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就是理生活:6个受益一生的财富思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04:24:42

点击下载

作者:水湄物语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理财就是理生活:6个受益一生的财富思维

理财就是理生活:6个受益一生的财富思维试读:

理财就是理生活:6个受益一生的财富思维水湄物语 著

978-7-111-63596-3

本书纸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电子版由华章分社(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北京奥维博世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全球范围内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客服热线:+ 86-10-68995265

客服信箱:service@bbbvip.com

官方网址:www.hzmedia.com.cn

新浪微博 @华章数媒

微信公众号 华章电子书(微信号:hzebook)前言早在年轻时就该明白的道理

写这篇前言的时候,距离我第一本书《30岁前的每一天》的出版已经过去7年了。7年间,我的生命中多了3个可爱的孩子,事业上拥有了3家公司,2018年还成功完成了一个亿的融资目标,仿佛生活已经有了起色。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我在20岁出头的时候,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顺风顺水。我的17岁:高考失利

我的父母都是上海知青,我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后来得益于国家政策,初中毕业我回到了上海,在一所寄宿高中就读。生活和学业的巨大改变,对青春期的我都是考验。

高考那一年,爸妈特意请假从四川到上海来陪我,然而我还是考砸了。最终我因2分之差无缘本科线,被一所专科院校录取。我就读的专业是在当时看来已经濒临夕阳产业的“纺织品设计”。

还好,我没有就此消沉下去,带着不服输和不气馁,创造了一段短暂的“铁饭碗”经历。我的20岁:不想混的“退休”生活

通过不懈努力,专科毕业后,我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20岁就端上了长辈们很满意的“铁饭碗”。同时,我一边工作,一边开始了专升本的学习。用了3年时间,我最终获得了本科学历。

我当时抱着“铁饭碗”,学历也提升了,求个安稳的下半辈子,应该不成问题,但我并不想这样。我当时的日常工作是打字、写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除了消磨我的意志力以外,毫无成就感。记得有一次到食堂排队打饭,我突然发现,我的“后半辈子”都排在我前面:科长、副处长、局长……虽然那时候我也马上要升科长了,但那一瞬间让我明白,这种一眼望得到退休的日子,不是我想要的。

于是,23岁的我又开始不安分了。虽然当时也不知道未来究竟想干什么,但总觉得自己还有其他的潜力可以发掘,于是开始了MBA的备考之路,每个周末都在肯德基看书学习,最后还真的考上了。就这样,冒着被爸妈断绝关系的风险,24岁的我和“铁饭碗”说再见了。我的26岁:MBA毕业,高薪白领又如何

24岁重返校园,全日制2年学习MBA课程。毕业之后,26岁的我顺利地进入了一家500强咨询公司。虽然累,但五位数起步的月薪在10年前看来,也是相当高了,最起码可以让老爸觉得面子上又有光了。

然而不到3年,我再次崩溃。30多万元的年薪看上去风光,但我要承受的是,一年超过11个月的出差,以及每周7天、平均每天超过12个小时的工作负荷。那时,五星级酒店对我来说早已失去了吸引力,著名旅游城市也只是下一个工作地点而已。我经常睡醒了睁开眼好一会儿,才能反应过来自己在哪儿。我的皮肤变糙,睡眠变差,腰还粗了一圈。然而打击不仅如此,曾经一直以“年龄小”沾沾自喜的我,也开始被家人视为剩女,他们开始催婚了。也就是那年冬天,从小养育我的外婆去世了,可我正在广州出差,错过与外婆见最后一面。我还记得,那年冬天仿佛格外冷,冷得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即将30岁的我,公务员、考研升学、高薪名企我都体验过了,为什么依然过得不开心,难道我的选择是错的?

当时迷茫的我,忍不住从书中寻求答案。不经意间,看到“财务自由”这个词,猛然清醒。虽然我曾经听过这个词,但我总以为,“好好工作、好好赚钱”就能实现我想要的财务自由,殊不知:我的高薪是用大量的时间和健康换来的,赚得越多就越不自由,而一旦停下来,生活就没有了保障。如果一直在这个“怪圈”里努力,即使月薪可观,也很难摆脱穷忙的命运。“财务自由”的重点不是财富,而是通过财富创造被动收入,带给自己身心自由。也就是说,让钱为你工作换来的时间和空间,才是真正的自由。于是我开始努力学习理财知识,并且不断实践,才有了30岁之后大家熟知的经历:从咨询公司辞职,降薪加入NGO,学理财,出书,一不小心成了豆瓣网红;又因为投资爱好结识了现在的老公,并且一起携手成家创业。我3年实现了财务自由,也拥有了3个可爱的宝宝;8年公司达成融资目标。

虽然我现在拥有了上述的小成绩,但是我曾不止一次地回想:如果我20岁就能懂得财富思维,现在我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呢?这个思考,正是促成我写本书的原因。十余年的理财教育经历,让我接触了大量的年轻人。我非常清楚他们内心各种各样的困惑:“老师,我要不要回老家考公务员?”“老师,今年就业形势不好,我是不是该考研?”“老师,我是去大公司好还是自己创业?”

几乎每一次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会想起自己20岁时的经历。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八成都绕不开钱。我也深感年轻人的财商知识真的比想象中匮乏得多!

我们都熟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人的社会行为和他对钱的认知息息相关。我始终认为,面对迷茫和挫折,不要害怕,更不要躲避。除了有前辈的经验可以借鉴外,更应该及早学会从“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看待世界。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这些道理。

1. 正视金钱

从小学到高中,在我们接受社会教育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处于“不需要自己赚钱”的真空环境。父母为我们提供生活和教育的资金支持,让我们可以安心学习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科学知识,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却对钱的规律既陌生又未知。这也导致很多人进入大学,甚至踏入社会之后,陷入一个被消费绑架的状态:成为典型的月光族,用遍信用卡、花呗、借呗等借贷方式,被负债追赶,生活在对钱的焦虑里。

虽然人生成功与否,并非只能用金钱衡量,但要活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往往无法脱离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正视金钱,越早越好。

2. 投资自己

所谓投资自己,远远不止金钱,而是用CEO思维,树立个人品牌。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曾经说过:个人专长的寿命,要远远长于企业的寿命,将个人的风格与能力形成特色,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建立个人品牌的关键。通俗地说,就是当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一提到你的名字,别人会立即想到你的专业能力、个人特质和工作价值,而不只是你的职务和头衔。

这种投资自己,需要我们把自己当作资产不断地增值,这也是一种投资思维。

3. 把握青春

长投学堂帮助过的200多万名学员中,我见过月入2万、工作5年,竟然还月光的卡奴;也见过月生活费1200元、不打工、不兼职,用理财方法在大学4年攒足2万元的优秀女学生。在我公司的员工里,也有很多逆袭的年轻人:有爱打游戏的小程序员,在接触理财后,分析了大量的财务报表,5年赚了100万元,超过老爸一生的积蓄;有学霸富家小姐,不靠爹妈,裸辞银行经理职位,靠理财和爱好追逐自己的梦想。

所以,无论你现在学业如何,家庭条件好环,颜值是否出众,这些都不要紧;也许你现在正春风得意,又或者身处逆境,也都别太在意。因为,你眼前所看重的,可能在多年之后会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人生的路还很长,年轻才是你最大的一笔财富。但是要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用正确的方法去经营生活。“理财就是理生活”是长投学堂的slogan,也是我创立长投学堂8年来,形成的最深刻、最强烈的感悟。在长投学堂的200万+用户中,我们接触到各式各样与金钱有关的真实案例,感受得到大家的焦虑、纠结、痛苦和迷茫。但通过理财学习,很多人都开始正视金钱,重塑自己的金钱观,从具体的理财方法入手,领悟背后的财富思维,再将其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理”顺生活。

我和我的先生,也曾是万千理财群体中的成员,我们经历过一番因金钱而挣扎的痛苦历程,最后下决心学习理财;也经历过几番摸索,收获经验和教训,最终享受到理财知识带来的财富以及财富给生活带来的更多自由和选择。我们的生活因理财而变化,因理财而美好,这是我对“理财就是理生活”的理解。在我们的用户身上,理财改变生活,也无数次地上演和验证。

从理财到理生活,我们始于对金钱的焦虑,陷入对学习的热忱,忠于活出更好的人生。希望你读完本书,也能理顺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查理·芒格“走到人生的某个阶段时,我决心要成为一个富有之人。这并不是因为爱钱的缘故,而是为了追求那种独立自主的感觉。我喜欢能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到他人意志的左右。”第1章建立对财富的认知 复利思维认清财富的本质从1000万元测试开始:认清财富的真实分量

2018年有两项数据引起广泛热议:一是知名财富研究机构胡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提到了财务自由的衡量标准——一线城市的高净值人群认为1.3亿元可以达到财务自由;二是中智咨询人力资本数据中心公布的全国本科应届生平均起薪为5044元。

两项数据对比之下,很多年轻人对生活和工作显得格外茫然:每天顶着老板和客户的压力加班熬夜,即便是高薪的工作,财务自由也遥不可及,那么努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谆谆教导且我们自己也深深笃定的“好好学习——考一个好大学——拥有一份好工作——收获一个美好的人生”,这一逻辑闭环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仿佛读书和学习的目标变得愈发功利,遑论读书的理想和情怀。

不得不说,年轻人的迷茫和焦虑普遍存在。经常有大学生朋友向我咨询:水湄姐,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办?我总是焦虑、迷茫,怎么办?我的专业太冷门,没有“钱”途,怎么办……

每次被问到这种问题,我都会反问他们:如果不考虑收入,你自己究竟想做什么?或许这种问法太空洞,于是我提出一个测试:假设你现在每月有80万元的收入,注意,是每月80万元,也就是每年有将近1000万元的收入。这些收入会自动转到你的账户中,你可以不用上学,不用上班,有24小时的充分自由时间,那么你最想做什么?

我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但是这两年,我收到的答案让人大跌眼镜。“钱”的瓶颈,无处不在

我听到的近乎80%的回答是:环游世界。这很常见,通常收到这样的回答,我会进一步问他们:那环游世界之后呢?对于这个问题,回应我的答案里却很少听到肯定的答案,取而代之的多是支支吾吾的言语和空洞迷茫的眼神。

我听到的另一个高频回答是:创业。我们单位曾经有一个大学刚毕业的男孩子,他说如果有几乎用不完的钱,就去创业。我进一步问,创业也不一定需要每年1000万元,你想开什么样的公司呢?他说不知道,但什么都想试一试,零食店、奶茶店、互联网公司等都可以,每年1000万元,一年倒闭一个,也差不多各种公司都能试一遍了!当时,在场的人哄堂大笑,我也不由自主地笑笑。

还有一种回答更为实际:我想给爸妈买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买几套房子保证以后生活无忧,带他们到处走一走、看一看……

类似的回答还有很多,但核心都是:他们因为“钱”,没有实现自己的想法;也是因为“钱”,他们想不出自己究竟还想做什么。

因为钱不够,所以我们的生活捉襟见肘;因为钱不够,所以我们的理想让位于现实的需求。其实,1000万元的测试只是一个引子,让大家可以放开思路去思考自己想做的事,但在这个过程中,钱却成了一个瓶颈,无法回避却又无法解决。

关键是,钱的问题真的无法解决吗?我们不妨先来正视财富的本质,抽丝剥茧地看一看财富到底可以满足你的什么需求。解构对财富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众所周知,该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进行划分,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见图1-1。若要实现更高一层的需求,必须先满足低一层的需求。如果仔细观察这个金字塔,就会发现:财富在这其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

著名财商读物《小狗钱钱》的作者舍费尔是全球知名的“财务自由之父”,他的经历很奇特:26岁破产,一无所有,但不到4年,他又成功致富,完美逆袭,不但彻底摆脱了逆境,还实现了财务自由。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他把财务自由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获得财务保障;第二步是获得财务安全;第三步是获得财务自由。图1-1 马斯洛需求理论金字塔

将马斯洛需求理论和舍费尔财务自由的三个步骤进行解构就会发现,钱给我们带来的需求满足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生活所需和安全感,即财务保障;第二层是个人价值和社会认可,即财务安全;第三层是梦想和自我实现,即财务自由,见图1-2。图1-2 金钱需求金字塔第一层:基本生活所需和安全感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N.格里高利·曼昆,在其经典经济学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人的需求有需要(need)和想要(want)的区分,前者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比如基本的食物、水、住宿(廉租房)等,而后者则满足人更高级的需求,比如更营养的食物、更可口的饮料、更豪华的房子等。无论是实现“需要”的还是“想要”的,都是需要“钱”的;换句话理解,“钱”属于“需要”,而“很多很多的钱”则属于“想要”。

我们需要钱来帮我们实现第一层需求,即财务保障,这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没有钱,我们吃不饱、穿不暖,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遑论更高追求。不过在这个物质充裕的时代,我们绝大部分人通过工作早已满足了自身生存的第一层需求。而在此之上,是个人价值和社会认可,乃至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第二层:个人价值和社会认可

今天我们对如何获得个人价值和社会认可,或多或少都有些体会。在学生时代,父母赚钱送我们进入学校读书,希望我们接受好的教育,取得好成绩。好成绩不但是我们对知识掌握和学习技能的量化指标,还是最终获得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

进入社会,我们期待能有一份好工作。可究竟什么是好工作呢?通常我们脑海里首先想到的都是银行、投行、咨询公司、政府部门等。每天穿着光鲜亮丽的职业装,出入高档的写字楼,在豪华的购物商场消费,有稳定的现金流和五险一金,也有一条清晰可见的升职加薪路径,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体面的社会形象。

当我们收获了这些社会价值之后,也会努力赚钱培育我们的下一代,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完整闭环:父母赚钱养育我们——我们努力读书,取得好成绩——收获好工作——继续赚钱——培养下一代。在这个过程中,“钱”的角色贯穿始终。金钱上的富有,不但能为消费提供有力保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价值和社会认可,这就是人们对财务安全的需求。第三层:梦想和自我实现

当个人价值和社会认可满足了自己对财务安全层面的需求后,我们该去追求什么呢?也就是说,钱不再是问题,你还有没有更高一级的目标和想法?在这一点上,我有更深刻的体会。

我大学时学的是纺织专业,严格来讲,我读的并不是大学而是大专。这种学历能找到工作已经要偷笑了。当时我在亲戚的帮助下,进入团委当公务员,虽然薪水不高,但能保证自己基本的生活所需。这满足了我对财务保障的需求。

后来,我攒钱去读MBA,然后进入咨询公司工作,拿到了公务员难以企及的高薪,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对财务安全的需求。

但高薪让我不得不承受超乎寻常的工作强度:一年超过11个月的出差,以及每周超过80个小时的工作负荷(其实这并不算极限,我的一位师兄在投行,每周工作时长超过120个小时)。日复一日,就这样过了3年,工作中的一切都不再让我有新鲜感和成就感。五星级酒店的丰盛早餐已经失去了吸引力,著名的旅游城市也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工作地点而已。我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人生。

直到30岁那年,家里开始催我找对象,从小养育我的外婆去世了,可我那时正在广州出差,错过与外婆见最后一面。那一刻,我开始思考工作和生活的意义,真的只是为了钱吗?于是我下定决心学理财,认真看待“钱”这件事。我想弄清楚,有没有什么方法,是我不用做不喜欢的工作,就可以获得钱。后来经过系统学习,投资理财没有辜负我:持续几年的投资,让小熊同学(我的先生)和我有了不靠工资也能获得的被动收入,这份被动收入还超过了我们的工资薪水,可以说,我们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财务自由。

这个时候我们恍然大悟:钱从来就不是工作的唯一目标,更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既然投资理财带来的收入可以让我们当前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那我们完全可以不用为了钱,在不喜欢的人或事上浪费时间,而是直奔目标,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我辞掉高薪的咨询工作,选择了一份NGO的工作,薪水是原来的1/3,但我真的是发自内心地热爱。与此同时,我先生也可以随时辞职去创业,不用过多考虑经济问题。

可以说,我今天的一切就是“钱”带给我的,虽然“钱”不是我的最终梦想,但是拨开“钱”这片障目的树叶,我才真正认清了自己的想法并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实现了财务自由。在这个过程中,“理财”这一理念对我起到了逆转性的作用,让我从一个只会靠工作加班赚钱的“空中飞人”,变成一个可以让钱为我工作的“自由人”。那么,理财究竟是什么呢,普通人如何从零开始,从死工资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呢?

这一切,要从“富人思维”说起。发现创造财富的秘密认识富人思维的奥秘

什么是富人思维?简而言之,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把钱当作工具,后者把钱当成目的。把钱当工具,你就是钱的主人;把钱当目的,你会一直被钱绑架。

我在30岁之前的想法是典型的穷人思维,认为工作就是为了赚钱,赚了钱就要花掉,好好犒劳自己,不然对不起我在工作上付出的辛苦和委屈。但事实上,这个认知的结果就是,我永远在为了钱而工作,永远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总是想:等我的资产达到了某个值,就可以不用工作而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到最后我发现:我的钱永远不够,一直在这个“赛道”上无限循环。

后来在30岁那年,我开始系统接触理财,实现了从穷人思维向富人思维的转变。我才明白,理清自己的财富才能理清自己的生活。查理·芒格曾说过一段话:“只要做好准备,在人生中抓住几个机会,迅速地采取适当的行动,去做简单而合乎逻辑的事情,这辈子的财富就会得到极大的增长。”对我来说,“理财”是人生中这“几个机会”中最重要的一个。

什么是理财?很多人一听“理财”会本能地想到买股票、买基金或者买P2P这种跟钱打交道、很具体的投资行为。我接触的很多年轻人第一反应都是:我没有收入,没有存款,拿什么理财?其实,“理财”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误解,认为只有有钱才能理财,然而我更倾向于把它作为一种“思维”,去“认清生活的根本”,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认清生活的根本”?《资本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将这一论述落实到一个人身上来分析:这个人的财务状况是经济基础,而上层建筑则是这个人呈现出来的状态。究竟是什么决定你当时当下的选择?是什么让你权衡之下,选择了放弃和妥协?又是什么让你丢掉兴趣和梦想,投入另外一种人生?归根结底,还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虽然我在40岁前实现了“弯道超车”,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每次我回想起从前的经历都会感叹:如果我开始得更早一些,就可以少几年浑浑噩噩的生活,多一些快乐的时光;可以不用彻夜加班只是为了赶一份枯燥的报告,而是能够多一些和喜欢的人交流沟通、享受生活的幸福。

但不管怎样,最好的时光永远是当下。英国有句谚语:“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从现在开始,认清理财思维并开始实践,就可以不必绕弯路。而当你学会“理财”这种方法,将拥有一整套“富人思维”,会从源头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剖析,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不断成长,最终达成自我实现。

那么,富人思维主要有哪些呢?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有三个:第一是“老鼠赛跑”和“人生快车道”的区别;第二是现金流四象限;第三是复利思维。

1. 富人思维之一:认识“老鼠赛跑”和“人生快车道”

什么是“老鼠赛跑”?什么又是“人生快车道”?经典电影《遗愿清单》里有一对老人,因为生命垂危住在同一间病房。他们一贫一富,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经历了各式各样的历险:从高空中的飞机一跃而出,驾驶福特野马赛车你追我赶,参观金字塔,参加狩猎远征……用剩余不多的时间燃烧他们的整个生命。最后一刻,他们闭上了双眼,敞开了心扉。

这部影片好评如潮,然而有一条影评让我印象很深:“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个受工作、家庭拖累一辈子的技工巧遇有钱人,在死前放纵了一段日子的故事……其实要我说,你一辈子注定被这些乏味的事牵扯,至死方休……”其中,这句“一辈子被这些乏味的事牵扯,至死方休”所形容的生活模式,在《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里被称为“老鼠赛跑”,见图1-3。老鼠不断地在一个圈子里奔跑,可即便跑得再快,也无法摆脱这个圈子,正如我30岁前的生活状态。图1-3 老鼠赛跑

同样,大多数人走入社会,每天为金钱而工作,拿到工资之后就用于消费——买房、买车,还信用卡欠款;然后付出更多青春和精力,升职加薪;再开始新一轮的消费升级——买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更多的奢侈品……这就如同老鼠一样,永远无法摆脱忙碌的生活现状,永远为钱奔波,为生活焦虑。

而富人则会有另一套生活方式。他们不再靠死工资来生存,因为他们的钱来源于钱本身,也就是让钱为自己工作,哪怕失业、生病、工资终止,也依然有收入,便不再受制于人,能够更加从容不迫地生活。富人所处的生活模式有一个与“老鼠赛跑”相对应的称呼——“人生快车道”。

在《遗愿清单》里,摩根·弗里曼饰演的技工就是陷入“老鼠赛跑”泥潭的穷人,而杰克·尼科尔森则是进入“快车道”的富人。如果可以选,我们都希望成为“快车道”的有钱人。因为有了钱,就可以拥有更多选择,也拥有充足的资金可以去帮助别人。然而,我们普通人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这辈子只能靠自己,除了死工资或者追求一份更高的死工资,别无其他办法,如何能从“老鼠赛跑”转到“人生快车道”呢?

2. 富人思维之二:现金流四象限

在《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里,关于“富人思维”有一套具体的方法论,叫作“现金流四象限”,这是由书中的富爸爸提出的。富爸爸把每个人的收入划分为4个象限,分别是E、S、B和I,见图1-4。

雇员象限——E(Employee)象限:收入完全依赖薪水的人处于雇员象限,如给别人打工,去公司上班等。

自由职业者象限——S(Self-employed)象限:能够脱离打工境界,可以利用专业技能为自己打工的人,处于自由职业者象限,如自己画画赚稿费、专职作家等。图1-4 现金流四象限

企业家象限——B(Business owner)象限:处在这个象限的人,已经拥有一个即便自己不过多参与也能自由运转和盈利的企业,如自己开公司的创业者雇用员工帮他们工作,一旦公司形成固定的商业模式,即便创业者们不在单位,不用朝九晚五坐班,每月也有稳定的现金流入账。

投资者象限——I(Investor)象限:完全通过资本的投资来盈利,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属于投资者象限。

处于E和S两个象限的人,约占总人口数的90%,无法达到财务自由,这也是真实的现状。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成为B象限的人风险相对较大,毕竟开公司需要资本、人脉等各种各样的资源,还要顺应时代的红利和机遇(我自己创业8次,目前只有1家公司运转得比较成熟),但成为I象限的人,却是人人都可以的。当你拥有第一桶金,又具备一定的投资知识的时候,钱是可以帮你赚钱的,并且是源源不断地帮你赚钱。

3. 富人思维的终极利器:复利

认识前面两个富人思维之后,你或许仍然感觉无法落地。即便知道穷人思维会导致我们陷入“老鼠赛跑”的怪圈,即便知道利用现金流四象限可以帮助我们赚钱,但要如何执行呢?这就要说到富人思维的终极利器——复利了。《财务自由之路》的作者舍费尔曾说:实现财务自由的奥秘就是靠复利。他的原话是:“如果你了解复利的力量,却不为了实现财务自由而运用它,那这就是不负责任的忽视。从这个角度来看,贫穷不是美德,而是无知。”那么,究竟什么是复利,又要如何利用复利呢?(1)复利三要素:时间、本金、收益率

这里用象棋的故事让大家理解复利的威力。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国王在象棋的64格里,第1格放1粒麦子,第2格放2粒,第3格放4粒……以后每一格都比前一格加一倍,见图1-5。等到64格时国王发现,整个国家的麦子也不够放。我们用公式来表示是这样的:01263642 + 2 + 2 + … + 2 = 2 - 1

现在,我们用电脑计算一下就可以得出,总共需要的米粒数高达1 844 674万亿粒。图1-5 复利的威力

这就是复利的神奇之处:刚开始时复利效应是很微小的,不易察觉,但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非常惊人的效果。我们可以看看复利的计算公式:时间收益=本金×(1+收益率)

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时间、本金和收益率是复利的三个核心要素。也就是说,本金可以不高,收益率可以不高,但是只要时间达到一定积累,就会产生爆发性的惊人效果。

我们可以用图1-6更直观地来看:假设同样的本金和收益,三个人分别从22岁、27岁和32岁开始投资,那么到每个人60岁的时候,最终的收益却相差几倍。不同起始年龄投资的复利收益对比告诉我们:理财开始得越早,利用复利的威力,你也就能越快、越轻松地实现财务自由。所以完全不用担心现在没有钱,只要起步比别人早,就已经赢了很多很多。图1-6 不同起始年龄投资的复利收益对比(2)人生复利

查理·芒格曾被人问起如何成功,他回答说:“每天起床的时候,争取变得比从前更聪明一点,认真、出色地完成你的任务。慢慢地,你会有所进步,但这种进步不一定很快。但你这样能够为快速进步打好基础……每天慢慢向前挪一点。到最后,如果你足够长寿的话,大多数人得到了他们应得的东西。”这正是一种复利思维在人生中的延伸。

对于年轻人,这两年有一种说法是:“30岁前,不必存钱。”我虽然不认可这句话(存钱,有自己的资金储备,在任何年龄段都很重要,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但我能理解它背后的道理,即不要为了攒钱而忘记投资自己,因为你自己才是最昂贵的资产,你的人生也有复利。也许你初入职场,薪水只有5000元左右,除房租和基本生活开销之外,所剩无几。有的人可能会为了攒钱而攒钱,舍不得上课、学习、考证来自我增值,但其实,如果你舍得对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投资,获得一技之长,你的升职加薪幅度可能会是同龄人的几倍。通常,人在年轻时有三种“资产”值得投资:一是健康,二是知识,三是人脉。

第一,最重要的是健康。这个时代,人人都知道健康重要,但很难做到。对于健康,我支持一句非常务实的观点:活得越久,你会越富有。前面我们提到复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子是“时间”,投资的时间越长,复利效应也就越明显。股神巴菲特的财富也是到了60岁才有了指数级的增长。假设他没有活过60岁,那么即便他之前的选股能力再高、投资决策再正确,后面的传奇故事也就不会发生了。有意思的是,很多著名的价值投资者都长寿: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这对好伙伴,一个出生于1930年,一个出生于1924年,还在愉快地投资;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享年82岁;著名的价值投资者费雪,享年97岁;鼎鼎有名的邓普顿爵士,享年96岁……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价值投资者因为不够长寿,还没等到收获投资的果实就离世了。无论如何,身体健康最重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可以让你在人生这一场长跑中坚持得更远。相反,如果是因为年轻而空耗年华,透支生命,也会收到负向的复利结果,见图1-7。图1-7 正向复利与负向复利

第二是知识。我们都听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等。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很多人为了追求知识会阅读很多书籍,学习很多知识付费的课程,甚至每天阅读大量的公众号文章;还有一些人,会在工作几年之后考虑要不要去读MBA或者出国读书来充实自己。

我们必须承认,这些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因为我们的时间宝贵,对于知识的投资通常要考虑以下两点:一是要明确目的。我见过很多年轻人表面上很勤奋,但是却不清楚做事背后的目的。他们的兴趣可能很广泛:烹饪、健身、画画、职场管理……但如果你问他们,这是为了什么,他们通常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或者说“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泛泛而学”很多时候是没有想清楚目的,而我们在学习上的投资,围绕着目标进行,才能够帮助我们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例如,如果你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你的目标是升职加薪,那么你在知识上的投资,就要围绕着“升值加薪”这个目的进行。这时考CPA对你来说,是升职加薪的必备要素,花时间学习CPA相关的课程就是刚需,值得你花时间和精力去投资。二是知识要系统化。如果不是新媒体从业者,与其去看10篇独立的公众号文章,不如去读一本经典图书。毕竟对于作者来说,构思一篇公众号文章和构思一本书,门槛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要有意识地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即便不得不进行碎片化获取,也要锻炼自己系统化的能力。这样,我们的知识结构才能够更扎实和全面,避免以偏概全,也有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

在目的明确和系统化这两个前提下,你对知识的投资才可以清晰量化,才能体验到知识的价值。

第三,人脉是你的圈子,当你愿意为经营人脉而投资时,你也会收获人脉的复利。1938年,哈佛大学开展了史上对成人发展研究最长的研究项目:什么样的人最幸福。这个研究项目长达76年,同时跟踪了724人,几十万页的访谈资料与医疗记录,最后研究结果表示:良好的社会关系能让人们过得开心幸福。这个良好的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家庭和睦,同事、朋友、邻居、亲戚之间关系融洽。而且,一个拥有良好的“温暖人际关系”的人,在人生的收入巅峰(一般是55~60岁)比平均水平的人每年多赚14万美元。所以,不要忽视人脉的复利。规划终生财富路径

了解了富人思维这项武器,或许你对理财的认知仍然感觉抽象,所以还需要做好个人的财富路径规划,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用SMART原则确定目标;第二步,掌握思维工具;第三步,开始为实现自由的人生而努力。第一步:用SMART原则确定目标

目标的重要性我们无须赘述,如果目标不清晰,不仅容易导致努力的方向走偏,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那么,我们要如何确定目标才能确保执行顺利呢?通常我们至少需要确定三个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来完成自己不同阶段的要求。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其中,SMART原则可以帮助你轻松完成目标。SMART是五个关键词的首字母,也就是说,一个好的目标应该是具体的(S-Specific)、可量化的(M-Measure)、可达到的(A-Attainable)、有相关性的(R-Relevant)并且有截止日期的(T-Time-bound)。例如,某人想让自己在短期内存下一些钱,那么类似“我下个月要存1000元”这种目标,就不够具体,也不好控制。根据SMART原则,有效的目标应该是:我接下来30天之内,预计存款1000元,即平均每天要存下约35元。其中,“存款1000元”是具体的(S);“30天内”是有截止日期的(T);“每天35元”是可达到的(A);存钱跟你的生活是有相关性的(R);以上所有都是可量化的(M)。

目标拆解得越详细、越具体,实现的难度就越低,执行也就越容易。一个月下来,即使不能百分百达到计划目标,也不会相差太多。如果执行得好,自然会获得成就感,从而建立良好的正向循环。

不妨参照SMART原则,给自己设置一个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通常,短期目标时间在3个月以内,中期目标时间为1~3年,而长期目标的时间则是3年以上。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小明同学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他的短期目标是3个月以内存下3000元,那么3年以后大学毕业那天,他就能存下36 000元,这个可以当作他的中期目标。而他的长期目标,则可以是在10年内实现个人资产20万元,见图1-8。图1-8 小明同学的SMART目标设定

别以为20万元很遥远,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复利吗?小明在大学期间,运用SMART原则,在毕业那天存下36 000元,这是他的第一桶金。之后他进入职场,扣除用于房租和置办职场行头的10 000元,把剩余的26 000元用于投资规划,按照年利率10%计算,10年的资产是6.7万元,看起来和20万元差距很大是不是?但你别忘了,他工作之后是有工资的,如果每个月拿出1000元工资进行基金定投(我们在最后一章会着重讲到),保持年利率10%,10年之后,就是206 552.02元,加上之前的6.7万元,总额达27万元之多。

而这一长期目标,只需要他在大学期间每天存下35元;在他工作之后每月存下1000元,就可以实现了(当然,有的读者会认为10%的年化收益率太高,但其实这是理财的基本要求,我们也会在后面章节详细讲)。第二步:掌握思维工具

当然,财富不仅限于“钱”,你的时间、人脉、青春、兴趣爱好、学历、知识……都是财富。在我看来,理财就是理生活,理财的思维可以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接下来的内容,我会在时间配置、自我增值、开源变现、职业选择以及财务规划五个模块,分别介绍超级实用的理财思维和工具,帮助你做出更清晰的判断和选择。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自己不仅熟练掌握了理财投资的方法,还可以将理财思维灵活地应用到生活中,不仅在“钱”的问题上想得明明白白,生活很多其他方面的难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五大模块的思维工具具体有哪些呢?我们可以先来初步认识一下:

1. 时间配置:巴菲特20打孔法/愿望清单法/资产配置法

年轻是美好的,又是稀缺的,每个人的青春只有短短几年,但仔细思考,人生又何尝不是稀缺的?在你身边,可能有人忙着升级打怪,有人忙着学习奋斗,有人忙着升职加薪……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会让自己被外在事务牵着走,陷入一个穷忙的境地。

在这个模块,你将学会如何聪明地规划生活,让每一分时间,每一次接触的人、事、物,都成为自己的无形资产,为自己的人生赋能。

2. 自我增值:资产负债表/跨学科思维模型/能力圈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与此同时,过往看似不相关的专业和学习,反而可以成为你的“个人资产”,打造你的专属“跨学科思维模型”,从而不断拓宽“能力圈”,收获人生的现金流。

你会发现,不管是想放飞自我,坚持“无用之用”,还是想跨学科转行,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人生的更多可能,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都是可以实现的。

3. 开源变现:富人时间价值思维框架/MPS开源法

一提到开源,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出现洗盘子、当服务员、做收银员这样的画面,这种赚钱方式并不是自由的,其本质依然是“售卖时间”。这一模块,你将收获“富人时间价值”思维框架。在这个思维框架下,你会清晰地看到你的时间也是有成本的,付出每一分的时间,都要争取投入产出比最大化;你还能够学会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聪明地赚取开源收入。

4. 职业选择:价值投资量化方法/资产收益率/护城河思维法

每天的工作至少占用我们8小时,一生至少用时30年。它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你填报大学志愿,甚至不亚于选择人生伴侣。但很多人对待工作,更多的是出于对现实的妥协,而非斟酌再三后的价值选择。事实上,看一家企业值不值得你去效力,能不能给你带来丰厚的薪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分析一家公司值不值得你去投资一样,你需要了解它的“盈利模式”和“增长空间”。一般来说,能帮我们赚钱的好公司,也值得你付出汗水和青春年华去为之奋斗。在这一模块,你将收获如何用“护城河”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去判断一家公司的好坏,你将会用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工作”这件事,最终让工资为你的财富积累助力,让你的财务自由之路走得更稳更快。

5. 财务规划:人生阶段财务需求/资产增值法/50∶50资产配置法

财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它的功能和使命也不同。我们已经知道复利的奥秘,知道复利是由本金、收益率和时间三要素构成的。在时间维度上,我们已经知道越早开始理财越好,但另外两个要素如何提高呢?当我们没有本金或者是本金很少的情况下,如何从零开始拥有第一桶金?当我们面对10%或15%的高收益率,怎样去判断真假?最后这一模块,你将收获具体的财务方法论,遵循清晰的路径,从现在开始构筑自己的财富王国。

读完这五个模块,你一定会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思维看待生活。理财,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看似抽象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用理财赚取收益,让钱为我们工作,绝不是少数人的独享,人人都可以通过理财创造从容不迫的人生。第三步:开始为实现自由的人生而努力

当你认清“钱”的本质,能够不依靠工作挣的死工资也不必为生活担忧时,你将会拥有人生的自主权,去迎接更广阔的世界。

有句俗话:人们总是高估自己一年能做的事,却往往低估自己10年可以做的事。如果你每天朝着规划的方向进步一点点,可能开始你自己都发现不到,但是越到后面,你的人生会越走越顺。年轻时不为工作租房而四处奔波,可以从容做上自己喜欢而又有价值的工作;中年时不为中年危机、买房还贷而伤神操劳,拥有充足的财富应对危机,享受生活;老年时不为年老体衰而对往昔叹惋,能够悠然自得。因为你从前的每一步选择,都在创造着生命中的美好……这一切结果都是因为你提前预见未来、及早规划,为自己争取了一个从容自由的人生。

从现在开始,开启你的自由人生,你准备好了吗?思维导图知识点复盘阿道司·赫胥黎“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第2章规划最宝贵的时间资源 稀缺思维重新认识时间时间的本质——资源

人们经常在年末或年初暗下决心:我绝不会让光阴虚度,新的一年我要努力用好每一分、每一秒。也许你会看一些“自律决定人生”“如何度过周末,就如何度过一生”这样的公众号文章给自己加油鼓劲儿;或者你读过《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我怎样毁了我的一生》这种让人警醒的书,而决定抖擞精神,不允许自己有一分一毫地松懈……

但仔细想一想,如果你是一名大学生,要在4年时间里,从学习、交友、谈恋爱、参加社团、旅游、读书、兼职赚钱和实习工作这8项里面,只能选出4件事去做,你应该选哪4项?如果一个刚入职的职场新人,要在一年的时间里,从学习外语、考专业资格证、拓展社交圈、脱单找人生伴侣、开源兼职、升职加薪等选项里,选出最重要的3个,该如何选择?

我相信有人肯定会有疑惑:“明明看着都是有意义的事,为什么不能都选呢?毕竟人生要丰富多彩才好。”而实际上,少即是多。想什么都做好,往往都做不好。时间是稀缺资源,极其有限。

我曾读过一本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书——《每周工作4小时》,作者的理念颠覆了我一贯的认知。这本书的作者名叫蒂莫西·费里斯,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讲师,也是著名的企业家。他不仅精通6门语言,还获得过散打冠军;与此同时,他还常常四处旅游,足迹遍及全球。他之所以能做成这么多事,恰恰是因为每周工作4小时——只选择做很少但很重要的事。简而言之,就是“抓大放小”。

对此,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很多读者问我:水湄,你作为3家公司的创业者,每天奔走于客户和商务活动之间,要当网红录课程,又要出席品牌活动,是不是睡觉都觉得浪费时间?你的周末或者假期,是不是都用来上课充电而没有出去玩的时间?你的日程,是不是都排得满满的?

真实情况恰恰相反。作为一个创业者,我也听说创业圈的很多老板“每天晚上两点下班”“见过凌晨四五点钟的太阳”或者过度劳累搞垮身体的例子,但我不仅每天准时下班还常常鼓励员工不要往死里做事,而是要“学会偷懒”——选最重要的事去做就好。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人每天只有24小时;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把一两件事做精、做透,其效益远远大于做10件事却博而不精。

因此,“如何度过周末,就如何度过一生”这种言论或许没错,毕竟人的生活状态会形成惯性,影响人生的每一天。但是这背后的逻辑,可不是什么打鸡血拼个分秒必争,而是“聪明规划”。所以这一章,你将学会如何聪明地规划时间——在最少的单位时间内创造最大的价值,同时享受生活,给未来创造更多的快乐回忆。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有限性用另一个更恰当的词来形容,即稀缺。我们经常在美剧中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个求职者去面试,如果面试官觉得求职者不合适,在面试结束时会说一句话:“Thank you for your time.”这正是时间稀缺的具体体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的著作《经济学原理》,被全球高校奉为经济学的经典教材。这本书的开篇就提到“经济学是研究稀缺性资源配置”的学科。在这基础之上,我们才有了各式各样的经济行为。

我们的时间有限,不能每件事都做,必须要学会比较和取舍。克服人性中的贪婪,选择最重要的。其实,很多“月光族”“剁手党”之所以会欠下巨额债务,正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稀缺的重要性,放纵自己的欲望,无限扩张而造成的后果。对于年轻人来说,青春是资本,但青春也是有限的。

我在线下活动中遇见过一些年轻的读者,他们的梦想是把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其中有一名大四的同学叫小娜,她跟我说她参加了3个社团,分别是外联部、秘书部和校园广播台,每天的日程都很满。中午去广播台播音,晚上去两个社团参加活动,回到寝室和朋友打游戏,顺便再追两集热播剧。她认为社团能带给她人脉,打游戏能跟上时代,看剧是爱好所趋。虽然每天安排都很满,但每一件事都是让生活过得充实的因子,无形中感觉自己拥有了许多技能。偶尔,小娜凌晨也会发朋友圈诉苦:“太忙了,求解救。”但这诉苦的背后,却难掩一股小小的得意,似乎“能者多劳”是一个特别值得炫耀的标签。

小娜的状态其实不仅限于大学生,很多职场新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感觉自己很忙,忙着工作、学习、考证、社交……但回望过去一年进行总结,似乎又没有成果。这恰恰是我不推崇的“能者多劳”,因为这么做并没有认识到时间和精力的稀缺性,更重要的是,没有弄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

相似的例子还出现在我自己的公司里。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为什么个人能力强的人,反而职业发展不顺利?》,文章中提到,能力强的优秀员工会因出色的专业能力走到管理岗位,但问题就会随之出现。他们的能力太强,任何事情都愿意自己做。写一套程序代码,实习生可能需要两天,他们只要两个小时,bug率还更低,于是干脆自己写;写一篇营销文案,新人可能要憋个一两天,他们可能不到半个小时就写出来,于是一边抢着做,一边心里嫌弃:怎么这都写不出来,还这么慢?真是没用!到最后,新人没有培养起来,把自己也累到不行。

每次见到这种情况,我都会狠狠地告诫他们:一定要记住,你们的岗位是管理者,你们的职责是把新人带起来,实现公司长远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自己执行。时间有限,你的事情是做不完的;时间也是有成本的,你必须要知道什么事情更重要,对你价值最大,而不是面面俱到。机会成本:将时间价值最大化

既然认识到“稀缺”的现实,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什么事情对我们来说价值更大呢?我们来认识另一经济学原理——机会成本。

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即被放弃的一方的收入为机会成本。例如,一天只有24小时,除去吃饭、睡觉、上课、上班等时间,还剩约4个小时的可利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如果你选择看剧,就要放弃打游戏。驱动你选择的背后,往往是价值高低的考虑——选择价值最高的一方,放弃机会成本最低的一方。例如,虽然看剧和打游戏都能为你带来愉悦感,但看剧制造快乐因子的可能性更多,打游戏输了还会产生烦躁情绪,也许经过评估,最后选择看剧。这样就能把快乐值提高,把损失降低。同样,如果以“效益最大化”来衡量,培训、上课、娱乐、社交都是你想做的事情,但时间是稀缺的,不可能每个事项都能做到专注,所以只有做最重要的事,才能取得你最想要的结果。

那么,明白稀缺和机会成本之后,我们要如何规划每天的生活呢?你不妨把人生想象成一个不能重来的养成游戏:5年之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10年之后,你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是大学生,是希望成为社团学生会的社交达人,拥有广阔的人脉?是希望早早收获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offer?还是希望顺利考完雅思、托福、GRE,继续出国深造,去看更广阔的世界?如果你是职场新人,是想早早踏入婚姻的殿堂,还是一心做事业,把感情的事暂且放一放?你是想成为一个朝九晚五、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白领,还是想成为一个每日接稿写作或者是拥有自己工作室的自由职业者?

弄清最重要的事,以终为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时间稀缺”这个前提之下,如何让时间价值最大化呢?这里我们引入3个规划金钱的工具——巴菲特20打孔法、愿望清单法以及资产配置法。这3个工具原本都是经典的投资方法和工具,但同样也可以用在时间规划上。毕竟时间和金钱都是我们的资源,对资源合理利用,才能让我们从容不迫。同时,很有可能在学会时间规划的同时,学会了理财方法,一举两得。确定人生最重要的事

如果一生只能做最重要的事,你会选择做什么?如果这个问题一时回答不上来,不妨把范围缩小至一段时期——大学4年或职场前3年,你只能做20件事,你会选择做什么?

这个问题来源于巴菲特的20打孔法。曾经有人问他,如何选出最赚钱的股票。他反问:如果一生中只能做20笔投资,你会投资什么?巴菲特的投资特色就是“以静制动”。他有两句话体现了他在投资上的“懒”,一句是:“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就不要持有它10分钟。”另一句是:“我最喜欢持有股票的时间是永远。”

我的先生小熊也是巴菲特投资法的资深追随者,为了等一只好股票跌到合适的价格,他常常会等上几年甚至10年才会买入,而后悠然坐等收益。其实,这就是一种“少即是多”的体现。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才要集中发力,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专注。

有了20这个次数的限定,就相当于把次数变成了稀缺资源,每用一次,就少一次,相当于打了个“孔”,所以叫“20打孔法”。正因为这样,投资者才会认真考虑每一笔投资,力争做到零亏损,做出最好的20笔投资。应用巴菲特20打孔法找到20件最重要的事,具体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列出所有想做的事并进行分类;第二步,精简每个类别里的事项;第三步,完成。第一步:列出所有想做的事

为了清晰展示巴菲特20打孔法的原理,我们以一名刚踏入职场的新人王楠为例。假设她23岁,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出纳,她很喜欢自己的职业,目标是成长为一名资深财务,升职为部门主管;业余时间她喜欢写作,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文字影响到更多的人;同时,她也对爱情和家庭充满了向往,未来3~5年是她职场发展的快速上升期,也是决定她人生方向的重要选择期。但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她只能做20件事,该如何选择呢?

首先,试图让自己安静下来;然后拿出纸和笔,罗列出所有想做的事情。不管这个事情是否重要,是否会成为最终的20件事之一,都要先把它们列出来。以王楠为例,根据自己对职业和家庭的预期,她先一口气列出了36件未来3年想完成的事,见图2-1。图2-1 王楠的愿望清单

乍一看,36个愿望不少,但通过比较,明显看出这36个愿望有重合的部分:例如,去普罗旺斯看薰衣草和去遍全世界的迪士尼乐园都属于旅游类;考CPA和CFA资格证都属于职场成长类。而且,不同的愿望维度也不同:例如,玩一次蹦极需要2~3个小时,最多不超过1天,而练出马甲线可能需要1个月,甚至2~3个月。这里,我们需要先对这36个愿望进行分类,把同类别的放到一起;再合并同维度的选项,分清主次。现在,我们先把王楠的36个愿望分为5类。

第一类:职场成长。考CPA资格证,考CFA资格证,考雅思,读100本书,考一个硕士文凭,年度考评拿到A。

第二类:婚恋生活。交往男朋友并结婚,生1个孩子,举办一场豪华的浪漫婚礼,去北海道“非诚勿扰”拍摄地度蜜月。

第三类:旅游出行。去普罗旺斯看薰衣草,和闺蜜一起参加台湾环岛骑行,去遍全世界的迪士尼乐园,带爸妈完成一次出国旅行。

第四类:兴趣爱好。考驾照,养一只猫,养一只狗,练好化妆技术,练出马甲线,开一个个人公众号并做好运营,吃遍所在城市的美食,每天写1000字,看完豆瓣Top250电影,学习插花,参加一次马拉松,给自己买一个CHANEL包包,报一个游泳课,考AOW潜水证,玩一次蹦极,听一场陈奕迅的演唱会,学会尤克里里,学会烘焙。

第五类:理财投资。拥有自己的房子,存够10万元,每天记账,给全家买保险。第二步:从同一类别里“精简”

在第一步中,我们已经把36个待做事项分为5类,但不得不说,还是太多。我们已经知道时间和精力是稀缺的,选择也是存在机会成本的,所以必须学会精简。在众多同类的事件中,选择机会成本高的事情来做。那么,如何判断机会成本的高低呢?归根结底,还是从目标出发的。在王楠同学的案例中,她很喜欢自己的职业,目标是成为一个资深财务,并且能够成为部门主管,她业余时间最大的兴趣爱好是写作,与此同时,她对爱情和家庭也抱有期待。围绕着这样的目标方向,我们来看看如何进行不同领域的价值选择。

第一类:职场成长。进入职场后仍然坚持学习,自我增值,这是好事(关于学习第三章会详细展开),但不同的学习内容价值也不同。要选择能为自己创造高价值的学习内容,从目标出发。

王楠同学列举了她在职场成长类里想做的六件事:考取CPA资格证,考CFA资格证,考雅思,读100本书,考一个硕士文凭,年度考评拿到A。

对王楠来说,想达成资深财务和部门主管这样的目标她需要做什么呢?首先,年度考评拿A与目标的相关度很大,毕竟职场竞争激烈,想当领导的员工自然需要变得更优秀;她现在又处于会计岗位,考取CPA资格证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和经验收获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两项是必须要完成的,选择保留。而其他项目,可以暂时排在后面作为候补,等到后面有余力时,再选择是否要去花时间做。这里我想重点提一下“读100本书”这件事。很多人会把读书当成目标,但读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自己的目标服务的。过于追求读书的数量而忽视目标是本末倒置。所以,每个人可以保持读书的习惯,并且是为你的目标而读书,不必刻意追求数量。

结合王楠的目标,年度考评拿A和考CPA资格证是她职场成长中最重要的事。

第二类:婚恋生活。我们再来看看王楠同学婚恋生活类的计划:交往男朋友并结婚,生1个孩子,举办一场豪华的浪漫婚礼,去北海道《非诚勿扰》拍摄地度蜜月。

不得不说,看着这些计划,很多朋友先想到的可能会是由脱单、结婚这些基于缘分等不可控因素带来的难度,但我们还需要看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巨额的消费支出。

我曾参加一个闺蜜的婚礼。婚礼举办的地点是某市香格里拉大酒店,在场宴请的宾客至少有50桌。现场有奢华的婚礼写真照、温馨的鲜花布置等,而且婚宴菜品也很豪气——龙虾、鲍鱼……应有尽有。我悄悄地问了下闺蜜,她说每桌成本为2万元左右,即使能收到礼金,可能顶多收回一半的成本。我一盘算,这场婚礼少说也要花费50万元……

我不由得感叹:如果用50万元去投资理财,每年10%的收益,就有5万的收入,这已经是很多职场新人一年的工资了。而王楠的计划——举办一场豪华的浪漫婚礼,去北海道《非诚勿扰》拍摄地度蜜月,这两项加起来,至少是几十万元的消费。作为一名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这两项高消费计划并不是当务之急。所以建议其他项目先搁置,保留“交往男朋友”这一项,且不必强求“必须结婚”。至于“生孩子”的计划,也有大把时间去规划。

因此,在婚恋生活这个类别,交往一个男朋友是当下值得去做的事。

第三类:旅游出行。旅行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话题,体现了人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