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产品设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05:55:55

点击下载

作者:陈根 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家电产品设计

家电产品设计试读:

第1篇 产品认识重建——了解家电产品

本篇包括了第1章和第2章,第1章明确界定了家电产品的相关概念,对家电产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第2章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对家电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概括性介绍,有助于重新认识家电产品。

第1章 绪论

1.1 家电产品定义、基本概念

家用电器是指在家庭以及类似场所中使用的各种电器,又称民用电器、日用电器。

1879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开创了家庭用电时代。19世纪80年代,爱迪生效应的发现和验证电磁波存在的实验,为电子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英、美等国相继发明了第一代电子器件—电子管。1919年超外差式接收机问世,为收音机发展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理查森发明的电熨斗投放市场,促使其他家用电器相继问世,吸尘器、电动洗衣机、压缩机式家用电冰箱、电灶、空调器、全自动洗衣机随后相应出现。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子技术进入微电子技术时代,又使家用电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23~1924年,兹沃雷金发明了摄像管和显像管,1931年组装成世界上第一个全电子电视系统。1954年美国开始使用彩色电视广播。磁性(钢丝)录音机和磁带录音机是先后在1898年和1935年问世的,在荷兰飞利浦公司1963年发明盒式磁带的基础上,盒式磁带录音机迅速普及。

1.2 家电行业基本特点

全球家电产业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 生产特点为小批量、多品种、拆卸式,大多从外部厂家采购材料和生产部件进行组装。

② 产品系列化、多元化,注重技术创新,产品更新换代快。

③ 生产与销售职能分散,销售渠道和方式多样化;销售业务品种较多;使用多种促销手段和价格政策,价格的制定具有地域区别,企业对价格、折扣、营销组织的管理控制严格;施行客户信用制度、控制信用额度,同时为促进销售也会有灵活的折让政策。

④ 强调成本治理与成本控制,常用定额法进行成本计算与控制,强化内部治理、降低耗费。

⑤ 存货品种多、数目大并且改变快,材料核算复杂,库存治理任务沉重。

⑥ 建立区域维修办事机构,强调售后服务和跟踪。

⑦ 产业高度集中。随着世界家用电器产业的发展,逐步组成了一批产业团体,正在行业中居于垄断地位。世界著名的企业有:美国的通用电气、沃普、RCA、胜家、怀特、杰尼斯无线电6家公司;日本的松下电器、东芝、日立、索尼、夏普、日本电气、三洋电机、三菱电机8家公司;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博世、德律风根3家公司等。

⑧ 零部件专业化生产,总装厂生产连续化、主动化,生产规模一般都在年产量几十万台,人均生产率高。

⑨ 技术密集。家用电器是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综合载体,各相关行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很快在家用电器产品上得到应用。

⑩ 产品更新快。市场竞争激烈,促进企业连续开发新产品,通过不断地更新换代取得竞争优势。

1.3 家电产品分类

家用电器的分类方法在全球尚未得到统一。国外通常把家电分为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和新兴的绿色家电四类。

① 白色家电指可以替代人们进行家务劳动的产品,包括洗衣机、冰箱等,或者是为人们提供更高生活环境质量的产品,像空调、电暖器。

② 黑色家电是指可提供娱乐的产品,像彩电、音响、游戏机等。

③ 米色家电指电脑信息产品。

④ 绿色家电,指在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可以高效使用且节约能源的产品。

绿色家电在使用过程中不对人体和周围环境造成伤害,在报废后还可以回收利用。

目前,主要有按产品功能与用处和按产品电气原理分类的两种方法。后者将家用电器分为制冷、电热、电动、电子电器4类,这种分类并不很完善。按产品功能与用处分类较为多见,但具体分法各国有异,大抵分为8类。(1)制冷电器

又称冷冻电器。用于物品(主要是食品)的冷冻、冷藏,包括家用冰箱、冷饮机等(见图1.1)。图1.1  制冷电器(2)空气调理电器

简称空调电器。用于调理室内空气活动、温度、湿度以及清除空气中的灰尘,包括房间空调、电扇、换气扇、冷热风器、空气加湿器等(见图1.2)。图1.2  空调电器(3)清洁电器

用于织物清洗和保养、室内环境和设备的保养,包括洗衣机、干衣机、电熨斗、吸尘器、地板打蜡机等(见图1.3)。图1.3  清洁电器(4)厨房电器

用于食品配制、烹调及厨房卫生,包括电灶、微波炉、电磁灶、电烤箱、电饭锅、洗碗机、电热水器、食品加工机等(见图1.4)。图1.4  厨房电器(5)电热用具

用于生活取热,包括电热毯(垫)、电热被、电热服、空间加热器(见图1.5)。图1.5  电热用具(6)整容保健电器

用于理发、颜面干净和家庭医疗护理,包括电动剃须刀、电吹风、整发器、超声波洗面器、电动推拿器、空气负离子发生器等(见图1.6)。图1.6  整容保健电器(7)声像电器

用于家庭文娱生活,包括电唱机、收音机、录音机、录像机、摄像机、组合音响等(见图1.7)。图1.7  声像电器(8)其他电器

如烟火报警器、电铃等。

有的国家将照明用具列为家用电器的一类,将声像电器列进文娱用具,而文娱用具还包括电动玩具;有的国家将家用煤气用具(包括燃油用具)和太阳能用具也列进家用电器内(见图1.8)。图1.8  其他家用电器

中国的经销商通常把家电分为黑电(黑色家电)和白电(白色家电)两种。(1)白色家电(白电)

最早是指白色的家电产品,由于家庭里会有许多的电器存在,而这些家电大都体积庞大,早期消费者在购买家电时喜欢选用看起来不突兀的白色,就算现在家电被做得多彩多姿,还是有很多人都称家电产品为白色家电。(2)黑色家电(黑电)

是指黑色的家电产品,由于早期电视采用珑管技术,最外面有一圈黑色的边缘,黑褐色的外壳最不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视觉反差。现在黑电产品是指带给人们娱乐、休闲的家电产品,而白电产品则是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如洗衣机、部分厨房电器)、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如空调器、电冰箱等)。

黑电、白电也可从其工作原理和核心零部件来区分,黑电更多的是通过电子元器件、电路板等进行工作的,而白电更多的是通过电机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动能进行工作的。近年来,各类家电产品也出现了互相渗透交融的现象,如网络家电、带液晶电视的冰箱等。

在中国家电行业,比较传统的分类方法还是把家电产品分为大家电和小家电。大家电是指输出功率较大、体积也较大的家电,中国家电网将空调、电视机、热水器、音响与家庭影院、冰箱、洗衣机、整体厨房7类列为大家电,其余均列为小家电,小家电是指输出功率较小、体积也较小的家电,如电风扇、电吹风、电暖器、加湿器等。

按产品的使用功能,小家电可以分为三大类。

① 以电热水壶、微波炉、抽油烟机、电饭煲、消毒柜、榨汁机为主的厨房小家电。

② 以电风扇、吸尘器、电暖器、加湿器、空气清新器、饮水机为主的家居小家电。

③ 以电吹风、电动剃须刀、电熨斗、电动牙刷为主的个人生活用小家电。

从总量来看,厨卫类占据了小家电市场的绝大部分,其次是家居类。

第2章 家电行业国外发展概述

2.1 国际家电行业发展总体概况

世界家电产业发展至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契机,从发展照明业开始,逐步生产收音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直至开始建立电信系统;第二阶段从1945年开始,家用电器类产品开始普及,消费类电子产品逐步兴起;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小家电开始进入消费者家庭,一些有个性、携带方便的电子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

2.1.1 全球家电产品行业发展概况

(1)世界家电产业的生产及供应状况

从世界范围看,家电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北美、亚洲和西欧,全球83%的家电产品由这三个地区生产。其中,北美80%的产量集中在美国以及美国和墨西哥边境;欧洲则以意大利为制造中心;东欧以其廉价的劳动力和接近西欧市场两大优势日渐兴起;亚洲市场潜力巨大,当地劳动力价格低廉,成为21世纪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

家电类产品由于体积庞大以及区域贸易壁垒的缘故,就地生产多而出口规模小;消费类电子产品中,附加值高的产品由日本以及欧洲厂商占据;韩国以低价位的产品进入市场;新兴工业国家生产一些成熟期的产品;中国则成为世界各大家电厂家降低成本和抢占市场的焦点。(2)世界家电产业市场规模及分布状况

目前,世界家电市场销售额的年均增长率为5%,是中国家电市场增长率的1/3。其中小家电产品的年均增长率达6.3%,高于大家电的年均增长率。我国家电市场的规模约为国际市场的8%,世界性的家电发展趋势影响着我国家电产业的发展。

世界消费电子类产品的市场容量约为1400亿美元。

从地区分布来看,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西欧和北美,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5%以上,其中亚洲和西欧均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北美约占全球市场的25%。

从产品构成来看,在全球消费电子类产品中,电视机的市场份额占40%以上,并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可携带消费电子类产品的市场容量约为230亿美元,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世界白色家用电器类产品的市场规模约为2.35亿台,未来三年增长率约为7.3%。

从地区构成来看,亚太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白色家电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的1/3,西欧和北美市场分别是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白色家电市场。

从产品构成来看,电冰箱约占1/3的份额,其次是洗衣机和炉具。

2.1.2 世界家电产业特征分析

(1)产业结构

从产业结构上看,全球家电产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家电产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产业,家电厂商一般追求规模经济,努力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家电产业是一个高资本投入的产业,由于投入高,大家电行业的新进入者减少。

再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家电产业的竞争逐步打破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大型家电厂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以及市场的战略部署,家电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过去的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跨国集团之间的较量。

最后,国际范围内家电产业的资产重组步伐日益加快。(2)产销结构

从产销结构上看,全球家电产业的特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家电产业由过去的产能不足发展到过度生产。

② 产品由量的提升发展到质的提升。

③ 企业由过去的单一品牌发展到多品牌以及副品牌。

④ 由完全自行生产发展到由其他企业代为生产。

⑤ 由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发展到战略联盟。

⑥ 由原来的生产导向发展到营销导向。(3)产业经营环境

① 从产业经营环境来看,家电产业的特征同样发生了巨大变化。

② 产业经济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发展到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

③ 消费需求由原来的生存需求、拥有需求发展到量的需求和质的需求。

④ 消费形态由原来的单线型、盲从型发展到现在的组合型和客观型。

⑤ 消费者的心理日趋成熟,由感性消费上升到理性消费。

⑥ 消费者所喜爱的商品不再是越大越好,而是追求轻薄短小和个性化。

2.1.3 2016年全球家电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世界家电行业一直都是伴随着技术的更新而迅速发展的。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掌握着家电产品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在家电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是主要的家电生产国,并以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控制了全世界大部分家电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家电企业产品生产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性较强的,在市场上各霸一方。世界著名的老牌企业,如伊莱克斯、博世、西门子、惠而浦、飞利浦、索尼、松下、阿里斯顿、美泰克、德龙、百灵、三洋等都是具有较强国际运作能力的跨国家电企业。这些跨国公司主导着家电产品的发展方向,一些最新的技术往往都是由这些公司推向市场,进而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运用。

技术因素越来越显示出重要地位。家用电器类产品的技术总体发展目标是功能智慧化、系统化。家用电器的技术发展因循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朝着安全、健康、快捷便利、经济效率等方向迈进。在设计方向上,广泛采用模糊控制,力争达到功能多样化、操作简单化的效果。消费电子类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是数字技术被大量应用,整体朝着3C整合的目标迈进。由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消费电子类产品、计算机以及通信产品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技术上的融合导致了产品功能的融合,产品的融合导致了家电厂商、计算机厂商以及通信产品生产厂商纷纷进军3C的相关领域。目前,这一趋势正成为全球家电产业的发展潮流,全球家电厂商将在此展开新一轮竞争。

2016年,基于市场经济变化及产业环境的调整状况,各行业均迎来了不同程度的转型现象,其中家电产业作为最贴近用户生活的特殊行业之一,在品牌差异化、市场格局重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最为明显,尤其是发生在2016年的白电市场整体转型的局面,堪称整个行业的风向标。

据相关权威机构数据预测,中产阶层正迅速成为主体消费力量,有高达26%的中产阶层注重家电产品的品质高端化,追求更好的用户体验,而价格已不是首要考虑因素。消费群体的变化让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向高端产品转向。

家电产业的变化、影响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有序和良好的市场转型过程中,良好的市场变革情况有利于消费者提升更优质的居家体验。另外,家电市场的转型和变革对于促进和激活新的市场竞争、以及推进新的产业创新和变革方向,同样有着一定程度的开创意义。

发达国家的家电厂商正逐步将生产重心转向消费电子领域以及信息领域,而逐步淡出传统的家电行业。世界性家电生产基地逐步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成为家电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在产品创新和体验优化方面,有一定市场份额和代表性的企业均保持了不同规模和程度的推进。比如海尔和三星两家企业,都分别在产品方面推进和优化了新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在不同程度提升消费者体验的同时,也间接地推动行业迈入一个新的里程。除此之外,整个市场基于竞争和发展的原因,出现了让人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充足现象,具体体现为日系厂商的节节败退。

2016年,海信收购了夏普的美洲电视机相关业务,而另一家老牌电视厂商三洋则被长虹所接手,昔日王者索尼和松下虽然还在延续相关业务,但早已深陷巨额亏损泥潭。它们在中国市场上的知名度,恐怕已经一去千里。从当前市场局面来看,中国家电市场中的电视领域已经不再和日系厂商有关系,三星、LG等为代表的韩系品牌和国内主打互联网概念的电视品牌,从此成为中国电视市场的成员。

在2016年的发展历程中,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产品及体验方式,而新的商业竞争重新构建的市场秩序,也成为整个家电市场在2016年的重点、看点。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随着不断的市场洗牌和重组现象,2017年的家电市场正迎来全新的竞争态势,同时在基于更先进的信息技术面前,2017年的家电市场也有望在体验、革新、再创造方面给用户和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感受。

2.2 中国家电产品行业发展概况

(1)中国家电业正在进入“新常态”

根据中国家电协会的统计数据,“十二五”期间我国家电工业年均增长率为9.6%,“十一五”期间的增长率更是达到18.9%。中国家电业正在进入“新常态”。来自国家统计局和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十个月,家用电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1809.5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5%;利润总额844.2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3.8%。相关数据显示,家电行业产销率94.9%,较2015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

家电产业的推动力已经从普及需求转变为更新需求,在这个背景下,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将会逐步淘汰,高品质的智能化产品将成为发展的主流。大规模的家电普及过程已经结束,这也意味着市场已经相对进入饱和阶段。2016年家电搜索流量上升,其中品质和健康概念产品是家电行业新的增长点。用户对家电的关注更加理性,人群更务实,重视口碑。而家电线上转化倾向一站式解决的特点,也使得大型平台的口碑营销对于广告主来说越来越重要。

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工业4.0的进程共同影响着中国家电业的发展。低速增长的状态实际是未来十年家电产业的全球特征,不仅中国的家电产业面临这种环境,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是如此。(2)细分化

市场的细分意味着服务的细分,在智能化时代,家电产品正在从过去的一锤子买卖变成未来的服务入口之一。未来,售后服务、个性化服务应用等也将是家电企业差异化发展的重点。

小家电的热销只是家电行业结构升级的缩影。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者更加注重家居生活电器的高端、智能和健康环保,这也促使家电市场逐渐走向中高端和细分化。

① 美容、健身类家电逐渐被大众接受。近几年,“颜值经济”蒸蒸日上,洁面仪、美容仪、面部按摩器、甩脂机、睫毛卷翘器等美容小家电随之热销海淘代购圈,频频打出纳米技术、离子技术、脉冲技术等高科技牌。据《中国美容护理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个人美容小家电需求量已超过日韩,居亚洲第一。由于中国人口多,需求量大,按照人均需求,中国的美容护理市场还有15~18倍的增长空间。

② 细分市场产生生产力。企业需要重点做好一系列的工作以应对消费群体的变化:要根据企业本身的特点和产品特点做好有针对性的市场细分工作;要针对确定的细分市场采取有针对性的产品配置、价格策略和服务模式,挖掘市场的最大潜力。同时,这种针对细分市场的工作要保持长期性和一贯性,随时关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消费水平变化而及时调整策略。此外,还要做好品牌形象树立工作,用产品和服务打造企业的品牌。

目前,国内阿里、小米、360等互联网公司与家电厂商正展开产业链的整合。这也意味着家电市场最终将生态圈竞争。

过去30年,以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四大件为主的大家电在中国家庭的发展普及,成就了中国家电制造商的全球崛起。随着市场的饱和与消费习惯的改变,各种改善和提高生活品质的“非必需”小家电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瞄准细分市场的家电新品类、新应用层出不穷,高端、智能、健康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成为拉动家电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3)小家电异军突起

家电“四大件”饱和,小家电异军突起。

① 健康类小家电走俏。榨汁机、原汁机、破壁机、豆浆机、真磨醇浆机、智能电饭煲、面包机、电烤箱……厨房炊具不仅种类繁多,还增加了更多的智能化和时尚元素。家电在功能上花样翻新的背后,是人们对健康化、精细化、多样化饮食的不懈追求。

近年来,家电消费升级大潮正逐渐向小家电领域蔓延,越来越多的高端、智能、健康类的家电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80后”“90后”等新一代消费者需求转变,家电厂商正加快转移阵地。2016年9月14日,海尔集团与全球最大的家化公司之一利洁时集团宣布战略合作,开拓中国洗碗机市场。而在2016年10月,小米发布了首款扫地机器人。新消费群体带来新的消费结构。随着消费升级和智能化浪潮全面到来,满足品质、健康、绿色消费的小家电和互联的智能家电将成为行业竞争的主战场。

② “懒人经济”至上,厨卫小家电加快更新换代。新一代消费群体对时间的价值更加重视,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炒菜机等解放双手的新产品也开始走入中国市场。以洗碗机为例,目前,国内洗碗机渗透率仅为1%,欧美发达国家的渗透率则达60%~70%。据券商研报分析,随着产品功能大幅改善,消费者认知度逐渐加深,众多企业纷纷推出新品,中国洗碗机市场即将爆发。根据测算,未来5年洗碗机行业复合增速可达到59.5%,5年后实现年销量200万台以上,有望成为厨房标配。如今,海尔、美的、华帝、老板等国内厂商都纷纷推出洗碗机产品。(4)网购逐渐成为主流家电消费模式

2016年,家电行业品牌竞争激烈、产品推陈出新、电商合纵连横,相关数据显示,作为电商的主流品类,家电增长势头依旧强劲。2016年上半年,我国家电网购市场规模再创新高。《家电网购报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B2C家电网购市场(含移动终端)规模达1848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大家电528亿元(平板电视217亿元、空调152亿元、冰箱90亿元、洗衣机69亿元),同比增长47%;其他小家电类产品(包括两净、厨卫电器及其他小家电类产品)约310亿元,同比增长23%;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产品约1010亿元,同比增长35%。

近年来,家电市场一直呈现线上线下“冰火两重天”的现象,进入2016年,经济进一步下行,线下市场零售量、额下滑趋势仍未好转,尤其是大家电线下市场下滑明显。

与线下市场销售大幅下滑不同的是,线上市场依然逆市增长。《家电网购报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平板电视营业额增长43.7%,空调增长60%,冰箱增长42%,洗衣机增长40.8%,热水器、油烟机、嵌入式厨电等产品增长则均在50%以上。此外,2016年上半年,无论从零售量还是零售额角度来看,平板电视线上销售占整体彩电市场的比重均已超过30%,这对家电行业而言是一个里程碑事件。

① 规模创新高,增速趋平缓,见图2.1。图2.1  近三年家电网购市场规模及增速变化

② 线下市场惨淡依旧,网购市场一枝独秀,见图2.2。图2.2  线上线下零售额同比增幅

③ 电商渠道下沉深耕三四线市场,见图2.3。图2.3  三四线市场发展

④ BCB家电网购市场总规模1848亿元,见图2.4。图2.4  BCB家电网购市场规模增长

⑤ 各品类高端化产品销售额增长持续提升,见图2.5。图2.5  高端化产品销售额增长

⑥ 大家电仍是增速最高的产品门类,见图2.6。图2.6  大家电各品类线上销售额(5)智能化

整个行业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升级,智能家电将成为家电业快速发展的新机遇。

奥维云网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十个月,智能家电产品在整体家电销售额的占比进一步提升,其中彩电为91.4%、洗衣机22.50%、空调18.54%、冰箱10.30%。

而来自京东平台的数字也显示,智能家电的销售额正逐年攀升。2016年“双11”京东智能家电销售额增长了3.4倍,销售额增速达到销售量增速的4倍,产品平均售价也大幅上升。智能产品的销售规模逐渐提升,反映了消费者在传统家电和智能家电中选择方面的偏重不断发生变化。

随着以“四大件”为代表的传统家电市场的同质化,家电厂商纷纷将触角伸向互联的智能家居领域,发力高端市场。智能化浪潮也推动跨行业的合纵连横,制造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日益增多。例如,美的与阿里巴巴集团在物联网(IoT)领域达成战略合作,此外还牵手小米、华为等深度布局智能家居;海尔早在2014年就发布了U+智慧家庭平台。此后,还先后和魅族、微软、英特尔、华为等合作;通信领域龙头华为则和全球照明领导企业飞利浦合作,智能互联照明时代。

未来的智能家电,硬件加服务的结合才是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所在,智能家电的发展,必须以大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获取功能方面的依赖程度。同时,随着VR技术的发展及人工智能的推进,智能家电的发展将会引进更为先进的技术。

智能技术的应用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我国家电产业的智能升级目前还处在探索和启蒙阶段,但是智能升级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家电智能升级不仅是产品的升级,同时也是全产业链的升级。智能家电一定会迎来爆发期,因为未来只存在一种家电也就是智能家电。智能升级将成为未来中国家电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第2篇 产品认识深入——家电产品环境与市场

本篇包括了第3章的内容,从发展环境、市场特点和市场竞争力三个方面着重对中国家电行业进行分析,使大家对家电产品的环境和市场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3章 中国家电产品行业分析

家用电器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受到全球经济发展不均衡、消费透支以及住宅市场停滞等短期因素的影响,我国家用电器行业发展缓慢。但是,决定市场的积极因素更为显著。目前,中国处于城市化发展时期,刚性消费需求仍在上升;家电行业处于消费升级的发展时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此外,多方面的利好政策仍有助于家电行业的稳步增长。

3.1 家电产品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3.1.1 宏观经济环境

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消费平稳增长,投资缓中趋稳,进出口降幅收窄,工业企业效率改善。消费价格涨幅温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3.0万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各季度同比增速均为6.7%。从环比看,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增速比上季度低0.1%。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0%,贸易顺差为2.6万亿元。(1)消费平稳增长,投资缓中趋稳,进出口降幅收窄

①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消费拉动作用增强,新兴业态消费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337元,同比名义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98元,同比名义增长8.4%,实际增长6.5%。第三季度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46.1%,较上季度回升0.9%;居民消费意愿基本稳定,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1.1%,比上季度略回落0.1%。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3.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新兴业态消费快速增长,休闲娱乐等服务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前三季度,商务部重点监测企业网络零售同比增长25.3%,旅游市场需求旺盛。

②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中趋稳,制造业投资增速低位回升。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2.7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8%,比上年同期回落2.1%,但7月、8月和9月当月投资分别增长3.9%、8.2%和9.0%,增速连续2个月加快。制造业投资自7月份以来当月增速连续3个月回升,前三季度投资增速为3.1%。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呈现高速增长,前三季度分别增长23.6%和32.7%。前三季度,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97.4万亿元,同比增长9.1%;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6.8万亿元,增长22.6%。

③ 进出口降幅收窄,贸易结构优化。进出口总额为17.5万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7%(以美元计价,进出口总额为2.7万亿美元,同比下降7.8%,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2%)。其中出口为10.1万亿元,下降1.6%,收窄1.1%;进口为7.5万亿元,下降2.3%,收窄2.4%;累计贸易顺差25852亿元,折合3963.6亿美元,同比下降5.4%。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6%,比上年同期提高1.1%;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7%,为出口主力;民营企业出口增长2.3%,占出口总额的46.5%,继续保持出口份额首位。对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出口增长,前三季度对巴基斯坦、俄罗斯、波兰、孟加拉国和印度出口分别增长14.9%、14%、11.7%、9.6%和7.8%。

④ 外商直接投资和境内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292家,比上年同期增长12.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90亿元人民币(折合950.9亿美元),同比增长4.2%。境内投资者对境外企业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827.8亿元(折合1342.2亿美元),同比增长53.7%。

综合来看,2016年,受世界经济复苏疲弱、我国增长周期调整、产能过剩依然严重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仍面临下行压力;但在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去库存背景下的房地产放松等政策作用下,宏观经济呈现出底部企稳迹象。(2)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工业企业效益改善

①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继续提高。2016年前三季度,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1万亿元、20.9万亿元和28.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6.1%和7.6%。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7.7%、39.5%和52.8%,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1.6%。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1%、37.6%和58.3%。10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0%,为2016年以来的高点,表明非制造业保持扩张态势,增速继续加快。

②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国夏粮总产量为13926万吨,比上年减少162万吨,下降1.2%,是历史第二高产年。早稻总产量为3278万吨,比上年减少91万吨,下降2.7%。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为5833万吨,同比下降1.1%。工业生产运行平稳,企业效益改善,财务费用明显下降。

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增速与上半年持平。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制造业增长6.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6380.6亿元,同比增长8.4%,比上半年加快2.2%。在多次降息等因素带动下,2016年以来企业财务费用和利息支出下降明显,持续保持负增长,企业降成本取得积极成效。第三季度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显示,企业景气回升。企业经营景气指数为50.3%,较上季度提高2%,自上年同期以来首次高于50%;企业盈利指数为54.7%,已连续两个季度回升,较上季度提高2%;企业原材料存货感受指数为50%,较上季度上升0.2%;出口订单指数为46.9%,较上季提高0.4%。2016年10月,制造业PMI为51.2%,连续三个月回归50%荣枯线以上,且上升幅度较大,是自2014年8月以来的最高值。(3)价格水平温和上涨

①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相对平稳。2016年第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7%,各月涨幅分别为1.8%、1.3%和1.9%。从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看,食品价格涨幅有所回落,非食品价格走势稳中略升。第三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6%,涨幅比上季度低3.4%;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季度高0.4%。从消费品和服务分类看,消费品价格涨幅回落,服务价格涨幅继续扩大。第三季度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上个季度低0.8%;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3%,涨幅比上个季度高0.2%。第三季度各月居住类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6%、1.5%和1.5%。生产价格降幅持续收窄并由降转升。7月、8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分别下降1.7%和0.8%,9月上涨0.1%,第三季度平均下降0.8%,降幅比上个季度收窄2.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1.1%,降幅比上个季度缩小2.8%;生活资料价格同比持平,降幅比上个季度缩小0.2%。

2016年第三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6%,降幅比上个季度缩小2.3%,各月分别下降2.6%、1.7%和0.6%。中国人民银行监测的CGPI 9月同比涨幅为0.2%,是2012年4月以来首次转正。农产品生产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分别上涨0.4%和下降0.1%,涨幅比上个季度分别下降7.3%和0.4%。

②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影响,进出口价格降幅继续收窄。2016年第三季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期货当季平均价格同比下跌8.4%,跌幅比上个季度收窄17.5%。伦敦金属交易所铜现货当季平均价格同比下跌9.4%,跌幅比上个季度收窄12.3%;伦敦金属交易所铝现货当季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6%,上个季度下跌11%。第三季度各月,进口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9%、1.0%和–0.8%,平均下降0.9%,降幅比上季度收窄3.1%;出口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9%、0.9%和3.1%,平均下降2.0%,降幅比上季度收窄0.7%。

③ GDP平减指数同比上涨。2016年第三季度,GDP平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的比率)同比上涨1.1%,比上年同期高1.7%,比上季度高0.5%。价格改革继续稳步推进。2016年8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加强地方天然气输配价格监管降低企业用气成本的通知》,全面梳理天然气各环节价格,降低过高的省内管道运输价格和配气价格,减少供气中间环节,整顿规范收费行为,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4)国际收支总体平衡

国际收支继续呈现“一顺一逆”、总体平衡的格局。2016年第三季度,经常项目顺差712亿美元,与同期GDP之比为2.5%,处于合理水平。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856亿美元。2016年9月末,外汇储备余额3.17万亿美元。

外债总规模小幅扩大,偿债风险可控。2016年6月末,外债余额为13893亿美元,较2016年3月末上涨1.8%。其中,短期外债余额为8673亿美元,较2016年3月末上涨2.1%,占外债余额的6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16—2017)》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L型探底阶段,经济增长率从原来的两位数一路跌至2016年前三季度的6.7%,在旧增长方式后继乏力、新增长方式尚未建立的关键转型时期,内部和外部一系列新的不确定因素叠加,使得中国经济虽有回稳态势,但基础并不牢固,下滑的压力依然存在,给成功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带来挑战。

而2017年将是中国经济持续筑底的一年。从中长期来看,支撑中国过去30多年高增长的几大动力源泉均不同程度地减弱,全球化红利耗竭、工业化红利递减、人口红利也随着人口抚养比底部到来、刘易斯拐点出现、储蓄率的回落而发生逆转,“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潜力有所下降,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底部有可能突破6.5%。从中短期来看,美国经济数据喜忧参半、增长动力依然不强、加上新政府上台后政策的不确定性;欧盟除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外还将受英国脱欧的进一步冲击,外需难有明显改观。增长动力还有赖于内需,而消费需求取决于居民收入、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其走势相对经济增长而言平稳;投资需求取决于基建、房地产、制造业这三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行业调整周期的变化决定了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难以明显改善,稳增长的主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提速的空间也有限;而从产业发展来看,新动力难以充分替代旧动力拉动经济增长,“去产能”等供给侧改革能否持续实质性推进依然决定了中国经济底部是否达到;而在向服务型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相对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低的事实将制约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3.1.2 国际经济环境

全球经济复苏的根本动力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非资本投入的扩张。由于刺激性政策作用衰退,结构性改革尚需时日,所以全球经济弱复苏趋势难有改善,全球货币宽松和资产荒将延续,市场潜在风险依旧广泛存在。

经济增长,是个短期问题;经济发展,是个长期问题。需求侧刺激性政策,可以应对增长问题,却无法解决发展问题。回顾2016年,危机八年之后,全球经济依旧疲弱,市场则日显疲态;宽松不断续杯,资产荒却越发凸显。跳过短期看长期,透过现象看本质,滤掉波动看趋势,全球经济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发展问题,而不是增长问题。

资本投入的刺激效应正在衰减,全球经济增长中枢也在缓慢下移。全球经济的未来并不取决于宽松政策还将如何下探底线,而取决于生产效率能否有效改善,进而提振全要素生产率。展望2017年,全球还将“慢”步增长路,我们预测全球经济增速将降至3.0%。复苏艰难,政策也是两难。

全球经济的希望,在于全球宏观政策从短期危机应对向中长期经济治理的加速转变;未来,美、中、欧“三极”的结构性改革进程,将对全球经济的中长期前景起决定性作用。整体而言,短期不乐观,长期不悲观。(1)全球经济增长中枢持续下移

回顾2016年,全球经济复苏的历程令人失望,在多个层面充满意外。

时点层面,全年“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从年初的全球金融市场异动,到年中的英国退欧公投,再到年末的美国总统大选,加之欧洲难民危机、土耳其政变等地缘政治冲突,2016年重大风险事件频频扰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趋势层面,政策措施和市场态势不断突破常规边界。

美联储违背加息承诺、放弃传统货币政策规则,全球货币宽松不断“续杯”,资产荒、资产泡沫和负利率在全球市场普遍共存、迅速蔓延。从结果层面看,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明显弱于预期。IMF年内三次调降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对2016年全球增速调降的累计幅度高达0.5%。

短期意外令全球市场应接不暇,使其不自觉地忽视了潜藏已久、悄然而至的中长期困境。若从5年“中周期”来看,全球经济增长疲弱已成常态,复苏势头一弱再弱。2012年10月至今,IMF共进行了17次增长预期调整,其中增速调降为14次。

若从50年“长周期”来看,全球经济增长中枢持续下移。1960年至今,全球经济增速呈现阶段波动、总体下降的趋势,表明全球经济的长期内生增长动力日益衰弱。

因此,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的困难,不仅来源于短期风险的冲击,更根植于长期动力的缺失。金融危机至今已有8年,全球忙于应对此起彼伏的短期风险,政策措施不断打破常规,然而却疏于长期问题的治理和内生动力的重塑。

2017年,随着大部分国家逼近债务和央行的双重极限,经济增长的本源性问题不可回避、亟待解决。(2)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剖析经济发展问题,首先要理清增长乏力的本源性症结。根据经典理论和现实局势,我们认为,当前全球内生增长的疲弱,不在于资本投入的不足,而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低落。而全要素生产率的低落,不在于技术进步的停滞,而在于生产效率的拖累。增长复苏的源泉不在于加码刺激性政策,而在于改善生产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内生增长理论指出,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遵循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长期而言,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会逐步降低。目前,这一规律正在发挥显著作用,并在两个现象中得到充分体现。

①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全球投资增速逐步上升,投资占GDP的比重也有大幅提升,与全球经济增速下降的趋势背道而驰。这表明,随着全球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资本投入,投资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却越来越弱。

② 在同一时期,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且持续的分化。这一现象也可部分归因于资本边际报酬的递减。即相对于中低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的投资更趋饱和,投资报酬递减更为严重,加剧了经济增长的减速。

基于以上理论和数据,当前全球投资难以支持经济持续增长,其症结不在于投资的总量不足,而在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衰减。因此,中长期看,加码刺激性政策、增加投资总量的方法并不能根治全球经济的增长乏力。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当资本报酬递减时,长期经济发展的唯一源泉是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广义技术进步)可以拆解为:狭义技术进步+生产效率。其中,狭义技术进步决定了生产前沿,即生产能力的最大值。生产效率则决定了技术进步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利用,并转化为经济增长。

根据学术研究,2005年至今,作为全球经济的三大支柱—美国、欧元区、中国均出现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减速的趋势,从而阻滞了全球经济增长。不同于一般观点,以上学术研究表明,目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短板不在于技术进步的停滞,而在于生产效率的拖累。

2005年以来,虽然上一轮IT科技浪潮接近尾声,但新的科技创新已及时接棒,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正向贡献依然强劲。相反,生产效率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技术进步的发挥,对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日益深化。

要解除当前生产效率的桎梏,美、中、欧均面临着经济治理长期性、结构化的严峻挑战。

美国的突出问题在于“创造性破坏”不足、市场活力下降。2005年至今,美国企业中的新公司占比持续下降。由于公司的新陈代谢放缓,落后的生产形式难以被更高效的新形式取代,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与美国相似,中国、欧元区同样存在市场活力不足的弊端。此外,中、欧还具有各自的特殊短板。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不如欧美成熟,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对新产业、新技术的金融支持有待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效率提升是激活整体市场活力的先导条件。

欧元区的首要挑战则在于老龄化问题。严重老龄化的劳动力结构难以适应新的生产技术和组织形式,导致技术进步成果难以施展。据IMF测算,1987~2014年期间,老龄化导致欧元区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下降0.1%,而在2015~2035年期间这一作用将倍增。(3)非常规挑战将成常态

以上论述表明,全球经济复苏的根本动力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非资本投入的扩张。理清这一根源,既为2016年的诸多“意外”提供了合理解释,也为2017年的趋势判断奠定了坚实依据。立足于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我们认为,非常规的市场态势和政策措施将在2017年成为常态,并对全球经济治理提出持续的挑战。

① 全球资产荒仍将延续。根据现代资产定价理论,大类资产的定价机制虽然纷繁复杂,但是其内在价值的基础最终归结于实体经济。但是目前来看,实体经济的表现不太乐观;其一,实体经济增长放缓,难以产生充沛的未来现金流,大类资产的内在价值就难以稳健增长;其二,实体经济盈利下降,又迫使大量资金“脱实入虚”,冲击资产市场的供求平衡,进一步压低资产收益率,恶化了资产荒的困境。

因而,基于以上两类效应,实体经济增长乏力才是当前全球资产荒的根本原因。2016年全球大类资产冷热频繁交替,并非资产价值驱动的结果,而是全球资金流动的货币现象。这必然导致资产轮动加快,市场阴晴不定,资产配置低收益而高风险,形成所谓“资产荒”。

综合而言,目前全球资产荒的根源不在金融市场,而在实体经济。2017年,只要全球实体经济的增长未有实质改善,资产荒仍将延续甚至加深。

② 全球货币宽松将继续趋向极限。我们多次强调,全球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的“弱势循环”已经形成,流动性拐点仅会在宽松政策的极限区域出现。鉴于当前经济增长的本源性问题,我们认为,这一“弱势循环”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一方面,货币宽松仅能刺激投资总量,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已衰减。加码货币宽松并不能真正提振经济,反而会增强经济对宽松政策的依赖。当前全球流动性的泛滥也表明,在实体经济投资回报衰减时,央行投放的资金可能并不会进入实体经济,而会在资本市场进行自我循环,形成新的风险。

另一方面,长期的货币宽松会扭曲市场的配置功能,阻碍生产效率的改善,进而拖累全要素生产率,使得增长路径转换和结构性改革更加难以实施。

因此,短期来看,全球流动性拐点尚未到来,各主要经济体将继续维持货币宽松,直至触及各自的政策极限。长期来看,由于政策极限存在差异,部分经济体会率先扭转货币政策方向,全球货币政策将出现明显分化。

由上判断,2017年全球经济仍将“慢”步增长路,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至3.0%。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速下降至1.4%,新兴市场增速为4.5%,两者的增速分化加剧。由于刺激性政策作用衰退,结构性改革尚需时日,所以全球经济弱复苏趋势难有改善,全球货币宽松和资产荒将延续,市场潜在风险依旧广泛存在。

2017年,虽然短期内各主要经济体仍将维持宽松政策,但债务和央行的双重极限已不断迫近。“加快结构性改革→改善生产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的增长路径,各国宏观政策也将从危机应对向中长期经济治理加速转变。

2017年,全球经济的中长期前景取决于美、中、欧“三极”的结构性改革进展。美国的重点在于美联储何时展现行动的勇气,通过货币政策的正常化,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正常化;中国的重点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企改革的落地进程;而对于欧元区,防止区域一体化倒退、优化劳动力结构将会是提振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3.1.3 行业政策环境

(1)家电产品行业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① 家电下乡政策。近年来,国内家电市场整体规模保持近30%的增长,与国家“家电下乡”政策对农村市场的拉动密不可分。据商务部数据,2011年全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超过1.03亿台,实现销售额26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5%和53.1%。截至2011年年末,全国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18亿台,实现销售额5059亿元,发放补贴592.2亿元。相当于国家用592亿元拉动了5000多亿元的农村消费。下乡产品已占到农村销售来源的70%以上,尤其是下乡冰箱和洗衣机产量已占产量的50%以上。下乡空调产品也增势迅猛,2011年,家电下乡空调产品销量达1065万台,实现销售额3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7%和83.78%。

经过家电下乡政策的激活和培育,农村家电市场的潜力进一步被发掘出来,庞大的三、四级市场将是未来消费新领域。

② 家电以旧换新政策。2009年国家出台的《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规定,家电“以旧换新”工作从2009年6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州和长沙等9省市展开试点。2011年4月,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该政策在2011年12月31日全部结束。

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消费、促进节能环保、利用资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达到预期效果。

据统计,2009年6月至2011年政策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向各地预拨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资金约300亿元,服务于家电以旧换新的从业人员达40多万人,其中70%以上是农民工和城市下岗人员,有效扩大了就业。

2011年,全国家电以旧换新共销售五大类新家电9248万台,拉动直接消费3420多亿元,有效引导了城镇居民消费能力的释放,尤其是为高端产品的消费提供了更广的市场空间,促进了城镇家电市场的结构变化。具体来看:

a.高能效比产品比例大大提升,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二级以下的产品已经退出了市场。

b.高效变频技术被广泛应用,无氟空调产品成为主流。

c.原被视为高档消费的对开门电冰箱、倾斜式多功能洗衣机等产品受到追捧,三门、对开门及多门高端冰箱产品的销售量已占冰箱总销售量的60%以上,与政策实施前相比提高了三倍。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价格大幅降低,对开门电冰箱的价格首破4000元。可以说,目前国内一、二级城市家电消费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国内外两个市场消费差距缩小,对提升家电行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难以估量。

③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为扩大居民消费,提高产品能效,国家从2009年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即采取财政补贴方式,对能效等级达到1级或2级的空调、冰箱、洗衣机、平板电视、热水器、电机等产品进行推广。2009年6月1日,高效节能房间空调器推广工作率先启动。国家已发布三批高效节能空调推广目录,涉及27家企业的4290个产品型号。

此项政策是家用空调向高能效标准迈进的催化剂,使家用空调加速进入高效节能时代,实现了生产者得市场、消费者得实惠、全社会节能减排的积极效果。

a.市场份额大幅提高,节能效果明显。这一政策刺激下,节能型空调消费比例逐年增长。目前,高效节能空调的市场占有率从推广前的5%上升至70%以上,推广3400多万台高效节能空调,直接拉动消费700多亿元,实现年节电100亿千瓦时,年节约电费50亿元。

b.价格大幅下降。市场扩大的规模效应和财政补贴使高效节能产品的售价大幅度降低,政策实施以来,高效节能空调价格从推广前的每台3000~4000元下降到2000元左右,部分型号的1级能效节能空调市场售价最低降至1000元左右,累计为老百姓节省购买费用约300亿元。

c.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实施使新能效标准已得到顺利实施,原3、4、5级低能效空调已全部停止生产,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提高24%;促使企业改变研发方向和营销策略,推动节能技术创新、产品结构优化和行业升级加速。

该项政策已于2011年5月结束。

④ 家电品牌建设政策。2011年1月11日,工信部制定并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家用电器自主知名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行业80%以上企业制定实施明确的品牌战略;研发投入强度不低于3%,实现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及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快产业化速度;扩大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自主品牌出口比例不低于30%;培育一批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形成3~5个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势自主品牌。

该政策的出台对撬动家电品牌建设这一系统工程有了政策上的支持,优势资源向大品牌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

从企业自身来讲,也积极开展了许多工作。2011年以来,家电企业在国际市场不断发起攻势:美的收购开利拉美空调51%的股权;海尔收购三洋电机在日本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的洗衣机、冰箱等白电业务;格力电器在美国南加州市正式成立美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