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科《管理学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6 17:39:2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荣科《管理学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王荣科《管理学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1章 人类社会与管理

1.1 复习笔记

一、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

1.人类社会的进化与管理的产生(1)人类最初组织的共同因素

①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目的;

②具有共同的意志;

③组织成员拥有工具或战斗的武器;

④对组织成员各种活动做出安排、协调,使人们的行动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2)古代管理的发展

①人类社会的组织从家庭、氏族、部落,发展到国家政权和军队等形式,出现了商品和商业经营,手工业的发展使社会进一步分工。

②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建立了寺庙社团的双重管理制度,礼仪和宗教活动由一位高级僧侣负责主管,而该组织的世俗活动则由一位负责行政事务的高级僧侣来协调,工作有计划,劳动有分工,并由各级官员进行监督。

③古埃及人修建了许多灌溉工程,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和运河工程,这些都需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必然需要建立一个复杂的官僚机构进行管理。

④古希腊的规章制度与其艺术、戏剧、文学一样,都曾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出现了奴隶社会的民主政治制度。

⑤罗马帝国曾建立贵族共和国。规定了各军政机构之间的具体分工,确立严格的体制和权力层次。

⑥中世纪时,西欧出现了一些共和制城邦。这些城市从属于一定的国家、民族和国王的管辖和统治,同时又有自己的政府、法律、军队和货币。

⑦中国早在夏王朝时就在各地设“州牧”负责行政和司法工作,此后逐渐形成一套由王主宰一切的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⑧秦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设郡县,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和官僚体制,其创立的封建王朝国家管理的基本模式,为此后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各朝代所沿袭。(3)古代管理的特点

古代国家管理都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①实行强制的统治和管理。在以王权和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下,王命和皇帝高于一切,所有的官员和整个国家机构都是效忠于君主并为其服务的。

②国家所进行的大量建筑、水利等工程,主要采用无偿性劳役,因而在这些工程的管理中,主事者既不会去考虑劳动者的死活和利益,也不会去考虑效率和成本等问题,对劳动者的管理完全是强制性的,其管理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上。

③偏重于宏观的行政管理。由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主要致力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控制与掌握,主要是通过一整套严密的官僚机构,用行政手段管理国家。其管理决策主要是神权性占卜决策,或是统治集团的少数人定夺,最后的裁定者是君主。

2.工业革命与科学管理(1)工业革命后管理运动的三次高潮

①1911年东方铁路公司提高票价的意见听证会,以及1912年美国国会为泰罗举行的听证会期间,为了抵制提高票价的要求,代表公众方胜诉,使管理运动逐渐形成高潮。

②20世纪20年代中期,通用汽车公司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改组,实行事业部制的分权组织形式,建立多个利润中心,人们对管理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到企业的组织管理方面。

③20世纪30年代初,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引发第三次管理高潮。(2)科学管理的特点:

科学管理具有以下的显著特点:

①注重管理的经济手段和科学方法。在这个时期处于主导地位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其根本目的是追求企业生产的高效率。而实现生产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一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二是强调经济手段的应用。

②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迅速提高。科学管理在美国的推广应用,使企业管理建立起基本的规范和标准,努力激发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降低了对工人手工技能的依赖,工人无须动脑思维就可以完成单一而简单的工作,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了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

③偏重于微观的企业管理。主要涉及企业车间层次作业管理问题的科学管理首先受到重视和运用,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与企业的生存,也是企业管理的最基础的部分。在管理的研究与运用中,偏重于微观的企业管理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要求的。

3.现代管理的特点

①对管理的重视深入到社会的所有行业和各个层面;

②在管理中不断的吸收和运用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新方法;

③注重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④强调以人为本,注意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4.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1)管理实践

管理实践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各种实际管理活动。管理实践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组织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与作用。(2)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是社会成员在管理活动的思考中所形成的有关管理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里各种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3)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的关系

①管理实践是管理思想的基础。管理实践是管理思想产生的源泉,只有在大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人们才有可能在总结、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管理思想。而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又必然促使人们去进行理论的思考与探索,从而使新的管理思想不断产生出来。

②管理实践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管理理论是人们对管理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与研究的结果,它是经过人们反复考察与检验的管理知识系统,它反映了管理的内在矛盾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在管理实践中可以减少行为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不再受自己的经验的局限,从而大大提高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管理的基本概念

1.管理(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工作,优化配置与协调使用组织资源,从而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①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②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

③管理的客体:就是管理的对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由组织内部的资源、条件和活动过程构成,二是由组织外部的环境和影响因素构成。

④现代社会组织必须具备的要素:组织目标、人力资源、物质技术资源、组织机构和信息资源等五大要素。

⑤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法规、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产品市场、财政资源、行业发展和原材料供给等。一般来说,组织内部的要素是可以控制的,组织的外部要素是部分可以控制的。

⑥管理的四个阶段:调查研究阶段、方案制定阶段、执行阶段、监督反馈阶段。管理活动中必须要有反馈控制,缺乏反馈控制的组织活动由于不能将实际效果与计划目标加以比较。(2)管理的基本特征

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②管理的控制性。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控制过程。组织是通过反馈来进行控制的,管理实质上是一种控制,因而必然存在反馈。

③管理的过程性。管理的过程性是由管理的控制性所决定的,这是由于控制的实现是一个需要反馈和负反馈的过程。

④管理的动态性。由于组织的正常运转,不但受自身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出现不同的情况,组织的运动变化受多因素的影响。

⑤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管理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所属的组织、人员的活动施加影响的过程。(3)管理遵循的原则

①权变原则。管理者根据不同的管理条件,选择符合实际的管理行为和方法,要求管理者的任何管理行为都必须从具体实际出发,而不能凭主观臆断行事。

②弹性原则。管理工作中应留有余地、富有弹性。

③创新原则。使组织的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都不断地革新、变化。(4)管理与经营

经营的目的是效益最大化,管理的目的是效率最大化,管理的目的服从于经营的目的。经营和管理之间应该达到一种动态均衡。

经营和管理的关系:

①区别:经营是对外的,追求从企业外部获取资源和建立影响,追求效益,经营是扩张性的;管理是对内的,强调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建立秩序,追求效率,要控制成本,管理是收敛性的。

②经营和管理密不可分。经营和管理在矛盾中统一,企业既强调规则、约束,又不能忽视了张力,忽视了经营的管理没有活力。

③经营是龙头,管理是基础,管理必须为经营服务。企业要做大必须首先关注经营,然后管理必须跟上,经营才能继续前进,经营前进后,会对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④对于企业中的具体部门或个人,经营与管理则应当有所侧重,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2.管理者(1)管理者的定义

人们一般把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负有领导和指挥下级去完成任务职责的组织成员称为管理者。(2)管理者的构成

①管理者按所从事的业务分类,可分为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管理、党务管理等。

②按管理者在组织结构中的层次来区分。可简要地区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不同层次管理者,其职责与素质要求都是不同的。(3)管理者技能

一般认为管理者应具备以下的基本技能。

①技术性技能。技术性技能主要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所需的技术与方法。现代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其日益变为一个专业化的活动,有效的管理者必须拥有完成专业性工作所需的技术能力。

②人际关系技能。管理的本质在于协作性的人际活动,协作活动的核心在于人际的互动。一个管理者的大部分时间和活动都是与人打交道的:对外要与有关的组织和人员进行。联系、接触;对内要联系上下级,特别是要善于激励诱导下属人员的积极性。

③概念化技能。即管理者所具有的宏观视野、整体考虑、系统思考和大局把握的能力。(4)管理者的角色

组织内所处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扮演的管理角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就是管理者角色的变动。组织通常都可以分成三个管理层次:决策层、中间层、操作层。组织的层次划分通常呈现为金字塔式,即决策层的管理者少,执行层的管理者多一些,操作层的管理者更多。决策层的管理者有时又称为高层管理者,执行层的管理者称为中层管理者,操作层的管理者则称为基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最重要的角色是决策角色;中层管理者最主要的是信息方面的角色,这也是因为中层管理者既承上启下,又独当一面的特点所决定;基层管理者则主要是调动下属成员进行团队合作,故而人际关系的处理对其而言尤为重要,所以角色分配时应以人际角色为主。

3.管理学(1)管理学的定义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与原理及管理的一般方法的科学。(2)现代管理学的主要特点

①应用性。管理理论的应用又必须充分考虑各自组织的条件与所处环境,必须考虑到管理理论运用的可行性与效用。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决不可照搬照抄。

②综合性。管理学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相互交叉与渗透。

③多变性。管理学具有的应用性与综合性特点,使得管理学必然会随着社会组织形式的调整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修改与充实,不断有新的管理思想、理论总结出来,也不断有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创造出来。(3)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①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

②管理学的传统研究方法:

a.归纳法,是对一系列典型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也称为实证研究。

b.试验法,是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的条件,并观察试验结果,再跟未给予这些试验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寻求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出其中某些普遍适用的规律性。

c.演绎法,指对某些较复杂的管理问题,可以从某种概念出发,运用某种逻辑推理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某种相关的数学和经济模型,反映管理活动简化了的事实。

③现代管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a.系统科学方法。这一方法基于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强调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以及系统与环境的有机关联性、系统的动态性、有序性、目的性。主要有系统理论方法、泛系统理论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参量系统论、结构理论方法、层次分析论、和谐理论方法等。

b.控制论、系统论方法。这一方法基于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本思想,强调系统状态的控制、反馈、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等,主要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智能论等。

c.系统的自组织理论方法。系统自组织理论的核心就是系统运动、发展和演化问题,尤其是揭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各类系统自发形成具有充分组织性的有序结构的内在机制。主要包括混沌理论、超循环论、突变论等。

d.相似理论方法。具体包括系统动力学方法、比较方法论等。

e.数学、统计学方法。主要包括概率论、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离散数学、运筹学方法等。

f.决策科学、经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未来学方法等。

4.管理职能(1)定义

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系统的管理活动应具有的作用和功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等活动,它们组成管理职能的五要素。(2)管理职能的构成

①决策与计划。它是指一个组织在行动之前预先拟定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过程。

②组织与用人。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组织机构的设置、管理体制的设立、规章制度的建立、人员和其他资源的选择与配置等。而用人则主要涉及管理人员的选聘、绩效考评和奖酬,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

③领导与激励。领导工作作为管理的基本职能,是指带领和指导群众去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的各种活动过程。

④控制与监督。控制工作是按照既定的目标、计划和标准,对组织的活动和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和考察,纠正偏差,从而保证组织目标和计划的实现。(3)各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

①计划工作是首要职能,即探索未来和制订行动计划;

②组织工作是按照计划,确定具体的工作任务,组织资源和建立组织机构和相应体制;

③指挥是在已形成的组织内指导下属活动,使组织成员都发挥作用;协调则是对运行的组织活动及其力量进行连接、联合和调和;

④控制即是要确保各项工作的实际执行与原订计划相符合,保证计划的实现。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各管理职能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如决策与计划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组织工作、领导和控制工作的方向和行动步骤,对整个管理职能都有制约的作用,然而,决策与计划工作的优劣,又直接受到这个组织的人力资源质量、领导水平的制约。因此,每一项管理职能的完成情况,都会影响到其他各项职能的进行,同时,它自身也要受到其他职能的制约和作用。任何一项管理职能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组织的正常运行。

三、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1)管理二重性的主要内容

①管理的自然属性。

人类活动具有目的性、依存性等特点。生产的社会化使管理职能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现代科技的发展,给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和问题。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中都客观存在,因而我们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②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由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也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2)管理二重性的意义

管理二重性理论,揭示了管理的根本属性和根本职能,也揭示了与管理直接相关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有助于正确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②有助于总结和吸收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华。

③有助于对中国当前管理实践的考察与研究。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1)管理的科学性

①含义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人类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客观规律。

②管理的科学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科学的规律性。管理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等方面。

b.严密的程序性。科学的逻辑在管理的活动中表现为一种严密的程序化操作。

c.先进的技术性。现代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需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技能。(2)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巧妙的应变性。艺术的含义是指能够熟练地运用知识,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某种效果。

②灵活的策略性。在企业管理中必须通过灵活的策略性行动,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③完美的协调性。管理就是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去配置组织资源,协调他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的目标。(3)正确处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管理是科学,管理也是艺术,有效的管理必然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管理者既需要掌握系统的管理科学知识和管理技术,又需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能,两者是互相补充的。

①在处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系中把握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理论是在管理经验总结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已稳定、成熟的客观规律系统化、理论化的概括和总结。

②在解决经营与管理的关系中把握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企业发展的实践中,经营是先于管理出现的。管理是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在企业中,基层管理者更应注重的是管理的科学化。

③在进行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的管理活动中把握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非程序化的艺术管理是对程序化的科学管理的一种突破,是创新性活动,而程序性的科学管理又是对非程序化的艺术管理的必要约束和控制。

④在组织成长不同阶段所采用的不同管理方式中把握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组织不成熟到成熟的不同阶段,应分别采取命令指挥式、说服指导式、参与讨论式、授权式等管理方式。

1.2 课后习题详解

1.  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古代管理阶段

古人类为了生存形成群体,根据能力和具体条件不同,对人物进行协调、分工和安排,这是人类最初的管理活动。人类社会的组织从家庭、氏族、部落,发展到国家政权和军队等形式,出现了商品和商业经营,手工业的发展使社会进一步分工,国家政权的存在导致一系列大型的工程项目,这些使得古代管理不断得到发展,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直至封建社会时代的结束,整个社会的经济、科学技术和政治的发展都是非常缓慢的。由于在这个历史时期内整个社会的管理问题并不突出,管理的发展并没有受到人们的专门关注。(2)科学管理阶段

工业革命不仅使生产技术发生重大变革,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管理问题已变得更加突出。泰罗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创立了科学管理,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得到发展。泰罗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如:操作标准化、动作研究、计件工资制、工人的选择与培训等等。

法约尔的经营管理与泰罗的科学管理形成于同一个时期,而且都产生于各自的管理实践探索之中。法约尔的经营管理作为古典管理理论的组成部分,其影响也是深远的。(3)现代管理阶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管理思潮迅速席卷了整个西方,随后又蔓延到世界各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管理学的教学、研究及其运用都发生重大变化,管理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愈来愈明显。通信技术与信息化的发展,使现代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更加丰富多彩。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技术管理、业务流程重组、虚拟经营等新型管理迅速发展起来。其他的各种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大量涌现。新的管理技术、方法和管理模式的不断涌现与运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需要在管理实践与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去加以解决,现代管理始终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2.  简述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之间的关系?

答:管理实践是人们在社会组织中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各种实际管理活动。管理实践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组织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与作用。管理思想是社会成员在管理活动的思考中所形成的有关管理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里各种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二者的关系如下:(1)管理实践是管理思想的基础。管理实践是管理思想产生的源泉,只有在大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人们才有可能在总结、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管理思想。而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又必然促使人们去进行理论的思考与探索,从而使新的管理思想不断产生出来。(2)管理实践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管理理论是人们对管理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与研究的结果,它是经过人们反复考察与检验的管理知识系统,它反映了管理的内在矛盾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在管理实践中可以减少行为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不再受自己的经验的局限,从而大大提高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3.  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扮演哪些角色?应具备哪几方面的技能?

答:(1)组织内所处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扮演的管理角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组织通常都可以分成三个管理层次:决策层、中间层、操作层。组织的层次划分通常呈现为金字塔式,即决策层的管理者少,执行层的管理者多一些,操作层的管理者更多。决策层的管理者有时又称为高层管理者,执行层的管理者称为中层管理者,操作层的管理者则称为基层管理者。有效的管理者应扮演以下角色:

①高层管理者最重要的角色是决策角色。

②中层管理者最主要的是信息方面的角色,这也是因为中层管理者既承上启下,又独当一面的特点所决定。

③基层管理者则主要是调动下属成员进行团队合作,故而人际关系的处理对其而言尤为重要,所以角色分配时应以人际角色为主。(2)有效的管理者应具备以下几方面技能:

①技术技能。管理层次越低的管理人员就越需要具有技术技能。特别是一线的管理者,技术技能尤为重要。

②人际关系技能。这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技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各层次的管理人员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③概念化技能。层次越高的管理者对概念化技能需求度越大,这种技能需要管理者具有宏观视野、整体考虑、系统思考和大局把握的能力。

4.  管理两重性的涵义及其意义?

答:(1)管理的二重性的涵义

①管理的自然属性。人类活动具有目的性、依存性等特点。生产的社会化使管理职能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现代科技的发展,给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和问题。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中都客观存在,因而我们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②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由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也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2)管理二重性的意义

管理二重性理论,揭示了管理的根本属性和根本职能,也揭示了与管理直接相关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有助于正确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②有助于总结和吸收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华。

③有助于对中国当前管理实践的考察与研究。

5.  各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有哪些表现?

答:各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管理活动是一个过程,管理的各项职能在管理过程中分别体现出来。计划工作是首要职能,即探索未来和制订行动计划;组织工作是按照计划,确定具体的工作任务,组织资源和建立组织机构和相应体制;指挥是在已形成的组织内指导下属活动,使组织成员都发挥作用,协调则是对运行的组织活动及其力量进行连接、联合和调和;控制即是要确保各项工作的实际执行与原订计划相符合,保证计划的实现。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2)各管理职能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如决策与计划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组织工作、领导和控制工作的方向和行动步骤,对整个管理职能都有制约的作用,然而,决策与计划工作的优劣,又直接受到这个组织的人力资源质量、领导水平的制约。因此,每一项管理职能的完成情况,都会影响到其他各项职能的进行,同时,它自身也要受到其他职能的制约和作用。任何一项管理职能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组织的正常运行。

6.  如何认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总体上,管理学以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然而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的构成又是极为错综复杂的,人们只有从多种视角去观察分析,才能全面认识它。(1)从研究对象的属性上,可以把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区分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大类。管理的自然属性是管理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一种基本属性,反映了管理的必要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管理与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所产生的一种基本属性,反映了管理的目的性。(2)在研究对象的构成上,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主要由组织的生产任务与组织中的人这两大要素构成。生产任务涉及到相应的物质、资金、技术等要素,对这些要素的管理寻求定量化、标准化、最优化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止过。而管理活动中的人涉及到社会制度、人际关系、人的尊严与价值判断等方面,而这些方面是很难量化的。(3)在研究对象的层次上,可以把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划分为一般的管理活动、部门管理活动与基层的作业管理。一般的管理活动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与部门,研究一般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探讨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与要求。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与演进

2.1 复习笔记

一、古代管理思想

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萌芽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萌芽,也是人类社会管理思想的萌芽:

①社会阶级和职官的称呼方面,形成系列的社会等级和阶级层次,在国家政权和社会各系统之间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机制。

②甲骨文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宗法礼制的有关规定,按血缘关系形成的大宗与小宗以及嫡长子继承制,成为国家政权组织的基础。

③甲骨文中大量的刑法名称和刑法记载,表明人们很早就以刑法作为管理和统治的重要手段,来维系国家政权组织。(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①中国奴隶社会出现的管理思想,也就是人类社会管理思想的萌芽期。

②成书于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周礼》,详细记述西周时期的各种社会制度,涉及到当时田制、兵制和学制,叙述了各类官职和职责。

③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以礼与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与孔子同时代的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同在春秋时期的范蠡提出了治生富家的“积著之理”。

④战国时期的白圭也十分擅长经营管理,其治生之学的经营之道中,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善于利用时机和用人方面。

⑤西汉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也提出了其治生之学。

⑥在此后的二千年间,实际统治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三大学派:儒家、法家和道家。

2.国外古代管理思想

国外古代管理思想:(1)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建造了一系列的金字塔,古埃及人已知道每个管理者所能有效监督人数的管理跨度是“以十为限”。(2)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就已认识到管理的普遍性,认为管理私人事务和管理公共事务,仅仅在量上有所不同,两者的管理技术是可以相互通用的,因为它们都涉及到对人的管理。古希腊较早认识到管理不同事务所要求的管理技术基本上是相同的,并肯定了劳动分工的优越性。(3)《圣经》中有一段记载,是希伯来人的领袖摩西的岳父耶特鲁对摩西管理方式的批评,提出了三条建议。这里已体现了管理宽度、组织层次与管理例外原则等思想。(4)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帝国,颁布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其中包含282条法规,涉及到经济法、家庭法、民法、刑法等方面。以法律形式规范社会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这是世界上最早以法律手段管理国家的尝试。(5)公元前3世纪时,古印度孔雀王朝陀罗多的著名大臣查纳卡雅,考底里耶撰写了《政事论》,论述了如何建立和维护社会的经济、政治秩序的主张,提出要建立各种相应的部门,要利用参谋顾问的作用,为各种职务准备好详细的职务说明书。(6)在中世纪,欧洲社会由奴隶社会末期转为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促使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的不断进步。商业行会、手工业行会和一些不受封建庄园约束的城镇,成为自我管理的共同体。(7)513年,佛罗伦萨城的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撰写了《君主论》一书,论述君主如何成功地进行统治的理论和谋略。提出马基雅维利的管理四原则:

①群众认可

所有政府的持续存在必须依赖群众的支持,政府的权威来自群众。

②内聚力

组织要能够长期存在,必须具有内聚力,使人民确信自己的君主是值得信赖的,也知道君主期待于他们的是什么,有明确的责任心。

③领导方式

掌权者必须努力学习掌握领导方法,要学会以身作则,要能鼓舞自己的人民,要能与各个集团打成一片,又要处处维护尊严。要公正对待公民,能明智地利用各种机会,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要具有领导的能力。

④生存意志

要有强烈的求生存的意志,在困难的时候能坚忍不拔,为国家生存而奋斗。在顺利的时候也要居安思危,不放松警惕。

3.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1)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的遗产中,有关管理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2)主要是对经验的直观论述和说明,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认识。大多数的论述则缺乏理论分析和概括,有的即使有一些理论分析,其认识水平也不高。(3)其论述是分散零碎的。当时管理未能被当作一个贯穿各类组织和各种社会活动的独立的职能活动,也就不可能把它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

二、古典管理理论

1.工业革命时期对管理思想的探索

工业革命时期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和观点如表2-1所示。表2-1  工业革命时期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和观点提出“经济人”的观点,认为社会利益是以个人利亚当·斯密益为立足点的,成为后期整个资本主义管理活动的理论基础设法改善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建立教育制度,发明了“无声监视器”管理员工,对每个监工设立R·欧文了四个评分标准,每个监工对下属也有四个评分标准,非常重要人的因素制造了世界第一部机械计算器,强调劳动分工能提高效率,劳动和脑力都分工,面对工人和工厂主的C·巴贝奇矛盾提出分享利益的计划,工人的工资视工厂的利润情况而定,并设立建议奖金认为良好的管理必须有严格的纪律,有具体和详细D·C·麦卡的职务说明,有经常而准确的任务完成情况报告,勒姆提出了一些管理原则归纳出管理的三个基本原则,即组织原则、沟通原H·W·普尔则和信息原则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

①专业分工思想

a.根据每个工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具体条件,合理地进行劳动分工;

b.管理职能的分工,同时对管理人员进行职责分工,以提高管理效率。

②最优化思想

即企业生产过程的最优化,即在标准的生产条件下,寻求一种最优的工作方法,以达到最优的生产效率。

③标准化思想

科学管理所体现的标准化主要是指操作方法的标准化,作业量或作业速度的标准化和作业条件的标准化。标准化思想是同最优化思想密切联系着的。

④“经济人”思想

该思想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企业主的欲望是追求最大的利润,工人的欲望是追求最高的工资。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度,企图用高工资的诱因来刺激工人提高生产效率。(2)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

①工作定额原理。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②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其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

③“精神革命”原理。与工人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做。

④计划和执行分离原理。改变过去把所有工作和责任都让工人承担的做法,而改由管理者和工人共同来承担。(3)科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①工作定额。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找出有效的操作方法,以此来确定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

②标准化。要使工人在工作中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的工具,机器和材料,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通过科学试验,来确定各项标准。

③使工人与所从事工作相适应。特别强调了工人对于工作的意愿程度。

④差别计件工资制。与工作的标准化及工作定额的确定共同实施的付酬制度,其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能否提高工人积极性。

⑤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这是实现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经验方法的组织措施。

3.法约尔的经营管理理论(1)法约尔对经营的职能划分

①技术职能。主要指生产、制造、加工等活动。

②商业职能。主要指采购、销售与交换等活动。

③财务职能。主要指资金的筹措及运用等。

④安全职能。主要指保护企业资产,保障企业人员人身安全的活动。

⑤会计职能。主要指货物盘点、会计、成本统计、成本核算等活动。

⑥管理职能。主要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2)管理职能

①计划。主要是预测未来并制订行动计划,这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②组织。建立企业的物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结构,建立企业的组织结构是管理部门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③指挥。对下属人员给以指导和推动,促使成员发挥作用。

④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企业所有的活动和力量,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中所有活动和努力得到统一和谐。

⑤控制。检查证实各项工作是否与原订计划、指示、原则相符合,以确保计划的执行,防止大的偏差。(3)管理技巧和能力

所有管理人员都需要具有的品质和能力:

①身体条件——健康、精力充沛、敏捷;

②智力条件——理解和学习的能力、判断能力、精神饱满,有适应能力;

③精神条件——有干劲、坚强、有责任心、首创精神、忠诚、刚毅、自尊;

④全面教育——具有不限于从事职能范围的各方面知识;

⑤专业知识——技术、商业、财务、管理的职能知识;

⑥经验——从本职工作中获得知识,这是人们自己从行动中汲取的教训的记忆。(4)管理十四原则

管理的十四原则如图2-1所示。图2-1  管理的十四原则(5)“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

4.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1)理论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理论涵义

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也成为官僚体制,是一种严密的、合理的、形同机器那样的社会组织,它具有熟练的专业活动、明确的权责划分、严格执行的规章制度,以及金字塔式的等级服从关系等特征,从而使其成为一种系统的管理技术体系。(2)理想的行政管理体制构成要素(特征)

①建立明确的职能分工。明确规定每一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并且将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其正式职责而使之合法化。

②建立明确的等级制度。组织的职位均按权力等级原则自上而下顺序排列,并共同服从于一个指挥决策中心,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行政管理的等级系列。

③建立有关职权和职责的法规和规章。把各项业务的运行都纳入这些法规和规章之中,并且要求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按照这些法规和规章从事职务活动,都必须受统一的法规和规章的约束。

④业务的处理和传递均以书面文件为准,即使对于可以口头方式联系的业务活动,也不能以个人之间的口头联系方式作最后处理,而必须通过如指示、通知、申请、报告等各种符合规定的书面文件形式处理。

⑤组织内的所有职务均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担任。必须通过公开的考试来选择和录用人员,以是否具有必要的技术能力作为选择和录用人员的客观标准。

⑥一切职务和管理人员都是任命的,而不是选举产生的。行政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并保障他们应得的权益,同时,组织拥有随时解雇他们的权力。

⑦组织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恪尽职守,遵守有关他的职责所要求的规则、纪律和制度。他们必须排除个人感情的影响,以超脱和冷静的态度处事。

5.古典管理理论的新开拓——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1)不应把工人视为单纯的“经济人”,而应视为“社会人”。工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并且是以某一社会集团的成员出现的。(2)不应只重视企业的正式组织,还必须重视企业的非正式组织。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维持正式组织的成本和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的平衡,使管理人员与工人相互协作,防止和妥善处理两者的冲突。(3)工人的士气或情绪是决定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工人士气或情绪的是他们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然而这个需要却不是指物质方面的需要。任何社会团体都要使它的团体成员得到以下满足:

①在物质的和经济需要上得到满足。

②整个组织中的自发的合作得到保持。团体的士气或情绪越高,说明该团体内人们的相互合作得越好;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越高,其生产效率也就越高。(4)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组织生产的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处理人事的能力。

三、现代西方管理理论

1.战后的西方管理学

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特点:(1)广泛地吸收和应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新成果和积极因素,使管理学越来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2)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管理学的发展应用也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和社会化。(3)都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管理的基础,以私有制神圣不可动摇为前提的。

2.行为科学学派(1)行为科学的定义

行为科学是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人的行为,了解决定人的行为的因素、行为的动机、对行为的激励问题,以及与国民的行为直接有关的“人性”问题和领导方式问题等,以此来调节人际关系,激励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2)行为科学的研究领域

①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

②同企业管理有关的“人性”的问题;

③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④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等。(3)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阐明了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后来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指出,影响行为动机的因素有两类:

a.保健因素:公司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系统、工资制度、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等。

b.激励因素:工作上的成就感、得到承认、提升、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职务的责任感等,

这些因素能使职工工作本身直接与其成果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因此,这些“内在因素”就称为激励因素。

③麦格雷戈的“X-Y理论”

麦格雷戈把当时企业中对人的管理工作中的传统观点叫做X理论。X理论所用的传统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错误的因果观基础上的,所以其结论也是错误的。与X理论相反的具有现代观念的管理理论为Y理论。

④卢因的“团体力学”理论

库尔特·卢因提出了“团体力学”理论,又称“群体动力论”。认为团体是一种非正式组织,办公桌或机器安排的位置通常会促使其形成基本团体。团体行为就是一套复杂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力的相互作用,它们不仅影响团体结构,而且修正个人行为。一个团体永远不会处于一种平衡的“团体状态”,而是处于相互适应的持续过程中,卢因把它叫做“准静态平衡”。

3.管理科学学派(1)关于组织系统的基本看法

把许多社会组织都称为生产系统,认为生产所涉及的是任何一种活动的业务方面,而不管它的背景如何;作为发达经济特有的形象是规模大、组织程度高、专业化、机械化的高效率的生产系统,而高效率的生产系统在现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管理科学的目的、应用范围、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管理科学的目的:应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产管理问题。(同泰罗科学管理的目的)

②管理科学的应用领域:主要是在企业的生产管理领域和作业领域,因为在这个领域中存在着结构较为固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决策能较好地运用决策规则。

③管理科学解决问题的步骤:

a.确定问题并阐述问题,为随后的步骤打下基础;

b.建立模型,即把问题的各项要素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

c.解出模型,即求出这个模型的解法;

d.检验解法,在模型解法应用以前,进行测试,井作必要的修改;

e.发展对解法的控制,当这个模型建立和解出后,还必须不断地加以复查,当模型中的任何变量—变化,可能就得进行全面的修整;

f.贯彻解法,应当使管理人员充分了解模型的解法,并通过他们去贯彻执行。(3)管理科学应用的科学方法

①规划论。它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将有限的资源(人力、材料、机器和资金等)如何进行分配以便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

②对策论。也称博弈论、竞赛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对抗局势的数学理论。运用这个理论可研究对抗和竞争局势下的各方是否存在最优的对抗策略和决定对策的结果。

③排队论。又称队论、等候线理论、随机服务系统理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通常说的排队现象,研究排队现象和服务设施之间的关系,以便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寻找系统的最优设计和最优运行问题。

④决策论。作为运筹学分支的决策论,主要是研究决策问题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强调决策在生产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运用系统理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于决策过程。

⑤概率论。又叫或然率、几率。它是从数量上研究大量随机事件规律性的数学分支,是数理统计的理论基础。

⑥模拟。就是建立一个表示客观事物的抽象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验,以观察事物的运动变化情况。对于难以求解的大型或复杂系统,人们常采用模拟模型方法进行研究。管理科学要采用的是数学模型,并且主要利用电子计算机来进行模拟,以处理非常复杂的问题。

⑦计划评审法和关键路线法,简称PERT法和CPM法。用网络图表示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控制工期的关键路线,在一定工期、成本、资源条件下获得最佳的计划安排,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工效、降低成本的目的。

4.经验主义学派(1)定义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为经理主义,或“案例学派”。这个学派通常从实例获得经验,用以分析管理,指导今后的管理工作。这个学派的目标是向资本主义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2)主要理论观点

①关于管理的性质和任务

a.管理的性质

管理有自己的假设、目的、工具、绩效目标和衡量标准,作为实用学科,它必须从经济学、心理学、数学、政治理论、历史和哲学那里吸取营养,他们根本否定一般管理理论的抽象概念和把管理学当作“科学”的观点。

b.管理的任务

在外部必须集中注意组织的使命和成果,在内部必须集中注意能够使个人取得成就的组织结构、价值观和相互关系。而这一切又都突出表现在经理人员的作用上。

②目标管理

德鲁克提出三种广义的管理职能:

a.管理一个企业;

b.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c.对工人及工作进行管理。

③用比较方法研究和概括企业管理经验

经验主义学派强调从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出发,而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进行研究。

④企业管理的组织机构

a.集权式的职能性结构;b.分权的“联邦式”结构;c.规划-目标结构或矩阵结构;d.模拟性分散管理结构;e.系统结构等。

5.社会系统学派(1)定义

社会系统学派,又称合作社会系统学派,将组织看作是社会协作系统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进行协作的一个系统。在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叙述和分析了管理的结构过程和方法的学派。(2)社会系统学说

社会系统学说作为协作系统的组织理论,理论要点有:

①协作系统的性质

正式组织是人们自觉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一种协作。社会协作的三项基本目标:

a.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下,通过保持组织内部复杂的平衡来保证一个组织的持续存在;

b.调节必须适应的各种外部力量;

c.对管理和控制正式组织的各级经理人员的职能予以分析。

②正式组织的基本要素

a.协作的意愿,是所有各类组织不可缺少的普遍要素,人们必须愿意为一个系统的目标做出贡献,必须克服个人目标同团体目标的不一致,也就是为了团体的目标愿做出个人的牺牲。

b.共同的目标,是各类组织的第二项普遍要素,是协作意愿的必然推论。

c.信息交流。所有的活动都以信息交流为依据。

③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使正式组织更有效率,并使它更有效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a.信息交流;

b.通过对协作意愿的调节,维持正式组织内部的团结;

c.维护个人品德和自尊心的感觉。

④经理人员的职能

a.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交流的系统。经理人员必须规定组织的任务,阐明权力和责任的界限,并考虑到信息交流的正式手段和非正式手段方面。

b.使组织成员进行协作,并使他们为组织做出贡献。

c.制定组织目标。经理人员必须反复向组织成员灌输组织的共同目标,并努力克服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背离,克服两者之间的矛盾。

6.决策理论学派(1)定义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社会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内容发展起来的,他们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2)主要观点:

①决策贯彻管理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组织的全部管理活动是团体活动,其中心过程就是决策。决策不仅贯彻管理全过程,而且贯彻于管理的各个方面。管理就是决策,甚至可以把决策当作管理工作的同义语。

②决策的过程

a.搜集情报,确定问题,也就是确定决策的目标。要收集组织所处环境的有关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情况,同时搜集企业内部的有关情报,加以分析,以便为计划的拟订、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b.拟订计划。要以组织所需解决的问题为目标,依据所搜集到的情报及分析意见,拟定几种可能的备选方案。

c.选定计划。根据当时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已拟定的备选计划方案中选定一个最为理想的计划方案。

③管理决策的准则

a.应该以“令人满意”准则来代替“最优化”的最高准则;

b.不考虑所有一切可能发生的复杂情况,只考虑与决策问题有关的特定情况。

④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一个组织的全部活动分为例行活动和非例行活动两类,与其直接相联系的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这两类决策中,较为重要而又困难的是非程序性决策,它更能表现决策者的能力和管理水平。企业为了提高经理人员的非程序化决策能力,通常采取两种措施:a.选拔并培训从事非程序化决策的经理人员;b.设立专门从事非程序化决策的部门。

⑤决策和组织机构、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一个组织机构的建立必须同决策过程联系起来考察,一个组织划分为各个单位,必须以所要做出的决策类型为依据,而评价一个机构的主要标准就是它对行为的影响。由于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组成的系统,要搞好组织,提高决策水平,使决策在组织内产生作用,最重要的是把企业的目标和个人的目的协凋一致,应使组织成员积极参与组织决策,并使组织成员的决策前提符合组织的要求。

一个组织中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也不能离开决策过程而孤立地去考虑。作为整个组织的战略决策必须是集权的。由于个人认识、情报来源、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原因,下级人员可能不如高层领导那样能够做出更适合于整个组织的决策。但是,由于一个组织内决策过程本身的性质以及个人能力的局限,在做出重大的新决策过程中,又必须实行适当的分权,即由各个单位和各个等级的人都来参与决策,特别是在探求各种不同的方案时更是这样。

7.系统管理学派(1)定义

系统管理学派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以及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全面、综合地考察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以求对某个系统的最佳管理,在具体方法上,决策理论偏重于系统工程的系统分析方法,而系统管理学派则更偏向于一般系统理论。(2)系统管理学说主要内容

①系统管理既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实际的管理方式

系统管理学说,以一般系统理论为基础,包括了系统哲学、系统管理、系统分析三个方面。

a.系统哲学属于一种思想方法,强调系统是一种有组织的或综合的整体,强调其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b.系统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把企业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设计和经营,并把公司同各种环境系统更好地联系起来;

c.系统分析是解决问题或进行决策的方法和技术,它包括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确定其有关变量,分析和综合各种相关因素,并确定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法或行动计划。

②系统观念和权变观念是研究组织和管理的两个主要环节

a.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都越来越注意采用系统的方法和观点将其研究对象当作一个整体,当作一个只有从其整体角度出发才能理解的独特实体,这种整体主义的观点已深入到各个学科中,它也是研究管理的主要环节。系统方法主要为人们理解组织提供哲理基础,为人们研究组织提供宏观范例和总的模式。

b.权变观念是考虑管理组织活动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人们对实际情况进行诊断,进而决定采取何种管理方式,因此,权变观念也是研究组织和管理的主要环节。权变观念则是行动性的,朝向实践系统概念的一种观念,它更为具体化,强调各分系统间的更特殊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③开放系统模型与系统管理

从组织系统的内部构成上,组织系统的模型有五个分系统:a.目标与价值分系统;b.技术分系统;c.社会心理分系统;d.结构分系统;e.管理分系统。在每一个开放组织系统的外部,存在着一个环境超系统,这个超系统分为社会(一般)环境和工作(具体)环境两个不同层次,由此构成了组织与其存在的环境之间关系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与组织系统直接相接的是组织系统的具体环境。一个典型企业组织的具体环境的组成部分有:消费者部分、供应者部分、竞争者部分、社会政治部分、技术部分等,这些组成工作环境的各种因素直接影响和作用于组织系统内部的各分系统和各子系统。

2.2 课后习题详解

1.古代管理思想主要有哪些特点?

答: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的遗产中,有关管理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2)主要是对经验的直观论述和说明,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认识。大多数的论述则缺乏理论分析和概括,有的即使有一些理论分析,其认识水平也不高。(3)其论述是分散零碎的。当时管理未能被当作一个贯穿各类组织和各种社会活动的独立的职能活动,也就不可能把它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

2.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1)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工业革命时期亚当·斯密、R·欧文等人对管理思想的探索。

②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和具体措施。

③法约尔的经营管理理论,对经营和管理作了划分,提出管理的五项职能、管理技巧和能力,以及管理的十四原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