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学会社会新闻写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3 12:10:05

点击下载

作者:刘建华

出版社:人民日报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本书学会社会新闻写作

一本书学会社会新闻写作试读:

自媒体时代的全民专业报道(总序)

传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媒体却是一个历史性的产物。

当号子、烽火狼烟、鱼肚尺素、鸿雁传书、招幌等古老媒体成为人们美好记忆的时候,当报刊、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让人颇为倾心的时候,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却把人们对新事物的欣喜若狂搅得天翻地覆了。微信、微博、MSN、ICQ、QQ、博客、播客、公民新闻网站等自媒体的层出不穷,大数据、大资源、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宇宙等新概念的梦幻降生,令人们目不暇接。我们不得不说:媒介真的就是信息!

历史上,人们的需求似乎都不是自己真实的需求,正如消费社会,太多的需求是被他人创造和培养出来的一样。其实,人们对媒体的接近权与传播权也是被提醒的权利。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人们绝不会想去拥有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的。只有当技术进步、经济水平提高、物质产品丰富、精神需求扩大的情况下,一些政治家与学者们突然告诉人们,“传播权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于是,对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的奋争,似乎成为人类政治变革中的重要主题,也必然是民主平等应有之义。因此,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来,媒体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武器,不断地变换角色,不断地改弦更张,不断地进退自若,成为极具魔力的法杖,令人们对之心神俱醉。

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从此,成为一代代人求之不得的梦想!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终于遏止了这个梦想的无限蔓延。如同中国古人的飞天传说一般,随着嫦娥卫星的成功发射,梦想竟成为现实!“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2年丹·吉尔莫(Dan Gillmor)对其“新闻媒体3.0”概念的定义中,“1.0”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old media), “2.0”指新媒体(new media), “3.0”指自媒体(we media)。2003年7月,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对自媒体进行如此界定: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莫的专著《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充分体现着自媒体的特点:全民新闻报道,全民受众即时接受全民生产者新闻。在自媒体时代,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声音来自多元世界,自媒体有别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总之,自媒体的特点是平民化、个性化、简易化、快捷性、交互性,人人随时接近媒体,人人随时传播信息。

似乎,这的确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然而,自媒体时代的全民报道与草根新闻也存在明显缺陷与诸多困惑。首先,新闻真实性受到严重挑战。丹·吉尔莫提出“自媒体”概念时,就曾指出,“草根新闻的兴起伴随着严重的道德问题,包括真实性和公然欺骗”。这一方面是大众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新闻报道的标准意识不强,随心所欲发布信息,不加甄别;另一方面是技术突破了惯常的新闻监管体系,新闻不论真实与否,只能在事后加以控制;更重要的是接受者成为虚假信息的二手传播者,出于对“腥星性”的热衷,转发信息时丧失了责任意识。其次,媒体可信度较低。由于新闻真实性存疑,加之报道者的草根身份,无法让自媒体在严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信息传播中,成为民众信息获得的依靠与必然选择,因而造成自媒体公信力降低,其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也是迄今仍在艰难探索的问题。最后,自媒体会无限放大社会矛盾,激化冲突。由于自媒体完全解放了人们的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从政党或组织派别争论的平台演变为众声喧哗的油锅。各色私人小隙被公之于众,加以放大,各种攻讦谩骂,如同热锅里的响油,喧闹不休,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似乎,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破坏了人们亲和友善的关系,那种往昔的好时光,令人每每在回忆中,黯然神伤。《一本书学会新闻采写》系列丛书,正是应时之作,为这个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献上一把最有力的抓手,让自媒体时代的草根新闻,变成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大放异彩的全民专业报道。如同喻国明教授的形象比喻:全民DIY应该是专业、标准、科学、有效的DIY。

本丛书是以新闻采写为研究对象,采取旅游全攻略的架构,利用工程技术的思路,兼撷专业新闻理念与业余记者思维精粹,接轨不同行业与类型新闻采写方略,引领非专业人员进入新闻采写的奇峰异洞,细语全民专业报道中的在哪做、做什么、如何做,形塑全民DIY时代非科班出身的合格记者。

我们正在尽力去做,而做的结果却只能任由众人评判。尽管心有余,却力有不逮。但为这个瞬息万变时代的众生,奉上一把有用且高效的抓手,是而且一直将是我们的使命与图腾!刘建华于五路居2016年4月第一章社会新闻是什么第一节社会新闻的概念一、社会新闻的含义

社会新闻的定义,业界与学界至今未有公认的统一说法。《新闻学大辞典》对社会新闻的解释是:“反映社会生活中体现社会伦理道德的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轶事的新闻。”《当代新闻文体写作》中指出社会新闻是“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为内容的变动的事实的报道……所谓以社会学研究对象为内容就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又多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它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

通过梳理关于社会新闻的各种定义,可以概括出它的大致内涵,即社会新闻是关于社会现象、社会风貌、社会生活、社会动态、社会事件、社会趋向、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报道,具体包括八个方面的常见题材:1.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2.抨击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和各种不良社会现象;3.报道有典型意义的恋爱、婚姻、家庭及其他日常生活问题;4.介绍有一定影响的民事、刑事案件;5.报道天灾人祸及特殊条件的气象、交通等关于人们出行的资讯;6.反映社会知名人物的活动和相应文化动态;7.介绍具有文化价值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民俗;8.报道能够增长见识或有一定娱乐价值的珍闻、趣闻等。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社会新闻涵盖的内容很广泛,囊括的报道类型也很丰富,既可以是一篇反映百姓生活动向的短消息,也可以是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度调查报道。整体而言,报道主体的社会性是社会新闻的重要特征。二、社会新闻的要素

社会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类型,其构成要素同新闻写作的基本要素是一致的,即“5W”+“1H”: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可以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概括:某时某地,某人为何原因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这也就是我们平常向他人讲述一件事情的最基本的叙述模式。

在报道社会新闻时,反思读者最想从一篇报道中获取哪些信息,当我们说清楚这些信息的时候,也就将社会新闻的各个要素逐一向读者交代清楚了。三、社会新闻的特征

1.社会性:社会新闻是以社会各阶层的人、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包括社会思潮、生活方式等)为报道对象的新闻,选题内容主要来源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2.思想性:优秀的社会新闻作品应当具有较为深刻的思想性,不仅仅是对事实的报道,同时应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全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通过对某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凡人小事的报道反映整个社会面貌,这正是社会新闻的主要特长。善于从平常的事情中发现具有报道价值的不平常的东西,乃是记者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3.人情味:以情感人是社会新闻写作应当掌握的一个重要原则。情感交流是社会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类型的一个方面,只有把“情”写出来,体现社会生活的人情冷暖,通过人们能够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引发公众对于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才能起到更为广泛和深远的社会效果。

4.趣味性:同其他新闻相比,社会新闻应当具有更强的趣味性。“为了增强社会新闻的趣味性,除了要注意报道的人情味以外,还需要突出新闻事件的特异性,也就是说,要注意报道社会上不同于一般的人和事。”就文风而言,社会新闻应当写得风趣、亲切、自然,又不乏思想性。

5.服务性:一方面,社会新闻要满足读者的求知心理,答疑解惑,体现较强的知识性,成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另一方面,记者应当抓住同公众的生活、工作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加以报道,帮助民众排忧解难,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四、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异同

社会新闻是按照新闻性质划分出来的不同于时政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的一种报道类型,聚焦的是“社会”;民生新闻从广义上说从属于社会新闻,一般是指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新闻,聚焦的是“民生”。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画等号。只有厘清了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社会新闻的选题与写作技巧。

从选题上看,社会新闻是根据报道题材而划分出来的一种新闻形态,它涵盖的内容比民生新闻更加广泛,凡是“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为内容的变动的事实的报道”都可以归入社会新闻的范畴;而民生新闻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老百姓广泛关注的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社会新闻”,如“房屋渗水、看病就医、买菜购衣、就业上学、物价上涨、好人好事、服务态度、消费意识”等,它所关注的是社会新闻中的特定对象。可以说,“市民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反映市民的意愿、要求和呼声是民生新闻的宗旨。”

从写作风格上看,由于社会新闻的题材更加广泛,因此它的写作风格也更为多变;而民生新闻则更趋近于一种报道理念,是采用平民化视角关注人民生计的一类新闻,因此在写作中更加突出“民生视野”“民生态度”和“民生情怀”。第二节社会新闻的功能与价值一、社会新闻的功能

社会新闻作为一种取材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新闻,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百姓的社会生活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抨击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和各种不良社会现象,揭示消费陷阱,澄清虚假传言,监督官员言行,等等。

概括起来,社会新闻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信息、澄清事实、化解矛盾、普及知识、提供服务、舆论监督,具体见本书第四章第一节“社会新闻的写作目标”。二、社会新闻的价值

新闻价值就是新闻客体的要素、属性、功能等所产生的某些新闻性的影响和作用。有学者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指出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也有学者认为“新闻价值是新闻记者衡量和选择事实是否可以成为新闻的标准”。还有学者从新闻功能的角度指出“所谓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不论何种角度的定义,都强调了新闻客体的影响和作用。

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的新闻价值要素包括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等,这些标准是新闻选择中的重要依据。社会新闻作为一种新闻题材类型,除了具有以上新闻价值,同时因其自身的特殊属性,还具有故事性、知识性、服务性、监督性、导向性等价值要素,具体见第四章第二节“社会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与规范”。第二章社会新闻的基本类型与选题来源第一节“包罗万象”的社会新闻一、社会新闻的出现与发展

根据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复旦大学已故教授王中先生考证,在我国,社会新闻作为一个新闻学术语和相对独立的新闻类别,大约始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

实际上,社会新闻早在报纸产生之前就有了,那时主要以口头传播等形式存在,在古代的童谣、民间传说,乃至各种稗官野史之中,我们可以找到社会新闻的踪迹。“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很多内容都与我们今天的社会新闻题材很相似。从《世说新语》《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我们可以找到更成熟、更丰富的社会新闻。”

我国近代报刊上也有社会新闻的身影。“据查,明朝的‘邸报’上曾报道过万历戊戌年间两个盗窃国章的贼摔死在阴沟里的事情。熹宗天启年间出版的一份《京报》上,报道北京一个炸药库爆炸的新闻。到1861年的《上海新报》,社会新闻已占有不少篇幅。”

19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大众化报纸”盛行,社会新闻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闻类别。然而,此时的社会新闻受西方“黄色小报”的影响,更多的是宣扬色情、暴力,用夸张离奇、哗众取宠的手法,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后来由于新闻伦理的提倡与新闻报道面的扩大,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大众传媒承担了党和政府宣传机构的职能,此时社会新闻的选题和报道方式有着较多局限。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后,随着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的逐渐“放开、放活”,人们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思想观念逐渐解放,都市类媒体开始涌现,由此也迎来了社会新闻的“春天”。二、都市报与社会新闻的兴起

1995年元旦,《华西都市报》创刊,第一次定义了“都市报”这一称谓,并首次提出“市民生活报”“全面走向市场”的办报思路,自此拉开了国内都市报的发展与竞争大幕。

由于是在市场经济和消费文化兴起的背景下出现,因此都市报在办报理念和发展策略上与传统报纸有着不同之处。它的市场性和市民性促使其要选择更能迎合大众口味的新闻来报道,而社会新闻就是这样一种“能满足大众需求,且代表都市报核心品格”的新闻类型,它的趣味性、接近性、服务性等特征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同都市报的读者定位是一致的。因此,以都市报为载体,社会新闻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目前,都市报对社会新闻的报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朝着“集束式短新闻模式”发展,报道内容多以当地百姓生活为核心,涉及的都是平常人、身边事;一种是设立专版专刊,用专题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的形式,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通过深入调查,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三、新时期社会新闻的拓展

进入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传媒改革的推进使得广大民众获得了更多的发声渠道,社会新闻的选题来源和报道方式也随之变得更加多样。由于自媒体的应用及发展,普通民众开始成为新闻的发布者,来自普通百姓身边的议题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的视野,社会新闻中的负面报道和监督性报道也随之增加。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分配制度、住房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社会新闻,成为最能引发公众热议的选题类型。

然而,尽管普通民众通过论坛、微博、贴吧等载体贡献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新闻选题,但是传播媒体对新闻事实的还原和深度开掘,依然是社会新闻报道中的关键环节。同时,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得网络言论鱼龙混杂,网络新闻的质量参差不齐,虚假新闻不断出现。因此,提升民众媒介素养,普及新闻写作的基本技能和规范,使每一个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新闻信息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新闻发布者”,是维护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乃至整个新闻传播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二节社会新闻的选题类型一、百姓生活类

平民百姓的生活是社会新闻的主要源泉。社会新闻的报道线索与题材大量散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既有引发社会民众共同关注的重大题材,也有日常琐事、家长里短、巷陌逸闻,着重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消费观念等。平民化是这类社会新闻的一个显著特征,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当然,此类社会新闻的关注重点并不是流水账式的百姓衣食起居,更多的是将具有新奇性和特异性的新闻选题纳入报道范围。这类新闻常常具有一定的生活提示乃至警示作用,如2014年10月16日《新京报》A09版的《男童玩激光笔致视力骤降》:

新京报讯(记者廖爱玲 贾世煜)“请让你的孩子远离激光笔。”北京人民医院一位眼科医生近日在微信上发警示称,安徽一10岁男童在把玩激光笔后左眼黄斑区被灼伤,视力猛然降至只有0.1,造成永久性伤害。

对于激光产品,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司指出,激光器里的激光辐射如果功率过高,“会对人体造成光化学伤害和热伤害。”

激光灼伤眼睛黄斑区视力急剧下降

一周前,来自安徽的10岁小男孩陈朋(化名)捡到一支激光笔,把玩时左眼被激光灼伤。“眼前有黑点。”陈朋称。

10月13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于文贞接诊了陈朋,结果发现,陈朋左眼底黄斑区有疤痕,左眼裸眼视力降至0.1。于文贞称,“黄斑区灼伤是永久性伤害,目前没有办法治疗。”而此前陈朋上学时曾多次检查视力,两眼视力都是正常的。

从安徽辗转到北京,陈朋的妈妈给儿子治疗眼睛的希望再次破灭。年幼的陈朋多次捂起右眼,指着左眼说,“这只眼睛看不清楚。”

这是于文贞第一次面对儿童眼睛被激光笔灼伤的病例。他分析,陈朋的眼睛视网膜上黄斑区的疤痕呈椭圆形,而激光光束照射到眼睛上的印迹应为圆形,因此陈朋的眼睛很可能是被激光多次照射。

于文贞指出,不只是激光笔,只要是能够发出激光的产品,都有可能对人的眼睛造成伤害。

网上激光产品看不到辐射危害等级

激光笔是一种演示类激光产品,带激光器装置,而像儿童激光枪里也有激光器。

在网上,各种激光产品并不少见。记者在销售激光笔的网店看到,有一些店主已经挂出警示,提醒“激光对眼睛有害,请勿对着眼睛直射;非儿童玩具,请不要给儿童玩耍,请远离儿童存放,以免引起意外伤害事故。”但这样的警示并不多。

在淘宝网,可以搜索到激光枪、激光剑、激光灯、激光戒指等各种玩具。但记者在多个网店产品页面上,却看不到对产品标注出具体类别。

质检部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对激光笔的激光辐射类别,我国目前没有明确要求,只有部分国家规定3B类及以上类别激光产品不可作为演示类民用产品销售。

记者查询到,国家标准中,对激光产品按照危害程度由低到高分为7个等级:1类、1M类、2类、2M类、3R类、3B类、4类,每类产品均要有标记,而玩具中的激光器应满足1类激光辐射功率限值要求。

● 危害

7成儿童激光枪危害大

对于激光产品,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司指出,激光器里的激光辐射如果功率过高,“会对人体造成光化学伤害和热伤害,特别是尚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眼睛和皮肤受激光辐射可能有更严重的后果。”“当激光光束的焦点落在视网膜上时,有着很大能量的激光就会灼伤眼睛。”于文贞称,视网膜是神经组织,其上不可再生的感光细胞被烧死后,视力便无法恢复。而且此类病例并不少,但因通常情况下只有一只眼睛视力下降,许多孩子很难发现。

质检总局今年曾专门发布过对激光笔、儿童激光枪的质量安全风险警示。他们监测60个批次产品发现,有的激光笔辐射功率最高达1440mW,儿童激光枪更有7成多是较高危害类别的产品。

● 提醒

激光笔不宜作儿童玩具

激光笔 最好选购激光辐射类别为3R类及以下的产品(也就是激光功率不大于5mW),非专业人员切勿购买3B类及4类大功率激光笔。

不宜为儿童买激光笔作为玩具使用,避免儿童在学校周边摊贩、商店、网络等渠道购买大功率激光笔。

激光玩具 选购时可查看外包装、试用产品或咨询销售人员,确认玩具是否带有激光器。不要为儿童购买带激光射击功能或激光瞄准功能的玩具。若已购买,对超过1类的激光玩具建议立即停止使用。

此前,质检总局也曾提醒消费者称,无激光辐射类别、无品牌型号、无警告说明的激光笔、儿童激光枪应避免购买,使用时也要避免激光照射人体眼睛、皮肤以及衣服,超过1类的激光玩具应停用,切勿购买大功率激光产品。

以上这篇新闻将激光笔这件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用品对儿童视力造成伤害的事件进行了报道,采访了眼科医生和国家质检部门,并调查了相关网店,对激光笔和激光玩具对儿童健康的潜在威胁作出了警示,同时发布了相关的购买和使用提示,是一则比较典型的关于百姓生活的社会新闻。

此外,这类报道有时会涉及普通人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新奇事,这类事件发生概率较低,通过报道能够引发思考,答疑释惑,促成问题解决,同时起到知识普及的作用,为人们提供生活参考。如2014年10月18日《河南商报》A15版的《在郑州买的盐只能在郑州用?》:

这几天,在新郑市龙湖镇开餐馆的黄先生夫妇有些烦:10月15日上午,他们的热干面馆用了从郑州带回的食盐,被新郑市盐业管理局检查人员认定为“跨区域用盐”,没收部分食盐并处罚款200元。

郑州盐带回新郑用,餐馆老板被罚款

在新郑市龙湖镇开餐馆的黄先生说,新郑盐业部门检查人员从他餐馆查到的食用盐,是他从郑州搬家时带回的。“一个月前,我在郑州十八里河镇开餐馆,后来搬到了新郑市龙湖镇,有半箱盐没舍得扔,就带来了。”黄先生说,这盐都是真盐,也没有过保质期。

而10月15日上午10点,新郑市盐业管理局检查人员发现了这批盐,告知黄先生夫妇“跨区域用盐”,食盐没收,并罚款200元。

新郑市盐业管理局一位郭姓科长说,食盐是国家专营产品,按照我省盐业管理条例规定,该热干面馆的用盐行为属跨区域用盐。

这位郭姓科长说:“对盐进行区域性管理,是为了保障老百姓吃上放心盐。有的地方缺碘,就必须供给碘盐;有的地方不缺碘,买卖的就是非碘食盐。”

带外地食盐回家用,也属于跨区域用盐

昨天,郑州市盐业管理局一工作人员表示,新郑市盐业管理局的处罚是对的。根据《河南省盐业管理条例》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盐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盐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盐产品价值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若食盐不做商用,能否从郑州带到其他地方食用?这种行为属于跨区域用盐吗?

郑州市盐业管理局一工作人员解释说,如果严格按照《河南省盐业管理条例》执行,带食盐回异地家中食用其实也是违法的。但在具体操作中,如果带食盐的数量小,又是非营利性食用,一般是不作处罚的。“但必须是真盐,必须小量。”

这个小量怎么界定?郑州市盐业管理局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说,最好不要超过一箱。

上述新闻涉及了“跨区域用盐”这一客观存在却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社会现象,对我国盐业采取区域性管理的原因,以及跨区域用盐的处罚规定和操作事宜进行了介绍,既是对百姓所忽略的一些盐业管理规定的知识普及,同时也促成人们对相关规定的具体操作能否更加人性化与合理化进行反思,并进一步探讨加快盐业行业改革,取消盐业专营制度的可能性。二、道德伦理类

道德伦理在当今社会生活特别是人际交往中无处不在,它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待恋爱、婚姻、家庭以及妇女、儿童和老人等问题的价值观念。这类社会新闻与普通民众有着较强的接近性,同时因其具有的争议性和话题性,往往能够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一些事件可能引发人们对某类社会现象的讨论,进而形成具有一定传播周期的专题报道。

这类新闻主要有两种报道基调,一种是反映社会生活中的良好道德风尚,体现社会“真、善、美”的一面。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和主流,应该作为社会新闻报道的一个永恒主题。尤其是当人们对道德滑坡、人际关系日趋冷漠等社会问题开始担忧的时候,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报道,以弘扬社会“正能量”。如尊老爱幼、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等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的感人事件,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邻里关系、人际关系,以及移风易俗的社会新风尚等,都是值得报道的社会新闻。在中国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中,历来都不乏这类新闻作品,如《“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第19届报纸通讯类一等奖)、《大学生结梯救人》(第20届报纸系列类一等奖)、《信义兄弟 接力送薪》(第21届报纸系列类一等奖)、《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第22届报纸通讯类一等奖)、《热热的烤地瓜“交易”着暖暖的爱》(第22届报纸系列类一等奖)、《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第23届文字系列类一等奖)、《21岁女孩照顾瘫痪养母12年》(第24届文字通讯类二等奖)等,都是这方面的优秀作品。

另一种报道基调是揭露消极的、负面的、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社会现象,抨击现实生活中“假、恶、丑”的一面,如贪污腐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这类新闻报道同样可见于“中国新闻奖”的历届获奖作品当中,如《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记者领“封口费”事件》(第19届报纸系列类一等奖)、《学校大摆“鸿门宴”家长无奈献礼金——石嘴山市八中如此庆祝教师节》(第22届报纸通讯类二等奖)、《学生午餐费,咋变成老师泡脚盆》(第24届深度报道类二等奖)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不论是合乎道德伦理,还是有悖道德规范,这类新闻总是占据着报纸、电视、广播的各大版面和各个时段。我们在报道这类新闻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媒体的社会引导作用,对积极的、正面的、鼓舞人心的社会现象加以肯定和弘扬,对消极的、负面的、伤风败俗的社会现象进行揭露和鞭挞。三、奇闻异事类

新奇性是社会新闻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是新闻选材的一个重要指标。社会新闻报道的丰富性、趣味性与大众的猎奇心理相吻合,往往能够迅速捕获读者“眼球”,吸引人们注意,因此关于奇闻异事的报道在各类报纸,尤其是都市类报纸,以及各类网站上总能占据一席之地。如2014年9月12日《华商报》A14版的《20层台阶滚下再滚上 这锻炼方式你可不敢学》、2014年9月19日《星沙时报》A03版的《网购虚拟女友,宅男30天不出门》等。这类新闻题材丰富,涉及面广,报道成本低,市场收效快,一时间成为都市报的宠儿。然而,在这类新闻报道的数量不断上升的同时,要注意避免为了猎奇和博人眼球而低俗化、庸俗化,在报道时要客观冷静,不能为了抢占读者市场而夸大事实,耸人听闻,哗众取宠,甚至宣扬不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规范,以及读者阅读品位的提升,过去那种单纯追求骇人听闻的报道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阅读需求,奇闻异事类的社会新闻报道开始更加立足于反映当今社会发展阶段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和典型问题,如2014年10月17日《重庆晨报》第27版的《闪离后,他俩坚持把婚礼“表演”完》:

这是一场体面的结婚仪式。

用参加婚礼的黄女士的话说,“婚礼现场布置很有档次,仪式设计得也很有创意。多热闹的一场婚礼。”午饭后,她还留下来,和相熟的朋友,玩了一下午的麻将。

但是一个月后,她彻彻底底地改变了当初的想法。她用四个字形容自己的遭遇——遇得到哦!台上笑盈盈面对宾客的新人实际上已经离婚……

日前,黄女士向重庆晨报记者讲述了整个事情大致的经过。

婚礼很热闹也很有档次

今年夏天,家住渝中区临江门的黄女士接到了一个朋友送来的结婚请柬,朋友的儿子结婚。8月初,朋友儿子将和新娘举行结婚庆典。对性格外向,爱交朋友的黄女士来说,这样的请柬每年都有十来起。“我爱热闹。参加喜事,就是好事。”

因为婚宴是在周末,孩子也在暑期之中,结婚当天,她去参加了婚礼。“婚礼现场布置很有档次,仪式设计得也很有创意。多热闹的一场婚礼。”午饭后,她还留下来,和相熟的朋友,玩了一下午的麻将。

这是一场前夫和前妻的婚礼

1个月之后,再和当天前往参加结婚典礼的朋友相约吃饭时,黄女士得到了一个很吃惊的消息:老廖的儿子,结婚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离婚了。

这样的事情,黄女士是第一次听到,也是第一次遇到。“我们这位朋友,作为父亲,也是一直被蒙在鼓里。他老两口也是后来才知道的。儿子离婚的原因,他们没有多说,我们也不好多问。”黄女士说。

已经离了婚,还要举办婚礼?黄女士表示可以理解。“肯定有难言的隐情。不然一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哪里肯低头?婚都离了,还要牵手,还要像演戏一样走完结婚所有程序。他又不是演员!”

不过,也有朋友表示不理解:明明离婚了,还要举办婚礼。像故意在收礼金敛财一样。

办婚礼是让家长面子过得去

离了婚,为啥还要举办婚礼?记者联系上了新郎小廖。

电话里,他解释了主要还是为了顾及双方父母的面子。因为他和前妻,都是家里的独苗,父母就一个孩子,这结婚看上去是两个年轻人的事情,实际上两边的父母,比他俩还要重视。“房子装修,找酒楼,订婚庆公司,都是父母一手包办的。”“我俩确实不适合,出了问题。但请柬已经送出去了,到了父母那里,我俩都开不了口。我们年轻人无所谓,但上一辈都爱面子。如期举办婚礼且不留破绽。在这一点上,我俩的意见是一致的。”小廖说。

而离婚一事,他俩也是在举行结婚典礼后半月,主动告知父母的。“事情过去两个多月了,他们倒是通融了,我反而开始躲他们和家里的亲戚了……”“每年都会遇到举行结婚典礼前离婚的,不过好多都还在筹备中,请柬都没有送出去。坚持婚礼的还是第一次。”——一位资深婚庆人

这则新闻反映了当前年轻人在婚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一现象同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有一定的联系。写作这类新闻,不仅应该解释现象,更重要的是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出发进行采访和报道,分析一则新闻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以及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探讨是否有应对和解决的方式等,这样才能在满足民众猎奇心理的同时,发挥教化和引导的功能。如本则新闻,记者可以进一步采访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分析导致“闪离”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同时给现在的年轻人在婚恋当中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四、法制监督类

随着传媒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媒体工作者专业意识的提升,民众法制意识、监督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增强,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法制监督类新闻越来越多地占据社会新闻版面。尤其是在深度报道或调查性报道当中,这类新闻选题更是频频出现。在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也不乏此类报道,如《甘肃14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第19届报纸通讯类一等奖)、《中纪委文件刚下发 景德镇市邮政局仍顶风违纪》(第21届报纸通讯类一等奖)等。

这类新闻超出了道德和伦理的范畴,其中许多已经触犯法律,与法制新闻有着明显的交叉性,但又应该避免同法制新闻相混淆。它是未进入法律程序的涉案新闻,并且与百姓生活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报道这类新闻,能够普及法律知识,增强读者的法制观念,启迪民众思考,同时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和服务功能。

近年来,对“官员”乃至“官二代”的监督成为此类新闻的报道热点,包括官员言行不当、作风不正、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等行为,通常是先由网络曝光,接着传统媒体进行深入调查报道,在此过程中记者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阻力,本书会在后面的章节做具体分析。此外,这类社会新闻中常常出现一些极端恶性议题,如暴力、凶杀等。在报道这类选题的时候,要注意通过事件报道激发人们反思,而不应过度渲染某些社会阴暗面,尤其在细节处理上要多加斟酌。

除此之外,关于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旅游黑幕、网购陷阱、电信诈骗等涉及消费者权益和百姓生活的事件也成为近年来的一大报道热点。对于这类选题,记者的报道需要做到有理有据有节,在采访环节下足功夫,通过明察暗访的手段,获取准确无误的信息,保留采访资料,并尽可能加以多方核实,切不可仅仅通过记者的常识判断就将事件定性。因为这类新闻报道如果出现偏差,不仅会对相关行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同时也有悖记者的职业操守和职业准则,会对记者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

这类选题可以是一则消息,也可以是一篇调查性报道。如以消息的形式呈现,在写作手法和文章架构上有一套比较固定的模式,如2014年9月9日《新京报》A08版的《火碱泡制“美白猪蹄”流入批发市场》:

冷库出来的生猪蹄干瘪瘦小泛黄,为何到了市场上就变得又白又胖,白里透红?近日,新京报记者发现北京朝来万通农贸综合批发市场肉类大厅内,有很多摊点销售这样光鲜白嫩的猪蹄,有商贩称,这类猪蹄是加工点通过“药水”浸泡而来。记者将样品送交第三方机构检测发现,多个摊位的样品残留双氧水和工业火碱。

中国农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授王世平称,火碱可使猪蹄吸水增重,而双氧水则可漂白,两种化学物质均有强腐蚀性,食用可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9月5日,朝阳区食药监局及警方执法人员突击检查送货的两家无证猪蹄加工窝点,现场查出大量工业火碱及双氧水。目前,执法部门已对此立案调查。

以上这则消息只有短短的271字,却很完整地呈现了火碱泡制“美白猪蹄”这一新闻事件。文章分为记者观察、商贩回应、专业检测、专家说法、执法人员查证等几个部分,这也是目前此类报道的通用手法。同时,这类新闻报道的线索多来自群众举报,因此有些报道中会提及这一方面内容,并且记者会在现场采访一些市民,将普通民众对此事的认知程度以及看法体现出来。

此外,这类新闻常常以调查性报道或系列报道的形式呈现,进而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引发人们对相关行业,乃至整个产业链的反思和考问,甚至引发一个行业的深层次变革,如2008年关于国产奶粉违规添加三聚氰胺事件的报道,就引发了国内乳品行业的一次“大地震”。本书第四章第二节将对引发此次“地震”的一篇重要报道,即第19届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类一等奖获奖作品《甘肃14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进行深入分析。五、天灾人祸类

天灾人祸是社会新闻的一个重要选题来源,其中天灾主要是指地震、洪灾、旱灾、台风、山体滑坡等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人祸主要是指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灾祸,如车祸、矿难、火灾、爆炸事故、环境污染事件等。

这类新闻由于涉及多方利益,特别是主观故意或过失导致的人祸,在报道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阻力,记者需要灵活处理。如果瞒报或者拖延报道,不仅有悖新闻准则,也不利于事故的后期处置。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多样化,要隐瞒某一灾害事件的难度加大,如果事件经由民众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当事方再想把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就变得非常困难。

因此,面对天灾人祸,记者应该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和探求真相的目的,及时准确地对事件加以报道。要保持信息渠道畅通,澄清不实传言,发布事实真相,对灾祸发生的原因、死伤情况、救援情况,以及当地气象、交通、卫生条件等进行后续报道,为受灾地区民众的生活、自救、出行等提供资讯和必要帮助。同时,要善于从灾祸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民间救助平台的搭建提供讯息,在灾难中发掘人性的闪光点,惩恶扬善,为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避免类似事故发生提供建设性意见。

在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不乏此类新闻作品,如《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第19届报纸通讯类特别奖)、《拉萨发生暴力事件》(第19届报纸消息类一等奖)、《179小时,王家岭见证生命奇迹》(第21届报纸消息类一等奖)、《中国发生特大动车相撞事故 伤亡严重》(第22届国际传播类一等奖)、《致敬!7·21暴雨考验下的中国良心》(第23届网络专题类特别奖)等。

由于天灾人祸往往事发突然,因此报道的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下,能否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后的舆论导向。上述获奖作品中,《拉萨发生暴力事件》《中国发生特大动车相撞事故 伤亡严重》就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此类事件往往涉及人员伤亡,因此在报道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体恤事件当事人特别是遇难者家属的情绪,坚守记者的职业道德,在采访时既要快速获取准确信息,又不应盲目追求时效性,要避免向遇难者家属提出过于尖锐或刺激性的问题,谨慎采用追问方式,在受访对象因情绪波动而中止采访时,应该给予对方一定的情绪抚慰。如非必要,尽量选择从相关部门负责人或者其他信息渠道获取信息。

随着灾祸发生时间的推移,对报道时效性的要求也相对降低。此时,如何从不同角度深入报道事件,挖掘灾祸背后的故事,反思问题,总结经验,成为报道的重点。以2014年台风“威马逊”报道为例,以下两则报道均刊发于台风过后的一周,一篇来自中央媒体网站,一篇来自新闻类周刊,其报道形式、角度、内容、深度等都有较大区别:台风“威马逊”致海南文昌11人死亡2人失踪

人民网海南视窗海口7月26日电(冯星)7月25日下午,记者从海南省人民政府举行抗击超强台风“威马逊”抢险救灾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获悉:文昌市过半农业人口受灾,因台风导致死亡人数11人,失踪2人,伤员410人(其中重伤4人),房屋倒塌17273间涉及69092人。

此外,房屋掀顶23430间涉及70290人,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极其惨重。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26.81万亩,成灾面积17.33万亩,绝收面积8.22万亩,因灾减产粮食3.04万吨,畜禽死亡约2000万只,水产养殖受灾面积5.75万亩、损失11.32万吨,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23.3亿元。因灾停产工矿企业187个,公路中断59条次,港口关停1个,供电中断813条次,通讯中断154条次。

据悉,因房屋倒塌和掀顶需要安置139382人,全部安置在1056个安置点上,将积极组织救灾物资,目前群众有衣穿、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地方住,受灾群众情绪稳定。至24日,已发放救灾物资有大米217万斤、被子12700件、衣服11310件、帐篷3568顶,还有干粮、矿泉水、草席、蜡烛等一批物资,首批下拨救灾款1120万元,收到社会捐赠款966.0351万元。全市物价稳定,文城各农贸市场正常营业,大米、食用油、猪肉、羊肉、鸡肉、蔬菜等货品供应正常,价格在正常范围内有稍微涨幅。同时,冯坡、龙马、湖山等农贸市场因灾完全被损毁,经清理后,已在原址旁边设置部分摊位并开始营业。截至24日,全市因灾损毁房屋总计有40703间,其中完全倒塌的有17273间,房屋掀顶的有23430间。24日着手修复房屋331间,累计着手修复6483间;24日完成修复房屋(以瓦片修复为准)64间,累计已完成修复房屋(以瓦片修复为准)727间。海南“威马逊”:一场现实的噩梦

狂风肆虐、暴雨倾盆,房倒屋塌、树倒路断……今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7月18日正面袭击海南,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9.5亿元,全省超过三分之一人口受灾。这个自1973年以来登陆海南最强的台风,给海南这个美丽之岛带来了一场现实的噩梦。

台风过后满目疮痍

7月18日15时30分,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遭遇了40多年来最强的一场台风。作为超强台风“威马逊”的登陆点,那里所能听到的都是狂风暴雨的咆哮声。大风直接将铁皮屋掀翻、木屋瓦房瞬间被吹倒,纸片、塑料片、铁片残骸,漫天飞舞……

台风的影响持续了近10个小时,被狂风摧残后的文昌和省会海口已经满目疮痍。

在海口市区,台风对主要公共设施和建筑造成了严重打击,数以万计的树木、交通标识牌、路灯倒塌,除几条主要道路外,大部分道路难以通行,市区水患严重,积水点难以计数,交通不便和积水严重造成市区恢复供水供电的难度极大。

在文昌市翁田镇,周边乡镇的万间民房倒塌,数十万群众一夜间丧失了自己的家园;澄迈县、昌江县数万亩香蕉被风吹倒,农户血本无归。

据海南省三防办的最新统计,截至7月23日,超强台风“威马逊”已造成海南全省216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达到325.8万,全省倒塌房屋23163间,直接经济损失119.5亿元,因灾死亡25人、失踪6人。《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昌江县乌列镇长塘村村民黎吉红的香蕉地里看到,他今年种植的近350亩香蕉树经过洪水、暴雨的袭击,几乎全军覆没。“不止这样,工棚被洪水冲垮了,尾料还有种子等也全部没了,直接经济损失就有近300万元。”黎吉红说,他是长塘村最大的香蕉种植户。“现在光恢复生产起码需要一个月。”

除了农业损失,海南省基础设施受灾情况也很严重。全省被损坏的220kV线路17条,110kV线路53条;一半以上通信基站因断电原因掉站;省养公路累计阻断93条;部分企业厂房受损严重,个别企业甚至需要3个月才能恢复生产。

宾馆酒店一房难求

台风过后,由于供电供水暂未恢复,不少市民百姓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海口市一些宾馆酒店能够自己发电供水,导致订房爆满,商场等公共场所挤满了给手机等电子设备充电的人们。

7月20日,在海口市滨海大道一家酒店前台,记者看到不少市民正在咨询和办理客房入住手续。海口市民蔡小姐告诉记者,她19日就开始在酒店住了。据酒店前台经理刘鑫易介绍,“威马逊”横扫海口后,酒店房间的预订就一直火爆,一房难求。

台风过境,也给居民出行造成了较大困难,在海口市区随处可见被连根拔起的树木,倒在路边。在海口市海秀中路、南海大道等加油站外,前来加油的车辆排成了长龙,根据记者目测,排在中后段的车辆想要完成加油,至少需要半个小时。

在旅行社工作的邱先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台风过后,在市区曾经一度加不到油,总感觉心里慌慌的。最后他无奈开车到数十公里外的海口美兰机场附近的加油站加油。“即使在这么远的加油站,不仅需要排队,每次也只给加200块钱的油,我先后排了三次队,才加满油。”邱先生说。

而生活用品和物资方面,一些物资价格出现小幅提升。本刊记者了解到,台风过后海南全岛蔬菜市场及物资供应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部分菜价上涨幅度超过30%,部分肉价上涨超过100%。

明月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陈泽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绝大多受灾群众家被“威马逊”掀翻,一些人无家可归。在明月村委会食堂存放了大量的方便面、饮用水、被褥、干粮等救灾物资。“由于村里断水断电,村民无法做饭,老百姓吃住问题主要靠外界支援,政府还需做好长期救援的准备。”陈泽存说。

灾后恢复形势严峻

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对海南的灾后恢复工作极为关切。中央财政紧急安排救灾资金7亿元,用于支持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开展抢险救灾、恢复生产及水毁工程修复。中国红十字会等公益慈善机构的救灾物资和捐款也已经到达。目前,灾区群众情绪稳定,海南省基层干部和灾区群众呼吁政府进一步加大救援力度,解决灾民实际需求。

一是灾民盼望政府解决“近渴”,进一步解决安置问题。翁田镇干部符致琼介绍,目前受灾群众情绪稳定,但很多人失去了房屋,暂住在小学、养老院等临时安置点内,下一步应加紧安置这些无家可归的群众。“小学还有一个月就要开学,不能让群众长时间住在学校教室内,政府应该加快运送帐篷、移动板房和可住人的集装箱,让群众尽快有房子安置。”

二是受灾群众盼望政府尽快修复基础设施,恢复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翁田镇镇委书记郑鸿雁表示,现在各村内反馈上来的情况是,缺水缺电。“翁田镇通讯已逐渐恢复,但水电仍没有正常。台风过后气温马上升高,应尽早恢复供水供电,稳定群众情绪。”郑鸿雁建议,宜加紧向受灾的农村运送柴油发电设备,并由消防、民政部门通过运水车将清洁水源运到村内,还亟须卫生部门下发更多消毒杀菌药品和设备,防止灾后疾病、疫病等次生灾害。

三是受灾群众盼望政府补助,完善相关保险制度。澄迈县釜山镇香蕉种植大户黄燕义说,自己种植香蕉近500亩约2.7万株,按照目前市场行情,以100元一株计算,原本可赚近200万元,而现在绝大部分倒伏在地,反而要赔100多万元。“希望政府出台一些补助政策,减少损失。”

文昌市会文镇镇委书记高富通过《瞭望东方周刊》建议,保险行业和保监会等部门亟须尽早研究推出水产养殖业险种,弥补水产养殖户损失。

高富说,水产养殖户养殖基地大多建立在海边或水域附近,在台风灾害面前损失更为惨重。由于没有水产养殖类险种,每次遇到损失都要由养殖户自己承担,或由政府部门给予一定补助,长久下去并不可行。(《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夏冠男 马超 王存福 罗羽 张玉洁 涂超华 李金红/海南海口报道,《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第29期)

以上两篇报道,一篇为短消息,不足700字,着重介绍台风给文昌市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各类损失,以及救灾物资发放和灾民安置情况等,内容以各类统计数据为主;另一篇接近于深度报道,超过2000字,从当地受灾情况以及灾后恢复形势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报道,内容除了部分统计数据,还包括记者的实地观察和采访,其中许多具体案例,如邱先生给车加油时的遭遇,更为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台风对当地百姓生活造成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新闻除了对事件和现象进行报道,有时也需要在重大灾难中起到鼓舞民心的作用,记者的写作功底以及思想高度在此之中能够得以充分体现,如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作品《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就是汶川地震发生后《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则长篇通讯,文章气势磅礴,行文流畅,感人至深,将汶川地震中军民一心、抗震救灾的昂扬斗志和满腔热血,以及地震救援中的温情与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起到了鼓舞和凝聚人心的作用(本书第四章第二节将对此文进行深入分析)。六、休闲娱乐类

休闲娱乐类新闻也是社会新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通常是关于近期开展的社会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的相关报道。这类报道一般篇幅较为短小,笔触较为轻松活泼,有时也会带有一定的知识性或科普性。

基于社会新闻自身所具有的特性,这类报道往往故事性比较强,采用有情节、有细节的故事化写作方式进行报道,以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收到良好的报道效果。针对一些节庆活动,相关报道也会采取媒体资讯整合的方式,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资讯速览,如2014年10月8日《生活报》18版的《十一黄金周还是那熟悉的节奏》:

● 综合新华社电

出游:景区涨价 游客叫苦

虽然预期“黄金周”出游看到最多的依然是“人山人海”,但仍然挡不住人们的热情。中国旅游研究院报告显示,国庆“黄金周”期间有4.8亿人次出行,比去年增加13%;但旅游市场的热点日渐分化:国内游遭遇出境游冲击,知名景点游被冷门景区和乡村生态游分流,旅游结构性变化导致知名景区门票收入出现负增长。1日至7日,全国纳入监测的124个直报景区共接待游客3169.2万人次,同比增长3.8%;门票收入16.04亿元,同比下降2.43%。

一方面,国内5A级景区门票普遍涨价迈入“百元时代”,让不少网民叫苦“大好河山越来越看不起”;一方面,一些知名景点坚持或开始进军免费行列。杭州西湖因多年坚持不收门票被网友称为“业界良心”,三峡大坝、济南大明湖等景区也免费对游人开放。

关键词:“特产”

十一期间,不少游客却发现,一样的竹雕、一样的木梳……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甚至“地摊化”现象严重。

在某景区内,一游客买了块“湘绣”手绢。这名游客无奈表示,一块绣了几朵花的手帕,在南京、苏州叫“苏绣”,到了四川叫“蜀绣”,到了江西成了“赣绣”,花样都相同,就是名字不一样。有的游客则吐槽:“朋友去四川给我带来一把梳子,上面竟写着‘少林寺纪念’。”更有网友表示:“到景区买商品还不如去义乌,那里应有尽有。”

一直以来,包括旅游纪念品在内的文化产品常被诟病缺乏创意。

出行:拥堵依旧 高速塞车

经过多次长假拥堵考验,今年国庆前夕,不少地方交通部门已经出台分流等应急办法,网民们也在网络上分享着各类“避堵、绕行高招”。然而随着公众出游人数增多、自驾游比例上升,不少游客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依然难免旅途变“堵途”“囧途”的闹心体验。“景色虽好,可山上人挤人,山下车挤车,几天下来身心俱疲,好心情都没了!”浙江游客周源一家在假日里选择去黄山风景区自驾游,眼瞅要抵达目的地,车辆却在高速下口“龟行”两小时。公路“堵途”风景不断翻新:北京周边高速路持续拥堵,市民无奈遛狗;浙江一对新人高速遇堵,举办“电波婚礼”……

关键词:堵车垃圾带

国庆期间,在堵车过程中,一些游客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让人遗憾。

在沈海高速苏通大桥段道路两侧路面、绿化带丛中,扔满了垃圾。道路两侧散落着各式各样的垃圾,有饮料瓶、烟头、各种食品包装袋,五花八门。

楼市:虽未出游 看房也累

长假前一天,央行、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对拥有1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再次申请贷款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将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

记者4日拨打绿城集团部分楼盘电话,销售人员宣称杭州舟山、宁波等地节后“马上调价,看房从速”。

这也让很多市民改变了出门旅行的计划,到处打听新楼盘的价格,忙得不亦乐乎。

中原地产研究总监张大伟认为,一方面大部分依赖信贷的房企资金链仍紧张,而每年黄金周都有楼盘喊出节后涨价的口号,但促销走量依然是下半年楼市尤其是二三线楼市的主流。

关键词:“看房团”

一些本来想去自驾游的市民,选择在十一期间组了个“看房团”;未婚的找婚房,已婚的忙改善。

有的中介表示,新政发布,国庆假期来咨询和看房的人明显增多,“这几天,每天都得连看五六个小区都不嫌累,房贷政策放松比限购取消还要有杀伤力。”七、社会问题类

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社会问题类社会新闻从群体角度来看,可分为三类:异常群体类社会新闻、弱势群体类社会新闻和越轨群体类社会新闻。异常群体的社会问题主要包括自杀、精神异常等;弱势群体的社会问题有失业、贫困、残疾、孤寡、老弱、游民等;越轨类社会新闻,像青少年犯罪、白领犯罪、黑社会等因触犯法律,已进入到司法报道范畴,其中属于社会新闻范畴的主要是一般性越轨群体的社会问题,如卖淫嫖娼、赌博、吸毒、拐卖人口、封建迷信等。

这类新闻往往具有较为突出的社会意义,对当下的社会情状具有警示和镜鉴作用。此类型的新闻作品常常能够发人深省,引起人们对相关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如2014年9月22日《现代快报》A4版的《限购取消,离婚率会降低吗?》,就揭示了近年来楼市调控政策与离婚率之间的微妙关系:“取消限购,不会吧,某人是不是白离婚了?”网友的这句调侃,让大家一笑的同时,也说出了最近3年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婚姻自从和房子绑在一起,就开始让无数人为之烦恼。结婚晚、离婚早、闪离又闪复、笑嘻嘻离婚……这些情景在婚姻登记处经常能看到,南京市民政局有关人士告诉现代快报记者,3年来,全市的离婚量年年攀升;单身证明激增,除了买房、贷款的人多了,楼市调控政策也成了一大诱因,2010年前11个月才近5万张,去年一年就开出去17.5万张,开单身证明成为婚姻登记处最大业务。

当年,一纸限购令,没有让房价真正被遏制,反而让不少夫妻为买房忙着假离婚,单身证明更是火得疯狂。现在取消限购了,但限贷仍然困扰着不少买房人,指望离婚率迅速降低,恐怕有些难。

假离婚“疯长”,都是为了买房

如今,婚姻登记处俨然成了楼市的晴雨表,“我们只要一看离婚的多,开单身证明的多,不用看报纸,就知道肯定是楼市又出大政策了。”南京市民政局有关人士回忆说,限贷、国五条……每次政策一出,婚姻登记处就会被挤爆。比如去年3月国五条细则出台的首个工作日,全市近300对夫妻你争我抢,赶着办离婚。有的夫妻,现场边咨询边写离婚协议书;有笑嘻嘻跑来,把婚离的;有的一办完离婚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