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黄英儒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精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6 07:25:01

点击下载

作者:黄英儒、黄国东、黄晓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名老中医黄英儒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精选

名老中医黄英儒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精选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包括常见病症临床经验精选、中药优选应用、脉诊经验谈和舌诊等内容。临床经验精选内容包括20多种临床常见病症的辨证施治、方剂治疗等;中药优选应用重点介绍了功效类似中草药在临床应用中如何根据病症的不同进行选择和配伍等内容;在特色舌诊中作者将自己几十年临床总结的舌诊方法和经验从舌苔、舌色、舌形等基础知识到舌体应内脏反映点、具体病例解析等逐一详细阐述。本书实用性和学术性均较高,创新内容较多,为名老中医几十年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总结,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适合中医师、中医药专业学生及研究人员阅读。版权页书名:名老中医黄英儒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精选作者:黄英儒,黄国东,黄晓主编CIP号:第070322号ISBN:978-7-122-23597-8责任编辑:赵兰江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购书咨询:010-64518888售后服务:010-64518899网址:http://www.cip.com.cn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编写人员名单

主 编 黄英儒 黄国东 黄 晓

副主编 马晓露 杨艳光 朱永苹

编 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晓露 卢婷婷 许 健 朱永苹

    杨艳光 吴发胜 汪国翔 张丹娣

    郑 莹 赵森莹 姜 云 唐奇端

    黄 晓 黄英儒 黄国东 黄常江

    黄耀俊 谭 俊前 言“独有羽化之灵姿,不以厚俗而易其志”,“吾生无所欲,乐为病者医,但愿世人常开颜,吾独凋谢何足惜”。这是黄英儒教授的诗也是他的真实书照。他从事医学教学、临床与科研60余年,把医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一生坎坷,历尽苦难志更坚。他勤奋好学,博览经文名著,善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医学根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医药结合,长于诊治各种疑难疾病,对中医舌象的诊断有独创性的研究,行医六十余年,医术高明,解难无数,活人无算,医德高尚,仁医仁术,有口皆碑。注重培养中医后继力量,年已逾九旬,“孙女歌舞催白头,劫里乾坤九十秋。未竟事业路漫漫,古今韶光不逆流。勤学深研朝前走,争时夺秒添元寿。一日当作两日用,奋蹄疾驰志可酬”,“我要把我的知识与经验留在人间”。为圆黄老之心愿,作为有幸成为黄老的学生的笔者与其孙女黄晓计划,将他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整理出版并作为礼物回馈给黄老。征得黄老的同意,我与黄晓及我的同事、学生一道,将黄老的振兴中医学术的战略观点,平常他临证、学习、科研、教学过程的想法和看法的笔记手稿,辩证思想与用方特点,舌诊、脉诊的经验等进行整理,以病统方而设“专病临床经验精选”,以药论用而设“中药优选应用”,以特色经验而设“脉诊经验谈、黄氏特色舌诊”,力求简洁实用、立竿见影,便于传学。本书编写的过程中得到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管理局、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的各位领导及专家的指导与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因时间仓促,不妥之处难免,望同行斧正。黄国东2015年1月于南宁第一部分 专病临床经验精选

所谓精选,指的是选择确有疗效的治疗方法与经验,而不是泛泛而论。所谓精选不可能什么都包罗,它是根据作者自身的临床经验作为起点的,也是作者临床局限经验,这里撰写的只是常见病、多发病、易复发病的部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日常医疗遇到的一般性疾病。一、感冒

感冒是常见病、多发病。本节谈的多半指的是普通的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两大类。由于病人体质与生活环境不同,还可以分为虚人感冒、暑热感冒,一般来说感冒属于温邪者居多。

清·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它的转变,因人而异,有些病人多表现呼吸道症状,有些人的表现侧重于胃肠道症状,即所谓呼吸型与肠胃型感冒,还有些表现为神经性症状,如头痛、体痛等。因此必须随症施治,不能拘于伤寒温病之争,也没有必要拘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框框,因人制宜,以病为务。我个人的经验是统筹兼顾,围绕解表驱邪清热的原则,在具体介绍的处方中稍做增减即可,自会得心应手。

处方:葛根20g,苍耳子8g,羌活10g,防风10g,荆芥10g,连后下翘12g, 射干15g, 桔梗10g, 大青叶15g, 薄荷5g, 菊花10g, 甘草3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两次内服。

加减法:高热加生石膏30,柴胡10~15g。

本方可用于风热、风寒外感及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伤风等,效果快而疗效确切。本方也可应用于各种带有表证的疾病,只要病者心、肺、脑器质性病变都可使用。二、发热

发热一症,临床多见。但其病机不外阳盛与阴虚两个方面。治宜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素问》:“小热凉以和之,太热寒以取之,实热下以折之,虚热温以从之,假热求其属而衰之”。

一般来说,外感高热易治,内伤低热难疗。而且低热一症,临床表现较复杂,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阴寒、湿热、肝胃不和等均可出现发热。治疗原则是“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治疗应“治阴不碍阳,益气不伤阴,法随证转”。

本节介绍的退热处方,主要是针对各种疾病前期的发热症状,特别是急性发热,而不是阴虚消耗性低热。

处方:柴胡15g,生石膏30~40g,黄芩6g,大青叶15g,金银花12g,金果榄8g,葛根30g,知母8g,青蒿10g,防风8g,荆芥8g,羌活10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两次内服。

加减法:高热太盛,可增加生石膏,可用至100g,或加入猪胆汁1~2ml更佳。

本方的退热效果较好,半小时即可起效。在使用本方时,应排除一些重症发热的原因才用,因为一开始即把热退下来,往往会掩盖一些重病的其他症状表现,造成表面的退热,导致后来的误诊。应该注意,特别是小儿,有时只用单味金果榄数克,在半小时内温度即可退下来,可以避免烧灼经络引起抽风。退热的效果可维持2~3小时,如体度再升,应考虑配合其他药物治疗,不宜连续多次使用。三、咳嗽

肺为华盖,其气清肃下行。外感内伤累及于肺,肺失宣降,多发咳嗽。《内经》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明·张景岳:“咳症虽多,无非肺病”。咳嗽虽然是一种轻症,但最为难治。所以不少医者认为“咳嗽无正方”。一般情况多因伤其肺气则令人咳,动其脾湿则嗽,不止于肺,不离于肺。《脉经》说:“浮紧风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治则以清痰理气为主,寒热分导,肺胃并调,旁及脏腑,使肺气清而咳嗽不作,脾气和而痰症不生。总的原则是润肺、祛痰为主,肺润痰清则咳嗽自愈。有些医者,见咳止咳,留疾于肺,实为错误的治法。至于久咳,蕴痰已无,再行止咳。

肺主气,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司呼吸,外合皮毛。外邪入侵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肺卫受感,肺气不宣,失于肃降,影响肺之呼吸,因而引起咳嗽,这类咳嗽,多由于四时气候变化、人体感受外邪不同,因而临床有风寒、风热之别,有风热、燥热之分。风为百病之长,其他外邪多随风邪入侵,先伤肺系。外感之咳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还未在肺。陈修园认为:“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虚,吸之则满,只受本脏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唉。”

风热咳嗽,一般多咳而不爽,痰盛稠黏,头胀咽痛、口渴、身热、恶风、有汗、舌苔薄黄、脉浮数,此即当今常说的“上呼吸道感染”。治疗这样的咳嗽,用药不必过重,因为轻可去实。吴鞠通说过:“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这是临床经验。

夏令外感,暑多挟湿,见证较为夹杂,咳嗽多伴胸闷,有时有热而无汗,鼻塞声重,咳声如雍,湿犯中焦,胃失和降,仍以轻可去实为治则,祛痰湿,宣清肺里。

有些咳嗽主要以咳痰为主,痰盛,时清稀时浓浊,治疗的原则是清金化痰为主,治痰先清气,气降则痰自清。治痰以二陈汤为主,有些医者常于方中加入贝母,以求止咳,盖贝母与半夏同方,润燥有别,不适宜同用。

咳嗽之症,尚有湿痰咳嗽、凉燥咳嗽、痰燥咳嗽等辨证之分。掌握上述原则便可以了。临床随证增减即能应对。当然阴虚肺劳的咳嗽,肾不纳气的咳嗽,应另作考虑。

总而言之,不管什么性质的咳嗽,第一要润肺,第二要祛痰,任何时候不应放弃这个原则,肺润痰去,何愁咳嗽不止。

处方:射干15g,荆芥10g,桔梗10g,白前10g,紫菀10g,枇杷叶10g,青天葵15~20g,龙利叶15~20g,黄芩6g,大青叶15g,甘草3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两次内服。

加减法:初期可加浙贝母10g,顽咳久咳加百部10g,咳而带喘加麻黄5g、紫苏子10g,痰盛加茯苓20g、半夏10g,并发气喘者,尚可加入吉祥草20g,有气肿者加水松枝30~40g,肺积液者加葶苈子15g、大枣10g、茯苓20g。

本方适用于各种咳嗽,效果确切而疗效快,非其他治咳方可比。小儿的咳嗽,无特殊并发症者,只用青天葵、龙利叶、桔梗三药加蜜枣2~3枚,即使缠绵日久的百日咳,连服数天,也可药到病除。这是一首广谱治咳嗽的有效方剂。现已作为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院内制剂使用多年,用量为首,疗效深得广大群众认可。四、头痛

头痛也是一种常见病。头部为诸阳经交汇之处,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都会于此。六淫外侵,七情内伤,升降失调,郁于清窍,清阳不运,皆能引发头痛。新感为头痛、久病为头风。一般头痛,实证居多,治宜疏风祛邪;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治宜平肝、滋阴、补气、养血、化瘀等为主。

头痛应区别痛的部位:头后痛,上至巅顶,下连于项,多为太阳经风郁;痛在左右头角,并连及耳,多为少阳经火郁;痛在前额及眉骨处,多为阳明经郁热;痛在巅顶,或连于目系,为厥阴经头痛;痛偏于左者为血虚兼风;偏于右者,为痰湿挟热;寒痛者,畏寒取暖热痛者,恶热喜凉;寒热久郁,发时闪痛有如团裹者,多湿痰;气虚者,多因劳而痛;血虚者,心悸、善惊而痛;胆火上逆者,多头晕而两头角痛;肝阳乘胃者,多头痛呕吐;胆经郁热,令人头角额尖跳痛,如针刺;头剧痛而剧吐如喷者,多为脑痛。

治太阳经风邪,用川芎、羌活、蔓荆子、紫苏叶;治少阳经火邪,用菊花、牡丹皮、栀子、桑叶、钩藤;治阳明经热郁,用葛根、白术、生石膏;厥阴经头痛,用吴茱萸、生姜、蒿本;头痛偏左的血虚兼风,用川芎、当归、防风、薄荷;湿痰挟热偏右者,用半夏、生石膏、苍术、黄芩;寒痛、热痛可用二陈汤加生石膏、细辛、川芎;虚痛,用四物汤加菊花;胆火上逆,用菊花、龙胆草、黄芩、生地黄、牡丹皮、桑叶;肝阳乘胃者,用石决明、竹茹、半夏、茯苓、菊花、钩藤、栀子。这是常规用法。再简单一些,可以参照下述部分的用药,也可以收到良效。偏寒用吴茱萸、川芎;偏热用菊花、桑叶;偏后脑用羌活、葛根、麻黄;偏前额用白芷、葛根;偏两侧用蔓荆子、白芍、白蒺藜;偏巅顶用蒿本、牛膝;顽固性头痛用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合血府逐瘀汤使用。

鼻病、咽喉痛、耳病、脑病都可引致头痛,可以在治疗各病时,采用适当的头痛部位药物,也能收到相应的效果。

处方:川芎10g,白芷8g,防风10g,细辛3g,葛根25~30g,羌活10~12g,桑枝20g,蔓荆子15g,延胡索12g,白芍15g,甘草3g。

本方主要用于风寒头痛、顽固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之属于虚症的头痛。若用于热症方中加入生石膏40g、黄芩6g也可奏效,可使寒热之性得以调和而不偏,这是一种用药的变法而不是常法。五、眩晕

眩晕一病,最为常见,尤以女性更多。眩是目眩,眼花缭乱;晕是头晕,景物旋转。二者兼有名曰眩晕。眩晕之症,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地旋天转,更甚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甚或晕倒。

眩晕属虚症者居多,阴虚则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濡养,精亏则髓海不足,痰浊壅遏,化火上炎,或瘀血阻滞,心失所养都可发生。因此治疗眩晕的疾病,还需要先其所因,因症遣方。眩昏之病,可直接定名为眩晕症,通常可以“清阳不振,痰浊中阻”的病机来解释,有些医者称之为“脾阳不振”。不管怎样称呼,还是以病机为准。

当然,肾虚也可引起高摇的眩晕,可以在本节介绍的方中,随症加入补肾之药,每收良效。

处方:陈皮10g,半夏10g,茯苓20g,枸杞15g,蔓荆子15g,女贞子15~20g,枳实15~20g,黄芪20g,甘草3g,白术15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两次内服。

加减法: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0g、生姜二片。

本方是一首通治的有效方。病者平时应少食寒凉食物。

属于肾虚高摇者、脉沉细者应滋肾精髓,可改用六味地黄丸加巴戟合温胆汤。属髓脑空虚加入天麻、石菖蒲、酒炒杜仲。六、难寐与失眠

不寐、难寐都属失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病因很多,如思虑、忧郁、劳倦、忿怒、胃中不和等。久病有瘀也可以引起失眠。尤其是顽固性失眠,多与瘀血有关。病机方面,多与心、脾、肝、胆、肾诸脏腑相关。

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阳不交阴,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心胆气虚,胃中不和都可以影响心神,导致不寐。《灵枢》说:“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厥气客于脏腑,则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骄满,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类证治裁》说:“阳气自动而之静,叫寐,阴气自静之动,则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素问》又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治疗原则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用调补心脾,滋阴降火,益气宁神,和胃化痰等。属瘀者,用活血祛瘀之法。

近代认为不寐、失眠与大脑神经处于失去平衡有关。大脑常处于轻度兴奋状态。多用镇静剂治之。神经的调节需要一定的过程,不是一二片“安定”能解决得了的,安定只能收一时之效,无法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起到平衡效果。中药的治疗有相对优势,而且药随证改,灵活性强,如因心火旺盛,心血不足,治宜泻心火,养心阴,补心血,可选用朱砂安神丸;如因脾虚而累及心,属心脾两虚者,单用养心安神不足以纠正其紊乱,治宜补脾为主,兼养心神,才能使脾气复健,心血充足而下交于肾,心肾相交,不寐才能获愈,可选用归脾汤;肾水不足真阳不升,而心火独亢,只能使用促虚火下降的知柏地黄丸来治,才能平息。此外有些心火燥盛的不寐,黄连、麦冬、竹叶、清心宁神之剂也可把不寐治好。

处方一:酸枣仁15g,麦冬12g,茯苓20g,柏子仁15g,竹叶6g,珍珠母25g,首乌20g,生牡蛎25g,远志3g,甘草3g,龙骨25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两次内服。

本方主要针对一般性的难寐与失眠症,服药时间不应少于1~2周。

处方二:当归10g,桃仁8g,桔梗8g,川芎8g,红花8g,柴胡8g,赤芍15g,牛膝8g,酸枣仁15g,生地黄15g,枳实8g,柏子仁15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两次内服。

本方主要针对久病有瘀的顽固性不寐与失眠症。如单用某一方,效果不够理想时,可以两方交替服用,先服处方一,翌日再服处方二,各方疗程不应少于七日。七、胃脘痛

胃脘痛,是中医对胃与十二指肠疾病的泛称,一切胃与十二指肠病的症状都会在胃脘部位表现出来。

胃脘痛的病因与肝脾两脏有关。根据病的证型,常见的有肝郁气滞、气滞火郁、气滞血瘀、脾胃虚寒、胃阴虚等,是按病机来区分的,兹分如下。(1)肝郁气滞:症见胃脘胀满攻痛,连胁背,痛处游走不定,捶按较舒,食后胀甚,嗳气频作,舌苔薄白,脉沉弦,多由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可用柴胡疏肝散,新病气滞多实,宜宣通;久病气郁化火,容易伤阴劫液,治宜柔润,可用百合汤。(2)气滞火郁:症见胃痛急迫,泛酸嘈杂,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多弦数,多由肝郁化火,犯胃上逆所致,多半用左金丸,慎用香燥之药,疏肝行气不伤阴,散郁泻火不损脾胃。但还应想到左金丸中的黄连,对某些病者,因黄连苦寒会化燥,效果不够理想,可以用栀子代替黄连,避开化燥的可能性,会比原方效果更好。(3)气滞血瘀:症见胃痛有定处,刺痛样,灼痛,拒按,食后剧痛,甚则作胀,或兼有吐血、便血。舌质紫降,脉沉或涩。是久病入络,瘀血作痛。治宜活血通络,理气止痛。可用失笑散,虚者养血止血,柔肝敛肝。气为血帅,血随气行,实者活血行气,宜用丹参饮、养胃汤调气化瘀,养阴和胃。(4)脾胃虚寒:常见胃部隐痛不休,泛吐清水,喜温喜按,身倦乏力,肢冷喜温,或遇寒骤发而使胃脘剧痛。脾胃虚寒,则中阳不运,寒从内生。或感寒,贪食生冷、寒从外入而得。一般来说,从内生者宜温脾健胃,可用黄芪建中汤;受寒于外者,宜温中散寒,可用良附丸。

脾胃虚寒的胃脘痛,为临床最多见的病症,胃、十二指肠慢性炎症多有这种表现,而且迁延日久,时发时止,难以治愈,需用较长时间的调治,还应注意日常饮食的调节,方能收到良效。

处方:党参15g,陈皮10g,吴茱萸3g,白术15~20g,半夏10g,栀子10g,茯苓20g,砂仁6g,甘草3g,厚朴6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二次内服。

加减法:痛甚加延胡索12g、羌活15g;腹胀加佛手15g,乌药15g;胁痛加川楝子10g,胃热加生石膏30g。

朱丹溪谈到治疗的方法,初病者以温散或温利为主,病久则郁而生热,热久生火,不宜以温散及温利之品,助火添邪。本方是以香砂六君子汤与左金丸作为制方的基础。香砂六君子汤的药味温性偏多,所以在方中去掉黄连防其化燥,改用栀子,取寒品作为温药的向导,是一种温清并用的办法,实践证明,确有良效,比单纯用原方的效果好得多。

慢性溃疡病、慢性胃炎、胃窦炎都属胃寒之病,临床常难治疗,在用上方疗效欠佳时,或用药时间过长时,不妨改用:高良姜10g、后下香附子15g、百合30~40g、乌药20g、丹参15g、檀香6g、砂仁6g、五灵脂10g、蒲黄10g。该方对上述病症有意想不到的疗效。八、腰痛

腰痛也是一种常见病,病因不少,本节谈的仅是常见的腰痛症状,如寒湿腰痛、腰肌纤维炎、腰肌劳损、肾虚腰痛等。

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相表里。因足太阳膀胱经主表,行人身之后,故腰在经属太阳,若寒湿侵袭太阳致发腰痛,则为太阳经腰痛。其多发部位在腰以下,或腰部两侧,其痛以胀为主,动则稍舒。治宜温脾补中,利湿祛寒,舒筋通络。前人说:“肾经受冷,着而不去则为肾著。而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温肾散寒,而在护土以胜水。”意思是说,这种腰痛虽在腰部,但只在于肌肉而末到肾脏,是在肌肉与肌纤维或筋腱之中。

腰者肾之府,为冲任带督之汇。古人说:“太阳经之腰痛,是外感六淫所致,肾病腰痛是内伤,房劳而得,寒湿腰痛,是肾气本虚,寒湿之邪,乘虚而入,或动作过猛损伤腰肌及肌纤维,液渗其内而引发,其症状表现为腰脊胯腿牵扯作痛、筋急无力,畏冷喜暖,阴雨沉重,不耐久坐,是寒湿之邪内侵。”总的来说,这类腰痛并不是肾脏有病,但中医却判断与肾有关,其所指的仅是肾的部位而言。

处方:牛膝15g,杜仲15g,续断15g,延胡索12g,威灵仙12g,独活15g,桑寄生20g,狗脊20g,细辛3g,姜黄15g,秦艽10g,全蜈蚣2条。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两次内服。

本方主要针对的腰痛多半属于肾虚腰痛、腰肌纤维炎、软组织的挫伤扭伤,较为有效,一般在第二付开始显效。腰痛是明显症状,但在临床上有轻重之别,胀是轻度之痛,痛是重度之胀。蜈蚣及细辛在本方的使用是利用蜈蚣窜通之力,细辛是解决临时的疼痛,一般用3~5天即可,去掉蜈蚣、细辛可以多服数付,加以巩固。本方的作用可靠,用之必效。

临床上有些医者使用蜈蚣时,往往去头足。我个人认为以全蜈蚣为好,去头足效果不如全蜈蚣好。单纯的腰痛,如扭伤、挫伤时,往往以蜈蚣一条煨熟以少量酒送服,效果快捷,不妨试用。

以生蜈蚣5条、婴鼠25只(未出毛的小鼠)浸酒500ml,浸3个月,去除蜈蚣婴鼠后,过滤备用,名为“蜈蚣婴鼠酒”,擅长于治各种腰痛,每次10~15ml,1天2~3次。蜈蚣婴鼠酒对产妇能补血祛瘀,是产后极佳的补品,每天1~2次内服,每次15ml,神妙之处,令人惊奇,其理未明,仅录以供参考研究。九、房劳肾虚

肾为先天之本,又为后天生命的原动力。男女老少常应补肾。肾为藏精之所,肾精含有精微之精与精液之精,是人体一切动力之源泉。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本节谈的主要指的是精液之精所引起房劳的一切症状。性生活必须有度,忍精不发,耗精过度,都会导致房劳肾虚,其最明显的表现是神劳体倦,精神不振,腰胀难于俯仰,性功能减退,遗精早泄。这些症状多由肾精亏损过度所引起。中医认为“阴生阳长”。阴者精之物质,阳者性功能之表现也。肾精的亏耗除过度耗精外,肝火炽盛的阳亢、酒浆的过度而乱精杀精都会造成房劳肾虚。一般医者及病者,遇到房劳肾虚时,常着眼使用壮阳之品,可以收一时之效,但最终则丧失永久性的性功能而阳痿,得不偿失。

治疗房劳肾虚重在补肾之阴精而不在于补其阳,临症时必须辨清其症的主导,择方而用之。房劳肾虚,多数病者的症状出现,已非一日之亏损。服药当持之以恒,“急功近利”是无法峻补的。治疗之法:“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调补脾肾极为重要。

房劳肾虚,十之八九属肾阴亏损,治宜补中兼清,阳中求阴,阴生阳长才可长,才能源泉不竭,一味补阳壮阳,无疑是火中加薪,久则肾精耗绝。

古人说,“一滴精,十滴血,房事泄精,大伤元气”,这是指过度房劳的弊端,不可误解为房事不可取,中医认为房事还是养生的必须,但必须有度。本节的“房劳肾虚”指的是其过度而引发的病症。

房劳肾虚症状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而形成的,是肾精极度消耗的结果,禀赋虚当长补之,方可收效。

处方一:续断15g,杜仲15g,牛膝15g,山茱萸15g,五味子6g,巴戟15g,仙茅12g,桑螵蛸12g,补骨脂10g,黄芪30g,枸杞30g,淫羊藿12g,肉苁蓉15g,韭子12g,沙苑子20g。

用法:每日一付,浓煎分2~3次内服,疗程不应少于100天。

本方主要用于肾阴长期亏虚的病者,临床表现以阳痿为主的病者。

处方二:山茱萸15g,牡丹皮12g,山药20g,泽泻6g,熟地黄15g,茯苓20g,莲须15g,五味子10g,龙骨25g,沙苑子15g,金樱子15g,枸杞20g,桑螵蛸12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

本方治疗对象为肾虚、遗精、早泄者。

处方三:人参10g,白术20g,茯苓20g,甘草3g,阳起石20g,萆薢20g,蛇床子20g,露蜂房5g,全蜈蚣2条,锁阳20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

本方可以取得临时性效果,不宜长用,古人说:“使君昨夜求药云,今日乞得墓铭归”,用之当慎。本方可用于阳痿。

以上的三个处方,主要用于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如果症状不明显,不妨采用长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安全又可靠,不伤身体,尚可获得健美延年的好处。可以称其为“中国的伟哥”,不是指其效快,而是指其稳健持久,“中国的伟哥”就是枸杞。古人云:“枸杞兴阳常使阳举,滋阴不致阴衰”。以宁夏枸杞最佳,每天15g,煮水或蒸熟服,无副作用。枸杞补肾养肝,护肤养颜。十、前列腺炎

中医把前列腺炎列入淋证范围,淋证可分为气淋、血淋、石淋、膏淋、劳淋五种。它的分类指征包括:小便频数,滴沥刺痛,小腹拘急,痛及脐中。尿道不利者为淋病,与现代所称细菌性淋病是两回事。但它却包含着急性尿路感染、膀胱炎、尿路结石等的各种尿路方面的疾病。甚至连肾炎、肾盂肾炎都列入淋病范围。本节所述以膏淋与劳淋为主。

前列腺炎病变在前列腺,症状多为排尿不畅、时阻时畅、胀及小腹,多数病者由于尿道口停积有前列腺液,液干后阻于尿道口,病者排尿之初,尿液排出受干涸黏稠的前列腺液阻挡,尿液排出时呈现分叉,当尿液冲掉位于尿道口的前列腺分泌物后,排尿则畅通无阻,这是轻症的一般表现。病情迁延日久,则前列腺炎性肥大,压迫尿道,便有排尿不畅的症状,再重者可引起排尿困难。

中医认为淋证多由肾虚而致,膀胱生热。《医家四要》:“气淋气滞,余沥不断;血淋溺血,遇热而发;石淋茎痛,溺有砂石,膏淋稠浊,凝如膏糊;劳淋过劳即发,病引气冲。”治疗的办法,实热者,宜清解结热,疏利水道。用剂之法,须予流行滞气,疏利小便,清解邪热,调平心火;对于前列腺炎,尤应以补肾阴为主,补清兼施。不宜单纯用补气之品,气得补则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胜。应以清热利水,滋阴固肾并用。前列腺之疾,非一朝一夕所致,特别是劳淋,十之八九责之于肾虚,尤其与肾阴虚有关,治愈须假以时日,方可奏效。

处方:山茱萸15~20g,牡丹皮15g,山药20g,熟地黄15g,茯苓20g,金银花15g,石斛20g,白芍15g,乌药15g,泽泻6g,连翘15g,白薇10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

加减法:小便浑浊加萆薢20~30g,尿利不畅加茅根20g,小腹胀加青皮8g,有痛感加仙灵脾15g。十一、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属淋证中的砂石淋,溺痛茎痛,痛可放散于前阴旁及背部,淋沥样痛。过去治结石病,多用排石之法,如碎石手术、排石汤剂,小石砂易排,大石难通,碎石仍可再发。不管是砂淋、石淋还是肾结石,采用溶石之法最为上乘。结石的物质无非碳酸钙、磷酸钙、草酸钙等。既可结也可溶,打石、排石并非唯一治疗方法。不管排石、打石还是溶石,必须疏行滞气。治疗以疏利小便、清解邪热、调平心火、软坚散结为纲。

本人的经验,首采溶石之法,每收无痛溶石之效,使病石者之痛苦消失于不知不觉间。

处方一:冬葵子15g,牛膝20g,泽兰12g,泽泻10g,猪苓15g,茯苓20g,萹蓄12g,乌药15g,白芍20g,甘草4g,黄柏10g,金钱草20g,石韦12g,威灵仙15。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3~4次内服。

处方二:牛膝30g,生石膏40g,白芷6g,黄芪20g,白术20g,海金砂20g,鸡内金10g,甘草3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3~4次内服。

加减法:处方一、处方二两方均以猪蹄甲4~6枚先煎,用水以煎药。处方一为常规的治疗,在无效或效果不理想时。改服处方二,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管使用处方一还是处方二,牛膝是必用之药,且量应较大,盖牛膝为引病下行之圣药。在方中尚可加入海藻15~20g加强软坚散结的作用。十二、甲亢、甲瘤

甲亢、甲瘤中医认为是瘿瘤,与马刀有区别,马刀指的是瘰疬,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颈淋巴结核和冷脓肿。甲亢指的是甲状腺分泌功能亢进。甲瘤分恶性与良性两种,恶性指甲状腺癌,良性指甲状腺冷结节。恶性甲瘤应以癥瘕积聚论治,良性甲瘤应以散瘿破结论治。

中医使用消散软坚之剂,常用海藻、昆布,虽含有碘,但却不避使用,并与甘草同方,可以增强消散软坚的效果。海藻有良好散结作用,再配以相反的甘草,就是利用其反作用而取效的,不少文献的报道证实有效,我们在临床中使用于数百例病者,不仅没有不良的反应,还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值得再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而且利用这一经验还治好了不少西医认为无法可治的甲状腺癌。

处方:海藻15g,浙贝母10g,夏枯草15g,生牡蛎25~30g,炮山甲12g,黄药子12g,连翘15g,玄参12g,枳实12g,甘草5g,香附子15g,昆布15g,郁金15g。

用法:每日一付,以2000ml水煎取500~600ml,不拘时间多次内服。

加减法:①本方用于治甲亢、甲瘤(冷结节)可去掉炮山甲。②黄药子服10~15天后,停用3~5天,以后再加入。③治疗颈淋巴腺瘤及癌,用原方全量。

本方中黄药子一药,有良好的消瘿散结作用,李时珍认为:“黄药子久服令人颈细”。指的就是消瘿散瘤的作用。黄药子有一定毒性,久服对肝脏有一定毒性,因此不能长期久服,可连续使用10~15天后,停用3~5天,再继续使用。本方的海藻软坚散结的作用很好,其他疾病需要软坚散结者均可选用。

本方对甲亢、甲瘤、淋巴腺瘤及上病的癌变,都有良好的疗效,无需手术治疗而获得满意的效果。特别是甲状腺结节性肿效果更好。十三、瘀症

黄老个人经验,对于瘀症的治疗一般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随症加减每获良效,膈下逐瘀汤、补阳还五汤与血府逐瘀汤三方都是《医林改错》的名方,都以桃红四物汤作为基础方。血府逐瘀汤以活血、祛瘀、理气、止痛为主;膈下逐瘀汤以消痞块、逐瘀、止痛为主;补阳还五汤以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为主。各有所偏,但其中心都以活血祛瘀为主。

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临床上加入郁金、姜黄、蝉蜕可用于治疗黄褐斑;加入葛根、石菖蒲、黄芪可用于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加入鹿角霜、海藻、生牡蛎、香附子可用于乳腺小叶增生、乳腺肿块;加入香附子、姜黄、海藻可用于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加入黄药子、海藻、夏枯草、姜黄可用于子宫癌;加入酸枣仁、柏子仁可用于顽固性失眠。对于疑难病、久病的治疗,常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十四、月经病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如因病而月经不调者,当先治病,因月经不调而生病者,当先调经。张景岳:“调经贵在补脾胃之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治疗月经不调,关键在于调冲任二脉,二脉皆起于胞中,为经血之海,调冲任,则经应时而至。在治疗月经病时,首先考虑的是肝气是否调达。月经不调与胞海之血有关,与肝经之调血有关。治疗月经不调的方剂如四物汤、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是肝经调血专剂。

黄老调经的方剂多以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为主。气血双调、肝脾同治,每获良效。月经的失调常有不少变症。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血虚去生地黄加熟地黄、丹参;血热、月经赶前、量少、色淡加地骨皮、牡丹皮;气实血郁、月经错后、量少、色暗、腹痛去白芍加赤芍、桃仁、红花、青皮、枳壳;经行乳胀加香附、青皮;血虚而寒月经错后、色淡,去生地黄加肉桂、黄芪、熟地黄;经行腹痛加延胡索、枳壳、山楂;闭经气郁者加紫苏梗、枳壳、泽泻、肉桂,气郁加桃仁、红花。

在治疗月经病的处方中香附、柴胡及薄荷叶很有必用。香附为宣扬十二经气分药,是气病的总司、女科之主帅,能入血分以行血,引补血药至气分而生血,是血中气药,为妇科圣药,调整气机而止痛,因此调经时必用。柴胡有疏肝气,解郁滞的作用,也是调经之品,特别是妇女精神因素的郁闷,常令增加经期的不适,柴胡疏肝正符合调经的需要;薄荷叶虽是解表药,但薄荷在调经的处方中,起协调作用,如果去掉薄荷叶就难以取得良效。这是个人长期实践的体会,仅供参考。

处方一:当归15g,川芎8g,熟地黄15g,赤芍15g,柴胡12g,香附15g,郁金12g,枳实10g,黄芪15g,枸杞15g,菟丝子15g,甘草3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可连续使用1~2个月。

处方二:陈皮10g,香附15g,茯苓20g,当归15g,生地黄15g,白芍10g,川芎8g,菟丝子15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可连续使用1~2个月。十五、荨麻疹

荨麻疹中医又称为瘖癗,是以皮上发疹,如麻疹或片状隆起,越抓越痒,越抓越多,奇痒,遇风易发。本病分急性、慢性两种,急性易治,慢性常反复发作。

本病被认为是一种蕴毒外泛,为体虚外感风热、风寒之邪,或因胃肠有实热,表里不和,郁于腠理所致。

中医认为,卫气行于皮表,为肺所主,营气行于脉中,为心所主,胃肠属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卫表与肺、大肠各为表里,新陈代谢之异性蛋白质无法清除,随血泛于表皮,而为疹。中医认为风病从血生,治风必先治血,血行则风自灭是治本病的原则。

处方一:荆芥10g,防风10g,蝉蜕10g,牛蒡子10g,生地黄10g,当归10g,赤芍15g,牡丹皮10g,生石膏30g,苦参10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

本方主治阳明经得积热为主的荨麻疹。

处方二:当归10g,川芎8g,赤芍15g,生地黄15g,何首乌20g,黄芪15g,白蒺藜15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3g,蝉蜕8g,枳壳8g,苦参15g,白鲜皮15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

本方主治血毒内蕴较重的荨麻疹。

第一方治轻症,第二方治重症及顽固性荨麻疹。十六、痤疮

痤疮又名青春痘,多发于青年男女。中医认为是蕴毒外泛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病因为热毒泛表,与内分泌失调及皮脂腺阻塞腺口并感染有关,治疗之法以清毒消脂为主,消毒的药物以清血的药物为主。

处方:紫草15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5g,苍耳子10g,白芷10g,荆芥10g,防风10g,大青叶15g,蒲公英15g,甘草3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

本方虽能清血中之毒,但蕴毒太深,皮脂腺阻塞太甚时,虽起作用,但作用缓慢。疗程不能少于30~40天。对于广泛性痤疮而有感染脓点时,可以在每付中药中加入熊胆1g,分两次内服中药煎剂,连服7~10天。

取生白果,去硬壳取种仁,以小刀削去一小片,待白果浆汁渗出后,以浆汁涂于痤疮上,一日不拘次数涂,可治痤疮,也可减少皮肤的皮脂分泌过多而造成的毛孔增大,白果浆涂肤尚有护肤增白作用。十七、口臭与口糜

这里指的口臭,病不在口齿,而在胃。是食物久停于胃,久而腐气上泛从口而出。这种口臭有两种原因,一是长期嗜酒之人,酒与食物混久而发臭,另一种是平素脾气虚滞,食物久贮而腐变,上泛于口。治疗之法前者应少喝酒浆,防止酒与食物混合而产生腐变,后者应以健胃消食为主,加强胃之蠕动,胃排空则胃无所蕴,其次则采用防腐与化浊的药物,芳香与僻藏,当能治好。

口糜相当于现代所称的口腔炎,有轻重之分,重者为复发性口腔炎。本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此外本病尚与妇女的月经失调有关,多发于月经前期,湿重则自愈,热重则发病,中医称之为湿热交蒸。治疗之法为化湿利湿、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疏散外邪并用。

处方一:生石膏10g,藿香10g,香薷15g,薄荷叶6g,生牡蛎包煎25g,茵陈10g,紫苏叶6g,甘草3g,滑石粉20g,白芷6g,佩兰6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

注意:本方煎取后放冷内服,不宜热饮,因热饮常会导致胸闷呕吐,主要用于治疗口臭。包煎

处方二:滑石粉20g,茵陈10g,黄芩6g,栀子10g,木通8g,浙贝母10g,连翘12g,薄荷7g,肉豆蔻6g,石菖蒲10g,射干15g,藿香10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连服7~10天。

加减法:热盛加金银花。湿盛加茯苓。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口糜,可反复使用至治愈为止。十八、喉痛、喉痹

急性咽痛叫喉痛,慢性咽炎叫喉痹。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除足太阳膀胱经外,其余十一经皆通于咽喉,因此脏腑诸病均可影响到咽喉,特别是火热上蒸,气血痰浊瘀阻,临床最多见,此外说话多,多吃煎炸之品,常会吸涸咽喉中之津液不能润泽咽喉,也会引发喉痛。感冒之早期,温邪上升,也会波及咽喉,治疗之法以消热生津为主。

从广义上讲喉痹包括各种咽喉肿痛诸病,包括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梅核气等。《素问》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一阳是指少阴少阳藏君相二火。火者痰之本,痰者火之标,痰火上炎,津血被耗,壅结于咽喉,即发为喉痹。

所有喉病,津耗起主,实火虚火耗津,津伤喉失润泽则咽干喉燥,吞咽不利,波及肝阳则喉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喉中似有物,反复迁延,难以治疗,治疗之法重在清热养阴,化痰利咽,开合并用。清凉而不过寒,宣透而不伤津,正邪兼顾,才能收到良效。

处方一:射干15g,金银花15g,马槟榔6g,牛蒡子10g,荆芥10g,大青叶15g,金果榄8g,甘草3g,桔梗10g,千层纸6g,茯苓6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本方可用于急性咽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作用快捷可靠。

处方二:紫苏叶6g,杏仁5g,甘草3g,半夏10g,枳壳6g,厚朴布包煎8g,茯苓20g,旋复花6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

梅核气原是一种情志不舒,由气郁不伸引起,以咽喉不适为主要症状。中医认为,郁者滞而不通。朱丹溪认为:“血气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主张先有气郁而后湿、痰、热、血、食随之而发病。与一般咽喉病的治疗应有区别,先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使郁开气行痰消,诸症可除。使用处方二,自有良效。十九、遗尿

夜间熟睡时,小便不自觉的排出,醒后方知者称为“遗尿”,也称之为“尿床”。常见于小儿、成人也偶患之。

遗尿的发生,多与肾、脾、膀胱功能失调有关。肾主封藏,开窍于二阴,又司二便;脾在中焦,主后天之气;膀胱有贮藏和排泄小便的功能,与肾互为表里。

脾肾气虚,影响膀胱的功能,不能约束小便,故而遗尿。肝胆有伏热,疏泄太过,膀胱不藏而致遗尿,或膀胱的括约肌功能轻度失控也致遗尿。治疗之法,以补肾益脾为常法,固气摄纳为主,属肝胆郁热者当泻肝清热。长期的遗尿属脾肾两虚者,可用桑螵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治之。

处方一:桑螵蛸10g,熟地黄10g,菟丝子10g,金樱子15g,覆盆子10g,龙骨25g,益智仁10g,党参15g,白术15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本方适用于脾肾两虚型遗尿。

处方二:龙胆草5g,栀子10g,生地黄15g,木通10g,知母12g,黄柏6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

本方适用于肝胆郁热型遗尿。

处方三:桑螵蛸10g,益智仁10g,乌药15g,覆盆子12g,续断15g,杜仲15g,熟附子12g,淫羊藿15g,狗脊20g,牛膝15g,肉桂5g,鸡内金10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

本方适用于长期遗尿,属肾虚型者服药时间应稍长,当能治愈。二十、自汗、盗汗、多汗

汗症多属卫分之病。卫阳虚亏,肌肤失于温养,腠理不能致密,防御外邪功能减弱,都会使汗孔开合失司,此是其一。体质素弱、阳气虚弱的人,腠理不能致密,卫外不能为固,大病之后大气内陷,卫气无所统摄,失摄而坦开,任汗外泄,此乃大汗亡阳所致。一句话,不管自汗、盗汗或多汗,都是汗腺失调的一种临床表现。

无论是自汗、盗汗还是多汗,治法都着眼于调开合机制的平衡,而不是采用单纯的止汗方法。因为人体的汗腺担负着体温调节,体表呼吸与新陈代谢的水液调节作用。只宜调基詈衡,不可以塞断流。

处方一:熟地黄15g,山茱萸20g,白术20g,五味子6g,黄芪20g,防风10g,桑螵蛸10g,麻黄根6g,甘草3g,生牡蛎25g,益智仁15g,覆盆子15g,山药20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

本方可通治一切汗症。

处方二:黄芪50g,山茱萸100g,知母10g,人参10~15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少量频频内服。

本方用于大汗淋漓亡阳之危症,有奇效。二十一、崩漏

子宫的异常出血,而且量多或淋漓不断的,都属崩漏范围,严格来说“崩”是大量的子宫出血,“漏”是迁延日久的少量子宫出血。病势有缓急之分,可互相转化,崩久不止,气血耗竭,必致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也将成崩。其原因多为冲任损伤不能固摄温血所致,也有因长期反复使用西药黄体酮而造成内分泌紊乱而成;功能性子宫出血,流产而胎盘残留等,都可以引发崩漏。

中医治疗崩漏的方法是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急者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崩漏无非是脏腑的虚实寒热所致,热者清之,虚者补之,陷者升之,瘀者行之,表里一致者,正治可也,表里不一致者,可以反治。《内经》:“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崩漏属血症,中医治血症具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中医有止血、宁血、祛瘀、补虚四法。出血当止,不管用什么方法,是当务之急。但在临床上常会遇到血已止而会再流的情况,中医便会在止血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宁血,防止再出血。出血无通道外排的内脏出血或渗血,即中医所称的经外之血,少量的出血而又无法排除的经外积血,中医称之为“瘀血”,中医采取活血祛瘀的办法,促进瘀血的化解和吸收,不留后患,在这些处理的同时,中医的补血(虚)就随之而上,彻底把血症治好。

处方一:党参60g,黄芪60g,当归15g,茯苓20g,牡丹皮15g,红花8g,姜炭3g,杜仲20g,续断20g,牛膝3g,炒荆芥8g,地榆15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两次内服,服用后可能会有残留于子宫的瘀血排出,血止后可以再用下方。

党参30g,黄芪30g,当归15g,茯苓20g,鹿角霜15g,龙骨25g,益母草30g,狗脊20g,杜仲15g,防风6g,炒荆芥8g,棕榈炭15g。

上方适用于较重的崩漏证(属单纯者)或更年期崩漏证及长期反复使用黄体酮的子宫出血等。

处方二:当归12g,地榆20g,茜草15g,赤芍15g,艾叶15g,益母草30g,香附15g,炒荆芥8g,炒栀子8g,棕榈炭15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两次内服。

本方适用于轻症崩漏及月经迁延日久淋漓不断者。二十二、抽筋

抽筋这一症状好发于老人及气血两虚的病者,尤其是腓肠肌的抽筋,多发生于晚上,或不适当的弯曲关节时产生。

中医认为肝主筋,是筋失血所濡养而致,治抽筋着眼点在养肝血,肝血旺则筋得所养,抽筋则可止。

处方:木瓜15g,白芍50g,甘草6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一次分两次内服。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效时间可持续30天以上。

本方原出于张仲景《伤寒论》,方名为“芍药甘草汤”。白芍味酸苦,有养血荣筋,缓急止痛,柔肝安脾作用;木瓜酸温,利湿理脾,舒筋活络。白芍治筋病,主要是柔肝而养筋;木瓜治筋病,主要是利湿而舒筋;配以甘草的“缓急”。三药合用,既可舒筋活络,又能养肝血、缓挛急。二十三、便秘

大便秘结有阴阳之分,属大肠传导失职,但与脾胃及肾都有关联,临床有热秘、气秘、虚秘、冷秘之别。一般以清热润肠、顺气行滞,益气养血、温通而解便秘等法进行治疗。《内经》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如肠胃无滞,则大便通畅,若爆热内结或气滞不行,或气虚传送无力,或血虚肠道干涩以及阴寒凝结,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便秘。中医认为“六腑以通为用”,腑气不通,浊邪上泛,往往头痛。大便秘结,其位于大肠,治便秘可用调其升降,行气化滞,宣肺清热,理脾滋肾等法治之。肺与大肠相表里,开肺气则可通大肠,鼓动肾气则开合正常,还需依赖肝之疏泄。

有些医者使用生大黄、番泻叶治疗便秘,确有效果。但病者服药后常感腹痛,尤以大黄为甚,且泻后不久,大便复结,难得全效。黄老认为便秘除针对原因施治外,更应该注意的是使大肠有足够的水液以溶便助便之通畅易排。多数病者伴随便秘的同时出现小便清长而量多,这表明体内水液排泄的分流出现失调。治便秘最好、最安全的办法,就是调整体内水液通过不同途径排泄的比例。换句话说,可以采用把通过尿排出的水液移至大肠,则大便通利而病除。不提倡取攻下之法,尤其是习惯性便秘。

处方:莱菔子15~20g,郁李仁15g,桃仁12g,当归10~15g,枳壳12g,桔梗10g,肉苁蓉15g,槟榔12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连服3~4天。

大便正常后的数天,每天最好再以莱菔子15g,煎水一次内服以巩固疗效,如再有便秘迹象时,不必服用全方,只煎莱菔子即可。本方作用平和,效果可靠,无副作用。二十四、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常排溏便,特别是晨起必需排便。中医称之为“五更泻”,认为脾肾阳虚、湿浊不化是其病因,具体讲就是肾火不足,不能化谷食。治疗本病重在温肾固肠,特别是补肾及命门之火。

处方:炒葛根25~30g,地榆20g,白术20g,白芍15g,乌药12g,肉豆蔻10g,补骨脂10g,五味子6g,吴茱萸3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

本方服用时间不应少于三个月。如症状无明显好转,溏便次数增加,方中可加入熟附子10g、肉桂5g、诃子5g以增强温阳固涩的效果,症状减轻后,再按原方治疗。二十五、乙肝

乙肝是一个西医病名。中医治肝是一个综合性措施,是治广义的肝病,乙肝是狭义的传染性病,因此应有所区别。

中医是怎样理解乙肝的呢?肝郁气结,瘀积日久,肝郁可以化火,肝经湿热及寒凝可以阻碍肝脉的运行,肝血不足常导致肝阴不足,阳亢之极,同样发长为风,火相迫,形成“本虚标实”之证。病机:肝郁不舒,气机阻滞;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瘀血内结,脉络阻滞;肝气郁结,肝火亢盛。

黄老治疗肝炎的经验是护肝、舒肝、解郁、散结、利胆,以通为用。换句话说是在保护肝脏的前提下,加强肝内郁结之蕴毒的排出,常取得一定效果。

处方一:柴胡l2~15.5g,白芍15~20g,郁金15g,枳实15g,栀冲服子10g,金钱草20g,贯众15g,青皮8g,青黛1g,甘草3g,五味子6g,香附子25g,虎杖15g,杞子30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绝对戒酒,连服3个月,再做复检。

本方可以作为治疗乙肝的常规治疗处方。至少有控制病情恶化、保护肝脏的效果。

处方二:茵陈10g,五味子10g,桑寄生20g,郁金15g,板蓝根15g,黄芩6g,黄芪30g,当归20g,白芍15g,枸杞30g,甘草3g,广木香6g,龟甲15g,栀子10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连服3~6个月。

本方曾用于不少患者,确有一定效果。在服本方时,每日必须以鲜芦荟送服中药药液,因芦荟是把药物引入肝经的最佳引经药,其次病者每日必须炖服冬虫夏草5~10条,可用鸡肉或瘦猪肉炖,食肉饮汤,因药价昂贵非一般患者所能接受。二十六、高血压

中医将高血压的成因分为肝火、肝阳上亢、肝风。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性喜条达,藏血主筋,并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赖血液以濡之,肾水以滋之。

忿怒抑郁易动肝阳而伤肝阴,是本病的主要病因,若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火随气升,上扰高巅,是谓肝火;若肝火郁久,阳热浮动是谓肝阳妄动;若肾阴不足,肝失濡养,导致肝阳上亢,是阴虚阳亢,也曰肝风。风气通于肝,风依于木,木郁化风,故风易动,肝气郁遏,气郁则化火,故气有余便是火。高血压病症从肝火者多实;从肝阳、肝风者多虚,用药宜柔不宜刚,宜滋不宜燥,宜和不宜代,宜降不宜升。分清标本主次,用药应有所侧重,层次应该清楚,灵活运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诒原则,同时还要照顾脾胃,以免治肝伤脾,滋阴腻胃。

处方:金银花15g,白菊花15g,石决明20g,炒杜仲20g,黄芩6g,夏枯草15g,葛根30g,生石膏30~40g,桑叶20g,甘草3g。

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2次内服。

本方中的杜仲,使用炒制降压效果更好,可净炒,也可盐水炒,且杜仲一药有润肝燥、补肝经祛风湿作用。杜仲是治疗高血压的良药,《本草汇盲》、《直指》:“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能补;下焦之湿,非杜仲不能祛,足径之酸,非杜仲不能祛;腰膝之疼,非杜仲不能除”。但杜仲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无效,单用效果不明显。杜仲在方中的作用是调整机体、矫正阳虚的偏向,杜仲只有在复方中才能显示它的降压作用,因此,最宜用于肾虚型高血压症,肝阳亢者应重用夏枯草、黄芩与白菊花。第二部分 中药优选应用一、常用中药功效及应用

1. 黄芩:诸热可用,善治肺火,亦治湿热痢,兼主五淋。血压偏高可入方,虚眩切勿胡乱用。因热胎动配伍白术,热痢泻肺可采用。退黄等同栀子配,黄芩、枯芩皆通用。上焦实热最合拍,急性热病可建功。

2. 黄连:泻火味极苦,苦寒化燥斟酌用。也管菌痢便如脓,冷痢热痢无需分,厚肠抗菌解后重。心胃火热降其亢,清肝明目治眼红。泛酸再配吴茱萸,肝胃不和可止痛。

3. 黄柏:疮用,坚肾补阴相通。酒炒性温盐咸降,妇科炎症与热淋,清火解热大有功。知柏能除无根火,阴虚火旺颧潮红,连柏都含小蘗碱,降压降糖亦有用。湿热黄带配白果,车前苡仁次第用。闻说肢瘫体麻木,黄柏苍术为二妙,三妙牛膝同入药,药证吻合力无穷。

4. 赤芍:善于行血散瘀。补阴虚,治心腹虚寒之挛痛,非白芍莫属;疗腓肠肌痉挛白芍应立大功。人云抽筋源于缺钙,应从血不养筋看待。赤芍、白芍同种属,临床效果各不同。养阴、补血、柔肝乃白芍之长,补而不散;补肝火、行瘀血、散而不补应归赤芍之功。二药之用,主在疼痛烦热之机。脑病、心病均可酌用。

5. 生石膏:降胃火而理头痛,解肌止烦渴,退日晡之热,配猪胆汁,功如击鼓。清诸般实热配金果榄。治胃热多食、胃热不食,泻胃火极灵,制火邪,清肺热。配牛膝、杜仲、夏枯草以降压;配牛膝、细辛、知母治胃火上炎之牙痛如神。寒病勿用,退热量重。高热烦渴是用石膏之原则。

6. 栀子:凉心肾鼻血最宜,炒黑更佳。治诸胃脘虚痛,调和温药,可立转病机,为热药之向导,寒因热用,中医玄妙之处,令热从小便而泄,脾胃健而痛止;利胆汁而退黄,清上焦肺热而利小便,清心中懊恼之不眠,治心神颠倒之烦闷,解无以名状之欲绝。解热郁、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驱诸火邪从小便而出。

7. 生地黄、熟地黄:本是一母同生,加工改性,各向东西。生地黄入血能凉血,清热止血且疗风湿骨痛;熟地黄也能入血,滋阴血,生肌肉而填精补髓。配当归补血以调经,四物汤用之。配何首乌、女贞子乌须发而美髯容。书载生地黄能增液是假,防液之过耗存津是真。诸般肤痒皮疹、疔疮毒肿,配夏枯草、蒲公英能抑制化脓,仍需连翘同用。生地黄能降血糖,非其主攻,辅以天冬、枸杞、天花粉,不妨试用。天冬止渴补虚,治咳嗽而润肺,能引熟地黄至所补之处,专于虚热咳嗽。

8. 麦冬:生津清心,止烦渴而去肺伏火,能引生地黄至所生之位,燥咳勿用。伍人参、五味子以益气养阴敛汗而固脱,为心阴固脱之剂。清润肺燥麦冬优于天冬,滋补肺肾天冬胜于麦冬。

9. 柴胡:退往来寒热,治两胁俱痛,外感宜用。升胃中之清气,调肝郁经病,退热效果平稳,药力不及黄芩之功。肝火上逆之高血压及潮热咳嗽不宜。柴胡药效先降后升,宣气散结开郁调经,在人体左侧之病有左旋之功,外感表里俱热,与葛根合用,疏肝镇痛和白芍同方,白芍能制柴胡的刺激,复增白芍镇痛之功,配伍之妙,毫无漏洞。

10. 升麻:能升胃中之清气,从右而旋,偏热之头面疼痛,胃火牙痛,提升中气配柴胡左右皆升,加入枳实、黄芪,升力无穷。

11. 犀角:解心热,解火毒,治鼻血疮疡,安心神、定惊悸而止血,能使血压持续上升,先升后降而后再升,强心力,急性火毒之疫症必用。

12. 牡蛎:涩精止虚汗,崩漏带下遗尿能医。口干渴饮而不解,盖乃细胞缺内液,外水焉能救内水。化痰软坚散结潜阳而存阴。生用镇静软坚,煅用收敛固涩。

13. 大黄:乃涤荡之将军,走而不守,破瘀血而下流。积热便秘配芒硝、枳实则泻下如倾水,热性痈肿、口疮、胃火炽盛,其性泻后自止。作便秘之剂长用不理想,作攻下积热配枳实、甘草,马到成功。配栀子、黄连、龙胆草、生石膏,能泻肺火、心火、肝火与胃火。老人少量长用,通因通用,延寿之效无穷。

14. 牡丹皮:治无汗之骨蒸,是凉骨蒸灵丹、止吐衄神方,消下焦积血,活血化瘀而消痈肿,治郁火之日晡发热,虚热亦用。配以栀子功力更宏。眼底出血,血管痉挛,肝郁积热可堪用。

15. 地骨皮:为凉血之妙药,治有汗之骨蒸,泻肺火之午后发热,内热消渴,血热出血皆宜。治肾性水肿另有其功,外感发热非其所治。

16. 淡竹叶:逐上气咳逆喘促,去风痉清心火而利尿,解虚热之烦躁不眠,清心宁神小儿最宜。

17. 竹茹:治心烦呕哕,清胃之虚热,消热痰,配生姜力强。

18. 茵陈:去黄疸,理表里之湿,利小便,利胆抑菌,阳黄、阴黄皆可用,代柴胡清热性柔。

19. 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治肝阳上扰头晕头痛。涤菊治脑病,野菊疮用,白菊疗风热头痛。

20. 薄荷:清六阳之会首,凉心肠而治头风,润喉,消食下气治风疹肤痒。

21. 荆芥:清头目,温而不燥,肌表立解,咽痛必用,下瘀血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