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传:无畏的新征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02:39:15

点击下载

作者:郑文阳,王睿昕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奥巴马传:无畏的新征程

奥巴马传:无畏的新征程试读:

序一 爱、梦想与希望——永远的美国梦

推倒柏林墙的,不是美国的坦克,而是美国的理想。同样,使奥巴马战胜罗姆尼的,不是肤色、种族、外貌,而是他对美国梦的坚守。——题记2012年11月7日,原本被定义为美国史上最激烈、最胶着的2012总统大选突然落下帷幕,民主党候选人、现任总统奥巴马在第一个投票日就结束了之前媒体和大众带给我们的所有悬念——以较大优势一举胜出,一个投票日就赢得了最终胜利。2008年,被寄予众望和无限期待的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但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他却没能表现得比美国人期望的更好。疲软的经济、巨大的赤字、党争的僵局,使他一度被质疑是在夸夸其谈;内政上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外交上美国在全球领导力的全面下降,使他被讽刺为徒有其表。4年时间里,奥巴马的政绩可谓好坏参半,这位美国历史上的首位黑人总统也因此饱受非议、批评。但是:为什么大选前已经形势危矣的奥巴马,最终却能化险为夷?为什么4年前曾经创造神话但如今似乎是光环不再的奥巴马依然能够成功连任?为什么美国选民中的多数仍然愿意再给奥巴马一次领导美国的机会?为什么对平民百姓更具征服力的民主党,能够又一次战胜“精英”喜欢的共和党?原因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梦!是美国梦让美国民众心中怀有希望,始终前行!是美国梦让美国民众勤奋、努力,始终坚信自由、平等、民主,坚信用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是美国梦让美国民众在奥巴马第一次竞选时热血沸腾、翘首以盼,在奥巴马第二次竞选时尽管也曾彷徨、犹豫,但仍投下了宝贵的一票,因为奥巴马迎合了他们的“美国梦”!从殖民地时期开始,美国梦就深深植根在美国人心中。这是一种相信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够获得更好生活的信仰,它鼓励人们努力、改变、勤奋、前行,也影响了世世代代的美国人,同时它也让美国拥有了神话般的吸引力,激励着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来到这片土地上创造自己的价值。奥巴马的父辈就是心怀梦想踏上美国这片曾经陌生的土地,奥巴马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移民后裔总统。正是因为美国梦这种巨大无比的影响力,美国的政治家们也常常以“美国梦”作为施政蓝图的代名词激发选民对其执政理念的支持。4年前,高呼“改革”口号,大打“希望”和“梦想”招牌的奥巴马战胜了强调国防、拥有越战经历的麦凯恩;4年后,奥巴马与罗姆尼又展开了一次新版本的有关“美国梦”的激烈争论。在竞选中,奥巴马不断将大选变成选择题,不断询问谁才是站在选民这边,包括税负公平、人人平等、为中产阶级奋斗、女权平等、移民政策等,并不断提出应对策略以及这些应对策略所能带来的美好前景——2014年年底前出口翻一番,10年内削减4万亿美元财政赤字,2016年年底前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包含具体数字的承诺,显得更真实可信,也让选民更容易接受,当然也更契合美国人的强烈需求,并激发了美国选民对奥巴马所抱有的那种特殊的希望——希望奥巴马帮助他们重塑美国梦,将美国带往一个更好、更正确的道路上。在这条路上,不管来自哪里,不管是何种族,不管是贫困还是富有,他们都可以怀揣梦想,不为衣食所累,不为安全担忧;他们都可以畅所欲言,无需担心不速之客会不请自来;他们都可以有灵感、有想法,可以去工作、去创业,无需行贿或以雇某些人物的子女作为筹码……对于美国民众来说,奥巴马无疑是引领他们实现这一梦想的最佳引导者。因为他避开和超越了肤色、信仰等因素,剔除了文化和种族悲情,找到了正确表达自己并让美国人产生认同感的方式——坚守美国梦。有人认为,身在白宫的4年,奥巴马并没有实现他最初的承诺,并没有让美国民众实现他们的美国梦——至少没有全部实现。比如,他并没有在经济刺激计划、全民健保法案以及债务危机这三件事的处理上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但纵观这4年,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奥巴马确实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了一些可喜的改变,尽管有些改变只是刚刚开始。毕竟,4年的时间太过短暂,因此他请求美国人民再给他4年。他要将他所承诺的“改变”进行到底,带领美国在那条已经改换方向的希望之路上继续前进。是的,前进!这正是奥巴马再次参加总统大选的主题。这一次,他又获得了成功。因为美国民众和奥巴马一样坚信,坚信这个国家需要“前进”,坚信这个世界需要“前进”,而奥巴马无疑就是那个能引领美国“前进”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奥巴马的连任不仅仅是他个人传奇经历的延续,更是美国人自我坚守心中美好憧憬,坚守“爱、梦想与希望”这一主题的延续!也正是基于此,无数怀揣爱、梦想和希望的美国民众才愿意再次推举奥巴马入主白宫,给他第二次引领美国的机会,让他有机会再次上演一个现实版的美国梦。下一个4年,奥巴马能否给美国,给世界带来欣喜的变化?美国人能否再次拥有往日的自豪与荣耀?美国又将会如何去影响世界?让我们从美国梦的编织者——获得连任的第一位美国黑人总统奥巴马身上去寻找答案吧!

序二 我是传奇——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奥巴马

他的故事必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年轻时,他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你这滑稽的姓是从哪儿来的?”人们之所以会这么问,可能是因为,他的姓氏与世界头号恐怖分子本·拉登的名字奥萨马仅有一字之差。他叫巴拉克·奥巴马。另外,在其自传《我父亲的梦想》中,奥巴马曾用“像沥青一样黑”来形容他那来自非洲肯尼亚的父亲,而他的母亲“却像牛奶一样白”。显然,在这个种族歧视并没有完全消除的时代,作为一个有着令人皱眉的姓氏和非洲血统的美国移民后代,奥巴马的成长必定伴随着诸多歧视和不公,当然也有机遇。凭着聪明、勤奋和不屈的意志,他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并得到了很多“第一”。但即使是这些给他带来骄傲的标签,也深深地打上了歧视的烙印:他是第一位在哈佛大学担任校刊《哈佛法学评论》总编的“黑人学生”;他是第一位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授课的“黑人教授”……2008年11月4日,世界送给他这样一个标签: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于是,在人们的眼里,一流的头脑,高度的热情,出色的辩才,鲜明的个性……这些属于新生代领袖的特质在奥巴马身上得到了完美融合。他成了美国的骄傲。作为美国公民中少数族裔的一员,奥巴马在其第一个总统任期内领导着这个一直以来都由白人掌控的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他平息了墨西哥湾石油泄漏的危机,他签署了医疗保险改革法案,他击毙了“宿敌”本·拉登,他宣布美国将从阿富汗撤军,他将美国拉出了伊拉克战争的泥潭……当然,他的表现也并非尽善尽美。振兴乏力的经济、翻番的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日渐萎缩的国际影响力……在这些问题上,他并没有找到比前任更好的解决办法。正因为如此,他被连任竞选中的对手罗姆尼指责为“缺乏执行领导经验”。尽管他在第一个任期的4年里毁誉参半,但在2012年11月7日,当他以绝对优势轻松击败罗姆尼后,世界又在他原来的标签上加上了一笔: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实现连任的“黑人总统”!连美国金融界巨子乔治·索罗斯也认为:“美国选民摒弃了偏激的立场,为更理智的政策打开了一扇门。”当然,如果只是简单地描述一系列事件的经过,不可能使我们对奥巴马有多么深入的了解。我们需要一种更好的架构,一种更合理的回溯方式,这些也是本书所要呈现的。在本书中,作者客观而详细地述说了奥巴马的生平,力图为读者真实而全面地介绍奥巴马这个人。你知道奥巴马有多少国家的血统吗?你知道奥巴马曾是个“瘾君子”吗?你知道他曾是个偏激的怀疑论者吗?你知道他曾因为“书呆子”式的演讲遭到人们的嘲笑吗?你知道他还是个畅销书作者吗?你知道奥巴马那如好莱坞明星般时尚的形象是谁打造的吗?你知道是谁把奥巴马带进政治圈的吗?你知道奥巴马一生都遇到了哪些贵人吗?你知道奥巴马为何如此受女性选民的青睐吗?你完全可以从本书所讲的故事中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聆听任何所谓关于某人的“真实故事”时,都难免会受讲述者主观意志的影响,从而得到扭曲的事实。有鉴于此,作者尽量客观、详尽地记述了奥巴马的生平,力求充分地向你展示他从出生、成长到决心从政,从失败、崛起到成为总统,以及成为总统后执政4年的人生经历。另外,本书没有塑造一个“高大全”式的大国领袖形象,同时也在极力避免让任何主观情绪过分渲染主人公的传奇色彩。我们只想向大家介绍一个有血有肉,有幸福也有苦难,有事业有家庭,有能力也有缺点的美国人。他不仅是美国的总统,还是外孙、儿子、丈夫、父亲、老师、信徒和朋友。所有这些身份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里交叉、重合,形成了这个丰富而立体的男人形象——这才是真正的巴拉克·奥巴马。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会对巴拉克·奥巴马有越来越多的了解:他是一个迷人的政治家,但在治理国家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他有着超凡的演说能力,却总是无法说服自己……同时,你也可以借助本书进一步了解美国;鉴于美国几乎参与了全球所有重大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际性事务,你也会对当前的世界局势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全新的认识。罗姆尼的败阵意味着属于奥巴马的时代远未终结。让我们共同期待吧,期待奥巴马能继续带给美国,带给世界以“无畏的希望”!

奥巴马精彩语录

1.伟大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赢得的。在我们的历程中,从来没有走捷径或是退而求其次。2.我们有信心再次领导世界。3.世界已经变了,我们必须同时改变。4.我们就是我们正在寻找的变化!我们就是我们一直在等待的救世主!5.我们国家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我们的武器的威力或财富的规模,而是来自我们理想的持久力量:民主,自由,机会,不屈服的希望。6.我们的国家也许从来就不完美,但一代又一代人已经证明我们的国家可以不断被改善。7.如果你走的道路正确,也愿意坚持走下去,最终你会成功!8.我们的今天是好多血汗、泪水换来的,但路才刚刚开始。今天,我们做出诚挚的努力,确保留给孩子们的世界,比现在的再好一点点。9.我们需要避免梦想的匮乏。人们总是希望开好车,穿好衣服,住好房子,却不愿为之付出艰辛。每个人都应该尽量发掘自身的潜力。10.我们仍然是这个地球上最繁荣、最强大的国家。11.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因为我们选择了希望而不是恐惧;我们选择了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在一起,而不是冲突与争执。12.我要对那些正在看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说,无论你身处繁华的都市还是像养育了我父亲的那样的小村庄:对于那些追求和平与尊严的男人、女人和孩子,美国将永远是你们的朋友,我们将继续和你们一起前进。13.我们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精髓,从世界的每个角落学习。14.如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责任时代——人人都需要重视,我们对我们自己,我们的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有一份责任。我们会欣然接受这份责任,人生也正因此而充实。15.告诉未来的世界:当一切陷入寒冬,万物俱灭,只有希望和勇气可以长存。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在共同的危机下要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前方的艰难。16.总统职位,有一点我很清楚,不能把它当做追逐名利、实现野心的工具。这就需要一种镇定、冷静的心境和严肃、认真的态度。17.我们是一家人,只要一息尚存,我们就有希望。当我们遇到嘲讽和怀疑,当有人说我们办不到的时候,我们要以这个永恒的信条来回应他们:是的,我们能做到。

Part1 无畏的征程:为什么历史再次选择了奥巴马?

是时代造就了奥巴马,还是奥巴马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讨论这个问题似乎为时尚早。然而更重要的问题是:奥巴马又一次获得了领航美国的机会,这个国家能否走向他希冀和承诺的辉煌未来?

第一章 一场国家权力的巅峰之战

4年之后,奥巴马作为第一位黑人总统的轰动效应已经不复存在。在此次与罗姆尼的对决中,身处暗流涌动的美国政坛,奥巴马可谓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的连任之旅看似险象环生,实则水到渠成。

权力神话的延续

2012年11月7日,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出炉: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以超过59%的得票率战胜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威拉德·米特·罗姆尼,成功地成为第一位连任的美国黑人总统,并由此获得了第二次引领美国的机会,由他一手缔造的政治奇迹也得以延续。奥巴马的获胜还造就了美国大选史上的一个奇观——在佛罗里达州的不少选民还在排队投票时,奥巴马却已经开始了他在芝加哥竞选总部发表的胜选演讲:“今晚,是在一个殖民地赢得它的自主权200多年之后,我们来到这里,不断前行,这主要是因为你们坚信这个国家能够实现永恒的希望……“我们这个拥有3亿人口的国家,民主的情绪可能十分复杂,可能十分混乱,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深深的信仰。在我们经历艰难时刻、作出艰难抉择时,我们很自然会有冲突,会有情感的表达。但是我认为它不应当影响们今晚的表现,这些争论正是我们自由的基础……2012年11月7日,在芝加哥庆祝大选胜利的集会上,奥巴马向他的支持者挥手致意。“我相信我们能在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机会,为美国的中产阶级提供新的希望。我相信我们能延续我们的建国者的承诺……“我们赢得的不仅仅是这一次选举,而且是一个未来,是美国的未来。我们将会作为一个整体,是美利坚合众国,而不是分成‘蓝色’或者‘红色’,上帝会引导我们走向这条道路。并且我们相信,我们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谢谢你们。上帝保佑美国!”

威拉德·罗姆尼也在同一天发表了败选演讲。他首先恭喜了奥巴马及其竞选团队,并对奥巴马领导国家度过艰难时刻表达了他的信任之情。对于自己参选美国总统,罗姆尼也发表了他真诚而轻松的看法:“我之所以参加选举,是因为我在乎这个国家。这个国家选择了另一位领导人。那么我会和你们一道,为他祈祷,为这个伟大的国家祈祷。”

要追寻奥巴马两次总统竞选的胜利之旅,我们必须回溯到2008年。当时首次参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在丹佛发表了令人鼓舞的演说,宣称他将改变美国。那时奥巴马承诺弥合党派分歧,希望在政治程序中超越党派并终结特殊利益,并重燃普通民众对生活、对这个国家的信心,重塑美国的自豪感。在丹佛演讲现场,大批支持者因其声情并茂的演讲而热血沸腾。

4年后的2012年9月4日,为期3天的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在夏洛特揭幕,即将结束其第一个总统任期的奥巴马被正式提名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连任之战的号角吹响了。

与首次竞选总统相比,奥巴马这次为争取连任而进行的战斗要艰难得多。首先是奥巴马对经济问题的处理面临很多的意见分歧。众所周知,经济现在是影响国际事务的一个重要手段,奥巴马本人也从没有忽略过提升美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性,因为美国经济是美国的军事和外交实力的基础。不过仍有不少人批评奥巴马没有将这项工作放在美国国家安全议程的核心位置,奥巴马被认为仅仅是一直在说“我们的国家必须这样做”,但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出色。这种观点甚至激发了美国人对失败的担忧,他们担心每况愈下的经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国的实力,损害美国的利益,因为经济凋敝会导致美国的贸易和就业机会被更具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抢走。

奥巴马遭受的另一部分指责源于他的外交政策。批评者认为奥巴马缺乏真正的战略思想——主要原因在于奥巴马缺乏制订战略的经验,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被认为是奥巴马过于灵活的个人性格。因为战略要求减少灵活性,要求战略家必须有决心压上长期的赌注并勇敢承担相应的风险。这些特点与奥巴马的转向灵活、包容开放的执政理念背道而驰。

作为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奥巴马还需要确切地理解如何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即便美国经济形势依然不景气,世界局势和国际事务不断变迁,但华盛顿依然被认为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领袖,而且美国可能是唯一能够担当此任的国家。在实力相对削弱的背景下,现在的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正确的国家战略,而这种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权力的核心,也就是奥巴马来考虑。

不过美国人民仍然喜爱这位极具亲和力和包容性的黑人总统。在短短4年的执政历程中,奥巴马一直在重塑自己作为世界第一大国的领导人的风格,他的“雄辩总统”的形象正在逐步向“行动力总统”的形象过渡,在证明自己为实质问题付出了艰苦努力的同时,奥巴马也获得了选民的认可。

三届普利策奖得主托马斯·弗里德曼于奥巴马连任成功当日,在《纽约时报》发表了评论文章,称选民的复杂的情感混合之所以使选举的天平偏向奥巴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奥巴马带有的缺点没有影响他竭尽全力改变美国的弊病。反观共和党,他们在过多激进情绪的支配下几乎没有提出任何新想法。在失业率接近8%的情况下,选民宁愿选择给奥巴马连任的机会也不愿让共和党的罗姆尼引领他们对于生活和这个国家的希望,奥巴马也因此成为“二战”以来首位在失业率高于7.2%的情况下实现连任的美国总统。对此,共和党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因为在未来的几年内美国迫切需要中右立场的共和党,需要两党合作。

从竞选过程中一直胶着的选情就可以看出,两位候选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激起选民更多的热情,但大选的结果表明选民心里清楚应当更倾向于谁。他们似乎是在用自己手中的选票向奥巴马说:“我们知道你在努力。你现在需要更加努力,从你的失误中吸取教训,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上。你第一次没有全部做对,但是我们将给你第二次机会。”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奥巴马更多地赢得了选民对他的人格的信任。

总的来说,经过4年的执政历程,奥巴马作为一匹政坛黑马出现时所带有的那种希望光环正在逐渐消失。实际上,即便是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也经历过因为失误而承受指责与质疑并获得真正成长的过程。作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可能比旁观者更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还记得2009年奥巴马的总统就职礼过后,捷克前总统瓦茨拉夫·哈韦尔曾警告过奥巴马的话吗?当时的哈维尔说,投射在一个领导人身上的“无限的希望”是危险的,因为“失望会转化为愤怒和仇恨”——他对此有过切身的体验。奥巴马此次连任表明他运用自己的执政理念和实际行动成功引导了选民的情绪。

多年来,美国政坛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总统的第一个任期是学习如何成为总统,到第二个任期,他才真正能够胜任。”在即将开始的第二个任期,奥巴马将会有更大的机会与自由度推进他的议程,同时他还需要运用新层次的政治想象力面对已经存在和即将到来的挑战,以证明美国人民给他第二次机会的选择是正确的。

为什么又是奥巴马?

在奥巴马第一次参选美国总统的2008年,数百万选民满怀希望地将奥巴马送入白宫。作为一个推崇希望、推崇中间路线的黑人总统,奥巴马重申了让无数普通美国人翘首以盼的崭新的美国梦。4年的执政历程让他感到脚下的道路越来越坚实,一种内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他继续前进。

在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正式投票日的前两天,正在发起最后冲刺的奥巴马大声呼吁选民的支持,使他得以完成4年来他已经开始但尚未完成的工作。也是在拉票时,奥巴马的共和党对手罗姆尼对选民说:“你们希望通过这次大选重复过去4年糟糕的生活还是实现真正的改变?”奥巴马对罗姆尼的说法进行了抨击,他说罗姆尼反复无常的立场并不能给美国带来真正的改变。

决定权掌握在选民手中,他们又一次选择了奥巴马。

在奥巴马的第一个任期,他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阻止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恶化。没有人会否认他接手的是小布什留下的一个烂摊子,当时的美国经济深陷金融危机的泥潭,银行业和汽车工业都遭到了重创,失业人数更是以每月80万的速度上升……奥巴马在这种艰难的背景下实施了积极的经济刺激计划,救助了通用和克莱斯勒公司,银行业也接受了奥巴马政府谨慎设计的压力测试,并被迫提高了资本金。美国的银行业正是因为奥巴马的这些政策才得以起死回生,美国经济也因此而避免了大萧条。有独立评估机构认为,奥巴马上任以来的这些举措创造了超过300万个的工作岗位。

2010年初,正值民主党控制参众两院的时期,奥巴马充分利用这个便利条件力推医改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2012年6月28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医改法案合乎宪法,该法案的条款因此得以保留下来,这也是奥巴马的一个重要政绩。需要指出的,共和党对奥巴马的医改法案一直持反对和排斥的态度,罗姆尼曾一度扬言如果他当选为美国总统,一定会将这个医改法案废除掉。但没过多久罗姆尼又罕见地表示认同奥巴马医改法案的部分内容。不知道黯然落败的罗姆尼有没有想到,他那经常摇摆的立场正是影响最终竞选结果的一个因素。

除在经济与内政上的成绩之外,奥巴马在外交方面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他结束了伊拉克战争并制定出从阿富汗撤军的时间表,而且这些计划已经被有步骤、有计划地付诸实际行动。可以看出,奥巴马正在将他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所作出的承诺逐步兑现。在进行大选前最后一场竞选活动时,奥巴马泪洒艾奥瓦州。

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美军特种部队于2011年5月1日在巴基斯坦击毙了“基地”组织前头目本·拉登,自“9·11”恐怖袭击之后对拉登持续10年的追捕行动也宣告结束。

据相关报道称,在得到本·拉登藏身之地的情报之后,奥巴马政府内部曾就如何抓捕拉登以及如何处置拉登产生过激烈争论,最终奥巴马拍板由海豹突击队突袭拉登住处。可见在击毙拉登的过程中,奥巴马发挥了关键的领导作用。作为第一个任期内的一个重大成就,击毙拉登使奥巴马的民意支持率大幅飙升,甚至一度高达60%。

总的来说,奥巴马政府的经济政策较为成功地引领美国经济渡过金融危机,在发达国家普遍不景气的经济状况中,美国经济的形势相对较好,与此同时,得到控制的失业率也提升了美国人的信心。在反恐和外交方面,自从参选开始就拥有较高支持率的奥巴马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同样没有让选民失望。在大选最后的关键时刻,飓风“桑迪”的不期而至也让奥巴马充分展现了他的领导能力,以至于共和党人都表达了对奥巴马的赞赏和支持。

反观罗姆尼,这位饶有希望的共和党候选人只是在首场电视辩论中有过短暂的胜利时刻,很多人都在经济问题上对他表达了更多的信任和希望。但是罗姆尼总是言行反复,在竞选过程中犯了过多的错误。

比如在外交政策方面,辩论中的罗姆尼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围绕着奥巴马转圈,他所展现出来的似乎只是比奥巴马更为激进的态度和更为激烈的言辞。从他的言行来看,罗姆尼对以色列的鼎力支持似乎都导致了他对伊朗的痛恨,他还表达了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的意愿。罗姆尼还错误地认为“巴勒斯坦人民不希望看到和平”。

对于罗姆尼而言,他在2012年面临的处境与2008年的奥巴马类似。与黑人参加竞选总统一样,摩门教教徒竞选美国总统同样是一个敏感的问题。

纵观整个选举过程,罗姆尼本人对这个问题也有所顾虑——他从未直接提及过自己的摩门教背景,在对宗教传统充满敬畏的美国,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情况。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罗姆尼的谨小慎微恰恰体现了摩门教在美国的尴尬处境。

在历史上,摩门教一度被视为“邪教”,以至于直到今天还有很多美国人对其多有猜疑。因为早期的摩门教实行一夫多妻制、倡议传统膜拜仪式,这些观念都给美国人留下了难以抹掉的负面印象。因此,选民对摩门教的这种看法多少让罗姆尼流失了一部分选票。

实际上,有关摩门教的政治问题早在100多年前就引起了美国民众的注意。比如:1902年,以摩门教长老身份当选犹他州国会议员的斯穆特遭到了当时民众的抗拒,并因此而引发了长达4年的国会听证辩论;160多年前,摩门教创始人约瑟夫·史密斯曾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参选美国总统,然而还未到总统大选日,被视为“异教徒”的他就惨遭杀害。需要指出的是,罗姆尼的父亲乔治·罗姆尼也曾因其摩门教背景而在总统选举中落败。

对于摩门教在美国的处境,罗姆尼当然有所觉察。据罗姆尼早先透露,他竞选总统的部分原因就在于想改善人们对摩门教的看法,把摩门教带入美国的主流社会。

除不被人看好的宗教背景以外,罗姆尼的另一个弱势之处在于他的性格缺陷。如果纯粹以性格衡量一个政治家,很明显奥巴马在这方面更胜一筹,因为奥巴马富有亲和力,能给人很强的亲近感。在美国以往的历次大选中,最后胜出的总是人缘较好的候选人,2012年的总统大选也不例外。有民调显示,奥巴马在女性选民中的支持率达到六成以上,比支持罗姆尼的多出30多个百分点,可见奥巴马的个人魅力为其加分不少。与奥巴马相反,罗姆尼在这一点上一直无法与他的民主党对手争锋,这与他避谈个人背景有相当大的关系。因为罗姆尼的摩门教背景和庞大的个人财富都阻止他在选民面前坦率地袒露自己,其直接结果就是这位共和党的候选人给民众留下了神秘、难以接近的印象,政客与选民之间的距离感也正由此而生。对于这种问题,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发表过非常独到的见解:“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不是政治问题,而是感同身受的个人问题。”对于想要赢得总统大选的罗姆尼来说,他与选民之间始终无法抹去的疏离感确是导致他最终落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应当指出的是,若是罗姆尼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将创造另外一项历史——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总统之一。据统计,他的财富是包括奥巴马在内的前8任总统财富总和的两倍多: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这8个人的财富总和为1.18亿美元,而罗姆尼的个人财富却高达2.5亿美元。不过,历史并没有在罗姆尼身上上演,领航美利坚的机会又一次交到了无论个人形象还是执政理念都偏向中产阶层的奥巴马的手中。

美国式民主:大选幕后的金钱对决

一直以来,金钱都在美国的总统大选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使自己的声音被更多的选民听到,争取更多人的支持,美国的总统候选人往往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建立竞选团队、竞选办公室和竞选网站,同时还要投放媒体广告,做民意调查,收集与分析数据,等等。在金钱社会的总统竞选中,每一寸广告牌位,每一张宣传单,每一秒电视时段,每一场辩论的麦克风,每一部竞选广告片都是需要金钱来支撑的。

众所周知,冲击视听、影响思想的言论都需要话语空间来承载,而这些空间都是需要购买的商品,金钱发挥的就是媒介的作用。尽管美国社会普遍对此感到忧心忡忡,民众惧怕金钱与政治权力的结合所蕴藏的深不可测的险恶,但多年来美国大选的资金投入还是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2008年,美国大选的花费已经达到了2004年的两倍。而4年之后的2012年,仅选举的电视广告花费就攀升了80%。遍览美国历届总统大选,金钱的影响力从未有哪一届像2012年这样巨大。

在募集竞选资金方面,奥巴马的个人能力已经在2008年的大选中得到了充分展现。4年执政过后,尽管民意支持率有所下降,但其吸金能力依然十分了得。仅2012年的2月份,奥巴马及其竞选团队就筹得了4500万美元的资金,大幅超过1月份的2910万美元,这也使得奥巴马的筹款总额突破3亿美元。同时,奥巴马在这个月的筹款金额比其对手罗姆尼多出了1150万美元。

与2008年大选时的情形相似,奥巴马吸引的仍然是对他一边倒的小额捐款。在2月份4500万美元的筹款中,有97.7%为25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款。

2012年8月,多位颇具影响的NBA球星也参与了奥巴马的筹款活动,其中包括已经退役的著名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帕特里克·尤因以及现役的卡梅隆·安东尼、拉简·朗多等人。此外,参与这场筹款活动的还有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奥巴马喜欢篮球是众人皆知的,还在夏威夷火奴鲁鲁的学校里,奥巴马就是一名活跃的篮球运动员。就任总统之后,喜欢篮球的奥巴马和许多NBA球星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此次大选中,为募集竞选资金,奥巴马运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了这些球星巨大的公众影响力。

截至9月30日,奥巴马和民主党共筹集了约6.55亿美元的竞选资金,罗姆尼和共和党共筹集了约5.36亿美元,两者加起来的数额接近12亿美元。在此次大选中,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竞选团队花费都相当大,其中很大一部分钱都花在了为争取中间选民而在摇摆选区播出的电视广告上。此外,为了推动选民投票,还必须要有很大一部分钱来支付竞选团队所属员工和顾问的薪金。

在接下来的20多天里,双方募集资金的数额有了更大幅度的增长。10月25日,两大竞选阵营向联邦选举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初展开竞选至2012年10月17日,奥巴马竞选团队及民主党阵营共筹得10.6亿美元的资金,罗姆尼一方共筹得9.54亿美元。也就是说,双方的筹款总额已经达到了20亿美元,这一数字使得2012年的美国总统竞选成为有史以来“最昂贵”的一次。

需要指出的是华尔街金融大亨在此次竞选中的表现。在2008年首次参加竞选时,奥巴马还能从华尔街募集到一些资金,而到了2012年,曾经支持过奥巴马的数十名华尔街富豪都倒向了罗姆尼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他们在此次竞选中投下了巨额助选资金。且不说罗姆尼偏向华尔街的政治经济主张,单是凭借“贝恩资本”合伙人的出身和他的富豪背景,罗姆尼就被华尔街视如己出。因而在此次大选中,华尔将大部分竞选资金都抛向了奥巴马的共和党对手。华尔街是纽约市曼哈顿区一条大街道的名字,街道狭窄而短。不过“华尔街”一词现已超越这条街道本身,成为“美国的金融中心”的代称。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美国银行、高盛集团、摩根大通银行在内的多个大财团都支持罗姆尼,其中高盛集团给了罗姆尼阵营高达89万美元的捐款,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则分别捐出了66万美元。也有一些财团资助了奥巴马,比如富国银行就为其捐出了20万美元,不过罗姆尼却从这家财团得到了40万美元的捐款。

奥巴马在这次竞选中之所以遭遇了华尔街金融巨鳄的冷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奥巴马政府支持严厉的金融监管措施,这令那些华尔街财团感到非常不满。2011年,为了扩大金融监管机构的权力,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限制大金融机构的投机性风险交易等,奥巴马推动了“多德—弗兰克法案”的出台和实施,这是自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法案之一。

这项法案的出台遭到了华尔街大财团的极力反对,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戴蒙甚至抨击该法案会毁掉美国。因为这些严厉的监管措施断了很多大资本家的财路,华尔街一直都在不断地谋求废止这项法案的办法。

而对于奥巴马来说,他在任上所推动的华尔街金融改革正是他在这次选战中竭力宣扬的主要政绩之一。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金融市场经过一系列调整逐渐走出低谷,这与奥巴马政府的金融政策也有分不开的联系,但华尔街对此并不领情。

在处理与华尔街的关系这一点上,民主党籍的前总统克林顿就做[1]得比较好。克林顿通过废除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监管,因而多年来一直都能得到华尔街的资金帮助。

在2012年这次势均力敌的金钱较量中,华尔街的态度使得奥巴马的选战形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好在尽管奥巴马与华尔街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但华尔街并没有放弃奥巴马——奥巴马争取连任的竞选资金仍有一部分来源于华尔街,比如主要集中在华尔街的美国证券投资业仍是支持奥巴马的一股重要力量。

危机四伏:奥巴马身后的犹太阴影

2012年9月4日,美国民主党在当天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公布了题为《美国向前进》的竞选党纲。媒体和选民都注意到这份竞选纲领没有像以往那样提到“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但是到了第二天,奥巴马就下令重新修改党纲,于是“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的内容又重新出现在修改后的党纲中。

众所周知,奥巴马此举是忌惮犹太裔在美国的巨大影响力,得罪犹太裔,就意味着美国的总统候选人不会在大选之路上走得太顺畅。甚至在美国究竟由谁做总统,可能得由犹太人说了算,争取连任的奥巴马对此心知肚明。

从人数上讲,在全美仅有600万的犹太人绝对是少数族裔——这个数字在美国的总人口中只占了2%的比例,但是这2%的犹太人却操纵着美国70%以上的财富。据《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12年美国富豪排行榜显示,前40名富豪中有一半都是犹太人。对此,以色列著名作家索尔·辛格说:“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迁徙民族,他们大都选择和金融、法律相关的职业,进而积累起相当可观的财富,这也是现在犹太人看上去如此成功的原因。”

关于犹太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也曾发出过感叹:“影响美国经济的只有200多家企业,而操纵这些企业的只有六七个犹太人。”事实确实如罗斯福所言,纵览美国的资本市场,到处都有犹太人的影子。很多著名的金融公司如雷曼兄弟、高盛、所罗门兄弟等都是由犹太人创建的。据统计,华尔街有一半的金融精英都是犹太人。多年来,美国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犹太人“控制”了华尔街、好莱坞以及美国的新闻媒介,甚至“操控”着美国的总统选举。这样的说法可能言过其实,但也并不是空穴来风,犹太人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300万犹太人,其中有500多万在以色列,600万在美国。犹太人不仅能够在金融、法律等领域呼风唤雨,甚至连美国政坛上也时常出现犹太人的身影,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奥尔布赖特,以及布什父子政府中著名的鹰派人物,有着“伊战教父”之称的沃尔福维茨。奥巴马政府中也不乏一些担任要职的犹太人,如白宫办公厅前主任伊曼纽尔、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萨默斯,等等。

在地理位置的分布上,有94%的犹太裔居住在美国的13个“关键州”,而且他们往往对美国的总统大选表现得非常积极——在2000年的大选中,捐款富豪榜的前5名中就有4位犹太人。雄厚的财力加上强大的政治游说集团,使得犹太裔成为美国政坛上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美国的文化和媒体行业,犹太人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中就有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他的新闻集团被称为“默多克的传媒帝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媒体集团。现任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他所创建的彭博资讯是一家全球性的信息服务、新闻和传媒公司。不仅如此,犹太势力还渗透到了包括《纽约时报》《时代》《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在内的平面媒体以及美国的三大电视网中。世界著名的电影城市好莱坞同样遍布着犹太人的身影,比如华纳兄弟的创始人,梦工厂和米高梅等著名电影公司的大股东也都是犹太人。此外,好莱坞还有很多著名的犹太人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

由此可见,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有着超乎想象的渗透力和影响力。2008年,有78%的犹太人将手中的选票投给了首次参选的奥巴马。但在奥巴马执政的这段时间里,奥巴马政府同以色列政府在巴以问题上纠葛不断。特别是在2011年5月,奥巴马抛出了“巴以和谈应以1967年边界线为基础”的言论,这让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犹太人都异常愤怒,奥巴马在美国犹太裔中的支持率也因此一路下滑。2012年6月的一份民调显示,奥巴马在犹太裔选民中的支持率已滑至64%。“美国犹太人委员会”发布的民调显示,有高达53%的犹太裔对奥巴马处理美以关系表示不满意。这个结果意味着奥巴马不会那么轻易就能从犹太裔公民那里筹得捐款。

除此之外,奥巴马实施的经济政策也让那些犹太裔美国人产生了排斥心理,其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财富巨头——“美国赌王”谢尔登·阿德尔森。阿德尔森是美国博彩业巨头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在2011年的《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上,阿德尔森以233亿美元位列第16名。

一直以来,阿德尔森就对奥巴马的“社会主义式”经济政策感到不满。2012年6月,阿德尔森表示他准备出资1亿美元帮助罗姆尼。在解释自己这样做的动机时,阿德尔森说:“奥巴马的经济政策在美国执行了将近4年时间,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这样的财富再分配方式使政府牢牢地控制了人民的生活。我害怕对政府的问责机制不能良好运作。要是听任政府包办一切,那我就不工作干脆去钓鱼好了。”而这正是罗姆尼阵营希望看到的情况。为了与奥巴马争夺犹太裔选民,罗姆尼还于2012年7月展开了他的首次“外交”之旅——赴以色列访问。为了充分展示他对以色列的好感,罗姆尼在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总统佩雷斯的会面中宣称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

不言而喻,罗姆尼此举就是为了争取犹太裔选民的支持。正如美国著名作家恩道尔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所说:“奥巴马和罗姆尼所获支持率相差无几,谁能笑到最后就看谁在竞选中少犯错误和谁背后的财团势力大。”

在竞争对手千方百计拉拢犹太裔之际,民主党却突然摆出了放弃的姿态,奥巴马自然能够感觉到情形不妙,因而他才在第二天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力排众议,下令将“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重新列入党纲。在接下来因修改党纲而举行的投票环节中,支持与不支持的声音始终相持不下,奥巴马无法获得他所需要的民主党大会上2/3代表的赞同。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民主党代表大会主席安东尼奥·维拉莱戈萨最终强制宣布通过修改党纲。尽管此举招来外界的许多非议,但其中的利弊奥巴马是最清楚不过了。

犹太人对美国的影响在其他方面也有所体现:近30年来,美国至少否决了32项联合国安理会不利于以色列的决议,这个数字超过了其他安理会成员对此类决议行使否决权的总和。法国的《世界报》对此有一针见血的评论:“美国和以色列是钢铁关系,一方面犹太人通过钞票和选票影响美国政府;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巨大影响力,在历次美国大选中,犹太人都是两党竞相讨好的香饽饽。”

猝不及防:出人意料的首场失败

2012年10月3日晚,争取连任的奥巴马同他的竞争对手、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大学展开了美国总统大选的第一场辩论。这场辩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美国经济、债务及政府治理等方面。首场辩论的重要性可以从出席嘉宾的名单上看出来,他们分别是众议院民主党领袖佩洛西、美国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普里巴斯、纽约市前市长朱利安尼等美国的政坛要人。

对于奥巴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辩论,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刚好是奥巴马总统同第一夫人米歇尔结婚二十周年纪念日。奥巴马以此为话题“温柔”地拉开了总统大选的第一轮辩论。“今晚我要说的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20年前我成为世界上最幸运的男人,因为米歇尔·奥巴马同意嫁给我。我只是希望你,亲爱的,结婚周年快乐!同时我想让你知道,从今往后,我们将没有办法在4000万人面前庆祝(结婚纪念日)。”奥巴马对着台下一脸甜蜜的米歇尔说。

奥巴马这番幽默而浪漫的话引发了全场大笑,他所说的4000万人是指全美当晚会有4000万观众收看这场辩论。按照美国法律,无论是否能够连任,他都无法在4年后再出现在总统竞选辩论的电视画面上。

在寸步不让的辩论开始之前,罗姆尼大方地送上了他对两个人的祝福:“祝贺你们的结婚纪念日,总统先生。我敢肯定这是你能想象的最浪漫的地方。”随后罗姆尼又补了一句:“这显然是一个很温柔的主题。”

短暂的“温柔”过后,两个人便开始了针锋相对的唇枪舌剑。相比奥巴马在此次辩论中所处的被动地位,原本被认为个性不够鲜明的罗姆尼倒是让人眼前一亮。辩论一开始,罗姆尼就频频发动攻击,对经济和各种政策问题表现得比奥巴马还要熟悉,他的准备工作显然要比奥巴马充分得多。

在辩论中,罗姆尼一如既往地攻击奥巴马执政4年来的经济政策。他宣称,美国普通民众收入下滑,食品价格和油价上涨,政府赤字高攀等很多问题都是由奥巴马政府错误的经济政策造成的。

随后罗姆尼重申了他创造就业的“五点计划”,即发展油气等传统能源产业,加强民众技能培训,签订新的国际贸易协定,削减联邦政府财政赤字,降低税率以刺激工商业发展。

在为自己的经济政策辩护时,奥巴马强调,在经过“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已经开始恢复增长。“在过去30个月的时间里,美国私营部门已经创造了约500万个就业岗位,汽车行业在回暖,房地产业亦然。当然我们仍然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但是今晚,我们讨论的问题不是我们过去怎样,而是以后,我们将要走向何方。”奥巴马说。

在医改问题上,罗姆尼也表达了与奥巴马截然不同的观点:“我将削减哪些方面的开支呢?首先,我会砍掉所有不能通过我这个测试的方案:这个方案是不是真的重要到要从中国借钱来进行?如果不是,那我就会砍掉它。奥巴马的医改方案就在我的这份名单上。”对此,奥巴马回击说,废除医改方案的结果将是,每位老年人看病时都要多花600美元。

在减税政策上,奥巴马指责罗姆尼提出的减税政策更多是为富人的利益考虑。他说:“罗姆尼州长过去18个月一直在推动一项5万亿的减税计划……独立研究表明,要想实现罗姆尼州长的这项减税计划而不增加国家的赤字,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给中产阶级增加负担,平均每个中产阶级家庭要为此多支出2000美元。”对于奥巴马对他的减税政策的评论,罗姆尼立刻予以否认,他宣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让中产阶级家庭增加税负。

在能源和就业问题上,双方也提出了不同的主张。首先两人都认为美国要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但罗姆尼对奥巴马向绿色能源行业提供政府补贴的做法表示反对。其次,在如何增加就业这一点上,罗姆尼主张采取降低税率的方式扶持中小企业,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奥巴马则坚持要对年收入高于25万美元的家庭提高税收,并为中产阶级减税,以鼓励美国中产阶级进行消费进而更多地创造就业岗位。

在政府的具体职能上,双方也展开了争论,即“大政府”与“小政府”之争。鉴于奥巴马一直在民意支持率上占有优势,罗姆尼在整场辩论中都采取了进攻的姿态:“现在,我们在一条并不成功的路上。总统的观点与他4年前上任时非常相似,即‘大政府’,更多的投入、税收和管理……这不是美国的正确选择。”罗姆尼及共和党的执政理念是政府救济并不是救助穷人最好的方法。他们宣称给富人减税能够带动整体经济增长,中产阶级最终也会从中受益。对于罗姆尼提出的低税收、弱监管、“小政府”的自由放任式的经济模式,奥巴马回应说,罗姆尼的政策无法达到既给中产阶级减税,又减少财政赤字的目的。

据统计,这一轮辩论的收视人数约有6000万。在辩论开始之前,民调显示大约三分之二的选民认为奥巴马将会获得胜利,但辩论结束后的民调显示,罗姆尼的支持率一路飙升,直至追平奥巴马。有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在这场辩论中的表现不如罗姆尼有激情,在对事实与政策的把握上,奥巴马也出人意料地败给了罗姆尼。

对于此次电视辩论,尽管电视媒体一边倒地认为罗姆尼取得了胜利,但一些美国的主流印刷媒体却提出了不同看法。《纽约时报》称辩论的结果还没有“裁决”,《华盛顿邮报》则表示奥巴马仿佛是刻意保持“低调”。这些不同的声音表明,已经有人意识到,奥巴马在接下来的两场辩论中或许会有较大的转变,这也正是美国大选电视辩论的看点所在。

绝地反击:漂亮的二次攻防

2012年10月16日晚上,美国大选第二场总统候选人辩论会在纽约州霍夫斯特拉大学举行,奥巴马和罗姆尼就内政、外交等问题展开激烈交锋。在输掉第一场辩论之后,第二场辩论对奥巴马而言毫无疑问是一场非常关键的辩论。

与第一场由主持人提出辩论话题的形式不同,第二场辩论采取了“城镇议事厅问答式”或“集会式”辩论。这种开放式辩论的具体实施方法是,由民调机构盖洛普公司选出立场一直摇摆不定的选民到场,然后以选民提问的方式提出话题,两位候选人分别进行两分钟的回答,随后展开辩论。这场辩论的主持人的主要职责是提醒两位候选人注意控制时间,不要跑题。

一向口若悬河的奥巴马在第一场辩论中出人意料地完败于罗姆尼之后,第二场辩论就成了他争取连任必须拿下的一场激烈战斗。在此次辩论开始之前,奥巴马一直在民主党前候选人克里的陪练下苦练辩论技巧。奥巴马之所以选择克里,首先是因为他高超的辩论技巧以及对国内外事务的熟悉;其次是因为克里和奥巴马的对手罗姆尼都来自马萨诸塞州,多年来克里掌握了罗姆尼担任该州州长期间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克里对罗姆尼的辩论技巧、行事风格等方面的情况也非常了解。总统大选的第二次电视辩论,奥巴马审时度势、冷静出击,罗姆尼似乎成了一个无辜的旁观者。

在第二场辩论中,第一个提出问题的是大学生杰洛米,他提到的是美国中产阶级都很关心的就业问题。在美国社会中,约有80%的家庭属于中产阶级,因而这也是影响美国政治的最重要力量,因此,此次辩论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中产阶级关心的所有问题:就业、教育、能源价格、税收、女性地位、移民、枪支管理,等等。

首先回答杰洛米的是罗姆尼,他说奥巴马政府的经济政策使财政赤字高涨,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正在流失。随后罗姆尼提出了自己将会采取的工作岗位创造计划,他向杰洛米许诺:“如果我当选总统,两年后你毕业时肯定能找到工作。”罗姆尼对面的奥巴马立即对这套说辞予以了寸步不让的回击。奥巴马称自己的就业计划面向的是更光明的未来。“通过扶助美国制造业、发展教育和能源独立等手段,你和美国的未来都将非常光明!”奥巴马这样对杰洛米说。

在目前经济政策中最为核心的税改和减少财政赤字的问题上,奥巴马多次在现场表示:“我说过会给中产阶级和中小企业减税,我做了18次。”他还指责罗姆尼的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给富人大规模减税,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极少数人的利益。奥巴马还顺带提到了他的减税计划法案迟迟无法通过的原因:“为了给2%的富人减税,罗姆尼的盟友在国会绑架了98%的人。”

罗姆尼当然不会放弃中产阶级这一竞选要地,因此他竭力解释,否认奥巴马对他的指责,说他不会给富人降低税收比例。随后,罗姆尼也展开了攻势,他说奥巴马上任时曾经承诺会把财政赤字减半,但在他执政的这几年间,美国的财政赤字却翻了番,罗姆尼表示这种情况与奥巴马错误的经济政策是脱不了干系的。

在接下来的辩论中,中美贸易成了双方辩论的焦点。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奥巴马和罗姆尼在这个问题上展开了相互攻击。罗姆尼说中国“不遵守贸易规则”,“操纵人民币汇率”,以致在过去的4年中美国有50万制造业工人丢掉了工作。罗姆尼重申:“在我当上总统第一天,就要给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

奥巴马反驳说他已经对中国采取了措施,比如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为期3年的惩罚性关税,这种“特保措施”可以确保美国市场“不被廉价的中国轮胎所充斥”。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奥巴马对罗姆尼进行了反击:“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已经显著上升,就是因为我们对中国施加了强大压力。”

在工作岗位流失的问题上,奥巴马的竞选团队还在辩论之前就指出了罗姆尼的“虚伪”之处:一方面,罗姆尼在竞选中批评奥巴马在对华政策方面把经济利益放在“人权”之上;另一方面,罗姆尼家族创建的“贝恩资本”却在2011年收购了一家中国视频监控公司,并在中国市场赚足了钱。在回应罗姆尼的抨击时,奥巴马说:“罗姆尼是最不可能对中国强硬的人。”

在第二场辩论中,奥巴马比前一场表现得更积极主动,也更有攻击性,显然他更适合这种气氛相对轻松的集会辩论。在两人的数度言语交锋中,奥巴马多次强调罗姆尼的政策缺乏远见,没有立足于美国更长远的未来;罗姆尼的对策则是紧紧抓住奥巴马各项政策的失误,并予以猛烈抨击。

当然,两名候选人在许多问题上都采取了刻意回避的态度,比如在枪支控制、美国工作岗位外流等问题上,双方多少都有回避之嫌,没有充分展开辩论。不过在此次辩论中,奥巴马斗志昂扬,一改在第一场辩论中被动挨打的地位,用犀利的语言和明确的观点展现了他的攻击性和巨大能量。与罗姆尼相比,奥巴马对问题的回答高屋建瓴、言之有物,他既能从宏观着眼又能照顾到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相反,罗姆尼在此次辩论中却有一些不妥之处,如他将美国驻利比亚大使被杀事件归咎于总统过失。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罗姆尼此言未免过于情绪化。第二场辩论结束之后,路透社的民调结果显示,奥巴马支持率以46%对43%反超罗姆尼。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各大媒体均在第二轮辩论之后发表文章,对奥巴马和罗姆尼的做法提出了质疑。《纽约时报》于10月16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表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已经升值30%,所以人民币被低估的问题并不像他们说的那么严重。卡内基和平基金会专家认为,鉴于中国近些年来付出的努力以及中美关系的重要性,罗姆尼对待中国的经济政策没有任何意义。《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文章则指出了一个容易让人忽略的现象——当两位总统候选人相互攻击对手的对华政策时,美国各州的州长却保持了耐人寻味的缄默。

同时,奥巴马和罗姆尼在选战中大打“中国牌”的举动,遭到了包括基辛格和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前主席迪安在内的许多有识之士的强烈批评。基辛格指出,在选战中肆意对中国恶言相向的行为令他感到非常反感;迪安则表示,2012年总统大选中外交事务的焦点之一是,美国需要处理好与新兴大国的关系,特别是要继续深化同中国的合作,而不是对抗。

最终的角逐:谁将决定美国的命运?

2012年10月22日晚9时,美国总统大选的最后一场辩论在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市的林恩大学举行,这场辩论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王牌主持人鲍勃·希弗主持。有关“中国崛起”的话题再一次成为辩论的主题之一,其余的重要主题分别是“中东变局”“以色列和伊朗”“美国的全球角色”“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问题。

前两轮电视辩论,奥巴马与罗姆尼的表现总体上可谓不相上下。因而第三场电视辩论就显得格外重要,堪称2012年美国大选的重头戏,其结果对哪位总统候选人能够入主白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二场辩论过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联合《华尔街日报》发布了最新的民调结果:奥巴马和罗姆尼的支持率都是47%。其中罗姆尼更受男性选民的欢迎,他以53%的男性选民支持率领先了奥巴马10个百分点,而奥巴马则在女性选民中以类似的幅度领先于罗姆尼。在美国的中西部选区,两人的支持率相持不下。最后的这场辩论更是增加了这场大选的悬念。

在双方辩论的第一个回合中,罗姆尼对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政策提出了质疑。在祝贺奥巴马击毙了本·拉登之后,罗姆尼称奥巴马针对极端主义武装分子部署的部队,不足以消除恐怖分子的威胁。针对奥巴马关于恐怖组织已经穷途末路的说法,罗姆尼反驳说事实并非如此,那些恐怖分子并没有躲藏起来。此外,他还呼吁制订让伊斯兰国家免受激进主义影响的战略。

对于罗姆尼的指责,奥巴马予以了坚决的回击,他说罗姆尼试图将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外交政策照搬到现在,这不符合美国的现实状况,因而也是错误的。辩论中,奥巴马还对罗姆尼善变的立场进行了抨击。

罗姆尼还重提了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遇袭事件,他说此次事件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奥巴马政府中东政策的失败。奥巴马回应说美国的安全政策是全面的,在打击“基地”组织方面收到了相应的成效,他还指责罗姆尼那种冷战思维已经过时了。

在对叙利亚政策上,奥巴马称重点在于寻找地区盟友,过分介入叙利亚比较危险,因而他不主张武装支持叙利亚反对派。罗姆尼同样认为需要与地区盟友合作。两人的分歧在于美国是否需要加强同叙利亚反对派的关系,在这一点上,罗姆尼与奥巴马持有相反的观点。

在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力问题上,罗姆尼提到了中东地区的反美抗议,他指责奥巴马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削弱了美国的影响力。奥巴马则拿出了自己在结束伊拉克战争和打击恐怖主义上的成绩,他还批评共和党对外不会团结盟友。

对于伊朗核问题,奥巴马称伊朗经济已经因为制裁而受到沉重的打击,美国会终结伊朗的核计划,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并让国际社会就此达成共识。罗姆尼承认对伊朗的制裁确实起到了效果,但是应该更早地进行。当主持人问到以色列和伊朗的问题时,两人都表示以色列是美国的盟友,美国需要继续实施对伊朗的制裁。奥巴马称如果以色列受到伊朗的攻击,美国一定会援助以色列,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奥巴马还顺带对罗姆尼进行了抨击,他说在美国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的时候,罗姆尼投资的石油公司还在和伊朗进行贸易往来。

在美国的军事政策和军费开支上,两人的态度差异较大。罗姆尼批评奥巴马说:“现在美国的海军数量为1917年以来最少。”奥巴马对罗姆尼的这个指责发表了反讽式的回击:“你提到了海军数量的减少,很好,我可以告诉你我们马和刺刀的数量也减少了,这是因为我们军队的性质转变了……”接着,奥巴马又对这个问题进行正面回应:“我们拥有一种叫做航母的武器,它可以让飞机在上面降落;我们还拥有潜艇、核潜艇……所以,问题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我们的作战能力。”

事实上,早在2012年初,奥巴马就在五角大楼表示,美国在接下来的10年将着手裁军。罗姆尼表示美国应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因而他不主张削减军费。奥巴马称美国的军费开支是包括中国在内的10个国家的总和,如果不削减高昂的军费,减少政府赤字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在阿富汗问题上,主持人问道:“如果到2014年阿富汗人还不足以自己维持一个安全的环境,你们会怎么做?”对此,奥巴马回答说:“美国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要进行阿富汗战争,那是因为一场恐怖袭击夺取了3000多美国人的生命。美国必须要负责任地从阿富汗撤军,帮助阿富汗做一些国家重建的事情。”奥巴马称撤军是他上任伊始就决定了的,此外他在帮助退伍军人就业的问题上也做了不少工作。罗姆尼对奥巴马的撤军政策表示支持,同时他也认为应该让阿富汗人接管安保任务,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他还说到2014年,阿富汗的权力移交看上去会按照原定计划进行。需要指出的是,罗姆尼在这个问题上对奥巴马的附和让他在辩论中显得较为被动。

在这最后一场总统辩论中,奥巴马和罗姆尼在诸多国际问题上都有不同意见。但在如何对待中国的问题上,双方却难得地握了一次手:中国可以成为美国的合作伙伴。这在之前的美国大选辩论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首先发言的奥巴马并没有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同罗姆尼比试究竟谁对中国更强硬,而是开门见山地说:“中国既是一个对手,也是在国际社会中一个潜在的合作伙伴。我任内的态度是坚持要中国按规则行事。”

接下来,人们把目光转向自竞选以来在中国问题上一直都异常强硬的共和党人罗姆尼。出乎意料的是,罗姆尼也一反常态地附和奥巴马的“伙伴论”:“中国在某些方面有着与我们非常类似的利益,那就是他们希望一个稳定的世界,他们不希望战争,他们不希望看到贸易保护主义,他们不希望看到世界陷入各种形式的混乱……他们希望经济发展,世界自由而开放。所以我们可以成为中国的合作伙伴,不一定非要做任何形式的敌人。在各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和中国合作协调,只要中国能够表现得负责任。”

对于罗姆尼的这番话,主持人希弗问:“有些人说你将发起一场与中国的贸易战,难道这种风险不会发生吗?”

罗姆尼对此回应说,美国与中国存在巨大的“贸易失衡”,特别是近四年来,情况对于美国一年比一年糟糕。罗姆尼称:“我们必须明白,我们不能屈服,并让工作年复一年地流失。我们必须对我们的中国朋友说,看,你们很有攻击性,我们理解,但是这种玩法不能再继续了。”

罗姆尼的一番话又让对手抓住了一个宣扬政绩的有利机会,奥巴马说基于他在中国问题上所采取的措施,4年来美国对华出口已经增加了一倍。奥巴马还称,人民币汇率处在近20年来“对美国出口最有利”的点上,这就是美国在他执政的4年里取得的进步。

和罗姆尼相比,奥巴马更多地强调美国同中国的竞争关系,为此美国要从长远的目标着眼,发展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继续保持向研究和技术领域的投资。

奥巴马还谈到了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与中国的关系:“我们要转向亚太地区,部分是因为那里是未来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能够作为伙伴,但我们也要发出清楚的信号,我们要在这一地区有作为,我们与这一地区的盟友共同努力,保证航行自由。”

需要指出的是,奥巴马和罗姆尼有关中国的话题主要集中在经贸领域,中美之间的其他“敏感”话题两个人几乎都没有触及。尽管两位候选人的态度依然强硬,但他们都说到了中国可以与美国成为合作伙伴的问题,这表明中美关系的走向不会有根本改变,尽管双方的贸易分歧和摩擦难以避免。当然,无论是罗姆尼还是奥巴马,他们有关中国的评论都是基于迎合选民、赢得大选的目的而发的。

在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备受瞩目的“终极辩论”闭幕之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发布的最新民调显示,53%的受访者认为奥巴马获得此次辩论的胜利,而认为罗姆尼获胜的仅占23%。相比于第一场辩论中势不可挡的表现,罗姆尼在“终极辩论”中可谓进退失据。

总的来说,罗姆尼没有将第一场辩论的战果保存下来,而奥巴马则迅速改变了辩论策略,在接下来的两场辩论中审时度势,保持了冷静清醒的头脑。他几乎抓住了所有能够攻击罗姆尼的机会。特别是双方在军事问题上的争论,奥巴马更是用巧妙的回击为自己赢得了一片喝彩。

值得注意的是,两人在外交政策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在诸多问题上罗姆尼都对奥巴马表示赞同。在奥巴马提到对伊朗实施制裁时,罗姆尼又附和了奥巴马的意见,甚至还表示应当加大对伊朗的制裁力度,这难免让人觉得罗姆尼已经被奥巴马牵着鼻子走了。“终极辩论”过后,因为罗姆尼对于武力的热衷以及与以色列过于亲密的关系,中东地区的舆论更倾向于希望奥巴马连任,尽管奥巴马没有兑现在该地区采取新政策的承诺。三次辩论之后,奥巴马逐渐赢得了美国国内以及国际上更多人的支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奥巴马和罗姆尼都将把各自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对“摇摆州”选票的争夺上。【注解】[1]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1933年美国“大萧条”之后通过的,其核心内容是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分开管理,限止商业银行拥有投资银行,银行家与证券经纪商必须“分业经营”。

第二章 艰难的胜利:是谁成就了奥巴马?

尽管奥巴马已经获得了连任,但此次竞选之旅,对于他来说不可谓不艰辛。面对极度胶着的选情,奥巴马使出浑身解数,最终抓住了对自己有利的各种可能性,并在这场艰苦的拉锯战中战胜了罗姆尼。

无法回避的媒体声音:拉拢好莱坞,支持同性婚姻

因为公众明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多年来明星助选一直是美国大选的一个特色。早在2008年首次参选总统时,奥巴马就出色地运用了这一手段。奥巴马深知自己的优势所在,即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演艺界一直比较倾向民主党的政治主张,好莱坞明星历来都是民主党的忠实支持者。因此,为争取连任,奥巴马不出预料地重新运用了这一有力武器——拉拢好莱坞明星。

2012年5月10日,身为总统的奥巴马来到好莱坞,出席美国演艺界一线男星乔治·克鲁尼在位于洛杉矶的豪宅中为他举办的筹款晚宴。在这场有150名好莱坞明星参加的星光璀璨的晚宴上,奥巴马筹集到近1500万美元的竞选资金,这个数字也创下了美国政治史上单场筹款会筹集金额的最高纪录。

早在奥巴马还是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员时,独具慧眼的克鲁尼就已经和他形成了较为熟络的关系。2008年,奥巴马将他与克鲁尼的一张合影裁开,将自己的那部分照片制作成了竞选海报,这也是奥巴马在当年大选中传播度最广的一张海报。在当天的筹款晚宴上,奥巴马重提往事,他用调侃的语气说:“这是史上首次乔治·克鲁尼被从一张照片中抹掉了。”随后他又以赞扬的方式表达了对克鲁尼的感谢:“我们筹到了很多钱,因为人人都爱乔治。他们是喜欢我,他们爱的是乔治。”事后,奥巴马的竞选负责人也表示:“乔治把他和他的名气借给了筹款活动,这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

尽管这是一次演艺界人士发起的筹款晚宴,但出席的客人却不仅仅限于明星,除了著名电视劲舞演员史黛希·姬伯乐、《钢铁侠》主角小罗伯特·唐尼以及《蜘蛛侠》主角托贝·马奎尔等明星之外,还有来自电视、法律、音乐以及医疗等行业的高管。

这次晚宴除了让奥巴马筹得了一大笔竞选资金,还让他获得了共和党的罗姆尼难以享受到的“好莱坞曝光率”。前文已经说过,奥巴马想要获得华尔街的资金援助异常艰难,这样在与财力雄厚的罗姆尼的对决中,好莱坞就成了奥巴马必须争取过来的财力后盾之一。由于好莱坞各界一向支持同性结婚,奥巴马在筹款晚宴的前一天宣布支持同性婚姻,他也因此成了美国第一位公开表示支持同性恋的在任总统。

奥巴马此举在美国政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对他筹集资金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宣布支持同性婚姻90分钟之后,奥巴马便获得了100万美元的政治捐款。

事实上,在是否支持同性婚姻的问题上,奥巴马也曾有过摇摆。1996年,奥巴马曾表示支持同性婚姻,但到了2004年,奥巴马对此又表示反对。对于奥巴马又在2012年鼓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行为,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雷恩斯·普里巴斯说:“奥巴马总统在这个问题上玩弄权术,共和党和罗姆尼都很清楚。我们支持异性婚姻,反对同性婚姻以及任何试图改变这种状态的行为。”

奥巴马总统对同性婚姻的支持态度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关注,有几位美国的政坛要人对此表示坚决支持,他们还对奥巴马如此勇敢的姿态致以谢意。但也有一部分媒体称,奥巴马的这项声明无疑是一场政治赌博,尽管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奥巴马已经做了非常全面的风险效益评估。

在美国,同死刑和堕胎问题一样,同性婚姻也是一个非常极端的问题。随着同性恋人口在美国社会的逐步增长,奥巴马产生把他们拉拢过来的想法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奥巴马的总统身份并不能影响到各州的立法机构。相反,奥巴马的公开表态可能会让他失去那些在同性恋问题上持保守态度的选民的支持。在他发表这项声明不久,就有曾经的支持者表示奥巴马失去了他们的选票。他们认为这是奥巴马对同性恋群体所施压力的懦弱的屈服,因而称不上勇敢。对于保守派,奥巴马知道很难改变他们的想法,因而也很难争取到他们手中的选票。尽管美国社会对同性婚姻越来越宽容,美国人支持同性婚姻的比例也已经上升到了49%,但奥巴马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公开支持还是有可能会激怒保守派,特别是在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和弗吉尼亚等几个关键“摇摆州”,民众对这个问题的争论非常激烈。所幸的是,奥巴马的此番表态并没有影响到他在这几个地方的选票。

除去赞扬和批评的声音,还有一些人表示希望奥巴马能够在同性婚姻的问题上有进一步行动。一位支持同性婚姻的民主党参议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奥巴马仅仅停留在支持同性婚姻的声明上,那么奥巴马会面临“重大的选举风险”。这位支持奥巴马的参议员说,他希望看到奥巴马的后续行动,因为那些反对同性婚姻的势力将会运用各种手段发起反对运动。

美国《时代》也提到了奥巴马这一行为可能会给他带来的政治风险:这项举动可能惹恼黑人选民,因为大部分黑人选民都反对同性婚姻。《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黑人反对同性婚姻的比例高达55%。尽管与同性恋人群一样,黑人也是美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但他们并不认为争取同性恋权益与争取种族平等有什么联系。此次奥巴马为拉拢好莱坞而抛出的对同性婚姻的支持态度,不能不说是兵行险招。

上帝的考题:是奥巴马策划了飓风“桑迪”?

2012年10月24日下午,飓风“桑迪”登陆加勒比海岛国牙买加。25日至26日,“桑迪”分别袭击了古巴、多米尼加、巴哈马、海地等地,导致了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8日,“桑迪”从加勒比海北上,并于29日晚8时许在新泽西州海岸登陆。截至11月3日,美国东海岸因为这场飓风而死亡的人数超过百人。

此次飓风的过境路线一共包括4个竞选的“战场州”——弗吉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俄亥俄州和新罕布什尔州。据美国媒体分析,这4个州加上没有明确投票意向的佛罗里达州、威斯康星州、内华达州和科罗拉多州的投票结果将决定最终的总统选举结果。

就在飓风登陆的当天,奥巴马取消了在佛罗里达州的竞选活动,乘坐“空军一号”专机回到华盛顿指挥救灾活动。还在到达佛罗里达州之前,奥巴马就听取了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的汇报,他表示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飓风,他向东海岸的居民承诺将会非常认真地对待此次飓风,并给地方政府提供它们所需的一切帮助。有关“桑迪”飓风来袭对此次大选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奥巴马说:“我并不担心它会影响大选。我担心的是风暴会影响民众生活,我担心的是我们的最先赶赴现场的援助人员,我担心的是风暴会影响美国经济和交通运输。大选到下周自有分晓。”2012年10月29日,来势凶猛的飓风“桑迪”登陆美国东海岸,一股无形的强大力量正在左右美国的大选局势。

客观地说,这次飓风还是对处于冲刺阶段的美国大选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奥巴马和罗姆尼都因此而取消了在新罕布什尔州、弗吉尼亚州等东部地区的竞选活动。此外,奥巴马在华盛顿、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等地的提前投票活动也受到了此次恶劣天气的影响。对此,奥巴马的竞选顾问阿克塞尔罗德说,飓风“桑迪”的突然袭击对奥巴马的连任造成了不利影响,奥巴马出席竞选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因此有所减少。事实正是如此,奥巴马因为这场飓风取消了29日在弗吉尼亚州的活动和30日在科罗拉多州的集会,原定与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一同出席“摇摆州”俄亥俄州竞选集会的活动也因此而取消了。据10月29日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罗姆尼的支持率为49%,奥巴马为48%。在这种选情胶着的关键时刻,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最终的选举结果,这场飓风无疑成了最不确定性的因素之一。

对于奥巴马来说,“桑迪”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转移民众对选举的注意力,并且会影响到选民提前投票的积极性,因此这会给奥巴马竞选团队所采用的提前投票策略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在总统大选的最后阶段遭遇这场飓风,奥巴马表现出了极为谨慎的态度。据白宫透露的消息称,奥巴马于29日晚同新泽西州州长克里斯·克里斯蒂、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等人通了电话,以了解详细的灾情。随后奥巴马迅速指示联邦政府向进入紧急状态的新泽西州和纽约州提供救援。这个晚上,为了应对这场飓风,奥巴马一直追踪着最新的灾情状况,以致整夜未眠。30号晚间,克里斯蒂接受媒体电话采访时对奥巴马的救灾表现大加赞赏。克里斯蒂向记者说因为“桑迪”来袭,奥巴马将自己的白宫电话号码给了他。当天晚上,两个人就当地的灾情问题通了三次电话。

这是克里斯蒂第二次表达他对奥巴马的赞赏之情,第一次是在30日上午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今日》节目采访时,当时的克里斯蒂这样表示:“联邦政府对飓风‘桑迪’的应对很好。昨晚半夜我再次与总统通话,他已经宣布新泽西为主要受灾区……总统在这件事上做得很出色,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的人们也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克里斯·克里斯蒂是共和党要员,在2012年8月底举行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克里斯蒂在他的主旨发言中对身为美国总统的奥巴马进行了猛烈抨击。在美国大选进入倒计时之际,克里斯蒂对奥巴马的态度忽然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他的这番言论除了出人意料之外,也令奥巴马的竞选阵营颇为兴奋。

10月31日,奥巴马取消原定在俄亥俄州举行的竞选活动,前往遭受此次飓风重创的新泽西州视察。

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两党阵营都积极在飓风上面做文章。由于奥巴马要将处理灾情放在自己工作日程表的第一位,副总统拜登和前总统克林顿就成了为奥巴马拉票的得力人选。在佛罗里达州的一场竞选活动中,克林顿称美国政府会处理好当下的这场飓风,随后他话题一转,将锋芒对准了罗姆尼。克林顿称,如果共和党的罗姆尼当选为美国总统,那美国遭受的破坏将会远远超过“桑迪”飓风。“我们正面临一个风暴,但如果你们没有在这次选举中做出正确的决定,那么我们面临的风暴将远超现在的风暴。”克林顿这样向选民说。

罗姆尼同样也看出了这场飓风的另外一层意义,他也表现得谨慎而克制。罗姆尼明白,如果他在奥巴马忙于应对灾情之际过于积极主动地开展竞选活动,那将被选民视作乘虚而入的不当行为。为此,罗姆尼也取消了一些计划中的竞选活动,还将30日的竞选活动改为救灾活动,罗姆尼竞选阵营的负责人罗兹也将当天群发的邮件主题从竞选改成慰问和赈灾。

值得注意的是飓风“桑迪”来袭的时间刚好在10月底,美国的大选年一直有“十月惊奇”的说法,意指当年10月出现的突发事件最能对大选结果产生出人意料的影响。此次突如其来并在美国东北部造成严重灾害的飓风不啻2012年的“十月惊奇”。

在这场风暴中,奥巴马面临的挑战要远远大于罗姆尼,因为选民将会用极其苛刻的标准衡量身为总统的奥巴马的一举一动,因为他们往往会将灾害造成的恶果归咎于在任官员。鉴于小布什总统因为应对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不力而遭受的猛烈抨击,奥巴马表现出了慎之又慎的态度。奥巴马知道,如果他不去认真地应对这场自然灾害,对手定会以此为把柄对他进行攻击;相反,如果他表现得过于“刻意”,则又会被批为“政治作秀”,因此稍有不慎便有可能满盘皆输,拿捏好其中的分寸至关重要。

不过与罗姆尼相比,奥巴马还是有一定的在任优势的。在应对这场飓风的过程中,奥巴马集中精力救灾的姿态吸引了公众及很多媒体的注意力,共和党重要人物克里斯蒂的公开赞许有力地表明了奥巴马因为在这场飓风中的出色表现而获得的认可。从事后的结果来看,奥巴马通过“十月惊奇”证明了自己是那个适合继续担任美国总统的人。《华盛顿邮报》也对此发表了看法,称飓风“桑迪”帮助奥巴马完成了他自己不能完成的事情。

当然,媒体方面也有一些反面的声音。由于飓风“桑迪”的突袭距美国总统大选日仅有一周的时间,美国一些媒体抛出了阴谋论,它们称是总统奥巴马为确保连任而策划了这场大风暴。在这段时间里,美国的多家网站都发表了相关文章,称一个叫“高频主动式极光研究计划”(HAARP)的研究项目协助奥巴马策划了这场飓风。HAARP是由美国空军和海军管理的一个研究项目,主要从事与电离层或高层天气相关的实验研究。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阴谋论者多年来一直指责HAARP策划了包括这场飓风在内的多起自然灾害。这些媒体认为正是在这次大规模的混乱中,奥巴马得到了证明自己是一个有魄力而又坚定冷静的领导人的机会。

不过这些无法证实的说法根本无法阻止奥巴马连任的脚步,奥巴马在此次罕见的风暴中获得了自己作为“总司令”的成功时刻,他也因此少有地受到两党的一致好评。反观罗姆尼,这场风暴将他推到了一种窘迫的境地,他俨然已经成了一个毫无权威的旁观者。

谁能赢得中间选民,谁就赢得整个美国

将突如其来的飓风“桑迪”送走之后,奥巴马和罗姆尼重新回到紧张的大选中。由于此次竞选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摇摆州”的选票就成了竞选双方争夺的重点,尤其是关键“摇摆州”的选票,对大选的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所谓“摇摆州”,通常又被称作“战场州”,它是美国的一个政治名词,指两党的总统候选人支持率差距不明显的州。在历届大选中,“摇摆州”的选民经常会倒向不同的政党,频频摇摆。在竞选局势僵持不下的时候,“摇摆州”向来是竞选双方锁定胜局的必争之地。据民调显示,2012年总统大选的摇摆州为:科罗拉多、威斯康星、俄亥俄、爱荷华、内华达、新罕布什尔、弗吉尼亚、佛罗里达、北卡罗来纳、宾夕法尼亚、艾奥瓦、密歇根、明尼苏达13个州。

在大选日益临近的11月3日,奥巴马和罗姆尼的选情依然胶着、难分伯仲,但在8个事关选举胜负的关键“摇摆州”中,民调显示奥巴马在威斯康星、俄亥俄、新罕布什尔、爱荷华、内华达占据一定优势;罗姆尼则在佛罗里达州稍微领先;在弗吉尼亚和科罗拉多,两人平分秋色。

另一个对奥巴马有利的消息是,美国劳工部于11月2日公布了10月的劳动力市场数据: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岗位17.1万个,失业率为7.9%,这个数字虽然比9月份上升了0.1个百分点,但失业率连续两个月低于8%。总的来说,近两个月的就业市场逐步改善,并略好于市场预期。

大选前最后的这一份重量级经济数据较为有力地回应了罗姆尼对于奥巴马的指责。自参选总统以来,罗姆尼一直都在失业率上做文章,他说就业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停滞不前,如果奥巴马继续留在白宫,美国经济很可能会遭遇新一轮衰退。在为自己拉票时,罗姆尼说:“过去4年,奥巴马总统的政策碾碎了美国的中产阶级。如果我成为总统,我会带来真正变革,引领真正的经济复苏。”

11月4日,在美国大选前最后一个“适合拉票”的星期天,两位候选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奔波于各个“摇摆州”之间,竭尽全力拉拢选民。对于这种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拉票活动,法新社发表评论称,如今就连最擅长竞选集会的奥巴马也显得很累了。在弗吉尼亚州拉票时,奥巴马哑着嗓子对数万名观众说:“我的命运已不掌握在我自己手中。一切取决于你们,你们拥有最大的力量。”罗姆尼同样不甘落后,11月3日他推出最后一版竞选电视广告,一如既往地对4年来的高失业率和经济问题进行毫不留情的抨击,他呼吁选民“用选票报复奥巴马”。

在这些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双方最重要的战斗方式就是唇枪舌剑。在威斯康星和俄亥俄州的竞选中,两人就进行了隔空作战。具有丰富商业经验的罗姆尼指责奥巴马缺乏执行力,他说:“奥巴马总统承诺要改变,但他没办法实现。我也承诺了,但我已经有实现目标的途径。”

对此,奥巴马不无嘲讽地回应说:“罗姆尼州长是一个天才的销售人员。在此次选举中,他努力把同样的政策重新包装起来,宣称那就是改变。”

与罗姆尼背后的庞大财团不同,奥巴马拥有一份对他来说很难得的支持——比尔·克林顿。

在这些竞争激烈的“摇摆州”进行紧张访问的过程中,这位前总统比奥巴马本人发表的演讲还要多。在拉票演说中,比尔·克林顿以因为劳累而显得嘶哑的嗓音低声说出了让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话:“我为我的总统效劳,并献出了自己的声音。”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和奥巴马深情拥抱,惺惺相惜。

克林顿还以平易近人却很有说服力的演讲批评了罗姆尼。克林顿特别提到了罗姆尼在俄亥俄州播发的广告,广告称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计划将其吉普车的生产外包给中国。结果,罗姆尼的这则虚假广告引发了多名公司老总的抨击。克林顿提到了奥巴马应对经济问题的策略、对待中产阶级的态度以及他作为美国“最高司令官”的方式,言语中流露的感情就像一个长辈在提携后起之秀。确实,66岁的克林顿肩负着奥巴马连任的很大一部分希望。

此外,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也表达了他对奥巴马连任的支持,原因是奥巴马对气候变化问题做出了显著贡献,特别是对受飓风“桑迪”严重影响的纽约,奥巴马的处理和援助都非常及时并且到位。布隆伯格称,奥巴马采取了重要措施以抑制碳排放,而罗姆尼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则摇摆不定。事后,布隆伯格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写道:“我们的气候环境在改变,尽管全世界都在发生的一系列气候问题,以及纽约刚经历的严酷天气不一定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但鉴于本周纽约遭受的重大灾害,任何获选为总统的人都应立即对此采取有效措施。”

有媒体分析,布隆伯格的表态将会影响到全国范围内的中间选民,这正是奥巴马和罗姆尼极力争取的选民,而布隆伯格的倾向对此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大选时布隆伯格没有支持任何一方。有分析人士认为,布隆伯格表态会使“摇摆州”的选举形势对奥巴马更有利。

在11月6日的总统大选日到来之前,美国各大主流媒体也纷纷表明了立场。其中,《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三大主流报纸都表态支持奥巴马连任。《纽约时报》发表的社论称支持奥巴马连任,因为奥巴马阻止了美国陷入第二次经济大衰退的泥淖,结束了伊拉克战争,实现了1965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医保制度改革,该报还对罗姆尼的执政理念进行了批评。《华盛顿邮报》同样以社论的形式表达了对奥巴马的支持。该报的着眼点在于未来4年谁更适合领导这个国家,它认为很显然奥巴马是更好的领航员。《华盛顿邮报》还认为罗姆尼的立场总是像墙头草那样摇摆,而且他对于美国未来的设想缺乏具体的措施来支撑。综合各项因素,该报倾向于选择奥巴马。

与前两份报纸相比,《洛杉矶时报》更具有左派倾向,因而该报一直都表示支持奥巴马。那些以福克斯新闻网、《纽约邮报》以及《华盛顿时报》为代表的右倾和保守媒体则更多渲染了奥巴马的失败之处,它们支持罗姆尼,反对奥巴马连任。

在美国前100家最畅销的主流报纸中,有62家表明了自己在此次总统大选中的立场,其中有34家支持奥巴马,其余的28家支持罗姆尼,奥巴马在这方面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当然,奥巴马的支持者不仅限于此,美国68名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也联名发表了公开信,表示支持奥巴马当选。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模型统计学家西尔维对此次大选的结果进行了推算。他认为尽管在他预测的时候奥巴马的优势还不明显,但奥巴马获胜概率应在85%左右。后来的投票结果证明了这个推论的正确性。

永无休止的驴象之争:民主党的又一次胜利

纵观美国200多年的选举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美国总统大选的实质就是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两党之争。奥巴马获得连任,这意味着在两党之间四年一度的激烈交锋中,民主党又一次取得了胜利,奥巴马也因此成了继富兰克林·罗斯福、哈里·S.杜鲁门及比尔·克林顿之后第四位得以连任美国总统的民主党人。

在美国,两党之争由来已久。早在建国的时候,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就意识到了这个在日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因而他力主摈弃政党歧见。但建国后不久美国就出现了两个资产阶级政党:一个是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另一个是以杰弗逊为首的反联邦党。后来,这两个政党几经分化和重组,直到南北战争前,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美国正式建立并轮流执政,两党制度也正式形成。

自两党制度形成之后,美国的政治舞台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控制,能对其构成威胁的对手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民主党于1791年建党,曾经用过的名字是民主共和党、共和党。初建时的民主党主要由农民、部分种植园主以及与南方奴隶主有联系的资本家组成。1 828年,该党改称民主党。1933~1952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和杜鲁门先后任总统,民主党连续执政20年,这是民主党一枝独秀的时期。初建时主要由反对扩大奴隶制的北方工商业资本家组成的共和党,成立的时间相对较晚。1861年,在共和党建立7年之后,亚伯拉罕·林肯就任总统,共和党首次执政。在之后的70多年中,共和党统治美国政坛长达50多年。

尽管民主党同共和党是针锋相对的竞争关系,但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它们都代表了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只是在实施具体政策时两党的表现有所不同。通常来说,民主党主张政府采取有效的行动来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并对企业的活动加以控制;而共和党则采取“小政府,大社会”的执政理念,它反对扩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不主张增加对社会事务的预算开支,但在扩大国防预算开支上,共和党一直都是不遗余力的。

纵观美国的历史,两党之间从来没有出现过势同水火的关系,总是有一个党的成员对另一个党的主张持赞同的观点,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政治界限并不特别明显。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政治不存在重大分歧和斗争。

2012年7月14日,在弗吉尼亚州参加竞选活动的奥巴马就表示,虽然他在2008年竞选时就承诺要为美国带来希望和改变,但对于党派斗争风气他还是做了过低的估计,因为华盛顿政坛的分化依然十分严重,这种局面让奥巴马感到十分沮丧。在接受CBS电视台专访时,奥巴马刻意回避了两党斗争的问题,他说这次大选是治国理念之争,到底是他的还是罗姆尼的路线更适合美国,这个问题要由选民来决定。

2012年9月6日,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名现任总统奥巴马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在代表投票开始前,民主党请出美国“黄金八年”的缔造者比尔·克林顿。在此之前,共和党一度讽刺说,在民主党党代会上,不会有一场演说敢于直接向美国人民宣布美国人现在的生活比4年前更好。

民主党将这个回击共和党的重任交给了克林顿,由于他过去在经济发展、平衡预算等方面的出色表现,克林顿被认为是最适合推销民主党执政理念的人。据盖洛普的民意调查显示,克林顿的支持者几乎横跨美国社会各个阶层和族群,其中就包括那些对奥巴马不怎么买账的金融领域人士和白人工薪阶层。

在当天的演讲中,这位民主党历史上极具个人魅力的演说家运用了大量具有煽动性的排比和设问:“我们达到目标了没有?没有。总统满意了没有?没有。相比4年前,他入主白宫,经济直线下滑,平均每月丢失75万个工作岗位,我们的生活变好了没有?”面向全场的支持者,克林顿自问自答:“答案是肯定的。”

在两党对于选民的争夺上,克林顿无疑是民主党的一个杀伤力颇大的“武器”,相比之下,共和党内根本就没有在世的“正面总统”能够与克林顿匹敌。在长达48分钟的演讲中,克林顿对奥巴马大加赞赏,同时对共和党人进行了揶揄和抨击:“自1961年来的52年间,共和党执掌白宫28年,民主党24年。一共创造私营领域就业660万个,其中民主党占了420万,而共和党只有240万。”克林顿还称赞奥巴马于2010年起实行的复苏计划扭转了就业市场的糟糕局面,但是反观共和党,他们却百般阻挠奥巴马总统就业计划的通过,共和党的这一做法导致美国失去了超过100万个的就业机会。克林顿还宣称:“如果不是奥巴马,整个美国早已陷入衰退。”

尽管奥巴马一直标榜自己属于“后政党”,是一个超越政党纷争的“变革者”,罗姆尼从共和党预选胜出之后也打出“美国第一”的口号,201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同样没有摆脱两党争斗的窠臼。相反,两党的“驴象之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且政党成员跨越党派界限相互联合的状况令人担忧。

本届总统选举中,奥巴马和罗姆尼先是在伊拉克撤军的问题上互相抨击,继而又在金融危机下的经济政策、福利制度等问题上提出分歧巨大的执政策略,政见隔阂似乎难以弥合。与罗姆尼激进的执政理念相比,奥巴马更温和,事实证明这正是他的优势所在。

有关如何处理两党分歧的问题,美国政治学家安东尼·唐斯曾经创造过著名的“唐斯定律”:在一个两党竞争的选举结构中,总统候选人的执政路线越靠近中间,那他取胜的希望越大。这条定律认为,居中的温和派在任何一个政治社会中都拥有最多的人数,因此总统候选人的政治立场越向中间移动,就可以覆盖越多的支持者。可以想象,奥巴马一定对此有所研究,并一直都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靠拢,这也是他得以连任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第三章 内政外交危机四伏:奥巴马何去何从?

激烈角逐过后,成功连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并没有多少时间来庆祝胜利。“财政悬崖”逼近、外交风云又起、“独立狂曲”奏响……对于奥巴马来说,第二任期伊始,“总统第二任期魔咒”便已出现。对此,他将何去何从?他又能否成功破解?

“财政悬崖”:决定美国经济未来的金融危局

就在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之际,美国国会大选的结果也新鲜出炉——民主党继续掌控参议院,共和党继续控制众议院,美国国会的权力格局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在这种局面下,奥巴马不得不从短暂的胜利喜悦中快速冷却下来,再次面对一个分裂的国会。2011年,正是这个国会将美国推到债务违约的边缘,那个压倒一切的核心议题——迫在眉睫的财政悬崖问题——也因此变得更加棘手。现在,同一位总统和这个基本保持原样的国会不得不着手收拾之前的烂摊子。“财政悬崖”的概念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于2012年2月7日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提出的,它是指美国将在2013年1月1日同时出现税收减少与开支增加的局面。伯南克所说的“财政悬崖”,实际上是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和过度负债结出的苦果。奥巴马成功连任之后,美国的“财政悬崖”成了他无法回避的第一个难题。2012年与2013年之交,正是美国之前为了支持经济复苏而出台的多项刺激性财政政策到期以及财政紧缩计划开始实行的时点。届时,美国“财政悬崖”的规模将达到8000亿美元,相当于2013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这很有可能导致美国经济的极度萎缩。美国国会预算局于2012年11月8日发布的报告称,如果国会不能阻止“财政悬崖”,2013年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会下降0.5个百分点,而且美国的失业率将会在这一年的第四季度升至9.1%。

至于如何处理已经迫在眉睫的“财政悬崖”问题,奥巴马向国会两党重量级议员都释放出了寻求合作的信号。11月16日,奥巴马邀请国会领导人前往白宫就财政挑战正式展开谈判。尽管谈判大幕即将拉开,不过短期解决“财政悬崖”的前景还是不被看好。一方面分歧明显的美国两党仍然需要时间进行磨合与沟通。在这一点上,共和党希望迅速削减开支以实现预算平衡;民主党则认为削减开支并平衡预算是长期目标,短期内还是应以刺激经济为主。另一方面,解决“财政悬崖”问题的难度也因为参众两院多数党不一致的情况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民主党在参议院中占有主导优势,而共和党在众议院中的力量则盖过了民主党。不过“财政悬崖”问题事关美国的前途,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相信两党最终应该能够化解一直以来的对抗情绪,只是这一过程必将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否则,类似[1]2011年“债限之争”的政治僵局很可能会再次上演,而这必然会给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

面对这种情况,奥巴马一方面表现出想与共和党就“财政悬崖”问题达成和解的妥协姿态,另一方面则通过积极的公开活动来为增税减支的减赤方案谋求支持。为避免与共和党持续僵持局面的发生,解决长期困扰美国的赤字问题,奥巴马于11月13日会见了美国主要劳工组织和进步团体的领袖,试图从这些白宫的亲密盟友中为新预算赤字削减方案寻求支持。一天之后,奥巴马又同百事可乐、雪佛龙、IBM、美国运通、宝侨等各大公司高管举行了会晤。从事后的效果来看,奥巴马对此次会谈颇为满意,因为多数人都赞成通过增税和减支来削减联邦赤字的新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奥巴马在13日的会晤中仍旧承诺他将坚定不移地向富人征税,但对于联邦医疗保险福利等计划,奥巴马则有所保留。这意味着奥巴马向共和党传递了一个和解信号。

接下来,共和党态度的转变证明奥巴马的一番苦心没有白费。有共和党的参议员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相信国会终会达成折衷协议,避免美国从“财政悬崖”上跌落。该参议员说,增加富人税负将是折衷协议的一部分,此外政府还应将填补税制漏洞作为解决问题的辅助方式,而非大多数民主党人主张的提高富人缴税税率。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还必须解决好开支问题。美国众议院议长、共和党领袖博纳也表示,如果民主党愿意对社保与福利计划进行结构性改革,那么他愿意接受增加税收收入而非提高税率的建议。对于博纳这番话,美国财长盖特纳表达了他的质疑,他认为仅凭填补税收漏洞和控制税收抵免额根本无法达成平衡减赤的目标。奥巴马所属的民主党则主张一切问题都可以摆到桌面上谈,但要确保社会福利项目受到保护,不能以牺牲社会福利项目为代价给富人减税。

据白宫新闻发言人透露,为了能够在10年内减赤4万亿美元,美国政府计划在接下来的10年增加约1.6万亿美元的税收收入,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将来自于对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富人阶层增税。事实上,奥巴马上任不久就想对富人阶层增税,但民主党在2010年国会中期选举中的失利导致了奥巴马这项计划还未实施便宣告破产。此次成功连任之后,奥巴马在富人增税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强硬姿态。

尽管美国政坛的各个主要人物不断隔空喊话,两党意见也初露端倪,但解决“财政悬崖”问题的前景依旧不甚明朗。在“财政悬崖”已成金融市场重压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界人士对此都很忧虑,他们非常担心已经造成国会分裂的两党相互攻击,难以达成妥协。

就在此时,以标普、穆迪和惠誉为首的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也纷纷出来警告美国。奥巴马刚刚获胜,惠誉就率先“提醒”奥巴马:2013年可能会下调美国信用评级,随后穆迪也发出了类似的警告;标普则称仅靠经济增长难以稳定美国的债务水平,一个广泛的妥协方案必须将增税和减支并举,仅仅依靠解决“财政悬崖”问题的临时性办法不会改变标普对美国信用评级的负面展望。

外交风云:穷尽一切手段,只为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

当奥巴马和罗姆尼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展开激烈交锋时,不仅仅是美国,相信世界其他国家也都在等待着最终的竞选结果。不同的总统有不同的执政理念和外交政策,因而也就需要不同的应对策略。也就是说,如果当选的是一位新总统,按照“新一任总统总是会试图否定其前任的工作”的惯例,其他国家就必须做好迎接政策转向的准备。

如今,奥巴马连任抹掉了这一幕出现的可能性,很多国家的领导人也似乎因此松了一口气——面对一个具有一定延续性的美国政府并不是什么坏事,何况与罗姆尼相比,奥巴马的外交政策还相对比较温和。特别是自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局势诡谲动荡,一些国家的选民甚至以一种非常决绝的姿态抛弃了他们的领导人。从这方面来讲,奥巴马的连任可谓难能可贵。

但是,打败罗姆尼之后,迎接奥巴马却不仅仅是连任的喜悦和胜利的骄傲,还有一系列丝毫不亚于财政问题的安全问题。

首先是伊朗核问题。美国政府可以看到其制裁措施正在发挥作用——伊朗经济已经因此而持续削弱,民众对政权逐渐感到不满。对于伊朗核问题,奥巴马认为仍然有和平解决的时间,他将在这一问题上做出新的外交努力。在连任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奥巴马说:“我们不会允许伊朗获得核武器,但我认为,对我们来说仍有以外交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的‘时间窗口’。”随后奥巴马又补充说:“应该找到一种方式,让他们(伊朗人)能够和平利用核能,同时让他们履行其国际义务并且让国际社会确信他们没有制造核武器。”

一个与伊朗问题相关的是,奥巴马还需要想办法说服日本、印度和韩国进一步减少从伊朗的进口,并禁止这三个国家与伊朗中央银行及其附属机构进行任何交易。同时,对于伊朗问题,奥巴马还必须与以色列方面就相关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其中就包括划出伊朗核武器问题中的“红线”。对于美国政府已经同意与伊朗进行直接谈判的报道,奥巴马向来都予以否认,并表示美国会持续保持对伊朗的高压政策,除非该国领导人同意对铀浓缩活动进行严格限制。总的来说,解决一直以来都极为棘手的伊朗核问题是奥巴马未来4年外交政策的优先任务。

对于持续进行的叙利亚内战,奥巴马目前还没有什么简单可行的解决办法。有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教训,美国政府对武装支持叙利亚反对派一直持反对态度。因而在对待叙利亚问题上,原本可以采取迅速行动的美国政府动作变得颇为迟缓。有分析人士认为,接下来无论是谁取代希拉里出任国务卿,都应公开与叙利亚境内的各方人士接触。此外,他们还认为奥巴马应当支持叙利亚的某些反对派,并从中找出过渡时期的领导人。

在中东的其他地区,奥巴马应当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对待科威特、巴林、约旦等国不太稳定的局势。奥巴马曾公开表态,支持民主在中东地区蔓延,他的这句承诺的不利之处在于,海湾国家发生的任何骚动都变成了对奥巴马的考验。实际上,奥巴马有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敦促海湾国家的领导者主动进行民主改革,否则他们手中的权力可能会面临失去的风险。

近年来,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制度变得愈加开放,其政党的政治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大。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美国政府需要同这些政治力量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对于阿拉伯世界的局势及阿拉伯人的觉醒进程,美国无力左右但却可以做好相应的准备,以应对其间可能会产生的变化。另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是,美国要想在中东地区取得持久的进展,还需要同中国和俄罗斯建立哪怕有些勉强的合作关系。或许是处于总统竞选的需要,奥巴马和罗姆尼一度将这两个国家当成严厉抨击的对象。对于需要缓和与中俄的紧张关系的美国来说,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还比较多,比如提高备受瞩目的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的级别,给予俄罗斯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的地位,增加对俄罗斯的出口,等等。

在第二个任期开始之际,奥巴马一如既往地推进美国政府的重返亚太战略。2012年11月17日至20日,奥巴马出访了泰国、缅甸和柬埔寨。此次东南亚之旅表明,在接下来的4年,奥巴马会将美国政府的外交重点聚焦在亚洲地区。对此,美国进步中心高级研究员哈奇格恩说:“虽然诸如叙利亚内战的课题不会就此消失,但当美国在2014年撤离阿富汗而不再涉入任何战事后,意味着亚洲地区在政府第二任期的重要性将会上升。”

迎来另一个任期的奥巴马还面临着许多来自其他方面的重要挑战。在新的任期中,随着政治生涯的进一步延伸,奥巴马能否重塑一个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独立狂想曲”

2012年11月16日,正为“财政悬崖”问题忙得焦头烂额的奥巴马又遇到了另一个难题:美国有50个州的66万民众在69份独立请愿书上签名,请求白宫允许他们所属的州从联邦中分离出去并成立新的政府。在此次动静颇大的事件中,有7个州的“独立宣言”签名人数超过2.5万人,其中包括佛罗里达、北卡罗来纳、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等州。

最早提出脱离联邦的是路易安那州,在奥巴马连任还不到24小时,路易斯安那州的一些民众就向联邦政府提出了“单过”的要求。而呼声最高、要求最强烈则是共和党的大本营得克萨斯州,还在11月13日,得克萨斯州就已经有8万人签署了“独立宣言”。该州的民众在请愿书中声称,美国人的权利已被“公然侵犯”,比如联邦政府允许美国军方拘捕任何美国公民的“国防授权法案”,以及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在各个机场实施“野蛮安检”制度。当地请愿的民众还宣称:“作为世界第15大经济体,脱离美国的得克萨斯将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俄亥俄州的请愿民众给出的理由同得克萨斯州类似,他们认为俄亥俄州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已经超过瑞士,因而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存在的实际条件已经成熟。不仅如此,民众还称独立之后的俄亥俄愿意同美国保持友好的关系。

通观美国各州的“独立宣言”,很多请愿者都认为,只有自己所属的州获得独立,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准,自由的权利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实际上,目前这些独立的含义,更多是指以个人意愿提出的独立。尽管一些州提出请愿的人数确实比较多,但他们并不能代表整个州的意愿,即便是独立呼声最高的得克萨斯州,提出独立要求的65000人也只占到了全州人口的0.2%,据此就不难理解美国媒体为何将这件事情定位为一个花边新闻了。当然了,这股波及全美的独立风潮确实值得美国政府反思。

一位来自得克萨斯州的请愿民众说,美国经济之所以低迷不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联邦政府不断增加的财政赤字。反观得克萨斯,该州却实现了联邦政府可望而不可即的预算平衡,他们不愿意自己所在的地方承受联邦巨额债务带来的风险。

关于这次独立风潮,另一种颇有道理的看法是这些地区的共和党支持者想以此表达对奥巴马连任的不满。因为在得克萨斯州,罗姆尼的支持率比奥巴马高出15个百分点。当然,此次事件也可以看做是共和党就迫在眉睫的“财政悬崖”问题对奥巴马进行的一次施压,共和党想以此表达他们对奥巴马处理经济问题能力的质疑。

从这一点上说,奥巴马政府完全有理由将此次事件当成共和党的支持者在大选失败后的一种情绪宣泄。总统大选过后,美国政府和美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此时的奥巴马正忙着和国会进行“财政悬崖”的谈判,接下来他还要任命包括国务卿、国防部长在内的新的内阁成员,这些非常严肃的国家大事将占据绝大部分的媒体空间,而没有媒体的推波助澜,这场风潮很难演变成真正能够对奥巴马政府构成威胁的事件。

从白宫迟迟没有回应的态度可以得知,刚刚连任的奥巴马要把新一届政府塑造成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政府。他深知处理这种事情时需要拿捏的分寸,搞不好这样一个花边新闻也有可能会造成美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分裂。

或许事实正是如此,这种要求分裂的呼声只是美国民众向政府宣泄不满的一种方式,他们并非真的想要分裂美国。这种情况在奥巴马的第一个任期就出现过,例如对奥巴马的医改方案不满的田纳西州也曾经酝酿过脱离联邦的计划,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当然,尽管美国媒体将其定位为一个花边新闻,但50个州超过60万的民众闹独立,依旧显示出了美国民众对联邦政府的失望之情。这种现实自然会给奥巴马施加一种无法回避的压力。在接下来的4年,如何改变内政及外交政策,并因势利导疏通美国民众的不满情绪,将是奥巴马新征程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注解】[1]2011年5月16日,美国政府已达到了法定债务上限14.294万亿美元。美国国会必须在当年8月2日之前就提高国债上限达成一致,否则美国国债将面临违约风险。由于美国国会两党在债务上限问题上一度争执不下,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就取消了美国AAA评级,结果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

Part2 黑与白:鲜为人知的隐秘出身

我可能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我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但是家人都十分温和,我所处的环境并不应当让我产生如此多的怨恨,而我也并不总是以很有建设性的方式来疏导这种怨恨。——奥巴马

第一章 肯尼亚后裔:根在遥远的肯尼亚

对于奥巴马来说,肯尼亚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对于肯尼亚来说,奥巴马既是归人,又像是个过客。不过无论如何,谁都无法把奥巴马与肯尼亚之间的那缕细小却坚韧的关系抹去。

祖父的卢奥部落

奥巴马的传奇人生和他的出身、他的民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讲述他的童年之前,我们有必要说说他祖辈们的故事。

肯尼亚是奥巴马的第一故乡。这个面积不足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有40个大的部落,而奥巴马的爷爷——侯赛因·奥扬格·奥巴马诞生于其中一个被称为“最有智慧,同时也最懒惰”的部落——卢奥部落。

非洲是古老的大洲,甚至被看做是人类的起源之地,人类的祖先把200万年之前的生活痕迹留在了这里。这是非洲的骄傲。

4000多年前的某一天,因为气候的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大批的黑人从非洲的北部南迁到了目前的肯尼亚地区,然后在那里开始了新的生活。到了公元1世纪,这里有了商业贸易——一些阿拉伯商人乘坐装满货物的海船登上肯尼亚海岸,前来淘金。

当时,肯尼亚的土著居民,也就是从北非迁移过来的尼罗河人和班图人,是肯尼亚地区的主要居住者。后来,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大概在公元7世纪,很多阿拉伯人也在这里定居了。分析一种叫做斯瓦希里语的肯尼亚地方语言,我们不难发现,它里面借用了很多阿拉伯语的词汇,由此也证明了阿拉伯人与当地土著的交往是多么密切,对于当地文明的进步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但继阿拉伯人之后来到这块土地的“客人”便不再那么友好了,先是葡萄牙人于16世纪进入近代的肯尼亚地区,后来到了19世纪,因为工业革命迅速崛起的日不落大英帝国也侵入了非洲,肯尼亚地区1920年沦为英国殖民地。频发的殖民战争让肯尼亚土著们饱受苦难。

肯尼亚地区的土著人一直实行的是部落制,一些生活在肯尼亚山脉中部的部落以农牧为主,比如占土著总人口22%左右的基库尤部落,和占土著总人口14%的卢希亚部落都是如此。而奥巴马爷爷所在的卢奥部落因为靠近海岸线,所以主要以打鱼和放牧为主。

当然,不论他们是农牧还是渔业,都始终是处于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夹层中的人,敌不过殖民者血腥而贪婪的枪炮。于是,凶猛的火力驱使这些土著们离开了自己那富饶又美丽的家园——英国殖民者剥夺了大量肯尼亚土著的土地与资源,仅留给他们一块小小的保留地以勉强苟活。生活条件的简陋与物质资源的匮乏,让土著黑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恶化,更不要提教育的发展。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管是土著人还是文明人,骨子里都有一种滚烫的血性。以基库尤部落和卢希亚部落为主的山地土著们受不了殖民者的残酷掠夺,发起了蓬勃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反抗运动持续很久并且愈演愈烈,在英国经过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力被削弱后,1963年12月,肯尼亚地区终于用无数土著人的流血牺牲换取了完全的独立,1964年肯尼亚共和国正式成立。

我们说回奥巴马的爷爷。在卢奥部落中,奥巴马的爷爷既是一位杰出的农民,又是部落的巫医。因为身份比较特殊,所以他在部落算得上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上流人士”。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部落里的乡亲们还只会用动物的皮毛做成裙子缠腰遮羞时,奥扬格就有幸同许多当时被英国人雇佣的肯尼亚土著人一起去欧洲与印度等世界许多地区增长见识了。他穿上了西装,过上了英国式的生活,在众多的肯尼亚人中,他成了现代文明的领军者。

奥扬格在外漂泊了很多年,现代社会打开了他心中一扇通往文明世界的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奥扬格又为一个英国贵族做了几年的厨师。这段经历让他懂得了一些关于植物和药物的知识。所以多年之后,在奥扬格带着自己多年赚得的财富荣归故乡时,他便成了部落中一名见过大世面的巫医。

卢奥部落有一个特殊的传统,即允许一夫多妻制,只要一个男性人有足够的金钱能养活他喜欢的女人们,便可以拥有多个妻子。就像中国的封建时代那般,在众多的妻子中,第一位妻子的地位是最高的,而且只有她的孩子才能享有对于父亲财产的继承权。这样说起来,部落里男权性质还是很明显的,因为在一夫多妻的家族中,服从男人是女人们该尽的义务,如果有妻子不听话,男人有权利对其进行体罚。

而奥巴马的父亲就出生在这样一个部落,这样一个一夫多妻的家庭中。

幸运的老奥巴马:夏威夷大学第一位非洲黑人学生

1936年,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一世,也就是老奥巴马,出生于卢奥部落,他是侯赛因·奥扬格·奥巴马的第二个妻子所生,但抚养他成人的却是侯赛因·奥扬格·奥巴马的第三个妻子。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奥扬格脾气不好,这让第二个妻子阿库玛难以忍受,在生下奥巴马的父亲之后,经过几年的努力,她终于和奥扬格离了婚,改嫁去了英国。

老奥巴马是一个相对幸运的人,因为本来依照肯尼亚的传统,小孩必须为家里放牧羊群。但所幸他的父亲在大都市生活过,见过世面受过现代化的教育,因此深知只有学习才是蛮夷之地的人的出路,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于是他尽力让老奥巴马念书学习。

老奥巴马18岁时,便娶了一位年轻姑娘,几年之后他已经是两个男孩的父亲。当然,这两个孩子里面并没有奥巴马。

当时的肯尼亚还没能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人迫切需求受过文明洗礼的知识分子代表英国的利益去参与肯尼亚的政治统治。老奥巴马的幸运之处便在此,他被开明的父亲送入教会学校,作为基督徒接受英国人提供的初级教育。那时的肯尼亚局面也甚是混乱,居住在山地的部落已经在跟英国殖民者浴血奋战,企图把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地域,而居于海岸平原的大部分卢奥人则悄无声息地埋头学习英国文明。而这也为多年后肯尼亚两大部落之间的恩怨埋下伏笔。

乱世出英雄。当反殖民、争取独立运动已经不再局限于肯尼亚地区,而是像暴风雨一般席卷世界各地之时,英国人终于意识到这可能标志着殖民时代就要结束了,于是他们想在当地培养一批亲近自己文明的人,从而保住自己在当地的部分影响力。

于是幸运儿老奥巴马被当局作为精英送到夏威夷大学培养。而在获得了一份不菲的奖学金后,老奥巴马又到了首都内罗毕去深造。当时不出意外他应该是去肯尼亚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府——东非皇家技术学院就读,它是目前肯尼亚最权威的内罗毕大学的前身,成立于1956年。但计划赶不上变化。“二战”后,美国代替英国成为新的世界强国,这时候美国开始做跟英国一样的事情——在非洲等地培养一些忠于美国文化的人才,这样有利于以后对该地区的控制。美国当时提供了巨额的奖学金,资助肯尼亚青年去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幸运的老奥巴马获得了这个机会。

23岁的老奥巴马没有去成东非皇家技术学院,却意外成了美丽的夏威夷大学文理学院的学生,他的专业是计量经济学。值得一提的是,那是美国第一次向非洲国家开放留学签证,而老奥巴马更是夏威夷大学有史以来的第一位非洲黑人学生。

父母无疾而终的婚姻

作为肯尼亚的精英,老奥巴马聪明,学习刻苦,心高志远,意气风发,而他也因此得以进入夏威夷大学校内的东西方中心,成为该中心的首批研究生之一。

东西方中心是1960年由美国国会批准建立的一个独立的联邦教育与研究组织。其宗旨是通过文化传播(教育)与合作研究,来增强美国与亚洲及环太平洋国家人民之间的了解及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互动。

1960年,当老奥巴马以研究生的身份进入东西方中心的夏威夷部分后,斯坦利·安·邓哈姆,也就是奥巴马的母亲,也进入了夏威夷大学。

安当时还不满18岁,但已出落得亭亭玉立,这让情场老手老奥巴马对她产生了想法。在安眼中,老奥巴马是一个很特殊的学生,因为他是学院唯一一个“黑皮肤”。关注总是爱情萌芽的第一步,不得不承认,老奥巴马追女孩子有他的一套方法,半个多月的接触之后,两人开始了同居生活。

当时的美国,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甚至种族隔离都是合法的。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安跟老奥巴马在一起付出的代价是多么巨大,流言蜚语与舆论压力对于一个未成年女孩来说,是莫大的折磨。这也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安对奥巴马的真心。

两人同居了一个月之后,安发现自己怀孕了。当时的美国还不允许人工流产,无奈之下,老奥巴马与安只好于1961年2月2日在夏威夷奉子成婚。但是,直到两人成为夫妻,老奥巴马都没有告诉安,自己在遥远的肯尼亚有老婆孩子的事实。

从后来老奥巴马与安的情感悲剧来看,我们可以试着分析其中的矛盾根源。老奥巴马来自于一夫多妻制的肯尼亚,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义和对女人不平等相待的传统是流淌在他的血液里的,而美国的安,崇尚的是自由与男女平等,这是不可调和的地域矛盾与观念分歧。

1961年8月4日,小奥巴马出生在美丽的夏威夷,安当时18岁,老奥巴马25岁。

然而这个小家庭只维持了一年,就面临着分离的厄运。1962年8月,老奥巴马从夏威夷大学毕业。当时他有两个去处,一是当时名气不大的纽约新学院;二是著名的哈佛大学。前者可以提供给老奥巴马他自己以及家人的全部生活开支,后者则只能给他提供一笔不太丰厚的奖学金。老奥巴马权衡之后,选择了后者。选择哈佛的代价是他必须把自己的妻儿留在夏威夷,因为经费不够一家人去哈佛生活。

也许男人对于前途与名利的追求永远是狂热而缺乏理性的,但在他对安做出从哈佛大学毕业就带妻儿回肯尼亚的承诺后,却在哈佛大学恋上了一个叫露丝的同学。童年时代的奥巴马无忧无虑,天真可爱。

可能在经济窘迫的理由背后,还有一些未曾被发觉的真相。比如那时候的波士顿,黑人地位极度低下,如果安带上儿子去哈佛,一对黑白夫妻所产生的社会舆论压力可能会让老奥巴马无法念书。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这场婚姻,让双方父母没法理解与认可。

当肯尼亚的奥扬格得知自己的儿子娶了一个白人女孩时,他气得暴跳如雷。他在信中写道:“我不想奥巴马家族的血统,被一名白人妇女玷污!”语言粗鲁,大男子主义旺盛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

照常理推断,奥扬格从小就漂泊在外国,接受了英国的现代文明熏陶,而且还在上流社会的白人家庭里当过用人、做过厨师,思想该开明才对。或许是他那些年的经历里,白人给了他不少的侮辱与歧视,而这些都统统转换成了如今他对白人媳妇的仇恨吧。

而相比之下,安的父母虽然也对这桩婚姻不满意,但毕竟已成事实,所以也就认可了这个年纪长自己女儿7岁的黑人女婿。安的父亲老斯坦利为了能让老奥巴马对自己的女儿好一点,还经常陪他去酒吧喝酒、聊天。在当时那种黑白种族歧视严重的环境里,安的一家确实为此付出了很大的牺牲。

但是无论别人如何努力,这场婚姻还是走到了尽头。在老奥巴马去往哈佛经济系学习不久,安就不堪忍受,主动提出了离婚,而老奥巴马顺水推舟地答应了。

老奥巴马在哈佛待了3年,至于他最终获得什么学位,一直众说纷纭。有说是经济学专业的哲学博士学位,也有说是理学硕士。

“哈佛博士”的离去

老奥巴马去波士顿不久便恋上了一个叫露丝的白种女人。而在情场所向披靡的老奥巴马很快便获得了姑娘的芳心,其过程十分顺利。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时候他那憎恨白人的父亲居然没有出来过多干涉。后来,露丝还随老奥巴马一起去了一趟他的故乡肯尼亚,似乎也是真心实意地想与他共度一生。然而,老奥巴马却总是让人失望。

1965年6月,肯尼亚完成了革命,成立了新的共和国。而学有所成的老奥巴马回来了,作为卢奥部落的一员,又因为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学系,所以副总统十分看好他,觉得他能对发展肯尼亚的民主市场经济提供很大的帮助,于是先让他在一个石油公司任职,不久又作为经济学家任职于交通部。

这样看来,老奥巴马的政治前途与人生前途都该是光明璀璨的,但遗憾的是,因为多年前在反殖民统治时期,部落之间分歧所产生的历史裂痕,使肯尼亚想要群众一心共同建设国家的愿望变得非常困难。

利益之争与仇恨让肯尼亚人民不仅没有享受到独立带来的幸福,反而新的流血冲突与贫穷再次席卷而来。

1965年,老奥巴马在非洲最权威的《东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文章——《社会主义化中面临的问题》,它对当时非洲的主流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指责与批判。而该文章的发表,也标志着老奥巴马站向了欧丁加副总统的队伍。

然而可惜的是,不到两年,欧丁加就辞去了副总统一职,同时率领卢奥部落成立了肯尼亚人民联盟。

这个联盟与肯尼亚政府对立,所以卢奥部落瞬间便变成了反动部落,在1969年欧丁加竞选总统失败被关押之后,卢奥部落在肯尼亚一直被边缘化与排挤。而站在欧丁加这边的老奥巴马,他的人生当然也失去了光彩。

自从肯尼亚实行了一党专政之后,老奥巴马的政治参与权利被剥夺,从此,酗酒成了他的最大嗜好,而对于一个不得志的人来说,贫穷自然也是他唯一的伴侣。

那时候他还有露丝作陪,但醉醺醺的他却经常把烦闷的情绪发泄在露丝身上,抽打她、辱骂她,这让露丝不堪重负。一个生活在美国优渥环境下的白种女人,肯追随一个黑人来到非洲过贫穷困苦的生活,这已经是情深义重。然而即使这样依旧得不到善待,反而变成一个醉鬼发泄情绪的工具。当露丝忍受不了这一切时,决定跟这个既自暴自弃,又贫穷且失去上进心与家庭责任感的男人离婚。

1971年l2月,刚刚经历过一场车祸的老奥巴马又一次来到美国,与他10岁的儿子和前妻安及安的父母在一起呆了一个月。老奥巴马这次来美国的目的有三,一是散心,二是看看能不能有所发展,三是渴望与安破镜重圆。

这是小奥巴马懂事以来第一次见父亲,他心中满怀期待。可惜相处的一个月,让他的期待全部落空。以往他曾在梦中无数次地与父亲相聚,觉得父亲应该是一个高大、伟岸、正直并且充满光辉的人,而向他走来的,却是一个大声呵斥着的,颓靡、沮丧的酒鬼。

老奥巴马并没有在美国找到新的机会,而他的臭脾气也使得与安复合的愿望落空。不仅如此,在相聚的一个月里,除了第一个星期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其余的日子对于安一家人来说都是煎熬。老奥巴马的大男子主义让他还以安的丈夫自居,这种姿态让人无法忍受,最后久别重逢的一家人只能再次不欢而散。

从美国灰溜溜地回到肯尼亚,老奥巴马的心情糟糕透了,酒喝得愈发凶狠,终于在一次醉后驾驶中出了车祸,失去了双腿。这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老奥巴马再也站不起来了,不论是现实中还是心理上。老奥巴马因此丢掉了工作。他更加消沉,生活除了喝酒似乎再无任何有意义的事情。终于,祸不单行,又一次醉驾,让他在46岁的年纪离开了人世。

照理说,这个年纪该是人生事业的巅峰,可贫穷和饥饿却把这个“哈佛博士”折磨得遍体鳞伤。归根结底,是肯尼亚不同部落之间的历史恩怨毁掉了他的大半人生。有人说,人应该认命,但不能信命。而老奥巴马恰恰相反,他不认命,但信命。相信命运的人,即使不接受那些挫折与苦痛,也难有毅力与觉悟去重新振作,从而使人生黯淡无光。可惜了老奥巴马的一腔热血和满腹学识。

第二章 安:一个19岁的单身母亲

安的独立与倔强,让她成为一个19岁的单身母亲。我们有理由相信,安身上的这两种特质很大程度上都遗传给了奥巴马。它们让奥巴马发光。

外祖父母:大家闺秀与街头混混的奇妙结合

与父系根源不同的是,奥巴马的母系根源是纯正的白人血统。

奥巴马的母亲斯坦利·安·邓哈姆的故乡位于美国中部一个叫多锐窦的盛产石油的平原小镇。

1918年3月23日,安的父亲斯坦利·阿墨·邓哈姆,于堪萨斯州一个石油工人的家庭中出生。阿墨的父亲是一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阿墨8岁时,母亲自杀过世,他与哥哥非常悲痛,但父亲却一如既往地自行逍遥,每个月仅提供给兄弟两人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费用。独特的成长环境让阿墨成了一个粗野、豪放、好打架的人,用中国的俗语来说,就是一个混混。

反观安的母亲玛德琳·李·佩恩,却与之完全不同。李不仅出生在一个家教很严的中产阶级家庭,而且在婚前还是一名喜爱读书的小学老师。典型的大家闺秀,文静姑娘。

想要探究阿墨与李门不当户不对的相恋与结合,得提到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上世纪30年代末,正是美国摆脱经济大萧条这个沉重包袱拼命喘气的阶段,现代化程度的偏低,使得全国都在进行工业建设,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很有限。

李那时是个中学生,与世界上所有文艺女青年一样,喜欢看戏与听音乐演唱会。她与阿墨,就是在一次音乐演唱会上认识的。

阿墨比李大3岁,这个年龄差距对于恋爱来说是黄金距离。那时阿墨经常坐火车来李所在的小镇与李约会,追求的力度很强,攻势很猛,于是还是未成年少女的李招架不住,缴械投降。“二战”时期,奥巴马的外祖父斯坦利·阿墨·邓哈姆表现出了一个军人的若有所思,他外祖母玛德琳·李·佩恩的眼神里则充满了对生活的憧憬。

安与老奥巴马结婚是在大一,其实安的母亲李更早。1940年5月,李的高中学业快要结束,这时她瞒着父母,秘密地与生活在底层社会的阿墨结了婚。

阿墨15岁那年与学校发生矛盾,殴打了校长,便被开除,从此早早结束了被教育。接下来的几年里,阿墨像一个浪子,扒火车去了很多地方,见识比同龄人要多很多,当然,这也是他让李着迷的资本之一。

秘密结婚之后,阿墨一个人在石油城工作和谋生。而李仍与父母一起生活,直到她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领到毕业证时,结婚的事实才公布于众。很显然,阿墨这样缺乏教育的混子很难讨老实本分的李的父母喜欢,但生米已经煮成熟饭,李的父母再气恼也无济于事。

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打得如火如荼,德国人在欧洲战场所向披靡,而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之后的回缓期,所以对战争的参与更倾向于物质上的援助。但无奈的是,随着德、意、日三大轴心国在1940年9月正式形成,一场更加疯狂野蛮的扩张与侵略开始了。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德意对美正式宣战。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阿墨应征入伍,摇身一变,成了前往欧洲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军人。可怜当时的李已经怀上了安,不仅得不到孕妇应有的抚慰,反而还得整天为前线的丈夫提心吊胆。

1942年11月,安出生。而她的父亲,那个勇敢的浪子也于不久后凯旋。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很多国家受到重创,唯独美国的国民收入从950亿美元增长到1500亿美元。“二战”奇迹般地让美国走出了经济大萧条的阴影,不仅如此,更让美国从一个富国变成了一个世界超级强国。

战争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就业岗位迅速增加。借着这股就业的东风,李成功地在波音公司一家轰炸机生产厂就职。可好梦不长,战争结束后,军工需求萎缩,特别是对武器制造相关产业的产品需求减少,让李被迫从波音公司辞职,开始去餐馆打工。

阿墨与李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决定搬离小城,去更大的地方发展。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全家一起去外地打工。这得依托美国的政策,美国没有户籍限制,不管你是哪个州、哪个城市的人,只要你是美国的合法居民,就能享受到跟你入住地本地居民一模一样的权利,包括子女就学等福利。

但是漂泊辗转了好几个城市,他们还是搬回了堪萨斯,而后又陆续去过德克萨斯州的一些小镇,最终在美国西海岸的华盛顿州停了下来。李在当地一家银行任秘书职位,从此终生与银行打交道,而放荡不羁的阿墨,也收了顽性,在西雅图的一个家具店找到了一份销售经理的工作。

如此,这个家终于得以安稳。

安的少女时代:孤独与叛逆

阿墨一家在西雅图居住下来的时候,安只有14岁。在美国,她的名字很男性化,而父亲之所以会给她取这样一个男性化的名字,据说是因为当时他和妻子都想要个男孩。

当时,美国虽然在“二战”中崛起,成为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强国,但民众整体生活水平还不高,交通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安一家在西雅图住着的那个叫梅色的内陆大岛,乡野气味还相当浓郁。

昔日远非今时能比,当时的梅色岛,呈现出来的是完全自然的景致,比如荒野、山花,未被开发的湖泊和没有太阳伞的沙滩。但也许,正是这种未被人工化的景致,才更美丽、迷人。自然总是让人陶醉。那时安经常被父母带着去湖边过夜。夜深人静,她趴在睡袋里静静听着昆虫被海风吹得摇晃从而拼命拍打翅膀的声音,那让她难以忘怀。

安随父母来到梅色岛之后,便在梅色岛公立中学开始了她的中学生涯。当时的梅色岛公立中学因为经济条件的约束,还只是一个质量相对不错的乡村中学。好在安足够努力,她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并且被著名的芝加哥大学录取。

这对于安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就在毕业的那个夏天,她独自一人去芝加哥生活了一阵,美其名曰体验脱离父母管束的自由生活。不过回家后,她父亲坚决反对她一个人去芝加哥大学就读。从小到大,安与父亲就会闹各种矛盾,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僵,父亲不信任她,她也对父亲的很多指令有所反叛。当然,念大学是大事,她没有能耐独自做主,温柔的母亲始终站在父亲那一边,所以,百般无奈下,安只好按照父母的想法去了夏威夷大学。

要剖析安与父亲素来不合的原因,还得从大环境里去挖掘。

美国上世纪50年代,处在一个文化与思想的变革躁动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经济虽然在复苏,但短时间却看不出大的成效。反观东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体系蓬勃发展,这给了美国人民很大的震撼。他们开始动摇心中的信念,怀疑美国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是否正确,甚至很多美国青年人开始景仰社会主义制度,这种思潮在西雅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而安就读的梅色岛公立中学,便有两位思想左倾的老师。在美国,宗教是大部分人的信仰,但这两位老师却教育学生去怀疑宗教,怀疑上帝的存在,让他们挑战前辈的信仰、价值观及一切传统的东西。这些观念对于很多依托宗教而活的美国成年人来说简直是不可饶恕的罪孽,但是对于一群未成年的学生,却可以起到一些引导的效果。

当时的梅色岛公立中学之所以能容忍这两位左倾严重的老师教学,是因为学校的董事会里有几位非常活跃的美国共产党员。据称,安从这所中学毕业后,梅色岛建市时的第一任市长也是一个很活跃的共产党员。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当时的梅色岛笼罩在一种欲推翻传统、质疑宗教、倾向共产主义的文化氛围中,而少男少女也被此种思潮所带动,面对新的文化冲击和社会变革,他们比很多青年还要热血。

聪明独立的安自然是卷裹在热潮中的积极分子。她小时候跟着父母漂泊各大城市,养成了良好的思考习惯,对于一些国际时政问题的讨论特别热衷。

反观安的父亲,中学没有毕业,不能算是有文化,虽然上过战场,但他从不喜欢思考那些复杂的国际大问题。于他而言,能够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就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所以,安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父女之间缺乏了解,只剩下无休无止的争论。安的母亲温柔贤淑,总是在父女争吵时斡旋其中,给予两方抚慰。

安的少女时代是孤独的。她的思想很超前,但当她在学校里跟人探讨这些新思想、新议题时,却没有多少同学能够附和,没人理解自己,没有想法一致的伙伴,这让她感到很难过。学校不够温暖,家庭也不能给她提供太多的温暖。所以她才迫切想要去外地上大学,挣脱束缚与捆绑,去找寻真正与自己有共同话题和理想的人。

她找到的是老奥巴马,一个学识精进,对待感情却不太认真的男人。

继父罗罗:绅士外表下的强大内心

自从当上母亲之后,安便从夏威夷休学。但面对没有责任心的老奥巴马,安显然很失望。在与之离婚后,停学一学期的安重返校园,决心完成学业。这便是安的独立之处,男人摧垮不了她的信念,事业才是她的人生支柱。不过话虽如此,小奥巴马的存在多多少少给她造成了一些困扰。抚养孩子总是需要钱的,但学业繁重的她根本没有时间去工作。所以她一直节衣缩食,依靠政府提供给经济贫困家庭的食品券,和父母给予的一些接济生活。

条件虽艰难,但安依然顽强地挺了过去。她花了6年时间终于拿到了学士学位。据熟悉她的人说,本来以安的聪明才智,专心学业,只要4年就能以优秀的成绩从大学毕业,但老奥巴马带给她的感情创伤无疑让她失去了成为一个优秀学者的机会。

好在旧的羁绊没有一直困扰安。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她邂逅了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罗罗·苏托洛。罗罗与她同年级,极具热心肠,给了安很多帮助。

当然,两人的缘分并不是起于帮助,而是起于安对人类学的研究。印尼民族众多,这使得罗罗成为了安的“研究对象”,安常与他在一起,请教并讨论很多问题,一来二往,两人便相恋了。

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和几年的带子学习,安成熟了许多。在与罗罗恋爱期间,安就把他介绍给了自己的父母。罗罗是位友善的绅士,所以安的父母便默许了两人的交往。身为年轻妈妈的安这时候终于度过少女的叛逆期,深刻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不易与辛劳,她在心里非常感激父母,行动上也给了父母不少抚慰,这让一家人都非常感慨。

1967年,安大学毕业,与此同时,罗罗向安求婚。在这年的夏天,两人举行了婚礼。

结婚之后,罗罗与安商量着去印尼生活。安答应下来,但先让罗罗回去,自己则要在美国准备一下。当时小奥巴马只有6岁,面对一个语言、环境、饮食等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国度,他难免有些不知所措。

安的父母很难过,虽然他们已经在夏威夷拥有一套带有花园和白色铁栅栏的宽敞房子,但独生女的远渡他乡还是让他们临近五十的生命突然空虚孤独起来。

女行千里母担忧。小奥巴马的外祖父母对于印尼这个国家不是很了解,便翻出了地图,借了很多相关书籍,研究来研究去,却研究不出一个所以然。

当时的印尼很贫穷,有动乱,安的母亲很不放心,还打电话给美国国务院,询问印尼的时局与安全情况。但安身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完全没把这些耸听的危言放在心上,在她看来,物质上的贫穷远远没有精神上的贫瘠可怕。

在安看来,罗罗与老奥巴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老奥巴马大男子主义旺盛,而罗罗温柔绅士。在安的回忆里,第一次与老奥巴马约会时相当痛苦,因为老奥巴马有意让她干等了一个小时,以致她在公园的座椅上睡着了。结果老奥巴马带着几个白人朋友走出来,指着熟睡的安说:“你看,我说过,安会乖乖等我的。”这真让人难以置信,一个男人约会迟到不仅不感到内疚和抱歉,反而还成为了他向朋友炫耀的资本。

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罗罗身上,约会的时候罗罗一定是早到的那一个,并且处处都为安考虑周到,这让饱经摧残的安感到温暖。

当然,在罗罗绅士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渴望强大的心,他常常教导奥巴马: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人只有变强才是唯一的路。当你弱小的时候,要尽量维系好跟强者的关系。

这番人生哲学跟安的理想主义是完全不一样的,罗罗是活在现实中的人,他比谁都现实,他追求、渴望上流社会的生活和财富,等等,也许这便是日后两人离异的原因之一。但至少结婚初时,罗罗对小奥巴马是相当好的,而享受着罗罗给予了6年的父爱,也让奥巴马贫瘠的童年变得充实。

第三章 第二故乡:印尼

印尼是奥巴马的第二故乡,长达4年的印尼时光对他的性格养成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在印尼,奥巴马建立了自己的人生观雏形。

初到印尼:快乐又艰苦的4年时光

在奥巴马的童年生涯中,有4年的印尼时光。对于他来说,那是比较温馨美好的记忆。

虽然一开始人生地不熟,语言的差异也导致了沟通障碍,致使小奥巴马在一段时间里处于一种孤单的状态,但他天性不喜安静,美国的自由气息也让他有了一种别样的豁达与狂野。

在无风慵懒的午后,小奥巴马经常爬上自己家后院的院墙,骑在上面,为了逗小朋友一笑,他还经常很夸张地在上面做大鹏展翅的姿势。年幼的孩子们心中对于种族、国度这些复杂的因素尚且没有概念,所以丝毫不关注,从未心存芥蒂,因此小奥巴马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小孩子圈中,有了一群可以疯闹的小伙伴。

过了6岁生日后,小奥巴马便进入了当地的一所基督教教会学校去念小学。这所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穷人家的孩子,所以彼此之间真诚、友善。小奥巴马尽管来自外地,却没有受到排斥。在与这些朋友的交往中,小奥巴马很快就学会了简单的印尼语。

不过这时候安有了担忧,她觉得这种教育条件是很难出人才的。安的逻辑很简单:穷人家孩子就读的学校,孩子父母肯定不会有太高的文化水平,那么他们对于子女的要求,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要求就不可能很高。而安至少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她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平凡如人世间的尘埃,那么该如何做呢?思前想后,安决定自己给儿子提供一些额外的教导。

于是,安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教导小奥巴马,比如早上4点叫醒奥巴马,开始教他英文。对于天性爱玩的小孩子来说,安的额外教育无疑是让人生厌的。于是那段时间,小奥巴马总是会找各种不能起床的借口,而安则会拆穿他的谎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两人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斗智斗勇,并且乐此不疲。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70年8月15日,安为奥巴马生下了一个同母异父的妹妹——马娅。自此安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她再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管束奥巴马了。于是,调皮的奥巴马终于赢来了空前的自由。

虽说如此,但安却一直惦念着把奥巴马送去更好的学校,只是印尼首都私立的贵族学校收费贵得惊人,本就收入不高的安与罗罗还肩负着改善住房条件的重任,因此一时也没有别的办法能将小奥巴马送去贵族子女学校学习。

所幸印尼的石油工业发展很快,几年以后,罗罗入职了美国石油公司,待遇比之前要强上很多,于是一家人便迁到了市区中心去居住。这时,小奥巴马已经在基督教教会学校上到了三年级,随着举家搬迁,他转到了一所以伊斯兰教徒为主的公立重点小学,在那里读了两年。

初到印尼时虽然快乐,但艰苦的物质环境让奥巴马比同龄人更早体会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也为他日后能够拥有坚强的意志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为他在日后取得中下层群众的支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小奥巴马来说,在印尼生活的4年,是他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学习语言最佳的年龄,所以4年以后,小奥巴马已经能说一口地道的印尼语了。并且这4年让奥巴马对当地的文化也有了一种亲身的体验与了解,于是他执政之后,在处理印尼地区的问题上总是见解深刻、游刃有余。

与生俱来的王者之气

罗罗与安把家搬进市区之后,小奥巴马得以摆脱贫穷的教会学校,转入了公立学校。在那里,他是唯一的外国学生,好在那时他已经在印尼生活了两年,可以讲出不太流畅但足以交流的印尼语了。

印尼是一个宗教气氛浓郁的国家,信仰教育从孩子抓起一直是印尼政府的指导思想。那时候在印尼上小学,入学登记表上有一栏必须填写,那就是宗教信仰。

入学登记表上宗教信仰一栏一般都是长辈代为填写的。奥巴马也是一样,他的入学登记表上的那一栏被安写上“伊斯兰教”。

也正因如此,奥巴马接受过几年的伊斯兰教教义熏陶。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会在他当上美国总统之后成为巨大的“麻烦”——所有的共和党派人士都企图找到相关的证据来驳倒他是一个基督教教徒的事实。但奥巴马那几年的宗教记录早已经烟消云散,据说是虫子啃了个精光,总之无案可查。

如今的奥巴马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奥巴马后来上的这所小学,是一所教学质量很高的贵族小学,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不仅许多印尼的达官贵人、文化学者都在这里学习过,就连印尼前总统苏哈托的好几个孙子孙女都毕业于这所学校。

无疑,当小奥巴马通过严格的考试被该学校录取之后,一向看重子女教育的安非常欣慰。

提到奥巴马的小学生涯,就不得不说一说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一件趣事,而这一件趣事似乎也说明,奥巴马小时候就已经有了当总统的宏愿。

小学三年级的课堂上,老师询问大家的理想。在一群预备的警察、科学家、医生、工程师、音乐家、作家中,小奥巴马脸不红心不跳地喊出了“总统”两个字。当然,那个年纪的梦想,无忌的童言,谁又会去当真。

奥巴马从小就生得高大,这让很多同龄孩子虽然想欺负他,却不敢付诸行动,只能在语言上取笑他。人处在异国他乡,正所谓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更何况那时候的奥巴马也并不是“强龙”,所以受到一些言语上的轻慢在所难免。不过也正因为有过这段经历,反而让他学会了在与对手博弈的时候如何变不利为有利的本领,这让他以后在政坛中屡克难关、无往不胜。奥巴马9岁那年,一家人在印尼的雅加达生活。奥巴马的母亲有些严肃,他的继父罗罗·苏托洛脸上则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一个如此普通的家庭,谁又知道旁边的小奥巴马心里隐藏着一个总统梦呢?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不敢用武力去欺侮奥巴马的。一天,他额头上顶着一个大红包回到家。安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在学校里和一个年纪比他大的同学打了一架,同学没打过自己,就用石头在自己脑袋上砸出了一个包。小孩打架也算平常,小奥巴马素来听话,安知道不该是他先惹事,只让他以后尽量避免与人发生冲突,便不再过问。谁知第二天,身为奥巴马继父的罗罗给他买了一副拳击手套,并且教他拳击的要点。[1]

当时,九三零事件所造成的惨痛还蛰伏在每一个印尼人心中,因此罗罗一直觉得,在印尼,只有强者才有生存的机会,弱者只能任强者宰割。他希望自己变强,更希望小奥巴马也能变强,不受任何人欺凌。

可惜奥巴马对于拳击完全不感兴趣,虽然罗罗的教导不无道理,但小孩总是循着兴趣去生活的。其实在学校里,只要他想,没有人能打得过他。但他天生不是好斗分子,偶尔跟人发生争斗,也是为了保护那些弱小的同学。当然,也因为他的这种举动,让他赢得了很多人的信赖与喜爱。

除了“惩奸除恶,帮助弱小”,小奥巴马还是老师的好帮手,他的组织、管理与领导能力特别强,是班级里的绝对领导者。此外,他人缘好,又具有不可阻挡的“武力”,这让他既让人喜爱又具有威严。

出操的时候只要他咳嗽一声,小朋友们就会赶紧排好队;在老师走进教室时,他只要跺跺脚,整个教室就可以立马安静下来。

他很享受这种感觉,他乐于做一个领导者。

也许王者之气,是与生俱来的。小奥巴马从小的领导欲决定了他能够坚定不移地向白宫跨近,直至最后实现梦想。

有人说,当一个聪明人勤奋时,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而当一个聪明人愿意为他所喜爱的事情付出勤奋时,他不止能做好,而且还能创造奇迹。

这就是用力和用心的区别。奥巴马的幸运之处在于他及早发现了自己真心喜爱的东西,并且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父母都未曾阻碍过他的选择,让他拥有足够的自由去逐梦。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第一次碰撞

奥巴马在自传中说过,在印尼的4年是他构建人生观雏形的关键时期。在《我父亲的梦想》一书中,他说起了一个故事。

那是他来到印尼的第三年,当时的安在美国驻印尼大使馆工作。一天,小奥巴马去找安,因为安在忙事情,他便坐在椅子上随手拿起几本英文杂志翻翻,打发等待的时间。这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吸引了他,内容是美国的一个黑人青年,因为肤色种族问题备受白人排挤,于是便想用化学药剂将自己的皮肤漂白。结果自然不言而喻,如此不切实际的做法不仅没有成功地漂白皮肤,反而使这个青年毁了容。

这个故事让年仅9岁的奥巴马心里一震,似乎一直在休眠的东西刹那间就苏醒了。一股莫名的酸楚涌上他的心头,只因他的皮肤也是黑的。

其实,在印尼的4年里,黑白混血的小奥巴马并没有被过多的肤色问题所困扰,因为当时的印度尼西亚贫穷混乱,很多人都把奥巴马一家当做是富有的美国迁居家庭。那么这也就得出一个结论,当年的他怎么可能会因为这样一个故事就感到心酸呢?他根本没有黑人被歧视的切身体会!

一些人怀着疑问便按照奥巴马的自传记载去查询了当年的那本杂志,发现并没有所谓的黑人漂白皮肤的文章。而这时候疑问便上升了:奥巴马说谎是因为什么?是年月的流逝导致记忆模糊了,还是打了一手博黑人选民同情的政治牌呢?

真相不得而知。

但不可否认的是,奥巴马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在第一次冲刺白宫王座的时候,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既没有资金雄厚的财团支持,又出生平民家庭,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甚至还有一个最大的“劣势”——自己是个黑人。但聪明的他,却恰恰把自己的“弱点”变成了“优点”。他选择了不同的竞选路线,呼唤广大的贫民参与竞选,呼唤广大一直处于劣等地位的黑人参与竞选,他用极富煽动力的演讲,博取了大家的同情与那些至关重要的选票。

世上没有天才,但有的人确实有头脑,能开发自己最大的潜力,去完成一些不可思议的奇迹。奥巴马无疑属于这一种人。

在印度尼西亚的4年时光里,小奥巴马充分目睹了母亲安与继父罗罗由恩爱到形同陌路的全过程,而所幸两人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向他灌注之时,他择优而取,融会贯通,有了一套自己明辨是非曲直的原则与指南。

安一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在她少女时代就已经彰显了出来,这么多年过去,她依旧如往昔那般,对理想追逐狂热。她虽然时常教导奥巴马,但其核心观念无非是四点:诚实、公平、坦率和独立判断。

理想主义者从来看轻金钱。当时的印尼,贫穷落后,因此人们对于金钱极度崇拜,只要有钱,就无所不能。这种为了获取金钱不择手段的社会风气让安非常反感,因此,她教导奥巴马,一个人不能因为利益关系而骗人撒谎,诚实比金钱更重要。

在安为了奥巴马上学事宜来回奔走时,她曾目睹一些人用钱越过必要的考核与手续,直接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好的学校与班级。这让她非常难过,因为这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是多么不公平啊。所以“对待他人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也是奥巴马经常从安嘴里听到的教诲。

坦率是安针对亚洲人委婉含蓄的生活作风而提出来的。而我们可以认为,被针对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罗罗。比如安给罗罗买了一件衬衫,客气的罗罗总是嘴上说喜欢,但私底下不穿或者很少穿,这种态度让直率的安很不习惯,所以便教导奥巴马说话办事爽言快语,直切主题。

而在安给他灌注的价值观中,独立判断无疑是最具有价值的。随波逐流是人的天性,它可以包裹住人性的懦弱与懒惰。但安则一直认为,对待一件事情,一定不能因为他人的看法影响自己的判断,独立思考然后得出自己满意的结论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魅力。事实上,后来的奥巴马在这一点的执行上明显是相当成熟的。

我们再来看看在贫穷和饥饿中成长起来的亚洲人罗罗,是怎样教导奥巴马的。

罗罗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喜欢金钱,因为金钱能让他与家人过得更好。

比如那时的印尼收一种特别的财产拥有税,每次收税人来家里检查时,罗罗就如其他印尼人一样,将自家的电冰箱等一些贵重财产藏起来。可这种省税的举动,却违背了安心中的诚信原则,她觉得这种做法是一种罪恶。

一开始,罗罗对待安的不理解总是沉默,后来次数频繁后,他便跟安吵了几回,这是他们的感情破裂的伊始。

在罗罗看来,自己无疑是委屈的。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这个家,但偏偏出生美国,从未经历过饥饿困苦的安无法理解。

在安看来,其实也能理解罗罗的用意,但就是接受不了这种方式,两人的根本分歧还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不同。

这种难以化解的隔阂使得罗罗越努力赚钱养家,他与安的心灵距离就越远。

还比如,当时家里请用人,因为大部分用人都来自印尼农村,所以罗罗对他们通常都很友善,但罗罗的观点是,这个得建立在他们勤奋的基础上,如果谁在工作的时候不负责任和有意偷懒,那么被辞退将是不可更改的命运。而善良的安却认为这种做法不近人情,每每有这种事情发生,她便成了用人的守护神,与罗罗对立起来。

罗罗针对此事便教导奥巴马,很多事情没有对与错,安作为一个女人,心地善良是好事,也理所应当。但身为一个男人,善良有时候会成为别人攻击你的弱点,这个世界只有保证自己可以生存得很好的强者才能对别人适当施予援手。

不得不说,罗罗的观念,在当时的印尼是很正确的。弱肉强食的社会,谁也不愿意空有一腔理想而饿肚子。所以当时的奥巴马虽然小,却也默默认可了罗罗的看法。

当安察觉到儿子在为人处世上偏向罗罗的时候,她恐慌了。她试图通过各种说教,甚至是“威逼利诱”来阻止儿子的倒戈,但收效甚微,奥巴马已经接受了罗罗的那套生存观念,安显然很沮丧。本来自己的价值观得不到罗罗的认可就够让人难过了,现在连年幼的儿子也倒戈,于是,她只好写信给远在肯尼亚的老奥巴马诉说衷肠。

不用说,这种举动被罗罗发现之后肯定不快,这也催化了两人感情的破裂。

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能不能彼此磨合过一辈子,我们不知道,但小奥巴马却把安与罗罗的教导取长补短通通吸收了。在为人方面,他按照安的理念,谦逊善良,但在从事一些社会事件,比如竞选的时候,就得用上从罗罗身上学到的人生哲理了,通俗讲就是费尽手段以便更好地达到目的。不得不说,没有罗罗在他幼年时的教导,恐怕奥巴马难以走进白宫,至少,走得不会那么顺利。

4年印尼时光,奠定了奥巴马人生的很多方面。奥巴马在自传中称,罗罗确实是个好父亲,他给童年时的奥巴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与支持。【注解】[1]一场发生于1965年的印尼事变,此次事变导致印尼大量共产党员被杀。

第四章 普纳荷贵族学校

回到夏威夷之后,奥巴马进入了普纳荷贵族学校就读。在这里,他的种族意识觉醒了,也是在这里,他摇身成为了一个瘾君子。

回归夏威夷:安宁平淡的新生活

一段时间以来,安内心矛盾,痛苦不堪。一方面她深爱印尼,物质上的贫穷不能阻碍她准备在这完成学术研究与事业的想法,但与丈夫罗罗之间越来越深的心灵沟壑让她既沮丧又恐惧。特别是看着小奥巴马已经完全接受了罗罗所传授的生存之道,她担心长此以往,儿子会变得唯利是图,缺失美好的人性。思量再三,她决定把儿子送回美国去念书,让他远离罗罗。

这对于已经习惯了印尼生活的小奥巴马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可以想象,当时的他已经在印尼最好的学校念书,在学校他是孩子王,领导着大群敬仰他的小朋友,并且深得老师的器重。

所以小奥巴马对于安的决定非常不满,但同时他也明白,自己无法抗拒母亲的安排。

安尝试用各种方法去开导他,比如告诉他,夏威夷有好看的动画片、好吃的冰淇淋、美丽的风景,等等。但似乎唯一能让奥巴马觉得有点安慰的,却是回到夏威夷就不用4点钟起床学英文了。

虽然小奥巴马非常舍不得罗罗,但10岁的他还是被送回了夏威夷,在这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不过,迎接他的却并没有母亲说的那般美好,外公外婆的生活已经远远不如从前。

首先是那栋漂亮又舒适的大房子被卖掉了,转而搬进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出租小公寓。而本来做着家具销售经理的外公也已经转行做起了人寿保险代理。小奥巴马回来几天后就知道外公这份工作做得很不顺心,因为每个周末的晚上,他都可以听到外公跟许多客户打完电话后烦躁不安、唉声叹气的声音。外公连自己都不相信人们需要他卖的东西,极度的缺乏信心让工作变得更加折磨人。

当然,也有签下单的时候,这时候外公就会走到小奥巴马的房间,跟他聊天。主要讲自己年轻时候到处漂泊的潇洒,而也只有从谈话中,小奥巴马才能窥见外公昔日的气势与热情,这时候已经较为懂事的他会说一些鼓励的话,让外公的情绪能够好一点。

除去外公的工作困扰,小奥巴马还经常看见外公与外婆争吵。这时候的外婆已经是当地一家银行的副总裁,她的薪水比外公多了好几倍,是维系整个家庭的最重要支柱。这样的事实让要强的外公心里很苦涩,在他看来,这种家庭收支模式一直在摧残男人心底的尊严,因此虽然嘴上总是鼓励外婆发展自己的事业,但却总是会在一些小事上发生争吵。

所幸小奥巴马的回归,让他们孤独的内心得到了来自于外孙的宽慰,因此矛盾也少了很多。“只要孩子们过得好就行”,这是小奥巴马的外公外婆达成的为数不多的共识。他们已经年岁渐大,来家拜访的客人也少了,年轻时候的抱负慢慢枯竭,梦想的热血早已经凝固,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成为他们最主要的精神慰藉。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买一栋自己想要的房子,然后弄上自己喜欢的各种装修。他们买了车,却很少带小奥巴马出去玩,晚上外公会在客厅看电视,外婆则在卧室里看书。

这就是小奥巴马回夏威夷后的生活,安宁平淡。这于老人来说倒是极好,但对于正处在好动贪玩时期的小奥巴马来说,却太过无趣。

种族意识的觉醒

重返夏威夷后,暑假一结束,奥巴马便要去普纳荷学校的小学部五年级学习了。普纳荷是一所私立贵族学校,奥巴马能入学是靠了外公老板的关系,并且这所学校学费非常高昂,幸亏外婆在银行的薪资还不错,能够为其支付。

不过,夏威夷的新生活还是让年幼的小奥巴马有点无所适从,先是暑假的百无聊赖与孤独,进入普纳荷中学后则变成了被孤立。很明显,这所夏威夷贵族学校比之印尼的贵族学校要高好几个档次,当时小奥巴马在印尼是朋友中的富人孩子,而如今他比之夏威夷的贵族孩子,只能算是穷人,有时候同学来他家玩,发现他家家具简陋,冰箱里也空空如也,再看小奥巴马也经常穿着拖鞋到处跑,不免奚落嘲笑他。

但是,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小奥巴马就升到了中学部。普纳荷中学是真正唤醒奥巴马种族意识的地方。

入学第一天,奥巴马就察觉出了自己作为黑人的与众不同,因为整个班级除了一个黑人女孩,就只有他是黑人。刚开始在这所学校生活的时候,他仅有的几个朋友全是黑人,这似乎也是他在择友方面唯一的选择。

除去班级里的那个黑人女孩,跟奥巴马关系最好的莫过于大他两岁的瑞了。当时瑞已经在念高中,而小奥巴马只是初中生,但因为整所中学的黑人学生少得可怜,所以这并不影响他们相识与关系的逐渐稳固。

瑞的父亲是军人,他们一家人是由洛杉矶搬至夏威夷的。由于当时在洛杉矶生活时,瑞的周围都是一些喜欢满口粗话、吸毒等的黑人军人,所以瑞在耳闻目染之后深受其影响,自己也变得很“黑人”。不仅如此,他还试图给奥巴马传达自己与周围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瑞比奥巴马大,并且本来就成熟世故,上了高中的瑞已经到了初晓人事的年纪,但是在追求女孩的路上却处处碰壁,于是他便向奥巴马抱怨,说这些白色、黄色皮肤的女孩们都有很强的种族歧视心理。

但其实那时的奥巴马已经明白,这绝不是瑞说的那么回事,像这种贵族学校里的女孩,家教一般较好,看不上瑞这种满口粗话、油腔滑调并且外形也不是很标志的男孩再正常不过了。

即使是奥巴马事后回忆那段青葱岁月,也不得不承认,结交瑞是他人生中不太光彩的事情,正是在瑞的怂恿和耳濡目染下,本来积极、向上、听话的奥巴马才变成了一个“坏孩子”。

因为父亲是军队军人,瑞经常带奥巴马去军营参加那里的黑人派对和舞会,这使得很多时候奥巴马都很晚才能回家,睡眠不足就导致了白天上课时的无精打采,学习自然也好不了。十几岁正是念书的黄金年华,但遗憾的是奥巴马却在跟着瑞学习说脏话和吸烟。

安在奥巴马高一那年回过一次夏威夷,但那时候的她忙于学业论文与研究,压根就没察觉出小奥巴马的一些变化。

当然,在普纳荷的学习生活中,奥巴马除了学会一些不好的东西外,还爱上了篮球这一热血又健康的运动。因为打篮球,他在球场上结识了不少白人朋友。这本该是好事,但遗憾的是,因为他的球技相对较弱,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上场比赛的机会。一些黑人球手很不高兴,他们觉得教练是白人,所以黑人就得按照白人的规则来玩球,这很不公平。奥巴马当时面对着白人对黑人的漠视,黑人对白人的仇恨,觉得自己有一种两难的情绪在心里流动。

一次黑人派对,奥巴马冒昧带上了他两个最要好的白人球友去参加,虽然他的本意是试图让黑人和白人加强沟通,但实际上,当两个白人处在一堆黑人里面时,却仿佛笼罩进了一个仇恨气场,压抑得难以呼吸。所以没一会儿两位白人朋友就找机会离开了,奥巴马也只能无奈地表示歉意。

黑人朋友给了奥巴马很多对于种族思考的灵感,但真正让奥巴马觉得黑人受到歧视的却是在他十六七岁那年,外婆说起的一件事。

那天,外婆下班后开始对外公发牢骚。本来这也不算什么,因为两位老人以往也是有很多牢骚必须倾诉,但这次似乎不太一样。

因为一直崇尚勤俭,坚持每天乘公交车上下班的外婆,突然要求外公以后开车去接送她。外公迷惑不解,便问她为什么要突然这样要求。外婆说,因为那天她在公交车站等车时,突然被一个大家伙给拦住了,大家伙向她要钱,而她被那人吓坏了。

外公大惑不解,只是一个要饭的,至于这么恐惧吗?同时这也是奥巴马心中的疑问。

但随即外婆给出的答案却让奥巴马心灵一震。外婆说的是“因为那个要饭的是个黑人”。外祖母对少年的奥巴马非常疼爱,外祖父眼里则流露出一个老年人的隐忍和慈爱。

外婆的意思很明显,在她看来,黑人都是粗暴无礼、没有文化的,她怕拒绝了那个黑人会被报复。无疑,这件事伤害了拥有一半黑人血统的奥巴马的心。

那时候的奥巴马心里面既难过又困惑,于是便去请教一个足够老的黑人朋友富兰克,奥巴马希望这个80多岁的诗人能够为他解惑并且给予一些必要的人生指导。毕竟喜欢写诗的文学爱好者总是让人觉得有文化,再加上岁数够大,这个老人便成为了奥巴马心中最为信任的智者。

富兰克听完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告诉奥巴马,黑人与白人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或者称之为隔阂,那是相当长的一段奴役与被奴役的历史所造成的心灵创伤。所以即使是亲人,也有无意识互相伤害的时候。

现阶段白人恐惧黑人,黑人仇视白人,似乎是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可能这就是美国社会的现实,即使在夏威夷也如此。

奥巴马没有在富兰克那里获得满意的答案。因为理想主义的答案不可能在现实中找寻到。当然,后来他创造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他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美国社会黑白人种互相对峙的局面。

他改变了历史。

迷惘的少年时光:逃课、吸毒和性

青涩迷茫的少年岁月正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奥巴马不仅颓废,看不清人生,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瘾君子。

大概是在奥巴马高二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个爱吸毒的黑人朋友——米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跟那群吸毒的朋友在一起,奥巴马也不可避免地沾上了毒品。

那是一个躁动的年代,性和吸毒是当时青年人最热衷的事情。在他们看来,这些以前被视为禁忌的东西都“非常酷”“非常有个性”。

高一时,奥巴马的一个黑人朋友因为携带毒品被抓进了监狱。事情是这样的,那天这位朋友因为没有携带驾照,所以在路上被警察叫停,谁料警察无心一搜,却从朋友开的卡车中发现了毒品。

这件事让奥巴马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因为如果朋友把毒品藏得更好一点,或者那天带了驾照,也就免去了牢狱之灾。当然,现在朋友进了监狱,他只能说,那位朋友的运气真是差到了极点。

自此之后,奥巴马做事显然把运气和机遇都考虑了进去,而我们看他之后的人生路途,似乎确实也是一次又一次被幸运女神所眷顾。

当时安在夏威夷,听说了这事难免要询问一下奥巴马,但奥巴马却试图给安解释运气对人生的重要性,而后又表示自己不会做那样愚蠢的事情。安忙于事业,也没有过多地在意这件事,到底那时候她知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吸毒,我们也无法知晓答案,但是想来奥巴马应该很会隐藏自己。

奥巴马在自传中提到过,与安的这次交谈,让他明白了伪装,而这也是他精于世故的开始。一个黑白混血的青年,在富饶的夏威夷,就读于一个白人居多的贵族学院,他被迫锻炼出了各种各样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生存下去。那个时候的奥巴马,也不过15岁而已。

并且,奥巴马当时不仅是个瘾君子,更是个“花心大萝卜”。那个时期,奥巴马换女朋友的速度非常快,也许那个年纪的女孩就喜欢看上去很特别又叛逆的男孩,而除了在家长面前表现乖巧,其他时候都以混混形象出现的奥巴马无疑很符合广大女孩的口味。

外表温和、内心叛逆是奥巴马中学时期的真实写照。如今看来,这与当时没有人给从男孩到男人过渡,尚未足够成熟又渴望表现成熟,内心刚刚萌发了种族意识的他足够多的关心和明确指导不无关系。因为那时候安大部分时候待在印尼,而外婆忙于银行的事务,外公粗心,所以他们都对奥巴马缺乏明确的管束与督导。所以这导致即使身处严格的私立学校,奥巴马依旧爱上了逃课,染上了吸毒,并且迷恋女人、荒废学业。

但所幸,奥巴马并没有一直沉沦、堕落下去——他的这种坏孩子模样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迷惘的少年终会清醒,而迷途知返的奥巴马也并没有让人失望。

我要上大学:学会珍惜每一个上天赐予的机会

安觉得很奇怪,眼看就要高中毕业了,许多同学都忙于申请学校,为继续深造做准备,可自己的儿子奥巴马却整天优哉游哉、无所事事,仿佛上大学是别人的事情,与他无关。

终于,逮着一个机会,安决定与奥巴马谈谈这个问题。

安问:“你马上就要毕业了,接下来该做什么有想法吗?”

奥巴马回答得很快:“早就想好了。”

安又问:“那你准备上哪所大学呢?”“我不打算读大学。”奥巴马的回答让安非常吃惊。

安忙问:“为什么?”

奥巴马耸了耸肩,说:“也没什么,我想先在夏威夷找份工作,然后找个社区学院修一两个专业,半工半读吧,然后再看下一步该怎么走。”

面对奥巴马的答非所问,安显然有点生气:“我是问你为什么不上大学!”

奥巴马犹豫了片刻,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上大学,为什么?外公没上大学不是也过得好好的吗?为什么每个人都要上大学,这有什么意义呢?”

安终于明白了,长年与不学无术却喜欢吹牛的外公生活,让小奥巴马产生了一种知识无用的观念。也许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想如他外公那般整天无所事事,也不用学习,也不求进步,只求悠闲享受人生。但很显然,奥巴马没有看到外公为生计发愁,业务差时被老板责骂的狼狈模样。

安很生气,她试图告诉儿子,外公之所以能过上安逸生活,是因为外婆在拼命工作,而且外公年轻时家庭条件太差,没有多少接受教育的机会。反观如今的奥巴马,入读的是夏威夷数一数二的贵族学校,却不知珍惜。

安说了很多,但奥巴马却不为所动。最后,安只好叹气道:“你自己得付出努力,不能只是坐在那儿等机会,你得去努力争取机会,制造机会,而不是让机会来找你。”

这是人生经验的总结。

不管是出于安施加的压力,还是他自己突然明白了过来,总之在那个夏天,奥巴马也着手开始申请学校。当时他的成绩不是很好,但所幸美国的大学很多,而且很多要求都不是很高,所以也有录取通知书寄到家中,这也算是让安欣慰的事情了。

奥巴马最开始就读的是加州的西方学院。而他之所以申请这所学校,据说是因为一个女孩。那个他还在思索为什么要上大学的夏天,一个于夏威夷海滨散步的傍晚,奥巴马偶遇了一位加州的黑人女孩,他对这个黑人女孩一见钟情,并从女孩口中得知西方学院的事。他觉得女孩肯定会去西方学院,于是自己也送去了申请。幸运的是,他被西方学院录取了,遗憾的是,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遇见过那个女孩。

在奥巴马即将离开夏威夷赴加州西方学院念书时,他还在思考上大学有无意义这个问题。而理所当然的,在他无比困惑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去找富兰克,这个他人生中的智者去解惑。

出乎意料,富兰克言辞颇为激烈地指责奥巴马,身为黑人的后代却没有上进心,没有改变种族落后面貌的觉悟,一味想让自己活得舒适,而且也不好好珍惜自己得之不易的受教育机会。“你事实上和那些睡在我家地板上的猫没有什么两样。”这是富兰克对当时的奥巴马的批评。

富兰克年纪已大,并且曾经经历过被白人奴役的岁月,所以在种族问题上显得比较敏感。他忘记了奥巴马只是一个肯尼亚人的后代,黑白混血,并且从小便在白人家庭中长大,事实上他并没有多少关于黑人的屈辱记忆。

Part3 抉择,改变命运:梦想从大学起航

迷途知返、浪子回头,穿过迷惘的青春,奥巴马找寻到了理想之光。坚定、坚忍、坚持,他开始为未来积蓄力量,并为未来鸟瞰众生般的生活时刻准备着。

第一章 我的大学:时刻准备着,为未来积蓄力量

1979年的秋天,奥巴马为了找寻一个黑人女孩来到了加州的西方学院。可惜的是,他并没有找到这个女孩,不过意外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初入西方学院

西方学院位于美国太平洋沿岸第一大城市洛杉矶,风景秀丽,风光旖旎。奥巴马于1979年的秋天来到了这里。

西方学院是1887年建校,1910年独立的一所洛杉矶市私立学校。人文科学是学院的研究强项,但遗憾的是奥巴马对此并没有什么好感。那时候的他对学院不关心,只关心夏天遇到的那个黑人女孩是否在这里。而且风景优美的洛杉矶在奥巴马眼里,与夏威夷好像没什么不同。不过是大了些,理发店更容易找些。这是奥巴马通过对比后对这座城市的评价。

刚一进入西方学院,奥巴马就发现,西方学院人员构成复杂,里面有世界各地、各色人种的学生。这种情况迫使他需要找到一个组织,让自己免于形单影只。而他理所应当得加入黑人群体。当时他有几位很好的黑人朋友,比如,马科斯、蒂姆和雷吉。

马科斯是一个血统纯正的黑人,他如富兰克那样,对白人天生排斥。他对奥巴马讲过自己在洛杉矶街头的遭遇。那天他什么都没有做,漫步在白人街区里,但因为是黑人的关系,遭到了警察的阻拦,之后还发生了口角。

马科斯有一个身为黑豹党(美国黑人社团,反对美国政府)创建者的姐姐,因此种族问题以及对白人的不满永远是他挂在嘴边的东西。更让奥巴马觉得不好的是,他的思想和行动总是快奥巴马一步,这让奥巴马心理不平衡,觉得自己好像是个小弟弟。

与马科斯相比,同样是黑人的蒂姆却没有种族意识,他每天都穿戴整齐,待人友好,天性单纯,活得轻松快乐。

但好脾气的蒂姆却不讨奥巴马的喜欢。蒂姆在奥巴马眼中是个花花公子,还有点傻,甚至奥巴马私下经常开玩笑说,为什么蒂姆不改名为汤姆,因为在一篇小说里,汤姆这个角色是一个逆来顺受型的黑奴。可能蒂姆给奥巴马的感觉就是逆来顺受,丝毫不懂得抗争,也不懂得争取黑人的权益。虽然奥巴马不是一个纯正的黑人,但对于种族歧视,他因为从小的一些遭遇包括身边一些黑人朋友的立场,却是极其痛恨的。

早在奥巴马临行前,老黑人富兰克便对他说过,大学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白人用来愚化黑人的一种手段,他劝告奥巴马,可以接受大学教育,但不能被其改变思想。但事实上,奥巴马通过观察看到,西方学院里的大多数黑人学生并没有这种意识,他们很多甚至都来自中产阶级的家庭,有着固定的圈子,每天都互相抱团亲密玩耍,虽然有时候也抱怨,但大部分时候与白人的抱怨没有什么不同,总而言之,他们并不觉得受大学教育是一种妥协。

奥巴马发现,大多数的黑人对造反并不感兴趣,因为种族问题是横亘在黑人心中多年的伤,他们早已经厌倦了反复去揭那道伤疤,他们想要安逸地生活,就不能去想自己的黑人身份。

但是奥巴马却不能跟这些黑人一样,因为他并不是在康普敦或者洛杉矶南部的黑人聚居区瓦茨长大的纯种黑人,他不需要逃离命运。而从小在白人圈子里长大,他心中的种族意识其实已经非常淡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才会客观、理性地去思考美国的种族问题,去思考“两种肤色之间的仇恨真的不可化解吗”这样的问题。

找回自我,远离谎言和欺瞒

在西方学院,奥巴马认识了一个很漂亮的黑人女子乔伊斯,那时候几乎所有黑人兄弟都喜欢她。

一次黑人学生联合会举行活动,奥巴马问她参不参加,乔伊斯却说:“我不是黑人,我是多民族的。”

乔伊斯的父亲是意大利人,而她的母亲是多国混血,既有部分的非洲血统,又有部分的法国血统,还有部分的美国和其他血统。

乔伊斯说,她觉得现在黑人的待遇比过去好了很多。“为什么我要选择属于哪个种族呢?现在的美国社会已经愿意把我像个人一样对待了,但偏偏是一些黑人还对于种族问题耿耿于怀,他们总是试图给我传达这样的理念——种族问题还很严峻,我们要团结起来,我们要对抗白人。但这不是庸人自扰吗?”

奥巴马无法同意她的观点,因为乔伊斯把黑人称作“他们”,好像要撇清关系一样,这种态度就明显不对。奥巴马认为,乔伊斯一类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逃避自己的身份。在他们不厌其烦地提到自己多民族遗传基因时,其实是在自欺欺人,自我挣扎。

让奥巴马感到恐惧的是,他在乔伊斯一类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似乎他们的各种怪毛病,他们的各种观点奇异的谈话,他们心中的迷茫,都是自己内心的某种声音。奥巴马非常害怕,他努力与这些人保持距离,以证明自己很清醒,不妥协。

结交一些在政治上更积极的种族主义者是奥巴马证明自己不是黑人背叛者的另外一种方式。他和他们一样,穿着皮夹克,抽着大烟卷,讨论新殖民主义、欧洲中心论、父权制,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就像是被社会疏远的边缘人物,用熏人的烟草、震耳欲聋的声音来发泄内心的孤独与迷惘,与资产阶级社会令人窒息的约束抗争。

但是很可惜,这样的生活并不能带给奥巴马任何心理安慰,他觉得这种疏远是不够的,因为学校里很多激进的白人,他们总是乐意对这种边缘黑人群体表现出自己的宽容。这让奥巴马觉得气短,想要跟白人拉开目标距离的预期完全无法实现。而且他也感觉到了,自己如此刻意与乔伊斯这样的人保持距离,其实也是想要摆脱自己的过去。生活在自己编造的谎言中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奥巴马越是明确自己的立场,对黑人群体表现出忠诚,疏远类似于蒂姆和乔伊斯之类的人,他就越感到荒诞,如此刻意去证明自己的黑人身份,是不是另外一种极端?

直到奥巴马后来认识了雷吉娜,他才轻松了许多,因为与雷吉娜在一起的时候,他不需用谎言遮掩自己。

奥巴马与雷吉娜是在一家咖啡店认识的,当时奥巴马正在读一本名为《黑暗之心》的带种族主义色彩的小说,而他的黑人朋友马科斯便在一旁取笑他。这时候雷吉娜走了进来,马科斯便介绍他们认识了。

马科斯抢过奥巴马的书给雷吉娜看,便笑道:“兄弟,我告诉你,这种东西会荼毒你的思想。”而后因为他还有课,便叮嘱雷吉娜跟奥巴马好好谈谈,拯救一下他的思想。

但事实上马科斯刚离开,雷吉娜就耸耸肩膀,无奈地说道:“非常抱歉,那家伙又说教了!”

奥巴马把书装进背包后,认真地对雷吉娜说:“其实马科斯说得没有错,这本图书确实带有很强的种族主义色彩。作者康拉德偏激地认为,整个非洲是世界的污水池,所有的黑人都是一接触便会传染污秽的野人。”

雷吉娜听到这话便困惑了:“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还要读呢?”

奥巴马说:“因为是布置的作业。当然,还因为……因为这本书给我一些别样的启发,抛却种族色彩,里面很多关于白人的东西让我有所感悟。它给出了一种看世界的独特方式,它让我学会了保持距离去看世界。而且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理解到底是什么让高高在上的白人感到了恐惧。是他们自己思想扭曲后所产生的恶魔。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人们是怎样学会仇恨的。”

雷吉娜问道:“这对你很重要吗?”

奥巴马点头:“当然,你不觉得这是治愈疾病的唯一方式吗?”

之后他们便不再讨论这种严肃而沉重的话题,转而开始说起奥巴马的名字。而后雷吉娜还谈到她在芝加哥度过的童年,因为没有父亲,所以母亲很辛苦,住处条件也不好,冬冷夏热。当她谈到与外公外婆、舅舅们、表兄弟姐妹们一起吃晚饭的时候,奥巴马表达了羡慕,这种温馨让他有一种向往。

不过雷吉娜却笑道,自己倒一直希望能在美丽的夏威夷长大。

毫无疑问,与雷吉娜谈话让奥巴马颇感愉快,而且在对话中,奥巴马慢慢找回了自我。直到进入二年级后,奥巴马发现内心的自我已经非常坚定,那就是诚实的自我,远离任何欺骗与谎言的自我。

哥伦比亚大学:美国政治经济领袖的摇篮

在西方学院里,奥巴马随学生组织加入了“南非撤资运动”。在运动中,奥巴马慢慢地发觉了自己的天分,他的作用越来越大,比如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的代表由他负责联系,给教职工的信件也由他起草,甚至打印宣传单,讨论策略都离不开他。人们也愿意倾听他的意见,一次理事会议的集会,人们都推选奥巴马作开场发言,奥巴马认为自己能够做好,便很快同意了。

在这次活动中,奥巴马需要为一幕街道剧作大约两分钟的开场演讲,演讲完毕之后,两个白人学生会把他拉下台去,试图把南非的激进分子活动戏剧化。

奥巴马上台的时候,微微有些出神。当时阳光很好,他站在台上,望着台下刚吃过午饭乱哄哄的几百人,没有等别人暗示,便把嘴巴凑到麦克风前,开始说道:“有一种斗争正在进行着!”大家抬头看了看他,人群陆续安静下来。奥巴马继续重复着这句话:“我说,有一种斗争正在进行着!”

在草坪上扔飞盘扔得不亦乐乎的学生终于也停下来了。“这虽然是远在大洋另一边的斗争,但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与它息息相关,无论我们是否知晓它的存在,无论我们愿不愿意它存在,这种斗争都需要我们选择一种立场。当然,并不是简单地在白人与黑人之间做出选择,而是要我们选择尊严或奴役,公平或非正义,正确或错误。”

奥巴马停顿了,但此时的观众席鸦雀无声,大家都在看着这个黑人。鼓掌和喝彩声响了起来,很多人都催奥巴马继续讲下去,眼看着台上台下的联系已经成功建立,奥巴马也很兴奋,他抓着麦克风还想要继续。但可惜这时候有人从后面抓住他的手。这是一场街道剧,按照原先设计的剧情,两个白人学生会把他往台下拉。而他要假装试图挣脱。不过这时的他,却是假戏真做了,他看着台下沸腾的人群,还想说很多憋在心里的话,但他终究还是被拉了下去。

马科斯紧随其后上台,向观众解释他们刚才看到的戏剧性一幕,是为了讽刺政府在南非问题上的犹豫不决。雷吉娜也上了台,举出了一些切身的经历来配合马科斯的演讲。他们两个的口才都非常棒,看着人群被打动,奥巴马也为这两个朋友而骄傲。

但奥巴马并没有认真听他们的演讲内容。相比之下,他更喜欢观察观众与剧作人员的表现,目光扫过开始继续玩飞盘的学生,那些戴着雪纺布的臂章,或者自己绘制的招牌的年轻人,虽然都是满脸的真诚,但奥巴马心里却开始怀疑这一切。这只不过是一种行为艺术,是一场玩笑般的闹剧,没人会往心里去。

奥巴马心中充满了挫败感,因为他是如此认真而动情地在演讲,却无疑变成了闹剧中的闹剧。看着几个白人理事会成员微笑着朝他招手,他把头低了下去。

在当晚的庆祝派对上,雷吉娜向奥巴马表示庆贺,奥巴马却说:“听着,可爱的雷吉娜女士,我今天的表演能够获得你的认可我感到非常荣幸,但是不得不说,这该是你最后一次听到我演讲了。以后为黑人做演讲的事情留给你做,留给马科斯做就行了,再也与我无关。”

雷吉娜非常诧异:“为什么会这样?”“好吧,雷吉娜,那我告诉你,因为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之前我答应做这些,是因为我喜欢掌声,那掌声能让我激动,虽然有些廉价。但现在我发现,今天的事情做和不做并没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发生在遥远地区的一个孩子身上的不幸真的会在今天这些听众中引起什么影响吗?不会的,所以漂亮的言词起不了什么作用。那我何必自欺欺人,假装这些能起作用呢!”

雷吉娜不可置信地盯着奥巴马:“哦,我以为我听到的是一个关心黑人的人在讲他所相信的事情,我想我真是愚蠢透顶了。”

奥巴马说:“不,不是愚蠢,而是幼稚。”

雷吉娜说:“我不认为自己幼稚,如果有人是幼稚的,那肯定是你。你逃离不了你自己。你以为能逃避自己的感觉,恰恰是在自欺欺人。你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总是考虑自己,你的想法与雷吉、马科斯、斯蒂夫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集会和你有关,演讲和你有关,伤痛也是你的伤痛。但是奥巴马先生你也必须明白,这些不只与你有关,也与需要你的帮助的那些孩子们有关。没有人会对你的讽刺、你的世故、你自我受到的伤害感兴趣,我也不例外。”

奥巴马沉默了,他想也许雷吉娜是对的,相当长时间以来,他都只考虑到自己,自己的恐惧与需要,这意味着他迷失了。在迷失中所有关于自身的认识都是狭隘的、渺小的、发育不良的,这只是源于自己的恐惧。因为恐惧,他嘲笑蒂姆;也是因为恐惧,他放纵青春。为了逃避这种无所不在的恐惧感,他只有通过躲避和隐藏,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好过一点。

事实上,在一个人刚出生时,他的身份肯定跟种族有关,但是这个身份不可能一成不变只停留在开端,它会随着人的成长与各种经历而改变。

奥巴马在西方学院只待了两年,这两年于他而言是痛苦而孤独的,起初他会花时间去打篮球和参加派对,但渐渐地他再也没有兴趣做其他的事情,而是陷入无尽的思索中。好在虽然学业上表现不是太突出,但他在知识方面还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个边缘混混青年,逐渐把目光和注意力集中到了教室里,他发现很多同学和教授的思想都非常深刻,这能带动着他去思考自己所专注的事情,并让他以全球的眼光去审视世界。知识的养分让他陶醉。

这段时间里,罗杰·博谢教授对于奥巴马有很大的影响。当时的博谢教授还是个年轻的讲师,只教过奥巴马两门课程:美国政治思想和当代政治思想。后者是奥巴马最喜欢的一门课程,对他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让学生自主思考是博谢教授的教育理念。他始终认为,在一个好的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不该把自己的偏好强加给学生,学生应该通过自主思考得出结论。学生最后会怎么样,从来不是他关心的事情,他觉得自己的教学任务只在于教会学生思考,而不是把学生变成一批一批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雷同产品。

博谢老师的课让奥巴马渐渐告别了热闹又空虚的各种派对。在刚开始上课时,虽然奥巴马没有投入地学习,但是博谢教授却根据奥巴马的作业和课堂提问看出他是个有前途的年轻人。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博谢老师的引导,让奥巴马走出了自己固执己见的青少年时代,迈入了严肃的成人阶段。

奥巴马在西方学院念到二年级时,就已经对这个地方丧失了热情,恰逢当时有一个去哥伦比亚大学的转学计划,他便积极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具有更加多元化的都市气氛,而且更靠近黑人社区,这让奥巴马觉得很刺激。

前往纽约对于奥巴马来说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他为此不得不丢下很多东西。能够在一群陌生人中重新定位自己,再交上许多陌生又有趣的朋友,是转校给他的最大吸引力。

纽约不仅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它是美国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它由布鲁克林区、曼哈顿区、昆斯区、布朗克斯区和里士满区组成。

纽约只有较短的300多年历史。曼哈顿岛的南端是它的最早居民点,跟所有的美洲一样,这里原是印第安人的住地。不过在独立战争期间,美国的首都便临时搬到了这里。到19世纪中叶,纽约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并且在金融、贸易、旅游与文化艺术方面都已经领先于全国,成为综合性的国际大都会。同时,繁华的纽约也是美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聚居在哈莱姆街区的黑人大概就有100万左右。

纽约的核心是曼哈顿岛,虽然它只有57.91平方公里,在5个区中面积最小,但这个不起眼的小岛却是美国的金融中心所在,美国大概有180家大公司把总部设在了曼哈顿。不仅如此,就连各大垄断组织的总部也都在这里设立中心据点。这里还集中了世界金融、证券、期货及保险等行业的精华。对于世界金融稍有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美国垄断资本的大本营和金融寡头都在华尔街,而这个华尔街,便位于曼哈顿岛南部。

话说回来,奥巴马转学的目标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最具声望的高等学府之一,它位于曼哈顿的晨边高地,在中央公园北面,濒临哈得孙河。

哥伦比亚大学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国王宪章》而成立,是美国最古老的8所大学组成的“常春藤联盟”成员之一。1767年,该校成立了美国第一所授予医学博士的医学院。1858年,哥伦比亚学院成立了法学院。1896年,学校理事会正式决定使用“哥伦比亚大学”这一校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就等于看见了光辉的人生道路,奥巴马同外祖父母在纽约中央公园的长凳上享受这个幸福的时刻。

哥伦比亚大学被誉为培养政治、经济领袖人物的摇篮。两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哈兰·菲斯克·斯通和查尔斯·伊万斯·修斯,两位美国总统——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都是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第13任校长便是美国第34任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另外,纽约市有14位市长、纽约州有10位州长都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生。简而言之,美国太多著名的政治、经济人物都与哥伦比亚大学密切相关。

1981年,奥巴马从洛杉矶的西方学院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不过当时他并没有融入这个足有几百万人口的纽约。

在曼哈顿的第一个晚上,奥巴马蜷缩在一个小胡同里,品尝着新来者的孤寂。这不是他的本意。其实来纽约之前他已经联系好了住处,可是当他拖着行李来到灯火阑珊的街头,站在他预订的公寓门前时,却没有人给他开门。此时他没有足够的钱去住旅馆,而在纽约他也并不认识什么朋友。无可奈何之际,奥巴马只好坐在公寓门廊上。他想起了背包里还有一份老奥巴马给他写的信,便拿出来看。

事实上在信中他的父亲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说一切都好。

奥巴马把信读完后就折起来塞进口袋。他想了想,自己与父亲大概有4年没有通信了。他这次主动给父亲写信,也是写了好几次,犹豫了很久才下决心发出去的,出乎意料的是,他很快便收到了父亲语气平静又夹带着些许愉快的回信。

不知不觉到了午夜,还是没人给奥巴马开门。他只好爬过一个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