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道主义的教育(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22:59:02

点击下载

作者:学生德育教育指导小组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人道主义的教育(上)

学生人道主义的教育(上)试读:

前言

学生德育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广大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学生则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小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目前中小学生现状令人堪忧,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拜金主义思想抬头。有些学生在对待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上以“唯我”为中心,他们认为那些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为社会进步而做出牺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他们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宽容心、孝敬心,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态,他们模仿生活上的“阔气”、“洋气”、“怪气”,言谈举止的流气、俗气、匪气,对待他人的“义气”和“霸气”。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他们竖起拒绝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总之,学生中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虽然学生的健康成长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但学校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方面的培训,更重要是要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使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能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学生德育教育与培养艺术”丛书,包括《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学生集体主义的教育》、《学生人道主义的教育》、《学生社会公德的教育》、《学生理想信信念的教育》、《学生劳动生存的教育》、《学生自觉纪律的教育》、《学生民主法制的教育》、《学生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学生人生观的教育》10册,本套书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等德育教育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非常适合大中小各级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操作。学生德育教育需要各级学校付出艰苦的努力,本套书可供各级学校领导、教师以及有关人员长期阅读和参考,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陈列和收藏。

第一章 学生人道主义教育的指导

1.人道主义教育理念的概述

人道主义教育就是用人道主义的手段、方式和思想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的教育。

教育首先必须是人道的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要关心人、尊重人,教育是培养人而不是淘汰人,教育是使人成功而不是使人失败。这是人道主义最基本的要求。就此而言,应试教育是一种非人道的教育,它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淘汰人、使人失败、使人成为应试教育的奴隶。

教育必须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道主义教育要求教育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让学生超负荷学习,学生有困难要及时帮助;教育要爱护学生,不用野蛮的手段教学,要培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创造力和想象力;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人道主义教育要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人。这是人道主义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人道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会关心人、会体恤人、会同情理解人的人,一个充满人情味、充满人文怀的人。应试教育单纯地追求“高分数”而使人变得麻木不仁,单纯的追求“精神”和“思想”而造成了对活生生的“肉体”的遗忘和虐待,以致“高尚思想”和“精神”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学校人道主义教育的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是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规约着教师的个人行为,同时也对青少年成长,甚至对整个社会生活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高校教师,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

因此,高校教师既要成为学术方面的专家学者,又要成为培养和造就新型人才的行家里手。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应当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研究意义

研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必须着眼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离开了这个大背景来探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只会流于空谈。基于此,我们以时代的变化为出发点,对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进行考察,必将会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深入开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也迫切需要新的视野、新的角度。(1)适应开放环境的需要 作为社会职业道德之一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也必将受这种变化的深刻影响。这种变化,既为每一个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也提出了应予防范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方面需要强化高校教师对有利条件的利用和选择,另一方面需要增强高校教师能够自觉地对不利条件排除和防范的能力。在机遇与挑战同在的情况下,高校教师要真正做到把握好自己,不被复杂所迷,不为诱因所动,就必须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并内化为一种外在的良好行为来塑造大学生的灵魂,引导大学生养成高尚的行为习惯。因此,开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研究,是适应改革开放环境的一个基本前提。(2)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一定的物质为基础,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调整。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水准为之服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保证,并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这必将激发广大教师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永远不能满足自身现有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元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虽然各种利益主体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具体利益,反映在文化层面上就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多元化的特征。

在这种多元价值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也将呈现出多元的价值倾向。面对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高校教师必须提高自教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做到严于律己,敬业爱生、教书育人,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才能不被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所影响。(3)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在本世纪,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新内容。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成长的地方;而学生的成长是靠教师的成长来促成的。

教师只有把自己视为一名持续的学习者,不断反思自己的观念、态度、策略、行为等方面,并加以改正,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学习的目的不能仅局限于“教”,更不是为了获取报酬和奖励才加强自身的学习,而是通过学习,不断开拓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心灵的转换,不断开展创造自我。俗话说得好,“要想教会学生一杯水的知识,教师就需要具有一桶水的知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知识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高校教师要想做到不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成为一位终身学习的坚定者,通过连续不断地学习认识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才能与大学生一起共享知识海洋中的巨大财富,汲取发展的力量而活出生命的真谛。

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主要过程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是指高校教师个人接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这个特殊行业职业道德所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等,并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态度,变为自己的思想意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支配自己的思想、情感、言行的内在力量来教育和影响大学生的一种思维和实践过程。按照心理学家对人类道德的内化机制的研究成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1)服从过程 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形成的前提。由于服从行为不是人们自己真心愿意行为的具体体现,而是外在压力所造成的,因而在认识与情感上呈现出与他人意愿的不一致性。

当人们的服从行为发生时,根据服从者内心是否发生冲突,我们把服从分为“口服心服”、“口服心不服”以及“口不服心服”等几种类型;根据服从的对象不同,我们把服从分为“对人的服从”和“对规范的服从”等几种情况。对于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来说,服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对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品德要求,无论是青年教师或是执教多年的老教师,都是一种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因此,广大高校教师在教学教育实践中,首先必须服从这一道德规范。它要求每一名高校教师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要服从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按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行事。(2)认知过程 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形成的基础。高校教师只有在服从其职业道德的过程中,才能够逐渐地认清我们所服从的规范和行为本质,并将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意识、道德准则与自己原有的思想道德加以比较,进行评比和判断,最终才能够认知和接纳。

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和要求,认真检查自己,反复要求自己,经常查找自己是否存在不足和缺点,从而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可以看出,认知的过程,就是检查的过程,就是评判的过程以及接纳的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教师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等途径,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自身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的能力,自觉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3)同化过程 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形成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个体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观点、意见、规范和要求等,使自己的态度和思想与经济社会发展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相一致。

高校教师个体职业道德的同化,经历着一个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部融合的过程。被同化的高校教师个体起初并未意识到同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优势所在,只是后来迫于外在压力而不自觉地服从、认知以及模仿。

在这一过程中,同化速度开始的时候比较缓慢,但是被同化的高校教师个体一旦意识到自己所接受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优越于自身原来所具有的道德水准的时候,就会主动放弃自己原有的道德模式与道德意识,积极投入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和融合之中,最终加快自己的同化速度。(4)内化过程 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形成的目标。高校教师个体通过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服从、认知以及同化,其目的就是要达到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质。

在内化过程中,高校教师个体能够从内心深处真正相信并接受经济社会发展的观点和要求,并将这些观点和要求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经过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为自己价值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来说,要取得思想道德品德上的进步和提升,就必须完成思想道德规范和要求的内化过程。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必须用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教师道德去战胜各种非社会主义的教师道德,自觉、严格地按照共产主义的道德要求原则和道德规范去剔除自己思想中落后的思想杂质,从而内化正确的道德原则及规范。

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加强措施

高校是当代大学生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四有”新人的摇篮。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

高校教师渊博的知识和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不仅可以增强说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研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加强措施,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更有利于培养许许多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1)坚定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动力,也是人生的目标。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等于没有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决定着他努力奋斗的方向。

高校教师必须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逐步使大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和影响下,将这种理想信念转化为自身内在的动力,时时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再度辉煌而不懈奋斗。(2)拓展高校教师的知识层面 当今社会是个知识飞速发展的社会,一个不学知识的人,终究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高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品味,就要不断地学习科学知识。

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最直接、最有力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以其言传身教来教化学生、激励学生,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高等院校常以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而闻名,当代大学生也常常以自己所在的高校拥有众多的大师、名师而自豪。

然而,高水平、高素质的大师、名师绝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高学历、高学术或高水平,而且还取决于他们具有比较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

一位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他能否真正起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榜样示范作用。因此,高校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知识,准确理解教育内涵。高校教师要想从根本上弄清楚“什么是教育,怎么教,怎么学”等问题,就必须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3)陶冶高校教师的品德修养 师德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充分说明教师在学生成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高尚品德的教师,往往受到青少年的爱戴和拥护,并在他们心目中产生威信。威信一旦形成,教师就能充分发挥以德育人的作用。在当代高校这个特定的育人环境中,教师教书育人是一支最基本、最重要的队伍。“为人师表”是称颂教师可敬形象的表述,其中“师表”内涵德才兼备,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传授给当代大学生的绝不仅仅是某种具体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根本的还在于给当代大学生传授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用自己内在的高雅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当代大学生;用正确的政治态度去教化当代大学生,以身作则去带动当代大学生;用乐于奉献的精神感染当代大学生,从而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好榜样。(4)规范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良好行为的标兵,才能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要求大学生每天必须准时到教室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必须准时到达;当我们要求大学生讲究卫生,我们自己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当我们看到教室里乱扔纸团的时侯,我们自己应该主动地捡起来扔到垃圾桶中,以培养大学生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当我们看到教室的桌椅坏了的时候,我们自己主动拿来工具修理整治,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爱护集体财产的观念;当我们要求大学生讲普通话的时候,我们自己应该先讲普通话。

唯有如此,高校教师才能真正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当代大学生、教育当代大学生、陶冶当代大学生,实现以德育人的目的。

3.学校人道主义的教育思想

作为20世纪著名教育家、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苏霍姆林斯基以人道主义价值为基础,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人道化的试验,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人道主义教育教学体系。“全部的学校生活都应当渗透人道主义精神”,这不仅是苏霍姆林斯基对自己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他所领导的整个帕夫雷什教育集体实施教育活动的真实写照。帕夫雷什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工作体系依旧以培养人道主义价值、仁爱思想为目标,努力为每位学生个性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的特色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再三强调,每所学校都应当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习惯和自己的传统。事实上,帕夫雷什学校始终保持着自己丰富而有益的传统。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思维课,强调“最初的思维课不应当在教室里、在黑板前进行,而应当在大自然中进行”。长期以来,老师们一直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带孩子们走进自然,走进“蓝天下的学校”。他们在每年的不同季节组织题目不同的、趣味十足的思维课,老师们还延续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选择“通向儿童心灵的最好途径”,即编、讲故事来组织教学,在蓝天白云之下、绿草茵茵之中完成这些专题的课堂教学。

学生们也必须自己编写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可以丰富低年级学生的词汇,而且对于培养他们的优秀品德、发展学生的连贯性语言、训练他们自主思考能力都大有益处。孩子们将自己一年内在自然界中搜集来的故事编入“帕夫雷什故事集”,并给这些引人人胜的故事配上图画,然后送交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纪念馆。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被选出来拍成短剧,与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孩子们的故事一起,在每年的5月31日(六一儿童节)和9月28号(苏霍姆林斯基诞辰日)举办的全校故事节上演出,让全校师生共同分享。低年级的教师会将故事集保留到毕业晚会,然后交给学生作纪念。

热爱读书,热爱写作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强调学生的语言培养,注重加强他们热爱母语——乌克兰民族语言的情感。他认为,语言素养是精神素养的一面镜子,他一贯主张:语言是深不见底的一眼水井,但是水井需要得到照料,以便让母语的财富之源从孩子刚步入学校生活的时候就开始向孩子渗透;他认为,只有当对人、对母亲、对书、对母语的崇拜占据学校的主导地位的时候,学校才能成为真正的精神与文化策源地。

在培养读书习惯方面,帕夫雷什学校的“基洛夫格勒图书博物馆”起着重要作用,这里搜集了许多带有著作者亲笔签名的乌克兰作家的作品。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他写道:“我们希望将现代乌克兰作家所有最优秀的作品摆到书架上,以便使这个房间成为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一个小小的发源地。”

文学小组成员时常搜集有价值的材料。书在教育体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学校和书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并要求教师多读书,为此,班主任们举办了各种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专题活动日,如“书是知识的源泉”、“我最喜爱的书”、“不读书者无知”等。

教师们还利用一切可能唤起学生喜爱诗歌、创作诗歌的情感,如开展“处女作”创作比赛,这样的比赛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还会将其中最好的学生们的作品编成诗集,并在学校报纸上,在区和州的报纸上发表。为有文学才能的孩子们提供发展空间的爱好有“源泉”文学室、文学对话、“处女作”和微型剧院等活动。“家长学校”与时俱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家庭的直接参与,对学生的人道主义培养问题不可能完全解决。家庭在孩子的人道主义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年,苏霍姆林斯基创办了“家长学校”,几乎所有帕夫雷什学校学生的家长都当过这所学校的听众。40多年来,帕夫雷什学校的家长学校始终坚持向家长进行教育学知识教育,并且还为5~6、7~8、9~11年级的学生家长分别开设三个速成班。

苏霍姆林斯基为家长们制定了提高其家庭教育学素养、使其能在家中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体系,这一体系在如今的帕夫雷什学校中仍得以继续,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更加完善。

学校非常注重针对那些不能保证对孩子进行必要教育的家庭开展工作。在有家长参与的情况下,组织“家庭相册”、“我们成长为像父亲一样的强壮而勇敢的人”等不同主题活动。

劳动与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劳动教育在儿童早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培养孩子人道精神的关键因素在于安排孩子参与社会公益性的劳动,而且这种活动有必要从孩子早期成长阶段就开始。“童年时期、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的劳动应当被学生视为首要的、高尚的道德责任,孩子的劳动锻炼是实施道德教育的最为重要的内容成分,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了使这一信念进入到每一个家庭中,苏霍姆林斯基安排“每一位跨人帕夫雷什学校的一年级学生都同他们的家人一起种下了母亲果树、父亲果树、祖母果树和祖父果树。孩子在整个学校期间都照顾自己种的树,并兴高采烈地将第一颗苹果、第一串成熟的葡萄和亲手栽种的玫瑰带给妈妈做礼物”。就这样,帕夫雷什学校的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学习如何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成员并给家人带来快乐!

老师每年都会向一年级新生介绍学校,孩子们从老师深情的介绍中了解到,学校中哪些树木是他们的祖父辈和父辈们栽下的,哪些是他们的兄长、学兄学姐种下的。在专注地聆听的同时,他们开始明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劳动哲学。

学校里有很多有趣的劳动传统:孩子们种树、编鸟笼、采摘……。学校周围有一处花园,这个花园被苏霍姆林斯基称为母亲花园,是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他们用浇水、培土的辛苦换来鲜花的盛开。

每年春天,四年级学生要在学校播种经过挑选的麦种,并侍弄这些麦苗,直到秋天收获时节。每年的8月末,学校要庆祝低年级学生的收获节。学生们在家长的帮助下,用由这些麦子磨成的面粉烤制面包、馅饼,然后在校园里庆祝收获。节日的书桌上摆着大面包、馅饼,以及学校果园中采摘的苹果、鸭梨、李子、葡萄,还有蜂蜜。每当此时,孩子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无限的自豪和骄傲。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那样:“在收获节这天,劳动与美的统一被鲜明地展现出来。”

难忘的节日

按照传统,人秋时节,学校还要庆祝鲜花节。低年级的学生漫步在童话般的鲜花世界中,他们识别秋季花草的种类、名称,猜谜语,玩游戏。通过举办鲜花节,孩子们了解了花的物种起源,以及它们的药用特点,孩子们还能高兴地听到不少关于花的童话故事,参加问答游戏,欣赏描写鲜花的音乐,朗诵诗歌。鲜花作品比赛也是鲜花节活动项目之一。而鲜花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以花为主角的故事被编排成剧,由孩子们自己演出。

鲜花节在高年级举办的“秋天的鲜花舞会”中达到高潮:大厅中装饰着五彩缤纷的鲜花,在柴科夫斯基美妙的“鲜花圆舞曲”伴奏下,在被鲜花淹没的美丽秋色里舞会开始,之后是鲜花舞蹈;还有非常有趣的“花瓣贴花”比赛;歌咏比赛……感情真挚的诗朗诵把人们带入到诗的世界,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陶醉于其中不能自拔,要知道,鲜花舞会太美了——这里汇聚了音乐美、舞蹈美、语言美、鲜花的自然美!

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皆绿,充满生机,夜莺的歌唱也令人心旷神怡,学校在这时段要组织庆祝的节日是母亲节。这个节日也是苏霍姆林斯基及其志同道合者创立的节日,它体现着教育家对母亲的无尚崇拜。苏霍姆林斯基断言:不懂得热爱自己母亲的人,就不会热爱自己的祖国;爱母亲,就意味珍惜自己从降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所饮用的泉水的纯洁度。人之所以作为人活着,之所以在别人眼里也被视为人,是因为他一直都是自己母亲的儿子。苏霍姆林斯基正是用这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比喻,谆谆教诲着帕夫雷什人如何热爱自己的母亲,如何热爱别人的母亲,如何热爱大家共同的母亲——相国。年复一年,帕夫雷什学校的母亲节一直被隆重庆祝着,帕夫雷什人的仁爱之心在苏霍姆林斯基精神的激励中不断延续、深化。

众所周知,在苏霍姆林斯基这里,人道主义教育思想从来不是抽象的大道理,也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把人道主义教育理念融会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课内外集体活动和劳动之中,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体系的最突出特点。

当教育科学力求解决一系列更为复杂问题的时候,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依然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深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可以找到成功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方法,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受到了各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4.人道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校不仅要进行人道主义教育,更要将其贯彻进自己的教育理念中去。在我国,对于如何对待残疾人问题上,一直不尽人意,这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残疾人概念不仅是一个医学概念,也是一个社会概念,是具有科学定义的。据联合国统计,残疾人占世界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约五亿多人。解放后,我们国家残疾人事业逐步发展,但总体水平较低。目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各方面矛盾增多。

主要表现在:第一,福利工厂竞争能力低;第二,教育水平低,没有教育设施,“文化大革命”中,学校遭到破坏,如今也发展缓慢;第三,救济标准低,随着物价调整,残疾人生活水平降低残疾人由于文化水平低,加上残疾影响,造成家庭困难多,社会地位低。这是全国性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增多,生活中各种矛盾突出了。社会保障搞得不好,不仅影响残疾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也有不良影响。

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国家有优良的道德传统,有稳固的家庭,这是好的方面。但也有不好的方面,比如封建主义的东西。改革,就是要改掉上上下下封建主义的东西,如终身制等。封建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存在尖锐矛盾,残疾人要求实现的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对待东西方文化应该兼容并蓄,“求同存异”,找大家的共同点。共同点总是能找到的。其中之一就是人道主义。在中国,我们讲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它是我国社会的基础思想之一。

但是,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又有连年战争,人道主义思想尚未遍及社会。不像西方,人道主义搞了几百年,比较深入人心。

人道主义在我们的社会里,在一些干部、甚至少数宣传干部头脑中还非常模糊。所以,普及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还要“扫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这样培养出来的新人,才会有更博大的胸怀和美好的心灵。做这个工作,无论下多大功夫,都是值得的。

现在是什么状况呢?有不少人,包括不少少年儿童歧视残疾人。当一个残疾人走过来时,他们看热闹,甚至扔石头,打、骂。这类现象很普遍。他们不理解残疾人的苦衷,更不把残疾人看成需要帮助的人。类似粗野的、不文明的行为,使众多的残疾人伤透了心。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这样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而在我们这儿,人们对这种现象却熟视无睹。为什么、因为缺乏基本的道德教育。我认为,“博爱”比“搏斗”强。要进行爱的教育,把“爱祖国、爱人民”这一概念再充实、丰富一下,使人们知道尊重残疾人、老年人,这样才会促使社会风气好转。

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比同情、怜悯好。当然同情也是好的,总比歧视强些。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应当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出去,可以站得住脚,不会出偏差,而且会有好效果。从社会上暴露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和孩子们缺乏理想,缺乏爱心,也缺乏实际锻炼。要切切实实帮助他们,不能搞“高分低能”。学校应有目标管理,应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尊重残疾人、老人”,青少年应首先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国家教育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关于在少年儿童中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培养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良好道德风尚的意见,我国残疾人可能有七千万左右,受残疾人影响的社会成员则更广泛。建国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残疾人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封建道德和旧习惯势力的影响,以及我们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宣传教育不够,残疾人事业还没有引起全社会应有的重视,在社会上还不时表现出对残疾人的冷漠、偏见和歧视,使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和尊重,从而也有损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形象。因此,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面向全社会进行普遍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决议》明确指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特别要注意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尊敬烈军属和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这是“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共产主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抓起”的指示,当前,从“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这一少年儿童经常接触、感召力较强的环节入手,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对贯彻《决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为此,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同商定,从一九八七年开始,在全国少年儿童中进行以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并在此基础上使这一教育经常化,成为对少年儿童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之一。

当前,在开展这一教育活动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把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培养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良好道德风尚的内容列入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以及其它有关科目的教学内容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思想特点和年龄特点。要通过浅显易懂的道理,具体形象的事例,身边的人和事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要抓好教材的编写及课外辅助教育活动,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今后拟在适当时候召开由部分少年儿童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家、理论教育工作者参加的学术研讨会,探讨在少年儿童中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在报刊上组织发表相应的文章。(2)各地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教育活动中,要注意组织学习残疾人中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优秀代表。同时启发少年儿童学习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残疾人不畏困难、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引导少年儿童以同龄残疾小伙伴锲而不舍,克服困难,遵守纪律,勤奋学习的典型为榜样,争做80年代的优秀少年。(3)积极开展关心帮助残疾人的实践活动。引导少年儿童把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同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红领巾行动”、“小帮手”、“让春风吹暖残疾人心田”、“我同残疾小伙伴共同成长”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培养心中有人民,乐于为人民,为社会尽义务的好思想、好品德和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

为了推动这一活动的开展,拟从一九八七年开始,在适当的时候举办征文活动和夏令营活动,并采取一定的形式,表彰在开展这一教育活动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4)各地中、小学以及少年先锋队组织应该把这一教育活动纳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教育安排之中。要在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与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取得社会各界及群众团体的支持和协助。

努力争取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单位对这一教育活动的支持和宣传报道。

要充分发挥少年宫(家)、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的作用,创造条件使这些机构对残疾少年儿童开放,使这一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5)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避免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搞“一刀切”的做法。要防止增加学生及家长的经济负担。(6)为了加强领导,各地教育部门、妇联、共青团组织、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应把开展这项教育活动,纳入自己的工作计划,定期研究总结。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全国少工委办公室负责联系与协调有关工作。

第二章 学生人道主义教育的故事

1.燕子和杜鹃

在一个美丽的日子里,燕子衔来树枝和泥土筑了一个又暖和、又结实的窝,因为她就要做妈妈了。

杜鹃也要做妈妈了,可她什么也不准备,每天飞来飞去地看谁的窝筑得好。她看到森林里数燕子的窝筑得最好,便向燕子的窝飞去。“你好啊,燕子!”杜鹃做出十分亲热的样子。燕子也不好意思拒绝杜鹃。她走出窝来,请杜鹃进去了。

杜鹃学着燕子孵蛋的样子,蹲下身子,说:“多么舒服啊!让我多待一会儿。”过了好一会儿,杜鹃从窝里走出来。

燕子接着孵蛋,但她没有发现,在她翅膀下面多了一个杜鹃蛋。

孵蛋的日子过得真慢啊!燕子耐心地等着。终于,燕子翅膀底下有啄蛋壳的声音了。

燕子把那只破壳的蛋移到面前,一看,小鸟的脑袋伸了出来。燕子妈妈高兴极了,帮助小鸟出了蛋壳。她慈爱地看着她的第一个孩子,用嘴梳理着他又湿又乱的羽毛。

这只小鸟的个儿比一般刚出壳的小鸟要大得多。燕子妈妈只顾高兴,根本没注意到那是只小杜鹃。

过了几天,另外3只蛋也破壳了。那只个头儿大的鸟胃口特别好,他总是吃不饱。燕子妈妈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把食物给小杜鹃和自己的孩子们吃。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们。

就这样,在燕子的精心照料下,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了,他们可以自己觅食了。而这时,燕子妈妈已经动不了了。但孩子们很孝顺,尤其是小杜鹃,每天总是把食物给燕子妈妈送过来。而那只杜鹃妈妈呢?却因为没有食物饿死了。

2.快乐的小棕熊

棕熊妈妈有一个可爱的小棕熊宝宝。小棕熊已经有半岁了,是个又乖巧又调皮的孩子。

棕熊妈妈每天都带着小棕熊去抓鱼。妈妈捉的鱼又多又好。

熊妈妈捉鱼时,小棕熊就在河边玩儿。

熊妈妈常常说:“乖宝宝,你也学着捉一条鱼吧!”“不嘛,不嘛!妈妈捉得快!还是妈妈捉!”每一次,小棕熊都这样回答。

这一天,熊妈妈像往常一样,跳到河里捉鱼。可是,她显得有气无力的样子。好几次,眼看着鱼儿从她身边游过,就是抓不着。小熊急得在岸上又跳又叫:“妈妈,鱼来啦,快抓呀!”从日出到日落,熊妈妈连一条鱼也没抓着。

一连几天都是这样,熊妈妈饿得走不动了。小棕熊想:妈妈病了,再不吃东西,身体会受不了的。于是,小棕熊拎起小桶直奔河边。像熊妈妈那样,他跳下河,拍打着水面。一条鱼儿游过来了,小棕熊猛地一抓,鱼被牢牢地抓住了。就这样,小棕熊抓了一条又一条。一会儿,小桶就装满了。

小棕熊拎起桶,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他把鱼做好了给妈妈吃,妈妈的病很快就好了。从那以后,小棕熊依然天天跟妈妈一起去抓鱼,但他不舍得让妈妈下水,每次都是他抓鱼,棕熊妈妈在岸上等着。

可爱的小棕熊已经长大了,他把妈妈照顾得很好。他可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3.乌鸦反哺

很早以前,有一个孩子不孝敬爹娘,爹娘没有办法,只好找孩子的舅舅诉苦。孩子的舅舅是个放羊倌,每天在山坡上放羊。他虽然没有文化,但对教育子女却很有一套。他对孩子的爹娘说:“把外甥交给我吧,过一段时间他就会回心转意,成为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第二天,孩子的爹娘把孩子送到了舅舅家。舅舅见了外甥,既不骂,也不打,二话没说,把一根放羊鞭递给了外甥。

6月的一个晌午,太阳像火球一样烤着山坡,鸟儿都藏在树阴里不出来了。舅舅也把外甥带到一棵大树下乘凉。

这时,有几只小乌鸦在炎热的太阳下飞来飞去。外甥好奇地问舅舅:“这几只小乌鸦不怕热吗?它们不停地飞来飞去忙什么呢?”

舅舅指了指大树上的鸟窝说:“我猜想鸟窝里有一只老得飞不动了的乌鸦,正仰着头,张着嘴,等着小乌鸦一口一口地喂食呢!要是没有这些懂事的小乌鸦喂它,它会饿死的。乌鸦自从生育了子女,每天早出晚归,辛苦地觅食喂养自己的子女。在老乌鸦年迈到无法出去觅食的时候,它的子女便会出去寻找可口的食物孝敬老乌鸦,照顾老乌鸦,并且从不感到厌烦,直至老乌鸦自然死亡,这就叫‘乌鸦反哺’!”

外甥一边听,一边默默地低下了头。停了一会儿,舅舅又说:“乌鸦还知道反哺,人难道就不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吗?”

外甥听了舅舅的一席话,懊悔地哭了……从那以后,外甥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4.颍考叔劝君孝母

颍考叔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名官吏,他以孝而闻名于天下。

当时,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母亲和弟弟串通,里应外合,意图谋反。郑庄公得知这一消息后,很快平息了叛乱。他一怒之下,把母亲软禁了起来,并发誓说:“不到死后埋入黄泉,绝不相见!”

颍考叔觉得庄公身为国君,如此处理母子关系,会给全国百姓带来不好的影响,于是决定去劝谏庄公改变初衷。

庄公接见颍考叔时,赐给他酒食。颍考叔却把一些美味的肉食放在一边,舍不得吃。庄公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不吃。颍考叔回答说:“微臣家有老母,她从来没有吃过国君赐的美食,所以想带些回去,让她老人家尝一尝。”

庄公听后,动情地说:“你没有美食,可以带回去送给母亲吃;我虽有美食,却因有誓言在先而不能送!”

颖考叔听后,说:“无妨,只要挖一条隧道通向地下的泉水,这样你们母子就可在地下的水边相见了!”

庄公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命人挖掘地道,并派人将母亲请到地道中相见。从此,母子二人和好如初。

5.田世国为母捐肾

2004年9月30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给一对母子做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手术:医生先从年仅38岁的儿子身上摘取了一个鲜活的肾脏,然后移植到身患绝症、年过花甲的母亲体内。

这个令人称颂的孝子叫田世国,是广州国政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

2004年3月26日,田世国接完弟弟打来的电话后脸色大变。在妻子的追问下,他哽咽着说:“妈被确诊为尿毒症,已经到了晚期!”

当天晚上,田世国赶往枣庄直奔医院。医生对他说:“尿毒症患者主要靠血液透析或换肾来维持生命,但肾源不好找。”田世国思来想去,最后,他决定给母亲进行肾移植手术。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朱同玉教授深有感触地对田世国说:“我从事肾移植手术多年,常见的活体肾移植主要是父母捐给孩子,而小辈捐肾给长辈的,我从没见过,像你这样主动要求给母亲移植肾的,就在国内也绝无仅有。”他还特别告诉田世国,捐一个肾脏虽然对今后的日常生活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可是一旦唯一的肾脏受到损害,就会危及生命,所以要慎重抉择。

田世国坚定地说:“我妈操劳一生,到该享福的时候却患了重病,我一定要救她!”

9月30日早上7:00手术开始了,母子俩一个在楼上,一个在楼下,同时进行手术。手术一直持续到下午1:50,做得十分成功。田世国的母亲刚被推出手术室,儿子的肾便开始在她体内正常工作了。

手术后,换肾成功的母亲回到枣庄老家,她一进家门便高兴地说:“想不到我又活着回来了!”

6.一碗牛肉面

读大学的那几年,为了磨炼一下自己,我一直在姨妈的饭店里打工。

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黄昏,饭店里来了一对特别的父子。说他们特别,是因为那个父亲是个盲人。他身边的男孩小心地搀扶着他。那男孩衣着朴素的近乎寒酸,身上却有着一份沉静的书生气。男孩把老人搀到一张离我的收银台很近的桌子旁边坐下。“爸,您先坐着,我去开票。”说着,他放下手中的东西,来到我的面前。“两碗牛肉面。”他大声地说。我正要低头开票,他忽然又面带窘迫地朝我用力摆手。我诧异地抬起头,他用手指着我身后的价目表告诉我,要一碗牛肉面,一碗葱油面。我先是一怔,接着便明白了他的用意,他叫两碗牛肉面是说给他父亲听的。我会意地冲他一笑,开出了票。他的脸上顿时露出感激的神色。

厨房很快就端来了两碗热气腾腾的面。男孩小心地把那碗牛肉面移到他父亲的面前,细心地招呼着:“爸,面来了,您小心烫。”自己则端过了那碗葱油面。

老人却并不急着吃面,只是摸摸索索地用筷子在碗里探来探去,好不容易夹住了一块牛肉就忙不迭地用手去摸儿子的碗,把肉往儿子碗里夹。“吃,你多吃点。”老人一双眼睛虽然无神,脸上的皱纹间却满是温和的笑容。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那个男孩并不阻止父亲的行为,而是默不做声地接受了父亲夹来的肉片,然后再悄无声息地把肉片夹回到父亲的碗中。“这个饭店真厚道,面条里有这么多肉。”老人心满意足地感叹着。那个男孩这时趁机接话,说:“爸,你也快吃吧,我的碗里都装不下了。”“好,好,你也快吃。”老人终于低下了头,夹起了一片牛肉,放进嘴里慢慢咀嚼起来。男孩微微一笑,这才张口吃他那碗只有几点油星的面。

姨妈不知什么时候也站到了我的身边,静静地望着这对父子。这时厨房的小张端来了一盘干切牛肉,姨妈努嘴示意,让小张把盘子放在那对父子的桌子上。

那个男孩抬头看了一下,见自己这一桌并无其他顾客,忙轻声提醒:“你放错了吧?我们没有叫牛肉。”

姨妈走了过去:“没错,今天是我们店开业一周年庆典,牛肉是我们赠送的。”

男孩笑了笑,不再发出疑问了。他又夹了几片牛肉放进父亲的碗中,然后把剩下的都放入一个装着馒头的塑料袋中。

这时进来了一群附近工地上的建筑工人,店堂里顿时热闹起来。等我们忙着招呼完那批客人时,才发现男孩和他的父亲已经吃完面走了。

小张去那张桌收拾碗时,发现在男孩的碗下压着几张纸币,那几张钱虽然破旧,却叠得平平整整,一共是6元钱,正好是我们价目表上一盘干切牛肉的价钱。一时间,所有的人都说不出话来。

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曾忘记那对父子相濡以沫的一幕,不知他们如今可好。想来那样的儿子一定能为父亲和自己营造出一份温馨和安逸。对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7.继父节

每当母亲节或父亲节的时候,它会使我想到我们国家还缺少一个节日——继父节。

如果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节日,那么继父节应该是那些他们的爱心和谨慎,在一个重建的家庭里建立起自己位置的勇敢心灵的节日。这就是我们家里为什么会有一个我们称之为“鲍伯的节日”的原因。这是我们自己的继父节的版本,是根据继父鲍伯的名字命名的。下面是我们的继父节的由来。

当时,鲍伯刚进入我们的家庭。“你知道,如果你做了伤害我母亲的事情,我会让你住到医院里去的。”正在上大学的男孩说,他比他的继父要魁梧得多。“我会记住的。”鲍伯说。“你不要告诉我我该怎么做,”正在上中学的男孩说,“你不是我的父亲。”“我会记住的。”鲍伯说。

正在上大学的男孩打电话回家。他的汽车在离家45英里的地方抛锚了。“我马上就到。”鲍伯说。

副校长打电话到家里来。正在上中学的男孩在学校打架了。“我立刻就去。”鲍伯说。“噢,我需要一条领带与这件衬衫相配。”正在上大学的男孩说。“从我的衣柜里挑一条吧。”鲍伯说。“你必须穿个耳眼。”正在上中学的男孩说。“我会考虑的。”鲍伯说。“你必须停止在餐桌上打嗝。”男孩说。“我会尽力的。”鲍伯说。“你认为我昨天晚上的约会怎么样?”正在上大学的男孩问。“我的意见对你有什么影响吗?”鲍伯问。“是的。”男孩说。“我必须跟你谈谈。”正在上中学的男孩说。“我必须跟你谈谈。”鲍伯说。“我们应该有一段继父和继子之间的共同经历。”正在上大学的男孩说。“做什么?”鲍伯问。“给我的汽车换油。”男孩说。“我知道了。”鲍伯说。“我们应该有一段继父和继子之间的共同经历。”正在上中学的男孩说。“做什么?”鲍伯问。“开车送我去看电影。”男孩说。“我知道了。”鲍伯说。“如果你喝了酒,不要开车,打电话给我。”鲍伯说。“谢谢!”正在上大学的男孩说。“如果你喝了酒,不要开车,打电话给我。”正在上大学的男孩说。“谢谢!”鲍伯说。“我必须在什么时间回家?”正在上中学的男孩问。“11点半。”鲍伯说。“好的。”男孩说。“不要做伤害他的事情,”正在上大学的男孩对我说,“我们需要他。”“我会记住的。”我说。

这就是我们的鲍伯节的由来。

男孩子们为他们的继父买了一件他们能够一起玩的新玩具。鲍伯能够赢得孩子们的尊重,对我们全家人来说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他似乎一直都在我们背后支持着我们。

8.礼物

他推着那辆崭新的“安琪儿”慢慢走着,想起女儿看到这辆自行车时将有的欢呼雀跃,他不由自主地笑了。他知道一辆自行车对女儿的意义。

女儿很不幸,他总是这么认为。在她最需要母爱的时候,却失去了母亲。那时,他就暗暗发誓,今后,他会将他此生所有的爱都交给女儿,女儿将是他的唯一,将会是他所有的财富,他定会让女儿享受到别人所能享受的全部。

他只是一家小工厂的小工人,每月那点可怜的收入除了父女俩的生活费后所剩无几。别的孩子一年四季总有新衣服穿,女儿却一年到头总穿着那件洗得发白了的校服;别的孩子可将大把大把的钱扔进电子游戏室,而女儿仅有的娱乐是帮那个几年前花一块五毛钱买的洋娃娃梳梳头;别的孩子每天都是坐在饭桌前便有饭吃,可女儿却差不多负担了所有的家务活……这一切,使他对女儿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内疚感:女儿弱小的双肩本不该承受这一切呀!“没妈的孩子真可怜。”一听到邻里这样议论,他心里就像被针扎着一样疼。“爸爸对不起你。”他曾对女儿这样说。“不,爸爸。别人有的我都不稀罕,可我有的,别人却永远无法得到,我得到了一个天下最好的爸爸的爱。”女儿却是这样回答他的。那一夜,他落泪了。

是的,他太对不起女儿了,他曾发过誓要让女儿成为最幸福的人,可事实上,他却连一个孩子应该享受的最起码的生活都不能保障!“总有一天我会证明的,有新衣服穿并没什么了不起!”女儿说到了,也做到了,他为有一个这样的女儿而骄傲。每一次的考试,每一次的学科竞赛,女儿总是第一。他不知道别人家里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自豪感,是怎样来庆祝的,他能做的,就是让女儿吃上一顿她爱吃的菜。

女儿快15岁了。“等你再拿到一个第一,爸爸买辆自行车送你。”女儿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了下来。“不,爸爸,我真的不需要。”虽然女儿这样说,但他明白,一辆自行车对女儿的意义。

上小学时,别的孩子总有车接送,他却只能每天牵着女儿的小手陪她走到学校。现在女儿上了中学,不用他送了,可他知道,学校离家更远了,别的孩子都骑自行车,可女儿……每当刮风下雨,女儿回来总是一身泥水一脸疲惫,他见了不知多心疼。也曾有个好心的同学用自行车载女儿回家,在路上却遇见了交警,那同学被罚了10元钱,女儿从此便不再让同学载。她的心里有一种对同学深深的愧疚。女儿那个年龄的孩子,总爱把所有的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推,况且,女儿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他也曾每天给女儿5毛钱让她乘公共汽车,女儿收下后却在他生日那天送了他一双不很名贵却足以让他珍惜一辈子的皮鞋,女儿也知道,他太需要一双皮鞋了。女儿真的很乖。他为有这样的女儿而骄傲。

这次考试后,他发现女儿沉默了许多,考试成绩也迟迟没有告诉他,他隐隐猜出几分,却什么也没问。他决定了,无论如何,他一定会在女儿生日那天实现自己的承诺。

今天,就是女儿15岁的生日,一大早,女儿出乎意料地主动给他看了成绩,那是一个比以往任何一次考试都低许多的分数。“没关系的,要相信自己。”他擦干了女儿眼角的泪,对她说。

尽管女儿没得到第一,他仍旧去了商店。挑来挑去,那些时下流行的山地车价钱实在太贵了,他也实在没法负担。最终,他选了一辆“安琪儿”,红色的,红色代表希望,女儿一定喜欢。

回到家,女儿已经将饭做好了。“来,看看爸爸给你买的生日礼物。”他拉着女儿的手说。女儿诧异地跟他出了家门,突然间,女儿惊异了。

一滴,又一滴……他这才发现,女儿的泪正一滴一滴往下落。“喜欢吗?”他问女儿。半晌,女儿才抬起头,“爸爸,对不起。”“傻孩子,15岁了,还尽说傻话。”

他摸了摸女儿柔软的头发,又轻轻擦去女儿脸上的泪,“你长大了。”他长长舒了一口气,这才发现,女儿眼里蓄满了泪。“怎么了,你哪儿你不舒服吗?”他焦急地问,女儿慢慢抬起头,轻轻地说:“其实,爸爸,这次我仍是第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