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20:14:03

点击下载

作者:(日)二宫彦可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正骨范

正骨范试读:

内容提要

《正骨范》,又名《中国接骨图说》,系日本江户时代滨田医官二宫彦可撰。分上下两卷,卷上总题为

正骨总论

,卷下为正骨手法及正骨经验方。本次整理以日本文化五年(1808)拥鼻所藏版本为底本。

校注说明

《正骨范》系日本医官二宫彦可撰。二宫彦可(1754—1827),名献,字彦可,号拥鼻,本姓小篠,是日本江户时代藩郡割据时的滨田藩(今岛根县)藩侯的侍医。他曾师从多位名医,学过口中科(即口腔科)、眼科、汉方内科、兰方(早期传入日本的荷兰医学被简称为兰方)内科,精通汉(中国)、兰(荷兰)、和(日本)三种医学。二宫彦可在接受医学教育和积累数年临床经验之后,投奔长崎的外科医师吉雄耕牛的门下,专学兰方外科。后遵吉雄耕牛之师训,为了彻底掌握源于中国的正骨推拿术,拜师于长崎著名接骨大师吉原元栋。吉原元栋,字隆仙,号杏荫斋,浪人武士出身,以按摩为业,著有《杏荫斋正骨要诀》,生年不详,殁于宽政十二年(1800)。《正骨范》的版本主要有:日本文化五年(1808)拥鼻所藏版本,此本字迹工整清晰,内容完整。东都书铺千钟房发行的版本也非常清晰,但其书口处刻有“拥鼻所藏”字样,全书版式、字体等也与拥鼻所藏的版本完全相同,可以认为是拥鼻所藏版本的重印。1936年,该书被上海世界书局发行的《皇汉医学丛书》收录于第八分册中,更名为《中国接骨图说》,并对其中的插图做了更改。本次整理以日本文化五年拥鼻所藏版本为底本,以1936年上海世界书局印行的《中国接骨图说》(以下简称“丛书本”)为主校本。书中所引《内经》《脉经》等的内容以通行版本为他校本。

具体校注原则如下:

1.将底本竖排格式改为横排,繁体字统一改为规范简体字,加标点。

2.凡底本中表示文字位置的“右”,一律径改为“上”,不出校记。

3.底本原目录与正文标题不附,且无页码标注,兹依据正文内容重新编排目录。底本卷首的“正骨范

卷上

”“正骨范卷下”分别改作“卷上”和“卷下”,不出校记。

4.底本穴名、药名中的不规范用字,一律按国家标准化名称径改,不出校记。

5.凡底本中的异体字、古今字,一律径改为规范的简体字,不出校记。

6.凡底本中因形近或音近而误的明显错别字,一律据文义径改,不出校记。

7.凡底本中的疑难字、冷僻字、异读字均注音,并酌情加以注释。文中的通假字,于首见处出注,并征引书证。

8.凡底本与校本互异,底本无误,校本有误者,一律不出校记;若显系底本误脱衍倒者,予以勘正,出校记说明。

9.对底本中较长的段落适当进行了分段,不出校记。

10.底本的卷上、卷下两卷参与的校对人员不相同,并分别在上、下两卷之首作了说明。如卷上:“杏荫斋吉原先生手法滨田二宫献彦可甫著 医官东都桂川国宝 丸龟绫含弘 长崎白石雄甫 滨田冈田师古 高取佐仓春载 参校”;卷下:“杏荫斋吉原先生手法 滨田二宫献彦可甫著 笠间佐野顺 浪速松生鳐 明石井上祐美 伏水山本比德 滨田久佐寿 宫津吉田信天 参校”。根据本次中医药古籍整理的工作细则,一并删除。

11.底本引录文献,有删节或缩写,不失原意者,不出校记;有损文义者,出校记注明。

12.为便于阅读,插图均系按底本重绘,随文插入编排,原图题位置统一由插图上方置于插图下方。为了排版需要及方便阅读,将“铁熨斗图”“铁镘图”“振挺图”三幅图改为卧排,顶左底右,兹作说明。序

三折肱为良医,九折臂为良医,盲史[1]、湘累[2]皆能言之,则治打扑折伤者,古之良医也。《周官》有折疡之祝药焉,《政论》有续骨之膏焉,而《本草》《鸿烈》[3]皆言地黄属骨而甘草生肉。祝药膏药,圣贤所教,何曾无效乎?虽然骨折骸碎,节脱筋断,其所伤者在于腠理之内,而药施诸皮肤之外,不近似隔履搔痒乎?予曾论之,人身之与家国,其理一致。动履平宁者,太平清明之象也;其失常不快者,祸乱之象也。内证者,内乱也;外证者,外寇也。病之得于喜怒饮食者,犹衽席[4]沉蛊之祸,朝政废缺之害也;病之得于风寒暑湿者,犹夷狄内侵之祸,诸侯叛逆之乱也。若夫打扑伤损之类,是非内患,又非外惧,是犹星陨地震、海啸山崩之变,水火饥馑之灾乎?是宜别有其法焉,岂可比诸内外之治术乎?是故赵宋始有正骨科焉,至明又有接骨科焉,其法载于《圣济》《证治》之诸书。近世《医宗金鉴》所载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之八法,是予所谓别得其治者也,唯恨其法未得精细耳。

滨田医官二宫彦可博学笃志,精于其业。曾西游至于长崎,师事吉原杏隐,得正骨之术。杏隐原武夫也,扩充其曾所学死活拳法,以建其法。彦可尽传其秘蕴,东归之后,屡验诸患者,桴鼓相应,十愈八九,遂以良闻。顷原其师说,加之以其所自得者,著《正骨范》二卷,请序于予。予阅之,其书探珠、弄玉、靡风、车转、圆旋、螺旋、跃鱼、游鱼、熊顾、鸾翔、鹤跨、骑龙、燕尾、鸰尾、尺蠖诸法焉,母法十五,子法三十六,合五十一法矣。有图而象之,有说而解之,又别建揉法百五十法焉。富哉术也!比诸《金鉴》诸书所载,则犹金罍[5]玉爵之于污尊抔饮[6]耶。杏隐海隅隐士,怀抱奇术,遁戢[7]不出,销名幽薮,然得彦可而显于天下,岂不为大幸乎?今之医生匿其师传,以为自得,栩栩夸人,钓誉于世,以戈身家之腴者,比比有之,甚则至弯射羿之弓焉。彦可则不然,著其书而显其师,比诸彼徒,岂不亦天冠地履乎?予于此书,不独喜其术之精,而有青蓝之誉焉,又以喜意出于敦厚,慕君子长者之风者乎!文化五年戊辰长夏土旺日丹波元简廉夫氏撰适斋木翘之书

[1]盲史:又称盲左,春秋鲁国太史左丘明的代称。左丘明双目失明,故称盲史。

[2]湘累:指屈原。屈原是赴湘水支流而溺死的,古人称之为湘累。

[3]鸿烈:即《淮南子》,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80—公元前123)招引宾客集体编写而成。

[4]衽席:亦作“袵席”,本义为床褥与莞簟,此处借指男女色欲之事。

[5]罍(léi雷):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

[6]污尊抔饮:谓掘地为坑当酒尊,以手捧酒而饮。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污尊抔饮,盖无爵觴樽俎。”

[7]遁戢:隐匿。序

吾家五世以外科承乏侍医,专奉西洋氏之方。而汉洋二书,诸门方法,旁搜广讨,略无遗漏,独于整骨一门,汉氏未能详悉,洋氏多用器械。未详悉者,难施之治;用器械者,苦其难得。长崎有杏隐老人,专以手法整理骨伤,善出其创意。吾友滨田二宫彦可,从杏隐老人,尽受其方,救患起废,其功不鲜。令儿国宝及弟子辈学其方,吾家今用之矣。近日彦可作《整骨范》上下篇,图说兼备,又附载裹帘之法,此吾家所传,彦可学而用之者也,故取证于吾一言,余欣然为之序。文化丙寅夏六月东都侍医法眼兼医学疡科教谕桂国瑞序

古人有曰,折伤打扑者非疾,然而其治疗不得法,则遂陷非命之死,即不至死,亦不免废者。岂可轻忽之哉?

余尝客游于肥之长崎,得阿兰象胥[1]长吉雄耕牛而欢。谭[2]及正骨手法,耕牛曰:西洋虽有正骨法,独巧用械,而手法则付之不讲。我长崎有杏荫斋先生,其人原武弁[3],姓吉原,名元栋,字隆仙,达于所谓死活拳法。今隐于方伎,以按跷为业,因其所得拳法,潜心正骨多年,终得其奥妙,合缝接折,其效不可胜记也。尝见疗一舂夫,以杵撞睾丸绝死,众医不能救者。先生一下手于小腹,按之则忽然苏[4],恰如唤起沉睡者。其手法之妙,概此类矣。仆旧相识,足下若愿见之,则请为绍介。余曰:素所欲也。于是委贽[5]门下,得学其术,母法十三,子法十八。道既通,将东归。先生嘱余曰:余已创此手法,未有成书之可以遗于后昆[6]者,吾龄在桑榆,汝能继吾志。乃尽取其秘蕴授焉。于是覃思研精二十余年,更增益为母法十五,子法三十又六,又新立揉法一百五十。施之人,则击扑跌蹶复旧者十而八九,其或不复,亦不至废。此皆因先生之创意秘蕴,非余之妄作者也。凡学此术者,勿忘先生之高德。

呜呼!夫正骨之用也广矣。如稠人杂沓之地,士人演武之场,硼[7]撞[8]扑常有。则不独医生,虽诸凡士庶,亦学习斯术,其益不鲜而已。故不吝其奥秘,寿之梓[9],公于宇内云尔。文化四年丁卯季冬滨田侯医臣二宫献撰

[1]象胥:周礼官名。古代指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员,此指翻译人员。江户“锁国”时代,由于荷兰是日本唯一直接与之交往的西方国家,因此早在世纪前半叶,首先在平户,然后在长崎,出现了以传译荷兰文和日文为职业的所谓“阿兰陀通词”。“阿兰象胥”,即荷兰语翻译的意思。

[2]谭:同“谈”。

[3]武弁(biàn变):武官。

[4]苏:此后原衍“苏”字,据丛书本删。

[5]委贽:送上礼物,拜人为师。

[6]后昆:后代,后嗣。

[7]硼(pēng烹):碰。

[8](diān巅):跌,摔。

[9]寿之梓:刻印成书以使其流传久远。卷上正骨总论

正骨,或接骨,或整骨,皆谓整所跌扑伤损之骨节也。宋时始有正骨科,至明又立接骨科,《圣济总录》《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等书可考。《金鉴》特载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之八法,而未为详备。今以《金鉴》八法为经,新立母法十五、子法三十六以为纬。凡三百六十五节之伤损者,无所逃于此手法。夫手法者何也?谓以两手使所伤之骨节仍复于旧也。但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复旧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手法所施之巧拙也。盖一身之骨节非一致,而筋脉罗列又各不同,故能知其骨节、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运转推拿之,自适其情,是称为手法也。

手法亦不可妄施,若元气素弱,一旦被伤,势已难支,设手法再误,则万难挽回,于是别有揉法百五十法。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其法,然后治自多效,诚其宛转运用之妙。要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之苦欲也。故不口授面命,则难得其法矣。

检骨

先问其为跌扑,或为错闪,或为打撞,摸检其所伤之骨节,知其骨脱、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而后以手法治之,是正骨家检骨之大要也,最不可孟浪也。

夫人之周身,有三百六十五骨节,以一百六十五字都关次之。首自铃骨之上为头,左右前后至辕骨,以四十九字共关七十二骨。巅中为都颅骨者一,次颅为髅骨者一。髅前为顶威骨者一,髅后为脑骨者一。脑左为枕骨者一,枕就之中附下为天盖骨者一。盖骨之后为天柱骨者一,盖前为言骨者一,言下为舌本骨者左右共二。髅前为囟骨者一,囟下为伏委骨者一,伏委之下为俊骨者一。眉上左为天贤骨者一,眉上右为天贵骨者一。左睛之上为智宫骨者一,右睛之上为命门骨者一。鼻之前为梁骨者一,梁之左为颧骨者一,梁之右[1]为纠骨者一,梁之端为嵩柱骨者一。左耳为司正骨者一,右耳为纳邪骨者一。正邪之后为完骨者左右共二,正邪之上附内为嚏骨者一。嚏后之上为通骨者左右前后共四,嚏上为腭骨者一。其腭后连属为颔也,左颔为乘骨者一,右颔为车骨者一。乘车之后为辕骨者左右共二,乘车上下出[2]齿牙三十六事。

复次铃骨之下为膻中,左右前后至蓧,以四十字关九十七骨。辕骨之下左右为铃骨者二,铃中为会厌骨者一。铃中之下为咽骨者,左中及右共三。咽下为喉骨者,左中及右共三。喉下为咙骨者,环次共十事。咙下之内为肺系骨者,累累然共十二。肺系之后为谷骨者一。谷下为道骨者,左右共二。咙外次下为顺骨者共八,顺骨之端为顺隐骨者共八。顺下之左为洞骨者一,顺下之右为棚骨者一。洞棚之下,中央为骬骨者一,骬直下为天枢骨者一。铃下之左右为缺盆骨者二,左缺盆前之下为下厌骨者一,右缺盆骨前之下为分膳骨者一。厌膳之后附下为仓骨者一,仓之下左右为髎骨者共八。髎下之左为胸骨者一,髎下之[3]右荡骨者一。胸之下为乌骨者一,荡之下为臆骨者一。铃中之后为脊窳[4]骨者共二十二。脊窳次下为大动骨者一,大动之端为归下骨者一。归下之后为篡骨者一,归下之前蓧骨者一。

复次缺盆之下左右至衬,以二十五字关六十骨支。其缺盆之后为伛甲骨者,左右共二。伛甲之端为甲隐骨者,左右共二。前支缺盆为飞动骨,左右共二。次飞动之左为龙臑骨者一,次飞动之右为虎冲骨者一。龙臑之下为龙本骨者一,虎冲之下为虎端骨者一。本端之下为腕也,龙本内为进贤骨者一,虎端上内为及爵骨者一。腕前左右为上力骨者共八。次上力为驻骨者,左右共十。次驻骨为搦骨者,左右共十。次搦为助势骨者,左右共十。爪甲之下各有衬骨,左右共十。

复次骬之下左右前后至初步,以五十一字关一百三十六骨。此下至两乳下分左右,自两足心,众骨所会处也。骬之下为心蔽骨者一。骬之左为胁骨者,上下共十二。左胁之端各有胁隐骨者,分次亦十二。胁骨之下为季胁骨者共二。季胁之端为季隐骨者共二。骬之右为肋骨者共十二。肋骨之下为[5]肋骨者共二。右肋之端为肋隐骨者共十二。蓧骨之前为大横骨者一。横骨之前白环骨者共二。白环之前为内辅骨者,左右共二。内辅之后为骸关骨者,左右共二。骸关之下为捷骨者,左右共二。捷骨之下为髀枢骨者,左右共二。髀枢下端为膝盖骨者,左右共二。膝盖左右各有侠升骨者,共二。髀枢之下为胻骨者,左右共二。胻骨之外为外辅骨者,左右共二。胻骨之下为立骨者,左右共二。立骨左右各有内外踝骨者,共四。踝骨之前各有下力骨者,左右共十。踝骨之后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下力之前各有释攲骨者,共十。释攲之前各有起仆骨者,共十。起仆之前各有平助骨者,左右共十。平助之前各有衬甲骨者,左右共十。释攲两傍[6]各有核骨者,左右共二。起仆之下各有初步骨者,左右共二。

凡此三百六十五骨也,天地相乘,惟人至灵。其女人则无顶威、左洞、右棚及初步等五骨,止有三百六十骨。又男子女人一百九十骨,或隐或衬,或无髓势,余二百五十六骨,并有髓液以藏诸筋,以会诸脉溪谷,相需而成身形,谓之四大[7]。此骨度之常也。

颠骨者,头顶也。其骨男子三叉缝,女子十字缝。位居至高,内函脑髓如盖,故名天灵盖,以统全体者也。或碰撞损伤,骨碎破者必死。或卒然晕倒,身体强直,口鼻有出入声气,虽目闭面如土色,心口温热跳动者可治。切不可撅拿并扶起,惟宜屈膝侧卧,先徐徐用揉法,后熊顾子法第二整理之。

囟骨者,婴儿顶骨未合,软而跳动之处,名曰囟门。或打扑损伤,骨缝虽绽,尚未震伤脑髓,筋未振转者生。治法类颠骨。大凡婴孩之手法者,皆贵揉法。

山角骨,即头顶两旁棱骨也。扑损伤,骨碎破者死。骨未破,则虽宣紫肿硬、瘀血凝聚疼痛,或有昏迷目闭不能起,声气短少,语言不出,心中忙乱,睡卧喘促,饮食少进者,可治。用揉法,须轻轻。

凌云骨,在前发际下,即正中额骨。其两眉上之骨,左名天贤骨,右天贵骨,两额角也。打扑损伤者,面目浮肿。若内损者,瘀血上而吐衄,昏沉不省人事,治同山角骨。

睛明骨,即目窠四围目眶骨也。其上曰眉棱骨,其下曰骨。骨下接上牙床。打仆损伤血流满面,或骨碎,眼胞损伤,瞳神破碎者难治。

两颧骨者,面上两旁之高起大骨也。击扑损伤,青肿坚硬疼痛,或牙车紧急,嚼物艰难,或鼻孔出血,或两唇掀翻者治。骨破碎者不治。

鼻梁骨者,鼻孔之界骨也。下至鼻之尽处,名曰准头。或打扑,鼻两孔伤,鼻梁骨凹陷者可治,血出无妨。若跌磕伤,开鼻窍或鼻被伤落者,亦无不治。

中血堂,即鼻内下脆骨空虚处也。虽被打扑伤损,神气昏迷者无妨,血流不止者危。

地阁骨,即两牙车相交之骨,又名颏,俗名下巴骨。上载齿牙,打扑损伤者,腮唇肿痛牙车振动,虽目闭神昏,或心热神乱、气弱体软无不治。

齿者,口龈所生之骨也,又名曰牙。有门牙、虎牙、槽牙、上下尽根牙之别。凡被跌打砍磕,落去牙齿,如走马牙疳,出血不止者至危。

扶桑骨,即两额骨旁近太阳,肉内凹处也。若跌仆损伤,或掀肿,或血出,或青紫坚硬、头疼耳鸣、青痕满面,憎寒恶冷,心中发热,若撞扑伤凹,骨碎透内者死。

颊车骨,即下牙床骨也,俗名牙钓。承载诸齿,能咀食物,有运动之象,故名颊车。其骨尾形如钩,上控于曲颊之环,其曲颊名两钩骨,即上颊之合钳,以纳下牙车骨尾之钩者也。其上名玉梁骨,即耳门骨也。或打仆脱钩臼,或因风湿袭入,钩环脱臼。单脱者,为错;双脱者,为落。若欠而脱臼者,乃突滑也,无妨。脱臼者,名落架风,又落下颏,俗名吊下巴欠,又云打哈气,探珠母子法整顿之。

后山骨,即头后枕骨也。其骨形状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圆尖,或月芽形,或偃月形,或鸡子形,皆属枕骨。凡有伤损,其人头昏目眩,耳鸣有声,项强咽直,饮食难进,坐卧不安者,先用揉法整之,后熊顾子法第二正之。如误从高处坠下,后山骨伤太重,筋翻气促,痰响如拽锯之声,垂头目闭有喘声者,此风热所乘,至危之证,不能治也,遗尿者必亡。惟月芽形者,更易受伤,如被坠堕、打伤、震动盖顶骨缝,以致脑筋转拧,疼痛昏[8]迷不省人事,少时或明者,其人可治。

寿台骨,即完骨,在耳后接于耳之玉楼骨者也。若跌打损伤,其耳上下俱肿起,耳内之禁骨有伤则见血脓水,耳外瘀聚凝结疼痛,筋结不能舒通,以致头晕眼迷,两太阳扶桑骨胀痛,颈项筋强,虚浮红紫,精神短少,四肢无力,坐卧不安者,先用揉法整之,后熊顾子法第三端理之。

旋台骨,又名玉柱骨,即头后颈骨三节也。一名天柱骨,此骨被伤共分五证:一曰从高坠下,致颈骨插入腔内,而左右废活动者,用熊顾子法第一拔提之;二曰打伤,头低不起,用熊顾母法整理之;三曰坠堕,左右歪邪[9],项[10]强不能顾者,熊顾母法提顾之;四曰仆伤,面仰头不能乘[11],或筋长骨错,或筋聚,或筋强者,用熊顾子法第二端之;五曰自缢者,旦至暮,心下若微温者可治,暮至旦,虽心下微温,不可治。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用熊顾子法第三整理之。

锁子骨,经名柱骨,横卧于两肩前缺盆之外,其两端外接肩解。击打损伤,或驱马误坠于地,或从高坠下,或撞扑砍磕,骨断骨叉乘者,用车转子法第八整之。

胸骨,即骬骨,乃胸胁众骨之统名也,一名膺骨,一名臆骨,俗名胸膛。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胁下小肋骨名曰季胁。季肋俗名软肋,肋者,单条骨之谓也。统胁肋之总,又名曰胠。凡胸骨被物从前面撞打跌仆者重,从后面撞仆者轻。轻者用揉法治之,重者骨断骨叉乘[12],用靡风子法第三整理之。两乳上骨伤者,用靡风子法第二治之。若伤重者,内透胸中,伤心肺两脏,其人气乱昏迷,闭目呕吐血水,呃逆战栗者,则危在旦夕,不可医治矣。

岐骨者,即两凫骨端相接之处。其下即鸠尾骨也,内近心君,最忌触犯。或打扑伤损,骨闪错,轻者用靡风子法第一治之,重者必入心脏,致神昏目闭,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痰喘鼻扇,久而不醒,醒而神乱,此血瘀而坚凝不行者也,难以回生。

凫骨者,即胸下之边肋。上下二条易被损伤,左右皆然。自此以上,有肘臂护之,打扑伤损,用靡风母法端之,在下近腹者,鹤跨母法亦可。

背骨者,自后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其骨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脊梁骨。其形一条,居中,共二十一节。下尽尻骨之端,上载两肩,内系脏腑。其两旁诸骨附接横叠,而弯合于前,则为胸胁也。跌打伤损,瘀聚凝结,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不可能俯仰者,用鹤跨母法整顿之,或有为伛偻之形者,鹤跨子法整理之。

腰骨,即脊骨十四椎、十五椎、十六椎间骨也。若跌打损伤,瘀聚凝结,身必俯卧,若欲仰卧、侧卧,皆不能也。疼痛难忍,腰筋僵硬者,骑龙母法治之。

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孔,名曰八髎。其末筋名曰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桩。或打扑跌蹶,或蹲垫骨错,壅肿者,用骑龙母法。

髃骨者,肩端之骨,即肩胛骨臼端之上棱骨也。其臼含纳臑骨上端,其处名肩解,即肩[13]与臑骨合缝处,俗名吞口,一名肩头。若被跌伤,手必屈转向后,骨缝裂开不能招举,亦不能向前,惟扭于肋后而已。其气血皆壅聚于肘,肘肿如椎不移者,用车转子法第六整顿。或脱臼,手麻木,髃骨突出者,用车转子法第一归窠。或打扑,髃骨闪错,手不能举,疼痛者,车转母法整理之。或筋翻、筋挛、筋胀,髃骨胶结,不能离胁肋者,用车转子法第二转之。或损伤经数日,而髃骨肿硬,臑肘瘀血凝滞如针刺者,车转子法第三拨转之。髃骨错出于后,筋挛筋胀、胶结不动者,车转子法第四挫顿之。肩髃合缝高出,难用运转之手法者,车转子法第五整理之。虽髃骨不脱臼,不骨突出,前后上下运转不如意,筋脉挛急者,车转子法第七治之。

肩胛骨,肩髃之下附于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膊,亦名锨板子骨。打扑蹶,骨失位,肿硬者,用鸾翔之法整顿之。

臑骨,即肩下肘上之骨也,自肩下至手腕,一名肱,俗名胳膊,乃上身两大支[14]之通称也。或坠马跌碎,或打断,或斜裂,或截断,或碎断,打断者有碎骨,跌断者无碎骨,先用揉法整之,将杉篱裹帘法缚之。

肘骨者,胳膊中节上下支骨交接处,俗名鹅鼻骨。若跌伤,其肘尖向上突出,疼痛不止,先用圆旋子法第三挫顿,后用母法正之。肘骨脱臼,手垂不能举,臂腕麻木,或冷凉,用圆旋母法整之。肘骨屈不伸,其筋斜弯者,用圆旋子法第一曳之。肘尖骨向上破皮肉突出,经日不复,肿硬筋挛不伸,臂腕失政者,用圆旋子法第二击顿之,后用母法整理之,老人妇人小儿者,用圆旋子法第四整之。

臂骨者,自肘至腕有正辅二根,其在下而形体长大连肘尖者,为臂骨,其在上而形体短细者,为辅骨,俗名缠骨,叠并相倚,俱下接于腕骨焉。凡臂骨受伤者,多因迎击而断也,或断臂辅二骨,或惟断一骨,先用揉法端之,后用杉篱裹帘法。

腕骨,即掌骨,乃五指之本节也,一名雍骨,俗曰虎骨,其骨大小六枚,凑以成掌,非块然一骨也。其上并接臂辅两骨之端,其外侧之骨,名高骨,一名锐骨,亦名踝骨,俗名龙骨,以其能宛屈上下,故名曰腕。若坠马手掌着地,只能伤腕,壅肿疼痛,若手背向后,翻贴于臂者,并跃鱼法端之。

五指之骨,名锤骨,即各指本节之名也,其各指次节名竹节骨。若被打伤,折五指,或翻错一指,并游鱼法整之。

胯骨,即髋骨也,又名髁骨。跌打损伤,筋翻足不能直行;筋短者,脚尖着地;骨错者,肾努斜行,用骑龙母法整之。

环跳者,髋骨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纳髀骨之上端如杵者也,名曰机,又名髀枢,即环跳穴处也。跌打损伤,以致枢机错努,青紫肿痛,不能步履,或行止攲[15]侧艰难,燕尾母法挫顿之。或环跳脱臼,筋弛足痿,蹇麻木者,燕尾子法第一端之。或髋骨闪错,及大腿骨一时碎者,先用揉法整大腿骨,杉离裹帘法缠缚之,后用燕尾子法第二治髋骨闪错。

股骨者,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锤,接于胻骨,统名曰股,乃下身两大支通称也,俗名大腿骨。坠马拧伤,骨碎筋肿,黑紫清凉者,先用揉法端之,后用杉篱裹帘法。

膝盖骨,即连骸,亦名髌骨,形圆而扁,覆于楗、胻上下两骨之端,内面有筋联属,其筋上过大腿至于两胁,下过胻骨至于足背。如有跌打损伤,膝盖上移者,用尺蠖子法第二整之。或膝屈不伸,腘大筋翻挛者,用尺蠖母法端之。或膝头大肿,黑紫筋直,腘肿疼痛,手不可近者,用尺蠖法第一端之。或膝骨斜错,股骨一时碎伤者,先整其股骨,后尺蠖子法第三治之。

胻骨,即膝下小腿骨,俗名臁胫骨者也。其骨二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其形粗;在后者,名辅骨,其形细,又俗名劳堂骨。若被跌打损伤,其骨尖斜突外出,肉破血流,或砍磕被重物击压,骨细碎者,用揉法整之,杉篱裹帘法缚之。

髁骨者,胻骨之下足跗之上,两旁突出之高骨也。在内者名内踝,俗名合骨;在外者为外踝,俗名核骨。或驰马坠伤,或行走错误,则后跟骨向前,脚尖向后,筋翻肉肿,疼痛不止者,用弄玉法端之。

跗骨者,足背也,一名足跗,俗称脚面,其骨乃足趾本节之骨也。其受伤之因不一,或从陨坠,或被重物击压,或被车马踹砑[16],若仅伤筋肉,尚属易治,若骨体受伤,每多难治,鸰尾法治之。

趾者,足之指也,名以趾者,所以别于手也,俗名足节,其节数与手之骨节同。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努突者,一名核骨,又名覈骨,俗呼为孤拐也。趾骨受伤多与跗骨相同,惟奔走急迫,因而受伤者多,游鱼法治之。

跟骨者,足后跟骨也,上承胻辅二骨之末,有大筋附之,俗名脚挛筋,其筋从跟骨过踝骨,至腿肚里,上至腘中过臀,抵腰脊至项,自脑后向前至目眦,皆此筋之所达也。若落马坠蹬等伤,以致跟骨拧转向前,足趾向后,即或骨未碎破,而缝隙分离,自足至腰脊,诸筋皆失其常度,拳挛疼痛,宜螺旋法治之。正面名目图背面名目图侧面名目图颠顶正面图侧面骨名图背面骨名图胸腹骨名图肩背骨名图手骨名图足骨名图

脉证治法

刘宗厚[17]曰:打扑金刃损伤,是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外受有形之物所伤,乃血肉筋骨受病,非如六淫七情为病,有在气在血之分也。所以损伤一证,专从血论,但须分其有瘀血停积而亡血过多之证。盖打扑坠堕,皮不破而内损者,必有瘀血,若金刃伤皮出血,或致亡血过多,二者不可同法而治。有瘀血者,宜攻利之,若亡血者,兼补而行之。又察其所伤,有上下轻重浅深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唯宜先逐瘀血,通经络,和血止痛,然后调气养血,补益胃气,无不效也。顷见围城中军士被伤,不问头面手足胸背轻重,医者例以大黄等利之,后大黄缺少,甚者遂以巴豆代之,以为不于初时泻去毒气,后则多致危殆。至于略伤手指,亦悉以药利之,殊不知大黄之药,惟与有瘀血者相宜,其有亡血过多,元气胃气虚弱之人,不可服也。

戴院使云:仆踣不知曰,两手相搏曰扑,其为损一也。因扑而迷闷者,酒调苏合香丸灌之;因扑而损伤,宜逐其恶血,酒煎苏木调苏合香丸或鸡鸣散,或和气饮加大黄,入醋少许煎,或童便调黑神散,不用童便,用苏木煎酒调亦得;扑伤疼,酒调琥珀散极佳,乌药顺气散亦可。

大法固以血之瘀失分虚实,而为补泻,亦当看损伤之轻重。轻者顿挫,气血凝滞作痛,此当导气行血而已。重者伤节折骨,此当续节接骨,非调治三四月,不得平复。更甚者,气血内停沮[18]塞[19],真气不得行者必死,急泻其血,通其气亦或有可治者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