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效精方临床笔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07:26:49

点击下载

作者:张永祯 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显效精方临床笔录

显效精方临床笔录试读:

前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传统医学受到严峻挑战,新的医学理论层出不穷,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加之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医疗设备、材料和科学仪器不断涌现,导致许多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如何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是每个医生不可回避的、必须深思的问题。因此,亟待新的、系统的、权威的有关不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参考书出现。中医药学对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医药事业上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疗效,必须开展学术交流,把确实有最显著疗效的精方秘方公开发表,广泛交流,使中医同仁们可以互相采长补短,以便进一步提高。不应该把它藏在“金匮”,成为真正的保密处方。

笔者张永祯,主任中医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本地区中医药学科带头人,毕业40余年,一直从事临床工作,退休前多年任讷河市中医院业务院长,有许多久治不愈的难治性疾病的患者前来求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对于各种难治疾病的治疗体会颇深,笔者愿意把这些确实具有显著疗效的方剂公开发表,为发展中医事业多做贡献。

笔者认为,治病时必须抓住主证,确定主攻方向,其他兼证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疾病初起之证曰“主证”,及于全身之证曰“副证”,两者统名曰“定证”(或固有证)。综观定证即知为何种疾病,结合西医对本病的诊断,应偏重何方面,从而推出何种治法。其治疗须遵循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首先选用西医理论和医疗设备诊断病情;然后再用中医理论进行辨病、辨证,用中药治疗,并且结合每味中药现代药理学实验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中药效应机制,发掘中药内蕴,运用到临床,实践证明疗效将明显提高。例如糖尿病的治法,补气健脾、脾胰同治能增强胰腺分泌胰岛素功能;滋阴润燥能增加胰岛B细胞数量,改善细胞核深染、细胞质稀少状态;滋阴清火消炎可消除胰岛及其周围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即胰岛炎;补肾阳能增强胰腺功能,增强机体对糖(阴)的分解、转化、代谢功能;祛痰湿可使血中黏稠的糖转化分解代谢;活血化瘀能消除胰岛内毛细血管旁纤维组织增生、纤维化、微血管病变。例如,补气降血糖药,有人参、生黄芪、灵芝、绞股蓝、红景天,而其他的补气药则无降血糖作用,甚至党参反而能升高血糖。所以治疗糖尿病时必须选择既能补气又能降血糖的中药。

本书采用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进行分类,以辅助检查,如磁共振、CT、放射线、超声、心电图、多普勒、检验科等作为诊断依据和治愈好转标准。这样才能更好更准确更真实地判定各种疾病的疗效。

本书所载疾病,均系笔者从医四十余年对各种难治性和久治不愈疾病的研究探索,用中医理论,对每种疾病提出辨病要点,注重辨病,确定基本方,然后再根据病情进行辨证分型,加减变通,疗效确实。

在本书出版之际,衷心感谢何江、张纪岩、张纪秋、张剑峰、余继业、苗立刚、靳亚群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因作者时间精力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同仁批评指正。张永祯2013年10月于北京绪论 疑难病用药新思路

1.注意顾及兼型

对于某种疾病,医生临床辨证分型时,很少有只属于其中某一型的典型病例,往往是各种分型几乎都具备。例如:眩晕症可分为风、火、痰、虚四型,临床常见到某眩晕症患者这四大证型可兼有其中的两型或三型,甚至四型几乎全具备,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例如某患者可有平素阴虚阳亢即虚风内动;也可有口干口苦肝胆火盛;也可动则眩晕加重,身重苔腻,痰浊中阻,即所谓“无痰则不作眩”;还可有少气乏力气血虚之证。因此治疗时,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辨清是哪一型为主,再顾及其他兼型,最好不可漏掉,这样疗效才能最好。例如以痰湿型为主的眩晕症患者,又有其他三型相兼,处方时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10g,白术30g,橘红、茯苓各15g,甘草、生姜、大枣、天麻各6g)为主,加黄芩、黄连各10g,生黄芪50~100g,枸杞子、熟地黄各30g,菊花、当归各10g。

2.君药、臣药的选择

君药剂量加倍,或选用允许最大量,这样才能突出君药的君主地位,起最主要作用,如“补阳还五汤”中的黄芪用四两为主药(君药);“六味地黄汤”中的地黄用量,是其他几种药(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用量的加倍。臣药或其他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如果只把少数两三味臣药的用量加得过大,有时不但没有战胜疾病,反而显出其用量过大的弊病和不良反应,例如只把“麻杏石甘汤”中生石膏的用量提得过大,也不一定将肺热清除,反而显出生石膏的不良反应。如果将臣药或其他起主要作用药物扩大到6味以上,则每味药即使选用常用量,6味以上药协同起来,药力也可发挥更大。譬如一两个“将”或“相”,用尽全力,不如满朝文武大臣齐心协力。古代汉语把三、六、九认作是最大的数字,如“三顾茅庐、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本文此处选3太少,选9也为太多,故还是6味药以上为好。

3.使用对症治疗药

处方中必须有对症治疗药,因为中医诊断疾病,是按患者主要症状进行诊断的。所以在处方用药时,针对主要症状多为对症治疗药,如止咳、止血、止泻药等。例如表寒里热咳嗽,其主要症状是咳嗽,对其诊断当然也是咳嗽,在用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治疗时,多加些止咳效果好的对症治疗药,如诃子、乌梅、五味子、半夏、白前等,这样才能见效快,使患者满意,因为用麻杏石甘汤解除表寒里热病情,需要3~5天的一个缓慢过程,才能逐渐解除咳嗽症状。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首先注重辨病,如脑梗死患者,从辨病角度,应该认为是瘀血痰浊阻塞于脑脉。要比辨为脑中风中经络或中脏腑更为符合病情,然后再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辨证分型、选方用药。

5.注重分段、分期用药

如不孕症分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行经期治疗;咳嗽分初期(以解表为主)、中期(以清热杀菌抗病毒为主)、后期(以养阴生津为主)。

6.因势利导

如闭经、不孕症在行经期,以行气活血化瘀法治疗为主。如气血同病,气分、血分均有湿热,在行经期治血分湿热,则血分湿热之邪易去,可用赤芍、白芍、牡丹皮、紫草、香附各10g,血竭、制川军、黄柏各8g,甘草5g,丹参、生地黄各15g;非经期以治疗气分湿热为主,用萆薢渗湿汤,薏苡仁、滑石、茯苓各30g,黄柏10g,泽泻、竹叶各15g。

7.多种治法与多量药物合治

多量药物合治,集各法于一炉,相辅相成;多而不杂,互不抵制,各行其功。如肝炎后肝硬化,症见乏力、胁痛、腹胀、纳呆、便溏、上消化道出血、腹水。就应集滋脾阴、健脾、利水祛痰湿、活血软坚、攻补兼施诸法于一炉,使积聚渐磨、渐消,于潜移默化之中,使血清白蛋白上升,球蛋白下降。可用赤灵芝、路路通各15g,党参、太子参、白芍、生茅根、白术、茯苓、薏苡仁各30g,陈皮、半夏、当归、赤芍各15g,石斛、枸杞子、沙参各20g,生牡蛎、泽兰、怀牛膝、女贞子、旱莲草、车前子各30g,泽泻、猪苓各20g,大腹皮、黑丑、白丑各15g。

8.相反相成用药

(1)素体阳虚,热毒炽盛者,用大剂量清热解毒药时,必须加附子、肉桂等助阳药。

(2)滋阴与利水 在用滋阴药时,适当加一些利水(或加祛湿、祛痰)药,仿六味地黄丸之三补三泻,祛除体内应排泄的陈旧体液,才能腾出位置存放阴精物质,达到更好的补阴效果。

(3)活血与补气 用大量活血药时,应加参芪等补气药,气为血行的动力;另外用大量活血药时,常出现伤气的表现,加补气药后即可避免此现象发生,又可达到更好的活血效果。

(4)升清与降浊 如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中的柴胡,起升举、转化、保留、贮存清气(营养之气)作用;枳实降浊(沉降排泄湿浊),清除体内“垃圾”作用,有利于气机的升降。这样才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5)用温补、温热祛寒药要佐以凉润 用温补温热药,是将人体内的阴(营养物质)转化成功能(阳),必然耗阴而发热,佐以凉润药,可防止太过,以求趋于阴阳平衡。如用红参时,适当加点生石膏、黄芩、生白芍、生地黄等,可消除用红参功能兴奋而产生虚热耗阴的弊病。

(6)寒温药并用 如证见寒热错杂,用肉桂、附子、干姜等时,可酌加知母、黄柏等。

(7)虚证必用补气药 凡是功能减弱的疾病,都必须补气。补气即补功能,如治疗近视眼、弱视等疾病都应该用人参等补气,以助其视力功能的提高。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 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肺失清肃,气机不利,肺气上逆而令人咳;肺属金,金以沉降为主要特性,以肃降为顺,所以咳嗽病机的关键是肺气上逆。肺气失宣、肺燥、肺热、肾不纳气、肺气虚、肝火上炎侮肺、痰浊阻肺,各种因素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而令人咳嗽。

在治疗时应去除上述病因,并配以宣肺气药,如麻黄等;理气药,如青皮、陈皮、厚朴等;敛气药,如乌梅、诃子、五味子等;坠痰药,如海浮石等为辅,使肺气实现肃降功能,而降气药,如苏子、厚朴、石决明、代赭石等,更符合病机特点,对逆气上冲痉挛性咳嗽效果更好。

咳嗽久治不愈,提示炎症长期不消,属正气不足,免疫功能弱,营虚卫弱。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生脉散,加麻黄,宣肺引经;加当归、川芎,引经入血,可调理血脉,以促进炎症部位充血水肿的吸收。

咳嗽常伴过敏反应因素,如对花粉、有机酚类或对细菌蛋白质过敏,引起过敏性反应,主要症状是咽部发痒,引起咳嗽,配以乌梅、五味子、蜂房、地龙、蝉蜕等脱敏,效果更好。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而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主要临床症状有咳嗽和咳痰。常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之时诱发。属于中医外感咳嗽范畴。多有明显的致病原因,起病急,病程短,其特点为必兼表证,多属实证。

急性支气管炎即外感咳嗽,以咳嗽为主症,要抓住咳与痰的特点,如白天甚者常为热、燥,夜间甚者多为肾虚、脾虚或痰湿。辨痰方面,痰清稀者属寒、湿,黏稠者属热、燥,痰色白属风、寒、湿,色黄属热,痰多者属痰湿、脾肾虚,痰少者多为风寒束表或阴虚。燥咳痰少难出,甚至无痰。一、基本方

当归、川芎、半夏、五味子、生甘草、桑皮、青皮各10g,陈皮、茯苓、贝母、杏仁各15g。

方解:当归、川芎、青皮、陈皮调理气血,有利于宜降肺气而止咳;配半夏、茯苓、贝母、杏仁祛痰;桑皮泻肺火;五味子敛肺气止咳;生甘草清热祛痰,缓急止咳。二、临证加减

1.初期:以解表宣肺为主,风寒型加麻黄3~10g,紫苏15g;风热型加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桔梗、连翘各15g,芦根20g)。

2.中期:以清肺为主,加生石膏、黄芩、金银花各15g,连翘、败酱草各25g,鱼腥草30g。

3.后期:以养肺阴为主,加清燥救肺汤(党参10g,枇杷叶、生石膏、麦冬各20g,阿胶珠10g,胡麻仁15g)。三、典型病例

黄××,女,31岁,于2001年11月23日就诊。咳嗽10余天,咽痒即咳,痰少,难咳出,舌质嫩红,苔薄黄,脉细数。诊为外感后期(急性支气管炎后期)咳嗽。

处方:阿胶珠、杏仁、麦冬、桑叶各15g,蜂房6g,枇杷叶、沙参、玄参各20g,鱼腥草30g,败酱草25g,当归、川芎、半夏、五味子、青皮、陈皮、茯苓、桑白皮、生甘草各10g,苏子、莱菔子各20g。

用药5剂而愈。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以常久顽固性咳嗽(简称为久顽咳)为特征表现,治疗当滋肾补脾益气、敛气、温化痰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基本方

党参10g,麦冬10g,桂枝6g,当归6g,炙麻黄2g,炙甘草5g,白芍10g,炙黄芪10g,五味子4g,生姜3片g,大枣3枚,诃子5g,白术10g,山药10g,菟丝子10g,熟地黄20g。

方解:党参、炙黄芪、麦冬、白术、山药、菟丝子、熟地黄、生姜、大枣滋肾补脾益气;白芍、五味子、诃子、炙甘草敛肺气而止咳;桂枝温化痰饮;炙麻黄宣肺止咳;当归引药入血补血,有利于气血升降,使肺气宣发升降正常而止咳。二、临证加减

1.痰多:加海浮石15g,胆南星、天竺黄各10g,苏子、莱菔子各20g,白芥子15g。

2.痰黏不易咳出:加沙参、麦冬、百合各20g。

3.咽痒诱发咳嗽:加蜂房、地龙、蝉蜕、乌梅各10g。

4.顿咳痉挛性咳嗽:加珍珠母、石决明、生赭石各30g。

5.咳痰泡沫状:加干姜10g,细辛3g,五味子加至10g。

6.肺热、肺阴虚:按急性支气管炎加味。三、典型病例

赵××,女,70岁,2005年8月18日就诊。咽干,顿咳,手心热,舌质红,苔白厚腻。诊为肺阴虚兼脾虚痰湿咳嗽。

处方:五味子、诃子各10g,白术、生赭石、石决明、麦冬各30g,山药、菟丝子、黄芩、阿胶珠、杏仁、桑叶、川贝、蜂房各15g,麻黄2g,石菖蒲、远志、莱菔子、枇杷叶、火麻仁、胆南星、陈皮、苏子各20g。

5剂而愈。小儿咳嗽

小儿咳嗽是指小儿感冒后或患肺炎后,久咳不愈,而无其他任何症状。小儿病情单纯,而且“小儿为稚阳之体”,外邪多从热化,小儿咳嗽病机主要是肺热有痰,治则是清肺热,润肺祛痰,安神止咳。一、基本方

羚羊角粉5g,珍珠粉5g,天竺黄25g,胆南星10g,生石膏100g,琥珀5g,川贝50g,神曲25g。共为细末。每周岁0.5g,加冰糖5g,冲服,每日2次。功能清肺化痰,镇静止咳。主治1~10周岁小儿肺炎或小儿急性支气管炎中期或恢复期咳嗽。

方解:羚羊角粉、生石膏清肺热;天竺黄、胆南星清热化痰;冰糖、川贝润肺祛痰;珍珠粉、琥珀安神镇静抑制咳嗽中枢而止咳;神曲消食护胃。二、典型病例

马××,女,3岁。患小儿支气管肺炎,至恢复期仍咳嗽不止,按上方调配一剂,嘱其每次服药1.5g,每日2次,饭后1小时冲服。用药一周后痊愈。第二节 阻塞性肺气肿

阻塞性肺气肿是由于支气管的慢性炎症,导致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蛋白分解酶增加,破坏小支气管壁软骨,失去支气管正常的支架作用,使管腔变窄,形成不完全阻塞,致多个肺泡融合成肺大泡或气肿;肺泡壁的毛细血管受压,血液供应减少,肺组织营养障碍,引起肺泡壁弹性减退更易促使肺气肿发生。

阻塞性肺气肿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在原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功能衰竭的症状,如发绀、头痛、嗜睡、神志恍惚等。

早期体征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诊语颤减弱或消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听诊心音遥远,呼吸音普遍减弱,呼气延长。X线检查可见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两肺野的透亮度增高,肺纹理增粗。

阻塞性肺气肿中医辨证属于虚喘,咳嗽、咳痰,易感冒,痰多,胸闷,气急加剧。多属肾不纳气,痰热壅肺型喘证。一、基本方

白术、红参、黄芪、山药、山萸肉、熟地黄、麦冬各30g,茯苓、泽泻、牡丹皮各15g,生地黄、火麻仁、阿胶珠、附子、肉桂、当归、川芎、沉香、姜半夏各10g,苏子、莱菔子各20g,白芥子15g,大枣3枚。

功能:温肾蠲饮、祛痰畅通气道;培土生金、金水相生、调畅气血,增强气道弹性,纳气归元。

方解:白术、红参、黄芪、山药、山萸肉、熟地黄、麦冬、茯苓、泽泻、牡丹皮、附子、肉桂培土生金,温肾蠲饮,金水相生;生地黄、火麻仁、阿胶珠、大枣润肺养肺,补脾胃后天之本,更有利于肾先天之本;滋肾阴以利于润肺,金水相生,肾主骨,能恢复“被慢性炎症破坏的小支气管壁软骨”功能,起到支气管正常的支架作用,增强气道弹性,解除呼气时支气管管腔狭窄、陷闭状况,有利于气体排出,肺泡内就不会积聚多量气体,解除肺泡膨胀和压力升高(即阻塞性肺气肿)状态;当归、川芎、沉香调畅气血,有利于肺气宣降;并且沉香配补肾药,可纳气归元;姜半夏、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祛痰,畅通气道。二、临证加减

肺气肿型加白果、桑白皮10g,款冬花、紫菀20g,炙麻黄2g。

支气管炎型加黄芩15g,鱼腥草30g,败酱草25g。三、典型病例

于×,男,57岁,1990年12月6日就诊。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平时咳嗽、咳痰,近日由于感冒后,慢支急性发作,支气管分泌物增多,胸闷、气急加剧。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厚,脉滑数无力。诊为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炎型,中医诊断为肾不纳气,痰热壅肺型喘证。

处方:白术、黄芪、山药、山萸肉、熟地黄、麦冬各30g,火麻仁、阿胶珠、附子、肉桂、当归、川芎、沉香、姜半夏各10g,苏子、莱菔子各20g,白芥子15g,大枣3枚,葶苈子、白果、桑白皮各10g,款冬花、紫菀各20g,炙麻黄2g,红参、黄芩15g,鱼腥草30g,败酱草25g。

用药5剂显效,再服25剂,各种症状完全消失,随访5年,未见慢支急性发作。第三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某些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其发病机制是肺血管阻力增加所致的肺动脉高压。持续和日益加重的肺动脉高压,使右心负荷加重,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导致肺心病。本病临床表现分为:①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主要是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表现,慢性咳嗽、咳痰、气喘,活动后可感心悸、气促明显,乏力和劳动时耐力下降,部分病例可见颈静脉充盈。②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急性加重期)。有的以呼吸功能衰竭为主,也有以心力衰竭为主,或两者并重。呼吸功能衰竭以急性呼吸道感染为常见诱因。心力衰竭以右心衰竭为主,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颈动脉明显怒张,肝肿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可出现腹水。患者心悸,心率增快,呼吸困难及发绀进一步加重,上腹胀痛,食欲不振,浮肿,少尿。

本文讨论的是,除以呼吸功能衰竭为主以外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中医的内伤咳嗽、肾不纳气的虚喘、痰浊阻肺并水气射肺、溢饮范畴。一、基本方

红参15g,麦冬30g,五味子10g,生黄芪15g,当归、半夏各10g,白术30g,苏子、莱菔子各20g,白芥子15g,山萸肉、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女贞子各30g,茯苓、泽泻、牡丹皮各15g,葶苈子、厚朴、枳实各10g,陈皮20g,沉香5g。

功效:金水相生、补肾纳气、健脾、祛痰饮。主治除以呼吸功能衰竭为主以外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方解:红参、麦冬、五味子、生黄芪养心益气强心;白术补脾胃后天之本,更有利于肾先天之本;当归、山萸肉、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女贞子、茯苓、泽泻、牡丹皮滋肾阴(可壮骨)以利于润肺,金水相生,可恢复支气管软骨的正常支架作用,解除肺泡明显膨胀和压力升高即阻塞性肺气肿状态,从而减轻心脏负担;厚朴、枳实降气,有利于解除吸气困难状态;并协助沉香纳气归元;半夏、苏子、莱菔子、白芥子、陈皮祛痰排痰,通畅呼吸道,减轻心脏负担;葶苈子强心利尿。二、临证加减

少尿水肿严重,或出现腹水者,加通草、黑丑、白丑、猪苓、大腹皮、生姜皮、茯苓皮、桑白皮各15g,生茅根50g,改茯苓用量为100g;喘重加炙麻黄3g,白果、桑白皮各10g,款冬花、紫菀、桔梗各20g。三、典型病例

李××,男,63岁,1991年3月29日就诊。患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十余年,前一周感冒后,各种症状加重,咳嗽,哮喘加重,口唇青紫,下肢水肿,按之没指,舌质紫暗,舌体胖大,苔白腻而厚,脉滑数无力。诊为肺肾两虚,水气射肺,痰浊阻肺型喘证。

处方:红参15g,麦冬30g,五味子10g,生黄芪15g,当归、半夏各10g,白术30g,苏子、莱菔子各20g,白芥子15g,山萸肉、熟地黄、山药各30g,茯苓、泽泻、牡丹皮各15g,陈皮20g,沉香5g,通草、猪苓、大腹皮、桑白皮各15g,生茅根50g,茯苓100g,白果、葶苈子各10g。

按上方加减变化治疗3个月,各种症状均消失,随访3年,未见复发。第四节 支气管感染性哮喘

支气管感染性哮喘,属于内源性哮喘,可由很多非过敏诱发因素引起。本文所论述的是最常见的感染性哮喘,因呼吸道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发生支气管炎,咳嗽、咳痰,逐渐加重哮喘。其临床特征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被迫采取坐位,严重时出现发绀,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或更长,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长期反复发作常并发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哮喘体征是哮喘发作时,患者胸廓胀满,呈吸气位,呼吸幅度小。呼气期有两肺广泛哮鸣音,有时不用听诊器亦可闻及。叩诊呈普遍过清音,肺肝界下移,心浊音界缩小。因为有呼吸道感染,可干、湿啰音同时存在。有时由于哮喘影响静脉血液流回心脏,可出现奇脉。

西医用药原则是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激素、促进排痰、控制感染、抗变态反应药物联合使用。中医认为支气管感染性哮喘,属于实喘。应按以下辨证分型治疗。一、分型论治

1.风寒闭肺,饮阻心阳型

辨证要点:属冷哮范畴,遇冷而发,常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膈满闷,痰白而黏,或清稀多沫,面色晦滞而青,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白滑,脉象浮紧,或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等表证。

治法:温肺,补心阳,散寒化痰饮,止哮喘。

处方:麻黄4g,附子6g,细辛3g,桂枝、葶苈子、桃仁、杏仁、苏子、姜半夏各10g,甘草3g,生姜5g,鱼腥草30g,败酱草25g。

按:熟附子配葶苈子可固护心阳强心利水,凡心肺之痰,发展到水气射肺凌心,无不效验。

2.心肾阳衰,血脉瘀滞,痰浊阻肺,失于通调型

辨证要点:亦属于冷哮范畴,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气短难续,呼多吸少,动则尤甚,面白汗出,形寒肢冷,舌质色淡白或淡紫,舌体胖嫩,脉沉弱无力。

治法:温阳益气,佐以降气化痰,活血化瘀,止哮喘。

处方:红参15g,熟附子、干姜、肉桂、炙甘草、红花、桃仁、沉香各10g,丹参、杏仁、石韦、椒目、款冬花、紫菀、白芥子、茯苓、泽泻、牡丹皮各15g,苏子、莱菔子各20g,熟地黄、山茱萸、炒山药各30g。

按:在温阳同时加红花、丹参活血化瘀,疗效甚佳。

3.痰浊阻肺,肺失宣降型

辨证要点:呼吸急促,喉中哮鸣,痰声辘辘,伴有咳嗽痰稠,咳痰不爽,胸中窒闷,或见恶心纳呆,苔腻,脉滑。

治法:祛痰降气,止哮喘。

处方:人参15g,麦冬20g,五味子10g,玄参15g,生地黄20g,丹参15g,桃仁、杏仁、郁金、石菖蒲各15g,莲子心10g,竹沥20g,生姜6片。

按:生脉散加增液汤养心阴益心气;丹参、菖蒲、郁金、莲子心引药入心经。

加减:寒痰阻肺者,减生地黄,加麻黄、细辛、炙甘草各3g,干姜、桂枝、姜半夏、五味子各15g;热痰阻肺者,加麻黄3g,生石膏、鱼腥草、败酱草各30g,黄芩15g。

4.寒热错杂,表寒里热型

辨证要点:此证属寒热错杂哮喘,热痰或寒痰郁而化热,内伏于肺,风寒之邪外束于表所致,俗称“寒包火”。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痰黄稠黏,或白黏难咳,胸闷心烦,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黄白,脉浮紧而数。

治法:散寒清热,化痰止哮喘。

处方:白果、麻黄、生甘草各10g,杏仁、桑白皮、半夏各15g,苏子、紫菀、款冬花、桔梗、百部各20g,罂粟壳3g,鱼腥草30g。

5.阴虚痰阻型

辨证要点:亦属热哮范畴,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痰黏而少,形瘦咽干,虚烦盗汗,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降气化痰,止哮喘。

处方:麦冬、太子参、鱼腥草各30g,苏子、紫菀、款冬花、桔梗、百部各20g,半夏、生甘草、粳米各15g,大枣3枚。

6.哮喘持续状态

辨证要点:哮喘持续状态是指严重的哮喘发作持续在24小时以上者。发作时张口呼吸和大量出汗,多发绀明显,呈端坐呼吸,如病情不能控制,甚至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治法:哮喘持续状态,表明病情严重。应用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即辨证分型论治后,可在每个证型选方用药基础上,加用葶苈子15~50g,桂枝10~50g;并可配合大椎、肺俞穴位放血。

葶苈子有强心作用,能治疗左心衰竭引起的虚性哮喘;桂枝最大用量可用至50g,桂枝有活血、强心、抗病毒作用,可治疗心力衰竭引起的哮喘。二、典型病例

王××,男,71岁,于2008年9月21日就诊。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气短难续,呼多吸少,动则尤甚,面白汗出,形寒肢冷,舌质色淡白或淡紫,舌体胖嫩,脉沉弱无力。诊断为心肾阳衰,血脉瘀滞,痰浊阻肺,失于通调型。治法温阳益气,佐以降气化痰,活血化瘀,止哮喘。

处方:红参15g,熟附子、干姜、肉桂、炙甘草、红花、桃仁、沉香、葶苈子各10g,丹参、杏仁、石韦、椒目、款冬花、紫菀、白芥子、茯苓、泽泻、牡丹皮各15g,苏子、莱菔子各20g,熟地黄、山茱萸、炒山药各30g,大枣3枚。

按上方加减变化,治疗2个月,各种症状均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第五节 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哮喘是机体对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种气管-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疾病,也称外源性哮喘。常于幼年发病,具有明显的对多种过敏原的变态反应(过敏)史。多数为有特应性体质的患者,吸入过敏原,如花粉、屋尘螨、真菌孢子等或进食鱼、虾、牛奶、蛋类,接触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等。

多数患者有明显的过敏原接触史,发作时多有鼻、眼睑痒,喷嚏,流涕或干咳等黏膜过敏先兆,继之出现带哮鸣音的呼气性困难、胸闷、被迫采取坐位,严重时出现发绀,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好转,发作将停时,常咳出较多稀薄痰液,气促减轻,发作缓解。

防治原则是消除病因、控制急性发作、巩固治疗、防止复发。具体治疗措施视病情不同,因人而异,辨证分型论治,选用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使用支气管舒张药物、立足抗敏解痉、促进排痰、积极控制感染。

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是抗过敏、清肺、化痰、平喘。按下面辨证分型加减论治。一、基本方

旋覆花、蝉蜕、夏枯草、郁金、乌梅、枳实20g,百合、鱼腥草、石决明、苦参、女贞子各30g,黄芩、巴戟天、玉竹各15g,桂枝、防风、辛夷各10g,细辛3g。

方解:旋覆花降气化痰平喘,抗过敏,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性哮喘;蝉蜕、桂枝、防风、辛夷、细辛抗过敏,解表宣肺,有利于解除哮喘状态;配枳实、郁金能抗过敏,降气理气,能使肺气更好地宣降,解除哮喘状态;乌梅敛肺滋阴生津润燥、可解除哮喘时气管喉头干燥,并且还能抗炎抑菌抗过敏;夏枯草、百合、鱼腥草、黄芩清肝肺之火,抗炎抗过敏,有利于解除哮喘状态;巴戟天、玉竹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止哮喘作用;苦参能抗过敏、抗炎祛痰平喘;石决明能抑菌,镇静,抗缺氧,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抑制免疫而抗过敏;女贞子补肾以助纳气平喘,强心利尿,抗炎抗过敏。二、临证加减

1.肾不纳气,肺实不降:哮喘经常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声辘辘,咳嗽痰稠,胸中窒闷,或见恶心纳呆,伴有腰膝痠软,面青肢冷,舌质淡嫩,舌苔厚腻,脉滑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纳气,泻肺降浊,抗敏平喘。

用基本方加:黄芪、党参、山药各30g,半夏、杏仁、枸杞子、地龙、桑皮各15g。

按:桑皮、地龙凉泻肺气,利水消肿以平喘;地龙抗敏定喘。

2.肺热,气虚不降:痰黄稠黏,或白黏难咯,胸闷心烦,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宣肺清热,抗敏,降气平喘。

用基本方加:炙麻黄、射干、白果各10g,葶苈子、黄芪各15g,败酱草30g,沉香3g,桑白皮、半夏各15g,款冬花20g。

3.肺实不降,本不虚:呼吸急促,喉中哮鸣,痰声漉漉,伴有咳嗽痰稠,咳痰不爽,胸中窒闷,或见恶心纳呆,苔腻,脉滑。

治法:宣肺祛痰,抗敏平喘。

用基本方加:麻黄6g,杏仁10g,生甘草5g,莱菔子、白芥子、苏子、紫菀、桔梗各10g,大黄3g。

按:本法集宣肺、祛痰、消炎消积、清肺于一方,也就是集汗、吐、下三法于一体的治法,适用于正气不虚的患者。三、典型病例

张××,女,48岁,2005年4月10日初诊。每年春季犯哮喘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发作时多有鼻痒,喷嚏,流涕或干咳,继之出现带哮鸣音的呼气性困难、胸闷、被迫采取坐位。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声辘辘,咳嗽痰稠,胸中窒闷,偶见恶心纳呆,伴有腰膝痠软,面青肢冷,舌质淡嫩,舌苔厚腻,脉滑沉细无力。诊为过敏性哮喘(肾不纳气,肺实不降型)。

处方:旋覆花、蝉蜕、夏枯草、郁金、枳实20g,鱼腥草、石决明、苦参、女贞子各30g,黄芩、巴戟天、玉竹各15g,桂枝、防风、辛夷各10g,麻黄3g,杏仁、甘草、苏子、白芥子各10g,沉香3g,半夏15g,枸杞、山药各30g。

服药5剂显效,再按原方加减变化,用药14剂而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第六节 肺 炎

肺炎是肺实质的炎症,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如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其他如放射线、化学、过敏因素等亦能引起肺炎。

正常的呼吸道防御机制(支气管内纤毛运载系统、肺泡内的吞噬细胞等)使气管隆凸以下的呼吸道无菌。许多因素可以损伤这些防御功能和人体免疫力,致使病原体到达下呼吸道,滋生繁殖,引起肺泡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肺泡内有纤维蛋白渗出和细胞浸润。临床上有发热、心悸、气促、肺浸润、炎变体征和X线表现。中医治疗以清肺热、祛痰、养肺阴为主。一、分型论治

1.实热肺炎

辨证要点:发热,心悸,咳而气喘,痰黄稠,口鼻气热,胸痛,胸闷,舌苔黄,脉数。并有肺浸润、炎变体征和X线表现。

治法:清肺热,祛痰。

处方:羚羊角粉(冲服)0.9g,葶苈子、桑白皮、黄芩各15g,重楼、蒲公英、败酱草、鱼腥草、冬瓜仁、炒薏苡仁各30g,贝母、皂角刺各15g,生甘草10g,芦根25g。

方解:大剂量羚羊角粉为君药,清肝肺之热,抗细菌及病毒,凉血抗缺氧;黄芩、重楼、蒲公英、败酱草、鱼腥草清肺热,抗菌,抗病毒,为臣药;葶苈子、桑白皮泻肺定喘;冬瓜仁、皂角刺、炒薏苡仁、芦根排痰、排脓及炎症渗出物;贝母润肺祛痰止咳;生甘草祛痰缓急止咳,清热解毒,具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促进炎症吸收。

2.体弱气虚,肺炎后期

辨证要点:低热,胸痛,胸闷,少气,动则汗出,心悸,咳而痰少,痰黏稠不易咳出,可见潮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并有肺部炎症吸收的体征和X线表现。

治法:养肺阴,培土生金,滋肺阴,清余热。

处方:西洋参、白术、黄芪、麦冬各10g,五味子、当归各5g,白芍10g,炙甘草5g,桂枝6g,炙麻黄2g,生姜3片,大枣3枚,枇杷叶20g,鱼腥草、败酱草、芦根各25g。

方解:西洋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白芍、桂枝、生姜、大枣即是生脉散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可增强“营卫”之气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扶正而驱邪,加麻黄为引药入肺经,并宣肺定喘;同时,西洋参、白术、黄芪、炙甘草培土生金;并且,西洋参、麦冬、当归、白芍、枇杷叶可滋肺阴;芦根可清热生津,清肺之余热;鱼腥草、败酱草,清肺热消炎。二、典型病例

季××,男,47岁,于2001年7月11日就诊。前3天,因淋雨后,第2天,开始发热,心悸,咳而气喘,痰黄稠,口鼻气热,胸痛,胸闷,经某医院确诊为右肺下叶肺炎。舌苔黄,脉数。诊为实热肺炎。

处方:羚羊角粉(冲服)0.9g,葶苈子、桑白皮、黄芩各15g,重楼、蒲公英、败酱草、鱼腥草、冬瓜仁、炒薏苡仁各30g,贝母、皂角刺各15g,生甘草10g,芦根25g。

用上方加减变化3周而愈,随访2年,未见任何后遗症。第七节 肺脓肿

肺脓肿是肺化脓性感染的一个主要类型,开始时可能是肺组织的感染性炎症,随后发展至中央性坏死,当坏死组织破溃进入支气管,即形成空腔,其外周常为肉芽组织所包围。

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咳大量脓性或臭味痰。多发于壮年,男多于女。典型症状先是寒战、高热、咳嗽、胸闷、胸痛,转侧不利,甚则喘不能卧,炎症延及胸膜时可出现刺激性干咳,胸痛并与呼吸运动有关,因而患者都取浅速呼吸,减轻痛感。

肺脓肿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炎症破坏和部分修复交织一起,其性质和程度与病原菌的毒力、机体抵抗力和局部组织反应等因素有关。机体抵抗力低下,致病菌毒力强,局部反应如血栓形成或反应强烈,则病变呈急性,组织迅速坏死液化。厌氧菌感染时,组织坏死倾向大于一般细菌,如有血流受阻,血供不足更可助长厌氧菌的生长繁殖。脓肿部与支气管沟通,故脓液和破坏组织得以部分排出,但空洞壁表面常见残留坏死组织。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湿热蕴肺,瘀血阻隔“卫气”,属于肺痈范畴。治疗原则是清肺热,解毒排脓,排痰,活血祛瘀,不可止咳。一、基本方

羚羊角(冲服)1g,败酱草、芦根各25g,皂角刺、桃仁、当归、川芎、三七各10g,薏苡仁、冬瓜仁、连翘、蒲公英各30g,黄芩、紫花地丁、金银花各15g,生黄芪10g,生莱菔子、桔梗各20g。

方解:羚羊角粉为君药,清肝肺之热,抗细菌及病毒,凉血抗缺氧;蒲公英、败酱草、连翘、黄芩、紫花地丁、金银花清肺热,抗菌,抗病毒,为臣药;皂角刺、薏苡仁、冬瓜仁、生莱菔子、桔梗、芦根排痰、排脓和炎症渗出物;配生黄芪托疮生肌,排脓;桃仁、三七、当归、川芎活血化瘀,调理气血,有利于肺气的宣降,促进炎症吸收。二、临证加减

若病久伤阴,多兼盗汗、骨蒸、五心烦热等阴虚内热症状,加麦冬30g,太子参、南沙参、枇杷叶20g,阿胶珠15g;若热伤血络,咯血量多,加白及25g。三、典型病例

闫××,男,51岁,1998年5月26日就诊,发热、咳嗽、胸闷、胸痛隐隐,转侧不利,咳吐脓痰,气味腥臭,口烦渴而不欲饮,舌红,脉滑数。X线胸片诊断为右肺上叶肺脓肿,中医诊断为肺痈。治宜清热解毒,排痰排脓,活血化瘀。

处方:羚羊角1.5g,败酱草、芦根各25g,皂角刺、桃仁、当归、川芎、三七各10g,薏苡仁、冬瓜仁、连翘、蒲公英各30g,黄芩、紫花地丁、金银花各15g,生黄芪10g,生莱菔子、桔梗各20g,胆南星、天竺黄、神曲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

配合西药菌必治静脉滴注,每日1次,中西药共用2周,各种症状完全消失,X线胸片显示右肺病灶已吸收。第八节 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

胸膜的脏层和壁层之间为一潜在的胸膜腔,在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含有微量润滑液体,其产生与吸收经常处于动态平衡。任何病理原因加速其产生和(或)减少其吸收时,就出现胸腔积液。胸腔积液可为胸膜原发或其他疾患继发而引起,主要有炎症所致的渗出液(渗出性胸膜炎)和因非炎症病因所产生的漏出液两大类。渗出性胸膜炎为常见病,其中结核病、癌症和肺炎为最主要病因。

本文简述渗出性胸膜炎中药治疗原则,以结核性胸膜炎为例。结核菌到达胸膜表面,当人体处于高过敏状态时,可产生渗出性胸膜炎,多见于青少年患者,肺内可同时有或无明显结核病灶发现。起病多缓慢,有发热、乏力、胸痛等症状。先是胸膜充血、水肿(干性胸膜炎),继而出现渗出液。

中医学辨证本病属“悬饮”范畴。用药原则是:有大量积液者,可继续口服西药抗结核药(如雷米封、利福平等),用中药抗结核药(如百部、海浮石、蜈蚣等),升清(如柴胡、桔梗)降浊“痰饮”(如二丑、生茅根、车前子、茯苓、泽泻、猪苓、葶苈子等),以消除胸腔积液,活血化瘀以加快胸液吸收并减少粘连。一、基本方

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甘草、枳壳、赤芍、柴胡、川芎、桔梗、川牛膝各15g,葶苈子、二丑各15g,生茅根25g,车前子30g,茯苓25g,泽泻25g,猪苓15g,泽兰30g,百部、海浮石各20g,蜈蚣2条,大枣6枚。

方解: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甘草、枳壳、赤芍、柴胡、川芎、桔梗、川牛膝即“血府逐瘀汤”,用此方,活血化瘀,使胸腔瘀血下行而不作“痨”,消除瘀血,可使抗结核药物更顺畅地被载送到结核病变部位,而不受炎症渗出物及瘀血等阻隔,有利于直接接触、杀灭结核菌,而且,血行通畅,可携带胸水通过血管,抵达肾脏而排出体外;葶苈子、二丑、生茅根、车前子、茯苓、泽泻、猪苓、泽兰泻肺利水;配以大枣缓和葶苈子的药力;百部、海浮石、蜈蚣抑制结核杆菌。二、典型病例

郝××,男,31岁,1998年5月8日就诊。发热、乏力、咳嗽、胸痛1周,近3日呼吸困难、胸痛加重,舌苔白润而滑,脉滑。经某医院诊为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并携带X线胸片,显示右肺大量胸腔积液。中医诊断为“悬饮”。

按上方加减变化,加服西药雷米封、利福平常规量。治疗2周胸腔积液完全吸收,停中药,继续口服西药雷米封、利福平常规量,半年后停用西药,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第二章 循环系统疾病第一节 快速心律失常

快速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速和过早搏动。本章探讨的是心动过速和频发性室性早搏。

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可分为冲动传播异常和冲动形成异常,后者包括异位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活动。

(1)冲动传播异常——折返 折返是发生快速心律失常的最常见的机制。发生折返的必要条件包括:①心脏的两个或多个部位的电生理的不均一性(即传导性或不应性的差异),这些部位互相连接,形成一个潜在的闭合环;②其中一条通道的单向阻滞;③可传导通道的传导减慢,使最初阻滞的通道有时间恢复其兴奋性;④最初阻滞的通道再兴奋,从而可完成一次折返激动。冲动经过这个环,反复循环,引起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

(2)自律性增高 除窦房结外,在特殊分化的心房纤维、房室交界纤维和浦肯野纤维也具有自律性活动,是心脏的潜在起搏点。由于种种病理生理状态,这些潜在点的自律性可增高,或由于静息膜的部分除极化而引起异常自律性的发生,导致快速心律失常。这些病理生理状态包括:①内源性或外源性儿茶酚胺增多;②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钙、低血钾);③缺血缺氧;④机械性效应(如心脏扩大);⑤药物(如洋地黄)。异常自律性引起的心律失常不能由起搏发动和终止。

(3)触发活动 在某些情况下,某些因素(局部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低血钾、高血钙、洋地黄中毒等)导致细胞内钙的积累,引起动作电位后的除极化,称为后除极化。当后除极化的振幅继续增高时,能引起重复的激动,即触发活动。触发活动对超速起搏的反应是加速作用。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是指快速的心搏连续三次或更多地出现,其频率超过每分钟100次。由早搏发动的阵发性心动过速一般是折返引起,有些洋地黄诱发的快速心律失常是由触发活动引起,自律性异常增高也在心动过速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心动过速属于中医“数脉”和“心悸”范畴。

中医学认为心动过速是由心气阴两虚,痰火扰心所致。心气(心功能)虚则转化成心阴的营养物质不足;心阴(心脏搏动所需的营养,如钾、维生素C、葡萄糖等)虚,心脏则处于虚性亢奋状态,自律性可增高,兼见心悸、心烦、易惊、失眠等,虚性亢奋使心脏快速搏动,消耗心脏搏动所需的营养必然增多,原本心阴就很虚,再加过度消耗,则心阴更虚,形成恶性循环。心阴亏耗,肾阴亦虚,若因情志之火内发,或六淫化火内郁,煎熬阴液,阴液黏稠即为“痰”,痰火扰心,使心脏电生理的其中一条通道单向阻滞;或者可传导通道的传导减慢,使最初阻滞的通道有时间恢复其兴奋性;或者最初阻滞的通道再兴奋,从而可完成一次折返激动,引起持续性心动过速。一、基本方

太子参、麦冬各30g,五味子25g,神曲、炙甘草各15g,琥珀面(冲)10g,浮小麦20g,大枣6枚,苦参、当归、丹参、地龙各15g,白薇、瓜蒌皮、天竺黄、葶苈子各10g。

方解: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滋心肾之阴,扭转心脏虚性亢奋状态,自律性可降低;神曲、琥珀面镇静安神降心火;浮小麦、大枣养心安神,和中缓急;苦参、当归、丹参、地龙、炙甘草抗心律失常;瓜蒌皮清热化痰,消除痰火扰心状态,解除心脏的电生理通道的单向阻滞、可传导通道的传导减慢状态,防止使最初阻滞的通道有时间恢复其兴奋性;也可防止最初阻滞的通道再兴奋,从而可完成一次折返激动,而引起持续性心动过速发生;白薇抗炎利尿,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变慢;天竺黄清热化痰,镇静,其水煎液能减慢心律;葶苈子清热祛痰湿,强心,减慢心率。二、典型病例

顾××,男,47岁,2004年5月9日就诊。心动过速,达120次/分,心悸烦躁1天。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低热盗汗,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有力。诊为气阴两虚,兼痰火扰心型心悸。

处方:柏子仁、炒枣仁、太子参、麦冬各30g,五味子25g,神曲、炙甘草各15g,琥珀面10g,浮小麦20g,大枣6枚,苦参、当归、丹参、地龙各15g,瓜蒌皮、天竺黄、胆南星、葶苈子各10g。

上方服药3剂而愈。随访3年未见复发。频发性室性早搏

过早搏动又称期前收缩、期外收缩或额外收缩,简称早搏。是指异位节律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早搏起源部位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常见。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心脏病患者和正常人均可发生。室性早搏患者应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心脏猝死。应积极治疗。

本文讨论的是频发性室性早搏。室性早搏能引起心悸和颈动脉搏动。频发性室性早搏呈二联律者可发生晕厥。听诊可发现正常搏动后的早搏以及随后的间歇。桡动脉触诊可发现长的间歇,因早搏本身的脉搏小,往往触不到。心电图表现:有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

频发性室性早搏属于中医学理论的“数尔时一止”,也就是促脉范畴。属于快速心律失常的促脉,是由心气阴两虚,黏稠的湿饮之邪阻滞所致。

心阳、心气主动,心阴主静,阴与阳能交替续接,心脏“动”与“静”交替出现,则心脏跳动规律规整正常。本病是由于心之气阴两虚,心气(即心功能)衰弱,阴阳之气不能续接,可使心跳出现不该有的间歇。而且黏稠的湿饮之邪,阻滞心脏的电生理可传导通道,使其传导减慢,使最初阻滞的通道有时间恢复其兴奋性,从而可完成一次折返激动。冲动经过这个环,从而产生过早搏动。一、基本方

西洋参15g,炙甘草15g,丹参30g,当归10g,地龙10g,松节20g,苦参15g,生姜3片,生地黄25g,桂枝15g,麦冬15g,火麻仁15g,大枣3枚,阿胶珠10g。

方解:西洋参、当归、生地黄、麦冬、火麻仁、阿胶珠、生姜、大枣补心气,养心阴,扭转心气心功能衰弱、阴阳之气不能续接的状况,心跳就不会出现不该有的间歇;桂枝、炙甘草,助心阳,使心脏及时恢复“主动”功能,及时恢复心跳;配上述养心阴药,达到“善补阴者,于阳中求阴”目的;丹参、地龙、松节、苦参调整心律,抗心律失常;松节、苦参祛除黏稠的湿饮之邪,使其不能阻滞心脏的电生理可传导通道,使传导速度正常,最初阻滞的通道,不至于有时间恢复其兴奋性,不能完成一次折返激动,就不能使冲动经过这个环,过早搏动就不会产生。二、典型病例

莫××,男,53岁,2008年10月31日就诊。有高血压性心脏病病史,左心室扩大,呼吸困难,心电图有频发的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出现。有“心动悸”和颈动脉搏动,多梦失眠,自汗、短气,活动后尤为明显。舌质嫩,桡动脉触诊可发现长的间歇。

处方:西洋参、当归、厚朴、五味子、阿胶珠各10g,麦冬、苦参、生龟甲、山萸肉、生山楂、鳖甲、熟地黄各30g,丹参、炙甘草、苍术、炒枣仁、火麻仁、茯神各15g,地龙、松节、远志、杜仲、神曲各20g,泽泻25g。

服药七剂,心律正常,早搏消除。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第二节 缓慢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或其周围组织的病变,导致了功能障碍。主要特征为心动过缓,是由于窦房结冲动形成障碍,或窦房结至心房冲动传导障碍所致。

临床表现为心动过缓,以脑、心、肾等脏器供血不足,特别是脑供血不足的症状为主。轻者为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严重者可引起反复阿斯综合征发作。

本病属于中医“迟脉”范畴。其病理机制应是心肾阳衰。心阳主动,心阴主静,阳气衰弱,则心阳主动的功能减弱,窦房结发出的冲动必然减慢次数,出现病态的迟脉。一、基本方

炙麻黄3g,丹参、柏子仁、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党参、黄芪、桂枝、炙甘草、麦冬各15g,仙茅、仙灵脾、制附子、五味子、远志各10g,细辛3g。

方解:炙麻黄、细辛、桂枝、炙甘草出里走表,达卫散寒,申发阳气,祛除窦房结或其周围组织寒痰湿病变,就不会导致功能障碍及窦房结冲动形成障碍,也不会导致窦房结至心房冲动传导障碍,而且麻黄有提高心率作用,细辛还有强心作用,心动过缓就不会发生;制附子强心,抗心律失常;仙茅、仙灵脾、五味子、党参、黄芪补肾阳以助心阳;麦冬配五味子“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生龙骨、生牡蛎、五味子收敛耗散之阳气;远志祛寒痰而安神,以利于窦房结冲动传导;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肌缺血,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抗血栓形成,有利于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消除窦房结至心房冲动传导障碍,配柏子仁镇静养心安神,可恢复正常心率。二、典型病例

房××,女,53岁,2002年1月15日就诊。自述心电图诊断是病窦综合征,伴有心悸头晕,少气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胸中痞闷,入夜为甚,畏寒喜温,舌质淡,苔湿润。脉沉迟,50次/分。诊为心肾气阳两虚。治宜温补心肾之阳,益心气,安神镇静,抑制迷走神经紧张。

用上方7剂,显效,再服7剂而愈。房室传导阻滞及其并发的缓慢心律失常

正常情况下,心脏传导系统能保证每个窦性冲动从心房同步地传导到心室。如果冲动在房室传导过程中,被异常地延迟或阻滞,则称为房室传导阻滞。可发生在房室结、希氏束或束支。

房室结中有丰富的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支配,因而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张力很敏感。很多疾病也能影响房室结的传导,包括心肌梗死(特别是下壁)、冠状动脉痉挛、洋地黄中毒、β阻滞剂或钙拮抗剂过量、急性感染(如病毒性心肌炎)、急性风湿热,或肿瘤等。房室传导阻滞也可以是先天性的。

传导系统变性所致的病变有两种:一种为心脏纤维支架的钙化和硬化,常累及主动脉瓣、二尖瓣、中央纤维体和室间隔顶部;另一种是传导系统本身的原发性硬化变性,不累及心肌和心脏纤维支架。高血压及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狭窄,可加速传导系统的变性,造成传导系统的钙化和纤维化,因而对传导系统有直接影响。

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常无症状。第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能自觉心搏脱漏。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常有疲乏、头晕、晕厥、抽搐和心功能不全,可在短期内进展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如自主心律起搏点位于希氏束,患者可能无症状。如为三分支病变,心室自主心律起搏点甚低,心室率过慢(每分钟25~40次),可出现心功能不全和脑缺血症状,体力活动后症状更明显。严重时可出现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心阳虚衰,寒湿日久浸渍所致。属于中医“迟脉”范畴。长期劳心,自主神经系统紧张,影响房室结的传导;《黄帝内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因此,长期劳心可引起心阳虚衰。阳衰,寒湿必束之,寒湿日久浸渍传导系统及心脏纤维支架,使其硬化变性。患者常有疲乏、头晕、晕厥、抽搐和心功能不全。面色白,肢冷,舌下青筋暴露,脉搏沉迟,每分钟40~60次,心电图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治宜温心肾之阳,通阳祛寒湿,软坚散结,消除钙化和硬化。一、基本方

山豆根10g,麻黄、制附子、肉桂、通草、炮姜、炙甘草各15g,细辛5g;露蜂房、昆布、姜半夏、白芥子、瓜蒌皮各15g,生牡蛎30g;郁金、檀香、三棱、莪术各15g;淫羊藿、锁阳、肉苁蓉各10g。

方解:山豆根提高心率,抗心律失常,增强心肌收缩力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制附子,强心,抗心律失常,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其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提高耐缺氧能力,保护心肌缺血,有利于恢复正常心律;麻黄、肉桂、通草、炮姜、炙甘草、细辛益心阳,有利于提高心率;露蜂房、昆布、姜半夏、白芥子、瓜蒌皮、生牡蛎祛痰湿、软坚散结;配以郁金、檀香、三棱、莪术行气活血,软坚散结,有利于消除传导系统本身硬化和心脏纤维支架的硬化和钙化;淫羊藿、锁阳、肉苁蓉补心肾之阳,有利于提高心率,也有利于消除硬化和钙化。二、典型病例

葛××,女,43岁,2007年3月9日就诊。常有疲乏、头晕,有时晕厥,上楼梯时有呼吸困难的心功能不全表现。面色白,肢冷,舌下青筋暴露,脉搏沉迟,每分钟50次,心电图诊断为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中医诊断为心阳虚衰,寒湿日久浸渍所致。

处方:山豆根10g,露蜂房、半夏、白芥子、瓜蒌皮、麻黄、鹿角霜、制附子、肉桂、炮姜、通草、郁金、檀香、三棱、莪术、炙甘草各15g,仙灵脾、锁阳、肉苁蓉各10g,细辛5g,煅牡蛎30g。

按上方加减变化,治疗6周,心率可达每分钟60次,各种症状完全消失。随访3年,未见复发。第三节 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指高血压患者随病程进展,达到第二期高血压以后,出现左心室肥厚(通过体检、X线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确诊)甚至出现心功不全和心力衰竭,称为高血压性心脏病。主要表现为左心衰竭,即呼吸困难,患者可出现发绀、胸闷和心悸。并可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全心衰竭和肾衰竭。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阴虚阳亢,痰湿潴留,血脉阻滞,心肾气衰所致。常见呼吸困难,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口唇发绀,胸闷,心悸。并可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等症状。治法宜滋阴潜阳,祛痰利水,补气强心。一、基本方

生黄芪100g,山萸肉、熟地黄、白芍各30g,茯苓、半夏、胆南星、枳实、竹茹、石菖蒲、远志、柏子仁、酸枣仁各10g,天麻、白术、苍术、泽泻、钩藤、葶苈子各15g,夏枯草20g。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