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的逻辑:为何有说服力的话反而不可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5:41:35

点击下载

作者:(美)罗伯特 J.古拉(Robert J. Gula)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有毒的逻辑:为何有说服力的话反而不可信

有毒的逻辑:为何有说服力的话反而不可信试读:

推荐序

罗伯特J.古拉(Robert J.Gula)英年早逝,47岁时就被胰腺癌夺去了生命。但凡接触过他的人,无一不为他深深折服:他活力四射、目光如炬、言简意赅,有着运动员般健硕的身躯,一团棕灰色的头发倒向一边却不显蓬乱,时而流露顽童般俏皮的幽默感,却总是全神贯注地仔细、真心倾听他人的话语,还拥有闪闪发光的心灵。他年少时创造了多项径赛纪录,热爱小狗和小孩,钢琴演奏达到音乐会水准,尤其推崇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还独著或与人合著过17本书,所涉猎主题从《神话:希腊和罗马》(Mythology:Greek and Roman)到《精确:写作者参考手册》(Precision:A Reference Handbook for Writers)。他在美国最佳中学之一的格罗顿中学除了任职督学主任之外,还教授拉丁语、希腊语、代数、几何、化学、英文写作,以及最为人称道的逻辑学。

在《当代作家》(Contemporary Authors)名录中,对于为什么要创作最后这本有关语言逻辑的手册,古拉如此阐释:“这本书来自我的挫败感,看到有些人,甚至非常聪明的一部分人常常在群体中无法‘沟通’,我感到非常痛心。见识过太多陷入僵局的会议和讨论后,我开始好奇这是为什么。这种好奇促使我在格罗顿中学开设关于非形式逻辑的课程,这门逻辑课程又促成了本书的诞生。“我注意到有些人害怕逻辑。‘你和你的逻辑’,他们这样对我说。然而,我还注意到,这种态度常常反映了他们捉襟见肘的现实处境,他们要么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没有考虑清楚自己的立场;要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情绪化反应而非出自理性思考——也就是说,他们的态度背后还有深藏的动机。”

本书致力于成为最好的语言逻辑谬误手册,希望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此外,它还包含更多内容。从某种层面而言,这是一本介绍人们如何欺骗自己和他人的小册子。一旦有谬误存在,古拉早已辨认出来并贴上标签,像一位兴致勃勃的鳞翅目昆虫学家炫耀他对蝴蝶翅膀每一种变异的分类。从另一种层面而言,它是一堂关于非数理逻辑思维的小课程,是一种对哲学和经济学特别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我们所有人每天使用并且常常被滥用的思维形式。就实质而言,它是一部学术研究的超凡杰作,然而在形式上却出人意料的轻松、自如且通俗易懂,无论阅读还是参考均趣味盎然。

有意阅读本书的读者或使用者也不要被谬误的庞大数量给吓到(超过170条),作者对此一一列举并逐条解释。广义而言,它们都是一些简单主题的变异形式,也就是惯常的人性趋势:杂乱无章,即以一个不恰当的立场开始,或者无法恰到好处地推进;缺乏组织,即不同的对象之间不能恰当地区分彼此或者适当地分门别类;前后不一致,即含有直接的自相矛盾;混淆不清,要么有意要么无意;与主题无关,即插入与所主张内容毫不相干的信息或论证;信息缺失,即省略重要的事实、观点或角度。

通过总结这些术语,我们应该对古拉的书足够熟悉。但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且最有趣的是,所有细节、走向不合逻辑的种种方式、所有的变异及排列组合,它们本身隐藏在秩序井然、组织合理、前后一致、明确、与主题相关和信息完整之中。古拉的一名学生在格罗顿中学校刊上说此书“教会我如何思考”,而另一名学生则说“它能改变你的生活”。很少有一本手册能这样,即便是其自身领域里最好的参考书,也很少见到能改变一个人生活的。但是本书的确可以改变任何人的生活,只要读者在研究了书中的大量例子之后能汲取它的精髓。亨特·路易斯(Hunter Lewis)第1章日常用语的骗局“我只知道它言之无理,却讲不出所以然。”

真是无能为力!心里明明知道刚才听到的是谬论,但就是讲不出所以然来。

如果你已然置身此种境地,本书一定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它能辨别出错误思维可能采用的众多不同伪装,并且条分缕析,揭示错误思维的部分原因。本书也许不足以将你变成一位技艺精湛的辩驳专家,却能为你成为这方面的人才提供弹药。此外,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你在主导辩论方向时立于强势地位。

你不仅会在这几页纸里发现许多朋友和熟人的言行,还会时不时地发现自己仿佛也赫然在列。对于语言的骗局,我们无一幸免。

难道人类天生就是无可救药般浑浑噩噩吗?就天性而言,的确如此。浑浑噩噩也算言之有理,但若说无可救药,则大错特错。人类是理性的动物,却未必是天生具有推理能力的动物。谨慎而清晰的思考需要特定的严密逻辑。它是一项技能,就像所有技能一样需要训练、实践以及持续专注。一个人开始推理之前,必须了解那些专门为未受过相关训练的大脑所埋设的陷阱。所以此书——一本研究语言的骗局、总结伪装技巧和破坏理性策略的书横空出世。如果我们能够识别这些圈套和花招,就可避免中招,也可阻止其他人过度依赖这些奇技淫巧。

首先是一些基本原则。我们不能称之为规律,它们不过是一些行为模式的描述,大致概括了人类反应和思考的倾向方式。比如,人们会:(1)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物。(2)倾向于将自身的偏爱或经验投射于现实生活。(3)倾向于对特殊事件进行普遍化概括。(4)倾向于身临其境地分析事件并且让自身情感超越客观理性。(5)不能作为很好的聆听者。人们会有选择地听,并且常常只听自己想听的内容。(6)拥有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合理化(文饰)的冲动。(7)常常无法从无关紧要的事物中提取相关、重要的事物。(8)很容易从正在处理的特定事情上转移注意力。(9)通常不愿意彻底地探索主题的盘根错节,倾向于过度简单化。(10)一般都以貌取人。人们观察事物时,曲解自己的观察,然后做出可怕的误判。(11)总是不知所谓,尤爱泛泛而谈。说话之前很少审慎思考,却让情感、偏见、成见、好恶、希望和挫折代替审慎思考。(12)很少坚持一贯的行为准则。人们很少仔细检查证据然后得出结论。相反,人们更倾向于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相信什么就相信什么,然后找出能够支持自己行动或信念的证据。人们的思考具有选择性:在评估现实情况时,热衷于寻找支持自己所支持事物的理由,同样热衷于忽视或者漠视不支持他们所支持事物的理由。(13)人们往往不会将内心的本意宣之于口,而说出的话通常别有深意。

针对这些原则,我们再加上由J.A.C.布朗(J.A.C.Brown)在《说服的技巧》(Techniques of Persuasion)一书中所引用的四条观察评论:①大多数人宁愿觉得事情简单而不复杂;②希望自己的偏见得到证实;③想要体验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归属感”;④需要为自己的挫败精确指定背黑锅的假想敌。

以上评论可能貌似带有偏见,然而它们的本意并非如此。它们甚至不是批判性的或者带道德审判意味的。这些仅仅表明人类的天性倾向于主观而非客观,而且未经训练的大脑更容易选择阻力最小的道路。阻力最小的道路就是几乎从不运用理性思考。第2章感性的语言他的舌头能滴甘露,越是坏事,越能说出好的道理来;而再成熟完善的忠告,经他鼓吹便趋向复杂和支离破碎:因为他思想卑鄙。临做恶时孜孜不倦,及行善时怯懦怠惰。但他的甜言蜜语却如此悦耳。——弥尔顿(Milton),《失乐园》,第二卷(Paradise Lost,II)

我们都有情感的需要:爱的需要、被爱的需要、被接受的需要、体验成就感的需要、体验自我价值的需要、体会自身重要性的需要、感到被人需要的需要、能够保护自己的需要、获取自己眼中的相应地位和其他人眼中的相应地位的需要,以及安全感的需要。这些需要依次隐含了其他情感:爱、恨、恐惧、嫉妒、愤怒、愧疚、贪婪、希望和忠诚。情感既脆弱又敏感。它们很容易被入侵,也很容易被操纵。只要有人懂得如何诉诸我们的情感,就能欺骗我们,操纵我们,并且让我们把谬误当作真理来接受。

以下就是为达到欺骗理性的目的而蹂躏情感的几种手段。如果我们能够辨认出它们,就有可能避免受到欺骗和操纵。

诉诸怜悯。有人求助于我们的同情心、慈悲和友爱,而不是拿出有案可查的严密推理、证据或事实。他们给我们展示一张瘦骨嶙峋的儿童的照片、一位营养不良的受害者,使得我们不得不拿出一大笔钱捐献给为养活饥饿儿童而建立的基金会。如今这样的诉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错误。但是我们不应该太天真,居然相信我们的捐赠都能实实在在地用来养活饥饿的儿童。那些捐赠有多少会用于行政管理,有多少会用于其他广告宣传,又有多少会用于支付基金高管们的高薪?此种诉诸怜悯的关键问题在于,它并没有告诉我们捐赠会被如何使用,甚至都不能保证我们的捐赠能被用于当初所诉求的目的。

诉诸怜悯也常用于人际关系中。布朗先生的生意正在走下坡路,他想获得一笔银行贷款。“如果你不给我发放贷款,”他向银行职员哀求道,“我就只能宣布破产,然后出局。”这种诉求偶尔奏效,但它在逻辑上并不合理,除非该银行职员确信布郎先生有足够的生意头脑,能够有效地使用贷款并获得相应回报,否则只有傻瓜才会发放贷款给他。

诉诸怜悯的一个变式就是恳求特殊待遇。萨米是一个没什么天赋的篮球选手,他径直地走向教练说:“你一定要让我参加今晚的比赛。因为我家人来看望我了,他们从来都没看过我打比赛。”假如比赛结果至关重要,那么萨米的恳求就不能成为允许他上场的正当理由;此时,教练如果是一个敏感细腻的人,则会陷于尴尬境地。他能违背自己更准确的判断,冒着比赛失利的风险给萨米特殊待遇吗?

诉诸怜悯是一种惯用的修辞手段。有个极佳的例子来自著名律师[1]克莱伦斯·丹诺的辩护演说。1924年,他为内森·利奥波德和里查德·娄波的凶杀指控进行辩护。争论的焦点并非是否有罪(罪名已经成立),问题在于此二人应该判处死刑还是判处终身监禁。

然而还有更多人的感受需要照顾。在此还有两个家族,他们坚守正直为人的本分,背负着家族荣誉应有的声名,并将延续至子孙后代。

这是利奥波德的父亲——这个男孩曾经是他一生的骄傲。他看着儿子长大,全心全意地照顾儿子,为儿子操劳一生。儿子过去一直聪明有为;他尽心培养儿子,本以为儿子的名声、地位和大好前程都在前方等候着,如同以前憧憬的一样。作为一位父亲,目睹生活的希望化为乌有,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

不应该考虑他的感受吗?不应该考虑他兄弟们的感受吗?就这样把他的儿子、他们的同族送上绞刑架,让这个故事世代流传下去。这样的做法于社会有任何好处,于你们的生活安稳有任何改善,还是于人类的生命有更高的安全感呢?

娄波也是如此。娄波的父母早已不堪重压双双病倒,只有他那虔诚的叔伯弟兄日日守候在此,正在等待着那重要性明显高于对你我意义的一纸判决。在一大片丧亲之痛中,这些感受有人能体谅吗?

他们还有权利吗?尊敬的法官大人,有任何理由能让他们的高贵姓名以及拥有高贵姓名的未来所有子孙后代都被刻上这样的污名呢?还有多少男孩女孩、多少未出生的小孩子要体会这样的痛苦?老天知道,现在的局面已经糟糕透顶。无论如何都是无济于事,但它还不至于要让人死在绞刑架上。除以上我所说之外,还恳请法官大人挽救两个可敬的家族于无穷无尽的蒙羞之中,而此种蒙羞对于帮助生者毫无助益。

与诉诸怜悯紧密相连的是诉诸罪恶感。让我们回顾前一个例子。有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张饥饿儿童的图片,然后又给我们展示了另一张温馨的家庭聚餐图片。“你们衣食无忧,”宣传语这样写着,“你们什么都不缺。比起全世界上百万的挨饿人群,你们心安理得。”我们因为生活舒适而被动地产生罪恶感。此外,它还暗示甚至可以说是明示:如果不捐款,我们的罪恶感更强。以后享用晚餐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起饥饿的儿童。这样的情景会一直萦绕在心中,直到我们捐款为止。

对于这样的诉诸罪恶感有三点需要说明。第一,任何人无权践踏我们的情感天平。第二,除非能给出充足的理由支持我们应该有罪恶感的推测,否则此种推测无足轻重。第三,就算我们有罪恶感,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做宣传所鼓吹的事情,因为仍然无法保证我们的捐赠会带来任何明显的好处。

诉诸恐惧则试图恐吓我们,让我们做出特定的行为或者接受特定的信念。“如果你不照做X事情,就会发生Y事情。”当然,Y事情的后果非常可怕。“如果你不先杀死敌人,敌人就会先干掉你。”但是,为证明此命题正确有效,表述者有义务证明X事件和Y事件之间的确切因果关系。举个例子,你把车开到修理厂做保养,机修工告诉你传动装置快要松了,然后又进一步描述传动装置真的松了会有什么后果。如果机修工是个寡廉鲜耻之人,那么他只不过是在诉诸你的恐惧。否则为证明他的断言合理,他有义务详细地告诉你为什么他认定传动装置有缺陷。

有时候诉诸恐惧是私下形成的。集团犯罪所雇用的保护伞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知道比利酒吧吗?看到那场疯狂的大火都烧成什么样了吧?难道你就不想找个保护伞靠靠,保证那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你自己身上?”有时候这样的诉求甚至更加隐秘。比如,对于敢于违抗某组织意愿的个人,公然施压或者私下进行威胁:“亨德里克医生,难道你没意识到,如果你认定钢铁厂污染环境的事实引起社会骚动,会导致钢铁厂倒闭吗?如果钢铁厂倒闭,成千上万的人就会失业。相信不会有人愿意找一个导致成千上万人失业的医生看病吧。”

在为本书准备素材的时候,我收到一家百货公司的以下来信,我在这家公司有个储蓄账户,而且该公司刚刚成立保险部门。

有人收到此信居然无动于衷。我很好奇。也许是这份保障太超值,我没想到和您一样选择记账交易的客户会拒绝它。

也许我不该如此惊讶。您可能已经有足够的保险以保障日常旅游面对的风险,也许您会使用积蓄来支付大型医疗费用,而且,即使您的积蓄不是太多,长期瘫痪的隐忧也不会特别困扰到您。果真如此的话,我真高兴您被保护得如此周到。

但是,您为什么要用积蓄来支付本可以用保险来支付的费用呢?别做这种事了。在本单日期截止之前填好申请表格寄给我们吧,就这么简单,您不用再花冤枉钱了。

第一段隐含了本章后面要讲到的一个手段——诉诸真诚,然后还有一点儿恭维:如果我是X公司的客户,那么肯定是因为我很明智;如果我很明智,那么肯定是因为我能看到他们保险计划中的智慧。

第二段更有意思,是个诉诸恐惧的好例子。这一段几乎在吓唬我,它用暗讽对我暴击,并诱使我想象恐怖的事情。从长远来看,花钱买心安是多么划算啊!

诉诸希望。“如果你做了X事情,Y事情就有可能发生;如果你想要Y事情发生,就去做X事情吧。”但是,说这话的人既无法保证Y事情一定会发生,也没有任何好的理由证明X事情对Y事情有显著影响。州彩票活动就是利用这一手段。人人都想赢得十万美金,一旦听说有人中了奖,尤其是当配合使用“这也能发生在你身上”的营销说辞,这种希望所带来的感觉会令人忘记真正买到中奖彩票的机会是多么渺茫。

诉诸恭维。如果有人恭维我们,我们就会容易混淆对于恭维者的好感和恭维者真正表达的意思。贝丝恭维乔治,乔治享受贝丝的恭维,因此乔治对贝丝的一切都有正面倾向,也更加容易顺从贝丝的立场。但是,请注意,贝丝并没有提供任何正当的理由让乔治接受她的观点。

诉诸地位。有些人非常在意社会地位。他们炫耀这个是Gucci牌的,那个是Pucci牌的,他们开国外名车,他们无论买什么东西,名牌商标总是最重要的。这些人觉得,财富外露会让他们显得更加重要、更加与众不同、更加优雅或更加精明老练。这些人更容易受到声称能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蛊惑:“充分彰显你独一无二的品位”是为一支150美元的圆珠笔打广告。毋庸置疑,一个人独特地位的取得是靠他的行为而不是靠他使用的产品。但这些人对烤鸡配米饭不屑一顾,却对arroz con pollo(西班牙语:西班牙米烧鸡)趋之若鹜。

诉诸潮流。此种诉求有些类似于诉诸地位,但不同之处在于,它诉诸我们内心渴望的归属感、不落人后。我们被鼓励到国外旅游,因为一切有品位的人都这么做。我们被鼓励到乡村买宅邸,因为我们的邻居有乡间别墅。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一千万的家庭主妇使用Sparkle产品,你不是也应该使用Sparkle产品吗!”又是如此,像所有的感性诉求一样,我们去国外、买乡间别墅或者使用Sparkle的产品并没有合理的理由。唯一的理由就是不甘人后。

还有诉诸关爱和它的小兄弟——诉诸信任。有人说你不赞同他就意味着你不爱他或者不信任他。“要么与我同一阵线,要么与我为敌!”“如果你以前真正地信任我,你早该和我在一起了。”这种手段并不公平。你赞成一个人与否,与你对此人的喜爱毫无瓜葛。不与某人为伍并不意味着你不爱某人或者不信任某人。在接受任何思想路线或者同意任何行动方案之前,你应该首先确定接受或者同意的理由。否则你的行为可能是不负责任的。此类感性诉求有个共同的名称——诉诸友情。我们应该记得,真正的友情有时候需要我们投反对票。

类似于诉诸友情的是诉诸自豪或忠诚。“如果你真的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真的想看到它繁荣富强,那就买储蓄债券吧。”“你什么意思——你一张教会抽奖券都不买吗?你想干什么,反对教会吗?”“你再也不带我出去吃饭了,你就是嫌弃我,你再也不爱我了。”诉诸自豪或忠诚通常是一种令人眩目的过度简单化。不购买储蓄债券并不意味着对国家不忠诚。不购买抽奖券并不意味着对教会不忠诚。不带妻子出去吃饭并不意味着你不再以她为荣,或者不再爱她。

诉诸真诚。此种诉求非常有效,尤其适用于演技派。这种人采用认真、诚挚、不出风头且绝对谦卑的语气,看上去此人说话绝对发自肺腑,他频频止声,仿佛很难找到合适的词语表达他的下一想法。他的感情是如此深沉,以至于一般的语言无法表达。他不断地重复字词以示强调。加强语气的动词形式(以语气助词does和do的形式)和副词——真实地(really)、千真万确地(genuinely)、实实在在地(truly)、绝对无疑地(absolutely)、实事求是地(actually)——都是用来加强真诚感:

因此,女士们先生们,我相信,我坚定地相信,这个提案很有必要,非常必要。我是真的这样认为。我试过给反对派公平的机会,真的给过。我仔细调查研究过他们的立场,但是我确认无疑,他们的提案会给我们的经济系统带来一场浩劫,毫无必要的一场浩劫,无可挽回的一场浩劫。我是真的这样认为,如果他们花时间想透了他们意见中所隐含的意义,如果他们思考过从现在开始的两年……三年后会发生什么,如果他们的想法被实施……

诉诸群众。最后一个感性诉求可能涵盖了许多本章提到的其他诉求,也许是大部分诉求。这是对群众的诉求,对暴民的诉求,对议会旁听者的诉求。一概而论、陈腔滥调、标语口号、老生常谈、道貌岸然地哗众取宠以及歌颂大众等泛滥成灾。以下是内政部长哈罗德·伊克斯在1941年的演讲:

是什么构成了美国人?不是肤色、不是种族也不是宗教;不是家族的血统,也不是出生地;不是公民身份的吻合一致;不是社会地位,也不是银行存款;不是生意,也不是职业。美国人是热爱正义、主张人类尊严的人;美国人是可以为自身和邻人的自由而战的人;美国人是可以为了保持自身和孩子的自由人权利而牺牲财产、舒适和安全的人;美国人是在心里刻下不朽的《独立宣言》第二句的人。

美国人一直知道如何为自身权利而战,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战。美国人不害怕战斗。为了正义的事业,他们可以快乐地投入战斗。

我们美国人都知道,自由就像和平一样,是无法分割的。如果世界上还有3/4的人类遭受奴役,我们就无法独善其身。暴行、不公和奴役,如若普遍而系统地施行,一如独裁者曾经的所为,终将摧毁我们,好比邻居的房屋失火,我们不去扑救,终将殃及自身。

最显而易见的一个诉诸群众的例子就是道奇欧米尼汽车的广告,这个广告在取悦大众方面实在是太过分了。铺开的两页纸中间横跨一行字:妈妈的欧米尼。左边的纸上是一位女性的照片,此人光鲜靓丽、富有魅力,20多岁或30出头。她带着两个孩子,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对着道奇欧米尼汽车摆姿势,然后就是花言巧语的推销词。

貌似欧米尼天生是为妈妈而打造的,可解决家庭杂务和跑腿差使,可接送姐妹们游玩取乐,所有这些竟不会搅乱她的燃油预算。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估算:[2][3]

高速公路:39英里/美加仑城市道路:25英里/美加仑

根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估算,配置标准1.7升引擎、四速手动变速器和差速比率3.3的欧米尼汽车额定耗油量为39英里/加仑(高速公路)和25英里/加仑(城市道路)。尽管由于不同的车况和驾车方式妈妈们的里程会有所不同,但这真算得上高效的行程啊(加利福尼亚州妈妈们的里程数更低)。

欧米尼还有很多优点值得妈妈们喜欢。多亏它有前轮驱动和精准的齿条齿轮转向器,操作简单、停车便利、座椅舒适,还有任意可选的诸如自动变速挡、空调、智能布艺内饰,以及更多选择。

道奇欧米尼有四个全开门。无论妈妈们是需要拎很多购物袋,还是对付一堆小孩子,或者只是一天中四处奔忙的普通进出……这四个门都很管用。

然后还有欧米尼汽车的后备厢。打开后备厢,迎面是一个特殊的储物隔间,盖着一块安全嵌板,里面可放五六个甚至七个食品杂货包、四个装满的高尔夫球袋,还有所有的零碎物件……全部收拾得井井有条。或者你可以支起后备厢门,放倒后座和安全嵌板,把欧米尼变成一个具备超级货物装卸功能的旅行车,可放置摇椅、壁炉的燃木或儿童护栏。

此广告所流露出的傲慢语调足以令人愤怒。这种虚情假意的诉求对妈妈们非常无礼。它预先设定立场,认定妈妈们都头脑简单、无足轻重,度日方式无非就是操持家务、和姐妹们游玩取乐,扮演着不用动脑的佣人角色。以此来看,差速比率3.3对于这些妈妈们并不重要,[4]她们健康的脸上永远只会盛开着补牙般的傻笑,只是差速比率3.3至少听起来令人耳目一新。谁在乎妈妈们懂不懂它是什么意思呢!只要她们能把五六个甚至七个食品杂货包放进后备厢,或者甚至还能放进儿童护栏,哪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呢!

然后还有一个发音上的小把戏——mOM(妈妈)和OMni(欧米尼),至少这一点比较巧妙。余下的纯粹就是诉诸群众——在这种情况下的人群是家庭主妇群体,但是很遗憾,这只是对家庭主妇的固有成见。

在诉诸感情的广大领域里,并非仅有这些策略,还有鼓吹和暗示的内容,会在后面章节一一揭示,但直接针对特定情感的主要诉求就是这些。

最后,有一点必须反复申明,感性诉求并非本身有错。有时候,这样的诉求只是反映了内心深处的感受或者信念。那位妻子也许真的被她心里认为“丈夫冷落自己”给伤害了,在她对自尊进行感性诉求时,情感自然流露出来。那位机修工有可能真的认为你的传动装置即将导致严重问题,他可能把诉诸恐惧作为一种便捷的手段,让你做出他认为必要的防备。而道奇欧米尼也许就是一部绝世好车。重要的是,你要认识到感性诉求可能反映了某些未言明的感受或信念,还留有一条底线未被明确地表达,或者还有一条隐藏的事项未被确认。一方面,也许那位试图说服你购买教会抽奖券的人是真的很想帮助教会;另一方面,也许他只是想完成抽奖券配额任务。永远记得找出什么是底线,或者探明隐藏的事项。感觉很重要,但人不能只依赖感觉行事。行动必须要有理性。正是由于理性的含糊不清,感性诉求才变得危险。[1] 克莱伦斯·丹诺(Clarence Darrow)(1857—1938),被后人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辩护律师,在其律师生涯中,他成功地代理了许多起疑难复杂的经典案件,主要包括《洛杉矶时报》大楼爆炸案、煤矿罢工事件、娄波和利奥波德谋杀案、著名的进化论法庭辩论等,他为美国社会的劳工领袖、无政府主义者、有色人种、进化论传播者、未成年人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刑事被告人出庭做过无数次精彩的辩护。——译者注[2] 1 英里=1609.344 米。[3] 1 美加仑=3.785 41 立方分米。[4] 补牙的时候嘴巴僵硬地张开着,形容傻笑状。——译者注第3章感性的语言:宣传鼓动我了解你们人类。你们都是乖乖听话的羔羊。总是由少数人统治,极少或从未让大多数人说了算。你们压抑自身的情感和信仰,听从一小撮最能叫嚣的声音。有时候这喧嚣的一小撮人是对的,有时候是错的;但无论对错,大众始终跟随。人类中的绝大多数,无论是野蛮还是文明,都不可思议地心地仁慈且避免给他人带来伤害;但在野心勃勃、冷酷无情的少数人面前,他们却不敢维护自身的权利。——马克·吐温(Mark Twain),《神秘的陌生人》,第九章(The Mysterious Stranger,Chapter IX)

我们忍不住会认为宣传鼓动是邪恶的,鼓吹者都是阴险的家伙。我们勾勒出寡廉鲜耻的政客嘴脸,歇斯底里的暴民形象,慷慨激昂的演说,整齐划一的阅兵游行。

诚然,这些画面反映了一种宣传鼓动的方式,但仅仅只是其中一种。在广泛意义上,宣传鼓动只不过是一种说服手段,一种诉诸感性而非诉诸理性的形式。它依赖于人们对暗示的感受。它企图诱使我们以特定的方式来行动或思考;它企图影响我们的信念并最终影响我们的态度。它的手段通常狡猾而隐秘。鼓吹者不会当面摊开他的手牌:有一个隐藏的动机,一条底线,隐而不发。

成功的鼓吹者善于俘获我们的情感。他大量运用第2章所提到的感性诉求。他说着我们想听的话,赢取我们的信任,然后开始巧妙地影响我们的态度。鼓吹者几乎从不为其所倡导的内容提供完好的理由。即使他提供证据,也是精心选择之后的一面之词。他将事情过度简单化,并且常常任意歪曲事实。

以下详细说明鼓吹者可能采取的一些策略。

随波逐流。“大家都这么做。所以,你也应该这样做。”显然,此命题过度简单化,并不是大家都这么做。随波逐流策略至少发挥了两方面作用。第一,它企图造成一种印象,有许多人都在做某件事情或者支持某种立场;然后它暗示群众的判断是合理的:如果这么多人都这么做,那它一定是对的。第二,更重要的一点,随波逐流策略是满足我们内心归属需要的一种情感诉求。我们不想被别人抛弃。“所以,跳到乐队花车上来。融入狂欢的人潮,享受快乐和安全感。”

不断重复。鼓吹者反复地诉说某事。他每次可能使用不同的措辞,但主题却始终如一。此种理论就是,如果你重复诉说的次数足够多,人们终究会相信你。

自信。鼓吹者的谈吐也是自信满满的。他留给人的印象是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的声音铿锵有力,他的表情大义凛然,他的肢体动作坚毅果敢。此处的理论如下:如果有人如此自信,如果他对自己的立场如此确信无疑,那他肯定是对的。人们喜欢支持胜利者,而自信的姿态使人看起来像个胜利者。

认真和真诚是两个额外的特点。一个人外表看起来越是认真和真诚,越容易获得人们的信任。

过度简单化。鼓吹者选取事物的一个方面,并且把它视为宛如仅有的一个方面。比如参与党派竞选的候选人可能只会提及对手的弱点,完全忽略对手的优势所在。他选取一个复杂的问题,然后将其简化到极致,通常以“要么……要么……”二者择其一的方式呈现该问题:“要么你跟随我,那样对大家都好,要么你不跟随我,那样必定损失惨重。”我有唯一的解决方案,他继续暗示,全然不顾如此复杂的问题并非仅仅靠一个方案就能妥善解决。类似地,如果他谈及一个现有的问题,他会过度简单化该问题的起因:“问题皆出自……”显而易见,过度简单化的行为是一种恶意曲解的行为。

污名辱骂。鼓吹者对不喜欢的人物或者观点冠以污辱性的绰号,或者使用引起强烈贬损意味的名称;对喜欢的人物或观点,则致以谄媚般的称呼,或者使用引起强烈褒扬意味的名称。他打算用他的命名来影响我们的态度。他们有时候也会使用“标签”:“种族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社会主义者”“激进分子”“反动派”。这些标签在误导受众方面确实效果很好,但它们是不可信的,除非他先做好词语定义,然后给出证据。

刻板印象(心理定式)。这是污名辱骂和过度简单化的一种变式。鼓吹者抓住对方的某一性格特征,经过夸张变形,然后视之为唯一的性格特征。这个技巧曾被用来反对已故前副总统休伯特·汉弗莱,不断有人把他画成漫画形象的风囊(比喻饶舌之人)来进行讽刺。诚然,休伯特是喜欢说话,但他的确经常有重要的事情要宣之以口。刻板印[1]象剥夺一个人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将其简化为一种品质。

光芒万丈的泛泛而谈。鼓吹者发表大而无当、概括笼统的言论,通常这种言论会带来盘根错节、影响深远的复杂后果,而他却故意忽略这种复杂性和纠纷。“我们必须进行税制改革,”他自负地断言道,“穷人已经承受国家税负重担的冲击很久了。”然后他痛斥在野党剥削穷人,没有争取到有效的税制改革立法,但他本身却开不出良方。他沉浸在泛泛而谈的满足中,自鸣得意。光芒万丈的泛泛而谈很安全:如果连具体规划都没提供,又怎么会受到批评呢?

标语口号。受众会记住讨巧的标语口号,而不去质疑标语口号本身的意义——实际上,甚至不会思考标语口号的意义:美国——要么爱,要么走开。要爱情而不要战争。如果枪械是不合法的,那只有不法之徒才能拥有枪械。

传递。这个技巧鼓励我们将情感传递下去。香烟广告经常使用这种技巧。广告背景是科罗拉多大峡谷,广告显著位置是一包L&M的香烟。大标题上宣称,“骄傲的烟,产自骄傲的土地。”然后是字幕:“烟草,美国骄傲传统的一部分,就像科罗拉多大峡谷一样。在利吉特&迈尔斯(L&M)公司,我们把烟草制成香烟,无愧于这一传统。浓郁、芳醇、非同一般柔和的L&M香烟。骄傲地享用吧。”随手翻开一本杂志就能找到KOOL香烟的广告,香烟总是一成不变地设计在一些豪华的田园风光里,放在一片深绿之中。然后还有万宝路牛仔和维珍妮香烟女郎:“宝贝,你真是远道而来。”传递的技巧在于它了解我们对自己土地的自豪感,我们向往田园的美丽风光,我们崇拜粗犷的万宝路牛仔和苗条的维珍妮香烟女郎,它邀请我们将积极正面的情感传递至所推销的主体上。

代言。这是传递策略的一种变式。重要或杰出的人物或组织为一个观念或者产品代言。我们仅仅因为杰出的人物为其代言,而被鼓励去支持这种观念或者产品。该理论如下:X是一位重要人物;除非X更杰出或者比我们更有见识,否则他不会如此重要;既然X如此重要,因此他更杰出或者比我们更有见识;因此,他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因此,我们应该相信他。我们被鼓励将对此人的肯定传递至他背书的观念或者产品。

平民百姓。“我和你们一样。”鼓吹者有时候企图通过我们对他的身份认同,从而赢得我们的支持。他参加镇民大会,拜访医院,不拘礼节地摆姿势拍照片。吉米·卡特总统就使用过这种技巧,当他在电视上露面时,他穿便装毛衣而不穿正装。这里的技巧被用于高尚的目标:节约能源。如果总统都能通过明智地选择穿衣而节约能源,我们难道不应该这样吗?

刚才援引的例子需要做一下重点说明。宣传鼓动可以用于不光彩的目的,也可以用于高尚的目标。因此我需要再重复一遍定义:宣传鼓动仅仅是一种说服手段。

平民百姓策略背后的理论认为,如果我们认同某人,我们就会支持他的说法。该策略是传递策略的一种变式。

商业广告当然也利用了这一策略。选用“街头百姓”就是一个典型的方式。比如有一种牌子的苹果馅饼“就像外婆亲手做出的味道”,以及频繁展现一位典型的家庭主妇,她使用的某种产品让她如此快乐和自由。

讲究派头的诉求。另一方面,宣传鼓动可能利用人们对社会地位的需求,或者利用人们对特殊待遇的渴望:“适合具有独特鉴赏能力的人群”“并非所有人都能拥有”“品质专为有品位的人”“一探高雅”“为在意的人,奉献最好的”……

缺少背景知识的统计数据。鼓吹者可能给你提供大量的统计数据,但很少会告诉你这些数据的背景知识。他几乎不会告诉你他是如何收集这些数据的,数据来自哪里,或者有多少人参与了投票。只要找对五个人,你几乎可以让任何事情都收获80%的支持率。

大数字。这是随波逐流(乐队花车)策略的一种变式。欧莱雅染发剂广告宣称:“全世界超过25万名美发师相信欧莱雅染发剂适合你,还需要多说什么?欧莱雅,25万名美发师绝不会错。”还有一个大数字策略的绝妙例子出现在大众汽车的广告中。大标题为:为什么大众高尔夫在底特律进口车辆中销量排名第一?宣传语为:“如果说底特律人了解什么,那一定是汽车。他们吃饭、呼吸和思考都离不开汽车。当他们考虑进口汽车时,他们买得最多的是大众高尔夫。”显而易见,25万名美发师和底特律人民都不会错!

人为捏造的困难——坏人,替罪羊。鼓吹者人为捏造困难或者夸大困难,企图让你相信问题如何严重,然后通过将问题归咎于某人,或者暗示他的建议可以解决困难,来为你排忧解难。鼓吹者常常需要一个坏人,一个牺牲品或替罪羊,供其强烈谴责。他的义愤填膺使其听起来真诚可靠,也让他所谈及的问题听起来越发严重而紧急。

彻底扭曲。有时候鼓吹者筛选信息以呈现片面的观点;有时候他甚至编造数据以达到个人目的;有时候他就直接撒谎。由于我们不知道事实真相,我们就无法质疑他。由于我们无能为力,就像他背对着我们洗牌,而他却能看到底牌;因此,这个策略有时候被称为作弊洗牌法。

指挥命令。这种策略有危险,因为它很容易适得其反。有些人很乐意按照指令行事。当鼓吹者发出指令,他就在诉诸渴望权威的需求。

再次说明,这一点必须着重强调,就像感性诉求并非本身有错一样,宣传鼓动也无本质错误。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宣传鼓动的本质,拒绝任其摆布。[1] 刻板印象主要指人们对某个事物形成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译者注第4章感性的语言:暗示聪明的读者,能够读懂字里行间并未言明的意味,从而形成某些概念。——歌德(Goethe),《歌德自传》(Autobiography)

当你做出暗示的时候,你所说的事情至少会在两个不同层面上发挥作用。你的言语形成一个特定的说法,但此说法背后还有一个更加含蓄的说法。你的说法蕴含更多的言外之意。它另有所指,它反映了未明确表达的信念或态度。暗示可以将观念装进听众的头脑;它引导听众自行推理;它无须言语相邀,便能引导听众接受一种信念或态度。

达到暗示效果的手段各式各样。暗示可以是煞费苦心的极力彰显,也可以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当有人做出暗示时,他可能正在一探虚实,企图探明别人对他所想事物的接纳程度,放出诱饵,观察其他人如何反应,或者他想通过暗示来探究别人的真正想法。

艾伦和安妮正在交往。“去我家吧,我们在那儿更自在些。”艾伦说道。他正在犹豫要不要说出头脑中的真正想法。如果安妮欣然同意,艾伦会觉得更有信心和希望。如果她面露不悦,艾伦就知道要谨慎行事。即使她不同意,至少艾伦也没有折损颜面:安妮并没有拒绝他的示好,只是说不想去他家而已。暗示可以让艾伦一探虚实,而不用真正地做出表态。

一对夫妇路过珠宝商店。“好美的项链啊!”妻子惊叹不已。她可能很想要项链,但不愿求丈夫购买。她的意见可以让丈夫采取主动。如果他毫无反应,至少她没有被拒绝所伤害。

有些人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接受坦率的回答而不觉尴尬。然而大多数人觉得用言语直接表达自己很困难,他们需要安全屏障。暗示可以提供此种保护。人们依赖于暗示,因为他们缺乏信心,因为一句直白的“不”大约预示着他们不想看到的终局,或者因为他们觉得语言不足以表达自身的感情。

有时候暗示也会适得其反,就像暗示所包含的线索一样,它会遭受误解。尽管如此,对某些人而言,它仍是有效的盾牌,是避免表态的一种手段。言语可能冷静客观,也可能词不达意,而对某些人而言,婉转要比直截了当更加容易,而且也许更加安全。

在此多说几句。我们经常感受到良心和本能的冲突。在上述安妮和艾伦的例子中,有可能安妮的良心告诫她不应该和艾伦回家,但她的本能却告诉她应该去。如果艾伦过于直截了当,她就会做出清醒的选择,她的良心可能占据上风,而她也许会拒绝艾伦的请求。但是,假如艾伦没有使用语言,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安妮可能会搁置良心的指令,而允许她的本能,比如真实的欲望,来取代她的良心。所以,暗示对艾伦有帮助,对安妮也有帮助。至于第二天早晨有多少不安甚或后悔,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重音强调。一个人可以仅仅通过重音强调特定的词语,就能暗示许多内容。举例而言,请注意以下声明:“我从未企图在我的所得税上弄虚作假。”如果发言人强调我,那么他可能在暗示你或者其他人企图弄虚作假。如果他着重强调企图,那么他可能暗示的确有时候出于无心之过而弄虚作假。如果他着重强调弄虚作假,那么他可能暗示他没有真正地弄虚作假,但他的确走过捷径。如果他强调我的,那么他可能暗示当他为别人准备纳税申报表时确实企图弄虚作假。如果他强调所得,那么他可能暗示他确实在其他课税领域弄虚作假。而如果他重音强调所得税,那么他可能暗示虽然他没有在他的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上弄虚作假,但他在其他领域弄虚作假。

当然,如果声明是以印刷方式出现的,那么读者可能因为不同的重音强调而曲解原意。挑选

有人通过证据的挑选,试图激发特定的信念。一位妈妈问儿子:“你这学期英语学得怎么样了?”他心情愉快地回答:“哦,我刚刚在课堂测验上拿了95分。”这种说法隐瞒了以下事实,他其余的课堂测验都不及格,实际上他的平均分只有55分。然而,如果她不再深究此事,这位妈妈也许会为儿子的好成绩而兴高采烈。

琳达问苏珊:“你读过很多狄更斯的作品吗?”苏珊回答:“噢,《匹克威克外传》(Pickwick Papers)是我最喜爱的小说之一。”这种说法可能掩饰了《匹克威克外传》是她唯一读过的狄更斯的小说这一事实,而且它可能给琳达以苏珊是狄更斯狂热崇拜者的印象。语调

我们的语调可以暗示一种信念或者一种态度,无须直言不讳,也无须旗帜鲜明地表明信念或态度。一位教师逮到学生在浴室抽烟,他认识到必须告发他,然而他又很喜欢这位学生,不希望守则的全部分量都落到他的身上。所以,他轻轻地走进校长的办公室:“恐怕我要告诉您一些不好的消息,”他用柔和而痛心的语调发表意见,“我刚巧撞见特迪·琼斯抽烟,而他最近一直表现很好。”这位教师在此处使用了三种技巧:(1)他用低调处理和温和语调暗示问题并非很严重;(2)他用委婉说法“撞见”而不是“逮到”,试图消除事件中的尖锐;(3)“而他最近一直表现很好”试图让校长产生有利于该学生的倾向。该教师没有明确地说希望校长手下留情,但他的描述已经确定无疑地在请求校长手下留情。

如若不然,这位教师尽可以怒气冲冲地闯进校长办公室,用严厉、高亢的语调告状:“我刚刚逮到琼斯在浴室抽烟。”他并没有清楚明白地说希望对该男生严加管教,但他无疑将校长推向此种心境。措辞

一个人陈述事情的方式具有暗示性。在上述例子中,那位教师可以采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措辞方式就阐明了这个原则。在第二种方式中,通过使用强式动词逮住,并且提及该学生时称呼琼斯而不是特迪·琼斯,暗示了一种强烈的否定态度。

两种命题“贝蒂迟到了”和“贝蒂还未到达”可能包含相同的外延意义,但是第一种命题暗示了否定的态度,而第二种命题则暗示了中立态度。

伯特兰·罗素设计了一个系统,以阐释如何用命题来暗示态度。他开玩笑地把这个系统称之为“配对不规则动词”。举个例子:·我很坚强。·你很顽固。·他是个猪头般固执的傻瓜。每一命题都暗示了不同的意义:·我很坚强,这是件好事。·你很顽固,这不是件太好的事。·他是个猪头般固执的傻瓜,这是件极其糟糕的事。

等价命题可用不同的措辞方式来暗示不同的态度,以下一对句子就是经典例证:·大水罐有一半是满的。·大水罐有一半是空的。

两个命题做出了相同的主张,但表达的态度各不相同。注意以下命题:黛茜比黛碧更胖。大多数人听到此句后,想当然地认为黛茜很胖。如此假定未必真实。该命题所陈述的仅是黛茜比黛碧更胖,它没有说黛茜很胖或者黛碧很胖。同一道理,该命题还可以如此描述:黛碧比黛茜更苗条。现在我们勾勒了两位相对较瘦的女孩。但是,同样地,该命题并没有表明黛碧很瘦或者黛茜很瘦,它仅仅描述其中一个比另一个更瘦。选词

选词非常重要。有些词可能含有相同的外延意义,但每个词能唤起的想象各不相同:

修长(svelte)、苗条(slender)、瘦(thin)、羸弱(lean)、骨瘦如柴(skinny);

刺鼻气味(odor)、气味(smell)、芳香(aroma)、清香(scent);

天真无邪(innocent)、幼稚(naive)、胸无城府(ingenuous)、轻信(credulous)、赤子之心(gullible)。

官僚(bureaucrat)代之以办公室职员(office worker),官员(functionary)代之以公务员(official),锯骨人士(sawbones)代之以外科医生(surgeon),诸如此类的文化内涵词看似仅仅是下定义,其实是在进行评价。

我们必须谨慎区分客观描述用词和主观评价用词。塞耶先生对西蒙斯先生说:“哎呀,顺便说一句,我们办公室来了新人,里克·罗林斯。我带你去认识一下。”西蒙斯先生说:“当然要认识,他是个真正的混蛋。”现在,西蒙斯已经让塞耶对罗林斯产生了偏见。混蛋这个词毫无意义,它不过表达了一种反对态度。通常情况下那种令人不快的态度不会遭人质疑。塞耶和西蒙斯继续讨论新的话题,而西蒙斯对罗林斯的正面倾向减少了。

要特别留意形容词和副词的运用。我们必须一直判断它们是用于描述特点或者塑造个性,还是用于实际上评价某事或某人。当我说“苹果是绿色的”,我使用绿色这个形容词来进行描述。然而,当我说“赫布绝对嫉妒得发绿了”,我使用发绿这个形容词来进行评价,并对赫布的行为进行批评。除非赫布明确地表示他非常嫉妒,否则我不会知道他很嫉妒。最多,我可以做出近似事实的推断,而你作为听众,可能把它当成事实来接受。当我说本(Ben)小心翼翼地走进房间时,我在进行推断。可能在我看来,本走路是小心翼翼的,但我并不知道他实际上是不是小心翼翼。副词小心翼翼地又是一个将推论标榜成事实的例子。

当你听到一个形容词或者副词的时候,不要自动将它所隐含的道德评判作为事实来接受。不要轻易接受形容词或副词所隐含的评价,除非它们有完好的理由相伴。

暗示的另一个策略是隐喻。如果我使用此种表达“然后维维安挑逗性地走向比夫”,这个隐喻挑逗性地走所暗示的内容比真正表达的内容多得多。我不仅暗中指责维维安企图勾引,还诱导你去认可这样的指责。我不仅对维维安表达了反对态度,还试图让你也采取这种态度。隐喻常常用于制造感性偏见,它无须辩护,也不用给出支持偏见的理由。道德评判再一次被标榜为事实。隐喻确实为语言添加了生命与色彩,但它也会被不正当地使用,超越说话者有权暗示的内容进行过多暗示。并列

表述两个命题,而二者之间毫无联系,但由于两个命题之间相互接近,一种关联性被暗示出来。大标题为“市长决定不再竞选第三任期”。副标题为“城市濒临破产”。没有任何地方规定市长应该为城市的财政状况负责,但是读者必然忍不住会做出如此推论。与主题无关的细节

有时候一个与主题无关的细节突然插入以误导受众。一位新闻解说员做如下报道:“我市大都会慈善协会即将开展年度全城捐献活动。该协会近日将办公地点搬迁至新址公园大道335号,本市最奢华地段之一。”通过最后一句“本市最奢华地段之一”,该解说员暗示了大量信息:为什么慈善团体的办公室要设立在城市中如此独特的位置?如果协会能够在如此昂贵的街区买得起办公室,它是怎么花销的?但请注意,尽管新闻解说员没有直白地表达他的疑虑,但通过间接的讽刺,他已经请求受众得出自己的结论。而现在,这个假设中的大都会慈善协会很有可能已经关门大吉。如果那是真的,新闻人士应有责任获取事实并呈现事实。否则,他的行为就是不负责任。

国内首屈一指的一家杂志曾就颇具争议的药物苦杏仁苷写了一篇文章。以下是其节选:

苦杏仁苷的起源追溯至19世纪20年代,当时恩斯特·克雷布斯医生是一名旧金山内科医生,他正在寻找一种改善私酿威士忌烈酒口感的物质。他灵光乍现般将注意力转向寻找治疗癌症的物质,并最终发现了天然杏仁榨取物貌似对鼠类有抗癌作用。然而,他很快便证明这种物质对人类的使用价值无法估计。后来在1949年,小恩斯特·克雷布斯,一位生物化学家,医学院辍学生,提纯了他父亲的榨取物,并且分离出活性成分。

紧随克雷布斯父子,苦杏仁苷运动的一位重要人物是年届60的安德鲁·麦克诺顿……一位传奇流浪冒险企业家,曾在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中充当双重间谍,并贩卖军火。他为非常规科学理论研究创立了一个基金会。1956年与克雷布斯父子在一家迈阿密药房见面之后,麦克诺顿把苦杏仁苷列为该基金会头号议程。

现在,重新阅读以下片段,注意以下措辞:·寻找一种改善私酿威士忌烈酒口感的物质;·灵光乍现般;·医学院辍学生;·一位传奇流浪冒险企业家,曾在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中充当双重间谍,并且贩卖军火;·非常规科学理论;·在一家迈阿密药房。

这里每一段措辞可能都是真实的,但在此背景下,它们是与主题无关的。然而,它们确实加深了人们对苦杏仁苷的偏见。我们的情感就被这些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和颇具内涵的措辞玩弄了。意象词汇

然后还有意象词汇。正面的意象词汇试图让事物听起来比实际更好,或者试图减轻人们在不愉快场合中的苦恼。有个闪光的例子,用“资深公民”的措辞来指代老年人。类似芳香花园、森林府邸、林中地产这样的名字,常常为平淡无奇的住宅所选用(当然,许多这样命名的住宅都挺好的)。圆珠笔被称为书写利器。军方发言人发表如下评论:

昨晚第43大队参与一系列防御性打击,终结了几伙居民,预先指挥的空中支援补充作战。温和的战火被降至最低程度,战略性无指挥的目标攻击仅仅发生在低优先级地区。

以下翻译如何?

昨晚第43大队袭击了几个村庄,杀死大量人员。飞机轰炸从旁协助作战,一些无辜平民被杀,但为数不多。有些导弹错失目标,但造成的伤害并不太大。

军方发言人试图用委婉说法来掩饰事实真相,即这里发生了令人难堪的拙劣失误,无辜平民被杀害。浮夸的语言

浮夸的语言(有时候被称为行话套话或者故弄玄虚)通常用于将平凡琐碎的事物夸大为无比重要。蒙大拿州荒野保护区的研究报告如此陈述:“在模型组成部分之间定义函数关系中,荒野化—城市化连续统一体多维概念取代安稳—持续性概念。”

当有人质疑该语句的含义,以及它毫无必要的冗余表达方式时,该语句的作者回应说,他试图表达一种非常复杂的概念,“还未准备好发表在《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上的复杂概念。”几乎没人能够接受如此乏味的组词造句,它只是一种夸大其词的表述方式,只配当作官样文章被人弃用。负面意象词汇

从另一个角度看,负面意象词汇带来相反的效果。它们让事物听起来比实际的状况更糟糕。“红袜队昨晚遭遇大屠杀”“这样的白痴无权参与竞选公职”“这个地方就是个垃圾堆”。控制性措辞

暗示有时候会以控制性的方式表达问题来诱发。“你一定会……”“你不会……”“你肯定会……”这样一些措辞以及类似用语,企图在对方未做出反应之前就提前控制反应。如果坚定而独断地提出疑问,它所蕴含的内容则更丰富。“你今晚不是真的想出门,对吧?”让你很难开口回答,“不,我真的很想出门。”

另一个例子:背景是一场政治集会,人们试图确定候选人对不同问题的看法。特纳先生提问:“先生,我想知道您对学校问题有什么看法。如您所知,目前有很强烈的动向要将高中部迁址,但是我们很多人同样强烈地认为高中部应该留在原地。如果它搬迁了,此房间里的大多数人会感到毫无必要的不方便……对增加的城市税负只字不提。那么,您是什么立场?”

如果特纳先生的本意是让候选人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回应,那么他的措辞可能非常恰当。但如果他的本意是想获悉候选人对此问题的真实看法,那么他的措辞方式就很愚蠢。该候选人会立刻知道受众想要的回答,之后的回应就带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避免冒犯受众。

当我们使用感性的语言或者暗示性的语言时,我们通过用词和语调来表达支持或反对态度。我们经常这样做,却没有为我们的态度提供坚实的理由。而后,听到我们话语的人们会忍不住接受我们的态度和信念,而不去调查背后的理由。理由可能不健全、无力、有偏见、有成见或不公正,也可能没有正当的理由,但是感性的或者暗示性的语言掩盖了这个事实。因为我们语言的力度,人们可能毫无疑问地接受我们所说的内容。感性的语言总是更多地论及说话者本人,而不是所说的内容。第5章逻辑谬误永远自以为是,永远一往无前,从未迟疑不决,蠢材独领世界风骚,岂非拜这些伟大品质所赐?——萨克雷(Thackeray),《名利场》,第35章(Vanity Fair,XXXV)

当然,并非所有语言都是感性的,有些语言或大多数语言要么声称涉及推理,要么确实涉及推理。当它确实涉及推理时,推理也许是正确的(满足特定的逻辑要求),也许是荒谬的。

谬误是指思维或推理的错误。严格来说,它并非事实错误或者信念错误。它与思考过程有关,因此,它从属于推论,而非从属于形成这些推论的命题。此外,谬误一词一般用于表示看似正确、通常很有说服力而实际上却是错误的结论。

有一种思维过程称为论证。论证是一系列的命题,其中某些命题是前提:断言、理由、主张;结论则源于这些前提。论证主张:因为前提是正确的,所以结论是正确的。如果结论确实是合乎逻辑地从前提中推断而来,那论证就是有效的;如果结论并非真正合乎逻辑地从前提中推断而来,那论证就是无效的。请注意“有效”和“无效”是用于描述结论或者论证的,而不能用于描述前提。当我们论及前提时,我们用真实或者不真实来描述。

无论我们何时想评估一场论证过程,我们都应该同时检查前提和结论。前提也就是论据,必须全面、周密而且准确无误;结论必须毫无疑问、无可辩驳地来自那些论据。如果论证不成功,很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出现问题:(1)论据尚未全面、周密;忽略或者忽视了自相矛盾的论据。(2)论据不够准确;把错误的、未经证实的或误导性的命题当作事实来主张。(3)结论未能做到毫无疑问、无可辩驳地来自论据;论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固。

当论证中出现一种或多种此类现象,该论证即可认为是谬误的。该论证声称做过其实并未做过的事情。

还有另一种描述论证的方式,即确定它是健全还是不健全。要达到健全状态,首先前提必须真实可靠;其次必须合乎逻辑地从前提条件推导出结论。违反其中任何一条,论证都是不健全的。

让我们观察五种论证方式,每一种都由两个主张并附以一个结论而组成,此种论证形式称为三段论。

1.前提条件正确,并且结论合乎逻辑地来自前提条件的推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