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儿童学习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0:38:31

点击下载

作者:林薇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唤醒儿童学习力

唤醒儿童学习力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唤醒儿童学习力作者:林薇排版:Clementine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8-01ISBN:9787508534978本书由北京禹田翰风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自序儿童,天生学习者

从前,有个小女孩很喜欢学习。可是到了小学三年级之后,她渐渐感到学习不再是快乐的,尤其是学数学变得越来越吃力。有一次数学考试,女孩只得了60分,但她还是非常高兴,因为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总算不再不及格了。可是数学老师却不屑一顾地斜她一眼:“就这么点成绩还高兴啊!我要是你,早就一头撞死了。”这让女孩感到了莫大的耻辱。或许老师是想通过这个方法来激励她,但是产生的效果却是相反的。从那以后,女孩对数学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感。升入中学后,女孩的文科学得很好,这和数学上的困难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幸运的是,女孩遇到了一位理解她、鼓励她的老师。在这位老师的帮助下,她慢慢体会到:学习的动力不应该只是来自于外界强加给自己的压力,更需要来自自己内在的动力和能力。就这样,女孩不再抗拒数学,各科成绩齐头并进,并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这是一个从逆境中重新站起来的学习者的故事,也是我真实的成长经历。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切身体验,怀着与所有莘莘学子一样的心情,我一直致力于儿童学习能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并期望普天下的孩子们不再把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让广大的父母们学会帮助孩子一步一步找到学习成功的诀窍。这也是本书想要探讨的主题——怎样让孩子感觉到学习不是压力,而是一桩可以轻松面对的事情。当然,这需要一些能力——学习的能力。

从1993年起,我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荷兰Leiden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张雨青教授一起创办了“北京金色雨林学习能力研究中心”。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和实践,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形成了一套独特、成熟的学习能力训练体系,并在北京、吉林、郑州、广州、宁波、石家庄等地发展了分支机构,经过训练的孩子学习能力提高率为96.8%。事实说明,学习能力是可以细化、量化测评的,并且是可以通过针对性训练得到提高的。

2003年,我们与中国儿童保健指导中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及宋庆龄基金会等联手推出了“成功人生系统教育工程”学习能力万里行大型跟踪活动,引导家长如何采用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配合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活动开展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取得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尽管我们帮助了很多学习困难的孩子取得了学习的成功,但是在很多城市和乡村,依然有许许多多的孩子正在遭遇学习困难并且束手无策。我真诚地希望通过这本书,将我们二十多年的研究训练成果和训练理念,分享给他们,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轻松地、快乐地学习!不忘初心,希望我多年的努力和坚持能够切实帮助到每一个孩子,惠及每一个家庭。推荐序一学习,是一种能力“学习”这两个字,对于中国父母来说,是绝对的重中之重,它所包含的意义,是任何一个词也无法取代的,它是教育的过程、手段,也是终极目标。

但是,很少有人懂得,学习,更是一种能力。

我们从上学开始,就见识过形形色色的同学,有的永远记不住作业,有的写字像螃蟹爬,有的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老师和家长也总是用“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不努力”等等字眼来评价他们,而这些“毛病”好像很少有改正的可能,在多数孩子的学子生涯中一路贯穿下来。

直到遇见林薇,我才知道,以上种种,都跟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有关。她不仅郑重地提出了“学习能力”的概念,并且二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实践,让很多孩子掌握了这份能力。

当年的“金色雨林”只是儿研所里小小的一间房,却做着超前的事。我的一位老师曾预言:学习能力的研究会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需求。正如老师所言,当前全社会开始发展素质教育,信息时代导致资讯爆棚,家长对“学习”的认知也有了改变,单纯数落孩子学习上的各种毛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是,根本问题是什么呢?这就是“金色雨林”能解答和解决的。

我的一位朋友,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写字左右颠倒,让她把一个字写一百遍,第二天照样是颠倒的。妈妈天天跟女儿着急:怎么就是记不住呢!她以为勤学苦练能纠正这个毛病,我劝她,没用的,孩子的问题不是脑子笨记不住,而是本体感有问题,是要进行专业训练的!我让她带女儿去“金色雨林”,做测评和训练,后来孩子有了显著的进步。

可见,孩子的学习问题有很多都是学习能力不足引发的,而非孩子主观上不努力、不勤奋。家长的批评不但起不到任何作用,还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逐渐开始厌学。没有哪个孩子是从上学起就想做个“差生”的,可是,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作为家长,我们能否及时发现困难的症结,并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帮上孩子的忙,却是一门大学问。

我很幸运,能在儿子出生前早早就认识了林薇,让我对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知道,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最好时机是在学龄前。孩子的学习问题往往都是上学之后才出现的,而这些大多却是学前的疏于培养导致的。所以,儿子出生后,我就开始了自己的“实践”活动,从方方面面培养他的学习能力,让他轻松愉快地成为一名小学生。

所谓良师益友,我想,就是林薇这样的吧。

对一件事坚持久了,就会成为信仰。我看着林薇一步步艰难又快乐地跋涉,我知道她放弃过很多,但对于这份事业却从未有过半点放弃的念头。她的坚持,就是更多孩子和更多家庭的福气。刘湘梅京师创智早期教育研发中心主任2016年 元月于北京推荐序二教育需要智慧

九年义务教育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的教育。父母和教师的责任是指引和帮助孩子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完成三个转化,即:知识上的转化——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情感上的转化——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能力上的转化——从学会到会学。

家长在帮助孩子完成这三个学习过程的转化时,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惑。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抱怨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上课不认真听讲;读、写、算方面记忆力弱,写作业多一笔少一划,还抄错题;数学应用题理解有困难;语文理解能力不足,写作文无法组织语言;不能与同学一起游戏,不合群;唱歌跑调,动作不协调等等……并且,家长们会笼统地把以上这些问题归结为是孩子不好学、不认真、粗心贪玩所致。其实每个孩子因基因、环境等各种因素,在出生时就具有了差异,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科学地、准确地讲,家长们产生的上面所讲的困惑,都是由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习能力发展失衡造成的,而且每个孩子表现出的这种能力发展失衡是各不相同的。

要解决这些困惑,家长需要智慧。

本书是由北京金色雨林学习能力研究中心创始人林薇老师在22年悉心研究和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智慧结晶。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点,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成熟的学习能力训练体系——“个性化教育方案”。因此,这些从科学的基础出发提高学习能力的训练策略,对于家长来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30余万学生在“金色雨林中心”接受了训练,他们的学习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为了帮助更多不能到中心训练的孩子,林薇老师集22年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撰写了本书,供从事有关教育的老师和家长学习、参考。本书所引用的国外相关资料,则可以开阔家长的视野。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本书提供给家长的,正是引导孩子如何有效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智慧。祝愿天下的父母用自身的智慧,促使孩子比自己更智慧,人生更成功!张雨青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导、教授2016年6月第一章是什么决定孩子的学习质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优势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根本学习能力有哪些发展阶段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优势

孩子天生会学习,因为正是学习才能使得孩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

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是非常灵活的,每个儿童的脑发展各不相同,他们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和优势来学习,同时也会在掌握自己最需要的技能上努力达到成功,比如运动、交流、情绪调节、艺术才能等等。现在很多父母都深深相信孩子身上具有无穷的潜能,他们知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支持性的、敏感的成人抚养者从旁协助,也清楚地认识到游戏和探索对于孩子汲取环境中的信息的重要性。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成年人都发现儿童的学习是一种尝试性的模仿和练习,是需要从体验中获得直观的经验从而转化为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理解,那么为什么一碰触到“学习”,父母就难以等待,急切地期望孩子马上就能掌握某个知识或技能,最好是一夜之间如获神助般全都学会呢。

是的,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正如百灵鸟天生就会鸣唱一样。即使对语言的研究有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语言学家仍然无法给出孩子在生命的早期不用课本、没有专门的训练,自然而然就会说话的原因。除了语言,全世界的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几年,只需要一点点练习和引导,就能掌握一系列令人惊讶的技能:走路,跳舞,唱歌,记住家人和陌生人的区别,认得去姥姥家的路,能在游戏中逗乐或者欺骗同伴,还能根据电视遥控器推理出空调遥控器的使用方法……太多太多了,孩子就像一个神力天赋的勇士,一路通关,破解自我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道“学习之谜”。

不过,回到科学的轨道,我们需要知道,儿童的学习是按照特定的轨迹发展的,他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出对不同领域的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轨迹。就像一只小羊羔刚刚从羊妈妈温暖的子宫里出来,需要适应周遭的环境,学习生存一样,人类的婴儿在降生之时虽然其神经系统和脑的基本结构已经形成,可以在良好的哺育条件下生存,但是由于他的脑和神经系统作为整合高级适应功能的思维、智慧和语言的器官,在出生时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他们又是那么脆弱,需要父母更多的“唤醒”,来协助他们完成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理解。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根本(1)什么是学习

什么是学习?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或者是没完没了地做作业。实际上这种认识严重阻碍了我们对学习的认知,因为这样容易把学习等同于一种单向的传输过程。

其实,从其所包含的内涵来看,“学习”应该由三个层面构成,它们分别是:

①需要获取的知识,也就是学习的结果;

②怎样去获取知识,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③获取知识的方法,也就是学习的能力。

对于每个孩子来说,这三个层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假如我们只强调孩子学了多少知识,会做多少道题,而不去关注他们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不去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以及从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了哪些经验,拓展了哪些能力,那么我们将会很容易对孩子产生误解,更别说如何去帮助孩子学习了。

由于对学习的理解是如此片面、单一,使得我们在对待孩子的学习活动上经常做出一些违背学习规律的事情。不少老师和家长在面对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不够主动、粗心大意、拖拉等问题时,常常不能耐下心来真正地去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更多的是指责、打骂、物质诱惑、惩罚、题海战术……最终导致孩子认识不到自己身上所具有的学习潜能,而是单纯地将其归结于自己笨、不努力等原因。久而久之,问题越找越多,事情越来越棘手,甚至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正确的认识和做法应该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真正了解自己身上的学习潜能,而每一位老师和家长则必须通过了解孩子进而帮助孩子开发出适合自身的学习能力,唤醒孩子的学习力,做一个出色的学习者!(2)什么是学习能力

人有很多种能力,比如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等等,不一而足。一个人能力的强弱会决定他掌握各种技能的成效,影响他活动效率的高低。比如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就要求孩子具备运算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方位感、逻辑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孩子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条件。

可能有些家长会问:“是不是让孩子多做题,对各种题型熟悉了就自然形成能力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在心理学上是不赞成把能力与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画等号的,因为能力只有在活动中,而且只有在那种没有这些能力就不能实现的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知识和技能只是能力的组成部分,如果缺乏知识和技能,孩子就不能进行相应的活动,也就不存在相应的能力。但是,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一定的能力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可以这么讲,能力的发展较知识和技能来说要慢得多,也重要得多。

那么,到底什么是学习能力呢?

简单地说,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学习能力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孩子来说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就是听、说、读、写、计算、思考等学习课业的能力。它们所涉及的心理过程十分复杂,包括感觉运动、知觉和知觉动作统合、语言、思维、自我监控。这些能力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发展的,而且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重要性。另外,在孩子能力发展的不同时期不仅存在敏感期,同时还存在最佳干预期。

比如,在学前阶段,感觉运动能力是一个孩子智能发展的基础,如果在这个时期,感觉运动能力发展滞后,不仅会造成孩子动作不协调、动作模仿力差等问题,还可能影响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

戈达德(Goddard,2005年)研究发现:小脑的生长速度快于大脑皮层,2岁儿童的小脑体积就已达到成人的80%,完成了“4岁时髓鞘化过程的主要阶段”,从而允许更多精细动作的完成。通俗地说,2~4岁儿童的感觉运动统合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会为下个阶段的精细动作发展奠定基础。

等到孩子4~6岁之后,知觉以及知觉动作统合能力就显得极其重要。以手部动作为例,在孩子可以顺利地握剪刀剪东西之前,首先需要发展良好的手部感觉和精细的肌肉运动能力,经过反复练习之后,孩子才能把某些感觉信息统一起来,从而使手与其他身体部位(上肢、眼睛)协调起来,自信地完成任务。如果这两部分的能力没有同步发展,孩子以后的书写、阅读和数学学习就会出现很大的阻碍。

正因为学习能力对学习如此重要,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这么解释道: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能力有哪些发展阶段

孩子从呱呱落地开始,并不是像白纸一样开始自己成长的旅程。父母也一直在观察和思考孩子正在发生的、将要发生的和期待发生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重要任务是长大,随着时间的流逝,身体或生理变化为孩子成长提供了连续性,而经验和运用经验的能力不断成熟,更促进着孩子内心世界的变化。所以现在我们来看待孩子的能力发展阶段不应该像过去那样简单、割裂地区分,而是应该用“整体性”的观点,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描述这个各种复杂能力缓慢积累的整体过程,把孩子的成长看成是全面的发展和成熟。

当然,作为父母,更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水平,我们也根据大量的研究来划分那些会产生显著变化的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孩子的学习能力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发展的。学习能力最初的发展是从感觉运动阶段开始,向知觉和知觉动作统合阶段演进,再进入语言文字符号运用阶段,最后达到逻辑思维和推理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

6岁前孩子的主要活动形式为全身性运动,也称大肌肉活动。他们通过坐、爬、走、跑、跳、抛掷等活动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头脑中对客观世界形成比较稳定的表象。

自然的游戏和身体动作的学习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极其重要。这是因为:

①由于动作经验是属于个人的,而且主要依赖于个人的技巧和练习,因此早期的动作经验对孩子的自我意识建立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

当孩子想要进行某项活动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赞赏和奖励,鼓励他们去参与、去练习。这种良好的气氛建立起来并加以维持之后,孩子的自信心会有很大的增强。实际上,身体动作的成功,为孩子的学习创造了机会,并且会改善他们的学习表现。对于成功的体验,往往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形成,并在孩子的一生中持续发展。

②身体动作的学习可使孩子在活动中凭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来不断地认识事物、感受事物,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简单的判断,为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③通过感觉运动的练习,孩子能逐渐地理顺混乱无序的世界,让他们分辨出大小、左右、前后、上下、运动、静止、声音、颜色,然后使他们学会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世界进行基本的排列和计划,成为动作的发起者和执行者。这种练习还可以帮助孩子用主观意念控制自己的活动,进而达到一定的目的,使孩子的计划性和条理性得到发展。

根据美国运动心理学家的观点,人的感觉运动能力发展按年龄和技能可以分为:基础运动技能期(0岁至2.5岁)、早儿童期(2.5岁至5.5岁)、晚儿童期(5.5岁至10岁)、特殊运动技能期(10岁至青年)。(2)知觉和知觉动作统合阶段

在感觉运动发展的基础上,孩子开始形成丰富的知觉表象世界。孩子在运动中通过感觉探索外部世界,并获得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认识,这些积极的学习使得孩子早期就可以在脑中形成事物的基本概念,从而促发他们在六七岁时可以通过更规范的媒介进行学习。来自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表明:孩子这些学习同与运动相关的小脑激活有关,所以绘画、玩沙、玩水、捏橡皮泥、玩娃娃家等活动会促进孩子更高级认知功能的关键脑区的发育。

随着感觉运动能力的提高,初上小学的孩子便可以利用听知觉或视知觉进行学习。虽然这时候他们的感觉动作仍然必不可少,但是许多活动已经开始由知觉加以替代。如当老师和家长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时,他们不再需要先模仿这个动作才能进行理解,而是直接就能够从老师和家长的表情或者言语中获取信息,并根据自己的记忆去完成这项活动。这时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就进入到知觉和知觉动作统合阶段,具体地说就是视知觉和听知觉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孩子会利用视知觉来辨别相同或者不同的事物,学习区分经验中的对象和背景,学会连点成线、由线成面,并且通过记忆来不断呈现或操作图形或文字。另外,在听知觉的能力上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孩子开始能将不同的语言与不同的事物进行关联,并能通过不同的发音理解表情和含意。这样孩子的基本思维能力也不断得到增强。

在这个阶段中,孩子虽然还离不开动作的指引,但是这时的动作却是由知觉来管理的。这时候的孩子能在知觉的支配下,将大脑中的经验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或者画出来,或者将大人的话重述一遍。这些说明孩子的心理活动已占相对优势,这对他们开始学习课业有极大的帮助。(3)语言文字符号运用阶段

语言是人们用来沟通和交流的工具,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语言本身是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包括语音符号(发音)和图形符号(文字)。语言也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与人类大脑及其神经系统的结构有关。

神经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儿童之所以能够获得语言,是因为人类的大脑皮层具有获取语言功能的神经中枢区。尽管一个儿童一生下来就具有获得语言的潜在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天赋就能自然而然地发展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真正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是语言环境,更具体地说,应该就是家长怎样来教育和训练孩子语言的环境。

根据语言系统发展和语言运用发展相结合的语言学标准,儿童的语言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大的发展阶段。①声音发展阶段

从出生到6个月前后。此阶段孩子只是发出无意义的声音,并出现最初的对声音的模仿。孩子和成人之间的交流还不是语言性质的,而只是一些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②被动语言交际阶段

从6个月至1岁。在此阶段中,孩子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对话语已有了初步的理解,开始以被动的方式参与到与他人的语言交流活动中。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用简单的肢体语言与成人进行交流,表现出最初的社会交际形式。③特殊语言交际阶段

大约从1岁到2岁半。在这一阶段,孩子已经开始说话,并能以主动的方式参与语言交流活动。他们这时使用的话语多为独词句、双词句或电报句,是属于儿童的特殊语言。④目标口语发展阶段

大约从2岁半到6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特殊语言成分已经大大减少,语言已经纳入目标语言的轨道,语音系统和语言运用规则已经被孩子所掌握,并具有一定的词汇量和语言运用技能。孩子可以用词语来解释词语,语感也已经形成,并能进行一般日常语言交际。⑤语言系统成熟阶段

从6岁到少年期结束。在这一阶段中,孩子渐渐完善自己的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一些较难的语法,迅速扩充词汇量,发展出各种语用技能;书面语也有较为客观的发展,并对口语产生重大影响,语言发展逐渐趋于成熟。

当孩子的知觉和知觉运动统合能力发展成熟之后,才有可能发展和形成语言文字符号的运用能力,例如我们所知道的阅读活动。阅读是对文字符号的辨认及理解,文字与图形的不同之处是文字代表着一定的意义,因此阅读活动涉及更高级别的大脑活动。孩子要进行成功的阅读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眼球运动、视觉速度、视知觉的辨别能力;

第二,理解字词含义。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缺乏前者,孩子会在阅读时丢字落字、颠倒阅读次序;欠缺后者,则会一知半解,或者将句子读得支离破碎。所以语言文字符号的运用对于孩子的课业学习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这些学习都需要孩子语言文字符号运用能力的直接参与。(4)逻辑思维和推理阶段

思维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产生理性认识的高级发展阶段。

孩子的思维过程,由于具体感知和抽象概括的不同,呈现不同的阶段,是从直观到抽象再到实践的。抽象的思维是以具象的感知为基础的,反过来它又可以促进感知更加充实和丰富。可以说,孩子的思维是在自己切身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这些经验反之又会影响孩子正在发展的脑和学习能力的塑造。因此,阅读、写作、计算等学习活动适合年龄稍大的儿童,并不适合那些两三岁的幼儿。在现在的早教及幼儿教育中有种倾向,过早地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如速算、识字等兴趣班很受欢迎,不少家长趋之若鹜,殊不知这样的拔苗助长其后果却是抑制了孩子大脑的有效开发,得不偿失。

从简单学习到形成日益复杂的思维,孩子的学习形式没有搁浅,反而随着脑的成熟让孩子在更广泛的环境中进行更多探索,学习类型更多样,知识层次更深入。

通过前面各阶段的提升,孩子就能逐渐自然地发展形成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当孩子具备了这种能力以后,就能解决更为复杂的学习问题。例如在解数学应用题时,我们应从弄清已知条件,确定数量关系入手,然后再列式计算。这就是一个逻辑思维及推理的过程。

其实孩子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前面三个阶段成熟发展的基础上,它更多的是体现孩子基本学习能力的累积。这个阶段的孩子极其需要进行思维的拓展性学习,进而使他们掌握更科学、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好“静”,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孩子学习能力的差异表现在时间的早晚上

有的人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很优异的能力。比如,有的小孩3岁就能够准确地分辨出乐器的音高,有的则一直到成年之后,对音乐的辨别力和感受性仍然极差。再比如,我们称之为“人才”早熟的现象,自古就有。王勃6岁作诗、曹冲称象等故事都广为人知。

可是,也有一些人到了很晚才表现出较强的能力。比方说爱迪生小学才念了6个月就退学了,由妈妈在家里教他学习。可是因祸得福,爱迪生最后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还有“相对论”的缔造者爱因斯坦,在上小学的时候也被老师称为“不会有大出息的孩子”。谁曾想爱因斯坦最后的成就远远超出老师的预期。

知道了学习能力的体现在时间早晚上存在差异,那么,家长就不应该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过于苛求。(2)孩子学习能力的差异还表现在类型的不同上

就像大人的能力各有千秋一样,孩子的学习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对听过的事情记得特别牢,而且能说会道,我们把这一类孩子叫作“听觉型”的孩子;有的孩子对看过的东西过目不忘,对图形、表格之类的提示非常敏感,喜欢从事手工、画画等操作性活动,我们把他们叫作“视觉型”的孩子;还有一些孩子活泼好动,运动能力较强,在动作能力的发展上表现优异,这一类孩子则属于“运动型”的孩子。

当然这些所谓的类型主要是指孩子在某方面的能力发展具有相对优势而言,并不是完全绝对的。但家长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差异是确实存在的。

乐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是老师和家长一致认可的。比如在上课时,乐乐对老师所提问题的反应速度最快,总是第一个举手发言,相当自信。但是做练习题时,他可就垂头丧气了。因为他的书写速度太慢,常常时间已到他还是写不完,弄得老师和家长都跟着着急。乐乐自己也觉得委屈:我挺聪明的嘛,怎么关键时刻就不行呢?究其原因,乐乐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听觉型”的孩子,听说能力要明显高于视动能力,因而导致了这种“看着容易做起来难”的尴尬局面。

那么,为什么孩子的学习能力会存在差异呢?

其实,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受遗传、环境、后天教育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的。

布沙尔(Bouchard,1995年)研究表明:出生后第一年,环境因素是造成个体差异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在1~6岁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发展又主要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比如口语能力、自我意识、躯体功能等方面。现代分子遗传学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遗传因素影响着人的神经系统、酶系统和生物化学变化,而这些差异又决定着大脑皮层分析与整合,进而制约着个体心理活动的进行和发展。

但是,斯图尔特(I.Stewart,1998年)和费舍(Fisher,2006年)提醒我们:孩子的发展不仅依赖于遗传,还依赖于孩子的经验和对经验运用的能力。这说明了在孩子学习能力的获得和发展上先天和后天的影响为1:1。

总而言之,遗传因素对于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不能决定学习能力发展的现实性。决定孩子学习能力发展的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其中家庭教育起着主导性作用。只有父母既给了孩子好的遗传素质,又给了孩子好的家庭教育,孩子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章唤醒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可以测评的学习能力是可以训练的感觉运动能力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语言及文字符号运用能力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学习能力是可以测评的

家长和老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观察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至于出现发展滞后的现象。但怎样才能发现孩子在能力发展的过程中是否滞后了呢?学习能力是可以通过测评来评估的。

一般来说,学习能力的测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感觉运动能力测验

包括平衡能力、肌力、运动协调性、节奏感和空间方向感等。通过这些测验,评估孩子的感觉运动能力是否落后于他的实际年龄。(2)知觉和知觉动作统合能力测验

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听知觉和视知觉等,评估孩子的知觉和知觉动作统合能力的发展。(3)语言表达与阅读测验

通过语言表达和标准化的阅读测验,了解孩子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发展程度。这是制约孩子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4)逻辑思维能力测验

通过图形推理、解决问题等测验,评估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学习能力进行测评,目的是分解、量化孩子的学习能力,从而为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具体的目标。腼腆的童童

9岁的童童是一个性格腼腆的女孩。有陌生人在场的时候,她总是躲在妈妈的身后。那天她刚一进门就很紧张地盯着我,从她怯生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的小心思:这个阿姨要对我做什么?肯定是想办法套出我的话。在我和妈妈谈话的时候,她一直在旁边安静地坐着,不像别的孩子会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或者动这动那,漂亮的双手在面前相互绞着,可以看出她在控制自己。

第一步:我向妈妈询问童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她的体质、睡眠、营养等等,并且详细了解童童平常的学习活动安排以及她的兴趣特长。

第二步:和童童直接交流。我向童童问了一些问题。比如:你每天在学校主要做些什么活动?你和你的老师相处得如何?最喜欢哪些科目?你觉得哪些科目最容易,哪些最难?你和同学相处得怎样?你觉得自己的学习成绩怎样?

这时候童童已渐渐卸下防备,开始向我倾诉:“我的老师不喜欢我,从来不叫我帮她做事情,老是叫我旁边的同学。”“我喜欢自然课、体育课,有点喜欢语文课,但是不大喜欢语文课中的排列句子和写作文。我觉得数学应用题最难。”“我上课很认真听讲,可是有的时候记不住老师讲的东西,老师老说我不举手发言。”

第三步:我带着童童进入测验室,进行智力和学习能力的测评。

在韦氏智力测验中,童童的得分为101分,其中操作能力测验得分高于语言能力测验。这说明童童的操作能力要强于她的语言能力。

在学习能力测验中,童童的注意集中性正常,但是注意广度很窄,相比较而言,她的听知觉能力落后于视知觉能力。在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测验中,童童的表达能力正常,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这说明童童的感觉运动能力最强,擅长动作学习。

综合以上三个步骤的结果,我们可以了解童童是这样的一个学习者:

她擅长通过肌肉动作和触摸活动进行学习,比如她能将动作练习、实际操作,或者某种模仿式的活动引入学习。由于她的听觉能力落后于视觉能力,因此相对来说,她通过观察、画图、分类操作等方式来获得学习成效相对要更容易一些。

此外,由于她的听觉能力在三大基本学习能力中处于最弱态势,因此上课听讲、口语报告、讨论问题、阅读背诵等活动将是她的学习弱点。

我把童童学习能力的测评结果给童童妈妈做了详细的解释后,她恍然大悟,说:“我从来没有想到过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影响她学习表现的重要原因。我只觉得是她太胆小,上课不专心听讲,所以总是批评她,可是效果很不好。我现在才知道,其实是以前的学习方式不适合她。”学习能力是可以训练的

这里,我们先来介绍几位特别的学习者的故事。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念小学时曾因阅读上的困难和拼读问题被安排在最差的一个班级。老师认为他是属于学习缓慢的孩子,需要进行单独的集中式教学。幸运的是,丘吉尔虽然有严重的拼读困难,可是他却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当他用口述式的方法进行学习和写作时,他便找到了最适合自己成功的学习方式。

弗里德·爱泼斯坦在当学生时也曾被认为不是个好学生,即使在大学里,他的成绩也不算好,尤其理化成绩更糟糕。可是他却有着强烈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攻克了其他神经外科医生不敢碰的病例,拯救了无数孩子的生命。

著名的美国跳水运动员格里格·洛加尼斯也是一个被人认为学习表现和潜能极不相称的人。开始上学时,由于他有表达和阅读困难,经常遭到同伴的捉弄和嘲笑,这一切使他非常沮丧。在他成为奥运会金牌得主后,他说:“我决心集中一切时间和能量去投入我能够精通的某件事情上。”他喜欢而且精通舞蹈、杂技、体操和跳水,因此学习生活也就是他磨炼运动才能的生涯。在遇到一个杰出的教练之后,他终于成功了。

诗人和作家艾米·卢瓦尔,数学学习能力上有困难;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到9岁时还没有学会字母表……

不管这些名人有多么严重的学习问题,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最终都找到了避免和弥补自身弱点的学习方法,最终取得了成功。

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认识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或者学习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特性反映在他们各自学习能力的发展程度和学习能力的优势与弱点上。了解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因此,想要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正确判断孩子的学习现状,也能让我们在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更好地理解、协助、鼓励和指导他们跨越挫折,看到希望,迈向成功。

父母在训练孩子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家庭是孩子第一个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往往也是孩子学习能力具体表现的第一个发现者。因此,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提供足够的关注、尊重和机会,是孩子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条件。

下面我们针对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向家长们提供一些训练孩子学习能力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尊重孩子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个性特点理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你的孩子也许没有他的同伴那样的音乐天赋,但他活泼好动;他可能数学成绩远不及你当年,可是他却在语言方面有着极强的领悟力。某种独特的才能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是存在的,同时它也体现出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因此尊重孩子的个性实际上就是尊重孩子与他人的不同,也能让他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自信。(2)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有向上的愿望,都希望自己成为优秀的、受人尊重的人。孩子的这种愿望正是他们成长的动力。父母每次赏识的目光,每句肯定的话语,都会有效地点燃起他们身上积极向上的火苗,使他们获得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3)了解孩子的兴趣

现在很多父母在周末的时候带着孩子奔波在各个兴趣班和补习班之间,把原本快乐的学习活动变成了身心俱疲的“苦差事”。

为了讨好家长,孩子们只能消极地顺从,尽管有些活动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要求过高,或者是与自己的兴趣不相一致。这样做的弊病显而易见,它不仅使孩子的能力与兴趣不能充分得到施展,更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从而造成对孩子内心的伤害。

大家知道,任何学习活动都只有在发动孩子内在动机的情况下才会有好的成效,因而我们应该在事先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再来决定孩子的各种学习活动。(4)学会鼓励

有的父母看见孩子在钢琴上兴致勃勃地“乱弹”时,总爱说:“听你弹的是什么呀?我来教你吧!”或者看到孩子随意涂写画板时,表现出冷漠,批评孩子。这些实际上都会阻碍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

每当歌唱家帕瓦罗蒂回忆起父亲和奶奶鼓励他的话时,总是像个孩子一样幸福。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常自编自唱地哼一支谁都不曾听过的曲子,这时他的奶奶就会说:“看着吧,我的孙子会成为一位大人物。”上学后,他仍然特别喜欢唱歌,以致影响了学习。可他的爸爸却不断地鼓励他说:“我相信你,你有唱歌的天赋。”

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出的肯定性语言,能够使孩子不断地认识并发展自己的才能。(5)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

美国国家学习实验室专家研究表明,许多不同的因素决定了个人学习方式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则决定了人们是如何接受、储存和利用知识的。

有的孩子喜欢独立学习;有的孩子则喜欢几个人聚在一起学习;还有的孩子需要在班级里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还经常看见,有些孩子边写作业边戴着耳机听音乐;有些孩子则只有在安静的屋子里才能进入学习状态。这些都表明,每个孩子都有最符合自己学习方式的环境。那么,什么是合适的学习环境呢?答案很简单,只要在学习时能够激发起他们主观能动性的,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自身能力的,就是最合适的学习环境。

所以家长们应在充分了解孩子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创造适合他学习方式的环境,才能更好地达到促进孩子学习的效果。(6)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现在很多父母都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责任感,做事缺乏自主性,只会向下看,不会向上比,没有荣誉意识等等。其实我们应该知道,责任感并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孩子需要在日常的活动中逐渐意识到自我的价值,进而才能建立起责任感。

我们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承担一份自己能做的事情,或让他了解自己在家里或在某个团体里应负的责任,并在执行过程中得到不断的认可。这样他就能一步一步地获得责任感,并把自己的生活、学习与周围的人事物联系起来。一个总是受到别人指责的人,是很难具有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所以一味地责备孩子没有责任感是于事无补的。

因此我们应当多为孩子提供承担责任的机会。如让孩子自己体验做事的后果(除了安全上的考虑之外),而不是每次都由家长来代他承担。这样一来,才会让孩子真正感觉到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去获得荣誉。帮助孩子树立责任感,也是挖掘孩子学习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们在前面说过,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只有找到针对每个孩子自身学习能力的个性化训练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为此,根据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规律,我们在感觉运动能力、知觉和知觉动作统合能力、语言及文字符号运用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几大方面,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训练方法,以此来指导和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并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力,使自己的学习方法得到改进,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感觉运动能力

感觉运动能力包括平衡能力、肌力、方向感、节奏感与韵律感、触觉、身体形象和协调能力等。感觉运动能力是孩子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原因在于:

①感觉运动能力是孩子与外界互动的主要渠道;

②感觉运动能力是孩子发展言语能力的基础;

③感觉运动能力与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密切相关;

④感觉运动能力可以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1)平衡能力

璐璐今年8岁,上三年级,妈妈说她现在还不敢骑童车。她走路老是磕磕绊绊,跑步的时候身体总倾向一侧,整个身体很不协调。老师说她的肌肉总紧张着,走平衡木时身体也僵硬着。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经常碰撞别人,而且总是第一个违反规则,大家都不愿和她一起活动。

她上课时小脑袋也总是晃呀晃的闲不住,身体坐不稳,不断地调整姿势,注意力也集中不起来。老师的要求她听而不闻,爸爸妈妈也拿她没办法。

平衡能力是人体对抗地心引力、维持自身动作稳定灵活的一种动作能力。平衡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孩子身体各感官对信息的接收,因为外界的信息往往是通过平衡器官(前庭)统合后传输到大脑的。平衡能力提高后,孩子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多余动作减少,孩子的反应更敏捷。同时由于前庭平衡系统与躯体垂直感有关,如果平衡能力增强了,孩子的书写质量也会得到改善。

保持正常的姿势,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必要条件。而正常姿势的维持是依赖前庭器官、视觉器官和本体感觉器官的协调活动来完成的。其中,前庭器官最为重要,它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和重力作用方向差异的感受器。

平衡能力有助于孩子对各种感觉信息的接收,因为外界的刺激往往是通过前庭平衡器官统合后传递到大脑的。平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孩子更有效地接收信息,筛除多余的刺激,从而使孩子的注意力更易集中。

良好的平衡能力还有助于孩子垂直感的建立,为孩子的空间知觉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坐、站、走路、跑步以及在平衡木上前行、倒退等训练可以调整孩子的平衡感。让孩子学习用足尖走路,单双脚交替跳跃,旋转身体等可以提高孩子的平衡能力。平衡能力差的孩子一般有以下表现:

①喜爱玩旋转的凳椅或游乐设施,而且不会晕。

②喜欢旋转或转圈跑,而且不晕不累。

③怕走平衡木。

④虽然看到了,仍然碰撞桌椅、旁人或门墙。

⑤行动、吃饭、敲鼓、画画时双手协调不好。

⑥分不清左右方向,鞋子、衣服常常穿反。

⑦语言不清,发音不准,语言能力发展缓慢。

⑧比较好动,在阅读、听写和抄写方面比较困难。

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家长对孩子进行平衡能力训练时应注意:

①运动中支配身体的面积,由大到小。

·从卧位到侧卧位。

·从卧位至坐位再到站立位。

·从双足站立至单足站立直至足尖站立。

②身体重心由低到高。

·在平地上行走。

·在体操凳上或更高的板凳上行走。

③从自我保持平衡直到破坏平衡后重新维持平衡。

④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在安静状态下保持平衡。

·在动作中保持平衡。

⑤在专注状态下保持平衡到非专注下保持平衡。

⑥从睁眼时保持平衡到闭眼时保持平衡。·平衡能力训练游戏1.金鸡独立

本游戏可以初步训练孩子在重心偏离常态时的身体平衡感。游戏方法(1)双手左右侧平举,身体正直,目视前方站稳;(2)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抬起,上身保持不动;(3)换脚练习,并逐渐延长站立时间。

小提示:

单脚站立时尽量不要东摇西晃。2.顶物运输

本游戏可以初步锻炼孩子在动态中的平衡。游戏方法(1)地上画两条直线,设置起点和终点;(2)孩子头顶一本书或一个枕头站在起点;(3)沿直线将头上的物品送到终点,如果掉下来则回到起点重新开始;(4)直线运输毫无难度时,可以将直线改为圈线。

小提示:

可以多人比赛,看谁先到达终点。过程中不许用手扶头上的东西。3.蒙眼过桥

本游戏可以发展孩子不依靠视觉的空间平衡知觉能力。游戏方法(1)在空地上画出两条平行的直线,称为独木桥;(2)开始时两眼睁开站立在独木桥的一端,并注意地面上的独木桥的走向;(3)然后闭上眼睛站立,并向前方独木桥行走。

小提示:

保障孩子的活动范围安全,游戏周围没有障碍物,独木桥起点与终点均有明显标志。(2)肌力

小玲是个9岁的小女孩,身体很单薄,平日里总是无精打采、很疲倦的样子。上课时,她挺不直上身,总是弯腰驼背;听讲时,不是手托着腮,就是趴在桌子上,不能保持一个正确的姿势;握笔的姿势也不正确,抄写速度还很慢,经常写不了几个字就要停下来休息。

做运动时,她身体部位都十分紧张,动作僵硬,不会放松,站立的时候不断变换姿势。老师批评她,她总是说“我好累”。老师对她束手无策,只好与家长联系。妈妈又着急又无奈,感到十分苦恼。

肌力是肌肉收缩的力量,是人的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缩或舒展)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肌力包括肌肉的张力、动力和耐力,它们是儿童身体适应能力中的重要因素。如果孩子的肌肉收缩无力,或者因身体极容易疲劳而不能持久地伸缩用力,往往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动作协调性。

肌力的锻炼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使孩子的身体躯干更有力量,而且能让孩子掌握对不同力量的控制能力,为孩子适应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我们经常看见有的孩子不能较长时间保持较好的姿势,坐无坐相,站无站相,由于精神不振导致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这些孩子的肌肉活动不足、肌力较差。

肌力可以通过翻滚、爬行、跳跃、提重物,以及仰卧起坐等训练加以增强。肌力不足的孩子一般有以下表现:

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

②看书或写字时,总爱趴在桌上,不能保持良好的姿势。

③握笔姿势不正确,抄写速度比较慢,写一会儿就得休息。

④精神萎靡不振,看上去很疲倦。

⑤运动时,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

⑥做俯卧撑时,头、颈、胸无法抬高。

⑦对老师的要求无法有效完成,常有挫折感。

⑧手脚笨拙,容易跌倒。家长对孩子进行肌力训练时应注意:

①遵循孩子肌力的年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延迟滞后。

②先练大肌群,后练小肌群。腿部、胸部和背部的肌群属于大肌群,臂部、手部、颈部及脚部的肌群属于小肌群。

③肌肉要轮流交替训练。交替练习的肌群在每一次练习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后,进行第二次练习时才能承受更大的负荷;另外,同一块肌肉交替练习可以避免疲劳与损伤。

④注意负荷强度与重复次数。运动实践证明,如果练习时负荷重量大、重复次数少,则最大力量发展较好,尤其肌肉群受到超负荷练习后,力量素质会得到有效的发展;重量与次数皆适中,则肌肉的体积增大较显著;重量小重复次数多,则主要发展肌肉的耐力。

⑤注意动作速度。动作速度的快慢对力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练习时尽量加快动作的速度,尤其加快单个动作的速度,能有效地提高爆发力。·肌力训练游戏1.小士兵

本游戏可以发展孩子的髋腰肌、大腿屈肌群、上臂屈肌群的力量,也可锻炼爆发力和控制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游戏方法(1)上半身前倾,做抬大腿动作,另一腿尽量蹬直;(2)两腿轮流上抬,同时自然摆动双臂;(3)一次练习3~6组,每组15~25次,每组做完休息3分钟。

小提示:

抬腿时尽量使大腿与地面平行,蹬直的小腿与地面垂直;动作速度越快越好;注意保持自然呼吸。2.小青蛙

跳跃运动是一种良好的健身方法。练习跳跃可以使人体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有利于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和平衡能力,发展身体协调性和灵敏度。经常进行跳跃锻炼,能使身体得到振荡按摩,从而增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运动素质水平。游戏方法(1)直腿跳:从深蹲开始摆臂蹬地向上跳起,下落缓冲还原到深蹲;(2)收腹跳:从半蹲开始摆臂跳起,收腿收腹,下落还原后重复;(3)如此反复练习,5~10次一组,每周练习2~3次即可。

小提示:

蹬地有力,动作连贯,保持自然呼吸。3.俯卧撑

这个游戏可以发展孩子的三角肌前部、胸大肌以及肱三头肌等上肢力量。游戏方法(1)俯身向前,手掌撑地,手指向前,两臂伸直,两手撑距同肩宽,两腿向后伸直,两脚并拢以脚尖着地;(2)两臂屈肘向下至背低于肘关节,接着两臂撑起伸直成原来姿势。

小提示:

身体保持平直,不能塌腰成“凹”形,也不可拱臀成“凸”形。(3)方向感

琪琪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她有着黑黑的头发,大眼睛,十分惹人喜欢。但是,她的学习却让父母着急。她写作业速度比较慢,写汉字也经常张冠李戴,而且颠倒笔顺和结构。写数学作业时明明看到的是“35”却写成“53”,有时还分不清“6”和“9”,这样一来,她的计算就经常出错,影响了学习成绩。在仿画简单图形时更是擦擦改改,总是画不像。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琪琪在讲一个故事时,讲讲停停,很不连贯,而且前言不搭后语,别人真不知道她讲的是什么。爸爸妈妈很纳闷:难道琪琪是个“小马虎”吗?

方向感也称方位知觉,是人体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如对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的知觉。人的运动有赖于对空间的认识,需要具备良好的方向感。同时学习作为一种知觉活动,也需要个人对空间关系有深刻的体验。

如果方向感发展不良,孩子就会出现抄写左右颠倒、部首张冠李戴等问题。另外由于对空间关系认识不足,还会导致孩子产生诸如做事无条理、计划性差、对位置和顺序判断失误等问题。

方向感也可以用“本体感”来进一步作解释。本体感是人体的深度感觉,它包括位置感觉和运动感觉。本体感可以帮助人体随时和地心引力保持协调的关系,比如在我们做任何活动时,不用特别去注意身体、四肢的位置,也能够很顺畅地完成互相关联的活动,像翻身、站立、跳跃、扣扣子、写字、梳头等。

培养方向感可以通过训练孩子辨别左右、前后、上下、里外等来进行。还可以让孩子练习抛接球、画图、走迷宫等活动项目。方向感不好的孩子一般有以下表现:

①到陌生的环境很容易迷失方向。

②不善于玩积木、组合东西。

③排队、投球有困难。

④抄写汉字时经常把部首张冠李戴,左右颠倒,笔顺出现错误。

⑤仿画图形比较困难。

⑥语言表达能力差,叙述一件事情总是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使倾听者很难明白。

⑦自己桌子的周围无法保持干净,不会收拾桌子。家长对孩子进行方向感训练时应注意:

由于方位本身具有相对性,儿童从具体的方位知觉上升到方位概念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因此在训练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儿童正确地识别方位。此外,要特别纠正孩子因方位知觉困难造成的学习上的错误,如初入学的孩子常常是“b”与“d”、“p”与“q”、“8”与“∞”、“9”与“6”不分。

研究表明,方向感不完全受遗传的影响,通过后天的训练,同样能促进儿童方位知觉能力的提高。·方向感训练游戏1.辨别方位

这个游戏可以使孩子能以自身为中心,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游戏方法(1)让孩子站定;(2)说出自己上、下、前、后、左、右分别有什么东西;(3)选择不同的环境反复游戏。

小提示:

孩子反应速度越快越好。2.颠倒国

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空间方位知觉。游戏方法(1)指导孩子向相反的方向作出反应。比如让孩子举起自己的右手抓住自己的左肩等;(2)让孩子站在镜子前面,判断镜子里自己的左、右手在哪里,并比较它们与自己实际左、右手的关系;(3)再找找镜子里自己的左眼、左腿、右腿、左耳……并与实际的位置作比较。

小提示:

在保持正确的前提下,让孩子加快反应速度。3.纸上谈兵

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方位感,提高孩子在抽象水平上辨别方向的能力。游戏方法

让孩子按方位指令在纸上画标记。(1)在纸上画出一个中心点。给孩子方位指令,让孩子在中心点的上、下、左、右各画两个点,呈十字状;(2)以“十”字为中心,在其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各描四个点,最后画成一个正方形(如图)。

小提示:

让孩子学会听懂对抽象方位的指令。(4)节奏感与韵律感

佳妮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乖巧又可爱。水汪汪的大眼睛,看上去灵气逼人,在学校深受老师的宠爱。两个月前,学校组织文艺汇演,班里准备了两个节目,佳妮因为形象好被班主任老师选中当全班大合唱的指挥。佳妮却说自己做不好,不想当这个指挥。

音乐课上,佳妮总是觉得很难熬。老师组织打拍子,她总是和别人打的不一样。老师教唱歌,歌词她记得最快,但旋律和歌词却总也套不准。所以她总是不敢轻易施展歌喉,更别说当大合唱的指挥了。老师坚持让她试一试,试的结果,老师也吓了一跳:简单的2/4拍,教几遍也打不对,没有一点节奏感。老师只好无奈地换了别人。老师总也想不通,这么简单的事情她怎么就学不会?

节奏感与韵律感是孩子通过活动培养起来的对时间快慢的感觉。它们对孩子发展大脑神经控制动作的能力和保持平衡的能力都有影响。节奏感与韵律感的训练可以帮助孩子动作更敏捷、更周密,尤其是节奏感,它对孩子日后的语言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拍球、跳蹦床、跳绳、拍节奏等训练,都可以起到相应的锻炼目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差的孩子一般有以下表现:

①运动时身体协调性差,动作不合拍。

②做作业不够细心,爱出一些小错,不是字少写一个笔画,就是数字漏写一个零。

③对音乐节奏不敏感,唱歌时容易跑调。

④不能控制动作的快慢和缓急,显得毛手毛脚。

⑤行为和情绪容易冲动。

⑥不能有序地安排自己的事情,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就去做另一件事。家长对孩子进行节奏感与韵律感训练时应注意:

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节奏感十分必要。要培养孩子的节奏感离不开身体的动作,韵律活动是增强节奏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拍节奏是儿童节奏感入门训练中最常见、也是最适合他们的方法。开始练习时,可以让孩子面对面地坐在大人的腿上,由大人边朗读儿歌,边持续而有规律地上下(或前后)摇动孩子的身体,使孩子感受持续稳定的律动。

进一步练习时,让孩子边朗读儿歌,边有节奏地进行拍手、拍腿、踏脚、依次传球、轻击打击乐器等动作。还可以根据儿歌的内容设计相关的肢体动作。

拍节奏练习不仅能使孩子动作协调、合拍、整齐,更能在节奏性活动中使他们的运动神经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节奏感是以运动为基础的,是在节奏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节奏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所以节奏感训练需要家长付出耐心,持之以恒。·节奏感与韵律感训练游戏1.我学你猜

让孩子留意身边有节奏的现象,训练孩子的节奏感与模仿能力。游戏方法(1)一个人学,一个人猜;(2)猜的人背后贴出具体需要学的要求,如交通工具声、动物叫声;(3)学的人有节奏地发出或拍出各种形象的声音。

小提示:

让孩子在模仿时,尽可能清楚地表现出各个音的长短与强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