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像年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22:56:22

点击下载

作者:殷伟,殷斐然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神像年画

神像年画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神像年画作者:殷伟,殷斐然排版:KingStar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5-01ISBN:9787302436096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殷伟兄是我的大学学长,我们又先后移居岭南,且都从媒体做到文化,人生轨迹时有仿类,加上志趣投合,每见皆相谈恨短。

殷兄一直埋首于故纸堆,尤其对民俗文化浸染甚深,在民俗文化的梳理与归纳上建树极高,著述颇丰。他前些年出版的有关“中国福文化”的系列著作,既是专家的参考工具,又是大众的阅读爱物。

目下更奉出这套沉甸甸的《赏年画》,业内业外又有眼福了。

对于“年画”,估计知其然者众,几乎无人会说没见过年画,甚至没贴过年画;但知其所以然者却寥寥耳,因为几乎绝大多数人都说不清年画的来历、沿革、流派,等等。当然,对于普通人不必苛责,食肉者未必精通牧畜之道。可是如果有人帮我们弄清了年画背后的故事,我们再去观画是否更加有趣?甚至以画观史是否倍有所得呢?

如我这辈人,幼时正逢“移风易俗”年代,自然既难见到殷兄搜集到的那些珍贵的“桃符”“金鸡”“神虎”“福娃”,也未曾见“关公”“钟馗”“张天师”“秦叔宝”,不要说年画,有些年却连年也不让过了。等到允许过年的时候,见到过一些横眉瞪眼的工农兵拳打脚踢牛鬼蛇神的年画,此时的名称叫“新年画”,反映农村的必莺歌燕舞,工厂必钢花四溅,倒也色彩鲜艳、河清海晏。

所以年画的演变史,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人的社会史、生活史。东汉末年的《风俗通祀典》中说:“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蔡邕在《独断》中写道:“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看起来和“文革”时的横眉瞪目异曲同工,都是某个动荡时代的艺术观照。

而年画在宋明以后逐渐从“镇恶”“驱邪”,演进到“祈祥”“纳瑞”,直至清朝康乾盛世年画定名、成型,也恰恰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欲望更加强盛。大过年的,出门看见福禄寿喜,毕竟胜于金刚怒目。年画的鼎盛也和明中叶以后,商业、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术的成熟分不开。木刻技艺为年画插上了翅膀,始于明朝、盛于清朝的诸如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杨家埠等著名的年画产地,都是那个年代的文化产业的高地,其影响与辐射犹如当今横店之于中国的影视业。

年画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年节装饰,它呈现的表层文化是,花红柳绿的线条色块,在千家万户的墙壁上盛开,而年画揭示出的内核文化,其实质是华夏民族的心灵诉求和精神坚守。这种诉求和坚守悠久而韧长,无论遭受多大的打击与摧毁,它们都不会从生活的舞台上谢幕。正因为有了画上那些美好人物、事物的存在,历代中国人才串并起自己理想的精神链条。从某种程度上说,年画是底层百姓向往幸福人生的审美符号,这种符号在中国民间具有巨大的吸附性与穿透性。

在长期对年画的创作与欣赏中,中国的艺人和民众走过了一条富有深意的轨迹,他们从对神灵的畏惧与崇拜,逐渐走向对祥福的追求与祈盼,最终发现并拥抱了人类的自身。从殷伟兄书里林林总总的门神、灵兽、福娃、寿星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从神性向人性的复归。那些慈眉善目的老者,围着肚兜的胖娃,乃至丰满巧笑的民国美女,带给多少绝望中的人一抹绚丽的曙光。

殷伟兄从汗牛充栋的民俗文化图谱中博观约取,为我们打捞出这些几于湮灭的年画珍品,实际上是为我们在修复断裂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保护记忆、抵抗失忆的战争。历史学泰斗陈寅恪先生研究中古史,独辟蹊径发明了“以诗证史”的方法,我很惊讶地发现,殷伟兄如今开创了“以画证史”的新途,从年画表现的不同时代的风物世相中,历史学家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些他们在文字中难以找到的新证据呢?我充满着期待与憧憬。

殷伟兄让我为他的书作序,我愧不敢当,深恐狗尾续貂,但师兄之命难违,只得勉力为之,终有手不应心之憾,尚乞殷兄及读者诸君容读。

是为序。胡野秋2015年8月于深圳无为居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最早起源于古时的门神画。随着北宋木版雕刻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木版印刷的年画,俗称为“纸画”;明清时期,年画走向成熟。

年画常以木版雕刻的形式出现,以木刻彩色套印加彩绘而成,线条清晰,色彩鲜明;内容常以象征吉祥喜庆的事物或民间传说典故为主题,寄托了民众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和祈福迎新、驱灾避邪的愿望。

年画分布广泛,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有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北武强年画、陕西凤翔年画、广东佛山年画、福建漳州年画等,按照时期、地域不同有所差异,各具风格。尽管如此,年画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大多相似,均以人物、花鸟、生活器物为主。除了在岁末腊月年关出现大量年画外,在昔日岁时节日及重大场合,也都用各种不同题材形式的年画来点缀,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年画文化。1天地全神

过去过大年时,各地有祭祀天地三界全神的风俗,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民间祭祀。所谓天地三界全神,包括天神、地神、人神、鬼神,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俗神等。大凡民间信奉的神祇,应有尽有,他们和谐结成一个共同体,各得其位,共享人间香火。

每到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在堂屋或院中安放一张长桌,中间放着木雕红漆牌位“天地牌”,这就是天地桌。人们还时常挂出《天地三界全神图》神祃,然后摆上丰富的供品,燃香点烛,由男性一家之长带领全家老小在天地桌神位前上香跪拜,祭拜天地三界全神。祭拜后将天地全神图焚烧送全神,表示迎请天地全神降临家宅赐福,表达了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寄望和祝福,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是除夕祭祀时的一个重要习俗。

清代神祃《众神殿》虽无额题,有一部分神祇也没名称,还有一些神名字迹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但十分明确的是,这是一幅集诸神于一堂的神祇画,故而以“众神殿”为名。从上往下第一列为佛像;第二列为财神、□(字不清)衣、太阴、通天佛、如来佛、牟尼佛、太阳、招宝、增福;第三列为普贤、观音、文殊、太清、玉清、上清、人皇、天皇、地皇;第四列没有神祇名称;第五列为牛王、天齐、马王、(周仓)、关帝、(关平)、土地、白衣、山神;第六列为□□(字不清)、康元帅、赵元帅、水官、天官、地官、马元帅、温元帅、二郎;第七列为鬼王、送生、天妃、子孙、代北、斑(癍)珍(疹)、天百、眼光、宅神;第八列为十王、八王、六王、二王、五王、地藏、大王、三王、四王、七王、九王。清代神祃《众神殿》

清代河北武强年画《全神图》内容、形式、构图、七十八位神祇排列与上图基本上一样,天地三界众神济济一堂。清代河北武强年画《全神图》

清代神祃《众神殿》中佛教与道教诸神和民间俗神,由文字和图像组成众神殿,颇有特色。诸神图像分四层排列,最上为释迦牟尼至尊与两胁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第二层为玉皇大帝与真武、天齐;第三层为被视为全方位神通广大的关圣帝君与火神、龙王;第四层为东岳大帝与刘爷、药王;还有以文字标明的众神:紫微、后土、勾陈、天尊、观音(菩萨)、准提(菩萨)、泰山(娘娘)、白衣(大士)、二郎(神)、仓官、太岁(神)、本命(神)、福喜贵神、城隍、土地。清代神祃《众神殿》

明代河南开封神祃《天地全神》共有二十六个人物,分为四组。最上面的一组是佛教人物,中间是释迦牟尼佛,面目慈祥,合掌端坐在莲花宝座上,两边分别是弥勒佛和观音菩萨。第二组是道教崇拜的女神斗姆元君,有八双手,一双手在身前结印,其余七双手分别持有不同的法器和武器,左右分别是唐僧和三位送子娘娘。第三组是一组天宫人物,中间是玉皇大帝,左右为南极大帝、北极大帝,还有真武大帝和文昌帝君。第四组以关公为主尊,左右为周仓、关平,还有福星、禄星、寿星、财神。关公的前面是个聚宝盆,左右分别是钟馗、土地等家神。不同领域的神仙聚集一堂,是中国民间多神信仰的一种体现。明代河南开封神祃《天地全神》2释迦牟尼

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原是印度净饭王太子。据敦煌变文《太子成道经一卷》记载,远在三千多年前,印度北方迦昆罗国净饭王和王后摩耶夫子深受臣民爱戴,唯一遗憾是他们没有生育儿女。国王和王后去祀神祈子,过了不久,王后果然怀孕了。怀孕十月,公元前 565年的一天,王后去兰毗尼园观看无忧树,手攀树枝,这时,佛祖从王后的右肋下诞生了。佛祖诞生下地,就不需别人搀扶。他东西南北各走七步,步步有莲花生出捧着他的双脚。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兆示他长大后必舍身出家,实现普度众生的志愿。如清代纸马《梵王太子》就是刻绘佛祖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纸马,为典型的释迦牟尼降生神像。清代纸马《梵王太子》

释迦牟尼二十九岁时,因看到人间疾苦而心生慈悲,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原有的王位和锦衣玉食的生活,在阿那玛河畔剃发出家,寻找苦的原因,寻找灭苦的道路,昭示苦灭后的喜乐。他在尼连禅河畔静坐思维,修苦行六年,仍无法找到解脱之道。三十五岁那年,他放弃苦行,在尼连禅河沐浴净身后,接受牧牛女难陀波罗的乳糜供养。就在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他端正身体,结跏趺坐,静思冥索,进入禅定。连坐了七天七夜,他终于大彻大悟,证悟十二因缘、四谛法等,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彻悟了人生轮回的真相,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而证得“正觉”,得道成佛,创立佛教。从此,释迦牟尼成为佛陀,成道后遍历印度北部各邦说法化度众生,足迹又遍布中部恒河流域一带,四十五年如一日,向各阶层传布教法,普度众生,最终令万人倾服,受万人朝拜。公元前486年,为传播佛教奔波劳碌了一生的释迦牟尼,来到拘尸那伽城外的跋提河边,在婆罗双树下圆寂,享寿八十岁。释迦牟尼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意思是“成就一切者”。释迦牟尼这一名字是在他成佛以后,世人对他的尊称,一般也尊称释迦牟尼为世尊、佛、佛陀,中国民间俗称为佛祖。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所谓“释迦”是他所属部落的名称,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是当时对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称谓,有“文”“仁”“寂静”的意思,是圣者之德。所以,“释迦牟尼”汉译又作“能仁寂默”“释迦文佛”,如清代北京纸马《释迦牟尼》、清末北京纸马《释迦文佛》所刻绘的释迦牟尼佛像姿势为坐姿,面露喜色,慈祥端庄,头顶有肉髻或波状髻或螺髻,眉间有白毫佛相,双肩宽厚,单手结印,服饰样式有袒肩式袈裟、犍陀罗式通肩大衣、汉化的褒衣博带式大衣,大致属于释迦牟尼佛说法像、成道像之类。清代北京纸马《释迦牟尼》清末北京纸马《释迦文佛》

清代纸马《世尊释迦如来牟尼文佛》为竖三世佛像,彰显主尊释迦牟尼佛。所谓竖三世佛就是释迦牟尼佛(现世佛)、燃灯佛(过去佛)、弥勒佛(未来佛),这三尊佛是按时间的先后排列,是前后上下关系,故称竖三世佛。另有横三世佛,指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佛阿弥陀佛。因佛祖释迦牟尼居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也俗称西天佛爷。清代纸马《世尊释迦如来牟尼文佛》3燃灯古佛

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敬对象有三世佛,俗称三宝佛,以空间计算的叫“横三世佛”,以时间计算的叫“纵三世佛”:燃灯佛修过去,为过去佛;释迦牟尼佛主修今生,是现在佛;弥勒主修未来,为未来佛,他们为佛教三大教主。燃灯佛在已过去的庄严劫为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也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首,地位尊贵。如清代北京纸马《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图》第一列佛教为纵横三世佛,中间由左至右为弥勒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燃灯佛主尊,还有阿弥陀佛左右胁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其他如准提、大悲为观音的应身(与“真身”相对)。清代北京纸马《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图》(局部)

清代北京纸马《燃灯古佛》为独坐燃灯古佛的残缺纸马。清代北京纸马《燃灯古佛》

据《大智度论》卷九记载,燃灯佛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照耀,所以起名燃灯,成佛后也称为燃灯佛,又名定光佛、锭光佛等。燃灯本是提和卫国的太子。《修行本起经》卷上记载,提和卫国的国王灯盛临终时,将国政托付给太子锭光。太子深知世间无常,就把王位授与其弟,自己出家修行。燃灯为比丘时,名为阿梨蜜罗。《贤愚经》卷三《贫女难陀品》记载,过去久远二阿僧祇九十一劫,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波塞奇。王有太子名勒那识只,出家学道而成佛,为能作光佛。阿梨蜜罗比丘日日燃灯供养能作光佛,佛见阿梨蜜罗颇具佛性,乃为阿梨蜜罗比丘授记,告知将来成佛,名“定光如来”。

成佛后,燃灯游行世界,开化群生,曾在过去世预言释迦牟尼未来将成佛,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瑞应本起经》卷上记载,释迦牟尼过去世曾是虔诚敬佛的善慧童子,曾遇到燃灯古佛游于世间,便重金买下一枝稀罕的五茎莲花,供养给燃灯佛。由于莲花是佛教中的圣花,五茎莲花更是圣花中的珍品,这个供养使燃灯佛深为高兴。善慧童子又见燃灯佛在路上行走,前面地上有泥泞,担心泥泞定会弄脏了佛的双脚,就亲身扑在地上,以发铺路,请燃灯佛从他头发上走过去。燃灯佛看到善慧童子布发掩泥的这种情景,就给善慧童子授记说:“是后九十一劫,名贤劫,汝当作佛,号释迦文如来。”预言他将在九十一劫之后的此贤劫时成佛,授释迦牟尼佛。此语果然言中,九十一劫时,释迦牟尼得识佛法真谛,立身为佛,佛教经文中称为现世佛。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佛的启蒙老师,佛经中的许多佛、菩萨都曾是燃灯佛弟子。

明代许仲琳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燃灯道人的原型为佛教的燃灯古佛。燃灯道人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真人的徒孙,不仅能开劫救人,还能呼风唤雨,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皆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在《封神演义》中为十二上仙之首,是禅教教主元始天尊的徒弟,曾经担任姜子牙讨伐纣王的助手,帮姜子牙破十绝阵,《封神演义》中有一回目的标题就是“燃灯议破十绝阵”。燃灯道人的坐骑为梅花鹿,法宝为乾坤尺、紫金钵盂等。清代陕西凤翔年画《燃灯道人、赵公明》描绘燃灯道人骑梅花鹿,两手分别托如意,高举量天尺;赵公明骑黑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元宝。清代河南开封朱仙镇年画《歧山角》则描绘燃灯道人头戴五佛冠,坐在一匹梅花鹿背上,左手举量天尺,右手托如意;赵公明戴铁冠,举钢鞭,托元宝,面勾黑花脸,坐骑一猛虎。二人斗法时所用定海珠、金铰剪也表现在画面上。清代陕西凤翔年画《燃灯道人、赵公明》清代河南开封朱仙镇年画《歧山角》4弥勒尊佛

弥勒佛,也称弥勒尊佛,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是世尊释迦牟尼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世尊,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位尊佛。在贤劫千佛中,释迦牟尼佛为贤劫第四尊佛,弥勒佛为贤劫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是佛教中主宰未来世界的佛。弥勒佛以超世间的忍辱大行于世,正所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这一令人寻味的处世联,用以迎合国人的中庸隐忍处世哲学,消释生活中的怨怒忧愤。

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南天竺婆罗门家庭,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牟尼出家,成为佛弟子。弥勒在释迦牟尼入灭之前先行去世,为一生补处菩萨,生在兜率天内院,等待因缘成熟时,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佛位。弥勒是未来佛,释迦牟尼佛曾向诸弟子预言未来佛为弥勒佛,在他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弥勒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弥勒下生成佛经》记载说,到那时,娑婆世界阎浮提的翅头末城中有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弥勒届时将托生在他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弥勒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以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弥勒佛常怀慈悲之心,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弥勒”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弥勒是梵文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弥勒佛就是慈氏如来的意思。

弥勒佛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佛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特点为弥勒身着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后以左脚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脸颊,称作“半跏思维像”,表现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而如来佛形的弥勒像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与释迦佛的造像区别不大,从北魏开始,中国逐渐流行对弥勒下生的信仰,同时也开始出现穿上佛装的弥勒佛像。

清代纸马《弥勒佛》也是刻绘弥勒佛盘膝坐在莲花座上,袒胸凸肚,大耳垂肩,笑口常开,右手按在大腿上,左手提一布袋,头罩佛光祥云。这个憨态可掬的胖大和尚,让人见之欢喜,备觉亲切。清代纸马《弥勒佛》

在唐末五代,中国人把浙江奉化布袋和尚契此称作弥勒转世。人们崇信弥勒,便将传宗接代的重任交给了弥勒。据说布袋和尚的那件布口袋是件法宝,叫“人种袋”,有着无边的法力,只要往天上一抛,“哗啦”一声,无论是什么人,多少人,通通都可以收到这口袋中。《西游记》中法力无边的孙悟空偶遇大难,也要求弥勒佛指点迷津,巧渡难关。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被占据小雷音寺的黄眉怪用制胜法宝后天袋统统包住降下。孙悟空无计脱险,便向弥勒佛求救。弥勒佛听了孙悟空的诉说,了解了真情。原来那黄眉怪是弥勒佛面前司磬的黄眉童儿,趁弥勒佛赴元始会的机会,偷走了弥勒的宝贝后天袋,逃到这里假佛成精、兴妖作怪。弥勒佛施计叫孙悟空诱使妖怪出洞,弥勒佛变成种瓜叟,让妖怪把孙悟空变成的西瓜吃进肚子,从而收服了黄眉怪,也取回了后天袋即“人种袋”。山东杨家埠年画《弥勒佛、悟空使巧计制服黄眉怪》就刻绘了这个故事。山东杨家埠年画《弥勒佛、悟空使巧计制服黄眉怪》5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一般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又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记载:文殊菩萨是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出生时屋宅化如莲花。文殊从母亲的右胁出生,全身紫金色,一出生就能说话。后来诣诸仙人处求出家法,却无人酬对,于是皈依释迦牟尼,出家学道,成为释迦牟尼的左胁侍,经常跟随伴在释迦牟尼身边。释迦牟尼宣传佛说共有四十九年,从华严开始直至最后涅槃,只要是大乘法会都有文殊的参与,他在一旁默默地协助释迦牟尼宣传大乘佛教思想。

文殊菩萨的涅槃也同样是个传奇,《文殊般涅槃经》说:释迦牟尼涅槃四百五十年后,文殊菩萨来到了雪山,给五百个仙人宣讲佛法,演说十二部经,最后这五百个仙人都被佛法度化。而文殊菩萨与五百仙人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尼枸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定。突然他周身毛孔发出金光,遍照十方,涅槃炼成金色身为琉璃像,弟子将琉璃像安放在金刚山顶,起塔供养。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侍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更是无上智慧的代表,居所有菩萨弟子中的上首,是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萨,称“大智”。《华严经》称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为“一佛二菩萨之法门”,也称“华严三圣”。在中国文殊“大智”与观音“大悲”、普贤“大行”、地藏“大愿”并称四大菩萨,智、悲、行、愿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的标志,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普贤表行践,地藏表愿力。山西五台山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道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从明代起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可见文殊菩萨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此,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这里所说的“五顶山”就是今中国山西五台山。

佛教还有一种说法,文殊菩萨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得佛果。佛教典籍《大乘心地观经》说:“文殊师利大圣尊,十方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在《放钵经》中,佛陀也说: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间的小孩有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文殊菩萨的圣诞日是农历四月初四,出家日是农历十月二十日,成道日则为腊月二十二日,这三个日子在佛教里都是大日子。民间都要祭祀文殊菩萨,祈盼能开启智慧,佛信徒们纷纷以香花灯烛、茶果珍肴供养文殊菩萨像,并用各种非常名贵的香料浸泡文殊菩萨像,以示对文殊菩萨的尊重和敬仰。

文殊菩萨的基本形象,一般为手持智慧剑,身驾狮子,以示智慧的威猛,象征以智慧利剑斩断一切众生的烦恼,以无畏的狮吼威风震慑魔怨,震醒沉迷的众生。清代北京神祃《文殊菩萨》、清末天津纸马《文殊菩萨》描绘文殊菩萨头戴佛冠,身着绣花佛袍,乘坐威猛的金毛狮子坐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所向披靡;双手持莲花,身旁一侍童怀抱《般若经》。莲花代表纯洁无瑕,《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代表智慧的思维。类似的还有江苏无锡纸马《文殊菩萨》,图中文殊菩萨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清代北京神祃《文殊菩萨》清末天津纸马《文殊菩萨》江苏无锡纸马《文殊菩萨》6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中与中国百姓最亲近、结缘最深的菩萨,她那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博大胸怀,令千百年来无数善男信女顶礼膜拜,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吉祥女神。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的简称,菩萨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悲救度是观音菩萨的主要德行,代表大慈大悲,悲是观音菩萨的标志,以大悲为本愿,为了众生得度,随身说法,慈悲救世,普度众生;以救苦救难为目的,随缘救度,循声救苦,拔除人间一切苦难。在佛教中,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为浙江普陀山。

观音原本是男身,在中国佛教中,观音逐渐形成其标志特征,就是以女性慈母形象出现、手持净瓶杨柳以甘露滋润苦痛众生。在佛教中,观音菩萨是个救世主的形象,佛经上说菩萨无性,非男非女,有33种化身,救苦救难,法力无边,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而受到信徒的供奉敬仰。在民间纸马里,观音菩萨图像基本包含了莲花座、背光、佛冠、眉心圆、净瓶、柳枝、修竹、妙音鸟、璎珞、法器以及善财童子和龙女、韦驮等元素。如清末北京纸马《观音菩萨》,这种多元素组合是一般常见的观音祭祀图像。清末北京纸马《观音菩萨》

由于观音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人们便在她的众多神能之中,又添上了送子神能,这完全是中国人根据自身需要创造出来的。在佛教经典中,有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应现身、三十三观音等说法,其中都没有送子观音。只有在中国世俗信仰中,观音神力广大,成了一位生育神。在广大女性信徒心目中,对送子观音的崇拜和敬祀甚至超过了佛祖。

民间向观音祈子有许多风俗。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民间认为上述这三天求子最为灵验,届时要举行请观音、拜观音等仪式,妇女们齐集观音庙做会,燃香点烛,施舍财物,向观音祈福求子。常言道“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正说明观音信仰在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民间居家也常在家中供一观音图像或瓷像,早晚焚香跪拜,祈求观音菩萨保佑赐福,尤其是女性更为普遍。所以,人们说中国民间神祇崇拜中最盛的要算观音菩萨。清代神祃《南无送子观世音》(台北历史博物馆藏)7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法力高深的四大菩萨之一。佛教经典《悲华经》说,普贤菩萨本是某位圣王的第八王子。这位圣王生有千子,父子都是从佛出家修道,而且有所成就。后来圣王本身成了阿弥陀佛,长子成了观音菩萨,次子成了大势至菩萨,三子成了文殊菩萨,八子即普贤菩萨。可见在印度的传说中,观音、文殊、普贤是兄弟关系。来到中国后,他们却变成了姐妹关系。自宋以后,观音、文殊、普贤的法相从以前的男相变为女相。

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的上首菩萨,是菩萨最高行门的代表,象征着一切诸佛的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两大胁侍,普贤侍右,主侍定德门;文殊侍左,主侍智德门,表示如来教法,是行解并进,定慧双修。普贤菩萨是大乘菩萨行的大愿大行的代表,象征着中国大乘佛教的精神,行,是普贤菩萨的标志,表行践。他的坐骑是六牙白象,六牙代表六种清静,四足代表四种功德。

在《华严经》中把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尊称为“华严三圣”,其中普贤菩萨代表一切菩萨行德本体。普贤菩萨在华严大会上,曾宣说十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以此来开示菩萨的发心。普贤希望世人一心清净,不起邪念,处处利他利人。他那无边的行愿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由于普贤发过十种广大行愿,要为佛教弘法尽力,所以,普贤的尊号是大行普贤。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土的信徒从众多的菩萨中选出三位,组成“三大菩萨”,又称“三大士”,他们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后来又加上了地藏菩萨,变成“四大菩萨”“四大士”。文殊代表大智(理性),普贤代表大行(落实),观音代表大悲(爱心),地藏代表大愿(孝道),中国的信徒们为他们建立了各自的道场,普贤菩萨显灵教化众生的道场为四川峨眉山。

普贤的造像丰富多姿,常见的造像是手拈如意荷花,骑六牙白象。清代北京纸马《普贤菩萨》描绘普贤菩萨头戴五佛金冠,手持经卷。清代北京纸马《普贤菩萨》

与之类似有清末天津纸马《普贤菩萨》也是头戴佛冠,身披袈裟,结跏趺坐在千叶宝莲花上,花下有白象,所不同的是普贤菩萨手持如意。清末天津纸马《普贤菩萨》8地藏菩萨

地藏是在释迦牟尼佛圆寂以后,弥勒佛未生之前,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在这一段没有佛教化的时代,地藏用孝道代替佛教化众生。他曾经发誓要在普度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在人、天、地狱之中,救助苦难。释迦牟尼佛赞叹菩萨有大因缘的,只有两位,一位是地藏菩萨,一位是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的大威德大神通力量,以及种种利益众生的事情,百千万劫也说不能尽。

地藏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而称为地藏,是佛教中一位愿力深厚的菩萨。“地”是大地,大地是一切万物所依赖生存的,任何一物离开大地就不能生存,所以“地”有能持、能育、能载、能生的意思;“藏”就是宝藏,财宝足以救济人的贫苦,圆满人的事业,地藏有无量的法财,布施一切苦恼众生,且使他们都能修行成就,好像宝藏一样,所以叫作“藏”。

孝道是促使地藏菩萨累劫报亲恩的原动力,也是激发他发弘誓愿的主要原因。《地藏本愿经》说,地藏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为此,释迦牟尼佛召地藏,令他永为幽明教主,使世人有亲者,皆得极本荐亲,共登极乐世界。地藏受此重托,遂在佛前立下大誓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地藏经》是佛门孝经,而地藏菩萨更是“孝”的代名词,所以,地藏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是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在中国大乘表法里以四大菩萨为表率,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萨,表孝敬,从地藏菩萨再发展出来的是观世音菩萨表慈悲,文殊菩萨表智慧,普贤菩萨表落实。

唐贞观四年来华求法的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来到安徽九华山,得到当时山主闵公的护持,闵公之子跟随他出家,法名道明;后来闵公又礼其子道明和尚为师而出家。金乔觉九十九高龄圆寂,肉身不坏,因为他生前笃行地藏菩萨的行愿,所以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他所在的九华山就成为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来香火鼎盛。

中国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萨形象也很有特点,一般菩萨为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萨则多为光头或是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或是手持幡幢、宝珠等,骑着集群兽瑞像于一身的形似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的神兽谛听,如民间年画《地藏王菩萨》。民间年画《地藏王菩萨》

而清代北京纸马《幽冥地藏菩萨》刻绘地藏菩萨与一般所见地藏王像不同,穿戴璎珞就如一般的菩萨模样,左手托钵,右手执锡杖,上下左右分立四侍神。由于版面四周模糊不清,其侍神已不可辨。清代北京纸马《幽冥地藏菩萨》9准提菩萨

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提、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全称是“七俱胝大佛母准提菩萨”,是以《准提咒》著称的大菩萨。准提是清净的意思,表示此菩萨心性清净、皎洁;准提也是莲华部诸尊之母,故加佛母两字;俱胝是个比亿、京、兆、赫还要广大的计数单位,当百千万亿讲。七俱胝佛母就是七俱胝那么多不可数劫数的佛都因修此准提法而成就的意思,是诸佛菩萨之母。所谓佛母的“母”并非一定代表女性,而是说明一切佛果都由此而生。在胎藏界曼荼罗内,准提为遍知院的一尊,密号为最胜金刚。

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他的福德智慧无量,功德广大,感应至深,是一位千祈千应的大悲圣者。他随缘化现济度众生,满足众生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愿求,无微不至地守护众生。《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记载,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思维观察,因愍念未来薄福恶业众生的缘故,入准提三摩地而宣说《七俱胝佛母心准提陀罗尼法》,这也就是佛教徒经常诵持的《准提咒》。

准提菩萨的图像有二臂、四臂……八十四臂等九种,但一般佛徒所供奉的图像多是十八臂三目。准提菩萨的脸上有三只眼睛,表示理、智、事三义;或说表佛部、金刚部、莲华部三部;又表具足佛眼、法眼、慧眼;又表不纵不横,三谛一如平等的含义。十八臂象征般若的十八空,大般若经讲空,由“空”“空空”“空空亦空”一路空到底有十八空,这是提示一切众生学佛最后非依智慧成就不可。不同的手臂或结印,或持有各种不同的吉祥物,如数珠、如意、莲花、宝鬘、贤瓶、金刚杵、钺斧、剑、索、钩、轮、螺、般若波罗蜜经夹等物。准提菩萨像常常让人将他与千手千眼观音的塑画像混淆,其实千手千眼观音的目数、臂数以及各臂所持之物也都与准提菩萨不同。准提菩萨身着轻罗绰袖天衣,上有花纹,腰系缓带,以朝霞络身,身有白轻罗网纹,这种种庄严象征以种种尘沙法为庄严,也是象征凡夫以菩提为烦恼,而菩萨则以烦恼为菩提。

清代北京神祃《准提菩萨》描绘准提菩萨结跏趺坐莲台上,大耳垂肩,脸阔圆润,有三只眼睛、十八臂,各持法器,上方左有韦驮踏祥云侍立,右有翠竹和妙音鸟衔珠,颇似观音菩萨画像。清代北京神祃《准提菩萨》10面燃大士

面燃大士,又称面燃鬼王、焦面大士、焦面鬼王,焰口鬼王,统领三千大千神鬼,在佛教尊称为“铁围山内焰口面燃大士菩萨”,是佛教密宗瑜伽部主尊之一;“面燃”因脸形枯廋,口吐火焰,面上火燃,故而称面燃,通俗的说法就是脸长得很难看。他是瑜伽施食法门中鬼王的代表,也是菩萨的化身,故意示现恶形让阿难体悟人生无常,哪怕是很年轻、很庄严的人,终究逃不过无常的境界。阿难遇面燃鬼王的佛经故事十分流传。《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记载:有一天,佛陀的弟子阿难在林间修习禅定时,忽然看见一位鬼王来到面前,只见鬼王浑身皮包骨头,头发散乱,面貌丑恶,爪尖长利,喉细如针,脸上火焰燃烧。阿难问他:“你是谁?怎么有这样可怕的面容?”鬼王回答:“我叫面燃,现在你说我很难看,不出三天后,你将堕落饿鬼道,也会跟我一样,不要以为你永远都是这么庄严。想避免就要布施百千个恶鬼及百千个婆罗门仙,各施一斛饮食,并供养三宝。”

阿难出定后,汗毛直竖,惊恐不已,就急忙向佛陀求救,佛陀说:“人生无常,做人不能骄傲。大家都说你容貌端正,具有三十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象,十分庄严。但是年轻时庄严,却也有年老丑陋的时候。你看到的境界是无常的境界,无常每一天、每个时刻都在你的周围、你的面前,随时都会降临。”阿难问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样的果报,佛陀教阿难《陀罗尼施食法》,要阿难持诵“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陀罗尼法”变食真言,就可以让一食变成种种甘露饮食,能使无量恒河沙数的饿鬼与诸仙等众生,都得到饮食饱满,解脱痛苦,让他们舍去鬼身,升到天道。施食者可以延年益寿,受到诸鬼神的拥护。你可集合众僧的德与福,福德具足,僧众合一来为你祝福。阿难便遵照佛陀的教化与指示,以最虔诚的心来供养佛、法、僧三宝,设斋供僧来祈福,因此获得解脱。

清代北京纸马《面燃大士》中的面燃大士和佛经中所描述的形象一样,结跏趺坐在大石上,周围是燃烧的火焰。清代北京纸马《面燃大士》

民间又称面燃大士为鬼王、鬼王菩萨,是民间所说的大鬼。清代北京神祃《鬼王菩萨》也是刻绘鬼王菩萨顶生二角,散发火焰,青面獠牙,圆目虬髯,左手捧着摩尼宝珠,右手结印,左右有小鬼侍立。这些都是中元节祭祀面燃大士的纸马。清代北京神祃《鬼王菩萨》

在道教信仰中,面燃大士的头衔为“幽冥面燃鬼王监斋使者羽林大神普度真君”,通称“面燃大士羽林监斋普度真君”,主宰诸鬼,护佑冥阳两界。羽林是死后世界的雅称,就是鬼界,羽林大神也就是统领一切鬼界和鬼魂的鬼王,因此又称幽冥教主。面燃大士平时居住在沃焦的山下,是阴间诸鬼的统帅。信众认为,农历七月即地官大帝赦罪之月,所有在阳世的亡灵都归面燃大士管理,负责中元节监督亡魂享领人间香火事宜,成为护持中元普度事项的神明。故而中元节祭亡魂之前,人们一般都要先祭拜“面燃大士羽林监斋普度真君”,将他的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前,以求祭祀顺利。待到农历七月一过,就火化“面燃大士羽林监斋普度真君”像,送神升天,如清代江苏南通彩印神祃《监斋使者》。清代江苏南通彩印神祃《监斋使者》11护法韦驮

佛寺中有韦驮护法,又名韦驮天,本是印度婆罗门教之神,原为战神,有六头十二臂,手执弓箭、骑孔雀。韦驮的崇拜最初流行于南印度,5世纪后传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为伽蓝的守护神,为南方增长天八大神将之一,位居四天王下三十二神将之首,是释迦牟尼佛的从祀。韦驮塑像在唐代以后定型,形象一般是白面无须,身披甲胄,肩披飞带,手执金刚杵,立在弥勒佛身后,成为佛教寺院的守护神。佛寺必安奉韦驮以镇守道场。

佛经上说,佛陀去世后,诸天神和天王商量火化遗体,收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这时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火化场说: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帝释天先取下佛牙,准备回去建塔供养。时有捷疾鬼躲在帝释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盗去佛牙一双。韦驮立即奋起直追将捷疾鬼抓获,取回佛牙,赢得了诸天众王的赞扬。众王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于是成为释迦牟尼涅槃后所建舍利塔的守卫者。从宋代开始,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驮,称为韦驮菩萨,通常将韦驮安置在天王殿弥勒佛像背后,背对山门,面向大雄宝殿,对着释迦牟尼佛像,作为一位重要的护法神,专门护持佛法,保护出家人,因此备受僧尼尊崇。

韦驮生来聪慧,早离尘欲,修清净梵行童真之业,受佛陀嘱咐镇护东西南三洲,修行勇猛精进,最后也将成就佛道,排行在千佛之最后一尊佛,名为楼至佛。古代印度人的世界观,称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的碱海中,有四个大洲,又称四大部洲,分别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合称三大部洲,此三洲百姓具有善根,能信受佛法而修梵行,由于这个原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发愿护持此三洲,所以佛门称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圣号,为三洲感应。北俱卢洲的百姓寿命千岁,生活富裕,享受福乐,不信佛法,故而韦驮尊天菩萨就没有护持北俱卢洲。清末天津纸马《三州(洲)感应韦陀(驮)》就是该名。清末天津纸马《三州(洲)感应韦陀(驮)》

在中国的寺院殿宇里,韦驮已汉化为地地道道的中国武将,体格魁伟,英俊威武,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降魔去妖,威风凛凛。金刚杵又叫降魔杵,“魔”是指“心魔”,而不是世俗社会中所说的各种妖魔鬼怪。天王殿中所塑的韦驮,一般有两种站立的姿态,有的佛寺里面,韦驮是双手合掌捧着金刚杵的;还有一些佛寺,韦驮却是双手按着金刚杵,杵尖触地的;另有一些佛寺里的韦驮单手合十,单臂托着金刚杵。其实,韦驮手执金刚杵大有讲究,根据佛门教规的规定,凡是远方来挂单的僧人,进庙烧香一路烧过去,看到韦驮,他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如果韦驮双手合十捧着金刚杵的,表示此地是十方丛林,欢迎来客,远游的行脚僧可以安心住下;韦驮双手按杵的庙宇即表示本寺不是接侍寺,即不管吃也不管住,不能挂单,烧完香走人,最好另投山门;单手托着金刚杵的寺庙,只管吃不管住,也是不能挂单。游方的和尚一望便知。清代北京神祃《尖檀》(应为监坛)中神祇样貌与装束与护法尊神韦驮的形象颇符合,双手握杵,正襟危坐,俨然虎贲勇将,大有一夫镇关万夫莫敌的威严。此神祃与另一幅《巡坛》为一对,构图造型几乎一样,只是《巡坛》描绘的是伽蓝菩萨关羽,韦驮为白面,关羽为红面。相传关羽逝世后,显圣玉泉山,皈依佛门而成伽蓝护法,与韦驮同为佛教寺院的护法神。这一点从清末天津纸马《尖坛》《巡坛》可以看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