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纪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04:58:46

点击下载

作者:吴文科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十而立: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纪念

三十而立: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纪念试读:

前言

吴文科

2016年,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30周年。

为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承前启后,继续发展,在举办学术纪念活动的同时,我们特出版这本纪念册。

这本汇集曲艺研究所发展述略、同仁风采和大事纪要的纪念册,意在为历史刻下足印,为同仁留存身影,为时光定格辉映,为学术提供鉴镜。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也由于筹备编印得比较局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如需补正,来日再订。30年巡礼:激扬学术理论推动曲艺繁荣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30周年巡礼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曲艺界的良师益友陈云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老一辈文艺家,尤其是曲艺界众多专家、艺术家,如音乐家吕骥,曲艺家陶钝、罗扬、骆玉笙、侯宝林等,以及中国曲艺家协会等专业机构的合力推动下,于1984年开始筹建、1986年正式成立的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曲艺研究学术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开展中国曲艺的基础史论研究和发展状况调研,收集、整理古今中外有关曲艺的各种史料文献,策划、编纂曲艺研究的专业书刊,培养、孵化曲艺研究的学术人才,为承续曲艺传统、繁荣曲艺创演、传扬曲艺文化、开展专业咨询提供学术支撑。沈彭年、陈义敏、姜昆先后担任所长,贾德臣、蔡源莉、熊志强先后担任副所长,张亚昕曾任学术秘书。现任所长吴文科,副所长田莉。在该所工作过的知名人士有著名相声作家梁左等。

建所30年来,曲艺研究所在组织开展曲艺研究、承担完成重大项目和培养、孵化学术人才等方面,发挥了国家平台、学术中坚和工作骨干等核心作用。几代学人呕心沥血、筚路蓝缕、坚守阵地、开拓进取,完成并推出了一大批具有学科奠基意义的基础史论性重要学术成果,包括集体或个人编著的学术著作《说唱艺术简史》(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说唱”义证》(吴文科著,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曲艺史》(蔡源莉、吴文科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陈义敏参与主编,吴文科、蔡源莉参与编写,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曲艺艺术论》(吴文科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曲艺通论》(吴文科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曲艺通史》(姜昆、倪钟之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曲艺概论》(姜昆、戴宏森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曲艺综论》(吴文科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版)、《苏州评弹散论》(吴文科著,古吴轩出版社2015年版)、《民国曲艺史》(蔡源莉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版)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大研究项目”《中国艺术通史》的“曲艺”章节[吴文科任“清代卷(上)”副主编及明、清两卷“曲艺”章节撰稿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等。其中部分著述获得了全国及省部级以上的奖项,如吴文科著《中国曲艺艺术论》2002年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中国曲艺通论》2003年获“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侯錱参与编辑的《侯宝林相声全集》(14张CD)2004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优秀音像制品奖;贾德臣参与编纂的《中国艺术百科辞典·曲艺卷》2006年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蒋慧明撰写的文章《从农村大炕走进城市包厢的二人转》2006年获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理论奖”;吴文科以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曲艺”学科的条目稿而在2009年9月获得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的联合表彰,等等。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曲艺家协会于1986年初联合启动编纂、2011年底全部完成出版、前后历时25年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项目”暨“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曲艺志》(29卷,约3000万字,新华出版社、中国ISBN中心出版)的编纂工作,主要是由曲艺研究所的部分专家学者参与承担编纂组织和学术审定工作并得以最终完成的。《中国曲艺志》总编辑部就设在曲艺研究所,蔡源莉研究员和吴文科研究员先后担任总编辑部主任,二人因在该项目编纂工作中的长期辛勤贡献,先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编审成果奖”和“特殊贡献个人奖”。

此外,曲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还各自申报承担了一些不同层级的科研项目,或受聘承担较为重要的专业职责。如贾德臣研究员1997年申请承担“全国艺术科学‘九五’国家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当代曲艺发展研究》;吴文科研究员2001年受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曲艺”学科主编,2016年受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曲艺”学科主编;田莉副研究员2003—2006年申请承担“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年度课题”《中国古代说唱艺术批评史》,2010年申请承担文化部立项课题《中国曲艺当代发展问题的研究》;蒋慧明副研究员2007年申请承担“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相声表演艺术研究》。

曲艺研究所一直秉承“学术服务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所方针,坚持立足自身,开门办所,不唯故纸堆,不做空学问。30年来,先后搭建了各种学术交流和艺术观摩的专业平台,独立组织或联合开展了一系列共计50多个(次)全国性或地域性的学术研讨与艺术观摩活动,如“首届中国曲艺美学研讨会”(1992年2月,北京)、“孙书筠京韵大鼓艺术研讨会”(1999年5月,北京)、“侯宝林相声艺术国际研讨会”(2002年11月,北京)、“‘相声与文学’研讨会”(2004年2月,天津)、“中国曲艺团长高峰论坛”(2006—2016年隔年分别在苏州、广州、扬州、济南、北京和扬州连办6届)、“夏雨田优秀曲艺作品研讨暨武汉说唱团晋京学术观摩展演活动”(2006年7月,北京)、“生活与思想:当下曲艺创作研讨会”(2007年4月,合肥)、“对话学术:苏州评弹艺术团赴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观摩演出”活动(2007年5月,北京)、“全国传统曲艺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7年7月,泰安)、“马季艺术人生座谈会”(2007年12月,北京)、“苏文茂相声艺术研讨会”(2008年3月,天津)、“纪念相声大师侯宝林诞辰90周年艺术研讨会”(2008年5月,北京)、“绍兴莲花落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2008年11月,绍兴)、“程永玲四川清音艺术研讨会”(2009年6月,成都)、“浙江曲艺传承保护论坛”(2009年7月,杭州)、“江苏常州地方曲艺发掘抢救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2009年10月,北京)、“浦东说书传承保护学术研讨会”(2009年11月,上海)、“苏州弹词《雷雨》研讨会”(2010年5月,北京)、“中国曲艺·江南论坛”(2011年5月,常熟)、“中国曲艺传承论坛暨名师高徒学术观摩展演活动”(2011年11月,义乌)、“周良与苏州评弹研究学术研讨会”(2012年5月,苏州)、“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项目传承研讨班”(2012年7月,常德)、“常德‘鼓书’进京学术观摩展演”及“常德‘鼓书’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2013年10月,北京)、“曲艺学研究生培养工作座谈会——庆祝曲艺学研究生培养工作开展10周年”(2013年12月,北京)、“大运河流域曲艺学术交流展演及研讨活动”(2014年8月,济宁)、“扬州曲艺进京学术观摩展演”及“扬州评话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2014年9月,北京)、“全国‘鼓书’观摩交流座谈会”及“湖南常德·全国‘鼓书’学术邀请赛”(2014年和2016年连办两届,常德)、“常德‘鼓书’传承保护田野调查(系列)活动”(2015年7月,常德)、“中国河间·西河大鼓书会”及“西河大鼓发展论坛”(2014年以来连办3届,河间)、“上海浦东·全国宣卷传承论坛”及“‘周浦杯’全国宣卷学术邀请赛”(2015年11月,上海)、“苏州评弹艺术研究座谈会”(2016年5月,苏州),等等。同时为增强研究力量,提升学术水平,曾通过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聘任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和马三立、山东快书艺术家高元钧、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等为特约研究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科研、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三足鼎立办院方略的逐步实施,曲艺研究所采取多项措施,一方面着力提升学术研究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强化学术交流的内外效能。创办设立了面向所内外并辐射曲艺业界与研修学子的高端专业学术讲坛——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学术报告会”,不定期地邀请所内外的学界同仁就各自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心得、曲艺学术研究与艺术创演的最新动向及传承状况等进行专题讲座和互动交流,自2012年3月创办以来,“学术报告会”已陆续举办了8期。所内的高级研究人员还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担任教职,招收培养“曲艺史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曲艺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同时招收和培养“曲艺创作与表演”方向的专业硕士生,接受访问学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开设并讲授“曲艺学导论”、“曲艺理论”、“中国曲艺史”、“曲艺批评”和“曲艺鉴赏”等专业基础课程,是目前国内唯一招收培养不同层次曲艺学研究生的专业机构,为培养曲艺研究和创作表演的各类高端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欢庆建所30周年之际,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全体同仁深切怀念和感戴为创建曲艺研究所发挥了重要和关键作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曲艺界的良师益友陈云同志;深切怀念和感谢为了曲艺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竭尽呼吁和推动之力的老一辈文艺家,尤其是曲艺界的众多专家、艺术家,包括已故的著名音乐家吕骥,著名曲艺家陶钝、骆玉笙、侯宝林和健在的罗扬同志等,以及中国曲艺家协会等同业组织;同时深切怀念为曲艺研究所的初创付出辛勤劳动和做出重要贡献的首任所长沈彭年先生,以及英年早逝的著名相声作家梁左先生;深切怀念并感谢通过长期主持《中国曲艺志》的编纂工作,为曲艺研究所的学术积淀和人才成长提供特殊助力的已故学者王波云先生及健在的罗扬、周良等前辈学者。30年的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无不说明曲艺研究所每一项工作的开展及每一个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全体同仁的协力同心,更离不开社会各界,尤其是党和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指导,离不开业界同仁与各级组织的支持、配合。在未来的发展中,曲艺研究所将继续坚持自身优良的学术传统,秉承“学术服务社会”的宗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立足学术,面向艺术,开门办所,开拓创新。继续将基础研究摆在首位,继续将现状调研作为重点,继续把国家需要作为首选,继续使个人优长充分发挥。力图将曲艺研究所办成曲艺研究名副其实的国家平台、学科龙头、学术重镇和人才高地,成为有力激扬学术理论、有效推动曲艺繁荣的真正“国家队”和“思想库”,为中华文化的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仁风采:留存记忆开启未来同仁名录曲艺研究所成立30年来所有工作人员一览表(以到所先后大体排序,时间截止本人离所或2016年12月)学术简历沈彭年

沈彭年(1923—1994),天津人。著名曲艺作家、理论家。自幼喜爱曲艺等民间艺术,在燕京大学文艺宣传队时就和同学们排演曲艺节目,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与主张。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正式进入曲艺文化领域。1949年10月,参与“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的组织工作。1951年,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秘书身份,随队到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后一直在中国曲艺家协会机关工作。历任编辑部副主任,研究部主任。曾受聘担任中国广播说唱团曲艺顾问,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和第二届书记处书记。

1978年起,一度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曲艺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编写组主编。1986年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首任所长。在曲艺研究所工作期间,主要从事曲艺史现状及规律的调查研究工作,并组织编写了第一部有关曲艺的通史性著作《说唱艺术简史》。主要论文有《话说谈唱红楼梦》、《评书〈包公案〉的疑案及释疑》和《说唱艺术探源》等。此外,由他改编的鼓曲唱词《晴雯传》等有较大影响。陈义敏

陈义敏,生于1938年9月,湖北省武汉市人。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取该校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专业研究生,1965年毕业并留校任助教。1978年调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室任讲师。1980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担任戏曲所副所长,院科研办公室主任,曲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京剧史学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国家重点科研项目30卷本《中国戏曲志》特约编审员,文化艺术出版社特约编审,《中国京剧百科全书》编委及理论分支主编。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主要致力于中国戏曲史,特别是中国京剧史的研究。主要论文有《京剧形成之我见》、《京剧改良家汪笑侬》、《程砚秋与罗瘿公、金仲荪》、《程砚秋的舞台艺术》、《京剧改良时期的马连良》、《马连良对艺术美的追求》、《二三十年代的荀慧生》、《战斗的艺术家周信芳》等。与他人合作主编《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担任《动人的声韵 醉人的音——孙书筠京韵大鼓艺术研讨会文集》执行主编,与李宗白合作编纂的《中国京剧系年辑要》(300万字)已纳入《中国京剧大典》待出版。陈义敏工作照姜昆

姜昆,1950年生于北京。相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学毕业后赴北大荒建设兵团插队,期间与师胜杰搭档正式开始表演相声,1976年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并获奖。后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成为正式的相声演员。1985—1995年任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历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主席等职。2001年1月—2004年11月被特聘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

担任曲艺研究所所长期间的主要工作成果有:

2002年12月29日,发起组织、主办纪念侯宝林先生诞辰85周年的系列活动,包括纪念会、研讨会、图片展览会、纪念演出专场和纪录片首映式。

召集、组织曲艺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确定曲艺研究所的重要科研项目,并主持编纂《中国曲艺通史》和《中国曲艺概论》,历时四年,由姜昆担任主编的这两本理论专著(共计120余万字)于200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定期召开所内外曲艺界专家学者会议,牵头组织各类理论研讨会,分赴全国各地进行考察调研,扩大了曲艺理论的影响,加大了理论研究的力度,同时也增强了曲艺理论工作者的信心和干劲。反响较大的研讨会有“侯宝林相声艺术国际研讨会”(2002年,北京)、“纪念相声大师马三立逝世一周年‘相声与文学’研讨会”(2004年,天津)等,均有论文集出版。姜昆在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大力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率《明春曲》剧组赴美国访问演出,并与美国、加拿大的部分艺术家进行有关幽默艺术交流与研讨;赴韩国釜山参加“中国之夜”大型活动,并与韩国艺术家座谈、研讨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组织国内一批优秀的曲艺理论工作者赴日本伊豆,举办“一史一论”两部专著的通稿会,并与日本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与研讨。

策划组织、主办“首届网络相声大赛”,旨在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推动相声创作,挖掘新人新作,繁荣曲艺事业。活动历时半年,从大量网络投稿中评选出若干奖项,决赛由国内八家著名网站联手在网上进行视频直播,并由央视《天天快乐》和《艺苑风景线》录播,在曲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与蔡源莉研究员合作培养了两名曲艺史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同时不定期地为国内多所高校和有关部门开设曲艺专题讲座,普及曲艺知识,传播传统文化。吴文科

吴文科,生于1963年3月,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1984年7月—1987年7月任教于在北京市对外贸易学校。1987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专事曲艺研究。1991年评为助理研究员,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00年起任研究员。

1987—2011年的25年间,一直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项目”暨“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曲艺志》大型系列丛书(29卷,约3000万字)的编纂组织和指导审定工作,历任该项目总编辑部副主任(1992年起)、主任(2004年起),先后两度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表彰,获得“编审成果奖”和“特殊贡献个人奖”。

2001年9月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2003年3月任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后更名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第一副主任。2005年9月起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2005年起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招收培养曲艺史论专业硕士研究生。2007年起为博士生导师,招收培养曲艺学方向博士研究生。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开设主讲“曲艺学导论”、“曲艺理论”、“中国曲艺史”和“曲艺鉴赏”等专业课程。2007年11月起,当选连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3版)“曲艺”学科主编等。多次担任国家“文华奖”、全国“群星奖”和中国曲艺“牡丹奖”等奖项的专业评委。数次应邀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等讲学,先后赴俄罗斯、土耳其、埃及、日本、法国等国的学术及艺术机构访问考察。2014年12月9日,吴文科在台湾省台中市举行的“第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上发言

著有《“说唱”义证》(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曲艺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曲艺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曲艺综论》(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版)、《苏州评弹散论》(古吴轩出版社2015年版)和《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华艺术通史·清代卷(上)》(合著,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曲艺史》(合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合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新时期文艺思潮概览》(合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版)等专著。主编有《中国相声精粹》(同心出版社1996年版)、《稀见旧版曲艺曲本丛刊·潮州歌册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20世纪的中国·文学艺术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王济曲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及增订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曲艺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程永玲:我与四川清音》(大众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周良与苏州评弹研究论集》(古吴轩出版社2012年版)和《常德“鼓书”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激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等文献与著述。

在《文艺研究》、《红楼梦学刊》、《曲艺》、《评弹艺术》、《文化艺术研究》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等发表曲艺、《红楼梦》研究和文艺评论等方面的文章500余篇,许多篇章被《新华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等转载。其中论文《论〈中国曲艺志〉编纂对曲艺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于2004年获得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优秀论文”奖,专著《中国曲艺艺术论》于2002年得第13届“中国图书奖”,专著《中国曲艺通论》于2003年获得“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因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曲艺”学科主编工作于2009年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联合表彰。贾德臣

贾德臣,笔名江山月。生于1938年4月,山东济南人。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85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专事曲艺研究工作。曾兼任中华曲艺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说唱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所长等。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曲艺》编辑部、人民出版社学术著作编辑室、人民文学出版社戏剧编辑室、中国曲艺出版社编辑。

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曲艺篇》、《沁透着泥土香馨的民族艺术之花——中国曲艺》、《中国艺术百科辞典·曲艺卷》(获得2006年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说唱艺术简史》(合著,获得199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曲艺学会全国曲艺理论研究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一等奖)。学术论文有《高元钧和山东快书〈武松传〉》(获得198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优秀科研成果评论三等奖)、《曲艺美学特征探微》(获得199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曲艺学会全国曲艺理论研究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元钧》、《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快板书艺术大师李润杰》、《为“好像一台大戏”的艺术立论——王朝闻论曲艺艺术的美学特征》。1999年,贾 德 臣与美学家王朝闻(左)在一起蔡源莉

蔡源莉,生于1942年,福建省仙游县人。研究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俗文学学会会员。1963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先后在天津市曲艺团、天津市育红中学、北京曲艺曲剧团工作。1985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先后任国家重点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曲艺志》总编辑部主任、曲艺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多年来注重收集、整理曲艺艺术及艺术家的资料。在北京曲艺曲剧团工作期间,创建音响资料室,记录、整理的拆唱八角鼓资料被编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北京卷》。1986年具体负责筹备组织编纂《中国曲艺志》,参与制定体例,组织“中国曲艺志第一次全国编辑工作会议”、“全国曲艺志编撰培训班”等。主持编写《中国曲艺志编辑手册》、《中国曲艺志通讯》,并参与组织《中国曲艺志》29个地方卷书稿的编审工作。1991年应邀赴美国参加“北美中国演唱文艺研究会第15届年会”,并以《中国曲艺现状研究》、《中国农村的曲艺》为题,先后在哈佛、威尔曼、达慕斯、柯比等大学作演讲。2016年应美国达慕斯大学白素贞(Susan Blader)教授的邀请,作为访问学者,与白素贞、包澄洁共同编辑制作了DVD《中国说唱艺术纪录》。

主要专著有记录、整理的京韵大鼓《光荣的航行》、天津时调《红岩颂》总谱单行本、《中国说唱》、《民国曲艺史》,合著的有《说唱艺术简史》、《中国曲艺史》、《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中国曲艺通史》、《文艺赏析辞典》、《中国民间艺术辞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名录纪实》等,论文有《走向市场——繁荣中国传统艺术的必由之路》、《谈曲艺音乐的革新》、《论口传心授》、《清代曲艺——雅与俗的融合》、《文化氛围与艺术创造》、《方言是构成地方曲种个性的基石》、《曲艺音乐的腔调关系与叙事性特征的美学表现》等。同时培养了一名硕士研究生。蔡源莉在出版齐全的《中国曲艺志》前留影

1997年因在完成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曲艺志》编审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被文化部授予“文艺集成志书编审成果”一等奖;2002年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文艺集成志书特殊贡献个人奖”一等奖。田莉

田莉,1961年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0—2001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编辑、副编审。2001年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工作,副研究员,2007年任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成果有编著《声韵闲情》及《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艺术卷》中的曲艺门类内容等,参加《中西比较诗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中国艺术百科辞典》等撰稿工作,主编再版的《延安文艺大系·曲艺舞蹈卷》并作序。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要有《侯宝林相声艺术及其现实意义》、《20世纪中国曲艺研究之研究》、《宋代以前史传文集中的说唱批评》、《宋代说唱艺术观念论略》、《有关说唱艺术的几个问题》、《以曲艺为例:让文化塑造民众的精神气质》等。研究课题《中国古代说唱艺术批评史》获得全国艺术科学年度课题立项,《中国曲艺当代发展问题的研究》获得文化部课题立项,《中国古代说唱批评史论》得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参与中国集邮总公司曲艺题材第一套个性化邮票《侯宝林相声艺术大师》的制作,参与中国集邮总公司曲艺题材第一套邮票《中国曲艺》的制作并撰写文字。2013年5月,田莉在济南参加“第五届中国曲艺团长高峰论坛”时与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所长姜庆玲(右)合影梁左

梁左,生于1957年9月,北京人。1976年在北京平谷县农村插队。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先后任职于国家教育部、北京语言学院。1991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二级编剧。2001年5月19日凌晨,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在北京家中病逝。

大学期间开始从事文艺创作,早期作品以小说、散文为主,中期作品以相声、小品为主,后期作品以影视剧本为主。

与姜昆等著名相声演员合作创作的相声《虎口遐想》、《特大新闻》、《电梯奇遇》、《小偷公司》等具有相当的文学性和思想性,特色鲜明,脍炙人口,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20世纪90年代初,与英达等人合作创作了大型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开创了中国情景喜剧的先河,至今仍在各大电视台反复播出,深受观众喜爱。后又创作了《闲人马大姐》等多部大型室内喜剧系列。

出版有《虎口遐想——姜昆梁左相声集》、《灭鼠记——梁左幽默小说集》、《我爱我家——电视剧本集》。120集电视喜剧《我爱我家》、40集电视喜剧《临时家庭》、40集电视喜剧《新72家房客》等。为纪念他的英年早逝,其朋友、家人编辑出版了《笑忘书——梁左作品选》(华艺出版社2002年版,2013年修订再版),收录梁左生前未曾发表的大量文学作品及关于相声的评论文章等。李明正

李明正,生于1943年1月,河北省大名县人。1959年起开始从事音乐教学工作。1960年考入哈尔滨艺术学院音乐系。1962年在专业剧团从事作曲、配器、民族器乐演奏。1973年任戏剧工作室主任,从事剧本创作与戏曲理论研究。1985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研究生班,毕业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国家重点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的编辑工作。1998年评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研究员,一级编剧。现任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京胡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1989年参与《中国曲艺志》编撰工作,1995年起为《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总编辑部责任编辑。与冯光钰合著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中国传统声乐卷——曲艺音乐》。发表的主要论文有《九宫大成与昆曲音乐》、《京剧音乐美学理论初探》、《梅耶荷德与中国戏曲》、《梅耶荷德与未来戏剧》、《程派唱腔音乐的美学特征》、《京胡艺术的历史地位与审美特征》(合著)、《京胡的定调及其历史成因》、《京剧无曲谱的思维方式》等。侯錱

侯錱,1952年生于北京。1965年就读于北京第十女子中学。1969年赴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土默特左旗插队落户。1975年返京后分配到医院工作,先后为护士、司药员、口腔颌面外科医师等。198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后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夜大)。2001年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及相声史论的研究工作。

出版有《侯宝林和他的儿女们》(合编,大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一户侯说》(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七嘴八舌侯家事儿》(中华书局2008年版)、《侯宝林旧藏珍本民国笑话选》(中华书局2008年)。《侯宝林相声全集》(特邀编辑,14张CD光盘,获得2004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优秀音像制品奖)、《侯宝林》(8集大型专题片,北京音像公司2003年出品)、《让笑洒满人间》(侯宝林生平事迹大型展览2003年)、《相声大辞典》(编委,“源流发展”部分撰稿人之一,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为民求乐一户侯》(86集长篇连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0年)、《家住西城》(散文,入选201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年度散文选》)等。2012年8—9月率团赴台参加纪念侯宝林诞辰95周年相声专场《侯门深似海》。现正在进行《侯宝林年谱》的编撰工作。2015年11月,侯錱在“为民求乐—侯宝林大师诞辰98周年纪念展”开幕式上致辞蒋慧明

蒋慧明,生于1971年,祖籍浙江宁波。1992年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文学专业,分配到安徽省合肥市曲艺团任专职创作员。2002—2005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戏剧戏曲学系,成为该院招收的国内首位曲艺史论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院工作至今。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华曲艺学会理事,中国曲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评论家协会曲艺杂技委员会委员。

创作、发表大量曲艺作品、曲艺评论及论文,曾获中国文联首届(2000年度)和第五届(2005年度)“文艺评论奖”,第四届(2006年)“中国曲艺牡丹奖”理论奖。出版有《微言小义 入木三厘——蒋慧明曲艺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收入曲艺评论和学术论文40余篇。

硕士毕业论文《论相声表演的重要特质及其独特性》提出“是我非我”的观点——作为相声表演艺术中的重要特质,即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以一己之身分别模拟多个非我的人物形象,是相声表演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键所在,其中相声演员的个体差异性是这一重要特质得以形成的先决条件。相声艺术所体现出的灵活性、丰富性,正是建立在这样的特殊条件下,才使之具有了相对宽泛而不固定的表演空间,也为观众的欣赏、判断和共鸣提供了种种联想的可能。蒋慧明在“天桥杯”2009年北京鼓曲擂台赛评奖现场

在此基础上,又完成课题《相声表演艺术研究》(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07 DB 06)。该课题以相声表演作为切入点,侧重于相声表演过程中的舞台呈现,重点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相声作品和演员的表演,集中探讨相声的表演规律和主要特征;着重从演员的角度重点论述相声演员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集中阐述相声表演的美学意蕴;结合相声艺术在当下的演出现状,探讨相声表演的传承与创新;阐述相声表演中的风格与“流派”之辨说。该课题结合文献资料及对多位曲艺前辈的访谈实录、现场演出的具体评析等,力图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相声表演之规律和特征予以进一步的归纳和整理,使之在当代文艺舞台的地位和影响得以重新认识和评价。

在研课题《当代相声小剧场研究(1996—2016)》(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4 DB 07)基于长期以来对相声小剧场这一现象的密切关注和实地调研,凭借翔实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力图梳理归纳出相声小剧场近20年的发展之路,总结经验与教训,目的是为相声小剧场在当前文化艺术市场中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学术思考和理论支持,为各级文艺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的文艺政策、法规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从事曲艺研究工作以来,坚持以“专业的学术内容,通俗的文字呈现”的写作理念从事曲艺的史论研究工作,致力于曲艺的普及、传播和推广,以期引起不同层次的读者对曲艺的关注。近年来相继出版有《中国国粹艺术读本——相声》(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国粹艺术读本——鼓曲与快书》(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清门后人——相声名家陈涌泉艺术自传》(陈涌泉口述 蒋慧明整理,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京韵大鼓》(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等。

近年来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曲艺评论文章,如《马季之后,谁能扛起相声大旗》、《京城小剧场曲艺的“热”与“冷”》、《借鉴与传扬——从当下舞台剧作品中的曲艺元素看戏剧、曲艺之相互影响》、《笑声中的雅俗之辨》、《相声与时代、市场的多重命题——相声“回归剧场”之后》、《为相声脱“贫”献计》、《本土化、市场化、偶像化——京津以外地区相声小剧场现状考察》等。张亚昕

张亚昕,生于1976年4月,甘肃省白银市人。助理研究员,兼任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副秘书长。200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后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曾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主要从事主持人和编辑、记者工作,主持《记者传呼》、《科教园地》、《科教与卫生》、《金色田野》、《农村天地》、《理论与实践》、《夕阳情更浓》等直播及录播节目,所采编的节目及稿件如《造福农民的1230工程》、《绝世珍宝铜奔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体美》等发表于《甘肃日报》、《飞天》、《甘肃广播文选》。其中专题节目《荒漠上的探索》获得全省优秀广播节目评选一等奖,专题节目《挟雷电驾雨雪造福人类》获得全省优秀广播节目评选二等奖,专题节目《把微笑送给孩子》获得电台优秀节目稿件三等奖。

2003年初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主要负责对外宣传和《工作简报》的编辑工作,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的筹备工作,参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整理、编辑与校对工作。期间,撰写了《国家中心的时代使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五保”》(发表于《中国文化报》)、《保护撒落在民间的精神》(发表于《文学报》)等文章。张亚昕工作照

2005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工作,担任学术秘书,并从事曲艺研究工作,与吴文科所长合作撰写了《2009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研究报告》,论文《以传播促传承:地方曲艺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获得在山东省济宁市举办的首届“大运河流域曲艺发展论坛”征文银奖。在《光明日报》发表论文《曲艺往哪走?》。在“全国传统曲艺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了《试谈兰州鼓子的保护问题》的论文。为曲艺研究所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主讲题为《电台广播与曲艺传播: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

2013年调离曲艺研究所。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人事处处长。业余时间继续从事有关曲艺的学术研究,并正在撰写《中国曲艺广播史》。张紫君

张紫君,生于1944年生。曾在煤炭部管理干部学院工作。1984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筹备组工作,主要负责曲艺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经过她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收集到图书、剪报、图片、录音、录像等七大类资料,并建立了卡片资料,许多资料十分珍贵,包括将要失传的曲种如沧州木板大鼓等资料。在当时的条件下,尤以部分录像资料的收集至为珍贵,如录制了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元均的代表性节目名段,快板书创始人、表演艺术家李润杰的名段《劫行车》,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艺名“小彩舞”)的《剑阁闻铃》等,还有其他一些老艺人在新中国成立前表演的老段子录音。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曲艺专场汇演(南方片)的节目考察与选调工作,具体负责选调了福建的南音、浙江的莲花落、苏州弹词等节目。

为采集录像资料,参与组织了曲艺名家演唱会,邀请相声名家侯宝林、京韵大鼓名家孙书筠、单弦牌子曲名家马增蕙及河南坠子的一些名家等进行演出和录像,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

此外还制作了1996年之前所有发表于报刊上的有关曲艺研究的文章索引及条目卡,为曲艺研究所的图书资料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张紫君(中)和高元钧(右)等在一起商议录像事宜叶琳

叶琳,河北人。早期从事评剧表演。1984年参加曲艺研究所筹备组的工作,主要负责曲艺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建立了“全国曲艺研究人员档案”,为曲艺研究所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1986年曲艺研究所成立后,主要负责《说唱艺术简史》的组稿联络和资料整理工作。编写了相当篇幅的“曲艺报刊文章索引”,独立完成了《中国曲艺理论书目辑要》课题。参与拍摄中国艺术研究院制作的音像资料片《艺像百图·曲艺篇》,并整理、编写文字资料8万多字。为曲艺研究所与河北电视台合拍的电视艺术片《国宝马三立》撰稿,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艺术类曲艺分类的撰稿,参与《华夏妇女词典》、《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曲艺名人条目的撰写工作。参加“孙书筠京韵大鼓艺术研讨会”并提交了论文。曾担任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曲艺电视大赛”评委。

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曲艺志》的编纂工作,参加了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内蒙古、贵州、安徽、江苏等省卷的初审工作,并对江苏等省卷的目录索引进行审稿和修订,对曲种、机构、传记等部分进行编排。因工作成绩突出,曾获得文化部文艺集成志书编审成果二等奖。

一度担任曲艺研究所办公室主任。2001年为庆祝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50周年,整理、编写了《曲艺研究所编年记事》。叶琳生活照高苹

高苹,生于1978年,湖南长沙人。2007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音乐学专业,获文学(艺术)硕士学位。2007年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项目管理与申报部。2010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曲艺音乐,发表的文章主要有《“五音大鼓”称谓含义及瓦琴伴奏考论》(《曲艺》2007年第6期)、《蔡家洼五音大鼓:生存困境与保护对策》(《曲艺》2008年第9期)、《清抄本〈拣选八角鼓〉刍议》(《曲艺》2013年第1期)、《〈酒鬼〉是今见最早的单弦牌子曲作品吗》(《曲艺》2013年第10期)、《乐器八角鼓源流简论》(《曲艺》2013年第11期)、《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应该多样化》(《中国艺术报》2013年12月25日)、《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普查环节诸问题浅谈》(《中国文艺家》2014年第12期)等,共计约20万字。

参与北京市文联主持的课题《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曲艺卷》、中国艺术研究院课题《2014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研究报告》的编撰工作。曾获2011年度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成果奖。《2014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研究报告》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奖学助学基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奖。2005年5月,高苹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赴荷兰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时留影王晶

王晶,生于1978年10月,山东潍坊人。助理研究员。2001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2002—2005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系话剧理论专业,师从孟繁树、刘彦君,获硕士学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中国艺术年鉴》编辑部工作10余年,曾任《中国艺术年鉴·话剧卷》和《中国艺术年鉴·曲艺卷》主编。2016年4月调入曲艺研究所。

在《中国艺术年鉴》工作期间,致力于当年度曲艺类和话剧类相关内容的搜集、整理、编纂和出版工作。2005年参与编辑部的成立和年鉴体例的制定工作。2009—2014年承担《中国艺术信息月报》话剧和曲艺内容的编辑工作,每月一期,每期1万字,完成60期,60余万字。2014年后,《中国艺术信息月报》改为双月刊,完成编辑工作18期,共计20余万字。2011年正式出版《中国艺术年鉴》,已出版的《中国艺术年鉴·2011年卷》和《中国艺术年鉴·2012年卷》及将出版的《中国艺术年鉴·2013年卷》、《中国艺术年鉴·2014年卷》、《中国艺术年鉴·2015年卷》均参与话剧和曲艺类内容的编纂。目前依然兼任年鉴曲艺类的编辑工作。

出版有《一杆到顶》、《美不胜收》、《云淡天青》等人物传记和《非遗档案——宜兴紫砂壶制造技艺》、《非遗档案——山东景芝酒酿造技艺》、《非遗档案——潍坊红木嵌银制作技艺》等。发表学术性文章10余万字,主要包括《话剧的观众本位研究》、《2011年话剧综述》、《2012年小剧场话剧》、《2013年话剧综述》、《2014年话剧综述》与《潍县说书艺术发展探究》等。王晶工作照论文辑览说唱艺术探源

沈彭年

讲故事的说唱艺术的源头“生于民间”。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引用过《汉书·艺文志》的一段文字,用来介绍讲故事的“小说家”的来历:“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他对这段引文还作了透辟的评解:“然稗官(古代搜集民间传说故事、言谈议论的官)者,职唯采集而非创作,‘街谈巷语’自生于民间,固非一谁某之所独造也。”其实先秦两汉以迄魏晋六朝留传下来的,包括见诸书史文传、诗辞歌赋的奇妙的神话,美丽的传说,感人的故事,隽永的笑谈,又何尝不是“生于民间”。

没有前代的“询于刍荛”,“徇木铎以求歌谣”,“观人诗以知风俗”,孔夫子(或别位夫子)何从编选《诗经》?

不曾南涉江淮,北走齐鲁,遍游东南河山,后来又奉命出使巴山蜀水,得以广泛搜集历史传说故事,太史公怎能写出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中叱咤风云的瑰玮人物与可歌可泣的动人情节?

如无楚人多年积累的祭神祀鬼的巫曲歌舞,屈原大夫怕是难以作成情感真挚、意深邃的旷世诗作《九歌》吧?

没有民间诗人的创作和多位诗人的先后修改与扩充,就不会有由北朝传唱至南朝并选入《乐府诗集》的杰作《木兰诗》。范老文澜评论南北朝的文艺作品时,说这是“足够压倒南北两朝的全部士族诗人”作品的好诗。

据此应当探索一下“生于民间”的说唱艺术在唐宋以前的根底源头。从说的、唱的、又说又唱的、似说似唱的这四种体裁方面,从题材内容方面进行一些古往今来的探讨。

说的方面,先探讨一下讲史的现代评书、评话同《史记》的渊源。

宋代说话四家中,讲史一类的内容分量最重,对后世的评书、评话影响也最大。发展到近代,说书人从《封神榜》说到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英烈传》,等于另一部《二十四史》。讲史的评书、评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历史观,反映了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与理想。例如对忠贞爱国思想的宣讲,说书中杨老令公子孙们的故事,岳元帅铁军的故事,是《宋史》之外的一部民间的宋史,所赞颂的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宋代说话中“讲史”的源头在哪里?似在位居《二十四史》之首的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

近年出版了一部扬州评话《伍子胥》,30余万言,是传统说书的整理改写本。整理者说参考过《左传》、《史记》和《东周列国志》。如果没有《史记》的《吴太伯世家》、《楚世家》、《越世家》,没有《伍子胥列传》,虽然前有《春秋》及《左传》,后有被认为是汉晋说部的《吴越春秋》,也未必能有《东周列国志》中述说伍员故事的五回半书,以及至今还在讲说的《伍子胥》,这是一部数十万言的扬州评话。

为了印证《史记》对后世评书、评话的影响,再举一例元代刻印的《新刊全相平话秦并六国》,中卷里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从田光死荐荆轲起,直到荆轲被创之后在咸阳宫倚柱而笑,全都是《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只是文字更简略一些,稍有出入而已。全相平话或者是经过书会先生或书铺中人动过笔的,而说书艺术同才子书《史记》之间的渊源关系则是无疑的了。明代文学家归有光说得很有趣:“太史公但若热闹处就露出精神来了,如今人说平话者然;一拍手又说起,……有兴头处就歌唱起来。”(《震川先生集·史记总评》,转引自苏仲翔《试论司马迁的散文风格》)震川先生是昆山人,他当时听的平话是带唱的,是陶真或者弹词吧,也许是带吟诵诗赞的散说的说书。这也可以算是《史记》与说书渊源关系的一例有趣旁证。

再看看说笑话的相声艺术的来龙去脉。

晚清以来的相声,在说唱艺术的四个门类中应属于说的部门。相声是说笑话的艺术,主要的艺术功能是讽刺。《文心雕龙》评论所谓“谐讔”之类的嘲讽笑谈时说道:弄得好,可以“振危释惫”;弄得不好,“空戏滑稽”,就会闹得“德音大坏”。对笑话艺术的社会效果和娱乐作用都议论到了。说笑话源远流长,包括有讽刺意味的谜语之类。

说笑话自然还有更古远的源头。任二北先生在《优语集》中辑录了437条历代徘优艺人的嘲讽谑语,不少是可以上口来说的笑话,有的是尖锐深刻的讽刺佳作。王利器先生辑录的《历代笑话集》选录了自曹魏邯郸淳的《笑林》直到清代俞曲园的《一笑》,共75种笑话集,并附录已佚散的和未选辑的笑话集36种。他在《前言》中还举例论及《孟子》、《庄子》、《韩非子》、《列子》等诸子文集中都有蠢化宋人的笑话笑料。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引用过《笑林》散佚之后又载入《太平广记》的一则笑话,说是某甲咬掉了某乙的鼻子,反说乙是自家咬掉的,全文45个字。现在还在说着的单口相声《胡涂知县》,就是讲的这个故事,某甲变成了和尚,某乙变成了老道。原文中的官吏变成了一位怕老婆的县太爷。上下1600年,说得上源远流长了。

但是无须把清末兴起的,从帐子里学口技带笑话的“暗春”,到当场说笑话的“明春”;从一个人说到两三个人说;从子弟票友的“清门儿”相声到以此谋生,与江湖艺人“浑门儿”合流而来的相声,一定要同古代的笑话及其编说者硬拉关系,强续家谱。更无必要拜认汉武帝的文学之臣东方朔为今天相声艺术的老祖师。

唱的方面就要研究韵文唱词在古典文献中的踪迹与消息。

近年来,不少位学者认为《荀子·成相篇》是说唱艺术中韵文唱词的滥觞。清代乾隆年间为《荀子》校订新版本的谢墉也说过:“审此篇音节,即后世弹词之祖。”“相”,据说是舂米、筑地基时的“杵”“、夯”一类的工具。劳动时有歌声,插秧有秧歌,纤工有号子,夯地有夯歌。“相”又演化成了劳动歌声的名称。有了专司其事的盲人歌手,“相”这种“杵”一类的劳动家什,又演变成为击节打拍子的小皮鼓,鼓里装的是糠,起个名儿叫作“搏拊”。“生于民间”的“相”,普及于民间了,思想家荀况于是运用它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成相”的“成”即写成、编成之意。《成相篇》的开头唱道:

请成相,世之殃:

愚暗愚暗堕贤良!

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怅怅!

歌的意思是:

请唱一唱什么是世上的灾殃?

那就是愚昧之徒陷害贤良!

为人主者没有贤良之臣来扶匡,

好比无人带路的盲人一样!“如瞽无相”本来是说盲艺人歌唱时如果无人击节拍来指挥引导的意思。“何怅怅”则是“不知所往”之意。这一章里还有10对上下句的唱词,讲了桀纣垮台,武王建业,比干、箕子、伍子胥、百里奚和孔夫子的遭际,也就是作者的政治见解。既叙事,又抒情。“三三七”的句式,将叙事、论说和抒情融为一体的章法,同后世似说似唱的数来宝很相似。句法同渔鼓情和单弦牌子曲里的曲牌【耍孩儿】基本相同。“相”,不只是有腔有调的唱,还是有板有眼的吟诵。用来宣传政见、宣扬教义则是历代皆有的,如明清的宝卷,太平天国的传单,长征路上的快板,今天的即兴鼓动材料,称得起经久不衰。不必硬说古之“成相”歌辞就是今之弹词、莲花落,但它是它们的2000年前的源头。

唱词韵文的故事情节、题材内容,也可举出一些由古迄今传唱下来的例子:《乐府诗集》中一些诗作所吟唱过的故事,直至现代还在说说唱唱。

汉乐府杂曲《焦仲卿妻》,349句,情节曲折跌宕,人物神态宛然,诗篇很长而无败笔冗词。这一通称《孔雀东南飞》的名作,讲述了庐江小吏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他们的婚事当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至今尚未绝迹的封建型婚姻。撞大运,夫妻和美,却又不容于阿婆。一个悬梁,一个投水,悲苦程度,似又深重于同类题材的故事。《孔雀东南飞》至今在单弦牌子曲里有人传唱。

由北朝传到南朝的鼓角横吹曲辞《木兰诗》是真正的群众作品,民歌中的军歌,作者无名氏。到了唐代,还有人对它进行修订,诗圣杜甫也还借鉴过它的词意笔法。千古名作,传唱不歇。至今苏州弹词仍有《新木兰辞》开篇,大体不离原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等名句俱在。遵照周总理示意,曾清歌于东瀛。3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际,曲坛上有白云鹏一派京韵大鼓慷慨高歌《木兰从军》,木兰的形象已成为爱国主义的民族女英雄。

此外,乐府诗中还有汉代相和歌古辞《陌上桑》等名作。《陌上桑》是用弦管更迭相和的歌诗,女主人公罗敷女就不仅在戏曲《桑园会》中现身,西河大鼓唱词《王三姐剜菜》里的王宝钏身上也有她的影子。

又说又唱,散韵相间的体裁也有古例。

敦煌宝窟里挖掘出来的卷子中,《孟姜女变文》、《汉将王陵变》都是散韵相间,又说又唱,说说唱唱的。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后世说唱艺术中又说又唱这一体裁的祖祢。在此之前,我们的书史文传中有无此体?

杨宪益先生在《零墨新笺》中有文论及又说又唱的《太子晋篇》,他认为这是作成于春秋末年的民间文学作品。《太子晋篇》记述的是大乐师师旷会见太子晋的故事。作者此文主要是论证七言诗早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