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皮肤病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08:11:36

点击下载

作者:晋红中,朱学骏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简明皮肤病手册

简明皮肤病手册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简明皮肤病手册/晋红中,朱学骏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ISBN 978-7-117-22825-1

Ⅰ.①简… Ⅱ.①晋…②朱… Ⅲ.①皮肤病-诊疗-手册 Ⅳ.①R751-6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38525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简明皮肤病手册

主  编:晋红中 朱学骏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7年2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2825-1

策划编辑:左巍

责任编辑:柴山山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编  者

朱学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终身教授,皮肤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晋红中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金华 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 捷 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皮肤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 明 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皮肤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前  言

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已在全国全面启动,其中全科医生培训是重点,因为培训好全科医生是使医疗资源下沉的重要环节。皮肤病十分常见,资料表明全科医生诊治的患者中,皮肤病患者可占到20%。全国皮肤科有248个培训基地,有些并不是教学单位,缺乏经验,因此为全科医师培训编写一本皮肤病教材是当务之急。为此,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皮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学骏教授提议,由北京、上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5家医院,即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共同编写一本为全科医师使用的皮肤病学培训教材。

全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强调了学习皮肤病相关知识的重要性、皮肤组织的特点、皮损的基本病变特点及常用的诊断技术等;第二部分介绍了皮肤科常用的治疗手段;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常见皮肤病的诊治要点。本书具有图文并茂、文字简洁、可读性及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全科医生培训在我国是个新生事物,如何编写出一本简明、实用的教材,尚缺少经验,不足在所难免,恳请医学同道们批评指正,并请读者们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使本教材日臻完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朱学骏北京协和医院 晋红中2016年7月第一章 概  述

皮肤被覆在人体体表,是机体最大的器官。成人皮肤面积约为21.5~2.0m,重量为4~5kg。皮肤的厚度随年龄、部位不同而异,不包括皮下组织,一般为1~4mm。眼睑皮肤最薄,足趾皮肤最厚。皮肤起着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是机体所不可缺少的。第一节 皮肤科学的重要性

首先,皮肤位于人体体表,不断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而体内的变化也容易在皮肤上反映出来。加之皮肤看得见、摸得着,发生在皮肤上的异常很容易被发现,因此,皮肤病常见、多发。几乎每个人都有患皮肤病的经历,如痤疮(俗称青春痘)、脂溢性角化症(俗称老年斑)、足癣、虫咬皮炎、皮炎湿疹等。在综合医院中皮肤病患者一般约占门诊量的10%左右。国外资料表明,社区医院中皮肤病患者可占到25%~30%。其次,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大气污染、生活方式变化、旅游及更多的户外活动等原因,皮肤肿瘤的发病率正呈现上升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对各型皮肤肿瘤做出正确诊断,学会区分哪些是良性的,哪些是恶性的,并及时处置。再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皮肤美容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皮肤科医师除了要为皮肤病患者解除病痛外,还肩负普及皮肤卫生、健康的任务,预防皮肤病的发生,并使人们的皮肤更健康,更靓丽。

皮肤病大多可以在门诊治疗,而且不少外用药物属于非处方药,可以在药房买到。但也有急症,如过敏性休克,累及呼吸道引起窒息的急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重症皮肤病如重症药疹剥脱性皮炎、脓疱型银屑病等,可引起周身皮肤发红、脱屑,天疱疮、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可导致患者大片皮肤糜烂、渗出等。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需要及时住院治疗,甚至抢救治疗。第二节 皮肤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皮肤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没有皮肤,人是无法生存的。皮肤功能或形态上缺陷也会使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皮肤担当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不仅仅是保护内脏器官的机械屏障,更是抵御各种物理、化学、机械及微生物入侵的生物屏障。皮肤还具有调节体温功能:人的核心体温能在变幻不定、冷热多变的外界环境中保持恒定,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皮肤能使人体抵御紫外线的强烈照晒,这主要归功于表皮内的黑素细胞,所产生的黑素颗粒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皮肤还能够通过吸收紫外线,将表皮细胞内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最终促使钙的吸收,增加骨3密度。皮肤是重要的感觉器官,能感受痛、温、触觉,还有痒觉,从而能迅速躲避外界的有害刺激。皮肤不停地在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皮肤有丰富的外泌腺,即使静止不活动,每天也要出汗约600ml,称为隐性出汗。若在炎热的暑天,则可以大汗淋漓。皮肤通过皮脂腺分泌皮脂,与汗液一起在皮肤表面形成了一层乳化膜,使皮肤保持润泽。最后,由于皮肤位于人体最外面,首先映入他人眼帘,因此人们普遍十分关注皮肤的健康与形象,美成为永恒的追求。皮肤疾病不仅可带给人们躯体的痛苦,也常带来精神上的烦恼。第三节 皮肤病变与临床学科的密切关系

皮肤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一个身体健康,营养状态良好的个体,面色红润,皮肤光泽,富有弹性;而健康状态不好时,往往面色憔悴,营养不良者则皮肤干燥,失去弹性。皮肤上出现的变化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先兆或指征,如一名长期低热、关节痛的年轻女性,当面部出现蝶形红斑后,表明可能患上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如一名老年人,出现了皮肤瘙痒,同时又易发生皮肤感染如毛囊炎、疖肿或念珠菌感染时,则可能是糖尿病的指征,应做尿糖及血糖等检查。

皮肤与各个临床科室息息相关。皮肤可以作为系统性疾病的第一症候,如结缔组织病,无论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还是系统性硬皮病,在发病之初,皮肤可能是仅有症状,以后逐渐累及内脏如肺、肾、肝,甚至心、脑等,危及生命;如过敏性紫癜,最初可仅表现为小腿出血点,但本病可累及肾,尿中出现蛋白及血球,累及消化道,患者可出现剧烈腹痛、黑便,还有的出现多发关节疼痛。至于药物过敏引起的皮疹,则在临床各科都是可以发生的。当遇到患者发烧、出皮疹时,疾病属于传染病,还是因服用药物引起的药疹,有时区别会有困难,这时就需要多科室联合诊治。因此,当我们学习皮肤科学时,一定要有整体观念,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将皮肤作为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对皮肤病症状、体征的了解,诊断及治疗方法的掌握,不仅是皮肤科医生的需要,也是成为一名合格全科医生的必备条件。第四节 皮肤的结构与生理

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及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外泌腺,顶泌腺及甲)所组成。此外,皮肤内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等。

1.表皮

表皮内有四种类型的细胞:它们是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及默克细胞(Merker cell)。(1)角质形成细胞:

是表皮的主要细胞类型,占表皮内细胞总数的80%以上。从内至外分为四层(图1-4-1):①基底细胞层:仅1层,细胞具有丝状分裂的能力,不断产生新的上皮细胞,向上进入棘细胞层。基底细胞还起着连接表皮与真皮的作用;②棘细胞层:由4~8层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角形,细胞间靠高度特异的结构——细胞间桥即桥粒彼此相连;③颗粒细胞层:2~4层细胞,细胞内可见多数角质透明颗粒,在此层细胞核开始解离;④角质层:由5~10层已经死亡的角质形成细胞组成,位于最外层,胞内为致密的角蛋白,核已消失。角质层含水量仅15%左右,角质层坚韧、干燥的特点既能抵抗外界机械性的刺激,又使微生物难以生长,在体表起着重要的屏障作用。图1-4-1 角质形成细胞

从基底细胞到角质层是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成熟的过程。基底层正常角质形成细胞的分裂周期约为13~19天,分裂后新生细胞进入上方的棘细胞层,再逐渐上移至颗粒层,这个过程约需14天。从颗粒层移至角质层脱落又需约14天。这样,从开始形成新的角质形成细胞至从角质层脱落约需41~47天,称为表皮更新时间。(2)黑素细胞:

位于基底细胞层,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左右(图1-4-2)。不同人种肤色不同,但黑素细胞数量是相同的,肤色不同主要因黑素细胞产生黑素的数量不同。黑素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色素,黑素颗粒通过黑素细胞树枝状的分枝分布到角质形成细胞中。黑素呈伞形聚集于胞核上部,能吸收紫外线的辐射,起到保护作用。图1-4-2 黑素细胞(交界处空泡细胞)(3)朗格汉斯细胞:

来自骨髓,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可见于表皮全层,主要位于棘细胞层,具有吞噬、处理异物、递呈抗原的作用。表面有CD1a、S100等多种标记蛋白,是表皮内的活性免疫细胞,对机体起免疫保护作用。(4)默克细胞:

位于基底细胞层,是一种神经内分泌细胞,在触觉敏感的部位如手指末节指腹、口唇及其周围分布较多,与皮肤的感觉有关。

基底膜带是连接表皮真皮的重要结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渗透屏障作用,可防止有害的物质通过。电镜下,基底膜带分为四部分: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的胞膜和半桥粒、透明板、致密板及致密板下原纤维带。基底膜带成分如果出现问题,将会发生某些先天性大疱病及大疱性类天疱疮等自身免疫疾病。真-表皮交界处的炎症反应在皮肤病理上称为界面反应,见于多种疾病,如红斑狼疮、扁平苔藓、移植物抗宿主病、药物反应等。

2.真皮

真皮是表皮的支架,主要由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基质和细胞(如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等组成。真皮基质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由成纤维细胞合成。真皮分乳头层及网状层。乳头层内含有丰富的血管,胶原纤维较为纤细。它与表皮呈犬牙交错,波纹状彼此相连。网状层内的胶原纤维粗厚、数量多,网状层在人体各部分厚薄不匀,眼睑的网状层很薄,而后背部的网状层则远较乳头层厚。

在真皮内有血管、淋巴管、神经等。表皮内是没有血管的,真皮内则有丰富的血管网。乳头层内的血管丛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襻,提供表皮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在四肢末端真皮浅层有许多动静脉吻合枝,称为血管球。外界温度明显变化时,在神经支配下,血管球的吻合枝可开启或关闭。外界温度低时,血球管的吻合枝开启,动脉血可不经外周毛细血管而直接进入静脉,从而减少了热量丢失,起到保存体温的作用。皮肤中淋巴管较少,它的管壁薄,皮肤中的组织液、代谢产物、细菌等易进入淋巴管而到达淋巴结,在淋巴结内被吞噬消灭或引起免疫反应。皮肤的神经分布十分丰富,感觉神经可感知痛觉、触觉、温觉、冷觉、压觉及痒觉等。运动神经则控制血管、立毛肌、腺体周围肌上皮细胞的活动,以调节血流,使毛发竖立及腺体分泌等。

3.皮下组织

皮下脂肪被血管纤维间隔分成若干小叶,由小动脉供给营养。脂肪细胞代谢活跃,很多毒性物质(毒素、代谢产物、酶或微生物)都可经血液循环到达这里,引起炎症反应。

皮下组织由脂肪小叶及小叶间隔组成。脂肪小叶由脂肪细胞组成,小叶间隔则为结缔组织,其中有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等。皮下组织具有调节体温、隔离、提供能量和支持作用。厚度因机体的不同部位、年龄、性别及营养状况而有很大区别。

4.皮肤附属器(1)毛囊:

除了指(趾)末节伸侧、掌跖、唇红、乳头、龟头及阴唇内侧无毛外,人的体表均有毛发分布。毛发有长毛、短毛及毳毛三种。长毛如头发、胡须、阴毛及腋毛等;短毛如眉毛、睫毛、鼻毛等;毳毛细软、色浅,分布于全身的光滑皮肤。毛发露出皮面以上的部分为毛干,在皮肤毛囊内的部分为毛根。

毛发的生长呈周期性:分生长期、退行期及休止期。处于生长期的头发每日生长0.27~0.40mm,生长期一般持续3~6年,然后进入退行期,此时头发停止生长,易于脱落。退行期约2~3周,此后进入为期3~4个月的休止期,直至下一个新的毛囊周期开始。头发约6万~10万根,正常人每日可脱落50~100根,同时也有大致相同数量的新发长出。不同部位毛发生长期的长短是不同的,如眉毛、睫毛的生长期仅约2个月,故毛较短。(2)皮脂腺:

除掌跖外,分布于全身体表,以头皮、前额、颊部、鼻翼、颏部、胸背上部、外阴等部位皮脂腺最多,这些部位称为皮脂溢出部位。头面部的皮脂腺每平方厘米可达800个,其他部位每平方厘米少于100个。皮脂腺绝大部分开口于毛囊。口腔黏膜、唇红、小阴唇黏膜面及包皮内侧等部位的皮脂腺则直接开口于黏膜表面,表现为针帽大淡黄色的小点。皮脂腺产生并分泌皮脂,经毛囊口弥散于皮肤表面。皮脂腺的发育受雄激素影响,青春期由于性腺发育皮脂分泌增多,皮肤显得油腻。老年人皮脂腺萎缩、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干燥,容易发生皮肤瘙痒。(3)外泌腺:

遍布全身,除唇红区、包皮内侧、龟头、小阴唇及阴蒂等少数部位外,其他各处都有汗腺分布。以手掌、足跖、额部、腋窝部最为丰富。外泌腺分腺体及导管两部分。腺体所分泌的汗液经导管排至体表,汗液无色无味,99%以上为水分。当汗液挥发时带走体表的热量,起调节体温的作用。此外,它与皮脂组成的乳化膜能润泽皮肤。汗液的分泌受交感神经支配。(4)顶泌腺:

在动物比较发达,人类趋于退化,主要分布于腋窝、乳晕、脐窝、外阴及肛周等部位。外耳道的耵聍腺、眼睑的麦氏腺及乳腺都是变异的顶泌腺。顶泌腺分泌物为无臭的乳状液,含水分、蛋白质、脂肪酸等,经毛囊口排至体表。在皮肤表面被细菌分解后可产生臭味。顶泌腺的发育受性激素影响,至青春期才有分泌活动。(5)甲:

位于指(趾)末端伸侧,是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的硬角蛋白所形成的板状结构物。外露部分称为甲板,位于近端皮肤中的部分为甲根。覆盖甲板周围的皮肤称为甲廓,甲板下面的皮肤称为甲床。甲板近端可见半月状淡色区,为甲半月,这在拇指容易见到。甲根下方的上皮为甲母,是甲的生长区。甲的生长呈持续性,正常成人指甲每日生长约0.1mm,趾甲的生长速度为指甲的1/2至1/3。第五节 特殊人群皮肤的特点小儿皮肤

刚出生时全身皮肤被覆胎脂,这层胎脂为新生儿从宫内水环境至逐渐适应宫外干燥有氧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初生儿的第一次洗澡仅是洗掉体表的污秽物如血污、胎粪等,而将胎脂完整的保留在皮肤表面,随以后的正常护理逐渐干燥、自行消失。

新生儿无论表皮还是真皮都较薄,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经表皮水分丢失较多,皮肤的透过性好,大面积外用药物容易被吸收而产生全身性反应。洗浴应该用无香料的中性洗液,并充分清洗。血管舒缩功能差,热量容易丢失,要格外注意保暖;新生儿常出现大理石样皮肤,温度升高时可消退。常在颈枕、眼睑、眉间等处出现毛细血管扩张,通常在几个月或几岁时消退,唯颈枕部红斑可能持续不退。新生儿面部可出现粉刺或粟丘疹(新生儿痤疮),这是受母体经脐带血至新生儿体内性激素的影响,可持续数月。以后,要到青春期性腺发育,皮脂腺才恢复旺盛的分泌。骶部可见蒙古斑,大多在3~4岁时消退。另外,大部分先天性或遗传性皮肤病在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就会表现出来。

人出生后皮肤不断适应外界环境,大概在6~12个月时大部分皮肤功能,包括皮肤屏障功能已接近成人。但儿童皮肤仍有别于成人:表皮及真皮较薄,真皮胶原及弹力纤维细短。机械抵抗能力差,容易擦伤、摔破,烫伤、虫咬后容易形成大疱。儿童皮肤易晒伤。体温调节功能差。母体的保护性抗体消失,而小儿自身产生的免疫力尚未完成,在这期间易发生感染。容易发生在婴儿、儿童的皮肤病:血管瘤、婴儿湿疹、特应性皮炎、尿布疹、虫咬皮炎等。老年人皮肤

随着年龄增长,皮肤会发生老化改变。皮肤老化分自然老化(又称生理老化)和光老化两种。自然老化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表皮增厚,皮突减少;真皮胶原合成减少,弹力纤维变性,导致皮肤弹性减少和皱纹形成。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及脂质减少,导致老年人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干燥、皲裂。真皮胶原及皮下脂肪减少使皮肤变薄。有活性的黑素细胞减少,光防护能力下降。朗格汉斯细胞减少50%,细胞免疫反应降低。真皮微血管分布减少,伤口愈合能力差。一些良性肿物如老年性血管瘤、脂溢性角化病、老年皮脂腺增生等多发。光老化表现为:皮肤粗糙、有粗大的皱纹;肤色加深;皮肤脆性增加,由于慢性光暴露引起弹力组织破坏,使得皮肤小血管失去支撑,易出现老年性紫癜;面颊部毛细血管扩张;在日光暴露部位,在光老化基础上可出现红斑及不易刮除鳞屑的损害,这是一个癌前期病变,称为日光性角化症;皮肤癌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及恶性黑素瘤的发生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老年人的皮肤病在日常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常见,并常因皮肤问题而降低生活质量。常见的有老年性皮肤瘙痒、反复搔抓后可引发湿疹,下肢静脉曲张引起小腿瘀积性皮炎,老年性指(趾)甲变形,行动不便或肥胖者会有间擦疹,长期卧床引起的压疮,各种良、恶性皮肤肿瘤等。少见的如大疱性类天疱疮,往往在四肢,严重者全身出现大疱及血疱;老年性红皮病,表现为全身皮肤潮红、脱屑,遇到这类患者,应及时转上级医院诊治。

在为老年人治疗时,需考虑到以下因素:老年人行动不便,洗浴时容易摔倒,外用药易出现刺激性,所开具的药物会与其他系统药物发生相互作用,镇静类抗组胺药会致头晕、困倦等。第六节 皮肤病的基本损害

皮肤位于体表,皮肤病征大多看得见,摸得着,因此皮肤病十分注重形态学的观察与描述。与其他疾病一样,皮肤病的诊断也需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三方面的资料,但又有其特殊性,如体格检查时更注重望诊及触诊。

检查皮肤时室内光线应明亮,最好在自然光下进行。检查应包括皮肤、黏膜及皮肤附属器。检查部位应充分暴露。

首先检查皮损的分布,限局性还是全身性?检查时,注意皮损是否对称分布,黏膜如眼结膜、口腔黏膜、阴肛部黏膜是否受累;其次检查皮损的排列,是线状、带状、环状、团状、群集或散布;最后检查皮损的性质,这是最重要,尤其是原发性损害的性质与特点。

1.原发性损害

是指皮肤病自身病理过程所产生的损害。(1)斑疹:

为限局的皮肤颜色改变,损害与周围皮肤平齐,触之既不高起、也不凹下。出血斑是皮肤局部出血或红细胞外渗所致,呈紫红色,压之不退色,小的称为瘀点,大的称为瘀斑。(2)丘疹:

为限局性、实质性,高出皮面的浅表损害,直径小于1cm,病变限于表皮或真皮上部。相邻丘疹彼此融合,成为扁平,隆起皮面的损害,直径大于1cm的称为斑块。(3)结节:

为限局性、实质性的深在性损害,病变常发生在真皮下部或皮下组织。以触诊检查结节更易被查出。少数结节可由表皮限局性增厚所致,如结节性痒疹。(4)风团:

为隆起皮肤表面、暂时性、限局性的损害,淡红或粉红色,大小不一,形状不定,常伴瘙痒。风团发生快,一般经数小时消退而不留痕迹。(5)水疱和大疱:

为限局性、内含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直径小于0.5cm的称水疱,大于0.5cm的称为大疱。应注意疱内容物,是清亮、血性还是脓性;疱壁厚薄,是否容易破溃。(6)脓疱:

为内含脓液的疱,脓疱周围常绕以红晕。脓疱可以是有菌性的;也可以是无菌性的,如脓疱型银屑病的脓疱。(7)囊肿:

为内含液体或半固体的囊样损害。囊肿一般位于真皮内或皮下,呈圆形或椭圆形稍隆起皮面,如囊肿性痤疮。(8)肿瘤:

非炎性细胞增生所致,高出皮面或仅能触及的肿块。肿瘤的大小、形状、颜色、软硬度及深浅因病变的性质而不同。

2.继发性损害

由原发性损害自然演变或经搔抓、治疗等而成。(1)鳞屑:

为已死亡、脱落的表皮角质层细胞。正常表皮角质层细胞不停地随代谢而脱落,但不易察觉。病变时,角质形成细胞的更替时间缩短,或角化过程发生异常可形成鳞屑。(2)结痂:

为皮损上的浆液、脓血、脱落的上皮细胞与微生物等混合干涸而成。(3)糜烂:

为表皮或黏膜上皮缺损所致的潮红湿润面,基底为表皮下层或真皮乳头层。糜烂愈合较快,愈后不留瘢痕。(4)溃疡:

为深达真皮网状层或更深的皮肤黏膜缺损,愈后留下瘢痕。(5)浸渍:

由于皮肤长时间浸水或处于潮湿状态,角质层吸收了过多水分,而使皮肤浸软变白,甚至起皱称为浸渍。(6)瘢痕:

为真皮或深层组织缺损或破坏后,经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低于正常皮肤表面为萎缩性瘢痕,高于皮肤表面为增生性(肥厚性)瘢痕。瘢痕表面平滑,失去正常皮纹。(7)皲裂:

为皮肤表面深浅不一的线状裂隙。(8)表皮剥脱:

又称抓痕。为搔抓后引起表皮或真皮浅层的限局性缺损,多呈点线状,愈后一般不留瘢痕,常遗有色素沉着。(9)苔藓样变:

为境界清楚的皮肤限局性增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表面粗糙。(10)萎缩:

由于皮肤的结构成分减少所致。表皮萎缩时其下血管较为清晰可见,有时皮肤轻度发皱。真皮或皮下组织萎缩时,皮肤出现限局性的凹陷。第七节 皮肤科常用的诊断技术一、病原学检查(1)真菌检查:

用于怀疑真菌感染的病例。方法:取鳞屑、甲屑、断发等置于载玻片上,加1滴10%~20%氢氧化钾溶液,覆以盖玻片,用酒精灯火焰徐徐加热(避免煮沸)以加速溶解角质物。然后将盖玻片压紧,用吸水纸或棉棒吸去周围多余溶液。在镜下检查孢子或菌丝。注意事项:注意取材部位,环形皮损应取边缘的鳞屑,水疱可剪下疱顶置于玻片上,有时需多次取材。必要时需作培养。(2)细菌检查:

取分泌物或组织,直接涂片镜检、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筛查。血清学可检测特异性抗体,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如用于结核分枝杆菌筛查的PCR、TB-Spot检查。(3)病毒检查:

常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抗体。PCR方法可用于疱疹病毒检测及人乳头瘤病毒的分型。(4)疥螨检查:

用于怀疑疥疮的病例。常从指缝、腹股沟、阴部等皮肤折皱部位皮损处取材,镜下检查。见到疥虫即可确诊。(5)毛囊虫检查:

用于怀疑毛囊虫皮炎、酒渣鼻的患者。常从面部毛囊处取材。毛囊虫是螨的一种,正常时寄生在毛囊内。只有见到多个毛囊虫才有诊断价值。二、过敏原测试

1.皮肤斑贴试验

目的:用于发现和确定引起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外源性致病原。

方法:常规选择上背部脊柱两侧正常皮肤。将斑试抗原按顺序挤入斑试器的铝制小碟内,将加有抗原的斑试器胶带贴于皮肤上。贴敷后48小时揭除试验物,于48、72小时各观察一次,必要时1周后再次观察。

结果判断:阴性反应(−):敷贴部位无反应;可疑反应(±):仅有微弱的(不清楚的)红斑;阳性反应(+):红斑、浸润、可能有小丘疹;(++):红斑、浸润、丘疹,小水疱;(+++):红肿并有大疱及糜烂。阳性表示对受试物过敏。

注意事项:敷贴部位应无皮损;试验宜在皮炎急性期后2周以上进行。患者受试前2周及受试期间不要内服皮质类固醇,试验前两天及受试期间停用抗组胺类药物;受试期间,若敷贴局部剧痒或刺激,应及时去除受试物,并用清水清洗,对症处理。

2.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

目的:用于检测速发型过敏反应。

方法:先将皮试液滴在受试者前臂内侧皮肤上,可同时作多个,点之间距离2cm,然后用点刺针穿过液滴,轻轻刺入皮内,20分钟后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红斑、风团。

注意事项:试验有激发严重系统性过敏反应的危险,故需配备急救物品。

3.血清特异性IgE检测

目的:是体外检测速发型超敏反应的方法。

方法:取静脉血,用特殊药盒,可以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某一特定过敏原(一般是食物过敏原及吸入过敏原)的IgE,可以定性或定量。一般在医院检验科检测。

结果判定:定性结果分阴性及阳性。阳性结果的判读一定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定量结果一般分4~6级,与过敏疾病严重度并不一定相关。

总IgE定量:通常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gE浓度,超过240ng/ml(100U/ml)提示特应性过敏。三、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赋予我们透过角质层,在纵深方向看到皮肤各层的变化,是肉眼观察的延伸与补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目的:临床上诊断不清的皮肤病及各类皮肤肿瘤。

方法:在局麻下取小块皮肤病变组织经处理、切片、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取材方法视病损而定,多数采用环钻法,也可采用手术刀切除或削除法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损害。对水疱、脓疱,应选择早期皮损,取材时应保持疱的完整性。环形损害应在边缘取材。取材标本应包括一部分正常皮肤。切下标本应放入10%甲醛液中固定,及时送病理室。病理切片常规采用HE染色,需要时行特殊染色。如真菌需作PAS染色,皮肤淀粉样物质需作结晶紫或刚果红染色。淋巴瘤等需作免疫组化检查。

结果:有资质的病理科医生或皮肤病理医生在阅读病理切片后,撰写报告。临床医生需结合病理报告,根据患者病损情况及病情做出临床诊断。

注意事项:取材的大小、深浅应适宜。对发生有皮下脂肪的病变如脂膜炎,取材必须深达皮下组织,应采取手术刀切除,而不宜用环钻法。有些疾病需多次取材,如蕈样肉芽肿。四、免疫荧光检查

目的:用于免疫性皮肤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红斑狼疮等)。也用于病原体的检测。

方法:常采用直接荧光法、间接荧光法。(1)直接法:

以患者病变组织的冰冻切片(4μm厚),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体直接滴加于待检标本上,若与抗原发生特异结合,则呈现荧光。以检查患者皮肤组织中有否免疫球蛋白或补体的沉积。(2)间接法:

静脉取血。反应中有两对抗原抗体相继起结合反应,第一为患者血清中抗体与相应自身抗原的特异结合;第二抗体,即荧光素标记的抗体,针对第一抗体的抗抗体。以检查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自身抗体。

注意事项:每次实验应该有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标本应及时检查,并应避光保存,不然荧光会淬灭。五、皮肤影像学检查

皮肤影像学检查是一类无创性的皮肤病辅助检查手段。(1)滤过紫外线(伍德灯)检查:

为一种手提式检查灯。通过含氧化镍滤片而获得的320~400nm长波紫外线,照射于皮损处,用于皮肤病的诊断,如黄癣的病发可呈暗绿色荧光,白癣的病发将呈亮绿色荧光,红癣的皮损呈珊瑚红色荧光;也有助于色素性皮肤病的诊断。本法简单易行,临床上常用。(2)皮肤镜:

是一种特殊光学放大设备,可以观察到表皮、表真皮连接处及真皮浅层结构。根据设备原理不同可分为浸透型及偏振光型皮肤镜。皮肤镜可以是便携式的,也可以是工作站式的。皮肤镜对黑素性(恶性黑素瘤、色素痣等)及非黑素性皮损(基底细胞癌、血管瘤、银屑病、扁平苔藓、毛发病等)均有一定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3)皮肤超声:

用于皮肤探查的超声频率一般为20~100MHz的高频超声。20MHz时的穿透深度可达8mm。频率越高,分辨率越高,但穿透深度越低。联合不同频率超声(如20MHz和50MHz)可以既观察表皮,也观察真皮及皮下的情况。因为显示的是纵断面,所以可以判断病变的位置、深度、范围。(4)皮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俗称皮肤CT,可以观察到表皮、真皮浅层的情况,特别是色素性、角蛋白异常性疾病。第二章 皮肤科常用治疗第一节 常用的外用药物剂型

外用药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应用时需要掌握外用药的作用、剂型及用药原则。一、外用药物的剂型及其特点(1)粉剂(powder):

有干燥、保护、散热等作用,适用于无渗出的急性、亚急性皮炎。常用的有滑石粉、氧化锌粉、炉甘石等。(2)溶液(liquid):

是药物的水溶液,有清洁、散热、消炎及促进上皮新生的作用,主要作湿敷用。方法是以4~6层纱布以溶液浸湿轻轻拧干以不滴水为度,敷于皮损部位,每次20~30分钟,每天2次。适于有渗出的急性皮炎、湿疹或有小片糜烂、溃疡的皮肤损害。常用的有2%~4%硼酸液、0.05%黄连素液、0.02%高锰酸钾液等。(3)酊剂和醑剂(tincture and spirit):

为药物的乙醇溶液或浸液。不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为酊剂,如2.5%碘酊。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为醑剂。酊剂或醑剂涂于皮肤后,乙醇挥发,溶于其中的药物均匀地分布在皮肤表面,发挥其药理性能。破损皮肤及腔口周围忌用。(4)洗剂(lotion):

又称振荡剂(shake lotion),为不溶于水的粉剂(约30%~50%)与水混合而成,用前应充分振荡混匀。有散热、干燥、消炎、止痒的作用,适用于急性皮炎无渗出者。常用的有炉甘石洗剂、复方硫黄洗剂等。(5)油剂(oil):

一般以植物油调入药物而成,常用的有40%氧化锌油,适用于渗出不多的急性皮炎、湿疹者,有清洁、保护、减轻炎症的作用。(6)乳膏、霜剂(emulsion,cream):

指药物溶解或分散于乳状液型基质中形成的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由于基质不同,可分为水包油(oil-in-water,O/W)型和油包水(water-in-oil,W/O)型。乳膏的渗透性较好,又易于清洗,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剂型。适于亚急性或慢性、无渗出液的皮损。(7)软膏(ointment):

为药物与油脂性基质如凡士林、羊毛脂混匀而成。有保护、润滑、软化痂皮的作用。根据所含药物的性能还可发挥其治疗作用。软膏的渗透作用较乳剂强,适用于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的治疗。有渗出的急性期皮损则不宜用软膏。(8)糊膏(paste):

软膏中含有25%~50%粉末成分称为糊膏。因含粉末量较大,有一定的吸收水分和收敛作用。适用于有轻度渗出的亚急性皮炎、湿疹。毛发部位不宜用糊膏。(9)硬膏(emplastrum):

药物溶于或混合于黏着性基质中并涂布在裱褙材料如纸、布或有孔塑料薄膜上而成。常用的如肤疾宁硬膏,贴于皮损部位,2~3天更换1次。由于硬膏贴于皮肤表面后,阻止水分蒸发,增加了皮肤的水合作用,从而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适于慢性、限局性皮肤损害。有毛部位不宜应用。(10)凝胶剂(gel):

指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如聚乙二醇、丙二醇、纤维素等制成的乳状液型的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局部涂后形成一层薄膜,清洁透明,如治疗痤疮用的2.5%~10%过氧苯甲酰凝胶。(11)涂膜剂(plastics):

指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含成膜材料溶剂中,涂搽患处后形成薄膜的外用液体制剂。(12)气雾剂(aerosols):

药物借助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的压力,从特制容器中喷射出来形成雾状的剂型。气雾剂又称为喷雾剂(sprays),有散热消炎作用,作用短暂且浅表。适应证:适于体表大面积的喷雾,如重症大疱病大面积糜烂时,可喷含抗生素的气雾剂,大面积晒伤时可喷含糖皮质激素的气雾剂。

剂型的选择:根据病期、皮损性质选择剂型(表2-1-1)。

药物的选择:首先根据病因对症下药。病因不明者则根据病变性质选择药物,如化脓性皮肤病选择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选择抗真菌药物;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选择皮质激素或非皮质激素的抗炎药;以瘙痒为主诉,又无明确病因者选用止痒药。表2-1-1 外用药物剂型的选择二、外用药物的注意事项

1.外用药物的使用方法:

须正确掌握使用方法。医护人员必须向患者说明药物的用法。洗剂用前应充分振荡混匀;外用药膏薄薄一层涂于皮肤,用手指多揉几下;对限局性、肥厚皮损外用药物应多加揉擦,必要时加塑料薄膜(如保鲜膜)封包,以促进药物吸收,提高疗效。如治疗疥疮时药物应遍涂于颈部以下的全身,尤其是指缝及皮肤皱褶部位。

2.外用药物的浓度掌握:

要适当,有刺激性的药物应从低浓度开始逐渐递增,如水杨酸软膏、蒽林软膏、维A酸制剂等。

3.外用药物要考虑的患者因素:

注意年龄、性别、皮损部位的不同,如小儿不宜使用强作用的皮质激素,皮肤皱褶及黏膜部位不应使用高浓度、有刺激作用的药物。

4.外用药物若发生不良反应的处理:

应嘱咐患者,外用药部位一旦出现刺激症状或红肿、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清洗患处并到医院作适当处理。

5.外用药物的用量如何掌握:

用药量可用指尖单位(FTU)粗略计算。1个指尖单位是指从5mm口径挤出药膏置于食指远端指节的量,可以覆盖2个手掌大的面积。皮损面积可以用手掌估算,从而预算治疗所需的药量。第二节 常用的皮肤科外用药一、皮肤清洁药和消毒防腐药

1.生理盐水:即0.9%无菌氯化钠水溶液。

2.高锰酸钾水溶液:0.1%~0.5%用于清洗创面,0.02%用于坐浴,浸浴。

3.过氧化氢水溶液3%。

4.硼酸溶液2%~4%。

5.聚维酮碘溶液5%,1%,0.5%。

6.黄连素溶液0.05%。

7.碘伏:0.75%溶液为皮肤消毒液;0.5%溶液用于清洗皮肤感染的创面。

8.利凡诺尔水溶液0.1%~0.2%。二、治疗细菌感染药物

1.莫匹罗星软膏:治疗毛囊炎、疖肿等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

2.夫西地酸乳膏:适于由葡萄球菌、链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及小棒状杆菌等引起的皮肤感染。

3.复方多黏菌素B:含硫酸多黏菌素B、硫酸新霉素、杆菌肽以及盐酸利多卡因。用于预防皮肤割伤、擦伤、烧烫伤、手术伤口等皮肤创面的细菌感染及临时解除疼痛。注意事项:应避免大面积创面使用本品;使用时需注意肾毒性和耳毒性;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4.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是痤疮丙酸杆菌抑制剂,主要治疗痤疮。外用后有一定刺激性。

5.克林霉素(clindamycin,氯洁霉素)及林可霉素(lincomycin,洁霉素):用于痤疮、毛囊炎、酒渣鼻丘疹脓疱性损害的治疗。

6.此外,眼科及耳鼻喉科常用的抗菌药物如红霉素眼膏、氯霉素药水等也可用于皮肤疾病。三、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

用于治疗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头癣、甲癣及花斑糠疹等。这类外用药物较多,以吡咯类抗真菌药最为常用。

1.克霉唑:

软膏1%~3%;溶液1.5%;栓剂150mg/枚。

2.咪康唑(达克宁):

乳膏、软膏2%;溶液、散剂2%;栓剂200mg/枚,400mg/枚。

3.益康唑:

乳膏、软膏、溶液、喷雾剂1%;栓剂50mg/枚,150mg/枚。

4.酮康唑:

乳膏2%;洗剂(采乐)2%。洗剂用于花斑糠疹及头皮脂溢性皮炎。花斑糠疹,每日1次,洗澡时将洗剂均匀涂于患处,轻擦使起泡沫,保留5~10分钟后彻底冲洗,连续5天。头皮脂溢性皮炎,每周洗头2~3次,使药液在头皮上起泡沫数分钟后洗去,连续4~6周。

5.联苯苄唑:

乳膏、凝胶、溶液、喷雾剂、涂膜1%;栓剂150mg/栓。

6.舍他康唑:

乳膏、凝胶及散剂2%;阴道霜2%;溶液2%;阴道栓,每粒含500mg。

7.其他抗真菌药:

特比萘芬乳膏、凝胶、溶液1%;萘替芬乳膏、凝胶1%;环吡酮软膏、乳膏、溶液1%;环吡酮甲涂剂8%;阿莫罗芬甲搽剂(罗每乐),5%、阿莫罗芬乳膏0.125%,0.25%,0.5%。此外,水杨酸软膏、酊剂3%~10%;复方苯甲酸软膏、十一烯酸酊10%等也常用于治疗浅部真菌感染。

8.制霉菌素:

主要用于皮肤或黏膜念珠菌感染。阴道栓、阴道片10万U/枚。四、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

1.阿昔洛韦软膏、乳膏、凝胶3%:

用于人类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

2.喷昔洛韦软膏、乳膏、凝胶1%:

用途同阿昔洛韦。

3.鬼臼毒素酊(尤脱欣)0.5%、鬼臼毒素软膏0.5%:

用于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各种病毒疣。

4.咪喹莫特乳膏5%:

用于尖锐湿疣、扁平疣及跖疣的治疗。五、治疗寄生虫感染的药物

1.硫黄软膏5%(儿童)、10%(成人):用于治疗疥疮。

2.林旦乳膏(丙体六六六、疥灵霜)1%:用于治疗疥疮,孕妇及婴幼儿禁用。

3.苯甲酸苄酯乳膏、涂剂10%~25%。

4.10%克罗米通乳膏。

5.甲硝唑凝胶0.75%、1.0%:用于治疗毛囊虫皮炎。六、外用糖皮质激素(一)外用糖皮质激素的机理

外用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及抗增生等药理作用。主要用于过敏性或与变态反应相关的非感染性炎症性皮肤病。(二)外用糖皮质激素的种类

根据外用糖皮质激素作用强度可分为弱效、中效、强效和最强效四类,但其浓度和基质成分的不同也可改变其作用强度(表2-2-1)。表2-2-1 常用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名称、作用强度和制剂浓度续表

以上糖皮质激素大多有霜膏,乳膏或软膏剂型,少数有溶液剂或硬膏剂型。(三)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复方制剂

最常与抗生素合用:含有抗细菌或抗真菌等药物的复方激素制剂,可外用于合并细菌、真菌等感染的皮肤病如钱币状湿疹、瘀积性皮炎、足癣湿疹化等,消除因感染所致的炎症,提高治疗效果。应根据所合并皮肤微生物感染的种类和对药物的敏感性选择用药。

1.曲安奈德益康唑软膏(派瑞松):

为硝酸益康唑1%和曲安奈德0.1%的复方制剂。

2.复方曲安奈德软膏(康纳乐):

每克含制霉菌素10万U,硫酸新霉素2.5mg,短杆菌肽0.25mg,曲安奈德1.0mg。

3.曲安奈德新霉素贴膏(肤疾宁):

每片(贴,6.5cm × 4.0cm)含醋酸曲安奈德不少于16μg,硫酸新霉素不少于80U。

4.曲咪新乳膏:

每克含硝酸咪康唑10mg(1%),醋酸曲安奈德1mg(0.1%),硫酸新霉素0.3万U。

5.复方克霉唑乳膏:

每克含倍他米松0.5mg(0.05%)、克霉唑10mg(1%)、庆大霉素1mg(0.1%)。

6.复方酮康唑软膏(皮康王):

每克含丙酸氯倍他索0.5mg(0.05%)和酮康唑10mg(1%)。(四)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基本原则

1.不应长期、大面积使用。

2.避免突然停药,尤其是最强效激素,以免出现反跳现象。

3.面部、外阴部及皱褶部位,如腹股沟、腋窝应使用弱效、中效药物。连续使用不超过二周,避免长期外用。

4.儿童应使用弱效、中效药物。使用强效激素制剂,应限于5~7天内。避免过量引起的全身/局部不良反应。

5.强效/最强效制剂通常用于手掌、足跖及严重、顽固的皮炎、湿疹,苔藓样和肥厚性皮损。必要时需封包,以增加药物吸收。

6.最强效药物仅能短期使用(14~20天)或间歇使用,皮损消退后,应以低强度糖皮质激素制剂或非糖皮质激素类抗炎制剂维持治疗,以减轻不良反应,预防快速耐受。

7.用于皮肤薄嫩、擦伤、有糜烂的皮损或大面积使用时,要注意局部吸收,引起系统性不良反应的可能。

8.含有抗细菌或抗真菌等药物的复方激素制剂如曲安奈德益康唑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可短期外用于合并感染的皮肤病(一日两次,用一周)。长期外用增加了导致对抗生素耐药的可能性。(五)外用糖皮质激素的用法和用量

外用激素每天应用不超过2次。可取适量薄涂在皮肤上,最好按指尖单位计量法。对于成年患者,每周外用制剂的最大量:面颈10g;双手15g;头皮15g;双上肢30g;双下肢50g;躯干50g;腹股沟外阴10g。(六)外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

不良反应:长期外用皮质类固醇可出现局部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继发感染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及程度常与所用激素的强度一致,如果在面部长期外用,可出现面部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口周皮炎,酒渣鼻样皮损等改变。长期大面积的使用还可因吸收入体内,发生全身性不良反应,如高血压、糖尿病、柯兴征等。

禁忌证:对糖皮质激素或其赋形剂过敏者禁用。外用糖皮质激素不能用于皮肤溃疡或有皮肤萎缩的部位。也不能用于局部有明显细菌、真菌及病毒感染的疾病。(七)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1.他克莫司(普特彼)软膏:

适用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与湿疹。0.03%他克莫司软膏用于2岁及以上儿童,1%用于成人。不良反应:在外用最初几天局部可有灼热、痒感、红斑、干燥及脱屑。

2.吡美莫司(爱宁达)乳膏1%:

适用于轻中度特应性皮炎及湿疹。外用刺激性相对较小。

这两种药也外用治疗扁平苔藓、硬化性苔藓、白癜风等皮肤病。(八)活性维生素D3制剂

1.卡泊三醇软膏及搽剂:

适用于寻常性银屑病,搽剂用于头皮银屑病。注意事项:这类药物吸收可影响体内钙代谢,禁用于钙代谢异常患者,也不宜长期、大面积使用,以免增加高钙血症的风险。有时发生局部皮肤刺激症状,如出现红斑、烧灼感、瘙痒等。

2.卡(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及搽剂:

由于含有糖皮质激素倍他米松,提高了疗效,每天用药一次即可,应注意不良反应。

3.他卡西醇软膏:

作用及适应证类似于卡泊三醇软膏,可外用于面部。(九)维A酸制剂

1.维A酸乳膏0.03%、0.1%:

适应证包括寻常痤疮、扁平疣、毛囊角化类疾病,也可作为银屑病的辅助治疗。

2.阿达帕林凝胶0.1%:

用于痤疮,主要治疗粉刺。

3.他扎罗汀凝胶或乳膏1%:

适用于慢性斑块型银屑病、角化性皮肤病。

维A酸类药物外用注意事项:这类药对皮肤有刺激性,不宜用于皮肤皱折部位、外阴部及眼周。避免接触眼、鼻及口腔黏膜。育龄妇女使用时须避孕。一般每晚外用1次。用药后应洗手。(十)光敏剂

甲氧沙林溶液0.2%:主要用于小面积白癜风的治疗。注意事项:口腔、眼、黏膜周围及皮肤破溃处不宜使用,仅外搽于病变部位,尽量避开正常皮肤。在外用后配合长波紫外线或日光照晒。有光敏性疾病患者禁用。(十一)皮肤病的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主要目的是增加皮肤的水合作用,即增加皮肤角质层的含水量,修复皮肤的屏障功能。不少皮肤病使皮肤屏障结构和(或)功能受损,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造成皮肤干燥,对环境刺激敏感等不适,此时使用具有润肤、保湿等功能的制剂常可获得很好的效果,与外用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疗效。

1.10%尿素乳膏:

用于皮肤角化症、手足皲裂、干皮症、鱼鳞病等。

2.复方乳酸软膏:

含12%乳酸,15%尿素,用于手足皲裂症和鱼鳞病等。

3.维生素E乳膏:

用于皮肤保护。

4.硅霜:

用于皮肤保护。

5.医学护肤品(药妆):

适于敏感性皮肤者。第三节 系统性药物

本节仅讲述主要在皮肤科使用的系统性用药。重点强调适应证、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关注的是成人用量。关于药物的详细信息,不良反应等请参阅药物手册。一、抗组胺药

组胺由肥大细胞释放,当与血管上的组胺受体结合后,可引起荨麻疹及荨麻疹样皮疹,伴剧烈瘙痒。抗组胺药通过竞争结合组胺受体,拮抗组胺的生物学作用。适用于荨麻疹、药物性皮炎及各类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一)皮肤科常用的系统用药

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及第二代抗组胺药两大类。

第一代抗组胺药:特点是药物的半衰期短,每天需多次服药。药物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因此有嗜睡、困倦、镇静等不良反应。高空作业者、车辆驾驶人员、机械操作人员工作时间禁用。

1.苯海拉明:

每次口服25~50mg,一日3次;或肌肉注射:每次20mg,一日1~2次。

2.氯苯那敏(扑尔敏):

每次口服4mg,一日3次。去氯羟嗪:每次口服25~50mg,一日3次。

3.异丙嗪(非那更):

每次口服12.5~25mg/次,每日2~3次;或肌肉注射25mg,一日一次。

4.赛庚啶:

每次口服2~4mg,一日2~3次,2岁以下儿童、老年人慎用。

5.多塞平:

本药是抗抑郁药,有抗焦虑作用,同时有强大的抗组胺作用。一般在睡前服用25mg。

第二代抗组胺药:

特点是药物半衰期长,每天只需服用一次药;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因此一般无嗜睡、困倦、镇静等不良反应(个别或部分人群有例外,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镇静作用)。

1.氯雷他定:

成人及大于12岁儿童,每次口服10mg,一日1次。

2.地氯雷他定:

成人及大于12岁儿童,每次口服5mg,一日1次。

3.西替利嗪:

成人或12岁以上儿童,每次口服10mg,一日1次。

4.左西替利嗪:

成人及6岁以上儿童,每次口服5mg,一日1次。

5.非索非那定:

成人或12岁以上儿童,每次口服60mg,一日2次。

6.氮斯汀:

每次口服2mg,一日2次。

7.依巴斯汀:

每次口服10mg,一日1次。

8.咪唑斯汀:

每次口服10mg,一日1次。

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有糖浆制剂,适于儿童服用。(二)药物选择

对各类由组胺释放引起的皮肤病,主要是荨麻疹及荨麻疹样皮疹,首先选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对皮炎湿疹等瘙痒性皮肤病,主要利用药物的镇静作用起到止痒效果,首先选择第一代抗组胺药物。(三)注意事项

第一代抗组胺药由于其镇静作用,高空作业者、车辆驾驶人员、机械操作人员工作时间禁用。这类药还有明显的抗毒蕈碱作用,应慎用于前列腺肥大、尿潴留、易患闭角型青光眼者以及幽门十二指肠梗阻的患者。部分抗组胺药有影响心脏QT间期的副作用,如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息斯敏),这两个药已由于其心脏毒性撤出了市场。但有些抗组胺药有轻微的影响心律作用,不要与咪唑类抗真菌药(全身用药)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用,以及已知可延长QT间期的抗心律失常药合用。二、维A酸类药

维A酸是维生素A的代谢中间产物,通过调节表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更新,使病变皮肤的增生和分化恢复正常。

1.维胺酯:

每次口服25mg,一日2~3次,用于治疗重度痤疮、银屑病等。

2.异维A酸(泰尔丝):

每次口服10mg,一日1~3次,用于治疗结节型和囊肿型痤疮,聚合性痤疮,油性皮肤基础上发生的严重痤疮。

3.阿维A:

每次口服10~30mg,每天1次,用于角化性异常性疾病,如严重银屑病的治疗。

注意事项:维A酸类药物有致畸作用,服药前应确认没有怀孕,维胺酯停药后需至少避孕6个月、异维A停药后需避孕至少3个月、阿维A停药后需避孕至少2年后才能怀孕。其他不良反应有皮肤黏膜干燥、血脂升高等。三、抗真菌药

浅表皮肤真菌感染局部外用药即可,而头癣、甲癣及系统性真菌感染则需要系统给药。(一)常用口服抗真菌药

1.灰黄霉素:

口服,主要用于头癣的治疗。

2.伊曲康唑(斯皮仁诺):

口服,主要用于顽固难治或泛发的浅表真菌感染,包括甲癣的治疗。

3.特比奈芬:

口服,主要用于顽固难治或泛发的浅表真菌感染,包括甲癣的治疗。

4.氟康唑:

口服,主要用于全身性念珠菌感染及阴道念珠菌病。伊曲康唑及氟康唑均有注射液,供静脉给药,用于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治疗。

5.制霉菌素:

口服。由于本药不被胃肠道吸收,因此以片剂口含或口服用于念珠菌引起的口腔和消化道感染。(二)注意事项

以上药物均有肝毒性,对需长期服药的,如甲癣患者,服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出现异常应停服。

此外,可以静脉给药的抗真菌药还有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等,用于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四、抗病毒药

1.主要为治疗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药物,口服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阿昔洛韦也可以静脉给药,更昔洛韦仅静脉给药。应告诉患者服药后多喝水。

2.不良反应:需注意肾毒性。肾功能不全性(包括老年人生理性肾功能减退者),应减少服药量。每次静脉点滴速度要慢(至少4小时以上),以防药物在肾小管内沉积、结晶,出现肾绞痛,造成肾功能损害。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静脉给药。五、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等作用。需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皮肤病包括:过敏性休克、伴喉头水肿的急性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药物性皮炎、严重接触性皮炎、重症多形红斑、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等)等。(一)常用的糖皮质激素

1.氢化可的松:

一般静滴100~300mg/d,适于短期使用。

2.地塞米松:

一般2~10mg/d,口服、静脉、肌注。

3.泼尼松:

一般20~40mg/d,口服。

4.泼尼松龙:

一般20~40mg/d,口服,不需经过肝脏转化可直接发挥效应,适用于肝功能不全者。

5.甲泼尼龙:

一般20~40mg/d,静滴或口服,甲泼尼龙的潴钠作用较弱。

6.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德宝松):

每支(1ml)含二丙酸倍他米松5mg及倍他米松磷酸钠2mg。(二)用法用量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制定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给药应按不同治疗目的选择剂量,一般认为给药剂量(以泼尼松为例)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长期服用维持剂量:2.5~15.0mg/d;②小剂量:< 0.5mg/(kg·d);③中等剂量:0.5~1.0mg/(kg·d);④大剂量:大于1.0mg/(kg·d);⑤冲击剂量:(以甲泼尼龙为例)7.5~30.0mg/(kg·d)。

冲击治疗:疗程多小于5天。适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如过敏性急性喉头水肿、重症大疱性皮肤病、重症药疹等。冲击治疗须配合其他有效治疗措施。

短程治疗:疗程10天至半个月。适用于有明确原因的变态反应类疾病,如急性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严重的虫咬反应等。短程治疗须配合其他局部治疗措施,需逐渐减量至停药。为快速缓解症状,可即刻肌注2~5mg地塞米松,之后口服泼尼松,并递减至停药。也可即刻肌注一支德宝松。

长程治疗:疗程大于3个月。适用于反复发作、多器官受累的慢性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等。

维持治疗:可采用每日或隔日给药,停药前亦应逐步过渡到隔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