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父母还健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1:41:30

点击下载

作者:裴钰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试读:

前言

写给天下的儿女们

问自己,爱自己的父母吗?爱!答案是肯定的。我想每一个拿起这本书的朋友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并且,说出来不用一丝犹豫。可是仔细想想,父母的爱总是比我们对他们的爱,更多更厚重更伟大!为什么?是我们对他们爱得不够深吗?绝对不是。对父母的爱,即使他们早已与世长辞,我们依然爱着,并且爱得更加深远。那为什么总是觉得我们亏欠的很多呢,我们还缺少些什么呢?我们忙于爱恋,忙于求学,忙于事业……可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当双亲还健在的时候,却忽略了对父母更多的关心,疏于对他们爱的行动表达。

记得小的时候,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也似乎能体会母亲的不易,用她的话说,小时候的我特别懂事听话。长大一些,我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见,便想控制自己的世界,反而和母亲经常争执,矛盾起来。任性的我,有时说出不尽如人意的话,自认为是不经意的,却伤害了母亲的感情。最严重的对立,就是在我开始谈恋爱的时候,母亲出于好心,用她的角度看人,对于我的爱情做出非常强烈的干涉,而年轻的我,认为自己的感觉不会有错,觉得那就是自己的幸福。那阵子,我们母女的关系接近冰点,瞬间母亲的眼神似乎成为我的负担,我躲避着。事过境迁,随着自己所追求的爱情被现实判了死刑,在我最痛苦的时候,我又看见了母亲的眼神,那眼神不再是负担,有时候,真想很认真地对她说一声:“妈,对不起!”其实后来换位思考,便能理解母亲的苦心,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嫁得富贵,过得舒心呢。只要当时,我能够换一种方式,和母亲冷静的沟通,让母亲知道他的好,是我想要的东西,便完全可以解决那场对立的。也就不会有我那段时间与母亲冷战的不孝了。

问及朋友和同事关于如何孝敬父母的问题,发现身边很多人都多多少少经历着相似的情况。后来喜欢上网和洞悉社会,突然发现,在中国,现今的社会里,心里喊着孝敬父母,却疏于真正孝行的子女越来越多,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了。

每当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人站着,身边椅子上坐着的年轻人就是不让座时,我真的会感到脸红和愤怒:这是未来的中国人吗?小小的一个细节就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素质,而素质教育不仅要从孩子抓起,更要从成人抓起,从尊重父母抓起。可以想到:一个在家不懂尊重父母的人,在公共汽车上更不会给一个不相识的老人让座了。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可见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问一句“你是孝子吗?”,会有不少的男男女女感到汗颜和自愧。几年前,一首《常回家看看》唱红大江南北,其原因正是唤起了隐藏在人们坚强外表之下的内心深处的最温情一面。

且把话题放大些说,一个对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能尽孝道的人,会真正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吗?评判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他是不是具有仁爱之心,孝也是道德的第一要义。自古以来,孝或不孝,不但是百姓相互评价的基本标准,也是封建王朝用人的重要标准。到现在,还时常可以听到有些企业招聘时,专要对父母孝顺的应聘者。这说明,孝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评价尺度。

忠、孝、礼、义、廉、耻。孝为本。由孝而知忠诚、由忠诚而知义、由义而知礼、由礼而知廉洁,由廉洁而知羞耻。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承担起自己的基本责任,“不积圭步,无以至千里”。踏实之心做事,认真之心做人,拳拳之心孝敬父母,就是对国家复兴的最好支持。人作为感情动物,倘若在核心亲情圈内就逃避义务,又如何在更广泛的社会活动中与他人建立互信、互助与合作的关系?孝,是健康人格的必备品质;孝,是家庭和睦的情感纽带,“孝行”则意味着责任与担当、意味着努力和进取。我们的社会孝子越多,孝行越广,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它也就越和谐,越美好。

从人品和社会评价的角度来看,孝只是一种“外观”。从内心来说,孝,是人类自身的一种美好的情感。当我们最终明白“人孰能不老”时,推己及人,孝,又是一种生存需要。一个正常人如果缺少这一“报恩”之情,就会孤独于表,失落于群,负疚于内。所以说:孝在心不在貌,孝贵实行不在言。

孝顺父母,侍奉赡养固然重要,但,孝道却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回报。

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日益疏远。曾经在中学英语的一篇短文《生日礼物》中看到,一位年迈的母亲在自己70岁生日那天,盼望着远方的孩子能为自己送上一份祝愿。可她等来的却是邮递员送来的1000块钱,没有礼物,没有祝福。刹那间,她的心碎了……父母真正需要的不是金钱,不是单单衣食无忧的赡养就足够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我们出自感恩的情怀,发自内心的孝敬。这种孝敬不是怀有一颗孝心或者高唱孝道的口号,而是真正的赋予行动,这种孝行应该体现在他们生活里的细微之处,也许是一种语言,也许是一个拥抱,也许是……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亲的花草已经渐渐枯荒;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地板总是沾满灰尘;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过马路行动反应慢了;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的习惯已不再是习惯……如果有这么一天,你要警觉父母真的已经老了。器官已经退化到需要别人照料了。但是,孝敬父母真的要等到那一天吗?特别喜欢台湾作家刘墉先生说过的话:孝敬父母要从现在开始,因为在你读书时,你必须专注于学业,工作后又开始专注于爱人,结婚后不得不专注于孩子,当你终于想到要尽点孝道时,也许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在了!”

思索中,我便有了写下孝敬父母应该做的一些事情的想法。继而,我认真的体察生活中父母的需要,留意发生在身边的感人事件,包括郑重的反省审视我自己。于是,本书便呈现在您的面前。此书虽不能说概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我力求从多个角度,尽量考虑得细致,靠近父母的实际生活,筛选了为人子女孝敬父母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88件事。希望能给同样具有孝心,却仍未顿悟和仍困惑于如何尽孝的那些需要它的朋友们一些帮助。也希望能让那些没有孝心,甚至打骂、虐待自己父母的子女们,心灵上得到一些触动,精神上唤起一些良知。

所以,朋友,在你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想想自己,哪些事是你已经做到的,甚至做得更好,哪些事你还没有做或者根本没有考虑到,如果你不想给自己留下无法弥补的悔恨之痛,就不要让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不应该的遗憾,趁父母还健在,孝敬父母从现在开始!

第1件事 经常回家看望父母

有这样一则新闻:青岛市72岁的魏大妈来到公证处,“能不能立个公证书,让我女儿和外孙经常回家来看我……”年前,与魏大妈相依为命50年的老伴去世了,育有三个女儿的她却独自度过大年夜。魏大妈抹着眼泪请女儿们来跟她做伴,女儿们答应以后大年夜轮流回家陪她,可大妈不放心,坚持要做个公证。看到这些,我感觉无比沉重,从这份“团圆公证”中感到几分令人心酸的悲凉。

大年夜的家人团聚已是最基本的亲情伦理。但对一些老人它却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有媒体调查显示,在上千个市民的调查中,近一半的老人要在除夕之夜“守空巢”。40%的老人一年只能见儿女一面。空巢老人的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这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

那首《常回家看看》的MTV,唱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那则《常回家看看》的公益广告,再现了多少儿女看不到的父母的孤单。如果,你与父母同住一城,每周末最少要用一天,来与父母团聚。如果,你远离父母,在节假日的时候,一定要回家看看。

每当秦月看到那则公益广告,她就充满了对父母的愧疚。因为,她过着“北漂一族”的生活,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她不知道,那些与父母同住一城的儿女,是否都能做到经常回家看望他们的父母,如果是她,在那样便利的条件下,她一定会经常回去,哪怕只是吃顿饭。

今年的天气,所有人都以为是个暖冬。虽然暖冬,未必是什么好事,可想着,回东北过春节,对秦月和丈夫这样在外面漂泊多年,已经不太适应老家寒冷天气的人来说,希望如此。可北京连续几天气温的骤降,刮起的五六级北风,让他们觉得快和东北差不多冷了。通过电视新闻,他们知道老家已经下了厚厚的大雪,气温已经冷到零下三十多度。听着,就觉得害怕。丈夫和她商量着:要不今年春节不回去了,不如“五一”再回去。

一夜,他们挤在一个被窝里看电视,是一则纪实节目。讲述一对父母到监狱看望儿子的故事:儿子因为感情问题,一时冲动,犯了法,在郊区的监狱服刑。父母希望儿子好好接受改造,早日出来。只要是探监的日子,不管风雨,都会早上六点就起床,准备给孩子带去的物品,总是提前就到监狱的门口,等着见面的一刻。几年如一日。探监,在无形中,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狱警们,没有一个不认识二老的。总是亲切地招呼:“你们又来了!”

父母对孩子心理和生活上,只要是能关心到的,都做到无微不至。儿子在监狱的表现非常好,传来减刑的好消息。父母和孩子都很高兴,他们分离的时间缩短了。但是不久,又传来一个坏消息,儿子要转狱了,地点比现在的地方远了两倍,而且交通十分不便。时间缩短了,距离却拉长了。给父母看儿子带来很大的阻碍。儿子给父母的信中说到:“爸妈,现在地方远了,路不好走,你们不用老来看我。天气冷了,你们多保重身体……”又一次探监的日子,下着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儿子以为,这次父母不会来了。可是意外的,父母依然准时出现在他的面前。可以知道,在同样的时间,到达现在的监狱,父母至少要早起三个小时,中间还要倒两趟车,再步行两公里。儿子看着父母依然慈爱的笑容,感动得流下热泪……

片子在结尾时,有几行字:不久,儿子又一次减刑,家人团聚的时候不远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秦月感叹着,丈夫对她说:“今年,还是回家过春节吧。”她默默的点点头。

秦月因为工作忙,平时就不常回家,父母也不曾来他们这里住过。去年国庆,秦月打电话叫父母到他们这里,好陪二老玩几天。可父母就是不来,无奈秦月只好回家探望父母。她嗔怪父母说:“想我们就到我们那里住上一段时间嘛!我们工作在那边,没办法经常回来。”母亲叹了一口气说:“我不是不想去,去了怕给你们添麻烦。从小你姥姥就说:只要还能走出大门,就不要去麻烦别人。我要是身体好,腿脚灵便,肯定去你们那里住。还能给你们做做饭、洗洗衣服,家务活不让你们操心。唉!可现在妈的身体不行了,你们每天那么忙,我去了就是个累赘。”秦月看着母亲,心里不是滋味。

母亲年轻的时候,父亲经常出差,家务都是母亲一个人做。她怕影响孩子们学习,几乎没让秦月做过家务,秦月上大学前连自己的衣服都没洗过几回。如今母亲的关节炎,一变天就会疼,糖尿病也让她行动起来浑身不舒服。可一听说秦月他们要回家,她就会去远处的大市场,买很多秦月爱吃的东西,做一大桌的饭菜。

而现在,自己却因为害怕天气的寒冷,推迟了回家探亲的时间,想到这些秦月惭愧不已:“只要还能走出大门,就不要去麻烦别人。”可我们却麻烦了父母一辈子!

※ ※ ※

如今繁荣的社会,更多的子女常年在外工作求学,即使春节回家,不是忙于应酬,就是外出旅游,无暇多陪伴父母。父母不得不在孤独和寂寞中度过余生。为了能和儿女团圆,无助的他们想出了各种办法:从“子女探亲奖”到“团圆公证”,报纸上,电视上,类似的新闻比比皆是。

父母物质上的不足,生活上的不便,诚然令人不安,但是父母精神上的落寞,却更让他们心痛。对于春节,这个传统上视为团圆的日子,孤独老人的心理落差就更加强烈。父母可以过着清贫的生活,却很难忍受对孩子的思念。身为子女若不想给自己留下永远的内疚,即使学习再忙、工作再累,也不能把这些当成不回家的借口。

天下父母,看重的就是个亲情。和儿女一起吃顿家常饭,坐在一起聊聊家常,就可让父母高兴半天。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这不仅是对父母的关爱,更是每个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第2件事 替父母完成他们的梦想

清明又要到了。肖德铨又开始着手给母亲写祭文。今年57岁的肖德铨是位残疾人,可当年就是这样一位残疾人却作出为满足母亲心愿,倾其所有、带着瞎眼的母亲上北京的壮举。母亲在20多岁时不幸双目失明,生下肖德铨不久,丈夫就因病去世。瞎眼的母亲好不容易把他拉扯到15岁,肖德铨却在一场高烧后瘫痪了。坚强的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的儿子,29岁时儿子拄着拐杖重新站了起来!母亲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在有生之年到祖国的首都看一看。

1989年肖德铨拖着残疾的身躯,搀扶着瞎眼的母亲,登上长城,母亲抱着他激动地说:“失明后妈认为自己哪都不能去了,但今天妈不这样想了,你是妈的好儿子!”听了母亲的话,肖德铨高兴极了。1992年母亲临终前脸上带着满足的神色,对他说:“有生之年能到北京走一回,妈死而无憾了!”现在每逢清明,肖德铨都拿出在北京游玩时和母亲的合影,同时为母亲写上一篇祭文,念给远在天国的母亲。

晴雪的父母出生在1950年代,在充满着梦想,充满着求知欲的豆蔻年华里,本应再多吸取一些知识养料的他们,经历着“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没有读过大学,成为了他们终身的遗憾。自从晴雪步入重点高中的大门,他们就把所有的梦想寄托在晴雪的身上,希望晴雪能考上大学,完成他们的梦想。

晴雪是个有惰性的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教育,完成老师要求的作业,却不会自己多刻苦一些。很快,这样在初中凭借一些小聪明,还能勉强把成绩排在前面的晴雪,现在成了班里成绩在后面的人。重点高中的学苗,都是来自各个学校的尖子生,晴雪第一次深刻体会了,什么叫“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够用功,就想取得理想的成绩,简直是做梦。有一段时间晴雪不能适应,晴雪的压力太大,便“破罐子破摔”了。

晴雪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自己是一个多交了两千块钱的自费生;父母的期盼,自己曾经的梦想……因为不适应那机械化的紧张学习,受不了那份压抑,全都抛到了脑后。

那晚,晴雪和几个同学趁着别人在上晚自习的时候,去了通宵电影院,当他们哈欠连天地出来时,已是凌晨,天已微微见亮。几个人像幽灵一样在校门外徘徊,晴雪知道这时候的大门是紧闭的,遇到值班老师,也不好说清楚。决定翻墙进去。当晴雪翻下来的时候,被保安发现,事情很快传达到了政教处。

第二天,政教处通知晴雪让家长来一趟。晴雪知道,一个对学生纪律要求甚严的重点高中通知家长意味着什么。在不安中,晴雪想起来有一位远方亲戚,她与政教处姓王的老师是同学。晴雪找到她家,向她说了这件事,请她给说说情,求学校不要处分晴雪,并哭着请她不要让晴雪的父母知道。对方看晴雪情绪波动挺大的,就表面答应了。

可第二天,班主任找晴雪谈话。一听内容晴雪被吓坏了,学校真的要开除晴雪,本以为找了熟人说情会得个什么处分之类的,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晴雪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时,有人敲班主任办公室的门,晴雪一看,进来的是晴雪的父亲。他没和晴雪说话,默默看了晴雪一眼,目光中满是气愤,失望、无奈……

班主任让晴雪先回去,他要和父亲单独谈话。晴雪走出门后没有离开,躲在门外偷听。当被告知学校的决定时,父亲沉默了好久。然后开始用商量的口气和老师争取,请学校再给晴雪个机会,说:“这孩子,以前不是这样的,很少犯这样的错误,是我这做家长的不够格……”老师说:“王老师也替她说过情了,可这次校领导态度特别坚定,这几个学生谁也不能例外。”父亲继续恳求着。晴雪正提心吊胆的听着,后面有人拍了晴雪一下,回头一看,是母亲。“妈!你咋也来了?”“你觉得事情小吗?”母亲说完急匆匆的走进门去。父亲看到母亲来了,也有些意外。班主任这么一看,也有些招架不住,说:“看你们做父母的为孩子也真不容易,我带你们去见主任吧,我也再给她求求情……”听他们要出来,晴雪不敢再待下去了,六神无主的躲到自己的寝室去了。不知过了多久,晴雪在睡梦中被同学叫起来:“班主任,叫你去她办公室。”晴雪不知道结果是吉还是凶,忐忑不安地走进办公室。老师看着晴雪说:“虽然你成绩下滑,但是平时表现没什么大过,学校再给你一次机会……回去写个检查。”晴雪当时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笑着说:“谢谢老师!”“别谢我,谢谢你的爸妈吧,你妈妈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和主任请求,你爸也在主任面前给你打保证了,相信你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你咋能让你的爸妈为你受这样的……”

后面的话,说真的晴雪没听进去。她只是后悔,晴雪的不经意却让父母在人前如此难堪。而他们一直精心地照顾晴雪,为她节俭,把钱用到给晴雪的补习上,有时晴雪在家学习,他们宁可放弃自己的娱乐不看电视。母亲舍不得买件新衣服,父亲也很少抽烟了。多少孩子还上不起学,晴雪却不知道珍惜这一切,把它当成了一种负担。

两年后,晴雪以580分的成绩,考入了中华女子学院。拿到通知书那天,母亲为晴雪哭了,但晴雪知道,这次她的泪是喜悦的,骄傲的,欣慰的……

※ ※ ※

每个人心底,都会有一份梦想,能够实现是一种快乐,无法完成是一种遗憾。有时努力了,便不会后悔,可有时连努力的机会都没有,便是人生一大缺憾!我们的父辈,活在特定的年代,他们远没有我们幸运,多少美好的憧憬化为泡影。

在街上经常看见长长的送葬队伍,场面让人感到隆重非凡,亲人们哭哭啼啼,可听起来多是一些后悔之语,什么愿望还未帮逝者实现,什么后悔平时没好好侍候老人等等,每当这时,我心里老在揣测,是不是非要等到当失去了才知道后悔,才想起当初没有珍惜?作为儿女应该对于孝顺父母有十分清晰的认识,进入风烛残年的双亲,人生的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再也不可以以年为单位来计算,而是要以分秒来珍惜。问问父母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在他们还健在的时候,做儿女的替他们完成,让他们享受“如愿以偿”的快乐。

第3件事 用心去听父母的唠叨

当我们成人的时候,当我们独立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和父母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思想差异。平时觉得和父母没有共同语言,有代沟,使我们不愿和不听他们的谈话,但是想象一下,当我们所深爱着的人对我们表现出来漫不经心或无名反感的时候,我们心中会是怎样的感受?

父母为子女辛劳了大半辈子,当他们向我们唠叨,尤其是母亲唠叨的时候,不正是希望从含辛茹苦带大的孩子身上得到些许安慰么?

虽然我们不是有意的,可就是我们在不经意间可能伤害了我们至亲至爱的父母。所以多点耐心,用心去倾听父母的唠叨,这样也是对他们心灵的一种慰藉。

小峦的父母离婚已经四年多了,他除了春节、五一回老家和母亲团聚外,几乎都在北京。母亲这几年一直是一个人寂寞的生活。

母亲今年54岁了,过去婚姻生活的不幸,现在又退休在家。所以母亲经常爱唠里唠叨的。平时小峦不在,就跟几个老友聊天。小峦一回家,母亲天天围着小峦,话特别多。

三月的北京,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小峦却和交往三年的男朋友,分手了。那段感情成为小峦心头上一道伤痕,心情糟透了,小峦根本就无法专心地工作,加上一直看不上小峦的女上司,终于因为一张纸,大吵了一架,小峦决定辞职不干了。那时候,小峦觉得整个世界都在跟小峦作对。突然觉得一个人是这么孤单,特别想家,想回家调整一段时间,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再杀回北京。

回家后,母亲知道了小峦的事情,就总找小峦谈心,问一些小峦和他怎么相处的?最后是什么导致她们分手的?小峦的上司是怎么样的?公司里都出过什么样的事情?再碰上这样的女人小峦怎么办?再找男朋友,小峦应该找什么条件的……一大堆的问题,一切的一切她似乎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母亲还时常提到她和父亲的旧事,说些抱怨的话,真的让小峦有些不耐烦。有时她根本没有听,就对她的唠叨敷衍了事。有时候,小峦故意躲着她。

一天,母亲给她的好友,小峦的郑阿姨打电话。两个人在电话里“嘀咕”了好一阵小峦的婚姻大事。放下电话,母亲就兴奋地挡在电视前面对小峦说:“你郑阿姨给你物色了一个对象,我听着条件不错,你……”没等她说完,小峦突然像失去理智一样,对母亲发疯似的大喊:“够了!你根本就不明白我现在的心情!我需要安静!你知道我想要什么吗?这事情你老和外人唠叨什么!”说完“咣”的一声摔上房门。

屋子一下静了下来,小峦听到母亲在叹气。

小峦打开门,母亲走过来时,她没看母亲,直接转进厕所。等她出来的时候,母亲一直站在厕所门口,小峦看看母亲,母亲叹了口气说:“大了,我的话你也听不进去了。”说完这句话,母亲便满怀惆怅,静静地坐在沙发里,不说话了。小峦没说什么,进屋把耳机套在头上,听音乐。即使没电了,小峦仍戴着。

小峦觉得肚子有些饿了,从屋里出来想去厨房,路过客厅的时候,她看到母亲还坐在沙发里,望着窗外独自沉思。这时天近傍晚,房间昏暗,客厅很安静,看着母亲的身影显得有点孤单。

而小峦在她望眼欲穿的思念中回到家,不但不能给她心灵的慰藉,反却让她惆怅、失望甚至痛苦,这真是一种罪过!

小峦轻轻地抱住母亲,把头放在她的肩上。“妈,我大了,知道该怎么处理自己的问题,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是你应该相信你的女儿。”母亲摸着小峦的头说:“孩子啊,妈知道你大了,也不是不相信你,可这心里就是放不下,你说一个女孩家在北京,我能不担心吗?”母亲好久没这样抚摸过小峦了,那种感觉让她感受到母亲对小峦的爱,“妈,我知道,我真的知道……”此时她哽咽了。突然小峦饥饿的肚子发出“咕噜噜”抗议,母亲笑了笑,“我先给你做饭去吧。”说完母亲赶忙去了厨房。

吃完晚饭,母亲端出水果,母亲和她面对面在餐桌前聊了很久。小峦给母亲讲了以后的想法。母亲给小峦讲她的经验,不免母亲又提到和父亲之间不愉快的事情,小峦开导母亲说:“妈,事情过去好几年了,既然已经选择分开,就好好快乐的生活,不要老停留在过去的不愉快中……”母亲欣然的点点头。

如今母亲已经不那么絮叨了,小峦问母亲:“最近,你老人家好像是不太关心我了啊。”母亲笑笑说:“关心一点没减,只不过,方式变了变,问题不应该放在一起说,谁都会抵触,我已经打散了,一天问一点……”小峦看着母亲的笑,心里感觉很安慰。

父母的唠叨是一种对子女很自私的爱护,我们可能会反感,但是我们应该想一想,普天之下,除了我们的父母,谁还会有这份“闲情逸致”呢。

※ ※ ※

父母的啰嗦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需要。父母护送我们走上了人生路,他们自己却在面临“夕阳西下”,这时候,他们并不奢求我们为他们做什么大事,只希望我们能多陪陪他们,常听听他们叙叙往事。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所求的回报也不过如此,然而有很多父母连这一点点回报也难以得到。人老了,唠叨是一件常事,有时并不需要你按他们的意思去做,只是想对你说一下想法,尽管这种想法可能已经说过很多次,但他们忘了自己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你也应该忘记他们曾经说过。让父母觉得他们的话对你很重要,而事实也确实很重要,因为那是父母对你从时间上来说“不会太多的”关心了。

第4件事 远离犯罪

培基是世界有名的国外布道者。当他父亲祷告的房门一开,所有的孩子都知道,父亲是到神面前交涉去了!培基在年老时还说:“我每一次要犯罪的时候,总会记起父亲为我做的祷告。”他家里很穷,只有一间卧房,一间厨房,一间小房。他说:“每一次,我听见父亲在小房间里祷告叹息就会发抖。感谢神,给我这样的一个父亲。我不能犯罪,如果我犯罪,我就得罪了我天上的父亲,也得罪了我地上的父亲。”

也许我们生长在普通的家庭,也许我们的父母都很平凡,但是只要我们留心,便能感受世上最伟大的爱,父母为子女的艰辛劳作总是那样值得回味!拥有和珍惜这些,我们将富有一生。拥有父母之爱,我们就有了永恒的感动和生命的温暖,带着这份感动和温暖,我们应该热情而又真诚地生活,微笑着面对人生。

当我在监狱探监室里看到扬扬时,眼前这个不过20多岁,漂亮的东北女孩,怎么也不能把她跟杀人犯联系在一起。

她的故事看似简单而又离奇……

两年前她认识了大她十岁的男友冯鑫。可当她提出结婚的愿望,冯鑫总避讳这个话题。直到冯鑫对她说:“我已经结婚了,还有个孩子……”她不敢相信,甜甜蜜蜜地恋爱快一年了,怎么突然成了第三者?她不敢告诉父母。她已经离不开他,想用等待换来幸福。顶着做“二奶”的恶名,她过得并不开心。后来,冯鑫因为工作不顺,打骂她。就在她辛苦的守着这份感情时,发现冯鑫在追求自己的一个女同事。原来冯鑫就是在婚外“游戏”,不可能给她婚姻。她提出分手。一夜,冯鑫喝了酒又来找她,她让冯鑫进了屋。冯鑫的手机响了,接听后竟是酒吧小姐。她气愤地向冯鑫大叫:“你来找我,还和那个小姐联系……“冯鑫恼羞成怒,粗暴地打她。此时杨扬感到冯鑫毁了她,还这样不公平地对待自己!冲动的她拿起水果刀,刺向冯鑫……

讲到这,杨扬低头流下眼泪,手指在一起纠缠着,时间安静地在我们之间流过。

杨扬说:“其实我最对不起的是我的父母,他们都是本本分分的人,我毁了父母维护了大半辈子的名声……我真的很后悔!”

采访一度因为她止不住的泪水而中断,我坐在一旁静静地等她哭完。“当父母得知我杀人的消息,母亲当天就病倒了。法庭上我只能偷偷地看父亲,我不敢去看那眼神啊,就这么几天,他老了,真的。当法官宣判我死刑的时候,我看见母亲晕倒在那里,当时我没哭,可能是哭不出来了。唯一后悔的就是不应该让父母替我承担这样的痛苦。后来父母来监狱看我,那时母亲被父亲搀扶着,身体依然虚弱。他们眼窝深陷,脸色灰白。母亲一看到我,就痛哭不止。而我已经无言以对,只有低头流泪。我知道,每一次和父母见面,无论对于父母还是我,都是一种痛苦的折磨。而这些我不得不承受,可我真的不想让父母来承受。因为我们每见一次,就少一次,我不敢想象,在我离开以后,父母要怎样面对生活,我这个做女儿的给了他们什么……”

被采访的第二个对象,就要比扬扬幸运得多,之所以这么说,他的刑期只有三年,他看到别人都有家人经常来探望,十分羡慕,便往家里写信,可小半年过去了,他的家人没有来过,他急了,写了一封绝交信寄回家。

他的父母就他一个孩子,早想来看他的,因为家里太穷,连路费都借不来。

当他们看到儿子的绝交信再也忍不住了。于是他们把家里的板车收拾出来,铺了一条被子在车上,就这样上路了。老两口一直有一个人拉车,一个在车上休息,谁累了谁歇,但板车不能停下来。父亲总想让老伴多歇会,就自己埋头拉车,被老伴催急了,才肯换班歇一歇。

父亲的鞋磨烂了,可去往农场的路还是要继续赶。从清晨一直走到天黑,老两口就在地里睡一会。等天一亮,又开始赶路……就这样,一百多里地他们走了三天两夜。

在劳改农场,一个犯人的家人来探望,会有一圈犯人围着看,所以,他父母来的时候,很多犯人都在场。那天大家得知老两口从百里之外徒步走来,看到老父亲那双磨破的鞋,看到老人露出的黑脚趾头,围观的犯人都悄悄掉泪,管教也偷偷擦眼泪。看着眼前的父母他”扑通“一声,重重地跪在地上。周围一些狱友过来劝他,可他就是跪在地上不起来。管教说:“谁也别管他,让他跪。”说完拉着老两口到干部食堂,让厨师给他们做些面。当满满两大碗汤面端上来的时候,老两口没有推让,就地一蹲,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老两口真是饿坏了。

之后,管教手握一大把零钱:“大叔、大妈,我们干部凑了150元钱给你们,一点心意。”老两口不肯收:“够麻烦你们的了,咋能要你们的钱呢。”他们对还在地上跪着的儿子说:“孩子,你要好好改造,我们等地收了还来看你。”

一般家属探监时间只有半小时,这次管教觉得老两口太不容易,就放宽了时间。临走前他们从板车上拖下一个麻袋,说是怕孩子吃不饱,给他留的。

看着老人一步一回头渐渐远去的背影,他满脸泪痕,仍然在地上跪着。两个同乡的犯人,帮忙抬起麻袋,其中一个不小心没有抓住麻袋的扎口,“砰”麻袋摔在了地上。一堆圆咕隆咚的馒头滚了满地!仔细看,有大的,小的,圆一点的,扁一些的……很显然,它们不是出自一锅的馒头,而且已经被晾得半干。看到这些,一个犯人也“扑通”一声跪了下去。这种场面好像感染了很多犯人,只听得“扑通扑通……”,在场的犯人,都跪了下去!

原来老两口徒步百里,挨家挨户讨馒头!他们一人拉车,一人在车上晾馒头自己却舍不得吃饱。

这麻袋里装的不是馒头,分明是一袋鲜活的父母心!这时,传来撕心裂肺的嘶喊:“爸妈,我改!我一定改!

其实在监狱里服刑的每一个人,进去之前都有自由,生活的自由,生活在父母身边的自由。而以各种理由犯罪却让他们失去的不单单是自由,父母含辛茹苦将孩子拉扯大,所付出的艰辛难道不抵一个面子,一个理由吗?进了监狱都不是人,经常能听到有人这样说,可是在父母年迈之时,无法去感受儿女绕于膝下的那份天伦之乐,固定时间去监狱看望自己的孩子却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即使很多人会因为他们犯罪,而弃之而去,可在父母的心里,不管他们犯了什么罪过,都是自己的孩子。当父母的岁月进入倒计时的时候,他们能做的就是迈着沉重的步伐,奔波在家和监狱之间,我们自问:即使不能给父母大富大贵,起码自己状态是不是应该调整到最好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去犯罪,事临头,不奢望你在自己心里数到十,只要你深吸一口气,想想自己的父母。我想此时的监狱就要冷清很多了。作为儿女,在父母最后的这些日子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远离犯罪,奉公守法地守在他们身边。

※ ※ ※

对父母尽孝,给予他们有形、无形的关爱是每一个儿女应该做的。《孝经》上说:“孝为天之经,地之义,德之本,教之所由生”。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他认为“孝”是“仁”的基础。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积极意义,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果一个人在家对父母不尊敬,那他在社会上也必定不能尊老爱幼。有的甚至会丧失道德操守,为非作歹,危害社会。相反,如果一个人怀有回报父母之恩的孝心,他就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父母之爱产生的力量,让我们对周围的人和事,对一切美丽的生命,都充满着敬意,我们应该以这份敬意去善待世界的万事万物,当然也包括善待自己。

第5件事 为父母庆祝结婚纪念日

父母将爱的光辉洒向我们,他们失去了多少属于自己的时光。

岁月蹉跎,为我们操劳半辈子的他们,如今却只能站在夕阳里,感受灿烂。

我们拿什么奉献,给予我们家庭温暖的父母,我们用什么感谢,教会我们懂得爱情真谛的他们。

永和饭店的二层大厅,是专门举办结婚庆典宴席的地方,由于服务专业质量好,市里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在这里办婚宴。可今天,这里正在举办着一个特殊的庆典,说它特殊不只是因为参加庆典的客人大部分是老年人,更主要的是今天的主角是一对老年夫妻。在仪式台上粉红的背板上写着四个金色大字:恭贺金婚。

宴席上很热闹,人们都有说有笑的,老两口穿着情侣休闲服,带着烙着“金婚”两个金字的大红花,在席间招呼着客人,看他们笑得合不拢的嘴,就知道他们有多幸福了。一会儿,老大爷拿着麦克风拉着老伴儿走上台:“和大家说实话,我呀不懂什么金婚银婚的,这是我儿子儿媳妇张罗着给我们办的,我觉得今天又结婚了!”台下传来一片笑声。老大爷这才意识到自己说得不太恰当,笑着说:“不是又结婚了,那不成二婚了吗!我和老伴儿结婚那会儿,哪有这个仪式啊!今天算是补上了!”大爷把麦克风递给老伴儿:“你也讲两句吧。”老伴拿起麦克风看着站在大厅最后面的一对中年夫妻,激动地说:“谢谢我的孩子们……”台下有人提议,让给老夫妻筹办这次金婚庆典的孩子上台讲两句。在场的人都鼓起掌来,那对站在大厅最后面的中年夫妻走上台来,男的说:“我知道爸妈把我拉扯大多不容易,他们过着节俭朴实的生活,没享过什么福,他们一起走过了50年,辛苦了50年,我希望能为二老做点什么,今天,我把爸妈的老邻居,老朋友都请到这里,为他们一起庆祝,让他们高兴高兴……希望叔叔大爷大姨大妈吃得好。”儿媳接着说:“爸,妈,你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你们学习,不管有什么困难,两个人永远不离不弃,我们也要办金婚。”一对儿女的真诚感言,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现场充满着温馨和喜悦。

中年夫妇走下台,坐到一个角落里,男的握着女人的手说:“老婆,还记得咱们准备结婚那时,爸妈给我们送家具吗?”女的说:“记得,当然记得。”

那是他们筹备结婚用品时,还住在农村的父母靠养鸡养鸭挣的钱,给他们做了一套家具送过来。他们迎接父母时,看见父母因为赶驴车,弄得满身的尘土。男的忍不住说:“爸妈,通知我们一声,我们自己回去运就是了!”“没事的,运费多贵呀,咱家有驴车干嘛不用。”

母亲说完,用拳头敲敲疲劳的后腰。男的把父母安排去休息,找人帮他抬家具,这时女的变了脸色向男的嘀咕:“这家具,太土了,而且颜色太暗了,不适合咱们的新房……”的确,父母运来的家具是老式样,可他是父母的一片心。男的轻声说:“等我爸妈走了再说吧……”

第二天父母临走前,母亲拉着女儿的手说:“妈知道你们可能不喜欢这家具,没城里的时髦,不过这家具是请了村里最有名的木匠做的,料好,结实耐用!你们先用一段时间……”母亲又抖索地掏出一叠钱:“这是2000元钱,你们再购置家具,或者买什么东西的时候用吧!”说完,母亲坐上父亲赶的驴车,上路了……女的接钱的手有些颤抖,他们默默目送着父母越来越远的背影,女的依偎在男的怀里,喃喃地说:“我们结婚就用这套家具吧……”

现场又一阵掌声,把中年夫妇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是原来村里小学的老校长,现场朗诵送给金婚二老的一副对联。

上联写:风风雨雨五十载

下联是:恩恩爱爱永相伴

横批为:恭贺金婚

※ ※ ※

现代的父母,把儿女培养成人,给儿女筹办婚事,看到儿女成家立业之后,本应尽享儿女的孝敬,可更多的,却是他们难得见一次自己的儿女,总算高高兴兴见到孩子的父母又成了面对油盐酱醋的火头军,但是他们还是毫无怨言,宁愿累并快乐着。难道做儿女不能让父母只有快乐吗?

爱,其实是一种正面能量,它能激励孩子不断成长,滋润年轻人积极上进,鼓励老年人享受生活。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们在真山真水间幸福的生活,陶醉于美景之中,利用其资源之时,是否忘记了爱护他们的美丽。一个好的家庭生态环境,需要我们的努力,植树造林,涵养水土,否则等到山地荒芜,寸草不生的时候,我们也就不再快乐。

第6件事 别把父母当“保姆”

邻居张大叔,70岁,有一儿子已经成家。魏大妈,65岁,无儿无女。在别人看来他们这对再婚的老夫妻,晚年的生活应该清闲自得,可刚刚享受幸福的喜悦没有多久,张大叔的儿子一家三口,就打破了他们原本和谐的生活。张大叔的儿子带着妻子、孩子来到老两口家里大吃大喝,经常来探望父母倒没什么,可他们却不帮父母干一点家务活。连小孩子的尿布,都扔给大妈洗。张大叔作为父亲只能默许,却因此大大加重了魏大妈的负担。她不能再享受本应悠闲的晚年,像个保姆似的伺候着一家老小,魏大妈本以为找个老伴儿能互相照顾,互相扶持,无奈自己却成了”保姆“。就这样生活了将近一年,面对儿子儿媳的不孝顺和张大叔的不体谅,魏大妈无法再忍受下去,与张大叔结束了这段婚姻。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比以前相对提高了很多,受教育的程度也高了,然而,品德修养却大不如前!不说其他,就拿孝敬父母来说吧。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我有孝心,因为我养着父母!”却不想想,父母在家里和保姆有什么区别!

王振军来北京四年多,事业起伏不定,每天忙于生计,很多记忆已经在不经意间布满青苔。对于儿时的记忆在脑海中已经渐渐淡忘了,父母曾在他身上受的苦也早模糊了。他甚至以为父母在自己身上的付出是应该尽的义务。自从成了家,一切都改变了,现在办完事他就想着赶快回家去。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自从做了父亲,从一把屎、一把尿中真切体会到父母当初养活自己的不容易。他九岁时就没有了母亲,所以就把丈母娘当成了自己的亲妈。自己的亲妈嘛,自然他也没有什么顾忌,也不拘于什么小节的。

无论是自家妻小,还是高堂老父,人到中年,再也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他再也潇洒不起来了。他发现自己渐渐胆子变小了,做事也开始有所顾忌,瞻前想后的。妻子说,他那叫成熟了。振军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压得他无心于其他娱乐生活,更忽略掉了什么情感沟通。他总算有了工作外的闲暇时间,便成了不折不扣的懒汉,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看电视,睡觉。把一堆的家务,摊给妻子和“亲妈”。她们倒能体谅振军的“借口”,也不与他计较什么。

振军年幼的儿子,开始懂事了,男孩好动的天性开始显露出来,哭着,闹者,非要到外边的世界看看。于是,振军便再找不到犯懒的理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他带上儿子和妻子,去大自然中呼吸,把“亲妈”一个人留在家里,继续她永远做不完的家务。看着儿子奔跑嬉戏,振军和妻子携手在安闲的环境中,心灵也得到了涤荡与净化,这才猛然意识到,自己这几年确实离玩味与绿色太远了。孩子缺少同伴儿,一个人很快就玩腻了。听见“没意思”三个字从儿子嘴里脱口而出,振军就有意地和孩子玩耍追逐起来。

儿子一天天长大,振军发现独生子女不是孩子成长的最佳环境,他们自幼生活在一片情感单调的世界里,造成许多性格上的不足,如自私、狭隘等等。就他而言,目前自己还年轻,笔杆子还能拿得起。可多年后,自己老了,笔杆子也锈了,而社会正处在一个老龄化的社会。两口人要承担赡养两家四位老人的重任,还要扶养自己的孩子,真觉得他们负担沉重。于是振军和妻子又生了一个女儿。两个孩子都与姥姥很是亲近。

前些时,流行“下海”,看着家里有点基础了,振军和妻子毅然决定开店做生意去。他们的繁忙,使得两个孩子全部交给了“亲妈”照顾。自从小女儿来到家里,儿子虽已进幼儿园,却一反常态,居然撒娇争起宠来,晚上非要跟振军的妻子睡在一起。小女儿就成了姥姥的“孩子”。

终有一日,振军的“亲妈”接孙子回家,昏倒在大院门口。那时,他和妻子正在店里忙活,大院门卫给他们打来电话说:“907的王先生,你家的保姆病倒了,请您速回。”“保姆?”当时他愣了,没回过神来,对方又说:“我看她带着您家的孩子。”振军这才恍然大悟,和妻子马上赶回家里。他让妻子在家负责照顾孩子,自己带“亲妈”去医院。妻子却有些不放心,他对妻子说:“我去,你有啥不放心的,那是我“亲妈”!把“亲妈”送到医院,医生说老人是疲劳过度,睡眠不足,造成身体虚弱,血压偏低。打上一针葡萄糖,回家要好好休息调养。振军带亲妈回来的时候,住了几年的小区,门卫多少有些脸熟,和他寒暄说:“您这老板真不错,对自家的保姆也这么好!真有人情味……”“亲妈”听保安说话,身体虚弱自是不予理睬。他却没好气地说:“你这兄弟不知道,别瞎说!这是我‘亲妈’!”门卫一愣,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对不起!”眼睛里却分明写着:这怎么不像你家的老母,经常见她带孩子,和别家的保姆有什么区别?振军没再说什么,心里惭愧不已。

那夜,振军整晚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都是保安那种疑惑的眼神。那眼神阵阵刺痛他的每一根神经。第二天,他毅然决定“开除”亲妈这个“保姆”。

※ ※ ※

孔子的门生曾子说过:“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他的意思是说:孝道最基本的是在物质上奉养父母,再往上是为父母争光,不使他们蒙辱,最高的是尊敬父母。现代人们对孝道的理解:七成多的人认为孝就是奉养父母,其次是尊敬父母和使父母快乐。可见对孝道的理解,现代和古代还是基本相同的。在中国,赡养父母还作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被写进法律。

但是在人类文明发达的今天,孝的最高境界却是现代儿女很难达到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其下能养”都没有做到。据调查显示:儿女在经济上不履行赡养父母义务的占73.91%,长期不看望不照料父母的占14.98%,把父母当佣人任意役使的占4.35%,占用和索要父母钱财的占0.97%,对父母训斥甚至打骂的占0.48%。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现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相当一部分老人,在失去劳动能力后,要靠子女来供养,如果子女不供养,他们的生活就会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大多数父母把是否受到供养作为衡量子女孝与不孝的重要标准。

其实,做父母的都不希望拖累儿女,他们也会自愿地为儿女做些家务,希望自己对儿女有价值而不是“包袱”。但是,孝敬父母,伺候他们,让他们晚年悠闲轻松不正是儿女应该做的吗!真正地尊敬他们,就不要让父母充当“家庭保姆”的角色。

第7件事 把父母的时钟拨快一刻钟

马克·吐温在一次宴会中,一个穿着华丽的女士走到马克·吐温的面前,“尊敬的马克·吐温先生,您能告诉我几点了吗?”其实她明明看到马克·吐温并没有戴表,想故意羞辱他。马克·吐温不慌不忙看看自己的手腕说:“美丽的女士,现在正好是昨天的那个时候。”女士疑惑地看着马克·吐温。“昨天?”“是的,而且我的表故意拨快了一刻钟,明白为什么吗?”女士摇摇头,“因为我走在了时间的前面,这样我就可以永远回头看后面的你了。”马克·吐温说完很绅士地鞠了一躬,转身离开了。

我们为马克·吐温先生的机智而叹服,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时间的概念可快可慢,关键就看我们自己的心态如何。

年少的时候,小哲是一个看似条理分明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是不紧不慢、按部就班。而在母亲的眼里,他属于典型的慢性子。

上初中的时候,有一阵子他总是迟到。每天虽然起得挺早,可上课还是经常会迟到,而且每次迟到都不超过五分钟。但是,在老师的签到表上当然是扣分绝对没商量。因为他经常地上课迟到,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迟到王”。自然小哲每天走进课堂的一刹那,他成了大家的笑料。他也成了老师教育学生的反面教材,经典案例。时间长了,老师把他的“罪行”告到了家里,希望家长能督促他按时上学。母亲很不解,因为她知道小哲每天起得并不比别的孩子晚,为什么会迟到,母亲也很疑惑。

其实母亲每天起床很早,给他准备好早餐,再叫他起床,可小哲总是看着时间还没到,不着急的慢吞吞的洗漱穿衣,而且早一分也不愿意出门,非要按路程掐着点出发,结果就是正点的前一分后一秒的赶到教室。经常是脚踩着上课的铃声,破门而入。老师看他的时候,眼镜片都快掉下来了。在大家的眼里,他迟到属于完全的故意。

老师多次把小哲迟到的情况告之他的父母,母亲也将他的早餐时间一提再提,可是他仍然迟到。可没多久,他却很少再迟到了,老师和同学也都惊讶于他的变化,那时候小哲自己都不知其中原因。

后来,他渐渐发现,每次他看着马上到了的上课时间,急三火四的赶到教室,以为又要迟到,而每次都是拿出课本后几分钟,才见老师走进教室。后来,母亲在小哲14岁生日的时候,送给他一块手表,他才知道,母亲的方法:就是把家里的时钟拨快了一刻钟。

大学毕业后,小哲开始一个人生活,他依然让自己的时间快一刻钟,这个习惯也使他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受益匪浅。

记得有一次,小哲的娱乐公司新签了一个年轻的女演员,她虽是一个新人,但形象和资质都不错,非常有潜力。公司的上上下下都很看好她,已经着手拟订方案准备重点包装和培养她。不久,就给她引荐了影坛非常知名的香港导演徐老师,约好下午两点在公司会面,商讨在她电影中担任女主角的事情。

结果,下午两点,徐导和公司的上层领导都已经准时到位,可那位女演员却不见踪影,咖啡喝了好几杯,领导也是有话没话地跟徐导聊着。经纪人急得满头是汗,不停打电话催她。一个小时以后她终于在千呼万唤中现身了,可徐导因为赶飞机已经走了。他已经很有耐心的等了40分钟。领导大动肝火,执意要跟她解约。虽然她不是故意的,可是事情已经于事无补,后来经过大家求情,加上她自己的深刻检查,才没有被公司解约。

一年后,随着徐导的电影上映,替代她的女演员也随着电影的火暴,而名噪一时。而这个角色却因为她的迟到,与她失之交臂……

通过这件事,小哲似乎明白了那被母亲拨快的一刻钟里,有的不是取巧,而是母亲为他量身定做的一份感悟。

母亲这个“发明”他经常会介绍给朋友,他们称这是:迟令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哲工作已经有几年了,母亲也退休了,为打发时间,母亲重新拾起多年一直喜爱的乒乓球。小哲好几次都担心母亲的身体,毕竟乒乓球是一项比较剧烈的运动,母亲的身体也已大不如从前。

母亲年轻的时候就是单位的活跃分子,体育项目样样拿手,尤其是乒乓球打得非常出色。那些旧照片和奖状里,有着她很辉煌的非职业体育生涯。因为母亲乒乓球水平小有名气,渐渐地便有人开始跟母亲学乒乓球,从无偿到有偿,母亲有了退休后的第二职业——乒乓球教练。几乎每天晚上都会相约去球馆教别人打球。时间排得很满,有时候晚上要带四五个人。

一天,母亲仍旧像以往那样吃过晚饭,拿着球拍去球馆。回来的时候,看着墙上的钟自言自语:“怎么会晚呢?时间没错啊。”

同样的路程,母亲走了无数次,与球友约好的时间,也从来没晚到过,可最近几次母亲都会莫名其妙地迟到,母亲走了几次,都差几分钟。这时,小哲注意到母亲鬓角已经泛白,每次进门第一件事就是坐在沙发上,休息一会,调整一会呼吸。他知道母亲已经随着自己的成长慢慢走向衰老。

他们家的钟早已在小哲上大学以后,恢复了北京时间。而小哲在母亲出去买菜的时候,悄悄的把家里的钟拨快了一刻钟……

※ ※ ※

一位印度教徒,步行前往喜马拉雅山的圣庙。山路遥远难行,空气稀薄,他虽然携带很少的行李,但还是显得举步维艰。他走走歇歇,不断向上张望,希望圣庙赶快出现在眼前。在他前面,他看到一位30多岁的妇女,背着一个胖嘟嘟的孩子,缓慢地向前移动。她满头大汗,喘着粗气,可双手还是紧紧托住背上的孩子。印度教徒很同情地对妇女说:“你一定很累,你背的那么重!什么时候才能到圣庙呢?背着他不知道要浪费多少时间。”妇女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背的是一个重量,但我背的不是,他是我的儿子。我并没有浪费任何时间,因为我走的每一步,我都能感觉到儿子的成长……”在磅秤上,不管是孩子还是包袱,都会显出实际的重量,但就一位母亲而言,她背的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爱的重量。

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而她的感悟更是那么的深奥。人用不同心态面对事物的感受和意志也会不同。每个人的生命都要经历蓬勃和衰老,要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一万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也是值得我们深刻思索的。其实,每一个生命实际上都是无单位的时间组成,无论我们是否愿意,衰老都会跟在我们的后面。而生命的时间或短或长,重要的是当生命存在的时候,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父母比我们先老,我们就要帮助父母以良好的心态积极生活,而生命质量的提高就等于增加了生命时间的长度。父母健康长寿是天下每一个儿女都希望的。

第8件事 不要让父母坐副驾驶位置

不久前,在成都读卫校的18岁女孩张芳,想整容,身上带的1000元钱“整了眼睛就整不了鼻子”。他给父亲打电话,叫父亲马上到成都。张芳将自己想整容的念头告诉父亲,说人漂亮了,容易找工作。可是“整个脸都整”大概需要二、三万元。这对一个务农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于是,女儿竟然提出要父亲“卖肾”凑钱,父亲居然也答应了,幸被及时阻止。这里我们要谈到一个词“位置”。张芳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也不能将她的父亲逼到这个“位置”,过分的自私暴露出来的就是典型的不孝。为一张脸竟然要求自己的亲生父亲去出卖自己的器官,此情此景令人触目惊心。试问天下还有这样的儿女吗?答案是肯定的,在这个时代,有相当这样一群儿女,似乎父母生下他,并没有给他一张所谓漂亮的面孔,就已经亏欠于他们。后天的“改造”顺理成章就应该由父母承担,不是荒谬,不是无知,而是这样儿女充满自私,丝毫不权衡、理解父母的一颗丑陋的心。

看到“不孝”自私女的故事,真是值得我们深思。幼时,我们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如今他们老了,正是需要我们多孝敬他们的时候,维护他们的健康,保护他们的安全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在锦州205医院的急诊室里,医生们在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门外一位中年妇女无力的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等待着。几个小时过后,一位医生遗憾地走出急诊室,无奈地告诉这位妇女,她的丈夫因内脏破裂,错过急救最佳时间而引发大出血,没能抢救过来,已经去世。她儿子的双眼被眼镜的玻璃碎片扎伤,右臂和右腿都断了,仍在抢救中。妇女听了浑身瘫软,再也支持不住,昏厥过去。医生和护士把这位妇女扶进休息室,并给她输液。过了一会儿,妇女醒过来了,医生告诉她,她丈夫的遗愿就是把自己的眼角膜移植给他的儿子。

一个月后,儿子康复出院了。出院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自己的父亲。他跪在父亲的墓前痛哭,脑海里浮现着那不堪回首的悲惨情景。

那天,他开着借来的夏利车带着父亲,高高兴兴的去车站接母亲回家。可是,没想到在去车站的路上意外发生了。

由于他不太熟悉这台夏利车的情况,驾驶起来并不顺手。加上前面的载货卡车违章行驶,一个不注意,夏利和前面同向行驶的货车追尾了。当交警赶来的时候,货车司机已经逃跑。由于猛烈的碰撞,夏利的车头已经严重变形。他被卡在驾驶位上,眼睛看不见,不能动弹,但是当时他的头脑还清楚。他听见父亲的声音,听到警察要把父亲先送去医院,可父亲死活都不肯放心离开,父亲一直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和他说话:“孩子,你要坚强,你一定没事的……”直到等交警把自己从驾驶位救出来,抬上救护车。

去医院的路上,在救护车里,父亲一直抱着他,而他因为疼痛抑制不住呻吟着。他恍惚听到,护士急切地说:“老同志,你也快躺下吧,你看你都吐血了,你有内伤……”父亲只是不说话,紧紧地抱着他。他下意识地去找父亲的手,父亲一把抓住他的手,两只手就这样紧紧地握在一起。

好不容易到了医院,他觉得父亲和他的手是被别人分开的,还听到有人喊:“再来一个担架”然后就一片混乱什么都不知道了。

后来他从医生那知道,当他被医护人员从救护车上抬下来的时候,父亲随后就栽倒了,嘴里开始大口大口地喷涌出鲜血,可是父亲还是抓着他的手不肯放开,医护人员拉开他们的手,把父亲抬到担架上,父亲显然有些神志不清了,但他还是努力地睁开眼睛,握住医生的手,不舍的望着正被抬走的儿子,艰难地说:“我……不行了……眼睛……我的……眼……睛……给……儿子……”之后,进入昏迷就再没有醒过来。

现在,儿子在父亲的墓前,不停地流泪,长跪不起,他自言自语地说:“爸爸,是我对不起你啊,我没能照顾好你,是我害了你,你却把眼睛给了我……”

交警对车祸现场的勘查结果,令人震撼。现场很惨烈,满地的玻璃和车身碎片,车上血迹斑斑。让人感到蹊跷的是,一般追尾事故车,车头受损位置应该在右边副驾的位置处,因为司机在遇到危险时,会本能的往左打方向,但是这辆车的受损位置在中间偏左,导致驾驶位受损严重。而这种情况一般在来不及躲闪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但是从现场长长的刹车痕迹看,司机是有时间避让的。这只能说明,儿子在发生险情时,先是出于本能往左打了方向,可是立即想到坐在身边的副驾驶位置的父亲,于是就迅速向右打方向。但是,因为车速太快,来不及完全打过方向,车子已经狠狠地撞到了前车的车尾。后来,通过现场目击者的口述和对司机本人的调查,证明了交警的推测。

发生事故后,可以看出父亲身上的伤没有儿子的严重,如果它及时按照警察和护士说的马上进行救助,完全可以避免之后的大出血而失去生命。可是,父亲的心里更在意的不是自己的伤,而是儿子的生命和健康。当自己弥留之际,还不忘儿子的眼睛受伤需要眼角膜,把自己的眼角膜给了儿子。

※ ※ ※

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是无私的,体贴入微的。而我们在赡养父母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考虑得更细致一些。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我们总是希望一切如计划的那样继续,却保证不了有意外的命运安排。无论对父母,还是对我们自己,能考虑到的危险,可以避免的事故,我们就应该努力去做。像坐车在副驾驶的位置,一旦发生车祸,后果是可想而知的。生活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位置”,我们不要以为很多危险离我们很远,而有些危险却来源我们自己的心,孝敬父母,请不要让他们处在这样的“位置”上。

第9件事 名利面前请选择父母

主持人杨澜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采访中崔琦谈到自己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但母亲颇有远见,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时把他送出村读书。可这一走却是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崔琦到香港、美国,成了名人。杨澜问崔琦:“如果你12岁那年不外出读书,会怎样?”我猜:崔琦一定会说:“我永远成不了名人。”可崔琦的回答出乎意料:“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崔琦后悔地流下了眼泪。在审片时,杨澜看到美国摄影师给崔琦流泪的特写镜头,问摄影师:“你们听不懂中文,怎么会拍下这一感人的场面?”摄影师说:“你们不是在谈论妈妈吗!在全世界,‘妈妈’这两个字是相通的。”

无上的荣誉和母子深情,崔琦选择了后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至仁至孝,在崔琦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处于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为了权利、财力、名利,人们不得不带着虚伪的面具,在职场,商战,人际中摸爬滚打。可是,人们几乎麻木了自己真实的那根神经,失掉了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那就是我们最缺少的,一颗感恩之心。而感恩之心最基本的就是对父母的孝敬。

杜宇生在一个偏远山区,他知道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地读书,考上大学。父母也寄希望于他,盼着儿子有出息,走出大山。为了供他上学,每天在田地里,父母日出而作日暮而归。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杜宇考上了城里的大学。父母高兴,在村子里也有面子,虽然大学的费用,更加重了父母的辛苦,可两位老人心甘情愿,他们认为为了儿子,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大学的杜宇非常用功地学习,在本科毕业以后又考上了研究生,最后读了博士。博士毕业后,他顺利进入长城集团工作。大好的前途就在他面前。一位优秀的男人总会有女孩抢着要的,董事长的千金小昭就看上了杜宇,小昭的出现,让杜宇觉得生活每天都是晴日,就像小昭的脸那么的阳光。可是,当小昭知道杜宇的家是一个很穷的山区农民家庭时,天空开始堆积乌云,时不时的电闪雷鸣。但是杜宇离不开她,也不想离开她。

小昭和他约法三章,如果他能做到,就和他结婚:不能对外人和她的亲戚说他是山沟来的,有人问就说他的父母是教师;不要再和农村的家庭有来往;婚后不准他山沟的人来城里的家。杜宇看着眼前光明的未来,似锦的前程,他屈服了。婚礼那天也没有通知父母,酒席上高朋满座,可来来往往的全是女方的亲人和朋友。杜宇,毕竟是个男人,可是他现在不得不这样苟且的生存。那天,他喝醉了,醉得一塌糊涂。

从此,他只能背着妻子,偷偷地寄些钱给家里。三年了,他一次也没回去过。直到小昭怀孕,他才写信告诉自己的父母,他在城里结婚了。父母知道他的消息,二老高兴得一夜未眠。不久,杜宇收到农村寄来的包裹,是母亲亲手为孙子做的小衣服,谷子芯枕头,还有给杜宇缝的鞋垫。杜宇把包裹取回家,本以为妻子会高兴,可小昭却用手指头拈着枕头,说:“这些东西不干净,谷子粒会生虫子的。这些用不上,快扔了吧。”杜宇听了,脸涨得通红,真想过去给她一个巴掌,但是,他考虑到妻子已经怀孕,还是忍了下来。小昭,头一次看见杜宇这个样,没再继续说什么。第二天,背着他还是把那包东西扔进了垃圾箱。除了杜宇穿在皮鞋里的鞋垫,幸免于难。

儿子百日了,家里来了很多的人,有集团的上层领导,有关系甚好的大客户。杜宇里里外外地忙着招呼着。突然,门上的对讲机鸣叫起来,小区的保安在对讲机里告诉杜宇楼外有人找。他以为又是来祝贺的客人,就兴冲冲地下来迎接。他看到的却是风尘仆仆的两位老人。杜宇呆在门口不知所措。妻子看他半天还没回来,就出来看看。那一刻,杜宇和小昭的脸上都写着尴尬,却绝不是同一种。原来。这两位老人就是杜宇的父母。进门以后,他只有把父母带到厨房里,他没办法对满屋的老总和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解释那是他的双亲。

妻子说,让他赶快把父母带走,随便安排到什么地方去。杜宇只好把父母带到附近的一家小旅馆住下。住了五天了,儿媳妇从那天的匆匆一面就再没露过脸。老两口终于明白了,儿子不可能把他们迎进他们认为该进的家。倔强的两位老人,给儿子留了一张字条,就匆匆踏上了归家的路。

一个月以后,杜宇以出差的名义回了老家。村里的乡亲都赶来看这个小山沟里淘出的大金锭。听乡亲们说,父母回到农村是因为在城里住不习惯,其实儿子儿媳对他们特别孝顺。杜宇的心理甚是惭愧。背地里,父亲对他,话少了很多。杜宇走的时候,给父母留下五万块钱,他告诉父母,以后有困难的时候可以应急。母亲说:“儿子我能理解你的难处。”父亲说:“钱可以治病,却不能治心。”

有一些年轻人,为了出人头地,走捷径去攀附权贵,在势力与父母面前,选择了前者。还有一些人,开拓事业,忙于经营,宁可牺牲陪父母的时间,也要去陪客户。甚至父母的寿辰或者病疾之时都没有一纸订单来得重要。当把儿女视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的父母,在孩子眼里还不如一张订单重要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默默承受。但是,我们应该自省,即使父母不会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要认识到:父母一生只有一个,要珍惜、珍重。

※ ※ ※

现在一谈到事业,总会有很多的矛盾摆在眼前,竞争压力的增大,生活负担加重,抽时间去看看父母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却就是难以实现。以前总怕没处去挣钱,现在总怕没处找时间。我们已经无法停下匆忙的脚步,对于这个只需一点点时间就能完成的父母心愿却成了父母的“奢侈品”。

我们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丰厚的民族,父母如天地,自古就表现在教育上,不但课本中经常强调,《孝经》之类的书籍也广泛流传。封建时代的官员,遇到父母过世,必会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三年,上至一品宰相,下到七品小吏。可经过“文革”期间大兴的检举、灭亲之风后,亲情、恩情被淡化了。国人的阶级、斗争意识提高了,父母、亲情的地位下降了。

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进一步加强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感恩、亲情教育,让这个社会更和谐、更富有人情味。不要抱怨社会现实的丑陋,其实每个人都是这现实的一部分。扪心自问:你想拥有的东西真的比父母的恩情还重要吗?有的人很难参透其中的至理,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会明白。孝顺父母的机会其实都是自己创造的。家人才是最重要的。

第10件事 父母面前不谈“老”

《礼记》中说道:恒言不称老。意思是说,为人子女的永远不要在自己父母的面前,声称自己已经老了。一个孝顺的孩子,总是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父母觉察不到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连孩子都老了,那他的父母不就更为年迈了吗?父母听了之后,该多么悲哀啊。所以,在父母的面前,我们为人子女的不应当提到“老”这个字。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敬老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老莱子,据史料记载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老莱子的为人非常孝顺,是楚国里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他总是想着:我今天能活得好好的,都是父母赐给我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父母的恩惠,比山高、比海深,我在日常生活上,一定要尽量地让父母高兴。所以他总是把最可口的食品和最好的衣服,送给自己的父母享用。对父母生活上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极尽关怀。父母双亲在他体贴入微的照料下,身体康健,精神矍铄,一家充满着祥和美满的氛围。

老莱子年过70的时候,父母尚在。他仍然对父母恭敬有加。而且从来没有在父母面前提到过一个“老”字。他知道父母比自己的岁数都要大很多,做儿子的,如果开口闭口总是谈自己老了,那父母不就更觉得自己风烛残年了吗?所以,老莱子总是保持心情温和愉快,让人不觉得他年纪已老,别人认为老莱子的精神十分年轻。他知道,父母永远会把自己的儿女当成一个孩子看待。为了不让父母操心,老莱子还对自己身体的健康也非常的关注。虽然年过70,他还能活泼健康。这也是他不在父母面前示“老”的一种方式。

可以想象,一个年过古稀的70岁老人,他的父母少说也有90多岁了。大多数年近百岁的老人身体都已经比较虚弱且行动不便,甚至耳聋眼花。因为这些衰老,老人家不能够出外旅行游玩,生活比较孤独、寂寞、单调。老莱子想了很久,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妙计。于是老莱子就到衣橱里拿出小时候的衣服、裤子穿在身上,又把自己的脸涂上红红绿绿的颜色,把头发也结成辫子。老莱子的父母,看到他这个模样,觉得他真是太滑稽了。老莱子又拿来小铃鼓,表演各式各样好笑的动作,二位老人忍不住捧腹大笑,眼泪都笑出来了。老莱子看见父母开怀大笑,心中也很高兴,因为他的目的总算达到了。老莱子很能体恤父母,为了让父母高兴起来,在父母面前装出孩子活泼可爱的样子逗父母开心。可算是用心良苦。

老莱子有一次特别挑选了一件五彩斑斓的衣服,颜色非常的鲜明。在他父亲生日的那一天,他穿上这件衣服,在父母面前跳起舞来。一边嬉戏玩耍,一边跳着舞步,真是一个“老顽童”,特别可爱。还有一次,宅院的厅堂边有一群小鸡,老莱子一时兴起,在父母面前学起了老鹰抓小鸡的动作。一时庭院里鸡飞狗跳,好不热闹。老莱子故意装成非常笨拙的样子,诙谐搞笑。

在日常生活中,他也经常出一些点子,来逗父母开心。有一次,他挑着一担水,一步一晃地经过厅堂的前面。突然扑通一声,故意做了一个滑稽的跌倒动作。

随后就听到老莱子哭的声音“哇唔!痛死我了!哇!哇!”看到这一情景,“这孩子真是养不大,拿他真没办法了。”母亲一旁说着,父亲则哈哈大笑。老莱子没有把自己当成年老的人,在父母面前,他永远都像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子。

当今,我们在忙碌的、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往往忽略了对父母的体贴和关心,甚至很少有时间去看看自己的父母。有的人,回到父母家里,好像找到了发泄和抱怨的地方,总是牢骚满腹、精神颓废的模样。却不懂得这样会使父母对你多么的不放心。老年人多是身体虚弱,容易上火。你的坏情绪会影响到父母的心情,从而引起老年人的焦虑不安。有的人,还动不动就在父母面前说:自己老了,干什么都没劲了。总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模样去面对生活和工作。

要知道,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如果做子女的都对生活没有“年轻的冲劲”,那父母面对夕阳时光,又怎能快乐生活呢?我们真的需要像老莱子学习,做一个懂得体贴关怀父母的孝子。为了让父母过上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老莱子想尽一切办法去体慰老人的心态。他把这句“恒言不称老”理解并发挥到了极致。千百年来,这个故事仍不被人遗忘,被人传颂。

※ ※ ※

看到老莱子的故事,我不禁思索,当代的很多年轻人还尚未意识到这一点。看看媒体的正面宣传大都也是在讴歌一些儿女的孝顺:长辈病重,子女多年服侍床头。多少有些雷同,这其实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多数人一说起“孝”,马上想到的还是赡养层面。赡养是孝敬的内容之一,给父母一定的赡养费,这是为人子女的义务,但不是说尽了这种义务的人就是孝顺的。“养则致其乐”这句话的意思,便是说子女奉养父母,要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最大的快乐。古书上有两句话“父母在,不言老。”“父母在,不远游。”其实这都是在说,为人子女在每天的生活上,都必须细心体贴父母的情绪。

第11件事 修复父母的旧照片

父母结婚的时候,只拍了一张三寸的黑白照片。现今,表面上已经有些模糊不清,母亲看着我们的结婚照,遗憾地说:“你们赶上了好时代,看看我们那时候的照片,怎么比得了呢!”我偷偷地把父母那些照片拿到洗印社,做了翻新处理,并且上了颜色。在他们结婚纪念日那天,当我将装有这些翻新照片的一本精美的影集送给他们的时候,他们激动不已。看着父母开心翻看的样子,我知道,这份礼物远比几层的生日蛋糕更甜美。

父亲把我叫到床前,看着他微微抖动的嘴唇好像要说着什么,我拿起水杯喂他喝水,他摇摇头,我疑惑地看着他,他吃力地抬起手,指着门框上的小柜子……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从没有当着我的面打开过,而且他曾经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不许打开柜子!”所以在我童年的时候,那个小柜子给了我很多遐想。但是我从来没有偷偷地打开,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记忆中,在我上初中的时候起,那个柜子就没再上过锁。如今,父亲卧在病榻上已经快三个月了,该去的地方也去了,该吃的药也吃了,医生对我摇摇头说:“这是过度劳累导致积劳成疾,已经……”

学校方面我请了长假,父亲这一次病重让我有一种很不祥的预感。而他似乎更能感觉到什么。

我拿着凳子站在上面,平生第一次地取下那个柜子,我轻轻掸去上面的灰尘。小心翼翼地打开柜门……

父亲躺在那指指里面,我借助灯光才看见,阴暗的小柜子里,其实只有一个鞋盒子。我捧出来,放在父亲的枕边。那绝对是一个“文物”级的鞋盒子,枯黄的牛皮纸上画着一双解放鞋。父亲冲我点点头,我轻轻地掀开盒子,里面有一些奖状、信笺。还有一个大大的信封。我拿出信,放在父亲手里。他双手颤巍巍地打开一封信,纸张因为岁月的流逝,已经褪色,上面的字迹有很多已经模糊不清。我一封一封地递在他的手里,我看见他的脸上泛起少有的笑容。最后,我将那个大信封打开,里面只有一张半页稿纸和四张黑白照片。我将照片拿给他看,他微微笑着,其中一张是父亲年轻时候的照片,穿着军装,旁边是一位眉目清秀的女子。我第一次看到这些照片,我指着照片上的女人说:“爸爸,这个是不是我妈啊?”父亲摇摇头。这么多年每次我问起母亲,他都只说:“妈妈得了一场怪病,去世了……”如今照片上的女人却和父亲靠得那么近。那半张稿纸上只有几个字:乐乐,1975.3.5兔,阴历一月二十三。那是我的生日。我疑惑父亲为什么把我的生日写在上面……四张照片中,还有两张是爸爸自己的照片,还有一张是一个婴儿的照片。

我拿着那张婴孩的照片仔细地端详着,父亲微笑地看着我,好像在说:“看看像谁?”在我记忆中,家里一直就很拮据,从小到大,父亲也没给我照过相,一直到我上大学以后,同学有相机,我才有了自己的照片。而在这20年的岁月中,我却没有留下任何“证据”。

父亲只是微微地笑着,翻来覆去地看着那四张照片。从来没听他谈起过我的母亲,也没有说过他的故事。记事起,父亲就知道忙,从早到晚。那时候,父亲对我话不多,基本上就是:好好学习,要有出息,诸如此类的话。上了大学以后,我只有暑假寒假的时候,才回家。他也没到学校看过我,我知道,他是心疼那几十块钱的路费。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懂得也就更多了,开始知道男女之间还有感情这么一回事。有几次,问起父母的故事,父亲却总是岔开话题。所以母亲在我的印象中,来去匆匆。

一个月后,父亲面带微笑走了。我把家里的旧房子卖了,唯一留下的就是父亲的几件衣物和那四张照片。用那些钱还清了我上大学时借邻居的钱。

我时常会拿着那几张黑白照片仔细端详着,每年父亲的忌日,我都会回到乡下,去给他扫墓,给他讲讲我最近的状况。

当我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一日下午,我正在写简历,同寝室的同学告诉我,有人找我,宿舍门口站着两个人……“我们能出去谈谈吗?”

我们三个人来到学校的操场边,他们不说话,只是不断偷偷地看着我,我觉得奇怪。

那天以后,我又有了父母。他们是我的生身父母。而故去的原来是我的养父。从他们那里我终于知道了他的故事。

1970年代,生父全家遭迫害,被流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在那里,生父认识了同属“一类”的母亲。同样的遭遇使得他们很快走到了一起,谁也没想到,正处于改造期间的这段恋情,却遭到当时的革委会的严厉批判。父亲被调到另一个省的农村,从此生父便与母亲失去了联系。而那时候,母亲已经怀上了我。她担心我会遭受株连,生下我之后,就悄悄地将我扔在了一个“好人”家门口。而那个好人就是我的养父。后来,知青返城,父亲的问题也得到解决。他们一同回到了城里,再后来结婚有了弟弟。他们不断地寻找我,可一直杳无音信,一晃20年过去了……

后来,我拿出那几张旧照片给他们看的时候,他们认出照片上的女人原来是养父的女朋友。当时全村最漂亮的姑娘,后来因为要结婚的时候,养父坚决不同意把我送给别人,便跟他分了手。从那以后,养父就再也没找过对象,就这样一个人把我抚养大。

事情已经快过去十年了,如今我生活在这个城市,有了自己的家。偶尔还会拿出那几张旧照片看看。

单位楼下有一个洗印社,一天复印资料的时候,他们告诉我,过去的黑白照片是可以翻新的……

如今书房里,有一张养父的七寸彩色照片。

※ ※ ※

照片承载的是生命的一页,每张照片的背后都凝聚着一份情感,父辈的年代,能留下几张黑白照片,已经非常难得。每一张照片都有一段故事。岁月渐渐爬上父母的眉梢、额头。我们知道,他们已经慢慢老去。看着他们的结婚照片,也许我们会笑,因为他们是黑白的。作为儿女,除了给父母照些现代的数码照片,我们更应该替他们记得那个属于他们年轻时代的照片。那些照片,虽然有的已经斑驳不清,但那些小锯齿围起来的小照片上,却有着他们美好的回忆。

第12件事 给父母健全的爱

母亲的情怀是世上最宽广最博大的。没有几个母亲会因为儿女的缺陷或任何过失而抛弃母爱。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平凡的母亲,令她苦恼的是,她的女儿因药物中毒而导致听力障碍,那一年女儿才两岁,医生断定女儿的病不会好了,但这位母亲并未灰心,她走遍当地的各大医院,然而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但是母亲仍然不肯放弃,她坚信通过努力,女儿一定会恢复听力。她辞去教师的工作,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女儿身上,训练女儿的听力,并教女儿认字,这样的艰难处境一直持续了五年,女儿终于同正常人一样能与人交谈,并且上学读书了。她用那份伟大的母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对于那些先天或是后天残疾的父母,也许他们的动作是笨拙的,也许他们的智商低于常人,但是出于父母之爱的本能,他们给孩子的爱没有缺少一丝。残疾父母为子女所承担的、付出的劳作,往往比那些健全的父母更多更艰辛,他们更值得他们的儿女去自豪,去感激一生。父母的身体虽然残缺,可父母的爱并不残缺!

一看到这个话题,我就想起上小学时,我的同班同学微微与她母亲的故事。

那是期中考试后的一天,快到放学的时候,班主任蔡老师向大家宣布:“本周日开家长会,时间定在下午三点,请同学们回去通知家长,每个同学都要有一位家长来参加这个会。请父母做好时间安排。”

每次中考之后,学校都要统一安排时间召开一次家长大会。开会时,先是校长在广播里,向全校的各个班级讲话,传达这学期的一些大事,还有处分和表彰。然后,每个班开始按照自己的情况由班主任主持班级会议。每次学校和老师都很重视,因为通过这样一次会议能增进老师与家长的交流,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更有利于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学的有效配合。在家长会上老师会公布每一位同学的考试成绩。

我的同桌微微听到通知后,特别紧张,我看她慌急的样子,问:“你怎么了?”“这次,我怕让我家长来。”她皱着眉说。我拿过她桌上的卷子看:“你考得这么好,还怕什么?我是恐怕回去要挨揍了。”她夺回卷子:“不是,是我爸出差了,要下星期才回来呢。所以来不了。”“那让你妈来呗!又没规定谁来。”她没再回答我。

第二天一早,蔡老师像往常一样点完名,就问:“昨天通知大家回去传达开家长会的事情,有没有谁的家长不能来?举手!”教室里一片安静,没人举手。老师张望了一圈,说:“看来大家都没问题,那今天你们回去请家长不要有变化,要提前到场,不要迟到。”这时,微微犹豫着把手举了起来。虽然举的不高,可老师还是看见了,问:“你的家长为什么不能来?”“我爸出差了,下周才回来。”“那你妈妈呢,可以叫她来参加啊!”微微有些着急了,“我妈,我妈不能来,因为……她没有参加过。”全班同学都笑了,老师也笑了,说:“这是什么理由啊?叫你妈一定来参加。”微微没再说什么。

一路上微微都忐忑不安。回到家,妈妈正在忙着做晚饭。每次微微回来都会和妈妈打个招呼,可这次,微微看了妈妈一眼,就慌忙钻进自己的房间一句话也没有说。微微爱学习,平时只要坐下来就投入到学习中。可今天她一个字也看不进去。“咚咚”两声,妈妈在敲门,微微知道妈妈叫她吃饭,走出来到饭桌边坐下。今天妈妈给微微做了她爱吃的糖醋排骨,可微微一点也吃不下去。妈妈看微微闷闷不乐的样子,关切的摸了摸她的头,微微忙说:“没事,妈!我是心里有点不舒服。”妈妈夹了一块排骨放进微微的碗里。

微微心里想:如果让妈妈开家长会,同学们知道我妈妈……会怎样看我呢?更重要的是,我们班的同学特爱取笑人,我不希望妈妈被伤害。晚饭吃完了,她还是没有告诉妈妈开家长会的事儿。

周日前的两天,对于微微格外难熬。

周日下午,家长们按时陆陆续续到了教室。马上三点了,看着其他的家长都到了,微微有些紧张起来,她想:一会老师就要发现我的家长缺席,我该怎么和老师解释呢?看来要硬着头皮等着挨批评了。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是妈妈!她怎么会来?微微呆住了。老师微笑的迎到门口,对微微说:“微微同学,把你妈妈领到你的座位上。”微微红着脸走向妈妈,妈妈向老师和大家打了个手势。妈妈的这个举动,使微微一直低着的头,低得更低。“微微,请把你妈妈的手语给大家翻译一下。”老师的要求,使微微先是一愣,然后没有底气的对大家说:“我妈妈说:大家好。”

此时,在场的同学及家长都一下子明白了,微微的妈妈是哑巴。但,和微微担心的不同,大家都报以热烈地掌声欢迎妈妈的到来。微微走到妈妈面前,轻轻地问:“妈,我没和您说,您怎么来了?”妈妈用手语对微微说:“你的班主任到家里邀请我参加,我爱你!所以我来了!”

微微强抑住眼泪,牵着妈妈的手,走向自己的座位。所经过的人,投来的都是友好的微笑。

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认识到,父母的爱都是一样的。即使是残疾人,他们对孩子的爱也是同样的奉献,同样的伟大,值得我们尊敬。身体的残疾,并不等于他们就该减少作为一个正常人对生活的追求。作为他们的子女,更应该尊敬和孝敬他们。父母的身体不健全,可他们对儿女的爱是健全的。做儿女更应该体恤他们的不易,怀着感恩之情,孝敬自己的残疾父母。

※ ※ ※

自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和父母的命运就紧密连在一起。我们没有权力去挑选父母和家庭,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就已经足够让我们感激他们一生。不管他们是否健全,他们的爱一直伴随着我们,一直关注着我们。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直到我们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取得一点进步时,他们会发自内心地为我们高兴,我们遇到挫折时,他们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父母对我们的爱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们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轨迹,分享了我们一路经历的酸、甜、苦、辣,永远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人。我们可以暂时不理解父母,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爱。爱没有重量之分,爱是一种喜悦的关怀与无私的奉献。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让我们更加孝敬曾经为我们吃苦、为我们受累的父母。我们要孝敬他们,并以他们为骄傲。

第13件事 接受继(父)母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一个芦衣顺母,故事讲述的是闵损(孔子最著名的学生之一)的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背着父亲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生儿子。看到这个故事,不由得鼻子发酸。如果闵损一开始就告后母的状,还有后来的圆满结局吗?

阳儿在八岁那年,父亲因意外离开了她。母亲第二年改嫁给继父。九岁的阳儿,已经开始记得事情,对于继父一开始她并不接受。

继父的话不多,每天在饭桌上,阳儿总是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继父总是静默的扒饭,咀嚼,吞咽。起初,阳儿以为他是讨厌自己的,所以不愿意理睬她,自始至终连看也不看她一眼!阳儿就故意说得更多,拉着母亲说得更起劲。时间长了,继父还是那样,也不生气,阳儿也觉得没意思了。话也渐渐少了。虽然不和继父较劲了,但阳儿和他还是保持距离。

有一天,阳儿机械的夹菜,扒饭,咀嚼,不说话。但她还是偷偷地窥视继父。他的吃饭动作慢了下来,但没停。过了一会眉头皱了起来。他开始静静地看着阳儿,说了一句话:“你怎么不说话了?”阳儿根本不想搭理他。他有些着急:“你怎么了,怎么不说你的同学?不说你那个超级偶像了?”阳儿呆住了,她的继父,竟然记得她“唠叨”的内容。这些,恐怕母亲都做不到。他说:“你说的事儿,我都挺爱听的。”阳儿还是没说话,继续吃饭。于是,继父对母亲说:“你看看孩子怎么了,是不是病了?”母亲伸过来手来摸阳儿的额头,阳儿挡开她的手说:“没事,我就是困了,所以蔫了。”这是阳儿第一次对继父有一点好感。

其实继父一直在刻意和阳儿接近,只是并不急于表现这些,因为他知道,太直接会使阳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难以接受,他觉得需要时间,而且是自然的培养感情比较好。这是阳儿后来才知道的。

一次,快到放学的时候,天降大雨。阳儿想这下可完了,要被淋成落汤鸡回家了。她的书包是防水的,她把它顶在头顶从教室跑到学校的大门口。阳儿看着街上匆忙的行人,鼓足勇气,正要再跑。一只有力的大手拉住了她,同时头顶的雨水也不见了。她抬头一看,是继父。她看着他问:“我妈呢?”意思是好像不该他来,他来接她,她也并不感谢。继父说:“你妈今天加班,我把你送回家,一会儿再去接她。”阳儿本不想和他靠得那么近,可是,大雨打得她屈服了,不得不紧缩在雨伞里。她低头看到继父的裤子,已经湿透了。到家后,阳儿进门换上拖鞋,回头时她看到继父的后背,他正在往门外甩着雨伞上的水,他的头发和后面的衣服全都湿透了。显然,他把大半个雨伞的空间让给了阳儿。阳儿没说什么,回自己的房间,整理书包。出来的时候,继父没有换衣服,而且只是坐在鞋架旁边。阳儿禁不住问他:“你怎么不换衣服?”他的眼睛一亮,特高兴得看着她:“我再等一会儿,要出去接你妈,换了白换。”阳儿没再说什么,进屋写她的作业去了。

让他们真正没有距离的是那个电闪雷鸣的夜晚。父亲去世以后,阳儿就烙下一个毛病,经常被噩梦惊醒。这几天母亲出差去外地了,家里只有她和继父。那夜一个响雷,继父醒过来,突然不放心睡在隔壁的阳儿,于是他过来看看。继父看着阳儿正蜷缩着身子,还在梦里,却在哭泣。他就坐在床边的椅子上,向看护病人似的守着阳儿。后来雨渐渐停了,继父在椅子上睡着了。那一夜阳儿睡得特别香,没有任何梦魇来打扰她。当阳儿在清晨醒来,看见继父还睡着并维持着坐在椅子里的姿态。她没有说话,拿起毯子盖在他的身上,继父感觉到了,睁开眼睛伸手轻轻抓住阳儿的手说:“谢谢!”。天亮了,太阳升起,阳儿和继父望着从窗户洒进来的阳光,觉得格外温暖、格外灿烂!

哪个儿女不希望自己的父母白头偕老,但是生老病死由不得我们,总有先后。做儿女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不要刻意地阻拦父母的再婚。

※ ※ ※

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家庭和谐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在前娘后爸之间,父母或有偏心,儿女很容易起猜疑心、怨恨心。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当代社会特别是农村,继父(母)与非亲子女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年轻的再婚父母,因为担心这种矛盾的产生,再婚后经常把小孩子扔给自己年迈的父母,老人成了孙子孙女的“养父母”。对小孩子的成长教育十分不利。在城市,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继父(母)与非亲子女之间的家庭关系明显要好一些。

虐待孩子的继(父)母毕竟还是少数,哪个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家庭和睦呢?很多继(父)母,都是很明事理的,只要做儿女的接受他们,理解他们,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作为儿女也应主动用诚心去感化他们,得到父母亲的欢心才是化解怨恨的有效方法。有些继(父)母用心胸广阔的爱,孕育了更浓更醇的爱子之情。那些失去父、母爱的孩子,就像从新回到母亲的子宫,有如在漫天飞雪的季节里,被他们裹在毛茸茸的大衣里一样温暖。

第14件事 不要送父母去老人院

67岁的曾昭林至今仍是单身,他的母亲已经88岁,年轻时患上严重的妇科病,留下病根。他16岁便出去打工,并几次卖血挣钱。他还刻苦学习针灸,在自己身上实践扎针,为母亲治病。七年前,老母又患上小脑萎缩症,生活不能自理。曾昭林每天给母亲喂饭、洗换衣物,侍奉老母,无怨无悔。他定期请理发师、修脚师为母亲理发、修脚。母亲不睡觉,他也不合眼。一年“三十”晚上,母亲的假牙掉在地上摔坏了。他跑了几家医院,感动了好心的医生,修好假牙,就为不耽误母亲吃饺子。曾昭林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去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与之有着鲜明对比的还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农夫,中年丧妻,含辛茹苦的哺育两个儿子。儿子成人后分别娶妻生子,分家另过。农夫却因年老体衰成为儿子的累赘。两子约定,一月三十天,各管十五天,可到了大月第三十一天,两个儿子谁都不管,这一天农夫无处可去,只有爬在墙头上。所以赡养父母还需要耐心,做儿女的更不能有“你不管我也不管”的错误思想。

本来接到老同学大周再婚的请柬,考虑着两周后穿什么衣服出席他的婚礼。突然,大周打来的电话,改变了我的周末计划。他说:“婚礼暂时取消了。”十几年的老同学,不免关心的问问缘由,也好帮帮他。可是,听了原因,我也不好劝什么了……

我的同学大周,离婚已经两年了,这回是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老婆小莲。他们交往半年了,准备两周后举办婚礼。

前天,他下班较早,本来高高兴兴的回家,却没想到,遇上这样的一幕:进门的时候正听见小莲不耐烦地说:“妈,别难为我成吗?你说上次我煮的汤淡一点,嫌没味,我这回特意煮咸一点的。你却又说咽不下去?”母亲看见大周回来了,没说什么便把汤饭接过来闷头吃着。小莲回头瞪了大周一眼便转身进了房间。大周走到母亲身边,拿起勺子尝了一口,马上吐出来,他走进房间对小莲说:“我不是和你说过了吗,我妈有病不能吃太咸的!”“那好!我伺候得不好!妈是你的,你煮!”小莲一脸怒气。大周生气但是忍了,毕竟母亲和小莲还要见面。然后,他对母亲说:“妈,这个别吃了,我去煮些面给你吧。”

一会,大周端上热乎乎的面条给母亲。他看着母亲吃得挺香,本想说的话欲言又止。母亲看出儿子有心事,问:“孩子,你是不是有话对妈说?”“妈,我升职了。”“那不是好事吗!”母亲欣喜地说,“可我以后的工作会很忙,小莲她说婚礼之后也要出去工作,所以我们就没有时间照顾你……”母亲意识到儿子的意思:“你不是要送我去敬老院吧?”母亲的声音有一点失落。大周低头默认,母亲沉默了。几分钟以后,他安慰母亲说:“妈,我们俩一旦都出去工作,没有时间照顾你。老人院有吃有住有人看顾,不比在家好吗?这样我们也能放心啊。”母亲没再说什么,默许。

大周洗了澡,换下一身衣服,没回他的卧室,而是进了书房。他有些犹豫不决,他的母亲年轻的时候便守寡,辛苦地将大周抚养成人。但母亲并没用青春的牺牲要挟他的孝顺,反而是老婆以婚姻要挟他!真的要让母亲住老人院吗?一边是应该陪自己下半世的人,一边是老了需要照顾的母亲……他不敢再想下去,怕自己真的会改变主意。

第二天,大周带母亲来到一座建在郊外旅游区的贵族老人院。是的,钱用得多了一点,但他的心里会舒服些。当他领着母亲步入大厅时,崭新的36尺的大电视正播着喜剧,但观众好像没什么反映。几位老妪歪歪斜斜地坐在沙发里,呆滞而落寞。大周知道母亲喜欢亮堂,所以特意为她选了一间阳光充足的房间。他对母亲惭愧地说:“妈,我……我要走了!我会来经常看你,你不要担心。”母亲只是点点头。走时,母亲向他挥手,他回头告别的一瞬,注意到母亲已经没有牙的嘴,干瘪皱吧的嘴唇,银灰色的头发,打着细褶的脸庞……是那样清晰。

大周回到家,小莲正在把他母亲房里的东西往外扔。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吼到:“住手!你太过分了!”“这些都是不用的东西,不扔怎么放得下我的东西。”“我妈的东西,一样也不能丢!……你想过我妈没有?她把这个儿子拉扯大,她受了多少苦啊,这婚不结也罢!不爱我妈的人,我不爱,你给我滚……”大周咬咬牙结束了这段感情。“这么多年过去了,母亲的脸愈发变得憔悴,动作从迅捷变得缓慢……母亲总是将最好的留给我,像蜡烛一样为我不停的燃烧自己!而我呢……”汽车在路上飞驰。他一路奔往那所老人院,停车直奔向母亲的房间。当他推开门时,母亲正抚摸着自己风湿痛的腿低吟。大周走到母亲身旁跪下来:“妈……咱们回家……”

自那以后,大周到现在都没再婚。我们有时候也劝他再找一个,他说:“母亲一辈子不容易,如果再找一个,对她再不好,我这个儿子是不是太不是东西了,我现在啊,就是为了她老人家‘守寡’”他说完自己笑笑,可是我们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现在,一些老人院设施完备,吃的穿的确实不错,服务也周到。但是在敬老院里,几乎都是一些处于弥留之际的老人,生老病死在那里属于常事,我们怎么忍心让自己的父母天天看见生命这样的消逝呢。让他们内心一次又一次去感受死亡所带来的恐惧呢。暂且不拿国家对老年人的政策怎样。对于那些孤寡的老人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有儿女的老人,做儿女的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哪个父母不希望最后的日子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度过。敬老院也好,托老所也好,那里不是家。既然他们有家,那就让他们幸福地生活在家里,就像歌中唱到的那样: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 ※ ※

中国有句俗话:养儿防老。父母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老去,赡养年迈的父母当然是做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现在由于子女的工作和生活事务繁多,许多父母陷入“空巢”境地,与儿女的精神交流也不是很多。有人想到送父母去老人院,但是父母去不去养老院,应取决于父母自己的态度。不能说送父母进养老院的子女就一定不孝。但如果父母视子女为精神支柱,认为和子女在一起才是天伦之乐,就千万别送父母住养老院,否则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以为子女在嫌弃他们。

现在的老人院环境非常好,饮食起居及医疗救护都有24小时看护,把父母送进养老院虽在物质上完全可以给予他们满足,但在精神方面,子女所能给予他们的在养老院里是没有的。父母在身边才能更好地尽孝。父母是自己的,即使工作再忙,我们也要挤出时间多陪陪他们。

人世间最难报答的恩情就是父母的恩情。我们应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孝敬他们,用一片反哺的心去侍奉他们。我们可以问自己,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希望自己的儿女怎样对待我们?那么现在,我们有没有如此对待我们的父母?请相信,现在,我们怎样对待我们的父母,以后,我们的儿女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第15件事 跟父母讲你小时候淘气的事

当小泽们用成人的眼睛,看到小孩子纯净天真的心灵,小泽们的思绪不禁追寻起长久以来已经失去的那份童真。也许,失去童心,就是使小泽们变得不快乐的真正原因。

当为人父母的看到孙子女和其他的小孩子,都会怀念起自己的孩子在幼小时候的可爱天真。或许,小泽们幼稚孩提的那段时光正是老人们觉得最快乐幸福的日子。

回忆对老年人来说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对自己孩子的回忆更是如此,和他们谈你小时候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多讨父母的欢心,他们一定会感到幸福和温暖。

小泽和这世上许多的游子一样,常年工作在远离故乡,远离家,远离父母的地方。只有很少的时间去陪伴自己的双亲。父母想念小泽的时候,时常会拿出小泽的照片看看,以解他们对小泽的思念之苦。尤其是母亲,特别喜欢看小泽小时候的一些照片。

去年,父亲得了一场大病,住进医院,小泽开始并不知情。半个月以后,小泽回到公司,回到自己居住的宿舍,而母亲已经一个人家里家外的伺候父亲半个多月了。这时,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小泽才知道了家里发生的事情。

母亲此时真的是需要小泽来分担她的负担了。小泽有些埋怨母亲为什么不早点告诉小泽,非要一个人扛着。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面对父亲疾病带来的担忧和心痛,要去独自料理自家经营的小店,要承受经济上带来的压力,还要中午,晚上去伺候医院病床上的父亲。母亲要有多大的勇气,要有多么的坚强,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啊。

第二天,小泽就向同事交待了手上的工作,跟公司请了一个无期限的长假。小泽回来看望陪伴病重的父亲,帮母亲分担家务和经营小店,母亲的心情好多了。但小泽看得出,母亲还是不能彻底放松下来。

也许是小泽回来了,父亲高兴吧,一个星期以后,父亲的病情明显转好了。医生说,再观察一个星期,如果没有什么变化,父亲就可以出院了。这个消息使小泽和母亲那悬着的心,都放下了。这一天,在医院父亲吃过晚饭,告诉小泽和母亲今晚谁都不用在身边陪护了,都回家好好休息休息。父亲安静地睡着以后,小泽和母亲相伴回到了家。

睡觉前,房间开着床头灯,小泽和母亲靠着枕头坐在床上聊天。母亲又拿出小泽小时候的照片,感叹着岁月流逝的是多么的快,眼前的小泽已经成了一个大姑娘了。小泽对母亲说,既然知道小泽大了,以后就不要一个人再逞强辛苦自己了。小泽这个做女儿的还是合格的。母亲淡淡地笑了笑,没有言语什么。

小泽看到自己因为“事实”忙碌,好久都没看过的幼时黑白照片,今天,也仿佛有了那份放松和遐想的时间,追忆起小泽小时候,那些有趣幼稚的事情。

小泽向母亲讲诉起当年她并不知道的一件趣事。那时小泽还不满两岁,父母因为工作两地分居,母亲一个人带着不懂事的小泽,工作十分不便,就把小泽经常放在姥姥家照顾。有一次,姥姥出去办事,不得不让还是15岁淘气少年的小舅,在家看护小泽。那天,小泽刚刚睡醒,没看见大人在身边,倒也没有哭闹,自己在床上咿咿呀呀的不知说些什么,还东爬爬西爬爬。小舅舅担心小泽会掉在地上,就在炕边守着小泽,除此之外,他也不会做什么照顾幼儿的事情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小舅舅想去厕所“大号”,他实在憋不住了,就想出一个损主意。他找来两块洗好的尿布,把小泽的手和脚分别捆住,然后把小泽靠在棉被垛前坐好,在小泽的两侧又放上大枕头夹住小泽,这样小泽就没有办法乱爬了。他就放心地去厕所了,奇怪了,当时,小泽也没哭,就是傻呵呵那么坐着,动不了,就用眼睛东看看西看看的。这时,姥姥回来了,一进屋就看到小泽的那幅样子,笑得前仰后合的,给小泽松了绑。一会儿,小舅回来了,姥姥吓唬他说:“你怎么这样看管你的外甥女啊,要是让你姐知道了,看不打断你的腿。”小舅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咳!妈,你不告诉姐不就完啦,再说,这也是一个绝妙的办法,小泽不也担心她爬掉地上吗……”突然“嘭”的一响,小舅“哎哟”了一声,连忙捂住后脑勺,回头一看,是小泽拿起炕上小泽长玩的小皮球,砸了过去,正打在他的头上。姥姥又是一阵笑,开玩笑地说:“看看,这孩子小,可知道记仇了啊。”小舅舅揉着脑袋说:“嘿!这小东西,还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了啊。小鬼,看我以后怎么收拾你。”小泽不会说话,只是看着姥姥和舅舅嘻嘻傻笑。

这件趣事,母亲确实一直都不知道。可之后,小舅确实“收拾”小泽了。

小泽在四、五岁的时候,开始会说话,开始会跑了。经常到户外嬉戏,使小泽开始对周围的事物更感兴趣。一次,小泽看到别人家养的母猪,在后院吃东西,小泽好奇地问身边小舅舅那是什么,小舅坏水一使,告诉小泽:“记住喽,那是‘牛’,它叫‘牛’,以后别人问你,那个东西叫什么,你就说‘牛’,千万记住喽。”小泽确确实实记住了。以至于一次,母亲带小泽去火车站,到父亲那边过节,小泽们等车的时候,路边不知从哪家遛达出来的一只猪,小泽兴奋地跑过去,指着那只猪就叫“牛,牛牛!妈妈看牛。”引来旁边等车的叔叔阿姨,都笑小泽:这个孩子怎么管猪叫牛呢。母亲赶忙纠正小泽:“那不是牛,那是猪。”小泽却依然兴奋的追着猪喊“牛!”,把那头猪吓得撒腿就跑。此后,母亲纠正小泽很多次,小泽才把牛和猪分清楚。小泽向母亲告状,是小舅教小泽的。后来,见到小舅母亲有点生气,说:“哪有你这么开玩笑的,把孩子真个搞糊涂了,出笑话了……

以后,不准这样,孩子正是发育成长最快的阶段,这段时间多重要啊,你还……知道后果多严重吗?”小舅一脸顽皮得说:“好好,我错了,逗逗她吗,以后不了。”舅舅确实怕妈妈,以后真没再“收拾”过小泽。其实,后来,在几个姐弟里,母亲和小舅舅的关系是最好的。

讲到这,小泽和母亲都笑死了,她根本不知道的事。母亲开怀的笑容,让小泽知道,母亲已经完全放松了心态,回忆在幸福里。

一周之后,父亲如期出院了。小泽看着眼前健康幸福的父母,终于可以放心地回去工作了。

※ ※ ※

还记得父母一遍遍给天真的我们讲的童话故事吗?还记得我们孩提时练了好多遍才记住的第一首儿歌吗?还记得在父母的牵扶下,我们刚刚学走路,摔倒了又爬起来的时候吗?也许我们早就忘了,可是父母却永远记得。如今,我们的父母老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现在应该多陪陪父母,回忆过去儿时的细节,就像他们当年花时间在我们身上一样,带着父母一步一步地走过过去。

第16件事 让父母放心你的婚姻

“我对孩子的期望就是:能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就足够了。”这是一位阿姨和我母亲谈话时,我听到的。我想大多做父母的都是同样的心情。我们面对婚姻应该慎重,我们不一定要屈从父母的意愿,但是我们要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只有和谐的婚姻才能生活得幸福,儿女幸福才能让父母也感到幸福。

婚姻生活不但平凡而且琐碎,如果不滋养珍惜,就容易生病憔悴,像一朵枯萎的玫瑰。生活中我们需要甚至是刻意地去经营我们的婚姻,不仅让自己生活得浪漫温馨,同时也让父母放心我们的婚姻。家和万事兴,在一个美满和谐的家庭里,长辈们得到充分的关心爱戴,享受天伦之乐。晚辈们尊老爱幼,努力发展个人事业。这样的生活,想必是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李叔是一名本分的热电厂工人,与自己同厂的女友小姜结婚后,先得一男后有一女。虽然不算富裕,可生活不愁吃穿,小日子过得还算安稳。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儿子李国旺退伍转业回家,在公安局当了一名民警,女儿李国艳也顺利地通过中考,进了厂属技校。看着两个成人的孩子,老两口别提多满足了。

该是儿子找个对象结婚的时候了。两年后,儿子国旺带着一个小学教师回家见了自己的父母,这个姑娘叫小芳文静有礼,为人又善良。挺适合国旺的,老李夫妇也特别满意。两家开始安排结婚的事宜。

或许是天妒佳偶,不幸发生了,就在临近结婚的日子,小芳在一次车祸中去世了……这个打击对准备做新郎的国旺,犹如晴天霹雳。他觉得活着已经没有什么意义,整个人都变了,也听不进别人劝。颓废,酗酒,打架,混日子,工作也不要了……

一年后,他混进了当地的黑社会。他一米八二的个子,加上一双忧郁却孤傲的眼神,进圈不久就被黑社会的一个老大女儿看上了。国旺对这样的女人根本不感兴趣,但是他知道他惹不起这个女的。接触久了,也许是寂寞,也许是混日子,就和她真的好上了。这个女人叫大红,对他不错,给他买最好的衣服,送他最喜欢的礼物。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国旺也习惯了和她在一起的生活方式,仿佛也没什么不甘心的了。

当大红提出结婚的时候,国旺也就答应了。本来就不同意儿子和这样的女人交往的老李夫妇,更是焦躁,坚决不同意他们结婚。再这样混下去,儿子的人生就毁了……好长一段时间,这个家庭没有了和谐平静,国旺也不经常回这个家。

在当地日子混久了,国旺也觉得没什么意思,加上父母又不喜欢他现在的“职业”,还有他身边的女人。一个去上海闯荡的机会,让国旺动了心。大红知道以后,愿意和他一起去上海,大红不会给他添什么负担,就当去上海吃喝玩乐也没什么不好的。国旺就和几个哥们还有大红去了上海。

到上海五个月以后,国旺和几个哥们探好了路子,走好了关系,开了一家大药店,药店进货都是从老家药厂走的关系,生意比较顺利。国旺算是转行做起了商人。大红在五个月里玩遍了上海好玩的地方,这时家里传来了消息,老爸犯事了让大红赶快回家,另有安排。像大红这样的女人,是离不开父母的后台的,大红没有告诉国旺真实的情况,找了个想家的借口离开了上海。之后就出国再没回来。

对于国旺来说大红的离开也没什么不好,很平淡地就过去了。来到上海以后,他看到了“新天地”,让国旺对生活有了憧憬,重新回到一个人的国旺,一心扑到生意上,几年下来,生意越来越红火,在上海买了房子买了车。

看着眼前的成就,几年的在外漂泊,那年春节国旺想起了家乡的父母。他突然觉得对不起自己的父母,该回家看看了。几年未见的父母,看起来老了很多。老李夫妇看到眼前的国旺,知道他现在的生活,安慰了许多。父子间的隔阂消失了,一家四口又回到了当初的和谐。

国旺的妹妹国艳,几年里已经顺利毕业,工作,结婚生子。老两口就盼着儿子有个好对象赶快结婚。

春节过后,国旺回到上海继续他的生意,但是这次不同的是,他开始留意自己接触的女性,他也真的想给自己好好找一份感情了,他想有一个完整的家,也了了父母的心愿。

国旺一直有写作的爱好,文笔不错。生活稳定以后,他就参加了一个上海的业余作家俱乐部。一次在会员的交流会上,他认识了一个叫可心的姑娘,文笔俊秀,个性沉稳。国旺觉得这个女人不漂亮,但是身上有种脱俗的气质。第一眼他就觉得这个女人像他的老婆……

如今李叔的儿子国旺是上海几家连锁药店的老板,儿媳可心自学成才为职业编辑,作家。女儿和姑爷带着外孙隔三差五就来家里玩,一家事业有成,其乐融融,令人称羡。

※ ※ ※

中国孝道中有一点讲究“孝顺”,即子女不违背父母。父母爱子女,他们不仅努力去养育子女,还处处为子女着想。做子女的应该接受这份“爱心”。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的生活经验丰富,听他们的话不会错。当然,孝顺不等于服从,做父母的也会有错误,做子女的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去劝谏而不能“愚孝”。

家庭稳定,社会也就稳定,而“孝”就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良方。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经济不愁了,能看到子女有一个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幸福会使父母获得一种经济上无法获得的愉悦,让父母放心自己的婚姻,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孝敬。称心如意的家庭是人生幸福的港湾。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也孝敬对方的父母,不仅是回报养育之恩,也是自身人格的一种完善,为下一代做好榜样。

第17件事 不要嫌弃父母的出身

当我们实现了梦想,在成功以后便有了被社会肯定的资本。我们开始拥抱流行时尚的华美,抚摸灯红酒绿的愉快,热吻新新人类的潇洒。我们尽情于新世界的同时,不免有些人厌弃了出身,掩埋了质朴,娇惯了虚荣。

五一,公司组织了一次非常特别的活动,就是请我们的父母一同去北戴河旅游。本是一个很好的事,奇怪的是,公司上下30多人,可80%的父母却没有来,事后才从几个借口中找到端倪。不愿父母出现在自己的生活圈子,怕被同事朋友笑话为老土,觉得老人跟不上时代,没见过世面。这种现象存在于各个年龄段,相互攀比的不再是汽车洋房,而是自己的出身。记得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我是农民的儿子》,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我是农民的儿子,而且是世世代代农民的儿子。读起来感触颇深,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做儿女对自己对父母的尊重。历史延伸了近半个世纪,这种畸形的思维却总是在内心里固执地沉淀下来。有句话这样说:我们无权选择我们生在哪里……对于那些时时刻刻会因为父母的出身而感到惭愧的儿女,请你学会提醒自己的良心,对待父母要心存莫大感激。

同事海涛是个长得挺精神的东北小伙,老家在吉林市的农村。18岁那年,经过自己的努力考入首都经贸大学,在村里出了名。一家人都为他感到骄傲,同时为海涛的第一笔学费发起愁来,父母商量着不管怎样都要让儿子上这个大学,让儿子出人头地。几天后,父母卖了家里的两头牛。海涛知道这是家里主要的劳动力,跟了父母四五年了,多少有了感情。姐姐刚刚出嫁到外地,收彩礼的时候存了点私房钱,也寄给父母支持弟弟的学业。当父母把这些钱交给他的时候,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在外面混出个样来。海涛拿着家里卖牛的钱,走进了大学校门。

四年后,海涛毕业找工作,因为成绩优秀,在我们单位招聘新人时,顺利的通过面试,就成了我的同事。在国贸中心工作的人除了一些优秀的专业人才,还有很多有权有势的高干子女。这些纨绔子弟,个个开着好车,带着名表,用着最新款的手机……天天嚷嚷着去哪吃饭,去哪玩。我看得出,新来的海涛专心于工作,并不怎么接近他们。

半年过去了,海涛的工作生活日趋平稳,自己也开始有了存款,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渐渐的他开始向往着能拥有一份爱情。计划着谈上两三年恋爱,那时自己也可以贷款买个房子了,没准提升的快,连车都有了,然后就可以结婚……

不久,公司新来个女孩叫方怡,文静大方。恰巧被分到我们的部门,海涛看她第一眼的时候就喜欢上她了。给方怡献殷勤的男同事不少,方怡却恰恰对老实巴交的海涛颇有好感。海涛认为也许是自己“近水楼台”,是缘分的安排吧,便鼓起勇气向方怡表白。很快,同事们都知道方怡和海涛恋爱了。可是好景不长,海涛被外派海南两个月,此时总经理的儿子马朋源从法国回来了,一眼就相中了方怡,展开各种攻势追求她,方怡确实欣赏海涛,可眼前这个有钱有势的马朋源,除了个头比海涛略矮一点,哪里都比他强。方怡选择了现实,开始和马朋源出双入对。而此时身在海南的海涛却全然不知。

当他接到方怡打去的分手电话,他不知道为什么:“我做错什么了吗?你等我两个星期,就两个星期,我就可以见到你了……”方怡不好直接告诉他真正的原因是自己变心了,便找了个理由说:“对不起,涛!我家里不同意我们,因为你家是外地又是农村,我很遵从父母的决定,我们是没有未来的。我们不用见面了……”

海涛后来回到北京,同事告诉他方怡变心是因为马朋源,但是海涛还是相信,方怡是真的没办法说服父母,之后才选择了马朋源,况且方怡的条件那么好,总是有人追求的。他表面上还是那样的工作,除了周末开始和同事们泡吧,跳舞,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他的心理开始极度的自卑,他觉得自己的出身不好,即使现在自己是北京户口,城里人都瞧不起农村人,开始刻意隐瞒。他总是找工作忙的借口,很少回老家。除了那次父亲因意外事故去世。

两年后,他贷款买了一个两居的小户型,把孤独的,变得苍老许多的母亲接到身边。

母亲来了以后,很不适应这里的生活,海涛也觉得母亲什么都不懂,邻居来聊天的时候,他觉得母亲的言谈实在让人好笑。母子之间,发生了一些说不清的隔膜。

一次员工聚会上,我和几个同事约定要到海涛的新房子参观一下,海涛答应请我们到家里吃晚饭。到了约定的那天,他和母亲准备了不少菜,看看表快六点了,客人很快就到了,海涛为难的走到母亲面前:“妈,那个,一会同事来了您能不能不说话啊,我真怕你乱说话,让人家笑话。”母亲有些泄气:“你们同事来了,人家和我说话,我能不说嘛?我不主动和他们说话就是了,说多了我也听不懂。”海涛想:即使母亲不说话,同事们总会问些什么,母亲是不会说谎的人,说多了又会让人家笑话了。想到这,他对母亲说:“妈,委屈你一下,你在小屋里待会,我把门关上,就当你不在家,等他们走了,你再出来行吗?他们估计坐一阵儿,很快就会走了……”话还没说完,母亲没看他,转身慢慢走进小屋。他没注意到母亲有什么异常。

这时,门铃响了,海涛怕同事进来东看西看的,发现母亲在小屋不好解释,索性锁上了小屋的门,赶忙去迎接同事。

大家吃吃喝喝后,有说有笑的,聊得很尽兴,当我和同事们都走了以后,他看看表已经十一点了。这时,他才想起在小屋的母亲,母亲还没有吃晚饭呢!当他打开房门,母亲在黑暗中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他打开灯,对眼前的一切目瞪口呆。母亲紧闭着双眼,四肢僵硬,床头柜上放着一个空瓶子。

他颤抖着,把母亲送到医院抢救,大夫告诉他已经来不及了,老人已经去世了。海涛抱着母亲追悔莫及:“妈!儿子对不起你啊……”

第二天,海涛没有来上班,也没有请假。我担心他是不是昨晚喝多了,给海涛家里打电话,没有人接。拨海涛的手机,好久他才接听,声音颓废。问他怎么了?他这才失声痛哭告诉我他的母亲去世了……

在这个社会上,大部分家庭都是普通的,父母是平凡的,甚至贫穷。但是,无论你有多大的权利,有多高的地位,有多么的富有,父母之爱与这些无关。它不会因为贫穷而减少,也不会因为富有而增加。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倘若你因为家庭的殷实而骄傲,因为双亲的平凡而急功近利,可你没有真诚的孝敬父母,即使你成功了,这个社会也不会有人真正地接纳你。

※ ※ ※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儿不嫌母丑”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如今的一些子女却开始嫌弃自己的父母了。最近就听说这样一个事情:郑州的一位母亲想给三岁的儿子找一个家。这位母亲的脸部被烧伤,三年前,丈夫离她而去。她的儿子现在上幼儿园。最近她每次去幼儿园接儿子时,儿子都很不开心,在家也没以前那样爱说话了。原来是幼儿园里有小朋友取笑他“妈妈长得丑”。这毕竟是一个三岁的孩子,还来不及接受应有的教育。而现在的一些成人子女,所做的和这个三岁孩子也没什么差别。在一项针对全国10400名农村老人的调查中显示,45.3%的人与儿女分居,85%的人自己干农活,97%的人自己做家务,52%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这些农村老人在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后,因儿女的嫌弃和拒绝被迫独居的比例较高,当今中青年农民对父母感恩、报恩情感的淡化和淡漠可见一斑。人总要老,“老来福”才是人这一辈子最大的幸福。

第18件事 支持父母的黄昏恋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20世纪闻名世界的伟人之一。在家庭生活中,他对自己寡母的孝心,也堪称世人的楷模。他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过两次。第三次结婚时,母亲已经是62岁的老人,而新郎的年龄比丘吉尔还要小3岁,这已是遭人耻笑的事情,何况还是首相的母亲。可就是这样,丘吉尔仍把母亲的幸福看得高于一切,尊重老母的意愿,在伦敦大酒店为母亲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婚宴,并致以热情洋溢的贺词。丘吉尔对母亲的孝心和坦荡的胸怀,成全了母亲的黄昏恋,让母亲尽享人生最后七年的欢乐幸福。

在21世纪,人口步入老龄化,老年丧偶比例逐年增加。如今,形单影孤的老人们对再次追求婚姻有了更多的勇气。老人再婚是一种特殊的、阶段性的互助养老婚姻。他们再婚的本质并不在于“婚”,而是在于“养”,更多的是养老婚姻、生活婚姻。

明人冯梦龙说的夫妻“收绳卷索,白头偕老”固然好,但如果一方先走,退而求其次,做到唐人张彦运说的“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也不错,老人再婚,会使暮年生活增加无限的情趣,有利于老人身心健康。

小陈是北京人,因为他很开朗,所以组里的人都很喜欢他。今天,下班前小陈扔给我们每人一盒红塔山和一包怡口莲巧克力,我惊讶地说:“呦!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怎么铁公鸡也下蛋了!”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小陈说:“我说兄弟姐妹们,你们能不挖苦我吗?今天我请大家吃喜糖抽喜烟,因为今天我妈结婚……”“你妈结婚?”众人不解。

小陈的母亲姓秦,是一位知青,52岁时离婚,带着儿子回到北京,住着父母留下的一居室房子。小陈和女友在大学时认识,恋爱五年了,婚事不能再拖了。因没有购买新房的能力,秦阿姨想到了再嫁,给儿子腾地方。后来经局里人介绍,她认识了66岁的公安离休干部老刘。老刘每月2000多元离休费,有住房,儿女也都已结婚另过了。老刘不会做饭,老伴儿去世后,生活无人照料。认识秦母以后,生活有条有理,身体健康了许多。秦母一向苦闷的脸,也呈现了笑模样。小陈结婚的事有了眉目,马上要过上幸福的小日子了。老刘的儿子十分感谢秦阿姨,照料自己的父亲。经过半年的相处,今天他们终于结婚了。

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同时我又为我那故去的母亲而感到愧疚。

母亲守寡时才42岁,兄弟姐妹都还在读书。母亲没有工作,一家人靠父亲单位的那点抚恤金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十分紧张,母亲就常常在外面揽些洗衣、针线活来贴补家用。

就这样,母亲一个女人辛苦地拉扯了我们十年。除了小妹在读书外,我们都工作了,一天邻居大婶悄悄问我,母亲是不是要改嫁了,听说是经常来我家的王叔,还说:“你们不都工作了吗,应该养得起她,怎么还要这样给你们丢人呢。”那个年代,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思想植入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我觉得没有面子。于是,我和弟妹们联合起来,坚决反对,母亲还没有来得及说出的想法就这样打消了。

王叔是个大高个儿,身板硬朗,为人和善,对我们也很好,以前经常来我家帮我们。自那以后就很少见到他。事情过去了,之后的几年,我们都陆续成了家,搬了出去。

母亲最快乐的几年,就是她给我们带小孩。当小孩都上幼儿园以后,母亲又没什么忙的了,她坚持回老房去住,说白天我们上班,她一个人闷,回老屋可以和老邻居在一起打发时间,自己也随意些,在儿女家总还是不自在的。我们挽留不住她。

一周后,我回去看望母亲,她戴着老花镜,一个人在家随意地翻着眼前的报纸。我问:“你们没有下下棋,打打麻将什么的?”母亲说:“总是凑不齐人,不是这个家里有事,就是那个忙着呢。”我又问:“怎么不看看电视?你们这些老太太不都爱看电视剧吗?”她摇着头说:“没有兴趣。”

一年一年地过去了,母亲依旧一个人,我们只是周末带着孩子去看她。

那天晚上,我到地方开会,在外吃完饭,顺路我去了母亲那儿。打开门时,屋里静静的,没开灯也没开电视,黄昏的房间很暗。母亲一个人坐在客厅沙发里,呆呆地望着窗外,一动不动像一尊塑像。我站在门外注视着她的孤独背影,好久,我无法再忍受这黑暗的寂静,打开灯,母亲这才注意到我。“今天怎么来了?吃饭了吗?”母亲问我。我点点头说:“找个老伴吧。”“咳!我都70多岁的老太太了,找啥!”她淡淡地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的逐渐开放,我心里一直为当年阻止母亲的再婚而后悔。“妈,要不请个保姆,可以帮你干活,还能陪你说话。”“我自己能有多少活干,用不着。”母亲肯定地说。不能再让母亲一个人住了,我寻思着找机会和小妹说说,她现在也成家了,房子大,把母亲接到她那儿去住比较放心。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我在班上接到电话,是母亲的邻居打来的,说母亲中风了……

母亲脱险出院后,就住到小妹家。母亲行走越来越困难,住进小妹家就再没出过大门,一晃两年过去了。

二弟单位给他分了三室一厅的新房,他给母亲准备了一间,说是装修好了就接母亲去住。于是,母亲每见到二弟,就要问问装修得怎么样了。将到一个新的环境居住,母亲的眼里好像有了一点生机。

好消息终于传来了,二弟说下个星期就接母亲过去享福。可就在第二天晚上,接到小妹的电话,她哭着说:“哥!妈去世了……”我呆了,太突然了,没有一点准备。不经意间,母亲的愿望已经永远不能实现了。

整理母亲遗物时,我看到压在母亲床铺底下的一本旧相册,相册里载着我们全家的快乐时光。我心酸地翻到最后一页,看见了王叔年轻时候的一张英俊照片。我痛彻心扉,泪如雨下:“妈!我们对不起你啊……”

此时,我强忍住懊悔的泪水,点起一根小陈给的红塔山,深深地吸了一口。“少年夫妻老来伴”“孝顺的儿女不如无义的夫妻”“儿孙满堂不如老有一伴”因为儿女都有自己的事业,要忙于生计,要抚育下一代,无法与老人朝夕相伴,再说老人有老人的人生乐趣,难与儿女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只有老伴互相倾诉,日子才会过得幸福。因此,老人再婚是一件好事,我们都应从法律、观念上接受并给予支持。

※ ※ ※

人一步入老年阶段,精力不再充沛,告别工作岗位,如果再失去相濡以沫的老伴儿,就会感到孤独寂寞。老人为了生活上有所依靠,感情上有所寄托,想找个新老伴儿的想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发布的老龄信息透露,上海260多万老人中,33.2%的人目前没有配偶。其中85%表示不想找老伴,1.3%表示想找老伴,另有13.7%说不清或者拒绝回答。这些拒绝回答的老人,想必多数是因为子女的阻碍。有的儿女认为父母的再婚会使自己脸上无光,有的则是考虑自己的财产继承问题,还有的认为老人再婚对不起死去的一方。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旧观念,对老人是不公平的,是个别儿女自私、封建的表现。社会已经越来越理解和尊重再婚老人的选择。儿女为父母的婚姻大事有所作为,是时代发展和思想转变的必然结果。老人有“伴”是晚年幸福的保障,无论子女怎么孝顺,亲情无法代替爱情。

第19件事 送父亲一条围巾

一件礼物,无论对于赠送人还是接受人,它都能使人感受到愉悦。你亲手制作的礼物,能包含你付出的努力,你花费的心血,这是真情的表达,是钻石和珠宝也不能相比拟的。如果你过于忙碌,或者手工笨拙,买一个礼物也未尝不可。只要它能代表你的体贴之情,体现你的良苦用心。

给双亲送件体贴的礼物,让它带去你时时不忘的关心,让它传达你对他们的爱。

在老家东北,我喜欢冬天。因为只有冬天里才有这样的场面,天空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一切都是银白的,而屋子里,父母和亲戚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火锅边,喝着自制的烧酒。我和弟弟们,在院子里打雪仗,堆雪人。至今,我还怀念着玩雪的时光。

这个时候,我会看到父亲时常会望望在外面玩着的我们。后来才知道,他在被我们快乐感染的同时,担心着我们的健康和安全。有时,玩得太高兴,几乎忘记了寒冷的天气,我会解开系严的围巾,去掉帽子,脱下手套。经常用手直接抓起地上的雪,捏成球,以至于到后来,手已经麻木不觉得冰冷了。父亲看到了,必定会出来给我系好围巾,严肃的嘱咐我们玩热了的时候,千万不要脱衣服,这个时候最容易感冒了。有时候我们继续玩着,忘记了他的嘱咐,他会很生气,甚至开始大声训斥我们,命令不许玩了。这时我们总是不喜欢父亲的严厉,虽然听从了父亲的命令,私低下抱怨父亲,而完全忘记了他好的初衷。

现在想来,父亲是多么疼爱我,而他的疼爱更多的是隐藏在严厉的面孔之后。小学的时候,我在美术上开始显现出特长,但是贪玩的我,不会坚持去练画。他就逼着我,每天坚持画画,而我经常由于完不成任务而受惩罚,有时会被他训哭。那时我讨厌过他,怀恨过他。

可若不是这样,我也不会考上大学,读我喜欢的服装设计专业。

在我大学的一个寒假,已经记不得是什么事情,我与父亲争吵起来。以往,我几乎不会和父亲争吵,也许是我读大学以后,开始脱离了家庭的束缚,也不再顺从。当时我的心情也特别的不好,觉得很委屈,我就说:“反正,回来你生气,我走,以后再也不回来……”父亲说:“走,可以,你爱走哪就走哪,但你要对你自己负责。”我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父亲听我这么一说,没再说话。我气呼呼的拿着东西,开门就走,这时,父亲追出来:“等等,拿上你的围巾!”我回身但没抬头看他,伸手接过围巾。父亲说:“系好,别感冒!”听到这话,我抬头看父亲,他的眼里已经没有气愤,满是关爱。此时,我控制不住自己,泪涌了出来。父亲看见我哭了,是第一次向我认错:“哭什么?好了好了,委屈你了,还站着干嘛,还不进来?”说着拎起我的包往回走。看着父亲的背影,我第一次觉得父亲老了,内疚不已。开学临走前,父亲送我出门,他还是叮嘱我,系好围巾,别一热就解开。我笑着答应,但我注意到,父亲的围巾,看起来有些旧了。

回学校以后,没事的时候,我就和同寝的学姐,学习织毛衣。在父亲节的时候,我送给父亲我亲手织的毛围巾,里面还夹着一个卡片:“爸爸,天冷的时候系上它,你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父亲特别高兴,虽然我织得不太平整,颜色对于父亲来说也有点艳,可父亲在冬季一直戴着它,直到今天也没有换过。

※ ※ ※

父亲节的由来:1909年,杜德夫人,在参加完教会举办的母亲节礼拜后,心里有很深的感触:“为什么世界上没有一个纪念父亲的节日?”她的父亲威廉·斯马特先生独自一人、抚养六名子女成人。杜德夫人能体会父亲的辛劳。父亲白天工作,晚上还要照料家务与每个孩子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辛苦,儿女们终于成人,当子女们盼望能让父亲安享晚年之际,斯马特先生却因长年的劳累病逝。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爱与努力,并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于是,经过杜德夫人的奔走,美国总统尼克森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的六月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美国的父亲节。

虽然,现在人们对父亲节的庆祝活动,不像对母亲节那样的重视与热闹,但我们对于父母的关爱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当母亲含辛茹苦地照料我们时,父亲也在努力地扮演着上天赋予他的温柔角色。也许,当我们思考着该为父亲买什么样的礼物时,不妨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是否爱我们的父亲,就像他曾为我们无私地、默默地付出一样?

第20件事 兑现与父母的承诺

一个人品质的养成,往往是在小事上积攒起来的,不管是对什么人,什么事,答应了就要做到。

对每一个人来说,老是可怕的,如果儿女孝顺一点,父母的晚年就会舒心一些。其实,人老了,最需要的就是亲情助力。不要以为父母对别人的诚信与我们无关,就去忽视父母的感受,就可以对父母委托我们的事情不当回事。我们应该把父母的诚信当成自己的信誉一样重视。答应了给父母帮忙就一定要做到,不要让他们觉得我们不尊重他们的诚信。

叶子小的时候,家里一直有个习惯,如果没有天气问题,周日一家三口一定要出去走走。有时去公园,有时去河边,有时到郊外。每星期叶子都期待着这一天,不只是可以和父母一起散步,更重要的是,在回家的路上,父亲总会请母亲和叶子,到梅园奶品店吃叶子最喜欢的奶卷。每回都买四个,父母一人吃一个,叶子吃两个。那时候奶卷卖五毛钱一个,可父亲的工资每月不到一百元。虽然叶子很爱吃,但除了父亲买给叶子,叶子是很少主动要的。在这点上,母亲常夸叶子懂事。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日,一家人照例去了公园,前两个星期因为父亲出差和下雨,他们都没有出来,所以今天叶子玩得特别开心。回去的路上,父亲又请他们吃奶卷,母亲告诉父亲,叶子参加学校的作文比赛得了二等奖,不仅得了奖品大书包,班里还按“奖学金”制度,发给叶子五元钱奖金。父亲很高兴,要给叶子多买一个奶卷,作为奖励。叶子心里非常愿意,但还是矜持地说:“爸爸,不用买了。”父亲说:“吃吧,但是下星期你要用你的奖学金请我们吃奶卷,怎么样?”叶子想都没想,一口答应下来:“没问题!”

一周很快过去,当周日郊游回来,路过梅园奶品店时,父亲严肃地说:“怎么样?上次可是你答应了,今天请我们吃奶卷,爸爸今天要吃菠萝味儿的。”叶子的心一下紧张起来。其实叶子早把这个和父亲的约定忘到九霄云外了。而那五块钱,因为几个好伙伴嚷嚷着要叶子请客,吃蛋塔全部花光了。叶子低下头。父亲蹲下来看着叶子:“怎么?后悔了?”“不是,爸爸……”叶子急得差点哭出来,她告诉父亲真的就是忘了这个约定,把钱请同学吃东西了。父亲淡淡地说:“好吧,那今天咱们就不吃了。”

往回走的路上,叶子没有说话,想到父亲曾经教育叶子: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叶子认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叶子跟父亲说:“爸爸,你能借我两块钱吗?”父母都很疑惑地看着叶子。叶子继续认真地说:“爸爸,今天我请你们吃。我发誓用下一次的奖学金还你今天的钱。”父母都笑了,父亲说:“好吧,我相信。”折回奶品店,拿着两元钱叶子径直走向柜台:“要四个奶卷,一个波罗味儿的,三个豆沙的。”

事后,父亲再没有提过这件事情。

两个月后,期末考试叶子取得全班第三,照例叶子得到奖学金。当天晚上,叶子跑到父亲面前骄傲地说:“爸,我得奖学金了。说好的,可以还你两块钱了。”父亲欣慰的笑笑:“钱你自己存起来吧,这是你凭自己的能力挣的,其实爸爸并不需要你还钱,我只希望你记住,做人说话一定要算数,不管是什么事情,即使是和爸爸妈妈之间的约定,也应该记得,对吗?说真的,孩子,当你那次说你忘了的时候,我有些失望……”

长大后,叶子更加能够理解父亲的话,所以她再答应为父母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没有失言过,没再让父母失望。

去年“五一”,叶子买好车票准备回家过节。头一天晚上,叶子给家里打电话,告诉父母叶子的车次和到站时间。叶子问父母有没有想要带的东西,他们都说没有。

第二天,在叶子准备出门的时候,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他说隔壁老赵的儿子想买一本语文高考参考书,在当地没有卖的,让叶子帮他在北京带一本。父亲说:“你要来得急,就去书店带一本。来不及就算了。不过我可是答应人家了。”叶子看看时间还充裕,去车站的路线也正好经过西单图书大厦。就答应下来。没想到,快到西单的路上堵车了。叶子看着时间,10分钟,15分钟20分钟……叶子开始着急了,如果这么堵下去,别说买书,恐怕到车站都很悬。干脆叶子下车步行。一边走着,一边生气:这老爸,真是的,怎么这个时候让叶子带东西,还是给别人买书。真后悔答应了。可是转念一想,父亲是个很守信用的人,他既然说已经答应别人了,叶子就把这书当成是给父亲买的吧。

到了图书大厦,没费太多的时间就买到了。出来之后,离火车发车只有40分钟了,幸好可以坐上地铁到北京站。叶子上车以后,不过五分钟,火车就开动了。

快到站的时候,又接到父亲的电话,告诉叶子他们在出站口接叶子,顺便又问叶子买到书没有?叶子故意骗他说:没买到。父亲没说什么,但叶子听得出,他有一点泄气。到了家,父亲倒没埋怨叶子,就是在那琢磨着,怎么和老赵说,怪不好意思地。这时,叶子笑着把书放在他的面前,他这才笑了出来。得意洋洋的拿着书去隔壁找老赵了。

晚饭以后,叶子和父母在家里看电视。隔壁的赵叔叔带着小赵特意来看叶子这个姐姐,感谢叶子为他们买到了这本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书。看着老赵和小赵父子真诚感激的笑脸,叶子感到父亲的做法是对的。而叶子为父亲小小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父亲从小就教育叶子: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父亲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 ※ ※

很多子女对自己的信誉特别看重,却对父母答应别人的事情毫不关心,特别是父母答应别人自己办不到,需要让儿女来帮他们办的事情时,子女大多表现出反感和不理解。其实,尊重父母,也应该尊重父母的诚信,并且在叶子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支持父母的诚信。因为,有诚信的人,是真正受欢迎的人,你对别人有诚信,别人也会对你有诚信。那么,支持父母的诚信就等于为父母多交了一个有信用的朋友。让父母活得开开心心,他们周围的人都互相信任,互相帮助。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第21件事 带父母换一种方式迎新年

人生最有趣的事情就是辞旧迎新,因为人类的最高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人们都希望自己的未来比过去更好,希望一切会越来越好。父母跟我们一样有着同样的心情。

新年之际,处于新的起点,意味着一切都是进步的开始。这正是,人们如此看重这一天的原因所在。而春节在父母的心中却有着别样的期待,因为这几天,孩子会回来,就这么简单。

心如的祖上都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儿时的记忆里,最快乐的日子莫过于过一个又一个的春节。

快到年根的日子,奶奶家早早就开始筹备年货,当时奶奶家还是老式的四合院,所有需要冷冻储藏的,都堆积在院子里的天然“储藏室”,堆在那里,跟小山一样。东北冬季的气温异常寒冷,屋外就是一个天然的大冰柜。所以有人说:住在东北买冰箱不值得。当然是笑谈,但是看着“储藏室”里什么鸡鸭鱼肉,什么白菜冻梨……真是应有尽有。“三十”那天,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姑婶婶,一大家人,上上下下几十口子人,热热闹闹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孩子们,则不顾冰天雪地的寒冷天气,在院子里,打雪仗,堆雪人,放着“二踢脚”。到了十二点的时候,整个城市都被烟花爆竹的震耳欲聋淹没掉了。之后,就是小孩子给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给小孩子压岁钱。这也是小孩子们最期待的一项“习俗”。

后来,爷爷心脏病去世了,奶奶改了嫁,分了家。成为另一个家庭的一分子,因为血脉和不熟悉的关系,大家就不聚在一起过“三十”。初二初三的时候,亲戚们互相串串门。可日子久了,亲戚之间也走动得少了。而心如家,母亲成了家里筹备年货的采购员。但是,小家过年毕竟不如大家热闹。三口人怎么也闹不起来,静静地看电视,吃饺子,睡觉。父亲有时候会看着外面的灯火发愣,心如知道他在惦记奶奶。

年复一年,心如长大了,可过年的习俗,一直没有变过。看完春节晚会,关上电视那一瞬间,便感到一丝落寞。这个春节就这样了?新年的第一天就这样静静地走过了?渐渐的,对于春节,不再存有什么期盼。也没了盼望春节的那种度日如“年”的感觉。城市法规又开始禁止市内燃放鞭炮,除夕的夜显得分外寂静,偶尔传来非常短暂的一阵爆竹声,都会让你觉得难得、稀罕。如今过年与以往相比冷清了许多。此时心如眼里的过年,只是为了与父母、亲人们团聚的一个借口。

大四那年,心如被学校分到深圳实习。她喜欢那里的气候,可以一年四季穿裙子,这是每个女孩子都喜欢的一件事情。那年寒假,她参加社会实践没有回家。母亲来电话询问她回家的日期,她告诉母亲:春节不回去了。电话那边好久好久的沉默。

这是心如第一次在外面过春节。当时同来的同学很多人都没有回家,自然寝室就显得热闹了很多。南方的天气温和,没有一丝寒意,看着通宵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的城市,她兴奋异常。花团锦簇的大街小巷和北方一片银白的世界,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美丽。而对于心如,从小到大一成不变的过年方式,显然,前者更让她觉得新鲜,好玩。而那个春节,她玩得几乎忘我,丝毫没有时间想起此时在东北的父母,两个人孤单地看着电视,还有父亲的眼神。

毕业以后,心如选择了北京,并定居下来。虽然离家不远,但是因为工作,几乎也是一年回一次家。所以春节似乎因为她能回家,父母特别重视。

记得每年春节,心如都能看到父亲那种眼神。母亲也经常感叹:真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父母都退休了,闲暇的时间便多起来,老两口操劳了大半辈子,共同携手走到今天,虽然心如还未达到所谓的事业有成,但是基本上已经在北京落稳了脚跟,在父母眼里,她是优秀的,因为在邻居的眼里,他们的女儿在北京。

一年回家一次,对父母的变化也就看得更清晰,而父亲的眼神却始终写着一抹忧伤。心如看不懂,看不透。眼看着他们日渐老去,每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脸上的皱纹就会更深一些。有时跟父母聊天,她就说:“等我事业有成,在北京买了房子,我把你们俩接过去好好享享福。”而父母却很坚定地摇着头:“你自己生活得好,我们就满足了。北京不适合我们,你别因为有这样的想法,过分地要求自己。”

大学毕业的时候,老师说:二十到三十是非常快的,所以你们要用好每一分钟。虽然心如已经很努力了,还是觉得时间要比她更迅速,一年又一年,来不及等她仔细去想怎么去安排“一年计划”,时间就已经过去了一半。而在母亲刚买的日历上,却始终有着日志般的记录,心如的生日,打电话的时间,各种节日以及她回家的日子。记得有一次,她刚从家回到北京没几天,母亲就问:明年春节能不能早点回来。那一刻,心如只有莫名的内疚。

转瞬,又到年根,母亲的电话不断地询问她回家的日子,因为单位还没有做出安排,所以每次母亲都很失望。终于熬到后天就是除夕的时候,领导却把心如叫到办公室说:“马上就春节了,我也知道这个时期安排你工作好像不大近人情。”心如暗想:难道让我春节期间值班?领导见她不说话就勉强笑笑说:“事情是这样的,咱们荷兰的客户春节期间会到上海,因为你外语不错,所以我们想委派你作为公司代表,陪客户玩几天,我知道这样你就牺牲了春节,但是我希望你知道,这个客户对我们的重要性……”他的话说完了,心如却呆在那里,不知道怎么跟母亲说,她盼了一年了。领导以为她在犹豫,接着说:“当然春节期间工作三薪。另外还有外出补助和额外的奖金。”她还是没说话,领导的脸上写着失望。心如想了想问领导:“我们的目的是不是让客户玩得开心?”领导肯定地点点头。

心如拿着机票走出领导的办公室,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

四个小时后,父母出现在她的面前。母亲迫不及待地问:“发生什么事情了?”她一笑:“飞机是快吧,没什么事,今年听我的,咱们过一个特别的春节。”父母一脸的困惑。

除夕当天,她们一家三口飞到上海,她也很顺利地见到荷兰的客户,他们是一家人来中国的。刚见面的时候,因为地域区别,都显得有些拘谨,但是很快就熟悉了,父母也显得格外热情,母亲年轻的时候在上海工作了四年,对上海特别熟悉。自然就是他们的导游,心如看着父母开心的样子,这才想起,父母好久没这么开心了。几天下来,两家人已经有了感情。分别在所难免,心如和父母把他们一家人送上飞机。临别的时候,客户居然用父亲刚教的中文跟她们说:“谢谢你们,中国很棒,中国人好。”那一刻,她看到父母腰板直直的,充满了自豪。

这一年的春节就这样过去了,荷兰客户回去之后,发来EMAIL表达了对于此次中国之行非常满意以及对心如的表扬,并邀请她们一家人去荷兰,自然领导也对心如格外的重视。

春节过去半年了,母亲仍会在电话中开心地讲起上海的这个春节,在心如家的电视上,摆放着一张她们与荷兰一家人的合影。

※ ※ ※

过去的,也许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当然可以怀念,但是我们毕竟要在未来的时光里度过余生,所以,我们都应该看重未来。我们的父母,毕竟不再年轻,他们应该更加珍惜未来,让每一个明天,都充满幸福。我们更应该关心他们的未来,只要我们付诸努力,花些心思,相信不会在他们故去之日而有所遗憾了。人到老年就像小孩一样喜欢新鲜。我们为什么不和父母一起,打破以往一成不变的过年习俗,体验一下不同的迎新方式呢?

第22件事 帮父母洗身搓背

父母对我的爱,一直像太阳般温暖,那份感动,发自心底。若干年后,我也为人父母,更能体会父母的操劳和辛苦。知道把阳光给予孩子,让孩子感到温暖幸福的背后,父母要奉献多少不眠之夜,要承担多少不想让孩子知道的辛苦。

不久,我和丈夫北上创业,只有将五岁的女儿托付给父母照顾。打电话回家问候时,母亲说:在外边放心工作,孩子一切都好,就是还有尿床的习惯,只要晚上固定叫她起夜,慢慢就会好的……放下电话,我不免心酸,想着自己刚刚走出家门独立,父母还没过几天悠闲日子,我就把自己的孩子又塞给了他们。想到自己每夜照顾孩子,都会感到疲惫和困倦。而父母都已上了年纪,还要为我再去吃那些辛苦,想到他们可能累得直不起腰,我就流下泪来。

带着歉意,熬到年根。终于可以见到父母、孩子。每夜把孩子哄睡以后,我便来到双亲的房间,给父母捶捶背……

今天是大年初五,吃过饺子,晓云的丈夫带着孩子去姑姑家玩电脑。父亲坐在摇椅上,看着电视,晓云和母亲,则坐在圆桌前一边咳着瓜子,一边聊着。这时,新闻里报道:南方某城市灯会如何热闹,人们多么享受过节的气氛……看着电视里的画面,晓云想起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去逛灯会的情景。

那几年,市里每到正月十五都会举办灯会。在晓云幼小的眼里灯会的精彩足以让她兴奋上一个星期。灯会上的灯,千奇百怪,多种多样。逛灯会的人,塞满整条大街,十分热闹。她们一家三口也陶醉在喜庆热闹的环境中。可当时骄小的晓云,在那摩肩接踵的人海里,几乎被淹没,根本没有视线给她看灯。于是,父亲就把她扛在肩膀上。这样,她的目光,就可以穿越无数个黑压压的人头,清晰地看到那些华美的彩灯了。

那阵子,她们家几乎每年都去看灯会。

有一次,父亲单位搞慰问活动,到一些贫困家庭,送米、送面、送爱心。结果,那天父亲回来晚了,母亲说:“这个时间去,弄不好逛不完,就结束断电了。要不我们就不去了。”可晓云还是坚持要去看看,毕竟一年只有这么一次。父亲看到她渴望的样子,就对母亲说:“要不,你在家吧,我带孩子去看看。快去快回。”

于是,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她,飞快地往市中心赶。他们到的时候,人多的已经挤不进去了。前面的人,都不怎么移动。父亲只好把她扛在肩上,可他们还是离最精彩的中心地段很远,只看到展区边上零零散散的几盏小灯,父亲就把她顶在头上,硬往里挤,没路也要找出路来。吃力的前行了一段,终于快到中心了,父亲大概是白天在外面,跟着慰问团跑了一整天,累了。举了没一会儿,就把她重新放到肩膀上。晓云那时不懂事,正看到最精彩的大灯,突然只能看见别人的后脑勺,真是失落,既而不悦起来。父亲看到她不愉快地样子,于是又把她举过头顶。虽然,今天没有走完全程,但她还是看到了灯街中心那里最漂亮的大灯,也算没有白来一躺。回去的路上,她一直很兴奋。

到家以后,晓云还兴奋地给母亲讲,今年有什么新的花灯。

现在晓云想起来,父亲在一旁听着,虽没插什么话,眼里的神情似乎也在回忆过去的快乐时光。提起那夜灯会,母亲的表情突然诡秘起来,对晓云说:“对了,你还不知道呢!那晚,你爸睡在床上,整哼哼了一夜,看那样子,你可把他给累坏了。”父亲则摸了摸自己的头顶,呵呵傻笑着。

晓云突然觉得一阵心酸。在那个时候,父亲为了满足她这个不懂事的孩子的小小愿望,把她扛在肩上,举在头上。为了让她高兴,坚持了那么久。想必当时胳膊和肩背都十分酸痛。父亲没有说过一句,也没有表现出来。可那时,她却只知道自己尽兴,没有考虑过这些,也没有对父亲表示过感激。现在晓云自己做了父母,抱着孩子哄她睡觉,经常累得手腕酸痛。孩子夜里哭闹总让晓云睡不踏实……而今,看看他们二老,把自己养大要付出多少辛苦。现在,还时常帮他们带带孩子。

晓云满怀感激的走到父亲背后,深情地对父亲说:“爸,那时我不懂事,真是辛苦你了。”她把双手握拳放在父亲的双肩上,一下一下捶打起来。那一刻,房间里的空气突然凝固了,母亲,父亲,晓云都不再说话,电视依然工作着,但她仿佛什么都听不见,只听到她的拳头,捶在父亲肩头发出的“嗒嗒”声,一下一下,那样的清晰。

父亲一把抓住晓云的手,却沉默着什么也没有说,晓云说:“爸,我都老大不小了,该是孝敬你们的时候了,也懂得孝敬你们了,以后,我会经常给你们捶背的。你们要是累了就和我们说,自己的孩子有啥客气的。”听她说完这些,父亲放开抓住她的手,闭上了眼睛。母亲欣慰地望着他们父女,嘴角挂着一丝微笑。

※ ※ ※

一则意味深长的街头公益广告:一对父母坐在沙发的一角,而长沙发上余出来大半个空间,上面写着父母的话:“孩子,我们什么都不缺,就希望你们常回来坐坐。”看到它我低头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如今有很多同样的老人。金钱、美味、权利或排场,其实都不是父母看重的。多承欢父母膝下,帮老人捶捶背,陪双亲散散步,听他们讲讲过去的事……这些更能慰藉父母牵挂儿女的心!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回报”却会让双亲感到最真切的温暖。

第23件事 尊重父母的隐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和隐私,即使是人格高尚伟大的人也不例外。

我们都知道尊重别人也包括尊重别人的隐私。

我们在对朋友、同事等交往礼仪中会比较注意尊重别人的隐私,但对父母和亲戚就会疏忽很多。

父母最在意的是子女对他们的重视,子女对他们的嘲讽是最沉重的打击,我们应该尊重父母的隐私。

记得小学的时候,我经常去姥姥家过寒暑假,姥姥的邻居家有一个姓吴的奶奶。我见到她的那几次,她都很温和,虽然话不多但总笑呵呵看着我,有时还给我拿糖吃。看得出她特别喜欢孩子。但我总觉得她的样子有些虚弱,身体不是太好。

一次我在姥姥家的里屋做作业,赶上她来找我姥姥聊天。我出去和吴奶奶打了个招呼,就继续回到里屋做功课了。但是,我发现吴奶奶的脸色这次特别难看。吴奶奶和姥姥寒暄了几句,就向姥姥诉起苦来。我在里屋本想专心做作业的,可脑子还是溜了号。

吴奶奶一共生有三个孩子,两个是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是市重点高中的老师,工作稳当,还经常给学生做课外补习,外快不少。二女儿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红火,也挺能干的。两个女儿都很孝顺,经常塞些钱给老母亲,希望她多买些好吃的。只有这个儿子有些窝囊,厂子黄掉下了岗,做笔生意,还赔了不少。儿媳妇正和儿子闹离婚呢。

大人闹离婚,可苦了孩子。吴奶奶特别疼爱自己的小孙子,于是就经常把女儿给她的钱背着女儿,又塞给了儿子,让他给孙子买吃的、买用的。

可也不知道是谁传的,这个秘密大女儿知道了,大女儿再来看她的时候,对吴奶奶说:“妈!我给你的钱,就是为了让你高兴的,你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你要是把钱省给儿子和孙子能够觉得开心和有尊严的话,那这个钱就花得值。但是,你也别不考虑自己,自己该买点还是要买点,本来身体就弱……”吴奶奶听了大女儿的话特别高兴,心里很是宽慰。她对大女儿说:“我孙子平时我就疼,现在他们闹离婚,这孩子快没妈管了,可苦了这孩子喽。这大人不顺登,可别紧着这孩子。看着小孙子吃比我自己吃香多了。”母女俩对视一笑。大女儿能理解母亲的心愿,并且继续为母亲保守这个秘密,没有再告诉妹妹和其他家人。

可这阵子,二女儿回来了,她知道了这个秘密后非常生气,她气不过,为啥给老妈的钱,都给了不争气、怕老婆的弟弟花,竟偏心小孙子,嫂子那人不地道,要是管了她的儿子,这婆娘就更不顾家了。于是她天天守在娘家,教训开导老母亲,规定她给自己买吃的买喝的,而且非要看着她吃下去不可。

所以吴奶奶心里堵得慌,最近脸色特别不好看。今天,看二女儿出去办事不在家,出来找我姥姥诉苦来了。姥姥说:“哎,这孩子也是好心……就是方法欠妥当!改天我劝劝她。看你脸色不太好,怕是上火了,上医院看看吧,别急坏了身子……”吴奶奶叹了口气说:“我的身子骨一直这样……没啥大事。”

吴奶奶走后,姥爷对姥姥说:“我看这事,你还是别管了,这事不好说谁对谁错的,她二丫头那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显得咱们家多事了。你就多开导老吴就是了……别外传了。”

三个星期后,我几乎已经淡忘了这个事。又来到姥姥家过周末。经过吴奶奶家时,看见她大女儿胳膊上带着黑纱。我问姥姥。吴奶奶家出什么事了,姥姥告诉我吴奶奶那次来了之后,在没来过家里串门,前两天她去世了。听说是抑郁而死的。

当时我还不懂太多的事,只是觉得不久前还能看到的和蔼的老奶奶就这样没了,有些突然和惊讶。

现在我知道,一个人最快乐的事情,是拥有自己希望所拥有的,而不是被强迫。一个人更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秘密和隐私。特别是老父母,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真正的尊敬和孝敬自己。

※ ※ ※

有一个自认为孝顺的女儿,想帮自己守寡五年的母亲找一个对象。她出于好心,没有告诉母亲,就把母亲的资料发到征婚的网站。一些母亲的同事和朋友看到资料,纷纷问她征婚的事情,母亲十分生气,报警调查此事。才知道是自己女儿做的“好事”。女儿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好,但对思想还比较保守的母亲来说,把自己的隐私放在大家都可以看见的地方觉得特别不自在,而且,现在的网络也不安全。做儿女的要表示孝意就要把事情做得圆满一些,决不能一时兴起,要尊重父母的意愿。父母不喜欢子女过多干涉自己的私事,就像我们小时候也不喜欢父母过多干涉我们的空间一样。互相体谅,如果父母需要我们的意见,我们就要真诚地去为他们着想。当父母作出自己的决定时,儿女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

第24件事 陪父母看电视

乍看题目很多人会不以为然,陪父母看电视也算是孝顺吗?当然看电视对管童们来说跟每天吃饭一样,真是没什么稀奇的,而管童们应该好好想想,陪在父母身边看电视的日子有多久呢?

在国外有一项最新的统计,越来越多的老人生活感到孤独,对他们而言,家,更像一个牢笼。有不少老人表示,他们已经超过一个礼拜以上的时间,没有和任何人说过话,甚至感到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对于那些收入低或是健康不太良好的老人,情况则是更加严重。

现在,管童们的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了高龄化,父、子、孙,三代同堂的家庭越来越多了。但是忙碌的工作和快节奏生活,越发使得为人子女的忽略了照顾自己的父母。管童们往往以为只要让父母吃好穿暖,不生大病就是尽了孝道,但是父母真正需要的东西却不只是这些。他们更需要的是管童们能够时常陪伴在他们身边。

大学毕业那年,管童放弃了留在上海的工作机会,因为她牵挂孤身一人生活在辽宁老家的母亲。虽然,母亲说她可以自己生活,她习惯了单身的清静,她能把生活娱乐安排得井井有条,她不感到寂寞。可管童分明能看到,母亲在送她离家时,眼神里的那份不舍。每次,她放假回来的时候,母亲都说希望管童再多住两天。管童知道,母亲只是不想牵拌她的自由,不想成为管童发展的阻碍。所以,管童选择了一个离家不远,但又在省内,甚至在全国经济地位发展的还不错的城市大连。大连有“北方香港”的美称,离管童家不过四个多小时路程,这样管童每个星期周末都可以回家过,可算两全其美。

以后,渐渐的,管童和母亲都习惯了这样回家度周末的习惯。即使管童有了男朋友,管童依然保持着这种习惯,管童的男朋友也不是大连人,自然每次和管童一起回家,对他来说也没有什么为难的。

可是有一段时间,管童真的不敢回家了。因为她不敢看到母亲的目光。其实,母亲是关心她的婚姻大事,但是管童觉得是自己的感情问题,虽然母亲并没过多表达什么,但还是弄得她心情一直苦闷,以至于敏感、脆弱,她十分反感别人谈这个话题,尤其是她的母亲。一次,管童竟脱口说出“你真烦”。这三个字一出口,管童就已经后悔了。所以,那段时间,管童选择了逃避,她借口男友在大连有事办,或是约了什么朋友,周末就不回去了。其实,她一直不敢告诉母亲,管童和男友的爱情,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结束了。管童想着当初,母亲知道她恋爱了,高兴得一边在厨房里做饭一边哼着歌。可如今和男友的爱情不到半年就因为性格不合,分手了。管童不忍心让母亲刚刚绽开的笑脸又变得凝重。

又是这样的一个周五,管童又借口加班,没有回家。晚上,管童一个人,躲在自己租来的狭窄的房间里,无聊的拨弄着电视频道。忽然,CCTV-8台的一个电视剧,吸引了管童的视线。管童停了下来,看了进去,并且被剧里的主人公母亲而深深感动。这个电视剧,叫《家有九凤》,描写的是一个单身母亲,在“文革”年代拉扯九个女儿长大成家,质朴的生活中充满着欢笑和泪水,情感真实动人却不失诙谐幽默。她正情不自禁得跟着情节默默哭泣,拿着卫生纸擤鼻涕,抹眼泪的时候,电话铃响了,是母亲打来的。管童的声音,让母亲听出来不对劲,她问管童怎么了,管童扯谎说,只是有一点伤风。于是,母亲像通常一样,嘱咐注意事项。正当管童准备挂电话的时候,母亲说:“你在看电视吗?”管童说:“看呢。”“那你看CCTV-8台吧,那个叫《家有九凤》的电视剧,实在不错,我都连着看了一个星期了。”母亲推荐说。管童突然兴奋地说:“啊!你也在看那个,我刚才看的就是……”于是,她和母亲在电话里聊起了电视剧。

第二天,一大早,管童就买了一张早车的票,奔回了家里。管童的突然出现,使母亲感到意外,问:“不是说加班,不回来了吗?”管童说:“合作方的计划,没有送过来,所以不加了。”晚上,管童和母亲兴致勃勃的准备好水果,早早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家有九凤》。剧中,看到母女之间的动人情节,她偷偷的看着母亲,那一刻,管童觉得无比温暖和幸福。

那天晚上,管童想了很久,告诉了母亲,自己和男友分手了。但同时,管童告诉母亲,请她放心,女儿并非不懂母亲的心,管童只是想寻找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情,然后,珍爱一生。

※ ※ ※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