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不可能这么有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06:30:44

点击下载

作者:方铭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资管不可能这么有趣

资管不可能这么有趣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资管不可能这么有趣作者:方铭辉排版:HMM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9-07-01ISBN:9787521706895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来一场和基金经理的约会

这是一本趣味性超过专业性的书。目的只有一个,让你轻松了解资管这事儿。

就在21世纪之前,中国人的理财方式还只有储蓄与购买国债,这甚至不能被称为理财。但是在此后的20年,资产管理行业飞速发展,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保险、私募等各类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可以配置到股票、债券、货币市场以及海外市场。各类资管产品,规模在2017年年末就超过了100万亿元人民币。尤其是随着余额宝类的金融产品从线下被搬到线上之后,投资门槛“飞流直下三千尺”,客户流量则是“扶摇直上九万里”,覆盖客群已经超过7亿人次。看看你的资产配置,有没有各种货币“宝宝”?有没有各种银行理财产品和基金?有没有各类保险?其实,你早就被资管产品包围了。

但你真的了解资产管理这个行业吗?在持有这些金融产品之后,你的钱都到哪儿去了?这些产品背后的投资逻辑是什么?在你享用犹如一道道菜式般的资管成品时,有没有冲动想到后厨看一看牛排是如何煎出来的?不过如果走进资管的后厨,你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简单,与其说是后厨,不如说是个飞机制造车间……我就是想通过这本书,以最简单的语言,让你看懂资管这部飞机是怎么制造的。因为这事关每一位乘客的生命安全,你有权利知道。

试想,如果你有机会与自己持有的一只表现不错的基金的基金经理共进晚餐,除了问他/她结婚了没有?你还会想问些什么问题呢?

一只基金是如何诞生的?

基金公司内部是如何运作的?

基金经理的日常是什么样子的?

怎么选基金?

基金经理会买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吗?

如何买保险呢?

私募是怎么玩的?

资管新规是个什么鬼?

应该如何配置自己的资产?

你可能有很多很多关于资产管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大多会在这本书里给出答案。这本书里囊括了资产管理的各个领域,包括公募基金、基金专户、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保险和保险资管产品、券商资管计划、私募基金、年金和期货资管计划等。可能你早就知道这些产品了,或者已经持有了,但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运作的吗?

不妨随着这些问题走进资管机构,零距离接触基金经理,你会发现:资管不可能这么有趣!高大上的资管

资产管理(简称资管)——从诞生伊始,就披着华丽的外衣。记得一次和一个在北京金融街某一线投行实习的小师弟聊到工作,我问他实习结束想去哪个部门?他毫不犹豫地答,当然是AMD。AMD是资产管理部(Assets Management Department)的简称。我问为什么?他说就是觉得在AMD工作很酷啊,可以管理几十亿元的资产。

如果说金融业是让众多白领神往的皇冠,那么资管就像皇冠上的宝石。马斯洛梳理了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与之对应,在社会演进的过程中,似乎也有着类似的需求分层。必须先有农业,因为人要先吃饭;然后再有工业,因为人要穿衣服、要住房子、要开车子;而后再有服务业,因为吃饱穿暖的人此时会有更多的需求,比如教育、运动、美容、理财;最后是艺术,在物质极大丰富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释放和愉悦。金融属于服务业的一种,由于从事金融业相对于餐饮、美容等服务业所需要的综合知识水平更高,也因金融业的平均收入水平更高,而令人向往。尤其在物质还未极大丰富,人们还不能全身心地追求艺术和自我个性的社会阶段,财富积累成为人们的主要追求目标,金融业便愈加璀璨。金融业起源于借贷,壮大于股权,但在今天这些都已是传统业务。资产管理作为金融业的新宠,汇集万千社会财富于一指之间,怎能不令人浮想?

的确,基金经理端着咖啡,坐在挂着四个屏幕的办公桌前,手中转着签字笔,深入思考决策的样子令人神往。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华丽外表的背后,他们真实的样子?他们工作的日常是什么样?剥去高大上的外表,他们的内心承受了多少压力?近几年,基金经理因压力过大而英年早逝的新闻不绝于耳,基金经理已然成为一个高危职业。

基金经理只是资管行业的角色之一。如果说资产管理是一盘佳肴,那么基金经理就是烹制佳肴的主厨。除了主厨,还需要有人设计菜式,相当于资管行业的产品设计岗。为了做出一盘菜,也需要有人去采购食材、清洗和加工食材,还需要有人做好餐厅的装饰、备好餐具,这相当于资管行业后台的运营与行政岗。一切就绪,为了招揽食客,还需要前台服务人员来招待客人,这相当于资管行业前台的市场与渠道岗。

要想知道一盘菜是如何做出来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进后厨一窥究竟。这本书里,我会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带你走进资管的后厨,全方位地了解资管的内部世界。资管是一道菜

首先,为了让一些问题更加浅显易懂,这本书中我会大量使用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各种专业概念,而不是直接给出定义。

资产管理好比餐厅做菜。当人们的收入仅能满足生活所需时,都会选择自己做饭,而不是去饭店。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多余的钱。但是,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需求,于是愿意去餐厅享受专业厨师烹制的菜肴。同样地,资产管理行业也是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人们最初有了收入的结余,会选择最保守的方式,存在银行。当结余越来越多,就出现了更多的选择,催生了资产管理行业。

如果按照定义,资产管理业务就是资产管理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按照协议约定的投资范围、条件、要求和限制,以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为目的,为客户提供委托资产的投资,并收取管理费的行为。

是不是很无聊?如果我们也这样定义饭店做菜,那将会是:餐厅接受食客的委托,按照菜单约定的菜式、口味和要求,为食客烹饪菜肴并收取费用的行为。

所以我会尽量写得更通俗。饭店就是给食客做菜,而资产管理就是代客理财。无论是饭店做菜还是资管理财,都属服务行业。有人会说,我可以自己在家做饭,但是在家做饭可能会占用太多的精力,也可能会做得不可口。而饭店的专业厨师则会解决这些问题。虽然有的时候,饭店的饭菜未必有自己动手做得好吃,但那只是极个别情况。专业化分工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小到做一顿饭,大到管理数十亿元的资产。了解资管对你有什么用?

资产管理是个专业领域。既然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符合更高效的社会分工,那么非资管专业人士又何必费时间了解资管呢?其实不是这样。汽车也是一个专业领域,人们不需要知道汽车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但如果要购买汽车,至少要知道什么样的汽车适合自己。

所以,了解资管可以使你更全面地了解如何购买理财产品,也可以让你知道什么样的金融产品适合自己,能让你判断理财顾问的建议是否符合自己的情况。此外,资管本身也很有趣,虽然看起来高大上,而实际上却没有那么复杂。接下来,我会用简单的语言把资管层层剥开,带你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

了解资管,还能完全打开你对金融的认知,让你知道金融的逻辑。金融始终贯穿着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工作。小到刷一次信用卡,大到经营一家上市公司,其实我们都离不开资管。你知道自己信用卡的负债会被银行统一打包成ABS(资产证券化产品)出售吗?你知道一家公司从成立到上市所经历的股权和二级市场投资的过程吗?

而且,了解资管本身也是一件很酷的事,不是吗?资管的盒子里装了啥?

可以说,凡是把金融资产(包括现金和证券)交给专业管理机构进行投资的,大体都可以算资产管理。其实在广义上,自己投资也算资产管理,这里的自己包括企业和个人,但本书所说的资产管理,主要指代客理财。

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公募基金、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投资连结保险、私募投资基金、期货资管计划,以及社会保障基金和年金,都是资产管理的范畴。

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越高,资产管理的需求就越旺盛。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资产管理行业获得迅速发展。据统计,2016年中国的资产管理总额已经突破100亿元人民币,不过这个数字里包含了一部分因嵌套投资而重复计算的资产,如果剥离这部分资产,资产管理总额大约在60万亿元左右,与当时的国民个人存款总额相当。至于什么是嵌套,我在后文会讲到。

如果资管是一个盒子,那盒子里都装了些什么呢?或者说,资管的资金都投向什么地方了呢?不同的资管产品会有不同的投资范围。公募基金主要投资于标准化市场,主要包括二级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也包括货币市场。私募基金则主要投资于未上市股权。银行理财产品在资管新规前主要投资于银行表外资产(至于什么是资管新规,我在后文会专门介绍),被简称为“非标资产”;资管新规后,投资方向逐步向标准化市场转变。外汇、黄金、原油、天然气、大宗商品也是常见的资管投资标的。还有一些另类投资,投向红酒、艺术品等商品。剥开资管的神秘外壳

螃蟹很美味,但要吃到蟹黄,必须先剥开螃蟹的壳。不然你只能看到它张牙舞爪、横向霸道的外表。

资管看起来高大上,充满神秘感,但剥开资管的外壳,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简单而有趣的世界。

剥开资管的壳,你会发现每家资管机构都有整齐的三大职能板块:找钱的,管钱的,分钱的。这三大职能业务分别对应着资管的前台、中台和后台。

找钱的就是前台,也就是销售。前台有多重要?前台是一家资管机构成立的根本,因为没有钱,你的投资再厉害,根本也是形同虚设。没有人把钱给你管,你连开始都做不到。有句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说投资人员是巧妇,那么前台人员就是丈夫。只有丈夫出去扛了米回家,打了猎回家,巧妇才能做出菜肴。至于做得好不好是后话,你首先得有米下锅。

管钱的是中台,主要是投资,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细分出产品、交易和研究,部分资管机构也会把风控放在中台。中台是一家资管机构的核心。一旦一家资管机构步入正轨,能不能做大,能不能基业长青,主要看投资是不是能够超越广大竞争对手,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一家餐馆,如果能成为百年老店,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菜做得好吃。资管机构同样如此。

分钱的是后台,或者说是算账的。后台是一家资管机构运作的保障。资产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使资产委托人的资产实现增值,当投资运作完成后,就要进行收益分配,资产增值几何?该分多少?这就是后台要做的事情了。一家资管机构业务上的后台主要是财务和会计,负责份额登记、投资划款、会计计算、出具投资报告等事务。业务之外的后台还会有一些保障部门,例如人力资源和行政事务。

前台、中台、后台,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至于前中后台的具体工作,我会在后文的章节一一详解。资管行业的参与者

资产管理隶属于金融业范畴,因此其参与者基本都在金融监管的框架下。

如果按照资产管理机构的体量进行排序,截至2018年年末,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机构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体量大概是30万亿元。其次是信托,全国68家信托公司的总管理资产规模大约为23万亿元。再次是保险,保险机构是个比较特殊的资产管理机构,因为保险的业务逻辑与资产管理并不完全相同,保险的本质并非“代客理财”,而是“风险分摊”,但保险业的巨大资金,却仍然按照资管的规则在这个市场中运作。其机构的设置、运作的模式都与资管无异。而且,保险业中的投资连结保险实质上也属于资产管理的范畴。保险资产的规模体量大概是18万亿元。这三大资管巨头都隶属于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保监会)监管。

接下来是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和私募基金,这些机构都隶属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监管。证券公司的资管规模大概是14万亿元。在资管领域,人们习惯于把公募基金和基金专户产品剥离开来分别看待。如果按照这个口径,公募基金的规模大概是13万亿元,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专户资管规模大概是12万亿元。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的资管规模大概是13万亿元,与公募基金基本持平。全国社保基金的规模大概是2万亿元。期货资管计划的规模大概是2 0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4月末,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证券公司的资管规模和基金专户资管规模开始快速压降,秩序将被重建,市场也将被重分。

在资管世界,最常见的对业务的划分方式是先按照资产管理机构做第一次划分(比如由基金管理公司还是商业银行发行的),再按照产品大类做第二次划分(比如是基金公司发行的产品,那是公募基金还是一对多专户资产管理计划),而后按照产品细类做第三次划分(比如公募基金,是股票型基金,还是债券型基金),之后还可以按照投资做更细致的划分(比如股票型基金,是价值型、成长型,还是平衡型基金)。每一类产品都有自身的特点和投资门槛,把这些资管产品整理出来就得到表1-1。表1-1 资管产品的分类与基础特征11.表格内各类产品的投资门槛、参与人数限制和产品成立门槛数据根据本书出版时的市场情况整理,未来可能会因相关法规、管理办法的更新以及市场情况的变化而调整。2.虽然证券公司定向资管计划的法定投资门槛为100万元,但出于成本考虑多数证券公司都会将实际投资门槛设定在500万元以上,部分证券公司会设定2 000万元以上的投资门槛。

后面的章节,我会分别揭开各个资管机构以及各类资管产品的神秘面纱,看看资管到底多有趣?大资管时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游戏都需要规则,资管也需要有自己的“规”。但是资产管理对于中国来说是个新兴行业,真正标准化意义上的资管,是随着1998年公募基金的诞生而开启的。在此之前其实也有很多证券公司和民间基金在做类似资产管理的事情,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规”。早期的资管机构出现了一些侵占投资者权益的行为,比如将客户资金和自有资金混同起来操作、不按照真实投资盈利给客户派发收益、非法挪用客户资金,再如庞氏骗局。为了杜绝这类情况,我国监管机构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以下简称《证券投资基金法》)。此后,公募基金有了自己的“规”,但各类资产管理产品仍然层出不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产品并不在《证券投资基金法》约束的范畴内,比如银行理财产品。于是,资管行业需要一个更宽泛的规则,把所有资管产品都包含进来,这就有了“资管新规”。说到资管新规,我们必须从银行理财说起,因为银行理财的发展,在资产管理行业撑起了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时代,史称“大资管时代”。

2005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诞生。自诞生起,就一发不可收拾,其规模发展速度远超公募基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商业银行有着两项无与伦比的优势,那就是信用和网点。

信用是银行的生命。人们对银行信用的依赖早已超过自己的想象。对于很多人而言,把钱存在银行甚至比放在家里更让人安心,这就是银行信用的体现。银行是现代社会一切经济活动结算的基础平台,如果银行系统停止运转,那么整个社会将会瘫痪,其威力甚至不亚于电力系统的中断。所以英国干脆把国家法定假日以“Bank Holiday”来命名,即“银行假日”。你没有理解错,这个假日其实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指银行放假不营业的日子。银行一放假,大家连生意都没法做了,于是全社会也就放假了。这些假日自1871年被承认,每年由英国政府公布Bank Holiday的日期。银行的信用如此之高,以至于银行卖的产品也享誉了极高的信任度。客户认为,在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是一定能够兑付的。于是就有了刚性兑付,简称刚兑。

网点就是遍布城市甚至农村各个角落的银行营业机构,也被称为支行。人们能够前往任意一家机构办理银行相关的业务,包括购买理财产品。银行庞大的机构网点体系为银行带来了成千上万的客户。当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时,客户就会来购买,就像以前发行国债时,人们也会到银行排队购买。

银行最初发行的理财产品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把客户的资金投向银行的老本行——信贷资产。信贷业务是银行最基础的业务,本质上和贸易商人做买卖是一样的。比如葡萄酒酒商以每瓶15欧元的价格从葡萄牙进货,然后以每瓶20欧元的价格出售到英国市场,每瓶赚取5欧元的差价。银行呢,以比较低的利息吸收客户的存款,然后以比较高的利息把钱借给需要的企业或者个人,这之间的利差,就是银行的利润,被称为息差收入。那么问题来了,酒商如果只有15万欧元,他就只能进1万瓶葡萄酒,他如果想再多进一些酒怎么办?他可以找银行借钱。那银行呢?如果一家银行吸收了1万亿元的存款,就没办法放出超过这个金额的贷款,如果银行要赚取更多利差,怎么办?银行可以找央行借钱、找同业拆……的确,这些都是办法,但都是有限度的。于是,银行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利用信用和网点两项优势,发明了理财产品。客户来银行购买理财产品,银行再用这些理财资金去发放贷款,钱就越来越多了。

但是银行并没有发觉这背后的风险。银行之所以大而不倒,因为有着《巴塞尔协议》做约束,有着中央银行做后盾,有着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甚至有着国家信用做支撑。银行发放贷款,需要满足一系列的先决条件,保证其资产负债表的良性运作,保证其有能力支付所有客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但是理财产品所吸收的资金并不是存款,而是直接对应着信贷资产,而且是脱离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因此也被称为“表外资产”。如果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问题,客户是会遭受直接损失的。但客户似乎并不知道这一切,客户只看到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远远高于储蓄存款,却没有意识到风险其实也被放大,或者说客户愿意相信银行是可以刚性兑付的。而监管机构则注意到了其中的问题,虽然银行理财产品可以提升收益,但其实是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将本应自己承担的信用风险转嫁给了客户。于是,监管机构开始规范银行理财业务,并印发相关管理办法要求银行不能直接用理财资金去发放贷款。通道业务和影子银行

金融监管一直鼓励创新。创新可能带来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可能伴随着风险。监管的角色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把握尺度与方向,去伪存真。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也在不断创新。在监管要求不能直接用理财资金去发放贷款之后,银行仍然在寻求一个合规发展理财业务的路径。银行想出了一个办法,它找来了一个同样能发放贷款的亲兄弟——信托公司。银行把募集的理财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通过信托公司发放贷款给信贷资产项目。这个模式叫作“银信合作”。

比起之前银行直接用理财资金对接信贷资产的模式,“银信合作”的模式将最后的放款人由银行变成了信托公司,对风险的控制也由原来的银行一个角色变成了银行和信托公司两个角色。虽然“银信合作”与之前的理财模式在本质上没有差别,但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释风险。监管机构对这一模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不过,这种模式发展的速度过于惊人,虽然比起此前银行直接通过理财资金对接信贷资产的模式加上了一道“安全带”,但如果车辆本身行驶的速度过快,本质的风险仍然存在。为了规避理财业务规模扩张过快可能带[1]来的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对业务进行“限速”,中国银监会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约束了“银信合作”这种模式。

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比储蓄存款收益更可观,故而受到了客户的青睐。为了留住客户,银行还在继续寻找既合规又能推动业务发展的创新之路。没有多久,一个新的模式诞生了。银行把理财资金转化成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再由资产管理计划去投资信托计划,信托公司用信托计划去发放贷款给银行的信贷资产项目。这个模式叫作“SOT模式”。这个模式通过引入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使得防范风险又多了一道保障。“SOT模式”的本质与“银信合作”其实是一样的,就像在车辆上加装了安全带之后,又添加了ABS(刹车防抱死系统)、EBD(电子制动力分配)和ESP(电子稳定程序)等系统。但是再多的被动防护系统,也并不能够抵御速度带来的风险。而且,虽然银行理财通过引入信托公司,又引入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风险防护,但研发这些模式的初衷也有规避监管之嫌。毕竟,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在当时同属中国银监会监管,而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由中国证监会监管,在监管边界上的扩大,也增加了“SOT模式”的监管难度。

于是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信贷业务出现了两套体系:一套在银行表内,受到严格的监管;另一套在银行表外,由银行发行理财产品,通过层层通道实现信贷投放,所以表外业务有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带动了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大量的资产通过买入返售票据、信托受益权转让、同业代付、保险协议存款等方式形成资管计划,参与到大资管时代的红利分配之中。从表面上看,大资管时代所有的参与者似乎都是赢家,银行盘活了客户的资产,被投企业得到了资金,负责通道的资产管理机构业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投资者也享受到了可观的收益,幸福指数显著提高。而所有的参与者似乎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风险。一旦出现风险,“游戏里”的赢家可能全部变成输家。在所有的参与者都在享受盛宴之时,只有监管机构在一边冷静地观察着事态的发展并思考着如何有效控制风险。不可否认,影子银行的存在对社会融资是有一定正向作用的,但是在多层嵌套的通道中也会形成资产空转,并衍生出未知的连环风险。大资管时代就像青春期的孩子,监管机构既需要兼顾孩子的成长,又要时刻把握好教育尺度,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非标资产

非标资产,就是没有标准化的债权资产。标准化资产是在银行间市场或者交易所按照一定规则公开交易的资产,就像我们去正规超市买东西,所有的商品都会明码标价,选好商品后直接扫码结账。一样的商品,一样的价格。你不会花同样的钱买到两瓶不一样标准的可口可乐。而非标资产则类似选购珠宝或玉石,价格不透明,而且你很难找到两块完全一样的玉石。即便两块玉石价格相同,其品质、成色也必然存在差别。

非标资产包括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益权、附带回购条款的股权融资等。公开市场的标准化商品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和商品质量决定,标准化资产也一样。而珠宝、玉石等商品的价格其实在零售环节是无规则的,这些非标资产也很难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其公允价格。很多时候这些资产的质量与风险只有经手的第一参与方了解,甚至连后面的通道方都很难说清楚。

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这些非标资产通过通道业务最终被包装成理财产品销售给商业银行的客户,客户以为这些理财产品像存款一样安全,而实际上他们持有的产品后端对应的是这些非标债权。如果债权到期无法兑付,那么银行将没有办法归还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的本金和收益。当然,大多数银行自身是有严格的风控措施的,甚至有的银行对于理财资金对接非标资产的管理要比授信项目更加严格,因为比起信用风险,声誉风险对银行的影响可能更加深远。但各家银行的管理尺度不同,而客户却缺乏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判断能力,大多数客户能看懂的就是哪家银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更高一些。池

非标资产要被包装成理财产品出售,会面临一个问题:一笔非标资产的期限是3年,而银行客户更喜欢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因为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流动性更高,资金的可支配性更强。如果一个理财产品的期限是3年,即便收益再高,很多客户也会望而却步。因为3年中万一要买房、买车呢?万一要结婚呢?万一家里有人需要看病呢?那么如何把一大堆期限是若干年的资产销售给理财需求是几个月的客户呢?其实有个简单的方式,好比蛋糕房做了一个大蛋糕,来买蛋糕的人都只想要一小块儿,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蛋糕切开来卖。银行也是这么做的,把3年期的非标资产切分成12期每期3个月的理财产品卖给客户,利息也拿出来均分,形成一个期限接龙游戏。这被称为期限错配。

问题真的解决了吗?其实没有。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首先,把一个10亿元的非标资产切分成短期理财产品销售,一开始10亿元的产品全部卖出去了,第二期亦然……等到了第n期时,股市大好,投资者都投向股票和基金等产品,而这期理财产品只卖出2亿元,剩下8亿元的缺口怎么办?这就是理财产品断档了。其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看似均分的每一期理财产品其实风险是不均的。和切蛋糕不一样的是,蛋糕是一个单维度的物体,一个大蛋糕切成12块儿,每一块儿基本是一样的。而理财产品还有时间这一维度,时间维度会叠加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的信用风险会逐渐暴露。比如,一笔3年期的资产,也许到最后一年债务人的报表出现严重问题,信用风险才会暴露。但是,理财产品的前8期已经兑付了本息,资产的风险很可能在第9期理财产品上暴露,甚至到最后一期。这能被称为等分吗?显然不能。

银行针对以上问题,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银行做一个池子,把很多期限不同的资产都放进去,使期限接龙游戏从资产端就形成,而不是在理财端形成。这样,池子里的资产会形成一个大的账本,理财资金和资产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形成多资产入池、多理财资金出池。而且池子里的任意资产出现风险,只要池子够大,其他的资产收益会掩盖或者填平暴露风险的资产。这个池子,被称为理财产品的“资产池”。

看似聪明的游戏,却隐藏着风险隐患。每家银行的资产池都是一个影子银行,里面装了什么,只有每家银行自己知道。每家银行的风险尺度不一样,资产管理能力也不一样。从客户的角度,只能对比理财产品表面的收益率,却不能识别产品背后的风险。资管新规

大资管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银行通过存贷款经营风险,获取息差收入的业务逻辑,银行将自己变成一个项目中介,将资产通过通道的层层包装后变成理财产品销售给投资者,提高了收益,同时也转嫁了风险。而监管机构对银行理财产品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虽然在整个大资管时代这一体系的运作并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不过一旦经济出现下行,在一些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时,大规模的债务违约将可能引发连环问题,导致局面失控。监管机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决定对资产管理业务进行大尺度的整改。

监管机构推演了最悲观的情况。刚性兑付不过是资产池在“良性”运作时的假象,一旦逾期无法兑付的资产不断增加,整个资产池就会“爆池”,到时所有客户都将为此买单。轻,则是一家银行面临破产危机。也许有的银行会认为,“我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已经向客户充分揭示了风险,出现问题的是表外资产,风险由客户买单,并未伤及表内,我不会破产”。但是,一家银行的生命是什么?是信用!而不是银行的那张表。如果某银行理财产品无法兑付被口口相传,那么比这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更加可怕。重,则是当某个产业甚至整个经济出现问题时,所有银行的资产池都将面临“爆池”,这些问题会通过层层嵌套的通道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传导到每一个理财客户,百万亿元级别规模的资产如果崩塌,届时整个社会都将面临一场浩劫。

2018年4月27日,我国监管机构颁布了“资管新规”。通道业务虽然通过多家资管机构过滤风险,但其实质也存在利用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责边界进行监管套利之嫌。而这一次,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这就是被称为整治大资管时代的资管新规,同时它也开启了一个规范化、标准化、净值化的新资管时代。

资管新规的核心要求可以用15个字概括:破刚兑、净值化、去嵌套、禁保本、限杠杆。

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刚性兑付不是挺好的吗?确定的年化收益率不是挺好的吗?保本理财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要有资管新规?要想真正理解资管新规的意义,我想借用一艘举世闻名的邮轮——泰坦尼克号来说一说。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是英国白星航运公司的一艘超级邮轮,在其下水的时代,是全球排量最大、设施最豪华的邮轮。泰坦尼克号的排量达到4.6万吨,长度达到269米,相当于两个标准操场拼起来的长度。也正因其足够巨大,在其出厂时就被冠以“永不沉没”的称号。1912年,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举世瞩目,然而这艘永不沉没的邮轮正是在处女航中因为撞击冰山而永远沉入了海底。在这次海难中,逾1 500人丧生,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至今仍然是和平时期死伤人数最为惨重的海难。

事后也有很多推测,是什么导致这次惨痛的海难?主观上,人们认为泰坦尼克号“大而不沉”,就像如今人们认为银行“大而不倒”。客观上,泰坦尼克号根本没有配备足够的救生艇,才导致1 500多人葬身在遥远而冰冷的太平洋。简单来说,主观风险认知上的缺失,以及客观安全标准上的疏漏,酿成了一场千古悲剧。

大资管时代何尝不是如此?它就像一艘没有足够救生艇的巨型邮轮,驶向布满冰山的资本海洋深处。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刚性兑付、收益可观而踏上这艘巨轮。但真的能够刚兑吗?答案其实很清楚,不能!就像泰坦尼克号并不会“永不沉没”,当冰山足够大时,再大的船也不过是一叶轻舟。这个刚兑,其实是假性刚兑,当风险集中暴露时,巨轮就会沉没。

回到资管新规,它的意义在于,从主观上让人们知道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在内的所有资产管理产品都不能刚性兑付,都不能保本保收益,投资者需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这就是破刚兑、禁保本。从客观上,新规要求每一款资管产品都配备足够的“救生艇”,并具备相应的安全标准。这就是净值化、去嵌套、限杠杆。于是,在新资管时代,所有资管产品都有清晰的投向,都能够得到正确的计价,都可以充分揭示真实的风险。有且唯有这样,当人们踏上这艘新的邮轮时,才能享受更安全、更踏实的旅程。也许,这艘新的邮轮不如泰坦尼克号看起来那般巨大豪华,但这艘新的邮轮,才能够承载着亿万人的财富,驶向更加遥远的海洋。[1] 在2018年以前,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分属于两个监管机构,尚未合并为中国银保监会。公募基金与汽车

公募基金,全称是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在美国也被称为共同基金(mutual fund)。公募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募集资金,并集中进行股票、债券、货币等投资,以获得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

因为公开募集的性质,公募基金在全球范围内都是资产管理行业中受众最广的一类产品,也是高度标准化并且监管最规范的一类产品。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资产管理行业早就有各种迹象和实践,但公认的资产管理行业的标志性起源,是1998年公募基金的诞生。

如果想更简单地理解公募基金,我们可以把它视作一种商品,比如汽车。人们买汽车的目的是方便出行,买公募基金的目的是实现资产增值。

当人们有使用小汽车的需求时,首先想到的是去购买一辆小汽车,而不是自己生产一辆。因为生产一辆汽车需要专业技术和生产设备,一般人是不具备生产汽车的能力的,于是人们选择直接购买这个商品。按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观点,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社会效率会更高,成本会更小。显然,买一辆汽车比自己造一辆汽车要简单得多,消费者只要简单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功能、什么品牌的汽车就好了,而不需要了解发动机是如何制造的。

投资公募基金也是一样的,投资者只要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投资需求、风险承受能力就可以了,而不需要了解股票和债券等金融工具的具体运行机制。当然,对于拥有一定金融专业基础的投资者来说,与其将公募基金比作汽车,就不如比作做饭更加贴切了。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在家做饭吃,也可以选择去饭店吃饭。在家做饭可能会占用太多的精力,也可能做得不好吃。而饭店的专业厨师则会解决这些问题。虽然有的时候,饭店的饭菜未必有自己动手做得好吃,但那只是个别情况。投资公募基金能赚钱吗?

投资公募基金是为了实现资产增值。从全球视角看,公募基金是能够为投资者实现资产增值这一目的的。但是公募基金在中国的20多年的历史中,个别投资者的体验似乎不那么好,赔钱的基民也不少。那么,到底投资公募基金能不能赚钱呢?

先说答案:能。

选取中国2005—2015年作为时间区间,期间经历过大牛市和大熊市。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方网站的数据,2015年年末中国公募基金数量为2 722只。根据万得资讯统计,在这11年间,这2 722只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9.2%,而且除了2008年和2011年公募基金平均收益率为负(亏损),其他的9年平均收益率均为正(盈利)。

中国市场上也有很多存续时间超过10年,累计净值超过10元的公募基金。比如2004年成立的公募基金“华夏大盘精选”,截至2018年年末的累计净值是15.09元。累计净值超过10元是什么概念呢?每一只基金发行时的单位净值都是1元,如果持续持有这只基金,当净值达到10元时,就是实现了10倍的资产增值。如果持有时间是10年,那么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就是29.15%。因此,长期持有基金是能够赚钱的。

但是为什么很多投资者没有赚到钱呢?还是拿汽车打比方。如果人们购买的汽车,没开多久就出了问题,还需要花时间和成本返厂修理,这就和买了公募基金却赔了钱的情况比较相似。剔除主观选择的因素,造成汽车出问题的原因无非两个:一个是汽车质量问题,一个是路况问题。其实就是微观个体问题和宏观环境问题。公募基金也是一样的,基金赔了钱,可能是这一只基金管理得不好,也可能是整个市场不景气。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如何选基金和如何选择市场时机的问题。基金如何分类?

公募基金的分类名目之多令人目眩,不过我们只需要知道核心分类就可以了。我们还是把公募基金比作汽车。按照功能与用途,汽车分为轿车、卡车、大巴车、面包车等;公募基金可分为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货币基金等,这是按照公募基金的投资方向分类的,也是核心分类。当然,每一种功能的汽车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轿车还可以分紧凑型轿车(A级)、中型轿车(B级)、舒适型轿车(C级)、豪华型轿车(D级)、带有越野性质的运动型多功能车(SUV)等。同样,债券型基金也可以分为仅投资债券市场的纯债基金、可以投资股票一级市场的一级债基、可以投资股票二级市场的二级债基,以及可以投资可转债的可转债基金。

股票型基金指的是投资股票的比例在80%以上的基金。很多股票型基金会贴有“价值”“成长”“平衡”的标签,这是对股票型基金投资偏好的一种细分。我们把主要投资于价格被低估的股票的基金叫作价值型股票基金,主要投资于那些发展前景比较好、利润增长迅速的股票的基金叫作成长型股票基金,一部分投资价值股、一部分投资成长股的基金叫作平衡型股票基金。

债券型基金指的是基金资产80%以上投资于债券的基金。在中国,债券型基金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前文提到,债券型基金按照投资标的可以细分为纯债基金、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和可转债基金。债券型基金按投资久期策略的不同,可以分为长债、中债、短债、超短债等类型。

混合型基金可以理解为介于股票型基金与债券型基金之间的一种投资相对灵活的基金。根据混合型基金对股票与债券的投资比例和投资策略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偏股型基金、偏债型基金、配置型基金等类别。

货币基金指的是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工具的基金,短期货币工具的期限一般在1年以内,平均期限120天,比如国债、央行票据、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信用等级较高)、同业存款等短期有价证券。实际上,这些货币基金投资的范围都是一些高安全系数和稳定收益的品种,所以对于很多希望规避证券市场风险的企业和个人来说,货币基金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在通常情况下既能获得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收益,又保障了本金的安全。基金公司是如何运作的?

本书第一章提及,每家资管机构都有三大职能板块:找钱的,管钱的、分钱的、而这三大职能板块分别对应着资管的前台、中台和后台。基金公司是最标准的资管机构,所以机构设置也完整地涵盖了这三大职能。不过在很多基金公司的分工中,会将管钱的进一步细分为投资和风控,就好比运动员和裁判。于是,一家体系完整的基金公司会有四大板块:市场、投资、督查、运营。这四大板块对应着四个管理头衔:首席市场官、首席投资官、督察长和首席运营官。详见图3-1。图3-1 基金公司的四大板块

因为基金这一产品是抽象的,不那么好理解,还是拿汽车的生产销售线来举例子。生产汽车首先要有生产车间和生产设备,要招聘具备相应技术的工人,要采购生产汽车用的原材料,这些就是汽车企业的后台要为生产汽车做的准备。这就好比基金公司的后台,它们来实施交易,进行会计核算,提供行政支持。再来看中台,生产汽车的条件具备之后,要有人出具汽车设计图纸和生产流程,要有人来具体实施生产,同时,也需要有质量监督部门进行流程控制和质量检查。基金公司亦然,需要有产品经理设计基金产品,有投研人员研究股票或债券,有基金经理实施投资,同时,也需要有风控和稽核人员对投资以及其他行为进行督察。最后到了前台,生产好的汽车要销售出去才能实现价值,于是需要有4S店进行销售和服务,它们负责引导客户购买符合需求的汽车。基金公司也需要把基金产品销售出去,可以通过银行或证券公司的渠道进行销售,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或基金公司的直销渠道进行销售。

如此一来,一家基金公司的运作流程就非常清晰了。至于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基金公司每一个部门的职责如何、一只基金又是如何诞生的、它是如何让投资者的财富实现增值的,我会用下一个话题来诠释。一只基金的诞生

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都有爸爸妈妈。如果说公募基金也有爸爸妈妈,那我认为基金公司肯定是基金的妈妈,因为一只基金从孵化、孕育、生产到哺育,其实都是由基金公司完成的。那么爸爸是谁呢?爸爸是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托管银行。

托管银行就是一只基金的资金与交易的载体,同时托管制度也杜绝了基金公司舞弊的可能性,至于托管到底做什么,本书后文再做专门的解释。简单理解,托管银行负责给基金开户、存放资金、监督运作,同时也有销售义务。只有找到托管银行,基金公司才能把一只基金做出来;只有找到托管银行,基金公司才能去证监会拿到基金的“准生证”;等基金上线销售时,最给力的也是这个银行爸爸;而在基金成长运作的过程中,基金公司是主会计,托管银行是辅会计,双方每天对基金的净值进行核对。一个主生,一个主养,妈妈主内,爸爸主外,双方共同参与日常培养,养大了多少幸福的基金小朋友。

一只公募基金的生命起源于基金公司的产品部。产品部的本质是中台,但有的公司为了便于管理,也会将其放在前台,以便公司的产品能够更符合市场需求。一只基金诞生的理由可能有很多,比如基金公司要完善指数基金的产品线、战略合作的银行零售渠道需要一只短期债券型基金、基金经理认为当前的市场时机适合布局一只中小盘风格的股票型基金,再比如可能是根据机构客户提出的委外需求设计一只纯债基金。

当基金产品的基金类型、投资方向、目标客户等要素确定之后,就需要给基金“找爸爸”了。怎么给基金选爸爸?其实和人们择偶一样,首先爸爸得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养家。自从1998年中国公募基金诞生之日起,“以销定托”就成为给基金找爸爸的第一原则。什么意思呢?哪家银行的销售实力强,就找哪家银行。所以四大国有银行都是理想的爸爸。不过才华也很重要,在2013年以天弘余额宝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货币基金诞生时,像余额宝这种基金,是需要托管爸爸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要改系统、要24小时在线服务、要配T+0等,需要倾注的爱太多,还需要爸爸有一定才华和魄力来陪伴孩子的成长。于是,一些中等规模的股份制银行逐渐开始闪光,它们愿意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帮助基金成长。

选好了爸爸,就进入下一步——签协议,领证。基金公司和托管银行把产品说明书、基金合同、托管协议等一系列法律文件准备妥当,就可以去中国证监会领“准生证”了。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十月怀胎的过程,包括等待证监会的备案函、各个渠道的预热、基金经理的路演、发行前的物料准备、发行档期的确定。拿到备案批复之后,进入发行阶段,这时基金公司的市场部和渠道部就进入攻坚阶段。它们需要以托管银行为核心渠道,同时在其他银行、证券公司、网络直销平台等机构铺产品销售线,发动基金公司各地的分公司,在销售机构的各个网点做好基金的募集工作。基金公司的市场部和渠道部要向各个销售机构的理财顾问宣讲这只基金的特点、优势、竞争力,以期待有个满意的销量。

基金募集期结束,资金会归集到托管银行提前为基金开立好的专用账户,一只基金宝宝就诞生了。诞生之后,基金进入建仓期和正常运作期,这时候就轮到基金经理接手了。基金经理的日常

基金经理,巨额公募资金的操盘手,是一个在金融界被神化的角色。在美国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中,导演刻画了华尔街赤脚基金经理迈克尔·布瑞(Michael Burry)投资的神来之笔。那么在现实资管世界里,真实的基金经理又是什么样子呢?他们是否能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他们的工作日常又如何?

在很多人眼中基金经理是金融行业很高大上的职位,然而实际上基金经理需要肩负常人所无法肩负的压力,以至于不少基金经理因过劳而英年早逝。为何会如此操劳?其实这和基金经理这个职业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基金经理这个职业,背负着他人的委托,他的每一个决策,都承载着千家万户的财富。基金经理是和市场打交道的,以股票型基金基金经理为例,主要工作就是选股票进行投资。但是基金经理选股票和个人炒股是大不相同的,这个不相同主要表现在自由度和随意度上。基金经理买股票,除了受到法律法规与基金合同条款的约定之外,基金公司内部制度也会有严格的约束。比如基金经理想要重仓某只股票,一旦超过所管理基金仓位的5%(具体数值各基金公司会有所不同),就必须向公司递交正式报告,阐述理由,获批后才能执行。同时,对于重仓的股票,基金经理有义务对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上市公司内部直接探访其经营运作情况。

对于选股的自由度,不同的基金公司会有不同的安排。一些基金公司给基金经理的自由度比较大,只要是基金经理看中的股票,在符合投资比例限制的前提下,都可以买。而一些基金公司有股票池的要求,基金经理只能从其研究部推荐的股票池中选择自己要买的股票,如果想买股票池以外的股票,那就要先写“入池报告”了。

再说说工作自由度。基金经理在交易时间里,所有通信设备是要上交的。为什么?因为要防止“老鼠仓”行为,即防止基金经理用短信通知家人进行“老鼠仓”操作的行为,这是一种违法行为。不过,基金经理可不是每天只坐在办公室看盘,他们出差也很频繁。日常出差的目的基本是三种:一是到上市公司调研,二是参加银行等渠道的路演,三是参加各种会议。

最后说说基金经理的养成。基金经理并不是在学校被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渐成长并成为基金经理的。工作5年左右的研究员,如果工作比较踏实,都是有机会晋升为基金经理助理的。一开始他们不会独立掌管一只基金,而是管理某只基金的一部分仓位(例如1亿元)。一段时间后,如果业绩好,则会追加仓位;如果业绩不好,可能会被削减仓位。当业绩比较稳定,能够保持排名在同类基金中的半数以上位置的话(有的基金公司可能要求更高),就可以独立管理一只基金了。也就是自己拿到一只基金的绝大部分仓位或者全部仓位,正式挂牌成为独当一面的基金经理。还有很多基金经理是从商业银行的金融市场部门,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固定收益部门,以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同业机构发展的人才。基金公司不会告诉你的秘密

对于大多数非资管行业从业者来说,了解资管是为了更好地理财。我们知道了基金公司的运作模式,那具体到基金投资时,又会面临很多具体的问题。比如很多人在买基金的时候,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销售人员向你推荐产品时,宣称历史收益多么优秀、预期看好、基金经理是如何厉害……但最终的结果有时却不尽如人意,到那时销售人员要么以宏观市场为由进行解释安抚,要么干脆已经离职。其实这都是基金销售的套路,这里揭秘几个基金公司永远不愿意告诉你的秘密,让你能够火眼金睛,轻易识破这些套路。

第一个秘密:他们只拿好的业绩来说事儿,从不提那些不好的。你可能经常听到:我们去年权益类产品有8只基金的收益率都排在同类产品的前10%,12只产品跑赢大盘,有3只产品获得金牛奖。但你绝对没有听过:我们去年的权益类产品有4只在同类产品中业绩垫底,10只产品跑输大盘,有1只产品净值腰斩。不得不说的是,每家基金公司类似的基金产品会有很多,一定有一两只业绩好的。但是这并非欺骗,比如汽车销售人员会告诉你,这辆车的百公里加速是7.2秒,有10个安全气囊,配有自动感光大灯和座椅加热,但他不会说这辆车没有配备ESP电子稳定系统,没有配备全尺寸备胎,没有配备倒车影像。所有的销售人员都只会展示自己有竞争力的一面,而那些劣势,则需要我们自己去比较和发现。

第二个秘密:有些基金经理只是产品代言人,实际操盘的人未必是他/她本人。基金业绩好是因为基金经理够优秀,这个道理似乎很容易被接受。于是,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会更受市场的欢迎。遗憾的是,基金经理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位基金经理能管好三五只公募基金已经是高负荷工作了,如果承载过大,则有可能会影响基金的业绩。而基金公司则用明星基金经理挂帅、其他基金经理实际操盘管理的策略,来解决这一矛盾。当然,有可能是由明星基金经理教出来的“徒弟”按照“师父”的风格进行投资,也有可能有部分份额确实是由明星基金经理操作。所以,有些打着明星基金经理品牌销售的产品,未必就是由他/她本人来操作的。

第三个秘密:明星基金更受优待,垃圾基金更受嫌弃。业绩越好的基金,越能壮大规模,就越受基金公司的优待;而业绩越差的基金,规模不断萎缩,甚至沦为垃圾基金。一些极端情况,垃圾基金会被公司作为向明星基金利益输送的工具。但是垃圾基金很好识别,一般是一些长期业绩差、规模小的产品,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避开即可。

第四个秘密:处于募集期的新基金,别着急买。新基金的认购费一般会低于存续期的申购费,这是新基金的优势。但是不要忽略了新基金募集期的资金占用成本,有的新基金募集期长达1个月,资金可以先选择投资货币基金,等基金募集期进入最后一两天时再进行申购,两不耽误。试想,如果你打算认购10万元的基金,假设货币基金的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是3%,1个月的资金占用成本就是250元,虽然不多,但也够买一周的咖啡了。

第五个秘密:“新基金的净值低,成长空间大”,这个说法根本不成立。前文介绍了新基金发行时压力会比较大,有时会有销售人员建议你认购新基金,因为净值从1元开始,未来成长空间大。这个说法完全是错误的,因为基金的净值与基金的价值完全是两个维度的概念。基金的价值由基金的投资决定,并不由基金的净值决定。一只单位净值是5元的基金,未必在一定期限内就会比一只单位净值是0.5元的基金收益差。如何选基金?

低买高卖的道理谁都知道,却没有人能告诉你哪里是低,哪里是高。基金的择时是一个很深奥的话题,用一本书也讲不完,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们不谈择时,只谈谈在一个既定的市场环境下,如何选基金。

选择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可以主要看三个要素:基金业绩、基金经理、基金公司。基金业绩建议尽量看长期,看看基金在近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期间的投资业绩在同类基金里是怎样的水平。如果一只基金在不同的时段投资业绩都比较稳定,而且投资收益排在同类基金中相对靠前的位置,那么这只基金在未来一段时间也有更大的可能获得比较好的收益。

看完业绩之后,再看基金经理,首先,主要看基金经理的稳定性,是否连续执掌了一只基金,如果一只基金的基金经理经常变动,则未来业绩难以预期。其次看基金经理是否执掌了其他基金、管理的基金数量有多少、其他基金的业绩如何、是否普遍可以接受。最后看基金经理的从业经历,从业年限越长,基金经理的市场经验越丰富,经历的牛熊转换越多。自然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他/她有能力做得更好。

基金公司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因素,但其实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汽车有奔驰、宝马、大众、红旗等品牌,这些品牌其实就是轿车的生产商。基金也有华夏、嘉实、博时、汇添富等品牌,这些品牌实际上就是基金的管理人,也就是基金公司。规模越大的基金公司,其投资研究团队的实力越强,也更利于基金获得更加优异和稳定的业绩。但是,并非大基金公司的产品业绩就一定最优,往往一些中等规模的基金公司会有一些业绩亮眼的基金杀出重围。这是因为大基金公司的制度和风控规范流程较多,给基金经理个人发挥的空间相对有限,而中小型基金公司则会给基金经理更多的施展空间。我的建议是,规模太小的基金公司确实在投研能力等方面有待加强,即便有时旗下基金会成为黑马,但持续性不强,往往是昙花一现,因此可以选择大型或中型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

除了考虑以上三个要素,建议投资者还可以尽量尝试以下技巧,可能对获得更高的收益有所帮助:·尽量拉长投资期限。·尽量减少频繁操作。·尝试定投。·通过多元投资(多选几只基金)分散风险。兼得鱼和熊掌的货币基金

1971年,美国华尔街的两位金融顾问布鲁斯·本特(Bruce Bent)和亨利·布朗(Henry Brown)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共同基金——储蓄基金(reserve fund)。这只基金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其目的在于替代银行储蓄存款。这是全球第一只货币基金。在设立之初的两年时间,这只基金并没有受到广泛关注,直到1973年《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刊文报道了这只基金。人们发现了这种新奇有趣的基金形式,虽然收益并不高,但风险低,而且流动性非常高,与其把钱存在银行的储蓄账户,不如投资于货币基金的性价比更高。此后,货币基金火遍美国。

由于当时美联储通过Q条款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利率设置了上限,导致短期国债收益率明显高于存款利率,货币基金因为收益可观而经历了一次飞速发展。1982年,美国货币基金总规模达到2 350亿美元,第一次超过了股票型和债券型共同基金。1982年年末,美联储修订Q条款,货币基金在收益上的优势突然消失,导致基金总规模急剧下降。

此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允许货币基金使用摊余成本法计算基金净值。如此一来,货币基金就能够永久保持1美元的净值,而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使其看上去更加安全可靠。1987年,美国股市大熊,资金寻求避险,再度涌入货币基金,使货币基金再度迎来了一次规模增长的高潮。

中国的第一只货币基金诞生于2003年。起初,货币基金的优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