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02:03:4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试读:

2014年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1简述进入海外市场要考虑的因素。

2分析小国的关税经济效应。

3简述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特点、趋势和措施。

4简述不确定性规避的含义和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

5请结合中国对货币兑换管制的实践说明进一步取消直接管制政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

6简述集权与分权的优势与劣势。

7简述国际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考虑的因素。

8简述金融中心形成的因素。

9简述跨国矩阵结构的定义。

2014年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1简述进入海外市场要考虑的因素。

答:企业进入海外市场需要考虑以下四个因素:(1)进入外国市场的动机

进入外国市场通常有以下几种四种动机:

①寻求市场。基于这一动机的前提是产品在海外市场上有需求。此外,企业必须考虑产品的优势可以维持的时间、竞争者的创新能力以及当地法律对专利保护程度的强弱。

②寻求效率。寻求效率型企业通常愿意选择具有规模经济与低成本要素相结合特征的效率最高的区域。

③寻求自然资源。企业进入国外富含某些自然资源的区域,开采国外资源,弥补国内资源劣势。不仅可获得稳定和低价的自然资源,而且可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④寻求战略性资产。战略性资产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资产,是一种难以被模仿或难以被替代的、非交易性的、积累过程缓慢且符合市场需求的资产。寻求战略性资产是对包括顾客资产、渠道资产、投入要素资产、过程资产、市场信息资产等资产的寻求。许多外国投资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是学习当地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战略性资产。(2)进入外国市场的区位选择

进入外国市场进行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①国家风险。在一个国家从事商务活动的风险是由许多政治、经济和法律因素决定的。国家风险会影响在该国从事商务活动的成本,在一国从事商务活动的成本则会影响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的能力。

②东道国政策。由于东道国担心被外国资本控制干预,丧失经济自主权,东道国政府可能使用多种控制手段从各个方面来限制外国企业进入,最常用的两种方式是所有权限制和运作限制。

③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对商务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文化越相近,进入越容易,其结果就越确定。(3)进入外国市场的方式

如何进入反映了企业将产品、技术工艺、管理以及其他资源进入外国市场的一种规范化部署。由于每种进入模式具有各自优缺点及适用条件,企业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权衡。主要需要考虑:

①进入规模。大规模进入的好处是体现了公司在市场上的战略承诺,也可对其他进入者进行威慑;大规模进入的不利之处是需要占有大量资源。小规模进入费用较低,风险较低;但是小规模进入很难扩大市场份额。

②进入模式。企业需要在股权模式和非股权模式之间做出选择,然后再确定具体模式。具体模式分为出口、许可证(特许经营)、交钥匙工程、研发合同、联合营销、合资企业、全资子公司等。(4)进入外国市场的时机

先进入者一旦进入市场,便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绝对成本、经济规模建立进入壁垒,使得先进入市场的企业比后进入市场的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后进入者可能会在产品和工艺研究与开发、营销战略、技术经验、基础投资等很多方面比先进入者节省大量的投资,并从中获益。

2简述小国的关税经济效应分析。

答:假设征税国是小国,即不论其贸易量多大,其对世界需求量产生的影响甚微,该国征进口税对世界市场价格没有影响,而世界市场对该国的供给则是无穷大的。在自由贸易情况下,由于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国内需求量增加,生产减少,国内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由进口来满足。假设进口国(小国)对进口产品征收税率为t的关税,其产生的基本效果如下:

图1 小国进口征税效应(1)消费效应

消费效应是指消费者因进口品价格上涨而减少购买,降低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也称之为消费者损失。进口国征税首先是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失,一方面是消费者要获得同样的产品需要支付较高的价格;另一方面,如果因为征税后一部分消费者无法承受提高的价格,则不得不放弃对该种物品的消费,而形成所谓消费者的绝对损失。如图1所示,S、D分别为国内供给、需求曲线,P为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w即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的进口价格;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征税税率为t,征税后国内市场价格上升至P,由于国内市场价格上升,国内消w+t费量从Q缩减至Q,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即产生消费者剩余减少,24相当于图中面积a+b+c+d。消费效应大小与国内对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相关,需求弹性大,进口税对进口需求的影响大,从而消费效应也大;需求弹性小,消费效应也小。(2)保护效应

保护效应也称生产效应,指由于关税提高了国内市场价格,促进国内生产扩张和产量增加。生产者剩余增加a,即由部分消费者剩余减少转移为生产者福利。关税的保护效应体现了对国内生产者利益的倾斜,课征关税导致价格上涨,能弥补国内生产者因扩大生产而上升的边际成本,所以国内生产从Q增加到Q。在特定的关税额下,保13护效应的大小决定于国内的供给弹性。供给弹性越小,关税的保护效应也越小,因为关税的征收对国内生产的影响不大。由此可见,若是对国内供给弹性大的产品征收关税,其替代生产的效应会很显著。(3)贸易效应

贸易效应,即由于关税提高了进口成本使进口量减少的效应。进口关税增加了进口商的成本,降低了消费者的需求,进口量从Q减2少到Q。贸易效应既是保护效应的一部分,又包括征税后对贸易条4件产生的影响。(4)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又称财政效应、关税效应,是指政府通过设置进口关税,对进口商品征税所获得的货币收入,即图中面积c,这部分是消费者剩余减少的转移。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关税税率和进口数量的乘积,其效应的大小也是与国内对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相关的,其价格弹性越小,关税的收入效应就越大。(5)收入再分配效应。关税还会造成收入从国内消费者向国内生产者的再分配。关税引起国内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增加了利润,其中一部分是从消费者支付的较高价格中转移过来的。(6)净福利效应

征收关税的代价和利益是: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生产者剩余增加a,政府增加财政收入c,b+d则是贸易保护的代价,或是经济的净损失。其中b是净损失的生产部分,与生产资源从更有效率的部门转移到效率较低部门所引起的损失相联系;d是净损失的消费部分,代表由于征收关税引起价格上涨而导致的消费者消费量的减少,从而造成实际收入的损失。

3简述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特点、趋势和措施。

答:贸易摩擦,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一般是一国的持续顺差、另一国的逆差,或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1)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特点

①贸易摩擦数量居高不下,强度逐渐增大。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同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之间,尤其是欧盟和美国,产生了大量的贸易摩擦,数量居高不下,措施强度和涉案金额不断增大。

②贸易摩擦领域以传统制造业领域为主,开始触及部分新兴产业领域。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摩易摩擦基本集中在制造业领域,特别是初级制成品和原材料,部分附加值较高的新兴领域产品也引发了贸易摩擦,如光伏产业和信息产业产品。

③贸易摩擦以反倾销、反补贴贸易救济为主,技术性、绿色贸易壁垒逐渐增多。

反倾销调查、反补贴调查、反规避调查等WTO规则下的传统贸易救济措施是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遭遇的主要贸易摩擦。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逐渐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方法,这些贸易壁垒法律合理性更加充分、非法认定更加模糊,难以迅速清除。

④摩擦议题从具体产品、产业上升至相关经济制度、体制等层面。

西方发达国家为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贸易摩擦开始从部分产业产品升级到对中国相关经济运行机制、发展制度或者体制安排层面。比如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产业政策、政府采购等宏观层面问题。

⑤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开始增多。

由于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市场,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和低端产品的生产能力,产生了与中国产品的同质性和竞争性,贸易摩擦随之发生。(2)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趋势

①贸易保护主义依然会继续,中国对外贸易摩擦不可避免,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都有可能保持高位水平。

金融危机的余波仍未散去,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恢复吃力,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重新抬头,为维护本国生产商的利益,加大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力度,会同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商品产生贸易冲突与摩擦,中国作为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这一趋势不可避免,且摩擦数量和金额都会处于较高水平。

②贸易摩擦所涉产品和行业领域的广度将会不断扩展。

随着贸易摩擦由传统制造业部门向高新科技产业部门、新领域转变,贸易摩擦所涉及的产品和行业不仅包括原有产业产品,还涉及新领域新产品。保护产品产业领域不断扩展。

③贸易摩擦的手段会更加多元化、隐蔽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西方发达国家势必会寻找新的方法,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等措施来保护本国产业,保护手段更加隐蔽多元。

④应对贸易摩擦的措施中,法律手段会被淡化,双边合作、谈判将起到更大的作用。

由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新贸易壁垒,新贸易壁垒具有严重的歧视性和不透明性。而且WTO等国际组织对新贸易壁垒的争端解决机制不完善,使得企业国家政府难以采取正常的合理的法律手段面对。因此,双边、多边谈判是解决贸易摩擦的更加为有效的方法。(3)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措施

①加快制度的调整和创新

制度既是引发贸易摩擦的原因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应尽快建立符合WTO规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协调,争取用磋商的方法解决贸易争端和摩擦。另一方面,我国应该针对主要贸易伙伴新近出现的法律,建立、健全我国的法律防范体系。

②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

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极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从长远的战略来看,将扩大内需作为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既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又有利于避免可能的产业空洞化问题。

③建立、健全和完善贸易救济体系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壁垒等的法规体系,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同时,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和敏感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加强对不公平贸易做法的调查和制裁,保护国内产业和企业应得利益。

④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摩擦、争端解决机制

建立多边救济、区域和双边救济、国内救济等多层次的贸易救济机制,增强适应和应变能力;建立外国贸易政策体系变动预警机制和产业预警机制;建立贸易和投资申诉中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⑤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通产业链

我国企业应该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通产业链,实现“中国制造”的升级之路。另外,我国企业还要加强“出口自律”,尽量分散出口目的地,避免一种产品在短时间内在一个进口市场大量增加。将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有机结合,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抵消贸易壁垒的不良影响。

⑥注重政治关系对贸易摩擦的解决

注重政治关系对贸易摩擦的解决,利用西方国家的院外民主争取自身的贸易利益和产业、企业利益。企业在遇到国外起诉时,应该与行业协会、政府合作,积极应对,积极争取自己的合理权益。

⑦建立对话和磋商机制

注重与美国、欧盟及其他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协调,建立制度化的对话和磋商机制,避免单边化和政治化。

⑧加强研究工作

加强对各国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谈判策略及相关案例的研究工作,分析各贸易伙伴间的经贸政策及相互间的矛盾,并为我所用。

⑨建立专业化的人才储备机制

培养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贸易争端解决人才,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储备机制和用人机制。

4简述不确定性规避的含义和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

答:(1)不确定性规避的含义

不确定性规避是由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建立的区别文化间差异的五维体系中的第二个维度,是指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程度。高不确定性规避文化的成员将工作安全、职业类型、退休待遇等放在优先地位,他们更需要规章和条例,经理需要发出清晰的指令,而下属的主动性则受到严格的限制。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则表现出更愿意冒风险和对变革抵触情绪较少的特性。(2)不确定性规避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

不确定性规避倾向影响一个组织活动结构化需要的程度,即影响一个组织对风险的态度。在一个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组织中,组织趋向建立更多的工作规章条例、流程或规范以规避不确定性,管理以工作和任务指向为主,决策多为程序化决策。与此相反的是在弱不确定性规避的组织中,较少强调控制,工作规章、流程标准化程度低。

在任何组织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情况,都会认为是一种威胁,从而加以防止。但是不同国家、组织,防止不确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组织当中,人们相对有一种安全感,倾向于放松的生活态度和鼓励冒险的倾向。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组织当中,人们相对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易形成一种努力工作的内心冲动。

5请结合中国对货币兑换管制的实践说明进一步取消直接管制政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

答:直接管制就是指政府采取行政或法律手段以实现经济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直接管制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对价格的管制、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对进出口贸易的管制、对外汇交易的管制。

其中对外汇交易的管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对货币兑换的管制、对汇率的管制、对外汇资金收入和运用的管制。一般认为,长时期的直接管制会造成各种扭曲,进而影响到一国经济的活力。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逐步的减少直接管制,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将结合不同时期下中国对货币兑换管制的实践,说明逐步取消直接管制政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1)高度集中控制时期(1979年以前)

1949~1973,我国实行钉住英镑的固定汇率制度。1973年以后,实行钉住一揽子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这一时期,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控制是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一致的,一切外汇收支由国家管理,一切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经营,国家对外汇实行全面的计划管理,统收统支。(2)向市场化过渡时期(1979~1993年)

1979年,国务院决定实行外汇额度留成。实行外汇额度留成之后,创汇企业和用汇企业之间产生了调剂外汇余缺的需要,在我国又形成了外汇调剂市场,在这一市场的基础上,人民币官方汇率在1981~1984年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与非贸易公开牌价的双重汇率制度。1985年,取消内部结算价,重新实行单一汇率,为1美元兑2.8人民币。之后逐步下调至1993年底1美元兑5.8人民币。同时自1980年起,我国各地陆续开始实行外汇调剂制度,形成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轨格局。由此可以看出,外汇留成制在推动人民币向可兑换货币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体现在相当一部分用汇需求可以在外汇调剂市场上实现。但是,经常账户下的支付用汇仍然有一部分需要计划审批,并且由外汇留成导致的多重汇率的出现,也不符合经常账户下自由兑换的特征。(3)经常账户下有条件自由兑换时期(1994~1996年)

1994年我国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深远的改革,其内容主要包括汇率并轨,实行结售汇制等。这次改革使我国实现了经常账户下有条件的可自由兑换,这体现在取消了对经常账户收支的各类歧视性的多重汇率制,对境外团体的经常账户下用汇取消了计划审批等方面。至于有条件性,则主要体现在对外商投资企业及个人的经常账户下用汇仍存在一定限制。其间人民币汇率维持在1美元兑8.7人民币左右。(4)经常账户下完全自由兑换时期(1996年12月至今)

我国自1996年12月1日起,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的全部义务,这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经常账户下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实现经常账户完全可兑换后,对经常账户下的外汇收支的管理仍然存在。与此同时,我国还对资本和金融账户实行比较严格的管制,基本原则是“管理从紧”,严格审批和登记一切资本输出入、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严格控制外债规模、结构、目的和流向、对本国资本输出实行严格管理。

由上可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是不断取消管制,进行市场化的过程,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在计划经济时代,为追求赶超战略,大力发展高度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通过抑制其他部门对外汇的需求,压低外汇的价格,把有限的外汇用于发展重工业,这一做法已被证明是无效率的。在1979年至1993年,实行外汇额度留成,并形成调剂市场,这部分地解决了用汇需求问题,但有一部分仍受到限制,而且还存在多重汇率问题,扭曲了外汇的价格体系,使汇率不能完全反映市场的供求。1994年至1996年的经常账户下有条件自由兑换时期,除了对外商投资企业及个人的经常账户用汇存在限制外,其他的经常账户用汇都已市场化,并建立银行间外汇买卖市场,来形成反映供求关系的市场汇率,提高了外汇资源配置的效率。但由于结售汇制的固有缺陷和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垄断结构存在,使得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汇率仍不能完全反映居民、企业和商业银行等经济主体的意愿,外汇资源配置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逐步取消直接管制政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6简述集权与分权的优势与劣势。

答:(1)集权与分权的含义

集权是指把决策权集中在高层管理者手中,分权是指把决策权下放给低层管理者。(2)集权的优势

①集权有助于协调。

②集权能保证决策与组织目标相一致。若把决策权分配给低层管理者,他们所作的决策就可能与高层管理目标相悖。

③把决策权集中于某人或某个高层管理集体,能使高层管理者采取措施做出重大组织变革。

④当组织中各子单位进行相似的活动时,集权能避免这些活动的重复进行。(3)集权的劣势

①集权的企业弹性与灵活性差,缺乏应变能力,不能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②集权不能充分调动下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③集权不利于发展个性与特色,大家跟着一个目标走,顾及不到事物的特殊性。

④集权可能会降低组织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

⑤集权往往会使管理者承担更多的风险和责任,而不利于下级员工承担责任,从而剥离他们的归属感。

⑥集权有时会带来官僚主义与独断专行等弊端。(4)分权的优势

①通过把一些日常事务下放给低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可以把时间集中在关键问题上。

②分权能激励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③分权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对环境变化做出更快的反应。

④决策者更接近问题所在地,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⑤分权能加强高层管理者对子单位的绩效评价,加强对企业的控制。子单位的管理者对其所在单位的业绩负责,他们的决策职责越大,这些决策越直接关系子单位的业绩,因此,他们就越难以为其不佳的表现找借口。(5)分权的劣势

①分权难以坚持标准一致,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现象。

②组织中各个层级的矛盾与冲突难以协调,易造成分散主义、地方主义与本位主义等现象。

③组织整体利益容易被忽视,不利于组织的发展。

7简述国际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考虑的因素。

答:国际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考虑的因素:(1)是否能够优势互补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产品和资源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和资源已经无法应付这种竞争局面,必须借助外援、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这种外部力量如果具备了一些优势,并能弥补本企业的薄弱环节,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一个好的合作伙伴有助于企业实现它的战略目标,或者获得市场准入,分担开发新产品的成本和风险,或者获得关键的核心竞争力。最好的伙伴关系是二者能够优势互补,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大效果的双赢,合作伙伴必须拥有企业所缺乏的、有价值的能力。(2)是否具有相同的愿景

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应该共享企业所创建的愿景。如果有着截然不同的议事日程的两个企业组成联盟,关系不融洽的可能性就很大,这样的联盟不会兴旺,将以解散而告终。(3)是否具有好的名声和意向

一个好的合作伙伴不会试图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利用联盟,即获得该企业的技术诀窍却回报甚少。从这个角度看,有着“公平游戏”名声的企业可能是最好的合作伙伴。

要选择一个拥有以上三个特征的伙伴,企业必须对可能的合作伙伴进行综合研究。为提高选出一个好合作伙伴的可能性,企业应该:(1)尽可能地收集有关可能的合作伙伴的相关和公开信息。(2)从拥有相关信息的第三方收集数据,其中包括与这些可能的合作伙伴已经结盟的企业、与其打过交道的投资银行,以及以前的雇员。(3)在合作前,应尽可能地了解可能的合作伙伴。其中包括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面对面的洽谈(有可能也包括中层管理人员),以确保企业的结合是正确的。

8简述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因素。

答:国际金融中心是指全面地集中地开展资本借贷、债券发行、外汇买卖甚至保险等国际金融业务的国际大都市,如纽约、东京、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有以下五种因素:(1)政局稳定。这是国际金融市场形成的最基本的条件。(2)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包括取消外汇管制、对外开放程度高、资金自由输出入等。(3)健全的金融制度和发达的金融机构。这包括健全的市场化利率运行机制,金融产业的有效监管,良好的金融产业发展环境,金融诚信化的产权基础,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制度及其监管体系以及完全市场化运作的金融机构与组织等。(4)现代化的通信设施与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如伦敦、纽约、东京、香港、新加坡等都是交通发达的港口城市且具有现代化的信息传递设施。(5)训练有素的国际金融人才。人才是能否提供优良服务的关键因素,也是国际金融市场形成的关键因素。

9简述跨国矩阵结构的定义。

答:(1)跨国矩阵结构

矩阵结构是一个对称性的组织:它在产品类型和地区分部两个方面具有相同的授权路线。矩阵结构为公司同时实施地方性战略和全球性战略提供了理想的组织结构,地区分部注重国别的反应能力;而产品分部注重全球效率。只有当对地区调整方面的环境需要与同规模经济相关的产品标准化方面的环境需要趋于相等时,矩阵结构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如果没有这些接近等同的需要,组织就将根据哪一方面对竞争优势更为重要而演变成产品结构或地区结构。

在理论上讲,矩阵组织会产生高质量的决策,因为两个或更多的经理要就如何平衡当地与世界性的需要达成一致的意见。处于产品分部和地区分部结合点位置上的经理被称为“双重领导的经理”,因为他们有来自公司产品方面的上司和来自公司地区方面的上司。产品上司们倾向强调诸如效率和世界产品等目标,而地区上司则倾向于强调当地市场的调整。这些利益上的冲突意味着要在全球化和地区化压力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因此,对于所有层次的管理人员来讲,矩阵结构要求不断地补偿产品需要和地区需要。(2)跨国矩阵结构的决策权配置

矩阵结构的决策权配置并不是确定的,可能是分权的,也可能是在某些方面分权、在某些方面集权。假如矩阵结构的两个维度分别是产品和地区,那么针对产品多元化的要求,就需要把许多决策权下放到各个产品分部;要让经营活动适应区域市场的差异性需求,则需要把许多经营决策权,特别是营销决策权下放给区域子单位。假如矩阵结构的两个维度分别是职能和地区,那么为了实现区位经济和经验曲线效应,就要在一定程度上集中控制生产中心。在矩阵结构中,地区部门之间需要协调,产品分部之间需要协调,地区部门和产品分部之间也需要协调。(3)跨国矩阵结构的优点

矩阵结构的优点在于它能同时满足两个维度的要求,综合了两个维度各自的优点,避免了单一维度的缺点。另外,如果一家企业需要对不同的国家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营销策略,就可以下放决策权;项目或产品间协调充分;企业环境监控得到改良;迅速应对变化;以及灵活运用人力资源,尤其是稀缺的人力资源。(4)跨国矩阵结构的缺点

矩阵结构的缺点在于会带来较高的管理成本,协调需求最大,产品部门和区域部门之间会产生冲突、责任不明确,可能会产生一个呆板官僚的组织。所以采取矩阵结构的企业非常少。

2015年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人民币被低估和人名币不应该升值的理由。

2简述国际商务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二、简述题(每题15分)

1简述贸易大国关税效应。

2简述对外投资的宏观风险。

3简述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主要观点。

4简述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

5简述波特钻石理论主要内容。

6简述两种零部件来源决策的优势。

7简述企业与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的优劣势。

三、论述题(25分)

论述我国鼓励中国内陆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15年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人民币被低估和人民币不应该升值的理由。

答:(1)人民币被低估的理由

①通过各种模型,特别是利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来估算人民币“适当”汇率,多数模型估算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被大幅低估。

②中国持续保持巨额的贸易顺差,国家外汇储备过多,外汇市场的对冲干预操作减少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因此人民币被低估。

③人民币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人民币汇率未赶上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人民币被低估。(2)人民币不应该升值的理由

①贸易顺差不等于人民币汇率低估

国内外关于人民币汇率低估的根据之一是中国存在巨额贸易顺差以及外汇占款,但是这个论据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其理由有三点:

a.中美贸易地位不对等。在中美贸易中,中国的出口主要由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组成,虽然中国有较多的贸易收支盈余,但获得的利润却很少;而美国处于中美贸易结构的高端,其出口主要是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b.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80%~90%是加工贸易产生的顺差,而外商投资企业是加工贸易的最大经营主体并创造这部分顺差。全球制造商将其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通过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经过加工装配将制成品销往美国或他国,进口商品总价值与出口制成品总价值之间理所当然存在着差额。

c.中美两国贸易统计方法存在差异。美方使用的国际贸易统计方法大大高估了对华贸易逆差:进口货值高估,出口货值低估;美方将通过第三方的中国商品对美转口全部算做从中国的进口,同时又将美国商品通过香港等地对华转口忽略不计。此外,美方在统计对华贸易逆差时只计算商品贸易,而不包含服务贸易。

②购买力平价理论遭到滥用

利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来判断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是不全面的,一方面,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存在错误:其基础是货币数量论,把汇率的变动完全归之于购买力的变化,却忽视了其他因素如国民收入、国际资本流动、生产成本、贸易条件、政治经济局势等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也忽视了汇率变动对购买力的反作用。同时,该理论在计算具体汇率时,很难确定具体的物价指标。另一方面,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假设前提很严苛:国际间的贸易必须完全自由;所有的商品价格均呈现同幅度变动;物价为影响汇率的惟一因素;影响购买力的因素只有货币数量。这些假设在现实中很难满足,与现实情况偏离甚远。因此,以购买力平价为依据得出的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观点有失偏颇,缺乏科学依据。

2简述国际商务中的伦理问题。

答:国际商务中会产生许多伦理问题,其根源在于国与国之间在政治制度、法律、经济发展和文化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国际商务中,最为常见的伦理问题是员工待遇、人权、环境污染、腐败以及跨国公司的道德义务等。(1)员工待遇

员工待遇问题通常涉及到东道国与跨国公司母国工作条件的差异问题,包括薪酬和工作标准问题。(2)人权

国际商务中会发生人权问题。在许多国家,基本的人权依然得不到保障。在发达国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权益,如结社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迁移自由、自由表达政治见解等,并不是世界各国都接受的。(3)环境污染

当东道国的环境保护制度不如母国时,也会发生伦理问题。许多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制度来管理污染物的扩散、有毒化学物的倾倒、工厂中有毒材料的使用等。但在发展中国家往往缺乏这些制度,跨国公司的商务活动可能导致的污染往往会高于其在母国造成的污染。(4)腐败

腐败不仅是公共官员滥用职权的问题,还包括人们为了揽取任何不义之财而滥用职权的行为。由于东道国和母国在惩治腐败力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也会导致伦理问题。(5)道德义务

由于跨国公司掌握一定的资源,能将生产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从而使其享有一定的权力。虽然这些权力不仅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还受到市场和竞争规则的影响,但还是很强大的。与权力相伴的是社会责任,跨国公司应该回报社会,这样它们才能不断发展壮大。社会责任是指商人在作商务决策时应考虑其经济行为可能导致的社会后果,应该尽力做到经济和社会双赢。但是,有些跨国公司却为自己的私利而滥用权力。

二、简述题(每题15分)

1简述贸易大国关税效应。

答:(1)关税的价格效应

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首先会使进口产品的价格上升。假设国内进口替代部门的产品与进口产品是完全同质的,则征收关税后,整个国内市场该产品的价格都会上涨。如果关税征收国是一个大国,即其国内供求的变化足以影响世界市场价格,那么征收关税后,由于价格的上涨,该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要下降,从而引起世界市场价格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关税负担实际上由国内消费者和国外出口商共同承担。征收关税后的国内市场价格等于征收关税后的世界价格(低于征收关税前或自由贸易条件下的世界价格)加上关税。关税通过价格的变动,来影响各种经济活动。(2)关税的生产效应

征收关税后,进口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上升,国内进口替代部门的生产厂商现在面对较高的价格,从而能够补偿因产出增加而提高的边际成本,于是国内生产增加,这便是征收关税所带来的生产效应。

在图1中,曲线S、D分别表示国内供给和需求曲线;P表示征收w关税前的世界价格,即自由贸易条件下的价格;世界价格也由P降w至P′,征税后的国内外价格之间的关系为P=P′+t。在自由贸易下,wtw对应于世界价格P,国内生产为Q,征收关税之后,国内价格由原w1来的P上升至P,此时,国内生产提高到Q。征收关税后,国内生wt3产增加了QQ,所以关税保护了国内生产者。图1中,征收关税前后,13生产者剩余增加了梯形CAPP的面积,此即为征收关税后生产者的tw福利所得。(3)关税的消费效应

征收关税使国内市场价格提高,只要国内的需求弹性大于零,国内价格提高必然导致消费量的减少,此即关税的消费效应。图1中,征收关税后,国内消费量为Q,与征收关税前的消费量Q相比,消42费量减少了QQ。42

消费量的下降对消费者的福利有不利的影响。图1中,消费者福利的损失为梯形GBPP的面积(a+b+c+d)。tw

综合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便可得到关税的贸易效应,即:生产效应+消费效应=贸易效应。在图1中,征收关税后进口的减少=QQ-QQ=QQ+QQ,此即为关税的贸易效应。12341342(4)关税的税收效应

税收效应是指政府由于征收关税而获得的财政收入。征收关税所获得的收入=进口量×关税税率。在图1中,关税收入为QQ×t,即34等于矩形AEFB的面积c。至于对福利的影响,则要看政府如何使用这部分税收而定。如果政府将关税收入全部用于补贴消费者,则可以弥补消费者的部分损失。(5)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

如果征收国是一个大国的话,关税还会产生贸易条件效应。因为在大国情形下,征收关税会降低世界市场价格,即本国进口商在世界市场上购买进口商品的价格要降低。如果出口价格保持不变,则进口价格的下跌意味着本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征收关税后,在国际市场上,征税国用一个单位的本国商品现在可以换取更多的外国商品。世界价格的下降部分地抵消了关税的影响,减弱了关税对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影响效应。

图1 大国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

如图1所示,征收关税后,世界市场价格的下降幅度等于EH或FI;征税后的进口量为QQ。现在以新的价格P′进口QQ的代价为矩形34w34HQQI的面积,而征税前进口同样多的商品的代价为矩形EQQF的3434面积,因此征税后在同等情况下进口费用要节约EH×QQ,图中34EHIF的面积e表示征税国因贸易条件改善而获得的利益。(6)关税的净福利效应

综上所述,关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各种影响对征税国的福利会产生不同的效应。要判断关税影响的好坏,必须综合考虑关税各种影响的福利效应。

由图1可知,关税的净福利效应=生产者福利增加-消费者福利损失+政府财政收入+贸易条件效应=a-(a+b+c+d)+c+e=e-(b+d)。当e>b+d时,本国福利增加;当e<b+d时,本国福利则减少。所以,在大国情形下,关税的净福利效应不确定,取决于贸易条件效应与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两种效应之和的对比。

2简述对外投资的宏观风险。

答:对外投资的宏观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投资风险中最难以预测和分析的风险。政治风险是指通常一国政治政策、政治事件或政治环境对商务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企业失去部分或全部投资收益,或者迫使企业接受低于预期的收益率。政治风险包括政策变动风险、政治动荡风险、政府歧视性政策风险、恐怖袭击风险、国有化风险、领土争端风险、战争动乱风险等等。(2)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即汇率风险或汇兑风险,是指经济实体以外币定值或衡量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以及未来经营活动可望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本币价值因货币汇率的变动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外汇风险可分为:

①交易风险。交易风险是指在以外币计价的交易中,由于外币和本币之间汇率的波动使交易者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交易风险又可分为外汇买卖风险和交易结算风险。

②折算风险。折算风险又称会计风险,是指企业在会计处理和外币债权、债务决算时,将必须转换成本币的各种外币计价项目加以折算时所产生的风险。由此造成的收益或损失是未实现的,是“账面”收益或损失。

③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使企业在将来特定时期的收益发生变化的可能性。经济风险是由于汇率的变动产生的,而汇率的变动又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销售价格,进而引起产销数量的变化,并由此最终带来获利状况的变化。经济风险中所说的汇率变动,仅指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3)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因法律制度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风险。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存在差异,因此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和技术政策也有所不同,各个国家在对待对外直接投资的立法上就会存在着一些差异。而至今关于国际多边投资及与投资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因此,跨国企业面临着法律环境差异所带来的风险。(4)文化风险

文化风险是指与东道国的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与态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给企业对外投资带来的不确定性的风险。文化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东道国消费者和本国消费者在消费习惯、偏好和购买能力上的差异;②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价值观等方面形成的差异;③文化制度的差异。(5)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能否成功地开发出新产品具有不确定性。这种风险不仅来自技术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而且来自于能否获得经济上的收益。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这取决于市场需求状况,市场需求旺,则可获得收益。

3简述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1)理论观点

幼稚产业保护论由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李斯特认为,一国实行什么样的贸易政策,必须同本国工业发展的过程相适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程度,李斯特把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采取的政策也应不同,即不同时期应该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处于农业时期的国家,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引入工业品,刺激国内工业的建立;处于农工业时期的国家,工业刚刚建立,缺乏竞争力,应该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处于农工商时期的国家,工商业十分发达,具备对外自由竞争的能力,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李斯特还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得多,因此,与其实行自由贸易而获得财富,还不如通过保护发展本国的工业,以获得财富的生产力。(2)政策主张

①保护对象

李斯特不主张对所有的工业都实施保护,需要保护的是那些处于发展初期阶段而又面临外国强大竞争的有发展前途的工业。

②保护手段

李斯特认为关税是作为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但关税的征收应因时间、产业而异。并主张逐步提高关税税率。因为突然征收过高的关税会割断原来存在的与各国的商业联系,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反而对本国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③保护程度

李斯特认为,对不同行业要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对奢侈消费品,只需征收很低的保护关税。这类产品进口总值不大,影响较小,征税过高反而刺激走私。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部门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其建立和经营需要大量资本、技术和人力投入,需要通过高关税给予充分保护。对国内不能生产的各种复杂机器的进口应当免税或征收很低的关税,对这类产品的过分限制会影响国内工业的快速发展。

④保护期限

李斯特认为,对国内某项工业的保护不能永久持续下去,保护只能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当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后发展起来,能够与外国竞争时,就不再需要保护。他认为,对工业部门的保护最长不能超过30年。在此期限内仍不能成长起来的产业,政府不应继续对其给予保护。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认为,保护是为了不保护,保护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一旦时机成熟,幼稚产业成长起来以后就撤销这种保护。即使在保护期间,也不绝对排斥国外的竞争,只是要把这种竞争限制在本国工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4简述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

答: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间转移,即资本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作单向、双向或多向流动,具体包括:贷款、援助、输出、输入、投资、债务的增加、债权的取得,利息收支、买方信贷、卖方信贷、外汇买卖、证券发行与流通等等。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过剩资本的形成或国际收支大量顺差

过剩资本是指相对的过剩资本。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积累率的提高,资本积累迅速增长,在资本的特性和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的支配下,大量的过剩资本就被输往国外,追逐高额利润,早期的国际资本流动就此产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在国外获得的利润也大量增加,反过来又加速了资本积累,加剧了资本过剩,进而导致资本对外输出规模的扩大,加剧了国际资本流动。(2)利用外资策略的实施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不同程度地通过不同的政策和方式来吸引外资,以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美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债务国。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迫切需要资金来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往往通过开放市场、提供优惠税收、改善投资软硬环境等措施吸引外资的进入,从而增加或扩大了国际资本的需求,引起或加剧了国际资本流动。(3)利润的驱动

增值是资本运动的内在动力,利润驱动是各种资本输出的共有动机。当投资者预期到一国的资本收益率高于他国,资本就会从他国流向这一国;反之,资本就会从这一国流向他国。此外,当投资者在一国所获得的实际利润高于本国或他国时,该投资者就会增加对这一国的投资,以获取更多的国际超额利润或国际垄断利润,这些也会导致或加剧国际资本流动。在利润机制的驱动下,资本从利率低的国家或地区流往利率高的国家或地区。这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又一个重要原因。(4)汇率的变化

汇率的变化也会引起国际资本流动,如果一个国家货币汇率持续上升,则会产生兑换需求,从而导致国际资本流入,如果一个国家货币汇率不稳定或下降,资本持有者可能预期到所持的资本实际价值将会降低,则会把手中的资本或货币资产转换成他国资产,从而导致资本向汇率稳定或升高的国家或地区流动。在一般情况下,利率与汇率呈正相关关系。一国利率提高,其汇率也会上浮;反之,一国利率降低,其汇率则会下浮。(5)通货膨胀的发生

通货膨胀往往与一个国家的财政赤字有关系。如果一个国家出现了财政赤字,该赤字又是以发行纸币来弥补,必然增加了对通货膨胀的压力,一旦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为减少损失,投资者会把国内资产转换成外国债权。如果一个国家发生了财政赤字,而该赤字以出售债券或向外借款来弥补,也可能会导致国际资本流动。(6)政治、经济及战争风险的存在

政治、经济及战争风险的存在,也是影响一个国家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政治风险是指由于一国的投资气候恶化而可能使资本持有者所持有的资本遭受损失;经济风险是指由于一国投资条件发生变化而可能给资本持有者带来的损失;战争风险是指可能爆发或已经爆发的战争对资本流动造成的可能影响。(7)国际炒家的恶性投机

恶性投机包含两种含义:①投机者基于对市场走势的判断,纯粹以追逐利润为目的,刻意打压某种货币而抢购另一种货币的行为。这是一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恶性投机。②投机者不是以追求盈利为目的,而是基于某种政治理念或对某种社会制度的偏见,动用大规模资金对某国货币进行刻意打压,由此阻碍、破坏该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无论哪种投机,都会导致资本的大规模外逃,并会导致该国经济的衰退。(8)其他因素

如政治及新闻舆论、谣言、政府对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干预以及人们的心理预期等因素,都会对短期资本流动产生极大的影响。

5简述波特钻石理论主要内容。

答:钻石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在批判和继承原有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也被称为“国家钻石模型”。该理论认为,国家是企业或者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企业或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体现,或者说,国家竞争优势最终以特定产业作为载体而表现出来。

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撑产业,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以及两个辅助因素:机遇和政府。波特认为这6个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这形成一个类似钻石分子结构的菱形结构。由于钻石结构是一个互相增强的系统,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互相加强的利益,从而构成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如图2所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