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启蒙:开启儿童的心灵之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06:22:53

点击下载

作者:康耀南,朱妙珍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艺术心理启蒙:开启儿童的心灵之窗

艺术心理启蒙:开启儿童的心灵之窗试读:

前言

现今的父母亲对于亲子关系的角色扮演已不像上个世纪那么单纯、简约了。自从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问世以来,家长与孩子的相处互动关系也愈来愈紧张,这是时代的潮流,谁都无法阻挡。

双方的口语交流常会导致一方(孩子)的反抗,另一方(家长)的不悦,形成没有交汇的单行道现象。因此,坊间有众多的书籍介绍如何加强并维护亲子关系,这也是供需法则的市场定律。

如果我们可以通过艺术的非语言表达来传递孩子的心理信息,相信剑拔弩张的情景将不会在家庭里发生。虽然语言已经成为孩子的表达工具,但由于他们的心智发展使他们未必能用词语完整地表述自己真实的内在需求。因此,家长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理解孩子的“内在之声”呢?

我们可以借艺术创作来分析孩子的作品,那是本能自性的“实画实说”。艺术心理启蒙课程是针对三至十二岁的儿童,因为孩子从三岁开始就能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个体的自我也逐渐地萌芽,这表示儿童已在学习要做自己,且已有自我的主张了。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台湾就流行以艺术创作来探讨儿童的心理世界,孩子的作品乍看之下只是一些分布的色彩和不同形状的排列组合。事实上,这是儿童表达内心想法的非语言方式,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以此为中心,让更多的家长经由艺术心理启蒙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获得多元智能整合的发展。

为此,2013年,官方机构中国儿童中心艺术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策划与笔者一同面向社会推广“实画实说——儿童涂鸦亲子活动营”的活动。另一方面,2014年,民间机构智慧田教育与笔者合作共同开展了儿童艺术心理启蒙的项目,并面向全国做师资培训。

我们以“不教而教”的方法,让孩子在自由开放的环境里尽情地创作。儿童艺术心理启蒙让孩子与家长一起透过作品,“看见”孩子的内心世界,也解除父母亲心中的迷惑。很多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创作,他们不懂儿童的“艺术语言”,无法感受到小孩在想些什么,也享受不到孩子涂鸦的乐趣,成为迟钝的大人。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艺术思维,所谓的“胸有成竹”和“意在笔先”的想法影响,许多的父母亲“看不到”孩子随兴所至的涂鸦行为。那就是孩子的生活记忆影像,是凭空想象的奇幻空间,由各种颜色呼唤出各式的形体。

重要的是儿童的自主创作开启了艺术心理启蒙的钥匙,那是增进亲子交流的最大平台。康耀南2015年写于北京上庄第一篇艺术心理启蒙第一章什么是儿童艺术心理启蒙

儿童艺术心理启蒙是提供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艺术创作环境,让儿童按自己的兴趣去玩耍,以此来了解儿童的心理反应、想象空间和审美表现能力,重要的是让孩子做自己。

有一位老师在这里陪伴着孩子,他不是一个权威者或指导者,他是一个拥有可以配合儿童心智发展水平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孩子开放地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的人。一、儿童艺术心理启蒙的环境资源

这是一个具体开放自由的环境,能让孩子自然地投入自发性的创作中,而不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干扰和不必要的环境刺激,完全无条件地尊重孩子的各种创意活动、让其在身心安全无虑的环境中,完成专属于自己的作品。

一个设计良好的创作空间,能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在温暖舒适安全的情境中,自由自在地画出他的“内在之声”。

我们准备可容纳八名儿童、面积约四十平方米的地方,配备适合儿童人体工学的桌子和椅子。多个分离式工作桌,可按儿童的人数多少随意排列合并,配有可调节高低且有后背的椅子,材质以木制为佳。沿着墙面设置开放式置物架,高度不超过一米八,分成大小格以放置各式的创作媒材与图纸,及闭锁式置物柜用来放置儿童创作的成品及私人物品。配备大型洗手台供儿童盛水、洗手和清洗画具之用。在照明设备方面,能有落地窗最好,自然采光及空气的流动要适当,可准备立灯以供某些创作用。配有音响设备,提供背景音乐是很好的创作催化剂,也可用它作为活动时间的参照物,在适当的约定时间里结束课程。

此外,儿童在创作活动中若引发了强烈的情绪或专注力不集中,可请他暂时到游戏室(约十平方米)。那里配备了沙盘、滑梯、城堡、各式玩偶等,让孩子可以先缓和情绪,恢复体力后再参加活动。二、儿童艺术心理启蒙的基本观点

它是以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发展”为蓝图的。我们不以绝对真理的方式教导孩子“事实”,而允许用不确定性的存在事实作为艺术心理启蒙的教育方式和学习过程。

心理学家阿曼柏以一群幼儿园的儿童为对象,研究创造力的表现高低。她要求孩子做美术拼贴画,并以随机的方式将儿童分成两个组别。一组是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素材,另一组是没有选择权,实验人员事先将材料准备好。在完成作品后,由不了解分组情况的评审来评量他们的创意,结果发现那些能自由选择素材的孩子更具有创新能力。

这个结果至少可用两种方式来解释。首先,能做出自由选择创作的儿童,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更有责任感;其次,他们更关注当下的情境,也更用心去完成作品。能自由操作就鼓励了一种条件式的观点,即对不同可能性的敏锐观察力。

儿童艺术心理启蒙能提供更多的选择权给孩子,这样“你可以的”的做法,让儿童产生更加用心的行为。它有三个基本观点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美术教育学习方式的。

观点之一,主题形式是开放的。儿童在开放自由的环境里,可以自发性地创作,不限制特定的形式化主题,按照自己的动机,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创作行为。我们尊重孩子的所有表现方法,不带有任何的标准化样式,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好与坏、美与丑的区别,创作的时间也没有硬性规定,直到完成为止。

一切的做法,都是以儿童为主的,我们仅需要耐心地观察他们的拥有无限想象力的构图风格即可。在创作过程中不介入大人的逻辑思维方式,等完成作品后,倾听孩子的“看图说故事”,此刻,孩子已成为自己的观察者,那将是一场双方互动的感官大结合,在无形中,培养出孩子的想象能力。

观点之二,创作媒材是自选的。我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创作媒材,将色笔、铅笔、马克笔、粉蜡笔、油蜡笔、水彩、粉彩、丙烯颜料、黏土、不同颜色和质感的纸、各种立体的半成品、几何造型的图板等工具,摆放在四周开放式的柜子上,可随手取用,让孩子从媒材中发现各种不同的新鲜感觉,尝试去直接动手使用它们。

不论是用单色、混色或调色来创作,都能揭露并发展出儿童自己独特的自然喜好与最喜欢的内容表现形式。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观点之三,不教而教的引导方式。老师与儿童之间是彼此平等的,没有上下之分的。老师只扮演支持者、引导者及旁观者的角色,完全不介入孩子的创作行为,以一种“一无所知”的态度,允许儿童去表现此时此刻的艺术心理体验。

孩子在艺术心理启蒙下,提升了认知事物的能力,情绪表达的能力,增进了人际关系互动的能力。儿童运用艺术作为媒介,去整合他们的内在经验和外部世界,帮助儿童发现自己的潜能,肯定自我的能力。三、儿童艺术心理启蒙的年龄发展阶段

儿童在艺术方面的发展,类似于大脑认知思考能力的发展过程。所以他们的艺术表现代表了多方面的能力整合,包括了动作技巧、认知理解、语言沟通、象征符号、感官知觉和空间构成的能力。艺术心理启蒙提供了三到十二岁儿童阶段的身心成长教育理念,我们从儿童艺术的发展顺序中,得到一个连续性模式。但是还有很多生活上的因素影响到孩子的艺术表现,尤其是当他处在压力、创伤或失落时,会产生退化的现象。所以儿童的艺术发展并不是一个完全垂直的进化过程。不过在实证统计下会出现四个阶段:

1.涂鸦期(二到四岁):这个阶段是以动作感觉为基础表现的创作活动,有点、不规则线条及各种不同的圆圈造型。这是自发性的手眼协调动作,孩子正在练习发展他们的大小肌肉活动,逐渐迈向精细动作的控制。儿童正在享受着新鲜有趣的涂鸦经验并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象征符号过程。

2.基模期(四到六岁):儿童除了涂鸦之外,这个时候出现了三角形、十字形、方形、长方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也出现了蝌蚪人的造型及动物的形状,这些图形是他们将来发展具象绘画的基础。此外,他们的语言发展已大为进步,可以为自己的作品命名和创造故事。象征性思考也逐渐形成,他们藉由各种颜色、图形和符号,将外在世界和自己联结起来。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是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思考的最重要的时间段。

3.具象期(六到九岁):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已发展出具象化的表征,会将现实世界中所看见的东西画出来。前一阶段的蝌蚪人,已经被一个有头和身体形状的人所取代,还有五官的显现和其他额外的细节,通常都把物体画在基准线上,是一个没有深度的三度空间中的二维世界。此外,会出现X光透视的画面,能够让我们看到里面的各种东西。这个时期的艺术表现是非常有创意的,不受逻辑推理约束的,常以夸张的手法强调作品中的主角,且已有时间顺序的概念产生。

4.发展期(九到十二岁):儿童已慢慢从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中进行转换,他们开始考虑画面内容的相互关系、因果关系、依存关系等的分布位置,喜欢去描绘出现在他们四周的真实事件。已能尝试用透视法画出各种物体,创造出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这个阶段的儿童也喜欢用卡通漫画的方式来画人物,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作品含有更丰富的细节,对于媒材的熟悉度增加,留意颜色和画面的构图,并能创造出抽象的图形,有自我风格的审美表现。透过创作将个人感受与外在环境做良性的互动,在创作内容上更充满了想象的创意。四、儿童艺术心理启蒙的适用对象

儿童艺术心理启蒙,除了适用于一般的正常儿童外,还适用于智能不足的孩子、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有自闭症状的孩子、异常过动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及阅读困难的孩子等。一般来说,这些孩子在艺术表现上可能会有发展迟缓的现象,但他们可以藉由在开放自由的创作环境互动中寻求艺术成功的经验,学习到某种程度的沟通交流技巧。

上述有发展障碍的儿童,能在艺术活动中产生自发性的自我探索,由于媒材的选用是开放式的,这些孩子能逐步调整自己的创作行为,通过作品帮助自我的情绪表达。因此,他们的作品能提供很多重要信息,并在认知理解上具有正向增强的作用。

艺术创作能够帮助孩子释放情绪困扰及减少心理冲突,导向更具有建设性的身心发展。儿童运用艺术来整合他们对于外在世界和内在经验的联结,所以他们的艺术行为不仅具有象征性符号的呈现,还能够包括人际关系的互动情形。因此,作品的内容是具有多重意义的,我们不能只使用单一的心理学观点或理论来作为解释,这样恐怕会扭曲儿童作品的真实含义。

虽然有些儿童有某种心智发展迟缓的障碍,可能会导致艺术表现的内容贫乏或省略了很多细节。但是在实际经验中,还是有许多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甚至偏高的,但由于他们的语言表达技巧较差而被低估了。我们通过艺术心理启蒙的方式,可以加强他们的想象力表现,这比使用口语或文字都来得有效果。五、儿童艺术心理启蒙中的老师角色

在开放自由的环境里有各式各样的素材,这些东西很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在充满新鲜感的创作活动中,自然地就会让儿童感到放松自在,并用心创作。对许多儿童而言,他们在其他场合不会揭露的事情,此时此刻在当下的情境中,却能很乐意与人分享。

老师在孩子的创作过程中,不过问画面的内容而中断他的行为,这样常常会令儿童感觉不太舒服。刚开始互动时,老师也不宜过问太深入的问题,重要的是让作品本身来说话。当创作完成后,老师用全然的开放态度,来传达想了解作品的兴趣,尽量给孩子制造主动表现的机会,并以他的观点来分析作品中的各个组成部分。

老师让儿童指出哪个物体是他认为最重要的或最喜欢的,以及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方法和游戏治疗的理念有点类似。通常孩子会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述关于他们的心情故事。鼓励儿童能自由地表达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想法,不论是以拼贴、绘画、玩偶、戏剧抑或游戏作为媒介,让儿童通过作品允许他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从而分享他们的感觉、经验和想象等信息,这正是老师在儿童艺术心理启蒙中的角色扮演。六、儿童艺术心理启蒙的功能

每一位儿童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创作,他们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会产生特定偏好的颜色、图形及构图的风格特征,这些现象和他们的成长环境所接触到的经验有关。我们从孩子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发现儿童的独特性。因为他们是画心里所想的,而不是画眼睛所看到的,所以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做先入为主的视觉化印象判读。

通过儿童的创作,引导他说出作品里的个人故事。其中包含了过去的生活经验、此时的现状描述以及未来的想象形容,这是孩子对于自己的心理反应。他们学习到一种适合其心智发展的对外沟通形式。当儿童能够将情绪问题或想法,用具体的作品表现出来时,他就已经能面对现有的一切挑战了。

儿童艺术心理启蒙强调的重点是在所有可视化图像表现上,那是他们内在世界的表征。对于儿童而言,自发性的创作是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有效叙事方式。因为他并不具有成人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用口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或信念,相反地,儿童常用绘画的方式来代替语言的表达。这种非口语的交流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容易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状态,尤其是在一系列的创作里,更能见证孩子心性发展的完整轮廓,也能成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催化剂。七、儿童艺术心理启蒙的成效

对于儿童的心智成长方面,艺术表现方式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指标平台,儿童从一个完全自我中心的心理认知,逐渐发展到我只是大环境中的一部分,透过艺术创作能够完全反映孩子的整体成长状态。

儿童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到的各种创作行为,能帮助他们在许多学习领域的整体发展,并促进孩子去看、去感觉,并和围绕自己的外部世界做良性的互动。

这种儿童艺术心理启蒙发展的相关性,能增强儿童多元智能的开发。最后,我们藉由艺术的开放窗口,让儿童的艺术心理启蒙得以实现。第二章儿童艺术心理启蒙就是慢的教育

儿童艺术心理启蒙强调孩子的主动参与,以及差异化的创作表现。让儿童在玩乐中自然地启发艺术心理智能的好奇想象力,但这种能力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如此,才能配合儿童的身心成长需要。下面有个故事可说明时间过程对于个体成长的结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一天早上,我在树林里散步,无意间发现一棵树的树干上有一个蝶蛹,它正要破茧而出。我等了一会儿,但它的破茧速度太慢,我开始变得不耐烦,于是弯下腰向着蝶蛹呵气,将温度升高。结果,奇迹就在我面前展现,先是蝶蛹的外壳撕裂开,一只蝴蝶缓慢地从里面挣脱出来。但是它的翅膀皱缩成一团,无法展开美丽的双翅。它破茧而出的动作,因为受到我的人为干扰,而没能顺利地透过阳光的洗礼而逐渐硬化展开出来。

这个惨痛经验是弥足珍贵的人生献礼。中国的一个成语“揠苗助长”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想想看,中国的父母在一胎化政策下,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除了供给小孩最好的教育之外,同时也深切要求孩子能做到最好。他们培育孩子的态度往往容易走入极端,演变成过度的亲子行为。“直升机父母”这个名词形容了昼夜不停在孩子头顶上盘旋不止的父母亲角色,“教育妈妈”则是除了睡眠时间之外,分分秒秒的时间都献给子女的母亲,至于“怪兽家长”更是经常扮演对学校提出不合常理要求的,所谓保护孩子的监护人的角色。这个时代是欠缺安全感的时代,当人们对未来感到不确定的时候,将会投入更多的心力到孩子身上。

中国现在的父母都在养育着人类有史以来最特殊的、最受宠爱的、最被监视的下一代。他们成为父母亲的宇宙中心。孩子在大人的“微观管理”下,到了上大学的时候,有的甚至连生活自主都成了问题。他们期待外部世界都把自己捧在手心里,如果不如心意,就会觉得受到了对方的亏待。

儿童艺术心理启蒙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个迈向成长之路的孩子,他需要慢的生活教育方式,而父母亲重要的是陪伴他们的心智发展阶段,调和孩子的情绪和减少心理冲突的困扰,让孩子成为从容自信的一代。一、儿童艺术心理启蒙给孩子提供游戏的机会

中国的家长正在培养一个能讨自己欢心、令自己满意,且给自己争面子的孩子,要求孩子变成自己期望的样子。现在的妈妈集各种角色于一身,包括孩子的课后辅导老师、营养膳食顾问、私人助理、挣钱养家的生活供应者,还有各种名目才艺班教育的接送服务员。但是小朋友需要的是能有自己的时间去放松游玩,按自己的兴趣去呼吸生活的空间。如果父母想找回童年无忧无虑的快乐,与担任亲职身份的喜悦,就应该试着放手,让孩子做他自己。这就是儿童艺术心理启蒙教育的开端。

法国的哲学家卢梭是启发浪漫主义运动的发起人,他认为童年的游戏,艺术发展的乐趣,都是儿童的愉悦本能,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应当珍惜的,不应该当成某种目的的非常手段。儿童天生是纯洁的、率真的、欢乐的,我们应该信任他们能按自己的智能发展步伐去学习和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创新思潮席卷了18世纪晚期的全欧洲。

在这种浪漫主义风潮的带动下,英国画家根兹巴罗开始把儿童画成正在玩耍的天使,德国作家歌德将儿童提升到至高无上的神妙性灵,并与大自然互通。儿童从此走入世界的中心地带。但是在传统中国家长的观念中,只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因此,大人处心积虑地为孩子决定一切。其实童年本是儿童的事,但都被父母亲搅和成大人的事,而与孩子无关了。

父母大都认为孩子最初的三年教育非常重要,给予小孩越多的刺激,就能对大脑的发育越好。但是最近的研究指出,这种造就神经突触增多之说,并不存在科学依据。关键事实似乎是,幼儿期填鸭式的学习往往是无效的,而且可能会有反效果出现。孩子在家长逼迫下所学会的技能,很有可能是以后必须重新来过的。有些孩子在三岁时,就开始学习拉小提琴,虽然提早接触音乐,但是到了六岁的时候,由于技巧的严重错误,他们必须要花一些时间重新学习基本功。最后,孩子的演奏表现未必胜过其他刚开始学习小提琴的儿童。

儿童艺术心理启蒙让孩子在开放的环境下,自由地活动成长。也可以说它就是游戏,这是小孩和周边世界以及自我产生深刻关系的方式。真正的游戏是自动自发的、不确定的,不可能预料到下一步会如何的。游戏重点不在输赢,也不是要达到某个目标或进度。在讲求高效率的速食文化中,每个小孩的学习时间表,大都被强大的父母把持住,丧失了自由创意的多元智能发展活动。每一个儿童都是不同的,他们并没有统一的跑道,因为彼此的路线不同,害怕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是一个迷惑家长的教育广告词而已。

艺术家都明白保持好游戏的心情,才能够开启丰盛的创意秘密,儿童是最能理解游戏意义的人。立体派开创者毕加索曾说,他必须保持一颗童心,才能开始创作。野兽派代表马蒂斯认为,最具有创造力的人,永远带着极大的冒险精神与爱游戏的心。同样地,在严谨的科学领域里,敢于拒绝他人既定的所谓“正确”的框架限制,接纳自己不确定的游戏之心,往往就能踏向新发现的第一步。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曾经说过,我就像是个在海边嬉戏的孩子,偶尔捡到一颗比较光滑的石子或是一个漂亮的贝壳,就这么玩耍起来,前方的真理之海正等待着我去发掘。此外,爱因斯坦又说得更加清楚,如果你想要激发创造力,就先要具备孩子般爱玩游戏的心态,以及想被他人夸奖的动机。

游戏是儿童基本冲动的本能行为。他们可以借此创造想象中的世界,并逐渐地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强项和弱点。19世纪中叶福禄贝尔在德国开创全世界第一所幼儿园,他当时就说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儿童艺术心理启蒙重视孩子的游戏。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幼儿园时期在积极学习识字能力与数字概念中度过的孩子,和在悠闲游戏中生活的孩子,到了上小学之后,他们在学业上的表现并没有明显差距。反而是提前学习的儿童,比较容易产生分数的焦虑,不愿意冒险尝试新事物,也比较缺乏创意。

此外,有研究指出,孩子在六岁以前学习读、写、算,可能对将来的课业学习产生反感。艺术心理启蒙诱发儿童天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藉由各式各样不同的艺术创作,去自由地探索外部世界。孩子的学习方式以团体活动为主,他只和自己做比较,现在的表现比过去有进步即可。我们从不强调谁画得好、谁做出的作品最漂亮,也不追赶孩子的学习进度,因为所有的创作过程都是由他们自己发起的。就如同游戏般,老师只是提供活动所需的所有素材和材料运用方式的想法,之后就等待孩子们自由开放地探索了。最后,儿童完成作品,分享交流他的主题,无形中加强了艺术心理智能的发展。

我们尊重孩子用任何方式去回应周遭的世界,他们那份专注的神情,令人既感动又振奋,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以游戏的精神去落实的。儿童艺术心理启蒙的原则是不能让孩子高高兴兴做的事就不要去做。正如蒙特梭利的名言,游戏就是儿童的正业。

大自然就是孩子的终极游戏场,这种艺术心理启蒙方式,丢掉了书本、没有了着色本、没有人工设置的立体方格铁架和秋千、没有一箱箱的塑料或木制玩具、也没有监视录影的电脑设备,让一切回归到大自然。

最重要的是这样“不教而教”的潜移默化启蒙方式,儿童所学到的任何知识都是浑然天成的。等他们上了小学之后,孩子已经被培养成为一位有自信、能专注、求知欲强的儿童了。二、儿童艺术心理启蒙提供孩子动手创作的乐趣

现在的家长对于“教育功能”这四个字非常敏感,只要是能增进孩子智力与强化特定大小肌肉训练以及认知技巧而设计的玩具,都能吸引父母亲的眼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更加流行,但这也是儿童学习竞争压力急剧加重的时候。

国际知名的费雪玩具公司的儿童研究部主任奥法诺博士承认,电子玩具投入的想象和技巧越多,并不能证明这类玩具能使小孩子变得更聪明。事实上,趣味最多的、玩兴最浓的,似乎都是最简单,较具有想象空间及没有特定主题的玩具。

有些家长买了标有“教育功能”的玩具给孩子,我很怀疑这些电子玩具究竟是以谁为目标,是要吸引父母还是小朋友呢?

儿童艺术心理启蒙注重的不是玩具本身,而在于运用它作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孩子喜欢自作主张地玩,用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它。因此,儿童艺术心理启蒙提供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里面充满各种各样创作的素材。孩子们在气氛友好的情境中,聚精会神地操作各种引起自己兴趣的东西,有的孩子专注得皱起眉头,有的停顿下来介绍自己的创作进展,或是搜寻自己需要的素材。我们鼓励孩子发挥创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东西。

现代中国儿童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勺子送到嘴里喂食的,包括制造欢乐的玩具游戏在内。后果就是他们的想象力停摆,很容易觉得生活乏味、无聊、没劲,永远在等待别人用盘子端上美味刺激的电子产品。此外,现在的儿童生活在数字化时代,长时间看着快速移动的影像,成为一种过度刺激大脑的状态。美国的研究者发现,小孩每天看宝宝频道三小时,进入小学以后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可能性会增加30%。同时脑前额叶的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会降低,这样会越来越明显地造成儿童注意力缺陷和过动症的现象发生。

动手就是动脑,艺术心理启蒙提供了手脑并用的操作指南,无论是手眼协调训练、感觉统合动作、专注力的提升、心理情商的角色扮演等,这些互动方式都是智能发展不可或缺的,是为孩子开启的一个多元智能的窗口。尤其是针对一心多用的数字化时代小孩来说,他们忙于到处转换视觉频道,导致运用时间的效率低落。研究显示,大脑需要安静休息的时候,是便于整理观念、记忆和贮存经验。孩子在放松状态下,才能够发挥比较丰富的、更加具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

儿童艺术心理启蒙以慢的教育方式,改变了孩子一心多用的数字化生活习惯,专注于当下的动手创作过程的乐趣。孩子通过这种教育方式产生的效益使情绪表达能力更好,乐于人际关系的合作,更喜欢学习,环保意识强化,也不那么的自恋,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了。三、儿童艺术心理启蒙给孩子另一种选择

现在的小孩被学校逼着读、写、算的时间越来越早,有时为了加强这三个科目,甚至把美术课、音乐课都取消了,甚至下课时间也不放过。学生上课时间变长,甚至放了学还要上课后辅导班,大家都练成了“应考机器”。

家长在急于拉高孩子学业成绩时,有些根本的问题却被忽略了。如此地加重课业、考试、评分真的管用吗?这样会让孩子变得更快乐、更健康、更聪明、更懂事吗?这种暖房催熟的教育能造就更优秀的未来公民吗?分数高就代表学问好吗?相信中国的家长和教育者给出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居多。

不惜代价要成功的学校教育文化确实出了问题,对于来自各个阶层的孩子都造成了伤害,许多人都以悲观态度预言中国学校教育的未来。英国的国王学院研究报告指出,英国的小孩,因为在户外嬉戏的时间太少,所以他们的认知发展能力减缓了。学者认为,我们太在乎读与写,又把考试分数看得重于一切,反而降低了认知能力的刺激,学生们只学到教材内容,却不太能活化思考。还有许多的研究证实,太过注重考试成绩的学生,在该科目的学习乐趣却是最低的,这是值得家长深虑的。

儿童艺术心理启蒙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没有考试和竞争。它在为未来世界储备思考敏捷、跨越学科领域界限、为了探索答案而操作实验以及终生不畏学习挑战的人。只要课程对孩子而言是有兴趣的,就能带来好的学习成绩。我们的教育方案是开放、弹性的,没有谁被贴上任何的标签,不需要管理孩子,儿童自己知道他们必须知道的事物而已。

我们没有限时完成创作的时间压力,因此,孩子的思路令人惊叹,只要耐心等待他们的启动,就能发现每个儿童都是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没有谁被划入固定的能力等级。这种慢的教育可以养成孩子主动自发、喜欢学习、懂得应对进退的习惯,他不会随时随地和别人比优劣,所以不用担心自己会不会犯错或出丑。最终的结果是孩子有了自信肯去冒险、尝试实践自己的想法。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提供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活动,并经常地鼓励其动手的过程。一些简单的小事往往效果是最好的,我们可以利用闲暇的时间去聆听孩子述说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但丰富了他的语汇,也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儿童艺术心理启蒙为孩子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引起他们兴趣,而且能激发想象力的课题,它同时涉及到多个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这样可以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学习。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孩子离开教室以后的学习热忱永远不减,将一个被动接受考试的人,转变成一个主动终生学习的人。四、儿童艺术心理启蒙没有家庭作业

孩子对家庭作业不满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自从一百多年前儿童教育开始推行时,家庭作业就是大家争论的题目。在中国这个现象更是显著,因为学校更重视竞争文化。甚至连幼儿园的小孩也有家庭作业,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做家庭作业有助于提升学习水平,至少可以提高考试分数。

国外的研究显示,家庭作业对于十一岁以下儿童的课业成绩影响极小,或没有任何影响。尤其是七岁前的孩子是吸收资讯最容易的时机,更不适合对他们实行令其反感的家庭作业,这会带来反效果,使小孩不愿意上学。

儿童艺术心理启蒙不像一般的才艺课程,需要不断地练习,参加检定考试,获得等级的承认,或是参与比赛,得到名次的嘉奖。重要的是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放松自己,乐在其中。童年时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更需要改掉孩子做家庭作业是理所当然的旧思维。

有些家长过于热心会事先指导孩子要上的学习课程,但它是浇灭孩子学习热情的元凶之一,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并没有起到显著的作用。研究指出,只有热爱学习才是学业成绩较优的可靠指标。儿童艺术心理启蒙正是培养孩子用心的智能,从各式各样的创作中,获得“不教而教”的学习乐趣,因此,它没有强加于课后的家庭作业。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的孩子放学之后,所有的时间都消耗在书本上,那就是学校教育系统出了问题,也许更可能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五、儿童艺术心理启蒙解放了孩子的束缚

每日的行程表已不是大人的专利,孩子也不遑多让的一样忙碌。家长忙着帮小孩报各种学习班及才艺班,甚至把小孩周末的游戏时间都给剥夺了。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忙成这样呢?可能的原因是进入职场的母亲人数增多,她们需要解决孩子没有人照顾的问题。课后活动不但有大人监督,而且可以培养孩子更多的才艺。当然,许多的全职妈妈也会这样做。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安亲班、才艺班,或是运动训练班,没有任何活动行程表的儿童根本找不到玩伴。

但是无休止的课后活动也和家庭作业一样,孩子显然已成为过犹不及的受害者,最终不能逃脱报酬递减的法则。许多家长为了配合课后活动排得满满的孩子,甚至把家人共处的休闲时间牺牲掉了。

国外的硏究指出,这些超负荷的儿童比较容易出现疲劳、紧张、睡眠障碍、肠胃不适等与压力相关的心理调适问题。其中最大的坏处是,小孩与父母都没有停下来思考反省的时间,因为课程排得太满,孩子需要做的事一件接着一件,所以只能顾及到眼前最急迫的事。最后的结果恐怕是没有行程表上安排的事可做,儿童就不会自己想点子去度过课后的时间了。

儿童艺术心理启蒙的目标就是让孩子各就各位,预备,开始放松。我们设计了很多适合亲子活动的艺术创作课程。孩子不必为了在家长安排好的活动上争取所谓的“好成绩”,而被父母认可,也不用讨大人的欢心而勉强自己练习各种才艺的表演竞争。

作为家长,总觉得自己应该给小孩做最好、最完善的课后活动规划,但这种对儿童疲劳轰炸的过多课程,其实是不必要的。艺术心理启蒙是不需要事前规划预习的,但却需要父母安排时间出来和孩子一同活动。

我们强调放慢孩子的生活步调,也等于正面挑战时下“多就是好”的教育主流文化。如果家长能改变心态以“少就是多”的概念去运作孩子的课后活动,将剩余的时间全家共进晚餐。家人共处的时间多了,可减轻了父母的生活完全以小孩子为中心的层层考量。

儿童艺术心理启蒙从来不紧迫盯人,我们放手让孩子决定各式各样的创作乐趣。任何的活动都是孩子自己的事,不是大人的事。我们在活动结束后,会询问孩子玩得开心吗?有什么想法或故事要说明的吗?注重大家的交流分享,整个活动都让儿童非常自在,并主动积极地专注在创作上。

我们的宗旨不在于竞争输赢,它的本质是脱掉任何形式的束缚,让孩子学会自由自主地完成他们的作品。只有在放松的情境里,才能够发挥儿童的所有潜能。六、儿童艺术心理启蒙让孩子学会自律

现代的家长习惯把孩子当成宝贝。父母亲的第一条守则仿佛就是,我要尽可能随时告诉孩子,你是多么的聪明、多么的棒、多么的了不起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幅完美的童年肖像,只留下光鲜亮丽的部分,剩下令父母亲不满意的部分都被裁剪掉了。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健康、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受称赞过了头的孩子可能形成患得患失的心态,往往为了维持自尊而贬损同伴,也比较容易把父母师长的认可看得比同学肯定更为重要。

已经有愈来愈多的研究显示,孩子自视甚高的心理形象,容易造成他们不愿意冒险、不愿意实验、不愿意坚持把一件有挑战的事做下去。因为他们已经习惯“成功”的经验,不肯从错误中学习,生怕任何的失败都会使父母亲失望。尤其是在遭遇困难挑战的时候,更容易认输,孩子认为自己已达到天资的极限,再尝试也无助于成功。

儿童艺术心理启蒙重视孩子的多元智能发展,重要的是孩子面对变动的环境时,可以充分付出努力,自律地找寻创作的素材,将它们表现在作品上。完成作品之后的现场清理工作,也是训练孩子自律的最佳时机。

在孩子创作过程中,家长尽量不动手也不动口,要容忍孩子的个别差异化表现,父母亲不要以他律的方式去“矫正”小孩的行为,只要期待他的作品完成,就是儿童逐渐地学会自律的第一步。

很多的家长用金钱购买礼物作为孩子自律的补偿,反而造成了儿童需求无度的恶性循环,这样的模式就很难让孩子做他们自己了。如果小孩能主动地从布置自己的房间做起,将房间改造成他生活中的新天地,通过艺术源于生活的创新审美能力,打造一个能放松儿童心情的自律风貌。因为对自己“作品”的重视,就启动了他们自律的动机。

儿童艺术心理启蒙着眼的不只是孩子的创作,我们必须看得再深入一点,它能释放不良的情绪,快乐地做个自律的儿童。这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如果家长能够少花时间去管理孩子,多用心和小孩互动,并倾听他的“内在之声”,在建立孩子自律的过程里,也完善了亲子关系。它是慢的教育,与时代流行立即获得满足的消费文化是大不相同的。七、儿童艺术心理启蒙开启孩子成长的秘密花园

21世纪的孩子在圈养中长大,长时间待在室内,或是坐在轿车里往返于目的地之间。中国的小学不准儿童骑自行车上学,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不曾在没有大人带领下的户外玩耍。家长的恐惧心理可能在于一胎化的影响,既然就这么一个孩子,怎能让他单独去冒险。

孩子从小受到父母亲对于人身安全的恐慌心理感染,也逐渐地认定这个社会到处埋伏着危险因子。家长把安全看得重于一切,会牺牲孩子哪些重要的东西?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如果过度受保护,会使他们的世界变小,并与人群疏离。他们在家长的严格监督下长大,很容易成为焦虑的俘虏而不愿意去冒险。

反讽的是,我们努力想把风险从孩子的生活中排除,结果却使孩子变得更焦虑。如此的做法,隔离了因为冒险而带来的所有益处。事实上,培养儿童有自信又愿意冒合理风险正是家长需要的,因为童年乐趣之一就是自由地探索大自然,尝试冒险的一些动作。既然保护过度是个问题,它有解决方案吗?父母要如何减少歇斯底里的干扰杂音,看清楚小孩的心理需求?

儿童艺术心理启蒙中,我们会提供一些工具如剪刀、美工刀、图钉、大头针、缝衣针、小钳子、小锯子、小榔头等,它们的操作方式都会示范说明,让孩子学会妥当使用。我们认为在孩子生活中,本来就存在危险性的事物,所以没有必要排除童年可能接触到的一切危险。当然,我们会主动地摸索某些物品的危险性,结果小孩很快就学会如何应对了。

这种促进孩子成长的方法,慢慢地使家长理解过多的恐惧心理是不必要的,而接受了快乐健康童年必然包含有几分冒险的观念。我们有一些活动是在户外进行的,根据国外的研究指出,儿童过敏症状的显著增加,有可能与现今儿童成长的环境太注意卫生有关。此外,户外活动的孩子受伤比例较室内低,也比较少有侵略对方的行为发生。这个事实说明了,作为家长的千方百计地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最理想(最干净)的环境,却因而可能使孩子的身体免疫系统变弱了。

我将艺术心理启蒙的户外创作活动称之为秘密花园,它是大自然的缩影。我们鼓励儿童利用各种原生素材去组合成符合自己感觉的复合媒材多形式大地艺术。他们可选择个人或团体创作方式,一切由他们自己决定,这样的户外活动显然能培养孩子的自信。

小孩愈有自信,家长越不容易担心受怕;父母越不紧张兮兮,孩子就越有自信。大人肯放手,就能放松时刻担心孩子受伤害的呵护症候群,为小孩制造百分百安全的世界是不可能的事,那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现在的孩子已很少享受到我们小时候那些无忧无虑的户外活动,他们不能在一粒沙中看见一个大千世界。他们从小在害怕失败中长大,期待一切事物都由他人代劳。至于家长们则受到外界压力要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并将小孩变成所有孩子中表现最好的。

儿童艺术心理启蒙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志向和兴趣,成长的道路是多样性的。小孩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明白事理、更有能力、更能发挥创意,只要父母亲能够做到不再凡事过问,不再亦步亦趋地保护孩子,也不用把一切事都安排好好的,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只要孩子不必处处按照大人的期望去做,就能轻易地找出适合他们的秘密花园,这才是快乐地成长。第三章儿童艺术心理智能概述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在1967年成立了“零计划”研究,由著名的哲学家古徳曼(Goodman)主持。他认为智能源头不在于语言和逻辑推理系统,而在于艺术符号的象征形式(比如具象说明、主观描述、隐喻和多重意义等)。

当时的人们认为艺术纯粹是一种情感、神秘、直觉和未知的领域,作品只与创造力有关,它和认知的心智活动完全无关。但研究者的观点认为无论从事何种艺术活动,都是符合认知发展的能力培养。这种迈向艺术的实证经验,从学前教育到大学阶段都可以加以操作运用。

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研究中发现了许多的事实真相。

1.儿童在大部分认知领域的发展,都会随着年龄而成长。尤其幼儿在数个艺术领域里具有惊人的能力,但到了小学中年级时,却发生了倒退现象。

2.学前儿童虽然在艺术表现上没有那么完美,但已具备充分的艺术认知能力,可以完全不需要父母或老师的“特别指导”。幼儿的绘画能力是自己与环境互动自然产生的,这种艺术能力的获得与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3.几乎在所有学习领域中,个体的认知理解能力先行于操作能力,但唯有在艺术领域里,却是相反的,这突显了艺术心理启蒙的重要性。因此,从游戏中学习才是儿童成长之道。

4.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儿童是线性发展的,所有的学习模式都可以做出预测。事实上,在艺术方面,每个儿童表现得却不一样,例如他在某种艺术形式发展得很好,但是却在其他种类的表现低于平均值,这也不足为奇。

5.以往人们认为人类大脑的各个区域,对于各种能力的发展,具有同等潜力。但是神经心理学却证明了大脑皮质层具有其特别的认知重心,尤其在幼儿期以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能力已变成不可能了。

这些哈佛大学专家以“零”作为主题,就是说明研究艺术的心智能力,尚在起步阶段。他们已确定艺术的发展非常复杂,而且具有多重意义,很难下定论。如何把它的所有发展能力整合起来,才是当务之急。

多元智能之父加徳纳认为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的艺术智能,每种智能都可以导向艺术,因为它是跨领域的。只要多元智能的运用方式是以朝向美学为目标,都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看见艺术的价值

艺术的特殊之处,是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进入深度的思考,这是更进一步的艺术心理教育功能。这里要介绍两个先行者。一个是阿恩海姆(Arnheim),他以自己欣赏画作的经验为基础,说明艺术具有视觉符号辨认与分析解读的可能,而整个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看世界的成长轨迹;另一个是古德曼(Goodman),他将艺术与科学相提并论,两者都需要感性和理性的配合,他推翻了以前对于艺术的刻板想法,只有感情毫无思考,科学则是纯思考毫无感情。

由于艺术可以提供一个感官知觉的固定目标,它能唤起我们的参与感,发挥不同类型的认知能力,鼓励我们参与多元智能的扩大联结。艺术不是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艺术史家和美学家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在艺术活动中获得许多层面的利益。

学会观看艺术,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美学层面,也能协助他们开发心智能力。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只是惊鸿一瞥,无法进入到作品当中,这样的观看方式并没有提升思考能力。如果我们要求自己对每幅作品都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它,还要回溯作者过去的种种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知识层面,就会“看见”艺术的价值所在。二、艺术比其他学科更适合训练儿童的思考能力

思考的方式一般分成两种,一是垂直思考,把已经习得的技巧,运用逻辑推理的收敛模式在不同的情境下操作;二是水平思考,运用视觉空间的发散模式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游走。对于艺术而言,它则是综合了上述两种的思考方式,尤其是我们将创作与观看结合在一起,更加带来相乘的效果。

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可发生学习转移,因为它是人类的本能反应,超过语言的形容和文字的描述,通过艺术可与世界联结在一起。艺术没有标准化的限制,它跨越了线性发展,因为艺术能持续接触诸如风格、构图和形式等核心概念,这些都是儿童艺术心理智能的多元表现方式。

所以艺术课程是一种愈来愈复杂的“螺旋式”学习方式,每次的创作都在重复探讨这些概念和问题,因此,它不是小学一年级时学一套观念和技巧,到了二年级时又学另一套。

加徳纳强调以艺术才能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培养良好思考习惯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如何让学校重视艺术教育的价值以及发展一些教学单元,支持跨学科的学习转移是训练学生思考启蒙的最佳方法。三、观看作品促进儿童艺术心理智能的原因

我们的视觉感知除了看见东西外,也能立即做出直觉的思考反应。当张开眼睛的那一刻,外界的形状、位置、大小、颜色、材质等特征,都涌进了我们的意识世界。

眼睛具有本能的反应,它想弄清楚摆在眼前的东西到底存在什么意义。大多数成年人并没有注意到这种想要理清事物的渴望,总以为自己只是单纯地在看,知道有东西在那里而已。但是儿童不同,他们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纯真的眼眸”去发现更多的事实真相。

真相一——艺术作品可以使思考变得更直观。当儿童正在思考的时候,有个实质的物体摆在前面,可以聚焦视线引发更多的联想,让思考更加清明。

真相二——艺术作品在不同时间的观看会有不同的结果。艺术作品的实体存在,可供儿童不同角度的观察,产生截然不同的论点,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能看出更多的新东西。

真相三——艺术作品会引起儿童专注的投入。艺术创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吸引观看者的注意,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深入,并从其中发现更多的意义。

真相四——艺术作品可以促进儿童更广泛的认知能力。这种视觉现象需要动员各式各样的认知能力,比如图像处理、推理分析、提出问题、验证假设、可能答案等。

真相五——艺术作品可以产生超链接。艺术创作的多元性,可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它使儿童和整个宇宙世界连在一起,丰富了思考的领域。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只是观看艺术作品这件事,就已经让儿童的思考能力大为跃进,也提升了艺术心理启蒙的机会。四、儿童艺术创作是无法一眼看穿的

我们的眼睛虽然看得见东西,但并不表示双眼可以补捉到所有可以被看到的物体。儿童的艺术创作,大人往往是“看不见的”,他们通常只看到作品的实体外观,而没看到作品的艺术。

我们观看儿童艺术创作的重点在于停留的时间要够长,用更细腻的眼光、更宽广的角度,以及更有系统的方式来“看”,这样才会使眼睛变得更聪明。但是现实的经验却是只看内容和主题,完全没有察觉儿童作品的重要概念、表现风格、心理含义、色彩运用等多重面貌。

艺术没有单一标准的解答,它是充满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作品具有意识、下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由于具有这种不能把它一眼看穿的看不见特质,因此,艺术的奥妙之处就在于有这么多的可看之处。如果我们能再“多看一眼”,并和孩子分享彼此的看法,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版本的作品诠释了。五、儿童艺术心理智能的观看之道

儿童的艺术创作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就像一部探险寻宝记。成人的知觉作用是非常不精细的,常常把想法、感受和图像混成一团,因此,如何培养自己的聪明之眼,将它们区分开来是很重要的。边看边找,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洞察了解儿童作品的表现方式,辨识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感动我们的地方。

儿童可将观看艺术的经验转移到其他领域的思考,按照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艺术心理智能的运作,实际上就是个体、行为和环境三者之间连续的交互作用。

因此,提供一个以艺术本身作为儿童通识教育的基础是必要的。为了认识艺术的多样性,全方位的艺术教育课程必须包括艺术创作、艺术史、审美观和艺术心理分析。对于艺术而言,它在儿童成长中扮演了一种独特的角色,它毫无拘束地跨越各个不同的多元智能领域,经由创作行为与世界做广泛的联结。它的无远弗届是其他的学科所不能及的,我们当下要做的就是用艺术心理智能滋养儿童创新力的行为思考能力。

儿童艺术心理智能观看之道的真正唯一标准是不存在的。只要符合孩子自己的发展方式就是可取之道。第二篇课程案例分析第四章儿童艺术心理启蒙个案分析——情绪表达力课程一 你说我画活动目标

藉由亲子一同前后作画的方式,将双方的信任关系带动起来。这个活动能增进亲子间的相互了解,抒发他们隐藏在内心的情感想法,沟通彼此的心理感受。这个创作过程对于儿童和家长而言是很好的发挥情绪表达力课程。活动材料

12色马克笔一盒、12色丙烯颜料一盒、12色水彩颜料一盒、12色蜡笔一盒、4开水彩纸两张、各式大小画笔六只、大型调色盘、水桶、抹布、A4纸两张。活动流程

1.儿童先说要画的对象,请家长作画,直到满意为止。

2.接着,换成家长说出要画的对象,请孩子作画,直到满意为止。

3.双方对彼此的作品说出不足之处,再加笔完善作品。

4.完成后,写上自己的主题,再彼此叙说故事情节,结束活动。活动时间

上述四个流程在一个小时内结束。活动成效

我们通过“我说你画”的艺术情商活动,能够得知亲子双方现阶段的沟通程度。从他们对彼此作画的接纳程度,可以促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并很自然地揭露出儿童的内在心理想法。最后,通过这个课程建立了儿童的情商调控功能。老师的注意事项

1.注意孩子与家长的沟通语气是如何的。

2.也注意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语气是如何的。

3.对方画好自己的想法后,原作者又是如何加笔改正的。老师的分析技巧

1.孩子如果大幅度修改家长所画的内容,可反映出双方的交流出现了障碍。

2.相对而言,若是家长大幅度修改孩子所画的内容,可反映出双方的交流出现了障碍。

3.双方的故事情节若属雷同,那亲子之间的亲密互信感真是到了无所不说的境界了。案例分析案例一

图一:孩子说妈妈画的作品《最满意的松鼠》(小从男8岁)作品介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