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19:13:47

点击下载

作者:烨子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试读: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浙江上虞县有个祝家庄。庄里的祝员外有个女儿,名叫英台。十七八岁的时候,祝英台好像一朵出水芙蓉,俏丽无比,人见人爱。祝府的家规很严,英台每天只能呆在闺房里。虽然有机灵可爱的丫环银心陪伴,但仍然觉得十分郁闷与压抑。她恨不得变成一位男子,看看外面的世界究竟有多么精彩。

一天,祝英台与银心在花园嬉戏。登上亭台,突然看到园子外面陆续走过三三两两的年轻人,边说边笑,看样子是到杭州求学的书生。英台见了,不由低头沉思起来,发出一声声唉叹。银心见状,便问:“小姐,怎么了?是不是看到那些书生,又想起外出求学的事了?”

祝英台微笑着点了点头。紧接着,银心又说:“小姐常说,女子也应该像男子一样跟随名师求学,博览群书,增长见识,才不辜负这美好人生。我听说杭州有个周老先生,博学多才,品行高尚,学生无数,桃李满园。如果小姐拜他为师,就可以实现心中的愿望了。”

英台听后,抿抿嘴说:“银心妹妹果然聪明,一下子猜出我的心事。可是,我听说周老先生前些日子离开杭州了呀!”银心立即说:“周老先生还没走!咱们的家丁王岩最近去杭州探亲,听说周老先生还在尼山设馆教书,这消息比较可靠!”英台微微一怔,问道:“王岩在杭州有什么亲戚?”

银心说王岩的姑夫在杭州开了一家杂货铺,他的消息很灵通。为了证实消息的真假,银心建议小姐叫来王岩当面问个清楚。为防止家人发现,英台马上回到闺房,告诉银心把王岩带到那里。王岩是祝府打杂的,一叫便到。经过询问,英台得知周老先生果然仍在杭州。

祝英台心中暗暗高兴,可是又一想,怎样才能说服父母让自己去读书呢?她低头思索了一会儿,然后面带微笑、蹦蹦跳跳地去见父母。英台的父亲祝公远曾经当过县令,现在已告老还乡,常年俸禄优厚,家中十分富裕,只是没有儿子,也没有其他女儿,因此对英台非常疼爱,母亲滕氏更是如此。

英台兴高采烈地走进客厅的时候,两位老人正在闲聊。见女儿像欢快的蝴蝶一样飞了进来,父亲祝公远站起身来,捋着胡须问道:“女儿,什么事让你如此高兴啊?”英台兴致勃勃地说:“我听说周老先生仍在杭州教书!”祝公远一听这话,脸色立刻阴沉下来,问道:“怎么?你又想去杭州读书了?”

祝英台一看父亲的表情,就知道他不同意自己外出读书,但又不愿就此罢休,因此壮着胆子说:“我八岁的时候,你们就请了一位老师,教我识文断字。爹爹告老还乡后,把先生辞退了。这实在可惜!现在周老先生在杭州设馆收徒,我想和男儿一样去读书,继续完成学业。”

听了女儿的话,祝公远气得满脸通红,大怒道:“你不是在说梦话吧!几千年前,大圣人孔子教了三千多个学生,哪一个是女子?难道那个叫做周士章的老先生敢违背祖宗的规矩,收你这个女学生吗?就算我让你去,他也不会教你!”

祝英台不慌不忙地说:“谁说孔子的三千多个学生中没有一位女子?那些男子中很可能就有女子改扮的,只不过没被人发现罢了!”祝公远勃然大怒,严厉斥责女儿胡说八道。而英台依然沉着冷静,从容地说:“爹爹,请不要发怒,女儿不是信口开河。我问您,周朝开国的人,有没有女子在内?”

祝公远想了想,说:“没有!”英台笑了,说:“爹爹,您是忘记了,还是孤陋寡闻呢?您不记得周文王的妻子太姒了吗?她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个有用之才,便刻苦读书,最后终于辅佐周文王成就伟业。”祝公远反驳说:“太姒是一代贤人,你怎么能与她相比?”

英台并不恼怒,心平气和地说:“如果太姒不去读书,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缝缝补补、操持家务的平常妇人,怎么会成为贤人呢……我整天被关在院子里,简直成了祝家躺在绣楼上的小姐,再过几年,恐怕就要沦为一个白痴,那有多可怕呀!多读些书总比呆在家里有出息。”

这时,滕氏插话说:“你说得很有道理,可是周先生不收女学生啊!”英台说:“娘,我可以女扮男装嘛!”说完,用期待的目光看着父亲。祝公远本来认为女孩子应该老老实实呆在家中,但看见女儿可爱的模样,就强忍心中怒火,说:“女扮男装可以蒙混一时,时间长了,一定会露出破绽,让人发现了多不光彩!”

英台的嘴皮都快磨破了,父亲还是不同意她去杭州读书,只好呆呆地站在那里,两手搓着衣角。过了一会儿,英台觉得受了委屈,从袖子里取出白罗手帕,擦起眼泪。滕氏拉着女儿的手,亲切地说:“乖孩子,不要哭了!你爹也是为你好啊!”

听了母亲的话,英台一下子扑到她的怀中,“哇啦”一声大哭起来,娇美的身躯不停地颤抖。祝英台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在父亲面前嚎啕大哭过,她这一哭,祝公远也着急起来。看到女儿背朝着自己扑在夫人怀里,而夫人正看着自己,便朝夫人撇了撇嘴,指了指后面,示意她把女儿带回房间。

滕氏会意,拍着女儿后背,哄道:“乖女儿,不要哭了,担心伤了身子。快,跟娘回屋去吧!”说完,又叫来丫环银心和菊儿,一起将英台扶回房去。刚进房间,英台推开众人,扑到床上,继续大哭,比先前更厉害了。滕氏急忙走过去,扶着她说:“别哭了!好好躺下,休息一会儿吧!”

过了好长时间,祝英台渐渐止住哭声。滕氏吩咐银心好好照顾小姐,然后带着菊儿离开了。祝英台猛地坐起来,生气地说:“爹爹太不讲道理,我去杭州读书的愿望,恐怕不能实现了!”银心想了想,说:“小姐,我倒有个主意,不知能否行得通!”

英台听了,一把拉起银心的手,问道:“有什么好办法,快说来听听!”银心说:“小姐不如吓唬吓唬老爷,装病不吃不喝,而我悄悄给你买些可口的食品,背着他们吃。这样一来,夫人和老爷一定会着急的,可能同意你去杭州读书!”

英台听后,连忙说道:“太好了!太好了!银心妹妹,真有你的,我决定就这么做!”晚上的时候,银心装出一副慌慌张张的样子,跑到滕氏的屋里,说:“夫人,从中午到现在,小姐什么都没吃。她的手有时滚汤滚汤的,有时冰冷冰冷的,有时又像正常人一样。奴婢问她哪儿不舒服,她说有些头晕!夫人,您去看看吧!”

滕氏来到英台房间,见女儿一动不动躺在床上,头发蓬乱,双眼紧闭,呼吸微弱;脸上没涂一点儿脂粉,好像瘦了许多;蓝绫被子半盖半敞着,身上的白绫短袄穿得也不整齐。滕氏轻声唤了声“女儿”。一会儿,英台吃力地睁开眼睛,眼神显得暗淡无光,看见母亲后,有气无力地应了一声。

当然,这都是英台和丫环银心故意安排的。滕氏坐在床边,一边梳理着女儿的头发,一边亲切地问:“女儿,你这是怎么了?听丫环说,你两顿饭都滴水未进,这还得了!应该勉强吃一点东西!”英台咳嗽了两声,然后轻声说:“娘,你不用担心!女儿只是有点儿头晕。”

滕氏道:“这可耽误不得,赶快找个郎中瞧瞧!”英台说:“没用,治不好的!”滕氏又说:“郎中专门给人看病,怎么治不好!”英台说:“治不好,治不好!”滕氏连忙问:“女儿为何这样说?”英台没有作声,站在一旁的银心开口道:“夫人还不明白吗,小姐患的是心病!”

滕氏一听,叹道:“倘若真是心病,就算神仙也治不好啊!女儿呀,娘知道你在想什么,可是周老先生不收女学生啊!”英台仍然默不作声。过了一会儿,她翻了个身,背向母亲。滕氏也想不出好办法,转头对银心说:“我那儿有莲子,让菊儿熬好端过来,给小姐喝下补补身子!”银心点点头说:“知道了!知道了!”

接着,滕氏又对女儿说:“其实,女孩子读书也不是坏事。等你爹爹晚上回来,我再和他商量商量,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说完,长叹一声,摇头离去。银心隔窗望见老夫人走远,连忙唤醒英台。英台“嗖”地坐起来,把乱发拢到耳后,笑着说:“我倒要看看爹爹能想出个什么办法!”

主仆二人聊了很长时间,突然窗前传来一阵脚步声。英台立刻装出一副生病的样子躺在床上,银心假装在一旁服侍。片刻之后,菊儿端着一碗莲子汤走了进来。银心立刻迎了过去,说道:“我本想早点儿去端,可小姐说,什么都吃不下去,也不让我离开!”

菊儿一边将碗放在桌子上,一边说:“小姐一定要吃啊,不然我就要挨骂了。银心姐,这你是知道的,把生莲子熬熟需要很长时间,要有人看守,多不容易!如果小姐不吃,夫人会以为我做得不干净!银心姐,你可一定要帮我呀!”银心一边答应着,一边去唤小姐。

英台听到喊声,慢慢睁开眼睛,坐起来向菊儿点了点头,说道:“我迷迷糊糊听说你送吃的来了?”银心指着桌子上的汤碗,说:“那不是吗?小姐,你一定要多吃两口啊,不然菊儿没办法向夫人交差呢!”英台说:“好吧!为了妹妹,我一定多吃几口!”

这时,银心将莲子汤端到床边,菊儿连忙去扶小姐。银心拿起汤匙,舀了一匙汤汁,送到小姐嘴边。英台慢慢吞吞地吃了下去。在两个丫环的劝说下,英台勉强喝下半碗莲子汤,皱皱眉头说:“不能再吃了,否则就要吐出来了!”英台演得非常逼真,菊儿没看出一丝破绽。

祝英台重新躺下后,菊儿端着剩下的半碗莲子汤向夫人禀报去了。滕氏看了看汤碗,叹道:“唉!熬得这么好,竟也吃不下,什么东西才合她的胃口啊!”说完,让菊儿把莲子汤放在桌上,独坐灯前等候丈夫归来。很晚的时候,祝公远才从外面回来,进屋就问:“英台怎么样了?”

滕氏把今天发生的事情向丈夫详细地讲了一遍。祝公远听后,叹道:“唉!这孩子太任性,就是想要读书。好吧,明天早上你去告诉她,我托人邀请一位老先生,在咱们家里单独教她。这虽然要花很多钱,但总比她在外面乱闯好得多!”

滕氏听了,觉得有些惊讶,说:“就我们一家请这位先生吗?”祝公远回答说:“对,就我们一家!只要她老老实实呆在家中,多花些钱也没关系!”滕氏又要说话,看见菊儿进来送水,就对菊儿说:“菊儿,你也累了,早点休息吧!”菊儿点点头,放下水转身离去,她见后院窗户亮着灯,径直走了过去。

菊儿来到窗前,轻声叫道:“银心姐,请开门!”银心一边答应着,一边打开门,将菊儿迎进里面。英台见了,问道:“菊儿,这么晚了,你有什么事?”菊儿刚才送水的时候,听到祝公远和夫人的谈话,于是把这些内容告诉了小姐。

菊儿临走时,对小姐和银心说:“夫人不知道我来了这里,明天见了夫人,请不要说我来过!”银心答道:“你放心,我们当然知道!”菊儿走后,银心对英台说:“小姐,老爷要为你单独请个教书先生,你觉得怎么样?”英台说:“那与我紧守闺房有什么区别!再说,杭州周老先生大名远扬,千里之外的学子都慕名前去,我可不想呆在家里一个人读书。”

银心说:“既然小姐不愿意,那么明天夫人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啊!”英台说:“是啊!若不想让她伤心,我们应该商量一个对策!”接下来,主仆二人商议了很长时间才上床睡觉。第二天早晨,滕氏果然来了。银心连忙向夫人请安,接着说:“夫人来得正好,小姐的病没有一点儿起色,我正着急呢!”

滕氏来到床边,用充满爱怜的目光看了看女儿,说:“女儿啊,娘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父亲终于想开了,决定让你……”没等滕氏说完,站在旁边的银心插嘴说:“太好了,老爷决定让小姐到杭州去了。”英台听了,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滕氏有些着急,连忙说道:“啊!不是那样的。老爷决定请一位老师专门为小姐授课。这样更好,英台既不用抛头露面,也受不到风吹日晒。女儿啊,这回你总该满意了吧!”英台笑着说:“爹爹考虑得真周全,我得感谢他老人家!”滕氏看到女儿高兴的样子,心中暗自高兴。

这时,英台话锋一转,又说:“爹爹虽然是一番好意,但我还是没法答应。”滕氏一听这话,急忙问:“这样的好事,你为什么不能答应?”英台说:“娘,周老先生学识渊博,全国的学生都想拜他为师。我从未与父亲请来的老师见过面,谁知道他的水平怎么样。万一他徒有虚名,没有真才实学,我……”

英台的话还没有说完,滕氏就明白了她的意思:女儿担心那位先生不如她。听了女儿一席话,滕氏沉默了。过了好长时间,她才开口说道:“你非要去杭州不可吗?”英台没有回答,只是点了点头。滕氏又说:“既然这样,我再与你父亲商量商量。现在,你应该吃点东西,别饿着!”说完,离开英台的房间。

再说祝公远让夫人传达消息后,独自坐在厅堂等候回音,看见夫人走进来,立即站起身问道:“女儿怎么样?她同意了吗?”滕氏垂头丧气,无奈地说:“这孩子,我是没法劝了,非得饿死不可,死活不答应!”接着,滕氏把女儿拒绝请老师的理由说了一遍。

祝公远听后,既生气又担忧。生气的是,自己为女儿如此费力却不讨好;担忧的是,女儿不吃不喝会饿坏身体。他连声唉叹,说不出一句话来。一会儿,滕氏开口说:“女儿从小到大,从没有这样闹过,我看不只是想去杭州这么简单,难道是中了什么邪气?”

祝公远两手抄在背后,在屋内走来走去,琢磨了一会儿,说:“嗯,可能是中了邪气!”滕氏眉头紧锁,说:“明天找个算卦先生,给女儿算一卦吧,也许能管用!”说完,用征求的目光看着丈夫。祝公远说:“那……好吧。”夫妇两人的谈话,被打扫卫生的丫环菊儿听了个一清二楚。

房间打扫干净后,菊儿来到后院,把这件事如实向英台讲了一遍。菊儿走后,英台让银心与自己一同商量对策。最后两人一致决定:让银心买通一位算卦先生,把祝英台的心事以及有关情况告诉他,让他想办法使父亲同意英台去杭州读书。

银心很快在邻村找到一位算卦先生,绰号“丁铁嘴”,在附近很有名气。银心把事情向丁铁嘴仔细说了一遍,然后掏出许多银子,求他说服祝公远。丁铁嘴看到白花花的银子,高兴得眉开眼笑,非常爽快地答应了。银心临走时,丁铁嘴说他将于明天上午某时某刻在祝府门前出现。

银心顺利地办好小姐交待的事情,神不知鬼不觉地返回祝府,来到祝英台的房间,告诉她尽管等待好戏上演……第二天上午,祝公远夫妇又在厅堂为女儿的事发愁。突然,院外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的声音。夫妻两人侧耳细听,除了“叮叮当当”的响声,还有人在吆喝:“未卜先知,神机妙算——”

滕氏眼睛一亮,对丈夫说:“你听,算卦的来了!我们昨天刚说完要请一位算命先生,今天就送上门来。看来,女儿果然中了邪,我想这位算卦先生就是救星!快把他请进来吧!”祝公远点头同意了,吩咐银心去请。不大一会儿,银心将算卦先生请入厅堂,此人正是丁铁嘴。

丁铁嘴头戴方帽,身穿黑衣,左手捧着一个铜磬,右手紧握一个竹筒,进屋之后,向祝公远夫妇分别施礼,然后说:“在下丁铁嘴,请问老爷和夫人有何吩咐!”祝公远看了他一眼,说:“我有一位亲人生病了,不知什么时候能好起来。”丁铁嘴装模作样地问:“你的亲人是男是女?”

祝公远回答说:“是我的闺女。”丁铁嘴捋捋胡须,说道:“啊!是个女子!”说着,坐在桌子前,放下铜磬,手抱竹筒摇了一阵,然后手腕一抖,几根竹签从竹筒中跳出来,洒落在桌子上。丁铁嘴失声叫道:“哎呀!不好!百日之内,老爷的女儿将有血光之灾!”

祝公远与夫人滕氏听了大吃一惊,仔细一看,桌子上共有六根竹签,其中五根并列排在一起,另一根却斜放在旁边。滕氏问:“先生,这卦象是什么意思?”丁铁嘴指着那根与众不同的竹签说:“这根竹签代表你们的女儿,她远离别人孤立存在,恐怕要遭遇不幸,离开人世了!”

滕氏信以为真,忙问:“先生,难道没有解救的办法了吗?”丁铁嘴又在桌子上仔细看了看,煞有介事地说:“可以解救!卦象显示的是‘远离人世’,按照‘顺势而行’的道理,只要让你的女儿离开家乡,到三百里以外的地方住上一个阶段,三个月过后就会平安无事。”

滕氏觉得丁铁嘴的解释合情合理,祝公远却有些半信半疑,便说:“先生既然神机妙算,那你能算出我女儿的有关情况吗?”银心已经将英台的情况详细告诉了丁铁嘴,但他没有立即开口,而是假装看了看卦象,然后才说:“你的女儿是读书识字之人,今年应该十八岁,最近交了厄运,病倒在床,水米不沾。”

丁铁嘴接着说:“你们只有这一个女儿,虽有些任性,但非常聪明。我只是根据卦象来推断,不知是否准确?”滕氏听后,立刻站起身,惊讶道:“对极了!先生神算,‘丁铁嘴’果然名不虚传!”接着,又对丈夫说:“我们就按算命先生的意思,让女儿避一避吧!”

这时,祝公远也相信了丁铁嘴的话,便问:“先生,让她到杭州可以吗?”丁铁嘴马上说:“杭州正是你们女儿避灾的好地方。你们看,那根孤立存在的竹签,不正指着杭州方向吗?”丁铁嘴说完,用手指了指桌子上的竹签。

祝公远看了看,觉得似乎有些道理,便说:“既然‘神算先生’指点,就让她去吧!”丁铁嘴见大功告成,又说了一堆恭维话,然后收起铜罄、竹筒、竹签等物,起身告辞。滕氏取出五两银子,一边道谢,一边递给丁铁嘴。

丁铁嘴接过银子,笑嘻嘻转身离去。这时,厅堂里屏风移动,银心和菊儿扶着英台走了出来。这时的英台,挽着发髻,淡施脂粉,很有精神。滕氏见了,急忙关切地问:“女儿,你身体好些了吗?”英台说:“我听说算卦的来了,勉强从床上爬起来,偷着听了一会儿。当父亲说出‘让她去吧’四个字时,马上感觉舒服多了!”

就这样,祝英台与丫环银心略施小计,迫使祝公远夫妇答应了让她去杭州读书的请求。祝公远想到宝贝女儿即将离开家乡,不由心情黯然,沮丧地坐在椅子上,将英台叫到身边,嘱咐她说:“去杭州时带着银心,两人都换上男装,让她照顾你。”英台默默地点了点头。

停了一会儿,祝公远又说:“既然决定要去,就不要再耽搁了。你们明天收拾收拾,后天动身吧。行李与书箱等比较重的东西,明天让王岩先挑走。另外,我为你选一匹好马,让银心扮作书童,挑一副担子,带些零用的东西!”

按照祝公远的吩咐,第二天,王岩将英台收拾好的重要物品挑走。第三天,风和日丽。吃过早饭,英台、银心主仆二人向祝公远夫妇告辞。这时,英台已打扮成书生模样,头戴方巾,身穿蓝衫,脚登黑缎子鞋。脸上没有涂脂抹粉,但也是白白净净的,看上去就是一位眉清目秀的年轻公子。

再看丫环银心,头戴青色小帽,身穿一件青色对襟夹袄,分明就是个小书童。滕氏看了看女儿和银心,觉得比较满意,然后叮嘱道:“从现在起,你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别再以姐妹相称。至于其他细节,也不要疏忽大意!”英台与银心点点头,与父母挥手告别。

走出大门口,英台接过家丁手中的马缰,见眼前是一匹枣红马,高矮适中,马上备了鞍蹬,正是平时在园子常骑的那匹,便拍了拍马头,翻身骑了上去。银心挑起担子,跟在小姐后面。二人很快来到村口。英台回头一看,父母还在呆呆地站在那里遥望,见自己回头,纷纷招手,隐约传来一声声的叮咛。

不多时,村前的小树林隔断了两代人的身影。英台骑在马上,问银心:“那副担子,能挑得动吗?”银心答道:“平日能挑五十斤的担子,这副连二十斤也没有,完全没问题。小姐只管放心!”英台笑着说:“以前呆在家里,就像被关起来的小鸟儿。现在好了,鸟笼子打开了,让我们自由飞翔吧!”

此时,正值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空气清新,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景色迷人。二人边走边谈,一路有说有笑。英台说:“我们不用急着赶路,一天走三四十里就行了。现在正是初春时节,应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好风景!银心,你看怎样?”

银心回答说:“小姐说的对!如果碰到好玩的地方,就歇上一歇,开心地玩一阵!”两人谈着,不知不觉走出三十里路。夕阳渐渐西沉,夜幕即将来临。这时,二人刚好来到一家客栈附近,英台便:“今天初走远路,都很劳累,前面有家客栈,我们在此歇脚吧!”

于是,二人在这家客栈住了下来。第二天清晨,她们早早起床,继续赶路。这天下午时分,忽然狂风骤起,黑云涌动,山雨欲来。银心见状,连忙说道:“小姐,马上就要下大雨了,我们应该及早找个地方避雨!”英台骑在马上向四周望去,前不靠村,后不着店,没有避雨的好地方。

二人只好继续朝前走去。不多时,英台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个草亭,亭子东面,有几棵枝繁叶茂的垂柳,便将马鞭一指,说道:“银心快看,那边有个亭子,我们暂时去那儿躲避吧!”银心应了一声,挑着担子快步奔向草亭,英台也催马向前。二人很快来到草亭,银心将马拴在柳树上。

英台来到亭子后,向四周望了望,西南角是一片田野,此时绿油油的麦苗长势正旺,在狂风吹来,掀起层层麦浪。麦田中间,夹杂着几块油菜地,油菜正开着金灿灿的黄花,花丛随风摇摆。东南面是一片柳林,树木高大茂盛,绦绦绿丝随风起舞,好像无数仙女欢快地挥动长袖。

柳林旁,有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宛如一条飘带绵延伸向远方。岸上,长着无数郁郁葱葱的绿草和野花,散发出阵阵花草和泥土的芳香气息,直扑草亭。主仆二人尽情地欣赏着周围的美景,银心说:“小姐,多美的风景啊!你若有雅兴,就作一首诗吧!”

英台一听,正中下怀,沉思片刻,张口吟道:“阳春三月阴雨天,风拂杨柳似仙翩。淙淙流水东逝去,岸边花草随风欢。麦浪翻腾……”英台吟到这里,银心突然说道“小姐暂停下来!快看,一匹马,一挑担,也往这边来了,大概也是来避雨的吧!”

祝英台顺着银心手指方向望去,见一年轻男子骑一匹灰色小马,旁边跟了一个挑担的书童,两人匆匆向草亭奔来。只听那书童说道:“少爷,亭里已经有人避雨了!”那位男子接着道:“既然如此,就把行李放在一边,别妨碍人家!”说着,书童卸下担子,男子也跳下马来。

英台仔细一看,那位男子头戴方巾,身披蓝衫,也是一位书生打扮。不过,他的衫子布料粗糙,显然家境不太富裕。但是,这人相貌却不一般,身材修长,面容白皙,浓眉大眼,十分英俊。而且举止潇洒,谈吐不俗。

年轻男子来到英台面前,拱拱手说:“这位大哥,马上就要下雨了,小弟想在此暂避一下,你不会介意吧!”英台站在亭子一边,还礼说:“当然不会!这亭子也不是我自己的东西,大家都可以来避雨。”这时,挑担的书童也在一旁坐下了。他身穿灰色对襟夹袄,头戴黑色小帽,年纪大约十八九岁。因刚才急着赶路,拿一块白绢不停地擦汗。

书童也将少爷的马匹拴在亭外的一棵柳树上,因地方狭窄,与英台的马匹靠得很近,不知为什么,竟互相怒视,嘶鸣踢咬起来。见此情景,书童和银心立即跑过去,分别去拉主人的马。两人拉开之后,书童问银心:“牵马的,你们是从哪儿来的!”银心听后,觉得那人没礼貌,未加理睬。

书童瞅了她一眼,说:“哎哟!是哑巴呀!”银心忍耐不住,还口说:“你才是哑巴呢!这人怎么这样说话?”书童摊开两手,说:“不是哑巴,为什么不说话?”银心说:“常言说‘出门在外礼为先’,而你开口便说‘牵马的’,谁爱听啊?”书童意识到有些失礼,红着脸说:“抱歉!抱歉!小弟多有冒犯,望你原谅!”

说完,书童向银心躬身施礼。银心心中暗暗好笑,问他:“你们是从哪儿来的?”书童回答说:“会稽梁家庄。”银心又问:“要去往何处?”书童说:“去杭州求学。”银心一听,微微有些惊讶,说:“我们是从上虞祝家庄来的,也要去杭州读书。”

之后,两人各自询问对方姓名。银心说:“我叫银心,银子的银,杏树的杏。”那位书童说:“我嘛,小名叫四九,因为父亲四十九岁那年生的我,便起了这么个名字。”银心听后,说:“四九兄,先谈到这吧!我得去照顾我家小……小少爷了!”由于一时大意,银心差点说成“照顾小姐”。

两人返回亭子后,四九走到年轻男子身边,说:“我刚才与银心兄谈话,少爷听见了吗?”男子说:“只是模模糊糊听到几句,不太清楚。你们都说了些什么?”四九指了指亭子里的祝英台,说:“这位少爷跟您一样,也去杭州读书。”男子说:“噢,原来是这样,我去与他聊一聊。”

说完,男子转身走向英台,鞠躬施礼,说:“这位大哥,刚才听书童四九说,你们要去杭州读书,是真的吗?”英台起身还礼说:“是的!听书童说,你们也要前往杭州读书,是吧?”男子答道:“是!是的!这样一来,咱们正好结伴同行。”

原来,梁家庄与祝家庄相距不远,算作同乡。于是,祝英台与年轻男子攀谈起来。英台问:“请问……你尊姓大名?”男子说:“我叫梁山伯。栋梁的梁,山水的山,伯仲叔季的伯。你呢?”祝英台说:“我叫祝英台。祝福的祝,英雄的英,楼台的台。你去杭州读书,打算拜谁为师?”

梁山伯回答说:“我准备去杭州尼山,拜在周士章老先生门下。英台兄,你呢?”祝英台心中一喜,说:“巧得很!和山伯兄一样,我也打算拜周老先生为师。周老先生博学多才,是一位难得的名师啊!听说许多学子不远千里都来拜访。”梁山伯点点头,说:“是啊,是啊!”

两人谈到这里的时候,乌云密布的天空中突然射出两道闪电。闪电从头到尾,好像一个“人”形,尤其一撇一捺交接之处,电光极为强烈,发出耀眼的光芒,照得四周山川的轮廓非常清晰;而那些花草树木,犹如黑夜里迸出的五色礼花,异彩纷呈,分外美丽。

闪电转瞬即逝,紧接着传来一阵“轰隆隆”的雷声。雨滴好像撒落的珠子一般,密密麻麻,由远而近,先是遮住了远处的田园屋舍,进而模糊了近处的庄稼柳林。草亭外的地面上溅起一片片水花,迅速汇聚成一股溪流。

这时,两对主仆都站在亭子里看着外面的雨景。梁山伯对书童四九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雷雨,你觉得害怕吗?”四九说:“大雨倒是不怕,只是刚才那阵惊雷,就像打在亭子上一样,让我有些……”梁山伯插口说:“这是每个人的正常心理反应,只不过有些人胆量大一些罢了。记得孔子曾说过‘疾雷必变色’嘛!”

这时,祝英台接过话头说:“是啊,刚才小弟也有些胆战心惊!这大雨滂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我们还得赶路呀!”梁山伯说:“英台兄不用着急,大雨不停,我们就在这里多呆一会儿!”祝英台自从见到梁山伯的第一眼,就对他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好感,这时更愿与他闲谈,便说:“山伯兄,你在杭州有什么亲戚吗?”

梁山伯说:“没有。英台兄,你呢?”祝英台摇摇头说:“我也没有。”梁山伯又问:“请问你们家中有几位兄弟姊妹?”祝英台答道:“家中没有兄弟姐妹,只有兄弟一人!”梁山伯说:“咱们的情形完全一样,我也是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

祝英台笑着说:“太巧了!看来我们有缘,不过应该感谢苍天这场大雨,是它使我们聚在了一起!”梁山伯也连连慨叹二人有缘,应该努力珍惜。说完,他看了看亭外的雨势,见雨小了许多,便说:“祝兄快看,现在雨势减弱,估计一会儿就能赶路。”祝英台也走到亭边,两人一起观望外面的雨景。

突然,梁山伯看到,为了避雨,先前互相撕咬的两匹马,此刻竟挤在一棵柳树下,显得十分友好,于是叹道:“英台兄看见了吗?因雨势所迫,两匹马竟也友善地聚在了一起。由此可见,万事万物之间都有个‘情’字相牵,‘缘’字相连啊!”

祝英台知道梁山伯是在借景抒情,喻指她们二人,不由点了点头。过了一会儿,雨下得更小了。梁山伯朝天边望了望,说:“呵!西北方向已经出现了彩虹,黑云也渐渐东移,看来马上我们就能赶路了。”说完,伸手指了指天空中彩虹出现的方向。

祝英台顺着梁山伯手指方向望去,见天上挂着一道绚丽多彩的虹桥,片片去彩正汹涌地向东方移去。不多时,风停雨住,乌云散尽,众人的心境也晴朗起来。向亭外望去,花草树木被雨水洗刷以后,一尘不染,那叶子上的雨滴,在阳光照耀下,晶莹剔透,分外美丽。

亭子南面几十米处,有一堵白色石粉墙,周围长着一丛竹子、七八棵杨柳,还有几株桃树,正开着满树桃花,偶尔轻风拂过,红花绿树随风起舞,花影树形摇曳多姿,在雪白墙壁的映衬下,显得格外优美。墙根下面,雨水形成的一条浅浅窄窄的溪流,正欢快地向麦田流去……

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致,祝英台不由感叹道:“太美了!这一场春雨,使原本就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变得更加鲜艳,更加美丽动人了!”银心和四九也被这美景陶醉了,四九咏叹道:“太好看了!经过这场大雨,景色变得更好看了!可惜我才疏学浅,不会用恰当的语句来形容。”

说完,四九又转向梁山伯:“少爷,你何不作一首诗,描绘一下眼前的美景呢。先前在路上,你一直吟咏赞叹,我一句也听不懂。现在好了,在这里遇到了祝少爷,要是你作一首,祝少爷肯定也要来一首呢!”梁山伯笑着说:“人家祝相公才高八斗,我吟出来恐怕要引人发笑!”

祝英台听后,忙说:“梁兄哪里话,小弟正要请教呢!尽管作上一首,也好让大家开开心!”梁山伯说:“作诗就算了吧,我们来谈谈诗吧。祝兄,你觉得曹子建的作品怎么样?”祝英台说:“小弟曾经读过曹子建的诗,可能是由于他担心曹丕陷害,因此作品中流露出的伤感之情太多了。”

曹子建就是曹植,曹操的三儿子,是当时的才子。曹丕害怕他的权力超过自己,一直想方设法排挤他。梁山伯听了祝英台的话,两手一拍,说:“我同意祝兄的见解。但曹子建的诗,确实堪称名篇佳作。你看,这亭外四周的景象不正应了他那句‘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吗?”

这句诗的意思是,放眼望去,千里之内宽阔无比,黄昏的时候都看得见平原。亭子外面的情景正符合诗的意境。祝英台说:“梁兄说的不错。曹子建还有著名的‘浮萍篇’,开头这样写道:‘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这首诗用在小弟身上非常恰当,今天在草亭与你相遇,希望以后多多赐教!”

祝英台吟咏的那首‘浮萍篇’的意思是,浮萍落在水面上,被风吹得四处飘流。年轻人把头发扎束起来,象征到了创业之年,便辞别亲人,去创业,去交友。祝英台引用这首诗,描述了自己以及梁山伯辞别亲人,到异地求学,又在中途相识结为朋友的经历,引用得十分贴切。

梁山伯饱读诗书,自然领会了其中深意,便对祝英台赞美了一番,又暗自庆幸与她相识。过了一会儿,祝英台说:“梁兄,我们能够去杭州读书求学,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好事。可是有件事,我感到非常不公平!”梁山伯忙问:“什么事让你感到不公平?”

祝英台说,男子读书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女子可就惨了,寻遍全国各地,设馆收徒的人都拒收女学生。这样一来,就会让那些识字的女子半途而废,因此觉得不公平。梁山伯也有同感,可他说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一朝一夕难以更改。

祝英台引经据典,讲到班固的妹妹班昭,是个大文学家,曾续写汉史;又说蔡邕之女蔡文姬,文才奇高,通晓音律,令男儿不可企及。她说,女子有这样的才学,绝不是普通先生教出来的。她说,从这两个例子就能看出,古代曾有过收女子为徒的规矩,如今也该提倡。

梁山伯听后,微笑着说:“你说得不错,但这个梦想只能由你来实现了。以后娶一位学识渊博的妻子,就可以设馆招收女学生了。”说完,二人哈哈大笑起来。这时,亭外小路上,已经有人行走了,天上的云彩也飘得没了踪影,太阳重新悬挂于空中,放射出万道光芒。

梁山伯对祝英台说:“现在天已经晴了,路上有了行人,我们也起程吧。一路之上,我们都需要互相帮助,到了杭州以后,需要帮助的地方更多,看来我们今天的相聚,意义非同寻常啊!”祝英台听后,连连点头。说着,大家就要动身。这时,梁山伯又说:“祝兄,我有几句话,不知该不该说出来。”

祝英台说:“我们俩一见如故,有什么话尽管直说吧!”梁山伯说:“尼山学堂中,求学者来自五湖四海,因而在语言等一些习俗上必定有所差异,会产生种种不便。如果以后遇到什么问题,愿你我两人多多商量,互相勉励!”

祝英台听后,连忙说道:“太好了,这是小弟求之不得的事。愿梁兄以后不吝赐教!”四九正望着亭外,听了两位少爷的谈话,便对银心说:“银心,你听到了吗?两位少爷彼此约定要经常来往,互相关怀,那可太好了!我想,他们这么有缘,到了学堂之后应该住在一起。”

四九接着说:“银心,到了杭州之后,我们请求先生安排一间房子,我们也住在一起,平时多看看书,练练字。等到主人吩咐事情的时候,也好一同商量!”银心站在祝英台身后收拾东西,听了四九的话,马上为难起来,便望望祝英台,想说话又不好开口。

梁山伯又说:“银心,四九说的不错,你们俩住在一起,确实方便多了。”祝英台想了想,说:“是啊!是啊!你们俩读读书,写写字,总是好事,至于住宿的事……去了杭州再说吧!”梁山伯想到他们可能有自己的难处,便不再作声。这时,银心收拾担子突然弄出了声响。

梁山伯回头看了看,见担子里的东西很少,觉得有些诧异,便说:“你们所带物品甚少,难道打算到了杭州再购买吗?”祝英台随口答道:“噢,我这次去杭州,共带了两位家仆,另一个叫王岩,很有力气,昨天就担着贵重物品出发了。他走得快,这时候恐怕已经到了。现在银心挑的,只不过供路途中使用,所以东西不多。”

一旁的四九听了这话,说:“原来是这样啊!我早就觉得纳闷,可一直没敢问。”接着,梁山伯又说:“祝兄,刚下完雨,天气有些凉,我这里有些衣物,若不嫌弃,就拿去披上吧!”说着,弯腰去要取衣物。祝英台见了,连忙说:“不必了!谢谢你的关心,我们快赶路吧!”

于是,两个书童挑起担子,向亭外走去。刚出亭子,梁山伯说:“大家一起走,这下不会感到寂寞了!”祝英台听后,连声称是,然后转回身,面向草亭说:“虽然我们在草亭中相聚的时间很短,但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真让人留恋啊!”梁山伯听后,也说道:“是啊!是啊!”

两人原本盼着雨过天晴及早赶路,可此时却对草亭留恋起来,不忍离去。这时,两个书童已将各自主人的马牵上大道,并催促他们快点动身。两人听了书童的唤声,才双双离开草亭。四人很快上了大路,大家边走边谈,一路上非常轻松快乐。

三天后,四人来到杭州。祝英台带着三人一起奔向王岩已经定好的一家旅店,当晚便在这里住下。第二天,梁祝二人换上新装,一起去尼山学堂。到了门口,见白色粉墙,八字门,里面种了几百根竹子,显得非常宁静幽雅,与村庄里的私塾大相径庭。

两人刚到门口,里面走出一人,询问他们有什么事。梁山伯鞠躬施礼说:“我叫梁山伯,身边这位叫祝英台。我们特地来到杭州,打算拜在周先生门下读书。麻烦你去通报一下。”那人回答说:“不必客气。我是这里的看门人,你们稍等一会儿。”

看门人接着说:“周先生设馆多年,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如今已经有一百多名,但周先生以传播知识为己任,对来者从不拒绝,你们很快就能成为他的学生。”说完,看门人让他们填写姓名和籍贯,然后进馆通报。不多时,看门人笑盈盈地走了出来,带他们进馆。

来到一间堂屋,中央摆着一张书案,上面整齐地摆着笔墨纸砚,还有许多书籍。案前有位老者,背着手端庄地站立着,头戴方巾,身穿蓝衫,三绺白须,相貌和善。这时,看门人对梁祝二人说,此人便是周士章老先生。两人听后,连忙鞠躬施礼,报上姓名。

周老先生听了,请他们入座,自己也在对面坐了下来,然后说:“你们俩不必拘束,随便聊聊吧。”梁山伯说:“久闻先生大名,晚辈早就打算拜您为师,只因父母舍不得我离开,所以迟迟未能前来。今年春天,父母想到我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就答应我前来周先生门下求学。”

接下来,梁山伯又说到来时路上与祝英台相遇的情景,并请求周老先生恩准他二人同居一室。周士章听后,捋捋胡子,点点头。随后,看了看祝英台,见她气宇轩昂,英气逼人,只是比梁山伯多了几分媚气,便说:“祝学生也谈谈来杭州的想法吧!”

祝英台答道:“我和梁山伯一样,早就听说过先生的大名。来杭州读书,就是要多学些本领,以便为国家出力。”周士章听后,也是捋捋胡子,点点头。随后,又问两人:“你们有没有带来以前写过的文章?如果带来了,拿出来让我看看。”

两人都点了点头,然后取出书稿,递给周老先生。周老先生看过之后,说道:“通过文章可以看出,二位很有志气,我决定收你们为徒。现在馆里有一百零八名学生,课堂就在这间屋子的后面,每逢一三五日听讲,其余的日子用来复习功课,同时可以找我辅导。当然,我也有不懂的,留在这里以待考查,过后再给答复。”

听到周老先生答应收为徒弟,梁祝二人纷纷拜谢。随后,周老先生又说:“你们既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以后就应该共同努力学习。在这屋子后面,有座两间的房子,就作为你们读书休息的地方吧!”梁山伯听了,恭敬地答道:“多谢先生关照!可是还有两个书童,也要住房。”

周老先生又说:“在你们房子的对面,有座两间的小房,就作为他们的住处吧,也方便你们召唤。”梁祝二人听后,连连答谢,随后告辞回到旅店。第二天,各自把东西挑进书馆。住所前有两棵大樟树,正对房屋的一片小园子里,有十多根竹子,更妙的是还有两棵大柳树。

小园子外面是一道粉墙,墙外三尺远处是条大路,经常有车来车往。梁祝二人的房子是套间,一里一外,进出都得走一个门。两人走入屋中,祝英台发现里面的一间不错,便说:“梁兄,这间屋子不错,谁来住啊!”

梁山伯说:“既然你说不错,就你来住吧!”看到屋子的格局,梁山伯又说:“看来,先生对我们很关心,知道我们性情相投,不用我们多费口舌,就分了房间相连的。”祝英台听了,有些不好意思,脸上微微泛起两朵红晕。当她走进里面的房间时,不由发出一声惊叹。

梁山伯听后,急忙跑过去询问原因。祝英台说:“梁兄,你不觉得奇怪吗?这里面的房子只有窗户,却没有门。”梁山伯哈哈一笑,说:“这不是更好吗?我们走一个门就够了,如果你那边再多一个门,还得有人照看,这样多省事啊!”

梁山伯哪里知道祝英台为何如此担心,因为那将在饮食起居上带来诸多不便。可是,祝英台又无法说出口,只好说:“你说得也有道理。可是,两个房间相通,稍有点儿动静对方就能听到,必然会影响我们读书。所以,我决定让看房的人把中间隔起来,在里面的屋子重新安一扇门。”

梁山伯听后,说:“如果你觉得这样更好,就随你的便吧!”这时,祝英台突然想到:“这样做大为不妥!我口口声声说与梁兄是好朋友,这事先生也知道,如果把屋子中间堵起来,就显得我们疏远了。那样,就会让人起疑心。”想到这里,祝英台连忙笑着说:“梁兄不要见怪,我只是随便说说罢了。”

梁山伯听后,觉得祝英台有些反常,却又不知为何,只好勉强地笑了笑,随后吩咐四九和银心把房子布置起来。银心布置屋子的时候,祝英台向她讲述了屋子的不便之处,又偷偷问:“银心,你的房间有没有同样的问题?”银心说:“比你这里好一些。不过中间的缝隙很多,四九哥若从中偷看,什么都能看到。”

没想到,这话却被四九听到了,便说:“哟!大小伙子怕人偷看,别说偷看,就是当面观看又能怎样?”银心和祝英台听后,都吓了一跳,但尽量让表情显得自然一些。祝英台说:“其实没什么!他从小就这样,一直很腼腆,让人看到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四九接着说:“既然如此,我不看就行了!”

他们一边说着,一边摆设物品,不到中午就布置完了,各自的书桌都靠近窗户。梁山伯的窗外,对着两棵大樟树,枝叶繁茂,可以乘凉。祝英台的窗外,是一片竹子,那长长的枝条一直伸到窗户上,非常好看;两棵大柳树的枝叶刚好遮住阳光。

从此以后,两人白天在优雅的环境中读书;晚上各自点上蜡烛继续读书,互不打扰。这样过了一段日子,都很自在。有天晚上,两人灯下攻书,梁山伯对隔壁的祝英台说:“祝兄,我突然想到一件事。”祝英台放下手中的书本,问道:“你想起了什么事?”

梁山伯说:“我们在两个房间里读书,各点一支蜡烛,这样有些浪费,不如我们坐在一起读书,你看怎么样?”祝英台听后,立刻紧张起来,但又不好拒绝,便说:“你说的有道理,就这么办吧。”梁山伯立刻端起自己的蜡烛,走向里屋,放在祝英台的书桌上,两人对面而坐,一起温习功课。

梁山伯来到祝英台的房间后,规规矩矩,一心只读圣闲书,从不闲谈,对祝英台更是十分尊重。第一晚如此,第二晚也是如此,到了后来依然如此。这令祝英台十分感动与钦佩。平时,除了读书和写作之外,梁祝二人就去散步,渐渐认识了三十多名同学。

每当太阳快要落山时,在学堂附近的大路上,同学们看到他俩就轻轻一点头,或是走过去谈一些学习方面的体会,或是讲述他乡的风土人情,有时也谈到有关妇女的话题。这个时候,梁山伯总是含笑点头,而不作答。祝英台知道他是有涵养的人,对他的做法十分敬佩。

有时候,一些同学看到他们散步,就笑着说:“你们总是在一起散步,真像一对亲兄弟。”梁山伯听了,就回答:“我们先前就认识,再加上这里没有熟人,在一起散步很正常啊了!”同学们听了这话,有的点点头,也有的背后说一些不三不四的话。然而,梁山伯说的却是实话。

每天傍晚,梁山伯总是邀请祝英台出去散步。这一天,天上下起毛毛细雨。祝英台说:“今日天公不作美,恐怕咱们不能同去散步了!”梁山伯走到祝英台的窗子前,指着柳树说:“是的,我们不能出去了。但是,这柳树倒让我想起一件事,比出去散步更有意义。”

梁山伯接着说:“记得草亭相会也看到了柳树,那时柳叶青青,而现在,窗前的柳叶同样青翠。”祝英台也站在窗边,看那拖着雨滴的柳叶,陷入了美妙的幻想。梁山伯说:“同学们都说我俩像亲兄弟一样,我想你也会这么认为。本来我们都是独生子,又同来杭州拜师求学,还有其他一些相似的地方。”

梁山伯继续说:“我一直觉得,我们俩很有缘分,也因产生了一些感想,却又不敢说。”祝英台听后,说:“我们相处了这么长时间,的确像一对亲兄弟,有什么话尽管说吧!”于是,梁山伯说:“我想与你结为金兰之好,你看如何?”

祝英台此时正看着窗外的竹枝,一些枝叶交叉的地方,很长时间才滴下一滴雨,而那些交叉浓密的地方,叶子铺张得像一把雨伞,落下的雨点又大又密,而且急速得像一根绳索,打得枝叶扑扑作响,好像击鼓催花,又好像在对人说: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想到这里,祝英台答道:“我非常愿意与你结为兄弟。请问梁兄多大年纪?”

梁山伯用手一比,说:“我今年十九岁。你呢?”祝英台回答说:“我今年十八。看来,我要敬你为兄了!我们赶快找个地方结拜吧!”梁山伯指着窗外的柳树和竹子说:“你看,那苍劲的竹子,还有翠绿的柳树,不正象征着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吗?我们就在它们的面前,在这屋子里结拜吧!”

祝英台点头同意,随后叫来银心和四九,把书桌摆到屋子中央,烧上一炉檀香。梁祝二人双双跪倒在香案前,对天三拜。拜过之后,梁山伯让四九见过祝英台,称为二少爷;祝英台让银心见过梁山伯,称为大少爷。随后,梁山伯对四九说:“现在我们是一家人了,以后做事更要尽心尽力。”

四九连声回答:“当然!当然!”接着,又说:“少爷与二少爷已经结为兄弟,我也想和银心哥结拜。”梁山伯听后,用询问的目光看看祝英台,祝英台当然同意。于是,银心与四九也结为金兰之好。银心十六岁,做弟弟;四九十七岁,做哥哥。就这样,两对主仆结为兄弟。

结拜完毕,梁山伯说:“今天高兴,晚上咱们喝点酒庆贺庆贺。”祝英台听后,说:“虽然我不善饮酒,但今天实在值得庆贺,也喝上几杯吧!”梁山伯很高兴,掏出银两交给四九,吩咐去买酒肉。到了晚上,二人燃起红烛,叫厨子做了四个菜,摆上好酒,吃喝起来。

梁山伯卷起衣袖,提起酒壶为祝英台斟了一杯。祝英台见后,连忙说:“本该小弟斟酒才对,怎么梁兄抢起壶来!”梁山伯听后,不以为然地说:“贤弟不必客气,你我既然已成兄弟,没有那么多讲究!”说完,向祝英台敬酒,自己则一饮而尽,祝英台勉强喝了下去。

接着,梁山伯给祝英台和自己分别斟了一杯,随后端起酒杯说:“贤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能有几个良师益友更是好事,今天你我结为金兰之好,心中十分高兴啊!喝……”说完,又一饮而尽。祝英台见梁山伯很有兴致,也不推辞,随着喝了下去。

接下来,梁山伯对祝英台说:“贤弟好酒量,我再给你斟上一杯!”祝英台连忙说:“梁兄,我只有两杯的酒量,还望多多原谅!”梁山伯听后,举起酒壶,摇着头说:“哎!再来一杯,喝酒是人生一大快事呀!”祝英台见他手中的酒壶始终不肯放下,但自己实在不能喝了,便说:“既然如此,我再喝半杯就行了。”

梁山伯相信祝英台说的是实话,也不再为难,斟上了半杯,然后举杯敬酒。祝英台又勉强喝了下去。这时,四九走了进来,看了看酒壶。梁山伯见了,笑着说:“酒喝得差不多了,你收拾下去吧!”祝英台微微有些醉意,便离开酒案,坐在一旁。

梁山伯见了,说:“贤弟真有点醉态,赶快休息吧!”祝英台打了个呵欠,望着梁山伯说:“酒后容易失态,我们要注意形象啊!”说着,便迈步向床边走去,可是脚下似乎踩空了,身体晃了一晃,差点儿跌倒,连忙扶住桌子。梁山伯见此,说:“贤弟真是醉了,我来扶你!”说着,伸手去扶她的后背。

祝英台本想自己走,但如果拒绝了梁山伯,说出自己是个女子,就无法继续读书。可是,如果梁山伯扶她上了床,手臂搂着后背,过于亲切,也不合适。想到这里,她站在原地,让梁山伯松开,说自己能走。可梁山伯说:“你就别逞强了!”手臂搂得更紧。

祝英台无法拒绝,就以最快的速度走到床前,然后急忙躺了下去。梁山伯见后,便去给她脱鞋。祝英台还很清醒,连忙向里一翻身。梁山伯又俯身去脱她的长衫,刚要去解纽扣,忽然看见里面穿着一件粉红色的汗衫,便说:“哎呀!你为什么穿这种女孩子的汗衫?”

祝英台听后,连忙回答说:“哦,是……是这么回事。三年前,母亲经常生病,一位算命先生说,只要让我穿四年女孩的粉红色汗衫,便可除病。”梁山伯听后,拍手叫道:“原来如此,你真是个大孝子啊!不过,这是一种迷信的做法!”祝英台说:“我也知道,这完全是鬼神的说法,但已经穿三年了,也没什么不方便,所以现在还穿着。”

梁山伯听后,说:“哦,原来是这样……你早点休息吧,我也去睡了。”说完,梁山伯转身离去,回到自己房间。由于不胜酒力,祝英台马上进入梦乡。第二天清晨,祝英台睁开朦胧睡眼向外望去,天已大亮,便失声叫道:“哎哟!此时同学们都已起床,不知梁山伯起来没有!”

梁山伯在隔壁听到祝英台的声音,回答说:“我已经起来了。因为见你睡得香甜,银心进来两趟,我没有让他惊动你,他就含笑不语地离开了。”祝英台听了这话,心里美滋滋的,说道:“多谢梁兄为小弟着想。不过,以后你起来时也叫我一声,免得被同学笑话。”

祝英台说着,穿衣起床。这时,银心走进房来,为小姐舀好洗脸水,又去收拾床铺。祝英台梳洗完毕,走到外面的屋子,问梁山伯:“我昨晚饮酒过度,有没有失态?”梁山伯正在桌前写字,一边写一边回答说:“没有没有!你昨夜睡得很熟,我曾几次呼唤,你都没有答应!”

祝英台听后,心里平静下来,走到梁山伯的书桌前,仔细看了看,说:“哟!你的字写得不错,我要好好学习。”梁山伯听后,放下手中的毛笔,谦虚地说:“过奖了,过奖了,我写的字端庄有余,潇洒不足。人家都说,见了我的字,就知是个书呆子。”

祝英台听了这话,微笑着说:“梁兄太谦虚了吧。你的字,草书似龙飞凤舞,行书如流水行云,简直可与书法家相媲美!”梁山伯听后,也笑了,说:“不说笑话了。今天下午老师要讲课,我们赶快准备纸笔墨砚,让银心与四九弄点午饭!”

午饭过后,梁祝二人来到大堂听讲。见了同学,不多说话,彼此只是客气地打一声招呼。听完课后,纷纷离去。平时,同学们各在自己的房间里读书,只是散步相遇的时候交谈一阵。因此,梁祝二人虽然相处得非常密切,但与其他同学并不十分熟悉。

就这样,三个月时间悄悄地流逝了,杭州进入炎热的夏天。同学们大部分换上了单衣,可祝英台与银心却不敢脱掉春季的服装。因为天热,各自拿了一把扇子。有一天,碧空万里,骄阳似火,梁祝二人在房里并肩坐下,祝英台不停地扇着扇子。梁山伯见后,说:“天气这么热,我们又不外出,为何不脱掉外面的长衫?”

祝英台笑了笑,说:“小弟没有这样的习惯,再说屋子空间很大,也算凉爽。而且我自幼体弱多病,万一脱下长衫,受到风寒,那就麻烦了。更重要的是,我身上穿着为母亲许愿用的粉红色汗衫,如果脱下长衫,让人看了肯定会笑话的。”梁山伯信以为真,没有产生什么疑问。

有一天,银心见屋子没人,就对祝英台说:“小姐,到屋后的吴山去玩吧。听说师母就住在那里。她是个温柔贤慧的女人,如果能遇到,可以与她交流交流感情。”祝英台也觉得心中有些烦闷,决定出去走走。于是银心引路,两人登上屋后连绵起伏的山峰,尽情地玩耍起来。

山间流水潺潺,花红柳绿,蜂飞蝶舞,景色宜人。站在山上,眺望杭州的市景,但见楼阁林立,错落有致;大路笔直,四通八达;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两人玩到傍晚才往回走,来到后门时,看到一位妇人,正在井边汲水。银心指着她说:“小姐,那人就是师母。她听先生提起你,知道我是你的仆人后,曾对我说要见见你。今天正是个好机会。”

祝英台抬头一看,见后门旁边有一片菜地,中间有口水井,一位穿紫色衣服的妇人正在汲水。祝英台走到师母跟前,向她恭敬地鞠躬施礼。何氏连忙放下水桶,看了看一旁的银心,又转过头来,笑着说:“你就是祝公子吧!常听先生提起你的家事,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你年纪轻轻就离开家乡,来到他乡异地,一定有许多不方便吧?”

这时,站在祝英台后面的银心插嘴说:“可不是……”祝英台听到银心差点说漏嘴,便抢过来说:“可不是那个样子!由于周先生照顾得周到,没有什么不方便!”何氏仿佛看出了什么,笑笑说:“你们若是缺少使用的东西,尽管来借,我那儿都有。”

这几天,正好有些衣物需要缝补,但缺少针线,于是银心说:“眼前要用的,就是针线,您可以借给我们吗?”何氏听后,笑盈盈地说:“可以!可以!不过针线是女孩子常用的东西,你们也会用吗?”银心刚要回答,祝英台抢着说:“在我们老家,男子从小就学习使用针线,没问题的。”她当然又在撒谎。

何氏又说:“这样说,祝公子也能拿针线了?”祝英台说:“那就和学生们用笔差不多!”何氏又一笑,对银心说:“那好,回头你到我屋子去拿。”银心点头答应,随后与祝英台一起回房去了。见梁山伯还没回来,祝英台对银心说,刚才聊天的时候,师母好像看出了一些破绽,以后见到师母时要更加小心谨慎。

转眼间七月来临,南方的气候更加炎热。农历七日晚上,祝英台仰望星空,但见繁星满天,银河高挂,新月半圆。银灰色的月光,照得大地一片朦胧。晚风轻拂杨柳,树影斑驳,摇曳多姿,优美动人。祝英台知道这是个特殊的日子,便在院中架起一张小床,躺在上面对天不语,静静地欣赏夜色。

这时,屋里的梁山伯叫道:“喂,英台,你在哪儿啊?”祝英台答道:“在小院里乘凉呢,你也出来坐吧!”梁山伯回答说:“好的,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乘凉闲聊,正是好时光!”说完,拿着小板凳来到外面,紧挨祝英台的小床坐下,手里摇着扇子。这时,祝英台问:“你也记得今晚是七月七夕?”

梁山伯说:“当然记得,在老家,尤其是有大姑娘的人家,都要预备瓜果,等蜘蛛在上面织网。如果蜘蛛在上面织了网,就预示着好运将临。据书上传下来说,这种玩意叫做‘乞巧’。”祝英台听后,说:“你说得没错。但还有一种说说,你可能不知道吧?”

梁山伯不由一怔,问:“还有其他说法?看来是我孤陋寡闻了,快说来听听!”祝英台哈哈一笑,说:“据说,如果瓜果被蜘蛛盘上网,那位姑娘当年就要嫁人啦。你们村里没有这个风俗吗?”梁山伯说:“对啊!有啊!若不是你提起,我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了!”

接着,梁山伯问:“你乞过巧吗?”祝英台想了想,说:“我倒是没玩过,但是听说过。乞巧时,首先预备瓜果,再用七根针插在上面,然后用五色丝线相连,供设在屋子里,等蜘蛛前来织网。听说那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梁山伯听后,说:“是的,确实很困难。看来贤弟的确非常聪明,所以不玩。其实,七月七夕还有一个十分动人的传说。”

祝英台连忙请求道:“什么动人的传说,快讲一讲!”梁山伯说:“那就是牛郎织女的传说。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外孙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因为与人间的牛郎相爱,遭到王母娘娘的惩罚。王母娘娘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