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02:46:27

点击下载

作者:《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试读:

前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中国诗歌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巍巍大唐气象融入诗歌的字里行间,幻化出人世间最奇伟、最雄浑、最壮阔、最浩瀚的艺术杰作。唐诗,是中国文学殿堂里最为璀璨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发展道路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品味唐诗,就是对大唐气象的品味,就是对远去的盛世的追忆。

唐诗,博大恢弘,精深靓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代风流,尽融入其中。初唐诗歌敦厚而旖旎,盛唐诗歌雄壮而高亢,中唐诗歌委婉而细腻,晚唐诗歌流丽而舒畅。时代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时代风格;个性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诗歌风骨。张九龄之敦厚,陈子昂之雄浑,可谓唐诗的领军人物;王杨卢骆,一扫脂粉;沈宋杜李,别开生面。流连山水,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徜徉田园,孟浩然放歌言志,清雅恬淡。豪情万丈,纵横古今,洋洋不入俗,飘飘如登仙,此乃李白风流,千秋不朽;言称君父,行念苍生,炼字之严谨,格律之细密,此少陵之家风,万古流传。以文为诗,韩昌黎开一代风气;老妪可解,白乐天演当代传奇……有唐一代,诗歌之盛,诗人之盛,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千百年来,名言警句,脍炙人口!

品读唐诗,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种消遣,是一种休闲,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心灵鸡汤。现代人无须了解唐诗的深层次背景,无须探究唐诗隐含的意义。只要切切实实地让自己的心去阅读,就可以感受唐诗的魅力,情感随之抒发,心潮随之起伏,心灵得到慰藉,灵魂得以升华。

这次出版《唐诗三百首》,以清代蘅塘退士孙洙所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为底本。注释简洁明快,使读者可以迅速理解诗歌大意;赏析细致缜密,使读者可以感受诗歌艺术魅力。图片精美,可与诗歌意境相得益彰;装帧清雅,能让读者耳目一新。一册在手,辉煌大唐气象如在眼前,与诗人相对,其乐何如!

五言古诗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字子寿。长安二年(702)进士及第,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迁中书令。张九龄为人刚介,直言敢谏,极论朝政得失。后为李林甫排挤,贬为荆州长史。卒谥文献。有《曲江集》行世。

感遇二首

其一[1][2]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3][4][5][6]。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其二[7][8]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9]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10]李,此木岂无阴?注 释

[1]葳蕤:花草繁茂枝叶下垂的样子。[2]生意:生气蓬勃。[3]自尔:自然,天然。[4]林栖者:隐士。[5]闻风:仰慕兰桂高风;坐:因为。[6]本心:本性,天性。[7]岂伊:难道。[8]岁寒:语出《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处借指丹橘耐寒之性。[9]荐:进献。[10]树:栽植。赏 析

此二诗题名《感遇》,同题共十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和第七首。

第一首诗张九龄自比兰桂,以明己坚贞高洁之性,超然离俗之态,本心如此,非求“美人折”而后芳香四溢。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兰桂对举,兰举其叶之繁茂,桂举其花之皎洁,互文以见义。接下来,诗人承接上文,有分有统,将兰桂的高洁作进一步的延展分析。其清高淡雅之遗韵,足为林下之人闻风而相悦。兰桂之神韵在于自荣而不媚人,独立而不媚世。终篇之“不求美人折”全从此中得来,比物况人,别具风采,虽篇什短小,而精神自足,咏物之间,有着别样的高雅生活哲理。

第二首则以丹橘自况,贞操自标,虽身处下位,而一旦时危事艰,自可奋身而起,解危济困,而阻隔重深,志不得达耳。读张九龄的这首“丹橘”,很容易联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谪居南方,恰在丹橘的生长之地,借丹橘而自述怀抱,生面别开。丹橘在江南,冬日依然茏葱,难道是因为地理气候温暖吗?实际上是丹橘有“岁寒之心”。丹橘品节如此,足以荐于嘉宾,获荣华筵,而今却处于偏远之地,不能自达,“奈何”一句,有万千感慨。思来想去,诗人只能把这种遭遇归结到命运的循环往复上,索然萧条,无以复加。结尾处语义一变,留意于诗外,给读者不少驰骋联想的空间。诗中有不平,有愤慨,却从温柔敦厚的笔调中娓娓道来,不露痕迹,不留圭角,深得风人之旨。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称赞张九龄《感遇》诸诗,有如下的话:“今观其《感遇》诸作,神味超轶,可与陈子昂方驾。文笔宏博典实,有垂绅正笏气象,亦具见《大雅》之遗。”王维

王维(701-761),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摩诘。开元九年(721)进士,天宝末年任给事中。“安史之乱”之后,曾受安禄山伪职,被执,后授太子中允,晚年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以诗画闻名当时,人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画以萧疏清淡见长,其诗以清丽自然见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为唐代山水田园诗大家。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行世。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1][2][3]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4][5][6][7]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8][9][10]缝春衣。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11][12][13]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14]谓知音稀。注 释

[1]圣代: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的时代。[2]英灵:贤德多才之人。[3]东山客:指东晋谢安,《晋书·谢安传》云:“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此处借指綦毋潜。[4]采薇: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云:“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5]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据《三辅黄图》载:“汉武帝得大宛马,以铜铸像,立于署门。”故称金马门,借指帝王召见贤才之地。[6]吾道非:我的志向不能实行,受到阻隔。语出《孔子家语》: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陈蔡发兵围孔子,孔子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何为至此乎?’”[7]寒食:即清明节前一两日。[8]京洛:指唐东京洛阳,唐玄宗天宝初年称东京。[9]同心:志同道合的意思,借指知己朋友。《周易》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10]桂棹:桂木做的船桨,这里借指船只。[11]荆扉:柴门。[12]落晖:夕阳落日。[13]吾谋适不用:语出《左传》:“士会行,绕朝赠之以策曰:‘子毋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适:偶然、偶尔的意思。[14]知音稀:古诗有“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之句。赏 析

踌躇满志,别亲辞里,实望抢魁折桂,一展才华,而命途不顺,落第还乡,人生至此,自然是懊恼忧愁。因而长亭

送别

,除了宽谕之言,慰藉之意外,很难说出其他意思来。綦毋潜乘兴而来,失意而去,自是苦楚不堪。王维于送别之际,从慰藉处立意,加以烘托渲染。首四句里言时清世盛,凡有抱负之人,皆无归隐之志,慷慨应试,报效国家。次四句则道明綦毋潜落第归乡,乘兴而来,在京城羁旅一载,虽未重笔刻画,然亦见其落魄之态。又次四句则置酒长亭,言别言访,推心置腹,以见两人友情之真挚。最后四句则对綦毋潜加以宽慰,虽然受了一些挫折,但是他的才能最终会受到赏识的,不要因为小小的失意而谓世无知音。

王维此诗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怀,有议论。叙中夹议,景中含情,使人读来精神为之一振。此诗语言质朴、文笔细腻,因而董文焕在《声调四谱图说》中称赞该诗:“右诗共十六句,无一复调,凡古今体、平仄韵、正拗各格起承粘对之法,转换变化之妙,俱尽于此。”送别[1]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注 释

[1]南山:终南山。位于陕西西安南部。赏 析

饮酒言别,是朋友常事。此诗与前诗立意颇近,而取舍迥然,前诗则是以劝慰勉励为主,此诗则以感慨羡慕为主。

诗人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伏就渗透在字里行间。王维此诗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之际,事情逐渐明朗起来,归隐南山,解脱尘网,是友人之志。且一问一答之际,又可见诗人友人之失意无奈。前四句饱含归隐与失意两重含义,末两句既感慨于友人的失意,又推重友人隐居所能得到的快乐。山中白云无尽,世间名利有终,山川之乐,是诗人的期盼,送别友人,亦是直抒胸臆,名缰利锁,何日可得解脱。整首诗联系起来看,诗人在表达对朋友的同情的时候,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是此诗的着意之处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结尾两句,诗意顿浓,韵味骤增,不尽之意见于言外。[1]

青溪

[2][3]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4][5]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6]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注 释

[1]青溪:在今陕西勉县东边。据郦道元《水经注》载:“沮水南经临沮县西,青溪水注之,水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其深不测,泉甚灵洁。”[2]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3]趣:同“趋”。[4]荇:水草。[5]葭苇:芦苇蒹葭。[6]盘石:平且大的石头。赏 析

王维这首诗的诗眼在于“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两句中,其余所有笔墨都放在了沿途景物的刻画上了。诗人对景抒情,指水盟心,大有归隐山川的情调。

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从黄花川到青溪沿途百里,道路曲折回环,山回路转,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澄碧的溪水与两岸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目应耳听之际,萎荇映水,蒹葭澄波,山水的秀美清丽,令人心旷神怡,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诗人沉浸于山水的同时,不由发出感叹,以溪水的澄静来照应自己久已恬然的心境,将自己耽情山川,意欲归老自然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1]

渭川田家

[2]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麦

[3]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4]然吟《式微》。注 释

[1]渭川:即渭河,发源于今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经陕西凤翔、西安、渭南、大荔等县市,从潼关入黄河。[2]墟落:村庄,村落。[3]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秀:麦子扬花称为秀。[4]式微:指《诗经·邶风·式微》一诗,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诗句,表明了诗人意欲归老田园。式:发语词,无实际意义;微:衰落,衰败。赏 析

晚年的王维,深居简出,沉酣于辋川别墅的优美风光之中,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因而田园风光,成为了王维晚年诗作的主题。

在这首诗中,王维以羡慕田家的闲逸为诗的主旨,着重描写了夕阳村落,牛羊下山、野老候门、麦秀雉鸣、蚕眠桑稀、田夫荷锄等一系列田舍风景,原本极为平易的事物,却被王维信手拈来,意味盎然。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归村的情景。在观察村庄景象的时候,使人发现了令人惊叹的一幕: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诗人十分感慨。

全诗在内容上重心就在“归”字上,写景抒情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诗人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1]

西施咏

[2]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3][4]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5]希?注 释

[1]西施:即西子,春秋越苎萝人(今浙江诸暨市城南浣纱村),越王勾践在会稽被吴军打败之后,越臣范蠡将西施献于吴王夫差,夫差遂以荒淫而失国,吴亡之后,范蠡携西施游五湖而去。[2]越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据传为西施采莲之处。[3]浣纱:在今浙江省诸暨县苎萝山下有石迹水,据传为西施浣纱之所,又有浣纱石等。[4]持谢:奉劝,奉告。[5]效颦:即“东施效颦”这一典故,《庄子》中说:“故西施病心而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其里。”这里的和颦同意,都是皱眉的意思。赏 析

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政,纨绔子弟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宵小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西施咏》取材于历史人物,借古讽今。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悲叹人生浮沉,炎凉世态,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希冀求进,弄巧成拙。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此诗“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所言甚是。王维的这首诗,并未拘泥于西施的身世故事,而是借题发挥,比兴寄托,实际是一首咏怀诗。丘为

丘为,或作邱为,生卒年不详。唐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玄宗天宝初年中进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奉母至孝,甚为时人所称,年八十余致仕,母犹健在。诗与王维、刘长卿诸人多有唱和。卒年96。丘为诗集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十三首。

寻西山隐者不遇

[1][2]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3][4]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5][6]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7]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注 释

[1]茅茨(cí):茅草屋。[2]扣关:敲门。[3]巾:覆盖。柴车:破旧的车子。[4]黾勉(mǐn miǎn):踌躇的样子。[5]契:惬意,满意。[6]荡:舒畅,欢畅。[7]兴尽:语出《世说新语》:“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耶?”赏 析

丘为这首诗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访隐居的朋友而未能见上,应该是一件很令人感到失望的事,而丘为在诗中却在“兴”字上点睛,虽友人未曾谋面,而山中景色,令诗人大饱眼福,失望被彻底清除掉了,乘兴而来,兴尽而归,此中别有一番滋味。

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的深山绝顶“茅茨”之中,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三四两句,写到寻人不遇,扣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这里不是正面去写,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作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远路相寻,差池不见,失望之心不能没有。随后笔锋一转,荡去寻人不遇的失落感,将眼光放在了西山的风景之上,从怅惘之中而推出钦羡的味道来。并且在没有宾主之欢的情况下,仍然感到了心旷神怡。寻人不遇而遇佳景,亦是人生一大快事,兴尽下山,了无牵挂。该诗的变化腾挪,极为巧妙,用语遣词,平实朴质,给人一种新境界和新感受,信笔书来,使读者亦如置身于西山之中。綦毋潜

綦毋潜(692-749),唐虔州(今江西赣州)人,字季通。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中进士,曾先后任宜寿尉、右拾遗、集贤院侍制等,官终著作郎。工诗,尤善描写风景及方外之情。后弃官归隐,终老其江东别业。有集,已散佚,《全唐诗》存其诗二十六首。

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1][2]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3][4],愿为持竿叟。注 释

[1]际夜:黄昏傍晚。[2]南斗:星名。南斗六星,总称斗宿。[3]弥漫:茫茫无尽的样子。[4]持竿叟:渔翁。赏 析

綦毋潜推崇佛教,因而在诗中多有方外之言。唐代殷璠评价他说:“拾遗诗举体清秀,萧肃跨俗。桑门之说,于己独能。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钟声和白云’,历代少有。借使若人加气质,减雕饰,则高视三百年之外也。”殷璠的称赞未免过誉,但是从这首诗里确实能感受到綦毋潜的脱俗之处,清丽之笔,即景生情,随处触发。

这首诗的主题是春游若耶溪,具体时间是傍晚时分。开篇“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即幽居独处、放任自适的意趣。这支配着诗人的人生,不曾“断绝”,因此,他这次游若耶溪只是任其自然,故云“此去随所偶”。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情绪。“晚风吹行舟”一句,既点明了具体时间,又突出了“泛”字的意义。接着诗人用“花路”指明春季,用南斗指代若耶溪的地理位置。接着在舟摇水漾之际,诗人看到潭烟缥缈,林月低垂,转念之间,便对人生发起了感叹,由景及情,在欣悦之余又有了一丝惆怅,溪水之上,倘若能持竿垂钓,便成了诗人的愿望。

诗人超然出世的思想给若耶溪的景敷染了一层孤清、幽静的色彩。由于诗人描写的是一个春江花月之夜,怀着追求和满足的心情来描写它,因而这夜景有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整首诗也就显得“举体清秀,萧肃跨俗”,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清悠意境。王昌龄

王昌龄(690-756),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字少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又举博学宏词,授汜水尉。因事贬官岭南,北迁江宁丞,晚年又贬为龙标尉,因此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后,避乱还乡途中,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以七绝见称于世,有集,已散佚,《全唐诗》存其诗四卷。[1]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2[3]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4][5][6][7]。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

[8][9]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注 释

[1]山阴:今浙江绍兴。少府:官名,县尉的别称。[2]帷:窗子上的帘幕。[3]清辉:月光的借称。[4]演漾:流水晃动的样子。这里指月光的摇晃。[5]盈虚:指月亮的圆缺。[6]澄澄:清光。[7]美人:借指崔少府。[8]越吟:语出《史记·张仪传》:“凡人之思故,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这里用的是山阴故事。[9]兰杜:指气味清芬的兰花杜若。赏 析

玩月思人,玩月思友,故是人之常情。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聚散无常,今古不变。王昌龄同从弟玩月而思友人,情深意切,思绪缠绵。

诗的首句点明地点“南斋”,二句直接写“月”。“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月影在窗,清光如水,“玩”字的意味便在这里表现出来。清景如画,由景生情,“忆山阴崔少府”这一主题便自然而然地被引申出来。同样以月光为媒介,将南斋和越两地联系起来,中间虽远隔千里,但是少府的清芬如兰杜一样,被微风吹来。诗人忆朋友,一则抒发相思之苦,一则称誉其道德文章,王昌龄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在后代的评论中,王昌龄的诗获得的称颂是很高的,例如《碧斋诗话》中这样谈道:“王龙标诗务为清超,少沉苦,其源盖出于江文通。至所为七古,以雄直之气,改初唐轻艳之风,与东川并为时杰。”在这首诗中,其总体特征就是王昌龄所秉持的清超之气。常建

常建,生卒籍贯不详。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擢进士第,代宗大历年间曾任盱眙尉,后隐居鄂州武昌。《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1]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注 释

[1]谢时:辞别俗务。赏 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对王昌龄的隐居之处,佳山幽景,直似福地洞天,一宿之后,诗人也产生了同王昌龄隐居的念头,即景生情,情随景异,是这首诗的特色之一。

这首诗的前两句以“清溪”、“孤云”点明了王昌龄隐居的地点,溪深不测,孤云围绕,清雅幽静之中别无一丝俗物。“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作为这首诗中的名言警句,将诗人宿于王昌龄隐居的夜景全面烘托出来,就连那松际微月的清光也似乎对主人有意。五六两句将夜的清幽表现得淋漓尽致。“宿”、“滋”无疑便是“诗眼”了。对于山中景物的描绘和诗人的亲身感受,最终将自己意图隐居的念头引了出来,与西山鸾鹤为群,无形中带有了一种向对方询问的意思。

常建的诗以清雅高妙见长,诗中不含名言警句。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写道:“高才无贵士,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鲍照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悲夫!建诗似初建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至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例十数句,并可称警策。”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本名浩,字浩然,以字行。少年时曾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曾游京师,举进士不第。孟浩然以诗名,诗作多以山水景物、旅途风光为题材,抒发个人怀抱。孟浩然尤其受李白、张九龄、王维等人赞赏。张九龄出镇荆州时,曾经辟他为从事。开元末,病背疽卒。有诗集四卷行世。[1]

秋登兰山寄张五

[2][3]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4][5]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6][7]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注 释

[1]兰山:即石门山,据《名山记》载:“石门山在四川庆符县治南,林薄间多兰,故一名兰山。”张五:名子容,行五,是诗人的好友,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2]“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这两句诗实际上是孟浩然化用了南朝陶宏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3]登高:古时重阳节的一种习俗。据《续齐谐》记载,费长房让桓景九月九日囊茱萸登高以避祸,这就是重阳登高的由来。[4]“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这两句的意思是因为薄暮而忧生愁至,因见清秋而兴致盎然。[5]沙行:行走在沙滩上。[6]荠:野菜的一种,这里是形容天边的树细小如荠菜。[7]重阳:即九月九,因为在《周易》中九是阳数,九月九日,在日月上都应了阳数,故称“重阳”。赏 析

孟浩然年少时便隐居于鹿门山,对于隐居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对山水的描写,孟浩然总能表现得挥洒自如。这首诗在题目中关键是一个“寄”字,由于“寄”的缘故,只能是相望而不相见了,在望的过程中,只有归村的人在眼中,而友人张五却望不见,因望不见而寄诗邀请,约他重阳载酒,同来登高。

这首诗的前四句主要是说明了登山这一事实,在描述景物的同时,也将诗人的心情表述了出来。五六两句则点明了季节,正是秋天的薄暮时分。七八两句则以望中只见归村人而反衬出不见张五,九十两句在承接上文的同时,笔锋一转,由人写到了景上,“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诗人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没有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结句时,诗人以“何当”再转笔锋,说出自己的期望,同时也是回应诗题中的“寄”字,并以“重阳节”照应“秋登兰山”。这首诗章法严谨,韵格工整,尤其是“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被认为是孟浩然的名句之一。

夏日南亭怀辛大

[1][2]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4]故人,中宵劳梦想!注 释

[1]山光:山头的日光。[2]池月:池塘边的月亮。[3]轩:带窗子的长廊、房间,这里借指窗子。[4]中宵:夜半时分。赏 析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园艺竹,以全高尚。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学不为儒,务掇菁藻,文不按古,匹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王士源对孟浩然的称赞,颇为近实。作为唐代五言诗的大家,孟浩然的诗的确可以用“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来概括。

从全诗对景物的描写来看,是夏日傍晚的景象。在夏日消暑的时候,思念知心老友,可惜眼前并无此人,素琴也无心弹,即使是美景良辰,也被辜负掉了。但诗人心中仍有一丝希望,希望在梦中能与老友相会。

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是点明了时间,开篇便遇景入咏,“忽”字、“渐”字二字妙用,将夕阳西下、素月东升的黄昏景象概括出来,夏日西落,用一“忽”字将诗人畏暑的心理直接表达,用一“渐”字,则新月娟娟,晚凉渐至。接下来三四两句写诗人浴后散发,开轩纳凉,一种闲适、快意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五六两句将荷香、竹露容纳进来,风吹荷香,露响清韵,可谓静中含动,愈见依水亭台那一片静寂来。这般美景良辰,对于诗人而言,便有了许多感慨,沉浸在美景中之后,俗念顿消,杂思不起,意欲手挥素琴,倾吐心声,但又想到没有知音,那弹琴的心思也淡漠了,由景及琴,由琴及人,从闲适快意中生出一种因怀友人不见的惆怅来。结尾二句,将诗的主题全面铺开,希望夜半清宵,魂梦之中也能与友人清话高谈,诗人将余韵置于有情之梦中去了,更显得滋味悠长。

孟浩然极会抓住生活中的诗意成分,营造一种闲适优雅的氛围,遣词造句,使得各种感觉皆能细致入微。文字如风行水上,层层波动,境意双合,浑然一体,给人一种美的享受。[1]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2]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3][4]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注 释

[1]业师:受业的老师。[2]暝:昏暗的样子。[3]烟鸟:暮烟中的归鸟。[4]萝径:萝藤蔓布的小路。赏 析

孟浩然的诗风致淡雅,清新可爱,尤其是关于山川景物和怀念友人的作品中,这个特征非常明显。这首诗是孟浩然夜宿业师的房中等候友人丁大,可惜友人并没有来,在那景物清寂的环境中,闲适的同时略带一些怅然的心绪,但诗人并没有放弃等待,没有抱怨友人的失约,仍有很好的心情抱琴相候。

诗的首句描写的是夕阳下山,群壑昏暗的黄昏景象,山中的黄昏,既照应了业师山房,同时也与“宿”字紧密相扣,行文之际,不漏一丝。除了扣题之外,诗人也为下文的写景做好了铺垫。松月送凉,风传泉响,在山房之中,这些东西格外让人陶醉,任何烦恼都在这目之所视、耳之所闻中被荡涤干净了。紧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樵人”、“烟鸟”,樵人已经归尽,烟鸟大部分都安栖了,应该是夜深人静,但诗人的友人仍然未来,用“樵人”的归和“烟鸟”的栖来反衬友人未来,同时也引申出了下文。“之子期宿来”,充满了对友人的真挚期待,其中没有一丝怨恨,那么在这良宵美景之中如何才能将这一期待进行下去呢?诗人选择了萝径把琴这一清雅的举动,将自己那种恬淡舒适的心情表现得十分到位。

孟浩然这首诗的主体思想同《秋登兰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是一样的,一方面是对景物的高超把握,另一方面又将对朋友的深厚的情感表达出来。而全诗始终让人感到惬意舒畅,没有丝毫的烟火气息。李白

李白(701-762),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因为其先人隋代末年流寓西域,因此李白出生在当时安西都护府所属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神龙初年,迁居蜀中绵州彰明县青莲乡。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天宝初年入长安,经贺知章、吴筠等人推荐,任翰林院供奉。以蔑视权贵,遭谗出京,游历江湖,纵情诗酒。因参与永王李璘幕府,李璘叛乱被杀,李白也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还,依族人李阳冰,不久病逝。有《李太白诗集》三十卷行世。

春思

[1][2]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3]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注 释

[1]燕(yān):指今北京、河北一带。[2]秦:今陕西省地。[3]罗帏:罗布做的帷幕。赏 析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是关于思妇的,其中这首《春思》就是比较著名的。“春”字在古代,既可以解释为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理解为男女之间爱情的代名词,况且古人说“春女思,秋士悲”,从这里也将题目结合了起来。“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这是诗人对《诗经》中“兴”的手法的运用,并且都是春天的景物,但是“燕”字和“秦”字则明确地告诉人们两种不同的地理观念,草碧、桑绿本来很正常,但是燕、秦的比拟则一下子拉大了空间距离。那么这就营造出了一种“思”的氛围,仲春时节,秦桑低垂,秦地的思妇看到这一景象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远戍燕地的丈夫,那里也该是碧草如丝的情景了吧!何况丈夫看到那碧丝般的青草,也一定会起归来的念头。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化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并且取得了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的效果。可以说在这一句中“兴”的手法的运用,达到了以两地春光兴两处相思的效果,将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和夫妇间的真挚感情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三四两句承袭上文,将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这一情感活动表达了出来,上文从两处着笔,此句亦是如此,在兴句的触发下,此句将主人公的感情进一步深化。元人萧士赟曾评述这一段道:“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这一评述很准确地抓住了感情的浓密之处。五六两句则意在表达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执著,春风吹罗帷,如同外物的诱惑,而主人公则申斥春风,很微妙地揭示了主人公的情态,以此作诘,妙不可言。

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就在打破了人们惯常的逻辑思维方式,营造了一种无理而有情的氛围,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内心中复杂的情感。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1][2]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3]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4]汉。注 释

[1]将:相依相偕的意思。[2]徘徊:形容月亮移动不进的样子。[3]无情:忘情。[4]邈:高远。云汉:银河。赏 析

李太白天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襟怀如此,即使明月身影,亦复含情交欢。这首《月下独酌》在思想上就表现了太白的这一气势,在手法上,则采取个人独白的形式,自破自立,使得诗情波澜起伏,几近乎天籁始发,声潮澎湃。

首句表明诗人在花间独酌,孤苦“无相亲”,在这种极其无聊的场景中,诗人突发奇想,将天上明月、月下身影都拉进了酒场之中,于是花间冷清清的场面被打破了,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尽管场面上热闹了,但是月亮毕竟是不解饮酒的,影子只是静静地依在身边,这一情形极似“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陶潜《影答形》)的情景。月和影本是诗人的客人,然而它们都不解饮酒,于是在这一破解之时,便了却了前面一桩公案,同时也由一种“热闹”中回归空寂。但这时的诗人已渐入醉乡,歌中月在徘徊,舞时身影散乱,醒时欢欣,醉后分散,聚散离合之际,仍是那样一往情深。在结尾处,诗人以“忘情”之心,将月与影这等无情之物而赋予感情,无情是短暂的,有情则是恒远的。

在《月下独酌》这首诗中,诗人极力营造一种热闹欣悦的场面,但是这仍然不能掩藏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这首诗与诗人的另一首《春日醉起言志》是同一境况:“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可见诗人是何等的孤独枯寂![1]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2][3]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4][5]。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6][7]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8]复乐,陶然共忘机!注 释

[1]斛斯:复姓。其先居广牧,世袭莫弗大人,号称斛斯部。[2]碧山:指终南山。[3]顾:回头望。[4]翠微:指青绿色的山气。[5]及:到。[6]挥:倒去酒中余沥的动作称为挥,此处指高兴地饮酒。[7]河星:银河中的星辰。[8]机:机心,机巧。赏 析

李白的诗不是一味豪放,在他的作品中,还有细腻清雅的一面,有一种平淡爽直的风格。这首田园诗就是这一风格的具体表现。

李白作这首诗时,正在长安任翰林院供奉。在长安的繁华中,诗人内心还是很枯寂的,从这次月夜去终南山访斛斯山人的经历中就能感受到。首句“暮从碧山下”,一个“暮”字便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引申出来。“山月随人归”,月能依人,亦是多情。回顾青山,苍苍暮色,却将诗人对山的依恋表达了出来。四句诗中,笔墨凝练,神色盎然。接下来“相携及田家”表明诗人漫步于山径而遇到斛斯山人,“相携”二字,说明二人情谊密切,而“童稚开荆扉”则在情理之中了。“绿竹”二句,则是诗人步入山人庭院,将眼中所见到的恬静的田园景象描绘出来。诗人的心情因为知己和田园佳景而兴奋起来,高谈同快,美酒共挥,醉里情浓,长歌遏云,直教群星疏落。寂籁更深,星稀月淡之际,转至“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酒后风味,将人世机心一扫而空,从而显出一片淡泊恬然。

李白的田园诗风格与前人迥异,他喜欢着意渲染,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神情飞扬,清俊中复有一股豪气,狂态喷薄,溢于纸上,这些都能从这首诗中感受到。韦应物

韦应物(737-796),唐京兆杜陵人(今陕西长安人),字义博。年少时荫补右千牛,历官高陵尉、洛阳丞、京兆功曹。“安史之乱”后失官,更折节读书,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或“韦苏州”。性行高浩,诗如其人,闲淡简远有如陶潜,世称“陶韦”。与顾况、刘长卿多有唱和,有《韦苏州集》行世。[1]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2][3]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4]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5][6]遣,性达形迹忘。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俯饮一杯酒,[7][8]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吴中盛文史,群彦[9][10]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注 释

[1]郡斋:即刺史的官署。燕集:宴会。[2]画戟:古代的一种兵器,因加彩饰,故称画戟,后来常作为仪设之用。[3]燕寝:周制王有六寝,一为正寝,其余五个为燕寝。这里主要是指私室。[4]烦疴:烦恼闷热。[5]性达形迹忘:意思为人的天性达观爽朗,就可以遗忘一切形迹。[6]时禁:有关季节的禁令忌讳。[7]金玉章:声韵如金声玉响般的文章。[8]吴中:苏州。[9]群彦:诸多有才学的文士。[10]大藩:原指藩王所居的城,这里指大都市。赏 析

韦应物的诗是陶渊明之后,山水田园诗的一大家,步趋渊明,因而世人有“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之说,就是因为他们的诗风比较相近。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韦苏州集》作过如下评述:“其诗七言不如五言,近体不如古体。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陶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

这首《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是韦应物在任苏州刺史时写的,主要描绘了文士燕集的情形,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从行文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口气非常谦虚,表现了宾主相得的情形,同时亦可见诗人的博大襟怀。诗的前四句主要描写了郡斋的情形,“兵卫森画戟”说明了作为官署的威严气象,但是燕集并不是在官署中进行,“燕寝”一句说明是在私室,况且海风渐至,池阁生凉,因而烦热消尽,加之嘉宾满堂。在这种情形下,诗人认为自己身居高位,未亲民瘼,但是在“理会”、“性达”的情形下,一切是非、形迹都会被排遣干净。因此整个宴会的气氛就显得格外热烈,饮酒吟章,所有与宴者都感到神欢体轻,但最令诗人高兴的是吴中之地,群彦毕至,这才是令诗人感到高兴的。全诗先叙事,后抒情,最终以叙事结尾,夹叙夹议,层次分明。

这首诗充分显示了韦应物五言诗的功底,除了透出那种清淡、闲远的气息外,更重要的是诗人在遣词造句方面表现出的深厚功底,但其中或多或少都带有陶诗的痕迹,尚未脱离陶诗窠臼。[1]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2]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3][4]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注 释

[1]扬子:即扬子江,长江靠近江苏镇江的一段,又用作长江的称呼。[2]广陵:古代对扬州地区的称呼,唐代为郡,即今江苏扬州。[3]波上舟:比喻世事飘浮不定。[4]沿洄:顺流而下称为沿,逆游而上称为洄。赏 析

这首诗是韦应物离开广陵回洛阳的途中,与朋友相别时写的,“亲爱”一语,足见感情深厚,同时广陵的烟树与残钟又引起诗人要写诗寄元大。“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这十字是韦应物这首诗中的名言警句。船下江中,烟雾缭绕,回顾广陵城,树影模糊,同时钟声乍起于寺院,钟声树影交织在一起,加上友朋分离的矛盾心理,越发表现出感情色彩的强烈,这是客观形象受到感情色彩照射后产生的特殊效果。从这里进一步引申下去,别离相遇,原本极其平常,世事沉浮,如同浪里孤舟,漂荡无依,一方面这是诗人离别时的自我解嘲,另一方面也是对友人的劝慰。

这首诗深切反映了诗人擅长运用的艺术手法:外似平淡,内则深厚。[1]

寄全椒山中道士

[2]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注 释

[1]全椒:县名,在今安徽东部、滁河上游。[2]煮白石:据《云笈七签》记载,道家有“煮五石英法”,每年九月初九,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入锅里熬煮。赏 析

这首诗是韦应物的名篇,乍看似无惊人句,实则如秋水凝碧,泠然清澈,后代评家极为推崇。

诗题《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个“寄”字首先表达了诗人对道士的思念之情。“今朝郡斋冷”,既表明了天地的严寒,又表明了诗人心中的枯寂冷漠,那么这样的时候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诗人想象道士在涧底樵采荆薪,归去熬煮白石,“煮白石”三字恰将道士的身份点明,同时也紧扣题目。道士在严寒中修炼,尝尽艰辛。诗人思念老友,在这寒冷时节,欲送去一瓢酒,以驱赶凄风冷雨带来的寒冷,但是落叶满山,欲寻无迹。语言虽然平淡,但是诗人情感上的那种跳荡和反复,在这种情感的复杂变化中,通过诗人的想象,创造了一幅秋气萧索、满山霜叶、人迹绝无的空山野壑图,但是其中意境深远,情味悠长。

这首诗情景交融,于萧疏中见空阔,于平淡中见深挚。苏东坡特别喜欢这首诗,并有和作。《岘佣说诗》中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诸也。”

送杨氏女

[1][2]

永日方慽慽,出门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泝轻舟[3][4][5]。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6][7]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8][9][10]托令门,仁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11]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12]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注 释

[1]慽慽(qì):悲苦忧愁的样子。[2]有行:即出嫁。《诗经·国风·邶风》里说:“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3]泝:同溯,逆流而上的意思。[4]无恃:幼而无母称为无恃。《诗经·小雅·蓼莪》中说:“无父何怙,无母何恃。”[5]幼为长所育:这句诗下面韦应物有注:“幼女为杨氏所抚育”,因为两个女儿都是幼年失母。[6]义往难复留:按照古礼,女子二十而嫁,应该出门,不能再留。[7]内训:古时教育女子的书。[8]令:美好善良的意思。[9]仁恤:仁爱怜恤。[10]资从:即嫁妆。[11]容止:容貌举止;猷:法度。[12]缨:帽子上的带子。赏 析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嫁给杨氏的女儿出嫁时写的,在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同时又不厌其烦地对女儿进行劝慰,而所有这一切的主因则是女儿自幼失去了母亲,一切情感都是由此而发的。

根据新近出土的韦应物亲笔撰写的妻子元苹的《墓志铭》记载,韦应物的妻子元苹生于开元二十八年(740,16岁时嫁给韦应物,婚后育有二女一男。大历十一年(776),年仅36岁的元苹病逝。当时,小女儿只有5岁,儿子出生仅有几个月。妻子去世后,韦应物没有续弦,只身抚养儿女。他的长女后来嫁给了大理评事杨凌,这首诗就是写在大女儿出嫁的时候。诗中除了对女儿的谆谆教诲之外,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亡妻和女儿的深厚感情。令人痛惜的是,在韦应物去世的同一月,年方及笄的小女儿也遇疾身亡。

诗的前四句主要是说明女儿出嫁这件事,字里行间,充满了伤感,“永日方慽慽,出门复悠悠”,这是何等的让人感慨。按理说女儿出嫁是一件令父亲高兴的事,为什么会这样伤感呢?在接下来的行文中,交代了伤感的原因,女儿年幼失母,诗人在抚养过程中更加慈爱温柔。况且小女儿是大女儿抚养大的,那么临别时那伤感更是十分强烈,因此诗人写到“两别泣不休”。但伤感终归伤感,到了年龄出嫁是理所当然的事。但诗人心中仍然有很多担忧,自幼失母,缺乏母亲的教导,那么奉侍公婆能不能到位?但又想到婆家门风很好,女儿是不会受到过分责备的。接下来诗人对女儿进行了一番劝慰,虽然嫁妆并不丰盈,但是诗人仍希望女儿遵守妇道。最后诗人仍将笔墨注于伤感之中,当他看到幼女伤心落泪,更增加了诗人的伤感。

这首诗语言平淡而感情真挚,充分显示了诗人作为父亲的情感,至性使然,因而诗中丝毫无须修饰,絮语之际,沁人心脾![1]

长安遇冯著

[2][3]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4][5][6]冥冥花正开,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注 释

[1]冯著:生卒年、籍贯不详。韦应物的朋友。起初在家乡隐居,后到长安求仕,但仕途失意,约在大历四年(769)赴幕广州,十年后仍回长安。[2]灞陵:汉文帝陵名,在陕西咸阳东北。[3]采山:语出左思《吴都赋》:“煮海为盐,采山铸钱。”这里语用双关,主要指开辟山地。[4]冥冥:枝叶茂盛的样子。[5]:鸟儿飞翔时的样子。[6]鬓丝:鬓角的白发。赏 析

首诗可能创作于唐大历四年(796)或十二年(777),诗人的笔调亲切而略含诙谐,对朋友冯著既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同情,同时又充满了慰藉和劝勉,因此这首诗表现得流畅活泼,风趣幽默。宋代刘辰翁评价此诗道:“不能诗者,亦知是好。”

诗的一开始,便将从长安东边来的具有隐居名士风度的冯著交代给读者。接着诗人便语带双关地将冯著的目的和境遇描述了出来。其中“采山”、“买斧”等词实际上是将冯著求仕不遇,心中的愤闷表现了出来,诗人以这种笔调来消除友人心中的不快,同时将劝慰的主题引申出来。“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新春气象寓意了造化的勃勃生机,这恰是在劝慰冯著不要对自己的前程失去信心,造化无私,况且冯著正当盛年,正是大有可为之时。

这的确是一首意味隽永、笔调生动的诗,诗人在采用古体诗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吸收了乐府歌行的结构、手法和语言,其中借景言情,更见清新明快、委婉圆转之妙。除了这首诗外,韦应物还写过《赠冯著》,诗云:“契阔仕两京,念子亦飘蓬。方来属追往,十载事不同。岁晏乃云至,微褐还未充。惨凄游子情,风雪自关东。华觞发欢颜,嘉藻播清风。始此盈抱恨,旷然一夕中。善蕴岂轻售,怀才希国工。谁当念素士,零落岁华空。”[1]

夕次盱眙县

[2][3]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4][5]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注 释

[1]盱眙县:即今江苏盱眙,唐属泗州。[2]淮镇:淮河边的市镇、集镇。[3]舫:带舱室的船。[4]芦洲:生满芦苇的水中陆地。[5]秦关:即关中,诗人是长安人,秦关即指诗人的故乡。赏 析

夕阳西下,烟渚泊舟,正是客愁思乡时候。这首诗中韦应物以高超的写景手法,于景中生,情中变景,营造了一种萧索悲凉的客途景象。

诗的一二句将诗人停船淮河上的情景表达了出来,“落帆逗淮镇”,一个“逗”字,将诗人日暮时分暂停淮河边上的情景表现的极为确切,“停舫临孤驿”,一个“孤”字,已经透出了一种凄冷荒凉之感来。推而广之,风起日落,这种荒凉之感在淮河之上进一步加强。日落风起,人归城郭,雁下芦洲,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一连六句写景,在这种景象之中,人的情感最容易产生波动,尤其是乡愁,便会在无形中向人袭来,乡愁让诗人难以入睡,而钟声也在这时响起,搅扰着那充满乡愁、难以入睡的孤客。

韦应物的五言诗的确很受后人推崇,他将情景巧妙的结合,总能给人一种清朗高古之气。《观林诗话》中谈到:“近世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文,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信为确评。

东郊

[1][2]

吏舍跔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3]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4][5][6]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注 释

[1]跔(jú):拘束。[2]旷:清远。[3]霭:滋润。[4]遽:促迫。[5]结庐:语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6]庶:庶几。赏 析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且在形式上喜作五言古体。《东郊》一诗足见韦应物山水诗的风格,诗人在官场上经历四十春秋,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生活间隙,他总想寻求一片能够使心灵得到澄净的天地,而山水风光则是最能让诗人感到愉悦的。“吏舍跔终年,出郊旷清曙”,开头两句是写诗人对于终年拘束于官场之中,心情总不舒畅,而郊外的清远则给人一种快意之心。两句诗虽看似平平无奇,但是其中既道出了诗人出郊的原因,又道出了出郊游玩的初感。从而为下文著意写景打下伏笔。因此“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便是承继上句而来,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何况“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人在心情悠闲的状况下,初春的景物也变得明快起来,“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既有人,又有物,言景便是言情,动情即是生景,景色变得秾丽起来,有声有色,清新酣畅。同时,诗人的心绪也复杂了,感到官场事务的迫促,“止栖乐幽”的想法便异常强烈起来,了却公事,结庐人境,慕羡陶潜,才是诗人的最高理想。

韦应物久处官场,因而隐退山林的追求异常强烈。可以说,陶渊明对韦应物的影响,不仅在诗的风格上,更在思想上,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上,韦诗的艺术价值和风格得到了升华。所以宋濂评价道:“一寄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岑参

岑参(715-770),唐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唐太宗时功臣岑文本之孙。天宝三载(744)进士,天宝八载(749)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又随封常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年(757)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太历五年(770)卒于成都。岑参之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诗360首,尤以边塞、军旅诗为佳作,风格近于高适,后世称“高岑”,有《岑嘉州集》行世。[1]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2]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突兀[3][4]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5]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6][7]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8][9][10]濛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11]。注 释

[1]薛据,河东宝鼎(今山西万荣)人,唐玄宗开元进士。天宝六载(747),登“风雅古调”科,历官司议郎、祠部员外郎、水部郎中,后隐居终南山。能诗,与王维、杜甫等友善,约卒于大历初年。慈恩寺:旧址在陕西长安东南曲江北,今位于陕西西安南郊,唐僧玄奘曾住于此。浮图:即塔,即今慈恩寺大雁塔。[2]蹬(dèng)道:即塔中的阶梯。[3]神州:原指中国,这里指京都,左思诗有“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之句。[4]峥嵘(zhEngróng):高耸的样子。[5]驰道:驰马所行之道,这里指御路。[6]关中:函谷关以内,即今陕西中部地区。[7]五陵:即汉五陵,包括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西安北部。[8]净理:清净涅槃的佛家道理。[9]胜因:佛教用语,即善因,智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说:“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道路、凭藉)。”[10]挂冠:即辞官归隐。语出《后汉书·逢萌传》:“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11]觉道:悟道。赏 析

岑参在唐代,以七言歌行最为出名。除七言之外,五言诗亦别有气象,超群拔俗。《全唐传》岑参小传中说:“参诗辞意清切,迥拔孤秀,多出佳景,每一篇出,人竞传写,比之吴筠、何逊焉。”

慈恩寺大雁塔在唐代是文人萃集的地方,进士题名在这里被认为是一桩盛事,而文人登高览胜,南瞻终南、太白,回望五陵、北原,友朋联袂,实属快事。这首诗是岑参与友人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大雁塔时写的。“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这两句是诗人未入塔之前,从下面仰望雁塔的情形,“涌”和“耸”两字则形象地说明了雁塔拔地而起,气势不凡。紧接着诗人叙述了进入塔中以后的感受,同时也说明了雁塔的高峻,“出世界”、“凌虚空”,这样的想象手法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突兀压神州”到“万古青”这一大段文字主要描写的是登上雁塔后的所见所闻,由近及远,先后描写了塔身、驰道、连山、北原,整个长安城及其周边都涌现在诗人的眼前。在这美景的召唤下,诗人突然了悟,心灵也达到了一种灵澈的境界,或许只有挂冠学佛才能让诗人永久地享受在这美景中的怡悦。

全诗气势磅礴,层次分明,由上及下,由近及远,所见所闻,包揽无遗,情景交融,针严线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物我两忘的感觉。同时也反映出了岑参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初唐诗人杜审言孙。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举进士不第。安禄山陷长安,杜甫至凤翔任左拾遗。后弃官入蜀,严武推荐他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严武逝后,杜甫出蜀入湘,病殁于衡阳至耒阳的湘江途中。杜甫工诗,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语言精练,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有《杜工部集》行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