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师:刘伯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06:53:22

点击下载

作者:度阴山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帝王师:刘伯温

帝王师:刘伯温试读:

第一章 家族传奇:文韬武略的世代传承

美丽的传奇

1311年六月十五,月亮提前升到正空,又大,又荒唐。元王朝统治下的中国,人人仰头观赏。但今天,月亮对中国任何地方都没有兴趣。它最灵明的光辉先坠落到江浙行省,然后翻山越岭到达处州路,再婉转曲折流向青田县,沿着青田山奔腾飞驰,一个华丽的转身后滑过南田山,扑向了武阳村刘爚家。在这里,它才第一次在旅程的终点停下来。因为就是在这里,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刘伯温将要诞生。

除了院子里格外明亮的月光外,刘伯温的出生情景平淡无奇。这就犯了忌讳。因为大人物的出生必有玄幻色彩的事物来锦上添花。老爹刘爚没有见到神龙在天,也没有见到红光四射,更没有见到神仙下凡送子。

幸好,世界上有“事后预言家”,正因为有了他们,刘伯温的出生才多姿多彩起来。

据说,刘爚的老婆富女士生下第一个孩子刘舒时,有个道士风尘仆仆地闯进了刘家。也不等主人的同意就拎起刘舒,翻转了半天认真观看。富女士脸色大变,刘爚正要上前和他理论,道士长叹一口气,把孩子扔回了富女士怀里,像是扔个玩具一样。“你这孩子也一般。”道士说完,从随身的包里摸出一本书,图文并茂,随手翻开一页,指着上面的图画对刘爚说,“你应该再要个孩子。”

刘爚在玄学上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从小就学习象纬专业,该专业的卜筮课、风水课、星相课、灵棋课、谶纬课,门门都过得去。在武阳村,百姓们淡化了他是元王朝江浙行省遂昌(今浙江遂昌)教师(教谕)这一身份,把他看成是个半仙。在当地百姓的眼中,刘爚是集东方玉皇大帝和西方佛祖的宠爱于一身的人物。谁家丢了牛,跑了鸡,只要刘爚肯帮忙,在他轻松谈笑的掐指一算间,牛和鸡就会失而复得。

人们往往对自己的专业有自信,当然更相信世界上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同行。道士那句“你应该再要个孩子”触动了他,他请道士上座,追问真理。

道士说,他是个风水界的顶级大师。前几天,他按照神仙的指引来到南田山,在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爬到南田山最顶峰。那时候,鸟归了巢,虫子回家睡了觉,猛兽毒蛇静悄悄,南田山中万籁俱寂,他能听到月光如水一样在山中汩汩流淌。

道士还说,月光虽然有,但并不明亮,所以他就捉了几只萤火虫,用它们的光来助自己看书。书上说,他所在的地方,也就是南田山附近,最近几年必将出产一位震动天地的大人物。

道士最后说,他用月光洗了手,然后虔诚地焚香祷告,静坐冥想。冥想了许久,神仙告诉了他大人物的父母,于是就找上门来了。

刘爚的心随着道士神秘的话语而动了起来,他恍恍惚惚中想起了一件事。

刘爚说:“我父母去世时,我伤心欲绝,因太过伤心,所以对丧礼没有尽心尽力,只是草草找块地方把二老埋了。但几年后,我的睡眠质量开始差起来。有时候梦见我爹拿着武器追赶我,有时候梦见我娘泪水涟涟地说居住环境太差。凭我对风水学多年的钻研,我确信,父母的坟墓所在并非是吉地。于是,我就想到了为父母迁坟。”

刘爚喝了口茶,继续说:“我找了个这方面的专家。这位风水大师在我家白吃白喝了一个月,我以为我看走了眼。但突然有一天晚上,他猛敲开我的门,拉起我就向外跑。那天也是月光如水,我能感觉到月光一点一点地渗进我的肌肤,骨头里起了泡沫。风水大师拉着我一路狂奔,在一山坡草湖边猛地停下来。像是走火入魔一样大喝一声,‘山龙!’”

刘爚说:“那是我在人间听过的最恐怖的声音,像是远古巨兽失恋后撕心裂肺的嚎叫,震荡天地,月亮吓得颤抖,大地震动得翻滚起来。”

后来的事是这样的:月光下,刘爚看到山崩地裂,黄土翻滚,转瞬之间,那湖泊中耸立起一座山丘,这座山就是南田山。风水先生对刘爚说:“把你老爹老娘的遗骨埋在此处。你家必出宰相级人物!”

刘爚回忆说,活了半辈子,从来没见过这种场景,当时已吓得屎尿齐下。几天后才恢复知觉,就把老爹老妈的坟墓迁到风水大师指定的地点。

刘爚还隐隐约约地记得,他失去知觉前,那位风水大师在他耳边神秘兮兮地说:“其实,风水先生只是我的掩饰身份,我的真实身份是一只白鹤,不远万里来到你这里,就是给你家找个风水宝地的。”

有一点需要补充,就是中国的风水学。中国风水学是一门恍恍惚惚的学科,它把易学原理应用在了环境地理学上,使人印象深刻的风水格局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这是四个灵兽的名字,特别是在阴宅的选择上,周围山峦必须要能跟这四个兽对应。古代帝王在选择阴宅时,特别讲究风水。风水专家认为,立坟安葬应该是在有生气凝聚的土地上。而生气凝聚的土地只有经过特殊训练的风水专家才能找到。他们寻找的根据就是山峦应该对应上那四个兽。

中国地大山多,不过风水宝地极少。所以,一旦有人发现这样的风水宝地,那是几辈子积来的功德被老天兑现了。据说韩信这小子命中注定是靠钻人家裤裆和乞讨活着的。但有一天他偷听了风水专家对一块宝地的论述,于是急忙跑回家,把活蹦乱跳的老娘拉到那块宝地,活埋。结果,韩信后来成为西汉帝国的军队总司令。韩信后来被吕后诛杀,民间的说法就是,这小子太违反天道,活埋了老娘,所以受到报应。

韩信的传说告诉我们,风水宝地跟命运一样,有时终须有,无时莫强求。你若真强求,就是一个不得好死。

刘爚没有强求,而是神仙级人物白鹤主动献上的殷勤,所以不存在韩信报应事件的可能。

道士听完刘爚讲的这段传奇故事,点头说:“这事靠谱,但也不靠谱。”

刘爚问原因。

道士说:“白鹤为你家选风水宝地这事靠谱,但你家的宰相还未见形状,你现在这个孩子,平凡无奇。”

刘爚很疑惑:“如果我这孩子不是宰相,那就说明白鹤选风水宝地的事也是假的。我经历的白鹤事件是梦幻泡影,或者是,我在做梦。”

道士说:“是你太着急了。白鹤说你家出宰相,但没说是你这个孩子。想要应谶,必须再生个孩子。”

刘爚恍然大悟。

道士说:“我先走,一年后再来,你抓紧时间造人吧。”

刘爚的老婆富女士很争气,很快又怀上了。但十二个月后,仍然没有临产的迹象。刘爚惴惴不安中,道士如约而至。

刘爚说:“已经一年了,这孩子还不出来。”

道士说:“时辰未到。”

刘爚掐指一算:“怀胎九月,已经过期三个月,怎么说是时辰未到?”

道士说:“干我们这行的,怎么可以用生理规律来推算?”

刘爚叹息:“我真是道行不够啊。”

道士说:“月满之时,就是出生之日。”

刘爚问:“十二个月才出生,这是晚产啊,有没有危险?”

道士说:“分娩时,取银针三枚,扎他鼻子。”

正如道士所卜算的那样,1311年六月十五,刘伯温出生了。

据说,刘伯温生下来时就睁着眼睛,给他剪脐带时,他就摆动着湿漉漉的脑袋辨认房间里的东西,还以好奇而并不失措的神态察看着目力所及的一切,疲惫不堪的富女士发现,这个小孩观察了一圈后,就不再理会房间,而把脑袋转向窗外,专心致志地盯着月亮,仿佛他能看到月亮上的嫦娥仙子和白兔一样。

刘爚对这孩子怪异的表现并不吃惊,他拿出三根银针猛地扎进孩子的鼻子,刘伯温这才“哇”的一声哭出来。刘爚欣喜道:“道士真乃神人也。”

其实,你在成年人的鼻子上猛扎三针,成年人也会痛得哭出来。

刘爚认定这个孩子就是上应天命、为自己家族打下富贵基础的人,所以替其取名刘基,字伯温。

到此为止,一个美丽的传奇故事表面上告终,实际上当我们追溯源头时才发现,它刚刚开始。祖先那点事

追溯别人的祖宗和刨别人祖坟殊途同归,二者都是希望得到别人祖宗的信息和财富。有一点不同的是,追溯别人的祖宗是为了获得遗传密码式的精神财富,刨别人祖坟则纯粹是为了获得物质财富。

获得刘伯温家族遗传密码没有那么费事。我们很轻易地就能在史册上追溯到他的十一世祖刘怀忠,但这也是极限,再也不能向上追溯。从十一世祖刘怀忠到七世祖刘光世是刘伯温家族的“以武传家”时代。

多年以后,刘伯温仍然清晰地记得那个春天的午后,他父亲在他面前展开家谱的情景。家谱发着黄色的光,映照在父亲那庄重而自豪的脸上。

刘爚没有直接进入正题,而是先来个开场白:“咱老刘家的祖先是丰沛人。知道丰沛是谁的故乡吗?大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啊,而恰好咱们也姓刘。所以,咱们跟汉高祖必有渊源。”

刘伯温绕过老爹刘爚发光的眼睛去看家谱,家谱上没有“刘邦”的名字。刘伯温又来寻找刘爚的眼睛,希望他能给出解释。

刘爚发现了刘伯温等着他解惑的目光,就解释说:“这很正常。从西汉到北宋,一千多年,其间有三国大乱世,东晋五胡十六国,隋唐五代,才有几天太平日子?所以,咱们的家谱在北宋以前是空白。北宋之后,咱们家族的大人物如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

他指着一个名字:“这个,是你十一世祖刘怀忠,那可是名垂青史的人物啊。”

刘老爹没有撒谎,刘怀忠当年在北宋西边的国防线上担任高级武官,西夏战事初起时,刘怀忠是主战派,并且在一次与西夏的战役中以身殉国。刘伯温的十世祖和九世祖都在北宋西边国防线上担任过高级武官,经受了长期的战争考验。

刘伯温的八世祖刘延庆和七世祖刘光世把家族荣誉提升了一大截。刘延庆的最高职务是北宋骑兵军团副总司令(马军副都指挥使),曾跟随北宋大宦官童贯剿灭过方腊反政府武装。靖康之难时,刘延庆奉命防守开封,城被金兵攻破后,刘延庆壮烈了。刘光世命倒挺好,靖康之难后,赵宋皇室的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刘光世跟随赵构南渡长江,后来成为南宋功勋之一,被封为杨国公,赠太师。

不过,刘光世之后,刘伯温的祖先们再也没有在战场上露过脸,而且荣誉光环日益黯淡。六世祖刘尧仁不过是个州长,但他在刘家的族谱中算得上是个转折性的人物,从他以后,刘姓子孙弃武从文,从将门虎子变成了孔门弟子。改了行但没改变境遇,刘氏族人的境遇依旧在恶化,到了刘伯温老爹这一代,只能做个县城的教书匠了。

看完家谱,刘伯温心情有些沉闷。他爹就鼓励孩子:“表面上看,咱们家族是一代不如一代,不过物极必反。终有一天,咱们家族会出现个‘三不朽’的人物,也许就应验到你身上了。”

刘伯温问:“您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刘老爹当然没有科学依据,他有的是业务上的判断力,那是一个梦。梦的主人是刘伯温的五世祖刘集。刘集那时候没有工作,在处州居住。由于没有工作,就每天都钻研奇门遁甲、五行八卦,突然有一天感悟到天地人事之玄妙,认为所居住之地难出大人物,就决定搬家。

但是,搬到哪里,这需要刘集占卜。他先是自己占卜,但学艺不精,不能成功,于是跑到山神庙里磕头烧香。山神当时很忙,直到晚上才接到刘集的祷告,于是送了他一个梦。刘集梦到自己拎着一颗羊头,披头散发在山上手舞足蹈。醒来后,思索许久,认为这个梦跟他所要迁徙的地方有着密切的关联。不过,神仙的思维是灵异的,给人类的信息永远都是如幻如梦,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刘集废寝忘食地思索那个梦指示的地方,有一天,他来到南田山武阳村问当地人地名,人家告诉了他。仿佛是一个晴天霹雳,刘集醒了,恍然大悟,梦中拿着羊头乱舞,就是武阳(舞羊)啊!就这样,全家搬到了武阳。

这种神乎其神的往事因为太过虚幻,虽然能引起刘伯温的兴趣,却不能让刘伯温感到骄傲,更不能让他认定家族将来会出现一个伟大人物。他希望老爹能讲述一件家族史上发生的真实的事件,由此来证明刘家并非是装神弄鬼的家族,来奠定自己的那份家族自豪心。

刘老爹听了刘伯温的质疑,忽然就想起了一件事。这件事足以证明刘家人不但是高智商的人,还是高情商的人。

这件事的主人公是那位靠梦搬家的刘集的儿子刘濠,也就是刘伯温的太爷爷。刘濠曾经是南宋的小公务员,那时候正是元世祖忽必烈呼风唤雨的时代。南宋灭亡后,刘濠被迫回到老家,每天都长吁短叹,忧国忧民。不过当时国家已灭,他只能忧民。据说每当大雨或暴雪时,刘濠都要登高而望,看看是否有人在雨雪中受苦。如果看到谁家房顶的烟囱没有工作,就赶紧派人送饭去。

某年,青田县有个叫林融的人,曾是前政府地方上的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监狱狱长三合一的大官(提刑),因不能接受蒙古人的统治而打着复兴宋室的口号聚众造反,元军出兵讨伐,很容易地就把林融押进了囚车,逮到了京师。元王朝皇帝忽必烈那会儿良心发现,把林融给放了。哪知道林融一根筋,回家后把身上的晦气洗掉后又造反了。元王朝皇帝忽必烈大为光火,说:“这南蛮子就是讨厌,正好趁这个机会,多杀几个。”于是飞速地剿灭了林融后,马上派出工作组去调查造反者名单。青田县的土豪劣绅们平日与很多百姓结怨,趁此良机,肆无忌惮地举报无辜的人,以致善良百姓鲜有脱漏,几乎全都成了元政府的搜捕对象,牵连人数达到一万之多。元政府工作组就拿了名单,欢欢喜喜地回大都(今北京)复命。路过武阳村时,刘濠知道了这件事。

他迅速抓住机会,将元政府工作组接到家中,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当这些人烂醉如泥后,刘濠把他们安置在别的房间,又从他们身上偷出名单,单独抄出二百多个人名,然后把名单烧掉。最后,点了把火,把新装修的吃饭的房子烧个干净。

第二天,工作组发现名单不见了,惶惶不安。刘濠说:“这真是家门不幸,无缘无故地起火,估计你们的名单被烧成灰烬了。”刘濠说得越轻松,工作组的人就越恐惧。因为弄丢了名单跟掉脑袋没有区别。刘濠看到这些人很快就要尿裤子了,才说:“这场大火可能是老天的意思,是不是名单里有被冤枉的人,上天来解救他们了?你们别慌,我对江浙特别熟,可以给你们弄个名单过来,但只有二百多人。”

工作组没有办法,拿过名单一看,似乎有一点印象,的确都是江浙人,于是,心惊胆战地回大都复命了。

这个故事没有下文,可能忽必烈看到那份名单后,认为人数太少,不了了之。又可能是,忽必烈连名单都没有看,就下令把名单上的名字从人间抹去。

无论如何,刘濠用几坛子酒和一间破房子,拯救了千人的性命,无可置疑地符合了“仁”的要求。想拯救别人的性命是高情商,拯救了别人的性命是高智商。

刘伯温听完这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后很激动。他那些祖宗的光辉形象忽然间高大起来,他挺直了腰板,向祖先暗暗发誓,要做一个光宗耀祖、名声大振的人。南田山下

站在南田山上向远处望去,刘伯温和父亲刘爚俯瞰到的是南田山连着山外山,云雾缭绕时,好像万山中移出许多衣袂飘飘的神仙映入眼帘。刘爚指着东北方向告诉刘伯温,一直走,一百五十里就到达青田县城。如果沿着山脉,蜿蜒奔驰,就能到达十大洞天之一的青田山。刘爚又伸出一根手指,指着脚下,告诉刘伯温,南田山也不是吃素的,它在七十二福地排行榜上名列第七。

刘伯温就问:“什么是洞天、福地?”

刘爚解释说:“唐末有个叫杜光庭的顶级道士偶得天书,其实是一本仙家地理课本。上面说,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种地方经常出现伟大人物。比如终南山,太上老君未找到天上的工作前就在那里长住过。比如商山,住着四位忘了年纪的老人,称为商山四皓。汉高祖刘邦有段时间想要废掉太子,张良把这四个老头请了出来,刘邦迫于这四位老头的声誉和神奇的力量,吓得脸色发白,发誓说没有废太子这回事。又比如峨眉山,据说山中住了许多不死奇人,如果大运当头碰到他们,就能要得长生不老药。”

刘伯温说:“请问父亲,南田山出过什么伟大人物?”

刘爚抚摸着刘伯温的头,喃喃地说:“快了,快了!”

从刘伯温那双清澈得黑白分明的眼睛看出去,南田山是这样一座山:它在万山深处,忽然拔地而起一座平台,远高出它周边的山。平台之山,高旷绝尘,风景如画,这就是人类历史上传说的世外桃源。

刘爚和刘伯温站在南田山的最高峰,武阳村显得渺小而可爱。每家的烟囱同时冒出青烟,每家的灯光同时亮起,又同时熄灭。每家院子里的月光一样多,每家院子里的人也一样的谦虚有礼,打躬作揖都是一个样。

刘伯温突然就问刘爚:“父亲大人,我的爷爷刘庭槐为什么是个传奇人物?”

刘爚正在忘情于风景中,经刘伯温一问,才发现自己遗漏了一个祖宗。搜索枯肠许久,才慢慢地说:“你爷爷是我大元朝的太学上舍。”

刘伯温当然不知道“太学上舍”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就问:“这个‘太学上舍’比起我七世祖的‘行在都巡检使、行在五军制置使、殿前都指挥使、太尉、检校少傅、检校太保’,哪个更厉害?”

刘爚激动起来:“当然是你七世祖的那些头衔厉害啊。你爷爷这个太学上舍是一个不经考试就可以做官的头衔,相当于保送生。这是北宋年间王安石创立的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把当时国立大学的学生分为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外舍的学生不必参加乡试,直接省试,内舍的直接参加皇帝主持的会试,而上舍的学生,什么试都不用参加,直接当官。”

刘伯温疑惑起来,问:“那为何我爷爷没有做官?”

刘爚叹息道:“倒霉嘛,大元王朝的皇帝不知道抽什么风,每年只从上舍100人中取两人,僧多粥少,你爷爷运气不佳,于是就跑回来了。而这群蒙古人又不举行科举考试,你爷爷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刘爚说完这段话,突然意识到这种消极观念不能传输给孩子,马上转换话题,问刘伯温:“你知道我为何肯定这南田山中必出伟大人物吗?”

刘伯温说:“因为父亲您能掐会算。”

刘爚摇头:“人有千算不如老天一算,这是天意。”

于是,他给刘伯温讲了道士的故事,又讲了自己挪老爹老娘坟的故事,然后又综合了道家地理课本的故事,最后总结说:“这是天时地利,还有个‘人和’。”

他问刘伯温:“你觉得咱们刘家的祖先如何?”

刘伯温说:“依您的讲解,我觉得很好。”

又问:“你可知你母亲的祖先是谁?”

刘伯温不知。

刘爚说:“此事说来话长。我必须要给你普及一段历史。”

这段历史的开头是这样的:唐代宗李豫上任的第一个年头(762年),因安史之乱的缘故,江淮地区的赋税没有机会收取,李豫屁股坐上龙椅后,认为天下已安定——其实天下还没有安定,军阀安禄山和史思明引起的安史之乱要到明年才结束——于是急吼吼地追征江淮地区百姓八年的赋税。

如你所知,江淮百姓也没有多少余粮。于是,政府和百姓的关系紧张起来。李豫坐在长安城中,有吃有喝,根本不知道百姓们的难处,所以在得到百姓不合作的消息后,龙颜大怒,命令各地武装追征。

这一武装追征惹恼了一个人,此人就是台州政府外编人员(胥吏)袁晁。袁晁在政府混迹多年,深谙政府搜刮民财的显规则和潜规则。他先是好言劝阻地方长官,安史之乱在北方一爆发,南方的江淮地区就成了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基地。表面上,政府这八年来没有收江淮百姓的税,但江淮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这些物资全是政府从江淮百姓手中夺取来的。虽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可江淮百姓为了长安城里的那个狗娘养的皇帝,节衣缩食,好多人翘首企盼平定安史之乱后等着封赏,怎么突然又要追征赋税。追征赋税也可以,但先请中央政府把这八年来以抗战名义搜刮去的财物核对一下,多退少补。

地方政府官员也学长安城中的李豫,大脸变色,震怒之下,开除袁晁。袁晁认为这是他自参加工作以来遇到的第一个无法克服的困难,因为他遇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流氓——皇帝和他的政府。大概是出于悲天悯人的仁者之心,他跑到翁山(今浙江舟山岛),在街头宣扬革命思想。很快,一批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正被政府强征赋税的百姓聚拢在他身边。袁晁说:“既然现在的政府给我们带来的全是灾难,那我们就自己建立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政府。”

这支临时凑起来的部队用农具当武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台州(今浙江临海)。随后,又像暴风一样横扫衢、温、婺、明、越、信、杭、苏、常等江东十州。袁晁的部队在攻城拔寨的过程中发生了令人震骇的裂变,从几千人变成了二十万人。一支二十万的部队在那个时候的唐王朝,已是天文数字,袁晁就凭着这支杂乱无章的军队在台州称帝。他坐在二手龙椅上,说:“这真是众望所归啊!”

袁晁那时意气风发,有一段时间特别想领兵北上,直取长安城。不过有人提醒他,要时刻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我们应该有个判断,一连串的胜利真是靠自己的实力获取的吗?江淮方面的政府军在忙着追征赋税,我们恰好钻了个空子。看看咱们的部队,还有拿着锄头和镰刀上战场的。那玩意只适合在庄稼地里建功立业,到战场上,全是白给。我们真要遇到中央政府军,生死未卜啊。

袁晁对这番话不置可否,但很快,他和他的部队就面临了严峻的考验。

皇帝李豫在长安城中听说袁晁革命的消息后,七窍生烟,立即命令在安史之乱中表现极为出色的大将李光弼到江淮战场平叛。

唐王朝的安史之乱催生出了无数战场上的骄子,比如收复长安城和洛阳城的郭子仪、死守睢阳城的张巡、战功卓著的仆固怀恩,还有李光弼。但李光弼绝对是骄子中的骄子,战场上的万王之王。安史叛军每次在战场上听到对手是李光弼时,立即魂不附体。因为李光弼从不按牌理出牌,他擅长破袭战、地道战、麻雀战、伏击战、围困战、闪电战,还有母马战。

关于母马战,因为在后来的战争史上闻所未闻,所以有必要补充如下:史思明曾在黄河南岸安营下寨,防御中央军渡黄河。李光弼当时在黄河以北,和史思明对峙。

李光弼的兵力薄弱,所以不敢进攻,而史思明的任务就是防御,不是进攻。两方人马既然不能在战场上较量,只好互相震慑。就如今天有核武器的国家一样,把核武器拿出来让你浑身战栗,不敢先动手。

在冷兵器时代,战马是最现代化的武器,一匹战马就是一辆坦克,谁的战马彪悍,谁的坦克先进,谁就能让对手冒冷汗。所以,史思明就让士兵每天都带着战马去河边洗澡。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战马清一色公马,这些公马都是在北方大草原上生养出来的,和李光弼那些中原的战马站到一起,中原的战马就成了宠物。

李光弼的战士们看到对方那些在河里洗澡的马,又看看身边的宠物马,摇头叹息说这仗没法打。李光弼说:“打不过他的兵器,可以让他的兵器凭空消失嘛。”

众人认为这不现实,李光弼说:“你们把咱们控制区内所有的母马都买来,记住,是刚做了母亲的马。”众人莫名其妙,但上司的命令不敢不听。

一大群母马被驱赶到黄河边,因为刚从孩子身边被带走,母马们呜咽哭泣。正在洗澡的史思明的那群烈马们听到河对面的声音,都望了过来。呜呼,一群家庭风格的青春少妇正在那里释放着美丽的忧伤。烈马们躁动起来,先是原地转了几圈,然后像离弦的箭一样射了出去。李光弼的士兵看到万马奔腾,黄河水被它们掀起巨浪,只一会儿工夫,史思明那些烈马们都成了李光弼这边的上门女婿。

正当史思明绞尽脑汁想他的战马何以背叛自己时,李光弼就用对手的战马向对手发起了进攻。史思明不战而逃。

这就是母马战,惊鸿一瞥,无法复制。

763年春节,李光弼带着他那支久经沙场、在血腥中成长起来的兵团进入江淮。袁晁对李光弼没有耳闻,李光弼的威名在北方,南方人根本就不知道有李光弼这个人。袁晁之前几战积累起的威名使他忘记了自己的军事能力和他军队的作战能力。

他居然主动出击,李光弼等的就是这个,先把大部队摆在正前方迎战,分出两支机动部队埋伏在袁晁撤退的路上。袁晁才打了几分钟,就发现对手的兵团果然不是浪得虚名,马上撤退,结果在半路上,遭到了对手那两支机动部队的伏击,伤亡惨重。这叫伏击战。

袁晁撤进了台州城,挂起免战牌,死也不出战。李光弼把台州城围个水泄不通,派人断绝台州城的水源,用火箭向城里乱射,焚烧对方的粮草。这叫围困战。

袁晁在台州城实在吃不消了,因为粮草将尽,他本来就并不稳固的军心摇摇欲坠。当他正在专心制定突围计划时,有一天晚上,台州城市中心突然出现天坑。巡夜部队好不容易把天坑里冒出来的脑袋用石头砸了回去,又有报告说,世界末日可能到了,因为城里各处都是天坑。袁晁不知道,这就是李光弼擅长的战术之一,叫地道战。

袁晁来不及制定全面的突围计划,草率地把部队分成四部,从四个城门同时突围。临行前,袁晁激励他的士兵:“拿出你们当初一鼓荡平江东十州的气魄来,杀出去,重见天日!”

人在绝境下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袁晁的二十万士兵从四个城门一涌而出,杀声震天。李光弼的围城兵团居然有点吃不消,李光弼下令先撤退,再集中,在找到袁晁那支突围兵团后,放过其他三路,如猫儿捕鼠一样紧紧追击袁晁。

袁晁大怒,下令停止后退,后队变前队,迎战李光弼。李光弼命令全线进攻,袁晁大败,仓皇逃奔。李光弼尾追不舍,袁晁溃退到石垒寨(今浙江省天台县关岭),再也无处可逃,把所有士兵,包括其他三路突围出去又忠心耿耿回来的士兵全部投入战场。李光弼迎战,袁晁又一次大败,困守石垒寨。李光弼故伎重施,把石垒寨围得连只苍蝇都飞不出来。袁晁的部队没有粮食,只好杀战马充饥。战马杀完,袁晁陆续派出小股部队去寻找粮食,但被李光弼守株待兔一一歼灭。袁晁被迫作最后的冲刺,他分兵四队,轮流突击。但李光弼的战线如铜墙铁壁,纹丝不动。袁晁黔驴技穷,孤注一掷,亲自挑选敢死队作最后一次突围。在突围前,袁晁对他那些非敢死队成员说:“如果对方接受投降,你们就投降。我头可断,决不投降。”

他亲自领导的这次突围很快就失败,他本人在准备把刀抹向脖子时,被李光弼的士兵救下。不是真为了救他,而是为了他能活着,到长安领赏。

袁晁后来在长安被处决,他的这次武装反抗被称为“袁晁之乱”。

刘爚讲完了这段历史,长舒一口气,叹息一声说:“官逼民反,是个永恒的真理。”

刘伯温思考了一会儿,突然就问:“这件事和我娘的祖宗有什么关系吗?”

刘爚正色道:“当然有关系。你娘的祖宗富韬当时是四川松州行政长官(松州刺史),就是因为袁晁之乱,他才举家跑到南田山来的。你娘家出的人物和咱们刘家平分秋色。富韬的儿子富处谦在河南做官,被皇室封为鲁国公;富处谦的儿子富令荀封韩国公;富处谦的儿子富言北宋初期在尚书省。特别是富言的儿子富弼,两次拜相。这位富弼老先生可是北宋时代的风光人物。当时辽国和北宋的关系很紧张,都是这位老先生靠外交政策妥善解决的。你的母亲就是富弼老先生七世孙富应高的孙女。”

刘伯温听得很明白,原来南田山这片儿之所以是风水宝地,大概和富氏再次居住,并出了一筐伟大人物有很大的关系。

但刘爚却告诉刘伯温:“天时,你有了,很多神秘兮兮的故事就能证明啊。地利,你也有了,南田山是福地之一,出伟大人物。这里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升起的地方。人和,你也有了,你父亲我和你母亲都是高智商家族出来的,你得了我们的真传,不必担忧头脑不够用。但天时地利人和,只是外部条件。外部条件即使再优越,倘若你自己不努力,终将无法成事。我跟你说的祖宗那些震耳欲聋的业绩,可能有点夸大,但我的目的很简单,只是希望给你信心,要你知道自己不同凡响。所以,我现在要求你,必须要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好好学习,充实自己的头脑,将来为祖国贡献你力量的同时,也就为家族增光添色了。”

但刘伯温说:“老爹啊,听你的意思,为家族争光必要为祖国贡献力量,倘若不做官,如何贡献力量?可是咱们汉人生活在蒙人的统治下,连科举考试都没有,叫我如何去做官,我这命可有点苦。”

刘爚正色道:“胡说,上有天下有地,中有圣明天子,你怎么可以叫苦。你等着吧,科举考试是大势所趋,总有一天会卷土重来。”

父子二人对话完毕,夕阳已西下,但在刘伯温心中,却有一轮灼热的太阳在地平线后面喷薄欲出。

天上的刘氏家族成员的眼睛都聚焦在刘伯温身上,因为沉默孤独了百年的刘家,太需要世上出现一个风光八面的刘家人了。刘伯温是他们的希望,也是历史的希望。

第二章 少年奇才,23岁进士及第

蒿草计

或许,刘伯温终生不忘的一件事是,他父亲每天都会沐浴着从窗口射进来的阳光,用深沉的语言启迪着他脑海中最愚昧的角落。在他和父亲中间的桌子上,摆满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神秘图谱和《周易》上变幻莫测的卦象,小刘伯温被这些东西深深吸引,无法自拔。

从小刘伯温母亲富女士的眼中看出去,刘伯温是个安静而孤单的人,他那反常的沉默寡言和突然之间提出的刁钻问题,让富女士难以理解,当然就难以招架。所以富女士在把儒家经典粗略地传授给刘伯温后,就主动辞去了他启蒙老师的职务。

从武阳村的许多小朋友眼中看出去,刘伯温是个不合群的人,每当他们玩得疯狂时,刘伯温就会悄无声息地离开他们,远眺沉思。小朋友们在背后评价说,刘伯温是个怪胎。

但刘爚却认为,小刘伯温的沉默寡言恰好证明了一点:一个聪明人如果没有可说的话时,嘴巴应该是闭着的。这也正符合孔夫子的教导: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从道教的角度说,很多人所以愚笨,就是因为废话太多,精气神都从嘴里跑掉了,所以不能积聚智慧。

从刘爚的眼中看出去,小刘伯温有着惊人的智慧,因为他能一目十行而过目不忘。他的卜筮课、风水课、星相课、灵棋课、谶纬课都能满分,不过,这是刘爚的评分。刘爚本人也知道自己在象术上的造诣并不深,但一个小孩子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领悟到他需要花费几年才领悟到的玄机密码,这足以担得起“聪明绝顶”四个字了。用刘爚的话说,如果大言不惭一点地说,基儿的智慧已超越了人类的极限,比得道的道士走得更远。

当然,说一个人有智慧,不是看他有多么强悍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而是要看他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刘伯温十岁那年,一个机会闯到他面前,让他有机会展现了他的能力,确凿无疑地证实了他那不凡的智慧,并不是老爹吹嘘出来的。

这个机会是这样来的:1320年,元王朝最高领导人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去世。就在国丧期间,青田县有人办婚事。这简直是向枪口上撞,依法律规定,国丧三个月内,国家任何人、任何地方不得有娱乐活动。就是在大街上行走,也不能有笑脸。穿衣戴帽一定要注意,不能五颜六色,每个人必须素装。酒糟鼻子在国丧期间不敢上街,因为鼻子是红色的,一旦被捉住,不好解释。青田县县长闻听有人敲锣打鼓、穿红戴绿地举行婚礼,像炮仗一样爆了起来。众所周知,在他的管辖区内出这样的事,一旦被上级知道,那是要掉脑袋的。这位“炮仗”县长马上带着几名士兵冲进人家的婚礼现场,把男的杀掉,再把女的打晕,又抢跑了新娘。

让青田县县长意想不到的是,新娘家在当地和黑社会有很深交情,不然也不敢这么明目张胆。新娘的老爹得知女儿被抢了后,气冲斗牛,散尽家财,召集黑社会朋友们,带着棍棒冲击县政府。由于武器落后,冲击未遂。他们临时改了主意,抢了县城武装部,有了现代化武器后,他们又掉头来攻击县政府。但县政府已经集合了军队,这些人见不是对手,一溜烟跑上青田山,当了逆匪。当然,这是元政府的说法。史学家的说法就是:南方汉人的起义。

其实,南方汉人的起义和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相始终。仅在忽必烈统治蒙古的鼎盛时代,南方就有二百余起汉人起义。忽必烈之后的元朝二任帝孛儿只斤·铁穆耳(元成宗)和三任帝孛儿只斤·海山(元武宗)时代,江南地区的汉人起义数量虽有减少,但不绝如缕。四任帝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虽然是个好人,也是个好皇帝,可他在位的第五年,也就是刘伯温六岁时,江西赣州出其不意地爆发了高质量的蔡五九起义,蔡阁下不仅攻陷了州政府,而且还一路北上,想要直捣黄龙攻陷大都。蔡五九虽然很快被残酷镇压,但那次造反的影响力却让高层不寒而栗。刘伯温七岁时,广西瑶人又起义。八岁时,江西五个州同时爆发了汉人的大规模起义。

对于江南地区的汉人造反,元王朝的皇帝们已习以为常,提不起激动的兴趣来。如果有一段时间,元王朝方面听不到江南有人造反,皇帝们会大吃一惊,认为不可理喻。

但皇帝眼中的芝麻小事在地方政府长官那里就成了世界末日的大事。青田县县长动用县城的军队多次到青田山中剿匪,要么无功而返,要么被对方打得丢盔卸甲。

这是因为土匪们的据点易守难攻,而青田县剿匪部队的战斗力又马马虎虎,所以这事一时之间很难解决。青田县县长乞灵于人民的智慧,派出许多胥吏到各地打探奇士异人。有一个胥吏恰好认识刘爚,于是就找上门来了。

那天中午,太阳高照。刘爚和刘伯温正在吃饭,刘爚背对着院子,突然用筷子的手就悬在空中,神秘地说:“有人来了。”刘伯温一抬头,就看见了那位正走进院子东张西望的胥吏。

胥吏把整个事件说了一遍。刘爚说:“这简单,等我吃完饭。”

胥吏几乎要哭出来,因为时间就是生命,土匪们多活一日,他和他的上司就多一分危险。

刘爚看到胥吏忧心忡忡,就放下筷子,思考起来。太阳落山,月亮升起,胥吏疲倦得直伸懒腰,刘爚也没有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看了看胥吏,说:“这些土匪着实可恨,国丧期间居然违反法令,罪大也。”

胥吏赶紧挺直腰板,凭在衙门里多年的工作经验,他认定,有能力的人在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前,都要有个帽子,这在文章上称为“龙头”,“龙头”之后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猪肚”。

但可惜,刘爚只有“龙头”,至于“猪肚”,他踢给了刘伯温:“你有什么办法,说出来。”

胥吏的态度从恭敬转为惊讶,又转为愤怒,因为他认为刘爚在耍他。一个十岁的孩子如何能解决几百号土匪?胥吏正要作出点官家的姿态来,刘伯温却问了起来。

下面就是二人的问答。

刘伯温:“土匪们不下山?”

胥吏:“未曾发现。”

刘:“你们不想伤亡太大?”

吏:“谁想死啊。”

刘:“你们可有弓箭手?”

吏:“谁不会射箭啊。”

刘:“三个月内剿灭他们,可行?”

吏:“这么久啊。”

刘:“就这么久。”

吏思考许久:“可以,说你的办法。”

刘:“你可认识蒿草籽?”

吏:“我早些年也是山里的娃,如何不认得。”

刘:“收集蒿草籽,去掉箭头,把蒿草籽拴箭头上,射向土匪窝附近,越多越好。”

胥吏看向刘爚,刘爚说:“你既不想有伤亡,又想解决这件事,就去办。”

青田县县长也是死马当作活马医,按刘伯温的方法,射出去无数没有箭头的箭。但为了保险,他把刘爚请到县政府,软禁。如果三个月后,刘伯温拿不出消灭土匪的计策,刘爚就是通匪。

三个月后,土匪窝据守的山上,枯黄的蒿草映入眼帘,每个角落,哪怕岩石的缝隙都被蒿草占领。刘伯温说:“可以了。向那里放箭,放箭之前,在箭上抹上松油,点燃。”

蒿草火箭一相逢,漫山遍野成了火焰山,土匪们被浓烟呛得跑出老窝,全体投降。

刘伯温因此而一夜成名,但很快就销声匿迹。因为县长大人认为这种小儿科的主意,他自己也能想得出来,只是没有去想而已。所以功劳簿上只有他的名字,没有刘伯温。

但历史不会因为他的篡改而忘记刘伯温,所以我们今天知道刘伯温有这样一个蒿草计,却不知道那位青田县县长的名字。先来后到的等级制

此事过后,小刘伯温和父亲刘爚有一段谈话,内容就是针对那股土匪的。小刘伯温说:“这些人违反国家法律,实在是罪有应得。”刘爚大吃一惊,提醒刘伯温:“那些人虽然是土匪,但却和我们同族同种。青田县县长虽然代表政府,但却是异族,你应该有个华夷观念。”

小刘伯温也是大吃一惊,他无法想通,老爹会把一个土匪事件上升成民族问题。

刘爚说:“你还不懂蒙古人开国以来的历史,所以不明白这里的玄机,我现在就给你普及下历史,我要让你记住,蒙古人对咱们中国人都做了些什么!”

实际上,刘爚所讲的元王朝,和真实的元王朝略有出入。这是因为刘爚自以为是南宋遗民的后代,赌徒失败后都不承认失败,所以对赢家咒骂。而后来的泥腿子朱元璋所建立的明王朝,自然要对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加以丑化,以此来彰显他驱逐蒙元那盖世的武功。

所以,刘爚意气用事下所讲的元王朝的种种,我们必须要以客观的历史事实加以甄别和佐证。

刘爚说:“鞑子(汉族人对蒙古人的蔑称)是宇宙中最贪得无厌的巨兽,听到哪里有国家,就奔哪里去。孔夫子说,挑起战争的目的是要吊民伐罪,否则战争就是不仁义的妄动。可这群骑马骑成罗圈腿的家伙没有任何高尚的情操,打仗的目的就是想烧杀奸淫掳掠,他们只是想把恐怖传到全世界。孟夫子说了,只要有仁义就成了,要那么大地盘做什么。我听说,鞑子在中国之外还有四个分部。鞑子人口少,只好派亲戚去管理,亲戚之间离得远了,感情生疏。这可真是妻离子散,人丁凋零啊!”

严肃的历史佐证如下:

蒙古大汗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高原后,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开疆拓土的宏大事业中去。蒙古当时只有100万人口,除去妇女、老人和小孩,能作战的士兵只有20万。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代就凭这20万人,用他们那可怕的军事才能西征北讨,到1279年灭掉南宋帝国扩张正式完成后,他们缔造了一个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南到南海版图达3500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帝国。提醒一点:地球陆地面积是15000万平方公里。

在这片连阳光都不能完全覆盖的庞大领土上,蒙古帝国自动自发地分成一个庞然大物的帝国(元帝国)和四个巨兽般的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

中国人身处其间的正是元帝国,它是由蒙古帝国第五任大汗孛儿只斤·忽必烈于1271年在大都成立的。八年后,忽必烈灭掉南宋,元帝国的版图正式确立:北到今天的蒙古共和国、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公里。

元帝国的最高领导人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蒙古帝国的大汗,也是中国的皇帝。

刘爚接着说:“鞑子们灭掉我们伟大的祖国南宋后,在全国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四等人制。他们把全中国人分为四等,分别是:鞑子、色目人、汉人、南人。‘南人’就是我们南宋遗民。臭不要脸的鞑子凭什么把我们列为最低一等?我们哪里都比他们强。我们用火药制造了突火枪,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轻火器。我们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纸币(交子)。我们有先进的罗盘,还有精巧的瓷器。我们还有世界上最有思想的程朱理学。鞑子们有什么?几匹破马。色目人又有什么?可能连马都没有。最可气的是汉人,被女真人统治了一百多年,做了一百多年的奴隶,结果倒骑到我们头上来啦!我真是气死了。这是赤裸裸的民族歧视!”

严肃的历史佐证如下:

忽必烈说,我们蒙古人是天之骄子,凌驾所有生物之上。所以,我们必须是第一等人。于是,蒙古人就成了第一等人。而“色目人”其实是“各色名目”的人,也就是当年和蒙古人一起打天下的其他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兄弟。第三等“汉人”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汉族人,而是从前金朝统治下的汉族和汉化的女真、契丹等族人,同时也包括云南、四川的汉族人。“南人”,就是刘爚口中的南宋遗民和遗民的子孙们,也就是江南的汉族人。

刘爚说得没错,南宋什么都有。但蒙古人划分等级的标准不是什么程朱理学和一碰就碎的瓷器,当然也不是火器——蒙古人也有火器,比南宋的强多了,当年一炮就把南宋的襄阳城轰沦陷了——而是老百姓口中的“先来后到”和逻辑学家口中的“因为所以”。

蒙古人与生俱来就和他们的大汗冲锋陷阵,他们自己就是主人,当然要坐第一把交椅。这就如阔佬请客,主人肯定要坐在上首;在蒙古人统一蒙古高原和第一次西征的过程中,有些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兄弟(色目人)慧眼识珠,主动跑来和蒙古人混。他们是蒙古人最亲密的战友,自然就要坐第二张椅子;紧接着,蒙古人灭金,金人统治下的汉族人和汉化的女真、契丹等族也跑来,坐了第三把椅子,这就是“汉人”;蒙古人灭金后,还未来得及下马休息,又和南宋打上了。

关于蒙古和南宋开战的事,需要补充一点:

1211年,成吉思汗对金国全面开战,1215年,成吉思汗攻陷金国中都(今北京),金国龟缩到开封。但成吉思汗没有对金穷追猛打,而是在1218年转身西征,于1225年灭掉了中亚强国花剌子模。1227年,成吉思汗西征回国,稍作休息后又灭掉了使当年北宋筋疲力尽的西夏王国。也正是在本年,成吉思汗病逝。临死前他对继任者说:“金国的重兵都驻防潼关(今陕西潼关),一边是河,一边是山,强攻会付出大量伤亡。有个笨蛋可以帮我们,那就是多年来被金国骑在头上拉屎的南宋。你们可以和南宋结盟,借他们的路,从金国南方重镇邓州(今河南邓州)楔入,直趋开封,他们驻守在潼关的主力肯定回援,你们只需要围城打援,金国瞬间可下。”

1231年,蒙古帝国第二任大汗窝阔台派使者到南宋谈判借道,可这位使者霉运当头,走到沔州(今陕西略阳)时,被南宋爱国将领张宣处决。窝阔台大发雷霆,道也不借了,命令蒙古兵团强取。远征军司令拖雷在南宋的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轻易地撕开了一个口子顺利进入南宋,托雷兵团在南宋境内如入无人之境,如暴风扫落叶般荡平了南宋数十州,然后又顺利地离开南宋境,进入金国境内,猛攻邓州,邓州顽强死守。拖雷就绕过邓州,直奔开封。潼关守军果然回救开封,就在半路上,他们钻进了已经等待多时的窝阔台兵团的口袋里,金国的主力在蒙古骑兵的冲杀下,全军覆没。

1233年春天,蒙古人攻陷开封。金国最后一位皇帝完颜守绪跑到蔡州(今河南汝南),窝阔台和南宋签订军事同盟,蒙古帝国要求南宋供应蒙古军队粮草,并且出兵,双方共同攻陷蔡州,事成之后,两国以淮河为界。1234年,宋蒙联军对蔡州发动全面进攻,蔡州城外发出天塌地裂般的巨声,蔡州城内哭声一片,完颜守绪见自己的世界末日已到,就没有劳烦宋蒙联军,自焚而死。不可一世了一个多世纪的金国灰飞烟灭。

蒙古人正在专心致志地打扫战场,南宋突然集结二十万大军向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里的蒙古人发动攻击。注意,这三处都在淮河以北黄河以南,按宋蒙当初的约定,淮河以北的地方都是蒙古人的,跟你南宋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也就是说,这是赤裸裸的叛盟和侵略。

进展非常顺利,1234年阴历八月,南宋军队光复三京,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方面还未来得及摆庆功宴,蒙古人已发动反攻,南宋二十万军队几乎同时在三京崩溃,溃退到淮河南岸后,足足损失了一半士兵。

南宋这次突然叛盟激怒了蒙古人,而它那不堪一击的战力又勾引了蒙古人向它发出灭亡通知书。从1235年开始,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兵团沿着南宋边境持续不断地发动攻击,让南宋吃不香睡不着。

1253年,蒙古帝国剑走偏锋,绕过南宋,深入万山丛中的云南地区,灭掉大理王国,随后又使安南王国臣服。1258年,蒙古帝国分三路进攻南宋。1259年,其中一路的忽必烈强渡长江,抵达鄂州(今湖北武汉)城下,百道攻城,鄂州城马上就要陷落,突然合州战场传来大汗蒙哥去世的消息。忽必烈大吃一惊的嘴还未来得及合上,又传来消息说,他的兄弟阿里不哥正在蒙古本部举行大汗上任典礼。

忽必烈认为自己比阿里不哥更有资本担任大汗,于是放掉鄂州,调转马头回蒙古帝国本部和兄弟“相煎”去了。经过四年血流成河的内战,1264年,忽必烈以压倒性的优势胜出。1269年,忽必烈对南宋全面宣战,1274年,蒙古远征军司令伯颜攻陷鄂州,顺长江东下,陷安庆,在芜湖江面击溃了南宋军队最后一道防线。现在,蒙古军队可以大摇大摆地去南宋行在临安了。南宋急忙求和,伯颜按忽必烈的指示同意了。忽必烈的本意没打算灭南宋,而是希望南宋和安南一样,做元帝国的卫星国。

但是,南宋自己送死。伯颜派去临安的谈判使者在半路上突然被一名南宋爱国将领处决,伯颜听到这个消息,气得马上变成了一个炮仗。南宋中央政府慌忙派人去向伯颜赔罪,并且发誓要严惩凶手,伯颜压制自己不要爆炸,第二次派出使者。想不到南宋的爱国人士太多了,第二个使者走到平江(今江苏苏州)时,又被杀掉。

伯颜气得哇哇怪叫,命令军队进攻临安,在强大的蒙古兵团面前,柔弱的临安没有别的出路,只能陷落。南宋中央高层对伯颜的暴怒很不理解,认为伯颜没有诚意,如果真有诚意,死掉两个使者,还可以再派嘛。

他们不明白的是,是他们亲手制造了伯颜这个炮仗,你制了个炮仗,还点了两把火,却不想让它爆,这对炮仗太不公平了。

1279年,南宋软弱无力的流亡政府在崖山被蒙古兵团彻底摧毁,南宋正式灭亡。

从1234年宋蒙交火到1279年南宋流亡政府灭亡,蒙古灭南宋用了35年。有人看到这个数字会大呼小叫:啊呀,南宋真是厉害,居然抵抗了蒙古人35年。但不要意淫,蒙古灭南宋真正用的时间其实只有12年不到。

1234年蒙古帝国对南宋宣战后,就去西征了。直到1259年,蒙古帝国才掉头回来对付南宋帝国。但也是在这一年,大汗蒙哥去世,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打内战,直到1269年,忽必烈才想起南宋,于是用了10年时间(1269—1279年)灭掉南宋。

当然,对于一年甚至是几个月就能灭掉一个国家的蒙古帝国而言,灭南宋的确是个苦差事。大概正是因为很辛苦,所以南宋遗民们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四个等级中最后一等。

可你仔细看看这个等级名单就会发现,蒙古人是按照“先来后到”的标准排列的。这就能够说明为什么大理王国的云南和四川的遗民为什么列在第三等。因为他们比南宋遗民先来的。

用逻辑学的角度来叙述,因为你最后到,所以就要受惩罚。正如你赴宴,最后一个到,不但不能坐高一点的位置,还要罚酒三杯。

中国老百姓有句俏皮话:凡事要赶早,否则连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大概就是南宋遗民们为什么排在最后一等的注解。蒙古人对南人都做了什么

刘爚说:“鞑子们把我们南人看成是赋税的源泉,好像我们除了缴纳赋税外就没有别的用处了。他们还用法律条文规定:杀一个‘南人’只需要赔一头毛驴的价钱就可以了;而杀一个色目人要罚相当数目的黄金;杀一个鞑子则要偿命。这用意很明显,我们只是一头驴。鞑子们还禁止我们打猎,我们身处江南多山之地,打猎是个重要的收入来源,这不是断了我们的财路吗?还规定我们禁止学习拳击武术,众所周知,我们中国的武术只是花样表演,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而已,根本没有实战能力,禁这个干什么!更要命的是,禁止我们夜间走路,如果有个急事,必须等天亮。“当然,这些还不算什么。最让我们痛心疾首的是,小鞑子们在我们南方基层像个大爷,吃的穿的用的,都必须由我们来承担。而且谁家娶新娘,新娘的第一次必须要送给小鞑子。程朱理学教导我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个黄花闺女还未正式进门,就已经失了节,宇宙中只有畜生才有这样的行为。倒霉的是,偏偏让我们碰上了。”

关于刘爚说的这些,我们必须要作一下背景补充和校正。

刘爚说的那些没错,元帝国灭掉南宋后,对“南人”的确极不待见,对他们严加限制,就差限制大小便了。但我们不能断章取义,认为元王朝故意找“南人”的茬,哲学家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老百姓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事出必有因,元帝国对南人的苛刻实际上是被南人的激烈行为触怒的。

前面我们谈到过,忽必烈灭南宋初期,江南就有二百多起汉人武装和元帝国对抗。不过,一定要注意,即使是从极度偏袒汉人的角度来看,每次武装反抗也不是起义,绝大多数都是野心家们的皇帝梦。

1276年,南宋行在临安陷落,南宋其实已经灭亡。虽然有一点死灰跑到福州建立流亡政府,但死灰不可能复燃,即令复燃,火光也不能持久。元帝国的军队开始摘取胜利果实,其实,征服者的果实都是建立在被征服者的痛苦之上的。于是,烧杀抢劫奸淫在整个南中国如火如荼地蔓延开了。江南百姓奋起抵抗,各地的豪强大族变卖财产,召集青壮年,打出了“扶宋灭元、驱逐鞑虏”的口号。穷苦百姓们自动自发,有能力的人能召集几万人,没有能力的只能聚拢几百人,甚至几十人。他们占据险山恶水之地和元军开展游击战。不管是哪路货色,他们在反抗元帝国的军队之前,先对自己的同胞下手。其实这很容易理解,一无所有的人造反,第一个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他们的战斗力远不如对手的正规军,要抢劫粮食,只能拿软柿子捏,不抢劫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他们还能抢谁。

当他们有了一定实力后,马上就建立草台班子政府,封官拜爵,如果你能穿越到那个年代,到江南各地走上一走,就会发现,到处都有一群人在讨论称帝称王的事。这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他们的真正目的只是想过过皇帝的瘾,至于驱逐鞑虏只是附带目标。只要有发家致富的可能,他们可以跟民族的敌人蒙古人握手言和。

有两个积极的证据可以证明江南人的反抗内涵。

1278年,建宁(今福建建瓯)人黄华称帝,元政府招降他,黄华带着他的草台班子就跑去了。但很快他发现,元政府对他的待遇还不如他单干的待遇,于是又造反,最后被元军追得走投无路,自焚。

1288年,循州路(治所在今广东龙川县西南)钟明亮聚集十万人造反,声势逼人。元政府招降他,钟明亮同意,但提出的要求是,要他担任循州州长。但忽必烈拒绝这个条件,要他到大都面圣。钟明亮认为这是请君入瓮,杀了元政府的谈判使节,二度造反。元政府军积极进剿,同时招降,钟明亮不能支撑,二度投降。但仍然是那个条件,要做循州州长,忽必烈拒绝,他第三次造反。但事不过三,元政府剿匪部队再也没有对其招降过,钟明亮最后失败,本人也不知所踪。

忽必烈在遥远的大都看到江南地区的反抗记录,发现南中国的人真不好治。他先是使用怀柔政策,三番五次下令,驻守江南的军队不许再制造敌人,要军民一家。但美好的命令正如一朵鲜花,到美人手里,会被当成头饰插在头上,而到了毛驴手中,就会被当成解饿的食物。元政府在江南的驻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无法控制自己,于是,江南地区的造反记录与日俱增。

忽必烈发怒了,于是,就出台了那些恶意摧残南人尊严的法律条文。

刘爚提到的小鞑子在江南各地基层(乡、村)当大爷的事,其实是保甲制。保甲制是这样的:每二十家编为一“甲”,政府派遣一人管理这二十家,这个人称为“甲主”。“甲主”就是这二十家的总管,衣服饮食,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取走,女子和财产,当然也不在话下。

但刘爚说这些甲主都是鞑子就是大错特错了。蒙古人口太少,江南的乡村多如驴毛,虽然经过蒙古人的屠杀,但仍有南人1184万户也就是60万甲。这就需要60万蒙古人来江南乡村当甲主,难道忽必烈有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本事,一下子变出这么多人?

实际上,甲主都是色目人。俗话说,奴使奴,使死奴。色目人是蒙古人的奴隶,他有机会管理他的奴隶南人,其残暴可想而知。

至于刘爚说的新娘第一次要和甲主睡觉,也就是历史上烟雾迷蒙的蒙古人的初夜权问题。这无需辩驳,因为甲主根本就不是蒙古人。即使是蒙古人,也是不可能的事。还是前面的分析,蒙古人口太少,如果真有初夜权,他们要去行使这一权力,非得累吐血不可。

当然,这不是说蒙古人一本正经,像个绅士,实际上,他们南讨西征的过程中,没少挥洒他们的精子。但那是战争,战争中无数丧心病狂的行为,又岂止是蒙古军队的专利?

元朝江南地区的造反像慢性肠炎一样连绵不绝,归根结底,是互动的结果。江南人有钱,忽必烈当然明白,所以大肆搜刮,他第一次征日本时的所有军事物资就都出自江南。而江南人激烈的反抗又成为元政府统治者对他们实行高压的动因。

刘爚对小刘伯温说:“鞑子们对我们南人就没干过什么好事,所以,和他们的政府对着干,没有什么错。”

小刘伯温当时不懂这段历史,刘爚的讲解又有断章取义和意气用事之处,所以小刘伯温总感觉哪里不对。如果蒙古人对江南真有骇人听闻的压榨,并持续不断而无孔不入,那么,为什么他现在还能衣食无忧,武阳村所有人都快乐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这个问题,是他暂时找不到答案的,只有他走出武阳村,面对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