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读系列-中国历史故事 (辞海版·新课标·小学生必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8 22:16:54

点击下载

作者:陶本一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学生必读系列-中国历史故事 (辞海版·新课标·小学生必读)

小学生必读系列-中国历史故事 (辞海版·新课标·小学生必读)试读:

文明曙光,华夏族的形成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度。数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在大约五千年前,我国大地上散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其中,在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以及黄河下游的九黎族逐渐强盛起来。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不断向东方迁徙(xĭ)。黄帝部落定居在涿鹿一带(在今河北省),炎帝部落则在向东发展中与九黎族经常产生冲突。一次战败后,炎帝部落被迫往涿鹿方向逃跑,他们联合了黄帝部落与追打过来的九黎族大战,取得了大胜,并杀死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可是没过多久,由于利益的冲突,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之间也发生了一场战争。最终黄帝战胜了炎帝,两个部落组合成新的部落联盟,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

在这之后,人们共同生活、繁衍,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族),当时的人们以龙为图腾,所以后来中国人都自称为“龙的传人”。黄帝和炎帝也被人们尊为华夏族的祖先,所以中国人又称为“炎黄子孙”。直到今天,海内外的华人仍旧源源不断地到黄帝陵和炎帝陵去祭拜、寻根。

尧舜禅让

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先后出现了尧、舜、禹三位杰出的首领,他们都被尊称为“帝”。

尧帝非常贤能,他不仅划定百官职责,还制定出历法,让人们更方便地安排农业生产。等到尧帝年老了以后,就召集了四方的部落首领,讨论继承人的问题。有人推荐尧帝的儿子,也有人推荐共工,但是尧帝都觉得不行。后来他们一致推荐了平民出身的舜作为继承人。

舜是个很有孝心的年轻人,他的事迹早就远近闻名了。尧还想进一步考察他处理家庭事务的能力,于是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舜结婚后,家庭非常和睦。过了不久,舜来到历山脚下种田,人们争着把自己肥沃的土地赠给他耕种。不久舜又来到雷泽捕鱼,大家都争着将自己的房子让给他住。没过多久,舜又来到黄河边上制作陶器,人们烧制的陶器也比以前精美多了。凡是舜居住的地方,一年就形成村庄,两年就变成大镇,三年就成了城市。

尧帝知道后很高兴,就让他担任了一些官职,舜每件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尧帝认为舜品行端正、道德高尚,颇得人心,于是就把帝位传给了他。后来,舜帝老了以后,又把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这种把帝位传给贤能的人而不传给子孙的方式,被称作“禅让制”。

大禹治水,公而忘私的典范

在舜帝的时候黄河经常发大水,这让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于是舜帝命令鲧(gŭn)去治理洪水。鲧采取了筑堤阻拦的方式,可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因为洪水携(xié)带的大量泥沙不多久就沉到了河底,湍急的河水随时都有溢出堤坝的危险。一次暴雨过后堤坝垮塌了,肆虐的洪水奔涌而出,冲毁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舜帝非常震怒,就杀死了鲧,又命令鲧的儿子大禹去治水。聪明的大禹吸取了父亲的教训,采取疏浚(jùn)河道的方法。他带领人们日日夜夜地挖河开渠,不仅成功地将洪水引入大海,还充分利用了水利,灌溉了农田。人们的生活也从此兴旺起来。

传说大禹刚离开家的时候,他的妻子已经怀孕,没过多久就生了一个大胖儿子。但是国家和百姓始终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中,大禹哪里还顾得上儿女情长呀?他已经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国家了。在治水的十三年中,虽然他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总是带着手下急匆匆地走了,连看一眼儿子的时间都没有。

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人们纷纷学习他为了“大家”而舍弃“小家”的精神。

夏桀和商汤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最后一个帝王叫桀,他是一个荒淫残暴、狂妄自大的人。他认为自己的统治就像太阳一样,永远不会灭亡。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则贫困潦倒,每当遇到收成不好的时候就会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夏桀不仅不关心他们的死活,反而变本加厉地榨取人们的劳动果实。他建起了富丽堂皇的宫殿,还造了一个很大的酒池,每天就和宠妃们饮酒取乐,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看到这些,人们敢怒不敢言,所以就暗地里指着太阳骂道:“太阳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灭亡呀?我愿跟你同归于尽!”

而东方商部落的首领汤是一个贤能的人,他重用贤臣伊尹,励精图治。在他的带领下,商部落逐渐强大起来了。看到夏桀的昏庸无能,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商汤决定起兵讨伐。他带领军队先是灭掉了十多个小国和部落,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又与夏国在鸣条大战。由于夏桀不得人心,参加战斗的百姓和奴隶们纷纷放下武器投靠了商汤的阵营,夏桀的军队哪里还能抵挡得住商汤的大军呀?最终,商汤打败了夏桀,夺得了王位,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后来,夏桀被流放到了荒野,在饥寒交迫中死掉了。

盘庚迁殷

商汤灭掉夏桀后,建立了商朝,定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的几百年当中,由于经常发生争夺王位的叛乱,商朝的都城被迫多次搬迁。

过了许多年,王位传到了一位叫盘庚的商王手里。这时,正值黄河泛滥成灾,大水冲毁了都城。盘庚是位有作为的君王,他决定将国都搬迁到远离水患的安全地方。于是他派人四处寻找,终于到了一个适合建设新都城的地方。这里土地更加肥沃,环境优美,最重要的是搬过来后将削弱原有的贵族特权,这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可是,那些贪婪的贵族们都不愿意离开亳。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退却。他把贵族们一个一个找来,耐心地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劝说。经过不懈的努力,一些明白事理的贵族愿意追随他了。不久,盘庚带着一部分贵族,率领平民和奴隶们,渡过了黄河,将都城迁移到了殷。此后的两百多年里,新的都城非常安定,国家也出现了繁荣复兴的局面。

等到商朝灭亡后,这个都城荒废了,被后人称作“殷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近三千年来,人们都梦想着能找到这个地方,直到一百多年前,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一带发现了震惊世界的甲骨文,人们才知道这里就是盘庚迁殷后的国都。

甲骨书契,神秘的汉字

1899年的一天,王懿荣在翻看仆人买回来的药材时,发现其中一味叫“龙骨”的药材上刻有许多从没见过的符号。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他,立马意识到这可能是珍贵的文物,于是四处购求,又从古董商人手中买到了一些,“龙骨”上所刻的符号就是震惊世界的“甲骨文”。后来,人们知道了这些甲骨文出自河南安阳,而这里三千多年前正是商朝最后的国都——殷。

原来,商朝人是非常迷信的,他们经常向天帝咨询一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较多的是关于天气、战争、吉凶等问题。在举行隆重的仪式后,人们虔诚地向天帝询问某个问题。然后将龟壳兽骨上钻出许多小槽,放在火上烧灼,等到出现裂痕后,就根据上天示意的“兆纹”判断吉凶,他们也将询问的文字刻在兆纹旁边。如有人会问:“十天后会下雨么?”等到十天后真的下了雨,他们又在旁边刻下“下雨了”几个字。

甲骨文记录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信息,它们也是现在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一百多年来,人们认识了越来越多的甲骨文字。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无法解读,正等着小朋友们努力学习,将来去破解呢!

纣为象箸,无穷的奢望

商朝末年的纣王是一个昏庸无道的统治者。据说他在年轻时挺有雄心壮志的,可是他最终却因贪得无厌亡了国。

有一天,纣王想要一双象牙制成的筷子。他的叔叔箕子知道后非常害怕,觉得这是亡国的征兆。纣王得到象牙筷子后,觉得吃饭变香了,但是这么漂亮的筷子哪能放在泥土烧成的粗碗上呢?于是,他就命人制作了犀牛角的杯子和玉石磨出来的碗。过了一段时间,纣王又觉得这么精美的器具怎么能盛放粗茶淡饭呢?所以,他又让人酿制了香甜的美酒,烹制了可口的山珍海味。口腹的享受让纣王飘飘然,一天他又觉得吃得这么舒服,穿着和住所就不能太寒酸了。就命人制作出精美的锦袍,筑起了高大宽敞的宫殿。从此,纣王就和嫔妃们整天在宫里寻欢作乐,再也没理过朝政。

果然,箕子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没过几年,西边的周国逐渐强盛起来,周武王率领大军攻打过来,一直攻到了距离国都七十里的牧野。昏庸的纣王赶紧派奴隶组成大军迎战。可是这些士兵们都希望英明的周武王做自己的国王,再也不愿跟随商纣王了,于是纷纷反戈一击。纣王眼见大势已去,就一把火烧掉了宫殿,自己也葬身火海。

周公辅成王

周武王在建立周朝后,将天下划分成许多小的国家,分封给了弟弟和功臣们,又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侯。此后仅仅两年,周武王就病死了。他年仅九岁的儿子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但一个孩子哪能承受得住天下的重担呢?所以武王临死前就将儿子托付给了弟弟周公,由他暂代天子职责。

这不,没过多久就有人盯上了天子的宝座。武王的弟弟管叔和蔡叔,四处散播周公想篡(cuàn)位的谣言。年幼的周成王不辨真假,也对周公有了猜忌。武庚乘机联合管叔、蔡叔,又拉拢了东方的夷人一起发动叛乱。周公亲自率领大军征伐,过了两年才平定叛乱。尽管如此,周成王对周公还是心存疑虑。有一天,周成王想起父亲在临死前留下了个金匣子,便命人将匣子打开,却发现里面只有一卷竹简,上面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原来,武王在灭商后得了场大病,病情越来越严重,却没有人能医治。周公很着急,便向鬼神祈祷想让自己来代替哥哥受这份罪。果然,第二天武王的病就好了。

周成王读后,不禁为叔叔的仁义所感动,也为自己偏信谣言而羞愧。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丧命

西周末年,有一个昏庸的周幽王,他有一个不爱笑的宠妃,名叫褒姒(bāosì)。为了博取她的欢笑,周幽王想尽了一切办法,就是没有成功过。这时,一个奸臣献计道:“大王不如带着娘娘移驾骊山,到了夜晚点燃那里的几十座烽火台,诸侯们看到信号定会带兵前来,等到他们发现上了当,那狼狈的景象多么可笑呀!”一旁的大臣连忙阻止道:“烽火台是先王为防备西戎入侵设立的,只有在京城危难的时刻才可以点燃。现在这样戏弄诸侯,怎能取信于人呐?以后一旦国家危难,谁还会发兵相救呢?”周幽王不听劝谏,还是带着褒姒去骊山点燃了烽火台。正如奸臣所说的那样,褒姒看见诸侯们风尘仆仆地赶来、气急败坏地回去,不禁露出了笑容。于是,这之后,烽火台又数次被点燃,但是越来越少的诸侯会上当了。

没过多久,西方的犬戎真的入侵了。这次,诸侯们虽然看见烽火台的求救信号,但以为又是骗局,都不愿前往。可怜的周幽王没有等到一个救兵,被攻进来的敌人杀死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大混战的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霸主地位而经常发生战争;然而,从思想文化领域来看却又是一个繁荣的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思想文化巨人,而且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和以李悝(kuī)、商鞅(yāng)为代表的法家学派等。

儒家推崇周礼,同时,他们还主张君王应当实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道家主张应尊崇万物自然生长的规律,国家的治理同样应清静无为。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不分血缘亲疏、地位贵贱、财产贫富,都要一视同仁地爱所有人,而人们之间则应该互相帮助,共谋福利;他们还主张由贤能的人来治理国家,反对不义的战争。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推崇君主专制,并强调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

除此之外,还有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等。各个学派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他们的思想对我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管仲与鲍叔牙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起初,两人合伙做生意。赚到钱后管仲总是为自己多留一些,鲍叔牙手下的人看见了就跑去告状。鲍叔牙告诉手下的人,因为管仲家里很贫穷,多拿点钱可以改善生活。后来,两人又一同去参军。打仗的时候,管仲总是落在最后面,而撤退的时候他又总是跑得最快。有人耻笑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却告诉他,管仲家里有位年迈的老母亲需要赡养。

没过几年,两个人又都走上了仕途。鲍叔牙跟随公子小白,管仲跟随公子纠,这两位公子都是齐国国君齐襄公的弟弟。后来,暴虐的齐襄公被人杀死了,两位公子都想要继承王位,于是成了死对头。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最终夺得了国君的宝座,成为齐桓公。这时,齐桓公想封鲍叔牙为丞相,却被他拒绝了。鲍叔牙很严肃地向他说道:“如果您只是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封我为丞相就足够了;可是,如果您想要称霸于诸侯,那我可没有这个本事,您只能封给管仲啊!”

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拜管仲为丞相。后来,齐桓公果然在管仲的辅佐下取得了霸主地位。

因材施教,孔子不愧先师

一天,子路向孔子问道:“如果有了一个好点子能否立刻去做?”孔子板起脸对他说:“你有父亲和兄弟在,为何不再问问他们的意见呢?”子路走后,冉求也来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和颜悦色地说道:“应该立刻去做。”冉求走后,侍奉在孔子身边的公西华大惑不解。孔子告诉他:“子路生性鲁莽轻率,所以我让他多询问不同人的意见,希望他三思而后行。冉求生性谨慎却遇事畏缩,所以我就鼓励他立刻去做。”

子贡外出经商,赎回了一个做奴隶的鲁国人。当时鲁国的法律规定,本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时,赎人者可以去官府领回等额的钱。子贡很有钱,所以没有去领。鲁国人都称赞他是道德高尚的人,官府还要表彰他作楷模呢!孔子知道后,却很生气。没多久,子路救了一名落水者,被救的人很感激他,赠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欣然接受了。鲁国人便说他是贪图便宜的人。孔子听说后,却称赞了子路。有人对孔子的态度不解,孔子告诉他:“子贡自己花钱做好事,将道德标准拔高了。可是并不是每个鲁国人都能损己利人,他们再去官府领钱就会遭到人们的嘲笑,所以就没人肯再做好事了。子路做好事接受馈赠,大家也都会争着去做。”

聪明的小读者,你是否赞同孔子的做法呢?

信守承诺,曾参践言杀猪

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去集市买东西,她年幼的儿子哭闹着也想跟着去。任性的小家伙怎么哄都不管用,于是妈妈就不耐烦地骗他说:“乖儿子,你先在家里待着,等我回来让你爸杀猪给你吃。”这一招果然奏效,小家伙不哭也不闹了。

等到曾参妻子回到家时,却惊讶地发现丈夫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哩。她赶紧阻止道:“刚才我只是跟儿子开开玩笑罢了,你怎么能当真呢?”曾参严肃地说道:“我知道你只是骗骗儿子而已,可是小孩子没有思考能力,凡事都是在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中学会的,今天你教他骗人,明天他就能去行骗。这可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呀!”妻子听到这里便羞愧地点了点头。于是曾参把猪杀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品尝起美味来。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像“曾参杀彘(zhì,猪)”这样有关诚信的故事就像一颗颗明珠,折射出了中国人朴素、善良的品格。

安贫乐道,颜回深居陋巷

颜回生活在破落的巷子中,尽管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但是他仍然孜(zī)孜不倦地学习。在十四岁那年,颜回拜孔子为师学习儒家之道。后来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颜回也一直追随着孔子,跟着他东奔西走。

这一年,孔子带着弟子们去楚国推行自己的治国理想,当他们路过陈国与蔡国之间时,被军队围困住了。原来,与楚国相邻的陈、蔡两国都害怕楚国重用孔子后会变得更强大。被困后,大家七天都没有东西吃,已经饿得肚皮贴着脊梁骨了。这时,子贡拿物品和当地人换回一些米,又交给颜回和子路去做饭。等饭快烧熟时,子贡远远地看见颜回正抓着米饭往嘴巴里塞,便将看到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把颜回叫来,对颜回说:“我昨晚梦见祖先了,他是不是有事要开导我呢?既然你做好了饭,就先用来祭祀吧!”颜回赶紧回答说:“刚才米饭中飘落了草灰,很不干净,扔掉又觉得可惜,所以我就把脏饭吃了。吃过的米饭哪还能用来祭祀呀!”子贡知道自己冤枉了颜回,羞愧地低下了头。

人即使贫穷,仍能够积极向上,即使富贵也能够崇尚礼仪,这就是孔子经常称道的。

卧薪尝胆,勾践一雪前耻

春秋时代晚期,越王勾践发兵攻打吴国,结果却被吴军打得惨败,他不得不带着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里躲藏起来。不料吴军一路追赶,把会稽山围得水泄不通。勾践只好派使者向吴王夫差求和,以自己和妻子去吴国做奴仆为条件,帮助越国逃过了灭顶之灾。

来到吴国后,勾践和妻子必须穿粗布衣、吃粗茶淡饭,没有了下人的服侍,每天还要艰苦地劳作,这对于享受惯了锦衣玉食的人哪能受得了呀?除此之外,勾践还遭受了人格的侮辱。比如吴王外出,他就得跟在旁边牵马,忍受吴国人的羞辱。终于到了第三个年头,吴王夫差见勾践夫妇屈辱地生活,却没有一丝反抗的情绪,就放他们回到了越国。

获得自由的勾践并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忘掉从前的耻辱。他三年的忍耐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打败吴国,报仇雪恨。因此回到越国后,他依然住在茅草房里,睡在干草铺成的床上,每天吃饭前还要舔一下苦胆,以此来激励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年发展,越国强大起来,一举灭掉了吴国。越王勾践也成了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

从此之后,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传扬开来,每当人们遇到困难时,总是以勾践的经历来勉励自己,渡过难关。

孟母三迁,稚子终成亚圣

孔子去世一百多年以后,儒家又出了另一位大圣人——孟子。他跟孔子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人们尊称为“孔孟之道”。可是你知道吗?孟子小时候可是一个顽皮的小家伙哩。他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人物,与他母亲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至今还流传着“孟母三迁”的故事呢。

孟子早年丧父,孟母就带着小孟子居住在墓地旁边。顽皮的小孟子经常学着大人们跪拜哭丧的样子,孟母看到后觉得这里不适合小孟子的成长,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旁边。这时,小孟子就模仿起集市上那些奸商们浮夸、诈骗的勾当。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于是搬家到了屠户的旁边。这次,小孟子又学起了屠夫们杀牛宰羊的本领。

无奈之下,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他们来到了一所学堂的附近。朗朗的读书声一下子就把小孟子吸引住了,聪明的他不禁摇头晃脑地学起了老先生读书的模样。孟母看见了,心里非常欣慰,于是将他送入学堂求学,母子俩也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后来,孟子潜心学习并极力传播儒家学说,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小孟子的故事启示我们,学习的环境对人影响是多么大呀!

立木取信,商鞅顺利变法

在距今2300多年前的一天,秦国的咸阳城里异常热闹。只见城南门外的空地上树立着一根约10米高的木桩。旁边城墙上贴着的一则告示写着:“能将木桩搬到北城门的,赏赐黄金十两。”周围早已挤满了人,却没有一个人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活儿实在是太轻松啦。等了很久都没人来试,于是奖金渐渐地提高到了五十两。这时,人群中跳出来一个年轻人,稍微俯下身便毫不费力地把木桩横扛在肩上了。人群一下子哄闹起来,大家都跟着年轻人往北门赶,不一会儿就到了。等到年轻人高兴地领到金子后,人们才相信告示所说是真的。一时间,有人夸赞国家而有信;也有人捶胸顿足,后悔自己没有把握住这难得的机会。

原来,在秦国国君秦孝公的支持下,一位叫商鞅的大臣正在实施一场为改变秦国落后局面而进行的政治变革,而上述的举动就是为了博得百姓的信任。商鞅见计谋奏效了,又连忙贴出了另一张告示,说:“今后根据打仗的功劳授予官职和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徭役;凡是经商的和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为官府的奴婢。”

人们看到国家说话算话,都认真地执行起来。从此,秦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围魏救赵,孙膑巧施计策

孙膑(bìn)是战国时期齐国人。他在年轻时曾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跟他一起学习的还有个叫庞涓的人。后来庞涓在魏国当上了将军,他自知才智比不过孙膑,就派人把孙膑骗过来用毒计陷害他,不仅将他的双脚砍去,还在他脸上刺上字。

后来齐国的使者出使魏国,听说孙膑的才能后,就偷偷地把他带到了齐国。到了齐国后,孙膑终于可以施展才华与抱负了。这年,魏国攻打赵国,庞涓带着大军一直攻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hándān)。赵王赶紧派人向与之结盟的齐国求救。齐王拜田忌为将军,以孙膑为军师,命他们率领八万大军去解救赵国之围。

田忌带着大军想奔邯郸而去。孙膑建议道:“我听说,想要制止斗殴的人,自己就不能掺和(chānhuo)进去。只要抓住要害,将打架的双方分开,那么这场架自然也就打不起来了。现在赵魏两国正打得不可开交,魏国的精锐力量在赵国已精疲力竭,而他们的老弱病残在魏国内也疲惫不堪。所以如果我们率领大军挺进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国肯定会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我们只要在魏军回来的路上设下埋伏,就一定能获取胜利。这不是一举两得吗?”田忌觉得很有道理,就听从了他的建议。果然,魏军撤离邯郸后,在桂陵遇上了齐军,惨遭大败。

纸上谈兵,赵括死身辱国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排兵布阵的本事连他父亲都难不倒他。但是战争毕竟是关乎将士生死、国家存亡的严肃事情,赵括却谈论战争如同儿戏。赵奢很担心,怕国家用了儿子为大将,就肯定会招致严重的灾难。

果不其然,这一年,秦国派大将白起率兵攻打韩国,很快又打到了赵国的边境。这时,赵王赶紧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在长平。廉颇叫将士们加固城墙,坚守在堡垒里,将秦军拖住了三年多。后来,秦军开始散布谣言,说他们“不怕老将廉颇,只怕小将军赵括”。赵王信以为真,就真把主帅换成了赵括。

赵括到任后,改变了廉颇坚守的策略,轻率地带兵攻打秦军。谁知敌人早就布下天罗地网等着鱼儿上钩呢。战斗刚开始,秦将白起就假装败退,暗地里却派了两支骑兵去截断了赵军的后路。赵括只会利用从兵书上学到的本事而不知道变通,就轻易地中了敌人的圈套。赵国的军队被围困了四十多天,赵括在突围时被敌人杀死了。战士们纷纷放下武器投降了。可是残忍的秦军并没有放过他们,可怜四十多万赵国将士全被秦军活埋了。

由于赵王不能知人善任,赵括又拘泥于兵法而不懂变通,最终导致了失败的命运。

奇货可居,吕不韦秦国称相

吕不韦是卫国的商人,经商多年后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在那个时候,商人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排在士大夫、农民、手工业劳动者之后。所以,尽管很有钱,他也不能穿着华丽的衣服,更别说耀武扬威地骑着高头大马了。

一年,他到赵国的邯郸做生意,路上碰到了一个生活潦倒的贵公子。这个人名叫子楚,是秦昭王的孙子,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被派到赵国作人质多年了。吕不韦很精明,做的就是将稀罕的货物低价囤(tún)积再等待高价卖出的生意。他觉得子楚“奇货可居”,所以就主动跟子楚交往起来。原来,子楚因母亲不受安国君宠爱,所以才被派到赵国来,此时正愁着将来回到秦国得不到地位呢。而受安国君宠爱的华阳夫人因为没有儿子,她也正愁着将来老了没有人依靠。吕不韦马上建议他去认华阳夫人为“娘”,这样,将来安国君继位后,他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了。子楚心动了,吕不韦几乎赌上全部家当,用珍宝与美言打动了华阳夫人。

果然,等安国君继承王位后,子楚就被立为太子;等子楚继承王位后,便封吕不韦做了丞相。吕不韦借助商人的眼光,审时度势,抓住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字千金,谁改《吕氏春秋》

子楚继位为庄襄王,便拜对自己有恩的吕不韦为丞相,又封他为文信侯。没过几年,庄襄王去世了。太子嬴政继位,尊吕不韦为相国,还尊称他为“仲父”。

吕不韦虽然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但是他对自己低微的出身仍然耿耿于怀。要知道,历代秦国的丞相可都是出身于名门望族。况且在这时候,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这些人都是有名的君子,特别是他们的门下有食客三千,都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能人。不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强大的秦国都已超过了东方的那些国家,在这件事上当然也不能输给他们。于是吕不韦招揽了许多门客,也多达三千人。这时候,社会上正流行着著书立说的风气。为了装点门面,吕不韦听从了门客的建议,效仿墨子、荀子等人,让门客们集体编写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书,取名为《吕氏春秋》。有人宣称,读了这本书就能知晓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等。

吕不韦很高兴,他命人将书抄写一遍,悬挂在咸阳城门上,还告诉人们:有能改动这本书中一个字的人,就可以获得千金的奖赏。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而至,不过都迫于吕氏位高权重,没有人敢来挑战。但从此,《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便传播开来。

天下一统,秦始皇灭六国

商鞅变法后,秦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以武力威胁着东方六国。可是一直以来,虽然秦国对东方虎视眈(dān)眈,但是由于其他各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所以秦国并没有掠取太多的好处。于是,嬴政听从了尉缭的建议,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离间六国之间的关系。又派王翦(jiǎn)、蒙恬(tián)等大将率领军队,先后攻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在公元前221年,结束了中国五百多年来分裂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大一统。不仅如此,嬴政还派兵北上抗击匈奴,南下征战百越,大大地拓展了天下。

这时,嬴政觉得“王”的称号已经无法彰显自己崇高的地位了,于是就改称为“皇帝”,而他就是“始皇帝”。

秦始皇推广郡县制,还统一了法律、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这些举措都有力地促进了国家机制的运行。可是,秦始皇也是个骄奢淫逸的人。他大兴劳役修建阿房宫和长城,还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为自己建造陵墓。除此之外,秦朝还实行严酷的法律,搞得民不聊生。于是各地相继掀起了反抗斗争,使这个庞大的帝国只传到“二世”就被推翻了。

受胯下辱,韩信并非懦夫

韩信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将,他带着军队打败了魏王,攻下了代地,活捉了赵王,平定了燕地和齐地,最后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夺得天下。刘邦曾经说过,带兵打仗,他是比不上韩信的。可这样一位勇猛的将领,在他年轻的时候,却被大家当作胆小鬼。

原来,韩信小时候家里很穷,只能东家西家地蹭吃蹭喝,大家都瞧不上他。但他还是怀着远大的梦想,总喜欢随身佩戴着刀剑。有一次,一个屠夫当着好多人的面侮辱他说:“别看你长得高高大大的,又带着个刀剑,可我看你就是个胆小鬼!你要是不怕死,就拿刀捅死我,要是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知道,如果拿刀捅了这个屠夫,就会被官府抓去杀头,但如果从屠夫裤裆下钻过去,那么又是对自身人格的极大侮辱。他看了屠夫好一会儿后,还是趴下身子从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于是大家都觉得他就是个胆小鬼!

后来韩信离开了家乡,参军打仗,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帮助刘邦统一了天下,被封为楚王。等楚王韩信回到家乡,找来了当年的那个屠夫,对他说:“原先你侮辱我的时候,我不杀你并不是因为我胆小,只是因为如果那时候我死了就没有今天的成就了。”哦,原来,他看起来胆小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很大的梦想!

捡鞋拜师,张良学到兵法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谋士。他年轻时,有一天闲逛到一座小桥上,见到前面一位老人家的鞋子刚好掉到桥下去了。这老者扭过头,对张良说道:“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很尊敬老人,就把鞋捡了回来。老头儿又说:“帮我把鞋穿上吧!”张良也没有生气,蹲下来帮老者穿上了鞋子。没想到,老头儿一声谢谢也不说,笑着就走了。不过老头儿没走多远又回来了,对张良说:“你这小子不错,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儿等我吧。”张良虽然觉得很奇怪,但还是答应了。

五天之后天刚亮,张良就来到桥上,可老者已经在桥上等候很久了。他责怪张良来迟了,生气地说:“过五天再来吧!”然后甩甩袖子就走了。又过了五天,早上公鸡刚打鸣,张良就往小桥方向跑,可是老者又早就到了,他更生气地说道:“怎么又来这么晚?算了,再过五天早点来吧!”又五天后,张良半夜就来到桥上,过了很久老者终于来了,他见自己数次戏弄张良,而对方还是这么毕恭毕敬,便送给张良一本书,说:“你把这本书读懂,就能够辅助帝王,平定天下,好好努力吧!”

这本书就是《太公兵法》,传说记录了姜太公行兵打仗的方法。张良认真学习这部兵书,后来果然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

千钧一发,鸿门宴暗设玄机

秦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接着,被秦始皇灭掉的楚国和赵国也在人们的拥护下重新立国。

这一年,秦军攻打赵国。楚国的大将项羽奉命前去解救,而此时,楚王又派了刘邦领兵乘虚攻入秦朝的老巢——咸阳。项羽一看刘邦打进了咸阳,就着急了。原来,楚王规定:谁先攻入咸阳,就封谁为关中王。项羽的四十万大军很快就赶来了,驻扎在离灞上只有四十里的鸿门。项羽假意在鸿门宴请刘邦,实际上是想借机将他铲除掉。这事很快就传到刘邦的耳朵里,他赶紧连夜带着美玉跑到项羽那里请罪。

宴会上,项羽的谋士范增示意项庄起身舞剑,实际是在寻找机会动手,几次剑都砍到了刘邦的面前。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也是张良的好朋友,他原本就不同意杀害刘邦,此刻便起身与项庄一起舞剑,暗中保护刘邦。接着,刘邦的护卫樊哙也冲进来,瞪着项羽。樊哙一口气喝干了酒,还一边大嚼着带血的猪肉,一边对项羽说:“秦二世正因为像虎狼一样残暴,才尽失民心。我主公攻占咸阳后,没有动皇宫里一丝一毫的东西,也没有要大王您的赏赐,而是守在城外等待您的到来。您却听信谗言,要取了我主公的性命,这和秦二世有什么区别?”项羽觉得很有道理,顿时愧疚万分。而刘邦则趁着上厕所的机会,骑马飞奔回自己的军营,逃过了这一劫。

约法三章,刘邦宽仁得天下

项羽和刘邦争天下,为什么打仗很厉害的项羽会失败,而势力并不强大的刘邦却夺得了天下呢?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刘邦能够宽以待人。我们可以从“约法三章”说起。

秦朝的法律非常严厉,老百姓要是敢聚在一起讨论朝政就会被抓去杀头,一个人犯了罪,他的家人甚至邻居都会被抓起来一起判刑。天下的人都受不了,纷纷起义要推翻秦朝。而正是刘邦率领军队第一个攻破了秦朝的都城咸阳,废除了秦朝严苛(kē)的法律,却只规定了三条法令:杀了人要偿命,打伤了人要判刑,偷东西抢东西的也要判刑,这就是有名的“约法三章”。老百姓都很高兴,争先恐后地给刘邦的大军送肉吃、送酒喝,却被刘邦拒绝了,他并不希望打扰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老百姓因此更拥戴他了,都希望刘邦做自己的王。不料没过两个月,项羽就带着军队打来了,刘邦没有项羽的兵多,打不过他,就只能听从项羽的命令,把咸阳交了出来。哪知道项羽把咸阳的金银财宝都抢了去不说,还一把火烧掉了秦朝的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多月,把咸阳城烧得一塌糊涂,老百姓失望透了,自然也就不拥护项羽了。

刘邦因为得到了民心,最终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当上了皇帝。而残暴的项羽,由于众叛亲离最后被刘邦逼得在乌江边自刎,落得了身败名裂的下场。

执法如山,张释之不畏权势

西汉文帝时,太子与梁王一同坐着车子进宫,他们来到宫门前不愿下车就想进去。这时,公车令张释之派人把他们拦了下来。原来,当时的法律规定:凡是乘车进出宫门的人,到宫门处都必须下车步行,否则就要罚金四两。太子和梁王乖乖地交了罚金。

后来,张释之升任执掌最高司法审判权的廷尉一职。这天,张释之陪同汉文帝出巡到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钻出个人来。皇帝骑的马受到惊吓,发狂奔跑起来,所幸的是汉文帝并没有受伤。张释之判处这个人罚金四两。汉文帝大怒,认为如果不是马儿听话,自己肯定要摔个大跟头了。张释之据理力争,说道:“臣下审问得知,当天犯人听到您的御驾要来后,马上跑到桥下躲避。等了很久,估摸着您离开了就回到桥上。没想到惊了圣驾。依据法律,他无意的过失不能处以蓄意的罪责。”汉文帝哪里拗得过他,就只好同意了。

又有一次,有人在汉高祖的祖庙里盗窃了一枚玉环。汉文帝希望他被判处灭族的惩罚,可是张释之依据律法仅判了他杀头示众。这下子汉文帝又不高兴了。张释之上书道:“如果今天判处他灭族的最高惩罚,那么要是有人取了高祖陵墓的一抔(póu)土,又该如何判处呢?”汉文帝听到后哑口无言,也只能作罢。

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西汉时,北方的匈奴经常与中原兵戎相见。这一年,西域大月氏国的国王被匈奴人害死了,国人对匈奴非常憎恨,时刻想着复仇。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来两面夹击对抗匈奴。于是,他下令征召那些胆子大、有智谋的人去联络西域。有位叫张骞的人被选为领队。

要到西域,就必须经过匈奴人的地盘。张骞一行人尽管小心翼翼,还是被匈奴人发现并关押起来了。一晃十年过去了,张骞已在匈奴娶妻生子,但他的初衷依旧没变。一天,趁看守的人不注意,张骞与几个属下逃了出来。他们一路上翻越寒冷的雪山,迈过荒凉的沙漠,终于到达了大宛国。这十年里,张骞学会了西域的语言,可以很好地同大宛人交流。在大宛人的热情指点下,张骞一行人又踏上了通往大月氏国的旅途,可是到了那里却发现大月氏人已经不愿意再打仗了。张骞只好返回,他虽然没有完成最初的使命,却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西域的道路。

后来,在张骞出使西域的基础上,朝廷派出的更多使者甚至到达了今天的伊朗地区。张骞所走过的这条路,成为商人贸易往来的通衢(qú)。由于中国输出的货物主要是丝绸,所以也被称为“丝绸之路”。这条路也成了沟通中西方文明的桥梁。

忍辱负重,司马迁著《史记》

司马迁出身于西汉史官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对历史十分着迷。长大后,他游历了祖国各地。后来他当了侍郎,便借着出使或陪同汉武帝巡游的机会,广泛地搜集历史传闻。

这一年,司马迁的朋友、大将李陵奉命攻打匈奴,但是由于敌众我寡而战败,被活捉后投降了。汉武帝听说后大怒,大臣们也都纷纷趋炎附势,落井下石;唯独司马迁夸赞李陵孝顺、讲义气,又分析了他之所以战败是因为救援不及时。汉武帝很生气,命人将司马迁打入大狱,判处死刑。司马迁认为,人固然会有一死,有的人重于泰山,有的人轻于鸿毛,他选择了重于泰山的人生,他要将自黄帝时代至他所生活的时代这段跨越三千年的岁月都记录下来。事业还未完成,司马迁怎肯死去?当时,汉代的死罪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获得免除:一个是交纳五十万钱来赎罪;另一个就是宫刑(割去生殖器)。可司马迁家里一贫如洗,哪里能拿得出那么多的钱?为了求生,他默默地忍受了奇耻大辱的惩罚——宫刑!

尽管身体和精神都遭受了摧残,但司马迁仍然意志坚定。他在狱中忍辱负重,利用青年时代所准备的材料,终于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