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06:09:19

点击下载

作者:李慕南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学名家

文学名家试读:

编写说明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中国人的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调和、主平衡,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如百川之海,浩淼无垠。《中国文化史》叙述中国从史前到现在的国土开辟、民族形成、社会进化、经济文化发展、政治演变的不平凡的历程。

为了全面展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用了近1200万字、8卷68分册的洋洋篇幅来记述。

政治卷:分为历代帝王、王朝更替、历代名臣、权臣末路、宫廷政治、后宫政治、政治事件、千古奇案等8分册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军事卷:分为军事统帅、兵书通览、著名战役、军事思想、军事制度、军事谋略、军事工程、军事间谍等8分册来演绎古代军事文化的发展和军事斗争的残酷。

文学卷:分为神话传说、历代诗歌、历代词赋、历代小说、历代散文、文学名著、文学名家、民间文学等8分册来展现中国文学形式的丰富多彩与辉煌成就。

艺术卷:分为书法与篆刻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民间艺术、工艺美术、艺坛典故等10分册来描绘古代绚烂多彩的艺术殿堂。

科技卷:分为古代生物与医学、古代数学与物理学、古代天文历法、古代地理与农学、古代化学、古代发明与发现、历代科技、科学名家等8分册来展示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巨大成就。

民俗卷:分为传统节日、婚育习俗、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信仰文化、诞辰与丧葬习俗、民居民俗、游艺文化、中华武术、风水与巫术等10分册来表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社会卷:分为商业贸易、社会经济、农业制度、古代教育、古代民族史、思想文化、千秋教化、典章制度等8分册来解读古代社会生活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

历史卷:分为历史典籍、中外关系、历代律令、历代官制、历代宦官、历代状元、历史掌故、历史之谜等8分册来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为了摒弃传统历史教科书条条框框式的说教,增加直观性、可读性、趣味性,本丛书分门别类采用辞条的形式,并辅之以大量丰富、精美的插图,以立体的方式再现中国文化的宏伟历史画卷。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悉心指正。本书编委会

一、先秦文学名家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东)人。生卒年不可考。我国春秋末杰出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他当过周王朝的史官,学识渊博。反映老子思想的著作是《老子》,也叫《道德经》,全书共有八十一章,五千余字。《老子》的基本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但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自发的辩证法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成份,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如此,该书还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精练的语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有些语句成为名言警句,流传至今。如:“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一九七三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老子》版本。

孔子至周,将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讲礼的人和他的骨头都已经腐烂了,留下的只是他们的言论。况且君子遇明主则驾车服冕,不逢时则好象蓬草随风飞转,颠沛流离。我听说,善于经商者,深藏宝货而不露;德高望重者,容貌有如谦退愚鲁之人。去掉你身上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不要故作姿态和踌躇满志,这些都对你没有什么好处。我所能告诉你的,如此而已。”孔子回去,对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够飞;鱼,我知道它能够游;兽,我知道它能够奔。对奔兽可以张网猎取,对游鱼可以用钓丝钓取,对飞鸟可以用弓箭射杀。至于龙,我无法了解它,它乘风驾云直上云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好像龙啊。”老子研修道德,他的学问追求自隐无名。他久居于周,见周王室衰落,遂离去。走到函谷关,关令尹喜说:“您将要隐居了,希望您还能为我勉强著述一部老子像书。”于是老子就写成上下篇,阐述有关道和德的著作五千余字,然后离去,不知道他最后死在什么地方。

老子大概活了160多岁,也有人说活了200多岁,是因其修行道术而能养生长寿。

孔子死后129年,史书记载周朝太史儋拜见秦献公说:“起初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年而复合,合七十年后而有霸王者出现。”有的说,太史儋就是老子,有的说不是。世上无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高隐不仕的君子。

老子的儿子名宗,宗曾为魏国大将,封地在段干。宗的儿子名注,注的儿子名宫,宫的玄孙名假,曾在汉孝文帝时作官。假的儿子名解,担任胶西王刘卯的太傅,因而定居于齐地。

世上学老子的人压制儒学,儒学也压制老子之学。“道不同不相为谋”,难道说就是这种情况吗?李耳主张清静自化,无为而治。

庄子

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后世并称“老庄”。庄子学识渊博,思想高超,著书十余万言,对当时社会政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他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庄子的思想本质是主张消极地逃避现实,脱离社会,并有明显相对主义的弱点;但他对统治者的激烈抨击,对富贵利禄的鄙视态度,对追逐名利者的辛辣嘲讽,都具有进步意义。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构思巧妙,想象奇幻,形象生动,尤其擅用神话和寓言表达哲理,用拟人手法描绘事物,蕴含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幽默讽刺的意味,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庄子》今存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内篇》七篇为庄子自著,其余各篇为庄子门人及后学所著。

庄子的学问涉及的面非常广博,然而主体思想归源于老子的言论。所以他著书十万余字,大部分为寓言,作《渔父》、《盗跖》、《月去箧》,用以毁谤孔子之徒,用以阐明老子学说。《畏累虚》、《亢桑子》等篇,都是凭空虚构而无事实依据,但他善于撰文修辞,借事喻理,来揭露攻击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的积学之士也无法自我辩解。其文言辞诞谩,恣肆放纵,以使自己畅快。所以王公大人不能器重他。庄子像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者携带重金前去迎聘他,并许任为相。庄周笑着对使者说,“千金,可谓重金厚利;卿相,可位尊位高官。但你没有见过郊祭的牺牛吗?豢养几年,给它穿上锦绣衣饰,牵入太庙来作祭品,到那时,即使想要成为一只小猪,难道可以做到吗?你赶快离开,不要玷污我,我宁愿在污浊的渠水中游戏自快,而不愿被统治国家的人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以使精神愉快。”庄生梦蝶图

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我国最早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重用贤才,彰明法度,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靳尚的嫉妒和诬陷,被贬去职。楚顷襄王时,被放逐到沅、湘流域,过了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活。后看到楚国政治腐败,楚都郢亦被秦兵攻破,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汩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等诗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愦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爱祖国爱人民和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并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色彩的楚辞诗体,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刘向辑集《楚辞》。

屈原见闻广博,强于记忆,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娴于辞令。入宫与楚怀王一起商议国事、拟定法令,出宫接待宾客,应酬诸侯使者。楚怀王特别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他同在朝中共事,为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心里妒忌他的才能。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正在撰拟草稿,还未最后定稿,上官大夫看见后就想夺走。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在楚怀王面前进谗言说:“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众人没有不知道的。每制定一道法令,屈原都夸耀自己的功劳,显示出‘除了我,没有谁能办得了’。”楚怀王听了很生气,于是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于楚怀王的耳不聪,眼不明,竟被谗言谄媚所蒙蔽,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道,对正直的人竟不能容纳,所以忧愁苦闷,沉郁深思,写作了《离骚》。离骚的意思,就是遭受忧患。上天,是人类的始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濒于绝境时,总要追念上天和父母,所以当极度劳累困顿之时,没有不呼唤上天的;倍感痛苦忧伤之时,没有不呼唤父母的。屈原正直无邪,竭心尽力事奉君主,却被进谗的小人所离间。可谓面临绝境了。诚信而被怀疑,忠心耿耿却遭诽谤,能不怨愤吗?屈原之所以作《离骚》,是由于内心生出了怨愤啊!《国风》多写恋情,但并不过分,《小雅》多表达怨愤,但并无反叛之意。而《离骚》呢,可谓兼有《国风》和《小雅》的特点了。《离骚》向上追溯远古帝喾,向下称述近世的齐桓公,中间叙述商汤王、周武王的事迹,用以谴责当世之事,彰明道德力量的广大崇高,明确指出国家治乱盛衰的条理线索,这些意思全文中处处渗透,明白可见。他的文章简炼,措辞隐微,志向高洁,行为廉正,称得上篇幅短小但立意宏大,举例浅近但寓意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用芳草自比。他的行为廉正,所以至死也不被容纳。他在污浊的泥水中自我洗濯,就像蝉蜕于淤泥之中,以求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一点积尘,虽出于淤泥,但周身洁净,一尘不染。推想屈原这样的志向,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啊!屈原被罢黜以后,秦国打算讨伐齐国,可是齐国与楚国结盟亲善,秦惠王对此很担心,于是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携带重金作为信物到楚国为臣,说:“秦国十分憎恨齐国,而齐国与楚国结盟亲善,楚国如果真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将商、於一带六百里地方献给楚国。”楚怀王贪图秦国的土地,听信了张仪,遂与齐国绝交,派遣使者去秦国接受献地。张仪对使者耍赖说:“张仪与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有听说是六百里。”楚国使者大怒离去,回国后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勃然大怒,大举进兵讨伐屈原像秦国。秦国出兵还击,在丹水、淅水之间大破楚军,斩首八万,俘虏了楚国大将屈匄,接着攻占了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于是出动国内的全部兵力,深入秦地,在蓝田与秦军交战。魏国听到这个消息,乘机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楚国恐惧,从秦国撤兵。而齐国一直因楚国毁约怒气未平,不肯相救,楚国处境非常窘困。

第二年,秦国表示割让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怀王说:“不愿意得地,愿得张仪才能甘心。”张仪听说后就说:“以一个张仪而能抵上汉中之地,臣请求前往楚国。”张仪到了楚国后,又用重金贿赂了楚国主事大臣靳尚,用诡诈的巧言哄骗了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再次放走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复在位,正出使于齐国。回国后屈原向楚怀王进谏说:“为什么不杀掉张仪?”楚怀王后悔,派人去追,但没有迫上。

后来,诸侯国联合进攻楚国,大破楚军,斩杀楚将唐昧。

当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想与楚怀王会面,楚怀王准备赴秦。屈原说:“秦国是虎狼成性的国家,不可相信,最好不去。”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力劝楚怀王成行,说:“为什么要拒绝秦国的好意呢?”楚怀王最终还是去了。一入武关,秦国伏兵就断绝了后路。接着扣留了楚怀王,胁迫他割让土地。楚怀王大怒,不听从。逃到赵国,赵国不肯收留,又回到秦国。最后,竟然死在秦国。后来把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楚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让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民众因子兰劝说楚怀王赴秦而未能生还都憎恨他。

屈原痛恨子兰。他虽被放逐,但仍关心眷恋着楚国,挂念楚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中任职,希望能看到君王醒悟,国中风气顿然改变。他心存君王,并且打算返回朝廷,振兴楚国,一篇文章中多次表达这个志向,然而最终未能实现。屈原不能返回朝廷这件事,足以得见楚怀王至死也没有醒悟。君王无论是愚还是智,是贤还是不肖,无不想得到忠臣效命自己,任用贤能辅佐自己。然而国破家亡的君主接连不断,而多少代也不能出现治国的明君,是因为君王所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诚,所认为的贤者并不贤能。楚怀王因为不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是忠臣,所以在宫内被郑袖迷惑,在国外被张仪欺侮,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结果用兵失败,国土丢失,丧失六郡,自身也死于异邦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能够识别人带来的灾祸。《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而无人饮用,我伤心啊,这是可以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的人都能蒙受福气。”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有福吗?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怨恨他,勃然大怒,马上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毁谤屈原。顷襄王发怒,再一次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河之滨,披散着头发在水边漫步长吟。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一个渔翁看见后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混浊,唯独我是清白的,所有人都沉醉了,唯独我是清醒的,所以被放逐了。”渔翁说:“圣人不拘牵固执于一时一物,而能随顺时势的变化。举世混浊,为什么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众人皆醉,为什么不连酒糟也吃了,把薄酒也喝了呢?为什么要怀瑾握瑜,自持高贵的品德和才能,而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要掸掸帽子上的灰尘再戴,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一抖衣服上的尘土再穿,人又有谁肯让洁净的身体受到污垢的沾染呢?我宁愿投身长流,葬身于江中鱼腹,又怎能让纯洁高尚的人格蒙受世俗的污秽?”于是作《怀沙赋》。后来,他抱着石头投入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都是喜好文辞而以赋见称于世的人,可他们都只是仿效屈原的文辞,始终不敢像屈原那样直言进谏。以后,楚国逐日被削割土地,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

自屈原沉汨罗江之后一百余年,汉代有贾谊作了长沙王太傅,路过湘水时,作赋投入江中来凭吊屈原。

二、两汉—南北朝文学名家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时称“贾生”。年少时即以博学能文崭露头角,得到汉文帝赏识,召为博士,不久超迁太中大夫,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渡湘水时,作赋凭吊屈原,“亦以自喻”。后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不幸坠马而死,他认为自己“为傅无状”郁郁自伤,不久去世。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和辞赋方面。他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所著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笔锋犀利,言辞激切,感情充沛,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铺陈夸张的手法,具有战国纵横家遗风。又有赋七篇,以《吊屈原赋》、《鹏鸟赋》较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贾长沙集》。

贾谊18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撰文称道于郡中。河南郡太守吴公听说他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就把他延聘到自己门下,对他特别赏识。孝文帝即位不久,得知河南太守吴公治政安民的政绩在全国名列榜首,并且因与李斯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便征召他为廷尉。吴廷尉便向孝文帝举荐贾谊,说他年纪轻轻就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孝文帝征召贾谊为博士。

这时,贾谊二十几岁,在群臣中最为年轻。每当皇帝命令群臣商讨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还未能来得及发言,贾谊已经完满地作出答对,人人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贾谊是一个才干突出的人,孝文帝也很喜欢他,加以越级提拔,一年之中就升至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室兴起已经二十余年了,天下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变历法,改换服色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于是草拟了详细的礼仪法规。建议崇尚黄色,计数以五为准,将秦朝官名全部变更,奏报给皇帝。文帝谦恭谨慎,自认为不当改制。然而各项法令的更定,以及命令在京城的诸侯回到自己的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于是,文帝提出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务,并让大臣讨论。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就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说:“洛阳这小子,年少贾谊像初学专想揽权,把事情都搅乱了。”于是,文帝也逐渐地对贾谊疏远了,不采纳他的建议,将他贬谪出朝廷,改任长沙王的太傅。

贾谊离开朝廷后,前往长沙赴任,心情抑郁不得志。在渡湘江的时候,作赋凭吊屈原。屈原,是楚国的贤臣,遭谗被逐,曾作《离骚赋》,赋的结尾说:“一切都完了!国家已亡了!人们啊,太不了解我了!”于是自投汨罗江而死。贾谊追思屈原伤感不已。

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的时候,有一只服鸟飞进贾谊的屋内,落在他的座位旁边。服鸟很象鸱号鸟,鸱号鸟是不祥之鸟。贾谊是遭贬谪来长沙居住的,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贾谊暗地伤感,自度寿命不会长久,于是作赋以宽慰自己。赋是这样写的:单阏之岁,四月孟夏,庚子日斜,服集余舍,止于坐隅,貌甚闲暇。异物来山卒,私怪其故,发书占之,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主人将去。”问于子服:“余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淹速之度,语余其期。”服乃太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意。万物变化,固亡休尽。斡流而迁,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变化而嬗。氵勿穆亡间,胡可胜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吉凶同域。彼吴强大,夫差以败;粤栖会稽,勾践伯世。斯游遂成,卒被五刑;博说胥靡,乃相武丁。夫祸之与福,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孰知其极?水激则旱,矢激则远。万物回薄,震荡相转。云蒸雨降,纠错相纷。大钧播物,抉秮无垠。天不可与虑,道不可与谋。迟速有命,乌识其时?且夫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安有常则?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然为人,何足控揣;化为异物,又何足患!小智自私,贱彼贵我;达人大观,物亡不可。贪夫徇财,列士徇名;夸者死权,品庶每生。怵迫之徒,或趋西东;大人不曲,意变齐同。愚士系俗,窘若囚亻拘;至人遗物,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好恶积意;真人恬漠,独与道息。释智遗形,超然自丧;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得坎则止;纵躯委命,不私与己。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靓,汜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保,养空而浮。德人无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又过了一年多时间,文帝想念贾谊,征召他入朝。贾谊到京,入宫谒见。恰巧文帝正在举行接受诸神赐福的仪式,坐在未央宫的宣室中。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便向贾谊询问鬼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贾谊详细地回答了有关的问题。谈到半夜,文帝被贾谊的话所吸引,已不知不觉地靠近贾谊。谈完后文帝说:“我很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才知道不如他。”于是封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甚得宠爱,喜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太傅。文帝多次向他询问对国家大事的意见。

这时,匈奴强盛,侵犯边陲。天下刚刚平定,各项法律制度还不健全。诸侯王的势力过大,封地超过了古代的规制,淮南王、济北王都因谋反被处死。贾谊多次上书陈述政事,在很多方面都想有所匡正和建树……

当时,丞相绛侯周勃被免职回到封国,有人告发周勃谋反,于是将他逮捕押到长安关入狱中治罪,很快就死去了。后来没有查出罪证,又恢复了官爵和封地,所以贾谊以此事劝谏皇帝。文帝诚恳地接受了他的意见,便用礼义气节对待臣下。此后大臣犯罪,皆令自杀,不受刑戮的凌辱。到汉武帝时,才渐渐又恢复了大臣入狱治罪的情况。

起初,汉文帝让贷王入朝即位,后来,将代国分为两个封国,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小儿子刘胜则立为梁王。后来,又改封刘武为淮阳王,而太原王刘参改为代王,得到了原来代国全部的封地?几年以后,梁王刘胜去世,没有后代,贾谊再次上书……

文帝于是采纳了贾谊的意见,便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北以泰山为界,西至高阳,封给大县四十余城,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安抚当地百姓。

梁王刘胜骑马跌下摔死,贾谊认为自己做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很是伤心,时常哭泣,一年多以后,也去世了。贾谊去世时,只有33岁。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辞赋家。汉景帝时为散骑常待,后免官游梁。作《子虚赋》,为汉武帝所赏识,因得召见。又作《上林赋》,任为郎。曾奉命出使西南。所作辞赋多描写帝王苑囿之事及田猎之乐。艺术上铺张扬厉、气势宏大,并且大量使用连词、对偶、排句,层层渲染,富于文彩,篇末则寄寓讽谏。但有堆砌辞藻之病。原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司马相如少年时便喜好读书,学习剑术,乳名犬子。相如受学以后,仰慕蔺相如为人,改名相如。后凭家资拜为郎,侍奉汉景帝,任武骑常侍,但这本不是他的兴趣所在。正巧汉景帝不喜好辞赋,此时梁孝王来京朝觐,随从人员有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严忌夫子等人。司马相如见到他们,十分喜悦。后因病免职,客居梁地,遂得与诸侯、游士进一步交结。几年后,写作《子虚赋》。后来当梁孝王去世时,司马相如返回成都。但家境贫寒,不能立业为生。因一向与临邛县令王吉关系密切,王吉说:“长卿宦游很久而未能显达,处境窘困,可来找我。”于是司马相如前往,在临邛都亭住下。临邛令对他故作恭敬,每天都去拜见相如,相如开始还接见他,后来便声称有病,让随从谢绝王吉。王吉愈加谨肃。临邛城中有钱人很多,卓王孙有家僮八百人,程郑也有家僮数百人。两人于是相约说:“县司马相如像令来了贵客,我们应设酒宴招待,同时也邀请县令一起前来。”王吉到达时,卓家已聚集宾客上百人。到了中午,去请司马相如,相如以病为托辞加以谢绝。临邛令王吉不敢坐下进食,亲自前往迎接相如,相如不得已,勉强前去。来到后,在座的人无不倾慕。饮酒正酣时,临邛令上前给相如递上一张琴说:“我听说长卿喜好琴瑟,望弹奏自娱。”相如答谢,弹奏了一二曲。当时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刚刚守寡,喜好音乐,所以相如假装与临邛令王吉互相推崇,其实是用琴音挑动文君。司马相如初来临邛时,车骑跟从雍容闲雅,十分壮美,等来到卓氏家饮酒、弹琴,文君偷偷地从门缝窥视,从心里喜欢相如和他的琴声,唯恐不能成为相如的配偶。司马相如于是派人厚赐文君身边的侍者,转达他恳切深厚的情意。文君深夜私奔相如住处,相如和她策马驱车驰归成都。成都住家居室四壁空空,毫无家资。卓王孙大发雷霆,说道:“女儿如此没有出息,我虽不忍心杀死她,但不能分给她一钱。”有人劝告卓王孙,卓王孙始终不听。时间一久,文君心中闷闷不乐,对相如说:“我俩一起去临邛,跟着兄弟经商也足以为生,何至自己清苦到如此地步。”于是,相如举家搬到临邛,将车辆坐骑全部变卖,买下一个酒店卖酒为业,而让卓文君当垆,坐在放置酒瓮的炉形土墩边卖酒,相如身穿犊鼻形围裙与酒保佣工混在一起干活,在街市清洗酒具。卓王孙听说后深以为耻,为此闭门不出。同辈兄弟和父辈诸公交相劝告卓王孙说:“你有一男二女,所欠缺的不是金钱。现今文君已经委身于司马相如,长卿也已厌倦了游宦生活,虽然家境贫穷,但他一表人材,足以依靠,而且又是临邛令的上宾贵客,为什么偏偏如此互相羞辱呢?”卓王孙不得已,分给文君家僮一百人,钱一百万,及文君出嫁时的衣被财物。文君遂与相如返回成都,置买田宅,成为富人。

司马相如在成都居住时间较久。蜀人杨得意任狗监,管理天子猎犬,侍奉皇上。皇上读《子虚赋》后非常赞赏,说:“朕偏偏不能与此人同时在世啊!”杨得意说:“臣同乡人司马相如自称他作此赋。”皇上很惊讶,于是将相如召来询问。相如说:“有此事。然而这是写诸侯之事,不值得一看,请让我为天子游猎作赋,赋写成后即奏上。”皇帝应许,让尚书送来笔札。相如在赋中用“子虚”表示虚话的意思,作为对楚赞美的代言人,“乌有先生”表示没有此事的意思,作为齐诘难楚的代言人,“无是公”是没有这位先生的意思,文中是明天子之义,表折衷之态的代言人。所以凭空借用这三个人作赋,是用来阐述诸侯的苑囿之事,文章末尾归之于节俭,借以进行讽谏。

司马相如把赋呈给皇帝,皇帝任命他为郎官。

司马相如任郎官几年以后,正值唐蒙出使行取西南诸夷,打通前往夜郎和的道路。为此,征发巴蜀地方的官吏和士兵上千人,各郡又多征调了担负转运粮食的一万余人。唐蒙用“军兴法”处死了服役士兵首领,巴蜀人民极为恐惧。武帝知道后,便派司马相如前去责问唐蒙,接着喻告巴蜀民众这样做并不是皇上之意……

司马相如完成使命回报天子说,唐蒙已经占领并打通了前往夜郎的道路,因要开通西南夷道路,征发巴蜀、广汉地区的民工数万人。修道已有二年,但还未修成,已有很多士兵死去,所花的费用以亿万计算,蜀地民众及汉朝主事者,多数都说不顺利。这时邛、荷地区的部落酋长听说南夷与汉朝交往,得到很多赏赐,大多愿意对汉朝称臣,请求仿照南夷的先例,任命官吏。武帝征求司马相如的意见,相如说:“邛、莋、丹、马龙等地靠近蜀地,道路也容易开通,秦朝时曾经与内地相通,设了郡县,到了汉朝而罢废,现今如果真能再次开通,设置郡县,定会超过南夷。”天子认为他说得对,便任命他为中郎将,持符节出使西南夷,副使是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他们分乘四辆驿车,带着巴蜀两郡的官府财物收买西南夷。到达蜀郡时,蜀郡太守以下的官吏都出至郊界迎接,县令背着弓箭在前面导路,蜀人认为很荣耀。这时,卓王孙及临邛诸公都由门下人献上牛肉美酒而相互庆祝。卓王孙喟然而叹,感到自己让女儿嫁给司马相如太晚了,因而多多分给女儿财物作为补偿,把她和儿子等同对待。司马相如巡略安定了西南夷,邛、莋、丹、马龙、斯榆的部落酋长都请求作为汉朝的臣属,归附汉朝,拆除了原有的边关,扩展了关口,设置了界栅标志,西至沫水、若水、南至詠阿,打开了通往灵山的道路,在孙水河上架起了桥梁,以便通邛、莋。司马相如回报天子,天子十分高兴。

相如出使的时候,蜀地长老都说通西南夷用处不大,大臣也认为如此。相如想进谏,但通西南夷的功业已经建成,因而不敢。于是撰文借用蜀地父老之辞,而自己诘难他们以讽谏天子,并借宣传他的想法,让百姓知道天子之意。

司马相如口吃但善于撰写文章,经常犯消渴病。与卓文君结婚后,财产增加很多,因而在官任上未曾与公卿商讨过国家大事,经常借病闲居,不追求官品爵位。经常跟随皇帝到长杨围猎。当时天子正喜欢自己射杀野熊、野猪,策马追逐野兽,司马相如因此上书进谏。

司马相如被任为孝文园令,既然已有武帝赞美《子虚赋》之事,相如看见武帝喜好神仙,便说:“上林之事不足为美,还有比这更美的,我曾经作《大人赋》,尚未完成,请允许我写完后奏上。”司马相如认为列仙居于深山湖泽之间,形体枯槁,这不符合武帝的成仙之意,于是写成《大人赋》奏上……

司马相如奏上《大人赋》之后,天子十分高兴,感到飘飘然似有凌云之气,好似有在天地之间浮游的意境。

司马相如因病辞去官职以后,居家茂陵。天子说:“司马相如病得厉害,可以前往他家将他写的文章全部取来,否则就让别人拿走了。”于是派遣所忠前去。然而这时司马相如已经去世,家中没有他遗留的文章。问他妻子,回答说:“长卿从未留过文章,他经常撰文,但写完后就被人们取走了。长卿未去世时曾经写下一卷书,说有使者前来求取文章,便奏上。”他的遗书是言及封禅之事的。所忠向天子奏上,天子认为这是一篇奇文。

司马相如去世五年后,皇上开始祭祀后土,八年以后就开始到中岳举行祭祀仪式,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在肃然山祭禅。

司马相如所撰写的其它文章,如《遗平陵侯书》、《与王公子相难》、《草木书篇》,本文没有采录,只采摭了与公卿大夫紧密相关的一部分。

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早年曾多方游历,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出仕任郎中,又继父职担任太史令,博览皇家所藏图书,整理历史资料。因替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并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即《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代史学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名著。全书塑造了一大批各阶级、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人物形象饱满,生动鲜明,语言精练生动,质朴酣畅,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除《史记》外,司马迁现存的完整作品还有《悲士不遇赋》、《报任安书》。

司马迁年仅10岁就能诵读先秦古文,20岁时南游长江、淮河流域,曾登上会稽山,探访传说大禹到过的洞穴,到九疑山浏览,在沅水、湘江上泛舟观光,然后北上渡过汶水、泗水,在齐、鲁旧都研习学业,领略孔夫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参加乡射之礼,在蕃县、薛县、彭城受到困阻,最后经过梁楚之地返回长安。在这时司马迁出仕做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地区,巡司马迁像行平定邛、笮、昆明,而后返回长安交复使命。

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家的封禅典礼,但太史公司马谈被留在周南,不能前往参预有关活动,心中愤懑致病,将要死去。儿子司马迁正好返回,在黄河、洛水之间见到了父亲。太史公抓住司马迁的手流着眼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王室的太史,在上代曾经功名显赫于虞舜、夏禹之时,典管天官事务,后代中落衰微,现在要断绝在我身上吗?你如果能再作太史,就可以继承祖先的事业了,而今天子承继千年的大统,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而我不能随从前去,这是命啊!这是命啊!我死了,你一定要当太史,当了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所想要编撰的史书。况且孝,是始于事奉双亲,中间事奉君王,最终在于自己安身立命,扬名后世,以使父母显扬,这是最大的孝啊。天下称颂周公,说他能够论述赞颂周文王、周武王的功德,宏扬周原、召邑的风尚,表达大王、王季的意图,直至公刘的主张,来尊崇先祖后稷。周幽王、周厉王之后,王道衰败,礼乐衰微,孔子研究旧日王道,恢复已经荒废的礼乐,编纂《诗》、 《书》,撰写《春秋》,学者至今以他作为准则。自从鲁袁公猎获麒麟以来已有四百余年,可是天下诸侯各国互相兼并,史书记载放弃中断。如今汉室已立,海内统一,出现明主贤君、忠臣义士,我身为太史而不能论载,国家没有史书留传下来,对此,我很忧惧。你要牢牢记住啊!”司马迁低着头一边流泪一边说:“儿子虽不聪明,但请让我把先人编排的史料旧闻全部记载下来,不敢有所遗缺。”太史公死后三年,司马迁担任太史令,他从宫廷石室金匮的藏书中辑录历史记载。五年之后正是太初元年(前104),十一月甲子初一是冬至,天历开始改为太初历,在明堂发布了新历,诸神受到祭祀。

司马迁说:“先父曾经说过,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去世到现在又五百年了,如今应当有人能够继承并发扬孔子的事业,正《易经》之道,续写《春秋》,本着《诗》、《书》、《礼》、《乐》的文化传统,作一番著述事业了。意思就在这里吧!意思就在这里吧!我岂敢谦让呢!”

上大夫壶遂说:“从前孔子为什么撰写《春秋》呢?”司马迁说:“我听董仲舒说过,‘周朝王道衰微,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国君防备他,大夫臣子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纳,王道不能实行,便将是非善恶的评论溶合于242年的历史之中,作为天下的行为准则。谴责诸侯,声讨大夫,用来宣明王道罢了。’孔子说:‘我想记载空洞的言论,不如见于具体的行为事迹更加深切鲜明。’《春秋》一书,向上表明三王的大道,向下辨明人事的纲常,辨析疑惑难明的事理,明断是非曲直,决定犹豫不决的问题,褒扬善行,痛斥邪恶,尊敬贤良,鄙视不肖,救存灭亡的国家,接续断绝的世系,弥补弊端,复兴废业,这些都是王道中的大事。《易经》解释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长于变化;《礼记》规范人伦纲常,所以长于行为;《尚书》记载先王的业绩,所以长于治政安民;《诗经》描写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长于风情;《乐记》阐述音乐产生的根源,所以长于和谐;《春秋》辨明是非善恶,所以长于治理人事。因此,《礼记》是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记》是用来引发社会的和谐,《尚书》是用来指导政事,《诗经》用来表达情意,《易经》用来指导变化,《春秋》用来指导义理。治理乱世回归正道,没有比《春秋》更切近的了。《春秋》字数万,含意数千条,天下万物分散聚合的道理都蕴含在《春秋》中,《春秋》记载了被杀的君王36名,灭亡的国家52个,诸侯逃亡不能保全社稷的数不胜数;考察他们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丧失了立国之本,所以《易经》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臣子弑杀君王,儿子杀死父亲,不是一朝一夕的缘故,而是由来已久了。’掌握国家的君主不可以不通晓《春秋》,否则前面有进谗小人却看不见,背后有乱臣贼子却不觉察。为人臣子不可以不通晓《春秋》,否则只会履行日常职分而不知为臣之道,遭遇变故却不懂得其中的权术。为人的君主、父亲而不通晓《春秋》的大义,必然蒙受首恶的名声;做人的臣子、儿子而不通晓《春秋》的大义,必然会陷入篡权弑君的当死之罪。他们确实都认为对才去做的,但因不知道其中的义理,结果蒙受空泛极端的罪名也不敢推辞。不通晓礼义的主旨,就会导致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君主不像君主就会被冒犯,臣子不像臣子就会被诛杀,父亲不像父亲就会失去道统,儿子不像儿子就会不孝。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罪过,给他们冠以天下首恶的罪名,他们也只能接受,不敢推辞。所以说《春秋》是礼义的根本。礼能在事情未发之前加以禁止,法却要在事情过去之后才能施行,法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所具有的防范禁止的作用却难以了解。”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在上没有圣明的君主,在下得不到起用,所以撰写《春秋》,垂留文章作为判断礼义的标准,希望成为一代王朝的法典。现在您在上遇圣明天子,在下当官任职,万事已经完备,都各得其宜,您所论著的,想要说明什么呢?”司马迁答道:“不不,不是这样。我听先父说过;‘伏羲最为纯正敦厚,作《易经》八卦;唐尧、虞舜的盛世,《尚书》将它记载下来;礼乐兴起,商汤王、周武王的兴隆,诗人加以歌颂;《春秋》赞美良善贬斥邪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功德,褒扬周朝王室,不单是讥讽之意而已啊。’汉室兴起以来,到了圣明天子,得到吉祥符瑞,举行封禅典礼,改订历法,变换朝服颜色,受命于上天,恩泽遍布无边无际。海外异俗方国,通过重重翻译前来交好,请求贡献谒见,不能胜举。群臣众官竭力歌功颂德,但仍不能完全表达他们的心意。况且士人贤者如不能被任用,是拥有国家者的耻辱;主上圣明但恩德没有传扬,则是有关官吏的过失。何况我担任太史令的官职,舍弃圣明天子的盛德不记载,泯灭功臣贤大夫的功绩不记述,毁弃先父的遗言,罪过没有比这再大的了。我所说的是记述往事旧闻,整理编排明君贤臣的世系传记,不是所谓的著作啊,而您把它和《春秋》相比况,这是错了。”

于是司马迁撰集编排有关文献资料,第十年因李陵之事遭祸,囚禁于狱中,喟然长叹说:“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废没有用了。”退一步深思说:“《诗》、《书》隐晦简约的原因,是由于作者有想要实现自己志向的考虑啊。”终于记述陶唐以来的历史,从黄帝开始,迄止于汉武帝猎获麒麟。

汉室继承五帝的遗风,接续已被废绝的夏商周三代的帝业。周朝王道已经衰颓,秦朝又摈弃古文,焚毁《诗》、《书》,所以明堂石室金匮中的玉版图籍散失错乱了。汉室兴起以后,萧何制定法律法规,韩信整理军令兵法,张仓制定办事制度,叔孙通确定礼仪规范,各种文献逐渐进献出来,《诗》、《书》往往间或出现。自从曹参推荐盖公宣讲黄老的思想,贾谊、晁错阐明申不害、韩非子学说,公孙弘凭儒学而显达,一百多年来,天下遗存的文献、古代典籍都汇集起来。司马迁依照父死子继的规矩担任太史令,说:“啊,我的先人曾经执掌此事,显赫于唐尧虞舜之时,到了周朝,又掌管此事,所以我司马氏世世代代主管天文,一直到了我,要恭谨铭记啊!”于是,便收集天下散失的遗闻旧事,对帝王兴起的史迹,探究起始和结局,考察兴盛和衰亡的原因,根据史实行迹进行论述考证,简略追述夏商周三代,详细记载秦汉。上起自轩辕黄帝,下迄于今,著成十二本纪,加以条分缕述。同一个时代的不同家族世系,年代参差交错,撰为十表。将礼仪音乐的缺损和增多,法律、历法的改动,兵法权谋,高山大川,鬼神祭祀,天人关系,在经济凋敝的情况下变通发展,撰作八书。有如二十八个星宿环绕着北极星,三十根车条镶聚在一根车轴上,运作起来没有穷尽一样,辅政的股肱大臣配合帝王,忠诚信义地奉行王道来事奉主上,把他们撰作三十世家;对仗义而行、倜傥不凡,不使自己失去良机,建功立业扬名天下的人,撰作七十列传。共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写成这篇《太史公书》。序简略,旨在说明本书通过收集遗闻佚事来补充六艺的缺漏,成为一家之言,吸收融合了六经的不同记载,整理选用诸子百家的各种事语,现将原书藏在名山之中,副本放在京城,以待后世圣人君子垂正。第七十篇列传,是司马迁的自叙。现有十篇缺失,只有目录而无正文。

司马迁受刑之后,担任中书令,职位尊贵受到恩宠。旧友益州刺史任安,给司马迁来信,以古代贤臣的标准要求他,司马迁给他回信说:少卿足下:以前承蒙您赐函,教导我谨慎地待人接物,努力地推举贤能,引荐士人,情意殷切语气诚恳,好象恐怕我不能效法遵从,反而听信世俗之言,我不敢这样啊。我虽然生性愚拙,但也从旁耳闻目睹过长者遗存的风范了。只是自以为身体已经残损,处于卑耻的地位,动一动也要受到指责,本想补益,反而受到伤害,所以只是忧愁郁闷而无话可说。谚语说:“为谁而做呢?让谁来听呢?”所以钟子期去世,伯牙终身不再弹琴,为什么呢?这是因士人只为了解自己的人效力,女子只为喜爱自己的人打扮。至于像我这样身体已经残损,即使胸怀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的稀世之才,行为像许由、伯夷一样的高洁,也终究不可能以此引以为荣,相反,恰恰足以被人耻笑而自招羞辱罢了。书信本该早些回复,正逢跟随皇上从东方回来,又忙于一些琐事,相见的日子很少,匆匆忙忙没有一点闲暇能够倾诉我的心意。现在少卿您遭受了生死不测之罪,过一个月,就接近冬季了,可是又接近我随皇帝去雍地的日子了。唯恐发生突然的变故,那样我就永远不能抒发心中的愤懑来让您知晓,您也将因得不到我的回信而遗恨无穷。请允许我略微陈述浅陋之见,久未回信,希见谅。我听说,修身自好是智慧的标志,爱人好施是仁义的起点,取予适度是道义的表现,知道耻辱是勇敢的标准,树立功名是操行的顶点。作为士人,先要有这五种德行,然后才能够立足于世,而跻身于君子的行列了。所以灾祸没有比贪图利益更惨重的,悲哀没有比心灵受伤更痛苦的,行为没有比使祖先受辱更丑恶的,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大的。受过宫刑的人,没人愿和他们相并列,并非只是一个朝代如此,很久以来就是这样。从前卫灵公与孔子出游时,宦者雍渠陪乘,孔子感到耻辱,离开卫国前去陈国;商鞅是靠着宦官景监的引见做官的,赵良认为他得官的方法不当,为此寒心;文帝出行,宦者赵谈陪乘,袁盎为之改变了脸色。可见,自古以来人们是以宦者为耻的。普通的人,只要遇到牵涉宦官的事,莫不感到气馁,何况慷慨意气之士呢?如今朝廷即使缺乏人才,但又何必让受过宫刑的人举荐天下的豪杰呢?我依赖着先人的事业,能够在京城任职,已经二十余年了。自己思量,首先我不能够进献忠心,博得奇才大德的赞誉,自己结托于圣明的君主;其次,不能讽谏主上言行的得失,招引贤能,显扬隐居守道之士;出外,我不能充军入伍,攻城野战,建立斩将拔旗之功;最后,我不能熬磨时日,积累劳绩年功,取得高官厚禄,以此为家族和朋友们争光邀宠。四者无一能够实现,只能苟且迁就,取得容纳,不会有所建树,于此可见了。从前,我也经常置身于下大夫之列,在外朝陪伴议论政事。不在那时就国家的法令发表意见,竭思尽虑,如今已成了一个身残无用的人,处在下贱人之中,也想昂首扬眉,议论是非长短,不也是轻视朝廷,羞辱了当朝之士吗!唉!像我这样的人,还说什么呢!还说什么呢!况且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不容易一下子讲明白。我年少时,自恃才质高远,不可限量;但长大后,连乡党邻里的赞誉都没得到。幸而主上因先人的缘故,让我有机会贡献微薄的技能,出入于皇宫禁地之中。我认为头戴着盆子,何必再望天空,所以断绝了和朋友的交往,忘却了自己的家业,日夜考虑竭尽自己一点微薄的才力,努力尽到应尽的职分,以求得到主上的亲近和欢心。但是,事情的实际发展,竟如此大相径庭。我和李陵同在朝中任职,平素并无深交。志趣不同,各走各的路,从未在一起喝过酒,联系过感情。然而我观察他的为人,是一个能够自守节操的奇士,事奉父母很孝顺,与人来往有信义,在钱财面前很廉洁,进退讲礼义,能分别尊卑长幼,有谦让之礼,并且恭敬节俭,屈己下人,常常想着奋勇当先,为国家的急难而献身。从他平素的志气和抱负看,我认为有国家名士的风范。他作为臣子能冒着万死一生的危险赶赴国家之难,已经十分不凡了。如今行事稍有不当,那些只求保全自己和妻子儿女的大臣,随即夸大李陵的过失从而构成大罪,我的确为此痛心。况且李陵统率的步卒不满五千人,深入敌人重兵之地,足踏敌庭,犹如将食饵送入虎口,向强悍的胡人四处挑战。面对匈奴的百万之师,与单于连续作战十余天,杀死的敌人超过自己军队的数目,敌人救死扶伤都来不及,匈奴的头领们为之震颤。于是,出动左贤王、右贤王各部,发动所有能拉弓射箭的人,举国人马进攻围困李陵。李陵孤军转战千里,箭尽路绝,援救部队未到,士兵死伤累累。然而李陵一声慰问招呼,士兵无不奋起,人人感激涕零,抹去满脸的鲜血,强咽悲愤的泪水,张开无箭的空弓,冒着敌人的尖刀白刃,向北冲杀,与敌人拼命。李陵没有覆没时,有使者来报急,但朝廷的公卿王侯都在向皇上举杯祝贺。以后几天,李陵战败的书信送到,主上为此吃饭没有滋味,听朝打不起精神,大臣们忧虑恐惧,不知如何是好。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地位卑贱,看见主上极度悲伤,确实想献出我的款款愚忠。认为李陵平素与将士们相处,自己不吃甘美的食物,将不多的东西分给大家,因而能得到大家的拼死效力,即使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身陷敌围战败,但是观察他的用意,是想寻找机会以功抵罪报答汉家。事情已经无可奈何,但他所给予敌人的打击和重创,功劳也足以向天下昭示了。我怀着这些想法打算陈述,但没有机会。适逢主上召见询问,即按此意叙说了李陵的功劳,打算使主上心境开阔起来,也堵住对李陵的怨恨之辞,但未能说明白。明主没能深加理会,反认为我是存心毁谤贰师将军李广利,而为李陵辩护游说,于是将我下到大理司治罪。我的款款愚忠,最终也没能向皇上表白,狱吏因而定为诬上之罪,主上并同意了狱吏的判决。我家境贫寒,钱财不足以赎罪,朋友们没有人相救,主上左右的近臣不为我说一句话。人非木石,而我只能和狱吏为伍,囚禁在监牢之中。能向谁诉说心中的冤苦呢?这些都是少卿您所亲眼看见的。我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是这样吗?李陵既已活着投降,败坏了他的家声,而我又被拘于蚕室,接受宫刑的耻辱,更被天下人耻笑。可悲啊!可悲啊!事情不容易用一二句话对世俗人们说清楚。我的先人没有立下受封剖符和铁券的功劳,可以作为后世子孙免罪的凭证。而是掌管文史的记载、天象的观测,近于卜人和祝人一类,本来就是供主上戏弄的对象,就像乐师、戏子一样被养着,是世俗所轻蔑的。即使我依法被杀,也如九牛失去一毛,与死一只蝼蛄、蚂蚁有什么不同?而且世人又不会把我和为节操而死的人比同,只是认为智尽计穷,罪责难逃,最终只有一死罢了。为什么呢?平素自己用来立身于世的行为造成的。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死的目的、方式不同。最上等的,是不使祖先受污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污辱,其次是不使脸面受污辱,其次是不使言辞受污辱,其次是屈膝下跪受辱,其次是换上囚衣受辱,其次是戴上刑枷杖打鞭笞受辱,其次是剃光头发、铁圈束颈受辱,其次是毁坏肌肤、折断肢体受辱,最下一等的就是腐刑受辱,这是极限了。古书上说:“刑罚不可对大夫以上的人使用。”这是说士者的节操不可不加以磨砺。猛虎处在深山里,百兽惊恐,到它落入陷阱、关在圈栏里时,便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长时间威慑和束缚逐渐形成的。所以士人中有在地上画圈为牢而决不进入,削木头作为狱吏而绝不对答,这是由于抱定了绝不受辱的意念。如今我手足交叉,戴着枷锁镣铐,裸露肌肤,遭受杖击鞭打,囚禁在牢狱之中。在这时候,见到狱吏就磕头碰地,看见狱吏便胆战心惊,不敢出气。什么原因呢?是长时间的威慑束约形成的。到了这种地步,还说没有受辱,只是强要脸面罢了,还有什么尊贵可言呢!况且周文王是一方诸侯之长,曾被拘留在牖里,李斯是秦国丞相,身受五种刑罚;淮阴侯韩信是王,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都是坐北朝南称孤道寡的王,却都被逮捕抵罪;绛侯周勃诛灭诸吕外戚,权力超过春秋五伯,被囚禁在清室中;魏其侯窦婴是大将军,身穿赭色囚衣,戴着木枷镣铐;季布曾当过朱家颈套铁圈的奴隶;灌夫在居室遭受过凌辱,这些人都是身为王侯将相,闻名邻国的人,及到获罪落入法网,都不能横下心来自杀。人活在尘世之中,古往今来都一样,在哪里能不受屈辱呢?由此说来,勇敢和胆怯,强盛和懦弱,都是客观情势决定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况且人不能在法律判决之前自杀,而是逐渐意志衰颓,到了刑杖相加的时候,才打算为保持节名而自杀,这不也太晚了吗?古人所以看重对大夫施用刑罚的原因,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吧。人之常情没有不贪生恶死的;必定要挂念父母,眷恋妻子儿女,至于被义理所激发的人不是这样;而另有不得已的原因。如今我非常不幸,早年失去父母,没有同胞兄弟,孤身一人独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子儿女如何呢?况且真正勇敢的人不一定为节操而死,懦夫仰慕义礼,何尝不以此自勉呢?我虽然怯懦想苟且活命,也还稍许懂得舍生就义的名分啊,何至于让自己甘心忍受囚禁和刑罚的污辱呢?况且奴仆卑妾还能做到自杀,何况我已到了不得已的地步呢?之所以能隐气忍辱苟且活着,幽禁于粪土之中而不忍离去,是因为自己的心愿还没有实现,不愿意庸庸碌碌地了结一生,而因文章著作不能向后世发表而抱恨啊!古代大富大贵而湮没不闻的人,无法全部记叙。只有卓越非凡的人才能见称于后世。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周易》;孔子受到困阻,不得志而撰作《春秋》,屈原遭到放逐才写成《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有《国语》传世,孙子受到膑刑,《兵法》一书才编成,吕不韦迁居到蜀地,才有《吕览》流传于世,韩非被囚于秦国,《说难》、《孤愤》才更有价值,《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这些人都是思想有郁结愁闷,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追述往事,希望后来的人能够了解他们的抱负。至于到了左丘明双目失明,孙子折断双脚那样的地步,终究无法被起用,便隐退下来著书立说,以此宣泄怨愤之情,希望通过垂留简册文章表明心迹。我不自量力,近年来用我这笨拙的文笔,搜罗天下散逸的遗闻旧事,考订事实,探索成功和失败、兴盛和衰败的道理,共一百三十篇,也想来探究上天和人的关系,沟通古今历史的变化规律,而成为一家之言。草草创作,尚未完稿,恰逢此祸,痛惜书稿没有完成,因此受极刑而没有怨色。倘若我著成此书,能将它藏在名山之中,能流传于都会城邑的人们手中,那我就抵偿了先前辱身偷生的责难,即使被千刀万剐,岂能有什么悔恨。然而这一切只可以对智者讲诉,难以对一般人说啊。况且在负罪受刑的情况下,很不容易处世。下面的人多有诽谤议论,我因为说话遭遇此祸,深为乡里人耻笑,玷污辱没了先人,还有什么脸面再上父母的坟墓去呢?即使经历百代,耻辱只会更加深重罢了。因此忧思难当,回肠九转,居家则精神恍惚,若有所失;外出便不知所往。每当想到这个耻辱,未曾不肩头发汗沾湿衣裳。我是宫禁中的宦者,怎么可能藏身于岩穴过隐居生活呢?所以只有暂且随俗浮沉,与时俯仰,以达到迷惘昏惑的境界。如今少卿却用推荐贤能引进士人来劝导我,不是同我内心深处的想法相违背吗?现在即使想修饰矫正,用巧言掩饰,也毫无益处,不能取信于世俗,恰恰只会招致羞辱罢了。总之,只有到死那天之后,是非才能论定。这封信不能表达我的全部意思,只是大略陈述一下我的短浅之见。

司马迁死后,他的书渐渐流传下来。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平通侯杨恽追述司马迁的书,于是公布于世。到了王莽时候,封赐司马迁的后人,爵号为“史通子”。

班固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起初,继续其父班彪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开始编撰《汉书》,后被人告发私改国史下狱,经其弟班超上书力辩获释。后召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继续《汉书》的编著工作。历20余年,基本完成。《汉书》简练整饬、详赡严密,作为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作为史传文学,对后代史学、文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一些人物传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行,接触到人民的疾苦,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描写具体、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班固善辞赋,有《两都赋》、《幽通赋》等。

班固九岁的时候,便能撰文诵读诗赋。及到年长,便博览群书,对诸子百家、各种学术流派的观点无不加以深入研究。他治学不是固定师从某一种学说,也不着重辨析章节句读,只是领会其中的大义罢了。他性格宽厚容人,不以才学过人自恃。各位学者由此敬慕他。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从京师回到家乡。班固认为班彪所撰作的《史记后传》很不详尽,于是潜心研修,深入思考,打算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不久,有人给显宗皇帝上书,告发班固私自改作国史,诏书下到郡里,遂将班固拘捕押到京兆关入狱中,家中的书稿也全被抄去。先前,扶风人苏朗因伪造帝王受命的图谶,被关入狱中死去。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府拷打审讯,不能自己表白清楚,于是策马赶到京城上书,得到显宗皇帝的召见。班超向显宗皇帝详细说明了班固著述史书的意图。这时,郡府也送来了班固的书稿。显宗皇帝看后,认为班固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便征召班固到校书部,任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了《世祖本纪》。后提升为郎,典校秘书。班固又撰写了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人物事件,作成列传、载记二十八篇,给汉明帝奏上。明帝又命他完成先前所撰著的史书。

班固认为汉室是继承唐尧的气运,才建成帝业,到了六世汉武帝时,司马迁才追述汉代的功德,独自撰写了本纪,编于百王之后,与秦王、项羽之辈并列在一起。太初以后,便成空缺没有记载,所以班固研究前人的记叙,汇集所听到的遗闻轶事,撰成《汉书》。《汉书》从汉高祖元年(前206)开始记述,迄止于地皇四年(23)王莽被杀,共记载了汉朝12代皇帝,230年的历史。综述他们的生平事迹,以《五经》作引证说明,上下洽合,首尾通达。作帝纪、表、志、班固像传共一百篇。班固自水平中年受诏开始编撰,潜心研究勤奋写作了20余年,到建初年间才完成。该书一问世,就受到十分的重视,学者无不赞诵。

自从班固任为郎后,便被皇帝亲近。当时京师洛阳建起了宫殿,修缮了护城壕,然而关中的父老还企望朝廷西迁长安。班固有感于以前司马相如、寿王、东方朔等人,撰作辞藻华丽的辞赋,最终归于劝谏的方法,于是作成《两都赋》。赋中盛赞洛阳都城之美,转而驳斥了西来宾客崇尚侈靡的谈论。

及到汉章帝喜好文辞,班固更加受到宠信,多次进入宫廷陪同章帝读书,有时一连几日。每次陪同章帝巡行、游猎,便献上诗赋赞颂。朝廷有大事商议时,章帝便让他对公卿大臣发问,在殿前辩论。得到的赏赐和恩惠特别丰厚。班固自认为有两代的才学,职位不过是郎,有感于东方朔和扬雄的议论,认为自己没有生在苏秦、张仪、范蠡、蔡泽的时代,便写作了《宾戏》自我宽慰。后提升为玄武司马,章帝召集各位儒生博士讨论《五经》异同,作《白虎通德论》,命班固将此事记载下来。

当时,北匈奴单于派遣使者来汉朝贡献礼品请求和亲,皇帝召集百官询问对策。参加讨论的人有的认为“匈奴是狡诈之国,没有内附之心,只是因为畏于汉朝的威武神灵,并想借以震惮南匈奴,所以希望汉朝派出使者回访,以便稳住众叛亲离的局面。现在如果派遣使者前去,恐怕会失去南匈奴与汉朝的睦邻友好关系,而使北匈奴的狡诈之计得逞,不能同意。”班固议论说:“我自己思考,汉室兴起以来,已经一百多年了,但被夷狄所扰,战争不断,特别是匈奴战事最多。平定防御匈奴的办法、途径不同,或者修文与之言和,或者用武力征服他们,或者屈尊卑下使他们就范,或者使他们臣服送来人质。虽然屈就和伸张没有常规,而要因时而异,可是没有拒绝放弃,不和他们接触的先例。所以从建武时起,重修旧典,多次派出重要使节,前后相继不断,到了建武末年,才暂时断绝来往。永平八年(65),复议与匈奴交往。可是朝廷内为此争论多日,翻来复去讨论不休,多数认为为难,少数认为不难。先帝高瞻远瞩,前后权衡,终于再次派出使节,同前代一样处理。以此推论,没有哪一个朝代不与匈奴修好的。如今乌桓来到朝廷,带着翻译,行礼跪拜,康居、月氏也从远方来到。匈奴分裂,单于大王也来请降,三方归顺臣服,不是因为汉朝使用了军事威力,实在是国家与神明相通的自然征兆。臣愚蠢地认为应该依照旧例,再次派遣使者出使匈奴,这样向上可以接续宣帝五风三年(前55)、甘露元年(前53)匈奴称臣朝会之事,向下不失建武、永平年间暂停交往的大义。匈奴使者再来,然后我们的使节再去,既可表明中国最讲忠义和信用,而且让他们知道圣朝的礼仪是不轻易改变的,岂能猜疑诈探,辜负了汉朝的二片好意?拒绝他们而不知其利,与之交往而不知其害。假设以后北匈奴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能够兴风作浪,到那时再去请求和他们交往,将能得到什么呢?不如趁着现在施加恩惠,作为当前和长远之计。”

班固又撰作了《典引篇》,叙述汉室的功德,认为司马相如的《封禅赋》,文辞靡丽但不用典故,扬雄的《美新赋》,虽然用典较多,但史实失真。自认为《典引篇》是其中最完美的作品。

班固后来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兵征讨匈奴,任班固为中护军兼参议。北单于听说汉朝大军出征,派遣使者暂居居延,打算按照呼韩邪的旧例与汉朝和好,朝见汉朝皇帝,请派重要使节出访。窦宪派遣班固代中郎将职务,率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恰逢南匈奴攻破北匈奴王庭,班固到了私渠海,听说匈奴内乱,率军返回。后来窦宪败亡,班固首先受到牵连,免去官职。

班固对孩子不加管教培养,几个孩子都不遵守法律,官吏对他们很难办。起初,洛阳令种兢曾经出行,班固的家奴冲撞了种兢的车骑。官吏用木棍赶他,班固的家奴酒醉大骂,种兢大怒,但畏惧窦宪不敢发作,将怒气憋在心里。到窦宪的门客都被逮捕拷问时,种兢便借此拘捕了班固,不久班固便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汉和帝颁布诏书免去种兢的官职,处死狱吏。

班固所著《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纪、论、议、六言,流传在世的总计41篇。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是三国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早年曾以才学为曹操所器重,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睿相继为帝,遭受猜忌,郁闷而死。诗歌以五言为主,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主要抒写其政治理想和建功立业的抱负,少数篇章也反映出时局动乱和社会残破的面貌;后期作品则主要表现其受压抑的遭遇,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抒发他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之情。其诗形象生动、描写细致、语言自然而绮丽,通篇布局严谨,表现了“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的风格特色,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他也善辞赋,《洛神赋》较著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集有《曹子建集》传世。

曹植十多岁的时候,便能诵读《诗经》、《论语》及辞赋几十万字,擅长于写作。太祖曹操曾经看过他的文章,对曹植说:“这是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跪下回答说:“出口立论,下笔成章,我愿意当面考试,何必要请别人代写文章?”当时邺城铜爵台刚刚建成,太祖叫几个儿子全都登上铜爵台,让他们分别作赋,曹植提笔而成,文章十分精彩,曹操十分惊异。曹植性格宽简平易,不注重威仪,所用的车马、服饰也不追求华贵绮丽。每次进见父王和回答问题,随口即能作出答对,因此,特别受到曹操的宠爱。建安十六年(211),封为平原侯。十九年(214),改封为临淄侯。曹操征伐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临行前勉励他说:“我从前做顿丘令的时候,年龄是23岁,回想当时的所作所为,至今无悔。你今年也23岁了,不可不努力啊!”曹植因才学过人受到曹操器重,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人又都依附于他,曹操犹豫不决,有好几次几乎要立他为太子了。但曹植处事任性,不加约束,饮酒也不节制。文帝曹丕善于使用权术,能够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宫人和曹操手下的人都为他游说,所以曹操不再犹豫,就把曹丕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二年(217),给曹植增加采邑五千户,加上原有的共一万户。曹植曾经乘车在驰道中间行驶,并打开只有帝王车驾出行才能打开的司马门,驾车而出。曹操大怒,掌管车驾之事的公车令被治罪处死。由此,太祖加重了对诸侯的法律禁令,曹植也一天天地失去宠爱。太祖从头到尾地考虑了发生的变故,因为杨修颇有心计,并且又是袁术的外甥,于是将杨修论罪处死。曹植更加从内心感到自己不安全,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代理征虏将军,打算派他前去援救曹仁,召他前来交待有关事情。曹植酒醉没能前去接受任命,于是曹操后悔并将此事作罢。

文帝曹丕即王位后,杀了丁仪、丁廙及其家族中的男人。曹植和其他诸侯王都回到自己的封国。黄初二年(221),监国谒者灌均迎合曹丕的意旨,奏报说:“曹植酒醉时行为悖逆怠慢,无理拦劫威胁朝廷使者。”主管官员请求对曹植治罪,文帝因太后的缘故贬曹植为安乡侯,当年又改为-城侯。黄初三年(222),封为-城王,采邑二千五百户。

黄初四年(223),改封雍曹植像丘王。

黄初六年(225),文帝曹丕东征,返回时经过雍丘,来到曹植宫中探望,给曹植增加采邑五百户。太和元年(227),徙封到浚仪。二年(228),又回到雍丘。曹植常常独自愤恨抱怨,认为自己的雄才大略无处发挥,曾上书请求考试任用。

太和三年(229),徙封到东阿。五年(231),曹植再次上书请求与亲戚问候往来,向皇帝陈述道:“我听说天之所以称为至高无上,是因它无所不覆盖;地之所以称为广大无边,是因它无所不负载;称日月为光明,是因它无所不照耀,称江海为博大,是因它无所不容纳。所以孔子说:‘恩德浩大啊,帝尧!只有上天最为广大,只有帝尧效法上天。’上天的恩德施于天下万物,可以说是浩荡无边了。尧帝教化天下,先从亲人开始,再推及到疏远的人,从近旁推及到远方。古代书传上说:‘尧帝能够任用贤人,使九族和睦,然后才能使百官定姓别族,’到周文王时也推崇唐尧的教化,《诗经》上说:‘周文王先以礼法对待妻子,推及兄弟,再用来治理国家。’所以他形容和美,受到诗人的赞咏。从前周公痛心于管叔、蔡叔不能同心同德,广为分封亲族之人,用以作为朝廷的藩国屏障。史籍记载说:‘周朝举行盟会,排列位次,都是以同姓居先,异姓为后。’的确体现了骨肉恩情,即使有小差错,但也不致疏远,亲近亲人的情义实在笃厚牢固。没有能行大义却不尊重他的君主的人,也没有能行仁义却遗弃他的亲族的人。陛下效法唐尧的恭谨明达,效法周文王小心谨慎的美德,恩惠遍施后宫之人,九族之亲都受到恩宠,群臣百官争相效命,在上治理国家不荒废公务,在下可以和宗室私亲联络感情。亲族的伦理关系沟通融洽,喜庆丧吊可以表达问候之情,真可谓是以恕道要求自己,并用来治理人民,广施恩德的人了。至于我,人际关系完全断绝,在政治清明时代却受到禁锢,我暗自悲伤啊。不敢奢望结交朋友,再去修行人情世理,排论人伦次第。最近连姻亲都不能联系,喜庆丧吊完全废除。恩情如此背离,甚过陌生路人,隔阂之深,超过胡人、越人。现在我因权宜之制,永无进朝晋见陛下的希望,至于思念皇帝陛下,情绕宫廷,只有神明知道我的感情。可是天意如此,能说什么呢?退而想到各诸侯亲王也都常常怀着忧戚相关,希望兄弟聚首的心情。愿陛下能速下诏书,使各封国之间,能互通音信,四季节日,互相往来,以叙骨肉情谊,成全兄弟的义理。妃妾的家人,也能馈赠润发的油脂,每年再多与家人团聚一次。诸侯王在被接见、任官方面的待遇也能和外戚和百官等同起来。如果这样,那么古人所赞叹、《诗经》所咏颂的当再存于当今圣世了。我独自思索反省,是个毫无用处的人。看到陛下所提升任用的人,如同把我当作异姓人,而我暗自思量并不比在朝人士差。如能允许我摘下远游冠,戴上武官帽,解下红绣带,佩上青绣带,担任驸马、奉车之类的一个官职,在京城住家,手执马鞭,帽边插笔,天子出游,随从于前后;天子返回,侍奉于京师;圣上发问,承应答对;侍居左右,拾遗补阙,这就是我赤诚之心的最大愿望,梦寐以求的理想。我追慕《鹿鸣》所描述君臣欢宴的情景,经常吟咏《常棣》中兄弟不是外人的告戒,思索《伐木》求友的意义,最终感怀《蓼莪》父母之恩难以报答的悲哀。每逢兄弟相会的四季时节,倍感孤独寂寞,左右只有奴仆,面前只有妻子儿女,高谈阔论没有人听,精辟见解不能陈述。未尝不是听到音乐就抚心悲痛,举起酒杯就长长叹息。我以为犬马的诚心不能感动主人,有如人类的真诚不能感动苍天。杞梁战死,其妻向城而哭使城墙崩塌;邹衍尽忠,但君王却把他下狱,邹衍仰天而哭,虽是夏天,却降下霜雪。我当初相信这些,但以我的心相比,那些不过是些虚话。犹如向日葵倾向太阳,虽不能得到阳光回照,然而倾向之心是真诚的。我暗中自比为向日葵,能赐给天地般恩泽,日月般光明的人,其实正是陛下。我见到《文子》上写道:‘不要开始有福,不要抢先临祸’。现在大家互相疏远隔阂,兄弟同样担忧,我独自发出倡议,实在是不希望在圣明之世仍有人蒙受不到恩泽。如果有人蒙受不到恩泽,必在心中怀有极大的怨愤。所以《柏舟》上有‘天啊’的怨言,《谷风》上有‘我被抛弃了’的感叹。以前伊尹以不能辅佐他的君王成为尧舜一样的圣君感到羞愧,孟子说:‘不以舜侍奉尧的样子侍奉他的君主的人,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我愚笨无才,本不是虞舜、伊尹一样的贤臣,但我想使陛下圣世如唐尧时代太平和睦,如同周文王之治,恩德更加显著,却是出于我对陛下的一片忠诚。我追求这一理想的殷切心情,确实像鹤企是仰颈而望,再次上书陈述,是希望陛下或许能够认真听取考虑。”

这一年冬天,明帝曹睿下诏让各诸侯王于太和六年(232)正月来京朝会。当年二月,把陈地的四个县封给曹植,封其为陈王,食邑三千五百户。曹植每每想要请求另外进见,单独与明帝谈话,讨论有关时政问题,希望有幸能被试用,最终也没能实现。回到封国后,怅然绝望。当时的法律规定,如果诸侯国已经自行窘困,幕僚属官只配给商贾和才学平庸的人,士兵只配给老弱病残,最多不超过200人。又因曹植以前的过失,每每再减半,11年中三次迁封,经常默默愁苦,遂发病去世,时年41岁。遗嘱让薄葬。以小儿子曹志,作为保家之主,打算立他为嗣。起初,曹植登上鱼山, 望东阿,喟然长叹,有在此终老一生的心意,于是在此处营建陵墓。儿子曹志为继承人,迁封济北王。景初中魏明帝下诏书说:“陈思王虽然有过失,但他克制自己谨慎行事,以弥补以前的缺失。况且从年少时起直到去世,书卷不离手,实在难能可贵。现收回黄初年间官员们上奏曹植的各条罪状,公卿以下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和大鸿胪寺都要把以前曹植各条罪状清除干净。抄录曹植生前所著颂、赋、诗、铭、杂论共一百余篇,作为副本收藏于皇宫内外。”曹志几次增加食邑,连同以前总计990。

建安七子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孔融(字文举),王粲(字仲宣),陈琳(字孔璋),刘桢(字公干),徐干(字伟长),阮瑀(字元瑜),应玚(字德琏)。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生活于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之中,后期都先后依附于曹操。主要作品有王粲的《七哀诗》、《登楼赋》,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刘桢的《赠从弟》等。“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如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而王粲诗赋散文“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同时七子又都具有梗概多气的建安风格。七子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做出过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竹林七贤

三国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称,即谯国嵇康、陈留

阮籍

、河内山涛、河南向秀、沛国刘伶、陈留阮咸、琅邪王戎。语见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

嵇康

寓居河南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七贤都崇尚老庄,纵酒交游,但七人的思想倾向也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服膺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也比较明显。七人在文学创作上成就不一,以阮籍、嵇康为高。阮籍的五言诗,嵇康的散文,在文学史上都占重要地位。向秀的《思旧赋》,篇幅虽短,但感情深挚。刘伶有散文《酒德颂》。阮咸精通音律,善弹琵琶,但文学作品很少。山涛(字巨源)、王戎所遗留下来的著作文学性也不高。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历任尚书郎、从事郎中,魏高贵乡公时封关内侯,任散骑常侍。曾慕步兵营人善酿酒求为步兵尉,故世称阮步兵。与稽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早年好读书,有济世之志,但生活在魏晋易世之际,司马氏与曹魏政权争夺激烈,社会政治黑暗,抱负难于施展,于是,常用醉酒的办法消极反抗司马氏专横,在复杂的斗争中保全自己。其诗文都颇有成就,尤擅长五言诗,代表作为《咏怀》82首,表现嗟生忧时,苦闷彷徨的心情,诗风悲愤哀怨,隐晦曲折,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很有影响。后世辑有《阮步兵集》。

阮籍容貌奇伟,气质恢宏豪放,神态高傲自得,性格放荡不羁,但喜怒之情从不流露于脸色。有时闭门读书,数月不出家门,有时登临山水,流连数日忘记回家。博览群书,尤其喜好《庄子》、《老子》。嗜好饮酒,能吹口哨,还擅于弹琴。在他高兴得意之时,竟能物我两忘,当时的人都说他痴呆。只有同族哥哥阮文业常常赞叹佩服他,认为比自己强。由此,大家都说阮籍是个不同寻常的人。

阮籍曾经跟随叔父到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他来相见,阮籍整天不说一句话,王昶认为自己不能揣度他。太尉蒋济听说他才智出众,征召他作官,阮籍来到署府上书说:“明公您以高尚的品德,居三公之高位,现在英雄豪杰翘首以待,俊杰贤能争相进取。你到任那一天,人人都自以为能被任为僚属,任命书一下,我却是第一名。从前卜商在西河讲学,魏文侯手持扫帚迎侯,以示尊重。邹衍居住在黍谷山的北面,而齐昭王亲自陪乘,作车上的侍卫。穿布衣系草绳的贫寒士人,孤立无助,王公大人之所以对他们以礼相待,为的是保持道统。而如今我阮籍没有邹衍、卜商那样高深的学问,只有粗陋的缺点,侥幸被您选中,不才无能担当。况且我正准备去东面高地的南坡上耕种,交纳黍稷作余税。我体虚多病,脚又没劲,补缺官吏的征召,不是我所能胜任的。乞求收回任命,以使您的征召更为清明生辉。”起初,蒋济恐怕阮籍不到,看到信后十分高兴,派遣士兵迎接他,但阮籍已经离去,蒋济大为恼怒。于是乡亲们都来劝说阮籍,他才去就职。后来又借口有病卸职回家。之后又被任为尚书郎,时间不长就又借病辞去官职。到曹爽辅政时,征召他为参军,阮籍借口有病回绝,隐居于家乡田园中。一年多以后,曹爽被诛杀,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有远见。宣帝司马懿任太傅时,任命阮籍为从事中郎。到宣帝去世后,又被任为景帝司马师的大司马从事中郎。高贵乡公曹髦即位,封他为关内侯,转散骑常侍。

阮籍本来有匡时救世的志向,但身在魏晋易代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名人志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由此不参予世事,而以酗酒畅饮为常事。文帝司马昭起初曾打算为武帝司马炎向阮籍求婚,想和他结成亲家。阮籍大醉六十天,因不能与他说话而作罢。钟会数次向他询问政治时事,想借他的主张罗织罪名加害于他,但都因酒醉不醒而免除。到文帝辅政时,阮籍曾经和缓地对文帝说:“我以前曾经去东平游历,非常喜爱那里的风土人情。”文帝非常高兴,旋即任命阮籍任东平相。阮籍骑驴来到东平郡,拆除了府舍里的屏障,使里外能够相望,便于监督。政令清明简约,赴任十天就返回了京师。文帝提升他为大将军从事中郎。官署报告说有儿子杀死母亲的事,阮籍说:“杀死父亲还算可以,怎么能杀死母亲呀!”在座的人责怪他失言。文帝说:“杀死父亲,是天下最大的恶行,你认为可以吗?”阮籍说:“禽兽是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死父亲,是属于禽兽之类的人,杀死母亲,连禽兽都不如啊!”大家这才高兴地连声说对。

阮籍听说步兵厨营的人很会酿酒,贮有老酒三百斛,于是请求担任步兵校尉。他不问世事,虽然离开了辅佐职位,但还经常回府游玩,每有朝宴,必定参加。适逢文帝推让九锡之赐,公卿大臣要劝文帝即位,请阮籍撰写劝进的表章。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这件事。刚到将军府,差使来取表文,看见阮籍正伏在桌子上酒醉大睡。差使说明来意,阮籍顺便在书桌上写起来,让人抄在了纸上,没有任何改动。文辞清简壮丽,为当时人所看重。

阮籍虽然不拘泥于礼教,但谈吐玄虚深奥,不褒贬人物。他生性极为孝顺,母亲去世时,他正在和别人下棋,对方请求停止,阮籍留住对方非要下完不可。然后喝了二斗酒,一声哀号,吐出几升血。到他母亲快要入葬时,吃下一碗蒸肫肉,喝二斗酒,然后与母亲行礼诀别。说完告别的话,一声哀号,又吐血数升,因哀伤过度,几乎死去。裴楷前去吊唁,阮籍披头散发坐在地上,两腿分开前伸,醉眼呆呆地直视着他。裴楷吊唁完毕便离去,有人间裴楷:“凡去吊唁的人,主人哭,客人才行礼哭祭。阮籍既然不哭,您为什么哭呢?”裴楷说:“阮籍已然是世俗之外的人了,所以不崇尚礼法,我是尘世俗人,所以按礼仪行事。”当时的人赞叹两人做得都很得当。阮籍又能作出青眼白眼,见到礼俗之人,作出白眼,以示轻视。嵇事来吊唁,阮籍翻出白眼,嵇喜不高兴地离去。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后,就带着酒夹着琴去他家,阮籍十分高兴,才以青眼相见。于是,讲究礼法的人忌恨他如同仇人一样,但文帝每每能保护他。

阮籍的嫂嫂曾经回娘家探视父母,阮籍与他相见话别,有人讥笑他,阮籍说:“礼难道是为我而设的吗?”邻居家少妇面貌秀美,当炉卖酒。阮籍曾去喝酒,醉了便躺倒在她旁边。阮籍毫无避嫌,邻家少妇的丈夫看见也不起疑心。有位兵家女儿才貌双全,没有出嫁便死了,阮籍不认识她的父亲、哥哥,径直前往哭吊,尽哀之后才返回。他的外表放荡内心极为敦厚,做了许多这一类的事情。有时漫无目的地独自驾车外出,不走大道,车行到不能走的地方,就痛哭一场返回。曾经登上广武山,观看楚汉古战场,感叹地说:“当时没有英雄,才使这小子成名。”登上武牢山,远望京城十分感叹,于是作《豪杰诗》一篇。景元四年(263)冬去世,时年54岁。

阮籍能撰写文章,起初他并不留意。作《咏怀诗》八十余篇,受到世人的重视。著《达庄论》,叙述无为思想的可贵,由于文章太长,不作转录。

阮籍曾经在苏门山遇见孙登,想与孙登讨论自古以来凝神导气的养身之术,孙登全然不答理,阮籍因此吹着口哨离去。走到半山腰,听到有如鸾凤啼鸣一样的声音,在山谷中回啊,这是孙登在吹口哨。于是回来后写下《大人先生传》,大意如下:“世人所说的君子,只知道研修法律,遵从礼教,手持圭璧,循规蹈矩,做事情想的是不超越法轨,说话都是不着边际的原则话。年少时在乡里受到称赞,年长后名声传到邻国。向上打算爬上三公之位,向下想当州牧一类的高级官职。这些人难道没有看见裤裆里的虱子吗?它们逃避在裤缝中,藏匿在坏絮里,自以为是安全的地方,行不敢离开缝际,动不敢爬出裤裆,自以为有了行动的准则,然而一旦大火焚烧,老窝被烧焦了,群虱处在裤裆中不能出来。君子生活在世上,与处在裤裆中的虱子有什么区别呀!”这也是阮籍对人生的看法。

阮籍的儿子阮浑,字长成,有父亲的风度。年少时仰慕通达,不拘小节,阮籍对他说:“仲容已成为我一样的人,你不能再这样了。”太康年间,被任用为太子庶子。嵇康

嵇康,(224~263)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才华出众,与魏宗室通婚,宫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不满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坚决不予合作,遭钟会陷害,被司马昭以“言论放荡、害时乱教”之罪杀害。他是正始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诗文俱佳,散文成就尤高,具有思想新颖、笔锋犀利、善于论争、清俊通脱的特色。诗长于四言,《幽愤诗》较有名,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传世。

嵇康早年丧父,有奇才,志趣高远,落落不群。身长七尺八寸,言谈优雅,气度不凡,然而他却把自己相貌看得像土木一样,任其自然,不加修饰。人们认为他神采非凡,天质自然。性格淡然安静,清心寡欲,宽厚简阔,气量极大,能包容一切。学问不是靠老师传授,而是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年长以后喜好《老子》、《庄子》。与魏国宗室联姻,封为中散大夫。经常研修养身长寿、服食丹药的事,弹琴吟诗,心满意足。认为神仙是自然的禀赋,而不是靠积学所能达到的。至于调养得当,那么像安期生、彭祖之类仙人的长寿也可达到,于是著《养生论》。他又认为,君子是无私的。他的观点是:“真正的君子,心中不存有是非的标准,而行止却不违背‘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心平气静、意念虚清的人,不想着出人头地;风格高亮、心胸豁达的人,感情不被欲望所牵制。心中没有出人头地的想法,所以能超脱名利而任其自然,感情不被欲望牵制,所以能审悉贵贱,并且通达人情物理,人情物理随顺通达,所以能不违背‘大道’。超脱名利,听凭自然,所以心中不存在着是非之争。所以说君子是以不问是非为根本,以通达万物运作的道理为美德;说到小人,他们的错误是隐匿真情,违反‘道’。为什么呢?隐匿真情,夸耀争名,是小人最大的恶行;而意念虚清,与世无争是君子行为的准则。所以老子谈到大道,就说:‘到了无我的地步,我还忧患什么呢?’不以生命为贵的人,是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由此而言,圣人的用心,原来是心中无存是非了。所以说:‘君子行道,忘其自身’,这话很对。君子推行贤德,不先审查这贤德是否符合法度而后实行;任凭心性,没有邪念,不先讨论什么是善而后去正身;显露真情,心中无所矜持,不先讨论什么是正确而后去做,所以能傲然处之忘记了贤德,而贤德又每每符合法度。忽然听任本心,而心又与善相交;无心于是是非非,但做的事总是正确的。”《释私论》的内容大意如此,表达了他心中的寄托。因为志趣高远、情投意合的人难以得到,嵇康常常思求知心的朋友。能与他推心置腹有神交者只有陈留人阮籍、河内人山涛,同属一流的还有河内人向秀、沛国人刘伶,阮籍的侄子阮咸,琅邪人王戎、遂作竹林之游,世人所称“竹林七贤?”就是他们。王戎自称与嵇康在山阳共同居住了20年,从未见他脸上流露过喜怒之色。嵇康曾经游历山丘河泽,采集药材,碰上他得意,稍不经意就会忘记回家。时常有樵夫遇见他,都说他是神仙。嵇康在汲郡山中遇到了孙登,便从他交游。孙登沉默自守,不说什么话。嵇康临走时,孙登说:“您的性格刚正而有奇才,能免于灾祸吗?”嵇康又遇到王烈,一起进山。王烈曾经拣到一块甘甜稀软如饴般的软石髓,当即自己吃掉一半,另一半给了嵇康。但一会儿石髓凝固成石头。王烈又在石室中看见一卷绢书,急忙召呼嵇康去取,但绢书即刻又不见了。王烈于是感叹地说:“叔夜志趣嵇康像非凡但就是不能如愿以偿,这是命啊!”嵇康一心从道,有所感应,如此幽隐飘逸。

山涛将要提升官职,推举嵇康代替自己原来的职位,嵇康便给山涛写了一封信与之绝交,信中说:听说你打算推举我代替您的职位,虽然事情未成,但我由此得知您原来并不了解我。恐怕您独自做司马氏的官感到羞惭,要拉我当助手,有如厨师羞于一个人独自屠宰,而拉上祭师去搭伙一样。所以我给您详细谈谈我不能作官的理由。

老子、庄子是我尊敬的人,他们都曾经做过卑贱的吏职;柳下惠、东方朔是显达之人,也都安于低下的职位。我怎敢对他们妄加评说。还有孔子为了兼爱,不以执鞭赶车为羞耻,子文没有想当相的愿望,可是三次担任令尹的高官。这才是君子想救世济人的心意,是所谓“达则兼善天下”而始终不渝,“穷则独善其身”而自得无忧。由此看来,才能懂得以前唐尧、虞舜为君于世,许由隐居山林,张良辅佐刘邦统一天下,接舆行歌讽劝孔子归隐,都是同出一理。仰瞻以上君子,可谓是能够实现自己志向的人了。所以君子的各种行为表现、所走的道路极不相同,但所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顺其本性行事,各得其所,因此就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各任其性,各安其所的说法。吴公子季札认为子臧逃避立自己为国君的风格是高尚的,司马相如仰慕蔺相如的气节,从中寄托了自己的志向,同样不可强行改变。

我每次读《尚子平传》、《台孝威传》时,都感慨万分,仰慕这些隐士的为人。因少时丧父,体质瘦弱,被母亲和兄长所娇宠,不读经书。以后又读《老子》、《庄子》,更加放纵,所以使得求官上进之心日益减弱,放纵任性的情意愈加强烈。阮籍口不言别人过失,我每每想学他,但未能赶上。他纯真的天性超过常人,待人接物,绝无伤害之意。只是饮酒过度,最被维护礼法的人憎恨如仇,受人弹劾。幸赖有大将军司马昭的保护。我不如阮籍贤能,而只有傲慢懒散的缺点,又不懂得人情事理,不会随机应变;没有石奋的恭谨,而有好发议论,直言尽情、不知避讳的毛病,待人接物时间一长,自己的毛病和过失会日渐增多,虽然想不出现灾祸,难道能做得到吗?

又听道士说过,服食白术和黄精,可以使人长寿,我特别相信这些。游山水,观鱼鸟,心里十分高兴。一去当官,这些乐事便会作罢。怎么能舍弃我所乐意做的事,而去从事我所惧怕的事情呢?

况且人与人相知,贵在了解对方的本性,随顺其天性而成全他。大禹不逼迫成子高作诸侯,成全他躬耕田野的志向,孔丘不向卜商借伞,是为了不暴露他的缺点,近有诸葛亮不强迫徐庶入蜀的美谈,华歆不强迫管宁作卿相的故事,这可以说是能自始至终相知,是真正相互了解了。我自己已经认真考虑好,如若路尽途穷也就罢了,请您不要强迫委屈我,使我处于绝境。

我最近死了母亲和兄长,失去了他们的疼爱,心境常常凄凉悲切。女儿才13岁,儿子才8岁,尚未成人,何况又多病;看到这些就感到悲伤,还能说什么呢?如今只希望守在陋街小巷,教养子孙,不时与亲朋旧友叙说离别之情和平生往事,饮一杯酒,弹一曲琴,心愿就满足了,怎么可以看见宦官还说什么贞洁与否呢?你若强迫我共踏仕途,希望把我拉到官场,时常共作欢乐,一旦强迫我,必引发狂病。若不是有深仇大恨,不至于这样做。已然向您解释清楚,并以此作为绝交。

此信一公开,为官者便知道嵇康不可能用官位来管束了。

嵇康天赋极其灵巧并且喜好打铁,家中有一棵柳树,枝叶茂盛,于是在柳树周围挖沟蓄水,每到夏天,在树下打铁。东平人吕安佩服嵇康的高远情致,每每想念,便从千里之外驾车前来,嵇康对他极其友善。后来,吕安被他哥哥冤枉牵连,因事入狱。嵇康为吕安辨白,也遭诬陷,逮捕入狱。嵇康平生言行谨慎,却一旦被捕入狱……

当初,嵇康家境贫寒,曾经和向秀一起在大树下打铁为生,自食其力。颍川人钟会,是一个贵族公子,精明干练并且有善辩之才,特意前往拜访嵇康。嵇康不以礼节接待,继续锻打不停止。钟会等了好一会儿离去,嵇康说“听到什么而来了,见到什么而走了?”钟会说“听到了所听到的而来了,看见了所见到的而去了。”钟会由此怨恨他。嵇康入狱后,钟会对文帝司马昭说:“嵇康如一条卧龙,不可起用,您对天下事没什么可忧虑的,看来只有嵇康让人忧虑。”并诬陷说:“嵇康想帮助毋丘俭反叛,多亏山涛不听,他才没有行动。从前,齐国杀华士,鲁国诛少正卯,实在是因为他们危害天下,扰乱礼教,所以圣贤杀掉他们。嵇康,吕安等人言论放肆,诋毁礼仪法典。帝王不应容忍他们,应该借机除掉他们,以使风俗淳正。”司马昭宠信钟会,于是将嵇康、吕安一起杀掉。

嵇康将要在东市行刑,太学生三千人请求拜嵇康为师,赦免嵇康,司马昭不准。嵇康回头看看日影,要了一把琴弹奏起来,说:“从前,袁孝尼曾经想跟我学《广陵散》,我每每吝惜,不肯教授,《广陵散》从今要断绝了。”当时嵇康才四十岁。海内之士,无不为他感到痛惜。司马昭不久醒悟,感到遗憾。嵇康曾经在洛阳西游览,夜晚露宿华阳亭,抚琴而弹。半夜时分,忽然有客来到,自称是古人,与嵇康一起谈论音律,言辞至为清楚动人,并抚琴弹奏起《广陵散》,声调绝伦。于是把《广陵散》传授给嵇康,并让嵇康发誓不传别人,也没说出自己的姓名。

嵇康善于谈理,又能撰写文章,他的高远情趣率真而玄妙深远,撰上古以来名家学士所作的传赞,想使这些人在千年之后,如知心朋友一样展现在世人面前。又撰作《太师箴》,也足以用来彰明帝王的治国之道。又作《声无哀乐论》,极有条理……

陆机

陆机(26l~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西晋文学家。祖父陆逊,父陆抗,皆三国名将。吴亡,居家勤学。后与弟陆云同至洛阳,成为太康文坛最著名的作家,曾作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及成都王司马颖征伐长沙王司马义,任用陆机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兵败遭谗,被司马颖杀害。其诗追求词藻和对偶,且多拟古之作,所作《拟古诗》十二首名重一时。也善骈文,《吊逝赋》、《吊魏武帝文》较有真情实感,凄惋动人。所作《文赋》是重要的文学论文,在文学史上首次提出把创作的过程、方法、形式、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陆士衡集》。

陆机身高七尺,声音宏亮如钟。少年时便才华出众,文章名冠天下。对儒家说教铭刻在心,不做不符合礼教的事情。陆抗去世后,陆机接管父亲的部队担任牙门将。20岁的时候东吴灭亡,便回到老家居住。十年之间,闭门不出,发愤苦读。因孙氏家族统治吴国时,祖父、父亲二代为吴国辅国将相,对江东立有大功。他痛切地感慨于孙皓继位而亡国的悲剧,于是论述孙权之所以得江东、孙皓之所以亡东吴的陆机像原因,又想记叙祖父、父亲的功劳业绩,便写作《辨亡论》二篇……

到太康末年,陆机与弟弟陆云一起去洛阳,拜见晋太常张华。张华素来尊崇陆机,所以见面时有如故友相识,说:“讨伐吴国的战役,最主要的收获是得到了你们二位俊杰。”又曾去拜见侍中王济。王济指着羊奶对陆机说:“你们吴中之地有什么与此匹敌?”陆机答:“千里湖的菁菜羹,其味甚美,无需用盐豉调味。”被当时人称为名对。张华把他们推荐给晋朝中有权势的人。后来太傅杨骏征召陆机为祭酒。杨骏被处死以后,陆机连续晋升官职任太子洗马、著作郎。范阳人卢志在众人中间陆机说:“陆逊、陆抗与您的关系是亲近还是疏远?”陆机答道:“就像您和卢毓、卢珽的关系一样。”卢志不说话了。陆机得到起用后,陆云曾对陆机说:“异国极其遥远,人都不熟悉,为什么到这儿做官?”陆机说:“我们的父亲、祖父名扬四海,你难道不知道吗?”议论的人都以此话判定二陆的优劣之分。

吴王司马晏出镇淮南,任陆机为郎中令。又升为尚书中兵郎,转任殿中郎。赵王司马伦临朝辅政,引荐陆机担任相国参军。后又因参予诛杀贾谧有功,赐封为关中侯。司马伦行将篡位,任命陆机为中书郎。司马伦事败被处死后,齐王司囧认为陆机曾在中书任职,怀疑他参与起草了皇帝的九锡文及禅让帝位的诏书,于是逮捕陆机等九人交付廷尉。幸亏成都王司马颖、吴王司马晏一起相救,陆机才被减罪,由死刑改为戍边。后又遇到大赦而作罢。

起初,陆机有一条很健壮的狗,名叫黄耳。陆机十分喜爱它。当他寓居京师以后,很长时间没有收到家信。陆机便笑着对这只狗说:“我家毫无音信,你能带着我的信去取消息吗?”狗摇着尾巴发出叫声。陆机于是写了一封信放在竹桶中,把桶挂在了狗的脖颈上。狗向南寻路奔去。遂到了他家,得到回信返回洛阳。这以后陆机用这种方法与家中联系成为常事。当时中原多灾多难,顾荣、戴若思等都劝陆机返回吴地,陆机自恃才学名望,况且他的志向又在匡时济世,因此没有听从。

当时成都王司马颖不以功臣自居,对属下多方慰劳谦逊有礼。陆机既感激他保护之恩,又看到朝廷屡屡发生变乱,认为司马颖肯定能够振兴、稳定晋朝政权,于是便委身投靠了司马颖。司马颖命他参与大将军的军政事务,保举他为平原内史。太安初年,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义,授予陆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职务,统帅北中郎将王粹、冠军将军牵秀等各路大军二十余万人。陆机三代为将,已为道家所忌讳,又是在司马颖门下寄居,充任幕僚,地位骤然处于各位将领之上,因而王粹、牵秀等都心怀不满,坚决要求解除陆机的大都督职务,司马颖不同意。陆机同乡人孙惠也劝说陆机将都督职位让给王粹,陆机说:“那样将要说我是首鼠避贼,迟疑不决,正好加速招致灾祸。”于是出发。司马颖对陆机说:“如若功成事定,就封你为郡公的爵位,升任台司,将军一定要努力啊!”陆机说:“从前齐桓公任用夷吾,才建立了霸主之功;燕惠王猜疑乐毅,因而丧失了既成的霸业。今日之事成败与否,在于您而不在陆机我啊。”司马颖的左长史卢志存心陷害陆机,对司马颖进谗言说:“陆机把自己比作乐毅,把您比作昏主。自古以来都是君王命令将领调动部队,没有臣下超越君主的权力而能成事的。”司马颖没有说话。陆机刚刚来到大军面前,恰巧将旗折断,心里十分厌恶。列队行军从朝歌出发到达河桥,战鼓声几百里外都能听到,汉魏以来,如此盛大的出征仪式未曾有过。长沙王司马义尊奉帝命与陆机在鹿苑交战,陆机军队惨败,退至七里涧,死尸堆积在一起,把水流都截断了。将军贾棱战死。

起初,宦官孟玖的弟弟孟超与陆机一起受到司马颖的宠信,孟超统领一万人担任小都督,还没有战斗,就放纵士兵大肆抢掠。陆机将主犯拘捕,孟超率领全副武装的骑兵一百余人径直冲入陆机的指挥战旗之下将人犯夺走,又面对陆机说:“狐貉奴才,也能当都督!”陆机的司马孙拯劝说陆机杀掉孟超,陆机没有采纳。孟超在众人面前宣称:“陆机将要谋反。”又给孟玖写信,说陆机两边观望,所以军队不能尽快取胜。等到战斗开始后,孟超不接受陆机的指挥,轻率地带兵孤军深入,以致全军覆没。孟玖怀疑是陆机杀了孟超,于是在司马颖面前谮毁陆机,说陆机有异心。将军王阐、郝昌、公师藩等都是由孟玖引荐而得到任用的,与牵秀等一起证实孟玖说的是真的。司马颖勃然大怒,派牵秀秘密地去逮捕陆机。当天夜里,陆机梦见黑色的帷幔紧紧缠绕着车子,手怎么也撩不开,天亮时牵秀率兵来到。陆机脱下军装,头戴便帽,与牵秀相见,神色自若。对牵秀说:“自从东吴灭亡,我们兄弟及全体族人蒙受晋朝厚恩,入宫则参予军国大事,出宫则受封剖符。成都王命我担当重任,我无法推辞。今日被杀,难道不是命吗?”接着给司马颖写了一书,文辞极其凄凉悲切。写完之后叹息着说:“故乡华亭的鹤声,还能再听到吗?”便被杀死在军中,时年43岁。二个儿子陆蔚、陆夏也同时遇害。陆机无辜被害,士兵为他感到悲痛,无不落泪。这一天,雾气浓重天昏地暗,大风骤起折断树木,天降大雪,平地积雪一尺厚,议论的人都说这是陆机冤死引起的。

陆机天资聪颖,俊秀飘逸,辞藻恢宏华丽。张华曾经对陆机说:“别人写信文章,常常抱怨才力不够,而您更怕才思太多。”弟陆云曾给他写信说:“君苗看到你的文章,就想毁掉自己的笔砚。”后来葛洪著书称“陆机文章犹如玄圃的美玉堆积,没有一字不是熠熠发光的夜明珠,如五河奔流,但源出一处。他洒脱秀丽,英锐飘逸,也是一代绝伦啊!”他被人们推崇佩服到如此地步。然而因喜好与权门结交,与贾谧亲密,追求名誉地位而受到世人讥讽,所著文章共三百余篇,流传于世。

陶潜

陶潜(365~427),字渊明,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高门把持政权和黑暗污浊的官场生活,毅然辞官归隐。长于诗文写作,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色和农村生活为内容,从中寄托他鄙视功名利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表达他对人生世事的豁达态度和独特感受。风格平淡自然,语言简洁含蓄,感情亲切纯真,意境浑厚高远。开“田园诗”一派,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有《陶渊明集》传世。

陶潜年少时便怀有高洁的志趣,曾撰写《五柳先生传》用来比拟自己。说:“五柳先生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宅边有五棵柳树,因此用“五柳”作为名号。他悠闲安静、沉默少言,不羡慕荣华利禄。喜好读书,但不过分穿凿字句,每当对书中的意趣有所领悟,便欣然自喜,忘记吃饭。生性极爱饮酒,但因家贫不能时常有酒喝。亲朋故旧得知他这种情况,有的备酒邀他来。他应邀前去喝酒便要将酒喝光,以求能痛快一醉,醉了便告辞,从不顾惜主人的挽留。家中四壁空空,萧然空落,不能遮挡风吹日晒,粗布衣裳打着补丁,饭篓水瓢常常是空的,但他却安然自在。经常撰写文章自寻其乐,颇能表达自己的志趣,忘记名利得失,但愿这样度过一生。他的自述就是这样,当时人说这是他真实的写照。母亲年老,家境贫苦,陶潜起初担任州祭酒,但因不堪忍受吏职的约束,时间不长,便自动辞官回家。以后州府征召他担任主簿,他没去就职,而在乡下亲自耕田种地维持生计,于是陷入贫病交加的困境。又出去担任镇军将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们说:“我打算谋求一个小小的县官,以便为归隐田园准备一些资用,可以吧?”执政的人听说后,任用他为彭泽县令。陶潜让县吏在公田上全种上酿酒用的秫稻,妻子坚持要求种粳稻,才让用二顷五十亩地种了秫稻,五十亩种了粳稻。郡府派遣的督邮来陶渊明像到县上,县吏告诉陶潜应当扎上绶带拜见督邮,陶潜叹息着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便解下县令印绶离开职位。

义熙末年,朝廷征召陶潜为著作佐郎,他没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要与他结识,但就是请不来。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潜的老朋友庞通之携带酒具在半路上的栗里迎候他。陶潜有脚病,让一个门生两个儿子抬着竹轿送他上山。来到之后,非常高兴地与庞通之对饮起来。一会儿王弘来到,陶潜并不冷落王弘的厚意。先前,颜延之担任刘柳的后军功曹,在寻阳和陶潜交情深厚。后来他又担任始安郡守,路经柴桑时,接连几天,天天都到陶潜家去。每次前去必定要尽兴畅饮,一醉方休。临别时,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便把钱全部送给酒家,随即不断地前去打酒。恰逢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无酒可饮,陶潜走出家门,在宅院旁边的菊花丛中坐了很久。恰巧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在菊花丛中自斟自饮,直到醉了才回家。陶潜不懂得音乐,但有一把没有彩饰的素琴,也没琴弦,每当饮酒饮到高兴时,就抚弄素琴来寄托他的心志。凡是到他家来的人,不论贵贱,只要家里有酒就必要设酒招待。陶潜若是先醉了,便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觉,您可以回去了。”他天真坦率的禀性就是这样。郡城守将前来看望陶潜,正遇他的酒酿好了,陶潜顺手摘下头上的葛巾来滤酒,用完了,还把葛巾再戴在头上。

陶潜年轻时担任过卑微的官职,认为做官有损清白,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辅国大臣,耻于再屈身在后起的王朝中任职供事。自从宋高祖帝业渐渐兴盛起来,他就不再肯出仕做官,凡是所写的文章,都题写上年月日期,义熙以前的,就写上晋朝的年号。自宋朝永初以来的文章,就只记甲子了。他给儿子写信以说明自己的志向,并且作为训诫,信中说:

天地赋予人生命,有起始必会有终止。自古以来的圣人贤者,又有谁能够避免。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他是孔子的大弟子,亲身领受过孔子的教诲,发出这样的言论,岂不是由于穷困或显达不可非分求得,长寿或早夭永远不可外求的吗?我已年过五十,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