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与断舍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20:24:57

点击下载

作者:(日)山下英子、(日)永田良一,曲冰译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空海与断舍离

空海与断舍离试读:

推荐序

《断舍离》一书的作者山下英子女士是东京盛和塾的塾生,前几天,她和她的助手冯女士一起,专程来无锡拜访我。与山下女士共著《空海与断舍离》的永田良一博士,也是我的好朋友,他是鹿儿岛继稻盛和夫之后的第二位著名企业家,同时是一家大医院的院长,用质子线治疗癌症的专家。稻盛先生曾经亲自推荐过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空海与断舍离》是从整理术开始的“断舍离”向带有禅意的生活方式升华的一本书,我乐意为这样的著作写推荐序。在与山下女士的交流中我得知,山下女士受瑜伽启示,从自身及自己周围的环境开始,身体力行“断舍离”。关于“断舍离”,按我粗浅的理解,所谓“断”,就是断绝购买不必要东西的冲动;所谓“舍”,就是把家里用不到的东西舍弃;所谓“离”,就是与过度的欲望保持距离。从最容易着手的衣服、房间等的整理开始,再进一步思考,总结出一种简约的生活哲学。在接待山下老师之前,为了获得体验,我赶紧把自己的书架“断舍离”了一下,果断丢弃了大约1/5的书籍,虽有不舍之情,还是坚决割爱。我想,不管做什么,都要尽快付诸实践才有意义。《断舍离》为什么会在日本引发广泛的关注呢?是不是可以这样解释:日本是一个先富起来的国家,而且是在二战以后迅速富裕起来的。而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新产品,以及夺人眼球的宣传广告,不断刺激人们对物品的购买欲望。同时,日本又是一个岛国,国土狭窄,人口密度高,特别是大城市,更是寸土寸金,一般民众的住房面积都不大。记得26年前,我去东京出差,还住过胶囊旅馆。在这样空间小的情况下,物品多的话,就会有压抑感,而经历过物质匮乏的人,又往往不肯轻易抛弃似乎还有用的东西,这种矛盾的心理在人类社会中很普遍。后来,虽然日本民众开始从追求物质的富裕,转向追求精神的满足,但心理上仍然存在种种纠结。在这样一种矛盾的社会背景下,《断舍离》的理念一下子就拨动了人们的心弦。从身边的物品开始“断舍离”,这种容易下手的、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手法,以及背后的哲学,也击中了当今中国社会的痛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富裕人群的数量很快扩大。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又特别是年轻女性,他们对于物质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然而,人们也逐渐感觉到,物质的富裕很难填补精神的空虚。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断舍离”理念的到来,我想是适逢其时。“断舍离”向带有禅意的生活方式升华,对于这一点,我也饶有兴味。日本真言宗的圣地高野山我去过两次,我走过古木森森的“奥之院”,拜谒过供奉着弘法大师空海御尊像的御影堂。但我对密教素无研究。然而,对密教的精髓“即身成佛”这句话我非常喜欢。包括真言宗在内,许多宗教修行的目的,都是抑制自己过度的利己的欲望。想要摆脱私利私欲的束缚,精神获得解放,我们就可以“用善恶而不用得失”作为基准,对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的工作就会顺利,人生就会幸福。有人说,众生是没有开悟的佛,佛是开悟了的众生。我认为,只要我们果断地对自己过度的私欲来个“断舍离”,把这件事做长久、做彻底,我们就可以事事实践“用善恶而不用得失”这一判断事物的基准。如果养成这种习惯,我们就可以逐步走向开悟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即身成佛”。2019年9月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曹岫云

卷首寄语(一)

卷首寄语之感恩告白。致多年来一直支持我的诸位。致多年来使我的断舍离不断升华、深化的三位男士:一位是从过去到现在,在冲道瑜伽路上与我并肩走来的前辈导师——龙村修;一位是从现在到未来,向我传授神道秘典的同岁导师——三枝龙生;[1]一位是从未来到现在,为我带来崭新能量的年轻同道——自凝心平。而如今,又一位男士加入我们当中。不知何时何地,他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并与我共同撰写本书。他就是真言密教实践者、社会实业家——永田良一。以上四位与我杳然凌驾于时空之上,在意识世界里紧密相连。不仅如此,他们还与1200年前的空海有着深厚的缘分。也许这些不过是我的“痴心妄想”,还望大家海涵。接下来,请随我一起去空海的密教世界开怀畅游吧!2017年于阴历九月十三日月明之夜山下英子[1]从未来到现在,指自凝心平先生带给了作者山下英子女士对未来的希望。

卷首寄语(二)

记得初次遇见山下英子女士大约是在2010年。那时,我正好在鹿儿岛县指宿市参与建设最先进的专门治疗癌症病患的质子线治疗中心,并且与因西蒙顿疗法而闻名的川畑伸子女士一起在鹿儿岛市内进行了演讲。众所周知,质子线治疗是一种“副作用较小的高端治癌疗法”。我参与建设的是日本九州地区首家粒子治疗机构。该机构同时还关注精神护理,并协助推广西蒙顿疗法。据我所知,断舍离是山下英子女士根据自己在瑜伽道场修行的经验提出的一个理念,可以说断舍离是从起源于印度的瑜伽中产生的。而空海的思想(真言密教)也源于印度的佛教,后来经由中国传到日本。因此,二者同根同源,均起源于印度。在撰写本书期间,我与山下英子女士交流了断舍离与空海真言密教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发现二者具有很多共性,因此我们两人相谈甚欢。我认为,若能知晓空海的一生,理解真言密教的入门理论,便可在更深刻的层面理解断舍离。也恳请诸位读者一定要去参拜一下高野山的奥之院。时至今日,空海还在那里。在通往奥之院的参道两旁,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杉树排排耸立,空气中充满凛然肃穆的气息。参道两旁立着许多历史人物的墓碑,行走其间可以亲身领略日本的历史。那么,就让我们一起乘坐这架“断舍离时光机”穿越时空隧道,回到1200年前那个空海生活过的日本吧!2017年12月永田良一

题记

本书中的“空海”是生于774年(宝龟五年)的历史人物,但在本书中的概念更加广泛,还包括历史人物“空海”开创的整个真言宗(真言密教)体系和密教的哲学思想,在某些场合下甚至囊括整个“佛教”体系。历史人物“空海”开创了真言宗,而真言宗被划分为佛教的一个宗派,这一点毫无疑问。因此,本书考察的对象还包括虽然空海本人并未在著作中直接阐述,但当时已在佛教思想中根深蒂固,而且无疑对空海的思想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内容。在读者产生“这并非空海的思想,而是佛陀的思想”等疑虑之前,请允许我先赘述这一前提。还望各位理解。第一章空海与断舍离欢迎来到断舍离的世界欢迎进入空海的宇宙观堆积在衣柜里的执着心将美好之物置于中心所见、所闻、所触,将造就我们自身。将心仪之物、美好之物,置于生活的中心吧!杂乱不堪的生活,只会让人散漫无度。立行扫除之举吧!——《性灵集》(摘自松永修岳所著《心译·空海箴言》)

我眼前这本手撕日历上写着上面的句子。[1]

这是空海密教的大行满大阿阇梨——松永修岳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的空海的教诲,将其作为“拯救现代人的建言”。

空海原著的《性灵集》等著作太过高深,我无法理解其中含义。但上文中的句子映入眼帘时,我不由得心生一种溢于言表的喜悦。

这正是我在日常生活中一直追寻的境界,当然,是通过断舍离做到的。

所谓断舍离,是我将放下执着的行法哲学——“断行”“舍行”“离行”作为一种原创的自我探索之法落实到了日常整理上。

学生时代,我在冲道瑜伽道场上幸运地邂逅了“断行”“舍行”“离行”。

可是当时我才22岁,人生中充满了不确定与不稳定。对尚且年轻的我大讲特讲“执着”,只会让我感到一头雾水。因为那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想得到一切的物欲、想知道一切的好奇心,虽然不知如何自处,但丝毫没有想过舍弃这些物欲和好奇心。

于是,我选择把“断行”“舍行”“离行”当作耳旁风。

我决定把佯装不知坚持到底。

放下执着根本就是天方夜谭,而且这究竟有何意义呢?我才不想放下执着,在枯燥无味的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一生呢!关键是我还想尝尽人间美味呢!

断行?尤其是断食,恕难从命!就这样,我说服了自己。

但是,或许我内心深处早已察觉到:那过剩的执着心、那多余的执着心,终会损耗自己。虽然在表层意识决定佯装不知,但这并非彻底放下执着,而是通过钻进内心这个“壁橱”的深处将其封锁了起来。

终于,我迎来了解除这一幼稚“封印”的日子。那是在我得知“断行”“舍行”“离行”10年后的某日,冲道瑜伽道场的冲正弘导师溘然长逝,道场为他举行了告别仪式。

那天,我对一同参加导师告别仪式的冲道瑜伽指导员倾诉道:“什么断行、舍行、离行,什么放下执着,根本做不到嘛!”

或许当时我在寻求共鸣,毕竟能放下执着的人屈指可数。出家修行的僧人姑且不谈,反正我做不到是理所当然的。归根结底,还因为我已经开始对自己封印“断行”“舍行”“离行”的行为感到内疚了。

指导员前辈答道:“是啊,就连家里的衣柜,明明塞满了不穿的衣服,却一直舍不得扔掉一件呢!”

我大吃一惊,简直如梦初醒。

再加上这是位男指导员,居然从他口中听到收拾衣服这件事,这更加令我顿然醒悟:“原来如此啊!”

那时我已结婚,成了一名差强人意的主妇,正鼓足干劲儿投身到家务劳动当中。对我来说,最大的难题就是整理物品。

尤其是整理衣物,更是令我头疼不已。面对塞得满满当当的衣柜,我简直束手无策。日常便装已经无处安放,像从衣柜里溢出来一样散落满地。然而,我明明拥有这么多衣服,却总在抱怨“没有衣服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我瞬间理解了前辈的那句话。这些令我一筹莫展的衣服我早就不穿了,早已不需要它们了,可为什么不处理掉,而堆放在衣柜里置之不理呢?

这无疑是执着心存在的证据。

换言之,这让执着心变成了肉眼可见的东西。

我漫不经心地积存在衣柜里的无用衣物,完美地诠释、证明了我的执着心的分量和固化程度。

那些衣服堆积如山,说明我的心里充溢着执着。

那些衣服一直堆积如山,说明我心里的执着寸步未离。

这太可怕了!原本肉眼看不见的执着心、原本无形的执着心,现在变成了肉眼可见的有形之物横躺在衣柜里。没错,我不能再继续自欺欺人了,也不能再熟视无睹了。

想到这些,我立即着手收拾衣柜里那些无用的衣物。

这个瞬间,我把放下执着心的行法哲学——“断行”“舍行”“离行”作为“断舍离”,落实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收拾整理”上。当然,那时的我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然而,当我开始直面塞满衣柜的衣服时,才发现事情并不简单。根深蒂固的执着心在我耳旁喋喋不休:“啊,那件衣服可不便宜啊!“哎呀,这件衣服说不定还会流行起来呢。“保存得这么好,还能再穿呢。“扔掉太可惜了吧。“搁在柜子里也没有损失啊。”

这喋喋不休几乎要将我击败,几乎要说服我:它才是正确合理的。我顶着这种压力收拾那些无用的衣服,简直苦不堪言。

既然这般痛苦,还不如塞回衣柜里继续保存下去,那该多轻松啊!

与此同时,一股奇怪的怒火却从心底涌出:

为什么有这么多没用的东西?

为什么我一直在做这些毫无意义的事?

当然,我是对这混乱局面的始作俑者——自己感到气愤。

虽然我承受着舍弃物品的不舍,背负着舍弃物品的歉疚,还要忍受着自责的怒火,但开始实施断舍离之后,内心确实变得轻盈了。

每舍弃一件无用之物,衣柜和心里就会多一分空间。

每舍弃一件多余之物,衣柜和心里就会少一分负担。

每舍弃一件冗余之物,衣柜和心里就会多一分清爽。

就这样每天品尝着点滴的清爽感,感受着那块三寸空间一点点变美,我隐约开始相信:是断舍离让我重振了自我,还进化了自我,它完全可以成为日常生活这一阵地中的自我探索之法。[1]大行满,指密教中在灵山修满1000日得到的称号。降临在高野山上的转机

距离我在衣柜里实践断舍离,已有10年岁月。那天,我生平第一次造访高野山——空海留下深深足迹的地方。

安排这次出行完全出于偶然的好奇心,并非因为对空海或高野山抱有任何兴趣。当时,精神呼吸法,即那时流行的新世纪系列讲座,恰好在高野山的禅房举行。我是为了参加这次活动而去的。

说来惭愧,其实那时我对空海的认识仅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诸如“空海即弘法大师”“是从中国带回密教教义的高僧”“是真言宗的开山始祖”等。

至于为何动心参加那个呼吸法讲座,是因为这种呼吸法可以使人有意识地进入过度呼吸状态,从而体验不同于清醒时的感觉。回想起来,那时的我一定暗暗向往着那种精神恍惚的状态。

我家本不宽敞,而且我们和极其喜欢积攒物品的公婆同住。每日做着毫不擅长的个体会计工作,应付着先生公司的客户,而他们总是厚颜无耻地提出过分的要求。因此,我想掌握一种可以逃离日常生活中堵塞感和缺失感的方法,哪怕片刻也好。

坐上从大阪驶向高野山的“高野号”特快列车,起初有种郊游的感觉。但没过多久,当我透过车窗望着厚重的铅灰色云层砸下大颗大颗的雨滴,心里突然后悔无比。

我开始怀念那个总是包容我的老公、那个经常发出可爱笑声的稚嫩无比的大儿子,还有我心爱的瑜伽教练的工作。丢下这些难以割舍的存在,大老远跑到和歌山的深山老林里,到底有何意义啊?“高野号”特快列车在单轨线上缓缓地驶进大山。到达终点站“极乐桥”之时,我的悔意达到了顶点。有什么可“极乐”的?在这个深山老林里,怎么享受极乐啊?

登上高野山山顶需要搭乘缆车。乘客们都一路小跑赶去换车,唯独我侧目望着他们,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在后面。

不料,刚到山顶,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为何空气有这般感觉?

为何空气如此透明?

为何空气如此静谧?

坐在开往禅房的巴士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重新点燃了。我占据车厢后排高处的座位,扭转着头,瞪大眼睛凝视着小门前町的那一户户人家、狭窄小巷里那一家家商铺。

没过多久,巴士抵达禅房。我以前只住过度假酒店和温泉旅馆,禅房是初次体验。里面除了榻榻米和纸拉门之外再无他物,反倒令人神清气爽。而且当晚的斋菜也很可口。当然,饭菜非常朴素。

至于那个源于美国的新世纪系列呼吸法,由一对夫妻兼任主办和指导,感觉二人很不搭调,毫无默契可言。再一问来参加讲座的其他人,居然是为了体验幻觉,我顿时失去了兴趣。借用当时流行的说法来形容我的心情,那就是“扫兴”。从那些想体验幻觉的参加者身上,我仿佛窥见了自己的“心术不正”,感觉有些无地自容。

翌日清晨,有人来通知禅房住客可以自由参加早课修行,于是我加入了他们。铜锣声和铃声回荡在狭小黑暗的禅堂中。伴随着修行僧焚香诵经之声,我忍受着跪坐引起的脚麻感,竟陶醉在那既轻快又厚重的交响声中。

虽然禅堂如此昏暗狭窄,却丝毫没有阴郁的感觉。不仅如此,甚至仿佛被一团不知来自何方的强光笼罩着。

后来得知强光源自“大日如来”,解开了我的疑团。“大日”指的是日轮,而“大日如来”是真理的化身,不断向宇宙倾注远比太阳更明亮的光。也许这只不过是我的想当然,但如果不这样想,便无法解释那黑暗中直射眼底的夺目光彩。

早课之后,我独自坐在开阔的檐廊,望着清扫庭院的小沙弥,突然一种感觉涌上心头。他正拿着竹耙一样的扫帚,在白沙表面用旋涡和曲线勾勒出周正的图案。

原来如此,断舍离并非一个词语。假如它是“环境”,假如它是“空间”,假如它是“生活”,那么我正在品味的“高野山”这一环境、“禅房”这一空间、“小沙弥”的生活,正是断舍离本身。

这种感觉让我萌生立刻回家的念头。我要先把日常生活的空间打造成这个禅房的模样:不依靠多余的器具,不堆积多余的物品。当然,我丝毫没有出家修行的志向,只不过目睹了将断舍离做到极致的范本之后想尽力模仿一番,这也是顺其自然之事。

如今回想起来,我的思想在那一刻发生了转变,由关注外物的“物轴”转变成俯瞰整个空间的“空间轴”。

于是,我买了一大堆高野山的特产——那令我由衷赞叹“竟然如此美味”的“芝麻豆腐”,然后匆忙地踏上了归路。

直至离开,我依旧不明白高野山是气场何等强大的修行圣地,依旧对空海和真言密教的真正含义懵懂无知。对过剩采取“斩断”“舍弃”“离开”乃当务之急

在初访高野山后,我的断舍离速度一下子加快了。准确地说,是“舍弃”多余东西的速度提升了很多。但令人费解的是:无论怎么舍弃,多余的东西还是源源不断地涌出来。磨蹭不得,要是慢悠悠地实施,那到任何时候也不可能获得如自己憧憬的禅房般清爽的空间。

奋战对象除了物品,还有我的婆婆。她对舍弃的做法有抵触,认为“太可惜了”。而我却偏偏没有沿着她的思路。不仅如此,我还逐渐通过讲座的形式,开始向包括瑜伽班学员们在内的周围人讲授断舍离。我并没有将断舍离作为一种行法哲学,而是将其纳入“收拾整理”的方法,传授给周围那些自认不擅于整理的主妇们。

当时,正赶上收纳术最盛行的时期。各路备受推崇的明星收纳老师,陆续推出一系列独出心裁的创意,教大家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效地收纳更多东西。可惜不管主妇们如何努力效仿,结果只能得到一时的整齐利落,没过多久就凌乱如初了。即便如此,这世上的主妇们依旧沉迷于那些收纳专题的电视节目和杂志。

我也未能免俗,曾尝试过这些夺人耳目的收纳术,可是很快就放弃了。因为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个疑问:到底要大费周章地收纳什么呢?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收纳术都是“物轴”的产物,从头到尾都在考虑如何高效地把身边堆积如山的物品收拾好。结果,居住空间中反而徒增了“收纳神器”这类多余之物,有限的空间不断变得更紧张。而“收纳神器”里的那些物品究竟是否必要、是否合适?几乎没有人考虑过这个问题。这种囿于“物品”的浅薄认识到底从何而来?

自不待言,始作俑者就是“对物品的执着心”。换言之,倾注于物品的心意、寄付于物品的情感会导致我们停止思考。那些物品已经毫无用处,人们却仍然竭尽全力地去收纳、去积存。沉迷于收纳术的人,只不过把源于执着心的“积攒物品”换成了“收纳”这一体面的说法而已。

当执着心披上收纳术的糖衣,不快感减少了。但是,这导致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现象:由于我们接触的物品和信息泛滥成灾,原本显而易见的道理变得不易察觉了,审视“物品与自我关系”的思考能力变得越来越迟钝了。

正因如此,哪怕是为了自己,我也要不遗余力地讲述并传播断舍离。

如今,我们需要的不是如何高效地收纳,而是应当把目光投向那些“过剩的物品”,并将其摒弃掉。关注过剩、聚焦过剩,对过剩采取“斩断”“舍弃”“离开”乃当务之急。

如此一来,既可以轻松解决困扰我们的整理收纳问题,又可以重拾舒适的生活空间。

在尽力实践这项活动的期间,某日,受冲道瑜伽道场负责人——龙村修的邀请,我参加了集训讲座的活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初次拜访了瑜伽道场,那时龙村修是道场的见习生,作为冲正弘导师的直系弟子日日钻研修行。冲导师逝世后,龙村修肩负起瑜伽道场的重任。后来自立门户,成立了龙村瑜伽研究所,并被誉为日本瑜伽界第一人,当属实至名归。此外,他与我是早稻田大学的校友,加上这层学长学妹的缘分,我们两人的交情未曾间断。

受邀参加的集训讲座,在高野山的“无量光院”禅房举行,讲座主题是“学习弘法大师的瑜伽智慧”。

这个讲座我非去不可,一定要参加,因为我对高野山和那里的禅房怀有感激之情。虽说我尝试将断舍离落实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整理收纳”上,但是这个词语蕴含的力量太过强大,我完全处于被动局面,或者说始终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面。正是高野山使断舍离从语言或思想中跳脱出来,转换成日常生活中的“行动”和“目标”,即“环境”“空间”与“生活”。这是日常生活的基本要素,是生存下去的基础。

在高野山的瑜伽集训讲座上,我初次接触到空海的宇宙观。初识空海与瑜伽的关系

虽然是故地重游,高野山依旧是个不可思议的地方。乡村铁路在险峻的山坡上缓缓前行,到达终点后换乘缆车,然后转坐巴士。真是深山老林啊……心里刚刚划过一丝不安,刹那之间视野豁然开朗,仿佛眼前打开了一扇巨门。

险峻的山顶上是开阔平坦的台地,四周环绕着被称为“内八叶”和“外八叶”的16座山峰。高野山宛若如来、菩萨的莲台,仿佛一朵盛开的莲花。难怪选择这里作为真言密教的修行之地,我由衷地敬佩起空海的独到眼光。

此时我才知道空海与瑜伽的关系。

空海在《即身成佛义》中道:“六大无碍常瑜伽……”

六大无碍常瑜伽,

四种曼荼各不离,

三密加持速疾显,

重重帝网名即身。注六大:构成宇宙的六大要素,“地”“水”“火”“风”“空”“识”。瑜伽:融合、合为一体。三密:“身密”“口密”“意密”,即行为、言语、思想,是密教修行的三大原理。

在集训讲座上,我聆听着无量光院住持——土生川正道大僧正的讲解,多年来在瑜伽训练中了解的用语和空海的教诲在脑海中联系了起来。

空海的“瑜伽”与我平时训练的瑜伽(YOGA)是相通的,在梵文中意为“结合”,是自我与圣谛之道合为一体的行法。

即“梵我一如”。“梵”本意婆罗门,是孕育我们的一切神圣之力。“我”即自我、我、我们。换言之,“梵我一如”便是我们自身与圣谛之道合为一体。

真言密教、空海的瑜伽以及传统的瑜伽修习,都是与圣谛之道的融合,都是为达此目标的思考方式和行法,即通过三密加持,以自我之身与宇宙的根源佛——大日如来合为一体。所以才说“即身成佛”。

那时的我虽然只不过是在语言层面上将这些联系了起来,但同时肉身也品尝到了思悟带来的畅快,或许算是体验了一把身心一如的感觉吧。

接下来简单回顾一下我的第二次禅房体验。

禅房的清晨来得很早。6点开始在禅堂举行“护摩仪式”,吟诵《金刚经》的节奏动听悦耳,小铜锣和铜铃的欢快余音在耳畔回响。诵经之声富有朝气,轻快无比。借着烛光定睛望去,声音的主人竟是年轻的比丘尼,或是异国面孔的小沙弥。当然,还有许多旅客来参加,无论男女老少,不问国籍人种。最后,众人一齐对大日如来合掌顶礼,结束约一个半小时的晨课。

早晚都是斋菜,即日式的素食料理。以为是甜烹蛤蜊,入口才发现是大豆制品;看上去像炸童子鸡块,其实是面筋做的。样样鲜美可口,处处独具匠心。

还有沙弥们精心的服侍,或许这也是他们修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吧。甚至连被褥都替我们铺好了,着实出乎我的意料。

这里的浴室和卫生间是公用的。房间之间只用纸拉门隔开,连门锁都没有。如此简单质朴的环境反而有一种新鲜感,令人不由自主地放下了警戒心与猜疑心。

我走出禅房,索性前往高野山最神秘的圣地——奥之院走走,这是空海灵庙的所在之地。从参道入口的“一桥”经过“中桥”,一直通往灵庙。在这段路上,有着几百年树龄的参天老杉依旧苍翠欲滴。路旁大约有20万,不,至少40万座墓碑和灵塔。织田信长灵塔、丰臣家族墓地……武田信玄、上杉谦信、明智光秀、石田三成、伊达政宗、千姬、春日局……浅野内匠头、赤穗四十七义士……亲鸾圣人、法然上人……

简直像在翻阅日本1200年历史的教科书。随处可见的是战争中的牺牲者的灵塔,还有现代企业的公司墓。如今,在高野山上拥有墓地已经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据可靠消息,墓地价格已经直逼东京的黄金地段了。

弘法大师空海的灵庙正堂,原本是一座小小的木造建筑。如今在前方用水泥建起了一座宏伟的伽蓝,巨大的天井上挂着无数祭祀祖先的灯笼。当然,这一定需要大量的布施。

我无法想象,早已开悟入定的空海,会怀着何种心情看待自己逝后的情景,但有一件事令我觉得非同寻常。

那就是为入定之后的空海举行的“生身供”,即每天向空海奉膳的仪式。一日两次,四菜一汤。据说,每天为弘法大师准备膳食的习惯已经持续了千年之久。也许这早已成为晨课的一环,但是,我对此的确有种与信仰世界相去甚远的世俗印象。不知是错失了停下的时机,还是无人敢出言反对。

所谓信仰、所谓崇拜、所谓敬畏,其对象究竟是真理还是教义,抑或是人物呢?这个单纯的问题又一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接下来,让我们把话题拉回圣地奥之院中一个极具特色的墓碑——“五轮塔”吧。

五轮塔从下往上依次是:方形代表地轮,圆形代表水轮,三角形代表火轮,半月形代表风轮,宝珠形代表空轮,即地、水、火、风、空。

五轮塔聚齐了宇宙的构成要素。我曾产生这样的疑问:“不应该是六大构成要素吗?”原来,只有合为一体才能化作宇宙能量。我不可思议地产生了共鸣,等我逝去后也将重归宇宙,我的身体将成为宇宙的一个构成要素。于是,我愈加觉得世间的葬仪多此一举,墓地也是画蛇添足。死后只求彻底燃烧,化作一把清灰,倾倒于身边的树木之本,肥沃一片净土。

想起后来我和龙村修去不丹研修的情景。在那里,藏传佛教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印迹。这与我们日本人执着于遗体、遗骨的意识大相径庭。墓地也是一样,只在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上写有经文的白色旗帜,在蔚蓝的高空随风飘扬,不久后也将重归于土。了解原始佛教的宇宙观

四法印为如下四个标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槃寂静

在这次题为“学习弘法大师的瑜伽智慧”的集训讲座上,我从龙村修学长那里重新聆听了四法印的讲解,即原始佛教的宇宙观。万物皆无常,无常即万物。万物存因果,因果相辅成。由因而生果,有果必有因。万物终涅槃,因果亦调和。

以上是我当时对四法印的理解。虽说是学习,其实连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只是初尝其味而已。但浅尝一口便知其中滋味,而且这滋味对于日后加深我对断舍离哲学的信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要将其咀嚼消化并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需待以时日。直到我遇到另外一位导师——三枝龙生,他身兼合气道大师与整体[1]师的身份,更是一位著名的神道秘典研究者。直到他为我讲解“三枝版”神道秘典,我才真正吸收(后文详述认识三枝龙生先生的经过)。

当时,有一条道路坚定了我的信念,那就是半圣半俗。其实,我原本就未曾选择投身圣地灵峰的修行道路,作为一介世俗之人,只愿自己尽可能在平淡寻常的生活空间里保持清净。而且我也明白,永恒的清净只是痴人说梦罢了。因此,如果环境变污浊了就将其打扫干净,如果再变污浊,那就再打扫。我只求自己能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这样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能够发现自身污浊的意识,察觉到思考、感觉和感性中的阻塞并予以清除。而造访灵山高野山这一次非日常性的体验,给了我俯瞰日常生活的机会。

走下灵山高野山,等待我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现在家里一定又堆满了脏衣服,房间角落里也积了一层灰尘,精美的插花已经是枯枝败叶,出门前整理好的物品又凌乱不堪了吧。

打理生活环境时,稍有疏忽就会变回当初的样子。在日常生活中,要维持一个神清气爽的环境、一个有“神圣感”的空间,唯有重复这朴素而略显“俗气”的家务劳动。

所谓冥想的三昧。

通过冥想、坐禅、止观达到的三昧,指的是彻底止息杂念、回归自我的状态。这里的三昧亦属“圣谛”范畴。可以把所有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也看作一种冥想修行,从一种需要努力完成的任务,变为一种可以沉迷其中的乐趣,继而进入三昧的境界。如果沉迷于居家清扫并集中精神持续下去,那么,只要度过某个点就一定能进入三昧。

这就是我的半圣半俗。通过每天整理生活空间,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圣”。或许,此时我重新认识到,自己日日夜夜坚持的断舍离,其实就是空间的瑜伽、空间的“动禅”。

※在本章末尾引用了冲道瑜伽的冲正弘导师及其衣钵传人龙村修导师的文章,敬请参阅。[1]整体师,是一种职业,用手或器械对全身关节的扭曲、错位进行矫正,以及对骨骼筋络进行调整。“身心一如”和“身与心的交汇点”

第二次造访高野山是在平成二十一年,也就是2009年夏季。

那时,点连成了线,我开始在日本各地举办断舍离的讲座。最初那个“点”始于我在家中客厅举办的沙龙,在我的邀请下,许多同人过来捧场。不知不觉之间口口相传,一些东京或地方的自发性讲座也开始邀我参加。

这要感谢当时勃然兴起的社交网络,参加者陆续发布了大量称赞讲座的消息。甚至用幽默风趣的笔触描述了对断舍离的“痴迷”,令我大受鼓舞。

此外,那时我还对一份邮件杂志非常着迷。自凝心平《身与心的交汇点》身与心休戚相关。甚至连头痛、腰痛、肩痛、痛经、花粉过敏也是有蕴意的。以15年临床经验与18,000件心理咨询案例著称的身体心理学专家——自凝心平为您讲解不可思议的身心复原法。

我惊讶万分,居然有人自称是“身体心理学专家”,而且杂志的内容确实证明了他的名副其实。更加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标题——“身与心的交汇点”,我甘拜下风。“身心一如”是冲道瑜伽灌输给我,同时也是我主动灌输给自己的一个概念、一个思考视角。身与心本为一体,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心病则身病,身病亦会导致心病。

然而,我认为理所当然的观点却常常不为人所意识到。实际上,熟识“身心一如”这四个汉字的人寥若晨星。因此,我对自凝心平先生的“身与心的交汇点”钦佩得五体投地,这多么通俗易懂,多么富含感染力啊!

此外,我把自己的断舍离之法,作为一种始于审视自身与物品关系的沟通方式、始于俯瞰空间的环境优化方法,通过不断摸索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不仅“身心一如”,我认为物品与物品所在的居住空间也属于自己的内在、内心,即“物心一如”。

换言之,断舍离总会回到物品、空间与身体上,揭开内心的谜团,为内心的阴霾照进一丝阳光。

我暗自自诩:如果自凝心平先生擅长在身体领域阐释心理问题,那么,或许我擅长的是在生活空间这个领域化解内心、治愈内心吧。甚至我想在面向学员的博客——“断舍离通信”的简介中这样写:“内心、物品与空间,休戚相关。横七竖八的物品、杂乱无章的房间亦是有蕴意的。以30年摸索整理方法的经验和学员众多而著称的空间心理学专家——山下英子,为您讲解不可思议的身心复原法——断舍离!”

然而,不知什么缘故,不久后这个我所钟爱的邮件杂志突然停刊了,这太遗憾了。于是,我干脆把那些内容转发到自己的博客。当然,注明了文章的出处,但完全未经这位素昧平生的自凝心平本人许可。

就在这一年,2009年年底,由点连成线的断舍离终于有机会连线成面了。这只能解释为“神的安排”吧。幸运接踵而至,我的书居然要出版了。

坦白说,那时我做梦都想把“断舍离”汇集成书。因为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断舍离,可以把断舍离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我的愿望为何如此强烈呢?

其实,在我梦想的深处流淌着“愤怒”。因为得不到理解而愤怒,因为得不到认可而愤怒,因为得不到称赞而愤怒。换句话说,我在断舍离上倾注的心血与周围人的理解程度相去甚远,我因此而感到愤怒。同时,这还反映出我渴求得到世人认可的强烈欲望。

表面看来是我们拥有物品,实际上却是物品绑架了我们,结果只能哀叹“明明想扔,却扔不掉”。人们抱着多余之物,任由它们侵蚀自己的时间、空间与精力,却只能哀叹“无力整理”。采用这种以物质为轴心的思考方式,而不懂得俯瞰空间,会导致我们无法认清现状,最终把自己贬低到不如物品的境地。

我愤怒的是,我们怎能陷入这般境地却无动于衷!

我愤怒的是,我们怎能对这种状态毫不自知!

这些怒火的能量就是我梦想的源泉。

2009年12月,我的处女作《新·整理术 断舍离》(MAGAZINE HOUSE 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原本以为与写作出书无缘的我,转眼间竟然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

若问我是否对此感到意外,说出来可能招致误解,其实并没有。我的真实感受是世人终于跟上我“断舍离”的脚步了。虽然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尚未习惯的陌生舞台。

然而,周围却把“断舍离”看作一股热潮。于我而言,断舍离就是每天的生活,而且我将其作为自己的生活哲学,花费了近40年时间反复地思考、尝试,最后创造而成,今后也将继续摸索下去。

无论是把断舍离看作风行一时的热潮,还是浅薄地解释为“丢弃类整理术”,都在我心中交织成一丝丝愤慨。

话虽如此,但自从跻身于畅销书作家这个显而易见的公开“舞台”,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出场人物接踵而至。首先就是出版社的编辑们,新书约稿接连不断,不知不觉我开始靠码字糊口了。

其中有一本是我一直坚持更新的博客——《断舍离通信》,这最令我欢欣鼓舞。因为写的时候就是按照书籍的体例,而且我一直有汇集成书的打算。

2010年6月,《欢迎进入断舍离的世界——物、事、身、心的整理术》(宝岛社)出版发行。由2007年3月—2009年1月的博客文章汇集而成,又一次登上了畅销书的宝座,于是我立即着手准备第二部。

2011年6月,《欢迎进入断舍离的世界——打造我的容身之处》(宝岛社)出版发行。

第二部收录的博客文章中,有很大篇幅是从素昧平生的自凝心平先生编写的邮件杂志擅自转发的内容。既然要出版成书了,礼节上当然要征求原作者的许可。于是我通过出版社与他取得了联系,对方也立刻爽快地答应了。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和自凝心平先生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开始并肩前行。

在博客中,我记录了初次见面时的情景。断舍离遇见自凝心平 2011/09/03今天也有新的相逢。感觉似曾相识,倾盖如故。他是自凝心平先生。丝毫不像初次见面,我们一见如故,开怀畅谈。过去我钟爱的邮件杂志——《身与心的交汇点》,作者就是自凝心平先生。我引用了他不少内容,出版了《欢迎进入断舍离的世界》。也因此通过宝岛社的编辑同人与他结缘。他懂得倾听“身体之声”,甚至可以解读“心灵之声”,太难得了!这不可思议的本领来自刻苦勤勉的研究,来自接近两万名患者的咨询经验,是不断努力、刻苦钻研的成果。面对生命,与患者共同流泪。面对生命,与患者共同欢笑。这就是他的事业,我不由得期盼,也能拥有这样一份事业。

对于困扰大多数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病,自凝心平先生早已洞察一切,他如是说:“生活习惯病,即生活‘过剩’病。”现代人身体稍有不适就直奔医院去服药,或者尝试各种所谓的健康疗法。可是,关键的是病状的“含义”,人们却不会解读。至今为止,我接触过两万多名患者,与各种疾病、病症打过交道。在这期间我最深切的体会就是,几乎所有的现代疾病都源自“过剩”。暴饮暴食、过度呼吸,甚至包括信息爆炸引发的心理压力。在22年的咨询生涯中,我不断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时刻注意如何“释出、舍弃”,如何简单地生活。(自凝心平)

自凝心平先生所说的于我而言就是“断舍离”,只不过我们涉及的领域不同而已。横七竖八的物品、杂乱无章的房间如果变成一种常态,那就是空间上的生活习惯病。不,应该说是一种生活“过剩”病的典型症状。换言之,生活过剩所引发的龃龉,同时还体现在身体与生活空间上。

此外,自凝心平先生还指出:所谓生活“过剩”病,同时还是生活“麻木”病、沟通“不足”病。

我不禁点头道是。正如我们在信息大潮中随波逐流,物品也朝我们的空间蜂拥而至。对此,我们不假思索地全盘接收,毫无意识地淹没在物质的海洋。最终,这些无力处理的过剩物品与我们的关系无疑会招致沟通不足、交流障碍的弊病。

这种弊病就是横七竖八的物品、杂乱无章的房间,也是被无用之物耗尽精力的生活空间所患的疾病。是身体的疾病,也是心灵的疾病。

于是,如同过去为打倒旧势力而拉帮结派的“革命人士”,自凝心平先生和我决定向旧观念宣战。当然,就像空海当年凭借智慧统合佛家各派势力、弭平纷争一样,自凝先生也深谙无须暴力攻击,机智地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获得成功的方法。他可以自然而然地和三教九流结成至交就是最好的印证。

得益于他的这种才能,我也可以广结良缘,认识了众多有着独特见解的新朋友。合气道忌“停留”

与自凝心平先生相识一年后,得益于《断舍离》(MAGAZINE HOUSE出版社)的出版,又一个相遇之“运”降临到我的身上。对于这场出乎意料的邂逅,我只能理解为缘分即运气,运气即缘分。或许是《断舍离》说服了三枝龙生先生,让他走进我的人生。

处女作《断舍离》的责任编辑关阳子女士很早之前就计划去采访那位著名的合气道大师兼整骨名师三枝龙生先生。不知她是怎样得到的灵感,居然给三枝先生送去了《断舍离》的赠本。先生读后便在他的会员网上写道:我认为“断舍离”并非提倡丢弃物品,首先应该面对物品。因为这一切都是自己曾经选择的,也是自己曾经接受的。假如实施断舍离,就不会随随便便地接受了。无论是物还是人,都是值得怜惜的。——龙生

竟然有人能够一语道破断舍离,我简直喜出望外。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浅显地认为“断舍离就是扔东西”,而三枝龙生先生居然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断舍离的价值,他不凡的悟性真令人感到惊喜。

是关阳子编辑灵光一闪,猜到以三枝先生深刻的洞察力一定可以精确地把握“断舍离”的意图。我和关阳子编辑由衷地希望当面致谢,于是我们前去三枝府上拜访。但是,印象中他是一位难以取悦、貌似黑道大哥般的铁面人物。因此我们都有些忐忑不安,毕竟只是一名出版社的小编辑和一个刚混进畅销书作家队伍里的新手。

没想到出门迎接我们的三枝先生心情愉悦、笑容满面。我们意气相投,当晚直奔居酒屋开怀畅饮。对此我只能这样理解:合气道中的“合气”意为“意气相合”,所以合气道大师可以轻而易举地与别人意气相合地交流。

三枝先生心情大好,还向我们展露了几手合气道的入门招式。结果一根手指就把我们放倒在地,这可着实令我大吃一惊。由于是第一次体验,我深感不可思议,反而来劲儿了,要求由我方出招。三枝先生欣然同意了,而且老老实实被我给放倒了。然后告诉我在他漫长的合气道生涯中,只有两个人初次见面就要过招。一个是驻日法国大使,另外一个就是我。真是无知者无畏,令众多徒弟胆战心惊的事情,我居然面不改色地做到了。

那天我们喝得酩酊大醉,借着酒劲儿结了干亲。实在不敢当三枝先生武道的弟子,所以做了义女。我是1号义女,关阳子成了2号义女。而且,这2号义女竟然在义父和我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和他家的大公子坠入爱河,最后还“合气”到了婚姻的殿堂。

作为三枝龙生的义女,我便有机会混在一众徒弟之中窥探合气道的奥秘。在我看来,合气道也是断舍离的一种表现形式。

合气道忌讳“停留”,正因如此才可以毫不费力地躲避对方的攻击。一般来说,人一旦遭遇攻击就会试图“停”下来,为了“停留”而站稳脚跟。如果身体迅速放弃“停”在原地的执念而动起来,那对方发动的攻击会原封不动得全部返还回去。也就是说,如果对方向前拉,则尽管随其拉力而动;如果对方向后推,则尽管随其推力而动。如此一来,对方拉动的力量、推动的力量将无处可去,最终以数倍的力道反弹回去,令对方自行毁灭。“停留”=“执着”。

忌讳“停留”即忌讳“执着”的合气道,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修行。通过身体力行、反复练习,改变执着于“停留”的身体,同时扫除内心的执着。同样,断舍离忌讳积存物品,即忌讳执着,通过反复选择来防止物品“停留”家中,从而掌握与执着心和解的方法。身不停于一处,心亦不停留,方可放下执着。物不停于一处,心亦不停留,方可放下执着。

身体这一空间、家这一空间,皆是心灵的居所。无论从身体出发,还是从家出发,虽然方式不同,但都可以攻入我们的执着心并使其分化。

三枝先生除了指导我合气道的入门招式之外,还教给我一些可以预防身体极度恶化的整骨方法。但我从他那里得到的绝对不止这些,因为我居然有机会接触到了神道秘典的古代文献。

神道秘典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上古绳纹时代,与其说是一种未知的文明,莫如说是识者自知。战后,一个名叫楢崎皋月的人偶然在神户深山中发现了一些古代文献,由80首“神歌”构成。还包括以“……谨奉神谕”开头的通神灵音——神歌104首,皋月在译解诵读此文献时与神灵产生了共鸣。

据说,三枝先生40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地研究神道秘典。他将秘典视为“日本神道的神学”,同时也是一种与现代社会相通的“实践哲学”。《神道秘典·神歌》第一首神道秘典灵音,一统间域谕不容于众者,习神歌者,聆听神道秘典,神歌不怠。

围绕这首开篇神歌,三枝先生向我解释道:“神道秘典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能否理解‘一统间域’的含义。但是无论在哪个时代,如此重要的‘习神歌者’总是少数派。如果你今后想修习神道秘典,那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即便成为‘不容于众的少数派’也不要受到周围的干扰,要踏实认真地学习。”

归根结底,三枝先生是想告诫我:

无论在哪个时代,探求事物本质的人都屈指可数;

用自己的双眸去观察,然后做出判断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一统间域。

所谓“间”,意为时间、空间与人。

所谓“一统”,意为统一、统治、正统。

因此,神道秘典是一种上古文明的科学,是一种智慧、一种哲学、一种思想。“一统间域”指的是容纳时间、空间与人,将其统合、融为一体。

三枝先生传授的神道秘典一下子把我的视野打开了。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物质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终于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物,是时间、空间与人的集合。

断舍离,是审视物与“人”本身的关系。

断舍离,是自己创造“空间”。

随着“时间”的流逝,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也会发生改变。过去必不可少的物品也许现在已经变得可有可无、无关痛痒,甚至成了累赘,被当作空间杂乱的元凶。因此,断舍离是基于这种瞬息万变的关系,周而复始地对空间进行破坏和创造的过程。换句话说,是一段与时间、空间互动的旅程。

对于物品所在的空间,如果从更高维度的空间来看,它就会变成物品。从生活空间中的物品一直到整个宇宙都适用这个道理。反过来,无论什么物品,如果从微观维度进行观察,它就会变成一个空间,这可以延伸到生活空间中的物品(分子、原子、粒子空间)。而且,这种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变。

对于这种机制,龙村修在瑜伽中表示为“部分即整体”,自凝心平在身体心理学中表示为“分形”,三枝龙生在神道秘典中表示为“异本同源”,而我在断舍离中表示为“俯瞰空间、时间与人的关系”。

归根结底,万物唯一,同源同相。

而后,我加深了对四法印的理解:“诸行无常”,主旨是变化,是对时间变化的认识;“诸法无我”,主旨是关系,是对自身与空间之关系的认识;“一切皆苦”,主旨是经验,是对变化与关系之延续性的认识;“涅槃寂静”,主旨是境界,通过以上三种认识探索人之一生。

此外,我还想起:

万物唯一,同源同相。因此,“身心一如”与“物心一如”是毋庸置疑的。正因如此,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物品、居住的空间就可以推测出他现在的思想、感觉和感性,甚至还可以猜到过去的与未来的。不仅我可以做到,断舍离是任何人都能实践的自我探索之旅。

另外,三枝先生还向我解释了《神道秘典·神歌》第四十八首的含义。《神道秘典·神歌》第四十八首高天原神谕曰:穷竭所能,诵读此歌。愿为世不容者,喜乐无穷,独善其身。

这首神歌的意思是:拥有无限神力的神主用各种方式昭示真理奥义,以此为这些不为世人所容的信众带来希望与梦想,使其切身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令我惊讶的是,三枝先生说完后又补充道:“对于大日如来的伟大教诲,其化身——不动明王,以慈悲亲切、通俗易懂的方式,有时则以愤怒伏魔之相阐述佛法,使芸芸众生可以为这个世间感到喜乐,并为之奋勇拼搏。”

这是神道秘典的三枝先生对真言密教的理解,于我而言,神道秘典与真言密教在这个瞬间融会贯通了。

而且,对于断舍离,三枝先生也提出了出人意料的理解:真言曼荼罗仪式修行

每个人都必须持有各自的真言。断舍离是我的真言,通过断舍离创造的生活空间就是片刻的立体曼荼罗,而实践断舍离就是小我皈依于一个至高存在的仪式修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