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1 18:49:11

点击下载

作者:美房龙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类的故事

人类的故事试读:

译序

房龙(1882—1944)是荷兰裔的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房龙全名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年1月14日生于荷兰鹿特丹,家庭富有,但与父亲的关系并不融洽,因而他从小就喜欢逃避到“过去”中,在历史著作中找到心灵的慰藉。房龙1903年后前往美国和德国求学,在美国期间,他在康奈尔大学完成了本科课程。之后前往德国,于1911年获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但他没有从此开始纯书斋的学术生涯,相反,他颇看轻这种生活,他说:“学问一旦穿上专家的拖鞋,躲进了它的所谓华屋,且将它鞋上泥土之肥料抖去之时,它便预先宣布了自己的死亡。与人隔绝的知识生活是会把人引向毁灭中去的。”房龙一生漂泊不定,他周游世界,先后当过编辑、记者,也曾在美国的数所大学任教。他的天才、他的苦读、他的人生历练、他的刻意修炼(他一度专门从通俗剧场中学习说话风趣的技巧),使他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能说和写十种文字,拉一手优美的小提琴,他也喜欢画画,他所有著作的插图皆出于自己的手笔。这一切的一切,给他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13年起,房龙开始写作历史书籍,1921年他以《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从此风靡世界,直至1944年去世,房龙一共写了二十多部作品。这些作品包括《文明的开端》(《上古人》《古代的人》)《人类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漫话圣经》)《美国的故事》《房龙地理》(《人类的家园》)《人类的艺术》《宽容》(《人类的解放》)《与世界伟人谈心》《巴赫传》《航行于七大洋的船舶》(《荷兰航海家宝典》)《伦勃朗传》和《荷兰共和国兴衰史》等。房龙的作品在当时可谓饮誉世界,中国、荷兰、德国、法国、瑞典、丹麦、芬兰、挪威、日本、印度、苏联、西班牙、意大利、波兰、匈牙利、希腊等国都先后翻译出版了他的作品。1944年3月11日,房龙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去世。他去世的当天,美国《星期日快报》刊登讣告时用了这样的标题:历史成就了他的名声——房龙逝世。房龙是科班出身的历史学博士,可是他没有把历史学限定在少数专家的畛域中,他用生花妙笔把历史写成人人能懂且与人人相关的东西。《人类的故事》一问世就引来了书评界的一致欢呼,并为房龙赢得了当年的最佳少儿读物奖。在五年之内,这本书就印行了三十余版,不下一千万册,房龙本人仅这本书的收入据说就达到五十万美元。确实,《人类的故事》一书看上去像是一本给孩子读的书,实际上也的确如此,房龙妙趣横生的语言引人入胜,而他亲自手绘的插图又把全书装点得格外光彩夺目。五年内大家疯狂地读着这本书,而十年之后,以至更长的时间内,人们还在继续读着这本书,它还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人都把这本书当作那个时代最好的历史通史类入门书。人类生命史和命运史通过房龙对一个个细节的精雕细镂就变成了一场语言盛宴,读者们在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就得到了教益。甚至连那些本意在给这本书挑刺儿的职业历史学家,也在展读之后承认:在房龙的妙笔之下,历史上的那些化石般的人物都好像苏醒过来,一个个栩栩如生。《人类的故事》一书内容的重点在古老的东方和近代的欧洲。在篇幅上明显以西方文明的发展为主。关于中国文化,房龙仅在《佛陀与孔子》一章中用不多的篇幅涉及。作为西方学者,房龙更关心西方文化的近代化过程,正是这个过程成为推动近几个世纪文明变迁的最大动力。

西方世界从文艺复兴开始,从“对神的关注”转移到“对人的关注”,这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种点点滴滴中的希腊精神的复兴,这种复兴和罗马法典的影响以及近代商业的兴起,奠定了近代世界的基础。在房龙的这本书中,历史在一次次交战中前进着,从东方古老土地上的一次次纷争,到雅典与斯巴达之争、罗马与迦太基之争,到基督教与伊斯兰的碰撞,到宪政国家的兴起,到殖民化运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房龙在本书中似乎要证明这样一件事:人类一直在探索一个更好世界的可能性,以理智和常识为基础的启蒙精神仍然在激励着人类寻找一个更好的精神家园,尽管屡遭挫折,人类仍然在惨淡地期望最终能以宽容之心抵挡住总是一再涌涨的无知和偏执的洪水。

房龙学识渊博,思想敏锐,文笔亲切而灵动,最终成为一个知名人士,可是他的启蒙工作带给他的常常只是孤独和寂寞。由于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宣扬进化论,使得这本书当时在美国二十四个州内禁入公共图书馆;而《圣经的故事》一书中房龙关于圣母圣子的描写被视为不敬,使他颇受责备;还有那本强烈批判政治和文化专制、大力张扬所谓异端思想和自由精神的读物《宽容》,也一度遭到冷遇。房龙终其一生都在盼望着人类的常识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能够成为建立一个更理性和更美好的人类社会的基础,然而,他的社会理想并没有完全实现,他在一片怀疑和猜忌中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在房龙的一生中,他从来不曾气馁或陷入消极。房龙寄希望于更年轻的一代人,希望他们能把文明之光薪火相传。

中国出版界对房龙作品的译介始于20世纪20年代。商务印书馆于1925年出版了沈性仁女士的译本,分上、下两册。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报人和作家曹聚仁先生在候车时偶然买到《人类的故事》中译本,后来在他的《书林新话》中有这样的记叙:书拿在手上后,他“一直就从真如看到了上海北站,又从北站看到了家中,从黄昏看到了天明,看完了才睡觉”。曹先生在后来的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中又写道:“这五十年中,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这么吸引我了。我还立志要写一部东方的人类故事。岁月迫人,看来是写不成了;但房龙对我的影响,真的比王船山、章实斋还深远呢!”

众所周知,房龙的书籍知识量很大,专有名词较多,且由于房龙本身站在西方人的文化立场,自然会在言说中产生许多中国读者不甚明了的提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本书一方面尽量采用在学界比较通行的专有名词译法,另一方面做了大量的注释,注释部分参考和引用了最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内容。本书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提供一个能够与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相嫁接的新译本。

当然,此译本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方家批评指正。译者2011年1月

原序

给汉斯吉与威廉:

当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我的一个叔叔——正是他使我爱上书本和绘画的——答应带我经历一次值得回味的探险,即:我将和他一起攀上鹿特丹(1)老圣劳伦士塔的塔顶。

于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一位教堂司事拿着一把大钥匙——有圣彼得的钥匙一样大——打开一扇神秘的门。他说:“当你回来,想出去的时候,你摁一下门铃就好了。”随着生锈的古老铰链的沉重声响,他把我们与外面喧嚣的街市隔开,将我们锁进了一个充满崭新和陌生体验的世界。

这是我生活中第一次遭遇可以听闻的寂静。当我们爬上第一道楼梯后,在我有限的对自然的知识中又新添了一项——可以触及的黑暗。一枚火柴向我们显示向上的道路往哪儿延伸。我们到达了上一层,然后再一层,然后又是一层,直到我们记不清究竟已经到了第几层——接着总会又是一层。突然,我们的四周有了充足的光线。这一层与教堂的穹顶处于同一高度,它被当作储藏室使用。在数英寸厚的积尘之下,横陈着若干神圣信仰的象征器物——它们已经被这个城市的善男信女们在多年前遗弃了。我们的祖先一度把这些物件视为象征生死的神器,现在却成了枯朽的垃圾。勤勉的老鼠在神人的雕像里筑窝,警觉的蜘蛛在一位圣徒舒展的臂膀上织起大网。

再上一层,我们才得知刚才的光的来源。庞大而敞开的众窗户(窗户上有沉重的铁栅栏)使得这间又高又荒凉的屋子成了几百只鸽子的巢穴。风从铁栅栏间吹过,空气中充满了奇怪而又悦耳的音乐。这是在我们脚下的市井之声,但距离已经将这种声音净化。大车的轰鸣声,马蹄的嘚嘚声,起重机和滑轮的轧轧声,耐心的蒸汽机发出的咝咝声(它们以成百上千种方式干着本来应该是人干的活)——这些都融汇成一种轻柔曼妙的沙沙低语,给鸽子们起伏的咕咕叫声提供了美妙的音响背景。

这里是楼层的尽头,却又是梯子的起点。在第一节梯子(这是一节古老的、光滑的梯子,我们不得不用脚去小心探索)之后,又是一个全新的、更大的奇观——城市之钟。我看到了时间的心脏。我可以听到快速疾行的秒钟的沉重脉搏——一声、两声、三声,一直到六十声。然后突然出现了一声战栗,似乎所有的轮子都停止了转动,一分钟的时间从永恒那儿被切割下来。大钟不间断地又开始了下一分钟: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直到最后,经过一阵警告似的震颤,许多轮子摩擦着在我们头顶发出雷鸣般的轰响,向世界宣告正午的莅临。

再上面一层是钟楼。有精美的小钟以及它们可怕的姊妹。在中间是个大钟——当我子夜时分听到它的声响时,我会不寒而栗,因为那是在向人们警示即将到来的火灾或洪灾。在庄严的孤独中,它似乎在沉思着过往六百年的历史(在这六百年间,它分享着鹿特丹人的欢乐和哀愁)。在它的周围,整齐地挂着许多小钟,就像老式药铺里整齐排列着的蓝色罐子。每过两周,它会向乡里百姓们奏响美妙的音调,在那个日子里,乡亲们会来赶集,或买或卖,打探大千世界里所发生的一切。但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尚有一口孑然独立的黑色大钟——远离它的同类,肃然而严厉——这是宣布死亡的丧钟。

再往上行是更多的黑暗以及其他的梯子,比我们前面爬过的更陡、更险。忽然之间,空气清新的宽阔天宇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经抵达最高的楼顶,头上是天空,脚下是城市——一个小小的玩具般的城市,城里蝼蚁般的人群急匆匆地来回奔忙,每个人都一心想着自个儿的事。而在石头城墙之外,是开阔的乡村绿野。

这是我第一次目击了这个浩瀚的世界。

从那以后,一旦有机会,我就会攀上塔顶自娱。虽然爬楼梯很辛苦,但在我看来费这点力气还是完全值得的。

另外,我也知道我将得到怎样的回报。我会看到大地和天空,会听到我的更夫朋友讲的故事——他住在一个建在楼座避风处的小棚里,负责看管大钟,是这些钟的父亲。另外他还肩负发布火警的任务。但他也享受那闲暇的时光,在那些时候,他会点上烟管,沉浸在自己平和的思绪中。他在大约五十年前进过学堂,虽然几乎没读什么书,但由于在塔顶待了这么多年,已经从四面环绕着他的广阔世界中汲取了丰富的智慧。

关于历史,他知道得很多,对他而言历史是活生生的。“那儿,”他会指着河道的拐角对我说,“在那里,我的孩子,你看见那些树了吗?就是在那儿,奥兰治公爵凿开堤岸,淹没了土地,从而拯救了莱顿(2)。”或者,他会给我讲老默兹河(3)的故事,一直讲到这条宽阔的河流不再仅仅是一个方便的港口,而成为一条奇妙的通衢,载着德·鲁伊特和特隆普(4)的船队,开启那最后一次声名远播的征程——为了让大海成为所有人的大海,他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还看到了那些小村庄,环列于护佑它们的教堂周围,许多年以前,那教堂曾经是它们的神圣护佑者的家。远远地,我们可以看到代尔夫特(5)的斜塔。就在离斜塔穹顶不远的地方,沉默者威廉(6)被暗杀,而也就是在那儿,格劳修斯(7)学会了造自己的第一个拉丁语句子。再远一些,是长矮形的高德教堂,那是伊拉斯谟(8)早年的家园。这个男人的智慧力量被证明比许多国王的军队更为强大,伊拉斯谟——这个救济院出身的人的大名现已为全世界所熟知。

最后是无边无际的大海的银色海岸线。而就在我们脚下,与大海形成鲜明比照的是:斑驳的屋顶、烟囱、房屋、花园、医院、学校、铁路,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家的所在。但这座塔楼使我们得以用全新的眼光审视我们古旧的家园:嘈杂混乱的街道和集市、工厂和作坊,成为对人类能力与意志的极佳表述。而这一切中最好的东西,则是从四面八方包围着我们的浩瀚辉煌的过去。当我们重新回到日常生活所需面对的任务时,这辉煌的过去会给予我们新的勇气去面对未来的问题。

历史是宏伟的经验之塔,它是时间在过去岁月的无边原野上构筑起来的。想要到达这古老建筑的穹顶,一窥它所赐予的全景,绝非易事。塔内没有电梯,但年轻人的双脚是强劲有力的,它们能使年轻人登攀而上。

现在,我把能打开大门的钥匙给予你们。

当你们回来的时候,你也就会明白为什么我热衷于此。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在北方一个叫斯维斯约德的土地上,耸立着一块巨石。它有一百英里高,一百英里宽。每隔一千年,就有一只小鸟飞到这块石头上,磨砺自己的喙。巨石就这样被磨光之后,永恒中才过了一天。

--------------------

(1) 荷兰第二大城市,世界最大的港口,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汇合处。

(2) 荷兰西南部城市。

(3) 源出法国东北部,流经比利时,在荷兰西南部注入北海。

(4) 荷兰17世纪的两位海军将领。

(5) 荷兰西部一个小城。

(6) 即奥兰治的威廉一世(1533—1584),尼德兰革命时北方七省联盟的首领。详见本书第四十四章。

(7) 格劳修斯(1583—1645),荷兰律师、法学家,“公海”说的提出者。详见本书第四十四章。

(8) 伊拉斯谟(约1466—1536),荷兰哲学家,16世纪人文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愚人颂》,强烈指责教会和贵族的腐败。详见本书第三十九章。第一章舞台布景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问号的阴影之下。

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向何处去?

慢慢地,但凭着坚忍的勇气,我们把这个问号一步步推向遥远的界限,越过地平线——在那儿,我们希望能找到我们所要的答案。

我们还没有走出多远。

我们所知的仍然非常有限,但是我们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地:我们已经能够(以相当的准确性)猜测出很多事情。

在这一章里,我将根据我们现在深信不疑的知识告诉你们,当人类第一次出现之时,舞台布景是怎样的。

如果我们把动物在地球上得以生存的时间表示为这么一条长线,那么下面这条细小的线,就表示人类(或者多多少少类似于人的生灵)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

人类是最后一个登场的,却是第一个运用自己的大脑来达到征服自然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研究人类,而不是研究猫啊狗啊马啊或任何别的什么动物——尽管就这些动物自身而言,也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进化过程。

就我们所知,在最初始的时候,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是一个燃烧着的大火球,是浩渺的宇宙之海中一团小小的烟云。慢慢地,经过了几百万年,地球的表面烧光了,外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岩石,如注的大雨一直在下,击打在这了无生命的岩石上,磨蚀了坚硬的花岗岩,并把泥沙冲入山谷——在冒着热气的地球上,这些山谷隐藏在高高的悬崖之间。

当太阳破空而出时,最后的时刻来临了,它看到这个小星球上有几个小水洼——这些小水洼后来发展成了东西半球上的浩渺海洋。

然后有一天,伟大的奇迹出现了。本是无生命的东西,却创造出了生命。

第一个包含生命的细胞漂浮在茫茫海水之中。

在几百万年的光阴里,它都毫无目标地随波逐流。但是就在这一漫长的时段里,它萌生出一些习性,使它得以更容易地在处境恶劣的地球上生存下来。这些细胞中,有些最喜欢待在湖泊和水洼的黑暗深处。它们在水中沉积的淤泥里扎下根(淤泥是雨水从山顶上冲下来的),于是它们成了植物。其他的细胞则喜欢四处游走,从而长出了奇怪的有关节的腿,就像蝎子一样,开始在海底爬行,它们的周围是植物和像水母一样的淡绿色生物。还有另一些细胞(覆盖着鳞片),依靠游泳动作,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找寻食物。渐渐地,它们使海洋里充斥了无数的鱼类。

同时,植物的种类也日益繁多,它们开始寻找新的家园。海底空间已经不够它们居住了。它们不情愿地离开了水,在海滩或山脚下的泥岸上找到自己新的家园。一天两次,大海的潮汐用咸咸的海水将它们淹没。而其余的时间,这些植物尽量去适应不太惬意的环境,努力在覆盖地表的稀薄空气中生存下来。经过几个世纪的适应,它们学会了如何在空气中活得和在水中一样舒服。它们变得越来越大,长成了灌木林和树丛。最后,它们学会了盛开芳艳的花朵,吸引忙碌的大黄蜂和鸟类前来,把它们的种子带到远方的角角落落,直到整个地球都覆盖了绿色的草原,或是沐浴在大树的浓密树荫之下。

可是有些鱼也开始离开大海,尝试用肺来呼吸,就像以前用鳃呼吸一样。我们称这类生物为“两栖动物”,意思是:它们能在陆地上生活得跟在水里一样自如。从你面前的路上跳过的第一只青蛙就能告诉你,左右逢源的两栖生活是多么的逍遥如意。

这些动物一旦离开了水,就逐渐适应了陆上生活。有些成了爬行动物(这类生物像蜥蜴一样爬行),与昆虫共享森林的寂静。为了能在松软的土地上更快地移动,它们的腿日益发达,个头也越来越大,直至全世界都遍布了这样一些庞然大物(生物学手册称之为鱼龙、巨龙、雷龙),它们一直长到三四十英尺(1),能像大猫耍小猫一样地逗弄大象。

爬行动物家族的某些成员开始了树上生活(当时的树木常有一百多英尺高)。它们已经不需要用腿行走,但它们必须迅速地从一根树枝移动到另一根树枝上。因此,它们把自己身上的一部分皮肤变成一种类似降落伞的东西,它从体侧一直延展到前脚的小脚趾。逐渐地,它们在这个皮降落伞外面覆盖上羽毛,把尾巴变成转向杆,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成了真正的鸟类。

此后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所有的大型爬行类动物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灭绝了。我们不知道原因。也许是因为气候突变,也许是因为它们已经长得太大,既不会游泳也不会行走和爬行,眼睁睁地看着巨大的蕨类植物和树木,但就是够不到,于是便饿死了。无论原因何在,持续了上百万年的巨型爬行类动物的古老帝国算是完结了。人类的出现

然后,这个世界开始被完全不同的生物占据。它们是爬行动物的子孙,但它们与爬行动物全然不同,因为它们用乳房,用母兽的乳房来哺育幼崽。因此,现代科学称它们为“哺乳动物”。它们已经褪去了鱼鳞,也没有像鸟一样长出羽毛,而是长出了一身毛发。不管怎么说,哺乳动物发展出了一些特有的习性,使它们比之其他动物有着很大的优越性。母亲把幼子之卵置于体内,直到出生。而在此之外的所有动物——到那时为止——都让自己的孩子们暴露于寒冷、酷热以及受其他野兽袭击的危险之下。哺乳动物长期把幼子带在身边,在它们仍然太弱小、无法抗击敌人之时,护佑着它们。这样,幼崽哺乳动物的成活希望就大为增加了,因为它们能从母亲那里学会许多本领。如果你曾见过母猫教小猫咪如何照顾自己,教它们如何洗脸、如何捉老鼠,你就能明白这一点。

但关于这些哺乳动物我无须多言,因为你们已经知道得够多了。它们围绕在你的周围。它们是你在街上和家里的日常伙伴,而在动物园的铁栅栏后面,你还能瞧见自己不甚熟悉的它们的远亲。

现在,我们到了指明分界线的时候了:人类离开了浑浑噩噩、生生灭灭的生物种群的漫长队伍,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来造就自己种群的命运。

有一种哺乳动物,其找寻食物和栖身之所的能力要远甚于其他族类。它学会了用自己的前脚拿住猎物,经过练习,它发展出了手一般的爪。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它学会了把全身的重心置于两条后腿之上(这是一个高难动作,虽然人类做这个动作已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但每个孩童还得从头学起)。

这种动物半猿半猴,但比两者都要优越。它成了最成功的猎捕者,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可以生存。为了更安全地生活,它一般成群活动。它还学会发出奇怪的叫声,警告孩子们有危险迫近。几十万年之后,它开始用喉部发出的这些声响来交谈。

这种动物——也许你很难相信——是你们最早的“类人”祖先。

--------------------

(1) 英美制长度单位,1英尺合0.3048米。第二章我们最早的先人人类头骨的发展

关于第一个“真正”的人,我们所知甚少。我们从来没有看过他们的照片。在某片古老土地的最深层,我们有时会发现他们的骨头碎片。这些骨头和其他动物的残骸埋在一起,而那些动物早已在地球上绝迹。人类学家(这些博学的科学家,终其一生致力于将人类作为动物王国之一员的研究)取得了这些碎骨,并依此较准确地重现了我们古老祖先的容颜。

人类种群的曾曾祖父,是一种颇为丑陋、缺乏魅力的哺乳动物。他相当矮小,比现代人要矮小许多。烈日热光的暴晒,严冬寒风的吹刮,使他的皮肤变成了深褐色。他的头和大部分的躯干上,他的胳膊和腿上,都覆盖着长而粗的毛发。他有很细但有力的手指,这使他的手看起来像猴子的爪子。他的前额很低,下颚类似野兽——把他的牙齿当作刀叉使用。他赤身裸体,除了轰鸣的火山喷涌出的火焰(火山让大地上布满了浓烟和熔岩),他没有见过别的火。

他生活在潮湿而黑暗的广袤森林里,就像今天的非洲矮人一样。当他感到饥饿袭来的时候,就吃植物的生的叶子和根茎,或者会从一只愤怒的鸟雀那儿拿走鸟蛋,给他自己的孩子做食物。偶尔,经过漫长而耐心的追逐,他也能抓住一只麻雀或小野狗,或是一只野兔。这些他都生吃,因为他还从来不曾知道食物烹饪之后味道会更好。

白天的那些时间,这个原始人四处游荡以寻找食物。

当夜晚降临大地,他把他的妻子和儿女藏在空树干里或是一些大石头的后面,因为他被四面八方的猛兽围困着——一到天黑,这些野兽就要出来游荡,为自己的配偶和孩子们找些吃的,而它们也喜欢人肉的味道。这儿就是这么一个世界:你要么吃别人,要么被别人吃。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怖和悲惨,所以活着是很不惬意的。

在夏天,他要暴露在毒辣的日头之下;而在冬日,他的孩子们或许会冻死在他的怀里。当他受了伤(捕猎动物的时候总是容易弄断自己的骨头或扭伤脚踝),如果没有同伴帮助,他必惨死无疑。

就像动物园里的许多动物都会发出奇怪的叫声一样,早期的人也喜欢咕哝。也就是说,他不断地重复同样的、含混的咕哝,因为他喜欢听到自己的声音。后来他慢慢意识到,当危险来临时,他可以用这种喉音来警告他的同伴,他可以发出某些小小的尖叫声——大意是“那儿有一只老虎”或者“这儿来了五头大象”。然后,别人也会回喊一些声音,这些咆哮声的意思是“我看到它们了”,或者“让我们逃走并躲起来”。大概这就是一切语言的起源。

但是,就像我前面所说过的那样,关于这些起源的事,我们知之甚少。早期的人没有工具,也不给自己造房子。他们生生灭灭,除了几根锁骨和一些头骨碎片,便没有留下任何他们曾经存在过的迹象。这些骨头告诉我们,在几百万年以前,世界上曾经居住着一些哺乳动物,他们和所有其他动物都很不一样。他们可能进化于另一种未知的类猿动物,他们学会了用后腿走路,并把前爪当手来用。他们极可能与我们自己的直系祖先有关联。

对于这些初始的故事,我们所知的少之又少,其余的一切尽在黑暗中。第三章史前人类

史前人类开始自己制作物品。

早期人类不知道时间意味着什么。他并没有关于生日、结婚纪念日或死亡忌日的记录。他没有天、星期甚至年的概念。但大体上,他知道季节轮转的轨迹,因为他已经注意到,严冬之后永远跟着温和的春天。然后春天变成了炎热的夏天,果实成熟了,野稻谷的穗谷可以吃了。然后,当突然刮起来的风把叶子从树上吹落下来,夏天结束了。然后,一些动物已经为长长的冬眠做好了准备。

但是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相当骇人的事情:是关于气候上的事情。温暖的夏天来得很晚,果实来不及成熟,过去覆盖着绿草的山顶,现在深埋在厚厚的积雪之下。

然后,一天早晨,几个与当地人不同种类的野人,从高山地区游荡下来。他们看起来有点瘦,显示出他们正处于饥饿状态。他们发出一些当地人听不懂的声音,似乎在说他们饿了。这里没有足够的食物同时供应给老居民和新来乍到者。当新来者想多待几天时,爆发了可怕的拳打脚踢的争斗,有些人家一家子都被杀了。其余的人逃回到自己的山坡,却在紧接着袭来的暴风雪中死于非命。

在森林中居住的人们非常恐惧。白天变得更短,而夜晚又变得反常地冷。

最后,在两座高山之间的一个裂隙之中,出现了一块发绿的小冰块,它迅速增大。一块巨大的冰块滑落在山脚下,巨大的石块被推进山谷中。随着十数声轰雷般的巨响,冰块、泥浆、成块的花岗岩劈头盖脸地砸到尚在睡梦中的林中人身上,一下子把他们砸死了。许多百年老树被压成了引火棍。接着就开始下雪。

雪接连下了好几个月,这里所有的植物都死去了,动物们纷纷出逃,去南方寻找和煦的阳光。人类背负着自己的孩子,跟着这些动物一起逃生。但人跑得不如这些动物快,要么快些想出办法,要么就是快速走向死亡,他们不得不在这两者之间做出抉择。他们似乎更倾向于前者,因为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在可怕的冰川期生存下来——这样的冰川期一共有四次,几乎把地球上的人类消灭殆尽。

首先,人必须给自己穿上衣服以免被冻死。他学会了如何挖洞,并用树枝和树叶覆盖洞口,用这些陷阱来捕获熊和土狼。他随后用大石头把它们砸死,用它们的毛皮给自己和家人做大衣穿。

接着是居住的问题。这简单,许多动物都习惯于睡在黑暗的洞穴中。人类现在也以它们为榜样。他们把野兽逐出温暖的巢穴并把洞穴据为己有。

即便如此,这样的气候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太严酷了。老人和孩子以可怕的速率死去。然后,一个天才想到了火的使用。有一次外出打猎,他曾被森林大火围困。他记得他差点被火烧死。一直以来,火都是敌人。现在,火成了朋友。他把一棵枯树拖进洞穴,并用燃烧着的树林中的一个余烬将其点燃。这使洞穴成了一个舒适的小房间。

然后,有一天晚上,一只死鸡掉进了火堆里,当人们把它捡出来时,它已经烤熟了。人们发现鸡在烤过以后变得尤为鲜香酥嫩。从此以后,人们放弃了和其他动物共有的生食习惯,开始吃熟食。

就这样,千百年过去了。只有具备最聪明头脑的人,才能生存下来。他们必须日夜与寒冷和饥饿做斗争。他们被迫去发明工具。他们学会了如何把石头削成一把斧子,如何制作锤子。他们迫不得已储存大量食物,以应付漫长的冬天。他们发现可以用黏土做成碗和罐,然后晒在阳光下使它们硬化。就这样,冰川期——本来差一点毁灭了人类,却成了人类最伟大的教师——因为它迫使人类运用自己的头脑。第四章象形文字

埃及人创造了书写的技术,于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了。

我们这些居住在欧洲旷野中的先祖很快就学会了许多新事物。我完全可以说,只需一些时间,他们就会放弃他们野蛮的生活方式而发展出一套文明来。但是他们与世隔绝的状态很快就结束了。他们被外界发现了。

一个流浪者从无人知晓的南方走来,跋山涉水,发现了这些欧洲大陆上的野蛮人。他来自遥远的非洲。他的家在一个叫埃及的地方。

尼罗河谷地远在西方人梦见刀叉、车轮、房屋的好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展出了高度的文明。因此,让我们暂且把我们的远祖留在他们的洞穴里,而先去探访地中海的南岸和东岸,那里建有人类最初的学校。

埃及人教会了我们很多事情。他们是出色的耕者,精通灌溉。他们善于兴建神庙,后来古希腊人模仿它们建造了最早的教堂(迄今为止我们还在这样的教堂里祈祷)。他们发明了一套历法,那被证明是有效的测量时间的工具,经过改进后一直沿用至今。但所有这些发明中最为重要的是,埃及人学会了怎样把语言记录下来,以流传给以后的时代。他们发明了书写技术。

现代人已经习惯了报纸杂志和书籍,想当然地觉得人类向来就会阅读和书写。然而事实上,文字这个最重要的发明是相当晚才出现的。试想如果没有文字记录,我们就会像猫和狗一样只能教小猫小狗一些最简单的事情,不会书写,也就无法利用前代猫狗所拥有的生活经验。

罗马人在公元前1世纪初到埃及的时候发现河谷中充斥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图案,仿佛与这个国家的历史有关联。但是罗马人对任何异域的东西都不感兴趣,也就没去追究这些奇怪图案的来源。在埃及上下的神庙、宫殿的四壁以及许多莎草纸上,都能看到这样的图案。最后一位通晓图案制作技术的埃及祭司已经在几年前去世了。丧失了独立权的埃及成了人类重要历史文献的储藏室,没有人能破解这些秘密,它们也似乎没有太多实际用途。

十七个世纪过去了,埃及对世人来说依然充满了神秘。然而在1798年的时候,一个名叫拿破仑·波拿巴(1)的法国将军来到非洲东部,准备进攻英属印度殖民地。他最终没能渡过尼罗河,战争也失败了,但是这场著名的法国远征意外地解决了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年轻的法国军官有一天厌倦了尼罗河口罗塞塔河边驻地中的单调生活,就到尼罗河谷的废墟中四处寻摸以打发无聊的时间。但是你们看,他发现了一块奇异的石头。上面像在埃及其他地方发现的物件一样布满了小图案。但是这枚黑色玄武石上的图案跟以前发现的不大一样,它刻有三种文字,其中一种是古希腊文。对于古希腊文大家都不陌生,于是他肯定地认为:“只要把古希腊文跟古代埃及人的图案放在一起两相比较,就马上能揭开这些图案的秘密了。”

他的计划看似简单,但真正解开这个谜却一直等到了二十多年以后。1802年,法国教授商博良开始了比较这块著名的罗塞塔河石头上的古希腊文和古埃及图案的工作,直到1823年他才宣布破译了其中的十四个小图案。不久他因劳累过度而死去,但古埃及文字的重要法则已经被人们知晓。我们今天对尼罗河谷历史的了解远远超过密西西比河,这完全有赖于我们拥有这样一种穿越了上千年时光的文字记录。

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在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一些象形文字甚至在变形之后进入了我们的字母表。因此,你们还是应该了解一下,这些五千年前的古代人类到底用了怎样高妙的技法来为后人保存住了语言信息。

你是知道符号语言的。美洲平原上印第安部落发生的事件几乎都用一些小图案记录下来,用以代表一些特有的信息,如在一次狩猎中杀死了几头野牛,有几名猎手参与,等等。一般情况下这些记号是浅白易懂的。

古埃及文字却不是一种浅白的符号语言。尼罗河两岸的智慧人士早已超越了这个语言的初级阶段。他们的图案的意义要比图案所代表的物象更为抽象。我试着给你们做些解释。

假如你就是商博良,正在研究一叠写满象形文字的莎草书卷,突然看到一个画着手握锯子的人的图案。“是的,”你会说,“它的意思肯定是代表一个劳动者在伐木。”然后你看到另一张莎草纸记载的是一位女王死于八十二岁的事件,而在其中的一个句子里面,又出现了“人手握锯”的图案。显然,八十二岁的女王是不会去拿锯子的。因此这个图案肯定另有他意。

法国人商博良就解开了这样的奥秘。他发现埃及人已经开始使用“语音文字”——当然这一文字系统的叫法是我们现代人的发明,它的特点在于重现了口语的“声音”,使一切口头语言得以转化成书面语言,其办法是只要再添加几个小点、横线或者S就可以了。

回到刚才那个人手握锯的图案。“锯”(saw)这个字可以用来表示你在木匠铺子里看到的一种工具,同时却还可以代表“看”(see)这个动词的过去式。

这个字在千百年间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起初它只代表它所描摹的那种工具。后来其原始意义消失了,变成一个动词过去式。几百年后埃及人把这两种含义都抛弃了,这个图案开始只代表一个抽象字母,即S。我将用下面这个句子来进一步阐明我的意思。一个现代英语的句子如果用象形文字来表达,可能会写成这样:既可以意指你脸上那两个用以视物的网球,也可以指“I”(我),即说话人(eye与I同音)。

图形,可以指一只采蜜的昆虫,也可以代表动词“to be”(bee与be同音)——它表示存在。再进一步,它可以是动词“become”或“be-have”的前面部分。在前面列举的句子中,它后面的图案是,它既可以指涉“叶子”(leaf),也可表示“leave”(离开)和“lieve”(欣然地),它们具有相同的读音。然后又是前面见过的“eye”。

句子最后的是一只长颈鹿,它源于古老的符号语言,象形文字正是由符号语言发展而来。

你这下不用太费力就能读出这个句子了:

“I believe I saw a giraffe.”(2)

古埃及人凭借超凡的智慧发明了这种语言体系,并用数千年的时间加以发展完善,直到能够随心所欲地记录一切。他们就是用这些“框中字”来给朋友传送信息、记录账目、记载国家历史,以告语后人。

--------------------

(1) 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法国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1815)。详见本书第五十三章。

(2) 意为:“我相信我见到了一只长颈鹿。”第五章尼罗河谷

尼罗河谷展现出人类文明的最初一缕曙光。

人类历史就是一个饥饿的生命不断追寻食物的历史。哪里有丰富充足的食物,人类就会迁徙到哪里。

尼罗河谷地盛产粮食的声誉很早就响彻四海。从非洲大陆、阿拉伯沙漠、西亚而来的人群蜂拥入埃及,去攫取那里的丰饶物产。入侵者组成了一个新民族“雷米”(即“人”的意思),就好像希伯来人自称是“上帝的选民”一样。他们实在得感激命运将他们带到了这片狭长土地上。尼罗河会在每个夏天把整块谷地变成一个浅湖,而等到河水退去时,所有的耕地都会被盖上几英寸厚的肥沃泥土。尼罗河谷

埃及的这条慈爱之河,用相当于百万人力的巨大能量,养育着人类最早几个大城市中的人民。当然并不是说河谷中的每一处都是水源富足的良田,但在那些地方,人们用小型运河和升降装置组成了一个复杂的运水系统,把河水从尼罗河面引导到高岸上,然后由更复杂的灌溉系统灌输到岸上的每寸田地里。

史前人类通常一天要用二十四小时中的十六小时来寻找食物,而埃及农民和市民的生活却常有空闲。他们利用余暇给自己做了许多纯粹装饰性、无实际功用的小物件。

事情还远远不止这些。埃及人某天突然发现,他的大脑居然可以思考各种与吃饭、睡觉、给孩子寻找住所都没有关系的事情。这时埃及人开始思索一些超越日常生活的问题:天上的星星源自何方?那些恐怖的雷声出自谁的手笔?是谁的力量使得尼罗河定期泛滥,以至于人们可以根据潮水涨落来编订历法?而他自己又究竟是谁?像他自己这么一个奇怪的小生命,常年受困于死亡和病痛,却又为什么终日沉浸于快乐和欢笑之中?

他问了很多类似的问题,通常会有人礼貌地走上前来勉力作答。埃及人把这些善于给出问题答案的人称为“祭司”,他们成了埃及人的思想卫士,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威望。他们因学识渊博而被赋予保管文献记录的神圣职责。他们以为人生在世如果只考虑自身利益是难以善终的,因而他们把注意力转向来世,在那时,人的灵魂飘荡在西方群山以外的遥远境地,并向奥西里斯这位掌管生死的神祇汇报自己的行为,以便他做最后的审判。事实是祭司过度夸大了伊西斯(1)和奥西里斯统治的来世王国的重要性,以至于埃及人都把今生今世看作通往来世的短暂过渡,甚至把生机勃勃的尼罗河谷地变成了充斥着死亡气息的墓地和坟场。

更为奇特的是,埃及人相信肉体是灵魂在尘世的寄居地,灵魂必须据有肉体才能进入奥西里斯的王国。因此,每当有人死去的时候,他的亲人就会在他的尸体上涂满香油,放在碳酸钠溶液里浸泡数周,然后把树脂填入尸体。波斯语称树脂为“木米埃”(Mumiai),因此这些涂满香油的尸体被叫作“木乃伊”(Mummy)。木乃伊被专用麻布包起来,放在一口特制棺材里,最后送进坟墓。埃及人的坟墓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家”,里面摆置着各式家具、用以消磨最后审判前无聊时光的乐器,甚至还有厨师、面包师和理发师的雕像,用以保证这个黑暗之家的主人能够安然享用食物,并且仪表端正。

这些坟墓最初开凿在西边山上的岩石里。后来埃及人北迁,被迫在沙漠上修建坟墓。但是沙漠里凶狠的野兽不计其数,还有盗墓的强盗会来破坏木乃伊和劫掠陪葬物品。埃及人为防止盗墓者对死者的亵渎,只好在坟墓上堆起石堆。这些小丘渐渐地变得越来越大,因为有钱人总想把它建得比穷人的高大一些,于是大家就互相攀比,看谁的石丘建得最高。后来生活在公元前3000年的胡夫王创下了这项纪录。古希腊人称胡夫王为切普斯,把他的坟堆称作金字塔(pyramid,埃及语中pir-em-us表示“高”)。

胡夫金字塔高五百多英尺,面积十三英亩多,是圣保罗大教堂的三倍,而我们知道圣保罗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里最大的建筑。

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十多万人被逼做苦力,把沉重的石料从尼罗河对岸运过来——我们无从知晓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在沙漠中长途拖拽石料,最后还要把石料吊到准确的高度和位置。国王的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出色施工真是令人称奇:金字塔底通往国王墓室的那些狭窄甬道,居然直到今天都没有被上万吨石料压变形。建造金字塔

--------------------

(1) 埃及神话中大神奥西里斯的妻子,最伟大的女神,万物的创造者。传说任何深爱丈夫的妻子皆是伊西斯的化身。第六章埃及的故事

埃及的兴衰起落。

尼罗河既是人类亲切的朋友,偶尔也会成为一个严师,把“团结协作”的高贵精神传授给两岸人民。住在这里的人要在相互依赖中修建灌溉沟渠以保护堤防,由此他们学会了与邻居和睦共处,从中形成的合作组织很快发展成一个国家。

这其中总会有一个人变得比他的大多数邻居都强大,并一跃成为众人的首领。当西亚邻邦心怀嫉妒和贪婪侵入这块肥沃谷地时,他又摇身一变成为军事统帅。之后又经过若干事件,他终于做了这块从地中海沿岸延伸至西部山区的广阔疆域的国王。

然而终日在田地里劳作的农夫对于法老们(法老意指“住在大屋里的人”)的政治赌赛实在没什么兴趣。只要不被强迫向法老缴纳过多赋税,他们就会像接受奥西里斯的统治一样甘心服从于法老的统治。

但后来事情起了变化,外来侵略者闯入家园,夺走了属于埃及人的财产。在经历了两千年的与世隔绝之后,一个名叫希克索斯(1)的阿拉伯游牧民族攻入埃及,在尼罗河谷地做了五百年的主人。他们遭到了原住埃及人的痛恨,同时埃及人对希伯来人也怀恨在心。这些希伯来人在沙漠中游荡良久之后,也来到了所谓的歌珊地(2),他们成为侵略者的帮凶,为侵略者充当征税官和仆人。

底比斯(3)的居民在公元前1700年起兵反抗,在经历了长期战争之后把希克索斯人赶了出去,使埃及重新恢复自由。

一千年后亚述(4)人征服了整个西亚,埃及也成为萨丹纳帕路斯(5)的强大帝国的组成部分。公元前7世纪时埃及再次独立,由住在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萨伊斯城中的国王统治。公元前525年,波斯(6)国王冈比西斯(7)占领埃及。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8)灭了波斯,埃及又成为马其顿(9)帝国的一个省。后来亚历山大手下一位将军自立为新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国王,定都于新建的亚历山大城,埃及也进入准独立状态。

最后在公元前39年,罗马人登上了埃及的土地。埃及最后一任女王克里奥佩特拉极力想挽救国家。对于罗马的将军们而言,克里奥佩特拉的美貌实在比六七支埃及军队还要有威胁。两位罗马统帅(10)的心先后被她征服。但公元前30年,恺撒大帝的侄子和继任者奥古斯都大帝(11)驾临亚历山大城。和他叔叔不一样,他对这位美丽的女王毫不动心。他一举击溃了女王的军队,但没有取她性命,准备把她当作凯旋时的战利品。克里奥佩特拉听到这一计划之后立即就服毒自尽了。埃及终于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

--------------------

(1) 由亚洲侵入埃及的游牧部族,原居于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公元前18世纪后半叶侵入尼罗河三角洲,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被埃及人驱逐出境。

(2) 《圣经》所载以色列人在出埃及以前所居住的下埃及地区。

(3) 中王国和新王国时代埃及首都,古代埃及政治、经济、宗教中心。原名瓦塞,希腊人称为底比斯。位于今开罗以南约700公里的卢克索村。

(4) 古代西亚奴隶制国家,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

(5) 亚述的最后一任国王。

(6) 古代伊朗。

(7) 即冈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29—前522年在位),居鲁士二世之子。公元前525年征服埃及,留驻埃及到公元前522年,及至得知有人夺取王位,仓促赶回波斯,中途被自己的剑误伤,因伤口感染身亡。

(8)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古代马其顿国王,卓越的军事统帅。生于马其顿首都培拉,早年曾师从亚里士多德。即位后镇压了希腊城邦的起义。公元前334年发动侵略亚洲和非洲的远征,历时十年。公元前323年染疾死于巴比伦。详见本书第二十章。

(9) 公元前5—前4世纪的奴隶制国家,位于巴尔干半岛北部,居民主要由希腊的多利亚人、色雷斯人和伊利里亚人组成。

(10) 指罗马统治者恺撒大帝和罗马将军安东尼。详见本书第二十四章。

(11) 奥古斯都大帝(公元前63—公元14),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元首制的创立者,恺撒的侄子,原名盖约·屋大维。第七章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另一个东方文明的中心。

我将带你到高耸入云的金字塔顶端俯瞰,请你想象自己拥有雄鹰般的眼睛。在很遥远很遥远,远到无尽沙漠的漫漫黄沙之外,你会看到一片莹莹绿色。那是一块被两条大河包夹的谷地,也是《圣经·旧约》中提及的天堂。古希腊人称这块神妙的土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间的国家”。

这两条著名的河流,一条是幼发拉底河(古代巴比伦人把它叫作“普罗图河”),一条是底格里斯河(也被称作“迪科罗特河”)。它们都发源于亚美尼亚群山(传说中诺亚方舟的停泊处)上的皑皑积雪,之后缓缓流经南方平原,直抵波斯湾的泥岸。它们的伟业在于把西亚这块贫瘠的沙地变成了肥沃的种植园。

尼罗河谷的诱人之处在于它能够为人们提供富足的食物,而两河流域之所以成为各民族争夺的焦点,无非也是出于这一点。这块土地曾被反复许诺,不管是北方的山民还是南方的沙漠游客,都一边自称是这片土地的法定拥有者,一边进行着毫不妥协的争夺,战火长年不息。通常只有最强壮彪悍的人才有机会生存下来。也正出于这一原因,我们说两河流域培育了一个强悍的民族。这个民族创造的文明不管从什么意义上讲都不亚于古代埃及的伟大文明。第八章苏美尔人

苏美尔人用刻着楔形文字的泥板,给我们讲述了闪米特民族的大熔炉——亚述和巴比伦王国的故事。

15世纪是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在那个伟大的年代里,哥伦布(1)希望找到一条通往震旦之岛(2)的路线,却在误打误撞中发现了新大陆。一位奥地利主教(3)装备了一支探险队伍,向东进发,意图寻找莫斯科大公的家乡,最后却失败而归。整整隔了一代人之后,西方人才首次造访莫斯科。与此同时,一个名叫巴贝罗的威尼斯人考察了西亚文明的废墟,并在回国后报告说发现了一种罕见的文字,它们被刻在设拉子(4)庙宇的石头上,也有的被刻在难以计数的焙干的泥板上。

但在当时,欧洲人全神贯注于其他的事物而无暇顾及此事,一直到18世纪末,才由丹麦测量员尼布尔带回了第一批“楔形文字”——称它为“楔形文字”,是由于其字母形似楔子。三十年后,耐心的德国教授格罗特芬德破译出其中四个字母:D、A、R和SH,并认为这代表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名字。又过了二十年,英国官员亨利·罗林生发现了贝希斯吞铭文(5),从而为破解西亚地区的楔形文字提供了有利线索。

解读这些楔形文字的工作相比商博良的工作要困难许多:埃及文字至少是具体可感的图像,而这些居住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却出乎想象地抛弃了泥板文字的图像表意功能,发展演变出一套完全脱离早期象形图案的V形字母系统。举个例子:最初用钉子把“星星”刻画在泥板上时,其图形是这样的。苏美尔人似乎嫌它过于复杂,不久后,为了表达更丰富的含义“星空”,上图便简化为,这就有点难以辨识了。出于同样的理由,“牛”从变成了,“鱼”从变成了。“太阳”最初是很简单的一个圆圈,后来经过变化成了。假使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到今天还有人使用,恐怕就要把写成。这种记录人们思想言行的文字体系看来着实复杂难解,但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以及其他侵入此地区的民族却都接受了这种文字,并沿用了三十多个世纪。

两河流域同样战乱频仍。最初是从北方山区来的苏美尔人占据了这块宝地,这是些白种人,来到两河流域后依然保留着到高山顶峰去祭拜神灵的民族习惯,因此他们会在平原上垒起山丘,还在山丘顶筑造祭坛。他们不会造楼梯,就环绕祭坛造一圈倾斜上升的游廊。我们今天在大型火车站里看到的一层接一层的倾斜长廊,兴许就是现代工程师仿造苏美尔人祭坛游廊的产物。我们肯定还从苏美尔人的创造发明中获得了其他许多灵感,只是没有被觉察到。后来苏美尔人被侵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