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文化产业案例选粹(2014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05:53:06

点击下载

作者:陈致中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年度文化产业案例选粹(2014年)

年度文化产业案例选粹(2014年)试读:

前言

2013年对中国的文化产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列为十五项重大改革之一,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这对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无疑是重大的利好。

与此同时,根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1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GDP的比重为3.77%,比2012年增加了0.3个百分点,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

同样在2013年,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870.85亿元,比起前一年的759.94亿元,同比增长14.6%;2013年我国核心动漫产品出口额达10.2亿元,同比增长22.9%。在游戏市场方面,2013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831.7亿元,较2012年增长38%,其中移动游戏实现销售收入112.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46.9%。中国移动游戏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3.1亿人,可以说,移动游戏已成为整个游戏产业当中炙手可热的明星。

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也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总票房超过22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其中,年初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创下了破天荒的12.6亿元票房,打破了华语电影史票房纪录。同时,诸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北京遇上西雅图》、《私人订制》等国产电影也迭创佳绩。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大成本、大制作电影之外,许多中小成本电影也借着差异化的定位、精准的顾客区隔以及多样化的营销手段,频频上演“小兵立大功”的戏码,如《小时代》及《小时代2:青木时代》两部电影的票房合计超过7亿元。

回顾2013年,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文化产业事件:一出《爸爸去哪儿》让电视真人秀节目再掀高潮;风靡全世界的“大黄鸭”,为北京颐和园带来至少两亿元人民币的收入,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可爱”、“纯真”、“萌”这些价值观无与伦比的力量;《熊出没》让国产动画片再创高峰,出口到美国、意大利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春节档的《熊出没之夺宝熊兵》更成为史上第一部票房突破两亿元的国产动画电影,打破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保持的纪录,国产动画片的崛起似乎不再遥远;随着2013年新疆天山和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中国所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达到45处(注:2014年达到47处),超越西班牙,成为全球拥有世界遗产第二多的国家,这对中国的文化旅游产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更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底,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颁发了4G牌照,预计将带来至少三年的网络建设高峰期,带动上千亿元的投资、上万亿元的产品和应用的开发。目前,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娱乐、社交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4G的普及,手机游戏、移动社交、手机视频、微支付等应用必将再掀发展高潮。

然而,在我们欢庆文化产业的爆发式发展、“文化强国”愿景即将实现时,当我们谈起“文化产业”时,却似乎依然有那么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惘之感。到底什么是“文化产业”?在我国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包含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艺术表演、博物馆、艺术培训、图书馆等)、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文化休闲娱乐、工艺美术品、文化产品辅助生产(版权、图书出版、娱乐经济等)、文化用品生产(办公用品、玩具、视听设备等)、文化专用设备生产这十大类别,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业、娱乐产业、旅游业,一直到生产加工业、信息产业等,凡是能跟“文化”沾上边的东西,都可以冠上“文化产业”之名。“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困难。因为每个人心中的“文化产业”都可能和别人的不是一回事儿。例如,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我国2013年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74.1亿美元,其中出口达251.3亿美元,是2006年的2.6倍。然而,细看所谓的“文化产品”,其中占极大比重的是工艺品、游戏机、玩具、印刷品、乐器等,以代工生产为主,但就一般研究者所重视的电视、电影、游戏、动漫、音乐等文化产业项目而言,虽然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在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依然甚微。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心中可能有一千种不同的“文化产业”定义。在我国文化产业产值、进出口总额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不清、发展不均衡、技术含量普遍偏低、进出口失衡等问题。即使表面上的数字再繁荣,“文化强国”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年度文化产业案例选粹》,是我们深入挖掘、分析、解释文化产业现象和发展,总结经典案例,提升文化产业管理教学与研究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是我们的第二本《年度文化产业案例选粹》,相较于2013年出版的第一册,本书有了如下进步:

1.更多样

文化产业案例数量从14个增加到21个,覆盖面更广,从传统媒体、影视娱乐、电玩、音乐到旅游、新媒体、教育等,切合了文化产业“涵盖面广、内容丰富”的特点,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从本书中了解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大事,掌握更丰富多彩的案例内容。

2.更系统

由于本次案例收集覆盖面较广,我们创新性地将本书分为“传统媒体与影视产业”、“动漫与游戏产业”、“网络与新媒体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五大类别,分别整理了这些领域较有代表性、新颖性和知名度的案例,方便读者按图索骥,快速找到感兴趣的案例内容,同时能够在系统地阅读各个案例后,形成自己对文化产业整体概念和分类的认识。

3.更国际化

虽然本书聚焦在中国本土的文化产业上,但由于全球的媒体、互联网、电玩、旅游等产业早已不可避免地紧密交织在一起,中国许多成功的文化产业案例也免不了受到国外影响,因此我们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加入了较多具有国际化色彩的案例。除了大黄鸭、《神庙逃亡》、Postcrossing明信片交流网站、MOOC等原本就很“国际”的案例外,在UGC、《爸爸去哪儿》、冯小刚电影公社、户外流行音乐节等案例的分析中,也都加入了对国外相关案例的陈述和探讨。在这个天涯若比邻的时代,想真正成为“文化强国”,就必须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做法和精神,从学习、改造到创新,才能真正走出属于自己的文化之路。

作为一本案例集,本书当然并不完美,读者不可能通过阅读本书而彻底掌握文化产业的全貌,甚至,本书不会告诉你什么是文化产业。我们能做的,是通过选取最新颖、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其进行聚焦、系统、深入的分析,协助读者由点而线、由线而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趋势和经营管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进而建构出读者自身对“文化产业”的独特理解——读者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同时,也希望在国内外学者、专家们的关心和批评下,我们的《年度文化产业案例选粹》能越做越好。陈致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总序

新媒体技术引发了传播生态的深刻变迁,促使媒体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当前,传统媒体面临巨大冲击,正在摸索转型之路;新兴媒体发展迅猛,仍在探索盈利模式。而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则成了国家战略。

在这个大背景下,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南大学南方传媒研究院的老师和研究生们,基于冷静的观察和潜心的研究,精心推出了新的“南方传媒绿皮书”,内容涉及年度报道与年度记者、年度音视频、年度广告、年度文化产业等。这是他们在初试啼声推出2012年“南方传媒绿皮书”之后又一次阵容整齐的亮相。“南方传媒绿皮书”的出版,为媒体融合发展的盛宴奉上了一道道精美的大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规律,媒体的发展演变也是如此。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其主线应该是“技术驱动、用户需求”。这就是说,媒体除了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来一场技术革命的转型、形成全媒体生产能力外,还必须始终重视内容建设。在新的传播时代,无论传播介质如何迭代、媒体格局如何演变,内容建设都是媒体不可或缺的。因为内容是媒体的根本,是媒体的品质属性,优质的内容生产则是优秀媒体的灵魂和基石。媒体只有着力于挖掘新闻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提供精品化的内容,才能拥有权威性和公信力,才能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南方传媒绿皮书”向读者提供媒体内容建设方面的经典案例,正是缘于这方面的考虑。

当然,我们说在网络时代也依然是内容为王,但并不是说可以固守传统的报道方式。传播技术的发展,既扩大了新闻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渠道,也要求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必须来一场彻底的革命。无论是依旧以纸为介质的纸媒,还是以网络为介质的网媒,或是通过移动终端发布信息的自媒体,都必须以互联网思维为引领,努力创新传播方式,并形成整合传播的合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南方传媒绿皮书”选取的年度报道与年度记者、年度音视频、年度广告的经典案例,基本上都是新的传播方式的产物,可供媒体从业者参考。

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是如何提升全媒体的经营能力、增强媒体的公共服务功能。作为面向公众传播的公共文化产品,媒体只有强化用户意识,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精细的服务,才能达到既争取受众又发展壮大自己的目的。在新的传播时代,决定媒体市场价值的不仅是内容质量,还有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媒体更新经营理念,探索全媒体经营模式,不断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产品。在这方面,“南方传媒绿皮书”筛选出来的广告和文化产业的经典案例,或许能为业界提供有益的借鉴。

完成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品牌建设、推进资本运营等。但关键还是在于那些既坚持新闻理想、恪守职业道德,又具有互联网思维、勇于改革创新的媒体从业者。“南方传媒绿皮书”向大家推介的年度记者,其事迹感人至深,令人肃然起敬。他们努力当好社会航船的瞭望者、社会肌体的啄木鸟、社会和谐的促进者、社会正义的守望者和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向社会大众提供了具有速度、信度、高度、深度、温度和互动度的新闻作品。他们在新闻的路上播种希望,也激励着更多的后来人,更让人们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未来充满憧憬!杨兴锋(作者系暨南大学南方传媒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第一编传统媒体与影视产业逆势而上:大众报业的涅槃之路张帅 王继周

核心提示: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报纸衰亡论”近年来频频被提起,报业的寒冬即将到来几乎成为共识。2014年1月1日,《新闻晚报》的正式休刊,似乎更加证明了这一论断,悬在传统报业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看似即将落下。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大众报业集团竟逆势而上,成为报业市场的一朵奇葩。数据显示:大众报业集团2004年的利润为3750万元,“报业寒冬论”兴起的2005年却上升到5001万元,紧接着一路凯歌,2011年利润近4亿元,是2004年的10倍。更令人惊叹的是,7年间集团利润年均增长40.4%,旗下14报5刊1网站全部实现盈利。不仅经济效益向好,社会效益同样堪称优秀。大众报业集团已连续6年共获得8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其中,《大众日报》连续6年获得6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被业界称为“大众报业现象”。报业市场“哀鸿遍野”之际,破译大众报业的腾飞密码对纸媒转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众报业 逆势增长 整合 多元经营

大众报业的“传奇”经历引起了业界、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某种程度上,成为人们研究报业转型的一个范本。正如大众报业集团总编辑傅绍万所说:“一个产业总有其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我国报业真正成为产业,是实行市场经济以后,还不到20年时间,一个产业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进入衰退期。这些都决定了我国报业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大众报业能够逆势而上,也许正是源于对这种信念长期的坚守与探索。其实,大众报业一路走来,逆势而上并非偶然。一、大众报业的历史沿革

大众报业集团的母报《大众日报》创刊于1939年1月1日,是当时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机关报,是迄今为止全国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其指导范围远达苏北、皖东等抗日根据地。《大众日报》长期作为党的“大区”性报纸而存在,在整个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都是一份发行量居前、影响力巨大的报纸。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中央举办报纸展览,《大众日报》被评为敌后办得最好的报纸之一。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看,《大众日报》(1)的成长历程可列述如下:

1940年1月1日,《大众日报》创刊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从延安发来题词:“动员报纸,刊物,学校,宣传团体,文化艺术团体,军队政治机关,民众团体,及其他一切可能力量,以提高民族觉悟,发扬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反对任何投降妥协的企图,坚持抗战到底,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我们一定要自由,我们一定要胜利。”

1940年12月,成立大众印书馆。这是我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最早创办的一个比较完备、有相当规模的出版印刷单位。

1941年4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大众通讯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新华社国内分社中的第一个省级分社——新华社山东分社,由大众日报社管理,合署办公。1949年8月与报社分立。

1943年7月,大众日报社出版股改为出版科(出版部),对外称为“山东新华书店”。1944年7月,山东新华书店作为集编辑、印刷和发行为一体的出版机构,在莒南县后净埠子村正式成立,隶属报社。1945年1月,山东新华书店改称山东新华书店总店,仍隶属报社。

1945年,中共中央华东局成立,《大众日报》改为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南下,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成立,《大众日报》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并于1949年4月1日由解放区农村迁至济南,同时作为中共济南市委机关报。

1954年8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撤销,成立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大众日报》改为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至今。

1988年,在喜迎创刊50周年之际,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挥毫题词祝贺,并为大众日报社新创办的子报《齐鲁晚报》题写报头。

1998年12月31日,江泽民同志为《大众日报》创刊60周年欣然题词——“永远与人民大众在一起”。

2000年,经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大众报业集团挂牌成立。

2003年6月,大众报业集团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国难当头,大众报人迎着战争的硝烟,奋死坚守阵地,先后共有530多名烈士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同时,为这份报纸抛头颅、洒热血的,还有与报纸鱼水情深、相依相存的老区人民:160多位乡亲为掩护报社的人员、物资而惨遭杀害,他们中有老人,有孕妇,还有十(2)几岁的孩子,真可谓“一寸报纸一寸血”。因此,《大众日报》也被称为“世界报业史上牺牲最大的报纸”。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那些血与火的日子里,《大众日报》与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二、逆势而上:大众报业现状分析

今天,大众报业已经成为拥有14报5刊1网站、报刊种类齐全、新闻队伍强大、产业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报业集团。作为母报的《大众日报》,宣传报道与事业发展齐头并进,量质同优:2005年以来,连续三届共获得四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业内瞩目,称为“大众日报现象”。其旗下子报《齐鲁晚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综合竞争力排名中,连续四年进入前10名。同时,《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双双进入2008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70年来,作为山东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日报》与党和人民的事业一同成长,一同发展壮大。而《大众日报》的传奇历程和巨大贡献,又决定了其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乃至党史上的“奇崛”地位。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新媒体蓬勃发展,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使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更为糟糕的是,十余年间,传统媒体受众大量流失,广告收入巨幅下滑,报业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一时间,诸如“报纸消亡”、“纸媒衰退”之类的呼声不绝于耳,随之,大批传统媒体的精英人才也悄然进入互联网新媒体行业。然而,大众报业始终坚守“一个产业总有其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我国报业真正成为产业,是实行市场经济以后,还不到20年时间,一个产业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进入衰退期。这些都决定了我国报业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信念。在这样的坚守与不懈探索下,大众报业逆势而上,迎来另一个春天。相关数据显示:大众报业集团2004年的利润为3750万元,于“报业寒冬论”在中国兴起的2005年上升到5001万元。既然是“寒冬”,按理这几年在“拐点”中应该困境重重,难以脱身。然而,大众报业却有着异乎寻常的表现:2011年利润近4亿元,是2004年的10倍。依靠自我积累,2011年用于扩大事业规模的现金投入达到10.5亿元。7年间,集团利润年均增长40.4%,旗下14报5刊1网站全部实现盈利。2010年,其综合实力跃居全国报业集团第六位,总收入、利润分别跃居第四位和第三位;2011年综合实力又跃升至全国报业集(3)团第五位,跻身中国报业第一方阵。不得不说,在纸媒唱衰之际,大众报业是一朵奇葩。

大众报业通过做强做优策略,实现了山东省全省报业市场的深层次布局和覆盖,为自身的发展和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众日报》是省委机关报,覆盖齐鲁大地。其发行量超过40万份,名列全国省级党报第三位,广告收入过亿元,净利润超过5000万元。《齐鲁晚报》是山东省市场份额最大的都市类报纸,其地方版基本完成了对地市级城市和重点县级城市的覆盖,净利润连续3年超过2亿元。另外,作为大众报业向互联网媒体转型的成果,大众网凭借其过硬的综合实力,已经跻身全国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前三名,是山东省名副其实的新闻第一网,曾连续三年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12年业务收入达8500万元,利润近1500万元,手机报用户量也跃居全国第一。不难看出,大众报业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日渐增强。三、报业萧条,何以吸金?(一)整合地方报纸实现双赢

2008年以来,大众报业在全国率先破冰,进行纸媒区域化整合的探索,现今来看效果显著。大众报业的这轮报业整合,率先走出了一条“市级报业集团生活类报纸全面与省级报业集团抱团发展”的路子。省市报业资源整合,既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也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明确要求。大众报业集团实施省市报业资源整合,顺应了文化产(4)业改革与发展的大势,符合媒体自身的发展规律。

1.潍坊晚报

2009年11月18日,大众报业集团旗下的半岛都市报社与潍坊报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出资组建潍坊晚报传媒有限公司,经营《潍坊晚报》。潍坊晚报传媒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半岛都市报社和潍坊报业集团分别占股49%和51%。同时,半岛都市报社以《潍坊晚报》整合前的三年利润为基数,向潍坊报业集团支付现金,作为将《潍坊晚报》办报、经营权纳入合资公司的补偿。半岛都市报社派出办报、经营团队,全面提升《潍坊晚报》办报、经营水平。

整合后的《潍坊晚报》办报质量、办报品格和舆论影响力均得到显著提升。2010年1月1日,《潍坊晚报》全新改版,加强了本地新闻报道,取消了以前关系稿多、可读性差的县域新闻等版面,报道重点转向了对时政问题、民生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读者认可度普遍提高,当地市委市政府高度评价,2010年底发行量增长1万多份。整合后的2010年,《潍坊晚报》实现盈利1860万元,比整合前翻了近两番;广告收入同比增长50%,其中重点行业的广告市场占有率为65%以上,处于掌控地位。特别是4月、9月的广告经营收入分别突破100万,创下《潍坊晚报》历史之最。《潍坊晚报》2010年、2011年利润分别达到1810万元和2200万元,分别是整合前一年的3.8倍和4.8倍。

2.临沂两报

2010年7月7日,大众报业集团与临沂市委就整合《沂蒙晚报》、《鲁南商报》以及收购临沂新闻大厦等问题,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9月27日,大众报业集团与临沂日报报业集团签署成立山东沂蒙晚报传媒有限公司和山东鲁南商报传媒有限公司,同时,临沂新闻大厦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新组建的山东沂蒙晚报传媒有限公司,双方各出资500万元,各占股50%。新组建的山东鲁南商报传媒有限公司,大众报业集团出资510万元,占股51%;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出资490万元,占股49%。大众报业集团以两报前三年利润总额为基数,作为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将两报纳入两个公司运营的补偿。大众报业集团派人担任两家传媒公司的董事长及《沂蒙晚报》总编辑、《鲁南商报》总经理和执行总编,具体负责公司及两报运营,并以成本价整体收购临沂新闻大厦。

2010年元旦,纳入齐鲁晚报系的《沂蒙晚报》和《鲁南商报》,改版后全新面世,当日两报广告收入突破150万元,创下两报单日广告刊登额的历史最高纪录。两报发行量均为9万份以上,其中,《沂蒙晚报》的市区发行量突破8万份,得到大幅提升;《鲁南商报》的发行量是整合前的3倍多,并实现5区9县全覆盖。2011年1—3月,(5)《沂蒙晚报》的广告收入同比增长596.92%。临沂两报整合短短一年,利润突破2000万元,是整合前一年的3倍。

大众报业集团与菏泽日报社按照“产权联合、利益联结、行政推动”的原则,成立菏泽牡丹传媒有限公司,运营《牡丹晚报》。此外,大众报业集团还在东营市场创办了《黄三角早报》。由于采取了如上措施,大众报业集团在山东报业市场基本处于绝对控制地位,除了烟台之外,其他城市的报业市场大众报业集团均有深度涉足。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大众报业集团无疑是行政区划内掌控力最强的报业集团。

大众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单蕴菁将《大众日报》的整合概括为四个特点:①市场主导,行政支持。临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连承敏在临沂新闻大厦有限公司揭牌仪式上说:“对于这次战略合作,临沂市委、市政府完全赞同并大力支持。对于新成立的三个公司,临沂市委、市政府将在人事编制、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等各方面予以最大程度的支持,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大众报业集团与临沂日报报业集团的合作更是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出席了签约仪式,并为新公司揭牌。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党组书记宿华在接受《大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省地牵手、优势互补,必将做强区域板块,做活资源文章,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合作双方的共赢。②资本联姻,整合彻底。两次资源重组都不是一般层面的合作,而是深入到资产和文化层面,明确投资各方的关系、资产配比和利益分成,重构业务流程,对机构、人员、资产进行彻底整合。③建企改制,一步到位。重组后的潍坊晚报社、沂蒙晚报社、鲁南商报社全部采取公司制,一报一公司,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崭新的机制和事业发展愿景取代了生硬的体制转换,有效地避免了转企改制过程中出现的身份之痛和各类矛盾,一次性解决了临沂日报报业集团非时政类报纸的改制问题。④输出管理,激活文化。(二)跨行业多元化经营实现集团效益新突破

产业化运作以来,如何把报业集团的影响力转换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是困扰全国各大报业集团的难题。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大众报业集团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大众报业集团通过广告会展业、印刷业、发行物流业、网络文化业、商用楼和宾馆餐饮业等跨行业多元化经营,成功解决了“如何把集团影响力转换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一老大难问题。具体而言,大众报业的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策略可分述如下:

首先,大众报业集团的母报《大众日报》作为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党报,较好地服务于山东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自然会在政策方面占据许多优势。依托于此,2011年,大众报业集团投资10亿元成功整合了山东广电网络公司。如此一来,大众报业真正实现了跨媒体经营,使报业、广电两翼齐飞的传媒结构成为现实,也使大众报业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进入有线电视领域的报业集团。整合后的山东广电网络公司总资产将近67亿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有线电视网,其中大众报业占15%的股份,成为实际的第一大股东。所以,有分析者指出,对大众报业而言这无疑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此外,2012年,大众报业以较高的溢价出售了自己所持有的2亿股股份,获取了1.8亿元的投资收益。大众报业还先后创办了文化产权交易所、大众创投公司、山东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并于2011年获得政府创投资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共3000多万元。

其次,大力开拓文化创意产业园。大众报业已经在济南、青岛、烟台打造了三大园区,这三大园区占地2000多亩,分别形成了“总部新区+产业基地”、“教育+地产”、“文化旅游+地产”的产业模式。其中,烟台蓬莱园区已拥有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和泉城学院两所大学,在校学生4000多人。另外,大众报业集团还在胶南竞拍到建设用地280亩,正在建设大众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济南西部经济开发区,计划征地建设大众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工程用地指标经过国土资源部门审批,已经落实300亩。这三大文化园区共占地2000多亩。在青岛,大众报业不仅获得了400余亩商业用地,还获得了用于建设明清古建筑园区的300多亩划拨地。在济南园区,集团用地和即将拿到的建设用地合计超过500亩,并已动工开建汽车文化产业园和印刷基地。近几年,大众报业还先后整合了潍坊、泰安、淄博等地的印点,除江北最大的半岛都市报印刷厂外,2012年大众报业的报纸印刷收入已超过3亿元。

最后,加速培育楼宇经济增长点。经过整合,现在大众报业集团已经拥有山东新闻大厦、山东报业大厦、临沂新闻大厦、大众传媒大厦等楼宇和酒店,经营面积达20万平方米,成为集团重要支柱板块。2010年,大众报业投资1.55亿元收购的临沂新闻大厦装修一新重新开业,再加上在济南的山东新闻大厦和山东报业大厦,以及在青岛的半岛都市报大厦等,大众报业的楼宇经营面积将超过20万平方米,年经营纯收入将破亿元,成为大众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除此之外,目前大众报业的发行网络已覆盖胶济沿线所在城市和鲁南的主要城市,《半岛都市报》的小螺号物流配送品牌享誉青岛,年收入超过1亿元,稍加整合就可成为覆盖全省主要城市的发行物流配送网。2012年,齐鲁晚报天一国际会展公司会展收入突破6000万元,成为山东省最有影响力、全国报业规模最大的会展品牌。2013年,天一会展还走出山东省,在辽宁沈阳设立了子公司。由此不难看出,大众报业苦心孤诣地进行跨行业多元经营的策略已经初具规模,并将成为大众报业集团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擅于对接资本市场汇聚社会资金

报业集团发展进入快车道必然离不开雄厚的资金支持。然而,在我国,报业长期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机关而存在,意识形态属性浓厚,自主经营的空间被挤压。所以,虽然报业集团化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报业集团的自我积蓄却较少,亟须打通融资渠道,为集团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这方面,大众报业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是对半岛传媒有限公司进行改制,推进其上市融资进程。2009年,大众报业集团半岛传媒有限公司完成股改私募,引进战略投资者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1.75亿元投资,对方占股17.5%,成为山东省首家完成整体股改的文化企业。目前,完全改制后的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挂牌成立,成为山东第一家完成股改、上报中宣部申请上市的大型文化企业。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以大众网为主体的大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被列入全国十大转企改制试点新闻网站。目前,大众网转企改制工作方案已经得到中央外宣办批复,大众报业正从成本支付、资金投入、资源整合等方面全力支持,力争使大众网尽快具备申请创业板上市的条件。在印刷厂建设方面,大众报业集团通过股份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两次吸收华泰集团资金近亿元。另外,2012年5月份大众报业集团成功发行5亿元中期票据,财务成本仅为5%,远低于银行基准利率。(四)培养骨干人才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大众报业集团作为轻资产企业,其核心资产就是人才与品牌,而品牌的基础又是人才。大众报业集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年轻骨干队伍,其中大多数人身处关键岗位,承担着集团发展和壮大的重任。因此,大众报业集团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第一,坚持干部竞争上岗制度,不断完善竞聘人员考查办法。第二,坚持人员招聘制度,完善人才结构。自2005年起,每年都从名校招收一批优秀毕业生。第三,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在集团内形成人才充分流动的局面,使中层干部适应更多岗位,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第四,采取“监事”制度,对于具有一定级别的、年龄偏大的干部,让他们当“监事”,从而也为年轻人准备了更多的岗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众报业集团在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开设了陈中华记者学院,这在全国省级以上报业集团尚属先例,也充分体现了集团对优秀人才的尊重。

综上所述,大众报业集团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集团旗下的所有报纸和网站都实现盈利,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国报业“吸金王”。四、结语

我国报业市场从小、散、弱走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是报业转型的必由之路。回顾西方传媒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只有走产业化之路才能发展壮大,有规模才会有效益。时代华纳、新闻集团、维亚康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无一不是规模巨大、媒介多样的国际传媒企业。新闻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传媒集团,旗下拥有《澳大利亚人报》、《纽约邮报》、《泰晤士报》、《太阳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名报,涉足报纸、杂志、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相关行业,在全球拥有800多家企业。

山东省报刊资源配置相对分散,报业结构布局不平衡,市级党报社除一两家以外,普遍发展缓慢。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广告市场萎缩,地市报社经营更加困难,有的甚至亏损严重,难以为继。山东省要想做大做强报业产业,必须打破各种壁垒和限制,改变资源分散的现状。大众报业集团在整合全省报业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仅有《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等报纸品牌,且舆论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也稳步提高。2005年至2009年,集团总资产年均增长20%,2009年达到36.8亿元;净资产年均增长23%,2009年达到23.5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2009年达到18.67亿元;2009年实现利税4.11亿元,利润2.86亿元。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利润进入全国报业集团前三位,总资产、净资产和营业总收入进入全国报业集团前六位。

报业的产业化运作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报业集团在产业化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与国际上大的报业航母相比,它们还仅仅是一叶叶小舟。立足已有经验,推进报业产业化进程,是报业集团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传媒环境,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探讨大众报业的成功发展模式对推进我国的报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建成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报业产业环境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徐熙玉.报业集团体制创新和组织再造的九大着力点[J].青年记者,2005(2).

[2]郭全中,郭凤娟.中国报业“大众现象”探析[J].中国报业,2013(19).

[3]赵琳.手牵手,向前走——大众报业集团与临沂日报报业集团战略合作纪实[J].青年记者,2010(30).

[4]单蕴菁.“资本联姻”的整合模式——大众报业集团“省市报业资源重组”案例分析[J].青年记者,2010(31).

[5]田荣成.整合地市报纸 做强省域媒体——大众报业集团以产权为纽带推进报业改革[J].新闻实践,2011(8).

[6]王倩,王倩倩.报业产业化的成功探索——大众报业集团“三四五”发展战略解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2(11).————————————————————

(1) 大众报业集团的历史沿革[EB/OL].搜狐传媒,(2013-07-18).http://media.sohu.com/20130718/n381987650.shtml.

(2) 宋弢.让历史告诉未来——写在大众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EB/OL].半岛网,(2008-12-29).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0812/20081229/news_20081229_767646.shtml.

(3) 范以锦.严冬中的力挺——评《破译报业腾飞的密码》[J].新闻战线,2012(9).

(4) 单蕴菁.“资本联姻”的整合模式——大众报业集团“省市报业资源重组”案例分析[J].青年记者,2010(31).

(5) 田荣成.整合地市报纸 做强省域媒体——大众报业集团以产权为纽带推进报业改革[J].新闻实践,2011(8).《爸爸去哪儿》:亲子节目是这样炼成的沈莉蓉 钟文慧

核心提示:2013年10月11日,湖南卫视播出了一档明星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该节目是从韩国MBC电视台购入《爸爸!我们去哪儿?》版权后本土化制作出来的成功产品,在国内播出后不久即火爆荧屏,并实现了名利双收,不仅每期节目收视率位于同时段第一,在各微博、门户网站的关注度也是节节攀升,引发了受众的强烈追捧。《爸爸去哪儿》所创造的社会影响力和商业影响力非同凡响,它不仅在“父爱缺席”的现状下,引发社会对亲子关系和教育问题的热烈讨论,而且从文化衍生产品的延伸和产业利益链的延长中,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商业利益,堪称是一个相当成熟、成功的文化产业营销案例。

关键词:文化产业 产业链 亲子互动真人秀 爸爸去哪儿

2013年第四季度,明星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创下了2013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收视之最,在网络上更是引发了一波收视狂潮,且冠名费由第一季的2800万元飙升至第二季的3.1亿元,不断刷新综艺类节目的新纪录。这个从韩国引进的节目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蹿红,成为一个文化产业营销的成功案例。更难得的是,它在现今媒介融合的新时代里,创造了超媒介的传播神话和商业神话,向我们展示了文化产品应有的魅力,也引发了我们对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思考。本文将从传播层面和产业层面对《爸爸去哪儿》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属于这个时代的成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一、中国的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的理论和现状梳理(一)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的概念

所谓电视真人秀,作为动态的具有目的性的线性叙事模型,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的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1)所进行的对竞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真人秀这一电视娱乐节目形式最早出现在美国,中文名称是“Reality Show”的直译。我国自2000年6月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引进真人秀节目形式后,便开始了席卷全国的“真人秀”试水期,而其真正兴起则是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开始,随后,各大电视台在真人秀潮流的引导下,纷纷推出此类节目。

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是电视真人秀节目类型的一种,它隶属于情感体验型真人秀节目,是情感体验型真人秀节目的新增分支。情感体验型真人秀节目的特点,是将人物放置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中,记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的变化,让观众能够看到参与者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隐私内容,并在逐渐淘汰那些不喜爱的人或者不太喜爱的(2)人的过程中,最后选出人们最喜爱的胜利者。(二)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因素分析

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是情感体验型真人秀节目新增加的分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类真人秀节目的规律,我们可以为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总结出五个方面的关键元素:

1.具有差异性和代表性的人物元素——参与者

真人秀的主体是所谓的“真实的人”,或者说是非角色扮演的真实状态下的人,且并不是任何人都具有同样的娱乐价值,只有那些能够引起我们关注、关心和情感好恶的人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受众的兴趣和感情投入。亲子互动真人秀所设定的场景以生活场景为主,亲子的固定角色决定了此类节目戏剧性不强、动作性不强,更多的是依靠参与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来推动情节的。所以,要选择在性别上、职业上、地域上、性格上、年龄上、生活方式上,甚至语言上具有差异的参与者。这些差异化的人物既要具有某类人群的典型特征和代表性,又要能够构成一种戏剧性的对比和冲突。

2.形成故事假定性的情景元素——时空规定

亲子互动真人秀中的参与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去完成任务和达到目的,这种时空的限定创造了节目的紧张气氛、期待感和节奏感,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真人秀往往强化时间限制意识,最后一次机会、最后一分钟、倒计时、读秒等,利用这些紧迫的时间元素制造紧张的节目气氛,强迫参与者进入兴奋状态。在环境的选择上,这类真人秀一般设置在具有封闭性的室内或者户外环境里,室内环境一般选择带有生活气息的家庭布景,户外环境则多选择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然而,时空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使“真人纪实片”出现“秀”的因素。

3.形成人物关系和情节变化的环节元素——竞争

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的情节是否有魅力取决于参与者间的竞争是否激烈、竞争结果是否难以预料。游戏环节是节目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亲子在游戏的通力合作过程中增进了感情,并且各亲子组合不同的表现塑造了各自的人物形象。游戏过程中参与者之间构成了冲突,而这种冲突能够增加节目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也可以调节节目气氛。

4.形成节目基本过程的纪实元素——现场记录

真人秀没有台词,不规定过程和结果,也不摆拍,通常采用多机位跟踪拍摄,使参与者可在规定情景中自由思考和行动。亲子互动真人秀的魅力往往在于给受众一个窥视与评价他人亲子关系和私生活的机会。它的纪实性使得节目十分真实、自然、开放和出人意料。

5.强化故事的感染元素——艺术加工

虽然亲子互动真人秀要求以亲子组合的真实表现、情节的自然展开、场面的纪实还原、声音画面的写实、细节概念的演绎来实现,但是,不加“修饰”不能成为“秀”,也没有情感冲击力可言。因此,在不破坏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能增加节目的情节魅力,推动节目节奏,更重要的是强化人物的情感世界,唤起观众的情感认同。(三)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005年,随着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兴起,各大电视台像蝴蝶效应般策划播出了许多种类不同的真人秀节目,亲子互动关系的概念也悄然出现在这股大军里,亲子互换真人秀(湖南卫视《变形计》)、亲子竞技真人秀(湖南卫视《我是冠军》)等节目陆续推出,但是,这些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并没有和其他真人秀节目一样在短时间内被广泛复制,而是一直显得不温不火。

直到2013年第四季度,湖南卫视全新推出的《爸爸去哪儿》播出以后创下“零差评”的收视影响,才冲破了亲子互动真人秀捧不红的桎梏。这个由《变形计》团队再次打造的节目,自开播以来迅速引爆全国收视率。

随着《爸爸去哪儿》节目收视率的节节攀升,国内大量复制的节目接踵而至,各大卫视都纷纷复制和模仿拍摄播出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如青海卫视的《老爸老妈看我的》、陕西卫视的《好爸爸坏爸爸》、浙江卫视的《人生第一次》、东南卫视的《宝贝大赢家》等。众多同类型节目扎堆登上荧屏,造成观众视觉上的疲劳,同时又因其面孔的雷同、创意的缺失和品位的低俗而日益遭人诟病。二、案例简介(一)《爸爸去哪儿》节目概况《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其节目版权和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此节目在韩国当地稳坐该时段收视率冠军宝座。第一季《爸爸去哪儿》节目于2013年10月11日播出,由《变形记》制作人谢涤葵及其团队和《我是歌手》制作人洪涛及其团队联手打造。《爸爸去哪儿》是一档以亲子生活为主题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其主要内容是五位明星爸爸带着自己的孩子在三天的户外乡村生活体验中,还原到爸爸的角色单独照顾子女的起居饮食,父子(女)共同完成节目组设置的一系列任务。五对明星亲子组合(林志颖父子、王岳伦父女、田亮父女、郭涛父子、张亮父子)组成嘉宾阵容,进行农村放羊、野外搭营、下湖捕鱼、下田挖藕等活动,使很少有时间待在一起的父子(女)拉近了距离,同时使爸爸们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观和亲子观。没有孩子的妈妈在身边,爸爸们既当爹又当娘,该节目既考验了明星带孩子的能力,同时又向观众传递了正能量,让更多的家庭重视亲子间的交流与互动。

该节目设置了相对固定的环节,例如:剧组没收爸爸们的通信工具、钱包和孩子们的玩具、零食;各个亲子组合通过竞赛或者抽签的形式入住不同档次的房子;根据拍摄地点的特色设置了有趣而简单的游戏环节,父子(女)俩在陌生的环境下洋相百出,游戏胜出的亲子组合会得到奖励,反之,失败者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爸爸单独给孩子做饭,给孩子梳洗,跟孩子睡前谈心。

在同期推出的周五晚卫视综艺节目中,《爸爸去哪儿》力压同时段其他综艺节目获得第一,参加节目的五对明星父子(女)迅速蹿红,成为大众茶余饭后乐此不疲的谈资,星爸萌娃之间的互动成为新鲜话题,他们之间的各种温馨场面和窘态都成为被围观议论的对象,“爸爸去哪儿”一夜间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二)《爸爸去哪儿》节目的传播现状与效果

1.网台联动的视频播出平台《爸爸去哪儿》节目的播出平台分为传统电视媒体和网络视频网站两类。湖南卫视和湖南金鹰卡通两个电视台为该节目的主要播出平台(见表1)。由于节目播出后大受欢迎,不少观众在湖南卫视的各种宣传渠道留言希望重播,加上该节目收视率高涨,使得湖南卫视破天荒地安排了8次重播档期,创下了湖南卫视非戏剧类节目重播次数之最。2014年1月27日,为配合《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在春节期间上映,湖南卫视再次重播《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全集。由于同名电影在全国的票房高企和春节期间亲子游的火爆,全国再度掀起了“爸爸热”。表1 《爸爸去哪儿》传统电视媒体播出平台与时间播出平台播出日期播出时间重播时间周六凌晨0:00 5:18 2013年10月每周日晚周六下午14:00 周日凌湖南卫视11日起22:00晨0:205:30 周日下午14:00湖南金鹰卡2013年10月周五晚上19:00 周日中每周六晚通26日起午12:3021:00

在新媒体方兴未艾的今天,电视综艺节目不一定要依赖于逐渐衰退的电视媒体单一渠道,应该积极寻找多样化的播出平台,例如,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以及网络视频播放平台。《爸爸去哪儿》在网络湖南卫视与电视台同步直播,百度、优酷、爱奇艺、土豆、搜狐、新浪、网易、腾讯等网站的视频播放器也是该节目的网络播放平台。联合新旧两个播放平台创造了空前的效果,使节目打响了电视、网络跨媒体播出的双响炮。

2.网台双平台创造收视狂澜

根据索福瑞城市网收视率,《爸爸去哪儿》平均收视率为4.67,市场份额达到0.98,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在同时段排名全国第一,远高于其他综艺节目(见表2)。与此同时,该节目自开播以来,在百度指数、综艺排行榜播放量、搜索量等多项指标上也一直保持第一。以百度为例,搜索“爸爸去哪儿”能找到接近1亿个相关网页。百度指数显示,在节目播出第一期当晚,已有近4000万人收看节目,经过第一期节目播出后的网络口碑传播期与收视酝酿期,在第二期播出后,指数绝对值飙升至近120万,用户及媒体关注度均产生100%以上、200%以上的增长。表2 《爸爸去哪儿》CSM索福瑞全国网和城市网收视率《爸爸去哪儿》自开播后在网络上的视频点击量十分惊人,仅优酷一个平台上,上线只有两期时播放量已经超过6800万,优酷领跑整个网络视频平台并创下单集全网最先破千万的播放纪录。根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在网络视频平台点击量的统计,优酷平台的点击量超过9亿,爱奇艺和PPS双平台的总点击量超过7亿,搜狐平台的点击量达到3.26亿,土豆平台的点击量超过9000万。自开播以来,该节目在电视和网络的播放量一直保持上升走势,连创台网观看纪录,成为当年最优秀的王牌综艺节目,价值得到观众和媒体的广泛认可。(三)《爸爸去哪儿》效应大盘点

作为2013年火遍整个神州的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成为2013年综艺节目转型的一个标杆,由它引发的社会效应和商业效应至今仍然在蔓延。不得不承认,它不仅仅是一部形式创新的亲子类综艺节目,还是一个拥有强大影响因子的文化产品,它成功的原因除了对内容层面和价值层面的深挖力掘,还有其自身“散发”出来的文化魅力。

1.亲子秀扎堆荧屏

在网台双平台收视上,《爸爸去哪儿》的网台联动取得了空前的效果。在该节目收视率破1后,单期综艺节目在视频平台的播放上,极为罕见地有了超过电视剧播放的趋势。根据腾讯视频总编室的数据,《爸爸去哪儿》第一期节目有超过1360万的播放量,在第二期上线后14小时之内,视频播放量又突破了557万,创下全网播放量第一的最好成绩。《爸爸去哪儿》无疑掀起了新一轮收视热潮和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的狂潮,该节目更带动了青海卫视《老爸老妈看我的》、陕西卫视《好爸爸坏爸爸》以及浙江卫视《星星知我心》的收视率,也让诸多卫视蠢蠢欲动,纷纷宣布将在2014年推出亲子互动类节目。例如,《用孩子打赌》、《宝贝看你的》、《加油儿女》等节目已在待播状态。有业内人士统计,至今最少有24档已经备案的亲子节目,预示着卫视即将出现亲子节目的井喷状态。同类节目的形式和内容都差别甚少,最大的不同是,一二线卫视请大牌明星做嘉宾,而三四线卫视则是以草根为主角。“麦当劳”快餐式的消费逻辑导致卫视纷纷盲目跟风。回顾近几年的卫视荧屏,几年前“梦想”、“益智”类主题扎堆,后来随着《中国好声音》的走红而扎堆“音乐”类主题,到了2013年年底又变为疯狂扎堆“亲子”类主题。

2.反哺“原始版本”《爸爸去哪儿》自开播以来得到几乎“零差评”的评价,网台双平台收视率持续上涨,节目受欢迎程度毋庸置疑。湖南卫视引进韩国MBC电视台打造的娱乐真人秀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的节目形态,加上本土化的元素和制作风格,形成全新的一档亲子类综艺节目。由于《爸爸去哪儿》在国内收视的火爆,观众才知晓原始版本并开始接触原始版本,也因此带火了原始版本。观众在爱奇艺、PPS等网络视频播出平台上可以观看到原始版本,使得该节目视频在爱奇艺的热度排名也开始不断上涨。

虽然中韩两版节目的编排策划各有特色,但殊途同归,都有望分别成为2013年度中、韩两国的最佳综艺节目。国内版节目的热播进一步带动韩国原版节目在国内视频网站上的热播,因而创造了海外引进版权节目通过国内的本土化改造与创新,在节目自身大获成功后,又反哺原版节目收视的先例。

3.引爆网络舆论热点

按照统计所得的季播综艺节目平均单期视频点击量来看,《爸爸去哪儿》的单期视频点击量达到1.7亿次,而在浙江卫视综艺节目中数一数二的《中国好声音》的单期视频点击量只达到1.4亿次。在以海量信息内容及长尾理论策略见长的互联网络中,视频点击量明显集中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相信这是季播电视节目能够将节目内容上升为社会话题并带动大众关注与传播的结果。拥有中国最庞大受众群体的电视与互联网,当这两种媒体类型相结合时,就会产生这样的能量。

这档以明星为嘉宾的亲子互动真人秀,受众并没有因为明星自身的光环而将兴趣点聚焦于明星私生活,而是聚焦于父爱缺失问题和育儿方式上。现代家庭常常出现父爱缺席的现象,生活压力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将生活重心放在事业和功利上,忽略了家庭伦理和与孩子的情感沟通,而这一节目恰恰提供给受众一种参照。

据百度指数和新浪指数显示:节目在播出前的关注度甚低,一直处于几百、几千的讨论量;节目播出当天也即10月11日,微博话题讨论数增加到18万;节目播出第二天(12日),微博话题讨论数量骤增到26万(见图1)。相同的情况在持续的几期节目中都能得到验证,即节目播出的第二天便会出现节目讨论量和关注度的峰值(见图2)。因此,我们发现,一部分受众是因为受到网络热议的影响而开始搜索视频节目进行线上观看的。而从每期峰值热议话题的统计来看,对于亲子教育的话题始终是话题讨论的聚焦点,更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式教育”的讨论和反思。图1 新浪微博《爸爸去哪儿》话题讨论量图2 百度《爸爸去哪儿》热点趋势

4.带热相关产业《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带热了相关文娱产业,给不少商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百度、优酷、土豆、爱奇艺、网易等视频播放器的点击率及关于该节目的相关营销软文的数量每天都在攀升,网站的广告收入与点击量都是相当可观的。

在明星效应的影响下,《爸爸去哪儿》直接带动了许多商品的销售。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林志颖与Kimi的亲子装以及节目上萌娃们的“同款”衣服、书包、玩具甚至拉杆箱、墨镜、奶粉等商品在淘宝上的销售都非常火爆。同时,在专卖情侣服的商店里,亦新添了一些融入亲情元素的亲子服出售,亦十分畅销。该节目还带热了帐篷、户外运动服装、炊具等商品的销售。《爸爸去哪儿》还带热了亲子游市场。带孩子出游的爸爸妈妈越来越多,亲子游成为周末旅游市场一股不小的力量。节目的取景地——北京灵水村、宁夏沙坡头、云南普者黑等已经成了网络搜索热词,节目中出现的放羊、采摘、滑沙、住帐篷、划船等亲子活动,也使不少父母蠢蠢欲动。不少家长也开始关注与孩子的亲子交流过程。

不少旅行社和网站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亲子游”项目。在携程旅行网的“爸爸去哪儿亲子游”平台上可以看到,不仅有灵水村、沙坡头、普者黑等拍摄地的团队游路线,还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而设计的多条亲子游路线。

5.文化衍生产品持续升温《爸爸去哪儿》节目通过对文化衍生品的开发,实现二次甚至多次收益,形成以综艺节目为龙头并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商业链条”,最终改变仅仅依靠广告的原始而单一的价值实现模式,制作公司在综艺节目产业链的重新构建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和话语权。

2014年大年初一上映的《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是该综艺节目衍生出来的文化产品之一,在半个多月里收获超过7亿元的票房。5天的拍摄时间和低成本制作,电影成品的形式与电视综艺节目基本无太大差别,可以说是将综艺节目从小荧屏“照搬到”大银幕上映,但其票房成绩刷新了中国2D电影的新纪录,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票房神话。

2013年12月6日,湖南卫视推出《爸爸去哪儿》同名手机游戏,玩家在游戏中扮演星爸和萌娃完成收集食材的任务。上线不到三天,这款游戏的下载量已经突破300万,并在苹果手机App Store免费榜总榜、游戏榜总榜连续24天保持第二的位置。

2014年1月18日,官方授权出版的《爸爸去哪儿》同名图书正式上市。书中除了收录节目中的点滴感动外,还专门附上独家幕后采访及节目花絮。淘宝网等多家网站预售3万多册,北京新华书店在新书上市两天后就卖出了500多册。

湖南卫视在节目热播后迅速借助《爸爸去哪儿》的热潮,授权制作了各种文化产品,利用这些文化产品增加节目娱乐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商务价值。三、《爸爸去哪儿》成功因素分析(一)家庭主题文化大获全胜:父亲形象缺失、家庭关系疏离

新浪网2009年的调查显示,60.7%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选择了母亲。2008年,中日韩美四国的研究者发现: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第六倾诉对象,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网友之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人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时,仅有8.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是不够的,说明了现今社会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