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这个世界温柔地对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21:45:40

点击下载

作者:尹惟楚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和这个世界温柔地对抗

和这个世界温柔地对抗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和这个世界温柔地对抗作者:尹惟楚排版:辛萌哒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3-01ISBN:9787539292120本书由北京博采雅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自序感谢生命中的每一场不期而遇

2015年年初,我和同学商量,等5月底考完二建,就去一趟尼泊尔。

4月份的时候,尼泊尔地震,我们又将目的地换成巴基斯坦。

可天不遂人愿,临近考试的前几天,我经历了有生以来最大的事故。不但旅游泡汤了,准备了大半年的考试也彻底作废。

一直以来,我都不是一个努力的人,在旁人看来甚至稍显懒散。但为了那次考试,我却付出了诸多努力:啃书本,做笔记,看视频课件……本以为胜利在望,却未想遭遇突然一击。

刚进医院,在家人签了一份类似“生死状”的协议后,我立马被转入重症病房,整个人都迷迷糊糊,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后来直接陷入了昏迷。

最后医生丢下一句,80%的死亡率。

一句话吓得我爸差点儿跪在地上。

很长一段时期,我整晚地睡不着觉,既是因为病痛,更是因为各种叠印交错的思绪。我无数次想象过死亡的样子,白天夜晚,清醒的时候,昏沉的时候,一片漆黑。

那时候,传入耳郭里的每一阵哭喊,都宣示着一个生命的终结。而重症病房里高频密集的哭泣,让人脆弱敏感的神经逐渐迟钝,最后趋于麻木。如果一个人不再畏惧死亡,有一种可能便是已经习以为常。

人在很多时候都会信命,可有些人只是为了求心安,还有些人却是因为无可奈何,我属于后一种。

现在想来我是多么幸运,同一个重症病房的其他两人,一个死亡,另一个生死不明。而我在一个多月后转入了普通病房,再后来走出了医院。

两个月的时间,我仿佛踩在腐叶堆积的沟壑里,穿过黑暗,越过隆冬。

那个早晨,我在踏出医院的刹那,看着那些鲜活的街景——柔和的晨光、飘舞的扬尘、拥挤的站台、匆忙的行人……我有种恍若隔世的错觉,所有那些以前认为好的、坏的,安静的、喧嚣的,平常的、特别的,都成了拨动我心中柔软的珍奇。

活着,真好。我突然觉得生命就应该如此,来来往往,水泄不通。

2015年下半年,我在家里开始了漫长的休养。

10月初,我偶然发现了一个写作平台,决定在上面用文字充实自己无聊的时光,却没想在写下第一篇文字后,便再也没有停下,一直到现在,整整10个月的时光。

我很欣喜有人喜欢我的文字,认可我刻留在文字里的声音。他们给我留言,给我发长长的私信,感谢我的文字带给他们的力量。可我又何尝不感谢他们,让我笔下的每一个文字,都找到了其应有的意义,也让我在汲汲营营的生活里,发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慢慢地,我的文字开始出现在各大平台,许多知名杂志社编辑也开始找我约稿,再到后来,越来越多的编辑邀请我出书。

10个月的时光,仿佛又是另外一场梦,我竟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多年的文字梦想。我参与了多本图书的合作撰写,在知名杂志社发表文章,并收到几十本样刊,接受了多家杂志社、自媒体平台的专栏邀请。

当然,我也遇到了一批热血的同行者,大家从生活的各种状态中走来,孕育出一个个温暖的文字,或寄托理想,或聊以慰藉。对于未来,大家都怀揣着一颗闪闪发光的心。

突然想起2014年5月,在克拉玛依某个悠长的午后,我和同伴瘫坐在一条幽静的林荫道上。他双手反撑,头颅后仰,望着头顶上透着点点光亮的树冠,突然问我:“你觉得以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想了想说:“随他吧,不过我期待自己以后能接触不一样的人,遇见不一样的事情,经历不一样的人生。”

一语成谶。不管是一年后的历经生死,还是两年后写下这段文字,磕磕绊绊走来,也算是领略了人生一段跌宕起伏的时光。不过还好,最终我收获的不是衰老,而是成熟。

很喜欢纵贯线那首《亡命之徒》:

出发啦 不要问那路在哪

迎风向前 是唯一的方法

出发啦 不想问那路在哪

运命哎呀 什么关卡

当车声隆隆 梦开始阵痛

它卷起了风 重新雕塑每个面孔

夜雾那么浓 开阔也汹涌

有一种预感 路的终点是迷宫

我自然知晓,从前没有一帆风顺,以后也不可能一直安然无恙。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还是会途经穷途末路的风口,还是会走到无以为继的边缘。电闪雷鸣的雨夜,人群熙攘的街头,一种孤独的无力感毫无预兆地滋生,彷徨似孤雁,失落如弃子。

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

正是因为生命充盈着各种可能,才让眸子对未来保持着渴望的色泽。而那些杀不死自己的,终将成为生命里无所畏惧的资本。

出发了,感谢生命中的每一场不期而遇。尹惟楚  第一部分和这个世界温柔地对抗和这个世界温柔对抗的我们,都是英雄。我不恨你,但也不会原谅你1

大学时,有一位教授,70多岁的老头子,风趣幽默,举止儒雅。

临近毕业最后一堂课,他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曾被一个学生诬告为走资派,不但失去了工作,还被打断了一条腿。而刚结婚的妻子,也因为不堪忍受牵连,最后改嫁他人。

平反后,他拖着一条瘸腿再次登上讲台,往后终身未娶,将余生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而当年的那些学生也一个个参加工作,结婚生子。

他原谅了所有人,除了当年诬告他的那个学生。

最后,当学生找上门来寻求原谅的时候,老人家对他说:“我们以后最好还是不要再见面了,我不恨你,但也做不到原谅你。”

老教授的最后一段话,至今记忆犹新。

无论怎样,永远不要轻易去伤害别人,但如果别人伤害了你,你也没必要强迫自己去假装大度。

如果原谅一个人不是发自内心,那么对别人来说是欺骗,于自己而言是背叛。

有时候,不报复就是最大的大度,不忘记则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2

大姨家的女婿,父亲死得早,母亲独自将一双儿女抚养成人。

表姐嫁过去的前几年,受了很多苦。婆婆掌控欲极强,在家里说一不二。而表姐夫对母亲从来都是百依百顺,丝毫不敢违抗。

表姐从进门开始,就受到婆婆的各种刁难,小姑子也对她各种挑剔。特别是在表姐生下外甥女后,重男轻女的婆婆变得更加刁钻刻薄。

在怀上二胎的那段时间,表姐受到的屈辱更是达到了顶峰,婆婆的无端刁难、小姑子的煽风点火、丈夫的沉默寡言,让她整日以泪洗面。在生下小外甥后,母凭子贵,表姐的处境才终于得以好转。但由于怀孕时期没能好好保养,小外甥从小就体弱多病,三天两头,表姐就要往医院跑。

后来,小姑子出嫁了。而表姐他们两口子则外出打拼,现在生意越来越好。但表姐却再也没有和婆婆生活在一起,当表姐夫提出把母亲接过来一起住时,表姐坚决地予以拒绝。

表姐夫那边很多亲戚都劝她大度一点儿,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再怎样也是她的婆婆,而且现在夫妻俩日子也过得很好。

表姐说,她也明白婆婆的不容易,年轻时候吃了不少苦。但她就是忘不了那些年婆婆对她所做出的恶,特别是当看到身子孱弱的小外甥时,她的眼泪更是扑簌扑簌地往下掉。

直到现在,表姐一直都没有和婆婆住在一起,除了逢年过节,平时也基本不去串门。但她也从不限制自己的丈夫带着孩子去看婆婆,该给的东西她更是只多不少。

她说:“我不恨她,但我也无法原谅她。”3

曾经我出过一次事故,在医院躺了近两个月。

当时病情挺严重,很多外地的同学跑来医院探望。实在太远的,也会打电话慰问。

有一个要好的大学同学,当时和我在同一个城市,从他那里到医院也就一小时的车程。可两个月的时间,他非但没有探望,甚至一个电话问候也没有。我后来还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了理由,荒唐得有些可笑:他觉得医院晦气。

同寝室一年,大学同学四年。在学校的时候称兄道弟,毕业后参加工作,他和女友分手,大半夜给我打电话,二话不说我就陪他聊到天亮,哪怕第二天在办公室打着呼噜,被领导训斥。而就在我出事的前几天,我们还坐在一起喝酒、吹牛。

事情发生后,那种友谊的背叛、人性的淡漠,呛得我猝不及防。

去年年底的时候,有好事者组织同学聚会,当时那个同学也在场,全程我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对于他的有意示好,我也是不咸不淡地采取了冷处理。

有人觉得我不够大度。甚至还有人说,难道你还真就因为这件事情,而对同学产生意见?

我说:“我压根就犯不着有意见,因为以后再也不见。”4

郭德纲有一次接受采访。

主持人和他谈起当年遭遇背叛的事情,郭德纲说了这样一段话。“其实我挺厌恶那种不明白任何情况,就劝你一定要大度的人,离他远一点儿,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

最后主持人问他:“是不是永远都不会释怀了?”

他说:“这个东西是跟人一辈子的。如果连这个事情都记不住的话,那这辈子活得太冤了。记住还非得去报复,那可能是我小心眼,但我记住都不行吗?这说不通。”

伤口有多深,心里有多疼,永远都只有自己知道。而且,不轻易原谅一个人,不轻易释怀一件事,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警醒,一种保护。

生活中很多人过得不好,不是不懂得原谅,反而是太容易原谅别人。

很多事情,不一定非得去报复,既不值得,也没必要。但有些东西就像坚硬的倒刺,插在肉里,长在心上,强制拔出来就是对自己的二次伤害。

人终究得学会往前看,但也没必要假装圣贤,委屈自己去接纳曾经有过的伤害。忘记不了,那就铭记。无法释怀,那就不要释怀。

我可以不恨你,却永远无法原谅你。谁的成功不是栉风沐雨,谁的人生不是斩棘前行1

姑妈家的大表哥,一直是父母们眼中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到大,他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爱好学习,成绩优秀。家里面有整整一面墙壁,被用来承载他光荣的学习史。

逢年过节,大表哥都会被家族长辈们拉出来,当成学习楷模,然后长辈们对我们其他晚辈进行严厉的言语打击和深刻教育。可以这么说,我们所有童年的阴影,很大一部分与大表哥有关。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大表哥高中毕业。

第一年应届高考,考试那几天他恰逢重感冒发挥失常,只是一个趔趄刚好过一本线。这对于一直把985高校作为基本起点的表哥来说,自然无法接受,他连志愿都没填便扎进了复读的队伍。

那一年,他的体重由190斤成功降到140斤,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认为不说清华北大,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学至少没得跑了。

可造化弄人,成绩出来了,分数离重本线还是差了几分。

家族的长辈们虽然都是和声安慰,但背后也都暗自嘀咕:这孩子应考能力不行啊,果然还是不能读死书……姑妈也不想他承受太大的心理压力,不愿意他继续复读。2

我不知道那段时间大表哥是怎么熬过来的,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整天,出来后,便对父母说不再复读了,这让姑妈他们松了一大口气。

我问他为什么放弃了,大表哥说,没必要把时间和青春耗在这里,后面还有机会。

其实我知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不想让父母担心。

暑假过后,大表哥便拖着箱子决然地去了吉首大学。

大学期间,尽管仍可以经常听见他获得各类奖学金的消息,但长辈们终究不再将他当作“别人家的孩子”。

大四那年参加考研,他把目标定向了本专业的顶级学校——上海财经大学。第一年败北,但得益于成绩优秀,毕业后有银行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姑妈他们自然是非常高兴,可无论他们怎么劝说,一向乖巧听话的大表哥,都坚决地拒绝了。

后来因为这个事情在家里越闹越大,很多亲戚也加入了劝说的阵营,大表哥干脆一个人提着箱子又回了吉首,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专心考研。

那年11月份,我和同学去凤凰旅游,途经吉首,在车站旁边的一家火锅店里,大表哥招待了我们。我询问他的近况,他用一句“还好”便回答了所有。

其实我知道并不好,很明显他的眼神略显疲惫,而且相比以前又瘦了。现在的样子任谁都不会想到,他曾经是一个超过190斤的大胖子。3

在去车站转车的路上,我几番欲言又止,最后他看出了端倪,笑了笑说:“你是不是想说我为什么宁可过这样的日子,也不愿听你姑妈的,选择去银行工作?”

我委婉地说:“我只是觉得如果当时就参加工作,几年的沉淀未必就会太差。”

他看了我几眼说:“你说得对,未必会太差。但我也没错,因为我想更好。”

我小心地问:“万一又没有考上,你准备怎么办?”

他顿了顿,说:“我知道你们都认为我偏执,但其实我没有,我只是在我还奋斗得起的年纪里,绝不容许自己选择妥协与放弃。”

上车后,我望着他瘦弱的身子套在红黑相间的羽绒服里,形单影只地踏上回去的路,最后慢慢地消融在熙攘的人群中。

他对这座城市或许没有多少热爱,梦想成为唯一让他在此驻留的理由。

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有些感动与难过。

同行的同学说:“其实你表哥没有骗你,他是真的很好,就和我们旅游一样,再累也觉得开心,我们体会不到他那种为了心中的信念,不断奋斗的乐趣而已。”

或许老天和他开玩笑上了瘾,大表哥二次考研败北,这时候父母以及家族里的长辈们都不再言语,只是暗地里为他当时拒绝银行的决定而摇头叹息。

虽然他再次选择了拒绝调剂,却也没有再说继续坚持,而是默默地在长沙找了份工作,和普通的上班族一样,工资3000元,朝九晚五。唯一不同的便是,在这座号称“娱乐之都”的城市里,下班后他不向往其他人所热衷的夜生活,而是选择关在房间里埋头耕耘自己的梦想。

幸运之神终于在第三次考研后降临,他收到了上财的录取通知书。我祝贺他,说:“恭喜你再次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大表哥笑了笑,一脸神秘地打趣道:“这才中途而已,可不是终途。”

果然,几年后他又收到了斯坦福大学的OFFER。

在家庭庆功宴上,大表哥梳着油背头,西装革履,人模人样。

我突然忆起了那年在吉首汽车南站,他的眼神写满疲惫,裹着红黑相间的羽绒服,在寒风中向我挥手告别。4

如果不是那个记忆犹新的场景,我差点儿就忘记了他曾将自己置身在举目无亲的湘西边陲小城里,只为让自己远离流言蜚语,也忘记了他是怎样独自忍受着孤独,又是怎样一个人对抗着整个世界。

或许,世人皆是如此。

在别人登上巅峰的时刻,我们都习惯惊羡于他绽放出的万丈光芒,却不能尝试将目光移到他的身后,探寻他来时的方向,那里才真正隐藏着助他翱翔的秘籍与宝藏。

在寻梦的路上,初出茅庐的你满怀憧憬,意气风发。可慢慢地,你动摇了最初的信仰,眸子亦逐渐淡失了昔日的清亮,甚至某一天当你拿起别在腰间的鼓槌,却发现它早已腐蚀在现实的风雨里,最后你跌倒在比肩接踵的人潮中,惊恐地看着自己鲜血淋漓的伤口,仓皇逃离。

你颓然地坐在原地,努力安慰自己,成功者只是源于上帝的垂青,梦想本就只能是梦想,它的幻灭正是自己成长的证明。

可你从没想过,哪一份自信从容的微笑背后,不是浸润着汗水与泪水。而春天之所以如此温暖,不也正是因为历经了整个萧瑟的隆冬。

别再喊痛,喊累,责骂现实残忍,痛斥上帝不公。现实凭什么对你温柔以待?上帝更是没有闲情对你施以不公。

弱者才习惯把自己不能坚守而被现实磨灭的梦想,当成世界欺骗自己的理由。而强者,却把自己的梦想熬成了别人眼里的鸡汤。

谁的成功不是栉风沐雨,谁的人生不是斩棘前行?哪怕身处沟壑,也要记得仰望星空

年前,我去新华书店买字帖,偶然碰见了大雄。

彼时他正站在两个硕大的书架中间,一丝不苟地看着手里的书,认真的样子,一如学生时代的模样。

我轻轻走过去的时候,他刚好抬起头。

看到我,他先是有点儿惊讶,然后咧嘴一笑,看得出来非常开心。1

大雄是我初中同学。

肥胖、沉默寡言、成绩差,当这三个标签打在同一个人身上,难免就会沦为特殊的存在。

听说他小时候一次生病,高烧久久不退,留下了后遗症,所以较于常人,他的学习能力与反应稍显迟钝。

初中时代的我们,其实正是伤害力最强的时期,全身满是倒刺,拥有强烈的自尊,却不懂得尊重他人;害怕成为旁人的笑料,却又习惯以刺激他人的缺陷与痛处为乐。大雄自然就成了班里同学取乐的对象。

最开始的时候,慑于大雄硕大的身材,很多人还比较收敛,只是稍作附和,可后来慢慢胆大了起来,并将之演变成了调剂学校枯燥生活的一部分。

再到后来,大雄看书会被笑、走路会被笑、吃饭会被笑,甚至上课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也会被笑。

特别是后来有一次,大雄的爸爸来学校给他送东西。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大雄的爸爸走路跛着脚,身子像跳舞般一上一下。班里同学变本加厉地取笑大雄。“大雄,你脑袋这么大,成绩还差,到底里面装的什么啊?”“大雄,听说你小时候发过高烧,难怪这么胖,原来是因为热胀冷缩啊。”“大雄,你成绩这么差,以后还是跟你爸爸学跳舞吧。”

开始的时候,大雄会红着脸竭力辩解,但这种局促不安的神态只会迎来哄堂大笑,后来慢慢地,他便开始不再辩解,只是沉默以对。

大雄在班上没有任何朋友,背着一个硕大的书包,形单影只地上学放学。2

我对大雄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从初二开始。

新学期开学,我和大雄成了同桌,我逐渐发现在很多地方,他都超出了我们平时对差生的认知与定义。

大雄的成绩在班上总是“吊车尾”,按理说,这样的人对学习极度厌恶,甚至早已放弃。可大雄似乎不是如此,甚至在我看来,他对读书有着近乎偏执的狂热。

他上课的时候聚精会神,认真做好每一处笔记。练习的时候也会为一道题目冥思苦想良久,直到求得一个不知对错的结果。

有一次,我瞥见他咬着笔杆,为一道数学题绞尽脑汁,在草稿纸上不停演算。但很明显,他在最开始的时候思路便已经出现了错误,所以无论如何也得不出正确的结果,我忍不住便指了出来。

他望着我愣了愣,很明显他没想到我会主动这样正式地和他说话,而不是平时那种恶意的打趣。而后他咧嘴一笑,对我憨憨地说了声“谢谢”。

后来相处久了,我们也逐渐熟络了起来。我发现他在知识的吸收以及学习的理解能力上,较于常人确实有些迟钝,但也绝对是正常人。而且很多时候,因为内向的性格,以及我们平时对他的取笑,使得他在面对难题的时候,羞于询问别人,从而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在错误的解析里,甚至直到最后都未能得到正确的解答。

我曾问过他以后的打算,他欲言又止,憋了好久才小心翼翼地对我说:“我爸妈说反正我也考不上大学,还不如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也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可我还是想读书。”

本来我想打趣他几下,但看到他满是期待的眼神里透着一丝忐忑,我终是没有说什么。3

大雄和我熟络后,便经常找我询问题目,这样他不但节省了时间,更规避了很多错误的解答,再加上一如既往的努力,那次期中考试,他由平时的“吊车尾”一下子跃升到中游。

我认为我给他最大的帮助,只是让周围人能更公平地对待他,至少因为有了我这个朋友,也因为他成绩的提升,越来越少的人再去恶意地捉弄、打趣他。而他却让我看到了一颗在困境中坚强努力到闪闪发光的灵魂。

不过,他往后的成绩也只是卡在中游便无法更进一步。对于学习,他比我们绝大部分人都要努力,却始终得不到一个相应的结果。

这个世界,或许真的没有公平可言。有些人不费吹灰之力唾手可得的东西,也许在另外一部分人那里,却需要付出千万倍的努力,并且仍不可得。

而生活更是不可预测。临近中考的时候,大雄突然辍学了。

对此,我也没有太多惊讶,甚至反而觉得这也算是理所当然,毕竟结合大雄的家庭状况,以及他自身的学习能力,这算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往后很久我都没有再见过他,只是听说他去了外地打工。

再往后,便再也没有他的任何消息。

此时再次相遇,虽然他仍是一副憨态可掬的模样,但完全没了往日的那种内向与局促。

在书店外的咖啡馆里,我听他轻描淡写般地讲述他这些年经历的过往。4

辍学后,他便跟人去了沿海。

由于尚未成年,只能寻找一些黑工厂,做着流水线的工作,拿着低于正常水平的工资。

第一份工作是拼接塑料包装盒,工作内容很简单,把两个塑料成品对接,然后卡在一起就行了。刚去的时候,一天工作下来,十根手指钻心地疼,但是第二天还得继续上班,直到过了半个月才渐渐适应下来。

那时候,虽然他疼的是手指,但恐慌的却是内心,每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就想,难道我这辈子就要重复我父母的路,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日复一日,直至死去?

那种对现状的不甘,以及对未来的恐慌,像一头巨兽张开猩红大嘴将他一点点儿地吞噬,咀嚼着他的神经。

领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一共几百块钱。他拿在手里,走在回寝室的路上,突然觉得生活不应该如此。

其实,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没有读书的天分,但他想至少自己还有一副强壮的体魄。

半年后,他便去了一家汽车修理店做学徒,包食宿,但没有工资。由于年龄小,经常受到其他师兄的使唤,但他觉得很开心,因为勤恳老实,师傅也很喜欢他。

如今,他和人合伙开了一家小型汽车修理店,闲暇的时候,便到书店逛逛,看到喜欢的,偶尔也会买几本。

与他道别的时候,他突然抓住我的手,说:“那时候,我真的非常感谢你。”

我自然知道他感谢我什么,但我何尝不感谢他。在后来的人生里,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挫折与困难,我始终都记得那颗在黑暗中永不黯淡的心灵。

或许,他现在仍需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但那又怎样?我能从他清亮的眸子里,看到他一如从前,从未放弃过对人生与未来的渴望。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坚强得让人热泪盈眶。

鲁迅先生曾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是的,真正的强者,是那些哪怕行走在漫长的黑暗中,还能闪着明亮的眼眸穿行而过的人,是那些哪怕处于幽邃的沟壑里,仍然不忘仰望星空的人。你没能更优秀,是因为缺少一种羞耻感1

曾经我的字很丑,而且是那种“天下谁人能识君”的丑。

初中的时候,老师提名班里写字最“狂野”的四个人,并给他们颁奖“四大草书大王”。我遗憾落选,因为老师觉得我的字已经脱离了文字的范畴,仓颉再生都无法做出评判,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鬼斧神工”。

同学们经常拿这个对我开玩笑,老师也屡次劝我“改写归正”。

当然,最为光火的便是我老爸,他始终认为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迹完全可以代表他的精神气质与生活态度。我觉得这个想法压根就是胡说,他只是因为自己写得出一手不错的字,所以大有一种“老子英雄儿狗熊”的愤懑。

而我,却从未因为我的字迹而感觉到丝毫不适,更谈不上羞耻。甚至得益于我还过得去的文笔,作文一直被老师拿来当范文,所以我反而会在心里有点小得意:字不好怎么了?你们照样望尘莫及。

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高中毕业。

刚上大学那会儿,我决定参加学校的文学社。入社考核分为现场笔试和面试,现场笔试就是在一个小时内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书评。

待笔试全部完成,然后就是根据考卷提交的顺序一个个进行面试。轮到我的时候,我明显发现坐在正中间的一位学姐拿着我的考卷满脸愁容,坐她旁边的两个哥们儿则强压着笑意。

当时我也略觉尴尬,还好他们很快便恢复了常态,在问了一些小问题后面试便结束了。刚出门,我突然想起包落在了里面,返回去的时候一推开门,我清晰地听见那女生对她旁边的学长打趣道:“他的字比你的还艺术哦!”这句话落在我耳里甚为刺耳,我假装没听见,进去拿起包便往外面走。

在即将出门的一瞬间,憋屈的我又返了回去。原谅我当时就是一个敏感、傲娇的冲动boy,仍保留着高中时代的“流氓匪气”,在他们的目瞪口呆中,我拿回卷子,抛下一句:“对不起,我不入了。”2

回去的路上,我将整个事件在脑海里回放了一遍,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刚刚自己的行为不但幼稚而且没品,丢了面子又失了里子。

而追溯我冲动的源头,便是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羞耻感。

只不过曾经自己一直置身于熟悉的环境里,面对同学的玩笑、老师的调侃,甚至父母的苛责,这种熟悉将内心的羞耻感进行了无限的遮掩与弱化,而自身还过得去的文笔在和潦草的字迹进行对比后,这种强烈的反差更加催生了我叛逆时期的满足感与虚荣心,让我长期沉浸在一种“以耻为荣”的思维怪圈里。

而现在,当自己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便失去了潜意识里自我蒙蔽的遮羞布,面对陌生人对自己字迹的调侃,隐匿在心底的羞耻感立马显露了出来。

自那次以后,我便开始有意识地去练字,并在网上买了很多字帖。每当我想偷懒或是觉得无法坚持的时候,便会回忆那天的场景,一种无法言说的羞耻感哪怕隔着漫长时光,仍能一下子戳中我敏感的神经,督促我继续坚持。

直到现在,我的字迹丢在人群中,虽然仍是毫不出色,但也算得上中规中矩,至少在别人那里再也捕捉不到皱眉的表情。3

曾经我在某篇文章中提到过,很多人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妄自尊大,要么妄自菲薄。但在它们两者之间,还存在一种同样致命的思维误区,那便是由于长期缺乏适当的羞耻感,而形成的一种阿Q精神般的盲目乐观。

比如,你处于一个圈子的底层,但是你却未觉丝毫不适,更不思考如何去改变与提升自己,在圈子的底层怡然自乐,更“恐怖”的是有人还因此扬扬自得,给自己打上一个“淡泊名利”的伪标签。

前公司一个职场前辈,在公司待了近十年,和他同一批进入公司的人,基本都早已离开公司,踏入了更好的平台,更有甚者自己开了公司成了老总。而现在公司的那些项目总负责人,都是比他晚入公司的后辈。

即便我们这些刚毕业没几年的人,也一个个开始往上走,唯独他一直坐着一个项目负责人的位置雷打不动。

不过他有一个“优点”,就是面对其他人的玩笑,都能泰然处之,和我们这些年龄小了一大截的年轻人也能打成一片,并常以“淡泊名利”作为座右铭。

纵观他的工作状态,下班时候按时打卡回家,再忙也从不加班。公司项目多的时候也不争抢,甚至巴不得你们全拿走,年底别人都是至少五位数的奖金提成,他拿着3000元的月薪不亦乐乎,一遇到紧急状况便需东凑西借。已过而立之年,他却仍是囊中羞涩、孑然一身。

此时,再去回观他所谓的“淡泊名利”,却成了一种莫大的讽刺。

功成名就后豁然放下,那叫淡泊名利,而如果这个词语从一个一无所有、毫无建树的人嘴里说出来,那只能是不思进取。

究其根源,他就是缺少了一种羞耻感,所以才能淡定地面对周围的流言蜚语与异样眼光。且与曾经的我不同,他是彻底抛弃了心底的羞耻感,使得自己陷入了“温水煮青蛙”的意识陷阱里,彻底失去了前进的动力。4

古语有云:“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就是说一个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不知羞耻的耻,更是无耻。而保持适当的羞耻感,更能规范你的行为准则,提升你的素质修养。

去年,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的“地铁凤爪女”事件,面对全民一边倒地指责、“讨伐”,当事人表示拒不认错,因为她认为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影响到地铁上的公共环境卫生和公共安全。

很显然,她为自己辩解的理由,便是以绝对的规章制度来衡量自己行为的对错,却忽略了在群体社会中,规章制度只是一种面向全体成员的制约手段,它具有强制性,但因为要涉及人权等诸多方面的考虑,所以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很多时候需要有一种自我约束。

可以这么说,绝对的规章制度可以从身体上对一个人进行制约,可那仅仅只能说明你遵守了最基本的群体秩序;自我约束能力才是最终决定一个人品行与修养的内在因素,而形成自我约束最好的方式便是培养自己的羞耻感。

因为你的内心潜伏着一种羞耻感,它会对你的个人行为时刻进行自我监督,将你的个人修养提升到另一个高度。5

人生路上,务必保持一种适当的羞耻感。

它不一定会助你最终走向成功,但它可以增强你对目标的饥渴度,让你在面对失败与困境的时候也能保持更强的韧性。

它无法瞬间提升你的学识和技能,但它能够让你更好、更舒适地生活在群体社会里,由内向外散发出一种高贵的修养与情操。

而且有一点毋庸置疑。

那就是相比当下,你终将成为更优秀的自己。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1

年前,我参加了一场高中同学聚会。

开始的时候一切正常,无外乎就是男人聚集一起聊女人、工作、股票;女人扎堆成群地聊男人、家庭、化妆品。男人一本正经地吹牛,女人偶尔假装不经意地炫耀,明明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同学聚会场景,可后来却被一个女同学弄得画风突变。

该女同学结婚数年,丈夫事业小成,无任何经济压力,且早已预见性地完成了二胎大计。聚会开始的时候,她眉眼间尽是自豪之色,可聊着聊着语气与内容慢慢就发生了变化,她开始向周围人述说自己的委屈,且都是婚后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婆婆随意插手他们的小家庭生活;丈夫不明缘由地与婆婆始终处于统一战线;小姑子大学毕业,婆婆建议由他们出资找关系为小姑子找工作……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竭力安慰,女生们还会附和着痛斥几句,这更是激发了她一吐为快的决心,可慢慢地,大家的安慰越来越牵强与敷衍,到了最后干脆不约而同地保持沉默。

突然的寂静,让正在喋喋不休的女同学一下子陷入了尴尬。

这时候,一位初为人母、久未发言的女生突然发声:“你们知道吗?前段时间我差点儿跳楼了。”

听到这样一句既惊悚又极具跳跃性的话语,现场的气氛终于又活跃了起来。

然后,她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

生完孩子后,她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

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不但完全没有初为人母的欣喜与感动,而且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想看见,甚至内心都存有一种隐隐的排斥感。

开始的时候,一大家子人忙前忙后,老公更是变着法儿地哄她开心。还不见好转后,老公又把她妈妈也接了过来照顾她,可她仍是没有丝毫起色。大部分时间,她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得非常淡漠,提不起任何精神,偶尔还会陷入非常神经质般的歇斯底里中。

这种歇斯底里的状态首当其冲的就是她老公。有一次,在她情绪低落的时候,她老公语气十分平静地对她说:“我打听过,所以理解你的感受,但到了你这里,也显得太过了吧?”“不要太矫情”这几个字几乎写在了她老公的脸上。

接着,便是来照顾她的母亲也烦了,说:“以前我生你的时候也产后抑郁,可哪像你这样没完没了啊。”语气中尽是不可置信。

两位至亲的人态度尚且如此,这使得她的情绪更加低落。有一次,在和丈夫发生点儿口角后,外因与内因的双重刺激下,她几乎要崩溃了,恍恍惚惚地走下床,就往阳台那边走,所幸被反应过来的丈夫一把抱住,才没有沦为一场悲剧。

她对自身行为也感到一阵后怕,后来便在心态较好的时候主动翻阅资料,又自己联系了一家医院,最后经医生判定为重度产后抑郁症,既因为遗传,也源于自身经历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一家人这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后来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治疗与自我调整,慢慢地她好了起来。

她说:“我知道他们并没有错,角色对换后,自己也不敢说做得比他们更好,但这也正是问题的根源所在。面对己身之外的状况,我们要么通过从外界获取信息来衡量,要么以自身类似的经历与经验去评判。殊不知,事情大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最后,她端起果汁抿了一口悠悠道:“其实啊,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3

是的,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

人都生而渴望被理解,向往被关怀。可同样,人都生而孤独,人与人之间,身体上可以相互依赖,但人格却始终处于相对独立。

无论是血脉相连的父母,还是相濡以沫的恋人,都无法对你因为对外界感知而滋生的情绪变化产生完全相同的感受。

去年上半年,我下定决心要拿下建造师资格证,在网上买好复习资料,做好学习工作计划。3个月里,利用上了所有能够挤出来的时间,啃下了3本厚厚的书本,复习笔记都写了四五本,最后又将历年的真题试卷反复练习了几遍。本来信心满满,可在考试的前几天,我却因为某个突发状况错过了考试。

我自然是十分失望,同学、朋友纷纷劝慰,无外乎就是“不要紧”“从头再来”这样一些无关痛痒的场面话,更有甚者打趣说“老天不让你过二建,是要你再等两年直接拿下一建”。

这都是朋友间善意的劝慰之语,可也仅是如此,没有谁会真正切身感受到你内心那种扎心的疼痛。即便和你关系再好,即便他真就同你悲喜与共,那也仅是因为他目睹了你情绪上的变化,在亲情或是友情的催化下滋生出与你类似的情绪。

可情绪只能滋生,永远无法孪生。4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时刻,就是突然觉得自己正经历着世界上最大的痛苦与委屈。此时,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将之分享给周围的每一个人,从而获得他们感同身受的认可与同情。

可事实却总不尽如人意,因为最后我们会发现自身再大的痛苦与悲伤,在经过自己的嘴巴与别人的耳朵双重过滤后,仿佛得以无限弱化,当安慰的话语从别人嘴里说出来的时候,只剩下客套的敷衍与漫不经心,甚至是满含尖酸的嘲讽。

一只外出受伤的猴子,归来的路上每遇到一个人,它都会将伤口扒开给别人看,然后从别人或是惊叹,或是同情的话语中,获得一种另类的满足与慰藉。

可最后的结果却是,猴子死了。

一个处于强烈自哀的人,很容易陷入过度渴望获取别人同情的思维困境,可这种同情与怜悯毫无意义,对自身的处境非但没有任何帮助,而且还可能遭到别人暗里的嘲讽与蔑视,从而使自己的处境更加糟糕。

既然如此,那为何不能尝试坦然面对自身的疼痛,不再期许那些无效的同情与安慰,更不再奢求那些本就不可能的感同身受,在绝望的废墟里开出最艳丽的花朵?5

亚当·斯密曾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说过,强烈地表达那些源于身体某处处境或意向的激情,都是不合宜的。因为同伴们并不具有相同的意向,不能指望他们对这些激情产生同感。

成功的时候,爱你的人会由衷地为你欢呼欣喜,哪怕他们对你成功的领域认知度几乎为零;失败的时候,他们也会坚定地站在你的身旁,竭尽全力地给予你帮助,尽管他们无法洞见你所有的忧虑与悲伤。

可这一切,难道不应该已经够了吗?

我们总不能对他们要求更多。

每个人经历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应对外界环境变化自然就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而纵使这一切都极其相似,可人终究还是独立的个体,谁也没有那个能力将你们的情绪做到频率完全一致。

所以,无论面对什么糟糕的状况,无论处于何种艰难的境地,我们首先应该学会的便是如何去自我救赎,而不是渴求周围的人对你糟糕的状况产生强烈共鸣,更不是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寻求无效同情与理解的期许之上。

对症方能下药,没有谁能比你更了解自己,能够治愈你的仅是自身对症状的把握,而不是依赖向别人不断展示自己的伤口,或是反复陈述自己的疼痛。

更或者说,此时你只需记住这样一个道理:

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感同身受这回事。别怕,人生没有那么多的难题1

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很小的创业公司。

公司管理松散,老板经常性的出差,基本不在公司。办公室里,大家每天都是聊聊天、看看电影或者打打游戏。

有时我会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我知道如果不做出改变,不逃离这个舒适的怪圈,我只会在这样的环境里越来越麻木。

后来在一次饭局上,偶然认识了一位学长,当时他已经在某设计院工作了两年。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说他们公司正要招人,要我报名试试。

不过他也委婉地暗示我,报名的人数比较多,而我的学历也不占任何优势。

我在心里估摸了很久,从二三十人里面选三个,拼学历我最多平均水准,而论理论知识,不用说我都知道,肯定垫底。

第一关笔试,可以说以我当时的水平,一张卷子摆在我面前,也就只能填一下选择题。我被淘汰的概率非常高,而距离笔试的时间就一个多星期。

我有过放弃的想法,但后来一想不如放手一搏,失败了也没事,知识总有用得着的时候。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疯狂的一周,将大学的相关书籍翻了出来,从上午七点到第二天凌晨三点,每天都只有四小时的睡眠时间。那几天脑海里就一个想法,多看一遍书,就多一分希望。

最后笔试合格有十个人,我正是其中之一。笔试过后,面试就成了我的优势,毕竟拥有大四一年的实习经验,最终我顺利入职。

很多时候,真正让我们停止脚步的不是世界,而是自己。

就像小时候,我们坚定地认为道路就在我们的脚下,无知无畏。而长大后,我们却总是踟蹰于眼前的迷雾,望而退却。2

有一个朋友小渊。

两个月前,他跳槽到了现在的公司,上班第一天领导丢给他一个项目,并告诉他尽力就好,完不成也没关系。

第一次,他花费了整整一个星期将项目高效地完成,可当他信心满满地把成果邮发给客户后,第二天便被客户打了回来,并提出很多修改意见。小渊二话不说,依照他的意见进行了修改。修改完又立马就发了过去,本以为这次不会有问题了,可偏偏又被打了回来,理由是没达到客户想要的效果。

凭着多年的行业经验,他觉得有问题,这是很明显的吹毛求疵。于是他向客户提出面谈请求,却遭到对方的直接拒绝。

最后他心一横,赶在下班前直接带着资料去了对方公司,将客户堵在了公司门口,尽管明显感觉到对方的各种有意刁难,但他一直保持足够的耐心,脸上更是一直挂着笑容。

用他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地满足对方,而且不留给对方任何借口。

往后一段时间,他天天准时出现。不到一个星期,对方妥协了,主动和他交代了具体要求。临走的时候,客户告诉他说,正是因为他这种执着与耐心,让他觉得项目给他们公司非常放心。

当小渊回去向领导汇报成果的时候,领导愣了很久,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个项目其实已经遭到了其他公司的压价,对方碍于合同已签不好毁约,只能吹毛求疵的到处找毛病,让公司知难而退。领导都准备把事情直接移交给公司法务部解决了。给他的时候也就是死马当作活马医,却没想到小渊居然把项目拿下了。

这个项目的圆满解决,不但为小渊带来一笔可观的奖金,更让他在公司扎稳了脚跟,获得了同事、领导的一致认可。

小渊说,如果一开始领导就将项目的情况告诉了他,那他应该会直接拒绝,或者随便敷衍一下,然后做失败处理。3

数学史上有这样一件趣事。

高斯上大学的时候,导师每天都会在晚饭后给他单独布置几道题目。

有一天,他如往常那样开始做题,前两道很快便解了出来。可在面对最后一题的时候,他绞尽脑汁都找不到任何头绪。最后他和题目杠上了,挑灯夜战,一个通宵后终于解出了答案。

当他把作业教给导师的时候,很沮丧地说:“老师,对不起,我辜负了您的期望,第三道题竟然用了一个通宵才解出来。”

导师看了后颤抖着问他:“这真的是你做的?”最后高斯又在导师面前现场演算了一遍。

导师开心地惊叫起来,你知道吗?你解开了一道两千年都没有解出来的难题,阿基米德和牛顿都没有解出来,你真的太伟大了。

原来,这是导师前一天在思考这道难题的时候,顺手把纸条夹到了书本里,又一不小心把它一起交给了高斯。

后来,每当高斯回想起这件事情,他都会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将它解出来。”

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无论我们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的。但还有更多事情,是我们明明可以改变,明明可以成功,但却被周围的环境所迷惑,被自己的预判所吓倒。

其实人生本没有那么多的难题,很多时候,真正让我们感到为难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自己那颗尚未开始、就已经望而却步的心。4

你觉得外语是你人生的难题,所以从没去过学校的英语角,也从未翻过任何学习资料,直接抱怨说英语太难了。

你觉得减肥是你人生的难题,所以从没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也从未想过如何健康饮食,直接颓丧地说减肥太难了。

你觉得爱情是你人生的难题,所以从没主动拓展自己的圈子,也从未想过怎样提升自己,直接吐槽真爱太难了。

可是你要明白,害怕困难,那么生活到处都是困难。不敢开始,那你永远都只能原地不动。

许多荆棘遍布的道路,只有当自己一步步地走过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坚强如斯。

人生没有那么多的难题,难的是拥有一颗迎难而上的心。  第二部分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每一次超越都是新的启程。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刚毕业的时候,我曾有过一段非常糟糕的日子。

那时候刚入职,作为一个职场菜鸟,理论知识懂得不多,实际应用起来更是不知如何下手。和我一同进入公司的其他几个新人,要么学历比我高,要么工作经验比我丰富。同样的任务分配下来,我总会是那个最先开始,却又最晚结束的人。

即便如此,他们轻松惬意便能得到领导的称赞,我却仅仅只能做到勉强达标,甚至有时还必须返工重来。

生活就是如此,当我们身处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就会无形压缩自己的眼界与格局,认为此处便是整个世界,而所有悲喜,都是源于格局里的平行比较。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陷入了极度自我怀疑的境地。

有一天晚上,总工打电话给我,因为项目的差错,将我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一挂断电话,我急忙向公司里负责带我的前辈陈哥寻求解决方法。电话那头的陈哥在教我怎么解决余下的工作后,应该是在语气中感受到了我极度失落的心情,又不断安慰我。

后来他说:“这段时间便一直感觉你不对劲——对了,你喜欢跑步吗?”

其实,我压根就没有跑步的心情,但碍于陈哥的不断劝说,最终只得答应了下来,和他一起跑步。

与陈哥会合后,我们没有立即跑动起来,而是沿着街道缓慢行走。一个大胆的念头突兀地出现在我的脑海——我想辞职。尽管现在看来,这就是一种懦弱的逃避。

有了这个念头后,反而觉得放松了起来。昏暗的街灯下,我在饶有兴味地数着路旁的门店。

在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陈哥突然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第一年高考,我颓然败北。“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接受现状,去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学校,郁郁寡欢地结束自己的学习生涯;要么收拾心情,摒弃一切繁杂思绪从头再来。“在考虑了一整夜后,第二天,我便顶着黑眼圈去复读学校报了名。“那所学校是我们那里最有名的复读学校,一本升学率可以达到70%以上,很多学生甚至都已经考上了我梦寐以求的名校,但还是选择再用一年的时间去换取更高的追求。“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对自己学业的提升绝对有着很好的帮助。当时,我们班七十几个人,我的高考成绩排名第58,这对于曾经在班级里一直处于前十名的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刺激。“但我并没有气馁,反而在内心觉得这是一种激励。可在第一次月考后,我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我的成绩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往后面退了几名。“我觉得这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往后的日子,我对自己到了一种近乎苛刻的程度,连吃饭、洗澡的时间都要严格控制。可在第二次月考成绩下来后,我濒临崩溃,我的名次仍是不见任何提升。“当时坐在我旁边的同学,应届高考便考上了985名校,但他觉得发挥失常,便选择了复读。当时他是以十几名进入的班级,第一次月考后,直接进入前十名,第二次月考,仍是稳居前十。“平心而论,我对学习的付出绝对比他多,可收获却是远远不及。因为基础不同,所以我无法与他做纵向比较。但是横向比较下来也很明显,他进步了,而我却反而退步了。“有一句话说,以我们绝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根本就没到需要比拼天赋。反过来说,如果将努力达到一定程度,天赋的重要性便一览无余地显露了出来。“当天晚上,我没有去上晚自习,而是一个人在空荡荡的街道上漫无目的地行走。我体会到一种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及人家闲庭信步的绝望感。就犹如夸父追日,无论怎么奔跑,太阳永远都在前方迸射出耀眼的光芒。“直到我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昏暗的街灯下,随着我的跃动而不断向前,又退后。“我踩着橘黄色的灯光,与自己的影子不断追逐,滚烫的气息裹挟着各种黑暗情绪在胸口燃烧释放。我突然体会到了人生另一种不同的意义,耳麦里刚好传来李宗盛极具质感的声音:

不知道成功的意义,就在于超越自己,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我一直便认为自己虽然谈不上天资卓越,但也绝不会是愚不可及。而我却差点便因为自己偏执的对比而迷失了自己。醒悟过后,我重新制订了学习计划,也不再如从前那般苛求自己。“也许是心态上的改变,之后我的成绩反而开始一步步上升。再后来,我竟然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

说到这里,陈哥转过头望着我,他仿佛看穿了我内心的逃避,对我一字一句地吐出一句话:“和他人比,比的是一次的胜负;和自己比,才是催发自己不屈前行的力量。”

至今想来,那个万籁俱静的夜晚,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了一种醍醐灌顶般的醒悟。我们之所以努力,是为了让自己朝着梦想更近一点儿,这种信念,不因为别人,仅源于自己。

第二天,我便把出错的项目重新仔细核对,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我也不再与其他同事对比,而是执着于与自己赛跑,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等后来再回首才恍然发现,在前行的道路上,自己已经走了很远很远。

有的人因为成功而光芒万丈,可也有人因为坚持而熠熠生辉。

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那些在人海中脱颖而出的人,而是那些可以在寂寂无闻的道路上,即便没有一个观众,哪怕前路暗淡无光,仍然可以坚持不懈地一路向前,勇于与自己赛跑的无冕之王。

生活不是由一场比赛组成的,人生更不会因为一场胜负而被定终生。

执着于追逐别人影子的人,成功的时候自然意气风发,却也容易在失败后陷入自我颓丧。而只有与自己不断赛跑的人,才会在骨子里生长出一股永不屈服的韧劲,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高歌。

汲汲营营的生活中,想要最终为自己涂抹上斑斓的色彩,拼的永远不是天赋,更不是幸运,而是行走在孤独的黑暗里还能努力地让自己发光。

谁都曾仰望着别人的光环而不断追逐,可走过一段路程后才发现,我们都只是和自己赛跑的人。你是真的已经来不及了吗1

面对长者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论调。“要是再让我年轻几岁就好了”“如果时光还能倒退几年我就会……”……

对于这样的言语,我通常都是一笑而过。因为我知道,哪怕时光倒退,也不会真的发生什么改变。而且我坚信,这些言语也已是老生常谈,几年前说过,几年后也将会继续说下去。

而让我感到疑惑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加入这样的队伍里。

我曾在朋友圈做过调查:

说一件让你感觉遗憾的事情,这个遗憾你还能弥补吗?

调查结果出乎我的意料,除了一些已经发生且无法改变的事情外,很多人遗憾的是一些对照现状,主观上感觉已经难以完成的事情,并且无一例外地都在后面加上一句: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可是,你真的已经来不及了吗?2

前段时间出去旅游,落宿在一家颇具格调的客栈,老板是一个年近40岁的中年男子。

第一天晚上,我从外面归来,发现老板正和几个年轻的租客坐在客栈一楼大厅里喝酒聊天。看见我后,老板热情地招呼我过去同坐。

除老板以外,大家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很快便有说有笑地聊开了。学生说学校趣事,我们谈工作见闻,老板也时不时地和我们讲讲年轻时候的经历。后来玩得兴起,老板干脆去拿了把吉他弹唱起来,那阵势颇有老摇滚的风范,着实让我们惊叹了一把。

弹唱完毕,坐对面一个正毕业旅行的哥们儿感叹起来,哎,早就想学吉他,可惜了当时在学校那么多时间,现在想学都来不及了。

很多人纷纷赞同。“是啊,现在工作了,完全没有时间了。”“要是还能倒回去一年多好。”

……

老板满脸不可思议地看着我们,不一会儿,他放下手中的吉他,和我们讲起他的故事。“35岁之前,我和大多数上班族一样朝九晚五。直到35岁那年,在朋友的鼓励与帮助下,我开了这家客栈。37岁的时候我又学会了弹吉他。现在我40岁,仍然是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唯一不同的便是我还多了一个身份:会弹吉他的客栈老板。“试想,如果我35岁的时候朋友叫我开客栈,我以年纪大了、来不及了而拒绝,或者说37岁的时候,我又因同样的理由而退却,那现在,我同样也是40岁,只不过没开客栈,也不会弹吉他,更不会认识这么多天南海北的朋友,听这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而仅仅只是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老板抿了一小口酒,望了望我们,继续说:“一个人如果想要逃避,那生活处处都是借口。

但这个世界上,除了既成的事实,没有什么东西是来不及的。”3

记得知乎上有一句话非常有名。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如果十年前开始种树,那么现在或许已经亭亭如盖,可以坐享荫凉。如果没有,那么就立刻开始,这不仅是一种弥补,更是为了不重蹈覆辙,让十年后又沦为十年前的模样,面对满目荒凉捶胸嗟叹。

当你觉得某件事情快要来不及的时候,恰恰说明希望尚存,与其垂泪悔恨,倒不如放手奋力一搏。

当一个人习惯了以来不及作为逃避的借口,那么,悔恨与羡慕将成为他人生的主题。

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总有人过着你曾经梦寐以求的生活,拥有你曾经艳羡的所有才能。

而将时光轮转,你却愕然发现曾经你们处在同样的位置。唯一不同的便是,你所认为来不及而逃避的一切,却是别人眼里的桑榆非晚。4

大四的时候,一家业内颇具盛名的单位来学校招人,其中有一个岗位无论是待遇还是前景,都让我们垂涎三尺。

但是这个岗位有些特殊,对专业英语有一定要求,进去之前除了常规的考试外,还增加了一门专业英语的考核。

英语对于我们这些理工生来说,一直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更何况是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英语,无异于一道不可逾越的沟壑。而且当时已是大四,毕业就在转眼之间。所以,大家觉得这已经不仅是难度的问题,并且时间上也来不及了。

所有人都摇头叹息地选择了退却,旁边寝室的老坷却捧起了厚厚的专业英语课本,当时他已经在一家公司实习,只能充分利用业余时间。

饶是如此,还是没有人看好,周围人纷纷劝他别再耗费那些时间。有人打趣他是异想天开,根本就来不及了。

后来,老坷以几分之差未能赢得那个岗位,对此,大家并没有丝毫意外。意外的是,他应聘上了那家单位的其他岗位,除了老坷本身学习成绩优秀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他的专业英语水平也相对较高。

大家在祝贺的同时,纷纷开玩笑说他老谋深算,老坷只说了一句话:“逐梦的人,没有时间去感慨来不及。而且,只要那个岗位还在,就永远都来得及。”

果然,毕业一年后,老坷又成功坐上了那个梦寐以求的岗位。原因无他,那时候他的专业英语水平早是今非昔比,完全能够胜任那个岗位的所有工作。而且相对于重新招聘一个新人,老坷对公司的产品以及文化理念理解得更透彻。

回想那时候,我们拥有着同等的机会,不同的是我们只知道羡慕、叹息,而老坷却将那些时间全部用在了追赶上。5

很多时候,当我们在感慨来不及的时候,为什么不扪心自问,是真的来不及了吗?还是自己根本就不愿意去开始,不敢于去面对?更或者说,根本就是懒惰,就是逃避。

20岁的时候,想学弹钢琴,但觉得早就过了最好的年纪,已经来不及了,于是望而却步。

25岁的时候,想练书法,又觉得自己笔法成型太久,已经来不及了,因此选择放弃。

35岁的时候,想塑造一副好身材,还是觉得年岁日益增长,已经来不及了,最后又只得作罢。

而现实生活中,扯开“来不及”这一层幌子,真实面对眼下生活的时候却发现,我们总是习惯了一边感慨着来不及,又一边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20岁的时候,你没去学钢琴,但你也没有将所有的时间放在学业上,而是学会了上网、打游戏、和同学逛街。

25岁的时候,你没有练习书法,但你也没有在工作之余考取更多的证件,而是流连于酒吧、KTV,和朋友同事吃夜宵、吹牛。

35岁的时候,你没有去健身房挥汗如雨,但你也没有寻找到更多的兴趣爱好,而是在闲暇之余和别人家长里短、长吁短叹。

可岁月不会因为你的逃避而停滞不前,时光更不会因为你的来不及而对你温柔以待。你还是会到40岁、50岁……不同的是,你本可以自信优雅地变老,但最后却是伴随着遗憾与羡慕衰亡。

别让来不及成为你逃避的借口,很多东西,如果你想,那立刻开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