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之美——网页中的网格设计(修订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21:16:09

点击下载

作者:(美)Khoi Vinh 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秩序之美——网页中的网格设计(修订版)

秩序之美——网页中的网格设计(修订版)试读:

内容提要

怎样才能设计出简洁大方而不落于俗套的超人气网站? 纽约时报网站的资深设计师Khoi Vinh 在本书中将为你 揭示其中的奥秘。

本书将源自传统平面设计、被众多平面设计大师推崇的 网格设计方法应用于网页设计,向读者详细介绍了网格 设计成熟而经典的设计模式,并以整个网站的设计为例, 对工作流程、设计工具和方法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 手把手教读者从零开始,完成网站主要页面的设计。

本书为所有网站设计人员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设计参考。 在阅读并实践本书的内容后,读者不但可以开拓眼界,更 能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

献给我的父母,他们创造了一切第一章引言

从某种层面上讲,设计可被看做一种利用创造力将想法强加于这个世界的方式,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强加于世界,而是以一种更恰当,更人性化的尺度。

在由问题出发,沿着思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师可以从商业(业务需要,技术限制)或者艺术(美学,易用性,人文因素)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作品。无论如何,最成功的设计可以简化为一种最本质的目的:在混沌中创造秩序。

怎样的秩序?当然是一种能准确反映设计师世界观的秩序。世界应如何运转,设计师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表达方式,由此创造出不同的秩序。它的力量微弱而有限,但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受到影响。

也许我现在就在印证这个道理。因为我刚才向你们叙述的内容其实就是最初吸引我从事设计的原因。

说到对“设计”或者“平面设计”的理解,当17岁的我进入艺校时几乎没什么想法。我只知道尽我所能地画画,唯一的目标就是学习如何以画谋生。但当发现我可以不受束缚,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时——这是我成人毕业后过的一段散漫日子——世界忽然就变得一片迷茫,没有规则可言。我有意无意地感觉到,要将自己特有的创造力发扬光大,我需要利用它来创造秩序,至少在工作中是这样。

离开艺校时,我并未在平面设计上获得学位,但留在学校的最后一年,我私下选修了尽可能多的设计课程。事实上,我自己胡乱摸索出一套设计的学习方法,阅读尽可能多的书籍,尽力接受各种商业客户的设计工作,参加五花八门的设计工作室。年复一年,在磕磕碰碰中,我尝试确立对平面设计的个人理解,并制定出自己的方式进行实践。那时我若有若无地意识到,自己正在寻找一套严密的方法,使我可应对各种设计挑战。一个可靠的系统构架,使我可将任何设计理念付诸实践。

最终我意识到在平面设计中,网格正是这样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它能够建立秩序并发挥创意。多年来,在未受正规训练、也不经特意准备的情况下,我一直尝试运用网格得出各种各样的设计结果。据说,平面设计就等同于“为事物排序”,我差不多也一直这么做。我的大多数设计都使用了临时设计的网格,这种网格并未经过精心的规划,当我尝试对事物进行排序时,它便自然成形(当然,这种临时网格难以为设计提供稳定的基础,经不起推敲),尤其当我在设计过程中随意改变设计元素时更能体现出来,我几乎总是可以跳过设计单元和栏的必要步骤,仅靠各元素确定网格的细节数据。

过了很长时间,我才学会如何运用网格。历经反复地、试验,阅读,钻研无数天才设计师的作品;更多阅读、大量地实验;最后再进行更大量的阅读,我最终领悟到了其中的诀窍。按照我的理解,网格是一种较字面意思更深层的东西。我永远能在网格上学到新的知识——它们嘉奖不断钻研的人。就像我对设计、网络、技术和广义艺术感到痴迷一样,网格也同样吸引着我。并非我所遇到或使用的网格都各不相同,有时也会重复。但在运用网格时,我总能有所收获。圆点

我在艺校第一天上的设计课程,老师向全班同学分发了空白纸张。然后他让每位学生在纸上的任意位置绘制一个小圆点。

当我们画圆点的时候,老师在教室里随意走动,浏览我们选择画圆点的位置。然后,他对我们的决定以及由此暗示出的各人性格特点发表了一番幽默的言论。有些同学将圆点精确地画在纸张的中部,有些则随意画在某个部位,还有一些同学特意将圆点画在靠近纸张四个角落的位置。随后,他又让每个人在纸上画第二个点,仍然是不限位置。我们做完这一切后,他告诉大家,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个设计——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和用处的设计,但不管怎样也是一个设计。

我们画的两个点凭借着在同一平面上的联系——不管是隔着纸张的对角线遥遥相望,还是紧紧地靠在一起——暗示出了构成。虽然是以如此原始和本质的形式,但一种构成已被展现出来。其实,这节课告诉我们:任何时候,当超过一个元素被展示,就会暗含一种人类的处事动机,一种强加的规则形式。如果不能在混乱中建立秩序,设计就会失去意义。

看着我在纸上画的圆点,我想到:如果任何两个并存的符号都隐含构成信息,与其放任不管,尝试将这种构成明确地分析出来并进行实现会不会更好?

我的直觉立即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是我本身的那种企图找到规则或强加规则的潜意识的冲动,最终促使我成为了一名平面设计师——一个声音在我脑海里喊着:“是的,当然更好!所有事物都需要构成。”

这个训练证实了我一直以来的推测:毫无疑问,万物皆有构成。而当时我想从我的设计教育中得到的是知识,技巧,以及能通过建立秩序从而解决我最感兴趣的设计问题的工具。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网格的产生也许是设计师想在平面设计的实践中建立秩序的最生动体现。在业界的各种最佳设计中,网格所造成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网格既能表现出一个设计师制造秩序的倾向,它也是一种替个人和企业组织系统的实用工具。

网格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期,经过不断地检验和发展,网格的运用终于在设计中不断获得成功。那时,通讯的机械化开始改变我们对设计的理解。但这也是近百年来,那些将网格运用到设计实践中的设计师们所促成的结果,他们乐于创新并雄心勃勃。他们将现代派在社会,艺术和技术方面独特而前卫的理念转变成一种关于设计的不朽的观点,这种观点持续支配着我们绝大多数的设计实践和论著。

网格理念的历史演化告诉我们:设计师不应否定自己,不过这个观点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我想,几乎任何一个书店的设计书架上,都将会出现一些讲述网格设计的充满智慧的迷人作品。

然而,存在于其余主要相关文献中一个显而易见的缺点就是,大多数著作都只关注网格在纸上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将自己与所谓“传统平面设计”的实践——止步于胶版印刷的设计作品——联系起来,很少有人关注如何将网格应用到基于万维网的数字设计过程中,这正是我写本书的目的。这本书为谁而写

为在网络上创建出引人注目的用户界面,本书依据网格设计的方法论提供了实例教程。本书将解释网格如何及为何起作用的基本原理,然后带你体验一系列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设计训练。

如果你想学习网页设计,或仅仅是对其感兴趣,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如果你对平面设计和印刷的基本概念有着必要的认识;并且读过本书后你还想在更广阔的设计教育中继续深造,那么你将从本书中获益良多。

如果你刚接触网页设计,为确保能从以后的章节中获益,你需要学习一些关于网站建设的编程知识。因为,我所陈述的概念,尤其是构成本书核心的设计实践练习,全都包含HTML和CSS如何联合组建网页,以及Java语言及其他技术如何强化网页界面的实用知识。虽然你不需要成为这些方面的专家,却需要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

实际上,这本书恰当地止步于将网格运用于网络的技术领域。在本书中,你将找不到关于如何编码HTML,CSS或者任何其他技术工具的策略建议,因为在这些课题上,有其他更多更权威的专家和更丰富的资源。最后的忠告

这本书并不是对所有关于网格的设计想法的全面调查。它只代表了一种能呈现本书主题的观点:一种来源于我个人经验的观点,它建立在过去十五年我所做的数字媒体设计工作的基础上。这也是为什么你将不会在这里发现关于网格理论的抽象练习,或发现对你可能遇到的每一个设计问题的解答。我更想展示出的是我在职业生涯中所经历的一些设计项目;包括我在解答这些设计项目时使用的所有技巧。

其实,好比我鼓励你扩大对平面设计的研究面,熟悉互联网技术一样,同样重要的是:你还要将走在我前面的先驱者和专家们有关网格的著作,与你在本书读到的内容相互补充,这将使你具备对网格运用的各种方式更全面的理解,而且能使你成为一名更聪明,更具洞察力的设计师。实际上,我还要鼓励你阅读尽可能多的关于设计和技术的书籍;不仅仅是网格,还要读有关印刷、排版、人机交互、界面的书籍;全面了解设计与技术如何对我们生产和消费的方式产生影响。无论你是网格理念方面的新人还是老手,我都希望本书能与许多其他相关书籍一起,在你的书架上拥有一席之地。第二章网格的基本概念

在为各式多媒体工作的经验丰富的平面设计师中,众所周知的是:使用网格进行设计具有多种优势。其中主要的优势有必要在这里重述一下。● 网格为信息的展示增添秩序、连续性和和谐性。● 网格可向读者预示出信息的所在,更有助于信息的交流。● 在保持与原先展示内容总体一致的前提下,网格可使添加新

内容变得更容易。● 网格促使各个设计方式彼此协作而不是相互削弱。

这些只是你将读到的支持网格设计观点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到目前为止,它们已被主要写入网格如何有利于传统平面设计的读物中。而让我感到困惑的事实是,现在很少能读到有关数字媒体和用户界面中网络应用的书籍。

毕竟,电脑显示器上的平面图形已经通过现存的一个比例完美的网格系统展示出来了:显示器屏幕每英寸由72像素构成。像素竖直和水平排列,就像一张极为平整的坐标纸——事实上这就是网格。而且,这还是一个由数学创造的网格。

在数字网络出现之前的世界,最复杂、最灵活的网格伴随数学的精确程度而发展,网格之所以得到人们的认可,是因为它们的使用能反映出数学和谐一致的本质。在网络媒体中,并非只是使用绘图笔根据数学规则画出一个网格。要知道,网格的构成本就源于数学。出现在数码网格里的每条线、每个方框、每个版式或者图像都是直接由计算机通过数学运算产生。

因此,这种机器层面的网格,就和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点所创造出的构成一样,我们可以从相同的角度思考:它是隐含的并总是存在。在数字媒体的设计中,绝不可能脱离网格。因为,至少在非常基本的层面上,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就是使用由计算机的数学运算生成的像素网格进行设计。

于是,在接受这个事实后,为了发挥网格的力量,那些倾向于创造秩序的网络设计师希望对放置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对象元素施加一种明确的影响和管理。这是网格与生俱来的职责。

事实上,重温网格的益处以后,我们很快就能明白为什么它们能很容易地运用到网页的设计中。● 在信息高度集中的网页上,网格为信息的展示增添秩序、连

续性和和谐性。● 在静态或者动态的网页上,网格可向读者预示出信息的所

在,更有助于信息的交流。● 网格可在保持与原先展示内容总体一致的前提下,使设计师

在网页上添加新内容变得更容易。● 网格促使一个网站上的各个设计方式彼此协作而不是相互削

弱。

在某些方面,这些益处在万维网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在网络媒体中,结构和秩序更受重视,甚至可能超过了印刷媒体。虽然获取网上信息最主要的工具是浏览器,但用户上网时进行的最主要行为是搜寻信息和完成具体的任务——比起浏览,更多是搜寻。网格完美地适应了这种行为,它帮助互联网用户寻找信息,帮助网页设计师合理地配置信息。

不管是在传统印刷,网络或其他媒体工作,我相信网格所能提供的最大好处就是它能极好地帮助设计师发挥创造力。

某些设计师对利用网格进行设计的意义一知半解,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个观点与其直觉相反。许多初学者想当然认为既然网格看起来很局限,因此本质上就很局限,它们将会限制设计师的自由表达并遏制他们的创造力。

虽然这种想法甚至曾经在许多经验老道的设计师中长存,但时间证明它是错误的。

Allen Hurlburt于1978年写了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The Grid》,他用以下这段稍带辩护语气的开端陈述作序,表现了他对网格概念的深入探索。“一开始,我必须指出本书并非绝对认为网格就是平面设计最主要的设计力量。许多同时代的优秀平面设计师——甚至在瑞士和德国,网格体系的起源地——并不使用标准的网格,也创作出许多杰出的设计作品。”

30多年后,这种对网格设计持告诫式的态度似乎变得不合时宜。总的来说,经验丰富的设计师都认为网格能帮助我们进行设计实践,很少有人持怀疑的态度。2009年,著名的设计师、作家和设计思想家Ellen Lupton说:“要是说网格有限制,就等于说语言有限制或者排版有限制。”

因此,我们可将网格想像成是创意的跳板。网格为设计师建立了一个基础,使他们可为或大或小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法,从而进一步帮助读者,用户和观众找到全人类都在寻找的:混乱中的秩序感。看不见的秩序

当然,我们都在找寻不同种类的秩序,或者说我们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寻求秩序。尤其是设计师,与其他在视觉上受训较少的人相比,更是在寻找着不同的秩序。从专业的角度,我们告诉自己要善于发现视觉或变化的样式:各个元素都对齐了吗?它们的形状、比例和纹理相似吗?它们是否采用了相似的视觉处理方式?它们是否根据某种模式分类?甚至,在不能被立即察觉的元素间是否也存在连贯性?这就是当我们评估一个设计,当我们观看一个网页,或当我们遵循个人经验点击网站时所思考的事。

但是,大多数人倾向于不太严谨地寻找秩序,至少在视觉领域是这样。他们寻找的只是一种秩序感,而不一定是真正的秩序。他们有意识,或更多是下意识地问自己:各元素看起来是否有秩序感?它们是否遵循一些基本的逻辑规则?实际上,与其说人们在寻找有序感,不如说人们在试图消除无序感。

任何一个特定的有序系统,其错综复杂的程度可能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不过至少人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因此,当用户使用某个交互系统(网站、信息服务亭或手机程序)时,不大可能完全明白它总体的运转原则,至少不可能立即明白。另一方面,用户却可以感觉到这个系统的特色(它包含的内容,它使用的工具,它的导航系统)是根据某些总体的设计原则构建的。如果用户发现某些证据表明秩序确实存在,那么他操作这个系统的自信心以及自如感都会不可思议地增加。一个有序的系统并不需要宣传自己,而且它可能永远不被人理解,但它的存在却至关重要。

这并不意味着秩序感很容易仿制,许多设计师没有完全地构建网格就想创造出新秩序。要知道一个有序系统不可能轻易地被仿造。如果不利用已存的秩序规则,一个设计师不可能很有说服力地表现出系统的有序感。用户对系统接触地越全面,对其特点发掘地越深入,全面性和条理性对有序系统来说就变得越重要。我们应该通过监查有序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来检验其逻辑性原则,并坚持运用。虽然在实际应用中许多用户可能对有序系统仅具很表面地感受,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判断,除非系统被全面而恰当地设计,否则用户将不能从中得益。

当然,网格是一种视觉有序系统。就像任何一种有序系统一样,它在两个层面上运作:首先是认知层面,然后是应用层面。也就是说,一个用户先要感知到网格,然后他才能进行使用。一段短暂的历史

让我们将时光倒退一小段。如果要追溯设计师们所熟悉的网格概念(排版用网格)的源头,那要回到20世纪早期。当时,少数建筑师、印刷人员、排版人员以及设计师对平面艺术进行了重新设想,他们认为平面艺术能反映出起源于自然、数学和新兴机械化的宇宙法则。这是对历史(我们将马上回溯)的正确解读,不过也并不完整。因为太遥远的过去我们无法追溯,而人类又不断追求着秩序,所以人类所感知的每一件事都已经被打上了秩序的烙印。人类就是人类,与其说我们在探寻,不如说我们在创造。若没有秩序,人类便创造出一个。

艺术史学家Hannah B Higgins写了一本书《The Grid Book》,她对网格概念的历史发展做出了精彩地阐述:“在巴比伦创世神话中,上帝像用粘土烧制砖头那样创造出人类。也正是人类,将砖块砌成墙。于是最初的网格——砖墙,便很容易与人类的身体产生关联。”

追溯砖块的起源,那要回到公元前9000年,Higgins认为最初的这种建筑用材确实能反映出人的特点。它们的尺寸适当,既可以很好地握在手里,在缺乏机器的状况下,也可以手动搬运。虽然砖块是人造的,形状并不完美,但所有砖块的设计却完全一致,任何人都可以制造。砖块实际生产出来后,人们完全有信心,认定它仍然符合最初的设计,并可以达到砌起一堵墙的最终目的。一旦砖块堆成墙,它们便形成了一个网格——一个合理而一致的视觉网格——这也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法。砖墙确实是一种能真实展现世界规律的方式,一种通过将内外空间分离而从本质上组织起人类环境的方式。这种逻辑对人类来说如此自然,如此不可抗拒,以至于到了今天仍未削减半分。面对各种地理形势,我们轻而易举地推断出:砖块砌成墙,从而快速组织环境;墙再将土地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陆续形成城市。今天,无数人类在这种简单的概念构架中生活、工作和娱乐。城市网格可以有条不紊地或有机地在任何地方形成大都市,它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的有力组织原则。数学公式

要制造、使用并理解砖块很简单,但对有序系统进行思考就比较复杂了,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我们有了不少的发现和创新,并形成了对网格的独特见解。这些年来,通过求助于数学、自然,甚至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试图揭示世界隐含的逻辑和秩序。

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提出了著名的毕达哥拉斯理论,一种描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数学理论。这个理论后来成为每个数学系学生都要学习的一种概念性建筑几何学,虽然学生们通常不能完全弄懂。 更为重要的是,它展示出简单数字(天生能暗示秩序)和毕达哥拉斯理论(将数学提高到哲学的层次,使人类能更好地理解世界)之间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也是认识黄金比例的第一人,黄金比例反映出两个具有特定关系的数字(大约是1:1.618)之间的和谐。通常也被称作黄金分割,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复杂和富有挑战性,在历史上为一些最伟大的数学思想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自文艺复兴或更早以来,黄金分割也已成为艺术家和建筑师的灵感来源。那些在建筑建造过程中使用黄金比例或在绘画中运用黄金比例构图的人们发现了其无以伦比的价值,利用它能创造出从美学角度看令人愉悦的作品——历史上一些最重要的著作就是这样。斐波纳契螺旋展示出一种对人类产生数世纪影响的网格。

相应的,黄金分割与另一个迷人的数学概念紧密相联:斐波纳契数列。十三世纪,斐波纳契数列由一位意大利数学家引入西方数学界,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年古印度的科学运用中。

一般来说,斐波纳契数列由0开始,然后是1。接下来的每一个数字都等于前两个数字相加的总和,因此,数列的前几个数字分别是:

0、1、1、2、3、5、8、13、21、34、55、等等

斐波纳契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字,如果除以其左边相邻的数字,所得的商将非常接近黄金分割的数值1.618,有时大一点,有时小一点。随着数字增大,商也无限接近1.618。对设计师来说更有意思的是,当斐波纳契数列表现为对数螺旋线时,就立刻构成了一个和谐而有逻辑的网格基础。符合ISO-216国际标准的纸张世界通用,是以![61632.jpg{26}](/api/storage/getbykey/original?key=1506b5da52c3675b1400)矩形为基础。

由(根号2)矩形也可以形成一个非常相似的网格,人们有时会将矩形和黄金矩形弄混。将矩形平分,就会得到两个和原矩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这对设计师来说很重要,因为这些矩形正是国际标准纸张尺寸(ISO216,以德国DIN476标准为基础)的精髓所在。虽然这种纸张标准在美国的主流商贸中并未使用,但却成功地广泛应用在欧洲以及许多其他的国家,它甚至被美国采用为官方文件格式。更为重要的是,这使纸张的制造、发行和使用都统一起来。当它在一个国家通用时,对平面设计师的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设计带来便利,并提供了一个标准,避免矛盾和争端。

而所谓的三分规则就不那么科学了,其实也不算什么规则,只是一种数学方法。它源自于十八世纪或更早,为画家、绘图员、摄影师和平面设计师(但很少包括建筑师)提供了一种经验法则,帮助他们从美学的角度完成和谐的构图。三分规则主张将图像在宽度和高度上各自等分成三列和三排,从而发掘出构成的力量。这些横线和竖线的交叉点将形成四个焦点,人眼将自然被其所吸引。三分规则认为,通过将各个元素与这些横竖线对齐,或将元素放置在这些焦点上,就能使图像散发出最大的魅力、活力或张力。几乎在任意构图内,三分规则都可确定出四个焦点,人眼自然为其所吸引。

也许正因为其通俗易懂,在各种各样的“美学公式”中,三分规则显然是最有用的。它纯粹,所以具有说服力,而它三等分图像的简单技巧也很容易识记。对比我们上面讨论过的那些更为精妙复杂的数学方法,三分规则就显得特别有意义。黄金分割、斐波纳契数列和其他数学概念对网格概念的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多数常规情况下,它们固有的复杂性限制了其效用的发挥。

幸好,黄金比例——这些概念中对设计师来说最有价值的——并不需要学习到专家水平也能起作用。本书稍后将提供一些练习,包括黄金比例通常的应用方法。现在我们得出的关键结论就是:构建网格运用的方法越简单直接,搭建出的网格就会越有效。二十世纪

二十世纪,以上这些理论以及许多其他理论为设计的交流带来了重大的改变,这是平面设计师的关键时代。这个时代的前二十年带着现代设计出现之前的思潮继续发展。平面作品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源于惯例或者直觉,强调模仿自然界或者效仿历史作品,但对一些美的装饰的典范通常缺乏理解。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积极转变,人们直接奔向了新的、机械化的媒体。这场革命早期的拥护者就是设计史上所谓的现代主义者,他们包括El Lissitzky、Kurt Schwitters、Jan Tschichold、Paul Renner和László Moholy-Nagy等。其中的大多数人都在德国工作,有的设计师更在著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担任教师。对于如何组织世界的秩序,他们坚持一种新的范式:认为形式追随功能;系统性的思考不可或缺;肯定和支持标准化。他们拒绝对自然形式进行生搬硬套。相反,他们包容那个时代改变社会的工业机器的内在美。

但同时期内的战争,迫使许多这样的优秀设计人才带着他们的思想离开家园,包豪斯设计学院也于1932年关闭。许多人移居瑞士,这里存在着与他们十分相似的设计思想,设计师们对平面设计的探索得以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在吸取了包豪斯思想的精华,并与本土严格遵循极简主义的传统思想互补后,著名的国际主义风格(也称为瑞士风格)便形成了。当然,最重要的是基于网格的设计思想产生了,在设计中,它利用页面本身的构成创造秩序感。在瑞士设计师,如Josef Müller-Brockmann的手中,网格几乎对每个设计结果都产生影响,其几何形式变得越来越突出,每个元素的数学本质也越来越明显。如我们所知,瑞士风格的发展很快就促成了一个非常精炼的视觉词典,这个视觉词典被认为是平面设计发展中的一个艺术巅峰。

同时,许多之前在包豪斯的关键人物移民去了美国,在那里,战后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也使他们的设计思想得以扎根。50年代后期,这些设计师与其他来自欧洲各国的设计移民,以及美国的主要设计师(比如Paul Rand)一同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现代主义对秩序的观点发展到了美学的极致,并成为了20世纪商业的重要支柱,遍布于美国人的生活中。现代主义平面设计——以及网格——几十年间改变了这个国家的视觉面貌,甚至到了今天,它仍然是我们视觉词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

20世纪,平面设计历经大量设计实践者不断完善后,为我们的文字书写、图形表达和组织建立了一个深厚的基础。其理论和实践对我们理解人们针对信息的消费和行为方式非常关键。90年代,当商务互联网崭露头角,平面设计知识体系也为人们期待中的国际互联网奠定了基础:由一系列的页面构成;像印刷纸页一样,每一页都具备相同的组成元素——标题、小标题和段落——几乎以相同的方式展示、供人阅读和应用。

作为一种将大量受众从纸上转入网络的概念体系,平面设计功德无量。它帮助网络统一再造了大量的商业视觉词汇,在急速膨胀的网络空间培养出视觉熟悉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无论是历史悠久还是新兴的品牌都在发掘平面设计的力量,利用平面设计原则在网络上快速扩张。

但在不久之前,在网络上严格遵守以平面设计为中心的原则所带来的局限也变得显著起来。类似的设计项目——它们通常复杂而有独特的意义——总是呈现出特定的问题,需要采取特定的解决方法。如果在书籍或杂志上,或甚至在一个识别系统中,只需要设计师创造出一个权威的模板就行了。这个模板可能需要随着时间演变,也可能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或版本变化,但是每一次表达——书的一版、杂志的一期、一张名片或一个报头——采取的解决方法对每个读者来说,都是以相同的方式展现和运行。

网络则不然,根据相关硬件或软件的不同,或甚至根据用户对直接或含蓄风格的偏好,设计可能有无数种(或至少是极多种)表达方式。当印刷界的设计师问道:“设计方法是什么?”数码媒体的设计师也问道:“设计方法是什么——根据情况的变化,设计方法又应该做怎样的调整?”比如,网页的内容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可能大相径庭。类似的,网页上的字体根据用户所选浏览器的不同,也可能显得或大或小。

确实,在网上浏览网页内容所用的技术就和网页内容本身一样重要。许多设计方法很少借助技术的帮助,但在数字设计中,特定的技术规范却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没有浏览器就没有网页设计,甚至可以说,没有一定配置的计算机,就没有网页设计。而且,所有的浏览器不仅原理不同,根据运行电脑的不同配置其功能也有差异。因此,用户选择使用的网页浏览工具可能会使相同的设计产生迥异的效果。

因此,以纸上印刷为基础的网格设计原则就与网络上的相去甚远。● 在网络上,运用网格的设计方法要依赖于用户所选用的合适

浏览技术才能发挥其最好的设计效果。● 网络上的版式从根本上来说是不稳定的,至少暂时是这样。

用户的电脑配置不同,网页的视觉效果区别会很大。若配置不佳,

可能会影响网格所能产生的预想效果。● 网络浏览器并没有标准的尺寸,既因为用户的显示器尺寸有

很大差别,也因为用户可能在浏览器原始大小的基础上缩小或放

大浏览器窗口。结果,印刷纸页具有固定而统一的尺寸,网上的

网格就缺乏这种难能可贵的特性。● 用户的输入、参数选择和设置——这些都可以主动或被动

设置——可以彻底改变网页网格设计的条件。● 虽然在网页上对设计元素进行精确的布置是可能的,但随着

像素的增加,网格却受到限制,因为像素本身根据设备的不同,

其尺寸也会发生改变。

考虑到网页设计变幻莫测的本质,我们不禁想到:相对来说,印刷设计的本质是比较局限的,其设计方法依赖于其宣传性,而网页的设计方法却依赖于其交互性。网页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体现出设计师的意图与当今技术以及用户之间的交流。另外,网络(以及所有的数码渠道)上的交流越来越多地致力于促进用户间的对话,并努力创建出一种有序系统,使变化莫测的信息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来回传播。网页设计与之前的纸上印刷设计有相似之处,但本质却又不同,思考这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如何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当今交流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式的在观众面前演说,宣传自己的观点,另一种则是对话模式,与朋友间或与熟人间的对话。

一个受邀在人群前讲话的演讲者也许不能完全预见到他的演讲效果,但是他仍然很清楚要达到好的演讲效果所需要的条件:在一个广场上,有一个平台,观众面对他坐下,在演讲末尾提出疑问。相比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可能由一个清晰的意图开始,随后参与者能动性地引导话题的转换,但可以预见的是,对话的发展趋势几乎总是难以预测。

同样,观众从演讲中获得的经验一般来说是相同的。当然,对台上演讲者的表现,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但是全部观众听到的都是相同的演讲,坐在相同的房间,这将导致大家产生共通的想法。但如果是对话,每个人得到的经验就可能大相径庭。我们所有人,当交谈完毕各自散开后,都会细细回味谈论的内容,进行再理解或者再批判。虽然矛盾,但有时候甚至会同意自己刚才否认的观点。

确实,演讲者希望自己被观众接受;交谈者与近前的人(而不一定是认识的人)谈话。观众的数量也总在发生改变;演讲为一百个观众做准备,交谈者准备与两百个人谈话,在这一点上二者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谈话是共享经验;参与了谈话就是成为了话题的其中一个创作者,可能还会改变谈话的内容。如果没有参与者,也就不会有交谈。交流方式的变化

在网络相对较短暂的发展历史中,交流的方式从宣传性的转变成交互性的,给人感觉突然而新奇,这个唐突的变化过程改写了所有规则。不过,其实也存在一些历史先例。我们可以将其看做一种长期积蓄的力量,这股力量中的所有思想都是互补和一致的,交替主宰着人类历史的特定阶段。

设计师Alex Wright在2007年写了一本书《Glut:Mastering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Ages》,他认为写作起源于簿记的早期形式——一种记录简单协议的方式:协议之前被密封好,然后在两人间仅通过口头确认。通过这种方式,写作的客观本质与人类交谈的主观本质便相互对应起来了。实际上,写作使律法和政府成为可能,也因此开始凌驾于日常的谈话之上——日常谈话本质上更具争议性而且不太明确。

同样,当各种文明土崩瓦解之时,人们对政府和律法的信仰也削弱了,交谈的力量便复苏了。比如,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传统民间文学开始出现,其思想主宰了一批失去产业的贫民。

在书本大批量生产之前,或在更复杂的媒体出现之前,民间文学就是一种讲述者和听众间的交谈,通过复述、记忆以及口头传播进行基本的交流。

当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历史的钟摆便朝着宣传性的功能回转。通过大量生产的印刷品,思想、新闻、故事得以千里相传而不会失真。印刷品的出现,降低了说书和谈话内容的可信度,建立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新观点:印刷出来的东西,就一定是真实的(或者至少比起偶尔听到的一些传闻,它更有可能是真实的)。

在数字时代相对较短的历史中,这种更迭甚至不断重复着。20世纪下半阶段,当计算机开始大量普及的时候,它还主要属于一种宣传性的媒体。大型计算机被牢牢限制于实验室中,在很严格的条件下进行管理。只有特定的使用者,针对特定的任务,在严格的期限内才可以操作这种机器。随着个人电脑的出现,计算机冲出了牢笼,也可以这么说:对任何人,计算机变得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开始变成一种交互式的媒体。同时,也正是这种交互的本质,使计算机以网络的形式对平面设计产生了如此深刻的影响。

更为关键的是,这段历史揭示出,在以上的例子中,没有一种方式能取代另外一种:写作和合同的出现并没有废除口头协议,而仅仅是与之互补。实际上,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也是建立在传统口头协议的基础之上。民间传说从许多方面延续了罗马帝国的思想,延续了其律法和政府的精神,虽然不包括文字。通过再版这些民间传说,印刷品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又如多年来,个人电脑通过庞大的网络发挥出了以往大型计算机的力量,而服务器被严格看管和使用的做法也几乎从未消失。

当在网络上运用网格,我们必须对用户的行为有所应答。我们必须围绕着客户不仅要消费服务,还要使用服务的事实来为他们创造体验。因此不仅要考虑网格在形式上的尺度,也要考虑其与行为相关的尺度。我们也要记住,网格不是一种向用户强加秩序或剥夺其控制权的工具,而是一种向用户传达秩序的工具,这样才能为用户创造出独特的体验。

那么,我们现在明明是在研究对网格很重要的交流方式和相关历史,为什么要说这些题外话呢?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当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了解越多的情况、越广的信息,就能创造出越优秀的解决方法。

通过对这两种交流方式进行区别,我们就会懂得,它们各自呈现的设计问题从根本上是不同的。同时,如果我们明白这两种交流方式之间长期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并从许多方面互补,那就不难理解它们也能互相借鉴。

交互式的设计明显借鉴了二十世纪设计师针对胶版印刷所建立的设计基础。同时,它也借鉴了其余的学科,比如人机交互研究,计算机科学和产品设计等,并与之相互结合。结果,交互式设计与宣传式的设计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但这种新方式同时也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