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09:23:03

点击下载

作者:杨蓉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本管理学

成本管理学试读:

序言

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管理,是经济和技术相结合的管理。这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一项涉及面广并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苦练内功,强化成本管理职能,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产品或劳务的成本,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而企业管理必须更加重视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也必须更加科学化。

本教材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上,总结企业成本管理的经验,并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先进管理方法,构建一个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本书共分四篇十四章,第一篇是基础理论,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阐述了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成本核算和成本计算;第二篇是决策规划,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析了本量利、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预算;第三篇是分析控制,包括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研究了成本控制和评价、成本报表及分析;第四篇是新的发展,包括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研究战略成本管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资本成本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和环境成本管理等,以期适应企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本教材的特点是不仅注重成本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介绍,以开拓学生使用成本信息的思路和技巧,而且试图培养学生更好地理解成本管理信息在整个企业的管理活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撰写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四个特点:(1)基础性。对于涉及成本管理理论的基本问题展开讨论,强调对成本管理经济内涵及成本管理体系的全面把握。(2)前沿性。密切关注国内外成本管理研究的动向,介绍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3)系统性。从基础理论研究、成本管理实务研究到成本管理的新发展研究,系统介绍成本管理所涉及的各个领域。(4)实用性。成本管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而本教材不仅有助于指导成本管理实务工作,而且对于引导成本管理理论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

本教材充分考虑了工商管理学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注意反映成本管理研究的新成果。这些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技能。(2)注意培养学生使用成本信息的能力。学习本教材的学生不一定都做会计工作,但他们都要使用成本信息。为此,本教材详细讨论了成本信息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3)注意管理沟通技巧的培养。书中每章的案例均要求学生阐述如何帮助企业更高效地在行业内竞争。案例可以在课堂上讨论,不断培养学生的交流技巧。

本教材以公司大量管理实践活动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国外相关权威论著,也吸收了国内兄弟院校优秀教材的相关内容,力图在使读者了解公司成本管理知识的同时,接触最新的公司成本管理内容和手段。公司成本与管理是动态发展的,新的现象和问题在不断产生。因此,我们将根据公司管理活动的实践,不断修改这本教材。

为了便于读者学习,作者在每章后特意安排了以下内容:(1)本章小结。这部分内容强调了学生要掌握的重要内容。(2)主要概念。这部分内容明确了学生要掌握的主要概念。(3)练习题。题型多样,有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并附有答案。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基本方法,思考成本管理的具体应用问题。(4)案例分析。用真实的情况阐明成本管理将怎样更好地服务于公司。

本教材在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和MBA等课堂中讲授过。本教材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教材,也可供财务会计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自学时使用。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告诉读者如何使用成本信息,因而,公司经理和其他中层管理人员要了解如何利用成本信息服务于公司时,选择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

参加本书编写的主要人员有杨蓉、刘天鹏、王雯、刘婷婷、朱浩杰、杨欣蓉、王思依、陆佳佳等,其中杨蓉任主编,负责全书的体系设计、章节安排、文稿撰写、修改和定稿。第一篇   基础理论第一章 成本管理学总论

成本属于价值的范畴,与价值有着紧密的联系,一直是企业和管理者重视的对象。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便是以企业的成本为对象,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便于企业管理者的评价和考核。第一节 成本与成本管理

成本的概念由来已久,对其的讨论亦是百家争鸣。从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开始,我们对成本有了宏观和微观的分析和总结。我国在成本的理解上有其具体的内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为成本的核算和分析界定了范围,有利于将理论和实务联系起来。

一、成本的概念和经济实质(一)成本的概念

成本是商品生产的产物。政治经济学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品生产的过程,既是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的过程,同时又是剩余价值的创造和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而成本正是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所耗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的必要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成本的概念便是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之前,农民和小商品生产者关心的是生产中物化劳动耗费及其补偿,在很多情况下,个人耗费无法量化,因此他们几乎不考虑个人耗费的补偿,那么这便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成本。

到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时期,劳动力也成为了一种商品,有了其价格和价值,一般用工资来表现劳动力的价格,资本家需要垫付的成本费用中也包括了劳动力的成本,便逐渐衍生出成本的概念。在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家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耗费的资本是由用来补偿资本家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的价格共同组成的。

在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时期,随着科学技术推动和市场经济的驱使,商品生产的范围不断扩大,除了生产资料的价格和劳动力的价格以外,演变出许多成本概念,扩充了原先的狭窄的成本概念[1],例如人才培训和培养、研发费用等。这些成本概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条件满足了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需要。(二)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它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改变其表现形式。马克思曾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价值的构成。他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不变资本的价值)+V(可变资本的价值)+m(剩余价值)。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来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2]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马克思这一关于成本本质的论述,人们通常称之为理论成本。基于以上的论述,成本包括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成本是商品货币经济中的一个范畴。成本是构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耗费的货币表现;

第二,成本具有耗费性质。成本是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的而发生的资本耗费,并且这种消耗是个别性的。产品成本是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必要劳动的价值,即C+V部分,它是成本最基本的经济内容;

第三,成本具有补偿性质。成本是补偿商品生产中资本消耗的价值尺度,即成本价格,它是成本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商品的成本价[3]格必须再买回这些物资上的不同要素。”一个企业,只有当其收入足以补偿成本时,才能持续进行简单再生产。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于成本的考察,既看到耗费,又重视补偿,这是对成本涵义完整的理解。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耗费和补偿是对立统一的。因为耗费是个别生产者的事情,补偿是全社会的过程。这就迫使商品生产者重视成本,加强管理,力求以较少的花费来寻求补偿,并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这样也就使成本与管理结下了不解之缘,确立了成本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从成本的外延看,成本的概念已不局限于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成本。1951年美国会计学会与标准委员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nd the Standards Committee)对成本做了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例如,英国学者威尔逊(Richard Wilson)认为“成本是牺牲[4]的同一语,是各种牺牲的一般形式。”美国学者霍恩格伦(Charles T.Horngren)认为成本“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所失去的或放弃[5]的资源”。美国学者希尔顿(Ronald W.Hilton)把“成本定义为实[6]现一个特殊目的而做的牺牲,通常以放弃的资源来计量”。成本上述定义的外延相当广泛,远远越出了产品成本概念的范围。按上述定义,资金成本、环保成本、质量成本等都可以包括于其中。基于成本管理的不同目的,形成对成本信息的不同要求,使成本有各种各样的组合。同时应该指出,基于不同目的、不同条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成本概念。例如,为预测、决策需要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机会成本;为控制、考核需要的标准成本、可控成本、责任成本等等。因此,在成本管理中,仅用“成本”一词已很难使人们确切理解其涵义,成本只有当它以特定目的和特定对象来表现时,才有意义。

二、成本的内容和分类(一)成本的内容

将以上理论成本应用于成本计算的实践,还应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企业微观经营管理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使企业成本计算内容一致,国家统一制定了产品成本开支范围,明确规定哪些费用允许列入成本,哪些费用开支不允许列入成本。成本开支范围的规定是企业财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耗费补偿和利润取得的多少。所以,必须以成本的经济内涵为基础,考虑以下几个界限:

第一,划清生产经营支出与非生产经营支出的界限:一切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支出,都应当按规定计入企业的成本;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则不准计入成本。

第二,划清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界限:凡是为取得生产经营收益而发生支出,都应当按规定计入企业的成本;凡属资本支出,则不能直接一次计入当期成本。

第三,划清产品制造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期间费用全部由损益表的当期产品销售利润项目扣除,而不计入产品成本。

第四,划清经营责任与非经营责任的界限:凡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属于企业经营责任应承担的开支,都应计入成本。

企业实行费用归口、分级管理和预算控制,应当建立必要的费用[7]开支范围、标准和报销审批制度。2014年1月1日施行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按照成本的经济用途和生产要素内容相结合的原则或者成本性态等设置成本项目。”制造企业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为:“制造企业一般设置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直接材料,是指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燃料和动力,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是指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的职工薪酬。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企业生产部门(如生产车间)发生的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劳动保护费、国家规定的有关环[8]保费用、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

需要指明的是,上述的成本开支范围中的“成本”是广义的成本,将一些期间费用也列入成本的概念中。若从狭义的成本概念来看[9]的话,可以参看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存货的计量界限。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其中,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存货的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存货的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下列费用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不计入存货成本:

1.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2.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

3.不能归属于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

为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费用直接归属于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费用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对于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应当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通常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也要注意存货的可变现净值(Net Realizable Value)。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在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例1-1】 2015年12月31日,A公司的产成品a的账面成本为100万元,数量为20台,单位成本为5万元/台。若在那时,产成品a的市场销售价格为5.5万元/台,预计发生的销售费用为0.5万元/台,相关税费为0.1万元/台。A公司还未签订销售合同。请问该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为多少?

解:

可变现净值

=存货的估计售价-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20×(5.5-0.5-0.1)=98(万元)

企业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与具有类似目的或最终用途并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例1-2】 沿用例1-1的资料,请问该产品在2015年12月31日跌价多少?

解:跌价金额=100-98=2(万元)

由此可见,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是以成本的经济内涵为基础;同时,为了发挥成本杠杆的调节作用,成本实际内容同其经济内涵又稍有背离,以起到一定的激励或制约作用。比如,对于一些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性支出,如工业企业里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也列入产品成本之内。这些费用按其性质并不属于成本的范围,但考虑到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和改善经营管理的需要,以及保证必要的补偿,就把这些费用也计入成本之内。存货成本引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核算方法,使得成本的核算、控制和分析不只是局限在企业内部,而是与市场情况有机结合起来,不脱离现实,有助于管理层在市场导向下,及时合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是为了核算而核算。这样,可以提高成本的综合反映作用,使成本指标全面地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好坏,以充分发挥成本经济杠杆的积极作用。(二)成本的分类

由于不同的成本概念反映了不同的特定对象,因而可以将成本按照多种不同的标准进行科学的分类,有助于理解各种成本的涵义,获取各种成本管理信息,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不同需要。

1.成本按其经济用途的分类

成本按其经济用途通常划分为以下三大类:(1)生产成本(Production Cost)

也可称制造成本,它是指为生产(制造)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成本。对这些成本,可根据其具体的经济用途分为料、工、费三大项目。

①直接材料(Direct Materials Cost):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用来构成产品主要实体或主要部分的原料、主要材料与外购半成品,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等。其重要特征是,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该项成本都能准确地归属于某一产品上。例如,布匹是服装厂生产服装的实体原料,面粉是面包店制造面包的实体原料。

②直接人工(Direct Labor Cost):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改变原材料的性质或形态所耗用的人工成本,即直接人工工资费用,包括生产中对材料进行直接加工制成产品所耗费的人工的工资、奖金和各种津贴,以及按规定比例从工资中提取的福利费。其基本特征与直接材料相同,即必须能直接归属到产品上。

③制造费用(Manufacturing Cost):指在生产过程中,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外所发生的所有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分配方法。(2)销售成本(Marketing Cost)

指在销售的广泛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如销售费、广告费等。(3)管理成本(Administration Cost)

指除制造成本和推销成本以外的所有管理和办公费用,如办公费、董事费等。

通常将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合称为非制造成本,并将其作为期间成本来处理,期间成本是指不能计入产品或劳务成本,期末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中的费用。

2.成本按其性态的分类

成本性态(Cost Behavior),是指成本与业务量(产量或销售量)之间的关系。成本按其性态可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1)固定成本(Fixed Cost)

固定成本是指在相关业务量范围内,其发生总额不会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而保持不变的成本,例如厂房的折旧成本和管理人员的工资成本等。固定成本的基本特点是:①在一定范围内,成本发生总额与业务量水平之间没有关系;②单位业务量中所含该种成本的份额会随业务量的变动成反比例变动。(2)变动成本(Variable Cost)

变动成本是指在相关业务量范围内,其发生总额会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例如构成产品实体的直接材料成本和计件工资制度下的直接人工成本等。变动成本的基本特点是:①在一定范围内,成本发生总额与业务量水平成正比例关系;②单位业务量中所含该种成本的份额保持不变。(3)半变动成本(Semi-Variable Cost)

在实际生产活动中,还存在一种既不与产量的变化成正比例变化,也非保持不变,而是随产量的增减变动而适当变动的成本,这种成本被称为半变动成本或半固定成本,例如机器设备的日常维修费用、辅助生产费用等。由于这类成本同时具有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特征,所以也称为混合成本。对于混合成本,应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分解,以区分其中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分别加以计入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总额。

3.成本的其他分类

成本除按其经济用途和按其性态进行分类外,还可按其他多种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以满足管理上各种特定的需要,主要包括:(1)有关成本(Related Cost)和无关成本(Unrelated Cost)

有关成本和无关成本是按费用的发生是否与所决策的问题相关来划分的成本。有关成本是指与制订决策所相关的成本,例如当是否决定接受一批订货时,生产该批订货所需发生的各种成本即为有关成本。无关成本是指与制订决策不相关的成本,因而决策时可不予考虑。例如接受特殊订货时,原有的固定成本就属无关成本,因为即使不接受这批特殊订货,这些固定成本也照样发生。(2)可控成本(Controllable Cost)和不可控成本(Uncontrollable Cost)

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是按费用的发生能否为考核对象(即责任中心)所控制来划分的成本。

所谓可控成本,是指针对一定的责任中心而言,其职责范围内能加以调节、掌握和控制的成本,例如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对于生产部门而言就是可控的。所谓不可控成本,是指针对一定的责任中心而言,不能在其职责范围内加以调节、掌握和控制的成本,例如厂房的折旧成本对生产部门而言就是不可控的。

当然,对于一个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管理环节的责任中心而言,哪些成本可控,哪些成本不可控,这有赖于企业管理当局所制定的管理制度。成本按其可控性分类的意义在于:反映成本的发生水平与业务责任者之间的关系,为明确经济责任,加强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提供基础。(3)可避免成本(Avoidable Cost)和不可避免成本(Unavoidable Cost)

可避免成本与不可避免成本是指按决策方案变动时某项支出是否可避免来划分的成本。

可避免成本是指当决策方案改变时某些可免于发生的成本,或者在有几种方案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当选定其中一种方案时,所选方案不需支出而其他方案需支出的成本。例如在机械化生产情况下,产品零部件的传送需用人工来搬运,而改用自动流水线进行生产时,就可自动传送,这样对于自动流水线生产方案来说,机械化生产情况下搬运零部件所需的人工费用、设备费用就是该方案的可避免成本。可避免成本常常是与决策相关的成本。不可避免成本是指无论决策是否改变或选用哪一种方案都需发生的成本,也即在任何情况下都需发生的成本。不可避免成本常常是与决策无关的成本。(4)差别成本(Differential Cost)和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差别成本与边际成本的特点与上述成本概念的特点不同,它们不是相对称的成本概念。

差别成本是指两个不同方案之间预计成本的差异数。在做出决策时,由于各个方案所选用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不同,各方案预计所发生的成本也不同,各方案估计成本的差异数即为差别成本。在产品售价或销售收入相同的情况下,差别成本是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各方案的成本比较中,当选定某一方案为基本方案,然后将其他方案与之相比较时,增加的成本也称为增量成本,所以增量成本是差别成本的一种表现形式。

边际成本是指产品的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需增加的成本。在大批量生产情况下,由于在一定的生产能力范围内,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只增加变动成本,所以边际成本常表现为变动成本。但在单件小批生产情况下,增加一个单位产品常需增加生产能力,即需增添机器设备等,这时边际成本就包括由增加这一单位产品所发生的所有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严格地说,边际成本的含义如上所述,是指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但在会计实务中,人们常常也将增加一批产量所增加的成本看作边际成本,这时的边际成本实际上是边际成本总额。(5)历史成本(Historical Cost)和未来成本(Future Cost)

按成本的发生时间分类,历史成本属于过去发生的成本。企业定期编制的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几乎全部是历史成本。因为进行会计记录的条件是每一项记录必须附有客观的证据,而且这种证据不仅必须表明经济业务的实际存在,还必须能用货币加以精确计量。由此可见,历史成本是已经实际发生的成本。

未来成本属于未来发生的成本。从会计实践来看,未来成本不是已完成的事实,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合理地预测将在未来某个时期或未来某几个时期发生的成本。它的基本计量是采用预计值的形式,如目标成本、标准成本等。

三、成本管理与过程(一)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的意义包括成本管理在质和量上的规定性,也体现了在时间和目的上的具体要求。在质的方面,要求在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总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改变当前企业成本管理的落后面貌。在量的方面,要求成本指标有明显的进步,达到或赶上国内外先进水平。从时间上说,成本管理是逐步前进的动态过程,要求成本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逐步达到成本管理的要求。从目的来说,要求通过成本管理,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成本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降低和控制成本,为制定价格以及公司其他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如何降低和控制成本事关企业的经营效益。此外,成本核算和分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亦会影响运营、投资、融资等公司重大决策。

第二,有助于提高生产要素营运效果,实现生产耗费与补偿的统一,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使企业获得优质资源,同时生产优质产品,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企业绩效,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三,有助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顺应市场机制,改进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公司治理水平,增强企业实力,推动企业面向市场,正确处理好促进企业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在成本管理责、权、利关系,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有助于在企业上下形成全员的成本意识。成本管理不只是生产部门的责任,企业中的全体人员都应该树立这样的成本意识,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都应将成本管理落到实处,这也将有助于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第五,有助于实现宏观成本管理的调控职能,诸如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实现合理的工业布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与项目的选择,设备的更新改造,技术进步的推进,以及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等。

第六,有助于行业产业能级提升和产业链延长。根据不同企业在行业内的位置,以及各国家或地区在行业内的定位,结合成本管理信息,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能够有效对该行业的产业链进行管理和革新,优化产业链上的强势环,适当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能级。

在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两种偏向。一种偏向是迷信外国理论和数学公式,搞成“全盘西化”或数学游戏,不实事求是;另一种偏向是片面认为自己东西都是好的,全盘否定外国的东西。这两种偏向都过于极端,成本管理要求的是西为中用,中西结合,有助于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二)成本管理过程

成本管理过程主要是由成本规划、成本决策、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构成,这四项过程在不同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可以表现出多种形式。

1.成本规划

成本规划是对成本管理战略的制定,也是对成本管理做出的决策,是在成本管理工作中进行总体上的把握,为具体的成本管理提供战略思路和总体要求。成本规划是根据企业的竞争战略和所处的经济环境制定的,内容主要包括确定成本管理的重点,规划控制成本的战略途径,确定业绩评价的目的和标准。

2.成本决策

成本决策是指依据掌握的各种决策成本及相关的数据,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的过程。成本决策与成本预测紧密相连,它以成本预测为基础,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因此,在每个环节都应选择最优的成本决策方案,才能达到总体的最优。

3.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动原因,寻找降低成本途径的分析方法。成本分析的作用是揭示成本升降变动的原因,为编制成本计划和制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4.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利用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采取经济、技术和组织等手段实现降低成本或成本改善目的的一系列活动。成本控制是全方位的控制,也是全体员工参与的控制,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核心是选取合适的成本控制方法,成本控制方法是否适当决定了成本控制的效果。业绩评价是对成本控制效果的评估,目的在于改进原有的成本控制活动和激励约束员工和团体的成本行为。

成本规划、成本决策、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四者之间的联系就是成本信息的流动,四者间的密切联系要求每一部分在选取工作方法时都应具有整体观念,考虑到其他三个部分的要求和限制。

四、成本管理的工作组织和基础工作(一)成本管理的工作组织

成本管理工作组织(Work Organization of Cost Management)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动性、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的一个部分。为了高效地进行成本管理的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企业必须科学地组织成本管理工作,包括建立健全成本管理机构,配备适当素质的成本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成本管理制度等。

1.成本管理工作组织的含义

成本管理的工作组织是指机构和人员在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方面的安排,以使其紧密围绕成本管理的内容、要求和基础性工作等方面开展工作。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成本管理的工作组织是成本管理的载体的表现,工作人员在这个载体中进行管理是能动性的表现,这种表现的效果便是检验工作组织结构水平高低的标尺。具体来说,一个组织机构应设定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向,以此为基础,在其中安排所需的管理职能,配置相应的人员,规定其职责和权限,并在工作过程中明确相互关系和活动的接口,确保有效沟通和密切配合,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使命而工作。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发达国家里,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都特别重视组织设计。在组建企业或是企业内部组织改革之前,一般都要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进行组织设计。由此可见,成本管理的工作组织的设计非常重要。

2.成本管理工作组织的要点

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其有正确和理性的认识,以便能更好地运用到实务中,作为一个框架,真正为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服务。在此,将上述成本管理工作组织的含义进行解析,可以总结归纳出它的几大要点:(1)成本管理的工作组织是整个企业工作组织的一部分,局部要服从整体。成本管理的工作组织虽然绝大部分由生产部门构成,但其生产、成本效益问题等也还要在企业领导的统筹下,与其他部门和组织保持协调统一。(2)成本管理的工作组织要符合企业自身的性质以及其生产特点,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企业管理层将成本管理的内容和基础性工作配置到工作组织中,使工作组织丰富充实起来。例如大型制造企业的成本计划和核算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在设置工作组织时,尽量配置足够的专业人员,设计比较详细的人员职能分工。(3)成本管理的工作组织要充分体现权责利分配的结果。工作组织中职能的分配反映了某个小组或者某个人员的权力归属情况,在责任的划分中有人员的平级或上下级关系,有小组之间或部门之间的平级或上下级关系;而责任和利益的分配最突出的在于成本管理的工作组织中的绩效考评机制,有奖有罚,奖惩分明。(4)成本管理的工作组织不仅要有激励机制,也需要有监督机制。监督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是内部监督,指的是成本管理工作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是外部监督,指的是监事会、董事会的专业委员发挥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其从大局上纠正成本管理的工作组织中的偏差。(5)为保证成本管理工作组织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能够形成一个活动的接口,组织中应当建立一套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各部门间的工作具有连贯性,这也是符合信息化的市场趋势。(二)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Basic Cost Management Job)是指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提供资料依据、行为规范、基本手段和保证条件的必不可少的先行性工作。

1.成本管理基础工作的要求

成本管理基础工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成本目标和成本管理职能,提供资料依据、共同标准、基本手段和前提条件必不可少的工作。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既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工作。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不仅为成本管理提供数据等相关的信息和资料,为企业领导进行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而且也是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手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从基础工作做起,成本管理也不例外。为了完善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一般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规范化。每个工作岗位都要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各项工作都要规定业务流程,并要提出定量要求。通常要编制工程图,规定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业务系统的信息联系,流程图使管理职责范围规范化,业务内容条理化。(2)标准化。生产过程的技术质量和计量检测都有精确的技术标准,一切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都有完整的定额和计划价格目录。成本核算和管理业务也要按照流程图制定工作标准,使整个管理系统工作标准化,相互协调一致。(3)统一化。各种报表、台账和原始记录的格式和内容都要统一,要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组织、产品结构和核算体制,设计一套统一的核算用表,并进行统一分类和编码。(4)程序化。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传递都规定有统一程序和时间要求,并由专人负责,使成本管理工作有秩序地进行。

2.成本管理基础工作的内容

成本管理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规章制度和职工教育等六项。这些工作不搞好,成本管理就无从谈起。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对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定额是企业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利用所规定的数量标准,定额管理搞不好,成本就很难控制。计量检测同样重要,计量器具不精确,检测手段不完备,物质资源的流动就会混乱,将直接影响到成本计算的正确性。灵敏准确的信息是现代成本管理的先决条件。规章制度的贯彻和职工教育对于加强成本核算、搞好成本控制和考核成本责任等都很重要,都需要加强和充实。(1)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基础工作。它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管理工作。技术标准是对生产对象、生产条件、生产方法及包装、贮运等所规定的应达到的标准。管理标准是关于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职责、程序、要求的规定。标准化是一项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措施,对加强成本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定额工作

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为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所规定的消耗标准、占用标准等数量界限。定额是编制计划的依据,是科学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手段,是进行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工具。定额主要有劳动定额、各种材料消耗定额和储备定额、设备定额、期量标准、质量定额、流动资金定额、管理费用定额等。加强定额管理工作,要建立健全完整的、先进的定额体系,有充分的技术和经济依据,采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应从实际出发,随着企业生产技术条件的变化,一年修订一次,动态变化。(3)信息工作

信息工作一般是指原始记录、资料、报表、图纸、密码等。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和执行决策,必须加强所需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传递、贮存等管理工作。而科学的信息系统是由原始记录、统计分析、经济技术情报、科技档案等构成。灵敏准确的信息是现代成本管理的先决条件。原始记录是记载企业生产技术经济活动情况的最初直接记录。它有许多种类,与成本有关的原始记录,一般有物资方面、生产方面、产成品方面、人事工资方面和财务会计方面等原始记录。原始记录是建立各种台账和进行统计分析的依据。健全的原始记录可以将财务信息在各个需要的部门间进行流转,有利于形成最终的财务信息,便于管理。(4)计量工作

计量是指测试、检验、化验分析方面的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工作。原始记录反映出来的数和量,都是通过计量等手段产生出来的。如果没有健全的计量工作,就不会有真实可靠的原始记录,就不能为成本管理提供正确的核算资料,也无法分清责任归属。因此,企业必须从原材料、燃料等物资进厂,经过生产过程,一直到产品出厂,在供、产、销各个环节上,都要设置准确可靠的计量器具,认真做好计量工作,建立计量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提高计量工作水平。(5)规章制度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用文字的形式,对各项管理工作的要求所作的规定,是全体职工的规范和准则。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责任制度,是成本管理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企业需要建立的规章制度有:基本制度、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等。企业的规章制度很多,但最基础的是岗位责任制,包括员工岗位责任制和领导岗位责任制。建立和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成本的归属问题,应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搞好调查研究,拟订方案,进行试点。然后,总结经验,建立制度,全面推广。规章制度一定要简明扼要,准确易懂,便于执行,切忌繁琐。(6)职工教育

企业各项工作任务,必须靠人去完成,因此,提高职工素质尤为重要。职工教育对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具有先导和保证的作用。企业要定期对各类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技术业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这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关键。

[1] 林万祥.成本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4.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5.

[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8.

[4] 威尔逊.实用成本控制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6.

[5] 霍恩格伦.高级成本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5.

[6] Ronald W.Hilton,Michael W.Maher,Frank H.Selto.Cost Management:Strategies for Business Decisions [M].New York:McGraw-Hill,2010:11-1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财务通则[S].北京,2006:第五章第三十七条.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S].北京,2013:第三章第二十二条.

[9]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2006:第1号——存货,5、6、7、8、9、13、14、15、18条.第二节 成本管理学原理和内容

成本管理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核算、分析、控制、考核,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成本管理学原理

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管理,是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结合的管理,是经济和技术结合的管理。(一)成本管理的目标

成本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提供信息、参与管理,但在不同层面又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方面。

1.总体目标

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为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服务的,包括为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其所需要的各种成本信息以供决策和通过各种经济、技术和组织手段实现控制成本水平。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企业设置成本管理总体目标的表现形式也不同,而在竞争性经济环境中,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主要依竞争战略而定。波特将竞争战略分为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在成本领先战略指导下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是追求成本水平的绝对降低,而在差异化战略指导下,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则是在保证实现产品、服务等方面差异化的前提下,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管理,实现成本的持续性降低。

2.具体目标

成本管理需要在思想、组织、方法、手段和人才等方面符合集权和分权相结合、技术和经济相结合、全员管理等原则,同时,成本管理在宏观调控体系的良好环境的大背景下,使企业的主要物质消耗和产品成本大大降低,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因此,成本管理的具体目标如下:(1)成本预测符合实际。企业通过成本预测,可以掌握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变动趋势,有助于企业合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挖掘降低成本潜力。成本预测必须根据成本特性及有关资料,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对未来成本做出科学估计,使成本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2)成本决策科学合理。成本决策是企业经营决策的核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错综复杂,如果事前没有决策,盲目行动,十分危险。成本决策必须广泛搜集资料,运用科学方法做出合理选择,既要做到技术上可行,又要达到经济效益最好,成本最低。(3)成本计划积极先进。成本计划是指导成本管理工作的行动纲领,积极先进和实事求是的成本计划可以指导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工作,组织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完成目标成本。(4)成本控制全面实施。成本控制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根据成本标准,对实际发生的生产耗费严格把关,一般不能超过标准耗费,超过标准要有一定手续批准。这样就把生产耗费控制在成本标准范围以内,有利于达到目标成本。成本控制要全面,包括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都要进行控制。(5)成本核算及时准确。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生产产品的各种资源耗费,成本核算必须及时准确,为成本控制和考核提供真实情况,必须真实反映生产耗费,不乱摊乱挤成本,不搞弄虚作假,并要及时提供核算资料,为成本决策提供依据。(6)成本分析全面客观。成本分析就是为了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而对成本进行的对比、解剖和评价工作。因此成本分析必须全面客观,这样有助于认识和掌握产品成本变动规律,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7)成本考核严格公平。成本考核是对成本责任部门和个人完成目标成本的情况进行考查评价,作为工作奖惩的依据。因此考核必须严格公平,要分清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本身责任和外部责任以及可控指标和不可控指标,做到功过分明,奖惩有据。

对于经济指标比较先进、成本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可以提出较高的要求。对于经济指标比较落后、成本管理基础较差的企业,应从基础做起,脚踏实地地完成成本管理的各项工作。(二)成本管理的特点

1.面向未来的成本管理

即要求企业的成本管理,在事先必须进行成本的科学预测和可行性研究,制定出正确的成本目标,并依据成本目标进行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制定最优的成本方案和实施措施,预先考虑到成本变动的趋势和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前做好准备和安排,采取妥善的预防性措施,从而把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企业产品成本的降低上,围绕成本的降低扎扎实实地开展目前的成本管理工作。

2.重视效益的成本管理

即要求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必须把提高或保证效益作为成本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成本反映企业的消耗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成本管理工作必须以提高效益为指南,注重成本效益分析,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突出位置,用实际成果、贡献来评价和衡量各部门及人员的工作。

3.积极主动的成本管理

即要求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充分调动成本管理人员、其他各级管理人员以及一切与成本发生有关的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围绕成本目标的实现,采取各种挖掘企业潜力、降低产品成本的措施,主动地控制和消灭超支或浪费现象的发生。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成本管理专业人员,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敢于开拓创新,主动正确指导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这样才能使目标成本的实现成为现实。

4.全面民主的成本管理

即要求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实行全环节、全过程和全体人员参加的成本管理。因为产品成本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经济指标,它的形成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与企业所有部门、单位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有关。企业制定目标成本要由群众参与,上下协商,目标成本的考评要“上评”和“自评”相结合,做到奖罚兑现,这样才能调动群众参加成本管理以及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和确保目标成本的实现。

最后,为了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其他有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为成本管理服务,从而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二、成本管理学内容

根据成本管理的具体目标,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一)成本预测(Cost Prediction)

成本预测是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未来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做出科学的估计。通过成本预测,掌握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有助于减少决策的盲目性,使经营管理者易于选择最优方案,做出正确决策。成本预测是加强成本管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在成本预测时,既要分析研究企业内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又要分析研究企业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所有这些因素,都要进行周密的调查,进行具体的计算,以期做出尽可能正确的预测。(二)成本决策(Cost Decision)

成本决策是指根据成本预测及有关成本资料,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抉择最佳成本方案的过程。成本决策可分为宏观成本决策和微观成本决策。它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涉及面广。因此,在每个环节都应选择最优的成本决策方案,才能达到总体的最优。做出最优的成本决策,是制订成本计划的前提,对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成本计划(Cost Plan)

成本计划是企业生产经营总预算的一部分,它以货币形式规定企业在计划期内产品生产耗费和各种产品的成本水平以及相应的成本降低水平和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的书面方案。成本计划属于成本的事前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成本的计划与控制,分析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指出有待加强控制和改进的领域,达到评价有关部门的业绩,增加产量,节约成本,从而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企业的整体预算从销售预算开始,最终流向预计利润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而成本计划是主要的中间环节。(四)成本控制(Cost Control)

成本控制是指根据成本计划,制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各项费用的限额,对各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严格审查,及时揭示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通过成本控制,可以及时揭示存在问题,消除生产中的无谓损失,实现成本管理的要求。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上述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都是成本控制的目标和依据。成本控制的实施应贯穿于全过程,既有事前控制,也有事中控制,还有事后控制。(五)成本核算(Cost Calculation)

成本核算是指对生产经营中所生产的各种费用,按照一定的对象和标准进行记录、归集、计算和分配,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以计算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履行成本管理职责的最基本要求。成本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必须客观、真实;成本核算要求准确及时;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要符合企业的生产类型和生产工艺过程的特点;成本开支的范围要符合国家的规定。加强成本核算,对于有效地开展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作用。(六)成本分析(Cost Analysis)

成本分析是指主要利用成本核算所提供的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水平及其构成,用以了解成本的变动情况,系统地研究成本变动的原因、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原因。通过成本分析,以深入了解成本变动的规律,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并为新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在进行成本分析时,尤其要注重产品成本的技术经济分析,还应注意分析企业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制度,及时总结工作中经验和教训,以促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七)成本考核(Cost Assessment)

成本考核是指定期考查审核成本目标实现情况和成本计划指标的完成结果,全面评价成本管理工作成绩的过程。成本考核的作用是,评价各责任中心特别是成本中心业绩,促使各责任中心对所控制的成本承担责任,并借以控制和降低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

上述成本管理的内容是各有其基本特点(见表1-1),同时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构成了成本管理的框架(见图1-1)。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预测的结果。成本计划是成本决策所确定目标的具体化。成本控制是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只有通过成本分析,才能对决策正确性做出判断。成本考核是实现决策目标的重要手段。必须指出,在上述各项内容中,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离开了成本核算,就谈不上成本管理,更谈不上其他内容的发挥。表1-1 成本管理各种内容的基本特点图1-1 成本管理内容的相互关系第三节 成本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成本的竞争。因此,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和获利,关键在于对成本的管理。为了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变化,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的成本管理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企业管理大体上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和战略管理等四个阶段。成本管理是企业的一项专业管理,企业成本管理理论[1]和方法是由企业管理的总的要求决定的,因而成本管理的发展也相应地可分为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和战略管理等四个阶段。

一、经验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基于生产发展的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成本管理产生在什么年代,学者认识并不一致。一种说法认为早在14[2]世纪就已经产生;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在19世纪下半叶,首先是为[3]了决定价格而产生的。两种说法显然有很大差别。但多数学者认为,[4]1880~1920年是成本管理奠基时期,成本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步成长完善起来。

在商品生产出现以后,商品生产者总是希望其所生产的商品在交换中能从所获得的商品价值中补偿其生产耗费的部分。早在工场生产初期,工场主在接受顾客订货时,为了使卖出的商品能补偿其耗费的[5]价值,不至于吃亏,便出现了估计成本,以满足定价的需要。为了使估计成本接近实际,工场主开始用统计方法计算汇总生产中发生的直接费用,对数额不大的间接费用则作为损失处理。人们开始积累成本资料,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粗略的计算和汇总,使成本计算迈出可贵的一步。

在西方会计史上,通常都把成本会计同产业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成本会计是产业革命带来的一项成果。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从棉纺织业开始,逐步发展到其他工业部门。在欧洲大陆兴起的产业革命的巨大冲击下,手工作坊纷纷倒闭,机器大工业生产逐渐形成。人们已经认识到,等到产品出售以后再计算销货成本为时已晚。到19世纪30年代末,产业革命在英国基本完成。美、德、法、日等国也在19世纪内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上的巨大革命,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用机器劳动代替了手工劳动,用自然力、机械力代替了人力,用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开始时资本家自己担任管理人员,以后才出现了经理、厂长等代理人。在管理上仍然凭个人经验,没有统一操作规程和用料、用工标准,工人全凭经验操作,管理人员则凭经验管理,还没有完全摆脱小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后来,工厂把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集中在一起,规模逐渐扩大,分工协作比较密切,原始的成本会计开始产生并逐步得到发展,从而使过去只服务于商业和金融事业的会计,开始面向工业。

早期的家庭手工业,几乎都是业主提供原料,交由工匠在自己家中生产,然后由业主收回来向外销售,业主要分别记录个人成本。当时已经开始计算成本,但由于都在外部加工,不用机械设备,所以间接费用往往忽略不计。在家庭手工业时期,产品按照订单生产,工场主为了规定产品的价格,必须正确估算成本,把成本看成是制定价格的工具,甚至比控制生产耗费更为重要。特别是设备制造商和工程建造企业,更需要估计成本,作为投标报价的依据。那时人们计算成本,只有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才是产品成本,把间接费用看成是一种生产损失。对于成本记录和财务会计记录也没有注意结合,甚至在总分类账户中也不反映产品成本的结转情况,时常用统计方法来计算成本。对于原材料都采用实地盘点,先确定期末结存量,再来计算耗用量,而不采用永续盘存法。

19世纪产业革命后,企业数量增多,规模逐渐扩大,企业之间出现了竞争,各企业力图以薄利多销取胜,此时生产成本的作用更加突出。铁路业是19世纪中叶人类创建的规模最大、经营最复杂的企业组织,铁路的经营跨越广泛的地理空间。富有创意的铁路业管理者发明了管理铁路经济业务的计量指标。新的计量指标如每吨公里成本、每位顾客公里成本、经营比率(经营成本与收入的比率)被建立起来,[6]用以帮助管理者评估其经营业绩。铁路业管理者创立的许多成本管理新方法被随后发展起来的各种公司的管理者所应用与拓展。为了提高成本计算的精确性,资本家要求会计担当起这项工作来。这样,就使成本计算与会计核算结合起来,形成了成本管理。此时的成本管理主要是将历史成本汇总,然后分配给各种产品和计算产品生产成本及销售成本,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存货进行计价和确定利润。因此,美国早期研究成本的会计专家劳伦斯(Lawrence)认为“成本会计乃应用普通会计之原理,以有秩序之方法,记录一个企业之各项支出,并确定其所产物品(或所提供劳务)的生产和销售总成本和单位成[7]本,使企业的经营达到经济、有效而又有利之目的”。这里,强调应用会计的原理、原则来计算成本,是针对过去应用统计方法计算成本而言的,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这种成本管理是以事后核算和控制为其重点,可称为成本的经验管理阶段或萌芽阶段。

二、科学成本管理[8]

在1820~1880年之间,成本会计可以说处于停滞阶段。这里有以下两个原因:(1)在工厂制度初期,各国都先发展轻工业,手工劳动占主要地位,重型机器设备使用很少,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比例不大,可以忽略不计。产品成本主要是直接材料和直接工资,而且每个企业只有少数产品品种,成本计算十分简单;(2)当时工厂都把成本看成一种秘密,如果把成本计算方法公开出去,将对竞争者有利,因而阻碍了新思想的传播。无论是会计师或企业主,都不愿讨论成本,会计书籍中也很少介绍成本计算方法。

正由于这一时期成本会计处于停滞阶段,因而成本计算中有些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例如间接费用的计算和分配还没有得到普遍理解,成本记录和财务会计记录还没有很好结合,成本计算还根据统计数据,没有完全结合会计账户等。虽然伴随着工厂制度的发展,已有人开始介绍分批法和分步法,并提出了永续盘存制,这满足了不同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