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6 12:47:45

点击下载

作者:张然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情学

人情学试读:

前言

人情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地地道道的社会学。

你别看它不曾出现在从小学到大学的哪一节课堂上,也没有哪一位专业的老师专门教授过它,但古往今来的每一个人却都是它的研究者,无论是寒窗苦读的饱学之士,还是目不识丁的村氓老妪,高官名人也好,凡夫俗子也罢,没有人不曾研究过它,揣摩过它,运用过它。有多少人曾对着它的一道道难题愁眉不展、寝食难安,又有多少人曾为成功解答了它的一道道难题而左右逢源,获利匪浅。

为人处事,要顺利,要圆满,离不开人情;交际往来,要和谐,要融洽,离不开人情;就业求职、加薪晋级、谋官受禄,更有人情的甘露润泽其间。人情学就像一条见尾不见首的神龙,游弋在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同学情、师生情、同事情等所有的情海之中,穿梭在能体现在人类交际关系的生活、工作以及杂七杂八的各种琐事之中。

人情学可以说是一门兼容并蓄的杂学。它涉及到人类交际关系学、经济学、语言学、领导学、成功学等各门学科,甚至包含了难见光天化日的厚黑学、阴谋术。它更多的时候是以堂堂正正的形象行走在人间正道上,以善良、正义、爱心、助人为乐等阳光姿态,给困难的人以温暖,给窘迫的人以欢乐,给悲观的人以生活的信心,让这些处在危难境地的人们感受到人间的关爱,生活的美好。它体现了人类最高尚的品质和最美好的情感。受了它恩泽的人,又像滚雪球一样,用感恩之心、答谢之意,把这份人情滚大,回报给关爱他的人,以及奉献给更多需要人情的人。人情学在这里是一种高尚的文明。但有时,某些利欲熏心的人将人情学这门“经”念歪了,念邪了,把人情当做了谋求私欲的工具,当成了侵占公共权利和财富的独木桥,这时的人情欺天瞒海地凌驾在了公理与法律之上。然而正义终将拨云见日,走出灰暗地带的人情却更显得纯洁可贵。

人情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也是一门简单的学问,有时它简单到仅需一次举手之劳、一句安慰之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张恭喜的贺卡。当然,人情有大小,大人情也应该有大回报,送一份厚厚的红包、一份贵重的礼品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若能驾轻就熟地运用好人情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只有动脑筋研究它的人才能悟透其中的奥妙与玄机,并依靠它成就事业,成就自己,成就美好的人生。

本书围绕人情,就人情的作用、特征、产生的基础,以及与交际的关系等各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理论和实例经纬交织,把人情学正式归纳为一个课题,意在给正在研究人情的读者朋友以有益的指导。相信,阅读本书之后,你的驾驭和运用人情的能力一定会登堂入室,更上一层楼。第一章人情的社会作用引 言

人情,这个字眼在中国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它以送礼、帮忙、给面子、行方便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事情。至于它的作用究竟体现在哪儿,真还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终究它不属于被社会所共同承认的显规则,而且从来未被写入过生活的教科书当中,即便如此,它的真真切切的功效却一直为绝大多数的人笃信不疑。如果我们为它进行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人情可以主导事情的发展走向;二、可以影响解决问题的态度;三、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看似解决不了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人情这个不上堂的“隐君子”,仍然会与热衷于它的人们交往下去。当然,凡是事物都有它的正反两个方面,人们在热衷于人情世故的同时,一方面自己获得益处,而有时另一方面另一些人就会因此而受到损失,这也是人情本身规避不了的内在矛盾。爱出者爱返,情往者情来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爱出者爱往,礼尚往来,这是人情的本质。你对我付出了人情,我享受到了利益或感情,那我必然要回报于你。你付出人情求我办事,那我必然尽心尽力为你办事。这是人情的潜规则。

尤其是在企业团体里,做领导的对属下有人情,通过各种方式去关心、爱护下属,那下属必然感激有加,必然会以感恩、负责任的心态努力工作而回报。这种人情关系支配下的工作必然是高效率的。

在广州有一家很有实力的生产化妆品的企业集团,在一个时期里,集团销售额几个月连续下降,直接原因是销售业务员拿不回订单,深层原因不清楚,因此,集团撤销销售公司经理,新经理上任,首先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销售额下降并非市场原因,而是销售员的出差率太低,因为他们都与公司签定有包干协议,除了按销售额、回款率提成外,销售员与公司几乎没有一点联系,这样一系列的家庭琐事都影响着他们的外出,找到这个症结后,这位新经理召开全体销售业务员大会,在会上除向他们辛勤的工作给予褒奖外,还当场宣布,凡是销售员出差在外的,家里需要帮助的一切事情,比如,孩子入托、上学、老人看病等只要电话打到公司,就一切由公司帮助解决。

通过这次会议后,奇迹出现了,公司先是争创了两个已经久违了的大订单,此后销售额一路飙升,年底销售额是全国同行业的第二,第二年即跃居首位。

俗话说:“将心比心”。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那你自己就要先那样对待别人,只有先付出爱和真情,才能收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美国的一家电器工厂因经营不善而濒临倒闭,老板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请来一位日本人作助理。当这个日本助理上任后,只用了三招:第一招,邀请员工喝咖啡,还送给每人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他动情地说:“你们看看,这么脏乱的环境怎么搞生产呢?”因此大家一起动手清扫,使破旧的面貌随之焕然一新。第二招,他主动拜访工会负责人,希望大家“多多关照”,从而消除了员工的戒备心理,在感情上与工帮靠近了一步。第三招,在看到人手不够时,这位助理没有雇用新人,而是把以前被解雇的老员工请回来,使员工从内心里感到了温暖。这些措施的出台,极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此生产蒸蒸日上,企业也重新威风了起来。

面对相同的工厂,为什么日本人能够使之“起死回生”呢?他采取的“招数”,其实就是“人情投资”,有些厂长、经理却不能做到这点。有的企业经理在效益好的时候发钱、发物刺激员工的积极性,却不懂得动之以情地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至于在企业陷入困境时,只会束手无策,不会采用多种方式发动群众,争取群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假如能像那位日本助理一样,对员工满怀深情,善于做“人情投资”,那么他一定比别人更易成功。

在著名的松下公司,有一次,电饭锅部门有一型新产品要推出,不巧遇到松下幸之助身体不舒服住进了医院休养。

松下幸之助对身边的助理说:“不要紧,我长年来体弱多病,都住惯了医院啦,叫他们把新产品拿到医院来,我们一同试试,看看是不是好产品。”

当新型电饭锅拿到他入住的医院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钟了。

他亲自动手试用这个电饭锅,后来,开董事会的时候,他用新型电饭锅在董事会议室煮饭,叫了些菜回来,董事们一同品尝新电饭锅煮出来的芳香白米饭。

从他脸上显露出来的态度,既满足又感激。他幼年日子过得很苦,时常吃硬冷饭充饥。现在,他自己生产这么优良的电饭锅,使消费者一家大小可以共享暖热可口的白米饭,他觉得自己的努力,已经为整个社会带来许多好处,当然觉得满足。

他对下属不辞劳苦地从事研究、制作和销售工作表示感谢,认为他们使一种好的产品问世,又以最合理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帮助很多人提高生活质量,增添了家庭生活的愉快。他感激每一位属下职员,因为众人的通力合作,松下电饭锅才能成为大众爱用的家庭电化产品。

他说新电饭锅煮出来的白米饭令他开胃,是一句真心话,使在场的电饭锅部门的研究及生产部负责人非常感动。电饭锅生产部门的职员,由研究组到看守仓库的,都觉得这是一份无上的安慰与鼓舞。

电饭锅部门的全体职员和董事,在新产品推出的第二天,又开始埋头苦干,不断地有新产品问世。

曾任松下电器集团的总裁山下俊彦说,松下幸之助退出管理最高领导的职务之后,曾经以松下企业集团最高顾问的身份,到马来西亚访问。

松下幸之助始终以日语发表谈话。马来西亚松下机构的职员,虽然不懂日语,却从松下幸之助的态度上体会到松下的诚恳认真。

一些非日本籍职员都说,从松下幸之助的言谈中,大多数职员都感觉到他对众人那份真诚与关怀。

当时,松下机构在马来西亚开设四间厂房,由于行程上的安排,松下只能到其中三家厂视察。在离开马来西亚之前,饯别会上,松下幸之助给四家厂的代表赠送纪念礼品。他问:“你们四人之中,哪一位是来自我没去拜访的工厂的代表?”

一位代表站了出来。松下幸之助带着歉意对这位厂代表这样说:“我从老远的地方来,可惜抽不出时间到你的厂去拜访,请回去转告大家一声,说很抱歉。”

当时,场面十分动人,而那位代表,事后把松下幸之助的诚意转达给他属厂内的各职员。在该年年度报表中显示了这第四家厂里的生产率是最高的,因此,实践可以证明人情在帮助提高办事效率上的作用是巨大的,不能忽视的。

高明的领导者善于以人性化管理为原则,以人情为方法,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制度更有作用。当然,人情管理只是制度管理的一种辅助,是以不违反制度原则为前提的,任何以破坏制度为代价的滥用人情管理必然会带来损失,切不可小视。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未雨绸缪”,是说人要在下雨之前就做好防雨的准备。这同样适用于人际交往,只有平时多帮助别人,多留人情,才能在困境、灾难的大“雨”中借把“伞”安然度过。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人情就是财富。人际关系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结人情,树人缘,以求得办事时能左右逢源。求人帮助是被动的,可如果别人欠了你的人情,求别人办事自然会很容易,有时甚至不用自己开口。做人做得如此风光,大多与善于结交人情、乐善好施有关。

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人,一枚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解决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他就能干出一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勒马之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成为一名真正的勇士。

其实,人在旅途,既需要别人的帮助,又需要帮助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帮人就是积善积德。也许没有比帮助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一个人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的了。不要小看对一个失意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对一个将要跌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对一个无望的人赋予一个真挚的信任。也许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宽慰。相反,不肯帮助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丝丝缕缕的得失,这样的人目光中不免闪烁着麻木的神色,心中也会不时地泛起一些阴暗的沉渣。别人的困难,他可当作自己得意的资本;别人的失败,他可化做安慰自己的笑料;别人伸出求援的手,他会冷冷地推开;别人痛苦地呻吟,他却无动于衷。至于路遇不平,更不会拔刀相助;就是见死不救,也许他还会有十足的理由。自私,使这种人吝啬到了连微弱的同情和丝毫的给予都舍不出来。

对身处困境中的人仅仅有同情之心是不够的,应给予具体的帮助,使其渡过难关,这种雪中送炭、分忧解难的行为最易引起对方的感激之情,进而形成友情。比如,一个农民做生意赔了本,他向几位朋友借钱,都遭到回绝。后来他向一位平时交往不多的乡民伸出了求援之手,在他说明情况之后,对方毫不犹豫地借钱给他,使他东山再起。他从内心里感激。后来,他在事业上发达了,依然不忘同乡借钱的交情,常常给对方以特别的关照,这是一种知恩图报的典范。

雪中送炭,口渴喂水是人情的一大特征,别人有难处才需要帮忙,这是最起码的常识。我们内心都有一些需求,有紧迫的,有不重要的,而我们在急需的时候遇到别人的帮助,则内心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濒临饿死时送一只萝卜和富贵时送一座金山就内心感受来说,完全不一样。所以要拥有一个好人缘,便应洞察此中动机。

要在平时急他人之所急,助人渡过困境,留下人情,才能在自己遇到困境时多几只救援之手相帮。理法加人情,遇事摆得平

不管什么时候,依法办事都是最公正、公平、合理的,尤其是领导者,若不依法办事,损公偏私,必然影响到自己的威信和地位。尊重民意,依法办事,维护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个别人也就不好再扭着干。

当然,依法办事也不是说什么事都一味依法硬来,针对不同情况,很多时候“情”字当先,办起事来更有效。仁寿县椰江村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徐志华就很认同这个理,他最爱说这样一句俗语:美女怕咻夫(意思是只要锲而不舍就会心想事成)。越是对他有意见的村民,他就越关心,越注意和他拉近距离。

椰江村有对夫妇,遇到一点事就上访,啥事都上访。在周围乡亲中,他们的蛮横是出了名的。徐志华第一次上门,这对夫妇又是骂又是闹。第二次上门,徐志华说,我不以支书身份来,只以一个社会人士来劝你们、看你们。这对夫妇的情绪有所稳定。第三次上门,他们开始说真心话。徐志华这才打开话匣子劝他们:你们这样一味上访,不仅费时费力,还给子女丢面子,又影响本地形象。根据这对夫妇的实际情况,村里争取资金,帮助维修了住房。如今,这对夫妇把徐志华当知心朋友,有啥困难,有何想法都给他说,从此也不再上访。

徐志华说,他能理解村民为自己利益争,为自己利益吵。村民需要干部摆实话,讲真话,干部和村民摆实话,讲真话,才能和他们打成一片,从中发现他们的所想所愿,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做工作,很多问题和矛盾都容易解决。

徐志华用理法加人情做群众工作,让许多“麻辣烫”都迎刃而解。因此,尽管椰江村所处地段敏感,事多事繁,但多年来没有出现过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等事件,受到组织肯定,群众信任,他也被评为仁寿县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在任何情况下,理法都应是至高无上的,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应有法可循,有规可守,这样就可形成一个强调法治精神的群体。这种法治是有人情的元素存在的,也应该是合乎情理的。

但是人情并非指的是“人治”。一个“人治”的集体,由于无“法”可依,员工也就无权作主,无权弹性处理问题。

诚然,严格执行集体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效率,可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但是绝对僵化和不近人情的制度也是绝对行不通的。当年秦国以法家为治国哲学,采用严峻而无弹性的法律,结果逼得陈胜、吴广因无路可走而造反,并最终导致亡国。我们设想,如果秦朝的法律不是过于严酷,也许就不会覆亡得那样快了。

历史的教训正好印证现代管理模式。因此,不管是我们在制定制度还是在执行制度,都应该充分考虑到人情,体现集体对员工高度的人文关怀。

首先,在订立制度时,就应该考虑人情,不能违背人情,并符合集体的实际情况。完善的制度本身应该融入人情的元素,可以给制度的执行者一个酌情的空间。

其次,在执行制度时,也应该考虑到人情。除了在制定制度时,留一个酌情处理的空间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应考虑员工的实际情况以及客观因素,不能武断。当然,如果管理人能找到一种方法,既合乎人情,又不违背制度无疑是最完美的了。

我们提倡有人情的制度,并要求在执行制度时考虑人情,这并不是要重情不重法,相反,更应该重视有人情的“法”。如果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其他组织只重情不重法,势必天下大乱。制度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是必要的,但是一切灵活性和弹性都必须限定在制度容许的范围内。

一个管理人,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他的下属有可能是他的亲戚也有可能是他的好朋友,这种人情便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彼此的上下级关系。在我们集体内部,一部分管理人便徘徊在人情和制度之间(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对自己的老朋友或老下属,有时因过度关注人情而不好意思惩罚,老是纵容。其实这样做只会使自己失去权威,也会影响到整体利益,自然,这样的管理人是不称职的。

同样,如果制度本身太过于迁就人情,而忽视原则,这原本就不符合集体利益,再加上管理人的随心所欲,集体就会因为没有准绳而成为一盘散沙,员工就会遇事不知所措,这样自然无法良好运作。

要重视人情,关心员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等等,但这并不等于员工在违反制度时,管理人也要包庇、姑息,这样做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滋生不良习气。这在管理上被人情钻了空子。

员工是集体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追求和个性,如果管理人只会冷冰冰地执行制度,不给员工留下任何余地,集体就会失去“人”这个根本,也就失去活力和发展的可能。但如果只重人情,而忽视了制度建设,集体同样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制度是必须要执行的,但人情也难以舍弃,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我们理应充分考虑人情,但更应该重视制度。在执行制度时,考虑人情;在重视人情时,强调制度,力求在两者之间达到适当的平衡。当情法难容时,首先应执行制度,再考虑根据情理修改制度,使制度得到不断完善,既符合员工的利益,又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不过,一旦有人以身试法,管理人必须严格执行制度,对责任人严惩不怠。人情一把扇,展合两重天

人情乃人之常情,有人情和没人情办事的效果绝对不一样,就像一把扇子,展开与折合乃是两个天地。有人情关系便和谐友好,没有人情则难以融洽协调。

有一位老汉,在村尾开了个农药化肥店,村民每天经过他店去干农活的时候,总是需要买点东西。久而久之,一些收成不好的,或家庭困难的,或人品不好耍赖的就欠下了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的钱,时间从三五月到十多年不等。老汉每到春节前几天,总要骑上自行车到欠钱的各户人家去催讨欠款,也就经常遇到了各种事情。

有一些人家,如果老汉一进去就热情招待,嘘寒问暖、烧水泡茶、买菜做饭的,老汉往往就不好意思开口讨钱;即使开了口,他们稍微表明了家庭困难的,即使他经济还可以的,也往往都不好意思再讨了。毕竟吃人家的嘴短嘛,因此也就有的一欠就十多年了,虽然可能也就是几百元而已。有一些人家,知道老汉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就没有好的笑容也没有好的招待,这些人家往往使得老汉狠得下心催讨;如果对方有意耍赖的,老汉就会从道德论证到法律,但这往往对方不是很买账。老汉如果也向对方诉苦,把自己讲得好像是欠钱人一样,反而就有好的效果,欠钱能够顺利的还上。

老汉的催讨欠款艺术其实就是乡村社会中人情、面子机制在发生作用。虽然人情、面子机制往往发生在熟人社会,但在半熟人社会或陌生人社会也能够发生作用。

在法院的纠纷调解中,双方当事人的人情、面子对解决争端、达成一致往往有着比法律更有效的作用。

在调解中,如果被告方态度很好、语言恭敬的,往往就能够获得原告方的谅解,使得原告降低赔偿请求数额,甚至与被告称兄道弟。因为被告方传递出的是友好的信息,给原告方足够的人情和面子,而原告方居于受到这种高度的“尊重”,也会在赔偿数额和人际关系上予以对方一定的回报。《人民法院报》有过这样一个报道:有一对贫苦夫妇在驾驶拖拉机的时候,把隔壁村的一个老妇人撞成残疾,调解后,他变卖完自己的家产,无数次登门道歉,不但获得了老妇人及其家人的谅解,而且最后还做了老妇人的干儿子干女儿。

还有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对青年男女是原被告双方,但他们几乎是手拖手的来到法庭,请求给他们出具一个调解书。原来小伙子是肇事司机,而女孩是受害者,小伙子撞伤女孩后,不但支付了所有的医疗费及相关费用,而且经常独自守在医院照顾女孩,难怪他们两人的眼神和语言中透露出暧昧的气息。言语中,女孩不但没有丝毫责怪小伙子的意思,而且还请求快点给他出具调解书,好让小伙子去保险公司理赔。

俗话说:人活脸,树活皮。人一般不会拒绝来自他人的好意,而如果不顾他人的好意,可能会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给他人留下不近人情的印象。而这种人情和面子在调解中大有裨益,它不但缓解双方的紧张局面,而且往往还能够达成双方都满意的方案。

当然,人情和面子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双方都认可的道德底线。如果有一方或双方突破道德底线,不理对方的人情和脸面,那么双方的角力就进入了另一种状态中。俗话说:死猪不怕开水烫。“不要脸”这种策略是有一定风险的,它可能可以获得比预期更好的目的,也可能更差,这完全取决于双方实力的角力情况。

有这样一个案例:原告方是一位老妇人,曾经参过军,性格泼辣而倔犟,同来的两个女儿也是此种性格。被告方是一个小公司的负责人,温和也怕事,同来的老婆却泼辣而傲慢。案件还没有开始调解,双方就已经吵起来了,并且愈演愈烈。双方不但互不给面子,甚至几乎有肢体语言,好在被劝开。原告的损失按法律计算就大概三、四千元,但原告的要求是至少要两万元;而被告在原告的步步逼迫下也愿意赔偿一万元;双方就此僵持了。原告的女儿恐吓被告:如果不赔到两万元,她就把母亲放在对方公司门口,不再理睬;而被告的老婆也放出话:最多就给到一万元,如果不想拿就等法院开庭判决。双方继续争吵,法官劝说原告方接受一万元的赔偿数额,原告不同意,于是就让双方回去冷静思考,等法院开庭判决了。

双方已经撕破了脸面,突破了底线,没有了道德平台,因此也就没有调解的部分基础了。当道德平台无法起作用时,就是法律论证在起作用。如果连法律论证也无法起作用,那么也就只有等待开庭判决了,因为双方已完全失去对话的基础和平台。

但是过了几天之后,双方又主动来到了法庭,就一万五千元的赔偿款达成了协议,这表明法官的权利介入和法律论证在人情和面子机制失去作用后,还是起到了作用。

这个案例中的人情和面子机制之所以没有起作用,是与双方的“权力”差距有很大关系的,尽管这种“权力”是非正式的,隐性的。原告在调解中不理一切的汹汹气势;原告可以不顾生死的躺在被告公司门口;原告不拿到心仪赔偿款就要永远缠住被告……这种种的言语和行动都给被告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只要赔偿款还没有超出能力范围的话,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因为即使判决下来不用赔偿一万五千元,他也料到了原告会无休止的缠住他,而他是耗不起这个时间和精力的。

但也并非每个案件都有这么好运气,如果双方的“实力”相差无几,那么原告这种漫天要价可能就得不偿失了。

由此看来,人情面子对于协调人际关系、解决争端、处理事务等的确起着不小的作用。虽然人情的内核离不开利益,但有时在人情面前利益也会“不好意思”地做出让步和妥协,这样,人情便成了纠纷与争端的“调节器”,使关系朝着和谐融洽的方向发展。钱财诚可贵,人情价更高“钱财账背后的‘人情’,向来是比钱财更重要的。”这是因为,人家之所以施给自己钱财,是由于人家对自己的危难施以了关爱和支持,而这份感情是钱财难以回报的。因为这样的人情是最难得的,对自己来说又是最需要的。清代商人胡雪岩认识到这一点,也受益于这一点。但是,当“钱财账”与“人情账”互为消减的时候,胡雪岩向来是将后者作为第一考虑的,他宁可舍去钱财,留个人情。

他对于合作伙伴,不仅有一笔“钱财账”,更重要的是还有一笔“人情账”。

早在少年时期,胡雪岩就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人情账”,他把人情看得比钱财更重要。还在做学徒时,胡雪岩的一个朋友从老家来杭州谋事,病倒于客栈中,房租饭钱已经欠了半个月,还要请医生看病,此时他没有五两银子不能出门。此时胡雪岩虽自己薪水微薄,但又不忍心看着朋友困顿无助,就找到一个朋友那里。朋友不在,胡雪岩只得问朋友的妻子,看她是否能帮一个忙。朋友之妻见胡雪岩人虽落魄,但那副神气却不像倒霉的样子,朋友之妻也是贤惠能助男人的人,就毫不犹豫地借了五两银子给他。胡雪岩很有志气、讲义气,患难中收到朋友妻子给的这份人情便从腕上捋下一只风藤镯子,对朋友之妻说:“现在我境况不好,这五两银子不知道啥时候能还,不过我一定会还。镯子连一两银子也不值,不能算押头,不过这只镯子是我娘的东西,我看得很贵重。我这样做,只是提醒我自己,不要忘记还掉人家的钱。”

后来胡雪岩发达,还掉了五两银子,朋友之妻要把镯子还给胡雪岩,胡雪岩却认为,这笔“钱财账”虽然还上了,但背后的“人情账”却没有还上。他说:“嫂子,你先留着。我还掉的只是五两银子,还没有还你们的情。现在你们什么也不缺,我多还几两银子也没太大意义,等将来有机会还上您这份人情了,我再把镯子取走。”

后来这位朋友生意上遭人暗算,胡雪岩闻讯后出面相助,使朋友幸免于难,朋友之妻再次要还镯子,胡雪岩这才收下。

为了能做成“洋庄”,胡雪岩在收买人心、拉拢同业、控制市场、垄断价格上可谓绞尽脑汁,精心筹划。他费尽心机地周旋于官府势力、漕帮首领和外商买办之间,而且还必须同时与洋人及自己同一战壕中心术不正者如朱福年之流斗智斗勇,实在是冒了极大的风险。他终于做成了第一桩销洋庄的生丝生意,赚了十八万两银子,但在清账后知道参与者分红后,自己不赚反赔时,他断然决定,即使一两银子不赚,也该分的分,该付的付,决不能亏了朋友。

这分、付之间胡雪岩获得的效益实在是太大了,它不仅使合作伙伴及朋友们看到了在这桩生意的运作中胡雪岩显示出来的足以服众的才能,更让朋友们看到他重朋友情分,可以同患难、共安乐的义气。且不说这桩生意使胡雪岩积累了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和外商取得了联系并有了初步的沟通,也为他后来驰骋十里洋场和外商做军火生意以及借贷外资等,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这桩生意,他与丝商巨头庞二结成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他在蚕丝经营行当中的地位,为他以后有效地联合同业控制并操纵蚕丝市场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仅仅从这分、付之间显示出来的义气,使他得到了如漕帮首领尤五、洋商买办古应春、湖州“户书”郁四等可以真正生死相托的朋友和帮手,其“收益”实在不可以用金钱的价值来衡量。胡雪岩所有的大宗生意,都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做成的。因此,可以说,在这一笔生意上,胡雪岩的“钱财账”是亏了,而“人情账”却大大地赚了一笔。前者的数目是有限的,后者却能给他带来不尽的机会与钱财。

钱财诚可贵,人情价更高。尤其在患难、情急中做出的人情、欠下的人情更是难能可贵。这份人情双方都是非常看重的,这是一种人间真情。人情生产力,关系出效益

在中国的人情社会里,说人情也是生产力,可能没人会有异议。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人情可解决矛盾,可以赢得别人的关爱和支持的力量,可以提高办事的效率和质量,“熟人动动嘴,胜过自己跑断腿”。无疑,人情在中国社会是非常有效的生产力。“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这些流传至今的俗语,就是生产力的体现,这在生意场上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小张下岗后赋闲在家,是朋友们这个1000、那个500,凑够了本钱让他开起了饭馆。开张后,又是这帮子朋友,奔走相告帮他宣传,还带着朋友、朋友的朋友……来这里就餐。“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得到帮助的一方总会想办法给对方一个“等值”或者“超值”的回馈,即“肥水不流外人田”。人情就在这样的来往中得到稳固、提升,生意也就在这样的回旋中得以做成。“做生意其实很简单,就是做人,往来人情。”赵老板做家电行业已有八九年,也交了一大帮哥们儿。谁的资金链周转不开,他二话不说就打到对方账号上;哪个客户家里老人孩子出了事,他就像自家人一般跑去帮忙。“够义气!”这是生意伙伴对他的一致评价。

2006年原材料涨价,赵老板的产品成本增加了很多,如果还按照合同上的价格发货,他将赔得血本无归。哥们就是哥们,关键时刻伸了把手。上游的老李在原材料价格上给他稍微让了几个点,下游超市的王老板又把给他的价格往上提了提,共同把赵老板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那年冬天,电器小厂哀鸿遍野、纷纷倒闭,赵老板却得益于“人情”,捱过了难关。

生意上的优先原则巩固了人情关系,正因为如此,许多生意人都把“做生意就是做关系”奉为圭臬。一位老板向记者透露了他的投资“秘笈”:如果想到一个地方投资,千万不要开口就跟人家谈生意,不妨到农村的学校或者敬老院看看,给敬老院捐些款,给学校添置些教学用具……先从心理上拉近距离。关系近了,别的事情自然都好办,谈生意也会顺利很多。而且,谈生意时难得一见的地方高层,在诸如捐资助学等仪式上都能看到,结识后自然对生意有利。

胡先生是销售行业一等一的高手,他的许多单子都是自动找上门的。如果客户急着要货,即使货物已经打包在去邮局的路上,他也会先跟客户说:“你们还要等一下,这批货得发给前面一个客户。”10分钟后再打电话过去:“我费尽口舌总算给你们争取到这批货了……谢啥啊,咱谁跟谁!”

当人情对生意的成败举足轻重时,就需要用心经营。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在给许多企业家做辅导时都会问一个问题:有多少时间用在市场,多少时间应酬官场?一位企业家回答,在香港,我能把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投入到市场上,但是来到内地,我却不得不花大半的时间协调各种关系、周旋于各种场合,言语之间满是无奈。

如果不这样做,会有怎样的结果?自然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轰动一时的孙大午案中,一个耐人寻味的侧面就是,孙大午性格耿直,不仅不像其他人那样处处维护和当地政界的关系,甚至还来“硬的”。这种“不合作”的态度,不仅使大午集团得不到银行的贷款,眼睁睁地失去了许多发展的好机会,甚至也成了他身陷囹圄的原因之一。“做生意就是做关系”,有人以此为观点出了书:“得人情者得天下”,深谙此道的商学院在招收EMBA时打出了这样的广告语——来这里上课的都是什么级别的老总,和你同窗的都是什么样的总裁——言外之意就是,你可以在这里结识许多重量级的人物,可以培养更多的关系。

无孔不入的商业还将“人际关系”变成了一门炙手可热的生意。“200元寻某小学领导咨询孩子上学问题”、“300元找政府部门的朋友打乒乓球”、“800元找局里的人要回被扣车辆”……被称为“人脉关系第一网”的智客网,其利润点就是将陌生人之间的人脉交易有偿化,从而将社会资本变成生意资本。虽然网站的盈利模式一度受到社会道德的拷问,但是接连不断注入的风投、日益攀升的点击率,都说明了“人情”、“人脉”这样的交易在中国目前还有着无尽的潜力。人情打关节,能通也能败“关节”一词,我们耳熟能详,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经常出现,也是公关学中一个常常出现的词,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与竞争场合中,起关键作用的环节。民间常有“说通关节”、“买通关节”、“打通关节”等多种说法,就是说办事在受到阻碍时,通过各种手段,如送礼、说情、办事等,求得起关键作用的人或部门给以方便、优惠和支持帮助,以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话说元载这人,唐肃宗李亨时累官至度支、诸道转运使等要职,以后还担任过宰相,一直至唐代宗李豫时,最终获罪被诛。他为官与宦官李辅国等勾结,专权贪横,贿赂公行,奢侈荒淫,有庄园数十处。这样的人何以有通天之术呢?原来他宠姬薛瑶英与其父兄相继出入宫廷,与天字号人物能亲密接触,所以他关节灵光,官运亨通。至唐穆宗李恒时,“关节”不只是指疏通皇上,也指下面层层疏通。因此,一时节弄得全国乌烟瘴气。以至李恒上台登基,不得不下诏严禁此风:“访闻近日浮薄之徒,扇为党朋,谓之关节,干扰主司,每岁策名,无不先定。永言败俗,深用兴怀。”但这一回,在“通关节”一事上,皇上的话不再是“一句能顶一万句”了。你下你的诏书,我通我的关节,不然如何能“搞活”呢?所以还是屡禁不止。

在古代,在考功名上,也用得上疏通关节这一招。有投门生贴的,登门造访主考官的。考官想录取自家私淑弟子或关系户,就让考生在试卷上做记号,以便识别。段文昌对唐文宗李昂说道:“现在礼部考试不公平,所录取的进士都是他们的门人或关系户,没有真才实学,全国上下议论纷纷,说这不是考试,是疏通关节。”但这种现象还是没法能禁的。清时鲁迅祖父周福清因科场行贿案被判“斩监候”,后周家倾其财力,疏通关节,才拖了8年被放出狱。直到现在考场上仍有此类现象,甚至直接买试卷,买试题等等,正所谓“有权能让玉皇揩屁股,有钱能叫阎罗推大磨。”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不择手段、贿赂权要、以权谋么的行径,至迟在唐时就已被称为疏通或打通“关节”了。

讲究人情是东方人的习俗,遇到事情,西方人马上查询法律条文,东方人则立刻寻找亲朋关系。碰上麻烦,西方人找的是律师,东方人找得却是熟人。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人情渗透法律,关系击穿秩序,贿赂打通关节。关节通则一通百通,公正崩溃,公平全无,白黑颠倒。多少达官显贵,多少富商巨贾,成也关系人情,败也关系人情。

前几年轰动全国的上海社保案主要人物张荣坤可谓是个善打通关节的“能人”。张荣坤不过是苏州的一个穷孩子,但最后却能在大上海翻云覆雨,空手拿到上海各个高速路建设几十亿的股权,一跃成为上海公路大王。他旗下公司能运作几十亿的资金,这些资金差不多全部来自上海社保基金和银行贷款。他让上海政要、国企高管及民企富豪近30人牵涉其中,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由此落马;陈良宇秘书秦裕受贿680万元被判无期徒刑,张荣坤是主要行贿人。从寂寂无闻的小职员起步,张荣坤15年间步步钻营,以过人的逢迎手段渐次接近高层,织起一张上达官场显贵、下联市场作手的庞大网络,无他,打通权贵之门,六字而已。“打通权贵之门”这是自古以来当官发财的秘籍,在中国是放之四海皆准、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在时下中国却又是千夫所指、人人诟病的丑事。分析起来说怪不怪,要当官发财的,不打通权贵之门不行;打不通权贵之门的,你就只能眼红,只能说说骂骂而已。“打通关节”,说起来简单,具体办起事却复杂得多。打通关节犹如攻城陷阵,得有方略,得有炮弹,那方略无非是投其所好,这炮弹当然是金钱美女,脸皮一定要厚,嘴巴务必会说。这一套一般人做不好,有的干脆就做不来,做不来就算了,你不想当儿子也就别想当老子。所以说当官发财亦难,你不能长袖善舞、不能打通关节你就升不上去,你就发不了财,人情若此,概莫能外,奈何奈何。“关节”一词,现在使用的人已经不多了,现在一般讲某某人关节灵光,是说他“路子野”,或“有法道”。所谓“路子”指的是直通上层,很快就能达到目的;所谓“法道”,指的是上层对下面打个招呼,神仙念念经想啥就有啥。相比之下“关节”一词便显得滞后,呆板多了。“关节”也好,“路子”、“法道”也好,如果是暗箱操作,损公肥私,虽然全能“通”,但最终会落得失败的下场。正所谓,“成也人情,败也人情”,这样的人情不做更好。人情也是债,不欠最轻松

人们常说,人情是债。很多人宁愿欠别人其他什么,也不愿欠人一个人情。原因也很简单,一般来说,别人送你人情,表面上是不求回报,而一旦你们之间有了矛盾,发生了口角,于是施予人情的一方,总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到处宣扬:你看看某某,真是个不知好歹的家伙,我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无私地帮他,让他渡过难关,要不是我……

无疑,欠人人情者,总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如果据理反驳,那么就怕被指成没有良心,是白眼狼;如果忍气吞声,那又是太委曲自己。即便人与人之间无半点矛盾,也总有很多人会把施给别人的好,即所谓人情,挂在口中念来道去,也让受人情的人心有所愧。

按此说来,人情不仅仅是一般的债,欠下这种债,也就为日后埋下了道德之债。所以人们生活里总是你请我吃一顿饭,我就回请你喝一回酒,务必两不相欠,以至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人情是万万不能欠下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多多少少要涉及人情关系。当然,人情并非就是万恶之源。只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情”被人为地扭曲,与“世故”一道,披上了虚伪外衣,让不明事理或涉世不深的人,为之付出了昂贵的学费,最后这些涉世毛孩也成了人情练达之人,懂得与人交往的人情潜规则,然后戴着这幅人情的面具,遵行着人情规则,做着人情游戏。

人所共知,人情本是人与人之间良性互动的润滑剂,可增进人与人的感情,也是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富人性化,或者使社会大家庭变得更加温暖与和谐。一个人也不可能孤立地生活一辈子,抑或是你施予别人人情,抑或是你受施别人人情。然而,当施予人情的人,以人情为手段,企图获得回报时,那么人情就慢慢变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债务关系,成了一种交易。如果受施者“知恩不报”,势必会承受人伦道德的“谴责”。

在人际交往互动中,人情的施予、收受和还报的实际运作是一种极为复杂和微妙的社会活动和社会技能。由于人情所具有的这种特点,因而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互动活动中,人情具有着强有力的“粘套作用”,施予人情的一方不能也不应该要求和期望对方给以回报,正所谓施恩莫望报,但是人情难尽,人又会担心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求诸施予而给缠粘住;收受人情的一方虽然可以回报,但是人情难清,因而会因一次收受他人之人情而感到须永生无时无刻不想着给以回报,从而为对方所圈套住。所以,在古代先人留给后人的训诫叮嘱中,常有不可轻受人德、不可轻受人恩、不可轻受人惠的教诲。

人情所具有的这种“粘套作用”的特性正是导致中国人人际交往复杂和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为人处事离不开人情,欠了别人的人情就要尽快偿还,背着人情的债务生活,负担是沉重的,所以,不欠人情,尽量少欠人情,生活才会轻松。第二章人情的基本特征引 言

人情的最大特征就在于人情是一种“社会性交换行为”。人情主要是建立在与地缘、业缘、人缘相联的乡情、友情和交情之上的,同乡、同学和熟人之间最容易产生人情,人情是熟人社会特有的产物。在与没有血缘联系的人的交往活动之中,这种“社会性交换行为”主要表现为人情来往。虽然人情具有双方对换的性质,但它并非纯粹是根据交往双方个人利益得失、需要满足的权衡比较和交换是否公平而进行的,而是根据交往双方之间的人情厚薄进行的。人情做为一种特殊的为人处世的法宝,有着不同于其他关系的显著特征,它不是金钱胜似金钱,不是武器胜似武器,不是权力胜似权力。只有透彻地把握人情的基本特征,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交往中用好人情办好事情。人情的趋利性

人情虽属人之常情,但在生活中,纯粹的人情交流却很有限,更多的人情交往多是为谋求某些利益而进行的,这是事实。无利可图的人情,恐怕是任何人都不愿做的。人情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依凭的是它的交易性质,常言道“送个人情”、“卖个人情”、“求个人情”、“托个人情”,均表明了人情围绕利益所具有的这种交易性质。在某种意义上说,一般性的人际交往关系就是依靠人情法则来维持的。

有的人情属短期经营,在数日、数月即可得到回报;有的人情属长期经营,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有付出,得不到回报——这种人情可称为长线人情,经营一定要有自信心,不可中途停止造成前功尽弃。但无论何种形式,人情都有其趋利性,这一点必须明白。越是来自关系最亲密者的人情,越要保证其利益回报。若真相信“自己人,何必见外”,那可能过不了多久,“自己人”就真的不再是“自己人”了。

能给你人情,他从心里已经对从你那里得到回报有了信心。“老王那人,没说的”,“你就不给我个面子吗?”“你办那事,我放心”等等,都是对人情回报信誉度的肯定。与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样,从来就没有不趋利的人情。尽管人情所趋的利会千差万别,或为金钱,或为职位,或为色相,或为荣誉,但绝对不可能与利毫无关系。别人帮你办事,等于送人情给你,你就得感谢。否则,把接受别人的人情当做理所当然,那这样的帮助肯定只有这一次。

所以,在人情往来中,一定要首先保证别人的和自己的人情获利。千万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置别人的人情于不顾,也不能过多牺牲自己的人情而曲意满足别人的利益需求。

当然,任何人情的趋利,都是在绝对保本的前提下进行的。很多朋友觉得,求人是一种短平快的交易,何必花那么多的冤枉心思去搞马拉松式的感情投资?其实,运用“送”的方法求人,切不可急功近利,完全可以把“送”作为求人办事的人情铺垫。

款待或送礼物给那些对你来说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怎么款待,怎么个送礼,什么时候款待,或什么时候送去,这里面很有学问。在别人给你帮过忙之后,再将礼物送去,对方一定认为你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从未拜托人家帮忙,并将礼物煞有介事地送去,受礼者的想法就会大不一样。送礼给才上任的总经理与送给即将调离的总经理,所取得的效果也将有显著的差异。送礼给原为自己上司,但即将调到其他部门担任其他职务的人,将使对方非常感激。

有一位朋友曾担任某公司总经理,每年年底,礼物、贺卡就像雪片一般飞来。可是一当他退职离休之后,所收的礼物只有一两件,贺年卡一张也没有收到。

以往访客往来不绝,而这年却寥寥无几,正在他心情寂寞的时候,以前的一位下属带着礼物来看他,在他任职期间,并不很重视这位职员,可是来拜访的竟是这个人,不觉使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没过多久,这位已退休的老经理又被原来公司聘为顾问,当然很自然地就重用提拔这位职员。因为他能在没有利益关系的情况下,登门拜访,因此,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时更让他产生了“有朝一日,一旦有了机会,我一定得好好回报他”的想法。

其实,那位下属看望旧日的领导也在情理之中,但他看准了这位老经理还有发挥余热的能力,可能会是将来自己晋升的靠山,从而去拜访他,进行人情铺垫,应该说这种趋利性是合乎情理的。人情的互惠性

送人情也好,收人情也好,不管是哪一方,都是为了互惠互利。现实中,没有只送人情不求回报的(捐献是例外,不是送人情),因此,必须保证双方都有好处,人情才能持续下去。否则,若一方大获人情之利,另一方大吃人情之亏,把一方的好处建立在另一方的损失之上,这样的单边人情,肯定是难以持久的。

在现实中,如果人情关系做不到互惠,那么你收到的人情将会演变成一种对方对你的愤恨,人情的价值不但丧失殆尽,还会留下永远的债务。所以,人情首先应充分保证对方的利益,然后再考虑自己的好处。

若双方在一次人情往来中,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那么,这种往来可能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这样,就由单赢变成了双赢,双方都有了意想不到的人情回报,大家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人情应更着眼于长远,切不可鼠目寸光,贪图蝇头小利而中断了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人情往来关系。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与苏秦一起,舌定乾坤,合纵连横,在强秦与关东六国的政治舞台上演绎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改变历史的活剧。

在他为秦国做事前,张仪就在楚国施展了靠三寸不烂之舌,做空头人情谋利的才能。当时,张仪与几个老乡在楚国谋生。他瞅准了好色的楚怀王正宠爱南后和郑袖这两个美人的机会,便已将她们计划作为送人情的资本。

有一天,张仪拜见楚怀王,请求去北方的晋国采购奇珍异宝,楚怀王对此并不感兴趣,拒绝了他,于是张仪就改变了话题,大赞晋国的美女,说她们个个体如白玉,容貌羞花,声赛莺啼,发如瀑布,千娇百媚,柔情似水……直说得楚怀王目瞪口呆,恨不能立刻拥晋国美女入怀。而张仪一边装作随口而言,一边提出了需要金钱的要求。此时的楚怀王,满脑子都是晋国美女,张仪说什么他都会答应。

这是张仪所送的第一个人情。本来是他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正有求于楚怀王救济,但经他如此这般一说,反而变成了楚怀王有求于他;本来是他拿了楚怀王的金钱,欠了人家的人情,但经他的舌头三转两转,结果竟成了楚怀王欠他的人情,正有求于他。

接下来,张仪又顺理成章送成了第二个人情。他故意把将去晋国为楚怀王寻求美女的消息传开,为的是引起楚怀王的两个宠爱的女人南后和郑袖的注意。果然不出所料,这两个女人听说此事后,立刻慌恐起来。她们最害怕的是,那些晋国美女夺宠。因此,为了自保,便急忙派人送钱送物贿赂张仪,让他别寻找回美女,最好缓行或不去。看着越来越多的金钱和珍宝,张仪会心地笑了。他又凭几句空话赚了一大笔。

分明是他在骗取这两位宠妇的金钱和珍宝,反而变成了她们有求于他,正欠着他的人情!这又是张仪的高明之处。接下来,张仪又送出第三个人情。他谎称将北上,楚怀王便设宴饯行。席间,张仪寒暄一番,装作贪杯的样子,向楚怀王提出请两位宠妇赐酒。楚怀王本不愿意,但想到即将到来的晋国美女,就顾不得那两个旧人了。于是,南后和郑袖便被请了出来,准备敬酒。

张仪一见两位宠妇,好像十分惊奇的样子。他突然跪在楚怀王面前请罪,口称自己该死,欺骗了楚怀王,走遍列国,从未见过如此貌美的美人,晋国美女哪里能相比?以前未见两位美人,想北上为王寻美,今知倾城倾国之美就在王的左右!这番话,两位宠妇听了眉开眼笑,喜上心头;楚怀王听了,也觉得心里舒坦。

于是,张仪又用几句好话还了楚怀王和两位宠妇的人情,还赢得了楚怀王的信任。从此,他在楚国开始施展才能。

仅仅凭着一些空话,张仪就送足了人情。他赢得了金钱、珠宝和信任,但从张仪整个人情的实施过程来看,他之所以得到了回报,也是以楚怀王和其两个妃子认为自己都能得到好处为前提的。

回看张仪所为,先从楚怀王好色的贪欲入手,设置悬念,吊他的胃口,迫使他不得不出血,不得不欠人情。同样,他又利用两位宠妇嫉妒的心理,如法炮制,又大赚一把,迫使她们也欠了他的人情。接下来,再设悬念,出奇制胜,不费微力,未损分毫,巧妙地还清了他们的人情,自己再次大赚了一笔人情。

这就是送人情的技巧,当然,送人情除了掌握技巧外,更要了解和掌握送出的前提条件和双赢的可能。人情的依赖性

人情的依赖性是指送人情的一方把实现目的的希望放在了接受人情的一方的身上,并且相信对方一定做得到,否则他就不会把人情送给对方了。从某种角度讲,人情的依赖性也就是人情的送出者完全依赖对方办事,这也是人情产生的前提之一。而人情的这种信赖性的大小也取决于双方的关系程度。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遇到某种困难,想办某件事的时候,想找个朋友帮你解决,却突然想起来已经很长时间未与其联系了,担心人家能否接受这个人情,会不会遭到他的拒绝?在这种情形之下,依赖性大打折扣。

有这样一个寓言:黄蜂与鹧鸪因为口渴得很,就找农夫要水喝,并答应付给农夫丰厚的回报。鹧鸪向农夫许诺它可以替葡萄树松土,让葡萄长得更好,结出更多的果实;黄蜂则表示它能替农夫看守葡萄园,一旦有人来偷,它就用毒针去刺。农夫并不感兴趣,对黄蜂和鹧鸪说:“你们没有口渴时,怎么没想到要替我做事呢?”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平时不注意与人交往,建立关系,等到有求于人时,再提出替人出力,未免太迟了。中国人讽刺临事用人的做法,最简练的话就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俗话说得好,“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真正善于利用关系的人都有长远的眼光,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这样,在急时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如果平时不烧香,等到需要时才“临时抱佛脚”,尽管你很急迫,很要紧,下的功夫很大,人家也可能一口回绝你的请求。只有平时关系搞好了,到需要时才会有求必应。因此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就是不要与朋友失去联络,不要等到需要别人帮助时才想到人家。有时候,半年以上不与某个朋友联系,就有可能失去这位朋友。因此,主动与朋友联系十分重要。经常通个电话,不但能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还能维系旧情谊。如果一天打两个电话,一星期就有十几个朋友联系了,一个月下来,便可到达几十个。这样一来,你的人际网络每个月大概都可多十几个“有为人士”为你打通关节。

法国有一本《政治家必备》的书,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起码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朋友关系,这样,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人当起总理来,都会为你的仕途铺开一条坦途。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互相淡漠,这是很可惜的。所以,一定要珍惜与朋友之间的友谊,即使再忙,也别忘了沟通感情。很多人都有忽视“感情投资”的毛病,一旦交上某个朋友,就不再去培育和发展双方之间的感情,长此以往,两个人的关系自然就淡薄了,最后甚至变成陌路人了。可见,“感情投资”应该是经常性的,不可似有似无,要做到常联系、常沟通,到时才能用得着、靠得上。朋友之间互相联系的方法有很多,“礼尚往来”、“交流”等等,其中最普遍、最有人情味的一种是有空去坐坐。人们在礼仪性的道别时,总不忘加一句“有空来玩”,不论这是否是一句发自肺腑的言语,听后都让人感到温情四溢,自己似乎可以从中体会到我是被人们接受的,是受人欢迎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也需要这样的方式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圈。事实上,我们所做的并不多,只是有时间有心地去朋友家走一走,也许只是随意地寒暄几句,也许进行一次长谈,总之,我们在努力加深对方对自己的印象,让彼此之间越来越熟悉,关系越来越融洽。

我们中国有许多讲究,碰上婚丧嫁娶等大事,亲戚朋友都要参加,有许多场合还得送礼,这是几千年来的传统。其实这么做也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是亲朋好友经常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如果你常年关闭门户,既不“出去”,也不欢迎别人“进来”,那就孤立了自己。遇到朋友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尽量参加,如果实在脱不开身,也要写信或托人带点什么,以表达自己的心意。对方有困难的时候,更应加强联系。如果朋友发生了什么事,比如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应马上想办法去看看。平日尽管因工作忙没有很多时间来往,但朋友遇到困难时要鼎力相助,才显出你们之间的深厚情谊来。“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关键时刻拉人一把,别人会铭记在心。常常与朋友保持联系对你也会有许多好处,一旦你碰上什么事情,或者遇到什么难事,他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你。如果朋友之间平时没有什么联系,需要时很难找上门去,即使找上门去,别人也不会乐意帮忙的。

要多交朋友,建立一张人际关系网,而且时常去修补和维护。朋友间频繁的交往和走动有利于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很多有价值和重要的信息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播的。而且,它也会让你送出的人情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更有回报率。人情的普遍性

在中国,有什么东西能比人情讲得更多、更为普遍?有什么东西比关系被利用最多、最普遍?可能找不到。

说到人情,日常生活中随处都有它的影子,比如,送礼、帮忙、借钱、救急、托事、赏脸、开后门……这些都是人情运作的表征,其中暗含玄机,有时深不可测:不按常理走,只按暗理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情维护关系网运作,并管理“网”民们进行利益交换,它的通用“货币”从未有人明文颁布过,它靠“网”民心口相传,但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中,核心是利益交换。关系网络因交换人情而得以凝聚,关系秩序因交换人情而得以维护。假若交换不对等,譬如人情来而无往,便缠上“不会做人”的坏名声,属于人际关系违规。违规自然受罚,第一道是遭舆论非议,第二道是遭熟人冷落——没人跟你来往。

人情,这个与中国历史相伴相生的字眼,至今仍让众多的人津津乐道,有无人情甚至成为一个人能力的象征,成为有些人标榜的资本。

本来,人情不是债。它本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因血缘、情义、帮助等而产生的金钱与感情等的付出。正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今日铺就“人情路”,他日即可在关键之时踏上别人为你铺就的坦途,孤立无援的人则往往会招致失败。这种人情关系无可厚非,也合乎情理。

人情的这种普遍性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处处要讲人情,离开人情就是远离人群,远离社会,会受到孤立;人情的普遍性也带来了人情关系的攀比、升级,使办事更难。比如,过去求人办事可能送点小礼就行了,现在送就得送大礼包。

人情升级的背后,其实是种种攀比心理、补偿心理、敛财心理和趋众心理在作祟。一些人刻意在生活中不断“制造”各种值得庆祝的事,最妙的手法就是把人情债分解分离出数个债来,诸如婚嫁喜酒之后,接着有孩子的“满月酒”、“百日酒”、“生日酒”等等,以较小的投入诸如办酒席来“大宴宾客”,宾客按人情的一般“市场行情”付出,以至少不跌面子为宜,如此一来主人便收获不菲。实际上,这类人并非就是心理阴暗,他们也讲“礼尚往来”,别人有事他也照样不落空,但因他“先下手为强”,收到的总要远多于付出的。而真正吃亏的则是多数生活中寡淡少事的人,碍于人情面子他们常常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以夸张口吻强调了“恩”“报”之间的不可分离以及放大的关系,除了隐含“礼尚往来”以外,还延伸了下一条规矩:“过量偿还。”它说滴水之恩不仅要报,而且要用涌泉——无数倍于滴水来回报。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让人们感受到人情的温暖。

但是,人情费的昂贵,真能让人们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吗?恐怕未必。随着人情费的节节攀升,人际的暖流却在悄然冷却。现在很多人把红色请帖戏称为“红色罚款单”,就反映出人们对人情费的反感和厌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