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高校四大职能的对接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19:34:06

点击下载

作者:谢志远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涉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高校四大职能的对接研究

涉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高校四大职能的对接研究试读:

序言

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经过10多年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教育各方面都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创业教育在我国至今还是游离于高校主要职能之外的,还未进入高校主流渠道之中。

本书以涉农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与其四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接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实践工作,旨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涉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第二章,涉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对接研究。第三章,涉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对接研究。第四章,涉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对接研究。第五章,涉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对接研究。

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创业教育在对接人才培养层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创业教育”;在对接科学研究层面:“借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对接社会服务层面:“践行‘三农’社会服务,拓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对接文化传承层面:“传承‘学农、爱农、兴农’文化,升华大学生创业教育”。《涉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高校四大职能的对接研究》是创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希望它的出版能为全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当然,书中肯定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请专家、学者、同仁、读者批评指正。谢志远2013年12月第一章涉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创业教育作为一项新兴的教育模式,是为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和顺应高等教育战略调整而提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中指出,创业教育是21世纪现代人的“第三本教育护照”。目前我国对创业教育也十分重视,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视频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同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提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农类教育逐年萎缩,招生量逐年下降,而涉农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很多不从事农业就业创业。面对如此局面,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呢?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在涉农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意在将农类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职能与创业教育相对接,以应对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农业问题、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培养问题,这是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是高等涉农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是培养农业现代化人才的积极回应。第一节开展农类创业教育的意义与现状分析一、开展农类创业教育的意义(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相比,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表现。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仍明显滞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短腿,成为影响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将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促进农村社会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应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可以说,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是与农业的产业化、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的知识化相伴而行的。

然而,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不容乐观,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缺乏职业技能,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约5.3亿人,其中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 %,初中文化程度占49.5 %,高中文化程度占9.8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2%。“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针对现存的农业问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济体系,培育家庭农场主。因此,这一历史重任落在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农业类创新型人才能够客服重重困难,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不仅是解决农业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我国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粗放化农业过渡到精细化农业,发展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程度不高;而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农业人才大量流失;另外,高校农业类专业招生数量偏少,因此,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就特别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

2010年,教育部、农业部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精神,共同推出六大举措加快农业院校服务“三农”步伐,提出了“推动高等农业教育向基层延伸,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

对涉农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正是培养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能够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二)涉农专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涉农专业在高校中是弱势专业,亟待加强发展。2010年2月28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在第六章关于职业教育的规划第十六条中指出“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同时应“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从事农业的现代化经营。由此可见,农业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强化“三农”,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之一,而涉农专业也相继出现在各高职院校中。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涉农职业院校培养农业产业创业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就我国现在的情况来看,国家在政策等各方面都对农业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受我国农业遗留问题的影响,农学科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农学科的弱势体现在招生、培养、分配等各个方面。并且农类教育中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不愿学农。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率低,专业调剂情况普遍。二是学农不爱农,许多学农的学生进校后要么转专业,要么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农业。三是兴农能力不足,目前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生产一线技能操作的培养,缺乏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涉农高职院校在即将到来的生源大战中本身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再解决不了农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会影响到涉农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涉农高职院校是培养“就业者”去竞争非农的工作岗位,还是培养“创业者”去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做好培养的定位直接影响到涉农专业高职生将来的就业,这就进一步地促进涉农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创业教育的新思维、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改革。

涉农专业多数是与农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性知识,涉农专业的创业教育能够有效地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农村生产力,进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因此在涉农高职院校中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借力科技创新发展涉农专业有助于改变农类学生对“农”字的狭隘理解,对接国家支持政策,摆脱“农”学科的弱势地位,也有助于培养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农”感情,更加能促进涉农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因此,对农类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既能扩大涉农专业的学习群体又能带领农民致富,是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实现涉农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三)涉农专业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社会快速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马克思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有着深刻的阐述,其中蕴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性格和智慧得到全面的合理的发展”,这一层面的意思是说人的知识、能力、情感和道德水平应该得到应有的教育与提高,以便每一个人综合而全面地发展;“二是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自由自主的发展”,这一层面的意思是说在当今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类同的所有普遍素质的提高,而应该是每一个人具备自己的个性、长处,以自身的创造、创新力发挥自己在社会角色中的不同作用。

现代从业者要想在职场中生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多种复合能力。在传统的教育中,其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学习,而非运用,更不要提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了。而当下,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创新创业能力正是极其需要的。通过创业教育可以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挖掘潜能,提高对社会各类职业的适应能力,努力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进而帮助大学生就业,推动大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生涯,培养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诚信意识和承担风险的勇气,增强大学生开拓与合作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综合能力,满足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愿望。涉农专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沟通交往、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养本身就是十分不足的,更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来培养。再者看,在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提出涉农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要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与出发点,更是体现了通过创业教育挖掘农业类大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培养出高素质农业类大学生以服务社会的目的。创业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如何创业,更是要通过创业课程、创业技能、创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富于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的勇气、永不言败的毅力以及敢做、会做、能做的信心。提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大学生要开展创业教育,在创业精神、创新意识的基础之上培养大学生的爱农精神、吃苦精神、实干精神、奉献精神和执着精神,从各方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因此,对涉农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出一批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四)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目前正值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各大产业转型发展中,第一产业农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处于拖后腿的位置。究其原因,人才是其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实际上我国现有农业科技人员50万人左右,每万名农业人员中仅有5名的科技人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同时,近几年,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中在从事所学的农类专业相关岗位就业的就很少,在农村就业的就更少了,更不要提在从事农类专业或在农村从事农业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了,可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都急需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高技能型的农类创业型人才,带动农村、农民致富。这就要求涉农高职院校要培养一批具有农类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新一代农类大学毕业生,这是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同时,就业问题也是一直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问题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背景下,涉农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对而言更加严峻,如何让涉农专业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呢?虽然农村、农业产业缺农类人才,但是农类大学生就是不愿去农业行业就业。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业行业相对于其他二产、三产的工作环境较少、待遇较低、工作较辛苦,形成了“学农不择农”的局面,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二是观念上作怪,不仅学生观念上感觉读了大学还回乡从事农业,俗称“种地”没有面子,而且父母这里更是一大阻碍,父母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从事农业相关工作,不希望孩子回到农村,这就导致了农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困难。但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行业是有所不同的,它需要有高技能、创新意识的人才来服务,其实从事农类创业的空间还是十分广阔的,随着近几年现代农业的发展,人们在观念上已经有所改变,对于农类大学生从事农业行业相关的创业实践还是十分支持的。创业与就业不同,在观念上,在面子上,对于农类专业大学生及其父母都是能接受的,创业还可以带动就业,帮助农村、农民致富。因此,在涉农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是一种发展趋势。二、农类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开始较早,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这些国家有关创业教育的成果还是比较显著的,比如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及政府鼓励创业所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关于涉农高职院校的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不是很多。这项研究主要是基于各个国家的农业现状、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进行的,而我国涉农高职院校的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则是以中国国情、社会现实状况的特点为基础进行的。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创业教育初创,创业教育理论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基础理论方面。对农类创业教育的研究较少,国外的创业教育有:创业教育初创即大学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分析案例为主):1970年,美国在普度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关于创业的学术性会议,与会专家围绕创业成功案例的分析进行了交流,代表性的案例主要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分拆公司、硅谷的启示等,内容也初步涉及了大学在促进创业发展中的作用;1981年,美国百森商学院(Babson school of business)开始举办“百森创业研究年会”,佐治亚理工学院、沃顿商学院、圣路易大学、匹兹堡大学、华盛顿大学以及伦敦商学院渐次成为该年会的协办者;而到了1987年,美国管理学会将创业研究作为一个分领域正式纳入了管理学科。

创业教育理论方面:日本索尼集团的盛田昭夫总裁提出了“空隙理论”。“空隙理论”是指通过填补市场空隙可以创造出意外的事业。教育亦是如此,填补了创业教育的空隙也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创业教育,开始由注重个人的能力培养转向为团队、公司、行业和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强调创业是一种管理风格,它不仅仅在创办新企业时需要,大企业、非营利机构同样需要。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美国创业学教育的领袖人物Jeffry A. Timons教授在创业管理、创新性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在百森商学院全面推行。以系统的课程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课程体系共分五部分: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同时促成企业为学生创造模拟创业实践的机会。

2.国内的研究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要相对晚一些,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始于1998年的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大赛历时5个多月,共有320名学生参加,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近60家媒体对该届大赛进行了采访报道,同时也拉开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序幕。随着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发展,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形成了六种模式:一是黑龙江大学专设创业学院,开设系列课程,对学生有明确的学分要求,开办学生模拟创业实验区的“系统化模式”;二是中南大学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导,开设通识类创业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的“通识教育+强调实践模式”;三是中央财经大学以商学院为主导,面对全校各专业,优选生源,开设创业先锋班的“精英创业教育模式”;四是清华大学的管理学院面对全校各专业开设创业管理通识课程,为MBA 开设创业管理方向系列课程,学工部组织创业计划大赛的“通识教育+部分与专业结合+大赛模式”;五是温州大学由独立学院(瓯江学院)主导的,结合专业开设创业课程,引导学生模拟创业的“课程+模拟实践模式”;六是众多职业技术学院与学生就业指导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将在校创业实验延伸到创业办企业的“基于创业的就业指导+创业实验+延伸创业模式”。但对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还有待补充和完善。

从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研究方面:夏建尧在《创业教育: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是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出大批国家急需的创业型人才”;宋全政在《创业教育:职教必然的选择》中指出,“创业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顺应时代的呼唤,紧赶国际职教界潮流的需要”。

从农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方面来看,我国农业发展需要大批的职业教育专业人才。梁儒谦在《我国农业现状对农业职业教育的需求》中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无论在农产品供求关系、生产目标和生产组织,还是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以及生产关系和制度创新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了WTO后,我国农业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个统一的国内、国际农业市场在逐渐形成,市场竞争将由地区竞争转向国内、国际竞争。这对我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研究方面来看,陶佩琳在《高职农林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对策研究》中指出:“如何对农林专业学生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创新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陈永敢等在《现代农业创业人才培养在大学教育中的实践》中提出:“高等院校农业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利于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且能够为农村的建设提供大量的人才”。

目前,对涉农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学者只注重农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和现状,没有深入进去抓住涉农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不同点,并且根据不同点提出解决对策,对于涉农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并深化高等院校办学模式改革就更少了。本书就基于此,根据涉农专业大学生的特点,涉农高职院校的建设方法与发展规律,农类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开辟新的途径,不仅从理念、理论方面进行探讨,更涉及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相信能够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途径与方法。(二)国内外农类创业教育的实践现状分析

1.国外农业创业教育的实践情况

世界各国的高等农类创业教育在为本国、本地区农业服务的过程中,由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差异以及各个国家气候环境、农业状况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类创业教育体系,为本国教育、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面对目前世界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我国涉农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必要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以弥补我们的不足。(1)法国高等农业创业教育

法国高等农业创业教育更重视农业创业对社会的服务,主要以农民创业教育培训的方式进行,拥有着良好的创业支持环境和合理的创业教育模式。这也使得只有2800万公顷可耕地,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1%的法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首先,良好的创业支持环境。法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的创新与发展,在农业创业教育方面从创业政策、财税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和支持,并且对于农民的创业培训除了向农民和一些科研机构收取少量的费用外,其他大部分费用都由国家承担。法国也有着较浓厚的社会创业教育氛围,从20世纪80年代起法国就开始了创业教育培训活动,丰富了社会的创业教育氛围,例如建立了创业计划培训中心(CEPAC)、成人职业培训协会(A FPA),成立了“全国农业进步基金”、“全国农业推广和进步理事会”,鼓励农民学习和创新农业技术,推动了农业创业教育的发展。

其次,合理的农业创业教育模式。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式:法国农业创业教育以服务青年就业创业为目的,面向农业当前与未来发展的需求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课堂讲授提供丰富的农业科技理论和创业技能,帮助农民进行拟开办企业的活动,跟踪调查青年到农场和农业企业中实习的情况并给予指导,巩固知识,理解农业生产、加工以及企业运作流程;多层次的创业教育模式:法国的农业创业教育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一类是面向义务教育后的青年农民进行创业培训,培训期通常为两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农场实习,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农业创业培训中心学习。另一类是面向离开学校的成人进行农业创业培训,其方式主要是到农场或者企业实习,并由农业导师进行指导。

法国的高等农业创业教育在浓厚的创业氛围中进行,根据本国农民实际情况设计农业创业教育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快速有效地推动了农民创业。(2)韩国高等农业创业教育

韩国高等农业创业教育以农业专科学校为培养基地,以培养创业型农民为目标,其目的是发展农业教育,振兴农村,保护本国农业生产。

目前,韩国面临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韩国的农业人口由20世纪60-70年代的30% 下降到8%,到2013年下降到5%左右”。这一问题影响了该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对此,韩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进行关于农业的维护,并在2004年提出了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农业的年轻人计划。

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农业的年轻人具体是指培养创业型农民。创业型农民要具备专业知识,经营理念,同时必须在有经验的优秀农户家进行实习锻炼,实习时间为1-2年,在经过实习之后才能进行创业。创业型农民的培训以农业专科学校为培养基地,完善农业专科学校的各项功能,在农村选拔有意愿进行创业的农民,对每年选拔出来的创业型农民进行培训,同时加强对创业型农民创业时遇到的技术和经营方面问题的咨询与帮助。对于这些选拔出来的创业型农民,政府会给予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对愿意成为创业型农民的年轻人可以免除其服兵役,政府还会对每个人提供1.2亿-2亿韩元的农业贷款。

韩国的生产方式与我国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该国高等农业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培养创业型农民提高了韩国的农业生产效率,维护了社会稳定。(3)印度高等农业创业教育

印度高等农业创业教育是与本国农业多样化、全球化相适应的,是在经过教育改革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通过高等农业创业教育培养出了能够服务农业产业,竞争力强的技能型、创业型高科技人才。

印度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第二人口大国,农业占整个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近三分之一,供养着将近60%的人口,农业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该国是农业大国,但在面对现下和将来的农业产业与职业的变化上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农业教育质量低下,缺乏创新性。学校的农业课程设置不能以市场为导向,毕业生缺乏农村生活体验,缺少就业和创业的实际能力,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能够应对工作需求的农业职业经理人。

面对这样一种现象,印度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重视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在课程改革中更重视专业技能与创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显示出了农业管理方面知识的强化。例如将农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相结合改变了学生的农业创业态度;进行农业资源及其管理知识的传授,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技能,使他们更愿意在乡村工作,热衷于农业职业;传授了农业技术的知识,培养了领导技能,使他们有着振兴农业和畜牧业的抱负;进行先进技术和先进应用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了项目管理技能,使他们更富有竞争意识。同时也将修订的课程赋予了新的内容,例如农业经营、出口、农业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物技术、地理环境分析,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等课程。在课程改革中突出了创业精神培养,通过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创造与创新的能力来强化农业课程对学生企业家特质的培养,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企业活动,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与销售、苗圃的管理、种子的生产、加工与销售等等与农业产业有着密切关系的企业活动。另外,还注重从教职人员入手让教职人员参与乡村农业工作,以便积极融入农业教学中。

印度农业创业教育虽然有过一段低靡期,但经过改革呈现出来一派繁荣景象,培养出了一批农业部门所需要的、竞争力强的有技术和管理技能的高素质创业型人才。

随着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了WTO后,更加关注世界上各国农业的发展。综观世界典型国家高等农业创业教育的做法,发现各个国家都在大力支持和发展高等农业创业教育,高等农业教育也呈现出教育综合化,学校管理自主化、民主化,高等教育体制模式多元化、投资体制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将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结合,更注重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这些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农业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来说,都是值得借鉴的珍贵范例。

2.我国农类创业教育实践现状分析

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适应了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是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的大变革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目前,全国共有170所涉农院校,其中本科以上涉农高等院校36所,涉农高等职业院校134所,现如今已有16所示范类涉农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对于开展创业教育的各个学校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失,普遍的做法是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举办创业比赛,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本书从开设农类创业教育课程、进行农类创业实践活动、建设农类创业教育支持环境三个方面将国家示范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进行归纳与总结,力求从中找到目前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秀做法与不足之处,以期促进创业教育更好地进行并加快农业的发展。(1)开设农类创业教育课程

农类创业教育课程是进行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和理论创新传输的主渠道,为农类创业教育的展开提供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众所周知,创新创业教育是不能够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单独进行的,因为人的创造性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能够教授和传授,它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历史人文知识中所包含的现代文化素养进行熏陶与教化,潜移默化地形成。高职院校农业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需要通过创业教育课程来传授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为农业类创业教育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农业类创业教育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一般会围绕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和选择课程内容的传授方式。目前,国内高等院校进行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时几乎都有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基本上是以KAB(Know About Business 了解企业,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创业教育培训班为载体,再进行其他方面课程的拓展,普遍采用的是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

在进行农类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时,学校会在农类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相应地加重经济学方面的课程,辅之以法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也有一些学校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有的学校也在进行零散的创业教育课程:仅仅引进KAB或SYB这样的培训项目;不定期地开展就业创业素质培训班。例如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湖北职院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培训班;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开设了《职业生涯策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开设农类创业教育课程是进行涉农高等院校农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研究并开展创业教育的学校也都有涉及,只不过开展的力度不一,形成的规模、体系参差不齐,但都能根据本地、本校的特色开设农类创业教育课程,有效地推动了农类高等院校农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2)进行农类创业实践活动

农类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学好专业知识,化知为智,适应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彭钢在《创业教育学》一书中将创业实践活动定义为“具有创业教育意义和价值的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是以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为主线的教育活动;是以社会实践为纽带的、以实践成果为主要价值判断的教育教学方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农业类创业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各有特色的。

总结农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这是普遍采用的也是最主要的创业实践活动形式。由于学生本身没有充足的资金和人脉,因此学生到社会上的创业实践成功率微乎其微,所以各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在校大学生的优秀创业项目提供辅导和孵化的场所。在这类创业园里,不仅为本校学生提供帮助,还面向社会,为社会人员开展创业咨询、创业指导和培训,到创业园中孵化的农业类创业项目从种到收到加工营销,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学生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当地果农、菜农、养殖户处实践,学校也会把市场发展前景好、成熟、先进的应用性科研成果引入校内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应用性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例如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院内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划出学生创业园区,在创业园区内学生可承包温室、葡萄园、小动物饲养等。二是鼓励学生到农业企业实习,实现校企合作。通过让学生到行业企业、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岗位就业实习这种农业类实践活动来培养农业类创业人才。另外还有一些学校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农业类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校内外实训基地根据生产任务实地操作,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应用。例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在校内实训基地之外还建有80个校外实训基地。

农类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造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在高等院校进行农业类大学生创业教育,让学生参加创业实践,进行试创业无疑是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3)建设农类创业教育支持环境

农类创业教育支持环境主要是指支持农类创业教育的政策、制度和校园创业氛围的建设。最大的特点是不受教学计划的约束,是农业类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的有力保障,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条件。

建设农类创业教育支持环境对于学生是否接受创业教育,创业成功率的高低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涉农专业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丰富的校内创业环境。一是政策支持:学校层面上大多数学校都会从经费和政策上保障农业类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对创业团队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对参赛获奖的团队也会予以一定的奖励,并且对大学生创业园、校企合作等都有着严格的政策规定。例如辽宁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院长创业基金,鼓励学生自主承包生产经营项目,加大对学生创业实践的扶持力度;社会层面上,目前很多农业企业、农场等都会与学校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最普遍的做法是校企合作,这是实现高职院校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政府层面上,从连续十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不难看出,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对于家庭农场主的培育都有着相关文件和法律法规的大力支持。二是校内创业环境的建设方面:首先是创业舆论的影响。广泛利用校报、校刊、广播等校园宣传阵地以及社会上的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创业教育;其次是创业竞赛活动。组织各类创业竞赛活动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把技能比赛融入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第三是创业沙龙与讲座。通过开展创业专项讲座、创业沙龙、举办校园创业论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并邀请企业家、优秀毕业生、创业成功人士来校现身说法,使学生身处于浓厚的创业氛围中。例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把技能比赛融入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组织社团文化节、先进制造科技节等大型活动来浓厚学技能、比技能的氛围;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与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共同策划、联合推出了《农经大讲堂》农业科普电视专题栏目。

进行农业类创业教育支持环境的建设可以传播创业理念以及渗透专业思想,在高等院校农业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节涉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农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高职院校也是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产业开发、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随着农类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的跨越。在看到辉煌的同时,更应看到农类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业现代化要求不断提高后,我国高等院校农类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其中既有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农类创业教育自身的缺陷。一、农类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受片面的创业教育理念的影响,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着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的问题。

创业教育理念是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目前,关于创业教育的理念有两种:一种是技能型创业教育;一种是素质型创业教育。

所谓技能型创业教育主要是指为了提升被教育者的创业技能,开展一些创业知识或创业技能的培训。技能型创业教育有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1.目标定位局限

首先,创业教育目标要根据教育内涵来设定,所谓教育,从广义上讲,凡是能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上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实施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次,创业教育目标要有长远性,不能仅局限于眼前利益。再次,创业教育目标要有层次性,比如创业知识传授层面、创业意识培养层面、创业技能培训层面、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培养层面、创业能力提升层面等。技能型创业教育仅把目标定位于缓解就业压力,教授学生毕业后能自我创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创业素质、创业精神与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忽视了更重要的创业素质形成所需要的育人环境的建构。

2.教育对象局限

教育本身的对象就应该是大众的、普遍的,但是目前技能型创业教育的对象:一是局限于面向工商类、企业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比较多;二是局限于面向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培训班的较多,如在我国高校中的很多创业学院里创业精英培训班,它所面对的学生是十分有限的,往往仅该校学生总数百分之一都不到;三是面向社会局部人员开展创业培训。这种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势必会影响创业教育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讲,它还未称得上是一种教育,顶多是一种培训,因为教育的受众面应该要宽广得多。

3.教育体系局限

以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目的的技能型创业教育仅是从应急的角度实施的功利主义教育形式,以致很多高校只将创业教育作为教学主渠道以外的一个附属部分,往往是由学工系统举办类似于讲座、论坛、创业计划比赛等活动来推行创业教育,即使现有的少数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其教学模式也往往局限于开设《创业管理》、《KAB创业教程》等选修课程,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与发展空间,没有真正做到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而学生创业精神与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欧美等国的创业教育组织更是提出,创业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过程。创业教育至少包括基础认知阶段、能力意识阶段、创新培养阶段、创业实践阶段和创业发展阶段等五个创业素质发展期。

所谓素质型创业教育,我们可以概括为是指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意识为主要任务的一种综合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创业教育理念从总体来看是技能型创业教育,这一指导理念本身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不利于我国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技能型创业教育势必游离于教学主渠道之外,并没有将其纳入正统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体系之中。在农业类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也正是这一原因导致了农业类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高职院校农类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应该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但是现在存在着一些片面的理解,认为农类创业教育是培养科技型农业人才,主要在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帮助农民、农村解决农业问题,基于技术层面的指导,将农业技术技能与科学技术相混淆,同时又忽视了技能与素质的融合,忽视了在培养学生农业技术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提升其非农能力如经营管理能力等。另外,目前在技能型创业教育理念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各个高校对农类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有些不全面,只注重技能的传授而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如重视技能而轻农业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市场营销能力、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难以制定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模糊的人才培养定位使得农业类创业人才难以实现全面的发展,阻碍了农类创业教育的实施。

农类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农类专业的技术性要求很高,学生在创业时不仅要学会农业技术技能,而且要把农业专业知识贯穿到创业项目中去,更要有经营管理的能力,要有市场营销的能力,要有独到的市场眼光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还要有领导能力,等等,这些是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首先考虑到的,并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而当下很多高等院校事实上并没有做到,更多的是注重涉农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术的培养,并且这个专业技术还真的只是一方面的专业技术。比如学蔬菜类技术的,他就只知道本专业的,根本不知道土肥等涉农的相关知识,但是农业是需要大农业知识的,特别是在当下。这是专业技术方面,还有其他非农的方面知识更是缺乏。据了解,农类专业的大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市场营销,也不知道什么是创业计划书,更不知道什么是团队建设,等等。因此,高等院校在对农类专业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候,首先要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进行调研、确定。只有高校重视这一问题并解决,才能培养出农业现代化需要的创业型人才。二、农类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受创业教育对象局限性和自发的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影响,农类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目前,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创业教育只针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使其毕业后能直接创办企业”。受这种误解的影响,我国创业教育的对象有着一定局限性。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农业文化传统的国家,具有很深厚的“农耕文化”,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农民所占比例大,这一现象在学校也是非常明显的,虽然说高等院校都有相应程度的创业教育的展开,但都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却很少有专门针对农类学生的创业教育,而且很多学生对于“三农”的理解还比较片面,有的看不起农业,甚至看不起农民。另外,目前学校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多数是自己创办的面向校内同学的一些小的项目或者小的活动,这种自发的小项目没有学校的引导和支持,缺乏高科技含量,缺少资金的投入,无法做大。只是属于生存创业,效果甚微。

高职院校农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创业教育与农业专业教育相分离。在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这几年中,研究发现创业教育被迫地与专业教育相分离,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也是独立地进行,忽略了与专业相结合的重要性,主要是由学生工作部门在推进创业教育,而教务处等教务部门对此一般都是不管不问,更不要说纳入专业教育之中了,更有甚者根本看不起创业教育,认为这个专业教育根本就是背道而驰的,专业教育都没做到位,何必再探索创业教育呢?就这样把二者对立起来看,而非融合在一起看。正是由于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了,才进一步地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发展、专业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这一点在农业类创业教育中尤为明显,因为农类专业专业性比一般的管理类、经济类专业更强,也就更加重视其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相应地缺乏专门针对农业类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但是事实上,创业教育只有结合农业专业才能学以致用,发挥最大价值,农业专业教育只有结合创业教育才能有所突破,才能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其次,农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其一,注重专业课程,忽视基础课程。高职院校农业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的课程中专业课比较多,基础课比较少,造成了大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人才技能单一,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阻碍了对于适应农业现代化需求的具有创业创新意识和多种知识技能的综合性农业人才的产出;其二,注重理论课,忽视实践课。各个学校在开展农类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时,还是摆脱不了传统思维的束缚,注重理论课程,也是由于理论课程教学比较简单,对教师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相对而言比较低,教学条件比较容易达到;忽视了实践课,一般会在实践过程中讲授创业、专业知识,或者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比赛,实践课组织难度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当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相对而言会更加好点。其三,创业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就我国现在不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总体情况来看,关于创业教育的课程一般有KAB课程模式、强化班模式、公共选修课模式,而整体的创业教育课程几乎没有系统地开设起来,缺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第三,大学生创业实践层次较低。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中,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是在学校内学生大部分从事着没有技术含量的“摆地摊式”的创业,如卖卖日用品、卖卖水果、开个小店等。跟自己所学的专业是毫无关联的,像在农类高职院校中学习园艺技术的大学生从事着卖日用品的活动,诸如此类的很多。这种创业往往很难成长为企业,主要原因是没有核心技术,没有核心竞争力,即使一个未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人干这个活也能干得很好,有可能还更出色。没有跟专业相结合的创业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完全是不能运用到实践过程中的,这也不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从事的创业实践的层次相对而言也是非常低的,是不可取的,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从事的就是这种低层次的创业实践活动。农类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这种盲目的,低水平农类创业教育是走不远的,也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跟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三、农类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和社会土壤

受创业教育资源相对封闭和农业弱学科地位的影响,农类创业教育存在着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和社会土壤的问题。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导部门,但仅以教育资源为依托,不可能解决创业教育的所有问题,这是我们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统一结论。其实,不仅在整个社会系统中,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孤军奋战,即便是在高校内部,创业教育也远远没有形成合力,相当一部分学校从事创业教育的仅仅是学生管理或就业管理的人员,专业教学与研究群体的力量对此缺乏一致的共识,更缺乏统一的行动,众多的校内机构也仍然游离于创业教育之外,既没有把校内的资源很好地整合于创业教育,又仅仅局限于校内的封闭资源,没有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参与,利用社会资源来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再加上农业的弱学科地位,使得农类创业教育更是缺少相应的重视与支持。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科招生人数仅占总招生人数的2.1%,在校生人数占总在校生的2.1%,毕业生人数占总毕业生的2.3%。根据《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2010-2011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显示,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为12个,专业点数为36个,占专业总数的3.15%,比上年下降0.15个百分点,在全省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专业偏低,并且呈现出下降趋势。同年,第一产业专业招生计划仅占所有招生计划的2.26 %,实际报到率也不高,而且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严重不足,调剂专业志愿的比较多。据麦可思数据报告显示,2011年浙江省高职农业类专业就业对口率仅为41%,这都说明了农业属于弱学科。另外,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和对创业教育的跟风、片面理解使得农业类创业教育与科研、推广部门脱离,虽然有一些学校做了产学研方面的探索,也只是沧海一粟,难以扭转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左右,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5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有2/3的农业科技成果没有得到推广和转化,这些现象也带来了农业类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和社会土壤这一问题。

首先,高校自身认识不足。一是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我国从事农类创业教育及培训的主讲师主要由学校的行政人员或者是商科教育的教学人员组成,师资组成较弱,而且在校很多教师没有实战经验,只能是“纸上谈兵”,勾画蓝图。在农学招生不乐观、毕业生不从事农业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状态的影响下,能够从事农业类创业教师的人才少之又少。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共有教师2.6万人,占全国高校教师总数的5.1%,其中教授0.2888万人,副教授0.8078万人、讲师及其以下1.5276万人,分别占全国高校相应职称教师的5.7%、5.0% 和4.8%。由此可见,我国农学类教师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实践水平、人文素质方面比较缺乏,这对于学生来讲根本没有起到带头人的作用,也影响了实践平台和社会土壤的拓展。虽然一些学校会聘请校外的知名企业家进行讲座,但是他们讲授的只是自己的创业经历、创业理念,并没有涉及具体的农业类创业,而这些企业家不能够成为师资力量的组成人员,也没能够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实践基地;二是校内农业创业文化氛围不浓。高等院校农业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比较小,在学校的宣传栏、报刊、广播中很难见到关于农业知识的传播或者农业类创业教育的推广。

其次,政府扶持力度不大。文化职能是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之一。政府的文化职能是指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依法对国家各项文化事业进行管理。这一职能是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而起作用的,其中主要包括发展教育、普及科学技术等内容。从这一职能来看,政府完全有义务构建浓厚的农业创业氛围,发展农业类创业教育。但是在开展农业类创业教育时很少会想到利用政府资源,而政府方面也忽视在学校甚至全社会上农业创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国家各项政策文件中所体现的农业的重要性也被新兴产业所掩盖。政府无论在政策上还是经费上,都未给予农业类创业教育更多的支持,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就不可能向农业创业教育方向集聚,没有了资源,农业创业教育势必发展迟缓。

第三,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社会资源主要是指为了应对需要,满足需求,能够转化为具体服务内涵的客体。有关于农业类创业教育的社会资源包括农村、农业企业、农业行业协会等。但是现在高校利用社会资源搭建农类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推动农业类创业教育的不多,对社会资源的提炼不足,高等院校开展农类创业教育时不能够与农村相结合,也很少与农业企业形成一定的农业产业链,更不要说与农业行业协会合作了,仅仅是局限于本校进行,不能让学生到农村中到企业中感受农业氛围,真正体验农类创业。

农类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和社会土壤这一问题使学生与社会相分离,使创业与农业相分离,削弱了大学生“三农”服务能力以及服务农业现代发展的能力。第三节涉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高校四大职能的对接实践

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发展对国家、社会、经济、教育各方面都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农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三农”问题解决具有重大的意义。涉农高职院校在当下高校林立的情况下,如何能够脱颖而出,真正、实在地培养一大批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呢?涉农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以“农”字为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是一条可取之路。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自2009年开始从高校的四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出发,开展四大职能与创业教育的对接实践研究工作。一、在创业教育对接人才培养层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创业教育

目前,在很多高校中创业教育仍未被纳入教学主渠道,农类高职院校在这一方面尤为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创业教育还未被高校所认同,因此毫无疑问会阻碍创业教育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才能走进教学主渠道。教育部曾强调高等学校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一)创新“平台教学、专业分流、方向定岗”农类人才培养模式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明确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在农类专业实行“平台教学、专业分流、方向定岗”人才培养模式,并将此人才培养模式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第一学年进行平台教学,修完规定的大类基础课程,如在全院开设公共必修课《生涯发展与创业就业》、公选课《大学生 KAB创业基础》、专选课《温州人创业精神与大学生创业指导》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培养。第二学年进行专业分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同时结合专业进行创业技能培养。以商品花卉专业例。在课程教学环节,把创业教育融合到专业课程体系之中,整合花卉生产模块、丰富花卉应用模块、突出花卉销售模块、增设花卉综合实训(花卉创业)模块,构建“产、用、销”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开发体现商品花卉专业特色的创业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开展“真干(真实任务推动)—实干(实际合同拉动)—敢干(创业平台带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第三学年进行方向定岗,实施分类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创业项目,选择创业模块的学生可以学习创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课程,学校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拓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渠道

学院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渠道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使每个农类专业群都有创业实践平台。主要有:一是将创业与实训相结合,借助温州市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园这个平台,高年级学生分小组承包大棚,高年级生产、低年级实训,发挥循环教学作用;二是将创业与研发相结合,借助创意农业园平台,学生研发、培育、营销一体化经营;三是将创业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借助宠物医院,高级年学生分批当值班医生,提升其技能水平,为创业做准备。二、在创业教育对接科学研究层面:借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

目前,在部分农类高职院校中都存在这样一对“矛盾体”,即大学生从事着无技术含量的“摆地摊式”的创业,教师在实验室中从事着高科技的研发,成果转化应用率极低。为何不能将两者相结合呢?学院立足于学校实际,以农业科技创新为立足点,提升创业教育。(一)倡导“师研生创”,以教师科研带动学生创业

借助教师的科研成果创业,是具有科技含量的创业。学院创业教育借力农业科技创新,教师将其部分农业科技创新科研成果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高质量”地创业,特别是进行科技型创业。如学院教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