风情的一个绝好地点是多瑙河上的史丹尔内大桥。它全长310米,建于12世纪,曾经是多瑙河上唯一建有防御工事的桥梁。

多瑙河在史丹尔内大桥这一段的河面不宽不窄,流速也不慢不快,河水相当清净,吸入从河水中激发出来的气息,让人很快感觉像洗了肺一样痛快。

站在桥上,往南一瞥,就可以看见雷根斯堡的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圣彼得大教堂。从大桥去到大教堂,直线距离也不过700米。

雷根斯堡有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少受毁坏,从而成为欧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市之一,仅仅在市中心,就有1500多处被列入了地标名单。

圣彼得大教堂是巴伐利亚州最辉煌的哥特教堂之一,始建于1250年,1525年建成,但是那个镶嵌金银丝的尖顶是晚至19世纪才添加上去的。与很多哥特教堂差异很大的是,其堂内空间相当黑暗。位于教堂唱诗区的彩色玻璃窗源于14世纪早期,以图案精细繁丽著称。其图案的精与繁实在有点过度,人站在地面上,隔着那么远的距离仰头观望,很难较快地和较好地看出它们究竟是在用怎样的图像演绎怎样的故事和宣示怎样的教条。

还有一个特点让圣彼得教堂声名远播,那就是它的少年合唱团有着世人公认的高水平,被誉为“教堂之雀”,可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一比高下,曾有教皇的弟弟作为它的重要成员。每个周日早上9点半,这个少年合唱团都会参与教堂的弥撒仪式。因此,那时挤满这个教堂的很多人可能都只是冲着音乐或歌唱去的,而不是冲着宗教音乐或宗教意趣去的。

1789年,莫扎特路过雷根斯堡,他当时应朋友卡尔·李希诺夫斯基王子的邀请,陪王子去柏林。他每天都给妻子康斯坦茨写信,告诉她旅程中的趣事。关于雷根斯堡,莫扎特这样写道:“在雷根斯堡,我吃了一顿丰盛的午宴,这里有天籁般的音乐表演,来自英国的女主人和美妙的摩泽尔葡萄酒。”

相信莫扎特当时也吃过雷根斯堡很有特色的面包和香肠吧。

就在史丹尔内大桥的南桥头,坐落着老字号香肠铺(Historische Wurstkuche),这个建筑本来是11世纪建造石桥时用来吃饭的场所,如今被改建为香肠专卖店。其中一种香肠配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甜芥末,最受食客们欢迎。白天排队的人几乎要排到多瑙河水里去了。

就在史丹尔内大桥的南桥头往南600米的地方,坐落着乌利面包店(Dampfnudel-Uli)。其名牌面包是用牛奶和油蒸烤并加入了酵母的软面包。这种面包在当地其实很普通,但是雷根斯堡的面包师乌利·德伊采却将它做到了极致。

一谈到饮食,很多人对德国人都会抱有一种鄙夷的态度。

相比邻居法国的法式大餐,德国的饮食的确不那么丰富和奢华。原因何在呢?

不能简单地说德国人不会做饮食,能够简单地说的,仅仅是他们不愿意做饮食罢了。

记得爱因斯坦就特别喜欢吃意面,他说自己就想图个简单,不想为了吃吃喝喝而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算是说出了德国饮食较为简约的原因了吧。爱因斯坦和德国人的时间和精力都被投注到他们自认为更有意义的活动上面去了,尤其是精神活动。

尼采也很喜欢简单的生活,他觉得那样会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敏捷。他曾常常问自己的母亲:“普通人如何过日子?我也想尝试一下。”他的母亲每次听到之后,就会开怀大笑,她告诉儿子:“他们以土豆、肥肉、劣质咖啡和酒为生。”尼采总是闻之叹息,“哦,这就是德国人的生活啊。”

还有一个德国名人这样说出了原因,“这种节俭的习惯与吝啬没有什么关系。人们有意要与那些天主教国家的人,比如那些在晚上大吃大喝的法国人划清界限。说真的:如果谁有机会能选择阅读以下诸位的作品——歌德、黑格尔、威廉·洪堡、亚历山大·洪堡、海涅和贝蒂娜,那他就不会热衷于大嚼特嚼牡蛎、烤鹌鹑或是法式花色小蛋糕了。”

从二战初期德军优先配给的“I级伙食”也可以看出德式饮食的基本结构,每周主要包括:黑麦面包750克,黄油或食用脂肪45克,香肠120克,果酱或人造蜂蜜200克,煮过的土豆、其他蔬菜750克,肉类120克,动物脂肪45克,调料15克,咖啡豆8克,巧克力或糖果一袋,香烟纸7卷。

德国的肉食以猪肉为主。有一年度的统计表明,德国人每人每年的猪肉消耗量为65公斤,居世界首位。

由于偏好猪肉,德国人也爱树立猪雕塑。在吕贝克的一条街上,就有好几座,有一座还是群猪雕像,猪们被塑造得十分逗笑。

猪肉的普遍食法是香肠。

香肠的历史有3000多年。在《奥德赛》中就提及了一种血肠。香肠最早是穷人食品,因为填充物多为燕麦,肉类为辅料。4世纪的时候,第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曾宣布制作香肠是违法之举,因为教会禁止庆祝节日,并认定食用香肠乃是一种罪过。

德国香肠多数为纯肉加调料制作,不加淀粉。生肉灌制的香肠一般都可以生吃。

德国香肠的品种竟然达到了1500多种。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香肠品种,其中雷根斯堡和哥格廷的香肠从中世纪起就已享有盛名;图林根的红肠加有好闻的墨角兰香料;卡塞尔流行肝泥香肠;施瓦本地区的黑香肠则加入了百里香、丁香和豆子等调味品;柏林甚至为自己的特产咖喱香肠建了一个博物馆。

德国的国菜就是在酸卷心菜上铺满各式香肠及火腿。有时干脆就用一整只猪后腿代替香肠和火腿。那烧得熟烂的一整只猪腿,仅一名德国人便可以面不改色地干掉它。

德国咸猪手早就闻名世界了。它选用约800克的半个猪手和香叶、百里香碎、西芹末、蒜片、洋葱丝、盐、胡椒粉、白兰地等调料。做法是先将所有调料混合抹在猪手表面,按揉一时半会儿,而后放入保鲜盒,置于冰箱里腌制24小时。腌制好的猪手取出后,要留下香叶、蒜片、洋葱丝,用清水冲洗一下猪手,再放进蒸笼大火蒸30分钟。取出滤干了,再在烤箱中进行180度的预热。最后用锡纸将猪手和留下的香叶、蒜片、洋葱丝包在一起,烤上50分钟。去掉锡纸之后,还要继续烤10分钟。

96%的德国人天天吃面包,年人均使用面包超过80公斤。大面包品种有250种,一般超过1斤,其样式有的像枕头,有的像方向盘。小面包的品种则有两千多种。

德国人推崇天然食品,特别是全麦面包,白面包被他们谴责为“法国大革命的产物”。

德国人的简便晚餐叫“Abendbrot”,顾名思义是以面包片为主。它简单,有些死板,但充满爱意。

这种晚餐将黑麦、黑麦混合或全麦面包切成8毫米厚的薄片,抹上薄薄一层黄油,再配上(提尔西特)奶酪、(黑森林)火腿及(蒜肠)香肠片。酸黄瓜要被切成片并叠摆成扇面形。抹了黄油的面包片,一片上面放奶酪,一片上面放火腿片,一片上面放香肠片。理想状态下奶酪、火腿及香肠片的形状与大小要与黑麦、黑麦混合或全麦面包的形状与大小匹配。从而产生简便而又和谐的特点。

土豆也是德国饮食中的主力品种。土豆的大规模种植是在腓特烈大王任内大力推行的。德国当时刚刚经历了残酷的“三十年战争”,民生凋敝,腓特烈大王他希望土豆这种高产作物能迅速而有效地改善食物供应状态。

想一睹德国饮食的奇诡面貌,柏林西区购物中心第五楼的食品部是一个最佳的窗口,在那里,就摆设了1800种不同类别的奶酪,1000种香肠和800种面包。慕尼黑圣玛利亚广场的面包店.7.壮丽的瓦尔哈拉圣殿

瓦尔哈拉圣殿在多瑙施陶夫附近,离雷格斯堡市区约10公里。最方便的去法,就是去到史丹尔内大桥往东100多米的地方,乘坐Schifffahrsunternehmen Klinger游轮。游轮的往返价是9.5欧元,单程需时1小时。

游轮开动不久,河面就渐渐开阔起来,水鸟与飞禽特多,靠近瓦尔哈拉圣殿所在地段,山河逶迤,气象非常壮丽。

修建瓦尔哈拉圣殿的念头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在1806年涌出来的。在多瑙河上远眺瓦尔哈拉圣殿

19世纪初,德国掀起了修建纪念碑的高潮,尤其是随着抗击法国侵略的解放战争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对纪念碑的狂热崇拜。在这股浪潮中建起的,还有汉诺威的莱布尼茨纪念碑、雷根斯堡的开普勒纪念碑、柏林的克罗伊茨贝格纪念碑等。

因为当时正与拿破仑结盟,不得不承担盟军义务,路德维希一世不得不对修建圣殿的想法保密。1807年元月,他前往华沙前线视察正同俄罗斯人激战的部队,于途中在柏林逗留,他乘机与著名的雕塑家沙多就自己的计划进行了讨论,委托他在保密状态下制作系列著名人物的肖像雕塑。沙多是当时雕塑界的领军人物,制作了被视为柏林最宏伟的新古典主义雕塑作品即勃兰登堡门上的四马二轮战车。最初的计划是要创作50尊雕像,路德维希一世对艺术非常在行,他多次审查沙多交出的作品,非常敏锐地发觉头发的处理有些草率并要求沙多认真修改。

德国解放战争在1813年获得了胜利。次年,路德维希一世就修建瓦尔哈拉圣殿发起了一场设计竞赛。在各种建筑样式中,路德维希一世更喜欢雅典卫城巴特农神殿模型中的多立克式列柱走廊。最后,按莱奥·冯·克伦策的方案修建起来的圣殿象征了期望中的希腊和德国的结合共生。

圣殿的门票是4.5欧元。

从河边登到位于山顶的圣殿,要爬350级大理石台阶。

圣殿大厅被墙墩分为三个部分,屋顶是开放型的,殿内可从那里直接采到自然光。楼廊上有从黑暗时期到中世纪的著名人物姓名,但并无肖像雕塑。今天,圣殿里放置的伟大的德国人的胸像共有161座。它们有的只有名字,如歌德,也许是歌德的全能之才让他难以被进行职业分类;有的加上了其人从事的职业,如为莫扎特的名字加上了作曲家的字样;有的还被进一步给予了界定,如克洛普斯托克被加上了“神圣的游吟诗人”这样的定语。

按照路德维希一世的观点,“日耳曼”的含义等同于“使用日耳曼语系语言”,乃至等同于“使用近似日耳曼语系语言”。所以,瑞士、丹麦、比利时的英雄也会在其圣殿中占有位置,如伟大的画家鲁本斯。

伟大的音乐家舒曼、伟大的企业家戴姆勒、伟大的文学家托马斯·曼和亨利希·托马斯没有入列。伟大的诗人海涅在2009年入了列。爱因斯坦后来也被放进来了。

进入圣殿雕塑的女性人物极少,但有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虽然其伟业和荣耀是建立在俄罗斯土地上的,但她是一位来自德国的公主。

2003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展品调整,也为女子苏菲·绍尔树了雕像。她与哥哥一起在慕尼黑大学组织了反对希特勒统治的地下组织“白玫瑰”小组,事败之后被捕杀。瓦尔哈拉圣殿内景1瓦尔哈拉圣殿内景2.8.精绝的解放纪念堂

解放纪念堂和瓦尔哈拉圣殿可谓珠联璧合的一对人文胜地。在地理位置上,解放纪念堂位于雷根斯堡西南方向,相对地处于这一段多瑙河的上游;瓦尔哈拉圣殿位于雷根斯堡东方,相对地处于这一段多瑙河的下游。

在雷根斯堡火车总站搭乘火车前往赫尔海姆镇车站,出火车站后,有DB开设的公交车开往镇内。

解放纪念堂屹立在镇内的米歇尔斯堡山顶上,门票是3欧元。

修建解放纪念堂是路德维希一世1836年畅游希腊时想出的点子,并在1842年奠基,于1862年完工。

所谓“解放”,是指德国人民从侵略者拿破仑的铁蹄下获得解放。因此,纪念堂向外的环形立面装饰了18座高6米的石灰雕像,它们由巨大的方柱所支撑,分别代表着参与反法战争的18个德裔民族,包括波西米亚人和摩拉维亚人。在殿内,34尊胜利女神的卡拉拉大理石像高3.3米,“她们”各持一个铜盾,上刻战役名称,顶上的匾额刻上伟大将领之名。

可以在解放纪念堂与瓦尔哈拉圣殿之间做这样的比较:如果圣殿可以更多地以其内容的人物塑像来夺走我们的视线的话,纪念堂则更多地是以其内容的天使塑像来夺走我们的视线;人物塑像神形各异,天使塑像则神形趋同;圣殿的具体内容是丰富的,可以从整体感受为一种内容,而纪念堂则具体形式精彩,可以从整体上感受为一种形式。解放纪念堂内景.9.打开宇宙之门的开普勒

伟大的科学家开普勒是在雷根斯堡结束自己生命的。因此,在雷根斯堡火车总站前的小广场上就建有一座亭式的开普勒纪念碑,在史丹尔内大桥西南边200多米处有一条街被命名为开普勒大街,开普勒大街5号曾是开普勒的住所,现在开辟为开普勒纪念馆,门票是2.2欧元。

伏尔泰这样赞美开普勒:“我们以前都是瞎子。”

黑格尔这样赞美开普勒:“开普勒的宇宙有序和谐思想是一种伟大的哲学思想,一种超越时代、超越历史和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伟大哲学思想。”

爱因斯坦这样赞美开普勒:“在开普勒所生活的时代,在根本没有确信自然界是受规律支配的情形下,开普勒曾经勇于去寻找规律。他专心致志地从事艰辛和坚忍的工作,从事行星运动的经验研究以及这运动的数学定律的研究。使他获得这种力量的,是他对自然规律存在的信仰。这种信仰该是多么深挚啊!”

开普勒生于符腾堡州的魏尔镇,祖父一度担任过镇长,是一个十分活跃的新教领导人。

开普勒的家道到父亲时开始衰落。他的父亲是雇佣军人,有点钱在家乡开了家小旅店。由于母亲非常任性,父母间经常失和,父亲也就喜爱长期服役从而避开家庭争吵,最终在一次征战结束回家的途中病死。开普勒像

开普勒有4个兄弟姐妹,只有一个弟弟活了下来,且患癫痫。

开普勒是早产儿,体质较差。4岁那年,又患上天花和猩红热,视力减弱,一只手半残疾。

到了9岁时,为生活所迫,开普勒就去做佣人,直到12岁,才在他人帮助下重返校园。

开普勒在17岁时进入了著名的蒂宾根大学,大学期间,开普勒受到天文学教授马斯特林影响而信奉哥白尼学说。毕业后,开普勒到奥地利的格拉茨大学任教,教授的是文学、历史和数学。同时,他开始全心全意地研究宇宙问题尤其是行星问题了。

1597年,开普勒迎娶了一位富裕磨坊主之女。不过,他们的儿子和女儿却都在生后夭折。不久,开普勒的母亲又被控告为女巫,开普勒又要四处奔走去营救母亲。

尽管在生活中遭遇到种种不幸,开普勒对科学事业的巨大热情始终支撑着他。

1599年,开普勒将自己的《宇宙的奥秘》寄给著名的天文学家第谷。

第谷是丹麦人,丹麦国王也喜欢天文学,赞助他在一个岛上建立大型的天文观测站。当时还没有发明望远镜,第谷就用肉眼观看了21年,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但是他拙于理论分析。

赞助第谷的老国王去世后,第谷得不到新国王的欢喜,只好到布拉格,担任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的御前天文学家。

第谷和开普勒在很多方面能形成最好的互补关系。

第谷出生贵族,声名显赫,生活奢侈,性格暴烈。有一次在舞会上与一名贵族发生了争吵,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因为不久后争吵又一次爆发,两人于是决定决斗。第谷不幸在决斗中被斩掉了鼻梁,只好用金属做了一个假鼻子来遮丑。

第谷眼力好,长于观测;开普勒眼力不好,却长于理论分析。

第谷渴望开普勒能够帮助自己弄出什么原理和规律出来。可是,与开普勒密切合作一年之后,他就去世了。开普勒与第谷的遗孀和儿子争执了很久,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地利用上了第谷留下的丰富无比的观测资料。

1609年,开普勒发表可反映单个行星运动规律的行星运动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1619年,开普勒又发表了反映各行星运动之间的关系的第三定律。

第一定律又称轨道定律:所有行星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又称面积定律:由行星到太阳的一条连线即矢径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第三定律又称和谐定律:行星绕太阳转动一周的时间的平方,正比于它们与太阳平均距离的立方。

通过第三定律,以日地距离即一个天文单位出发,可以推算任何一个行星的距离,从而推算宇宙的大小。

开普勒也有极深的音乐素养,他坚信:“天体运动不是别的,不过是几种声音汇成一种连续的音乐。这种音乐只能为心智所领悟,不能被人耳所听见。”“天体的运动只不过是一首带有不谐和音的(理智上的,而不是听觉上的)永恒的复调音乐。”

开普勒将行星运动规律详细表达在《世界的和谐》这部书里。该书共有10个篇章,其中4个篇章名就直接和音乐有关。他还将水星运动的声音比拟为女高音,火星比拟为男高音,地球和金星比拟为女低音,土星和木星比拟为男低音。

开普勒的科学事业如日中天般地辉煌,但他的生活状况一直非常惨淡。

虽然名为德国皇帝的宫廷天文学家,但长达20年,他都拿不到薪水。

开普勒还要养育自己的12个孩子,他的两任妻子都先于他而病逝。生计是那样的艰难,以至于他不得不靠利用星占学算命挣钱来养家糊口。

1630年秋天,开普勒到达了雷根斯堡,向帝国议会讨要薪水。但他很快就病倒了,最后在11月15日撒手人寰。他被埋在城边的墓地中,后来连这块墓地都不知所踪。Part3拜罗伊特.10.夺人眼目的彩色伯爵歌剧院

拜罗伊特位于纽伦堡东北方向,在纽伦堡火车总站有很多班次前往拜罗伊特的列车,车程大约是50分钟。

从19世纪后30年开始,拜罗伊特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古典音乐圣地。

而在成为这块圣地之前,它早就成为霍亨索伦家族攀登普鲁士和德意志统治阶层顶端的一个长途中继站。

根据主流的研究结果,霍亨索伦家族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弗里德里希·冯·索伦伯爵,他在公元1100年因为领有索伦堡而受封。

在德意志的权力等级中,从国王到骑士,构成了统治阶层。“国王”的德语含义是“来自高贵血统的男人”。可以参加国王选举的人数在12世纪达到100~200人。

选侯在早期是由部落分支的首领或公爵选举产生。“公爵”的德语含义是“军队首领”。到10世纪,德意志形成萨克森、施瓦本、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洛林五大公爵领地。洛林最后大部分归属了法国;施瓦本和法兰克尼亚公爵领地逐步消失;萨克森和巴伐利亚则升格为王国。“侯爵”在德语中的本义是“最前面的”“最高贵的”,又有“统治者”的含义。12世纪时曾作为国王之下的最高等级。

伯爵的词源是“书写”之意。最初可能由皇帝的秘书演变而来,逐步被任命为治理地方的大臣。

男爵的字面意思就是“自由人”,是帝国的直接封臣。

骑士是最低级的贵族等级。一般拥有小块土地作为封邑,依附于大领主。

索伦家族的领地最初是在德国西南部的内卡河、施瓦本-阿尔勃和上多瑙河之间。到了14世纪中叶,该家族以“霍亨”(“高贵的”)字样加在“索伦”之前,从此称为霍亨索伦家族。

索伦伯爵1188年娶纽伦堡贵族的女儿为妻。当岳父去世之后,索伦伯爵自然就继承了他所有的领地和头衔。

索伦伯爵的下一代把这些领地瓜分,形成两个霍亨索伦家系:一个是在北方信奉新教的法兰克尼亚系,另一个是在南方祖先的城堡区域信奉天主教的施瓦本系。

法兰克尼亚系承袭了纽伦堡伯爵一职,并在1322年成为帝国诸侯,同时领有安斯巴赫-拜罗伊特马克伯爵领地。

1412年,纽伦堡伯爵弗里德里希六世奉德意志国王西吉斯蒙德之命,去到了当时尚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勃兰登堡马克。“马克”原为日耳曼人的农村组织,后来用来指称德意志帝国的边区领地。勃兰登堡马克就处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东北边境地区,位于奥得河与易北河之间,当时是多沼泽、多沙石的贫瘠之地,常被蔑视者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沙石罐头”。

到了1735年,拜罗伊特终于从已经占据了普鲁士国王位的霍亨索伦家族那里迎来了一个可喜的回报:腓特烈大王的姐姐威廉明娜被嫁给了这里的总督弗里德里希。

弗里德里希趣味平淡,但威廉明娜却是品味高雅,而且很喜欢英国的文化。她广邀欧洲顶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来到拜罗伊特,并一步步地改造拜罗伊特的城市和建筑景观。

威廉明娜和弗里德里希在1753年搬到了新宫殿。这个宫殿今天的参观门票是5.5欧元。

新宫殿的建造时间只用了两年,外部面貌并不显山露水,内部的设计和装修却将洛可可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其中收藏了很多18世纪出产的拜罗伊特瓷器。

新宫殿里的雪松房间是每年瓦格纳音乐节的VIP开幕式举办地。而碎镜之屋的墙壁上不规则地镶嵌了很多镜子的碎片,据推测,其用意在表达威廉明娜内心的空虚感。

正因为威廉明娜的原因,才能够在拜罗伊特这样的小地方出现边疆侯爵歌剧院,在1871年之前,它一直享有德国最大歌剧院的盛名。

歌剧院的设计由来自意大利博洛尼亚的著名建筑师朱塞佩·加利·比比埃纳操刀,风格是巴洛克式,其内部装饰极为奢华,四处都为浮雕所贴满,一些柱子或是镀金的,或是镶嵌大理石的。

伟大的音乐家瓦格纳在《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读到有关拜罗伊特边疆伯爵歌剧院的词条,于1871年4月造访了拜罗伊特。但他认为这个剧院过于奇特和华丽,并不适合上演自己那些严肃的歌剧,因而仅仅利用它进行过一场演出。

今天,彩色伯爵歌剧院经过旷日持久的改造,再次对公众开放,门票是2.5欧元。拜罗伊特一个停车场的出入口.11.古典音乐圣地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

站在拜罗伊特火车站的月台上,就能看见大约1公里以外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剧院建筑的颜色采用了黄色系,在绿丘上显得非常醒目。

从火车站前往剧院的大街以“齐格弗里德·瓦格纳”命名。

齐格弗里德·瓦格纳是瓦格纳和柯西玛的儿子,1930年8月4日死于拜罗伊特音乐节的一次排练。

瓦格纳和柯西玛1870年结婚。他们的女儿伊索尔德、爱娃和儿子齐格弗里德分别于1865年、1867年和1869年出世,他们的名字分别纪念着瓦格纳乐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工匠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主人公。

伊索尔德出生的时候,柯西玛仍然与彪罗保持着婚姻关系,瓦格纳家族因而不承认她是继承人之一,柯西玛出面支持了不允许伊索尔德继承瓦格纳遗产的法庭判决。

柯西玛是伟大的音乐家弗朗茨·李斯特的三个女儿之一,20岁时嫁给了李斯特的第一高足彪罗。

彪罗1850年听了李斯特指挥瓦格纳的《罗恩格林》,当下就拜李斯特为师,不再继续学习法律了,转而专攻指挥和钢琴演奏,并取得了显赫的成就。他还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三B”论,就是古典音乐以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Bach、Beethvon、Brahms)为至高。弗朗茨·李斯特像

彪罗和柯西玛一起生活了12年,直到柯西玛改投瓦格纳的怀中。对此人生变故,彪罗坦然受之,他表白道:“曾经发生的是世界上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你知道柯西玛是多么了不起的女人,她那样聪慧,那样有抱负,后者自然遗传自她的父亲。对她来说我实在太渺小了,她需要一个像瓦格纳那样的巨型天才,而他也需要一个像柯西玛那样懂艺术的聪明女人去理解他,给他灵感。他们走到一起是无可避免的。”他曾经还这样说:“若非瓦格纳,换作任何人,我都会杀了他!”

彪罗的后人维克欧·冯·彪罗依然对先辈们在拜罗伊特的事业保持着高度的崇敬之心,他说:“没有拜罗伊特的生活也可以过,但是没有任何意义。”

在抵达节日剧院前,会经过一大片草坪,在右侧的草坪上,树立着瓦格纳的头像雕塑;在左侧的草坪上,树立着柯西玛的头像雕塑,他与她遥相对应。

值得庆幸的是,节日剧院本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没有受到损失。

当年,瓦格纳是出于一项宏大的理想而缔造了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的——“我要在全国支持下,创造出某种崭新而自成一格的事物,这座小城也会因此变得举足轻重,成为艺术的华盛顿。”

1850年8月28日,李斯特在魏玛指挥的《罗恩格林》首演中虽然广受观众喜爱,却让瓦格纳确信了传统剧院不足以演好他的作品。他首次提出依照自己的设计来建造一座剧场,然后邀请最好的歌手来为他的作品做最佳诠释的构想。

他在1868年写出的《德国艺术与德国政治》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未来的歌剧院理应成为全德国民教育的焦点和核心。“通过这一建筑,我们传播的仅仅是真实理念的框架,我们要将其传遍全国,最终形成伟大的精神。”瓦格纳像

在为“艺术的华盛顿”、德意志的精神食粮和复兴中心选址时,条件是它要位于德国中部,要远离大都市或者疗养区和露天浴场,在“一个美丽的、荒僻的地方,远离我们的城市文明的浓烟和工业排放的难闻气味。”于是,拜罗伊特最终进入了瓦格纳的法眼。

为了建起节日剧院,瓦格纳四处筹资。曾不顾一切地在瓦格纳最困难的时候屡次支持他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也再次力助了瓦格纳。瓦格纳也曾去找到帝国宰相俾斯麦,不过没有讨到一分钱。

1872年5月22日,节日剧院举行了奠基仪式。在拜罗伊特老歌剧院上演了瓦格纳的《皇帝进行曲》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瓦格纳将节日剧院设在拜罗伊特的一个小丘上,与自然融为一体。他要求剧院的外部和内部设施都完全不同于一种功能性建筑物,外表上是没有艺术性的,“具有一种紧急临时建筑的最单纯的简单性”,不应该使用任何传统的装饰图案。

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的具体建造者是奥托·布吕克瓦尔德。

最终建成的节日剧院以古希腊圆形大剧场为样本,建筑材料多采用木头,在节省资金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好的声音共鸣效果。

当代瓦格纳权威蒂勒曼曾这样表示:“到达拜罗伊特,我第一个要去的地方是乐池。我得去闻闻它的味道,呼吸一下那里的空气:木材的味道,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无数美好(和不那么美好)时刻的辛劳与烦恼,还有对传统的骄傲,以及在某个晚上一切都配合完美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