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产业概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6:20:08

点击下载

作者:乌丹星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老年产业概论

老年产业概论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老年产业概论作者:乌丹星排版:aw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9-01ISBN:9787518019540本书由中国纺织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内容提要

老年问题,既是人口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老年产业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跨产业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其复杂性、专业性、广泛性是其他单一产业无法比拟的。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日趋严重,对养老产业人才的需求日渐凸显。

要培养合格养老人才,首先需要完整的培养体系和优秀教材,而目前我国市场上针对老年照护、护理方面的教材比较多,对产业发展整体进行较为系统阐述的教材十分匮乏。本书参编人员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熟悉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因此从知识结构、内容编排、案例选取、思考题设计等方面都经过了严谨慎重的考虑和选取,使其尽量满足教学需求。序

21世纪的全球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充足的劳动力、富有创造力的社会人口流动充当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生育率的不断下降、劳动人口的不断减少,家庭结构及社会形态的不断改变,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公共管理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以及价值观、社会观等方面都无疑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应对老龄化之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这样一场世纪人口大革命中,如何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成败的关键。“人”的问题,既有人口老龄化的当事者老年群体,也有承担着家庭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中年群体,更有年轻一代。在中国文化中,三者之间的代际关系,年轻人是被中年人和老年人呵护的一代,是“宁可牺牲自我也要保全下一代”的社会价值观的受益者。如果说挑战与机遇并存,老年人、中年人是把挑战留给了自己,把机遇留给了年轻一代。但是,无论长者如何设想、如何呵护,一个国家的未来终究是要年轻一代担负起重任。因此,未来的20~30年,中国年轻的一代能否勇敢地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并有能力挑起大梁,带领这个国家走向老龄化中的繁荣稳定、国泰民安是我们今天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在老年产业人才培养学历教育方面,目前中国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简称:老服专业)。这也是在教育部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上能够看到的唯一的一个与老年产业相关的专业。随着近几年老年产业发展的不断升温,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也由最初的几所发展到了今天的几十所,并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养老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意识到了未来是“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深刻道理。但是,十分残酷的现实是,学了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最终留在这个行业里的却寥寥无几?除了社会公认的一般原因,比如:对老年服务工作的歧视和偏见、老年服务工作者的待遇和社会福利缺乏保障、工作辛苦时间长、职业发展不清晰等等之外,教育层面也需要有所思考。这个专业的引导方向、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是否合适?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很多院校把此专业基本定位在“伺候老人”的水平上,把“护理”“照护”的内容和技能看得很重,而对全球产业大局、发展前景、对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综合素养要求、职业规划等方面缺乏认知。到目前为止,连一本老年产业相关的专业教材都没有?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也经常会问到“老师,我们是学服务的还是学管理的”。“将来做老年服务还是老年管理”?等比较模糊和尴尬的问题。实际上,进入老年产业的年轻一代与目前在一线从事老年服务的“40/50”一代相比,更重要的职责是在未来承担起自下而上的管理职能,因此,对老年产业的全面认知和深刻把握是必须的基本职业素养。同时,这个专业也面临着由高职上升为本科的需求。升本之后,与原有高职在教学方向引导、内容选择、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专业水准、技能水平等方面到底有什么不同?应该有怎样的提升?至少应该有几本相关的教材相匹配?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在预判中走在了市场的前头。乌丹星博士带领的北京吉利学院研发团队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这类教材的研发和开发,并在本校进行了教学实践,今年及时推出了这本《老年产业概论》。这是我们国家目前唯一的一本与老年产业相关的专业教科书和参考书。首先,该书从宏观上将老年产业做了细分,划分出了八个子版块,并就此展开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索这个专业的内涵,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产业与职业全貌的天窗。这对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站在全球老年产业发展的高度思考问题,培养较高职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该书为进入这个专业的学生做了较高的未来职业定位。使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照护服务”的养老服务员了,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般管理者”,而是有着更高使命、更大职业目标、更宽发展视野的“综合性复合型”养老人才,是对知识与能力的“复合性、专业性、综合性”的高层次发展,是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管理者和运营者;第三、在职业技能培养上,要求学习该专业的学生既能够自下而上地从为老服务的点滴实务实操做起,也能够自上任下的胜任项目策划、咨询培训、组建团队、运营管理等工作,成为两者结合的“项目操盘手”,这样的人才也才是企业和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

尽管本书还有很多不完善和瑕疵,编写本书的老师们的专业背景也并非一致,多数老师是跨专业、跨学科的。但是,其意义和价值在于启发和提醒我们,要想培养出高品质的人才,需要不断研发和创造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不断进行知识融合和技能整合,不断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产业发展视野,站在更高的层面引导年轻人进入老年产业并为年轻一代指明发展方向。

同时,鉴于目前市场上大批跨界人员进入老年产业,但“想找一本老年产业相关书籍都很难”的局面,该书的问世及时填补了国内老年产业“产业全貌”专业书籍方面的空白。我们期待并相信,本书能够为中国老年产业发展增加新的动力和能量。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前言 Preface

要培养合格的养老人才,首先需要完整的教学体系和优秀教材。目前我国市场上针对老年服务、老年护理方面的实务教材比较多,但对产业发展系统阐述的教材十分匮乏。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教师及学生们都将老年产业误解为“老年照护和护理”。为了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视角正确理解老年产业及未来发展前景,由国家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吉利学院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博士率领的健康产业研发中心教材编写组,历经了两年的努力使这本中国首部老年产业相关教材《老年产业概论》得以完成并在本校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印证。

本书的参编老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熟悉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特点,因此从知识结构、内容编排、案例选取、思考题设计等方面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虑和选取,使其尽量满足教学需求。本书的完成凝聚了全体老师的辛勤努力。乌丹星博士亲自担任了本书的主编,负责大纲、第一章和第三章内容的编写以及全部章节的修改、审稿定稿;董秀芹老师担任了副主编,负责编写了第四章和第五章,并承担了后续书稿目录编写、通稿、与出版社沟通等工作;闫跃红、符运能老师参编了第一章;朱明丽老师参编了第三章;郭元老师参编了第五章;罗丽娟、杨静、李俊丽、杨星和刘京平老师共同编写了第六章;刘建军老师编写了第七章;贾东军老师编写了第八章。此外,我们还荣幸的邀请到了两位老年建筑方面的专家参与了本书的编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编写了第二章,开彦老师编写了绿色建筑部分。在此,向各位老师的辛勤努力表示敬意和感谢。

本书还十分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吴玉韶主任作序。在此向吴主任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本教材的编者之所以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花费了大量业余时间去努力完成写作任务,是出于教育工作者对新兴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本书的问世能够对已经及即将投身老年产业的学生及各类人员有一定的帮助和启迪,这将是我们的最大欣慰。由于编者水平所限,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读者赐教指正。编写组2015.7第一章绪论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产业的概念、特征、分类及发展史。

2.掌握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市场条件。

3.了解老年产业相关概念、特征和分类。

4.掌握老年产业的产业链及其上下游关系。

5.了解中国老年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引导案例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老年产业开始萌芽,80年代和90年代进入形成期。尤其是90年代后期,许多大企业相继进入老龄市场各领域,不仅拓展了老年产业的市场空间,而且大大地提高了老龄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目前,日本的老年产业在市场规模、社会功能、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生产技术装备的专门化等方面都具备了产业构成的要素,进入了扩张期,产业规模将以4%~5%的年率稳定地成长,至2025年成为拥有112~155兆日元(按现行汇率折合1兆美元上下)巨大规模的支柱产业。

另外,将老年产业与有关产业做比较,可以得出:(1)同属于21世纪的新兴产业,老年产业与环保产业相比较,其规模将是后者的2.0~2.5倍。(2)老年产业与曾是日本支柱产业的土木建筑业相比较,成长率将是后者的6~7倍,市场规模将是后者的1.5~2.5倍。

正是因为如此,面对长期的经济低迷,屡感回天无力的日本政府对老龄市场充满了期待。经济产业省《21世纪经济产业政策的课题与展望》报告特别强调:推动老年产业和IT产业等的发展将带动日本经济走出低谷,并有可能在21世纪最初25年内实现年均2%的经济增长率。——摘自《日本老年产业发展》第一节 产业一、产业概念

产业(industry)作为一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在史忠良主编的《产业经济学》中认为“产业”是介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和家庭)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若干“集合”。相对于企业来说,它是同类企业的集合;相对于国民经济来说,它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产业的定义是“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还有学者认为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的含义。狭义上,产业仅指工业部门;广义上,产业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持狭义概念观点的学者认为:由于工业在产业发展中占有特殊位置,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密切相关,所以产业仅指工业;持广义概念观点的学者则认为,老年产业是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等都涉及的产业。有关产业的定义很多,甚至有人认为需要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给予相应的特定定义。

由此可见,产业的概念涉及面广、内容庞杂。但是概括地讲,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这些企业提供某些相同、类似或关联的产品和服务,彼此之间既竞争又合作。二、产业的基本特征

虽然产业的定义众多,但其特征非常明显。概括来讲,产业具有5个基本特征(图1-1)。(一)共同性

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的,有着某种明显的共同特征。(二)市场性

一个产业就是一个市场。小的产业是一个小的市场,大的产业就是一个大的市场。(三)规模性

产业应该是达到一定规模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或者即将占有一定份额的企业的集合。(四)竞争性

凡是进入某一产业或产业群中的企业都不得不遵循市场规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五)营利性

产业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而产生的,产业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在市场交换过程中获利才能得以继续发展。离开盈利,产业便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动力。图1-1 产业基本特征三、产业分类

同一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产业的分类关系到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由于客观现象千差万别,分析主体的研究目的、角度、标准也不同,因而产业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以下重点描述七种产业划分方法。(一)两部类分类法

马克思按照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把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而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这两大部类。第一部类专门生产生产资料,目的是要满足社会生产消费的需要。第一部类又分为两个小的副类:一是为生产生产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二是为生产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第二部类专门生产生活资料,目的是要满足社会生活消费需求。第二部类也分为两个小的副类:一是生产必要消费品的部门,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二是生产奢侈消费品的部门,以满足发展和享受的生活需要。(二)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是以物质生产特点的不同而进行分类的方法,即按照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过程、加工方式和劳动产品的不同而进行分类。因此,它把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划分成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个产业大类。

其中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轻工业是主要生产消费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包括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印刷、家具、制革等工业部门;重工业是主要生产生产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包括冶炼、钢铁、煤炭、电力、石油、化工、机械等工业部门。(三)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是以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为标准的分类方法。费歇尔根据人类经济活动与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最早于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冲突》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和分类依据。第一次产业是与人类第一个初级生产阶段相对应的农业和畜牧业;第二次产业是与工业的大规模发展阶段相对应,以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并提供物质资料的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第三次产业是以非物质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包括商业在内的服务业。

库兹涅茨的分类法表现为,将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A部门(农业产业)、I部门(工业产业)和S部门(服务产业),简称“AIS分类法”。其中,A部门包括农业、林业、狩猎业和渔业;I部门包括矿业及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供水、运输和通信;S部门包括商业、银行、保险、房地产、住房的所有权、政府及国防、其他服务。

总的来讲,三次产业分类更多地是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为标准进行分类的。可以将全部经济活动划为三大类,即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一次产业,将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二次产业,将从第一、二次产业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三次产业。根据这一划分标准,第一次产业即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第二产业即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煤气、电力、供水等;第三产业即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运输业、通信业、仓储业、商业贸易、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饮食业、文化、教育、科学、新闻、传播、公共行政、国防、娱乐、生活服务等。(四)生产要素集约程度分类法

生产要素集约程度分类法是根据不同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种类和依赖程度的差异,即以生产要素集约程度的不同作为标准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这里的资源是指劳动、资本、土地、知识和技术、管理、自然资源等投入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的总和。因此按照生产要素集约程度分类法,产业被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例如:纺织、制革、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产业都属比较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构成水平较高的产业。例如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都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对知识的需求依赖程度较大的产业,或者说是以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为主体,其生产的产品中技术含量高、脑力劳动所占比例较大的产业,如航天、计算机、新材料、新能源、测控仪器等产业都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五)产业地位分类法

产业地位分类法是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为标准进行产业分类。可划分为基础产业、瓶颈产业、先行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等类型。

基础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并为大多数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由于基础产业是其他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一般要求先行发展基础产业。如果基础产业得不到先行的、充分的发展,它就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基础产业的具体内容或种类结构会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就老年产业发展而言,基础产业包括了住宅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

瓶颈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未得到应有发展而已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

瓶颈产业的存在,会使产业结构体系的综合产出能力受到较大的限制。如果基础产业未得到先行的、充分发展,那么它就可能成为瓶颈产业。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综合产出能力,就应该克服产业的瓶颈限制,优先发展瓶颈产业。老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产业目前集中体现在了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金融支持。

先行产业其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先行产业是指根据产业结构发展的内在规律或自然规律,必须先行发展以免阻碍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这类产业包括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另一类先行产业是指根据国民经济战略规划的需要,人为地确定必须先行发展以带动和引导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即先导产业。广义先行产业包括狭义的先行产业和先导产业。就老年产业发展而言,金融产业是重要的先行产业,也是重要保障。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这类产业往往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支撑作用,但不一定能起到引导作用;同时,往往由先导产业发展壮大,达到较大产业规模以后就成为了支柱产业;或先成为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既起引导作用,又对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主导产业。然后再发展成为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不再起引导作用,而只对整个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的支柱产业。随着中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银发产业必将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根据罗斯托的阐述,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他认为,作为主导产业,它应同时具备如下三个特征: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引入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形成持续高速的增长率;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类产业往往既对其他产业起着引导作用,又对国民经济起着支撑作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发展对银发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六)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是指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按照这种分类法划分的常见产业有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衰退产业、夕阳产业、淘汰产业等。由于划分产业发展阶段的标准有很多,所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的界限并不是很明确,只能是大概的划分。

幼小产业是指在开发初期因生产规模过小、成本过高、技术不成熟而不能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并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有些幼小产业经过一定时期的政府保护,能够安全度过幼年生命危险期而成为前途无量的新兴产业,进而成为一国的先导产业或主导产业;有些幼小产业因为技术、成本、需求、原料等方面的缺陷或其他原因,即使经过政府一定时期的保护和扶持,也不能安全度过其幼年生命危险期而成为夭折产业。目前中国老年产业正是处于“幼年期”,规模小、成本高、缺乏盈利能力。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

新兴产业是指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已经度过了幼年生命危险期的新的细分产业,这些新的细分产业的产品在技术工艺、用途、生产方式、用料或其他方面与原有产业的产品有较大的不同。老年产业也是新兴产业之一,从幼小走向成熟是必然趋势。

朝阳产业是指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其进入技术不断成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时期,处在这一发展时期的产业称为朝阳产业。朝阳产业常常与夕阳产业相对应。老年人在生理年龄上属于“夕阳人”的范畴,但老年产业属于朝阳产业的范畴。随着技术进步、成本不断下降、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老年产业是未来中国最有希望成为真正的朝阳产业的产业之一。

衰退产业是指由于技术逐渐老化、需求逐渐萎缩、平均成本不断上升而引起规模收益逐渐下降、产业规模逐渐缩小的产业。这类产业往往是由过了壮年期的产业发展而来的,继续衰退下去就成为夕阳产业,最后成为淘汰产业。这类产业如果出现某些技术的重大突破也会重新获得新生,进入另一产业生命周期。

夕阳产业是指衰退产业继续衰退下去,得不到政府的有关扶持,也没有某项技术的重大突破来改革原有的技术条件而即将退出市场的产业或产业群。夕阳产业也可以在出现重大技术突破的条件下重新焕发青春,进入另一产业生命周期。否则,政府往往会采取产业转移政策,将此类产业转移到更有成本等竞争优势的地方去,或在适当时期引导该产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其他产业转移。

淘汰产业是指产业发展到一定时候,由于技术老化、需求萎缩、成本上升、长期亏损而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而退出市场的产业。(七)标准产业分类法

标准产业分类法(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简称SIC)是为统一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由权威部门制定和颁布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标准产业分类在划分产业时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社会产品和服务的种类;生产工艺与技术的相似性;统计上的需要和方便。联合国在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简称ISIC)。1971年版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10个大项,在每个大项下面分成若干中项,每个中项下面又分成若干小项,最后将小项分解成若干细项。不仅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大项、中项、小项、细项四级,而且各大项、中项、小项、细项都规定有统一的统计编码,便于计算机管理。其中10个大项的产业是: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矿业和采石业;制造业;电力、煤气、供水业;建筑业;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通信业;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另外,产业也可以根据技术的先进程度分为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根据产品的供求状况分为长线产业和短线产业等。四、产业发展史

产业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和五次大的工业革命,使得产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向前进步。(一)三次社会大分工

在远古时代,人类只是靠采集和狩猎等维持基本的生存,那一时期不存在产业。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随着分工的发展,开始出现种植业,农业开始发展并逐渐成为当时的主要产业。之后,随着分工的深化,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新石器时代,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养殖业和畜牧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且出现了金属工具,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奴隶社会早期,商业从农业、手工业中分离出来。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人类社会的农业文明时期,形成了现代社会中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雏形。(二)五次工业革命

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五次大的工业革命,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以纺织机和瓦特的蒸汽机为代表,传统手工业转变为大机器工业,人类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时代逐渐进入了大机器为主的工业时代,纺织、机械、煤炭、钢铁、铁路、船舶等产业逐渐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期的德国,内燃机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由以蒸汽机为主的时代进入内燃机为主的时代,汽车、石油、化工等产业诞生。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的美国,电气的技术创新使人类社会由内燃机时代为主进入到了电气时代,电力、电气等产业逐渐形成。第四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到以计算机为主的后工业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等产业形成。第五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使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生物、新材料、新能源、通信、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层出不穷。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随着传统产业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人类开始探索能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的产业发展模式,生态化、信息化、全球化和融合化的产业必将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方面还有待经济学家们结合各方面资源去共同探索一条更加适合人类社会和谐的产业发展道路。

中国的产业发展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今7000多年,先后经历了原始农业时期、传统农业时期、农工商交会时期、机器工业时期、电气工业时期和现代服务业时期等。表1-1详细列出了中国产业发展的历程。表1-1 中国产业发展历程

在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只有简单的农耕业。这一时期主要是原始农业。封建社会早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因此被称为传统农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提高,形成原始工业雏形。由于金属工具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工商业的共同发展,封建社会进入到农工商交会时期。明末清初,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小规模的纺织业,由于受政治制度限制,工业没有发展起来。清朝晚期,资本主义制度的输入,机器工业开始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以电气化、基础工业、重化工业、电气工业为特征的产业得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以电子、信息为时代特点的现代农工商也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五、产业发展基础条件

任何一次产业的变革都会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而人类历史每一次向前发展都为产业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催生出新的产业,带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为下一次变革积蓄雄厚力量。人类发展会推动产业发展,因此,深入挖掘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至关重要。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主要指宏观方面的条件,包括原有产业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等。(一)原有产业基础

一般来讲,多数新兴产业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与原有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密切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多半是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带动其升级发展。如旅游业的发展,如果传统的旅店业、餐饮业不发达势必会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老年产业发展的原有产业基础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机构、养老院及家庭养老功能,在此基础上的升级创新、改造、技术进步等才有可能实现。

产业发展与资源的关系也很密切。要发展新兴产业,也必须在资源配置上下功夫,集中优势资源,形成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不但是指硬件资源,同时也包括人力资源等软性资源。与已经存在的产业不同,新兴产业需要新的技术或方法,而这些新的技术和方法必须由懂得操作和运用的高素质人才去完成。而这样人才的使用,需要很长时间的人才积累才能够支撑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培养一批能够从事新兴产业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培养一批懂技术、有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较高专业水平和技能的专家人才,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比如:互联网业的兴起就得益于早期计算机操作人才的大量培育和储备。老年产业的硬件资源得益于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品模式和商业模式。人才资源目前是制约老年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二)政治基础

首先,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优惠政策等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除了法律法规之外,在新兴产业的进入门槛、管理规则、市场公平竞争、市场监管、产业标准等顶层设计方面,政府也是直接的主导者和监管者。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政策、专项资金支持、专项科技项目支持等方面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保证新兴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大批鼓励发展老年产业的政策和措施,是未来老年产业发展的有利保障。

其次,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也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区域内城市综合承载功能较强,配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将极大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如区域内的道路、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水、电、气、热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及供排水能力等。同时,为促进新兴产业产业集聚和工业集约发展的各级各类开发区、特色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完善等,都能为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配套服务。(三)经济基础

国家和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技术开发、设备投资、重要项目和关键技术引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会带动产业的需求,提高公民的购买力。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理念的不断改变,为老年产业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经济基础。(四)文化基础

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民风,较高的公民素质和高度包容的多元文化,会成为产业发展的依托。拿旅游业来说,如果景区的文化底蕴不佳、民风败坏、游览区公民素质低下,不能包容外来文化,那么就会遏制景区旅游业的发展,使游客望而却步。20世纪80年代健身行业在深圳宣传时,只有外国人感兴趣,而当地的百姓则接受不了。这体现了对健身文化的不同认知,自然,那一时期健身行业在深圳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挫伤。随着中国独生子女一代父母进入老龄化,减轻子女负担、独立自主生活已成为未来新生代老年群体的共同心声。

当然,产业的发展除了需要依托一定的宏观基础外,它同样需要必要的微观环境和条件,良好的市场条件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六、产业发展市场条件

产业发展的市场条件就是产业发展的市场基础,它是由包含了市场容量、客户需求、客户认知度和客户购买力、市场开发程度、市场规则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市场集合体。(一)市场容量

是指在不考虑产品价格或供应商策略的前提下,市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吸纳某种产品或劳务的单位数目,实际上就相当于市场总体需求量。新兴产业要发展必须具备一定规模的市场容量,一个产业产生的根本根源是市场需求。当社会上产生了某种其他产业不能满足的市场需求时,一种新的产业就会破土而出。产业发展是否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根本动力也在于市场需求。当一个家庭有了一台电视,别的家庭就会产生“我们家也需要”的想法。当市场上生产电视的厂家不能满足亿万家庭需求时,就会有更多的厂家参与到电视生产行列中,形成了电视生产企业的集合;当多种家庭电器的需求达到旺盛时,就形成了家电产业。当社会产生多种市场需求时,就会产生多个产业。同理,老年产业的市场容量是由老年人口决定的。目前的千亿市场规模走向未来的万亿市场规模是毋容置疑的。(二)客户需求

市场容量代表着一个市场的总体规模,而客户需求则代表着市场容量中不同的细分组成和结构。是不是有了市场容量,产业就一定会自然发展起来?答案是否定的。不论市场容量有多大,如果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够满足客户需求,或是偏离了客户承受力的话,产品和服务也是卖不出去的,产业发展也同样会受阻。

客户需求有潜在需求和有效需求之分,也有一般需求和刚性需求之分。潜在需求是指客户有这种需求,而且这种需求与你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吻合的,具有一致性。比如,多数老年人需要家政服务的协助,需要就近医疗条件等。但是,客户是否愿意或者是否可能购买你的产品或消费你的服务就另当别论。有效需求是指客户不但认同你的产品和服务、具备一定的购买能力,而且积极主动产生了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比如,老年人愿意并能够花得起钱雇保姆。刚性需求是相对于一般需求而言,是指必须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才能够使生活进行下去。比如:失能老人的照护,家庭成员由于工作等多种因素无法24小时照顾老人,就想方设法送老人入住专业护理机构,这就是刚性需求。如果同样情况下,家庭有一个不用工作的人能够全天候照护老人,或者能够请到专业护工上门照护老人的话,对护理院的需求就不一定是刚性需求,而是一般需求。

所以,对于新兴产业来讲,市场是可以挖掘的,客户是需要培养的,需求是可以创造和转换的。只有产品和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全面地迎合客户需求、贴近客户生活、提高客户的生活品质,产业才能发展。如银行业,除了基础存贷款服务,适应各种人群的不同的金融理财服务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电信行业,除基本通话外,家庭套餐、企业套餐、亲情友情客户员工……各种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因此,发展一个新兴产业,必须放开思想,感受客户需求,增加客户体验,突破旧有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不断地摸索和尝试,产业才能得以发展。(三)客户认知度和客户购买力

客户认知度是企业用来衡量顾客对自身品牌的内涵认识及价值理解的重要标准。它是指顾客对某一品牌或某一商家的了解程度。产业的产品或服务能在消费者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客户才可能去消费,产业才可能发展。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大小品牌琳琅满目,消费者不可能注意到每一个产品。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来自于产品的知名度,以及顾客亲身体验,形成对产品的认知。比如,一个养老项目的推出,老年人需要对你的产品和服务有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产生购买欲望。过去养老市场缺乏品牌,市场对企业也缺乏认知。因此,企业需要反复体验和论证自身能力才能获得和提高客户的认知度。企业通过各种合法的方式收集客户的基本信息,如消费喜好、交易行为、心理活动等,根据顾客特殊的需求,对其进行针对性宣传,提高客户认知度,增强客户对产品的信赖,从而增加销售量,确保企业利润。因此,产业的发展必须要通过提高客户的认知度来实现。客户认知度也是客户购买行为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客户购买力是客户购买并支付货品和服务的能力。它反映该时期全社会市场容量的大小。如果客户的购买力水平很高就会推动产业的发展,反之,再好的产业前景缺乏了客户购买力也不会乐观。目前中国老年群体的主力购买力基本集中在了北、上、广等大型一线城市。不但与这些城市的经济能力有关,还与思想观念、对新事物接受程度、文化水平、价值观等因素密切相关。(四)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是了解、分析、研究、筹划、宣传、拓展产品及服务的过程,包括启动市场、维持市场与公共关系等几个方面。就特定行业而言,市场开发是指一定的人员运用一定的市场手段,借助必要的开发工具,针对特定的市场范围,对相应的行业产品制定开发方案、实施销售促进,从而实现销售行为,扩大销售份额,产生市场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商业活动。老年产业的市场开发与其它产业的市场开发有着明显的不同。通过广告、媒体、微信微博等渠道效果有限。老年群体更注重观察、观看,亲身体验,“眼见为实”是其核心。(五)市场规则

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市场准入规则规定哪些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市场交易规则主要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因此,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公平、透明、有效的市场规则来规范,才能够健康良性发展。

从以上阐述中我们了解到,产业有着鲜明的本质特征,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历史的发展,两者互为影响和促进。而产业发展又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条件之上,同时加上市场条件的催化,才能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第二节 老年产业

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曾说:“老年产业是随着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上升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活动,是一种以老人为服务对象,同时又有老人参加的银色商业。银色商业的目的是银色服务,老人既是银发商业的对象,在人手不足时也是劳动力宝库。”

托夫勒用简短的表述已经把老年产业的概念诠释得非常清楚。老年产业就是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所有产品、服务的总和。第一,老年产业是一种商业;第二,它是为了满足老年群体需求而兴起和产生的,它的宗旨就是为老服务;第三,老年人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是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一、老年产业相关概念(一)什么是老年产业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体。“同一属性”是构成产业集合体的基础。家电产业集群的“同一属性”是“家电”,不论是生产家电还是销售家电。老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属于老年产业的经济实体所具有的“同一属性”表现为“服务对象”的相同,即服务对象锁定为老年人口。所以老年产业是由年龄和消费特征为标志而划分的产业,即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范围较宽的特殊产业。(二)什么是老龄事业

老龄事业,是国家和政府为了解决本国人口结构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老人而涉及的相关工作的总和和总称。具体来说,老龄事业是指政府为老年群体提供与生活保障相关的各种制度、设施、物品、服务等老龄产品的一系列具体工作计划、目标和任务,本质上属于社会公共管理的政府行为活动。老龄事业不是由一个政府职能部门所能包揽和完成的,而是涉及多个部门、跨越多个行业的综合性事业综合体。老龄事业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中国老龄事业起源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50年代,随着民政体系的职责和功能不断细分而逐渐出现的一个子事业,与少年儿童事业、残疾人事业等具有相同的性质。中国老龄事业的创立和发展是伴随着计划经济时代一路走过来的,属于计划经济体制内的产物。根据《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老龄事业主要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老年文体活动四方面内容。(三)老龄事业与老年产业的关系

简单理解,凡是涉老产品及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就是老龄事业;凡是涉老产品及服务是由市场提供的,就是老年产业。

为什么会有老龄事业与老年产业之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老年产品的生产是由国家计划、福利供给的。当时的社会发展观是“全民福利观”。每一个公民都有权无偿或低成本享受各种社会福利待遇,“大国家、小公民”、“大集体主义、小个人主义”。有困难有问题,靠国家和组织帮助解决,个人没有能力和意愿解决个人的问题。整个社会对国家和政府产生无限的信任、期待和依赖。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78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老龄事业向中国老年产业转折的起始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尤其是邓小平的讲话,被视为宣告了中国社会发展史上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开始。没有市场经济,中国老年产业的产生、发展无从谈起。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原有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更广阔的空间、动力和发展机遇,同时也为新的产业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力和机遇。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推进老龄事业。过去单靠政府福利性的老龄事业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转型时期老龄工作的客观需要,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推动老年产业的健康发展。老龄事业转型为老年产业,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通过市场机制而非依赖政府以满足转型时期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供需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凭票购物制”、“一票难求”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运行机制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同样,老年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经营等也必须开始认真研究老年消费者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对老年产业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国际社会老年产业市场化、社会化的成功经验,也促进了中国老年产业与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使得中国老年产业走市场化、社会化的道路。

无论老龄事业还是老年产业,其目标都是立志解决好老年群体的各种问题,以满足老年群体的各种需求。老龄事业是具有显著公益性特点的一项民生事业;老年产业则是旨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老龄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为老年产业的启动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创造了无限的商机,是中国老年产业诞生的前身和基础。而老年产业的持续发展,通过提供老年人需要的各类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群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解决了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诸多养老现实问题,起到了促进老龄事业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是老龄事业的助推器。中国老龄事业是中国老年产业发展的启蒙阶段,而中国老年产业是中国老龄事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表现形式。二、老年产业的基本特征

首先,老年产业具备所有产业所共有的5种共同基本特征。(一)共同性

老年产业的共同性,体现在参与到老年产业中来的各种社会资本与力量有着共同的市场目标,即为特定人群——老年人提供产品及服务。(二)市场性

参与老年产业的企业是进入了一个特定的细分市场——老年市场。无论之前从事何种产业,进入老年市场,只有承认并了解老年需求,才能在市场中得以生存。(三)规模性

中国老年产业目前没有形成规模,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一定会形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规模,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四)竞争性

竞争才能发展,垄断导致死亡。老年产业虽然也有竞争,但是,与其他产业的竞争相比,又有其不同之处。老年产业的竞争,是有限竞争而非无限竞争。有限竞争是指不会像其他产业一样,一味地追求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老年产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其社会效益的作用和意义远比其他产业高。因此,有限竞争才能使得社会多数老年群体能够获得基本养老保障,体现社会服务的公平性和制度的优越性。资本是趋利和逐利的,无限竞争容易导致的结果是企业之间的无序发展,拉大社会贫富差距。老年群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照护。从这个角度说,老年产业中的企业更应该倡导的是一种合力而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五)营利性

老年产业是否应该盈利?既然是产业,就必然谈盈利,必须按照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去运作和实施,这是产业发展自身规律所决定的。盈利是正常的,但是,老年产业的盈利也同样是有限盈利、微利,而不是暴利。虽然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但在社会福利社会化、多元化上达成了共识并走着相同或相似的道路模式,即微利、广覆盖。老年产业正是这样共同发展模式的最大受益者。所以,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盈利要求和存在是合理的,也是一种必然。因为市场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这是产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当然,除了上述5点一般产业共性的基本特征之外,老年产业还具有自己独特的5个产业特征:(一)综合性

按照一般产业分类概念,产业被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还有学者把信息产业作为一种独立的新兴产业称为第四产业。老年产业属于第几产业?一种观点认为老年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是指专门为老人提供各种劳务服务的;第二种观点认为老年产业应该属于第二、第三产业。除了提供老年服务外,还应该包含专门生产老年用品的第二产业中的企业;第三种观点认为老年产业应该是隶属三种产业共有的综合产业形态。除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内容之外,还应该包含为老年人提供农业产品、副食品的企业,这些企业属于第一产业范畴。不论属于哪一产业,老年产业的核心一定是涵盖了所有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和,这种总和是不受产业分类和跨界限制的,超越了一般概念和意义上的产业分类,所以,老年产业是一种综合产业。(二)特殊性

老年产业的服务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不但有着生理上的特殊性,同时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心理特殊性。随着身体的逐渐衰老,老年人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从老年产业发展的客户角度来讲,老年群体具有独特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比如:无论收入高低,消费一般都很理性;对产品和服务比其他群体更加挑剔;对销售人员及服务人员的戒备心比较强;对固有生活习惯、理念文化的坚持性等,都是其他年龄结构人群所不具备的。所以,老年产业发展的过程不会像电子信息、IT等新兴产业那样如排山倒海、一触即发。(三)微利性

由于上述所描述的老年人的特点:缓慢衰老、消费周期长、消费数额小、消费理性节俭等,使得从事老年产业的企业不可能像房地产、金融等其他产业那样期待暴利。老年产业,一般来讲,从单项产品或单项服务中获取的平均利润要少于其他产业。一般产业平均利润率能够达到10%~30%,而老年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一般在5%~8%,甚至更低,市场开发阶段多半处于亏损状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老年产业,尽管单项产品或单项服务的平均利润率不会太高,但不代表不能产生高额利润。因为中国的老龄市场总体规模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老龄市场都无法比拟的。企业靠规模化效应、品牌效应完全有可能做大做强。(四)缓慢性

老年群体生理上缓慢退化,心理上弱势抱怨,性格上固执己见,行为上迟疑多变。这些特性决定了老年产业的启动、发展进程、时间速度都与其他产业有着明显的不同。从目前中国老年产业的发展现实也可以看出,不论政府如何着急,无论企业多么激情澎湃,无论市场多么热切呼唤,无论产品多么现代奢华,都不会轻易打动这个群体。多数老人们依旧每天按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有条不紊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因此,永远不要指望老年产业会产生如同IT业、房地产业等轰轰烈烈的势如破竹式的启动和发展。老年产业需要极大的耐心,市场需要一点点培育。老人不启动,产业无从发展;老人不愿意,产品无从销售。(五)公益性

老年产业的公益性是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失的要点,不仅中国,全球都如此。老年产品及服务带有明显的社会公众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老年人无论在家庭、在社会结构中,还是在我们民族古老传统文化中,都是理应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照护和赡养的。虽然老年产业属性上是产业,是商业,从事老年产业就必须从产业经济、从盈利的角度考虑问题,但是,老年产业项目的运作不能完全与其他产业的经营目标一样,即追求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因为这不符合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即便是营利性企业也可以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适当收住一些贫困老人,或通过各种方式资助需要帮助的老人。老年产业中的公益性也是体现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当然,公益性和福利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益性不等于福利性。福利性是针对国家责任而言,是指一个国家的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平等享受的权利或公共产品及服务。而公益性则是针对个人或社会团体的自愿性,不是强制性的,是指一种主动自愿奉献社会的企业、组织或个人行为,不代表国家,也不覆盖所有人。而国家必须向每一位公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这是强制性的。

综上所述,老年产业具有其他产业共同的5大基本特征:共同性、市场性、规模性、竞争性及营利性,同时又具有本身特有的5个特征:综合性、特殊性、微利性、缓慢性和公益性(图1-2)。综合性是指横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特殊性是指服务对象不同于一般群体;微利性是指不要指望像其他产业一样获得暴利;缓慢性是指市场需要时间缓慢启动;公益性是指社会责任。图1-2 老年产业特征三、老年产业分类

国内外老年产业的产业体系相当广泛,归纳起来主要包含以下10个子行业:(1)老年医疗保健业:主要包括以医疗保障为核心的各种服务,也涵盖护理、康复、药品、保健品、医疗器具等;(2)老年用品业:主要包括服装、食品、辅具等;(3)老年服务业:包括生活日常照料、家政服务、维修等;(4)老年房地产业:主要包括老年公寓、托老所、护理院等;(5)老年保险业:主要包括健康保险、养老保险、人身保险、护理保险等;(6)老年金融业:主要包括老年理财产品、房产抵押、置换等;(7)老年教育业:主要包括老年大学、老年职业培训等;(8)老年旅游业:主要包括老年旅行社、老年文体活动安排等;(9)老年咨询服务业: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婚姻介绍所、健康咨询等;(10)其他与老年相关的特殊产业。

回顾30多年来中国老年产业的发展,在上文提到的老年产业体系的10个子行业中,总体上发展进程比市场上其他产业的发展都明显滞后。获得领先发展地位的当属老年服务业,尤其是一些民间或社区内的小型服务机构和经济体。其次是老年保健品,已经取得了不俗的市场经济效益。中国保健品市场60%~80%的消费份额是中老年消费群体提供的。但由于监管体系缺失,保健品市场鱼目混杂,欺诈现象时有发生,给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进入21世纪后,家政服务业开始出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需求旺盛、供给远少于需求,价格不断攀升。老年房地产近几年异常火爆,大型房地产商纷纷开始转型进入老年市场,城市中高端老年公寓、护理院开始兴起。老年卫生保健、护理康复、老年旅游业、老年教育也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金融保险业也开始关注老年市场。中国老年产业孕育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四、老年产业链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简单描述,产业链,就是一条由多个不同的环相连而形成的一条链。链是由不同个“环”链接起来构成的。既然在一条链上,那么首先说明是同一类相关体,有着某种相同性;其次是“环”与“环”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和关联,当一个“环”产生变动时也会影响到上一个或下一个。就产业链来讲,链上的每一个“环”就是指一个特定产业中的一个不同功能群体。

产业链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有了社会分工的不同。当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无法完成所有的事情的时候,就自然产生了分工协作。你完成一部分,我完成一部分,最后完成整个过程;其次是因为有了市场交易。你完成的部分有你的价值,我完成的部分有我的价值,在产业链上通过交换产生和实现各自的价值。没有社会分工就不需要产业链,一个企业从头到尾都完成了。不产生交易也无法实现产业链的价值。所以产业链具有两种属性,即结构属性和交易属性。结构属性代表着各自的关系和依存度,没你非我;而交易属性代表着各自的自身价值。

产业链的作用是能够最大化地优化产业结构,使各个相关环节能够专注自己的定位及功能,通过与链上其他环节及时有效的对接,减少成本,增加效益,达到共赢。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决定着中游,中游决定着下游。对于一个有形产品来讲,上游是资源,中游是生产,下游是市场。比如:居民家里做饭用的铁锅,上游有铁矿石资源,中游才有铁锅生产的原料,加工出产品,下游才可能销售到百姓家庭使用。反过来,通过下游市场信息的反馈,又影响着中游的生产和上游的资源,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环。对于老年产业这样一个跨产业的综合性产业来讲,不同的子行业有着不同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关系。(一)老年医疗保健业的产业链

老年医疗保健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对技术的依赖度较高,行业壁垒也极高。其不仅仅涵盖了老年人所需要的基本医疗,同时也涵盖了老年护理、老年康复以及老年健康管理等多项涉及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核心问题,是老年产业中最重要的版块,也是老年人最关心的版块。以生命周期中老年人所需要的健康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划分,老年医疗保健业的上游应该是健康管理、中游是急性医疗、而下游是康复护理。也就是说,当一个老人身体处于较好状态的时候,更多的是需要日常的健康管理和功能维护;当疾病发生的时候,需要的是医疗机构的及时救治;而当急性期过后,更需要的是康复及护理以恢复正常生活能力。三者之间可能随着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变换而不断变换和转化,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相互传导和相互支撑的依存关系。健康管理做得好,急性医疗的需求和风险就相对减小,而对康复和护理资源的需求也会相对减少。相反,不但急性医疗的负担加重,后期长期照护的负担和所消耗的人力资源也会更高。(二)老年用品业的产业链

老年用品业是一个生产型行业,与其他传统的制造业相似。产业链的上游是原材料及新产品的研发,中游是产品加工及制造,而下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