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8:47:42

点击下载

作者:仰曙芬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科护理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

儿科护理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儿科护理学/仰曙芬主编.—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

ISBN 978-7-117-26978-0

Ⅰ.①儿… Ⅱ.①仰… Ⅲ.①儿科学-护理学-成人高等教育-教材 Ⅳ.①R473.7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21985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儿科护理学第4版

主  编:仰曙芬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5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6978-0

策划编辑:梁敬敬

责任编辑:梁敬敬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纸质版编者名单

数字负责人 仰曙芬

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玉香 /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仰曙芬 / 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刘 迎 /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杨 凡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吴心琦 / 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林晓云 / 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高 凤 / 济南护理职业学院

崔 洁 / 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崔 璀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薛松梅 / 新乡医学院护理学院

编 写 秘 书 吴心琦 / 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第四轮修订说明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机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贯彻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新模式,经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决定,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本套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第四轮修订工作,确定修订原则和要求。

为了深入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精神,创新教学课程、教材编写方法,并贯彻教育部印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名称更替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就相关联盟的更新和定位、多渠道教学模式、融合教材的具体制作和实施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

本次修订和编写的特点如下:

1.坚持国家级规划教材顶层设计、全程规划、全程质控和“三基、五性、三特定”的编写原则。

2.教材体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坚持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非零起点性、学历需求性、职业需求性、模式多样性的特点,教材的编写贴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实际,适应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要,满足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岗位胜任力需求,达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实践好用的“三好”教材目标。

3.本轮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增加案例及解析,突出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养。形式上采用纸数一体的融合编写模式,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数字化内容,以一书一码的形式展现,包括PPT、同步练习、图片等。

4.整体优化。不仅优化教材品种,还注意不同教材内容的联系与衔接,避免遗漏、矛盾和不必要的重复。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教材13种,于2018年出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专科)第四轮教材目录注:1.*为护理学专业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共用教材*2.为配有在线课程,激活教材增值服务,通过内附的人卫慕课平台课程链接或二维码免费观看学习第四届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顾  问 郝 阳 秦怀金 闻德亮

主任委员 赵 杰 胡 炜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龙大宏 史文海 刘文艳 刘金国 刘振华 杨 晋

佟 赤 余小惠 张雨生 段东印 黄建强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昆华 王爱敏 叶 政 田晓峰 刘 理 刘成玉

江 华 李 刚 李 期 李小寒 杨立勇 杨立群

杨克虎 肖 荣 肖纯凌 沈翠珍 张志远 张美芬

张彩虹 陈亚龙 金昌洙 郑翠红 郝春艳 姜志胜

贺 静 夏立平 夏会林 顾 平 钱士匀 倪少凯

高 东 陶仪声 曹德英 崔香淑 蒋振喜 韩 琳

焦东平 曾庆生 虞建荣 管茶香 漆洪波 翟晓梅

潘庆忠 魏敏杰

秘 书 长  苏 红 左 巍

秘  书 穆建萍 刘冰冰前 言

为适应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关精神以及护理事业发展要求,进一步落实《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的“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人文关怀意识”的要求,切实满足培养从事临床护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转变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医学而轻人文的传统观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文社科及护理与医学相结合,强化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本教材根据护理专科生的特点编写而成。在编写中遵循教材规律,既注重课程“三基”的培养,又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内容紧扣教学大纲,注重护理学专业特色,既包括深入浅出的理论知识,又与护理临床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儿童心理、情感发育问题的干预和护理,强调人文知识向专业知识的渗透,体现了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整体护理观。

在编写体例方面,在第3版教材基础上,本教材完善了护理诊断的应用,护理措施有依据、重点突出、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强的特点。重点疾病护理采用案例引入、提出问题等方式,按照发病机制、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护理评价的完整护理程序进行论述,引导学生建立临床思维,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培养应用型护理学人才的需要。

在编写结构方面,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群健康需求的变化,适应医学科技及临床实际工作的发展。本教材注重知识更新,创新了编写模式,正文中设置了“相关链接”“问题与思考”“理论与实践”等模块,引导学生对学科前沿趋势、相关领域研究热点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思考,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兴趣。每章设置了“学习目标”,使学生能更全面、系统地掌握儿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实专科护理的具体内容,减少护理部分的空泛;大幅度增添图表,章后设置“学习小结”和“复习参考题”供学生回顾本节重点内容及课后思考。本教材在传统纸质版教材的基础上配有数字化内容,包括PPT、同步练习等多种形式,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参编院校及同仁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谨致真诚的感谢!

由于能力和水平有限,难免存在缺点和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仰曙芬2018年6月第一章 绪 论

学习目标

掌握  儿童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熟悉  儿科护理学的特点、任务和范畴;儿科护士的角色及素质要求。

了解  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第一节 儿科护理学概述

儿科护理学(pediatric nursing)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卫生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的一门科学。护理的对象为胎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一、儿科护理学任务与范畴(一)儿科护理学的任务

儿科护理学的任务是对儿童生长特点、疾病防治和保健规律进行研究,以儿童各年龄阶段的特点为根据,提供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全方位整体护理,促进儿童的体格、智能、心理、行为各方面正常发展,增强儿童体质,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保障和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二)儿科护理学的范畴

儿科护理学与临床儿科学同属于儿科医学的范畴。从胎儿期至青春期整个儿童时期健康和卫生问题,包括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与喂养、儿童身心方面的保健,儿童疾病的预防、治疗与护理。

随着医学和护理学研究的进展,儿科护理学的任务、范围不断拓展。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变为“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由单纯的患儿护理扩展为对所有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防治与护理及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服务;由单纯的医疗保健机构承担任务逐渐发展为全社会都参与并承担儿童疾病的预防、保健和护理。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者应树立整体护理理念,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将科学育儿知识普及到社区、家庭,并取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以适应儿科护理学的飞速发展。二、儿科护理特点

儿科护理学研究及服务的对象是身心处于不断发育的儿童,其年龄及发展的程度是影响护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儿科护理人员应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相对应的护理。(一)基础特点

1.解剖特点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格不断发生变化,各器官的发育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体重、身长、头围、胸围、臀围等的增长,身体各个部位的比例与成人有明显的差别。骨骼发育未完善,如新生儿骨缝及囟门未闭合;头部相对较重,颈部肌肉和颈椎发育相对滞后,缺少保护,需做好头部防护;儿童髋关节附近的韧带较松弛,臼窝较浅,易发生脱臼及损伤,护理时动作应轻柔。

2.生理生化特点

儿童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比成人高,但胃肠消化功能未成熟,易出现营养障碍及电解质紊乱;小儿神经系统功能不成熟,受刺激后神经传导易于扩散兴奋,故高热易引起惊厥。此外,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生化正常值,如呼吸、脉搏、血压及体液等相关生化指标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3.免疫特点

儿童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不完善,防御能力不成熟。经胎盘从母体获得的IgG出生后3~5个月逐渐消失,一般要到6~7岁时主动免疫合成的IgG才能达到成人水平,所以易发生感染性疾病。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期血清IgM浓度低,易患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另外,由于分泌型IgA缺乏,婴儿期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性疾病,故护理应特别注意消毒及隔离。

4.病理特点

由于儿童各脏器发育不成熟,故对相同病因引起的机体反应表现与成人有很大差异。如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肺部感染,婴幼儿多为支气管肺炎的病理变化,而年长儿和成人则表现为大叶性肺炎;如维生素D缺乏时,婴儿表现为佝偻病,成人则为软骨病。(二)临床特点

1.疾病特点

儿童疾病种类与成人有所不同,不同年龄儿童的疾病种类也有差异。如新生儿疾病常与先天遗传和围生期因素有关,婴幼儿疾病中以感染性疾病占多数;儿童白血病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占多数,而成人以粒细胞白血病为多;心血管疾病中,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多见,而成人则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见。婴幼儿患感染性疾病时往往起病急、来势凶,感染易扩散甚至发展成败血症;婴幼儿病情严重时可表现为各种反应低下,如表情淡漠、体温不升、不吃不哭等,而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此外,儿童病情发展过程易反复、波动,变化及表现多样。故应密切观察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诊治特点

不同年龄的儿童患病的临床表现不同,诊断时应重视年龄因素。如惊厥,在新生儿时多考虑产伤、窒息、颅内出血引起;6个月以内的婴儿应考虑是否患婴儿手足搐搦症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个月~6岁的儿童要考虑是否患高热惊厥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儿童不能自己诉说病情,除向家长详细询问病史外,还应密切观察病情及结合病情作快速的辅助检查,及早发现问题,及早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

3.预防与预后特点

许多儿童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如开展计划免疫和加强传染病的管理;重视儿童保健工作,合理营养;及早筛查和发现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以及视觉、听觉和智力障碍,并尽快干预和矫治,防止发展为严重伤残;注意营养平衡,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可防止儿童肥胖,也可预防成年后出现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儿童患病时起病急、变化快,若能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好转恢复也快。由于儿童各脏器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强,后遗症也比成人少。但新生儿、危重患儿病情变化迅速,应严密监护,积极抢救,降低死亡率。(三)心理护理特点

儿童期是心理行为发育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的每一年龄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且易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差等,因此,护理人员应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与儿童父母、幼教工作者、学校教师等共同合作,根据儿童不同心理发育特征,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第二节 儿童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儿童在各年龄阶段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根据各年龄阶段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将儿童年龄阶段划分为7个时期。(一)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前为 胎儿期(fetal period),约40周。临床上将整个妊娠过程分为3个时期:①妊娠早期:从受精卵形成至满12周。受精卵从输卵管移行到宫腔着床,细胞不断分裂增长,迅速完成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形成。此期是胎儿发育关键期,如受感染、药物、放射线、化学物质或遗传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可导致流产或先天畸形,甚至胎儿夭折。②妊娠中期:自满13周至28周。此期胎儿各器官迅速生长,功能逐渐成熟。但肺发育不成熟,若早产则存活率较低。③妊娠晚期:自满29周至胎儿出生。此期以肌肉发育及脂肪积累为主,体重快速增加。

胎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孕母的营养、健康、心理状况及生活习性都会对胎儿生长发育产生极大影响,应重视孕期保健。(二)新生儿期

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之前称 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由于新生儿刚脱离母体转为独立生活,体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而其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及生理调节功能还不够成熟,这一阶段发病率高,死亡率亦高。因此新生儿期特别需要加强保暖、合理喂养、环境适宜、睡眠充足、消毒隔离及预防疾病等护理。(三)婴儿期

从出生至1周岁之前为 婴儿期(infant period),又称乳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此期婴儿对能量和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的需要量相对较大,但其消化系统功能尚不完善,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障碍性疾病,如营养不良、腹泻、贫血等。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逐渐减少,而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易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此期保健重点为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实施计划免疫、预防感染。(四)幼儿期

1周岁以后至满3周岁之前为 幼儿期(toddler age),是智能发育加快,体格生长速度相对减慢,语言、思维、交往与表达能力日渐增强,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断发展的时期。此期儿童与外界接触增多,活动范围扩大,对各种危险的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应注意防止中毒及意外伤害,预防传染病,保证营养,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使用餐具的能力。(五)学龄前期

3周岁后至6~7岁入小学之前为 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是智能发育更趋完善,体格生长速度进一步减慢,达到稳步增长的时期。动作、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活动、游戏、识字、写字的能力进一步加强,自理能力和初步社交能力得到锻炼,好奇、多问、模仿力强,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应加强早期教育,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为入学做好准备。此期儿童因活动增加,接触外界更广,易发生意外事故,如中毒、溺水、坠伤等,同时免疫性疾病在此期开始增多,要注意预防。(六)学龄期

从小学开始(6~7岁)至青春期前为 学龄期(school age),是智能发育更趋成熟,体格生长稳步增长,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应合理安排好学习与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学习及卫生习惯,保证足够的睡眠及营养,防治龋齿,保护视力,加强教育,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七)青春期

青春期(adolescence)年龄范围一般为10~20岁,女孩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此期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出现第二次生长高峰,同时也是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时期,出现第二性征。此期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问题开始增多,应重视道德品质教育与生理、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包括性知识教育,加强营养,保证身心健康。第三节 儿科护士的角色及素质要求(一)儿科护士的角色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儿科护理人员的角色范围从单一的疾病照顾和医嘱执行者扩展成为具有多功能、多元化的角色。

1.专业照护者(caregiver)

儿童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发育尚未完善,生活尚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儿科护士最重要的角色是在帮助儿童促进、保持或恢复健康的过程中,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直接的专业照护,如营养的摄取、感染的预防、药物的给予、心理的支持、健康的指导等,以满足儿童身、心两方面的需要。

2.护理计划者(planner)

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护士必须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收集儿童生理、心理、社会状况等方面资料,全面评估儿童的健康状况以及儿童家庭在面临疾病和伤害时所产生的反应,找出健康问题,并根据儿童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系统的、全面的、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减轻儿童的痛苦,帮助儿童适应医院、社区、家庭的生活。

3.健康教育者(educator)

在护理儿童的过程中,护士应依据儿童各年龄段智力发展的水平,向他们及其家长有效地解释疾病治疗和护理的过程,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还应向儿童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使他们采取健康的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4.健康咨询者(consultant)

健康咨询是另一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包括鼓励、支持、教育儿童表达情感和想法,帮助家庭应对危机和压力。因此,应积极向儿童及家长提供有关治疗的信息,解答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问题,给予健康指导,使他们能够以有效的方法去应对压力,找到满足生理、心理、社会需要的最习惯和最适宜方法。

5.健康协调者(coordinator)

护士需协调与诊断、治疗、救助有关的人员和机构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儿童获得最适宜的整体性医护照顾,如与医生的联络,与检验师、营养师等的联系,与家长的沟通等。

6.患儿及其家庭的代言人(advocate)

儿科护士是儿童权益的维护者,在儿童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自己的要求和意愿时,护士有责任解释,并维护儿童的权益不受侵犯或损害。护士还需评估有伤害儿童健康的问题和事件,建议医院行政部门改进,或提供给卫生行政单位作为拟定卫生政策和计划的参考。

7.护理研究者(researcher)

护士应积极进行护理研究工作,开展护理新技术,指导和改进护理工作,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儿科护理专业发展。(二)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

1.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1)热爱护理事业,热爱儿童,有爱心、同情心,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献身儿童健康事业的精神。(2)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真诚、友好、热情、和蔼的心态为儿童提供优质服务。(3)全心全意为儿童服务,能为儿童及家庭保守秘密和隐私。

2.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1)具有较全面的基础护理理论和专业护理知识、精湛的护理实践技能,操作准确,动作规范。(2)具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并运用于护理实践。(3)具有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的判断能力、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准确、有效、及时地解决问题。(4)具有熟练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3.健康的身心素质(1)具有健康的心理,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言行举止。(2)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善于应变,灵活敏捷。(3)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求取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4)具有与儿童成为好朋友、与儿童家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同仁间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第四节 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在祖国丰富的医学典籍和历代名医的传记中,常见许多有关儿童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的记载,如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阐述了有关儿童生理和病理现象、治疗和护理原则;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所著的《备急千金方》中,比较系统地解释了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提出了护理原则。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并逐渐发展,西方传教士在我国开办了教会医院并附设了护士学校,医院设立了妇产科、儿科等病房、门诊。1835年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开设了我国第一所医院,两年后开设了护士训练班。1888年美国人在福州成立了我国第一所护理学校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健康事业,制定并实施了《母婴保健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将保障儿童健康作为重大战略和重点任务,努力维护和促进儿童健康。儿科护理工作不断发展,从加强孕产期保健、广泛推行科学接生、实行计划免疫、大力开展城乡儿童保健、提倡科学育儿、推广普及妇幼卫生适宜技术,直至形成和发展了儿科监护病房(PICU)和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等专科护理。儿科护理范围、护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拓展和提高。儿童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病死率亦迅速降低,儿童死亡率持续显著降低,儿童体格发育水平不断提高,儿童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儿童生命质量不断提高。根据我国卫生计生委2016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的数字显示,我国婴儿死亡率从2000年的32.2‰下降到2015年的8.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0年的39.7‰下降到2015年的10.7‰。2011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改善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更明确要求。

儿科护理教育体系日趋完善。20世纪50年代,儿科护理教育列入中等专业教育。在停办30年后,80年代初,恢复并开设了高等护理教育。1983年天津医学院开办了护理系,目前开办本科护理教育和专科护理教育的院校分别达到132所和199所,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等儿科护理人才。90年代初,开设了儿科护理硕士、博士教育项目,促进儿科护理教育专业向更高层次、水平迈进。

儿科护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必须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变革中发展,在发展中走向成熟。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儿科疾病谱将继续发生变化,新时期儿童健康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感染性疾病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杀手。

2.儿童精神卫生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3.成人疾病的儿童期预防成为儿科工作者在新时期面临的一项新任务。

4.儿童期意外伤害将成为21世纪儿科学和儿童保健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

5.环境卫生污染对儿童健康造成危害。

6.儿科疾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将得到普及和发展。

7.青春医学等多学科对儿科学的渗透将是21世纪的热门话题等。

同时,儿科护理的范围也将得到扩展,以家庭为中心的照护和社区保健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儿科护理手段、护理过程将增加更多的科技含量。儿科护士将用现代化的护理手段为儿童服务。

总之,儿科护理工作者应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护理手段,发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推动儿科护理事业和儿科护理学的发展。

问题与思考

在当代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整体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体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尊重被护理患者的个性需求,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水平,将人性化的护理理念贯穿于整个护理的过程当中,既是当代护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必然选择。儿科护理工作有其护理对象的特殊性,因此更需要在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当代儿科护理的重要意义在于?如何进一步加强儿科护理的人性化服务?(仰曙芬)学习小结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卫生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的医学学科。研究及服务的对象是身心处于不断发育的胎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诊治、预防、护理等方面具有其学科特点。根据不同年龄的发育特点,将儿童划分为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各期具有较突出的生理特点、疾病谱和保健重点,如婴儿期和青春期体格生长最快,幼儿期和学龄前期智能发育最快,生殖系统在青春期发育加速并成熟。儿科护士承担着专业照护者、护理计划者、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询者、儿童及家庭代言人等多元角色。复习参考题

1.儿童各年龄阶段是如何划分的?各年龄段有何特点?

2.儿科护理的特点有哪些?第二章 生长发育

学习目标

掌握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规律、常用指标和测量方法以及骨骼和牙齿的发育规律。

熟悉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和体格生长的评估。

了解  儿童神经心理行为发育及评估。第一节 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

生长(growth)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逐步形成和长大,属于量的变化。 发育(development)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和成熟,为质的变化。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两者紧密相连。生长发育的过程相当复杂,但其发展也遵循一定的规律。一、生长发育的规律(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不断进行的,但各年龄阶段的生长速度不同。一般年龄越小,体格增长越快。出生后儿童会出现两次生长高峰,第一个生长高峰,是在出生后6个月以内,尤其是头3个月;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二)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

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发育有先有后、快慢不一。有的系统发育较早,如神经系统;有的系统发育较晚,如生殖系统;有的系统发育先快后慢,如淋巴系统;有的系统发育先慢而后快,如肌肉组织;有的系统增长基本与体格生长平行,如心、肝、肾等器官(图 2-1)。图2-1 各系统发育不平衡(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生长发育通常遵循一定的顺序,即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爬、立、行(自上而下);先抬肩、伸臂,再双手握物,先会控制腿再控制脚(由近到远);先会用手掌握持物品,以后又发展到能用手指端摘取物品(由粗到细);先会画直线,进而能画图、画人(由简单到复杂);先会看、听和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再发展到记忆、思维、分析、判断(由低级到高级)。(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

儿童生长发育在一定的范围内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判断一个儿童的发育是否正常时,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连续、动态的观察,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两个基本因素。遗传因素对儿童生长发育潜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潜力又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决定了每个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一)遗传因素

儿童的生长发育受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包括特征、潜力、趋向、限度等。许多身体方面的特征,如体型、体格、个性特征、肤色、头发的颜色、性成熟的早晚等都与遗传有关。遗传性疾病无论是染色体畸变或代谢缺陷对生长发育均有影响。(二)环境因素

1.孕母因素

孕母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营养状况、健康状况、情绪等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如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TORCH即弓形虫(toxoplasma)、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 virus)、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感染可致流产、早产、死胎或胎儿生长迟缓);孕母的严重营养不良可导致流产、早产和胎儿体格生长及脑的发育迟缓;孕母接受放射线辐射、环境毒物污染、精神创伤等,均可能使胎儿生长发育受阻。

2.营养因素

营养状况是影响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合理的营养能提供充足的、平衡的必需营养素。儿童对营养的需求随年龄、活动度、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胎儿期在宫内营养不良,就会造成体格生长落后、脑的发育迟缓;出生后长期营养不良导致体重下降,最终也会影响身高的增长,使机体的免疫、内分泌、神经调节功能低下,影响智力、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儿童过多地摄取热量会导致肥胖,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宫内营养不良和超重儿童成年后发生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的概率将增加。

相关链接健康与疾病发育起源学说“健康与疾病发育起源(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DOHaD,音译‘都哈’)”学说是生物医学近20年来的突破性进展。该学说指出: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如果生命在发育过程的早期(包括胎儿和婴幼儿时期)经历不利因素(子宫胎盘功能不良,营养不良等),将会增加其成年后患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概率,这种影响甚至会持续几代人。

最新DOHaD的相关研究显示,母亲营养不良可以编制儿童在成年期发生心血管疾病、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的程序,即孕期营养会直接影响胎儿的早期发育,从而影响成年后的健康和疾病易感性;祖母的饮食对孙代的患病风险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研究,更为我们提供了加强孕期营养教育的理论依据。在关键窗口期的合理营养,不但对宝宝的成年健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而且可能影响几代人。

3.疾病

疾病对儿童生长发育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急性感染会使体重减轻;慢性疾病会影响体重和身高的发育;内分泌疾病常引起骨骼和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先天性疾病和遗传代谢性疾病对体格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影响明显。

4.生活环境

儿童的生活环境是由一定的自然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食物、土壤等)和社会环境(包括人际关系、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等)组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的护理、正确的教养、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的关爱、优越的学习环境、适当的运动和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等因素,都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达到最佳状态的重要外部条件。(三)性别因素

男女儿童之间的生长发育存在差异。女孩青春期开始较男孩早约2年,此期体格增长较快,骨骼较轻,骨盆较宽,肩距较窄,皮下脂肪丰满。但至青春末期,女孩平均身高、体重较同年龄的男孩小。男孩尽管青春期开始较晚,但延续的时间较长,故体格发育最终超过女孩,肌肉也比同年龄女孩发达。因此,在评价儿童生长发育时,应按男女标准分别进行。第二节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估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一)体重

体重(weight)为身体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是反映儿童体格生长,尤其是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儿科临床给药量、输液量、热量的计算依据。

新生儿出生的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以及宫内营养状况有关。2005年九省市城区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男婴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3kg±0.4kg,女婴为3.2kg±0.4kg。生后1周可有暂时性的生理性体重下降。

体重增长的速度与年龄有关。0~3个月婴儿体重平均每月增长600~1000g,6个月平均体重是7.26kg,是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7~12个月体重增长减缓,每月平均增长300~400g。3~5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1岁约为出生时的3倍,2岁时体重为出生时的4倍,2岁以后至青春期前增长速度减慢,并趋于稳定,一般每年增加2~3kg,直至青春期。为了便于应用,推算公式如下:

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 ×0.7

7~12 个月:体重(kg)=6(kg)+ 月龄 ×0.25

2 岁至青春期前:体重(kg)= 年龄 ×2+7(或 8)(kg)

进入青春期,体重增长较快,不能用上述公式计算。评估儿童的发育状况时,应连续定期监测其体重,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测量方法:空腹、排大小便后,脱去衣裤、鞋袜后进行称量。小婴儿用盘式杠杆秤测量,精确读数到10g;1~3岁幼儿用坐式杠杆秤测量,精确读数到50g;3岁以上儿童用站式杠杆秤测量,精确读数到50g。称量时儿童不可摇晃或接触其他物体,计算时应准确减除衣物的重量。(二)身高(长)

身高(height)为头、脊柱和下肢的总长度。3岁以下儿童应仰卧位测量,称 身长(length)。儿童出生时的平均身长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速度最快,平均增长约25cm,1岁时达到75cm。2周岁增长速度减慢,平均为10cm,身长约为85cm。2岁以后身高(长)每年增长5~7.5cm。2岁至青春期前按下列公式推算身高(长)。

身高(长)(cm)=年龄×7+77(cm)

身高(长)由头、躯干和下肢的长度构成。三部分发育的速度并不一致,头部生长最快,躯干次之,而青春期身高增长则以下肢为主。临床上通过测量上部量和下部量,以判断头、脊柱、下肢所占身长的比例。上部量为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反映头和脊柱的长度的指标;下部量为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距离,反映下肢的长度的指标。新生儿的上部量占身长的60%,中点在脐上,2岁时中点在脐下,6岁时中点移至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上、下部量相等,中点在耻骨联合上缘(图2-2)。

测量方法:3岁以下用量板卧位测身长,儿童脱帽、鞋袜及外衣,仰卧于量板中线上,头顶接触头板,测量者一手按直儿童的膝部,使两下肢紧贴底板,一手移动足板紧贴儿童足底,并与足底相互垂直,精确读数至0.1cm。3岁以上可采用身高计或固定在墙上的软尺进行测量,儿童脱帽、鞋,直立,两眼直视前方,足跟靠拢,足尖分开约60°,臀部和两肩都接触立柱或墙壁,测量者移动身高计使头顶板与儿童的头顶接触,板呈水平位时,精确读数至0.1cm。图2-2 胎儿至成人身体各部比例

相关链接我国发布第五次全国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

2016年6月8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举行了第五次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报告发布会。

10年来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进一步提高。调查结果显示,7岁以下儿童的体格发育水平较10年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5~5.5岁年龄组为例,2015年男童体重、身高分别为20.17kg、113.6cm,较10年前分别增长0.99kg、1.7cm;女童体重、身高分别为19.29kg、112.5cm,较10年前分别增长0.89kg和1.8cm。

40年间儿童体格发育状况变化显著。除出生组和1个月组外,其他各年龄组身高体重均有明显增长,且男童、女童趋势一致。同时,城乡儿童身高体重差别也在逐渐缩小。城区儿童前3个10年体格发育水平呈快速增长趋势,近10年来逐渐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农村儿童前3个10年体格发育变化趋势与城区一致,第4个10年虽然增幅略有下降,但依然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儿童体格发育平均水平明显超过WHO标准。2015年我国九市城乡7岁以下各年龄组儿童体格发育平均水平均已明显超过了WHO颁布的儿童生长标准。其中,城区儿童体重超出0.1~1.2kg,身高超出0.5~2.1cm。农村儿童体重超出 0.3~0.9kg,身高超出 0.3~2.1cm。(三)头围

头围(head circumference,HC)为自眉弓上缘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是反映脑发育的重要指标。出生时头围相对较大,33~34cm。1岁时为46cm。1岁以后头围增长明显减慢,2岁时为48cm。5岁时为50cm。15岁时为54~58cm(接近成人)。测量头围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如头围过大常提示脑积水,头围过小常提示脑发育不良等。

测量方法:测量者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一侧眉弓上缘,使软尺紧贴头皮绕枕骨最高点及另一侧眉弓上缘回零点,精确读数至0.1cm。(四)胸围

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CC)为沿乳头下缘水平经肩胛骨角下绕胸一周的长度,反映肺和胸廓的发育。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约32cm。1岁时头围和胸围相等。1岁至青春期前胸围应大于头围,约为头围 +年龄 -1(cm)。

测量方法:取卧位或立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测量者一手将软尺零点固定于一侧乳头下缘(乳腺已发育的女孩,固定于胸骨线第4肋间),一手将软尺紧贴皮肤,经两肩胛骨下缘回至零点。取平静呼气和吸气时的平均值,精确读数至0.1cm。(五)上臂围

上臂围(upper arm circumference,UAC)为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绕上臂一周的长度。反映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生后第1年内增长迅速,1~5岁期间增长缓慢。上臂围可用于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的筛查。评估标准:>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测量方法:儿童两上肢自然平放或下垂,用软尺零点固定上臂外侧沿肩峰至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回至零点,精确读数至0.1cm。二、骨骼和牙齿的发育(一)骨骼的发育

1.颅骨的发育

根据头围的大小、骨缝和前、后囟闭合的迟早来评价颅骨的发育。前囟是由额骨和顶骨形成的菱形间隙,在出生时为1.5~2cm(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2岁时96%的儿童前囟闭合。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前囟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前囟凹陷则多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者。后囟由顶骨和枕骨构成,生后已闭合或生后6~8周闭合。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3~4个月闭合(图2-3)。图2-3 颅骨骨缝、前囟与后囟

2.脊柱的发育

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发育。生后第一年快于四肢,以后四肢增长快于脊柱。脊柱在发育过程中会形成3个脊柱自然弯曲:新生儿出生时脊柱仅轻微后凸,3个月左右随着抬头动作的发育出现颈椎前凸,6个月能坐时出现胸椎后凸,1岁左右开始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至6~7岁时3个脊柱自然弯曲才为韧带所固定。

3.长骨的发育

长骨干骺端的骨化中心按一定的顺序和部位有规律地出现。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及干骺端融合的情况,可判断骨骼发育年龄即骨龄。观察腕部骨化中心出现的顺序及数目,是评价骨龄的简单方法。采用左腕部X线摄片。出生时腕部无骨化中心,生后的出现顺序为:头状骨、钩骨(3~4个月);下桡骨骺(约 1岁);三角骨(2~2.5岁);月骨(3岁左右);大、小多角骨(3.5~5岁);舟骨(5~6岁);下尺骨骺(6~8岁);豆状骨(9~10岁)。10岁时出齐,共 10个(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约为其年龄加1)。骨龄落后,应考虑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生长激素缺乏症等;骨龄超前可见于中枢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二)牙齿的发育

人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一般在儿童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平均为6个月,2~2.5岁出齐,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儿童乳牙萌出顺序见图2-4。13个月龄后仍未萌牙称为萌牙延迟。恒牙的骨化从新生儿开始,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恒牙(第一磨牙),12岁左右出现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现第三磨牙,又名智齿,但也有人终生不出。

出牙为生理现象,会伴有一些不适,如低热、短暂的睡眠不安、流涎、过分吮指、喜咬硬物等。三、生殖系统的发育

生殖系统在青春期才开始迅速发育。青春期一般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青春期前期:女孩9~11岁,男孩11~13岁,体格生长明显加速,第二性征出现,此期历经2~3年;②青春成熟期:体格生长开始减速,第二性征全部出现,性器官在解剖和生理上已成熟,出现初潮、首次遗精,此期历经3~4年;③青春期后期:生殖系统完全成熟,生长发育停止,第二性征发育完成,此期历经3~4年。青春期的开始和持续的时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较大。图2-4 儿童乳牙的出牙顺序(一)女性生殖系统的发育

女孩自出生时卵巢发育已较完善,但其卵泡处于原始状态。进入青春期后,在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卵巢内滤泡发育,乳房出现硬结,随着卵巢的不断增长,雌激素水平不断升高,女孩第二性征出现较早。9~10岁骨盆开始加宽,乳头发育,子宫体随年龄而增大,10岁以后增长加快,15岁左右达到成人大小。12岁后臀部变丰满,外生殖器增大,阴道上皮角化,分泌物变酸,随之乳房迅速增大发育,出现腋毛、阴毛、月经初潮。(二)男性生殖系统的发育

男孩自出生时睾丸大多数已降至阴囊,约有10%尚未下降,一般1岁内都下降至阴囊,但到成人仍有0.2%未降,称隐睾。自出生到10岁前这一段时间性器官发育较慢,到青春期开始进一步发育,分泌的雄激素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10~11岁阴茎开始增大,12~13岁时出现阴毛,13~16岁时出现腋毛,声音变粗,开始长胡须、痤疮和喉结。四、体格生长的评估

为充分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准确地评价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客观和正确地评价个体或群体儿童生长发育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选择一个合适的正常儿童体格标准参考值作为比较,并采用适当的体格生长评价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我国现有的儿童体格生长标准是依据2005年中国九大城市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调查的数据为参照值,以此制订我国儿童生长发育曲线和比较儿童的营养、生长状况。(一)体格生长评估常用方法

1.均值离差法

适用于正态分布状况。以均值()为基值,标准差(SD)为离散距,一般认为在均值±两个标准差(含95%的受检总体)的范围内儿童为正常。

2.中位数、百分位法

适用于正态和非正态分布状况。以第50百分位(P)为中位数,50与均值离差法的均值()相当,其余的百分数为离散距,常用 P、P、P、P、P、P、P。一般以 P~P百分位(包含 310255075909739794%的总体)范围内的儿童为正常。

3.指数法

根据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制定出特定的指数来评价生长发育。常用的有 BMI指数(body mass index):体重(kg)/身高 22(m),实际含义是单位面积中所含的体重数。BMI是判断肥胖的常用指标。

4.生长曲线图评价法

将儿童的各项指标按不同性别、年龄绘成生长曲线图(均值离差法或百分位数法),将定期连续测量的数据每月或每年标记于图上作比较,能直观快速地了解儿童生长情况、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偏差,分析原因,采取适当措施给予干预(图2-5)。图2-5 生长曲线(二)体格生长评估内容

1.生长水平

包括各单项体格生长发育指标,如体重、身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等。将某一年龄时的单项体格生长指标测量值与参考人群值比较,即可得知该儿童生长的现实水平,并能预示其生长趋势。

2.生长速度

定期连续地监测儿童某一年龄时的单项体格生长指标,即可得知该儿童在该年龄的生长速度。可发现个体儿童自身的“生长轨迹”,预示其生长趋势,与参照人群值比较,可及时发现生长偏离。以生长曲线图观察儿童生长速度最简单、直观。建议常规测量的时间和频率为:6个月内的婴儿每月1次,6~12个月每2月1次,1~2岁每3月1次,3~6岁每半年1次,6岁以上每年1次。高危儿适当增加观察次数。

3.匀称程度

评估体格生长发育各指标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体型、身材是否匀称等。(三)体格生长评估注意事项

1.采用规范的测量工具及正确的测量方法,获取准确的体格指标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根据不同的个体儿童,选用合适的正常儿童体格生长标准参照值进行比较。

3.要了解儿童的生长发展趋势,必须定期连续的详细纵向观察,不可单凭一次检查结果就下结论。

4.对早产儿进行生长水平评价时,应矫正胎龄至40周(足月)后再评价。一般头围至18月龄、体重至24月龄、身长至40月龄不再矫正。

5.采用多种指标综合评价,以防单一指标评价的局限性。

6.体格测量的评价结果应结合全面体格检查、实验室数据、生活状况及健康史综合分析。(四)体格生长评估流程

儿童体格生长评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临床问题。按照2015年《中国儿童体格生长评价建议》的评估流程为:①体格生长测量;②采用参数生长水平评估;③发现高危儿童;④生长速度与匀称度评估、临床资料(病史和体格检查);⑤初步诊断;⑥选择实验室检查或转诊(图2-6)。图2-6 儿童体格生长评估流程第三节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估一、儿童神经心理发育(一)神经系统的发育

神经系统在胎儿期发育迅速。出生时脑重约370g,为体重的1/9~1/8。出生后第一年脑生长发育迅速,6个月达600~700g,1岁时900g,10岁时已达成人脑重(约1500g)的90%。出生时脑表面已有了主要的沟回,但大脑皮质较薄,沟回较浅,神经细胞分化较差,3岁时细胞分化基本完成,8岁时接近成人。神经纤维髓鞘化在4岁时完成,所以婴儿时期的各种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慢,易于泛化。出生时脊髓已基本发育成熟,2岁时接近成人。儿童脊髓相对比成人长,新生儿脊髓下端位于第二腰椎的下缘,4岁时位于第一腰椎,所以对婴幼儿腰椎穿刺时位置应偏低,避免损伤脊髓。(二)感知觉的发育

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地获取信息的能力。感知觉的发育能促进儿童运动、语言、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发育。

1.听感知发育

新生儿在出生时鼓室无空气,听力差。出生3~7天听力增强,低调的声音能使新生儿安静,如催眠曲等。3~4个月时出现定向反应,头可转向声源,听到悦耳的声音时会笑。6~7个月时能区别父母声音,唤其名有反应意识。1岁左右能听懂自己的名字。2岁时能听懂简单的吩咐。3岁后对声音的区分更精细。4岁时听觉发育完善。 新生儿听力筛查(neonatal hearing screening,NHS)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的有效办法,纳入常规新生儿筛查。

2.视感知发育

新生儿已有视觉感应功能,但视觉不敏锐,在15~20cm距离处视觉最清晰。新生儿期后视感知发育迅速。2个月起有头眼协调。3~4个月头眼协调能力增强,可追寻活动的人和物。5~7个月开始认母亲及常见的物品,如奶瓶等,对鲜艳明亮的色彩很喜欢。8~9个月,开始出现视觉深度,能注视非常小的物体。1岁半至2岁视力为0.5;5岁视力为0.6~0.7,能区别颜色;6岁视力为1.0。

3.味觉和嗅觉的发育

儿童出生时味觉和嗅觉已发育完善。新生儿对甜、酸、苦等不同的味道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对乳香尤为敏感。3~4个月时能区别好闻与难闻的气味。4~5个月的婴儿对食物的微小差异能敏锐感觉到,故应合理添加各类辅食,使之适应不同的味道。

4.皮肤感觉的发育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及深感觉。新生儿的触觉反应很灵敏,特别以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最敏感,触之即有反应,而前臂、大腿、躯干部触觉较迟缓。新生儿痛觉已形成,但不敏锐,随年龄的增长逐步改善。新生儿出生时温度觉灵敏,尤其是对寒冷的反应强烈,如出生时遇冷则啼哭。2~3岁时幼儿通过接触能区分物体的软、硬、冷、热等属性。5~6岁时能分辨体积和重量不同的物体。

5.知觉的发育

知觉是人对事物所有属性的综合反映。与听、视、触等感觉的发育密切相关。生后5~6个月时已有眼手协调动作,通过看、摸、闻、咬、敲击等,逐步感知物体各方面的属性。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的知觉迅速发展。1岁末空间感和时间感开始萌芽。3岁能辨上下。4岁能区分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认左右。4~5岁后有时间的概念,5~6岁时逐渐掌握周内时序、四季等概念。(三)运动的发育

1.平衡与大运动的发育(1)抬头:

新生儿由于颈肌无力,俯卧时偶可抬头1~2秒;3个月抬头较稳。(2)坐:

6个月双手向前撑时能独坐。(3)爬:

7~8个月可用手或肘撑胸腹在原地打转;8~9个月能用双手向前爬;1岁左右能手膝并用“四脚爬”。(4)站立、行走与跳:

10个月可扶走;1岁可独站片刻;15个月能独自走稳;24个月能双腿并跳;2.5岁能独脚站立;2~3岁能登楼梯;4~5岁能快跑。

2.精细运动的发育

新生儿时期存在握持反射,约2~3个月握持反射消失,开始抓扒物品。6~7个月出现换手及捏、敲等动作。9~10个月可用拇、食指取物。15个月能用蜡笔涂画。18~23个月能乱划线条、叠3~4块积木。3岁能画垂直线、用积木搭桥。4岁基本上能自己脱、穿简单的衣服。5岁能学习写字。(四)语言的发育

儿童语言发育经历发音、理解和表达三个阶段。

1.发音阶段(出生~1岁)

新生儿已会哭叫,并且饥饿、疼痛等不同刺激所反映出来的哭叫声的音调、响度也不同。婴儿1~2个月开始发喉音,2个月发“咿”“啊”“呜”等元音,6个月出现辅音,10个月能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等亲人的称呼。

2.理解阶段(1岁~1岁半)

婴儿在发音的过程中逐步理解语言,通过视觉、触觉、体位觉与听觉的联系,逐步理解一些日常用品,如奶瓶、电灯等名称。提供积极的语言联系环境,儿童可逐渐理解这些音节的含义。

3.表达阶段(1岁半~3岁)

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发展,儿童学会了表达语言。12个月左右能说简单的词、句,以后逐步到复杂的句子,辨别肯定性与疑问性语气,6岁以前是关键期,尤以2~4岁为语言发育的最重要时期。(五)心理发展活动的发展

儿童出生时不具有心理现象,待条件反射形成即标志着心理活动的发育开始,并随年龄增长,心理活动不断发展。

1.注意的发展

人对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环境的选择性警觉,或对某一刺激的选择性反应称为注意。注意可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为自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努力;后者为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婴儿期以无意注意为主,随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出现有意注意。5~6岁后儿童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