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夫五十年临证医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2 00:33:52

点击下载

作者:施旭辉等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马中夫五十年临证医鉴

马中夫五十年临证医鉴试读:

卷首语(一)

尔愚事医五十稔,临证万千,瘥病无数,审谛覃思,略有所悟。今逾悬车之年,幸得众贤及弟子相助,将其愚见浅识汇聚成篇,为杏林添一簇花絮,为后世绵延无限福泽,实乃余生之所愿,亦不愧为医之天职。且让那绵绵的药香,永系我痴情的魂魄,萦绕我所眷恋的这方土地,待到横空雨过后,杏林花开满园春。——中夫

卷首语(二)

跟师二载有余,目濡师之敬业勤奋,耳听师之金石论述,深知师之忧济含灵,更悟师之大医精诚。方晓尊师,非虚怀无以广纳,非厚积无以薄发,非大慈无以兼爱,非抗志无以济世。使我辈,心得以内修其美,行得以外正其平,情得以无欲恻隐,业得以建树其功。——施旭辉施序一心与飞雪漫天舞,情随红日冉冉升

绵延炳焕的中医学,如寥廓璀璨的秋夜星空,群星闪烁,异彩纷呈,构成一幅壮美斑斓的自然星象图。其中那些异常夺目的魁星则是构成中医学浩瀚空间的纵横坐标。吾师中夫则是月白风清中升起的一颗明星;是杏林万花丛中争艳的一朵奇葩。其治学严谨,博古通今,更能与时俱进,求新创新,学贯中西,经常在省市内各种高级进修班讲授《医古文》、《内经》、《难经》、《伤寒论》、《中医内科学》、《西医心电图》及其学术专长。是一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知名学者。由于其医技精湛,起沉疴效如桴鼓,素有“医之圣手”之美誉。全国各地闻其名而求医者络绎不绝,国内外仰其名而求学问津者接踵而至。

尊师从医临床50余年,笃志坚守矢志不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宗旨,力主继承与创新,彰显悟性与独创,坚持我主人随,把握弘中御西,使传统与现代结合,让中医学在原创思维中,踏上科学、理性、经验和实践的坦途。书中的经验与体会,书中的组方与用药,无不凝聚着夫子的心血与汗水,无不闪耀着尊师的悟性与智慧。是书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济世活人的宝鉴,更是一种承担与奋进的使命精神。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为事有恒,矢志不移。夫子多才多艺,诗、书、画无所不精;经、史、百家无所不通。其著书论文颇多,诗词书画颇丰,可谓学足以广博,才足以俊秀,志足以高远,医足以活人。而被沈阳市授予“沈阳名中医”,并被中华医学会授予“全国优秀名中医”;又因师的大量诗、书、画、文章发表于各大报纸与期刊,而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协会理事、辽宁省新诗学会理事。

余能拜其门下,成其堂前弟子实乃三生有幸。师者传道授业,学者笃志虚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孔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跟师数载,目濡师之敬业勤奋,耳听师之金石论述,深知师之忧济含灵,更悟师之大医精诚。方晓尊师,非虚怀无以广纳,非厚积无以薄发,非大慈无以兼爱,非抗志无以济世。使我辈,心得以内修其美,行得以外正其平,情得以无欲恻隐,业得以建树其功。而今与诸弟子在师之指导下,将师之临床50余年之医鉴整理成书,立论成说。让吾师之医鉴,薰习熙载予有志于中医事业之士,让吾师之回春之术造福于苍生,发扬其微绪,步趋其逸躅,是我等之责任,不容旁贷。故历时半载,晨抄暮写,孳孳地编撰,终于了此心愿。

当最后一篇医鉴脱稿之时,已是北国千里冰封银装素裹的岁末。手捧着老师用50余年心血凝成的书稿,我仿佛看到那是朵朵的杏花在编织春色;我仿佛听到那是迎春的杜鹃在殷勤啼血。此刻凭窗远望,心与飞雪漫天舞,情随红日冉冉升。施旭晖2013年12月写于沈北寓所丛序二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中医药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学之所以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尤其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仍然发挥着西医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源于它理论的博大精深和确切的临床疗效。而这其间的亮点与闪光,则是那些学富五车,播撒春光的苍生大医。如针灸之祖黄帝;脉学介导者扁鹊;外科之祖华佗;医之大圣张仲景;预防医学的鼻祖葛洪;药王之大圣孙思邈;儿科之祖钱乙;法医之祖宋慈;药学之集大成李时珍;《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等,开创了中医学一条条先河,一座座高峰,构建了中医学的辉煌。

沈河区中医院是我省创建较早的一所中医院。该院多年来集聚了一批像马中夫先生一样享有盛名的名中医群体,形成了沈河区中医院特色突出、疗效显著、求医者络绎不绝、拜访学习者接踵而至的良好局面。多次接待美国、韩国、东欧、法国一些国际友人和学者参观学习,受到各级领导和老百姓的首肯与好评。在辽沈大地享有盛名,成为辽沈地区老百姓寻求中医治疗的最佳选择之一。

马中夫先生便是沈河区中医院名医群体中的一位多才多艺的名老中医。我与中夫先生交往多年,深知其博学多识,治学严谨,著作颇丰;且为人谦和,还写得一手好字,本人还藏有他的墨宝。马中夫先生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仍坚持担任业务学习的辅导和教学工作,是我省中医学术界的佼佼者。他博览群书,在浩如烟海的古医籍中汲取营养。在临床实践中,又能做到继承不泥古,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积极进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临床大家。今欣闻马老《马中夫五十年临证医鉴》问世,甚感欣慰,这是他集50年之心血磨砺而成的60余万字的大作,这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件宝贵财富,也是他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增添了一笔浓重色彩。我为杏林又放一朵奇葩,而欢欣!我为苍生又谱一脉福泽,而幸甚!愿中夫先生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为表心愿,特书此序以贺之。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原辽宁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丛丹江书于2014年1月13日王序三为杏林绽放一朵艳丽,为人间谱写一片春色

中医药学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学的历史,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发展的历史。中医药之所有能走向世界,是因为它充满神奇的疗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众望所归。众所周知,现代西方医药学是建立在细胞病理学和化学根基之上,线性因果分析、单一病因论、对抗性治疗、替代论等是其方法论原则,试管是其孕床,化工厂是其产地。化学药物的出现,使许多猖獗一时的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等被击溃,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然而,事物常常是瑕瑜互见的,化学药物在其卓越的治疗效应下,却隐伏了可怕的毒性副作用。当20世纪五六十年代悲惨的“反应停”事件及其后不断出现的各种药物性伤害,使人们从对化学药物的迷信中惊醒过来。当今,由化学药物带来的药源性“公害”已使人们惴惴不安。就是被称之药学的三大法宝:抗生素、预防接种和杀菌灭虫类药,也由于疾病谱的改变(即肿瘤、心脑血管病和代谢性疾病都远远超过了感染性、传染性疾病)和病菌的抗药性、变异性,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人们热切盼望既简、便、验、廉,又安全、无害、无毒的治疗方法问世,并希望能改善人的素质,延长人的寿命。中医药学恰恰在这方面展露出它的锋芒,而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于是从70年代初,医药界有识之士就开始大声疾呼:“医药应回归大自然”,1970年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WHO3049),要求感兴趣的政府,“要重视使用他们的传统医学(包括药物)体系”。“WHO31.33号”决议提请注意发展中国家药用植物在卫生保健系统中的重要性。几千年来,中国的郎中们,读懂了天人合一的奥妙,心领神会地接受了大自然造物主丰厚的恩赐,并巧夺天工地辉煌了她,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造福于炎黄子孙的瑰宝中医药学。

如今,世界掀起了中医药热。因此,挖掘、整理、总结、提高中医药学宝贵遗产尤为重要。我区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优秀名中医、沈阳市名中医马中夫,50年勤奋耕耘在杏林这片阡陌中,为民众播春风洒春雨,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和爱戴。名中医的效应,使沈河区中医院在我市声名鹊起,每日患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成为沈阳市的医疗热点单位。可见,培养壮大名中医群体,是中医事业振兴发展的优势资源、关键环节和核心因素。

马老修身立德的品格志向,广施济众的大医精诚,搏极医源的求真精神,精勤不倦的治学作风,为人师表的学者风范,是我市医林之楷模,是活跃在我市中医界的知名学者,经常在全市各种学术会议及培养人才学习班上,传道、解惑,并经常发表学术论文和医学著作,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今天,马老将其50年心血陶冶的大作呈现给人们,实现了他“一曲长歌护花魂”、“志存救济,缱绻在人间”的夙愿。是书是马老50年临床经验的萃羽精华,是融古冶今,承先启后,在继承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具有现代思维意识的一本佳作。为杏林绽放一朵艳丽,为人间谱写一片春色。为此,书序深表祝贺!沈河区卫生局局长 王铁元2013年书于沈河区局内于序四让杏林的春风春雨,鲜活沈北的绿水青山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中医药学是我国的瑰宝,是无数献身中医事业的有志之士的智慧结晶。

这本厚厚的《马中夫五十年临证医鉴》是马老临床50年的春华秋实,是“苍生大医”至诚至爱情怀的济世大成之作。

本世纪我们迎来了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的机遇期,中医学的自身优势,政府的大力扶持,百姓的迫切需求,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热潮蔓延,使我们越来越相信中医药必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我们需要优秀的名中医辈出,需要中医事业的振兴发展。

是书在这方面为我们开了一面天窗,让一直被视为黑色的中国套箱(Chinese Box)闪耀出五色斑斓光彩。使辨证论治的脉络更加清晰,使整体医学的理论更具人性化。马老主张宏观辨证的简单明了性;微观论治的具体深刻性;用药组方的现代药理高效性。使中医临床更具特色,使中医疗效充满魅力。

是书在继承中医原创思维和原创优势的前提下,融入新知识,开拓新思维,探索新方法,获取新成果,让我们看到了中医现代化的新途径。同时也让我们把握住继承前贤学术思想,坚持“中医不能丢”的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自主创新,为振兴中医事业努力奋斗。

久仰马老之大名,有幸来我沈北地区授业传经,指导中医临床工作,为沈北地区的中医发展繁荣布以德泽,嘉惠于杏林;为沈北地区的百姓健康福祉施以阳春,福泽民众。马老以精湛的医疗技术赢得了沈北广大患者的信誉;以志存救济的大医精诚受到了沈北民众的爱戴。

马老为人谦恭儒雅,为学无遗力,为业精于勤。融古通今,多才多艺。虽逾悬车之年,但日能异其技,岁能增其智,求新求异,厚积薄发,故其术能贯中西,其学与时俱进。在电脑中开设博客,绘制彩页动漫,在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在学术界出版论文著作。是我市中医界的佼佼者,在笃志治学上为我们树以榜样。

中医师承是接受个体学派,继承名医真传,更易培养“高徒”,更易发扬中医特色教育的新理念。希望有志于中医事业的后起之秀,不负老一辈中医学家的重负和寄托。程门立雪,殚精竭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医名家来我沈北,和合共进,把沈北的名院、名科、名医文章做大,把沈北的中医事业做强。

交契无老少,唯德自成邻。愿马老能经常莅临我沈北地区传经送宝,推动沈北地区的中医学术及事业的繁荣发展,实现中医的简、便、验、廉的特殊惠民医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新的贡献。让杏林的春风春雨,鲜活沈北的绿水青山。

谨志数语,张皇幽眇,爰为小序。沈北新区卫生局局长 于香君2013年岁末月书于沈北局内臧序五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的文明与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这是毛泽东1953年在杭州小憩和几位同志打麻将时,既席所说的话:“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第二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是麻将牌。”中医学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历尽各个时代的疾风暴雨而不衰,并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并逐渐被世界人民所接纳,从20世纪80年代,中医药开始走向世界,先有针灸热,随之又有中医热,针灸在美国,中医药在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都有合法地位,日本把研究中医药作为尖端科学,一个世界性的中医药热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中医药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潮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在养生、防病、治病、康复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独特的医疗技术之所以能够发扬光大,更是因为它有一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中医药事业献身的志士和学者的呕心沥血,发愤图强所致。

我院马中夫主任医师,就是一位为中医事业乐此不疲、奋斗不息的开拓者。50余年,他在杏林园里辛勤耕耘,正像在他诗词里所写到的:“躬耕杏林五十年,一曲长歌护花魂;强项无畏张目鬼,柔肠最恐流泪人。”又如在他荣获“沈阳名中医”时所写的《水调歌头》一词中唱道:“风光动情柳,丹霞暖阳天。春回精神抖擞,老骥更加鞭。我与清晖同照,又似甘霖普降,美丽好河山。大医有精诚,缱绻在人间。杏林苑,三折肱,意犹酣。志存救济,万家疾苦系心弦。人生几度春秋,此生意在何求?杜鹃声声唤。愿洒满腔血,换来百花艳。”这是一个“心怜含灵无昼夜,情痴诗书有蓝天”的甘为杏林啼血的中医老者的内心歌唱,可谓:“为公而忘私,为民而忘生”。他让我们感动,他给我们鼓舞。

马中夫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在中医学上相继出版了8部专著,发表了50多篇学术论文,并获得各种学术论文奖。因此,被沈阳市卫生局授予“沈阳名中医”,被中华医学会授予“全国基础优秀名中医”。在文学上相继出版了诗歌、散文集两本及大量的诗歌、散文、书画作品发表在全国各大报纸和期刊上,并获得各种文学、书画奖。而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辽宁省新诗学会理事并入选《中华文学诗百家行列》。

马中夫是我院一张名片,他以精湛的医疗技术,效如桴鼓的医疗效果,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每日慕名求治的络绎不绝,而其医如烛照龟卜,无不爽也。故深得患者的美誉。更由于他厚积薄发的学识和与时俱进、中西融合的现代意识,经常在各种学术会议及各种学习班上演讲,深受医界同仁的仰慕,拜师求艺、问津索方者接踵而至,更有国外学者前来造访求经者为数不少。马老常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学相长何乐而不为”。

中医是中华民族一脉瑰丽的传统文化,它承载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它张扬着我们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国家,将是一个没有脊梁、没有方向的国家。在越来越广泛深入国际交往中没有文化的传承,则一定会受到轻视,就像“数典忘祖”的人得不到重视一样。“把根留住”不止是一句歌词,也是一种告诫!

古代的医学大家如张仲景、孙思邈、王冰、李时珍等无一例外的都是学富五车,忧国忧民,厚德济世的学者。振兴中医事业的今天,我们需要优秀的文化人才,有了优秀的文化人才,就有了丰厚精美的医院内涵建设,就有了中医特色的风采魅力。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像马中夫这样的佼佼者,为弘扬中医,为人类健康,开拓一片片繁花柳绿。

此书,为马老积50余年心血酿成的中医临床宝鉴,书中的每一药,每一方,每一案,每一论,都是日月的沉淀,都是智慧的结晶,都是生命的甘露,都是马老的期盼。今秋马老患病时,我们领导班子去探问时,看到马老在电脑前打字,四周全是书稿,马老对我说:“我老了,该把我的临床经验总结写下来,传于后世,也算是我人生的最后一张答卷。”此刻,看着马老这洋洋洒洒、沉甸甸地献给生命的大作,马老你真的做到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沈河区中医院院长 臧勇2013年12月写于沈河区中医院马序六待到横空雨过后,杏林花开满园春

马中夫(1941年—),原名马忠富,字庸子,男,祖籍山东省诸城县。现为沈阳市沈河区中医院主任医师,被沈阳市卫生局评定为“沈阳市名中医”、中华医学会授予“全国优秀名中医”。沈阳中医专家临床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1959年入沈河区中医学徒班,拜临床名医郝礼泉为师。历经五载刻苦攻读,于1964年出师,现已业医50个春秋。发表中医论文50余篇,中医著作有《医古文译文与题解》、《中医病志书写指南》、《医方经纬》、《养生明镜》、《伟男补疗法》、《靓女补疗法》、《沈阳名老中医医鉴》、《医方释义》等。并经常为省市各种学习班、进修班及国外学习班讲课。

其天资无奇,然好学而善思,虚怀以广纳,常手不释卷,博览群书,饱读经、史、百家之学,并擅诗词、音律、书画文艺,时有文学、音乐、书画等作品发表于全国各大报纸和刊物上,并多次获省市文学奖而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辽宁省新诗学会理事。发表《马中夫诗文集》及散文集《心的旅程》。学术渊源及观点

马氏比较推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及《伤寒论》,认为此二书奠定了中医之基础,是构成中医学演绎发展之轴心,是祖国医学不之祖。

马氏对《内经》很有研究,经常在市内各种学习班讲授《内经》。他认为《内经》代表了中医学史上第一座高耸的巅峰,它标志着祖国医学踏上了科学、理性、经验和技术的坦途。奠定了中医坚实的基础,构成了中医发展的轴心。他常教导学生,不要把《内经》视为高深莫测的象牙之塔。其实学习《内经》只要搞清《内经》讲些什么,什么是内经的理论的核心,就可掌握其内涵要旨。马氏认为《内经》所讨论揭示的内容大体分为八类:①养心之道;②人与自然、生理常识;③病因病机;④诊法;⑤诸病;⑥经脉针灸;⑦运气;⑧学医态度。如按上述分类去学习探究《内经》便可识门径而登堂入室,了然其要领精髓。上述分类,虽未将阴阳五行列为专项,但阴阳五行学说,却是《内经》的灵魂、统帅,即《内经》的理论核心。《内经》虽无一篇专论阴阳五行,却篇篇皆言阴阳五行。而且在论及阴阳五行时,不遗余力地昭示其最高统帅地位,且看《内经》论述时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素问》)“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这种极高的评价,不是在铿锵地向习此术者昭示阴阳五行是《内经》的最高理论吗!它在用本质性的概括告诉人们,生(生理、养生)本乎阴阳五行;病(病因、病机)本乎阴阳五行,治病(诊法、治则)必求与本。真乃为医者驭一而执万的纲领,是指导、规范着一代又一代医药学家的科学实验、临床实践和思维的核心。

关于《伤寒论》,马氏认为:张仲景把医学的焦点集中于具体的疾病,《伤寒论》以《内经》理论为指导,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宝贵临床经验,确立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原则圭臬,仲景的医学贡献在于向人们证明:中医学最精华的内容及其生命力在于临床。若说盖伦医学反映了西方民族崇尚纯粹知识及追求智慧的特征,那么仲景医学则展示了中华民族讲求实际、“实用理性”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伤寒论》的理论核心是“辨证论治”。六经辨证是仲景演绎的思维模式。仲景根据病邪侵害经络、脏腑盛衰程度、病人正气的强弱等,把外感病(伤寒)的发生、发展的各阶段所表现的不同症状,以六经进行系统性、条理性、统一性及普遍适用性的概括,并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每经提纲之后列了许多细目,不仅详介了各经各证的证候特点、治则、方药,还论述了各经病证的传变关系,以及合病、并病、变证、坏证等辨证与治疗。所以,六经病的演变及辨证论治,生动地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邪正斗争和消长,疾病传变、发展、转归的动态规律。学习《伤寒论》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仲景所建立的普遍联系的辨证思维模式。就其大端而言,论辨证,则八纲、气血寓于六经之中;论脉象,则《脉经》二十四脉尽有;论治法,则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齐全,针、灸、药三者皆备;论方剂,则汤液、丸散、内服外用、灌肠、含咽,一应俱全。重病因者,理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谓之三纲鼎立;重治法者,理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重方药者,理出麻黄、桂枝、葛根、柴胡、栀子,泻心、承气、白虎、四逆、理中等十几类基本方。总之,学习《伤寒论》要学习仲景的普遍联系的辨证思维模式,要做到纵向能知六经体系,横向能晓方药体系,逆向能通治则体系,方为融会贯通。

关于金元四大家争鸣问题,马氏认为,金元四大家虽彪炳医史,但若客观地分析,却没有多大理论上的突破和建树,他们只是凭借自身的经验和感悟,分别抓住《内经》、《伤寒论》中的片言只字加以发挥,如刘完素致力于“六气化火”说,张从正阐述祛邪论,李杲着眼于“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朱震亨则发展了“相火”学说,从而分别主张寒凉、攻下、补脾、滋阴。研其实质,不过是对《内经》、《伤寒论》理论中某一理论的重申和强调,并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只不过是使某一理论增加了些实践的资料而已。如果说值得肯定称许的只是对部分理论加深阐述,并在该理论所适应的部分疾病的临床治疗上,创造些新的治疗方法和主张,留下些宝贵的临床经验。然而,由于他们过分强调自身体验的绝对正确化,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片面性和排斥性。如刘完素主张寒凉,自己患伤寒却治不好,反被张元素治愈,张从正主攻下,语多偏颇,过分夸大攻法的作用,以至被后人攻讦;李杲创温补学派,对后世影响较大,却导致喜温补的医风,直到清代叶桂对此提出“养胃阴”学说,才算补偏救弊。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在评说金元四大家时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指出他们不过是门户之争和自立流派罢了。马氏认为,学术争鸣可繁荣学术,但自立门户,封闭自我是不可取而且是没有前途的。业医者应广络原野,汲百家之所长,乃为良医建树之道。

关于温病学,王清任曾高度评价温病学派的创始人,自古以来,医家不引古经一语,自建所信著书立说者,只有张仲景和吴又可二人。其实温病学是一代温病学家与温热病斗争的集体实践结晶。温病学亦不是空绝无依,温病学理论源于伤寒,虽羽翼伤寒但有所突破建树,他推动了祖国医学的向前发展。马氏认为温病学有两大突出的特点:①简洁明了的思维框架。“自然界喜欢简单化”,温病学以其简洁明了的概括“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这“卫气营血”4个字,便把外感温热病的病理变化、病位深浅、病势演变等复杂内容,统一在简单的运动思变模式框架中,便于临床的轻易驾驭,该是一个多么精巧的构成。西方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一种理论的前提的简单性越大,它给人的印象就越深刻。”而温病学的卫气营血理论,正体现了以一种简单明了的理论,囊括了极其复杂的温病病理在机体空间层次的多维变化及在时间上的阶段发展。它留给中医界的印象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②轻灵权衡的治则之法。“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羽、衡、权;轻、平、重;举、安、沉所表示的温病治疗原则,真是臻至妙撮的法宝。然而,值得一书,但又令人不胜遗憾的是吴有性所创“戾气”说的夭折。吴有性总结了治疗瘟疫病的经验,写出《瘟疫论》,并天才地提出“戾气”致病不同于六淫致病。这一超于传统的六淫致病模式,堪称是划时代的伟大发现。这是启蒙地在揭示着传染病的致病微生物,倘若当时他有一台显微镜,那么他就可能成为中国的列文虎克和巴斯德。而中医学的发展将会是不同今日的又一番景色了。可叹而又遗憾的是,重神轻形、循经、征圣、法古的传统文化格局,将这慧眼超前的发现,泯灭在先圣圈定的氛围中。其弟子不得不改头换面,归附于六淫病因,成为“火”邪的一种类型——“疫即曰毒,其为火者名焉。”中医学理论体系千百年来没有重大的突破,而是止于“至善”的僵局中,正如医学家徐灵胎所言:“言必本于圣经,治必尊于古法。”将《内经》、《伤寒论》视为不可超越的“金科玉律”,这无疑是留给我们的沉重阴影,但马氏认为,在有志于振兴中医事业的后起之秀的共同奋斗中,将会开拓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景观。

关于中医现代化问题,马氏认为科学是没有止境的,从《伤寒论》到《温病》论的发展,就可以看出中医需要突破,需要走出“金科玉律”的峡谷。科学是不分中西的,科学需要广阔原野的胸怀。所以中医必须以继承原创思维和原创优势为前提,大胆地广纳一切先进的东西与时俱进,守旧是没有出路的。没有谁能打败自己,只会自己打败自己。中医历尽风雨雷霆而不倒,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运用自己的理法方药所彰显出的客观疗效,支撑起来奇迹般不可动摇的“金字塔”。中医走向世界已不是一句空话。当我们还在继续兄弟阋墙,喋喋不休地争辩中西医谁优谁劣。科学不科学时,而日韩美欧科学家,则分别因攻破中医、中药的各种奥秘而获得多项诺贝尔奖,并发明、发现了许多中医技术、中药的神奇粒子和现代中药制剂的专利,许多中医技术、中药制剂已风靡世界时,而有志于中医事业的我们,难道不该深思之后,担起重任奋起直追,在攀登科学的重重山峦中,登上属于我们的一个个无限风光的高峰,让中医的药香飘扬九州福泽苍生。

夫医者,惟生死于反掌之间,千里毫厘,攸系匪轻,潭非易事。故不有精敏之思,不足以察隐;不有果敢之勇,不足以回天;不有圆融之智,不足以通变;不有厚积之学,不足以薄发;不有坚持之守,不足以万全,不有突破之志,不足以高远。故余安其神志,不射名誉,搏击群书,广开天界,学贯中西,御西弘中,探究医理,精勤不倦,忘我尽性,格物致知,以求大医之精诚,以救含灵之疾苦,方不负为医之使命,亦不枉为医之一世!我与云日相辉映,心随山水共澄鲜。

余每闻古有三不朽之事,为立德、立功、立言也。能为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生命),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尔愚事医五十稔,临证万千,瘥病无数,审谛覃思,略有所悟。今逾悬车之年,幸得众贤及弟子相助,将其愚见浅识汇聚成篇,为杏林添一簇花絮,为后世绵延福泽,实乃余生之所愿,亦不愧为医之天职。且让那绵绵的药香,永系我痴情的魂魄,萦绕我所眷恋的这方土地,待到横空雨过后,杏林花开满园春。2013年癸巳岁末中夫于沈水之阳陋室第一章心血管疾病第一节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因粥样硬化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影响冠状动脉循环的一种心脏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病变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多个类型,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脏骤停5型。心绞痛是因心肌暂时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95%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多为突然发作,多见于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受寒或饱餐后。持续约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甘油片后症状可缓解。心绞痛属于中医学的“胸痹”、“心痛”范畴。【病因病机】一、中医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年老肾虚、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寒暑邪侵袭等因素有关。其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脾、胃、肾、肺等脏腑,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常在心气、心阳、心血、心阴不足或肝、脾、肾失调的基础上,兼夹寒凝、痰浊、气滞、血瘀等病邪痹阻心脉,产生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的表现。二、西医

西医学认为心绞痛发生于冠状动脉的供血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等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结果。心绞痛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目前认为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高尿酸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遗传因素等。此外,男性、老年、不爱运动者多发。其中前五项在我国发病率高、影响严重,是我们主要控制的对象。【临床表现】

典型的心绞痛具有以下特点:

1.疼痛发作常有诱因:常见诱因是情绪激动,体力劳动,剧烈运动如登山、登楼、跑步,饱餐,寒冷,吸烟等。

2.发作突然:很少在发作前有先兆,在发作间歇期感觉可完全正常。

3.疼痛部位:典型的部位为胸骨上、中段,胸骨后稍偏左,有时可涉及心前区。少数病例发生在胸骨下段或上腹部。疼痛常放射到左肩、左臂前到无名指、小指,有时放射到颈、咽、下颌、牙齿、背部、上腹部。

4.疼痛性质:呈压榨或窒息感,迫使患者停止一切活动,剧痛时伴出汗。

5.疼痛时间:1~5min,很少超过15min,休息后可逐渐缓解,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或硝酸甘油气雾剂常在1~2min内缓解。

6.其他症状:心绞痛发作时常见患者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极度疲乏、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晕厥、呼吸困难等。【理化检查】

1.心电图:约半数人平时正常,发作时可出现缺血型ST-T改变。

2.心电图运动试验:对心电图无改变者,用运动增加心脏负荷以激发心肌缺血。可做双倍二级梯运动或踏板和踏车运动。运动后做心电图,如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大于等于1mm,持续0.08s及U波倒置为阳性。

3.长程心电图:全程记录24h心电图,能及时记录到心绞痛发作时心率、心律及ST段的改变。

4.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脉狭窄部位、程度及其范围。【中医辨证治疗】一、马氏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治疗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首先要确立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近年来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尤其在冠脉造影等先进的冠心病介入性诊疗技术发展起来以后,许多过去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有了较为明确的答案。如许多按既往的诊断标准应该被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经检查被排除了冠心病的诊断,而一些临床症状不典型的病人却经检查发现了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从而得到了及时的诊疗,避免了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2.中医药对于冠心病自古以来就有较多的研究,对其发病机制、临床分型、诊断诊疗均有诸多阐述。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对中医诊治冠心病亦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近10余年,人们应用中医药疗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冠心病心绞痛进行了研究,已被确认为有较好的疗效。在中医药疗法方面,运用行气活血、益气活血、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法治疗心绞痛取得显著的效果,其中,以活血化瘀的研究为最早、最全面。

3.尽管近年来中医药研究冠心病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存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证型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不够,有关的疗效标准制定不够缜密以致严重影响了治疗的可比性、科学性及可信性,优质、高效的中药制剂、中药专方不足或不确切都严重制约了临床研究的继续深入。

因此,马氏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是气虚血瘀,心脉瘀阻。而确立了治疗选药的三原则,并制定了核心方的再辨证治疗。以期获得较为有效的治疗专方和药物,便于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二、选药三原则

1.改善冠脉流量:选用刺五加、淫羊藿、葛根、郁金、三七、徐长卿、丹皮、苏合香、毛冬青等中药及其制剂。增加冠脉流量,降低效率,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缓解心绞痛。

2.改善血液流变学:选用川芎、赤芍、红花、丹参、益母草等活血化瘀药及其制剂能改善血液流变性,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起到类似于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

3.降低心肌耗氧量:选用黄芪、西洋参、人参、党参、麦冬等补益药及其制剂,减慢心律,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

马氏根据以上三原则创立了“参芪汤”作为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基础方剂。三、辨证治疗

本病主要症状是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但部分危重病者可以无痛或仅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脉涩结代等绝脱表现。因此,本病的急性发作期必须作出及时的处理以缓解心痛,缓解期则予辨证治疗。(一)发作期的治疗

心绞痛发作期应及时应用宽胸气雾剂等口腔喷雾给药,并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缓解疼痛。(二)缓解期治疗

以参芪汤作为核心方剂进行辨证分型加减治疗。

1.参芪汤

黄芪50g、刺五加30g、西洋参5~10g、川芎20g、丹参30g、淫羊藿30g、葛根30g、徐长卿20g、赤芍30~50g(便溏稀者慎用)、益母草30g。

2.参芪汤中药物的药理作用

黄芪:降低心肌耗氧量,对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皂苷有正性肌力作用,并能抗心律失常、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动物贫血,降低血小板黏附率,减少血栓形成。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不可缺少的重要药物。黄芪扩冠作用的用量应以50~100g为好,利尿应以30g为好。黄芪100g以上用量,非但不能提高免疫功能,反而成为免疫抑制剂;非但不能利尿,反而尿少。

刺五加:有明显抗疲劳、抗辐射、抗应激、耐缺氧等作用。其黄酮有改善动脉流量,对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并有抗心律失调,改善大脑供血、升高低血压、降低高血压作用。

西洋参:有增加心肌血流量、降低冠脉阻力,抗心律失常,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稳定红细胞膜作用。

川芎:所含川芎嗪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性,增加心肌血氧供应和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动物实验还表明川芎嗪能增加微血管的开放数目和微循环的血速度,并有抗血栓的作用。

丹参: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减轻心肌缺血的损伤程度,加速心肌缺血或损伤的恢复,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等作用。并能改善血流变性,降低血流黏度,抑制凝血,激活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黏附性,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对抗血栓形成。

淫羊藿:具有雄性激素作用,并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功能,镇静、降压、降血脂、降糖等作用。同时还具有促进免疫功能,抗衰老的作用。

葛根:所含总葛根黄酮和葛根素有明显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可使正常和痉挛状态的冠状血管扩张。总黄酮还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冠状动脉痉挛,并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对梗死心肌代谢有良好影响。葛根煎剂中的总黄酮还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和扩张血管,改善脑循环的功能。实验证明葛根有广泛的β阻滞作用。

徐长卿: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从而缓解心肌缺血,并有降低血压、降低血脂作用。素有“久服强悍轻身”、“久服益气延年”之论。同时还具有镇痛镇静作用。

赤芍: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输出量,并有抗血小板凝聚,抗血栓形成,抗心肌缺血,改善循环及降低门脉高压作用。用于治疗肺心病失代偿期,具有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右心功能和血液流变性,提高氧分压,使临床体征明显改善。

益母草:对心血管系统有以下作用。(1)抗心肌缺血和抗心绞痛:益母草对异丙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动物实验性心肌缺血都有保护作用,并证明这种保护作用同冠脉流量增加、微循环改善、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有关。(2)抗实验性心肌梗死:对结扎狗冠状动脉前降支形成的实验心肌梗死有保护作用,能使梗死范围缩小,病变程度减轻,心肌细胞坏死量减少,对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别是线粒体有保护作用。(3)抗血栓形成:服用益母草煎剂的大白鼠,其体外血栓形成时间较长,血栓长度较短,血栓湿重和干重都较轻,这种作用同益母草减少血小板数,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关。实验证明,益母草及其提取物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拮抗作用。这一作用初步证明由于益母草具有磷酸二酯酶抑制作用,从而提高血小板内cAMP(环腺苷酸,是一种具有细胞内信息传递作用的小分子,被称为细胞内信使或第二信使)含量所致。近年来用益母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均取得较好疗效。

3.参芪汤的辨证治疗(1)心脉瘀阻

主证:心胸剧痛,如刺如绞,痛处固定,入夜尤甚,心悸不宁,舌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参芪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加:当归20g、熟地15g、桃仁15g、红花15g、牛膝15g。每日1剂,水煎服。若兼心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20g、麦门冬15g益气养阴;若兼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50g、合欢花20g、炙半夏20g安神助眠。

加味药的药理作用:

当归:有降低血小板凝聚和抗血栓作用,并能促进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生成;并有显著扩张冠脉作用,增加冠脉血流量,因此有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及扩张血管作用,其所含阿魏酸能改善外周循环,降低血压作用。此外当归还有利尿、镇痛、抗炎、抗缺氧等作用。当归有滑肠作用,大便溏泄者慎用。

熟地:中等量的当归有强心作用,对衰弱的心脏更为显著,其主要作用于心肌。另据报道有降压和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此药滋腻,脾胃虚弱、中满、便溏者慎用。

桃仁:有明显增加脑血流量和动脉的血流量,并可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液流变学状况,使凝血时间延长。

红花:有轻度兴奋心脏、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红花小剂量(10~15g)可增强心缩力,大剂量(30g以上)则有抑制作用,不可不知。此外,红花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强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牛膝:具有抗血管紧张素作用,因此具有降压、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等作用。(2)痰浊痹阻

主证:胸闷如窒而痛,痛则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体胖多痰,或有咳嗽,舌苔浊腻,脉象弦滑。

治法:化痰泄浊,通阳开胸。

方药:参芪汤和瓜蒌薤白半夏汤与涤痰通脉汤加减。

加:瓜蒌15g、薤白15g、法半夏15g、陈皮10g、茯苓15g、枳实15g、郁金15g、泽泻20g、草决明20g、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服。若兼阳虚有寒者加熟附子10g(先煎)、肉桂3g(服)助阳散寒;若兼心脉瘀阻者加三七粉3g(冲服)、红花20g活血化瘀;若兼痰瘀化火者加黄连10g、天竺黄15g清热祛痰;若兼痰扰清窍眩晕者加天麻20g、石菖蒲15g定眩止晕。

加味药的药理作用:

瓜蒌:有扩张冠脉作用,对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瓜蒌酸对胶原、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刺激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本品含致泻物质,有泻下作用,脾虚便溏者慎用。

薤白:能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动脉脂质斑块、血脂、血清过氧化脂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此外,有降压、利尿、抗癌、镇痛等作用。马氏常用薤白配半夏、甘松、三七等治疗心律失常,每获佳效。

法半夏:有镇咳祛痰、镇吐作用,并能使氯化苯性室性早搏迅速消失,且能使肾上腺素性心动过速转为窦性心律。另外有降眼压和促进胆汁分泌,增强肠道的输送能力。马氏常用来治疗冠心病、心房纤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

陈皮:主要成分为柠檬烯、橙皮苷与甲基橙皮苷,均有维生素P样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脆性,防止微血管出血。小量煎剂有增强心脏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加。其所含的磷酰橙皮苷对实验性高脂血兔,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并能明显地减轻和改善其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茯苓: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茯苓多糖有增强免疫功能作用,并具有抗胸腺萎缩及抗脾脏增大的作用。茯苓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能明显降低谷丙转氨酶的活性,防止肝细胞坏死。茯苓还有镇静、降血糖作用。对实验动物心肌有增强和加快心率的作用。

枳实:枳实煎剂有强心作用,枳实注射液静脉注射有明显升压作用,升压有效成分是辛弗林及N-甲基酪胺。枳实注射液静脉注射还能增加冠脉流量,脑及肾的血流量。枳实能使胆囊收缩,奥狄氏括约肌张力增加,并有抑制血栓形成。枳实还有较强的抗过敏活性,所含的橙皮苷有维生素P样效应,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

郁金:主要成分是姜黄素、姜黄挥发油和郁金多糖,均有降低血浆胆固醇、β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作用,并能使主动脉、肝脏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降低。

草决明:动物实验证明,草决明具有显著的保肝、利胆、降血压、降血脂作用,并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一种安全药物。(3)寒凝心脉

主证:心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喘息,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自出,口淡不渴或吐清涎,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象沉迟。

治法:温通心阳,散寒止痛。

方药:参芪汤和通脉四逆汤加减。

加:熟附子12g、炙甘草10g、干姜10g、桂枝12g、当归10g。每日1剂,水煎服。若兼血瘀心脉痛剧者可视其情况加羌活20g、独活20g、全蝎15g、三七粉3g(冲服)活血通脉;若兼气虚者加大黄芪50~100g、吉林人参15g(炖服)补益心气。

加味药的药理作用:

熟附子:附子有明显的强心作用,熟附子强心作用较强。附子煎煮时间越长,其强心作用越显著而其毒性越低,其强心作用与所含的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有密切关系。临床证明附子煎剂有抗心肌缺血缺氧的作用。临床应用时,对血压高的、心律快的当慎重使用。

附子的抗炎、镇痛、镇静作用系所含的乌头碱。次乌头碱成分的作用,这些成分不耐久煎,久煎则分解为抗炎作用较弱的苯甲酰基乌头原碱类衍生物,故马氏在临床上治疗风湿用生附子(量不可过大);治疗心衰、回阳救逆用久煎的熟附子。

炙甘草:甘草是临床上常用中药,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及调和药性的功效。炙甘草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介绍的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著名方剂,又名复脉汤。现代药理实验表明生甘草镇痉作用较强,蜜炙甘草镇痛、安神、提高巨噬细胞功效、抗心律失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较优。故生甘草泻火解毒、止咳祛痰之力较强,适宜于咽喉肿痛、疮疡肿痛、痰热咳嗽、药物及食物中毒;炙甘草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作用较优,适宜于脾气虚衰、心气不足、腹痛四肢挛急等。

药理显示甘草有如下功能:

①具有盐皮质激素样功能。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对多种动物均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能促进钠、水潴留,排钾增加,显示盐皮质激素样作用。

②甘草具有增强和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成分,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③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

④有祛痰镇咳、抗心律失常、降脂、降胆固醇、抗血小板聚集、抗病原微生物、抗消化性溃疡、抗肠痉挛、保肝、镇痛、解热、镇静作用,同时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

⑤有抗氧化、抗利尿、抗肿瘤、提高听觉功能、促进胰液分泌、抗变态反应等作用。

干姜: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之功效。

药理显示干姜具有如下功能:

①干姜可使心房自主运动增强,其强心成分为姜酚和姜烯酮。对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性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姜酚及姜烯酚能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姜烯酚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NA)对肠系膜静脉的收缩作用。

②抗血栓作用。干姜水提物对ADP、胶原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延迟实验性血栓形成,姜烯酮血小板环氧化酶活性和TXA2的生成有抑制作用。干姜挥发油亦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并能明显延长白陶土凝血活酶时间。

③抗炎作用。干姜的水、醚提取物都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均能抑制二甲苯引起的耳肿胀以及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姜烯酮能明显抑制组胺和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肉芽增生。干姜水提物、干姜挥发油或干姜酚酸性部位,抗炎的同时能显著降低大鼠肾上腺中维生素C的含量,说明干姜的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产生的。

④镇痛作用。干姜醚提物、水提物都有镇痛作用,能减少乙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且呈量效关系。同时还能延长小鼠热刺激反应潜伏期。

桂枝:药理显示桂枝有镇静、镇痛、解热、抗惊厥、抗菌抗病毒、利尿等作用。桂枝还有芳香健胃作用,并能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桂枝用量过大易致头晕目胀、眼干涩、咳嗽、口渴、尿少、尿道灼热等类似肉桂的不良反应,故不可服用过量。

当归:有显著扩张冠脉作用,增强冠脉血流量,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及扩张血管作用,所含阿魏酸能改善外周血管循环,降低血压。并有一定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抑制肝合成胆固醇的作用。降低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此外,还有促进肝细胞再生、利尿、镇静、镇痛、抗炎等作用。(4)气阴两虚

主证:胸闷隐痛,时发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欲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通脉止痛。

方药:参芪汤和生脉饮加味。

加:吉林人参10g、麦门冬15g、五味子10g、西洋参6g、绞股蓝20g。每日1剂,水煎服。若兼心血虚明显者加当归20g、白芍20g以补心血;心烦不寐者加酸枣仁50g、柏子仁15g、合欢皮15g宁心安神;若心胸翳痛明显者加三七粉3g(冲服)、刺蒺藜20g、延胡索20g、全蝎10g活血通络。

加味药的药理作用:

人参:近年来,中医学界围绕人参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对人参皂苷的心血管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实验研究表明人参具有如下作用:

①人参总皂苷(GS)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②人参皂苷对抗心律失常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中人参三醇皂苷(PTS)不仅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律失常有保护作用,而且能抑制交感神经传出活动,减慢心律,降低血压。此外,PDS和PTS均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少缺氧心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发挥抗自由基损伤的作用。

③人参对血压具有或升、或降、或双向调节(以降压为主)三种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为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与兴奋突触前膜α2减少交感神经递质释放有关。

④人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的作用。用高脂饲料同时给予人参水提取液饲养大鼠,结果发现,人参水提取液组较对照组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胆固醇(TC)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调节脂类代谢。有明显降低心、肝组织内过氧化脂质及全血黏度,纠正自由基代谢紊乱,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⑤研究证实,人参及人参皂苷还具有提高耐缺氧能力作用。能增加其血红蛋白含量,增加脑、心、肝和肌肉中的L-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减少肌肉中因缺氧糖酵解造成的乳酸积累,显著提高耐缺氧效应,因此具有较好的抗缺氧能力,对脑缺氧或心肌缺血均有改善作用。

⑥人参对不正常血糖具有调整作用,能降低高血糖,又能升高低血糖。

⑦人参有抗利尿、抗肝损伤、抗突变、抗氧化、抗炎等作用。

但人参不可长期服用或不辨证地滥用,滥用人参会导致人参滥用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咽喉刺激感、烦躁、体温升高、皮疹、出血、晨泻、水肿、少数病人出现性情抑郁等。

麦门冬:麦冬总皂苷I(粗提物)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作用,而总皂苷Ⅱ(较纯物)作用不及总皂苷Ⅰ,一般在心肌收缩力增强的同时伴有心输出量的增加。麦冬总皂苷及总氨基酸小剂量均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冠脉流量增加;大剂量的总皂苷Ⅰ、Ⅱ及总糖对心脏均产生抑制,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停搏。因此麦冬不可大剂量用。临床以10~15g为妥。此外,麦冬小剂量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心梗后心律失常有一定预防作用。又可使梗死后心肌营养血流量增加,缺血缺氧的心肌细胞较快获得修复与保护,致使心肌cGMP和cAMP的释放减少,从而降低血浆中的含量,而使两者比值恢复平衡。

五味子: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五味子具有强心、增加冠脉血流量,升高循环衰竭血压的作用。五味子与人参、附子配伍制成抗休克合剂,主治血压过低或休克。五味子服用过量或使用不当,会出现腹部不适,胃部烧灼、冷酸、胃痛或食欲减退等症状。亦有用五味子而见眼睑、手背及胸腰等皮肤出现过敏性丘疹、荨麻疹,需要注意。

西洋参:总皂苷(含量为5%~10%)是西洋参的主要药理成分,与人参相似,只是比例有所不同。它们的总皂苷的药理作用也基本相同,只是人参总皂苷侧重抗利尿和抗疲劳,而西洋参总皂苷侧重镇静。西洋参与人参味均甘、微苦,但性有温凉之别。两者均为补气生津之药,但西洋参以养阴生津清虚热见长,肺胃阴虚津亏液少多用;人参生津止渴的作用,是通过补脾肺之气,气充津生而达到止渴的目的,并非西洋参直接具有补阴生津的作用。

西洋参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作用:

①对心血管系统:改善心肌功能,抗缺血、抗心律失常、抗休克、抗动脉硬化。

②增强体质:抗缺氧、抗疲劳、耐高温、耐寒、耐饥渴。

③促进造血,镇静作用,降血糖作用,增强免疫力。

绞股蓝:含有80多种皂苷。其中6种与人参皂苷相似,具有抗疲劳、抗缺氧、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动脉硬化、抑制血栓形成,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作用。此外,还具有安神养性、延缓衰老、改善脑力活动、提高大脑机能、活化人体正常细胞、抑制肥胖、健脾胃、解疲劳、镇静、催眠、抗紧张等作用。在治疗偏头疼、抗癌防癌、抑制杀灭癌细胞、增强人体血液中淋巴细胞的活性、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消除激素类药物的毒副作用、治疗胃溃疡、萎缩性胃炎和便秘方面均有良好效果,同时又有一定的乌发及美容作用,是马氏临床十分喜欢应用的药物。(5)心肾阴虚

主证:胸闷胸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眩晕耳聋,大便秘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养心安神。

方药:参芪汤合左归饮加减。

加:山茱萸12g、熟地黄18g、山药15g、枸杞子15g、茯苓15g、五味子6g、当归10g、麦门冬15g、酸枣仁50g。每日1剂,水煎服。若心胸翳痛明显者加三七粉3g(冲服)、全蝎10g、羌活20g以活血止痛;若心气虚弱者以吉林参10g(另炖)补气养心;腰痛者加川断20g、杜仲20g补肾壮腰止痛。

加味药药理作用:

山茱萸:山茱萸注射液有可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肌收缩性和心输出量,提高心脏工作效率,扩张外周血管,明显增加心脏泵血功能,使血压升高,具有抗休克作用。急救固脱用量30~50g,与人参附子配伍较好。本品性温收敛,对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不宜应用。

熟地黄、茯苓、五味子、当归(同前略)。

山药:具有健脾益肾的功效。与枸杞子、茯苓、麦门冬、天冬共成滋阴补肾之功。

枸杞子:药理显示有抗衰老、抗突变、抗肿瘤、降血脂、保肝及抗脂肪肝、降血糖、降血压等作用,对造血功能亦有促进作用。

麦门冬:其煎剂能显著提高实验动物耐氧能力,增加冠脉流量,对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并能抗心律失常及改善心肌收缩力,还有显著降糖作用及一定镇静作用。

酸枣仁:有显著镇静、催眠作用,所含黄酮成分是镇静催眠的有效成分之一。马氏在治疗心悸失眠时,常加合欢皮15g、炙半夏20g、独活20g,合用疗效更加明显。此外,亦有镇痛、抗惊厥、降温、降压、降血脂等作用。水提取物对实验动物心律失常有对抗作用。能抑制离体蛙心的心律,使蛙心收缩力加强,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对微循环有扩张作用。(6)心阳不振

主证:心胸疼痛,气短乏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见唇色青紫,舌淡苔白,脉沉微或迟缓无力。

治法:补气助阳,温通心脉。

方药:参附汤合人参四逆汤加减。

加:人参15g、熟附子12g、干姜10g、白术15g、肉桂3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若兼血瘀心痛者加三七粉3g(冲服)、独活20g、延胡索20g活血通脉;兼尿少水肿者加猪苓30g、桑白皮20g、茯苓30g利水消肿。

加味药药理作用:参附汤及人参四逆汤皆为峻补阳气以救暴脱之剂,药理显示有增加冠脉流量及血管流量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休克及心功能衰竭,亦用于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等的治疗。

马氏认为中医要想发展必须走现代化的道路,必须有现代意识。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为中药的“黑箱论”打开一扇明亮的天窗。了解西医,融汇西医,中西结合,为振兴中医闯出一条走向世界的宽广的大路。那种因循守旧,孤芳自赏,排斥一切的思维不是中医的胸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