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善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02:04:28

点击下载

作者:邢春如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循循善诱

循循善诱试读:

一 充分说理,循循善诱

1.循循善诱是说理的智慧与艺术

魏王要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台阁,它的高度恰好是天与地之间距离的一半,并将这座高台起名叫“中天台”。很多人知道魏王这个决定后,都觉得很荒唐,纷纷前来劝阻魏王。魏王感到非常生气,他传下命令说:“谁要再来反对我的决定,一律杀头!”这样,大家都不敢再说什么了,只是在心里着急。

一天,有个叫许绾的人背着筐,拿着铁锹到王宫来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听说大王要建一座‘中天台’,我愿前来助大王一臂之力。”

见到这个前来帮助建造高台的第一人,魏王感到很高兴。魏王问他:“你有什么力量能够帮助我呢?”

许绾说:“我没什么了不起的力量,我只是能帮助大王您商量建台的计划。”

魏王连忙高兴地问他:“你有什么高见?快讲来我听。”

许绾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您在建造高台之前,得先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魏王很不理解地说:“你这是什么意思?”许绾说:“请大王听我分析。我听说天地间相距15000里,中天台的高度是它的一半,那就是7500里,要建7500里高的台,那么台基就得方圆8000里。现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远远不够做台基的。古时尧、舜建立的诸侯国,土地一共才方圆5000里。大王要建中天台,首先就得出兵讨伐各诸侯国,将各诸侯国的土地全部占领。这还不够,还得再去攻打四面边远的国家,得到方圆8000里的土地之后,才算凑齐了做台基的土地。另外,造台所需的材料、人力,造台的人需要吃的粮食,这些都要以亿万为单位才能计算;同时,在方圆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种庄稼,要供应数目庞大的建台人吃饭,不知道还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够用呢。所有这些,都必须先准备好了,才能动工造高台。所以,您应该先大规模地打仗。”

许绾说到这里,魏王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魏王当然是放弃了造中天台的想法。

许绾劝说魏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使魏王明白自己所要建的“中天台”只不过是毫无客观基础的盲目蛮干,它当然不可能实现。

齐景公非常喜欢捕鸟,他常常将捕获的各种各样的鸟养起来赏玩;还专门指派了一个名叫烛雏的入主管捕鸟的事。

有一天,烛雏不小心让捕获的鸟飞走了。于是齐景公十分生气,他大发雷霆,准备杀掉烛雏。晏子知道这件事后,赶紧跑来见齐景公。他对齐景公说:“烛雏犯了罪,请让我来一一列举他的罪状,然后大王按他的罪过来处死他吧。”

齐景公同意了晏子的请求。于是晏子派人把烛雏叫来,当着齐景公的面历数烛雏的罪状,说:“大王派你专门看管鸟,你却粗心大意让鸟飞掉,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大王因为鸟飞掉的缘故而杀人,让大王背上杀人的名声,这是第二条罪状;如果让别的诸侯王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大王把鸟看得比人命还重,从此坏了大王威望,这是第三条罪状。”

晏子一口气列举了烛雏三大罪状后,请齐景公处决烛雏。

齐景公在晏子斥责烛雏罪状的时候早已醒悟过来,他摆摆手说:“不要杀了,不要杀了,寡人盛怒之下差点做了错事,多亏爱卿指点。”

就这样,齐景公不但没有杀烛雏,还向他表示歉意,同时又向晏子表示感谢。

足智多谋的人在正面批评可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往往采取侧面迂回的办法取得成功。

2.以理服人先要替对方着想

每个人都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的。你若能暂时放弃自我,而提出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让别人也发表见解,这将能使你在人际关系上左右逢源。只有在满足别人心愿的同时,你自己的心愿才能得到满足。(1)设身处地为对方设想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豁达而谦逊的人最招人喜欢,他们自己可以不要面子,但永远记得给别人面子,即使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他们也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当个人问题变得极为严重的时候,从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也许可以减缓紧张。伊丽莎白·诺瓦克过了六个星期还没有付买汽车的分期付款。

一天,负责她买车子分期付款账户的一名男子打电话来,不客气地告诉她说:“如果在星期一早晨之前,您还没有缴出一百二十二块钱的话,我们公司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周末伊丽莎白没有办法筹到钱,因此在星期一的早晨她又接到了他的电话,他责骂了她一通。她并没有发脾气,并真诚地抱歉给他带来了很多的麻烦,而且说:“由于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过期未付款,我一定是令您最头痛的顾客。”

但他举出好几个例子,说明好些顾客有时候极为不讲理,有的时候满口谎言,更常见的是躲避他,根本不跟他见面。伊丽莎白一句话不说,让他吐出心里的不快。然后根本不需要她请求,他说就算她不能立刻付出所欠的款额也没有关系,如果她在月底先付给他二十元,然后在她方便的时候再把剩下的欠款付给他,一切就没有问题了。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看法,而不伤害感情或引起憎恨,那就试着从他人的观点来看待事情。这样就能使你得到友谊,减少摩擦和困难。别人之所以那么想,一定存在着某种原因。查出那个隐藏的原因,你就等于拥有诠释他的行为、他的个性的理由。如果你对自己说:“如果我处在他的情况下,我会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反应?”那你就会节省不少时间并减少苦恼,并大大增加你说服别人的效果。(2)让对方站在你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说服别人无非是想让对方按着你的逻辑行事,接受你的思想。但有时候,你已经口干舌燥了,对方还是固执己见。这时,你可以把对方拉到你的处境中,让他站在你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也许顷刻之间,你们的意见就会达成一致。因为之所以会出现分歧,绝大多数是因为我们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只要找好了角度,也就找到了问题的所在。

小胡和男友小黄谈恋爱时,正月里去小黄家拜年。她想把小黄的姐姐孝顺父亲的一瓶高级人参酒带回自己家去。

小黄心里很不乐意,但他最了解小胡,知道她爱面子,便把她拉到一旁,推心置腹地说:“这酒可是我姐姐对父亲的一片心意。我父亲当然没有什么意见,因为他只有我这么一个小儿子还没成家,给你家拜年大方一点儿也是应该的。可你想一想,要是这事让我姐姐知道了,她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假如你嫂子把我们送给她的东西拿去孝顺别人,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小黄一番至情至理的话说得小胡后悔地低下了头,主动向小黄认了错。

3.言之有理一定要用事实说话

我们总想让别人听了自己的一番劝解后,立刻点头叫好,改弦易辙,并称赞你“一言惊醒梦中人”。事实却并非如此。别人的看法、想法、做法,不是一天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要对方改变看法也非一日之功。即使对方当时表示心悦诚服了,回去细想后可能还会固执己见。所以,要想彻底地说服对方,你还要通过事实,把道理讲得更透彻些。(1)采用有力的数据

在劝说别人的过程中,统计数字和调查研究有很大的说服力。比如,“事故多发地段,请注意安全”和“这里一个月有3个人死于车祸”,显然后者的作用会大得多。当然,如果不是非用不可,统计数字应该尽量少用。要知道,如果数字成堆,往往会使听者感到厌烦。(2)运用经验和例证

我们做事受个人的具体经验的影响比受空洞的大道理的影响要大得多。对于一个病人来说,如果医生劝她服某种药物,那么即使医生再三证明这种药物有效,并且讲了许多的药理知识,病人总不免心存疑虑。但如果医生说:我自己也服过这种药,只用了一个疗程就痊愈了。听了这样活生生的个人体验,病人一定不会有顾虑了。(3)论据要坚实

什么样的论据才有说服力呢?这是,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一个很基本的要求就是论据要坚实可靠,不可使人产生不信任感。向听者提供切实的资料比提供主张更有力。但对于一个犹豫不决的人来说,资料来源也是很有影响的,并且其影响之深不亚于资料本身。这并非因为人们只信任特定来源而不信任其他的来源,而是因为他们听到引述的话来自十分可信的权威,便不会再为自己的成见辩护。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心理作用。不过,引述权威的意见也不宜过多。

4.诱导思想转变是说理的原则

劝说别人有多种形式,而无论哪一种,都离不开诱导。诱导的过程是说服对方的过程,也是对方的思想逐渐转变的过程。所以,诱导便成为说服别人的一个重要环节。(1)一语破的式的诱导

一位父亲得知儿子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便给他写了一首戒赌诗,以诗说理规劝。诗曰:“贝者是人不是人,只因今贝起祸根。有朝一日分贝了,到头成了贝戎人。”儿子看后,不解其意。

父亲解释道:“贝者是赌,今贝是贪,分贝是贫,贝戎是贼。‘赌、贪、贫、贼’是每一个赌徒的必由之路。”

儿子听了,幡然醒悟,弃赌从良,自食其力。

这位父亲劝子戒赌方法巧就巧在:第一,以诗劝子,方法新颖,让儿子去思考其中的含义;第二,当儿子百思不解时,一语道破诗意,指出“赌博必定贫穷,强盗出于赌博”的道理,使儿子恍然大悟。这种一语破的的诱导方法往往能收到较好的劝说效果。(2)有步骤地诱导

我们在做事之前心中要有个完整的谋划打算。每一步怎样诱导、怎样发问,谈话前都应经过深思熟虑。这样,环环紧扣、步步深入,才能诱使对方在无法解决的矛盾面前自我否定。

例如,某饭店服务员刘小姐拾到顾客遗失在店内的手机,想悄悄据为已有,被领班张大姐发现了,让她上交。

可刘小姐说:“手机是我拾的,又不是偷的,更不是抢的,不上交也不犯法。”

张大姐说:“小刘,你知道什么叫不劳而获吗?”“不知道!”刘小姐生气地回答道。

张大姐说:“不劳而获是不经过劳动而占有劳动果实。”“您怎么也学会咬文嚼字了?”刘小姐有点儿不耐烦了。

张大姐耐心地问:“你说,抢东西是不是不劳而获?”“是的。”“偷别人的东西是不是不劳而获?”“当然也是。”“那拾到别人的东西据为已有是不是不劳而获呢?”“这,这……当然……”刘小姐语塞了。

张大姐顺势教育道:“拾到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和偷、抢得来的东西,在不劳而获这一点上是相通的,除了国家法律,我们还应有一定的社会公德,再说店里也有工作守则,拾到顾客遗失的物品要交还,你可不能犯糊涂啊!”

经过张大姐的教育,刘小姐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把手机交了出来。

讲好大道理很重要的一点是应学会剥茧抽丝,逐步引导,层层深入,让对方在心理上慢慢接受你所说的话。从理论上讲,这种说服技巧符合心理学的基本规律;从实践结果来看,只要运用得恰当巧妙,就能取得理想的说服效果。(3)有预料地诱导

在去说服别人之前,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下预测。对方会怎样讲,讲些什么,我们应如何回答,都要考虑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劝说获得成功。

例如:方方同学的作业十分潦草。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拿出一本字迹工整的作业递给他说:“你看这位同学的作业写得怎么样?”

方方看了一眼,没说什么。

老师又拿出一本字迹潦草、错误较多的作业给他看:“这本呢?”

方方说:“跟我的差不多。”“你再看看这两个作业本上的名字。”老师温和地说。

这一回方方疑惑了:“都是李林的?”

老师抓住时机,诚恳地说:“差的一本是李林去年的作业,这一本是他现在的作业。你和李林去年的情况差不多,但李林经过半年的努力,能写出工整漂亮的作业,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像李林那样的。”

老师这段谈话,言此意彼,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达到了鼓励他进步的目的。其实,这位老师已经预测出学生的每一个回答,然后他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劝导,起到了较好的说服效果。(4)迂回诱导

在日常生活中,说服的事情几乎随处可见。母亲病了不肯到医院去动手术,要靠说服;痴情女失恋痛不欲生,要靠说服;年轻人不求上进作风浮躁,要靠说服。

进行有效说服的一个较好的策略是采取迂回战术,不从正面人手。直接说服容易让对方产生抵抗心理。所以,不妨从侧面打开缺口。

俄国伟大的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被革命军队攻占了。当时,俄国的农民们打着火把叫嚷,要点燃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将皇宫付之一炬,以解他们心中对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识的革命工作人员出来劝说,但都无济于事。

列宁得知此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面对着那些义愤填膺的农民,列宁很恳切地说:“农民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点燃它之前,我有几句话要说,你们看可不可以呢?”

农民们一听这话,便知列宁并不反对他们烧,于是答道:“完全可以。”

列宁问:“请问这座房子原来住的是谁?”“是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又问:“那它又是谁修建起来的?”

农民们坚定地说:“是我们人民群众。”“那么,既然是我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我们的人民代表住,你们说,可不可以呀?”

农民们点点头。

列宁再问:“那还要烧吗?”“不烧了!”农民们齐声答道。

皇宫终于保住了。

迁怒于物往往是情感朴直、思维简单化的一种表现,这时关键在于疏导。面对激愤的群众,列宁的五句循循善诱的问话,理清了群众思路,保住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他采取的步骤是,首先理解和赞同群众的观点,这样可以争取到引导群众的时间和机会;其次,正本清源,使农民们懂得,皇宫原来是沙皇统治者居住的,但修建者却是人民群众,如今从沙皇手中夺过来回归人民群众,就应该让人民代表住,这个道理是可以服人的,因此农民们点了点头。最后一问,是强化迂回诱导的结果,让群众明确表态“皇宫不烧了”,从而完全达到了目的。

在说服的过程中,不能只讲大道理,但并不是就可以不讲“理”,如果将道理讲得具体生动,引人思索,让他们觉得是这么个理儿,就能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将道理说明白。

采用迂回论证法往往是因为问题复杂,或对方深怀敌意、居心不良,不便用一般手段对付。

有一个很不礼貌的观众在演出的幕间休息时,走到著名丑角马戏演员杜罗夫身边问道:“丑角先生,观众看起来对您十分欢迎啊。”“还好。”“是不是说要在马戏团中受到欢迎,丑角就必须有一张愚蠢而丑陋的脸蛋呢?”他问得很尖刻。“确实如此。”杜罗夫说,“如果我能有一张像你那样的脸蛋的话,我一定能在现在的基础上拿到双薪。”

那个挑衅的观众碰了一鼻子灰,只好灰溜溜地回到自己的座席上。

杜罗夫并没有给对方正面的回击,而是采取了迂回的战术。实践中,主要针对如下两种情形:

一、对方提出问题明显,你不能如实答复,也不便直接否定,不妨借用对手的选择作出“迂回”的表象。

二、若对方的论证没有理性,使你难以接受其观点,不妨也非理性地提出对抗性的命题,对方必然要质疑,于是你就可以借他来求证,以反驳他原来的结论。

需要提醒的是,在使用“迂回论证”法时,切忌把反击简单地落在“乌鸦说猪黑”,猪也说“乌鸦不白”那样笨拙的反唇相讥上。(5)以退为进式的诱导

所谓“以退为进”,就是先赞同对方的观点,然后再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服对方。

孟子有一次去拜见齐宣王。

宣王问他:“什么样的国王才能一统天下?”

孟子说:“有仁德的人。”

宣王又问他:“我算不算呢?”

孟子答:“算。”

宣王就问:“为什么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说有个人牵了一头牛和一只羊经过您面前时,您问他:‘干什么去?’那人说:‘去做祭品。’于是您叫住了那人,说只要用那头牛就够了。不知是否有这回事?”

宣王说:“有。”

孟子就问:“为什么?”

宣王说:“我不忍心看着羊被杀死时那副可怜巴巴的样子。”

孟子这时就说:“由此可见,您是有仁德之心的人。对一只动物尚能如此富于慈悲,何况于普天下的老百姓呢?那一定是要减敛赋税休养生息了!这样的国王,怎能不一统天下呢?再说,也只有这样的国王,才能一统天下!”

宣王听后,沉思不语,深为羞惭。

原来孟子设下了一个大圈套,他绕着大弯子,就是要说服国王以仁治国,方可大展宏图。可是他却先赞扬宣王之仁德,再指出他实际上的不仁德,并说服他要仁德。这样规劝巧妙而不露痕迹,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劝说抱有成见的人,需要掌握进退的分寸。当前进可能受阻时,就先暂时退让一下。退让之间便显示了你对他的尊重,从而赢得对方好感,使其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这样再亮出你的观点来说服他,就容易多了。

我们常见到有些人在说服他人时,一上来就攻势凌厉、咄咄逼人,拿出一种压倒一切的气概。这样,对方一般不会买账,即使口头上说“服”,心里还是不服气,所以,你不妨用一下以退为进的办法。

5.充分说理要攻破心理防线

说服别人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攻克对方的心理防线,消除对方由于对你的诚意表示怀疑而产生的戒备。否则,这道防线将像一堵墙,使你的话说不到他的心里去,甚至产生反感。(1)利用同步心理

什么是同步心理呢?同步心理就是,凡事想跟他人同步调、同节奏,也就是“追随潮流主义”,是那种想过他人向往的生活、不愿落于潮流之后的心理。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那种不顾自身财力、精力,甚至是否真心愿意而豁出去做的念头,就很容易乘虚而入,支配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盲目做出与他人相同的举动。

通常人们在受到这类刺激后就很容易变得没主见,掉入盲目附和的陷阱中。所以推销员或店员经常会搬出“大家都在用”或“有名的人也都用”等推销话语,促使人们毫不犹豫地接受。(2)利用逆反心理

当别人告诉你“不准看”时,你就偏偏要看,这就是一种“逆反心理”。这种欲望被禁止的程度愈强烈,它所产生的抗拒心理也就愈大。所以如果能善于利用这种心理倾向,就可以将顽固的反对者软化,使其固执的态度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如果在说服对方的时候,劈头就说:“你这样做不对。”对方一定会反感地说:“不,我绝对没有错。”但如果采取让步的姿态说“也许我也有错”时,对方的“逆反心理”也许就会产生作用,他会说:“不,没那回事,其实我也有错。”如果说“你确实是不对的,”这样的话,通常会使对方产生一种潜在的反感心理,而当对方有了这种心理时,就只有放弃说服他的念头了。

富兰克林做雷电实验时,曾在自传中提到有关利用“逆反心理”的论述,也就是“在说服别人时,首先必须非常稳重地叙述自己的意见,然后附带地说:‘这只是我的观念,也许是有错的。’如此一来,对方就会视你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甚至当你表现出犹豫不决时,他还会反过来说服你。”(3)利用对方的危机感

在一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会产生某种危机感,这种意识使他心生恐惧,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要求上进的愿望。如果你能把握住他的这种危机感,就能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对策。

以下是一个希望儿子考上大学的母亲,为子改变儿子吊儿郎当的态度而与他进行的对话:“小虎呀,高考迫在眉睫了,你非加紧用功不行!你看看你,整天只知道弹吉他,这样下去不行啊。唉,真不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哼,怎么想?我觉得读不读大学都无所谓。那些书呆子们拼了命考上一流大学,进了大企业,结果又怎样?像爸爸,在公司做那么久了,还不是一遇裁员就立刻失业啦!”“话不能那么说呀!虽然爸爸今天是被裁员了,可是这许多年来我们家的生活水准不都是在中等之上吗?你想要的东西有哪一样没买给你?这些都是你爸爸的功劳,全都因为他上过一流大学,进了大企业的缘故呀!你想想看,要不是你爸爸,我们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根本就不可能像现在日子过得这么舒服!”“知道啦!可是我喜欢音乐,想试一试究竟自己能不能靠它闯出一条路来,就算不成功我也不会后悔的。”“音乐?我知道你喜欢音乐,但只能把它当作一种爱好。因为要想成为音乐家是要有特殊天赋的。你确定自己有天赋吗?就算你有天赋,还得加上不断地训练呢!而且你能玩上十年的音乐吗?能吗?”“说的也是……但我还是想试试。”“喜欢归喜欢,放弃考大学而搞音乐,毕竟太冒险了!”“嗯,知道了。”

这位母亲的说服相当成功。她巧妙地利用了儿子自己对于放弃大学而专搞音乐的潜在不安全感,让他明确感受到危机所在。

在与人交流中如果你能洞悉他的内心,巧妙地刺激对方的隐衷,使他内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来,就能找到他的危机感。这个危机感就是你说服他的一把利器。(4)树立共同敌人

在说服别人时,要懂得将小的共同点扩大,树立“共同的敌人”,使对方有同仇敌忾的感觉。《孙子兵法》中有“吴越同舟”这么一句话,原意是讲吴国和越国本是敌对的双方,但因同时面对魏国的威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两国只好尽释前嫌,以对付共同的敌人。“吴越同舟”的故事就是由此产生的。

一旦出现了强大的共同敌人时,即使是敌对的两方,也会摇身一变,而成为合作的对象。

其实,“共同的敌人”并不见得真的存在,但可以故意制造一个“假想的敌人”。当然,这必须具有高超的演技,如果演得不够生动,反而会使对方产生反感。不过,为了能够引导一个持相反意见的人反过来赞成自己的意见,这种方法是值得一试的。

6.把握分寸,提高说理艺术

现实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对方做事发生了偏差,甲去劝说,不但没有说服,反使自己“惹火烧身”与对方发生了矛盾;而乙去劝说,三言两语就将对方说得心服口服,痛快地改正了错误。之所以会产生这样截然相反的效果,关键在于说服的技巧与分寸把握得是否恰当得体。所以,认真研究说服的艺术对于融洽人际关系,提高办事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要使说服产生良好的效果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摸清情况,了解说服对象

在说服别人之前,一般要对对方的情况作客观的了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针对不同的对手,采取不同的说服技巧。

例如:知识高深的对象,对知识性辩题抱有极大的兴趣,不屑听肤浅、通俗的话,应充分显示你的博学多才,多作抽象推理、致力各种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

文化低浅的对象,听不懂高深的理论,应多举明显的事例;

刚愎自用的对象,不宜循循善诱时,可以用激将法;

脾气急躁的对象,讨厌喋喋不休的长篇说理,用语须简要直接;

性格沉默的对象,要多挑他发言,不然你将在五里雾中;

思想顽固的对象,对他硬攻,容易形成僵局,造成顶牛之势,应看准对方最感兴趣之点,进行转化。

从语言了解对方,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我们可以从言谈的微妙之处观察对方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

性格刚强的人,很少使用“那个……”、“嗯……”、“这个……”之类的口头禅;反之,小心谨慎、神经质的人常用这类语汇。日本语言心理学家三付侑弘认为,在谈吐常说出“果然”的人,自以为是,强调个人主张;经常使用“其实”的人,希望别人注意自己,他们任性、倔强、自负;经常使用“最后怎么怎么”一类词汇的人,大多是潜在欲求未能满足。

通过对手无意中显露出来的姿态,了解他的心理和性格,有时能捕捉到比语言表露更真实、更微妙的思想。

例如对方抱着胳膊,表示在思考问题;抱着头,表明一筹莫展;低头走路,步履沉重,说明他心灰气馁;昂首挺胸,高声交谈,是自信的流露;女性一言不发,揉搓手帕,说明她心里有话,却不知从何说起;真正自信而有实力的人,反而会探身谦虚听取别人讲话;抖动双腿常常是内心不安、苦思对策的举动;若是轻微颤动,就可能是心情悠闲的表现。

当然,对说服对象的了解,不能停留在静观默察上,还应该主动侦察,采用一定的对策,去激发对方的情绪,这样才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思想脉络和动态。(2)注意禁忌,把握说服分寸

施行劝导说服,是为了起到激励斗志、抚慰创伤、协调关系、导向引路的作用,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与人为善的美好情操,也是社会成员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然而,为什么有的人怀着一片诚意,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服,到头来不仅得不到对方的感激,反而受到周围舆论的讥讽和指责呢?其根本原因是犯了劝导说服之大忌。

①忌激化矛盾

大量的说服事例表明,因说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了的情况,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强化了对方本来就不该有的消极情绪,从而火上浇油,扩大了事态。

第二类是“惹火烧身”。因说服方法不当,激怒了对方,使对方把全部的不满和怨恨情绪都转移到了你身上,你成了他的对立面和“出气筒”。

经验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有修养的说服者,就要有涵养、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厚仁义的气质。遇到上述情况决不可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而反唇相讥,以牙还牙,使玉帛变干戈。

②忌急于求成

人们常说,善弈棋者,每每举一而反三。做别人的思想工作也好比下棋,也要珍视这“三步棋”的做法,要耐心细致,再三斟酌。如果条件不具备就急于求成,不瞻前顾后,总想一劳永逸,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成”效甚微,甚至把矛盾激化。

③忌反常批评

必须努力克服以下几种不正确的批评方式:

①批而不评式;

②阿谀奉承式;

③隔靴搔痒式;

④褒贬对半式;

⑤自我否定式;

⑥自我吹嘘式。

以上几种不正确的批评方式,均属于说服的“败笔”。要想使说服达到转变对方态度、修正对方错误的目的,就应该正确运用批评的武器,切忌简单化和庸俗化。

④忌官腔官调

要克服官腔官调,最主要的是应该增强普通人的意识,以普通人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彻底改变那种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主观武断的官僚作风和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作风。

还必须注意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慎用套话,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⑤忌空洞说教

要避免空洞说教,尤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道理要人辙合拍;

思想观点要明确;

语言要朴实新颖。

⑥忌不分场合

如果不分场合,信口开河,不管人前人后,指名道姓地施行对人说服,效果往往不佳;搞不好还会出现与说服者的良好动机截然相反的说服结果。(3)运用技巧,加强说服效果

①迂回诱导法

像中国古代触龙说服赵太后纳谏就是一个迂回诱导的成功例子。又如,李燕杰要说服青年摘下挂在胸前的十字架,他先从“圣经”说起,以渊博的学识首先博得了青年的信任,尔后再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启示青年,使他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最后使青年自觉地摘下了十字架。

②以退为进法

说服是要坚持原则的,但是如果以为只有一直进攻决不后退才是坚持原则,这也是不妥当的。局部的后退是为了全局的进攻,适当的退让会让对方感到你是通情达理的,这为你进一步说服创造了条件。

③逐步递进法

一个聪明的妻子要说服丈夫戒烟,先动员他把每天抽两包以上减为每天一包,之后又说服他两天抽一包,直至完全戒烟。如果期望过高,实现时困难较大,可以把它分解成几个小目标,逐步递进,这样对方容易接受,效果反而显著。

④正反论证法

这样做,说理比较透彻、全面,可以赢得被说服者的信任。而且,也反驳了对立的观点,在逻辑上更显得无懈可击,也更具说服力。

⑤情感激励法

要说服某人或某团体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时,情感激励法往往比一般的命令要有效得多。比如,学校决定把疏通校园角落臭水的任务交给3班,这任务比一般打扫卫生艰巨得多,3班学生对此不满。怎样才能说服他们呢?

你可以这样说:“你们知道校方为什么要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我们吗?因为我们班是全校闻名的‘文明班级’,历次卫生检查都得满分。我相信,这次一定也不会辜负校方的希望,出色地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很显然,这样激起了同学的自尊也燃起了他们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你说服的目的。

7.说服别人的10大有效策略

管理者说服别人的有效策略是什么呢?(1)注重感情

人是十分珍视感情的,在人与人的接触和交往中,感情的作用十分重要。在说服人的时候,首先要创造一种平和、温暖或是热情、诚恳的气氛。有人说,再雄辩的哲学家也不好说服不愿改变看法的人,惟一的手段就是先使他的心变软。其道理就在这里。在说服对象抵触情绪比较重的情况下,先让他们发挥一下是对的。发挥不只是情绪的宣泄,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原来的路上往前走得更远。这时,因为事情已经过火、过头,也因为走得越远,错误越容易暴露,他们自己便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自己就把自己说服了。(2)先顺后逆,先退后进

心理学有个“名片效应”,是说与人接触,先要向人家介绍自己的情况,让人家了解自己,取得信任。心理学还有个“自己人效应”,是说与人接触,要取得人家的信任,就应该先让人家认可你是他的“自己人”。我们采用这种先顺后逆的说服方法,确可以消除对方的对立情绪,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引出认同感。

当两个方面对立起来的时候,再在对立的观点、认识上说服,就很难收到效果了。但是,你转换一下思维的角度,取其可取之处、可扬之光加以肯定,先转化对方的心理和情绪,然后再进行理性说服,这就容易有效果了。

先退后进是说,要先按被说服者的思维线路和行为途径往前推,一直推到错误处,以此得出结论——此路不通。这样,站在对方的思想和行为的角度说理,就容易被接受了。(3)激发动机

美国的门罗教授提出了一种激发动机的五步法,一是引起对方的注意。主要是要善于提出问题。二是明确你需要什么。把说服对象引到他自己的问题上来。三是告诉他怎么解决。拿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四是指出两种前途。即是不同的两种结果。五是说明应采取的行动。这便是结论。这种方法实际上也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服对方,是从对方的动机出发,先在动机上寻求一致点,再去求同存异。(4)寻找沟通点

这即是如何引起对方注意,善于提出问题。实际上,无论在心理上、感情上,还是在理性上,我们都可以找到双方的共鸣之处,即沟通点。共同的爱好、兴趣;共同的性,格、情感;共同的方向、理想;共同的行业、工作等等。这都是很好的沟通媒介。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对方哪怕是向我们这方迈过一小步,他们的立场、态度、认识,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5)归纳法

这是一种提供多种事实,让对方自己去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对立情绪的人,采用具提出事实,不给结论的方法,容易被接受。(6)对比法

摆出正反两个方面的事实,让对方自己去判断是非曲直,或让他们跟着我们一起去判断对错。这也是一种好方法。(7)心理换位法

我们站到对方的位置上,或使对方站到我们的位置上。这样容易相互理解、体谅。有一句话:“挤上车的人往往会改变态度。”这话是有道理的。(8)以大同求小同

在具体问题上发生分歧,把问题停留在具体问题上,事情往往不好解决。如果把这个问题挪到相关的,如目标、理想这样的高层次上,我们就容易找到共同点。自然有共同点,又是大共同点,统一认识、看法,也就好办了。(9)利用兴奋点

就是利用人们最关心、关注,引起人们兴趣、兴奋的事情,把这些事情和我们要说的事情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励、刺激人们的理性、心理,以便获得说服人的效果。这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善于寻找那些确使人兴奋的事情。(10)拿出权威的数字

心理学有个“权威性偏见”,是对权威产生的一种过分崇拜的评价性偏见。人们听到、看到权威的,往往是闪光的东西,并不了解他的另一面,所以会产生盲目性。问题是,人们并不很清楚这一点。你用权威的话说,人们就信服:你拿出权威的数字,人们就很少提出疑问。这样,在一定的条件下,适当引用权威的语言或材料,也能起到说服的作用。比如,“事故多发地段,请注意安全”和交警提醒您“这里一个月有3人死于车祸”,显然,后者的作用会大得多。

二 巧言说理,妙语服人

1.正话反说,妙用双关

有些话,直接说可能会使对方不能接受,为了避免尴尬,不妨从反面说起。

汉武帝刘彻有位乳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奶娘。这位乳母在宫外犯了罪,被官府抓了,并禀告汉武帝。汉武帝心中十分为难,毕竟是自己的乳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自己是吮吸她的乳汁长大的。但是,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如果不处置他,有失自己天子的尊严,以后何以君临天下。思来想去,汉武帝决定以大局为重,依法处置自己的乳母。

乳母深知汉武帝的为人,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便想起了能言善辩的东方朔,请求东方朔能够帮自己一把。

东方朔也颇感为难,他想了想说:“办法也有,但必须靠你自己。”

乳母急切地问:“什么办法?”“在你被抓走的时候,要不断地回头注视武帝,但千万不要说话,这样你也许还有一线希望。”

乳母虽不解其中玄机,但还是点了点头。

当传讯这位乳母时,她有意走到武帝面前向他辞行,用哀怨的眼神注视着武帝,几次欲言又止。汉武帝看着她,心里很不是滋味,有心想赦免她,又苦于天子金口玉言。

东方朔将这一切看在眼中,知道时机成熟了,便走过去,对那位乳母说:“你也太痴心了,如今皇上早已长大成人,哪里还会再靠你的乳汁活命呢?你不要再看了,赶紧走吧。”

武帝听出了东方朔的话外之音,又想起了小时候乳母对自己的百般疼爱,终于不忍心看乳母被处以刑罚,遂法外开恩,将她赦免了。

东方朔一番反弹琵琶终于救了乳母,同样齐国的晏子也深谙此道。

晏子的语言智慧,可以说是流芳千古的了。有一次,齐景公的一匹爱马突然病死,他迁怒于养马人,下令将养马人推出去斩首。

在场的晏子听说后,他略一思索,便跪到齐景公面前数落起养马人的“罪状”来了:“大王,您想处死养马人,应该先让他知道,犯了什么罪才行呀!现在让我来列举他的三条罪状,请您听一听。”

齐景公点头同意,晏子便对着养马人高声说道:“你为君王养马,却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死掉的这匹马,又是君王最喜爱的,所以又增加了一条罪状;因为马的死,君王要处死你,这消息如果让老百姓知道了,他们就会怨恨君王,让邻国知道了,他们就会看不起齐国,让君王背上一个重马不重人的恶名,这不是你的第三条罪状吗?你犯下如此三条大罪,就应该处以死刑。”

齐景公听完这些话,觉得晏子是句句冲着自己来的,顿有所悟地说:“把养马人放了吧!别损害了我仁爱的名声。”

晏子的话表面上处处顺着景公的心意,口口声声数落马夫的罪状,而实际上却是字字句句讽刺齐景公,从反面申述齐景公的错误,点出杀掉马夫的危害是“积怨于百姓,示愚于诸邻。”

这种蕴含大义的弦外之音,齐景公当然还能听得出,只好释放了马夫。

遇到不可理喻的人,善辩者总是一反常态,采用正话反说的方式,在虚顺实逆、明褒暗贬的语言怪招中,收获正面说理难以出现的奇效。

现实生活也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况。正面的语言交往已不能进行或难以奏效,也就只好先以反话切入,再找机会平反。

台湾南部某企业待遇苛刻,下级职员苦不堪言。

在经济紧缩、差事难谋的情况下,又不好“一怒之下,摔冠而出”,只好多次向老板进言,但均无功而返。

一天,某部门经理灵机一动,想了一个计策,决定在老板面前试一试。

他对老板说:“公司员工都表示待遇太低,生活太艰苦,别的花费暂且不说,每月上班的交通车马费,也不胜负荷,叫他们如何解决呢?”

老板说:“叫他们安步当车,一文不费,而且借此还锻炼了身体,不是一个好办法吗?”

此君摇摇头表示不行:“走破了鞋袜,搞不好还没钱换新鞋呢?我倒有个建议,希望老板出一布告,提倡赤足运动,要求大家赤足上下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谁叫他们命运太差,偏偏生活在这个时代!谁叫他们不去想发财的门路,偏偏来我们公司上这样辛苦的班!他们坐不起公车、客运,也不能鞋袜整齐地到公司来,都是活该!”

部门经理一面说,一面笑,弄得老板也不好意思起来,只好答应调整一下待遇。

妙语双关法运用之妙,体现在利用语义等的各种条件,有意识地构建在特定环境中语意的双重性,且两层意义都有实在性,但存在隐显和轻重之别。

下面我们不妨看一看文艺作品中运用语义双关法的例子。《三国演义》里写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诸葛亮到东吴帮助周瑜部署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整个部署很周密也很顺利,充分体现了周瑜的才能,但当周瑜想到眼下是隆冬时候,风向不对,将影响到整个计划时,竟然病倒。诸葛亮洞若观火,去探望周瑜,两人有一段对话,亮问瑜为什么会病倒,瑜答:“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亮笑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这是一句入木三分的双关妙语。因为“天有不测风云”与“人有旦夕祸福”本是并用的两句成语,瑜用其一,亮再用其二,配对协调,似乎平常,但这一句却正中周瑜心病的症绪。周瑜也是绝顶聪明的人,所以闻言失色,后面亮的“必须用凉药以解之”、“必须先理其气”、“亮有一方”,直至“此都督病源”,连周瑜想进一步询问的“欲得气顺,当服何药?”“先生已知我病源,将以何药治之?”这都是具有表里不同的意义,而又你我皆知的话中有弦外音的双关语。这一段文字,由于连用双关语,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谁也不率先挑穿点明,虽然诸葛亮索来纸笔,屏退左右后的十六字密书,揭了谜底,但双方对答,始终明来暗往,仔细咀嚼,极富幽默机智的情趣。

经常为人引用作为“语义双关”,却情况有所不同的例子,是《红楼梦》里写黛玉见宝钗劝宝玉不可喝冷酒这一段。宝玉听了宝钗的话,令人把酒烫热了喝,这时恰巧黛玉的丫环雪雁送小手炉来,黛玉立刻借题发挥:“谁叫你送来的?难为她费心。哪里就冷死我了呢?”这里的“她”和“冷”都是双关语,“她”表面指紫鹃,实际指宝钗,“冷”表面指自己手冷,实际指宝玉的冷酒。雪雁没听懂,回说:“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更进一步发挥:“也亏了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边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这里的“你”和“她”又是双关语,指代转换,“你”表面指雪雁,实际指宝玉,“她”表面指紫鹃,实际指宝钗。宝玉当然听得懂,但是因为这是双关语,表面的意思的确无可非议,至于实际的意思,只能领会,说不出口,所以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地笑了一阵罢了”。

这一段文字相当传神,它集中表现了黛玉的性格,这性格一方面是聪慧过人,另一方面却是心胸狭窄、尖刻孤傲,所以黛玉说话虽然机智,对于当事人来说并不具备幽默的特点,但作为旁观者,即我们读者却能从中咀嚼到一点幽默意味,因为双关语一般都有一点幽默的意味。从此看来,幽默不是属于林黛玉,而是属于这部书的作者曹雪芹。

2.顺水推舟,出其不意

运用顺水推舟是在论敌的攻势面前,要把握其意图和要害,表面上因势顺从,实际上是借敌力为我力,引诱对方孤军深入,一直走向荒谬的极端;然后,出其不意地突然逆转,集中火力杀回马枪,使对方冷不丁受到当头棒喝而晕头转向,失去招架之功。“文化大革命”期间,某农场召开批斗大会,批斗一位小学教师打了自己的妻子。

台下的群众都知道那位教师的妻子与造反派头头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但大家敢怒而不敢言。教师的妻子第一个上台声泪俱下地控诉说:“他不把我当人看,把我当成他的私有财产。”

这时一位下放的知识分子突然跃身上台,顺着那位教师妻子的话发言说:“你也是个读书人,是人民教师,怎么能把你的老婆当成私有财产?你的错误是严重的,必须彻底认罪……”

造反派头头听了频频点头,教师的妻子也露出了洋洋得意的笑容。这时,那位知识分子又突然提高嗓门接着说:“我警告你,今后一定要把你的老婆当成公有财产,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在台下的一阵哄笑声中,造反派头头和他的姘妇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出其不意是说辩论中的一方根据需要突然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或是承认对方的论点,而得出利于己方的结论,使对方感到不知所措的答辩技巧。

在菲律宾的总统竞选中,总统马科斯攻击阿基诺夫人“没有经验,不懂政治”。对此,克拉松·阿基诺并不讳言自己是家庭主妇,也承认对政治问题不甚了解。但是,她接着反守为攻地提出:“对政治我虽然是外行,但作为围锅台转的家庭主妇,我精通日常经济。”

她的这一句话,一下子把矛头对准了执政党的要害之处。在当时的菲律宾,工厂的开工率仅为49%,人口总数的60%的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物价暴涨、民怨鼎沸,政局动荡不安,加剧了经济的进一步恶化,维系民众生存的“日常经济”更是糟糕透顶。克拉松·阿基诺以菲律宾经济状况的事实为依据,阐明自己的观点,对马科斯进行直接反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对方问题的症结所在,赢得了选民的支持。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有人认为,在辩论中应变要设法逼对方掉进你设的陷阱,使之无可自拔。如果对方一掉入陷阱,就要马上采取还击行动。有时当对方因退缩或招架无力,也出尽了“牌”,你就亮出你的“王牌”,一举逼使对方陷入进退不得的困境。

欧布利德是古希腊一个有名的诡辩家,他在某个大公那里供职。

一天,他对他的同事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那么你就有这件东西,对吗?”

他的同事回答说:“对呀。”

欧布利德接着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那你的头上就有角了。”

大公听了他们的争吵,心生一计,决定利用这种方法来整治善于诡辩的欧布利德。他对欧布利德说:“在我的城堡里,你没有失掉坐牢的权利,是吗?那么,就让你享受三天这种权利吧!”于是,欧布利德被关了三天禁闭。他真是有苦说不出,只有自认倒霉了!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恃才傲物的人最容易犯下面的毛病。在开始时,容易小看对方,以为自己只要开口,来个“先发制人”,就能成功,没想到由于对方介意在心,回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而会抢了先手。这时候,不该心慌意乱的一方看出对方不易就范,可能会乱了招数,加速败北。

有一次,后唐庄宗外出打猎竟然随意践踏老百姓的庄稼,当地县令在庄宗马前恳切陈词,为民请命。庄宗大怒,叫县令滚蛋,并扬言要杀掉他。

敬新磨抓住县令说:“你身为县令偏偏不知道我们天子好打猎,还让老百姓去种庄稼,交赋税!为什么不让老百姓饿着,把这片地空出来,让我们天子来自由驰骋?你真是罪该万死!”说罢,建议庄宗立即处以极刑。庄宗听后深感自己的举动有失民心,马上放了县令。

又有人提出,到了紧要关头,非说明己意不可时,可采取我觉得这件事该这么做的招法;这一招比任何方法都管用,使对方不知不觉中掉人你预设的陷阱。如此,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回到辩场上来,我们也不难举出一系列利用对方自相矛盾进行攻击的辩例。且以95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就《信息高速公路对发展中国家有利》辩题正反双方的一段辩辞为例:

正方二:我方也主张发展中国家必须重点发展普及应用,就像教育必须从基础做起,我们现在不做的话,以后怎么跟得上呢?

反方二:对方辩友还是同意了我方的论点,首先要发展教育,首先要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国力呀!

正方四:信息高速公路恰恰能够帮助教育的发展,这个我们刚才已经提到了。

反方一:信息化也是我方的立论。我们并不否认发展中国家应该缩短南北差距,应该发展信息化,但那并不代表信息高速公路啊!

反方四:那对方辩友为什么就一定认为信息高速公路是发展中国家的万能药呢?难道你不知道药对症可以治病,不对症可以要人命的呀!(掌声)

正方二:对方同学承认信息高速公路是有利的,但又认为发展中国家没有信息高速公路。可是实际上就算是没有信息高速公路,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也是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因为只要一样花了5万块为两位同学装个电脑,就上了国际网络了。

反方三:信息高速公路有利,这谁都知道啊!但今天的辩题是谈对发展中国家有没有利啊!

正方二:对方同学不是说信息高速公路还没做出来吗?你怎么知道它有利呀?

反方一:对呀!这不正是否认了你方的观点嘛。你怎么就知道信息高速公路就有利呢?

反方二:因为我们已经做出来了嘛!我们已经用过了,所以要给你们分享嘛。(笑声、掌声)

上例辩论中,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发现了各自的自相矛盾之处,也均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可惜双方都仅限于抓在同一点上,形成了一种“凝固”战,最后若不是一语幽默,还不知谁要失守呢。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辩词的“以其之矛,攻其之盾”战术在双方都运用得很隐蔽,没有大肆渲染,只是双方战术碰撞,导致辩手都有些累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是该感受到以其之矛攻其之盾战术在辩论中所显示出的威力。

4.绵里藏针,釜底抽薪

和别人说话、辩论是非曲直,如果面红耳赤,唇枪舌剑,虽然也可能达到不打不相识的效果,但那到底是不得已的事情,并且常常容易出现彼此都难免动气的话,这就很可能成为人际关系破裂、矛盾激化的兆头。

然而,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如果好话当作恶话说,即便不至于导致事业失败,至少落得不会说话和人言极差。假如你面对的听话对象是你的顶头上司,或是与你的事业兴衰成败密切相关的对手,那怎么与他们说话就更应该十分讲究。

绵里藏针,是外表柔和,内含刚健,使人有刺痛之感且不露痕迹。例如: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一位能言善辩、风趣幽默的政治家。

一位女议员对丘吉尔说:“如果,我是你妻子的话,我会在咖啡里放毒药。”

而丘吉尔答道:“如口果你是我的妻子,我会喝掉它。”

另有一次,在丘吉尔脱离保守党,加入自由党时,一位媚态十足的年轻妇人对他说:“丘吉尔先生,你有两点我不喜欢。”“哪两点?”“你执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须。”“哎呀,真的,夫人。”丘吉尔彬彬有礼地回答道:“请不要在意,您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中任何一点。”

在这里,丘吉尔便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来摆脱尴尬的场面。尽管其外在形式是温和的,但这种温和之中蕴含着批判,使用了“绵里藏针”的技巧,让对方虽然恼怒,却又不便发作,具有特殊的力量。

美国总统林肯的容貌很难看,常被人们嘲笑。一次,有人当面说他是两面派,他答道:“我要是有两副面孔,就不会以这丑陋的面孔对着你了。”

孙中山先生旅日期间,有一天,日本右翼浪人头目头山满邀请他和陈少白到东京的一位朋友家聚会,并找了些一流的艺妓作陪。中山先生既不喝酒,也不谈笑,总是埋头看书。头山满问他:“您觉得在座的女人哪一个最漂亮?”“都很漂亮。”中山先生漫不经心地答道。“其中谁最漂亮?”头山满再问。“都一样的漂亮。”中山先生又答道。

这时头山满指着坐在孙中山旁边的女人说:“是不是这个最漂亮?”

头山满以为孙中山一定会说“是”。然而孙中山再三端详之后却说:“我想,十年前她一定比现在更漂亮。”

大家听了一个个大笑起来。“绵里藏针法”的运用常常跟喂小孩子吃苦药的道理一样,要用糖衣包着药片,或者就着糖水送服,招术因人而异,窍门却一通百通。

春秋时期的晋灵公,奢侈腐化。某年下令兴建一座九层高的楼台,群臣劝说,他火了,干脆又下了一道命令,敢劝阻建九层台者斩首。这样一来便没人敢说话了。

只有一个叫孙息的大臣很逗灵公喜欢。他就告诉灵公说他能把九个棋子摞在一起,上面还能再摞九个鸡蛋。灵公听了,觉得这事儿挺新鲜,立即要孙息露一手让他开开眼界。孙息也不推辞,就把九个棋子摞在一起,接着又小心翼翼地把鸡蛋往棋子上摞,放第一个,第二个……

孙息自己紧张得满头大汗,战战兢兢。看的人也大气不敢出一口。因为孙息倘不能把鸡蛋摞好,就犯了欺君杀头大罪。

这时,灵公也憋不住了,大叫:“危险!”孙息却从容不迫地说:“这算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哩!”灵公也被勾起了好奇:“还有什么比这更危险?”

孙息便掂掂手中的鸡蛋,慢吞吞地说:“建九层台就比这危险百倍。如此之高台三年难成,三年中要征用全国民工,使男不能耕,女不能织,老百姓没有收成,国家也穷困了。而国家穷困了,外国便会趁机打进来,大王您也就完了。你说这不比往棋子上摞鸡蛋更危险吗?”

灵公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立即下令停工。

孙息让晋灵公看了场不成功的杂技表演,更受了一场形象生动的批评,那味道确实是又甜又苦。正在气头上的人,是难听进别人的直言相劝的,何况他还有无上的权威支持,那更是老虎屁股——摸不得。然而“不摸也得摸”,“绵里藏针法”每每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就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釜底抽薪法就是要找出言论中赖以存在的论据之虚假处,然后用确凿的事实来论证其虚假性,这样,对方精心构筑的言论布局就会因基础瓦解而全面崩溃。

1960年5月,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应邀到中国参观访问。

一天晚饭后,陪同人员和蒙哥马利到街上散步。当走到一家剧场门外时,他突然向里头走去,陪同人员也跟着进去。

剧场正上演着京剧《穆桂英挂帅》,陪同人员立即与剧场联系,给蒙哥马利安排了座位,并由翻译介绍剧情和唱词。

中间休息时,他离开了剧场,边走边对陪同人员说:“这出戏不好,怎么能让女人当元帅?”

陪同人员熊向晖解释道:“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

蒙哥马利说:“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熊向晖回答说:“中国红军就有女战士,现在解放军中就有女少将。”

蒙哥马利说:“我对红军和解放军一向很敬佩,不知道还有女将军,这有损解放军的声誉。”

熊向晖立即反驳说:“英国的女王也是女的。按照你们的体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可是熊向晖就此打住话头,有意识地看着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一怔,不吭声了。

挖掉根基,大厦必倾;薪火已去,釜汤难沸。

熊向晖巧妙地揭露了蒙哥马利引证的事实,也就是运用论据的错误性,并以其无法辩驳的事实显示了这种错误的实质。“抽薪止沸,斩草除根”的原理,运用在语言交流中,可以成为一种充满智慧的语言技巧。

无论在谈判桌上还是在辩论台前,都会碰到咄咄逼人或是气势汹汹的对手,其语言攻势如同锅中热水,往往达到了沸腾的程度。

面对这种情况,舌战的当务之急是抑制对方逐渐高涨的气势,而抑制的最佳方法就是抽去“锅下的柴火”,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种为许多人所熟悉的釜底抽薪法其关键就在于找出“薪”的存在,然后断然“抽”之。

论点全部来自论据,是建立在论据基础之上的,论据属实,则论点正确;论据虚假,则论点谬误。

所以只要你善于从对方的论点中分析出其虚假论据之所在,那就如同釜底抽薪,刨根倒树,所有论点就会被你驳倒。

正如古人所云:“故扬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有一人自认为对佛学的研究很深,大谈轮回报应,并警告人们不要轻易杀生,凡是杀过牛和猪的人,来生便做牛和猪,所以,对待蚂蚁之类也要仁慈。

听众中当即有人反驳:“那还是杀人好了。”

众人问为什么,他回答说:“按这种说法,哪怕来生报应也还是做人呀!”

那人一下子被驳得哑口无言。

此人的论点是“不要轻易杀生”,论据是:“杀牛杀猪就会变牛变猪。”。

旁人依其逻辑推论:“要想来世变人,就得杀人。”

然而这是非常荒谬的,由此可见那人的论据必然站不住脚。

论据虚假,论点如何能成立?

看来,釜底抽薪确实是舌战中一招制胜的高招。

5.巧释逆挽,借力巧辩

一次智力竞赛抢答会上,主持人问:“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什么?”一名女同学抢着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在慌忙中她把三者关系正好弄颠倒了,引起哄堂大笑。

女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后,立刻补充道:“笑什么?我说的是新‘三纲’。”她接着解释说:“现在,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才是主人,而领导者,不管官有多大,皆是人民的公仆,这不是‘臣为君纲’吗?近来丁克族日益增多,很多夫妻都只生一个孩子,这些孩子都成了父母的‘小皇帝’,岂不是‘子为父纲’吗?现在,许多家庭中,妻子的权力远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模范丈夫’四处流行,岂不是‘妻为夫纲’吗?”话音未落,同学们对她的机智应变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如能巧妙地随机应变,对突然出现的变故作一番别出心裁的解释,不失为一个挽救危局化逆势为顺势的良策。

但是,巧释逆挽的语言技巧不仅须有机敏冷静的头脑,还要有渊博扎实的知识作基础,所以,平日里应多磨炼涵养,以备不时之需。

巧辩是不直接用自己的话来与对方争辩,而是借用对方的言论或他人的言论来作答,从而改变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

6.接过话头,反唇相讥

接过话头、反唇相讥法是在受到语言攻击的情况下,及时、巧妙地利用对方讲话内容中的漏洞、或套用对方的进攻套路来反击,回击恶意的挑衅,解脱自身的窘境。

英国大作家萧伯纳身体瘦长。在某次晚宴上,一个肥胖的富翁嘲笑他说:“哈哈,萧伯纳先生!一见到你,我就知道目前世界上正闹饥荒。”

萧伯纳迎头反击:“先生,我一见到你,就知道世界上闹饥荒的原因。”

这则故事适时地采用了反唇相讥的战术。你可以借用对方的某些语句,借助比喻、夸张、反讽等修辞手法,来给予致命痛击,以揭露丑恶,戏弄无知。

可以说,这是一种快速反应的智慧,是一种机智。

它的表现是受攻击时保持冷静,冷静中敏捷反击,反击时一剑封喉。

这种战术最能体现人的机敏和语言的灵活性,是说话高手尽情显露自己才华和风采的最佳手段。

春秋时期晏子使楚的故事,就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晏子在突然遇辱的情况下迅速反击、巧言善辩的才能。

晏子为齐国出使楚国,是在楚强而齐弱的情况下成行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