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7 02:52:42

点击下载

作者:吴玲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华盛顿传

华盛顿传试读:

与美国同在

这一生,到底为了什么而活?尊严,爱情,事业,还是只是为了活着?

华盛顿,则是为了美国的自由,不停地战斗,成就了自己,也造就了美国。

权力是诱人的果子,不由得让人垂涎三尺。但凡有机会掌权者,皆恨不能削尖头颅横冲直撞,可华盛顿是个例外。

虽然东西方文化差异明显,但在封建等级制度上,可谓有着高度的默契。西方称至高无上的那个人为“国王”,东方则是“皇帝”,尽管称呼有所不同,但所握有的权力大同小异,即万事一个人做主,手下一群人参政、议政,可最后定夺者,只能是高高在上的那一个人。

当国王,谁不想?千载难逢的机会摆在华盛顿眼前,他却提不起半点兴趣。别人热衷的,未必是他所想的,一大群人等着他点头示意,可他偏偏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新生的美国需要的不是君主,而是民主,而他也不想当皇帝,他想的是造共和!

经历殊死搏斗后,迎来了约克镇大捷,胜利让华盛顿的声誉更加显赫,民众开始将肉眼凡胎的他奉为神明,甚至称其为救世主。

战斗是胜利了,可摆在眼前的棘手之事不得不考虑。虽千辛万苦建立了联邦政府,可并没有形成紧密完善的组织结构,本应掌握的权力也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看得见却摸不着——没有征税的权力,没有制定州际商约的权力,没有权就意味着没有钱,联邦政府的经费还要依靠各州摊派,同军队的关系也并不和谐,军界对联邦制度不满意,普遍向往建立君主政体,同时,各州却仍然保留财税大权和商贸大权。通俗地讲,各州没有联邦政府照样可以生存,可联邦政府缺了各州的支援,将举步维艰。

鉴于窘迫的现状,许多人想要改变,推选华盛顿当国王的声音不绝于耳,在当时大的环境下,这也不乏是一种选择。论“天时、地利、人和”,华盛顿都具备,至于当还是不当,这即是他的事情了。

经过思考,华盛顿决定站在人民这一边。他对君主制深恶痛绝,对国王也着实没有什么好感,现在让他穿上国王的袍子,接过国王的权杖,别人愿意,可他不愿意。

在美国还没有独立前,13个殖民地通通归属于英国国王统治,各殖民地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其任命权也在英国国王手中。日不落帝国历经1688年革命后,十分不情愿地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议会与国王并驾齐驱,制约着国王的言行举止,而北美各个殖民地在议会中并没有自己的代表,作为英王的臣民,其由内而外只有“忠于国王”的观念。《独立宣言》引发了各殖民地争取独立、反对英王的运动,一向作威作福的总督、官吏、王党分子伺机逃亡,掌管大权的人没了影子,原有的统治机构也即将破亡。“不破无以立”,各州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在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指引下,制定各州的宪法,建立全套的行政机构,跳出了封建君主制的禁锢。

尽管如此,君主立宪制并不是没有市场。

放眼国际,欧洲仍由封建君主制度主宰,德意志的国王是腓特烈二世,沙俄帝国由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掌权,法国则是国王路易十五执政,遥远的东方也不甘示弱,君主专制掌管天下。

纵览寰宇,试图建立共和政体的美国,无疑是历史上的异类,美国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存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封建传统在美国并不盛行,可想要君主立宪的人,却不在少数。

曾经属于英王的这片土地上,殖民统治时期的总督、官吏,遗留下的业主和特权商人,以及军队中的军事独裁者,在革命大潮中是不可忽视的保守势力。他们妄图说服华盛顿登上王位,重拾君主的荣光,以此保护自身的既得利益,不至于损失太多。

1782年5月,曾经担任过米夫林堡指挥官的刘易斯·尼古拉上校致信华盛顿,他在洋洋洒洒的长信中,用漂亮华丽的措辞列举了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归根结底在于共和制度,他指责共和政体耽误了国家的繁荣,只有建立像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政体,才能为美国带来蓬勃的生机。

可华盛顿心知肚明,为美国带来蓬勃生机的,绝不会是君主立宪制!他清楚,尼古拉无非是想让他登基为王,并且提升军队的地位,使之成为强权政府的根基,从而完成军事独裁政治的构建,这种想法与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背道而驰,经过一番血腥斗争好不容易获得改变的机会,断然不能忘了初衷。

尼古拉的心思,华盛顿懂,根本用不着考虑,他在5月22日,以严厉的口吻给尼古拉写了回信:

……我怀着突兀和惊奇心情,专心阅读了你要我深思的意见。请相信,先生,在战争进程中发生的任何变故,都没有你告诉我关于军队中存在的这种想法更使我感到痛苦了。对此,我极其憎恶并严加斥责……使我困惑不解的是,究竟我有哪些举措足以鼓励你向我提出这种请求。我认为这个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国蒙受最大的灾难。如果我不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话,你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不同意你的计划的人了……如果你对你的祖国、对你本人和你的子孙还关心的话,或者对我尊重的话,你应该把这些想法从心中排除净尽。从今以后,无论你自己还是其他任何人,再也不要提出同样性质的意见。

一字一句,表达出华盛顿无意当国王的想法,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声明,他绝对不会当国王,而且也坚决反对实行君主立宪制,到底哪一种政体有益于新生的美国,他心里很清楚,而他对君主立宪制的痛恨也不是两三天了,若是没有起初的愤懑,也就没有热血奋战的这些年,无数人献出生命后,联邦政府才得以成立,《独立宣言》更是浸透着向往民主的人们的鲜血。

确实,以联邦政府目前的状况,没有能力解决眼下的困难,更谈不上治国兴邦,在承认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华盛顿有他的一套治国方案:

第一,鉴于安全得不到保障,议会应该加强权力;

第二,尽快修改《联邦条款》,使之适应当下的需要,并为长久做打算;

第三,妥善解决军队的问题,既然都是自己人,就要排除根本上的分歧,团结一致。

为了更加明确地传达他的想法,他给各州州长分别去信,就他对美国未来的设想加以阐述。他认为,美国人能通过对人类思想的研究,了解人和政府的本质,创造和改革美国的政治机构。反对君主立宪制,反对国王一人独大,主张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主张13个州彼此相互依靠,共同组成统一的国家。他主张民主,却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确切来说,他是忠实的共和主义者。

抛开国王的诱惑,他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权力或是金钱,都不能撼动他内心的根基。他所做的一切,出发点就不是为了名誉或利益;他带领殖民地的兄弟姐妹杀出一条血路,绝不是为了最后自己“黄袍加身”;他期冀的是每个人都能真正地获得自由,主宰自己。

1783年5月6日,传来和平的消息,华盛顿和英军司令卡尔顿爵士,在奥林奇城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讨论移交英军在美国占有的据点,以及把财产交给美国人的问题。

同年9月3日,美英两国在巴黎签订了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1]独立,并确认了美国作为独立国家的疆界为北接加拿大与大湖区,南至佛罗里达,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达密西西比河,总面积230多万平方千米,比独立战争初期扩大了一倍半。

8个年头,换来了和平、独立和民主,华盛顿备感欣慰。想当初,一路荆棘,多少次差点命丧黄泉,好在福大命大能等到今天。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有了好的结果,献出生命和鲜血的人们,终于可以安息,他们的子孙后代终于可以不用活在阴影之下。从此,世界上多了一个美国,开创了世界史的先例,此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战争,都以美国独立战争为先驱,其影响之深远,可谓空前绝后。

同年10月18日,大陆会议决定解散军队,所有官兵不论军衔,从11月3日起停止服役,战争结束了。为了战斗集合起来的人们,终于等来了胜利的消息,终于可以身披荣光重归故里!

11月2日,作为统帅,华盛顿颁布《向美国军队告别令》,他感慨万千:“由于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已经确立,展现在眼前的广阔无垠的幸福前景,几乎无法用言语描述,……在我们这个条件如此优越的国度里,无论经商或务农,只要为人勤勉,必可谋得富裕的生计。”最后他说:“在本司令即将退役之际,谨以此表示祝愿和祝福。分别的帷幕即将落下,我的军事经历的一幕将永远结束。”

对美国的未来,华盛顿充满信心,在这里生活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必将获得神的庇佑,享受国泰民安。对他而言,这一刻的满足感远远胜过成为一国之君,黄袍再华丽,也不如布衣的非凡意义。

国王与平民,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平民,若是需要理由,华盛顿能列出上百条,可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原因,即是他的心属于人民,他有一个共和梦![1] 大湖区,指美加边境间的伊利湖、苏必利尔湖、安大略湖、密歇根湖和休仑湖。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系。第一章国父不是神1.家族之根

追根溯源,华盛顿的祖上,也非等闲之辈。

众所周知,最初的美国人是来自英国的移民,他们与英国有着剪不断的羁绊,在开拓的新土地上,成家立业,繁衍生息,打破了原始居民的沉静,也促进了新民族的觉醒。

华盛顿家族由诺曼底人而来,他们击败英格兰后,在长官的示意下,顺理成章地占领了英格兰一部分广袤的领土。征战胜利不仅带给他们荣耀,还有土地和特权,华盛顿的祖上便是其中一分子,他们将达勒姆郡收入囊中。

统领众多征服者的人是威廉,他确定了他们拥有世袭的特权,保证了世代享有荣誉的权利。与此同时,当地人也在反抗外来入侵者,家园被无端瓜分,岂能忍气吞声,毫无作为?其中带头反抗的是诺森伯兰人,他们活跃在威廉的周围,威胁着他的地位。为了巩固得来不易的果实,威廉决定安排亲信镇守边远的地区,以防止“闹事者”坏了大局。

被威廉委以重任的便是华盛顿的祖先——威廉·德·赫特伯恩家族,在诺曼底时期,这个家族就已经不是默默无闻之辈,而是颇有声望。“威廉·德·赫特伯恩”来源于一个村庄的名字,这个村庄是华盛顿祖先从当地主教那里得到的分封。在威廉执政时期,教士和贵族惯用分封地的名字作为家族的姓氏,因此,华盛顿的祖先便以村庄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历代传承下去。

为了向威廉表示自己的一片忠心,威廉·德·赫特伯恩信誓旦旦地将个人的赫特伯恩村庄与本教区的威星顿村庄作交换。除此之外,他还许下承诺:每年向主教缴纳4英镑的免役税;若是参与重大狩猎活动,会伺奉主教两只灵缇狗;一旦发生战事,会增派一名装备齐全的男子。

按照惯例,换到威星顿这个村庄后,华盛顿祖先的名字便改为德·威星顿。在时局还未彻底稳定前,军事事务仍然是重中之重,需要时刻提防反抗者,而且由于各家族拥有大面积的土地和森林,所以狩猎活动成了确认、看护领地的一个重要方式。

德·威星顿这个名字并没有威廉·德·赫特伯恩来得有名气,甚至鲜为人知,曾经的辉煌都化为广阔的土地以及低调的特权,与威望相比,后者显然要实惠得多。直到许久之后的1257年,国王特许教会所有的契约书上多次提到“德·威星顿”,人们才得以了解这个家族的显赫地位。

有幸得到皇室赋予的盛大恩惠,得以享受良田美宅、高官厚禄,这些传教士作为幸运儿,自然而然地成为捍卫王权的坚实力量。他们深知自身与国王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当新兴的资本家们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想要揭竿而起,与国王争夺权力的时候,始终站在国王一边的传教士们主动地组成皇家护卫队,以生命做盾牌,捍卫国王的权力。

但实力雄厚的资本家们,没有手下留情。在很短的时间内,至高无上的国王便成了他们的阶下囚,国王护卫队成员们的境遇也大不相同,逐渐变得潦倒、落魄,其中就有威星顿村庄的威廉·威星顿。“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古今中外通行的真理。对于威星顿家族而言,纵然不是毁灭性的打击,它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

在其他家族走向衰落时,威星顿家族却没有因为一时的窘境而就此放弃。在爱德华三世执政时,威星顿家族的成员依旧活跃于各种社交场合,行走在众人中间,谈笑风生,心中怀揣着永不熄灭的火焰。往昔的峥嵘岁月岂能够如此轻易抹去?人心不灭,希望就不灭,东山再起就不只是妄想。

正是得益于这份坚守,时至今日,活在当代的人们依旧可以找寻到这个家族的徽章样式——天蓝色的衬底之上,盛开着一朵金色的玫瑰,高贵典雅,落落大方,彰显着威星顿家族的气质。

机会不是不来,而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346年,新的战争光顾了英格兰,苏格兰国王乘英格兰国内空虚之际,大规模调兵进攻诺森伯兰。威星顿家族明白,战争意味着变动,若是想要为子孙后代守住荣誉的光环,势必要积极响应号召,倾力出征。这一次,威星顿家族的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苏格兰不堪重负,以战败收场,从而为威星顿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此后,威星顿家族恪守先祖的承诺,积极参加每一场战役,冲锋陷阵,披荆斩棘。战场之上,血肉之躯是脆弱的,不难想象,威星顿家族的族人流了多少汗水,多少鲜血,才换来家族的长盛不衰。在此后200多年的岁月中,威星顿家族的名字始终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一席之地。边境地带是威星顿家族固守的地方,他们的英勇无畏受到大家的尊重和敬仰。

长久以来的战斗,培养了这个家族坚不可摧的优秀品格,这是时间的沉淀,是每一次生死搏斗中积攒起来的勇气,越挫越勇使威星顿族人经历过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洗礼后,在内心深处形成了坚定的信念,不论是挫败还是打击,只要活着,就不会轻易放弃。这就不难理解后辈华盛顿在任何时刻所展现出来的刚毅从何而来,那是身上流淌着的血脉,那是深深扎根在意识中的执着!

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嫡系男子做继承人,威星顿家族丧失了封地的继承权,继而从封地的贵族名单上消失。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威星顿家族的销声匿迹,封地是死的,人是活的,有本事的人,即使没有封地,照样可以青史留名。

1416年,族人约翰·德·威星顿不负众望,当选为女修道院的院长。这个修道院隶属于福音大教堂,在当地享有盛名,每任修道院院长都是由教皇亲自任命,可见其地位崇高,颇受敬仰。除了荣耀,当然也少不了许多实际的利益。

此后的300年,威星顿家族牢牢掌握着这座修道院的管理大权,甚至某些时候,他们的权力比当地政府还要大。虽然封地没有了,可威星顿家族在修道院站稳了脚跟。与其他一些自私自利的家族不同,威星顿家族有着高明的预判力,他们察觉到了历史的动向,决意维护弱小者的利益,提出消除贵族教士特权的主张。

有想法就有行动,约翰·德·威星顿与当地主教和副主教在公共场合就是否应该消除贵族教士特权的问题展开了一番争论,双方以对立的角度和立场,宣扬各自的见解,显然,约翰·德·威星顿赢得了广大教徒的支持,他的思想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为了这一理想,他奋斗不止,丝毫不放松,以不断的努力换来了大家的认同,从而又被选为当地男修道院院长,直到1466年他与世长辞,前前后后总计30多年的时间里,他用行动践行理想,一生致力于此,无怨无悔。

斗转星移的几百年间,威星顿家族已然衍生出了若干分支,各自沿着不同的轨迹发展,既有在英格兰坐拥巨额财产的富豪,有学术界的学术精英,也有政坛呼风唤雨的政治人物,总而言之,各有各的精彩。威星顿家族的名字,也在风云变幻中,经历几次改变,如华星顿、华省顿等,最后是沿用至今的华盛顿。

被誉为“美国国父”的华盛顿,就是这个古老家族中的一员。他的祖先是约翰·华盛顿,兰开夏郡沃尔顿人,担任过北安普敦郡的郡长,1538年,在北安普敦立下战功,被赐予了一座庄园,以及附近的一些土地。到了1620年,这里便被称为“华盛顿庄园”。从这里走出一位爵士,名为威廉·华盛顿,他与白金汉公爵的妹妹结为连理,[1]政治立场向斯图亚特王朝倾斜,曾一度获得荣誉,也一度遭遇灾难。

亨利·华盛顿作为威廉爵士的儿子,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的法定继承人,同时,他也把父亲骁勇善战的精神完整地继承了下来。在布里斯托尔战役中,他率领骑兵团冲锋陷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奠定了整个战役胜利的大方向。

锋芒初露的亨利,在此后的战役中越来越神勇,在沃切斯特的司令官被敌人俘虏后,他被任命为沃切斯特的总军官。迫于形势,英格兰的王权已经是摇摇欲坠,四面八方的军队联合到一起,势必要推翻王权,建立一个资产阶级自由的国家。出于无奈,国王乔装打扮,千辛万苦地逃到亨利的封地。他刚到,一封劝降信就送到了亨利的手中,信中义正词严地要求他交出国王,不要与人民为敌。

亨利断然拒绝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保卫王权,绝对不能辜负国王对他的信任和厚望。亨利的选择激怒了敌方军队的首领华莱上校,华莱上校率领5000名士兵围攻华盛顿庄园,试图以武力迫使亨利交出国王。亨利随即派出使者前去征求国王意见,可是三个月过去了,前去送信的人杳无音信。敌军驻扎在华盛顿庄园外,而庄园内的供给已经捉襟见肘,若是这个时候起了冲突,华盛顿庄园必定难逃一劫。

但是,即便是如此危急的时刻,亨利始终坚持等待国王的命令,他最终盼来国王的回复,不过,不是抵抗,而是投降。万般无奈的亨利只得按照国王的指示,在1646年7月19日宣布投降。

不到最后一刻,永不言败,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始终坚持不懈,这是华盛顿家族几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精神宝藏,也是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的制胜法宝。正是因为他的不放弃,才有了美国人民的不放弃,才有了美国的独立。假设在某一个战役,或者某一个时间点上,华盛顿一时没能顶住压力,产生了放弃的念头,那么很可能不会有美国的今时今刻。

1655年,为了躲避战乱,亨利爵士的曾孙——约翰和安德鲁,也就是华盛顿庄园的合法继承人,带领家人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来到北美洲的弗吉尼亚地区,在位于波托马克河与拉帕哈诺克河间的北峡地区,他们购买了一块土地,不久之后,约翰娶妻成家,在布里奇斯河畔安顿下来。

几年后,约翰成为一名庄园主,并先后担任市议会议员和地方行政长官。任职期间,他兢兢业业,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勤恳与奉献,特意将他居住过的教区称为“华盛顿教区”。

至此,华盛顿家族在弗吉尼亚定居下来,后世子孙在这里生活,传承着祖祖辈辈的品格。故事的主人公——华盛顿,也即将登场。2.富二代,不坑爹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困顿的生活让穷人家的孩子过早体会人世间的疾苦,从而使他们更能懂得生存的不易,从而激发出人类特有的坚韧与耐力。与此相反,富裕人家的孩子通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多是蛮横、骄纵的样子。

乔治·华盛顿算得上是标准的富二代,可他却不是那种被惯坏了的孩子,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修剪了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品行,取而代之的是诚实、正直、有担当。他的骨子里有家族几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精神,而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塑造了他身上那些难能可贵的品格。

华盛顿的父亲奥古斯丁,1694年在祖辈留下的庄园中出生,先后经历了两次婚姻。1715年,威斯特兰县的巴特勒先生的女儿简成为他的第一任妻子,两人一直生活到1728年11月24日妻子因病去世,夫妻二人一共生了四个孩子,遗憾的是,只有劳伦斯和小奥古斯丁活了下来。1730年,鲍尔上校的女儿玛丽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她为他生下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约翰、查尔斯、萨缪尔、乔治和伊丽莎白、贝蒂,小女儿贝蒂幼年不幸夭折。

1732年2月22日,华盛顿在布里奇斯庄园的老宅中出生,虽然没有显现祥瑞的征兆,却着实为一个国家带来了福气。如果真的有“命运”一说,那么华盛顿则是凭借着“人”的力量,造就了他跌宕起伏又独一无二的一生,书写了美国冲破束缚、击碎黑暗、走向光明的建国历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孩提时代,每个人都是懵懂无知的,调皮捣蛋,纯属天性使然,华盛顿也不例外。他是个非常顽皮的小男孩。成人世界中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他还没有能力完全分辨,全然凭借一时兴趣,或者一时新奇,做些不计后果的事情。

可以说华盛顿从小就诚实,具有担当的品格,“砍倒樱桃树,主动承认错误”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在今天,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小小年纪的华盛顿成为千千万万小朋友的典范。

有一天,趁着父亲外出不在家的工夫,四处寻找乐趣的华盛顿发现了一件宝贝——一把精致的斧头,光亮锋利的刀面吸引着他,让他爱不释手,跃跃欲试,他想找点什么东西来试试它到底有多厉害。就这样,他举着斧头东奔西跑,随意乱砍,越玩越起劲,不多久他在花园看到了一棵小樱桃树,他不假思索地一斧头下去,“咔嚓”一声,可怜的小树被砍倒在地。

此刻的华盛顿,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他也不清楚被他砍倒的这颗樱桃树,对他父亲来说,有多么珍贵,这可是他父亲花大价钱买回来的优良品种,绝对不仅仅是为了美化花园这么简单,而是为了做实验,搞研究。

不明所以的华盛顿沉浸在自己的快乐中,丝毫没有感觉到即将到来的“灾难”,依旧蹦蹦跳跳,继续着一个人无忧无虑的时光。

不多时,父亲回到家,第一时间便注意到了那棵被拦腰砍断的樱桃树,看着心爱的小树惨遭毒手,不由得大发雷霆,怒气冲冲地要把“凶手”找出来。

华盛顿躲在一旁,看着父亲勃然大怒的样子,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如果这个时候站出来,恐怕免不了一顿严厉的训斥,甚至有可能还有一顿暴揍,心中的不安越来越强烈,到底要不要告诉父亲,小树是他砍倒的呢?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纠结着这个恼人的问题,想来想去,他决定坦诚面对自己的错误。

他带着胆怯,恭恭敬敬地来到父亲面前,小心翼翼地描述自己砍倒小树的前因后果,说完之后,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只是默默地低着头,等待父亲的责罚。

让他颇为意外的是,他没有等来父亲的责骂,相反,父亲伸出双臂,给了他一个宽厚、温暖的拥抱,父亲难以掩饰激动的心情,面对儿子的诚实,小樱桃树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他语重心长地说:“乔治,我的好孩子,爸爸非常喜欢你的诚实。爸爸宁愿损失一千棵可爱的樱桃树,也不愿意我的孩子说一句谎话。”

诚实,是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的前提条件,若是连最起码的诚实都做不到,又何谈建功立业?虚假只会让人变得丑陋,有朝一日,人们总会认清一个人的真面目,从而唾弃他,耻于与他为伍,这样的人是可悲的。

值得庆幸的是,华盛顿勇敢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他已经决定要做诚实的人,不管要承担何种后果,要付出何种代价,他都要克服心里的阴影魔障,像个男子汉那样,主动坦白一切。

这就是华盛顿身上众多闪光点之一,无论是年少时,还是成年后,无论是默默无闻时,还是功成名就后,华盛顿始终秉持“诚实”二字,忠于自己,忠于国家,不管何时何地,他都不会忘记父亲曾经的教诲。

当然,除了诚实,父亲教给他的还有很多。

与华盛顿一家熟识的亲朋好友,见到华盛顿都会忍不住称赞他那强壮的身体和非比寻常的力量。作为父母,自己的孩子得到赞赏,应该会感到骄傲自豪,可华盛顿的父亲奥古斯丁却有不一样的态度。

他会对华盛顿说:“乔治,你长得又高又壮,我们都很高兴。但你自己在高兴之余,应该认识到你没有理由为此沾沾自喜。我父亲身材也很高大,他将一个异常强壮有力的身体遗传给我,我再遗传给你,而你并未通过自己的思考或努力得到它,这完全是来自他人的礼物。”“同样地,”奥古斯丁继续说道,“如果有人告诉你或你妹妹贝蒂,说你们长得好看,有漂亮的头发或眼睛,或者好看的嘴巴,你们对此没有任何功劳。它们都只不过是父母或祖父母给你们的礼物。”随后,奥古斯丁话锋一转:“但如果有人说,‘乔治是个乖男孩!’‘乔治多么听话、多么体贴!’或者‘贝蒂多么为人着想!’‘乔治和贝蒂帮了很大的忙!’如果有人给你们这样的称赞,情况将完全不同。你们可以引以为豪,甚至觉得满足,因为你们是靠着自己做出了值得表扬的事。”

身体发肤不过是遗传于父母,不论好与坏,都是父母的恩惠。唯有靠自己付出赢来的掌声和赞美,才是最真切实在的,才会永久属于自己。能够长久的事物,往往在无形之中蕴藏着能量,这也是任何人夺不走的宝藏。

华盛顿出生后不久,父亲便在不远的斯塔福县购置了一座新的庄园,于是一家老少就搬到了那里,开始了新的生活。在庄园的后面,有一片广阔的草地,这是华盛顿最向往的乐园,他和小伙伴们奔跑、打闹,无拘无束。

童年当然不只有玩乐,到了上学的年龄,还是要走进学堂。注重教育的父亲,把他送到附近最好的学堂。不过,即便是最好的学堂,在当时的弗吉尼亚,还是相对滞后的水平,当地的小学也被称为“烂牧场小学”,课堂开设的只有诸如写字、计算等简单易学的科目。

有远见的庄园主们,纷纷将孩子送到英国去留学读书,华盛顿的哥哥劳伦斯便远赴英国,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而华盛顿因为年纪尚小,还难以适应异地生活,所以只能安心待在当地的小学里,学些基础的知识。

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华盛顿构建起来的内心世界。他热爱体育运动,并由此获得了强健的身体。与同龄的孩子相比,他显得更加高大强壮,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欺负弱小,成为蛮不讲理、为所欲为的小霸王,他的修养品行不允许他这样做。在父亲的熏陶下,他懂得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知道什么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正气凛然的华盛顿,无疑是伙伴们心中值得信赖的领袖,他们之间有任何争执不下的问题,都会让华盛顿来仲裁,评判对错,这是基于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一个孩子可以做到公正、公平,实属难得。

优越的家庭环境,没有让华盛顿成为养尊处优的少爷,他没有任何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性,他忠诚、可靠,幼小的树苗在父亲的匡扶下,茁壮成长。3.“听”话,不是“听话”

别人说的话,是应该随便听一听,然后自己做决定,还是笃信“忠言逆耳利于行”,多多采纳别人的意见呢?这是成年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十几岁的少年似乎用不着考虑该怎么去做,只要听妈妈的话就好了。

依赖于他人的指挥和命令,会让人丧失思考能力,对与错还是需要自己去判断的,尤其是价值取向成型初期,既要有恰当的引导,也要有主观能动性的分析。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必定有过人之处,而其功成名就也非一朝一夕之功:他们往往跋涉过高山荒原,打败来自内心的彷徨和恐惧,克服来自外界的叨扰和折磨,每走一步都要忍耐数不尽的孤独寂寞和艰难困苦,平息内心的汹涌澎湃,活出一份淡定从容。

1743年4月12日,华盛顿的父亲奥古斯丁在与病魔的斗争中败下阵来,在仓促间撒手人寰,与妻子、儿女做了永别。父亲的突然离世,让一家人悲痛不已,不过,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谁也没办法违抗,活着的人只能节哀顺变,继续生活。奥古斯丁为子女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劳伦斯获得了波托马克河岸的产业,其中包括地产及铁矿股票。华盛顿则可在成年后,继承拉帕汉诺克河岸的房产及庄园,由于华盛顿年纪尚小,他的母亲玛丽·华盛顿则成为他的财产监护人。

父爱如山,伟岸磅礴,奥古斯丁对华盛顿的影响可谓深远绵长,给予华盛顿的远不止房产和庄园,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才是华盛顿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一个男子汉少不了父亲的榜样作用,他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指引着儿子前进。如今,宽厚的肩膀消失不见了,教导华盛顿的重任则落在母亲肩上。

一个女人,在失去丈夫之后,只能选择坚强。玛丽是一个贤惠勤俭的女人,同时兼顾忠诚坚贞,温柔之中不失严厉,她的果敢无畏也不逊于任何男子。对儿子,她懂得刚柔并济,她竭尽全力呵护儿子的成长,无微不至,在家教方面却极为严厉,没有半分半毫的松懈。一句话,疼爱却不溺爱。

华盛顿是玛丽的长子,也是她最为喜爱的孩子,她用毕生的心血来守卫他的每时每刻。她的臂膀不算强壮,却为他撑起了一片自由自在的天地,不为衣食而苦恼,不为生计而犯愁,即便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父亲的关爱,华盛顿也可以从母亲这里得到完整的母爱。

玛丽有着高雅平和的性情,凡事不急不躁,一切是非自有主张,是一位可敬可爱的女士。她严谨勤勉的作风贯穿一生,她深明大义且明事理,遇事认真坚决,对华盛顿日后的影响颇深。

还是小孩子的华盛顿,有时候会因为不顺心而发脾气,这在其他父母看来,实在不算是多大的事儿,孩子难免会有小脾气,做家长的也常常是哄一哄,然后一笑了之,根本没有把这当回事。但是在玛丽看来,这是非常不好的毛病,绝对不能听之任之。她把儿子叫到跟前,耐心叮嘱道:“孩子,你要学会平心静气,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发脾气,那样只会使事情更糟糕。”

母亲细心留意着华盛顿的言行举止,对他严格要求,一番苦口婆心的背后,是一位母亲深切的期盼,她不奢望他能够大富大贵,但求一生问心无愧。

自知有错的华盛顿,歉疚地说:“我知道了,妈妈,可是有时候我不能控制自己。”

一个孩子的自制力能有多强呢?暂且不说当时的华盛顿,就是有了一定阅历的成年人,又有几个人可以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从来没有乱发过脾气呢?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很好地控制情绪,一时的气愤很容易导致情绪瞬间爆发,原本轻易可以解决的争端,一下子变得棘手起来。古今中外,但凡成大事者,都懂得隐忍。“要慢慢地改正,我相信你一定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母亲的鼓励给了华盛顿改变的动力,既然母亲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那么他就不愿意让母亲失望,更不愿辜负母亲的良苦用心。此后,他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遵循母亲的叮嘱,不论说话办事,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

当华盛顿摆脱稚嫩,从懵懂少年变成可以独当一面的成年人时,母亲的叮咛依旧铭刻在心中。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时,不论情形如何紧迫,任务如何艰险,他从来都是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客观地审视周围的环境,不气馁,也不妥协,直至将事情办妥。哪怕接二连三的失败让人感到沮丧,他仍旧是那个最有斗志的人,冲在队伍的最前面,成为一面飞扬的旗帜,带领众人奔向理想。

与华盛顿共事的人都不难发现,他本身就带着一种魅力,凡事有条不紊,不慌不忙,哪怕在一团乱麻的事情上,他也有能力轻松摆平,不怨天尤人,脚踏实地地做人、做事,这些迷人的品质无疑要归功于父母的教导。幼年时养成的习惯成就了他自己,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积累为他的事业增添了不竭的力量。正是由他一砖一瓦将美国构筑起来,才让成千上万的人有了崭新的归宿,有了不灭的信仰。

10岁的华盛顿顽皮是出了名的,与同学打闹也是常事,受了欺负的华盛顿回到家,很是郁闷地向母亲讲述了自己的不开心。令人意外的是,母亲并没有急着安慰儿子,也没有数落其他同学,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没人愿意踢一只死狗。”他听懂了母亲的弦外之音,如果一个人没有全面的知识,也就没有出击的资本,如此一来,终将没有人理会他。

从来不偏袒自己的儿子,这是母亲最为闪光的地方。

母亲玛丽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第一任妻子为父亲生下三儿一女,母亲也生有四儿两女,这是一个大家庭。作为其中的小儿子,华盛顿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他从小就学会了骑马打猎,也培养了英勇刚毅的性格,这是母亲非常赞赏的。她相信懦弱与无能总是如影随形,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勇气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单有勇气是远远不够的,有勇无谋并非好事。

为了避免华盛顿成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母亲煞费苦心,精心挑选了一堆书籍,涉及文学、修辞学和语言学等方面,希望他能多读书,提升文学修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长大后不会成为莽夫。可惜的是,华盛顿对文字并不感兴趣,他更向往广阔的草地和飞奔的马匹。无奈之下,母亲特意从英国请来家庭教师,为他补习天文、地理和拉丁文,可是效果一般。父亲去世后,贪玩的华盛顿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不再一味由着性子东跑西颠,而是耐下心来,仔细读一大批文学类的书籍。

1753年,弗吉尼亚州遭到法军的入侵,华盛顿应召担任民兵中校,二十出头便晋升为陆军上校,并在战争中统领弗吉尼亚的全部军队,大权在握,威风凛凛。按理,母亲应该为他感到自豪,可玛丽不会因为儿子的失利而心灰意冷,也不会因为他的高歌凯旋而得意扬扬,从始至终,她都怀揣着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一切。有人因为华盛顿打了胜仗而前来向她报喜,她也只是淡淡地说:“朋友们,请不要恭维我的儿子。我只希望乔治能记住我的话,不要忘记他是这个国家的普通公民,上帝只是使他比别人更幸运一些罢了。”

对于功名利禄,母亲看得很淡,有人诚心诚意地向她请教华盛顿为何能够成为如此优秀的军事领袖时,她坚定地说:“这是因为我教他服从的观念。”

1783年9月3日,英国终于签署了《巴黎和约》,正式承认美国独立,淡泊名利的华盛顿立即辞去总司令的职务,毫无眷恋,解甲归田,快马加鞭赶在圣诞节前夜回到故乡。面对衣锦还乡的华盛顿,母亲只是发自肺腑地说了句:“孩子,我为你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而高兴!”

1789年2月4日,美国举行建国以来第一次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华盛顿不负众望成为美国首任总统,身负重任。临行前,他回到弗吉尼亚向母亲道别,他承诺,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回来陪伴母亲。深知儿子肩上担负着重担,玛丽忍着离别的伤心,告诫他:“记住,你要永远做好事!”

让华盛顿悲痛欲绝的是,在他赴任后不久,母亲就永远闭上了双眼。在弥留之际,她喃喃自语道:“上帝啊,我把祖国和儿子托付给你了!”

毋庸置疑,玛丽·华盛顿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用自己的智慧引领华盛顿不断成长。令人欣慰的是,他没有让母亲失望。他听了母亲的话,却又不仅仅是“听话”,更是牢记在脑海中,成为一生遵循的准则。5.找到榜样,混出人样

人生需要明确的目标,才能在通向未来的路上坚定不移。荆棘还是坎坷,都不再算得上是穷凶极恶的阻碍,因为心中有路,脚下有根。

多少人在现实中茫然彷徨,在不同的路口徘徊,面对多重选择犹豫不决,不做选择又苦恼郁闷。其实自己制造出来的麻烦要比外界抛给人们的多得多,走什么样的路,要往哪儿走,是否能够坚持,到底追求什么,自己清楚吗?

四处晃悠,容易迷路,容易浪费时光。不甘于平淡,却只能接受平淡的无奈,真的让人很烦躁。如果有了清晰的判断,大胆向前走,哪怕撞得头破血流,也绝对会忍着痛,继续前进。

11岁的华盛顿,尝到了失去至亲的滋味,父亲的离世击溃了他的泪腺,他在泪眼蒙眬中不得已接受了这个事实,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要更勇敢。尽管再也无法感受到父亲的温度,可父亲传授给他的人生准则,以及父亲的感染力,将会继续发挥作用,尤其是扎根于华盛顿心中的信仰,催促着他不断奋进。

父亲不在了,兄长却在。

哥哥劳伦斯与华盛顿相差14岁,自幼远赴英国求学。在华盛顿8岁时,劳伦斯学成归来。兄弟俩一直相亲相爱,年长的哥哥对弟弟照顾有加,在生活起居各个方面都尽到了兄长应有的责任。在他眼里,弟弟是个聪明伶俐又勤奋懂事的孩子,华盛顿有同龄孩子一样的顽皮捣蛋,也有其他小伙伴不具备的可贵之处,只要悉心培养,将来一定能够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这样也不枉费父母对他的热切期盼了。

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西印度群岛战争爆发了,向往军旅生涯的劳伦斯应征入伍,直到战火彻底熄灭后,他才在1742年落叶缤纷的秋季,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得知领导这次战斗的弗农上将和温特沃斯纷纷被派到英国,为了谋求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劳伦斯决定一同前往英国。然而,有更重要的事情绊住了他的脚步,从而使他没有按照最初的计划进行。

爱情改变了劳伦斯的主意,在费尔法克斯县,他与威廉·费尔法克斯的长女安妮坠入爱河。

1743年7月,劳伦斯与安妮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向上帝祷告,彼此将携手一生,不离不弃。有了心爱之人,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劳伦斯放弃了漂泊的念头。对他来说,安稳才是最大的幸福,他与妻子居住在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庄园内,勤勤恳恳,打点着里里外外,把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然而,在他的记忆里,弗农仍然是他最崇拜的偶像,为了纪念横戈跃马的那些岁月,他把庄园改名为弗农山庄。

对于弟弟华盛顿,劳伦斯接过父亲的担子,对华盛顿的疼爱有增无减。每逢空闲,他常常邀请华盛顿来弗农山庄做客,有时也会小住几天,关照他的方方面面,但凡弟弟有需要,他都义不容辞,全心全意为弟弟服务。他的奉献温暖了华盛顿的心,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品行,他的正直和忠诚,不仅成为当地人赖以依靠的领袖,更是成为华盛顿心目中的榜样。

劳伦斯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对军事有着异乎常人的喜爱,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尤其是费尔法克斯先生,也就是劳伦斯的岳父,他是一名身经百战的优秀战士,也曾参加过西印度群岛战争。

深受哥哥影响的华盛顿,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造访弗农山庄的他,得以有机会与费尔法克斯先生及其他军官接触。他们在一起高谈阔论,他们的思想主张和实战经验给了华盛顿很多启发,对他的人生起到了重大作用。每逢聚会,他们都会就前线的军事情形交换彼此的看法,每一条战线的推进,每一次大规模的撤退,还有军事指挥上的点点滴滴,都让华盛顿惊叹。这些丰富了他的知识和见识,让他足不出户就领略到战场上的精彩绝伦和险象环生。这些熟识的军官,也在日后成为他的人脉资源,着实帮了他不少忙。

14岁的华盛顿,有一个不算远大的理想,他希望成为一名海军,扬帆起航,对抗风浪。对劳伦斯来说,这个理想过于简单,是可以轻松实现的事情,而对华盛顿来说,未免有很大的困难,尤其是要过母亲那一关。只有征得她的同意,他才有机会去追求理想。在软磨硬泡之下,母亲终于点头答应他的请求,心花怒放的华盛顿迫不及待地加入军队,登上了停靠在弗农山庄下游的一艘炮舰,准备开始海军的征程。

接近中午的时候,母亲来到炮舰旁为即将远航的儿子饯行,她为儿子的坚强果敢而自豪,却难以按捺住心中的思念。此次一别,或许再也没有机会相聚,炮舰一旦起航,她就必须与心爱的儿子相隔两地,未来的痛苦折磨着她,她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让他走,还是不让他走?

迟疑之中,方可见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眷恋之情。最后一瞬间,母亲玛丽推翻了原来的决定,执意反对华盛顿从军,毕竟他的年纪还小,母亲实在舍不得。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华盛顿放弃了参军的机会,跟随母亲回了家。

没能如愿以偿的华盛顿,在母亲的安排下,重新回到学校,在往后两年多的时光里,华盛顿已然摆脱了少年的稚嫩,他始终怀揣着从军的梦想,从而在日常学习中,格外关注在以后能派得上用场的学科。他埋头苦学,不停积累知识,其间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颇令人动容。他将追求时刻记在心上,并积极为之准备,为之奋斗,没有因为一次失败而抛弃理想,恰恰相反,他从未忘记。

浏览华盛顿的一生,执着奋进的精神贯穿始终,他不会做些虎头蛇尾的事情,但凡交给他的任务,他绝对保证完成,不会草草了事,糊弄自己,糊弄别人。哪怕任务“难于上青天”,他同样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拼尽全力。如若不是如此,他又怎会克服重重阻碍,赢得美国独立,创建新的国度?

受人尊敬的费尔法克斯先生,十分欣赏华盛顿,虽然他只有16岁,但他的一言一行都表现出内心的坚定,他的成熟、稳重尤为突出,费尔法克斯先生认定他未来必将有所作为。不仅如此,当地及附近的人们并不把他当成只知玩乐的小孩子,而是把他当成强壮有力、有勇有谋的男子汉。他不再是需要保护的小孩子,而是一个可靠的伙伴。

坦诚谦逊、沉稳干练的华盛顿,正值青春年华,自然颇受女孩子的欢迎和喜爱。在她们绮丽的梦中,总有他的身影,她们向往与他在一起,渴望得到他的关注。他自己也曾回忆,那时候确实有很多女生爱慕他,然而让他为之倾心的人,是一位名叫凯里的女孩。

在和好朋友罗宾的一封通信中,华盛顿曾这样写道:“在费尔法克斯爵士家中做客时,要是我能够彻底地放松自己,那我会很快乐的。但是有一位很漂亮的小姐在那里,使得我对周遭的动人景致都失去了欣赏的兴趣。我不清楚自己该如何是好,对我来说,每一次与她邂逅都是一种煎熬。要是能把这份情感深埋心底,那我会深陷在悲伤中,直到它把我吞噬……”

在信中,他直言不讳,说自己遇到了一位十分漂亮吸引人的女孩,并阐明若是能与她在一起,那是上天对他的眷顾。暗恋的苦楚令人沉醉,对华盛顿来说,并非坏事,正是因为凯里小姐的出现,才让他得以品尝到恋爱的滋味。

少年时期,有哥哥劳伦斯在前面指引,华盛顿鼓足勇气,拼尽全力,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混出人样,不辜负父母的期盼,不辜负哥哥的关照,更不辜负来世间走一遭。[1] 是1371—1714年间统治苏格兰和1603—1714年间统治英格兰与爱尔兰的王朝。第二章平凡的路,不凡的人1.寻常之端

雷同的开始,往往有着不尽相同的结局。从一点衍生出千万种变化,造就无数种可能,但凡能用“伟大”来形容的人物,往往被人们捧上神坛,接受众人的顶礼膜拜。但是沉浸在崇拜仰慕之中的人们,似乎忘了,他终究是肉眼凡胎,也是寻常人。

哪怕是美国国父华盛顿,也是只有两只眼睛、两条腿,没有三头六臂,更没有七十二变。他之所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生,是基于勇气和智慧。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义无反顾都能得到中意的回报,但若是没有勿忘初心的坚持,就注定会平凡。

伴随时间的流转,华盛顿的身体和心智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日积月累的知识储备坐等一个良机,让他可以无拘无束地挥洒才智。他相信自己已经可以面对挑战,去社会闯荡,检验真理,以此来证明他的能力。他想的是向理想靠近,而不是一直待在井底,耗费大把光阴仰望天空,羡慕搏击长空的雄鹰。

记住,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不论古今中外,皆可通行。

每年秋季是狩猎的黄金季节,所以每逢秋季,都是费尔法克斯先生最快乐的时候,因为他是一位猎物高手,骑着高头大马在田野树林中奔跑,追逐猎物,瞄准猎物,他简直想不到有比这更有趣的事情。狩猎并非只是费尔法克斯先生的最爱,到了秋天,弗吉尼亚的所有庄园都会为即将到来的猎物盛宴而悉心准备,老老少少都在摩拳擦掌,为狩猎做热身,争取来个大丰收,满载猎物而归。

华盛顿的骑马技术堪称一流,马匹在他的指挥下风驰电掣,宛若一阵风来去自如。他紧盯着猎物不放,常常是手到擒来,不给猎物逃脱的机会。费尔法克斯先生很早就注意到了华盛顿的才能,每每身边有他陪伴,总是收获颇丰,仿佛猎物都乖乖就范,非常顺利,这让费尔法克斯先生由衷地感到高兴。

除了充当百无聊赖时的娱乐项目,猎狐活动对于庄园主而言,有着更为特别,也更为重要的意义。费尔法克斯先生拥有数不清的草地和森林,正是因为连自己心里也没数,所以或多或少被别人钻了空子,他们在主人看不到的地方侵占大量土地,以供自己使用。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让别人不动声色地占为己有,换作谁心里都会不舒服,费尔法克斯先生为这事也没少闹心。为了斩草除根,他决定利用狩猎的契机,实地测量一下自己到底拥有多少土地,不能再这么稀里糊涂下去。有了准确的数据,就可以在日后采取相应的措施,驱逐侵占者,捍卫自己的权益。

测量土地的工作并不轻松,首先就需要选定一个合适的负责人,以便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经过几番斟酌,他选定了华盛顿。通过几年的观察,他确信华盛顿是最佳人选。不论是测量的知识、技巧,还是胆魄、头脑,华盛顿绝对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并且可以肯定,他会完成得很好。

华盛顿收到费尔法克斯先生的委托后,立刻答应了下来,他可不想错过这么宝贵的机会。

1748年3月,怀着饱满的热情和信心,华盛顿与费尔法克斯先生一道开始了勘测远行。此时的华盛顿刚刚16岁,尽管比同龄人成熟老练,毕竟也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能够积极响应这次远行,已经是勇气可嘉。

高头大马是他们的交通工具,翻身上马很快就绕过阿什利隘口,安全顺利地翻越了第一个难关——蓝岭,然后按照既定路线进入弗吉尼亚大峡谷。这里宽度只有20千米,由于地形特点,峡谷内气候温和,花草郁郁葱葱,一派祥和气象,一条河流从中间流过,构成了一幅迷人的景色,让人流连其中,不舍离开。

有美景也有艰险,一路走来,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华盛顿超强的适应力就突显了出来,不论多么恶劣的环境,他从未有过抱怨和牢骚,把这一切视若平常,专心致志于勘测工作。在波托马克河沿途,华盛顿坚持在护林员的小屋睡觉休息,他不是被呵护在花棚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打击。只是天公不作美,当他们准备就绪,即将渡河的时候,突然下起瓢泼大雨,雨后,河流的水位也跟着暴涨,渡河是不可能了,一行人便前往附近的一个峡谷去勘探温泉,他们很快便发现一处,就是后来被称为伯克利的大温泉,也算是塞翁失马。

想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渡河,奈何水位迟迟没有下降的迹象,再等下去也是浪费时间,不如另想出路。寻寻觅觅,好不容易找来一艘独木舟,众人齐心协力,最终安全渡过湍急的河流,达到对岸马里兰[1]省。筋疲力尽的大家决定在克瑞萨皮上校家休息一晚,次日再出发。

勘测的过程中,虽有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却也不乏有趣的事情。有一次,夜深了,他们都收拾好准备睡觉的时候,不速之客出现了,一群印第安人朝他们围了过来,其中一位应该是部落的首领,一边高举着一张人头皮,一边高呼着胜利的口号,印第安人喝了些烈酒,一场狂欢就拉开了序幕,他们在树林中空旷的地方欢呼雀跃,载歌载舞。不过在费尔法克斯先生的眼中,他可看不出来任何欢快轻松的氛围,更像是一场激烈的混战,意识到没准会惹上麻烦,不免惊出一身冷汗,慌乱中不知该如何是好。

头一次目睹此情此景的华盛顿,没被吓一跳是不可能的,不知来者是敌是友,担忧笼罩在心头,即便如此,他依旧镇定自若,克制自己,保持冷静。很快,他们就发现这只是一场虚惊,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落了地。因为几天相处下来,华盛顿不仅适应了这样的生活方式,甚至与印第安人交上了朋友,能够与他们进行顺畅的沟通。

一路上走走停停,勘测工作终于在长途跋涉之后圆满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华盛顿凭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测量技术,让费尔法克斯先生赞不绝口。收获颇丰的华盛顿,在工作结束后顺着波托马克河原路回家。1748年4月12日,他安全达到弗农山庄,为此次活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事后,费尔法克斯先生建议华盛顿迁居蓝岭地区,一来气候宜人,适合安家;二来那里有大片肥沃的土地,可以供给使用。华盛顿欣然同意,不久后便迁到蓝岭,开始了新生活。

此外,由于在勘测过程中的优良表现,华盛顿得到费尔法克斯先生的推荐,被政府任命为公共测地员。这让他喜出望外,他对费尔法克斯先生的举荐万分感谢,正是有了对方的信任,华盛顿才得以获得更广阔的平台。时至今日,博物馆中依然保留了华盛顿的许多测量记录,工整精确的数据令人信服。

华盛顿在测量员的岗位上工作了三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人生增加了多姿多彩的阅历。当然,薪水也颇为可观,精打细算的华盛顿,靠着辛勤汗水换来的财富购买了大量的土地,直到现在,舍南多河谷附近的很多富饶土地,依旧是华盛顿家族的。

一切都看似寻常,可寻常之中也可窥见一些端倪,千里马有伯乐相识,华盛顿有费尔法克斯先生赏识。贵人相助,自身努力,万事俱备,又有东风鼓劲儿,实在是顺风顺水。2.契机:殖民地争夺

18世纪50年代前后,对殖民地的争夺处在风起云涌之际,英法殖民地的扩张计划纷纷提上日程,愈加膨胀的欲望使得英法两国虎视眈眈,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华盛顿则有机会在计划进行的过程中,扮演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虽然任务艰巨,路途险恶,却依旧不辱使命。[2]

欧洲大战偃旗息鼓后,英法两国在美洲地区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日益突出。当时,美洲殖民地的边界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为了争夺最大势力范围,英法两国没少忙活,哪个都想先下手为强,把广阔的土地收入囊中,所以明争暗斗在所难免。

在所有“无主”的土地中,有一部分格外令人垂涎,大湖区以南,俄亥俄河以北,阿勒格尼山脉以西的范围内,土地尤为肥沃,气候宜人,并且成片的湖泊和奔腾不息的河流遍布其中,星罗棋布,供养着一方土壤。

好东西自然受人追捧。法国第一个站出来,声明这片土地是自己先发现的,所以这片地区理应归属法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673年,法国国王就下达命令,让让帕特·马奎特带领他的属下,从魁北克的约利亚乘船,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前往阿肯色州,目的则是对外宣布这片区域以及河流所通过的地方有主了,那就是法国国王,言外之意,不允许任何人侵占。

法国人得了便宜,自然高兴,可英国人对这个声明却极为不满,强调这并不合理,坚决反对法国独占这片土地,英国人认为这是他们从印第安人手里弄来的,所有权应该归英国所有。为了捍卫自以为有理的权利,1744年,英属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和弗吉尼亚三个地方[3]的代表,同印第安部落的易洛魁六族领导人在兰开斯特达成共识,即英国用400英镑换得阿勒格尼山脉以西的所有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这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言之凿凿,坚持土地归自己所有,谁也不肯让步妥协。与其相持不下,不如在这个地区开展一场殊死搏斗,看看到底是谁的拳头硬。一场恶战下来,互有胜负,两败俱伤,英国把在美洲的一块殖民地赔了进去,法国损失更惨重,将那里的所有土地赔了个精光。

其实,英法两国较了半天劲的土地,并非无人居住的荒地,只不[4]过是没有白人在此定居。18世纪初,有一部分特拉华人、肖尼人以及明戈人从加拿大地区迁徙到这里,形成了一个杂合的部落,原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保留着传统部落的生活习俗。法国人声明可以保护他们免遭外敌侵犯,可实际上在整个历史进程中,这个部落效忠法国国王的人却在逐渐减少。因为当地部落在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时候,不断对外界进行了解以及对现状进行分析,让他们的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贸易生意利益丰厚,宾夕法尼亚人捷足先登,垄断了这片土地的贸易权。如果想要分一杯羹,就必须要参加当地的贸易活动,奥古斯丁·华盛顿与劳伦斯算是弗吉尼亚和马里兰省的庄园主中比较有先见之明的人,他们预见到了这里潜在的商机和利益,立即行动起来,与伦敦富商约翰·汗伯里达成合作关系,试图向英国政府申请土地许可证。

为了与法国竞争到底,英国政府全力支持奥古斯丁等人的计划,对他们敞开了大门。在政府的帮助下,一切进展都很顺利。1749年,英国政府特批“俄亥俄公司”成立,并给予这个公司33335平方米土地的管理权。起初,公司的日常事务均由弗吉尼亚行政委员会主席托马斯·李先生全权负责,遗憾的是,他担任此职务后不久,便不幸去世,劳伦斯接替他的工作,成为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劳伦斯是一位思想开明的人,他的远见卓识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他和在宾夕法尼亚的德国人一起建造了居民点,并且劳心劳力地帮助那些德国人减轻经济与宗教上的双重负担。

居民点的建造,让法国人的担忧日渐强烈,他们害怕长此以往,自己的利益会被英国人抢了过去,眼前四处飘扬的英国国旗让法国人更加焦虑着急,他们亟须采取措施,来遏制英国人的扩张。很快,法国政府拘留皮毛商弗里泽尔下面的三个白人,并将他们关押在加拿大的监狱中。得知这一消息后,弗吉尼亚总督派吉斯特出马,去协商争端。当地土著人对吉斯特的到来表现出非常高的热情,他们痛恨法国人的野蛮行径,表示希望吉斯特能够在这里定居下来,带领他们建造要塞,防范法国人。

在吉斯特到达后不久,当地土著人举行了一次大会。会上,吉斯特以弗吉尼亚总督的名义邀请他们去弗吉尼亚旅游,受到邀请的人愉快地表示接受,但是前提是需要得到洛哥斯顿全体大会的同意。带着这一任务,吉斯特迅速前往特拉华人和肖尼人的居住地逐一拜访,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